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迟福林:以政府转型为基本目标——论“十一五”时期的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以政府转型为基本目标——论“十一五”时期的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去年,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和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关键。为什么在我国改革发展的新阶段,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成为“十一五”时期改革攻坚的重点?新阶段的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同以往历次机构改革有哪些不同?搞清楚这两个问题,对于顺利推进下一步的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至关重要。
一、社会矛盾变化与政府转型的特定背景
“十一五”时期的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有人认为还是以精简机构、提高行政效率为目标;也有人提出其实质是一次政治体制改革。这些观点从不同的侧面强调了这次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目标和背景。我认为,关键在于分析“十一五”时期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特定背景,其主线是社会矛盾变化与政府转型。
1.我国面临日益突出的两大矛盾
(1)经济快速增长同发展不平衡、资源环境约束的突出矛盾。改革开放28年,我国在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同时,面临着日益突出的诸多矛盾。第一,区域发展不平衡、尤其是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相当突出。我国已成为世界上城乡差距比较大的国家之一。第二,伴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能源、资源等问题全面快速凸显出来。第三,环境问题开始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面对这些矛盾,我们必须对影响经济快速增长的制约因素做客观分析。
(2)全社会公共需求的全面快速增长同公共服务不到位、公共产品短缺的突出矛盾。第一,公共需求的主体增大。不仅需要解决城镇中低收入群体快速增长的公共需求,而且需要加快解决1亿多农民工的基本公共需求,需要逐步解决8亿农民的基本公共需求。第二,公共需求的结构变化很大。至少有六大方面:一是就业与再就业;二是义务教育;三是公共医疗;四是社会保障;五是卫生、食品、生产等方面的公共安全;六是环境保护。第三,公共需求的增长速度加快。
公共需求的全面快速增长是一个十分现实的问题,并且对公共服务提出极大的挑战。一是政府的公共服务理念与公共需求的现实不相适应。例如,把发展等同于经济总量的增加。发展是全面的发展,经济增长的目的是为了促进社会事业的发展。二是公共服务体制建设严重不适应于公共需求增长的要求。这些年来,在建立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取得重大突破,但是公共服务体制建设严重滞后。三是基本公共产品的供给总量与社会需求差距甚大。尽管这些年社会事业的投资数量有所增长,但总体来说,比例不但没有增长,反而有所下降。1998年我国用于社会事业方面的投资,教育是13.1%,科技是3.3%,医疗是3.8%,2004年这一比例分别降为11.7%,2.9%,3.0%。四是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的投资结构失衡。例如,这几年国家投入了大量的资金用于改善西部的基础设施,这对西部地区的开发建设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国家在西部公共服务方面的投资远不到位,离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目标还有很大距离。
2.两大矛盾深刻地反映了我国发展的新阶段
(1)由粗放型增长向集约型增长的转变。目前,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仍然具有明显的粗放型特点。经济增长在一定程度还是建立在能源、原材料和廉价劳动力的基础上,技术创新在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并不高。
(2)由生存型社会向发展型社会的转变。全社会公共需求的全面快速增长,反映了生存型社会向发展型社会转变中的客观要求和趋势。
(3)由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的转变。到目前为止,我国劳动力的总体受教育程度同发达国家相比,有相当大的差距。尤其是农村劳动力的受教育程度更低。因此,不解决好包括义务教育在内的基本公共需求的问题,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的转变是很困难的,由
此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将缺乏人力资源支撑。
(4)由城乡分割向统筹城乡发展的转变。中央提出以统筹城乡发展为重要目标的新农村建设,正是适应了社会矛盾发展变化的客观需求。统筹城乡发展,根本是改变城乡分割的二元制度安排。
3.两大矛盾使改革站在新的历史起点
(1)要以可持续发展为中心,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现实情况看,不能说我国的市场化改革已经完成了,市场化改革在许多深层次领域还远未到位,如:要素市场化改革、产权制度改革、金融体制改革、垄断行业改革等。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还需要在深层次的市场化改革方面有所作为。
(2)以基本而有保障的公共产品供给为目标,加快建立社会主义公共服务体制。从实践来看,市场经济在私人产品领域的作用比计划经济要好、要有效,但在基本公共产品领域是“失灵”的。基本公共产品的供给,主要在于确立政府的主体地位,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在这一前提下,可以发挥市场机制的补充作用。
(3)完善市场经济体制与建立公共服务体制的关系。完善市场经济体制与建立公共服务体制相互联系、互为促进。市场化改革为建立公共服务体制提供了物质基础;公共服务体制的建立,为市场化改革提供更多的社会支持,产生更大的改革动力。
4.日益突出的两大矛盾形成对政府转型的严峻挑战
(1)政府转型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当前,我国所面临的挑战远比一般发展中国家要大的多、复杂的多、严峻的多。在这种特定背景下,能否在未来10~20年保持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关键在于政府转型。
(2)政府转型与建设和谐社会。进入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相当多的利益矛盾都同基本的公共产品供给相联系。以满足全社会基本公共需求为重点,就能较好地解决公平、公正问题,就能为协调好各方利益关系创造条件,由此走向和谐之路。
(3)政府转型与公共治理结构。改善公共治理结构,当前重要的是政府不能强化自己的利益取向。政府只有从部门利益、行业利益、地区利益中超脱出来,才能为建立有效的公共治理结构提供重要的保障。
社会矛盾变化与政府转型,是一个重大的现实课题。以政府转型为基本目标,加快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现实社会矛盾变化的需要,是经济可持续增长的需要,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需要,也是改善公共治理结构的需要。把握社会矛盾变化这样一个特定背景,对下一步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特点、目标、主要任务等就会有一个客观的分析,就会使这一次的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在现实需求的基础上,从而取得成功。
二、经济增长方式由政府主导向市场主导转变的客观基础
“十一五”时期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首要任务是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当前,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仍然具有以资本投入为重点、以提高经济总量为目标的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的特点。从经济发展中大量的矛盾问题看,改变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主要任务是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政府主导向市场主导的转变。
1.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政府主导型经济增长方式的弊端
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过程中,实行政府主导型的经济增长方式有其客观性。一是经济体制转轨的过渡性特点。在改革开放之初,当企业还没有成为市场的主体、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还没有形成的情况下,政府不可避免地在一定程度上扮演投资主体、建设主体的角色。二是经济增长中的阶段性要求。但是,在初步建立了市场经济体制的条件下,政府主导型经济增长方式的各种问题就逐步暴露出来,并且成为影响经济稳定增长的突出因素。
(1)投资过度,产业结构恶化。今年是“十一五”时期的开局之年,再加上其他各种
因素,上半年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达到了30%以上。总的来看,我国的投资率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的20个百分点,而消费率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的20个百分点。1978年我国的消费率大概在68%左右,最近几年逐渐走低,2000年是58%,到2005年下降到52%左右。政府主导型经济增长方式的特点是,以政府为主体的投资拉动型增长,这在一定时期有其合理性。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它就成为造成投资过度、引发经济过热的重要原因。按照国际惯例,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以后,一、二、三产业结构的比例一般为14∶35∶51,而我国2005年的情况是15.2∶53∶31.8,第三产业发展明显滞后。
(2)发展严重不平衡,尤其是城乡发展严重不平衡。我国是一个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的大国,由不均衡发展走向均衡发展有一个历史过程。但在这一过程中,应逐步缩小城乡和区域发展的差距。这些年的实际情况是,城乡发展的差距不是在缩小,而是在扩大。与此同时,东西部的差距也有所拉大。
(3)高增长、低就业。最近几年,经济增长速度很快,但由于产业结构的不合理,就业增长率逐年走低。20世纪80年代我国的就业增长率为3%,1991~1995年为1.2%,1996~2000年降为0.9%,2001~2004年又下降到0.7%。现实的情况是,一方面劳动力的供给在逐步增加,就业、再就业的压力在加大;另一方面就业增长率在逐年下降。
(4)能源供求矛盾日益突出。尤其是最近几年,这一矛盾和问题越来越突出。一是我国已进入重化工业时代,对能源,尤其是对石油、天然气的需求十分巨大;二是我国进入城市化发展的新阶段,对油气资源的依赖相当大;三是交通运输成为油气巨大消耗的重要方面。我国加入WTO以来,汽车消费量年均增长37.5%,增幅居世界各国之首。保守估计,今年我国新车销售量将超过日本,仅次于美国位居第二。随着城市化、工业化、全球化的到来,我国的能源问题将越来越突出。
(5)环境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对环境的影响和破坏速度是惊人的。例如,我国是世界上有机污水排放量的第一大国,是世界上森林覆盖率最低的国家之一。
2.经济增长方式由政府主导向市场主导的条件已具备
经过28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已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总体上来说,改变政府主导型经济增长方式的条件和时机都很成熟。
(1)企业已成为市场经济的主体。我国新增GDP的60%以上、新增劳动力的70%以上都是由民营经济提供的。国有企业的比例大大减少,各类混合所有制企业和民营企业成为市场竞争的主体。
(2)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程度大大提高。高达98%以上的商品由市场决定价格,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基础作用的格局已基本形成。
(3)经济全方位的对外开放。加入WTO以后,我国对外开放的程度,无论是深度还是广度都大大提高。并且,我国在推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中扮演的角色也越来越重要。
3.由经济建设主体向经济性公共服务主体的转变
在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的特定背景下,改变政府主导型的经济增长方式,不等于政府不抓经济建设,而是如何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阶段的要求,更好、更有效地发挥政府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经济职能。
(1)经济性公共服务的基本内涵。什么是经济性公共服务?就是在初步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特定背景下,要把政府的经济管理职能转到主要为市场主体服务和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上来。
(2)经济性公共服务的主要任务。第一,中长期发展规划的科学性和约束性。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同中长期发展规划缺乏科学的预测有很大的关系。比如前几
年,判断我国的发电能力超出了经济发展的需要,因此对发电项目严加控制。近两年东部沿海地区缺电,由此对经济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再比如说,“十一五”规划跨了两届政府,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规划的约束性。第二,宏观经济政策和宏观调控的稳定性和有效性。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处在经济转型的过程中,经济的波动常常同政策的变化相联系。因此,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稳定,对于我国经济的稳定发展有着决定性影响。第三,严格的市场监管和良好的市场秩序。第四,经济信息的公开性和及时性。第五,重要的基础设施建设。
经济性公共服务包括的内容很多,以上5项尤为重要。如果政府能把这几项重要的经济性公共服务做好,就能有效地发挥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履行好自己的经济职能。
三、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对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现实需求
我们说,“十一五”时期的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同以往有很大的不同,就在于它既要体现进一步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又要体现加快建立公共服务体制的要求。由此,这一次的改革有两大任务:一是继续推进市场化改革,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政府主导向市场主导的转变;二是强化政府在公共服务中的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加快建立公共服务体制。这里,需要认真研究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对“十一五”时期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基本需求。
1.有效地发挥经济调节职能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经济调节的有效性主要取决于几个条件:
(1)宏观经济政策的稳定性。由此,建议中央和省成立专司经济政策和中长期规划的经济调节部门,主要任务是制定和实施经济政策,并对中长期发展规划的有效性负责。现在的宏观调控部门在实践中的局限性很突出,主要精力是放在具体项目、投资权限和价格的审批等方面。
(2)利率、汇率在调节市场中的作用。市场经济条件下对经济的调节,主要是利率、汇率的调整。我国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利率、汇率等货币政策的调整,对于市场供求关系极为重要。这就要求央行必须具有相对独立性,要对货币政策负责,以保证市场的稳定。
(3)经济信息的客观性和真实性。去年我国大幅度地调整了GDP的总量,引起国际社会的关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信息,尤其是综合性的经济统计,对于经济调节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各级政府的统计部门,应当对经济统计数字的客观性和真实性负责任。统计部门的主要责任是统计数字的真实性、准确性,而不是做经济预测。
2.大大强化市场监管职能
我国正处在体制转轨和经济转型的重要时期,市场监管的问题十分突出。应当说,市场监管的部门不少,越分越细、越来越多,但市场监管的效果社会并不满意。从强化市场监管的职能出发,需要研究哪一些监管机构需要全国垂直管理,哪一些由地方监管更有利。从监管的总体效果来说,是分业监管好还是综合监管好?分业监管如何逐步走向综合监管?
由于市场经济发育的不成熟,再加上经济社会转型时期市场秩序建立的特殊性,市场监管对于政府履行经济职能尤为重要。因此,从政府经济职能、公共行政的角度考虑,有的市场监管系统应当直接隶属中央,有的市场监管部门应当列入国家行政序列。
3.加强国家的经济战略职能
(1)国家的能源战略职能。能源战略对于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十分重要。目前,我国缺少一个统一的能源战略协调机构。为此,建议尽快成立国家能源部或能源战略委员会,以统筹国家能源政策,统筹研究国家能源发展战略和发展规划。
(2)国家的对外经济战略职能。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三大贸易国,第四大经济国。并且,在国际上的经济地位与日俱增,举足轻重。如何强化国家的对外经济职能,是应当着力解决的一个大问题。
(3)国有资产战略职能。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了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并且庞大的国有资产需要充分发挥其作用。由此,始终不能放弃国有资产的战略职能。只是说,国有资产的配置和运营要逐步符合市场经济的规律。在我国,国有资产的战略作用始终是国家经济职能的重要内容。为此,应当建立和完善国家国有资产管理体系,以有效地履行国有资产的战略职能。
(4)国家环境保护职能。从我国的情况看,必须大大强化国家环保机构在执行国家环境保护战略方面的作用。为此,国家环境保护机构的职能要得到加强,使其能够在协调、监管方面充分发挥作用。
随着我国社会矛盾变化,“十一五”时期的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有着特定的背景。以政府转型为基本目标,才能把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公共服务体制建设结合起来统筹规划和设计。这样,改革才有可能取得实质性进展。
第二篇:从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论提高政府执行力的重要因素
从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论提高政府执行力的重要因素
摘要:温家宝总理在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建立健全行政问责制,提高政府执行力和公信力。这是“执行力”概念第一次被写进《政府工作报告》,标志着政府执行力建设被正式纳入国家管理范畴。本文将集中论述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有利于提高政府执行力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中的涉及政府执行力的相关方面以及在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中提高政府执行力的具体措施。关键词:政府执行力 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行政问责制
一、《政府工作报告》中有关行政执行的几个方面
1、完善行政管理决策机制
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环节还在与健全对涉及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事项决策的协商和协调机制,完善专家论证、技术咨询、决策评估制度,加强决策的公示、听证制度,推进行政管理决策科学化、民主化。这就涉及到判断力和实现结合力的方面。任何地方政府都必然有其具体情况,如果把上级精神生硬理解并生搬硬套加以应用,那就必然会带来政策执行上的负面效果,要避免这一情况的发生,正确行使政府的执行力,就不能够凭着自己的主观意识不顾专家和技术人员的意见武断决策,应该建立合理的自学和评估机制,架起那个人民的监督意识并建立公示和听证制度。实现政府管理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实现理论联系实际、上级精神联系地方实际,这本身就是在加强政府的执行力。
2、加强行政法制建设和经济法制建设
加快建立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的行政执法体制,保证各级行政管理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职权、履行职责是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保障。
这就涉及到政府执行力的持久力方面。在对上级精神做到良好的领会并加以判断和结合以后,就要矢志不移的贯彻下去,这就需要强大的持久力来保证实现。在实际工作中主要依靠的就是行政执法体制的不断完善,做到有法可依。
3、完善对行政管理权力的监督机制和政府机构设置
强化对决策和执行环节的监督,认真推行政务公开制度,实行干部实绩考核评价制度。实现机构职能、编制、工作程序的法定化,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本,不断提高工作效率和为人民服务的水平。
这就涉及到纠错能力的培养方面。对于干部的绩效考核就是对其防错和纠错的能力的监督。对于机构编制和行政效率的科学管理就是对行政管理全过程的评价和避免错误监督在组织设计上的实现。这两个方面的工作救灾组织结构上保证了预防和减少政策执行失误带来的不必要的损失。
二、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过程中,如何提高政府的执行力
1、必须实现政府职能的强约束性
《行政许可证》通过立法将职能转变的要求转化为强制性的具体规则,这几位各级政府转变职能设定了可供实施和操作的西安市渠道和途径,也为监督各级行政机关职能转变情况提供了易于识别的判断标准。在政策执行与法律实施之间构建了有效的履带,从而把上级精神的导向性、软约束性与法律的明确性、强制性有机结合在一起,增强了政策执行的操作性和监督性,也保证了起长效性和持久性。
2、必须实现政府职能转变的法制化
1988年改革开始实行“三定方案”,即“定职能、定机构、定编制”,对行政机关职能的界定、内部机构设置和编制规模都有很大的制约,但“三定方案”毕竟既不是法律、也不是法规,中央多次提出的“实现国家机构组织、职能、工作程序的法定化”的任务。因此,我国今后的政府执行力的加强应该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努力通过法律程序进行,改革的成果应该上升为法律规范,以保证成果的可持续性。
3、明确改革的有限目标,合理安排、有序满足各方面的需求
任何一项改革都要受到现实的制约,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也不例外。在中央和地方,改革所能达到的目的是有限的,不能指望通过模式化的改革解决所有的问题,满足所有的需求。政府改革会更多的想满足老百姓的需求方面倾斜,但限于各级政府财力以及方方面面条件的制约,这就需要把握好处理问题的原则,合理安排、有序满足各方面的需求。努力加强结合力,采取有效措施,尤其是对于能够给企业、基层和社会公众带来实惠的一些领域的政策执行,要优先考虑。
4、加快建立绩效预算制度与绩效审计制度
加强对政府政策执行力度的评价,是当代政府改革的重要内容。其评价标准是伴随着绩效管理和绩效预算而定出现的,他是政府公共管理的重要工具之一。包括政府执行力是否有效,效果在哪里,在哪些方面应当凋整,以进一步提高绩效。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政策执行力的讨论提供基础材料;同时,在评价中,还能发现政府工作漏洞并加以改进,增强排错力。
以上四个方面,对于目前我国正在进行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与转型,如果忽视加强政府执行力的必要性,可能会导致人们对改革和政府职能转变效果的怀疑,而且极有可能影响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长期性。因此,在意科学发展观落实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提高政府执行力的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邵景均,高度重视提高政府执行力[J].中国行政管理,2006.7 【2】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03.10.14
第三篇:以政府转型为重点建设和谐社会(16条建议)
改革走到今天,全面协调利益关系、构建和谐社会同政府改革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鉴于此,我院于××年月日在海口举办了“政府转型与建设和谐社会国际论坛”。中外专家就以人为本与公共政策的转型,收入分配体制改革中的公平与效率,社会责任、公共利益与公共治理,以公共服务为中心的政府转型等议题展开了讨论。专家们认为,在改革攻坚阶段,政府转型是建设
和谐社会的关键。政府转型解决不好,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也很难实现。中外专家并就此提出了许多有益的观点和建议。我院参照专家的观点,提出以下建议。
一、我国正步入公共需求快速增长和利益关系深刻变化的重要时期,实现以公共服务为目标的政府转型对建设和谐社会至关重要
我国进入经济社会转型时期,利益主体和社会结构正在发生重要变化,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日益突出,并已成为世界上收入差距比较大,城乡差距比较严重,就业、公共医疗、义务教育、社会保障等公共需求和公共服务方面问题比较突出的国家之一。这一现实,给改革发展和建设和谐社会带来许多不稳定因素,给政府扩大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提出严峻而迫切的课题。
⒈面对公共需求快速增长的趋势,必须扩大和强化政府公共服务职能。国际经验表明,一国的人均从美元向美元的过渡时期,也是该国公共需求快速扩张的时期。我国正处在从一般温饱社会向全面小康社会加快发展、从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加速转型的关键时期。在这个发展与转型的特定时期,已开始形成全社会公共需求快速增长的现实基础。
从我国经济体制转轨和经济发展的要求看,我们面临着公共产品供给的双重压力:一方面要承担改革成本,解决历史欠账问题;一方面又要着眼于发展,并为中长期发展创造条件。公共需求的全面增长与公共产品供给的短缺以及公共服务的不到位,已是一个相当突出的问题。但是,现实的主要问题是,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相当薄弱,主要精力和大部分财力还没有用到社会事业发展和公共产品供给方面。因此,必须从建设和谐社会的高度来认识扩大和强化公共服务职能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⒉改革攻坚阶段,要有效地解决利益博弈与利益分享的矛盾,必须关注多数人的利益,尤其是弱势群体的利益。经过年多的市场化改革,我国的社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强势群体和弱势群体不仅形成,利益博弈也日益明显化,如何实现利益分享的矛盾和问题越来越突出。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应当关注弱势群体的利益,使多数人能够不断地分享改革的成果。一是政府本身要以公共服务为主要职能,确保自身行为的公共性,把守护公平和正义作为政府的核心价值理念和原则;二是要建立市场经济调节下的利益均衡机制,通过公平的政策和制度安排体现和保护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三是以人为本,要为广大弱势群体提供基本而有保障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
我国仍是一个发展中大国,政府要集中财力解决弱势群体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在人均只有美元的国家,政府的资源是有限的。在社会矛盾相对突出的时候,必须集中有效的资源,去帮助社会最需要帮助的人群,比如对弱势群体的医疗救助和教育,灾荒的救助等,是目前政府最需要做的事情。把钱花到最需要的地方,才能够把追求社会平等与实现效率有效地结合起来。
⒊以公共服务为中心的政府转型对建设和谐社会具有决定性影响。随着公共需求的快速增长,社会结构进一步分化,社会矛盾更加复杂,不同社会主体之间的利益冲突不可避免,并将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加大社会风险程度。因此,政府转型牵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拉美一些国家的实践告诉我们,这些矛盾和问题如果处理不好,不仅会激化社会矛盾,并会由此导致经济社会发展的中断或倒退。因此,适应全社会公共需求的变化,扩大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是保持经济持续增长、解决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和实现社会稳定发展的重大举措。
二、按照建设和谐社会的要求,从满足老百姓日益增长的公共需求出发,实现政府公共服务理念创新
快速增长的公共需求与基本公共产品供给的严重不足,已对政府转型提出越来越迫切的要求。政府积极回应人们日益增长的公共需求,最重要的是实现公共服务理念的创新,加快推进以公共服务为中心的政府职能转变。
⒋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职能的本质是公共服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建设的主体是企业、是社会,政府的主要职能是为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市场环境和社会环境。无论是经济调节、市场监督,还是社会管理,其本质都是公共服务。这就要求把政府对经济的有效管理和控制,主要限定在公共服务的范围。强化公共服务理念和公共服务职能,是市场化改革新阶段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对政府作用的客观要求。一方面,考虑到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政府要满足企业的公共需求,提供宏观调控和基础设施等经济性公共服务,为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创造条件;另一方面,政府面对公民日益增长的公共需求,要提供基本而有保障的教育
第四篇:以政府转型为重点建设和谐社会(16条建议)
改革走到今天,全面协调利益关系、构建和谐社会同政府改革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鉴于此,我院于××年月日在海口举办了“政府转型与建设和谐社会国际论坛”。中外专家就以人为本与公共政策的转型,收入分配体制改革中的公平与效率,社会责任、公共利益与公共治理,以公共服务为中心的政府转型等议题展开了讨论。专家们认为,在改革攻坚阶段,政府转型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关键。政府转型解决不好,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也很难实现。中外专家并就此提出了许多有益的观点和建议。我院参照专家的观点,提出以下建议。
一、我国正步入公共需求快速增长和利益关系深刻变化的重要时期,实现以公共服务为目标的政府转型对建设和谐社会至关重要
我国进入经济社会转型时期,利益主体和社会结构正在发生重要变化,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日益突出,并已成为世界上收入差距比较大,城乡差距比较严重,就业、公共医疗、义务教育、社会保障等公共需求和公共服务方面问题比较突出的国家之一。这一现实,给改革发展和建设和谐社会带来许多不稳定因素,给政府扩大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提出严峻而迫切的课题。
⒈面对公共需求快速增长的趋势,必须扩大和强化政府公共服务职能。国际经验表明,一国的人均从美元向美元的过渡时期,也是该国公共需求快速扩张的时期。我国正处在从一般温饱社会向全面小康社会加快发展、从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加速转型的关键时期。在这个发展与转型的特定时期,已开始形成全社会公共需求快速增长的现实基础。
从我国经济体制转轨和经济发展的要求看,我们面临着公共产品供给的双重压力:一方面要承担改革成本,解决历史欠账问题;一方面又要着眼于发展,并为中长期发展创造条件。公共需求的全面增长与公共产品供给的短缺以及公共服务的不到位,已是一个相当突出的问题。但是,现实的主要问题是,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相当薄弱,主要精力和大部分财力还没有用到社会事业发展和公共产品供给方面。因此,必须从建设和谐社会的高度来认识扩大和强化公共服务职能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⒉改革攻坚阶段,要有效地解决利益博弈与利益分享的矛盾,必须关注多数人的利益,尤其是弱势群体的利益。经过年多的市场化改革,我国的社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强势群体和弱势群体不仅形成,利益博弈也日益明显化,如何实现利益分享的矛盾和问题越来越突出。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应当关注弱势群体的利益,使多数人能够不断地分享改革的成果。一是政府本身要以公共服务为主要职能,确保自身行为的公共性,把守护公平和正义作为政府的核心价值理念和原则;二是要建立市场经济调节下的利益均衡机制,通过公平的政策和制度安排体现和保护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三是以人为本,要为广大弱势群体提供基本而有保障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
我国仍是一个发展中大国,政府要集中财力解决弱势群体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在人均只有美元的国家,政府的资源是有限的。在社会矛盾相对突出的时候,必须集中有效的资源,去帮助社会最需要帮助的人群,比如对弱势群体的医疗救助和教育,灾荒的救助等,是目前政府最需要做的事情。把钱花到最需要的地方,才能够把追求社会平等与实现效率有效地结合起来。
⒊以公共服务为中心的政府转型对建设和谐社会具有决定性影响。随着公共需求的快速增长,社会结构进一步分化,社会矛盾更加复杂,不同社会主体之间的利益冲突不可避免,并将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加大社会风险程度。因此,政府转型牵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拉美一些国家的实践告诉我们,这些矛盾和问题如果处理不好,不仅会激化社会矛盾,并会由此导致经济社会发展的中断或倒退。因此,适应全社会公共需求的变化,扩大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是保持经济持续增长、解决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和实现社会稳定发展的重大举措。
二、按照建设和谐社会的要求,从满足老百姓日益增长的公共需求出发,实现政府公共服务理念创新
快速增长的公共需求与基本公共产品供给的严重不足,已对政府转型提出越来越迫切的要求。政府积极回应人们日益增长的公共需求,最重要的是实现公共服务理念的创新,加快推进以公共服务为中心的政府职能转变。
⒋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职能的本质是公共服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建设的主体是企业、是社会,政府的主要职能是为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市场环境和社会环境。无论是经济调节、市场监督,还是社会管理,其本质都是公共服务。这就要求把政府对经济的有效管理和控制,主要限定在公共服务的范围。强化公共服务理念和公共服务职能,是市场化改革新阶段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对政府作用的客观要求。一方面,考虑到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政府要满足企业的公共需求,提供宏观调控和基础设施等经济性公共服务,为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创造条件;另一方面,政府面对公民日益增长的公共需求,要提供基本而有保障的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社会性公共服务,着力解决社会再分配的问题,实现发展过程中的公平目标;第三,我国是一个转轨大国,政府还要努力推动改革进程,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产权保护、市场规范等制度性公共服务。
⒌扩大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是有效化解社会矛盾的基础和前提。随着公共需求的快速增长,人们日益迫切地要求政府为他们提供基本而有保障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人们越来越期望
理体制改革。世纪年代以来,我国教育产业化、卫生产业化甚至社会事业产业化的目标和政策实际上是很模糊的,主要表现在缺乏对目的和手段的准确界定。借鉴国际经验,我们应当允许教育、卫生甚至社会事业进行市场化运作探索,但必须保证其社会目标优先,或不偏离社会目标。
⒈要正确处理政府和社会民间组织之间的关系。在公共治理的框架下,政府要积极稳妥地发展社会民间组织,逐步把一些传统意义的社会管理职能以多种形式下放给一些非政府、非营利性组织承担。要在政府、企业和非政府公共组织之间建立起一种取长补短的平衡关系,为社会整体的进步提供推动力。伴随着市场化改革的进程,社会开始从单一中心向多元中心过渡。在这个时期,社会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就是建立一个利益均衡机制,通过利益的表达和博弈来消除社会矛盾。从这个角度看,有组织的理性比非组织的理性更有效。在社会矛盾和社会危机因素不断加大的情况下,积极稳妥地发展各类社会民间组织,形成在党领导下的协商对话制度,远比非理性的个体行为要好得多。并且,在社会矛盾尚没有可能转化为政治矛盾的前提下,积极稳妥地发展民间组织,充分发挥社会团体、行业协会、商会和中介机构的作用,不仅有利于协调具体利益关系,还有利于化解社会危机和保持社会稳定,更好地建设和谐社会。
四、按照建设和谐社会的要求,加快推进政府转型的实际进程
当前,加快推进政府转型有两个大的背景:一是经济发展中许多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都同政府职能转变相联系;二是社会生活中突出的矛盾和潜在的风险,要求强化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在这种特定的背景下,我们要把政府改革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努力实现政府转型的实质性突破。
⒉把以公共服务为中心的政府转型作为改革攻坚的重点。政府改革滞后,事实上越来越制约着其它领域改革的进程,并由此增加了改革的复杂性和难度。未来几年,我国的改革有可能发生几个重要的转变,例如:第一,由微观体制改革向宏观管理体制改革的推进和转变;第二,由竞争性领域的改革向垄断性领域改革的推进和转变;第三,由经济体制改革向社会体制改革的推进和转变。这三方面改革的推进和转变,在相当大程度上依赖于政府转型。因此,“十一五”时期以政府转型为重点,各项改革才会有新的进展。
⒊以公共服务为主要目标,加快行政体制改革。从关注公共需求变化和扩大政府公共服务职能出发,是新阶段行政体制改革的基本要求。这就要特别强调明确划分和严格规范各级政府在公共服务中的责任和权利,在此基础上深化地方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当前,应当根据实际情况,尽量减少我国政府的行政层级,逐步探索取消地(市)行政层级,撤消市管县体制,加强县级财政功能。要尽快试点从乡财县管入手,把乡镇政府变成县(市)政府的派出机构。发达地区的市场化程度比较高,基本社会结构已经发生较大改变,对政府转型的要求更加迫切,要率先实现以公共服务为中心的政府转型。此外,加快构建以公共服务为目标的公共治理结构与公共服务体系,并按照这一目标推进事业单位改革。
⒋建设和谐社会,要实现公共政策的转型和创新。随着公共需求和公共利益的变化,实现以人为本的公共政策转型和创新已经成为党和政府提高建设和谐社会能力的当务之急。首先,实现公共政策由封闭和半封闭向公开透明的转变。当前,我国的改革开放面临新的变化:一是随着市场化和对外开放的深入,以人为本已经成为国际国内社会的共识;二是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信息传播和信息的作用超过了以往历史上所有的时期。在这种情况下,公共政策的效果更加取决于社会公众的认同和参与程度。这就需要政府从分化了的社会利益现状出发,赋予老百姓更多的知情权、选择权、表达权和监督权。在此基础上建立健全公共利益的实现机制、公平的利益分配机制、有效的利益整合机制,以及改革过程中合理的利益补偿机制等。要完善公共政策程序,引入专家咨询决策和社会听证制度,使相关利益者的利益和诉求得到充分地表达。
其次,以人为本,要实现由单
一、严格的行政控制向人性化的公共治理转变。公共政策的执行是政府直接面对广大老百姓,其手段的选取决定着政府的形象,关系到政府同老百姓之间的关系。因此,我们必须更加注重公共政策执行手段的转型,要使公共政策的执行以尊重公民的基本权利为前提。近年来我国计划生育政策执行中就出现了良好的转变,从过去的强制性手段转向人性化的激励手段。比如采取由处罚超生为主转变为奖励少生为主,建立健全计划生育利益导向和经济补偿机制,为计划生育家庭提供生产生活等多方面的奖励扶助。从管理型转向服务型,以服务为主,寓管理于服务之中。这种公共政策执行模式就很容易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理解和支持。
⒌建设责任政府,对履行公共服务职能决策失误和不作为的政府官员追究责任。公共服务体系涉及大量公共资源的有效配置,必须加强监管、审计和问责。要借鉴一些发达国家的经验,实现公共服务体系的有效分工,适当引入竞争,提高公平与效率,同时也便于问责。当前,尤其要从义务教育、公共医疗、房地产价格上涨、群体事件等关系老百姓切身利益的事情开始,启动公共服务的问责制。要把政府应当承担的公共服务职能逐步纳入到政府的政绩考核体系中,使公共政策的制定与执行置于公众的参与和监督之下。
⒍推进政府转型,需要建立改革统筹协调机制。随着改革的深化,某些政府部门本身成了改革的对象。从去年的宏观调控看,政府部门的某些行为,不仅具有部门局限性,还具有较强的自身利益的特点。这样,就有可能产生各种形式的假改革、不改革,使改革在实践中大打折扣,并容易使人们对改革产生某些误解。因此,要在中央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建立高层次的改革协调机构,以统筹协调继续推进改革中各部门以及中央与地方的利益关系,并由此进一步形
成对改革的共识和改革的合力,营造良好的改革氛围,为建设和谐社会提供制度保障。
第五篇:论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背景下廉洁高效的服务型政府构建
论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背景下廉洁高效的服务型政府构建
摘要:建设服务型政府是行政管理体制的深刻变革,是需要认真研究、探讨和不断实践的课题。针对我国当前政府公共服
务所存在的问题,我们应当深化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提高政府提供服务的效率,提高公务员能力,确立现代政府执政理
念,从而建设高效廉洁的服务型政府。
关键词:服务型政府高效廉洁政府职能
Abstract:building a service-oriented government is a profound reform of administrative management system, is the need to seriously study and constant practice of the subject.View of the present government the problems of public services, we should deepen the reform, transformation of government functions,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government services, enhance civil service capacity,the Government established the modern concept of governance, thereby building clean and efficient service-oriented government.Key words:service-oriented government clean and efficient government functions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建设服务
型政府。”这表明建设服务型政府已成为当前我国政府改革和政府职能转变的主导理念。建设服务型政府要求政府及其行政人员在行政活动中廉洁高效地为社会和民众提供各种公共服务。不能提供良好服务的政府是不称职的、不合格的政府。建设服务型政府是行政体制改革中的一项长期的、重要的任务。
一、服务型政府的内涵
所谓服务型政府“是指在公民本位、社会本位理念指导下,在整个社会民主秩序的框架下,通过法定程序和民主公开的方式组建起来的以为公民服务为宗旨并承担服务责任的政府。”这一概念是从两个角度提出:一是政府职能,二是管理方式。从形式上看,服务型政府主要体现在三个层面上,分别是理念、制度和行为。从理念层面看,服务型政府是一个执政为民的政府,必须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从制度层面看,服务型政府的制度产生于对公民和社会的责任和义务,政府必须依法保障和维护人民群众的权益,实现公共服务行为的规范化,实现公共服务的低成本、高效能,实现社会公众和政府的协商与合作;从行为层面看,无论是行为范围、行为方式,还是行为效果都要从社会公众需要出发,以获得社会和公众的最大满意度为依归。也就是说,建立服务型政府模式就是要把“服务于社会,服务于人民”纳入政府职能的轨道,这才是一种真正的民主行政体制。总之,构建服务型政府的过程就是实现以政府为中心的管理向以公众为中心的服务转变、实现由政府本位、官本位体制向社会本位、民本位体制转变。这种转变既是一种政府职能重心的转变,也是一种治理模式的转变。
二、当前政府公共服务存在的问题
(一)政府服务意识淡薄
提供公共服务是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能,这体现在政府工作的方方面面。但由于现在政府的服务意识淡薄,越来越多的管理者习惯于重管理、轻服务,他们将政府服务宗旨化、抽象化,只喊口号,不做实事。政府管理的实质应在于为人民服务,在提供服务的同时加强对自身的管理。然而,在现实中却被理解为管理过程本身就是服务,甚至被倒过来理解为服务就是管理,这使得政府的服务意识逐渐淡化。
(二)服务形式逐利化
服务是政府机关权力与义务的本质特征,服务的本质要求是“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但在现实生活中,不少政府机关的服务却走了样,变了味,服务有偿化,服务逐利化。有的把无偿服务变成收费服务,搞成服务就是管理,管理就是收费;有的不给好处不办事,给了好处乱办事,钱多多服务,钱少少服务,无钱不服务;有的见利就争,无利就躲。
(三)服务过程形式化
政府服务必须求真务实,但有些政府机关搞虚假服务,服务过程求形式,走过场,表面上轰轰烈烈,实际上毫无效果。有的单位和地方,服务文件下了不少,真正落实的不多;服务规定不少,切合实际的不多;服务承诺应许了不少,真正兑现的不多;服务次数不少,解决问题的不多。
(四)服务导向扭曲化政府服务的效果不应由政府机关本身决定,而是应以人民群众的需求、利益为导向,以公众认同满意为标准,政府从而确认要不要服务、服务多少、何如服务。而现实中不少政府机关提供服务多是以自我方便为导向,较少顾及公众需求,甚至只图让上级领导高兴,而不求让公众满意。有些群众急需的服务不去服务,而有些
群众不需要的服务却打着“服务群众”的旗号强制服务。
三、建设廉洁高效的服务型政府的措施
建设廉洁高效的服务型政府要求政府在保持廉洁高效的前提下为公民提供优质的服务。它要求“政府是一个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政府, 是一个为所当为、为所必为的政府”。它要求政府改进机关作风、优化政
务环境、提高政府执行力和公信力, 提高政府人员的办事效率。从现在做起, 抓住关键环节, 采取必要的措施, 努力建设依法规范、高效优质、民主透明、清正廉洁和人民满意的政府。
(一)深化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
建设服务型政府,基础是理顺行政管理体制,核心是转变政府职能。要继续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建设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要进一步合理界定和调整政府职能,解决好政府职能“越位”、“错位”、“缺位”问题,让政府职能“归位”。解决政府管理“越位”问题,应改变过去政府包揽一切的管理体制,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解决政府管理“错位”问题是要理顺中央和地方之间、政府内部各部门之间的职能关系,合理界定各级政府及其内部各部门的权限,明确各级政府及其部门的职责范围;解决政府管理“缺位”问题,就是切实履行政府的职责,避免管理出现“断档”,公共服务出现“真空”的现象。唯有如此,才能真正让政府管理“归位”。在新形势下,要按照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切实履行好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责,把工作重点转移到为市场主体服务和创造发展环境上来,把与政府性质和职能不相符的事情剥离出来,交给企业、事业单位以及市场中介组织,真正做到政企、政事、政资和政企分开。
(二)提高政府提供服务的效率
社会和公民需要高效率的政府, 希望政府能够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办事效率, 用最迅捷、最经济的方法来完成行政工作。政府自身要强化效率意识, 坚决克服办事推诿拖拉、敷衍塞责的不良习气, 以树立良好的政府形象。一般来说, 政府总是以一个整体的形象呈现在公众面前的, 一个政府部门即使只有个别人在为民众服务时, 办事拖拉, 效率低下, 民众也会把这种形象扣在整个部门身上, 而不仅仅是算在这个人身上,甚至根本没有必要知道这个人是谁。因此, 应提倡政府服务的人性化、高效性,改变以往的“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 的政府形象, 改变以往的机构臃肿、浪费严重, 效率低下的情况。
(三)提高公务员能力
服务型政府,必须要有一支高素质的公务员队伍。所谓高素质的公务员队伍,不仅指公务员具有较高的业务素质,更是指公务员具有较高的政治素质和强烈的服务意识。公务员队伍的素质直接关系到党的执政水平和执政质量,直接影响着党和国家机关在社会中的形象。高素质的公务员队伍可以提升政府的执政能力,为顺利完成政府承担的管理目标任务提供人才保证。提高公务员的能力,必须强化公务员的职业道德、责任意识、敬业精神。公务员是公共权力的执行者,公务员不仅要对其行动的过程负责,更要对其结果负责,从而为社会提供更多高效和优质的服务,进而维护社会公平和正义。
(四)确立现代政府执政理念
社会的每一次重大变革,总是以思想进步和观念更新为先导,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同样离不开思想解放和观念更新。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要建设服务型政府,政府必须改变过去长期形成的“管制”理念和“官本位”思想,积极为社会发展、企业发展和个人发展服务,大力推进民本政府、有限政府、廉洁政府、民主参与政府和创新政府等现代政府理念的传播和落实。同时,要在政府执政过程中引入相应的行政文化。行政文化起到稳定或变革行政体系,规范、引导和调整行政行为的作用。与服务型政府相适应的行政文化应是摈弃原有的推委责任、反应迟钝、麻木不仁、自我保护的政府权威心态的状况,而在政府及其公务员中树立起民主行政精神,培养“一切为人民着想、一切为人民服务”的服务行政文化。因此,政府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必须坚持以民为本、以服务为本的原则,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不断增强求真务实的自觉性和为人民服务的坚定性,提高为人民服务的质量和水平,改善和扩大政府的执政基础。
参考文献:
[1]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
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上的报告[R].2007-10-15.
[2] 刘熙瑞. 服务型政府———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政府改革的目标选择.[J]中国行政管理,2002,(7):25—28.
[3] 吴知论.中国地方政府管理创新[M].北京: 人民出版社,2004.[4] 王章维.建设中国特色的服务型政府[J].政府改革与创新,2008(2)44-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