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英烈故事
杨靖宇(1905-1940),东北抗日联
军的主要领导者。河南确山人。1927
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他任中共哈尔滨市委书记、兼满洲省委军委代理书记。1932年秋被派往南满,组建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十二军南满游击队,任政治委员,创建了以磐石红石砬子为中心的游击根据地。1933年9月任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第一独立师师长兼政治委员。1934年4月联合17支抗日武装成立抗日联合军总指挥部,任总指挥。
1934年任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军长兼政治委员,领导部队转战于白山黑水之间,粉碎日匪军多次“讨伐”,长期转战东南满大地,威震东北,配合了全国的抗日战争。中共六届六中全会曾致电向以杨靖宇为代表的东北抗日武装表示慰问,赞之为“冰天雪地里与敌周旋7年多的不怕困苦艰难奋斗之模范”。1936年任中共南满省委书记。同年任东北抗联第一路军总司令兼政治委员。
1938年秋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日军集中兵力“讨伐”抗日联军,他被迫率部退入长白山密林深处。在缺食少衣、气候恶劣极其困难的条件下顽强战斗,以坚强的革命意志坚持抗日斗争。在一次战斗中,面对上千敌人的追击,孤身奋战五昼夜,不幸以身殉国。杨靖宇牺牲后,敌人解剖了他的遗体,发现胃中只有树皮、草根,没有一粒粮食,惊叹不止。1939年在东南满地区秋冬季反“讨伐”作战中,他与魏拯民等指挥部队化整为零、分散游击。自己率警卫旅转战于蒙江一带,最后只身与敌周旋5昼夜。1940年2月23日在吉林蒙江三道崴子壮烈牺牲,时年35岁。为纪念他,1946年东北民主联军通化支队改名为杨靖宇支队,蒙江县改名为靖宇县。
方志敏(1899-1935),出生在江西弋阳一个贫苦农户家。1924年3月,成为中国共产党党员。1934年底,作为红军十军团第二十军,第二十一师组成北上抗日先遣队向皖南进军,遭七倍于我的国民党重兵包围,奋战两个多月,除一部突围外,大部牺牲,方志敏不幸于1935年1月29日被俘。同年8月6日,从容就义。身在狱中的方志敏,一刻也没有停止斗争。在阴湿昏暗的牢房里,他写下了《可爱的中国》、《共产主义的殉道者》、《清贫》等16篇约13万字的文稿和信件。
吉鸿昌(1895-1934),出生于河南省扶沟县吕潭镇一个贫苦农民
家庭。1932年任国民党二十二路军总指挥。蒋介石要他率部进攻鄂豫皖革命根据地,他说:宁肯被撤职、坐牢,也决不执行中国人打中国人的罪恶政策。结果被蒋介石解职,并被强令“出国考察实业”。回国后,他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1933年5月,与冯玉祥、方振武一起。他亲自率军北上,同日寇作战,收复康保、宝昌、沽源、多伦等地。10月,抗日同盟军在国民党反动派与日寇勾结夹击下失败,吉鸿昌被 国民党何应钦扣押。在被押解途中,吉鸿昌潜逃天津。1934年11月初,国民党特务分子勾结天津法租界工部局将吉鸿昌逮捕,又花重金把吉鸿昌引渡到北平局胡同国民党陆军监狱。1934年11月24日英勇就义。
赵一曼(1905-1936),出生在四川省宜宾县北部白杨嘴
村一个封建地主家庭。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5年,赵一曼任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三军一师二团政委,率部给日寇以很大的打击,她的名字使敌人闻风丧胆。
1935年11月15日,赵一曼和团长王惠同率
领的二团被敌人包围,突围时,赵一曼手腕被打穿。11月22日,敌人又包围了他们的住地,战斗中,赵一曼大腿骨被打断,昏倒被俘。被俘后,敌人的拷打刑讯,使赵一曼的伤口溃烂,生命垂危,为了得到重要口供,敌人把她送进哈尔滨私立医院监视治疗。她利用一切机会进行抗战宣传,做通了看守和护士一起出逃,但不幸又被敌人追回,重落魔掌。1936年8月2日凌晨,一无所获的敌人把她押到其曾战斗过的珠河县处死,年仅31岁。
江竹筠(1920-1949),人们尊称她为江姐。1920年8月
20日生于四川省自贡市大山铺朱家沟一个农民家庭。1939年在重庆加入中国共产党后,便一直在国民党统治区从事地下工作,被捕前是中共下川地委委员。1948年6月14日,由于叛徒出卖,江姐在万县被捕,被关押在重庆渣滓洞监狱。在狱中,敌人对其严刑拷打。敌人先是拿来一把特制的四棱筷子,把它放在江姐的几个指间,然后双手紧握筷子两头,在她的左右手指上轮换着猛夹了十几分钟。江姐被 折磨得遍体鳞伤,同室的难友十分难过,江姐笑着说:毒刑是太小的考验,筷子是竹做的,共产党员的意志是钢的。”1949年11月14日,在重庆即将解放的前夜,江竹筠被国民党特务残酷杀害,时年29岁。
叶挺(1896-1946)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建人之一,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1896年出生于广东归善(今惠阳)一个农民家庭。早年追随孙中山参加革命,参加援闽粤军。1924年被派赴苏联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和红军学校中国班学习。同年10月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2月转入中国共产党。1925年9月回国,参与组建以共产党员为骨干的第4军独立团,任团长。从此所部成为中国共产党直接掌握的一支武装部队。1926年在北伐战争中,他率部长驱直进,连战皆捷,屡建战功,被誉为“北伐名将”,所部被称为“叶挺独立团”,为4军赢得“铁军”称号。在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后的危急时刻,叶挺与其他同志一起组织领导了八一南昌起义和广州起义。起义失败后,叶挺避难于香港。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叶挺毅然回国,与党重新取得联系,并担任新四军军长职务。1941年初,在蒋介石发动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中,叶挺不幸被捕,被囚禁长达5年零2个月。叶挺在监狱中写下《千秋垂》的囚歌:“我希望有一天/地下的烈火/将我连这活棺材一齐烧掉/我应该在烈火与热血中得到永生!”
抗战胜利后,迫于各方面的压力,蒋介石于1946年3月4日释放了叶挺。叶挺一出狱后即电告中共中央,请求重新加入中国共产党。中共中央于7日复电,称赞他忠诚地为中华民族解放与人民解放事业进行了20余年的奋斗,经历了种种严重的考验,决定接受他入党。4月8日,由重庆赴延安途中飞机失事,在山西兴县黑茶山遇难,时年50 岁。叶挺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建人和新四军领导人,杰出的军事家。
刘胡兰,女,山西省文水县云周西村
(现改名为刘胡兰村)人,1932年10月8日诞生在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42年,刘胡兰当上了儿童团长,经常和小伙伴们站岗、放哨,掩护抗日干部。1947年1月12日,这是云周西村人民难忘的一天。“复仇”队员武金川忽然在人群中发现了刘胡兰,几个敌人扑上来要抓刘胡兰,乡亲们靠在一起保护她。敌人用枪托殴打群众,刘胡兰大声喝道:“闪开,我自己
会走。”她昂首挺胸向大庙走去。刘胡兰踏进大庙,大殿下满身血迹的石三槐、石六儿等6位同志巍然屹立,刘胡兰深表敬佩。阎军军官大胡子连长张全宝根据叛徒的告密,已经知道刘胡兰是被捕中惟一的共产党员、区干部,也是年纪最小的一个,妄想从刘胡兰口中得到他所需要的东西,张全宝万万没有想到,共产党的一个小女孩,竟如此厉害。敌人的利诱和威胁都失败了,但他们并不死心,妄图用血腥的屠杀逼迫刘胡兰投降。在大庙西侧广场上放下了铡刀、木棒,刘胡兰和石三槐等同志被押到刑场,他们怒视敌人,匪徒们如临大敌,惊慌失措。群众们见自己的亲人来到刑场,一下子涌了过去,匪徒们急忙用刺刀阻挡。一场惨绝人寰的大屠杀开始了,敌人先将我地下交通员石三槐,民兵石六儿、张年成和干部家属石世辉、陈树荣、刘树山6位同志,用乱棍打昏后,用铡刀一个个杀害了。烈士的鲜血染红了大地,锋利的铡刀卷了刀刃,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为了祖国的解放,人民的利益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刘胡兰怒不可遏,痛斤敌人。她遥望着吕梁山,仿佛想起了敬爱的伟大领袖毛主席,想起了培育她成长的党,想起了未来的灿烂世界。群众再次向刑场涌来,这情景把敌人惊呆了。敌人的机关枪在向几百名手无寸铁的乡亲们瞄准„„。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刘胡兰大义凛然,挺身挡住了枪口,大声喝斥敌人:“住手!要死,我一个人死,不许伤害群众。”
刑场就是战场,英雄斗志如钢,刘胡兰昂首挺胸迈着矫健的步伐,向
着烈士染红的铡刀走去。铡刀前,刘胡兰止步回首,泰然自若地告别了父母,告别了养育她的家乡土地和勤苦勇敢的乡亲们。“永别了,乡亲们,战斗吧,同志们,敌人的末日不远了,胜利一定是我们的。”她鄙视了一眼垂死挣扎的敌人,甩了甩披在脸上的短发;仰望翻滚的乌云,环顾万里江山„„她坚信,黑夜即将过去,祖国的明天将阳光灿烂,就在生命的最后一息,刘胡兰同志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毛主席万岁!”她从容地走向铡刀„„
1947年春天,毛泽东同志为她亲笔题词:“生的伟大,死的光荣”。8月1日,中共中央晋绥分局做出决定,追认她为中国共产党正式党员,高度评价了她短暂而光辉的一生。邓小平同志题词:“刘胡兰的高贵品质,她的精神面貌,永远是中国青年和少年学习的榜样。”1994年2月2日,江泽民总书记在山西视察工作时为刘胡兰题词:“发扬胡兰精神,献身四化大业。”刘胡兰,以她的高贵品格、革命气节、英雄壮举铸就了光照千秋激励后人的“胡兰精神”。
第二篇:祭奠英烈故事
英烈的故事
大家都知到,我们现在美满而有幸福的生活是英烈们用鲜血换来的,而他们却倒在了血泊中,下面我给大家讲几个英烈的故事吧。
夏明翰(1900~1928)字桂根,曾用名陈曰习。湖南衡阳人。
1917 年春,夏明翰考入衡阳省立第三甲种工业学校机械科,在校学习时,曾和进步同学一起,组织进步团体,开始寻求救国救民的道路。1919 年“五四”运动的风潮波及南州后,夏明翰奋起响应湖南省学联的号召,发动了罢课,推动罢市,声援北京学生反帝反封建的爱国斗争。在学联活动期间,夏明翰当选为衡州学联总干事,与蒋先云领导全县的学生爱国运动,主编和发行了《湘南学生联合会周刊》。1920 年秋。他来到长沙,艰苦自学,阅读进步书刊,并参加了一些进步社会活动。1921 年7 月,他进入湖南自修大学学习,为自修大学的第一批学员。不久,经毛泽东、何叔衡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22 年10 月,夏明翰等按照湘区党委的指示,领导和组织长沙人力车工人进行罢工斗争。11 月,到湖南湘江中学任教,后兼任省学联干事长。1924 年,夏明翰担任了中共湘区区委委员,负责农委工作。1925 年春,任中共湖南省委委员兼组织部长、农民部长和长沙地委书记,参与领导湖南农民运动,使湖南农民运动得到迅速发展。1926 年12 月,他与郭亮主持召开了具有历史意义的湖南全省第一次农民代表大会和工人代表大会,并参与起草了关于工农运动的一系列决议案。1927 年春,夏明翰到武汉工作,担任全国农民协会的秘书长,兼任农民运动讲习所秘书。1927 年4 月12 日,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反革命政变后,他毅然投笔从戎,到北伐军政治部任宣传部长,参加了第二次北伐。
1927 年6 月,夏明翰被调回湖南工作,任中共湖南省委委员兼组织部长。党的八七会议后,他负责秋收起义的宣传、组织和联络工作。10 月间,他奉省委派遣兼任平(江)浏(阳)特委书记。此间领导成立了平江秋收暴动委员会,发动武装斗争。1928 年初,中共中央调夏明翰去湖北省委,参加省委领导工作。3 月在汉口被国民党政府逮捕。在狱中,他坚贞不屈,在临刑前写下了“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的壮烈诗句。3 月20 日,他在汉口英勇就义。
相信大家看了这个故事后会更加珍惜现在的生活吧。
邵梦博
第三篇:关于英烈的故事
关于英烈的故事
诺尔曼 白求恩烈士
白求恩烈士是加拿大共产党人,是世界著名的胸外科专家。1938年他受派遣来到中国,转送到晋察冀边区,担任军区卫生部部长。在艰苦的岁月中,他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针。与战士同甘苦共患难,为我国民族的解放事业创造光辉的贡献。1939年11月12日因医治伤员中毒,治疗无效,在河北省唐县黄石逝世。
杨开慧烈士
杨开慧烈士是毛主席的爱人。她1921年入党,在长沙郊区开展农民运动。1930年被捕入狱,在狱中受尽了严刑拷打,但敌人丝毫无法动摇她对革命的信心。1930年11月,年仅29岁的杨开慧英勇就义。
黄继光烈士
黄继光烈士1930年出生在四川省中江县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50年美帝国主义发动侵略朝鲜的战争。1951年20岁的黄继光参加了中国人民志愿军,在上甘岭战役中,他用自己的胸膛堵住了敌人的射口,用自己宝贵的生命为部队开辟了道路,黄继光同志崇高的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
刘胡兰烈士
刘胡兰烈士于1932年出生于山西汶水县,云周西村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刘胡兰从小就受到革命教育。她最先学会的几个字是“毛主席万岁,共产党万岁”。她积极参加抗战工作,还组织了妇女参战队,为党,为人民做了大量工作。1946年7月盘踞在汶水的阎匪军狗急跳墙,风狂反扑,袭击了云周西乡村。刘胡兰同志不幸被捕,在敌人面前,她英勇顽强,坚贞不屈。她跨过了战友的遗体,踏着烈士的血迹从容来到轧刀前,振臂高呼,“乡亲们,敌人的末日不远了,新中国就要诞生了,中国共产党万岁。”刘胡兰同志牺牲时,年仅15岁。刘胡兰同志牺牲后被追认为中国共产党正式党员。毛主席为刘胡兰烈士亲笔题词:“生的伟大死的光荣。”高度赞扬了刘胡兰同志伟大而光荣的一生,她没有死,她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
毛岸英烈士
毛岸英烈士是毛主席的大儿子,8岁就和母亲一块儿坐牢,后被救出。1936年当组织找到他,送他去苏联学习。1943年在苏联入党,1946年回到祖国农村锻炼,1950年8月25日毛岸英同志在抗美援朝的战斗中,壮烈牺牲,年仅28岁。
第四篇:英烈故事读后感(通用)
英烈故事读后感(通用5篇)
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不能光会读哦,写一篇读后感吧。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读后感而烦恼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英烈故事读后感(通用5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英烈故事读后感1最近暑假我读了一本叫《革命英雄的故事》的书,故事里有许多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的英雄,像临危不惧的陈潭秋,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的夏明翰,舍身炸暗堡的董存瑞,视死如归的狼牙山五壮士等,他们个个内心深处都蕴含着坚定的信念,都为祖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在众多革命英雄中,我最喜欢刘胡兰,她出生在文水县的一个中农家庭。10岁就参加了儿童团,1945年10月,担任了村妇女救国会秘书。第二年6月,刘胡兰被吸收为预备党员,并被调回云周村领导当地的土改运动。
云周西村的反动村长石佩怀,为阎锡山的军队派粮派款,递送情报,成为当地一害。1946年12月的一天,刘胡兰配合武工队将其处死。阎锡山恼羞成怒,决定实施报复,1947年1月12日,阎军突然袭击云周西村,刘胡兰因叛徒告密而被抓。刘胡兰在威逼利诱前不为所动,被带到已连铡几人的铡刀前,怒问匪军:“我咋个死法?”匪军喝叫:“一个样!”后她自己坦然躺在刀座上。刘胡兰牺牲时,尚未满15岁,这位革命英雄就用自己的血肉之躯,保卫了党的秘密,也树立了一位敢于和一切邪恶势力斗争的英雄形象。
读了这本书,我体会到了英雄们所坚信的信念,也学会了一种勇敢、机智、坚强的精神。虽然我们现在是生活在新中国,过着幸福快乐的日子,但是也不能忘记过去艰苦的生活与革命英雄面对困难时所体现的不服输的精神。我情不自禁的想起我平时学习时,一遇到难的题目就不愿意动脑筋,偷懒向爸爸询问答案。如果我不学会独立思考问题,就不能在学习好上进步,所以我以后遇到困难,要自己想办法克服,不做困难的俘虏。
英烈故事读后感2百战敌胆寒的张云逸,劫法场抢出来的将军刘志坚,出奇制胜的“旋风”司令韩先楚,地主阶级逆子农民运动领袖彭湃,我党的杰出女革命家向警予,平民的”劳工律师”的施洋,为革命斗争到最后一刻的王尽美……
这些英雄人物是我国千百万先驱英杰的代表,为了心中的信念,他们不惜在敌人的狱中忍受各种酷刑而严守党的机密,不惜在枪林弹雨中冲锋陷阵,甚至不惜献出自己的生命来捍卫祖国的大好河山和千百万疾苦大众的幸福。他们宁死不屈,为共产主义奋斗到底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通过阅读这些英雄的人生经历,让我仿佛看到了这些革命英雄们不畏困难险阻,生命安全,努力地扭转当时不堪入目的局面,实实在在地为百姓服务的场景,也感受到了我们现在那安逸,丰衣足食的生活的来之不易。
在此,我向这些革命英雄们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英烈故事读后感3最近我读了一本名叫《革命英雄的故事》的书,书里有许多精彩纷呈感人至深的故事,无数的革命前辈用热血与生命换来一场场对敌斗争的胜利和新中国的解放,让我们知道今天的幸福生活是多么的来之不易。
“为人民服务,死比泰山重”的张思德,他不怕吃苦,宁愿牺牲自己,也要让别的战士不用生命去冒险的高尚品质让人非常感动。1933年10月,张思德怀着保卫家乡、解放穷人的信念,参加了红军。
张思德所在的红军翻过大雪山,走出了沼泽地,那时候张思德已经三次负伤,两颊深陷面容憔悴,身体非常虚弱,但每次只要有送信的任务,他总是抢着做,就算让自己多吃点苦,也要让别的战士减轻负担。为了战胜无情的饥饿,走出草地完成北上抗日的神圣任务,党组织发出了“尝百草”的庄严号召,张思德每次看见一种草都让自己先尝尝,无毒再叫同志们吃,经常晕倒、呕吐,但还是坚持了下去。一天,小白和张思德在挖窑,挖了一段时间后,眼看窑就要挖好了,为了保证质量,他俩开始整修,突然,窑顶上掉下几片碎土,张思德眼疾手快,把小白推了出去,自己被整个埋在了塌下来的土里边,并献出了年轻的.生命,年仅二十九岁。
此外,在这本书中还记载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时期涌现出的一个个英雄人物,像“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的夏明翰,身经百战敌胆寒的张云逸,“劫法场抢出来的将军”刘志坚等,在他们心中,他们的信念是伟大的,他们的信念无异于把自己变成一块“长城”上的砖,用自己的身、自己的心铸就新的长城。
“信念不是铁锤下缭乱纷飞的火花,而是炉中熊熊燃烧的烈火;不是夜空闪瞬即逝的流星,而是西西里岛上彻夜不息的明灯。信念让你为了摆脱饥寒交迫的日子而奋发图强……”是啊,这段话写得真好,信念就是如此,古代曾有文人墨客写道:“人固有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这些革命烈士就是重于泰山的人!
对于我来说,现在要做的就是好好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并培养自己勇敢的品质,长大做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英烈故事读后感4今天,我读了《英烈故事》,使我身受启发,他们都十分的坚强,面对残酷的环境,他们宁死不屈,其中刘志丹最让我佩服。
刘志丹出生1903年狭西保安县。他在青少年时看见人民民不聊生的凄惨景象。于是,他想要改造社会复兴中华。通过不懈努力,他考上了黄埔军校。1926年他毕业了,之后随军东征,在这期间,他带领着革命军打土壕,分财物。
这时敌人带领大批部队向革命发起了进攻。他带领革命军队英勇阻击,将敌人打了回去。恼羞成怒的敌人组织大批部队再次进攻,这次他们因为力量悬殊而失败。
之后,他带领部队在三交镇开战斗,他的部队从清晨打到中午,一直不太顺利,总是攻不下三交镇。于是,他决定亲自去指挥战斗。结果,在指挥部队进攻时,不幸被敌人的子弹射中左胸,伤到了心脏。在临死前,让其他战士告诉政委,请他带兵一定要把三交镇给攻下来。
他为革命出生入死,勇往直前的精神是多么值得我们学习啊!
英烈故事读后感520世纪初期,在白色恐怖的笼罩下,人们都过着衣不遮体,饥一顿饱一顿的日子,民不聊生,祖国的土地也正一步步地被资本主义家吞噬,这时的中国急需一大批英勇的革命战士把祖国从水深火热当中解救出来。
就像本书封面上写的:信念不是铁锤下缭乱纷飞的火花,而是炉中熊熊燃烧的烈火;不是夜空中闪瞬即逝的流星,而是西西里岛上彻夜不息的明灯,信念让你为了摆脱饥寒交迫的日子,而发愤图强……这些革命英雄的内心无不蕴含着一个坚定的信念:或是为民族的崛起而奋斗,或是为人民的解放而努力,抑或是为探索宇宙的奥妙而孜孜不倦,不管他们的信念是什么,但唯一可以肯定的就是这些信念已经深深的扎根在他们的心底里,流淌在他们的血液里,他们要付出毕生的心血为这个不灭的信念而不懈努力。
第五篇:革命英烈赵尚志故事
革命英烈赵尚志故事
历经六十余载,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六十周年之际,东北抗日烈士赵尚志的头颅在长春找到了。
这位民族英雄的故事将要画上一个句号,但对他的事迹的寻访和传颂却不会停止......在地图上,人们可以看到黑龙江省有一个地方叫尚志市。这个市原为珠河县,一九三三年十月,赵尚志在这里创建了珠河抗日游击队。为了纪念这位民族英雄,一九四七年珠 河县农工代表大会决定将该县改名为尚志县。
尚志市现已八十一岁的老人王凤贤,一九三三年的时候才九岁。当年赵尚志带领游击队在珠河抗日的时候,王凤贤曾经给游击队送过两年的饭。忆起那段历史,王凤贤对赵尚志不洗脸的印象特别深刻。赵尚志的不洗脸是出了名的,"连小日本鬼子都打不出去,还有什么脸啊!这是他不洗脸的理由。赵尚志说,一定要等到打跑了日本鬼子以后,才会把脸洗干净。一次,赵尚志迷迷糊糊地烧了两天,被抬到了王家的炕上躺下。王凤贤就在一旁帮他敷毛巾,当她看到赵尚志脸上积着厚厚的污渍,就随手帮他把脸给擦了。赵尚志醒来发现自己的脸被洗干净时,恼怒而又无奈地瞪着小王,说了一句“这次洗脸不算,等打跑了日本鬼子我再真正洗一次脸。”
抗日不改名,威震敌胆赵尚志三个字,曾让侵华日军闻风丧胆,“小小的‘满洲国',大大的赵尚志”是日军发出的无奈而又钦佩的感慨。当年东北流传一种说法,叫“南杨北赵”,“南杨”指的是杨靖宇,“北赵”就是赵尚志。一位专家说,东北很多著名抗日英烈因为地下工作需要,用的都不是原名,惟有赵尚志一直用原来的名字。
他十七岁加入中国共产党,历经艰难困苦,抗日决心毫不动摇,即使最后负伤被俘,依然宁死不屈。一九四二年二月,年仅三十四岁的赵尚志负伤被俘后被日军残忍杀害。随后日军将其遗体肢解成两部分,身体沉入松花江,头颅送到伪满首都新京(今长春)请功,下落不明。直到六十多年后才被一位解放军军官发现。
四年七班
王楷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