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民主政治建设史上的创举

时间:2019-05-13 05:28:3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我国民主政治建设史上的创举》,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我国民主政治建设史上的创举》。

第一篇:我国民主政治建设史上的创举

我国民主政治建设史上的创举

——试论陕甘宁边区的”三三制”政权建设

正当抗日战争紧张地进行时,在根据地遭受艰苦斗争中,中国共产党大力推行民主政治,建立了“三三制”抗日民主政权,为人民当家作主创造了种种条件,调动了各阶级人们抗日的积极性,使边区出现空前团结、和衷共济、充满活力与朝气的政治局面。它是中国近代史推进民主进程的杰作,是中国民主政治发展史上的辉煌篇章。总结抗日抗日根据地”三三制”抗日民主政权建设的宝贵经验,不仅为新中国的政权建设有着重要启示,而且对于今天我们有序推进民主政治建设有着深远的影响。

一、“三三制”政权体制模式的提出

1940年3月,毛泽东在为中共中央起草的《抗日根据地的政权问题》的党内中,对抗战时期的根据地政权性质、组织形式、施政方针和人员分配等问题作了明确的规定。同年7 月,为纪念抗日战争三周毛泽东在《新中华报》上发表了《团结到底》一文,正式向全国公布了中国共产党的“三三制”主张。

“三三制”政权建设提出后,得到了社会各阶级和各阶层群众的热烈响应和广泛支持。1941年11月的《解放日报》社论写道:“这是中国历史上应该大书特书的一件大事,„„我们为这一页新的历史而感到荣耀和兴奋。”[1]

在人员分配上,“三三制”政权体制规定:共产党员占三分之一,非党的左派进步分子占三分之一,不左不右的中间派占三分之一。[2]这里的共产党员是代表无产阶级和贫农的;非党的左派进步分子代表的是小资产阶级;不左不右的中间派代表的是中等资产阶级和开明绅士。“三三制”政权体制的性质是民族统一战线政权。毛泽东指出,“这种政权,是一切赞成抗日又赞成民主的人们的政权,是几个革命阶级联合起来对于汉奸和反对派的民主专政。对于这种政权性质的明确了解和认真执行,将大有助于全国民主化的推动”。[3]“三三制”政权与国民党的地主资产阶级专政的政权是根本不同的,地主资产阶级的政权只代表地主和资产阶级的利益,对广大人民实行专政;“三三制”政权也不同于工农民主专政的政权,工农民主专政代表的是工农的利益,是对对地主和资产阶级实行的专政。“三三制”的政权体制,是抗日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政权,代表的是各抗日阶级阶层人民的利益,是反对日本帝国主义,对于卖国的汉奸和反民主的反对派实行专政,”[4]

二、“三三制”政权是民主的政权,是我国民主政治建设史上的创举

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实行“三三制”精神的指示,各抗日根据地先后建立了“三三制”的政权体制。与国民党***形成了鲜明对比,在全国人民心目中树立了“民主中国的模型”。周恩来当时就曾指出,“三三制”有两个特点:一个是共产党员不一定要在数量上就占多数,而要容纳各方面,要用自己的主张取得胜利。第二个特点就是要经过协商、协议,取得共同的纲领。“三三制”政权的核心是民主,不仅体现在政权的组织形式上,而且还主要地是体现在实质上。邓小平当时也认为,“三三制”政权的实质是民主问题。党在领导政权工作时,必须贯彻民主的精神。[5]谢觉哉也认为,陕甘宁边区之所以发展巩固,依赖于民主和团结了各党派人民。[6]当然,这与“三三制”政权的民主性是分不开的。

(一)”三三制”政权充分实现了人民民主,得到各阶层群众的普遍欢迎

1、“三三制”政权实行了普遍、平等、直接的选举制度。《陕甘宁边区选举条例》规定:凡居住在陕甘宁边区内的人民,年满十六岁以上,不分阶级、职

业、男女、宗教、民族和财产、文化程度,经过选举委员会登记,都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1941年陕甘宁边区参议会进行大规模改选时,边区政府专门发出了《指示信》,指出:选举如果不要民主,就等于不要革命”。[7]同时,选举委员会还明确规定了普遍、平等、自由的选举原则,保证了各阶层人民的权利,使选举充分体现了选举人的意志。

2、灵活多样的选举方法,保证了人民的民主权利落到实处。为了保证普遍、平等、自由的选举原则落到实处,各抗日根据地因地制宜,制定了适合于本地区的选举法规、条例和选举委员会组织规程等,还对选举的程序和保障做出了详尽而且可操作性强的规定,在实践中各地根据具体情况创造了许多实际有效的选举方法,如画圈、画杠、画点,投豆和举手等。这些切实有效的选举方法保证了各阶层人民的参政权利不致落空,人民群众在根据地内,真正过上了当家做主人的崭新生活,这与国民党统治区政治专制、政府腐败,忽视人权的局面,形成了鲜明对照。美国著名作家斯诺将抗日根据地比作是“一个战斗的国家”,并且说“这一战斗的国家是中国人前所未有的最接近于政治与经济民主的”。[8]

(二)”三三制”政权的体制形式体现了党的领导方式的民主精神

“三三制”政权是各革命阶级、阶层在抗日和民主的旗帜下建立的,其实质问题是民主。因此,党在领导抗日政权工作的时候,就必须贯彻民主的精神。各抗日根据地是在中国共产党艰苦的革命斗争中创建的,根据地的政权也是在共产党领导之下创立和巩固起来的,“没有共产党的领导,就没有新民主主义的边区 ”。[9]对于敌后抗日根据地来说,党的领导是其得以存在、巩固和发展的先决性条件。但是,共产党的领导并不等于政权机关由共产党员独占和“包办”,共产党更不能搞“***”。[10]为了避免出现国民党的***,巩固党所领导的根据地和保证党的抗日统一战线政策最大限度地施行,抗日根据地政权向一切赞成抗日的阶级和党派人士开放,这便是”三三制”的基本依据。既然如此”三三制”政权的建设就不可能发生取消党的领导的问题。林伯渠当时曾说过:“共产党员在行政机构与民意机关中只占三分之一,并不是共产党放弃领导”,[11]相反,”在‘三三制’政权中,党一定要领导,一定要在政治上占优势。”。[12]

一方面要坚持党的领导权,另一方面又要贯彻”三三制”,这对党提出了更新也是更高的要求,党必须对”领导权” 重新定义。什么是领导权? 毛泽东认为,“所谓领导权,并不是要当作口号去高喊,也不是要别人服从,说服和教育党外人士,让他们愿意接受建议。” 据此,党在政权中的领导地位,便不能片面倚重数量,而是在质量上具有优越的条件。[13]毛泽东的这一认识,是一种与“三三制”相适应的全新的领导观。这种新型领导观一经提出,便在党内形成共识。林伯渠与毛泽东的说法不谋而合,并且深深地赞同毛泽东的观点,认为在“三三制”政权中,共产党能够”使多数的非党人员接受党的政策,才能叫做领导”。[14]邓小平也支持这一观点,“党对政权的领导取决于党在政权中的优势”,这种优势如何去取得,这在”三三制”原则本身是包含着的;“党的领导责任是放在政治原则上,而不是包办,不是遇事干涉,不是党权高于一切”。

[15]1942年9月,中共中央发出了指示:为了实现”三三制”,党必须实行对于政权系统的领导。并指出,这种领导应该是对于大政方针的领导,是在原则上的、政策上的领导,而不是事事,党的机关无权直接命令参议会及政府机关。“党团必须服从同级党委,但党团的工作作风必须刷新,不是强制党外人士服从,而是经过自己的说服与政治工作”。[16]总之,“三三制”政权作为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提出并实施的一项重要政策,一方面以党对政权的领导为前提;另一方面,也正是因为党在政权系统中的领导地位,”三三制”政权建设才在各根据地得到健康的发展。

(三)在具体的运作方式上“三三制”政权体制实行政治协商与民主合作 毛泽东曾指出,关于政权问题上,我们既不赞成别党***,也不赞成共产党***,这就是统一战线政权。“这些阶层的争取,是孤立顽固派的一个重要的步骤”。[17]共产党员“必须将关心和倾听党外人员的意见和要求及向党外人员学习,作为每个共产党员的严重责任”。[18]

党外民主人士李鼎铭财经在担任边区政府副主席期间,认为共产党员没有尊重他的职权,因此在工作上曾表现出了一些消极和不满。党组织发现这一问题后,决定边区各厅、处、院要分别向政府主席和副主席及参议会正、副议长汇报工作;在每次职务会议前,必须向李鼎铭副主席汇报工作;平时党员与党外人士要多接近,多谈心。后来李鼎铭曾对一位英国记者说:“我有职有权。”时任陕甘宁边区参议会副议长的安文钦,在记者面前也痛骂国民党。由此可以看出,共产党与党外民主人士的真诚合作,对于团结边区各阶级和阶层,组织和动员广大群众投身抗战斗争,起到了积极作用。

(四)广泛的民主监督机制的建立

为了真正实现民主执政,各抗日根据地内的民主政权相继建立了广泛的监督机制。在中国共产党内部,党中央有设党务委员会,县级以上各级党委也均设有监察委员会,监督党的机关、干部、党员的行为;各级参议会拥有对相应各级政府的监督权;在政府内部,各根据地大都设有自检部门;各抗日根据地的报刊成为了重要的舆论监督工具。

中国共产党,“它的党员应该站在民众之中,而决不应该站在民众之上”。

[19]各抗日根据地还实行人民对政府监督和批评的制度。要是工作人员办事不好,不代表人民群众的利益,人民都有权对它进行批评,甚至可以撤换。老百姓常常说:现在的人胆子越来越大了,连乡长也可以批评,过去是没人敢这样说的。

[20] 在晋察冀根据地,边区政府和县政府经常举行边区或县行政会议。通过召开行政会议可以清楚、多方面的了解政府工作情形和群众的反映,这样不但他们可以对政府工作提出正确的批评,而且行政会议也可经常自动的深刻讨论、研究,决定政府施政方针,提交并推动帮助政府执行与政府密切的联系起来,但它并不直接去代替政府工作,或妨碍政府行政系统的统一。[21]

三、“三三制”政权体制对我们的现实启示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三三制”政权使民主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实现。总结抗日根据地的”三三制”政权的民主实践,为我们今后的政权建设留下了宝贵的经验,同时对于我们正确把握民主,有序推进民主政治建设有着重要的启示。

(一)“民主”二字必须放在政权建设的首要位置

建国前夕,中国共产党人吸取了抗日根据地“三三制” 政权建设的成功经验,包括《共同纲领》的制定和新成立的中央人民政府都极大地体现了政权建设的民主精神。改革开放后,邓小平深刻地指出:充分发扬人民民主,保证全体人民真正享有通过各种有效形式管理国家特别是管理基层地方政权和各项企业事业的权力。所以在当前的政权建设中尤其要注意民主的问题,遇事发扬民主作风,多听取并尊重党外人士意见,取得多数意见然后去做,允许不同的声音存在,在各项政策的制定和执行中,适当照顾他们的利益。

(二)共产党作为执政党有义务接受党外人士的监督

毛泽东曾指出:”共产党是真心真意想把国事办好的,但是我们的毛病还很多”,“我们要加强党内的教育来消除这些毛病,我们还要经过和党外人士实行民主合作来清除这些毛病”。[22]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共产党将其与各民主党派合作的基本方针发展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其中”互相监督”,是指共产党要监督民主党派,民主党派也要监督共产党,但由于共产党居于领导地位,首先要请民主党派来监督自己。邓小平指出,由于我们党的执政党的地位„„需要接受各个方面的批评和监督,以利于我们集思广益、取长补短,并且克服缺点、减少错误。[23]

(三)完善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人类历史上处理政党关系的一种全新构架,是有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也是中国人民政治经验和政治智慧的结晶。而其源头,可追溯到党在抗战时期创建的”三三制”政权模式。尽管两者有着明显的差别,但所面临的问题具有延续性,即:都有一个如何正确处理体制内的党派关系的问题。党在抗战时期取得的成功经验,如:注意克服内部的主观主义和关门主义倾向;提高在政权机关中共产党员的质量;依靠党的正确政策和党员的模范作用,实现党的领导;保证政权内的党外人士真正做到有职有权,敢于说话,敢于负责;以及正确处理党政关系等,在当代,依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为建立模范的抗日民主根据地而奋斗—庆祝陕甘宁边区第二届参议会的胜利[N].解放日报, 1941-11-23.[2][3] [10] [13] [17] [18]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742;741;766;742;742;395.[4]刘少奇选集(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174.[5][15]邓小平文选(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9;9-12.[6]谢觉哉日记(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7]陕甘宁革命根据地史料选辑(第二辑)[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1.[8]宋炜.论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和谐社会的构建理论导刊[J].2005,(9).[9][11][12][14]林伯渠文集[M].华艺出版社,1996:292;211;309;211.[16]中共党史参考资料[M].第9册,136.[19][22]毛泽东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09;810.[20]陕甘宁边区民主政治的特点及其在乡的具体实施[N].解放.1940-04-20.[21]彭真:论晋察冀边区抗日根据地政权[N].解放, 1938-10-30.[23]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205.

第二篇: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主要内容

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主要内容:

(1)健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使人民代表大会真正成为有权威的国家权力机关;

(2)在各级领导机关中加强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制,反对和纠正个人专断现象;

(3)改革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改变权力过分集中、领导人兼职过多、党政不分和以党代政的状况,发挥政权机关的作用;

(4)废除领导干部职务终身制,改革干部制度;

(5)保障少数民族的民族自治权利等等。

(6)坚持人民当家作主,维护中共领导和依法治国三者有机统一。

国务院发布的《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白皮书中明确指出,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遵循以下原则:

——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这是中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重要、最根本的原则。在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实践进程中,只有坚持这三者的有机统一,才能保证中国民主政治建设坚持正确方向,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

——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特点和优势。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特点和优势在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各族人民当家作主,充分发挥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团结一心,共同奋斗。坚持这一特点和优势,是亿万中国人民掌握自己的命运,创造更加美好幸福生活,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现代化国家的根本保证。

——有利于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是人民当家作主的重要目的,也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必要条件。

——有利于维护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尊严。中国人民争取民主,从一开始就与维护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尊严紧密联系在一起。如果失去了国家主权、不能维护国家的领土完整和尊严这一全体人民的共同利益和根本利益,中国人民已经取得的民主成果就会丧失。

——符合渐进有序发展的客观规律。党和中国人民坚定不移地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与和谐社会建设的全面协调发展,不断研究民主政治建设的新情况新问题,探索和创造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新机制新方式,按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的客观规律,有领导、有步骤、有秩序地发展社会主义民主。

第三篇:长征是人类千年史上一次创举

长征是人类千年史上一次创举

上海市复兴高级中学 倪华

2001年美国时代生活出版社出版了一本书——《人类一千年》,公布了从公元1000年至公元2000年,人类历史进程中的一百件重要事件。来自世界不同国家、不同学科领域的学者们共同认为,在已经过去的整整一千年中,这一百件重要事件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其中涉及中国的有三件:火药武器的发明、成吉思汗的西征和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

可以肯定的是,这些来自世界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不同学科领域的学者们,在评选一千年间影响了人类历史进程的一百件重要事件时,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是其中的一件,这是外国人从人的生理、心理极限与自然环境极限来评述长征,它是人类史上的创举。

世界上不曾有过像中国工农红军这样的军队,指挥员的平均年龄不足25岁,战斗员的平均年龄不足20岁,14岁至1 8岁的战士至少占百分之四十。长征开始那一年,少共国际师政委肖华才1 8岁。他所率领的少共国际师,也是红军中最年轻的部队——官兵们的平均年龄恰好与肖华的年龄一样。他们生命的花季本应和今天喜欢梦想的年轻人一样美丽如诗,只是血雨腥风使理想信念的花朵更早地开放了。在长征征途上,武器简陋的红军所面对的往往是装备了飞机大炮且兵力数十倍于己的敌人。年轻的红军官兵能在数天未见粮食的情况下,不分昼夜地翻山越岭,然后投入激烈而残酷的战斗,其英勇顽强和不畏牺牲的精神举世无双。

中央红军的长征为时一年,走了两万五千里,途中作战两万多次,可以说是无时无刻不面临着战斗。有的是一天之中几次战斗,有的战斗一打就是几天。战斗间隙就是那漫长的行军,极少有休整时间。

关于长征,有这样一组数字:“中央红军,路上一共368天,有1 5天用于打大的决战,有235天用于白天行军,有1 8天用于夜晚行军;途中只休息了44天,平均走182公里才休整一次,日均行军37公里;共翻越了1 8条山脉,其中5条山脉终年积雪;渡过了24条河流;穿越了11个省;占领过大小62个城市;突破了10个地方军阀的封锁包围;出发时有8.6万人,到达陕北时,仅剩7000余人,平均每行进1公里就有3至4位战士壮烈牺牲。”这还是平均数字,急行军时还要惊人。拿飞夺泸定桥为例,红军战士以疲惫之躯,一昼夜强行军240里,而且还都是崎岖蜿蜒的山路,非战斗减员非常大。这是对人的生理极限的挑战,即便是没有战斗,迄今为止还没有任何一项运动能如此考验人的生理机能。

长征途中每天都有人生病,有人掉队,有人牺牲:每时都有可能被子弹击中,每刻都有可能被疾病吞噬。途中时常有战友掉入万丈深谷和茫茫沼泽,一觉醒过来后就会发现同伴已悄悄地离去,一坐下去就会有人再也站不起来。最痛心的莫过于那些经过九死一生到达陕北的红军战士,敌人、疾病、雪山、草地都未能将他们征服,而几个带着麸皮的馒头却夺去了他们无比年轻的生命(长时间的饥肠辘辘早已使肠胃薄得像一张纸,再加上极其匮乏的医疗条件,才会有这种悲剧发生)。这种心理挑战不是一天,而是368天!

长征途经的地方,气候除了热带和极寒带,地表除了沙漠和海洋,连续走了368天共计两万五千里,红军什么都经历了。如果有人比他们经历得更多,那就只有极少数职业探险家了。但红军是一支执行武装任务的军队,不是职业探险家。而且他们没有时间没有金钱没有药品也没有装备,没法和职业探险家们比。这是与自然环境极限的殊死抗争,不管是谁想要否定这些都只能是睁着眼睛说梦话。

因为付出了太多的牺牲,因为在难以承载的牺牲中始终保有理想和信念,所以,一切艰难险阻皆成为一种锻造。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在人类历史进程中留下的是:坚定的信念,坚强的意志以及无与伦比的勇敢。

人是需要有一点精神的,没有一点精神将一事无成。长征是波澜壮阔的史诗,是无与伦比的传奇,它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它既不可复制,更无从假设。尊重客观事实,才是我们尊重历史的唯一选择。

将这种朴素的认识加以升华,就是一种伟大的长征精神,一种为了绝大多数人的利益而牺牲小部分人的精神,一种为了理想信念而生命不息、战斗不止的精神,一种默默奉献不图任何回报的精神,一种舍弃名利、舍生取义、杀身成仁的精神,一种大公无私、宁死不屈的精神,是一种排除万难不惜代价夺取最后胜利的精神。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需要这样的精神!

第四篇:结合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正确认识政治体制改革

5结合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正确认识政治体制改革。

(1)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中国共产党的民主政治:坚持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支持和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坚持和完善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以发展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壮大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坚持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支持和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坚持和完善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以发展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壮大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坚持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支持和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坚持和完善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以发展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壮大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发展历程:

第一阶段:创建时期(1949年—1954年)首部宪法的通过,明确规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政治协商制度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形成了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

第二阶段:重创时期(1966年—1976年)十年“文化大革命”使经过艰辛努力所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一系列基本原则和制度遭受严重破坏,很大程度上剥夺了人民当家作主管理国家的政治权利。

第三阶段:重建时期(1976年—1978年)粉碎“四人帮”之后,国家的社会政治生活重新回到了正确的轨道,社会主义民主制度逐步恢复。1978年2月召开了五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制定并颁布了新的宪法,重新确立了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基本原则和制度。

第四阶段:发展时期:(1978年至今)十一届三中全会至今,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稳步发展时期,民主政治建设快速发展并得到不断的完善。

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现状分析:

首先,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得到不断发展和完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重新恢复并不断发展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其次,基层民主建设和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取得重要的进展。村民自治、城市社区自治、企业的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得到了丰富和发展。适应社会主义中国的法律制度体系正在不断健全,有法可依、违法必究的现象在社会政治生活中明显加强;最后,转变政府职能,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干部的选拔和任用制度的民主化、规范化不断增强。

中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色:植根于中华民族几千年来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广阔沃土,产生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而进行的伟大实践,是适合中国国情和社会进步要求的选择。它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民主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基本原则为指导,借鉴了人类政治文明包括西方民主的有益成果,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

和制度文明中的民主性因素,因此,中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中国的民主政治既坚持了民主的普遍价值和基本原则,又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一、中国的民主是人民当家作主的人民民主。

二、中国的民主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民主。

三、中国的民主是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的民主。

四、中国的民主是基层群众实行广泛自治的民主。

五、中国的民主是实行依法治国的民主。

六、中国的民主是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和保障人权的民主。

中国民主政治建设实践的启示:

一是发展民主必须牢牢抓住并始终坚持民主的实质。

二是发展民主必须立足本国国情,寻求适合本国需要的政治发展模式。

三是发展民主必须坚持改革创新,循序渐进,有序发展。

(2)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

政治体制改革,就是在社会主义政治总格局和权力结构形式不变的前提下,对政权组织、政治组织的相互关系及其运行机制的调整和完善。

政治体制改革的要求:作为我国全面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而不断深化,与人民政治参与积极性不断提高相适应。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以增强党和国家活力、调动人民积极性为目标,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社会主义制度文明,为党和国家长治久安提供制度性保障。

推进政治体制改革要有利于增强党和国家的活力,发挥社会主义特点和优势,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政治体制改革的提出原因及发展过程:中国共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在进行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也开展了政治体制改革,但政治体制改革跟不上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为适应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加快政治生活民主化的步伐,1987年11月召开的党的十三大把政治体制改革提上了议事议程。

从“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到“深化政治体制改革”:

政治体制改革是我国全面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展现出更加旺盛的生命力。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政治体制改革既要积极稳妥,又要不断深化,才能与人民政治参与的积极性不断提高的形势相适应。

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政治体制中存在着一些弊端,有的还比较严重。为了发展民主,健全法制,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须进行政治体制改革。这不仅关系到每个人的切身利益,更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命运,关系到国家的繁荣、稳定、富强,关系到国家未来的走向。

(a)积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需要。

为了实现权力相互间的制衡和权力运行的有效监督,为使政府有效履行为人民服务的职能,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对原有落后政治体制进行改革,已成为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

(b)是实现司法独立、社会公平正义的需要。

(c)是当今社会反腐倡廉的需要。腐败泛滥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权力不受制约、不受监督。而权力之所以不能受到应有的制约和监督,乃是因为中国现行政治体制的专权性和封闭性。腐败有其不容忽视的制度性根源,这种制度性的根源,就是党政专权。若不进行政治体制改革,不建立制衡机制,反腐败永远就是一句空话。

(d)积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是适应经济体制改革深入发展,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迫切需要。政治体制改革同经济体制改革应该相互依赖、相互配合。不改革政治体制,就不能保障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果,不能使经济体制改革继续前进,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阻碍四个现代化的实现。

(e)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需要。

政治体制改革的内容:以不改变国家的根本政治制度为前提的政治管理体制的改革。包括领导体制,行政机构,干部人事制度,行政法规等方面的改革,是国家政治制度的完善和发展,目的在于调整部分社会关系,提高政治与行政管理工作的效能,促进社会经济、文化等事业的发展。最终目的是为了在党的领导下和社会主义制度下更好地发展社会生产力,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

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总目标是:第一,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第二,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第三,发扬社会主义民主,调动广大人民的积极性。长期目标是:建立高度民主,法制完备、富有效率、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政治体制;近期具体目标是:增强党与行政机构以及整个国家领导机关的活力;就是要克服官僚主义,提高工作效率;就是要充分调动人民群众和各行各业以及基层的积极性,从而在政治上创造出比资本主义国家的民主更高更切实的民主。

在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里,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是:发展民主,加强法制,实行政企分开,精简机构,完善民主监督制度,维护安定团结。

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目前取得的具体成果:比如领导干部终身职务制的废除,党与政府

重叠的对口部门的取消;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发展;村民自治制度和基层民主制度的创新;人事制度的改革;公务员制度的初步建立;行政机构的多次改革等等。

政治体制改革的作用和意义:

政治体制改革的实质是社会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首先,政治体制改革对经济基础有反作用,它能促进自己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和发展,保障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果,推动经济体制改革继续前进,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发展;其次,推进政治体制的改革,有助于进一步扩大社会主义的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有利于对政府机构进行精简和改革,克服党政不分、政企不分、人浮于事、官僚主义等现象,使我国的政治体制进一步适合经济发展的要求,推动我国社会的全面发展;最后,经济体制改革与政治体制改革的协调性可明显增强我国人民的民主意识,提高参与政治的积极性。

政治体制改革的措施:1.行政管理体制改革;2.执政思想的转变;3.服务型政府构建;

4.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

治体制改革的基本原则: 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坚持一个方向、一个根本、一个目标,即: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以增强党和国家活力、调动人民积极性为目标。

第一,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积极稳妥地进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根本保证。离开了中国共产党,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就会迷失方向,丧失前进的动力、坚强的领导和广泛的群众基础,就必然会失败。

第二,必须从中国的国情出发。政治体制改革要根据我国自己的实践、自己的情况来决定改革的内容和步骤。

第三,必须分步骤、有领导、有秩序地进行。政治体制改革是一个逐步发展的历史过程,必须立足于基本国情在实践中积极探索,不断总结经验,不急躁冒进、急于求成。

总之,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必须坚持从我国国情出发,总结自己的实践经验,同时借鉴人类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不拘泥于已有的理论框框,也绝不照搬西方政治制度的模式。最根本的就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地统一起来。

(3)民主政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的关系:

政治体制改革的主题是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进行政治建设时不能脱离政治体制改革,进行政治体制改革时也不能脱离政治建设。二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包容关系。从政治建设的全部内容来看,其涵盖范围广大,包含着政治体制改革。政治

体制改革作为一项制度变迁的创新事业,属于政治建设的范畴,并占据其中特定的范围。

重点关系。即政治体制改革构成政治建设工程的重点。我国的政治建设是以政治体制改革作为起点的。经过20多年的政治体制改革,我国的政治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一系列新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规则规范得以形成发展。但是,原有政治体制的弊端还没有被完全克服,深化政治体制改革还面临着许多任务。我们仍然要以政治体制改革作为主旋律。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建设要实现民主政治现代化,也必须把政治体制改革始终贯彻于全过程。

互促关系。即政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它们共同一方面,政治体制改革的发展为政治建设开创了新局面、指明前进的方向;另一方面,政治建设巩固了政治体制改革的成果,为下一轮的政治体制改革开辟新道路、创造新条件。只有把政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有机地结合起来,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才能更好地发展。

第五篇:党建设创举党课讲稿

党建设创举党课讲稿

内容预览:

讲课对象:干部、党员和广大职工群众。讲课目的: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广大干部、党员和职工群众,深刻了解《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以下简称《党内监督条例》)的颁布实施,对于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了解《党内监督条例》的内容和特点;增强贯彻执行《党内监督条例》的自觉性,为新时期党的建设和保持党的先进性作出自己的贡献。羊年岁末,中共中央向党内印发了《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猴年二月,《党内监督条例》又通过媒体向社会公布。这是我们党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如何认识《党内监督条例》颁布实施的重大意义?《党内监督条例》的主要内容、特点是什么?《党内监督条例》如何才能落到实处?本课就上述问题谈谈一些自己的学习体会(编者:为了使这堂党课更富有吸引力,上课前也可出几个题目,搞点小测验,如《党内监督条例》规定的重点监督对象有哪些?《党内监督条例》规定的重点监督内容有几项?具体内容是什么?党员在党内监督的责任和权利是什么?测验结……

如果你需要此原创文章,请立即点击咨询客服老师吧!如果你需要定制一篇独一无二的原创文章,请申请原创写作服务,1-3天即可交稿,满意为止。

如果你需要发表文章,但文章可能还没写好,请点击论文发表服务,即可快速见刊。

下载我国民主政治建设史上的创举word格式文档
下载我国民主政治建设史上的创举.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加强社区民主政治建设》

    关于推进社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探索 在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向纵深推进的同时,城市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也开始由启动转入加快的进程。近年来,我街道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

    为什么民主政治建设

    2.为什么要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1)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 (2)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核心。 (3)加强政......

    浅论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浅论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赫山街道办事处杨朝霞党的十六的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坚持把解“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对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方面作出了一系列的......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精选合集)

    高考政治专题归纳:民主(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知识归纳】 1、是什么(含义) (1)国家制度:平等;少数服从多数→统治阶级中的多数→阶级性 2、为什么(原因、必要性) (1)发展社会主义民主......

    电子政务对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价值和意义大全

    电子政务对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价值和意义 马金龙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2010300130089 摘要:21世纪是信息化的世纪,顺应信息化的时代潮流,发展电子政务是中国行政改革的题中之义......

    电子政务对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意义和作用

    电子政务对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意义和作用 电子政务作为电子信息技术与管理的有机结合,成为当代信息化的最重要的领域之一。所谓电子政务,就是应用现代信息和通信技术,将管理和......

    我国民主政治的发展历程

    结合我国民主政治的发展历程,谈谈对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的理解。 我国民主政治发展历程: 1911年,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建立了资产阶......

    《我国的民主政治: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一、教材分析 通过上一框学生学习了中国共产党的地位、性质、执政方式等知识,为本框题的学习打下了基础。现实中有许许多多优秀党员的先进事迹,他们全心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