第一篇:声音单元教学设计
第一课 听听声音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我们周围充满着不同的声音,我们也可以利用物体来制造出不同的声音。过程与方法:
运用语言来描述和记录听到的声音,并能根据声音的高、低、强、弱给听到的声音分类。
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观察和描述各种声音的活动中,逐步养成细致 的观察习惯和态度,并乐于与同伴交流。【教学重点】细心倾听周围的声音。
【教学难点】能根据声音的高、低、强、弱给听到的声音分类。
【教学准备】分组材料:大小不同的音叉、大小不同的3枚钉子、实验记录单、收集一些关于声音的各种资料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这个单元我们要开始进行声音研究的活动,说说你所知道的关于声音的事情。你对声音的哪些问题比较感兴趣?你想研究关于声音的哪些问题?”
二、探究内容:
(一)倾听周围的声音
从本节课开始,我们要开始研究关于声音的问题,在研究的过程中,务必要保持教室内的安静,这样才能保证我们的研究有效进行。
1、打开教室门,仔细听听,你周围有哪些声音?有什么不同吗?这些声音是由什么物体发出的?
2、你还听到过哪些声音?
3、小组讨论:这些声音有什么不同呢?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反馈交流:无论在什么时候,什么地点,我们总能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当你们听到这些声音的时候,经常思考哪些问题呢?
小结: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我们要逐一的研究这些问题。
(二)听听音叉发出的声音
1、介绍音叉:一种发音乐器,用来调试乐器和测试音高的。
2、分组实验1:出示一组(两种)大小不同的音叉,用同样的力量敲击音叉,听听他们发出的声音。
比较:这两种音叉发出的声音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吗?能描述一下它们的声音吗?
3、分组实验2:选择其中一种音叉,先轻轻击打,再重一点击打,两个声音有什么不同吗?
4、小组交流讨论:刚才听到的这些声音,能进行描述和分类吗(尝试着用高、低、强、弱等词语对声音进行归类)?
5、分组实验3:根据准备的不同材料按课本p26途中所示,进行轻轻击打和重一点击打,听到了怎样的声音,把它描述出来,并记录下来,交流。
教学后记: 本课的重点是让学生感受声音,开始关注声音。通过活动这个重点任务完成地不错。我注意到,本单元的难点是建立音量和音高的概念,特别是建立音高由振动的频率决定、音量由振动的振幅决定的概念。振动、频率、振幅,这些概念学生从来没有接触过,观察描述起来也不容易,不仅耳朵要有较强地听音能力,眼睛也要尖、对振动不是很明显的变化,要瞧得出来。难!教材呢,其实也非常关注这个内容,在第1课,就开始让学生接触这方面的观察了:不用同的力度敲击大小不同的音叉、长短不一的铁钉。为把难点化整为零,本课我着重指导记录,以及听音的顺序、方法。记录用一个字,高、低、强、弱,然后一个单元都统一用这四个字描述声音,清晰的描述为清晰概念打好了基础。按顺序听记,又给出了科学的探究声音的方法。
第二课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过程与方法:
能观察、比较、描述物体发生和不发生时的不同现象;能从多个物体发生的观察事实中对原因进行假设性解释;可以借助其他物体来观察不容易观察到的现象。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探究的过程中,积极大胆地阐述自己的发现;乐于与他人合作,养成细致观察的习惯和态度
【教学重点】认识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实验中分析得出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教学准备】
1面鼓、1把钢尺、2根皮筋、1个音叉、装水的水槽 【教学过程】
一、引入: 上节课中,我们已经知道通过不同力量的击打,对不同物体的击打都能产生各种各样的声音。那么声音究竟是怎么产生的呢?这节课我们将作继续的研究。
二、使物体发出声音
1、分组活动:出示鼓、钢尺、皮筋,你能想办法使这些物体发出声音吗?
2、记录并交流我们的想法:
为什么我们对物体用力(按压、弯曲、拉伸)后,物体没有发出声音,但是我们对物体进行击打、拨动却使物体发生了声音呢?
三、观察发声物体
1、分组实验1:在水槽里盛约2/3的清水,用轻而短促的力打音叉和用较大的力击打音叉,观察音叉的振动。用一个手指轻轻地接近振动着的音叉,感觉一下音叉的振动。
观察:手指有什么感觉呢?水面有什么变化?水面的变化是怎么产生的? 交流反馈:手指有麻麻的振动感,水面产生了花纹,花纹就是由音叉的振动而产生的。
2、分组实验2:木板上拴着两个皮筋。拨动一个皮筋使它发出声音,另一个皮筋保持不动,不发出声音。
观察:发声的皮筋和不发声的皮筋的不同?如果抓住皮筋,使之不振动,还会发出声音吗?皮筋的振动与发出的声音有关吗? 交流反馈:
3、小组交流: 击打鼓时,我们看到了什么?这种现象与声音的产生有关吗?拨动钢尺时,我们看到了什么?这种现象与声音的产生有关吗?
4、小结:当一个物体(如音叉、鼓、钢尺、皮筋、铁钉等)在力的作用下,能不断重复地做往返运动,这个物体就是一个振动物体。声音就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
教学后记:
我的教学主要流程是:想办法让尺子和橡皮筋发出声音,想一想声音是怎么产生的→寻找尺子和橡皮筋发声时的共同点→认识到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课上下来,觉得这样的流程走,学生的思维发展轨迹还是很清晰的,但是,集体备课时交流了这一课,觉得自己有两个地方没有把握好:
1、想法让尺子和橡皮筋发出声音,学生有用尺子磨擦桌子的、摔在地上的„„其中有一大部分发声的方法很难观察到振动,这无疑给学生发现振动增设了障碍。
2、观察到振动后,没有让学生具体地描述振动,只是给出了振动这个词,恐怕在一部分学生的心里,对什么是振动还是有疑惑的。我听到同组的老师提出的一个方法,让学生用手的动作把自己观察到的现象模仿出来,再给出像这样来回运动叫做振动的概念,这种方法非常好。于是,我在后面一课里补了这个环节,很遗憾,补的就是补的,效果不如预期的好。
第三课 声音的变化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音量是由物体振动的幅度决定的,振动幅度越大,声音就越强;振动幅度越小,声音就越弱。音高是由物体振动的频率决定的,振动的频率越快,声音就越高;振动的频率越慢,声音就钺低。过程与方法:
能使物体发出强弱和高低不同的声音,对听到声音的不同进行描述,对物体在发出不同声音时的振动状态进行描述,把物体的振动状态和发出的不同声音联系起来。
情感、态度、价值观:
形成善于观察,并把事物的特点和性质相联系的习惯。【教学重点】认识到音量是由物体振动的幅度决定的,音高是由物体振动的频率决定的。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实验中分析得出音量是由物体振动的幅度决定的,音高是由物体振动的频率决定的。【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钢尺、4个同样的被子内装有不同量的水、实验记录纸、1根橡皮筋、3个长短不同的铁钉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在第一节课中我们曾听到过大小不同的音叉发出的不同的声音,本节课我们要继续来研究声音的变化。
二、观察比较声音强弱的变化
1、使钢尺发出声音:出示钢尺:你能想办法使钢尺发出声音吗?----注意:拨动钢尺时,避免尺子与桌子发声。
2、研究钢尺幅度大小与音量之间的关系
要求:轻轻拨动钢尺,观察描述钢尺发出的声音;用力拨动钢尺,观察描述钢尺发出的声音。重复3次,并记录。
3.小结:轻轻拨动钢尺时,钢尺的振动幅度小,声音弱。用力拨动钢尺时,钢尺的振动幅度大,声音强。声音的强弱变化可以用音量来描述。音量是由钢尺的振动幅度决定的。音量的单位是分贝(dB)。
三、观察比较四个装有不同水量的杯子声音高低的变化
1、出示4个装有不同水量的杯子,你有什么发现吗?(同样大小的杯子,内装不同量的水)
2、如果用同样的力敲击这4个杯子,你预测他们发出的声音会有什么不同?能用声音高、较高、较低、低来描述吗?记录表2第一栏。
3、分组实验1,观察比较四个装有不同水量的杯子声音高低的变化,并记录表格
反馈交流:交流本小组的预测和实验结果,并对结果作简单的分析。
4、分组实验2:观察橡皮筋音高的变化
1)如何使橡皮筋发出声音呢?出示一块木板上钉两个钉子,两个钉子之间绑一根橡皮筋的装置。
2)把橡皮筋拉紧点,拨弹;稍稍放松些,拨弹。比较:橡皮筋发出的声音有什么变化?如何描述橡皮筋发出的声音的变化呢?
交流反馈:皮筋松,振动慢,发出的声音低。皮筋紧,振动快,发出的声音高。振动快慢用音高表示,音高的单位是赫兹(Hz)。
五、拓展
你还知道哪些变化,也可以使物体发出的声音发生变化吗? 教学后记:
本课是单元的难点,引领学生探究时,确实是障碍重重。首先,尺子振动发出的声音较轻,学生的习惯还是没过关,做不到安安静静地做实验,给听音带来了不便,第一个实验中,拨尺子的方法也是必须注意的细节,一定要用一只手用力地在桌子边缘处按住尺子,防止拨动时尺子敲打桌面发声,干扰实验。其次,部分学生观察能力的限制使探究活动一再走入低谷,听出用力不同,尺子发出的声音强弱不同后,再问:“两次实验中尺子的振动有什么不同?”第一次没有人能答得上来,再重复实验,也只有少数学生注意到“振动的距离”不同,此时乘机让学生用手的动作模仿了一下,给出了振幅的概念,觉得大多数学生没有注意到这一不同,进行了第三次实验观察,这才堪堪达成预期的教学目标。再后面,就更加举步维艰了,首先,用四个杯子听音,有一部分对音乐不敏感的学生根本听不出来,为强化学生对音高的感知力,我觉得可以用一种乐器先来让学生听听高低不同的音,效果也许会好一些(我在四年级只有一个班级,这阶是没法试了),然后,橡皮筋拉得不同长的音高音低,也有许多听不出的,同样的,用眼睛,也没有几个学生能看出橡皮筋振动地有快慢,这一环节的结论得出,有些赶鸭子上架的感觉,学生有太多的不确定。
第四课 探索尺子的音高变化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尺子振动的频率受尺子延伸到桌子外的那部分长度的影响。这部分的长度会引起音高的变化:越长音高越低,越短音高越高。过程与方法:
探索和描述尺子伸出桌外不同长度在振动时发出的声音的变化情况,通过柱状图的分析,将尺子不同长度的振动与其声音联系起来。情感、态度、价值观:
养成勤于观察,乐于动脑的习惯。
【教学重点】认识尺子深处桌子外的那部分长度的变化能引起音高的变化 【教学难点】能通过柱状图分析出尺子不同长度的振动引起音高的变化 【教学准备】分组材料:一把钢尺、一本厚的硬皮书、活动记录表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出示钢尺,如何使钢尺发出声音呢?请同学上来试试。
2)如果我们不断地改变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他振动时发出声音的音高会发生变化吗?
二、探究尺子伸出桌面长短与音高的关系。
1、假设不断地改变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振动时发出声音的音高发生了变化,那么我们如何来验证这个实验呢?以小组为单位,制定一个简单的研究方案: 1)确定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的变化
2)实验前先进行预测,根据钢尺伸出桌面的变化,音高可能会发生什么变化?预测的理由是什么?
3)实验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什么?(按照尺子振动部分长度的变化顺序依次进行实验;注意区分尺子敲击桌面发出的声音和尺子引起周围空气振动发出的声音;把观察到的现象(音高用高、较高、较低、低表示)及时记录下来。)
2、教师一边讲解实验注意事项,一边演示分组活动:
3、整理数据:通过表格中的数据,统计好“我们的观察柱状统计图”的表格,根据实验数据,能找出尺子伸出桌面的长度合法出声音的音高变化规律吗?还能发现什么?
三、课后延伸
音量的变化物体的振动幅度大小有关,课后能设计实验证明吗? 教学后记:
备课时,我觉得这课在单元中出现得莫名其妙,明明是与上一课的重复嘛,上完上一课,我觉得编者可能也预料到了学生对音高变化的探究会很难,所以才又加强了一课。但是,怎么说呢?通过细化的实验,学生对尺子振动的快慢倒是观察到了,但是,听音高变化,本来就有一个音乐素质的差异,分不清的学生还是分不清,所以,这课嘛,加强是加强了,但从特地花一节课来强化对音高的研究的力度来看,课堂效果还是不尽人意的。
第五课 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声音是通过物体以波的形式,从一个地方传到另一个地方的。过程与方法: 借助实验和想象,对声音传播的方式进行描述。设计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实验,对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情况进行比较。情感、态度、价值观:
意识到从实验中获取事实是认识世界的基本方法。【教学重点】理解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教学难点】设计声音在不同物体中传播的实验
【教学准备】音叉、“土电话”装置、不同的材料(木制米尺、棉线、尼龙绳)【教学过程】
一、引入
前面我们已经研究了很多有关声音的内容,那么声音究竟是怎样到达我们的耳朵的呢?在声音的传播过程中,声音会改变吗?今天我们将继续这方面的研究----出示课题。
二、研究声音的传播
1、第2课《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中我们已经发现:由于音叉的振动而产生了声音,那么音叉振动时是怎样引起水面波动的呢?
分组实验1:用击打过的音叉轻轻触及水面,音叉的振动引起了水的波动。要强调:这次实验与第2课中《声音是怎样产生的》的要求不一样,这次的重点是要细致观察水面是如何波动的?并且把它描述出来。
小组交流、反馈:水面一拨一拨地从音叉所在中心慢慢向四周散开去
2、小游戏:平时我们经常接听电话,今天我们在课堂上也做个接电话的小游戏。老师给大家带来了简易小电话。出示实验装置,分别介绍。分组活动: “土电话”的研究 要求:
1)说话同学要小声说话,以听电话的同学不能直接听到为宜。2)接听电话的时候,电话线要拉紧,可不能松松垮垮哦。小组交流讨论:纸杯里听到的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小结: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当声波遇到物体时,会使物体产生振动,声音就是这样通过各种物质,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外一个地方的。
三、研究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
1、声音在所有的物体中都可以传播吗?让我们向上节课研究“尺子的音高变化”那样,一起来研究一下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出示材料:相同长的铝箔尺、木制米尺、棉线、尼龙绳,如何研究声音在这些材料中的传播呢?
2、能通过以上材料设计一个实验来证明声音在这些不同材料中的传播情况的不同吗?----小组讨论交流
3、反馈小结:一同学在物体的一端,握住振动音叉的柄,把音叉的一端缠绕在音叉上,另一个同学把物体的另一端紧靠耳朵,并使物体绷紧。换每一次材料,拿音叉的同学尽量都要用同样的力度敲击音叉,另一端的同学必须仔细听,然后记录在记录表格中。记录前先做好预测。
4、分组活动,并填写好表格 小组交流、反馈:实验结果与你预测结果一致吗?最后发现声音穿过哪种材料时效果最好(声音最大)?
四、拓展延伸
1、出示玻璃钟罩中的小闹钟,小闹钟的声音是如何进入到我们的耳朵中的,能画出简单的传播路线图吗?
2、抽取玻璃罩中的空气,思考:声音变化了吗?为什么?
3、假设:当玻璃罩内的空气全部被抽出后,我们听到的声音会有什么变化?玻璃罩内的空气全部抽出后,声音真得听不到了,能说明什么问题吗? 教学后记:
按书中的材料,只能得出不同的物体传播声音的能力不同这样的概念,要再细化,比较难(本来说预期他们了解金属传播能力最强的)。而且铝箔纸棒,做起来很难,要特地去买材料,我把这个材料改成铅丝了。
土电话是非常好玩的一个实验内容,我把教材里的线加长,加长到30米,让学生对着话筒轻轻说话,他们惊讶地发现,听筒里能听到!这比在教室里进行实验要好得多,因为在教室里,本来就能听到互相的说话声嘛,还要电话干嘛啊!好玩之余,学生也对固体传声能力比空气强得多有了很深的印象。
第六课 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人的耳朵是由外耳、中耳和内耳构成的,外耳的耳廓把收集到的声音通过耳道传到鼓膜,引起鼓膜的振动,这种振动信号传递到大脑,通过大脑的加工,我们就能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了。过程与方法: 通过研究大小、远近不同的声音是怎样对自制的鼓膜模型的振动产生影响的,解释人耳鼓膜的作用;通过体验活动感受鼓膜的作用。情感、态度、价值观:
养成细心观察、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教学重点】鼓膜的作用
【教学难点】认识耳朵到底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教学准备】
耳的结构图、1个玻璃杯、气球皮(略大于玻璃杯口)、音叉、细沙 【教学过程】
一、引入
物体振动产生了声音,并且以波的形式通过空气传播到我们的耳朵里,那么耳朵是怎样听到声音的呢?
二、认识耳朵的构造和功能
1、要知道耳朵是怎样听到声音的,必须认识耳朵:出示耳朵的结构图。师介绍耳朵的各部分,请学生推测:外耳、中耳、内耳主要有哪些作用?重点了解鼓膜在帮助我们听到声音中的作用。
2、鼓膜是怎样振动的呢?
三、研究鼓膜的作用
1、观察比较估摸的振动
1)要研究鼓膜的作用,必须有鼓膜,可是我们无法拿真实的鼓膜来研究,我们就来做一个“鼓膜模型”来研究鼓膜的作用吧。出示制作“鼓膜模型”,简单介绍如何制作“鼓膜模型”(强调:尽量将气球皮绷紧),并在“鼓膜模型”上放一点细沙。2)分组实验:一学生拿着音叉在“鼓膜模型”前方敲击,仔细观察“鼓膜”----气球皮的变化。
交流反馈:当物体发出声音时,鼓膜会发生振动,这种振动传到大脑里,大脑经过加工后,我们就听到声音了。
2、研究鼓膜振动与发生物强弱、和它接收声音远近的关系
分组活动:当学生拿着音叉用不同的力在“鼓膜模型”前方敲击时,仔细观察“鼓膜”----气球皮振动的不同;当学生拿着音叉用相同的力在“鼓膜模型”前方、较远的地方敲击时,仔细观察“鼓膜”----气球皮振动的不同。从以上实验中我们可以发现什么?
交流反馈:发声强,鼓膜振动厉害。发声弱,鼓膜振动微弱。距离近,鼓膜振动厉害。距离远,鼓膜振动微弱。
四、研究耳廓的作用
鼓膜振动传到我们的大脑中,大脑经过加工,使我们听到了声音。那么耳廓有什么作用吗?你能设计实验证明吗? 交流反馈:
五、总结:我们究竟是怎样听到声音的?p38 教学后记:
学生观察“鼓膜”的振动时,按照教材上的实验器材组装后,用音叉的振动使空气振动,然后引起橡皮膜振动使完全不可能的。
我用PV管做了一个管道,一头按上橡皮膜,上面放米粒或沙子等,然后在另一头让学生连续发出“a----”的声音,就能看到皮膜上面米粒在跳动。当然也就可以让学生观察在远近不同(离口不要超过5厘米)和强弱不同时不同的振动情况。效果很好的。如下图装置。
第七课 保护我们的听力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过高或过强的声音会对我们的听力产生伤害,保护听力就是要避免我们的耳朵听到过高或过强的声音并控制噪声。过程与方法:
通过阅读保护听力的资料,了解我们的听力经常受到哪些伤害,知道保护听力的做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保护听力的重要性,养成良好的用耳习惯和在公共场所保持肃静的习惯。【教学重点】认识到保护听力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知道各种控制噪音的方法
【教学准备】录音准备(噪音和轻音乐)、发音罐、报纸、毛巾、棉花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
耳朵是我们的听觉器官,需要精心呵护,那么我们该怎样避免我们的听力受到伤害呢?----出示课题:保护我们的听力
二、远离噪声
1、听两段录音:课间10分钟吵杂的声音和一段优美的轻音乐,听了之后你有什么感受?
2、小组讨论:生活中有哪些声音属于噪音?噪音给你带来怎样的感受?
三、如何控制噪音呢?
1、过高过强的声音都会影响我们的听力,那么如何控制噪音呢?----小组讨论。
2、分组活动:做一个发声罐,使发声罐发出声音。
能利用桌上的材料(报纸、毛巾、棉花等)能想办法使发声罐的声音变轻呢?
3、我们的生活中有哪些减少噪音的方法?小组讨论
4、我们的生活中,哪些场合需要我们控制音量?为什么?
四、课后延伸
1、经常使用耳塞听音乐好吗?为什么?
2、阅读P42“呵护自己的听觉器官”,从哪些地方需要我们注意保护听力,如何保护听力?
3、介绍电子扩音器 教学后记:
这一课的“发音罐降噪”实验觉得不用安排的,没有什么用处,学生都能理解。倒是让学生观察认识一些日常生活中“降噪、吸音”的装置比较好。如:电影院墙面粗糙、装吸音板、装布幔;汽车排气管上装上消音器等等,教材配套光盘中最好也增加一些这方面的视频资料。
第二篇:《声音》教学设计
《声音》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借助拼音会读会背《声音》这首儿歌
2、通过各种生动活泼的表演形式让孩子喜欢上双休日假日活动课
3、拓展丰富多彩的声音,增强趣味性
4、帮助孩子巩固拼音,在拼一拼读一读中增强拼读能力
教学过程:
一、拼音乐园入口
1、导入:孩子们,今天老师要带大家到一个既好看又好玩的地方去玩,是哪里呢?看!(课件出示拼音乐园)
2、复习声韵母:拼音乐园里可好玩了,让我们赶紧坐上拼音火车出发吧。呜!~~~~~~火车开了。(生一起做动作,边说“喀嚓喀嚓~~~”)哪列小火车先开始?(卡片打乱顺序开火车)
4、说话练习:小火车开得好快,看,到哪了?(课件:入口)生字娃娃也出来了,再喊喊。瞧,还有个小精灵呢,他在说什么?他还会说什么呢?(生说话练习)
二、声音岛
1、电脑博士引路:看到大家那么棒,小精灵还帮我们请来了一位小导游呢。来,拼一拼(课件:电脑博士)跟电脑博士打个招呼。
2、电脑博士带我们到哪了呢?(课件:声音岛)
3、读声音词:声音岛上有许多声音,快读读!(生自由读各种声音词)
4、指名读:谁来读读?这是谁发出的声音?学学大风吹。/谁来下下大雨?/小鸡叫?小鸭子?让我们一起再来读读
5、读儿歌:多有趣的声音啊,电脑博士还用这些声音编成了一首儿歌呢。(出示:声音)
(1)快拼一拼,读一读。(生自由读)(2)谁来读给大家听听?(多请几个孩子)
(3)哇!读得那么棒!老师也想读读,可以吗?(师边做动作边背儿歌)(4)你们觉得我读得怎么样?那你们也试试。谁先来和老师比比。(5)想和老师比赛的小朋友都站起来。
三、摘苹果
1、过渡:小朋友们可真棒,瞧,电脑博士也竖起了大拇指在夸奖你们呢。为了奖励你们,他要带我们到苹果乐园去摘苹果。
(1)看,大苹果来欢迎我们了,读读他和我们说什么了?(生自由练)(2)指名读:谁来做做大苹果来读读大苹果的话?(3)齐读:让我们一起来说说。(拍手读)
2、摘苹果:来,洗洗手,摘苹果了(出示苹果树)又大又红的大苹果想不想摘啊?那赶紧读读上面的音节吧,谁读得最好就请谁摘。自由练——指名读——齐读
3、大家都读得那么棒,我该请谁来摘呢?请你摘小猫声音的音节„„(生摘,并带着大家读读)
4、大苹果摘完了,可那些声音却牢牢地记在我们心里了,小猫叫——„„
5、拓展声音:多动听啊,那你还知道哪些声音呢?指名说全体学生学。
四、填一填
1、过渡:我们知道那么多美妙的声音,电脑博士可羡慕了,不过他还想考考我们,看,你会填吗?(课件:填一填)自己边读边试试,会填了请举手。
2、指名填。如:呼怎么拼?
3、看到大家那么聪明,电脑博士要送我们几句话,听听。
五、拼音乐园出口
1、小结:今天在拼音乐园玩得开心吗?可是今天我们该回去了,看,小精灵已经走到出口来送我们了。孩子们我们该怎么说?
好,希望你们能和更多的拼音宝宝交上朋友,等我们学了更多的知识再去那儿玩吧。
第三篇:声音是什么教学设计
《声音是什么》教学设计
曹家店中学王小民
课 题: 声音是什么 教材版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教材分析:声现象是自然界中最普遍的一种物理现象,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将声现象作为教材的第一章,符合学生认知规律,贴近学生的生活,使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兴趣得以持续。
章节开头图文并茂,语言优美、生动,通过海边的钢琴演奏把自然与物理联系在一起,创设了美妙的物理“情景”,使学生产生学习的欲望。
本章的重点知识是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条件,(介于了解和理解之间),它是解释各种声现象的基础。
学情分析:学生刚刚接触物理,兴趣比较浓厚,如何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本阶段的关键。另外学生的兴趣是由于物理课的“好玩”这就是的课堂纪律很难保证,所以如何将学生对课程的情感“好玩”变成“有趣”则是十分必要的。
教学目标:
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2.初步了解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声波具有能量;3.通过实验探究,初步认 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教学重点: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教学难点: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在教学中如何渗透物理学的研究方法,开发非智力因素,消除由于工具学科和思维的制约在分析现象是造成畏难或厌倦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工具:音叉、共鸣箱、铁架台、塑料小球 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
组织学生进行1.1的探究活动(注意用有效的评价调动学生积极性活动完了不要忙于分析结论,保持热情继续下边活动)
用音叉和乒乓球演示
如图3-1-1,将没有敲响的音叉靠近并接触乒乓球,球不弹起.敲响音叉,缓慢移近并接触乒乓球,叉股将悬吊在铁架台上的乒乓球弹开,如图3-1-2.同时我们的耳朵听见音叉发出的声音.通过前后实验对比,引导学生思考乒乓球在什么情况下弹起?总结结论.
触摸喉头
让学生用手摸着喉头部分,分别体会不说话和说话时手的感觉,认识人发声时,图3-1-1
图3-1-2
声带在振动.
用音叉和水演示(可视范围小,若有实物投影仪则可选用)分别观察不敲击和敲击音叉,把音叉放入水中时,是否溅起水花. 结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教学方法:由学生对发声现象的观察、体验,分析归纳发声物体的特征.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中不能传播声音 教学方法:由实验现象概括归纳得出结论. 演示:课本图1-2(a)结论:气体能传播声音. 演示:课本图1-2(b)
学生随堂实验:两人一组,一位同学把耳朵贴在桌上,另一位同学在同一张桌子离耳朵较远的地方轻敲桌子,耳朵可清晰的听见敲桌声,然后两人互换.
结论:固体能传播声音. 演示:课本图1-3 结论:液体能传播声音. 演示:课本图1-4 结论: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简介:月球上宇航员用无线电设备通话
结论: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声音是一种波
教学方法:用直观的flash动画帮助学生认识. 声速:
教学方法:直接介绍给学生让学生了解.
固体物质中的声速最大,其次是液体,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最小.不同物质传播声音的速度不同.
空气中:(15C)340m/s
简介:回音壁、三音石、圆丘等建筑,扩展知识,激发兴趣,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声音具有能量
教学方法:学生自读了解.
总结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
声音传播需要介质,不同介质传播声音的速度不同 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声音是一种波 声音具有能量
板书设计
第三章 声现象 第一节 声音是什么
一、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我们把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声源。一切发生的物体都在振动。
二、声音靠介质传播,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传播声音
三、声音是一种波
四、声速
声音在固体液体中传播的速度比空气中快
15C时空气中的声速:v=340m/s
五、声音具有能量
第四篇:声音是什么教学设计
声音是什么教学设计
声音是什么教学设计 由查字典物理网资料整理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了解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声波具有能量。
3、了解声音在各介质中的传播速度。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实验探究,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出一般规律的方法。
2、通过学生经历用多种方法探究声音产生的过程,鼓励思维的形式向开放性和独特性发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善于使用随手可得的物品进行探究活动和物理实验的习惯,从中感受到物理学的真实性以及物理与生活的关系。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探究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探究声音能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真空不能传声。
难点: 对声波的理解。
三、教学方法及教学辅助手段
本节采用实验的方法,让学生自已用身边的器材完成实验,并采用讨论的方式,归纳总结得出结论,教师完成演示实验让学生进行观察,进行讨论归纳总结得出结论。
以多媒体为教学辅助手段。
学生活动器材:纸、笔帽、橡皮筋、水、土电话、刻度尺
教师演示器材:一根细绳、钥匙、音叉、大水槽、音响、蜡烛、火柴、声传播演示器
四、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教师:播放“奇妙的声音”视频,并提问:自然界丰富多彩的声音给我们带来美的享受,我们每天都在与声音打交道,同学们想知道与声音有关的哪些问题呢?激发他们学习的欲望。
学生:提出各种关于声音的问题。
教师:在这些问题里面,你们最想知道的是什么呢?
教师:带着你们的疑问、好奇和经验,让我们一起走进奇特的声的世界。
板书:声音是什么
1、声音的产生:
(二)、探究声音的产生
教师:你身边的纸、橡皮筋、笔帽、一杯水、一把尺,怎样使它们发出声音?看谁的方法多?谁的方法与众不同?
学生演示并说明:抖动纸张,把橡皮筋绷紧,用手指拨动,敲击笔帽,敲击水杯等都可发声,向笔帽中吹气可发出声音……
讨论:
上述物体发声时有什么共同特性?
提示:注意观察正在发声的物体有什么变化,学生进一步仔细观察
提问:抖动纸张、拨动皮筋、敲击物体,物体发声,这里有什么共同点?
学生: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思考:音叉的振动大家能不能看到呢?如何放大音叉的振动?
教师:我们把这种看不见的现象变为可以直接观察到的现象,叫做转换法。在以后的物理学习中我们会经常用到这种方法。
思考:能不能就这么断然下结论?同学们再仔细观察一下,是不是物体不振动就不产生声音?
教师演示:小锤敲击音叉,音叉发声;用手捂住音叉,声音立刻停止。
想一想:大家的实验中有没有液体产生声音的呢?
大家的实验中有没有气体产生声音的呢?
小结:我们把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声源。固体、液体、气体都能发声,都是声源。
提问:人说话、鸟鸣、蜜蜂等,它们是靠什么来发声?
“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分别是什么物体在发声?
教师总结:各种物体,只要振动,都会产生声音。板书: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振动发声(三)、声音的传播思考:物体在空气中振动,为什么我们的耳朵能够听到
?
学生:气体能够传声
教师演示:出示“声传播演示器”。并介绍实验的装置,这时能不能听到声音? 为什么?
师生讨论:玻璃管内是空气,气体能够传声,所以能听到声音。
思考:如果没有了气体,真空能不能传声呢?
进一步演示:用抽气机抽出玻璃管内的气体。
提问:听到什么?说明什么?
师生总结:声音越来越小,如果里面没有了空气,就听不到声音了。说明:真空不能传声。这种在实验的基础上通过推理归纳总结得出结论的方法在以后物理的学习中也会用到。
思考:声音能在固体中传播吗?
教师用“声传播演示器”将有机棒装入玻璃管内,学生感受声音的变化。
让一位同学轻敲桌子的一边,另一位同学在桌子的另一边听,体会声音能否在固体中传播。
声音能在固体中传播,而且还很响。
思考:还有没有其他方法来说明固体能传声?
1、将钥匙悬空挂在细绳的中央,用笔轻轻敲打钥匙时,你听到了什么?
将细绳两端绕在食指上,并用食指堵住双耳,然后重复上述操作,猜一猜,你还能听到敲打钥匙的声音吗?
2、让两名学生来演示“土电话”证明固体可以传声
思考:还有什么生活经验能够说明“固体可以传声”?
思考:声音能在液体中传播吗?
教师演示:“声传播演示器”将水装入玻璃管内,学生感受声音的变化。
师生总结:声音能在液体中传播。
提问:大家学过的一首诗“稚子垂纶”“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这首诗能够说明什么?
板书:
2、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但真空不能传声
(四)、声音是一种波
多媒体显示:水波、声波的图片。
教师讲解声波的特点。
小结:声音也是一个波,我们把它叫做声波。
板书:
3、声波:声音是一种波
(五)、声速
多媒体显示: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的传播。
师生归纳从表中得到的信息。
板书:
4、声速:空气中的声速为340m/s
(六)、声能
教师演示:将一支点燃的蜡烛放在录音机喇叭的前方,喇叭中发出较强的声音时,可以看到烛焰在摇晃。
当
多媒体显示:声波震碎酒杯
师生小结:声音具有能量,叫做声能。声音不仅能传递信息,还能传递能量。
板书:
5、声能:声波具有能量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生活·物理·社会”,了解声能。
(七)、小结:用归纳的方法,总结出了声音的有关知识。
⑴声音是如何产生的?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⑵声音能在液体、固体、真空中传播吗?
声音能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⑶声音以什么传形式播的?声音是以声波形式的传播的。
五、布置作业
课本P11中?1、2、3
六、板书设计
1、声音的产生: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振动发声
2、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但真空不能传声
3、声波:声音是一种波
4、声速:空气中的声速为
5、声能:声波具有能量340m/s
第五篇:《声音是什么》教学设计
课题
1.1 声音是什么
一、教学目标
1.通过生活经验,初步了解声音在信息传播中的作用。
2.通过实验探究,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出一般规律的方法。
3.初步了解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声波具有能量。4.初步知道声音在各介质中的传播速度。
5.培养学生善于使用随手可得的物品进行探究活动和物理实验的习惯,从中感受到物理学的真实性以及物理与生活的关系。
6.通过学生经历用多种方法探究声音产生的过程,鼓励思维的形式向开放性和独特性发展。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探究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探究声音能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真空不能传声。
难点: 对声波的理解。
三、教学方法及教学辅助手段
学生活动器材:纸、笔帽、橡皮筋、水、土电话
教师演示器材:一根细绳、钥匙、音叉、大水槽、音响、蜡烛、火柴、声传播演示器
四、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教师:播放“奇妙的声音”视频,并提问:看完视频后,你肯定会有很多与声音有关的疑惑,那么你最想了解的问题是什么呢?激发他们学习的欲望。
学生:提出各种关于声音的问题。
教师:带着你们的疑问、好奇和经验,让我们一起走进奇特的声的世界。
二、探究声音的产生
教师:你身边的纸、橡皮筋、笔帽、一杯水,怎样使它们发出声音?看谁的方法多?谁的方法与众不同? 学生演示并说明:抖动纸张,把橡皮筋绷紧,用手指拨动,敲击笔帽,敲击水杯等都可发声,向笔帽中吹气可发出声音„„
讨论:
上述物体发声与不发声时有什么不同? 物体发声时有什么共同特性?
提示:注意观察正在发声的物体有什么变化,学生进一步仔细观察 提问:抖动纸张、拨动皮筋、敲击物体,物体发声,这里有什么共同点? 学生: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思考:音叉的振动大家能不能看到呢?如何放大音叉的振动?
思考:能不能就这么断然下结论?同学们再仔细观察一下,是不是物体不振动就不产生声音? 教师演示:小锤敲击音叉,音叉发声;用手捂住音叉,声音立刻停止。思考:气体能不能产生声音呢? 思考:液体能不能产生声音呢? 小结:我们把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声源。固体、液体、气体都能发声,都是声源。
提问:人说话、鸟鸣、蜜蜂等,它们是靠什么来发声? 教师:
人能说话靠得是声带的振动。鸟鸣叫靠得是气管中鸣膜的振动 蜜蜂叫靠得是翅膀的振动
教师总结:各种物体,只要振动,都会产生声音。
三、声音的传播
思考:物体在空气中振动,为什么我们的耳朵能够听到? 学生:气体能够传声
教师演示:出示“声传播演示器”。并介绍实验的装置,这时能不能听到声音? 为什么? 师生讨论:玻璃管内是空气,气体能够传声,所以以听到声音。思考:声音能在固体中传播吗? 教师用“声传播演示器”将有机棒装入玻璃管内,学生感受声音的变化。让一位同学轻敲桌子的一边,另一位同学在桌子的另一边听,体会声音能否在固体中传播。
声音能在固体中传播,而且还很响。思考:还有没有其他方法来说明固体能传声?
1、将钥匙悬空挂在细绳的中央,用笔轻轻敲打钥匙时,你听到了什么? 将细绳两端绕在食指上,并用食指堵住双耳,然后重复上述操作,猜一猜,你还能听到敲打钥匙的声音吗?
2、让两名学生来演示“土电话”证明固体可以传声 思考:还有什么生活经验能够说明“固体可以传声”? 思考:声音能在液体中传播吗? 教师演示:“声传播演示器”将水装入玻璃管内,学生感受声音的变化。师生总结:声音能在液体中传播。
思考:如果没有固体、液体和气体,真空能不能传声呢? 进一步演示:用抽气机抽出玻璃管内的气体。提问:听到什么?说明什么? 师生总结:真空不能传声
四、声音是一种波
多媒体显示:水波、声波的flash和视频。小结:声音也是一个波,我们把它叫做声波。
五、声速
多媒体显示: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的传播。
六、声能
教师演示:将一支点燃的蜡烛放在录音机喇叭的前方,当喇叭中发出较强的声音时,可以看到烛焰在摇晃。
多媒体显示:声波震碎酒杯 师生小结:声音具有能量,叫做声能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生活·物理·社会”,了解声能。
六、小结:用归纳的方法,总结出了声音的有关知识。⑴声音是如何产生的?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⑵声音能在液体、固体、真空中传播吗?
声音能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⑶声音以什么传形式播的?声音是以声波形式的传播的。
七、布置作业
课本P11中WWW?1、2、3
五、板书设计
一、声音的产生: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振动发声
二、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但真空不能传声
三、声波:声音是一种波
四、声速:空气中的声速为340m/s
五、声能:声波具有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