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茶叶采制质量控制要求
茶叶采制质量控制要求
1.采青
1.1时间:上午9:00—— 下午4:00 前
1.2尽量减小采露水茶青,不采雨水茶青。
1.3茶青不准带鸡臂蕾,不扭伤,不压伤,不抓伤,不晒伤,严禁带手套或其它有损共茶青行为的方法或工具。
1.4分级别按要求采摘,不得随意降低茶青采摘标准。
1.5每茶篓茶青不超过3公斤,无特许超一罚一。
1.6收青茶筐每担不超过35公斤。
1.7茶青从茶山运输到茶厂不得超过60分钟。
1.8一次性采摘干净,上午摘,下午捡,采一片,捡一片,确保下季茶青生长有季节性和均匀性,避免多次重复采摘,影响下季茶的季节,防止成四季不分。
2.晒青
2.1品种、产地、等级分开,上午、下午,隔夜茶青分开,干茶菜,湿茶菜分开,老嫩分开。
2.2均匀,厚薄适中,晒青到位。不晒伤,不轻晒,不死晒,掌握茶青适度晒青,恰到好处。
2.3一心两叶茶青摇青次数应不少于4次,一般茶青摇青次数不少于3次,且每摇笼不得多于40公斤茶青,转速第一次不得超过20转/分,第二次不超过30转/分,第三、四次视茶青制作时间而定。
2.4摇青后,应注意叶温,注意茶叶发酵情况,春茶宜用堆放或篓装保温发酵。待茶青达到所需发酵香度方可下锅刹青。
2.5干湿适中均匀,易成形。
3.刹青(炒青)
3.1检查炒青机皮带,加油,清扫锅内外杂物,清洁场地。
3.2备足燃料,确保锅温稳定,一般保持在180℃—220℃之间。
3.3锅温不够,茶青发酵时间不够不能下锅,避免锅温过高。
3.4准备好下锅茶青,出锅茶笠工具。避免茶青生熟相混。
3.5掌握温度,掌握时间,勤检查,确保茶青炒熟而不炒焦,干湿适中,避免焦尾。
3.6密切配合,看青,烘干工序,控制速度,确保炒得及时,又不失时,又不造成烘干压力,积压。
3.7控制茶青量,每锅投青量不得超过30公斤,小炒锅不超过15公斤。若茶青不合量,则分为二锅进行。不能多,只能少。
4.揉捻
4.1加油,检查皮带,清除杂物。
4.2控制刹青速度,控制每机茶青量10-15kh,原则一炒分二揉。
4.3控制揉捻时间,不得少于5分钟,不得超过15分钟。
4.4控制压力每次揉捻应逐渐加压,避免一次性压死。实行二松二紧的揉捻方法。确保揉捻成形,又不产生过量茶碎。
5.初烘(水焙)
5.1备足燃料,加油,检查皮带,清扫场地。
5.2控制刹青,揉捻速度,确保烘焙质量。
5.3控制温度初烘不低于120℃,不超过150℃。
5.4控制茶团,控制焦尾,控制茶碎。
5.5干湿适中均匀,易成形。
6.速包、团袋、打散、复炒成形
6.1检查各种机械油、皮带、电路,清扫场地,准备足够布巾、布袋。
6.2控制初烘速度,控制初烘干湿度。
6.3控制各袋均匀度,要求台称过磅定标,不少于6公斤,不超过10公斤。
6.4速包程度匀称、硬度控制。
6.5球茶压力控制、适中、确保成型。
6.6时间控制,不少于6分钟,不超过15分钟。
6.7复炒不宜过干,避免茶碎。
7.烘干
7.1备足燃料,检查电、皮带等,清理杂物,确保场地卫生。
7.2控制全过程速度,配合看青速度。
7.3控制温度,不低于80℃,不超过120℃。
7.4控制茶团,控制茶末。
7.5控制水份确保水份低于2%以下。
7.6烤干而不产生焦味,不烤死叶底。
8.包装、运输
8.1控制重量,每袋重不得超过25公斤,规格标准,每袋25公斤。
8.2严禁压踩,采取抖动装袋法。
8.3不超过高堆放,最理想排放。
8.4减少二次运输,减少茶碎。
8.5严禁混载,茶叶上不压其它东西,慢上车,轻下车,尽量减少茶碎。
9.茶叶等级分类
按企业标准(Q/DBXY01-1999)表1的要求执行。
10.净含量偏差要求
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行业标准《无公害食品 茶叶》表2的要求执行。
1.听从指挥,不从者,停工或扣工资。
2.按地段,按顺序排列采摘,大行二人或4人,小行一行一人,或头尾对采。
3.死菜,烂叶多者,停工检查,扣工资,调整后再开工。
4.每篓限重3公斤,超一罚一。
5.每篓5只鸡臂蕾,或老枝者不计当次斤数。
6.无按标准,无按要求采摘的视情节轻重,由带队人员作出处罚。
第二篇:茶叶质量安全全程控制技术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快速提高和茶叶进口国绿色壁垒的日益森严,近几年茶叶的发展也经历了从单纯的追求产量到质量到今天的安全质量生产的转变,茶叶质量安全事关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广大茶叶生产者必须把茶叶的质量安全问题作为今后茶叶生产的重要问题来抓。保证茶叶质量安全应重点抓好优势基地建设、茶园管理控制、茶厂优化改造、茶叶清洁化加工、茶叶质量可追溯、两端质量检测等关键控制技术。
1、优势基地建设技术
在基地建设过程中,应根据当地实际,以环保为前提,合理选择基地。选择远离生活污染和工业污染,空气清新、水质洁净地理地势有利茶叶生产的基地。在基地发展新茶园时应注意早、中、晚良种的合理搭配,有利优化茶类结构和缓解劳动力紧缺的矛盾。茶叶优势生产基地的建设是提高茶园质量基础,也是保障茶叶鲜叶原料质量,提升茶叶原料质量安全水平的基本环节。
2、茶园管理控制技术
茶园肥培管理控制技术包括茶园耕作、施肥、治虫、修剪、灌溉、采摘等技术,其中茶园病虫害防治和肥培管理技术对茶叶质量安全影响最大。茶园肥培管理和病虫害防治应按茶叶生产技术标准要求,严格茶园肥料、农药等投入品管理,科学肥培管理,减少化肥污染。
(1)茶园施肥。尽量选用氮磷钾合理配比的复合肥,避免单一元素肥料造成的污染。根据茶树对营养物质需求特点,在茶园施肥上掌握以下原则:做到重有机肥,有机肥与无机肥相结合;重基肥,基肥与追肥相结合;重春肥,春肥与夏秋肥相结合;重氮肥,氮磷钾相结合;重根肥,根肥与叶面肥相结合。施肥量一般按每采收100公斤干茶计算,每年施纯氮12.5-15公斤,一般投产茶园,氮磷钾比例为4:1:1,幼龄茶园比例为2:1:1,基肥与追肥的比例为 40:60。施肥时间基肥为10月中旬;追肥强调早施、多次、足量,春肥在2月上中旬施入,用量占全年追肥用量的40%以上,全年追肥4-6次。施肥方式撒施、沟施并用,对土质疏松的茶园提倡免耕施肥。肥料种类基肥采用饼肥、栏肥、有机复合肥为主,追肥一般采用速效的化肥为主。此外科学根外施肥,注意钙、镁、硫、铁、锰、锌、铜等多种微量元素的营养平衡。
(2)茶园病虫防治。突出“以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防治措施以农业防治为基础,尽可能发挥生物防治手段作用、辅之以化学防治方法进行病虫草害综合治理。
A.农业防治措施,主要是合理修剪、科学施肥、合理采摘;新植茶园做到选用抗性良种,茶林配植。
B.物理防治措施,主要是推广频振式杀虫灯和色板诱杀技术,如利用昆虫的趋光习性推广灯光诱杀技术,灯光诱杀对茶叶上的茶毛虫、茶尺蠖、茶细娥、斜纹夜蛾成虫具有明显的诱集效果。
C.提倡使用生物农药,保护和利用天敌。
D.科学施用化学农药。使用化学农药防治病虫害一是要按病虫害发生的情况适时、适量地选用对口农药进行化学防治,提倡农药的合理混配,按照农药安全使用准则用药,严格掌握使用剂量和次数,严格掌握安全间隔期。二是要减少普治,尽量做到挑治、一药多治,合理轮换农药品种;三是要科学选择施药器械,进行低容量喷雾,调整喷药时的高度,提高防效,减少农药用量。我们大力推广对蜘蛛杀伤力小,对害虫防效高的化学农药,及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达到保护蜘蛛与控制害虫的协调。要改变见虫就治,乱用滥用农药的习惯,要做到达标防治。乱用滥用农药会导致害虫抗药性产生,害虫发生再猖獗,即虫越治越多,农药防效下降。
3、茶叶清洁加工技术
包括硬件和软件设施两方面的改进。硬件设施改进指的是茶厂优化改造,改善加工条件。软件设施改进指的是改进茶叶加工技术和完善质量管理体系。
新建的加工厂,加工厂的厂址应选择距离居民区、公共厕所、垃圾场30米以上,距离畜牧场、医院、粪池等污染源500米以外,且要处在污染源烟囱高度50倍以上,加工场的废物排放处理应符合环境保护的要求。
已建的初制茶厂,对加工设备陈旧、机械设备不配套,设备老化;厂房环境差条件简陋、加工厂规模小;区域布局散、卫生质量状况差、标准化生产水平低的那些茶厂,要通过对茶叶加工厂的改造,实现茶叶加工按产品标准化、连续化生产工艺要求,力争做到茶叶加工不落地。茶厂加工设备定期进行技术改造和升级,不使用重金属含量高的机械。茶厂质量管理制度健全,产品质量实施全程监控;加工人员要持健康合格证和上岗培训合格证上岗,要掌握茶叶加工工艺与操作技术,懂得茶叶加工卫生质量要求,具备茶叶加工所需的基本素质。加工制作、包装、贮藏和运输均要严格按照无公害食品的有关要求,以防产品污染,使茶叶加工实现企业化管理,建章立制,实现了加工过程规范化,消除了卫生安全隐患,实现清洁化加工。
4、茶叶质量可追溯技术
茶叶质量可追溯指按照从生产到销售的每一个环节可相互追查的原则,建立茶叶农事档案,记录茶叶产地、采摘日期、加工时间、茶树品种、投入品登记、源头检测记录、加工企业、从业人员、成品茶检测记录、包装时间、经销网点等内容。目前ISO9000(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体系)、ISO14000(环境管理和环境保证体系)和HACCP(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体系)认证,无公害茶、绿色食品茶和有机茶的国内外认证都要求申报企业建立茶叶质量可追溯制度。消费者可以通过信息码查到茶叶的生产过程、基地认证情况,甚至还可以查到具体生产责任人的姓名。
5、两端质量检测技术
茶叶两端质量检测技术包括茶叶原料质量端检测和成品茶质量端检测。茶叶原料质
量检测重点是茶叶源头检测体系的建设,对农药经营单位和农药田间使用情况进行监督检查,从源头上控制茶叶农药残留,建立茶园农残监测点,推广茶叶农残速测技术,定期或不定期对农残项目进行检测。并做到鲜叶进厂分级验收,毛茶收购源头检测。成品茶产品质量检测要求茶厂必须配备茶叶农药残留和卫生质量检测设备,完善产品出厂检测体系建设,有效降低和杜绝茶叶超标事件的发生。
茶叶质量安全涵盖了茶叶从生产、加工到商品茶包装销售的全过程,只有把握好每一个生产过程,才能实现茶叶质量安全。
更多技术请点击,中国农业网
第三篇:茶叶质量安全关键控制技术
茶叶质量安全关键控制技术
茶叶质量安全事关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快速提高和茶叶进口国绿色壁垒的日益森严,我们广大茶叶生产者必须更加重视茶叶的质量安全问题。为贯彻落实全省农产品质量安全年活动,进一步提升我省茶叶市场竞争力,在保证茶叶质量安全方面应重点抓好优势基地建设、茶园管理控制、茶厂优化改造、茶叶清洁化加工、茶叶质量可追溯、两端质量检测等六方面关键控制技术。
1、优势基地建设技术。茶叶优势生产基地的建设是保障茶叶鲜叶原料质量的最佳途径。在基地建设过程中,应根据当地实际,结合省级特色优势茶叶区域布局规划,有特色地开展优势茶叶基地建设,并以优势基地为依托,采取基地加农户的合作模式,加快规模化生产,提高组织化程度。基地做到“五统一”,即统一管理、统一施肥、统一用药、统一采摘、统一加工,确保茶叶质量稳定,形成茶叶质量优势。同时,在基地发展新茶园时应注意早、中、晚良种的合理搭配,以当地适宜品种为主,大力推广安吉白茶、龙井
43、乌牛早、迎霜等无性系良种,全面提高茶园基础素质,提升茶叶原料质量安全水平。
2、茶园管理控制技术。茶园肥培管理控制技术包括茶园耕作、施肥、治虫、修剪、灌溉、采摘等技术,其中茶园病虫害防治和肥培管理技术对茶叶质量安全影响最大。为此,茶园肥培管理和病虫害防治应按茶叶生产技术标准要求,严格茶园肥料、农药等投入品管理,完善茶园病虫害生态控制技术操作规范,加强病虫草害科学预测预报,重点做好茶园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的推广应用,坚持以农业防治为基础,保护和利用天敌资源,积极开展生物防治,大力推广生物肥药及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严禁使用国家明令禁止在茶园使用农药,从2005年7月1日起,全县范围内禁止销售、使用甲胺磷(2002年7月1日已禁止销售)、呋喃丹(克百威)、氧化乐果、甲基对硫磷、对硫磷、久效磷、甲拌磷(3911)、五氯酚钠、杀虫脒、三氯杀螨醇、氰戊菊酯(包括各种异构体)等农药及其混配制剂,从生产源头把好茶叶质量安全关。
3、茶厂优化改造技术。目前部分茶厂加工设备陈旧、加工环境较差、卫生条件恶劣,存在着有害微生物和重金属污染隐患,已成为茶叶产业链中的薄弱环
节,严重影响茶叶品质和卫生安全,必须全面改造。茶厂优化改造应按照“新建一批、改造一批、淘汰一批”的思路,以《茶叶加工场所基本技术条件》省地方标准为依据,以茶叶产量或面积为基准,统一规划,淘汰部分无资源优势或布局不合理的小茶厂,重点改造和建设选址恰当,有一定生产规模和经营能力的加工厂。优化改造茶厂应分期分批更新厂房设备,完善配套设施,改善加工环境,消除卫生安全隐患,生产规模以年加工大宗茶30吨或承担300亩左右丰产茶园的加工任务为宜。
4、茶叶清洁化加工技术。茶叶加工与拼配过程是决定茶叶品质的关键环节,而茶叶清洁化加工技术是保证茶叶加工质量安全的有效手段。茶叶清洁化加工技术要求茶厂管理按企业法人和加工食品的要求实施行业登记与管理制度;茶叶加工按产品标准化、连续化生产工艺要求,力争做到茶叶加工不落地;茶厂加工设备定期进行技术改造和升级,不使用重金属含量高的机械;茶厂质量管理制度健全,产品质量实施全程监控;从业人员掌握茶叶加工工艺与操作技术,懂得茶叶加工卫生质量要求,具备茶叶加工所需的基本素质。
5、茶叶质量可追溯技术。茶叶质量可追溯指按照从生产到销售的每一个环节可相互追查的原则,建立茶叶生产、经营记录制度,实施标识管理,在包装上张贴茶叶原料信息标志,标志信息包括茶叶产地、采摘日期、加工时间、茶树品种、投入品登记、源头检测记录、加工企业、从业人员、成品茶检测记录、包装时间、经销网点等内容。目前IS09000(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体系)、IS014000(环境管理和环境保证体系)和HACCP(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体系)认证,无公害茶、绿色食品茶和有机茶的国内外认证都要求申报企业建立茶叶质量可追溯制度。消费者可以通过信息码查到茶叶的生产过程、基地认证情况,甚至还可以查到具体生产责任人的姓名。
6、两端质量检测技术。茶叶两端质量检测技术包括茶叶原料质量端检测和成品茶质量端检测。茶叶原料质量检测重点是茶叶源头检测体系的建设,对农药经营单位和农药田间使用情况进行监督检查,从源头上控制茶叶农药残留,建立茶园农残监测点,推广茶叶农残速测技术,定期或不定期对农残项目进行检测。并做到鲜叶进厂分级验收,毛茶收购源头检测。成品茶产品质量检测要求茶厂必须配备茶叶农药残留和卫生质量检测设备,完善产品出厂检测体系建设,出口茶
厂要及时掌握茶叶进口国农残限量标准的变化,及时采取应变措施,提高质量安全意识,有效降低和杜绝茶叶农残超标事件的发生。
第四篇:施工质量控制要求
钢筋工程施工要求
一、钢筋加工要求
1. 受力钢筋顺长度方向全长的净尺寸:允许偏差±10mm。2. 弯起钢筋的弯折位置:允许偏差±20mm。3. 箍筋内净尺寸:允许偏差±5mm。
二、钢筋安装与连接要求
1. 钢筋接头位置要求:上铁跨中1/3,下铁支座。(梁、板)2. 机械连接的接头面积百分率要求:不大于50%。
3. 搭接长度要求:严格按照《03G101-1》33、34、35页执行。4. 受力钢筋品种、级别、规格、数量要求:严格按图纸尺寸安装。
5. 受力钢筋保护层厚度允许偏差:±5mm(梁、柱);±3mm(板、墙)
6. 受力钢筋间距允许偏差:±10mm;排距允许偏差:±5mm。
模板工程施工要求
1.预留洞:
①中心线位置允许偏差10 mm。②尺寸允许偏差0~10mm。
2.安装允许偏差:
①层高垂直度:6 mm。②轴线位置:5 mm。
③底模上表面标高:±5 mm。
④截面内部尺寸(柱、墙、梁):⑤相邻两板表面高低差:2mm。⑥表面平整度:5 mm。
+4,-5 mm。
混凝土工程施工要求
一、现浇结构外观及尺寸偏差要求
1.外观质量:不应有严重缺陷。
2.轴线位置尺寸允许偏差:墙、柱、梁 8mm。3.垂直度允许偏差:8mm。4.层高允许偏差:±10mm。5.全高允许偏差:±30mm。6.电梯井允许偏差要求
①井筒长宽对定位中心线:25 mm。
②井筒全高垂直度:H/1000且≤30 mm。7.门窗洞口尺寸允许偏差:0~15 mm。
二、施工缝处理要求(每层处理)
在施工缝处继续浇筑混凝土时,已浇筑的混凝土抗压强度不应小于1.2MPa,同时对施工缝进行如下必要的处理。1. 在已硬化的混凝土表面上继续浇筑混凝土前,应清除垃圾、水泥薄膜、表面上松动的砂石和软弱混凝土层,同时还应加以凿毛,用水冲洗干净并充分湿润,一般不宜少于24小时,残留在混凝土表面的积水应予清除。2. 注意施工缝位置附近回弯钢筋时,要做到钢筋周围的混凝土不受松动和损坏。钢筋上的油污、水泥砂浆及浮锈等杂物也应清除。3.
在浇筑前,水平施工缝宜先铺上10~15mm厚的水泥砂浆
一层,其配合比与混凝土内的砂浆成分相同。4. 从施工缝处开始继续浇筑时,要注意避免直接靠近缝边下料。机械振捣前,宜向施工缝处逐渐推进,并距80~100cm处停止振捣,但应加强对施工缝接缝的捣实工作,使其紧密结合。
第五篇:分公司2014年质量控制要求
分公司项目质量管理细则
二零一四年七月十日第001期
关于规范项目若干质量问题的通知
分公司各项目:
为了更好的推行“品质”建设,项管部根据上半年完工项目维修情况及在建项目施工质量检查问题汇总分析,现分公司对上半年普遍存在的质量问题做如下总体控制要求:
一、凡涉及到大面积墙面(500平米以上)玻化砖施工的项目,施工前施工方案需报项管部审核,原则上将使用背覆胶处理后再施工。
二、石膏板隔墙、石膏板吊顶施工时,做如下要求:纸面石膏板安装时四周需离缝,板与四周墙边离缝约5mm,面纸包封的板边间距约3~5mm,切割板边间距约3~5 mm,且用壁纸刀沿石膏板接缝边切割成外八字型。
三、当石膏板固定在木基层板上的时候,严禁只用蚊钉固定,必须采用自攻螺丝固定。
对以上施工质量控制要求,各项目内部要组织学习,对施工班组要进行传达交底,如若今后项目质量检查再有类似问题发生将向责任
工长问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