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政务公开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必由之路
一部社会发展史也就是人类的社会治理不断文明化的历史,反映在政务活动中,也就是政务走向公开的方向所留下的轨迹。政务公开是社会治理体系开放性的基本标志。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这项工作,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多次下发文件,部署这项工作。各地区、各部门积极探索实践,在很多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积累了宝贵经验。当然,我们也要看到,与人民群众日益高涨的需求相比,我国政务公开还有很大的努力空间,特别是在一系列社会热点事件中,公众的质疑和批评也为政务公开提供了很大的动力。
深化政务公开是推进文明治理的重要举措
对于社会治理而言,民主化、公开化和开放性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我国政务公开的历程对于社会治理民主化的追求是有着启发意义的。回顾我国政务公开的历程,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的村务公开。随后,逐步扩大到镇务公开、厂务公开、警务公开、检务公开等领域,创造了大量的“点题公开”、“全程公开”等鲜活的经验,为了总结、推广并规范这些好的做法,各部门、各地方政府制定了大量的法规文件以深化政务公开工作。2002年11月广州市政府率先颁布了《政府信息公开规定》,从2004年到2005年进入建章立制的高峰期。据不完全统计,到2006年4月底,中央政府部门发布的有关政务公开的法规文件达31部,而地方党政机关发布的法规文件达90部之多。伴随着《行政许可法》和《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颁布实施,中国基本确立了政务公开制度。
当然,制度的完善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一方面需要国家法律体系的统一和协调,另一方面需要整个社会观念和行为的转变,其中行政改革实践就是一个重要的制度完善过程。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一些地方政府创新行政方式,探索建立政务(行政)服务中心,公开办理以行政审批为主要内容的政务服务事项,产生了良好效果。实践的发展生动地证明,通过深化政务公开,将公开的要求贯穿于政务服务各个环节,使公开与服务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已经成为建设服务型政府的有效举措。2011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政务公开加强政务服务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将政务公开和政务服务结合起来,不仅将公开视为服务的重要内容,而且将公开作为服务的有效方式,这是对新形势、新期待的回应,是对现有政务公开制度的继承和发展。
一旦将公开和服务的理念引入政务活动,行政管理的改革创新便成为一个永续的过程。更为重要的是,这能有效地推进社会的文明治理,而文明治理是政治
文明的重要体现,政治文明是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一方面,文明治理意味着将“官”纳入治理范围,自我管理良好、行为规范,防止“公权”成为“公害”。另一方面,文明治理意味着政府对社会事务管理有方,政府需保证社会事务公正、有效、有序地运行。《意见》规定推行行政决策公开、推进行政权力公开透明运行、加大行政审批公开力度、深入实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着力深化基层政务公开、加强行政机关内部事务公开等深化政务公开的任务,《意见》要求统筹推进政务服务体系建设,这些无疑与文明治理的目标诉求是同一方向的。
党的十七大后,服务型政府建设已经成为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目标,这在客观上反映了全球化、后工业化对社会管理(治理)提出的新要求。尽管服务型政府建设是一项更加巨大的综合性社会和政治工程,但是,以政务公开为切入点去寻求服务型政府建设的道路,则是最为可行的方案。所以,在今天,我们需要把政务公开与服务型政府建设联系起来考虑,通过政务公开而为服务型政府建设添砖加瓦,促进社会治理文明化。
公众参与是深化政务公开的不竭动力
根据《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的解释,政治可以被简要地定义为一群在观点或利益方面本来很不一致的人们作出集体决策的过程,这些决策一般被认为对这个群体具有约束力,并作为公共政策加以实施。公共政策的形成是一个集思广益、兼听则明的过程。只有努力创造和维持一种相互信赖的氛围,才能保证参与者形成的“意见网络”(issue network)具有稳定的流量和真实的意见表达。尽管群体代言人是理性地协商、交换、妥协的主角,但是公共政策的制定离不开“公众的敏锐嗅觉、主动参与和大声呼吁”,只有这样才可能更好地发挥公众的认同和提示作用,因为“呼吁有助于一个充满活力和积极向上的政治程序的形成,而漠不关心、麻木不仁的沉默却具有破坏性作用。”
当前,政府治理因为互联网的普及而受到了“权力多中心化”和“自主治理”的渗透,就如格里·斯托克(Gerry Stoker,1999)所言:“治理意味着一系列来自政府但又不限于政府的社会公共机构和行为。它对传统的国家和政府权威提出挑战,它认为政府并不是国家唯一的权力中心。各种公共的和私人的机构只要其行使的权力得到了公众的认可,都可能成为在各个不同层面的权力中心。” 政务公开、政务服务是政府治理的责任所在,是行政机构的社会承诺,但是在实践中往往因为延时和冷漠而转化为行政机构的“权力”。
公众的广泛参与是政务公开不断深入、政务服务不断强化的大规模、可持续、建设性力量。只有在公民的持续关注、广泛讨论之下,认识才能不断深入、共识才能不断达成。以北京市为例,在吸取了公众广泛讨论的意见之后,市级部门“三公”经费公开已经从“要不要公开”迈向“该怎样公开”的阶段,实现了公开时间、格式、说明、口径的“四统一”,这种“共同体式”的参与有效推动了行政透明度的不断改善。国际社会大量的案例研究表明,自上而下的服务正在被自下而上的服务所取代,通过汇集公民意见并告知公共部门和非公共部门改进公共服务,带来了真正意义上的透明政府,这种政府对于公众来说是透明的,而公众的需求又成为政务服务的出发点和归宿点。
从理论上看,政务公开是一种理念,是一切行政活动遵循的原则,按照这个原则去开展行政活动,就可以拆除政府与公众之间的篱笆,就可以有效地消除公众对政务活动的各种怀疑和误会,就能够有效地改善干群关系,就可以增强政府与社会间的信任。当然,开展政务公开与政务服务既可以选择传统行政的方式,也可以选择电子政务的方式。但是实践中,互联网已经成为一个最广泛、最常见的参政议政场所,成为公众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个公共领域,互联网的自发性、多元化和交互性不断增强,它不仅超越了社会哲学意义上的公共领域,而且成为承载现实社会已经存在的各种公共领域的平台。那些希望获取政务信息和公共服务的行政相对人通过网络提交的公共服务申请、所表达的呼声或者怨言,不仅会获得广泛的社会认同,形成公共价值,而且也会转化为行政机构创新政务服务模式的动力来源之一。
据欧盟的一项调查,由于公民的积极参与,电子政务提供的20种一揽子服务的有效获取性已经从2001年的20%上升到2009年的66%,同时,在线综合集成服务已经从2007年的81%上升到2009年的92%。尽管存在政体差异,但是政务服务“以人为本”的特性预示着中外电子政务服务,不仅可以相互借鉴,而且具有共同的创新基础。当然,这也带来了新的问题。“数字化不平等”(digital inequality)可能会产生新的歧视,这就使得互联网普遍服务和国民信息素质改善成为政府必须优先解决的问题。
从我国当前的情况来看,由于社会构成的多元化,由于公众受教育程度和文化水平上的差别,“数字鸿沟”是一个短时期内无法完全解决的问题。但是,它决不能够成为阻碍政务公开的因素。相反,它会促进我们探讨政务公开途径的多元化,要求我们针对不同的人群去发现不同的政务公开途径。总之,政务公开是不
变的理念,而将其付诸实施的路径是多条的,只要我们坚定地抱持政务公开的理念,服务于这一理念的任何途径都能够发现,一切服务于这一理念的方法和措施都是有益的。
政务公开可以成为行政问责的有力保障
深化政务公开、加强政务服务的闸门一旦打开,就会调动起公众参与的热情,而且会形成一种“多米诺骨牌效应”,从而对民主决策、权力配置和民主法治等其他配套措施和制度提出全面要求。如果没有决心进行这些领域的改革,《意见》的效力会在颁布之后逐步丧失,逐渐走向衰竭。当然,更好地将司法力量和行政力量结合起来,尤其是将深化政务公开、加强政务服务与政府利益的驱动结合起来,是《意见》效力上扬、延伸到政策执行阶段的重要保障。我们相信,没有任何一个政府愿意看到谣言满天飞、公众怨言多甚至对政治安定形成威胁的局面。从这个角度看,政府部门其自身也是有着深化政务公开、加强政务服务的驱动力的。
事实上,政务公开对于改善政府自身的行政管理是有益的,特别是对于行政问责而言,政务公开可以提供一项有力的保障。在责任政府的理念下,近些年来,我国政府大力推行行政问责制,严格执行以行政首长为重点的行政问责制度,加大对行政不作为、乱作为行为的问责力度。但是,行政问责除了需要政府部门自身拥有实施的决心之外,除了需要来自党以及人大和政协切实有效地履行问责职能之外,还需要在公众那里获得有力的支持。所以说,政务公开,使公众获得政务的知情权,已经成为行政问责的有力保障。出于行政问责的目的,也需要大力推行政务公开活动。作为一种责任追究制度,一方面行政问责激励政府及其公务人员形成向公众负责的行政品质并严格履行职责;另一方面,也能够在约束行政自由裁量权的滥用方面发挥有效的作用。显而易见,行政人员在开展公务活动的时候必须拥有一定的自由裁量权,这种权力是行政人员根据实际情况而从实际出发解决问题所必需的。但是,在实践中,行政人员的自由裁量权如果得不到约束的话,就会被滥用,而且,会对政府的公信力造成极大的损害。在法治的思维路径中,西方国家一般是通过对行政自由裁量权的事后审查来矫正和预防其滥用的,但是,从实践来看,效果并不理想,特别是在中国这样一个人情社会中,事后的矫正往往会流于“大事化小”的状况。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通过政务公开去约束行政自由裁量权不失为一个理想的途径。
通过政务公开约束行政人员的自由裁量权,实际上是把行政问责机制前移的做法。也就是说,行政问责无非是对行政自由裁量权的约束和追究通俗表述,对行政人员的“不作为”和“乱作为”进行问责,归结起来,在理论上,就是一个对行政自由裁量权加以审查的问题。政务公开在这个问题的处理上所发挥的是过程控制的功能,而不是传统的事后审查的功能。特别需要考虑的一个问题是,我们今天所处的是一个复杂性和不确定性迅速增长的时代,政务活动经常性地遇到以往从未有过的事件和环境,许多问题在解决起来可能缺乏先例和既有的法律依据。在这种情况下,公众的意见就变得至关重要了。要想让公众参与到政务活动中来,就必须实现政务公开,让公众有更多的知情权。公众的知情是公众参与政务活动的前提,也是政务活动在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条件下不犯错误和少犯错误的保障。所以,通过政务公开而让公众获得知情权,反映了时代的要求,反映了社会治理文明化的客观必然性。
第二篇:街道规范化服务型政府建设暨政务公开工作总结
街道规范化服务型政府建设暨政务公开工作总结
今年以来,簇桥街道紧紧围绕区委、区政府的中心工作,按照经济市场化、管理民主化、社会公平化要求,以促进政府行政权利公开为目标,以提升行政效能为重点,深入推进政务公开,深化规范化服务型政府建设,为建设“商务高地宜居武侯”创造更加优质、高效的政务环境。现将2014年规范化服务型政府建设暨政务公开工作总结如下:
一、建立行政效能建设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精心组织、积极推进行政效能建设。
为加强组织领导,我街成立了街加强机关行政效能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由街办事处主任任组长,指定专人负责,落实工作责任,保证各项工作能够顺利开展。并且召开机关全体干部大会,落实区政府有关文件精神,对我街道加强机关行政效能建设工作进行部署,要求干部们统一思想,改进工作作风,提高办事效率,努力创造良好的政务环境。严格落实,明确行政效能建设工作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工作要求、方法步骤,对各个阶段工作进行细化,增强工作的可操作性。并建立了定期通报制度,利用主任办公会,定期对行政效能建设工作进行梳理,对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落实整改。
二、制定实施相关制度规定和改进措施,保障了本单位行政效能建设工作取得实效。(一)规范工作制度。
改进内部工作协调机制,进一步理顺了工作关系,加强了科室之间、干部之间的协调;杜绝了工作推委、扯皮现象的发生,提高了工作效率。全面推行岗位责任制,各科室结合本部门岗位分工,明确了各岗位工作职责和岗位过错责任处罚措施,将行政效能建设工作纳入干部年终考核。同时合理调配人员,进一步推动政务工作运行的规范化、程序化和制度化。深入开展行政效能投诉处理和行政效能问责工作,坚持实事求是、客观公正、有责必问、教育与惩处相结合的原则,对违反行政效能建设相关规定的,追究责任人的行政责任。(二)转变干部作风。
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增强团队的战斗力、凝聚力和创造力。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工作理念,切实转变工作作风,强化服务意识,改进服务态度,提高服务水平,提供便捷、高效的服务。严肃工作纪律,实行考勤制度,有事请假必须报请领导批准后方可休假。规范日常行为,严禁无故迟到、早退、工作期间擅自离岗和上班时间玩游戏、看电影等不良行为。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严格遵守各项廉政纪律规定,做到依法行使行政权力。纪检部门通过不同措施监督检查行政工作,保证了在行政效能建设中无违法违纪行为。(三)抓好街道各项行政工作。
我街把行政效能建设与促进当前各项工作相结合。围绕“解难题、促转变、上水平”活动要求,成立工作组,下企业,下基层,切实解决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实现街道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四)深化政务公开,接受群众监督。实行阳光行政,深化政务公开。做好信息梳理工作,严格按要求公开信息。我街对上报的政府信息进行了全面梳理,将政府信息在门户网站上向社会公开,按时完成了政务信息报送的任务。我街还在自己的门户网站上坚持每月更新各科室的工作信息,使群众能及时了解街道办事处的工作动态。为了方便群众办事,我设立政府服务咨询电话的基础上,还设立意见收件箱,方便居民咨询、反映问题,随时接受群众监督。遇有群众来信、来电,我们都积极采取措施,主动进行沟通,努力推进办理进度,给群众一个满意的答复;对不能立即解决的问题,也要耐心做好解释工作,做到事事有落实,件件有回音。(五)完善各类便民服务措施。
街道社事科、社会事物服务中心等科室,在每个社区居委会都设立办事程序宣传材料,明确和规范服务内容、所需材料,办事程序、办理时限等,让群众清楚明白地办成事,便捷快速地办好事。结合“创先争优”和机关作风集中整顿活动,定期对窗口及工作人员进行综合考评,通过开展“党员示范岗”、“服务明星”和“工作能手”等活动,加强作风建设;通过加强常态管理,严格执行巡查制和抽查制,有效预防违纪违规现象发生,营造政务服务良好氛围。严格落实服务承诺、一次性告知、限时办结制。能够办理的,当场办理,不能当场办理的,严格在法定的期限内办结,优质高效的为人民群众服务。街道全面推行“敞开式办公、一站式服务”的便民服务机制,进一步减少办事环节、缩短办事时限、提高办事效率,使群众办事少跑路,真正达到又快又好的便捷服务,同时建立并进一步完善了综合服务大厅各种制度,实行首问负责制、一次性告知制、限时办结制和责任追究制,明确承诺事项的办理时限,同时做好办结事项的跟踪服务。通过这项工作,确保社会管理创新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让人民群众充分享受到城市发展的成果。截至目前,街道共办理居民基本养老金领取资格核查6817人,办理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工办理义务教育证1153件,办理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3442件,社保窗口办理业务76730件,咨询业务98000件,其它各项事务受理11148件,均能做到规范,高效地完成,即办件占办件量的100%以上。到目前为止,实现了群众无投诉,办证无差错的工作目标。
(六)积极开展自查自评。
进入自查自评阶段,我街认真对照《XX市XX区2014年规范化服务型政府(机关)建设暨政务公开工作考核办法》要求展开自我检查。同时,通过召开居委会工作人员座谈会,向群众代表进行满意度问卷调查等方式,对单位的行政效能建设情况做出评价。找出了存在的问题,分析存在问题的原因,制定了具体的整改措施,进一步提升行政效能。
三、总结梳理工作,解决存在的问题,巩固行政效能建设工作取得的成效。
我街道在行政效能建设过程中,主要领导亲自抓,有具体活动,有整改措施,有考核办法,行政效能建设工作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活动相结合,与创先争优活动相结合,与促进当前各项工作相结合。通过规范政务行为、强化监督、创新服务,促进了机关干部作风的进一步转变,服务意识进一步增强,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区域发展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人民群众的满意度得到显著的提升。
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节约型机关建设,干部的学习培训等工作还有待加强;综合服务大厅的“一站式服务”的各项制度还不够完善等等。在今后的工作中还需要进一步深化行政效能建设,在优化服务措施,提高工作效能上下功夫,使机关行政效能建设进一步规范化,常态化,力求实效,为实现街道的社会经济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2014年,是全面深入贯彻落实强军目标的重要之年,是推进新一轮国防和军队改革的开局之年,是深化拓展军事斗争准备的关键之年,我部在街道党工委和区人武部的正确领导下,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坚决落实习主席一系列重要指示,按照“瞄准打仗做准备、聚焦实战抓训练、军民融合求发展、从严治军保稳定”的总体思路,大力推进武装工作和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着力抓好基干民兵和民兵应急分队的军事训练,武装工作围绕街道的中心工作积极展开,圆满地完成了全年各项工作任务。
一、高举旗帜、听党指挥,认真贯彻学习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专题教育。
始终牢记听党指挥是强军之魂,认真贯彻学习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和习主席一系列重要指示作为首要政治学习任务,全面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建设,着力在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上见成效。认真贯彻学习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和习主席一系列重要指示,关系党和国家工作全局,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长远发展,认真开展了围绕高举旗帜、听党指挥;能打仗、打胜仗;从严治党、从严治军;真抓实干、埋头苦干等思想教育。通过学习,民兵队伍的政治觉悟得到进一步加强,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二、着眼使命、加紧备战,着眼提升遂行多样化军事任务的能力。
1、制定完善了战备方案。按照“能打仗、打胜仗”要求,4月份按照XX区人武部的要求,全面修订完善了兵员动员、防卫作战、支前保障、抗洪抢险、森林防火、反恐维稳应急等6种战备方案,确保了区人武部和街道武装部两级战备方案上下衔接、齐全被套、切实可行,一旦发生情况、能够严密组织、迅即响应、果断处置。
2、抓好民兵分队军事训练工作。
(1)、5月份选派12名民兵训练尖子,参加警备区民兵专业尖子训练比武竞赛。在国防训练基地经过半个月的封闭集训,我街道民兵在理论及射击考核中获得好成绩。按照上级军事机关的要求。
(2)、6月份街道10名民兵骨干,参加区武装部组织的“轻舟分队”集训。重点对橡胶艇、电锯的使用进行学习,提升了民兵抢险救灾能力。(3)、9月下旬至10月初组织民兵10人参加深圳警备区防空作战分队集训。
3、围绕街道中心工作,充分发挥民兵预备役作用。上半年以来,街道武装部在大力加强民兵预备役建设的同时,积极组织民兵预备役参与街道三个文明建设,始终坚持围绕街道中心工作,维护辖区社会治安作为武装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落实。
(1)、今年春节期间共组织出动民兵120人次,配合公安、武警疏导旅客11万人次,为确保仙湖“弘法寺”春节的安全。
(2)、今年“两会”期间抽调40名民兵队员,在辖区的主要干道、学校及人口密集场所进行巡逻,确实维护全国“两会”期间东湖社会安全稳定。(3)、配合罗湖交警大队开展“雷霆七号”和“百日”专项整治行动。共抓拍违法乱停机动车352辆,抓扣违法机动三轮车和电动车摩托车753辆。
三、做好民兵组织调整,强化国防后备力量建设。
按照上级军事机关的要求,制定并下发了《2014民兵组织整顿工作方案》,研究制定民兵整组工作计划,确定民兵组织布局,紧密结合本辖区本单位实际和民兵担负的任务,对原来的老民兵辞退调走的人员空缺进行了补充,做好了民兵的出入队工作,目前辖区现共有民兵830人,其中普通民兵682人,基干民兵148人(民兵应急分独立连32人、民兵37高炮指挥排35人,民兵便携式地空导弹连31人,民兵独立应急排10人,民兵舟桥分队40人),高标准建立完善了“八册”、“六表”、“四本”、“两卡”、“一图”等各类名册资料,全区10个街道检查评比中东湖获得第一名。
四、认真做好“防灾减灾日”宣传周和人民防空各项工作。
1、今年5月12日是全国第六个“防灾减灾日”,为贯彻落实国家、省、市、区有关“防灾减灾日”宣传周的各项工作要求,全面深入抓好防灾减灾宣传周各项活动,全力推进我街道防灾减灾和应急管理工作,努力提高我辖区居民的风险防范意识和灾害应对能力,最大限度地预防和减少各种安全事故的发生。我街道结合实际,积极主动、科学有效地开展了丰富的防灾减灾宣传教育,营造浓厚的宣传教育氛围,充分利用街道和各社区宣传栏、标语、防灾减灾知识讲座及突发事件应急演练等,向街道社区居民进行安全宣传教育。在各股份公司、社区工作站宣传栏张贴宣传挂图120余张,发放罗湖民防应急手册1000多份,发放防灾减灾科普宣传资料4000多份,悬挂宣传横幅32条。2、9月份加强对辖区人民的防空知识教育,增强辖区群众的国防观念、设施管理维护、防空和防灾减灾的意识。做好辖区16条国防坑道的维护和管理,组织各警报点联系人的培训与教育,使其能够熟悉警报设施技、战术性能,线路联接和控制方式,做好所维护设备的预检预修,并做好维修记录,确保设备的良好状态。同时还积极配合市、区人防组织的警报设施的检查、测试,认真做好人防警报试鸣前的各项准备工作,积极配全完成警报试鸣。
(五)、认真做好2014兵役登记工作和夏秋季征兵工作。
1、认真做好适龄青年的兵役登工作,圆满完成了辖区197名适龄青年的兵役登工作。
2、认真做好2014年夏秋季征兵工作。今年的征兵工作改革在网上报名的第一年,较以往相比,无论是兵员身体条件、心理素质,还是文化程度都有了新的要求,无凝给征兵工作带来了新情况,通过有关部门的密切配合,形成齐心协力抓征兵的良好局面。利用各种宣传工具,在群众中进行广泛宣传,营造依法征兵,参军光荣的政治气氛,共悬挂横幅50条,派发宣传单2500余份。由于各方面工作到位,今冬超额完成了征兵工作任务,9名应征青年被批准光荣入伍,力争连续16年被区人民政府征兵办评为“征兵全优先进单位”。
(六)、认真做好拥军爱民、拥军优属工作,在“八一”建军节、春节期间走访辖区驻军部队,尽力协调解决部队训练和生活工作中遇到的困难,慰问解放军指战员、武警部队官兵和现役军属。
认真做好了认真做好拥军爱民、拥军优属工作,在“八一”建军节、春节期间走访辖区驻军部队,尽力协调解决部队训练和生活工作中遇到的困难,慰问解放军指战员、武警部队官兵和现役军属,帮助广东边防六支队机动大队解决新营区问题娱乐设施经费6万元,赠送问题娱乐设施一批。2015年工作重点
1、加强民兵预备役人员学习政治教育和理论学习。
2、抓好民兵整组。按照省军区、警备区关于民兵整组的统一部署和要求,调整编兵布局,优化组织结构,改进编组方法,把基干民兵编实,民兵专业分队编精,民兵应急分队编强。
3、认真组织民兵参加各种军事训练,组织武装部长、专武干部、民兵骨干分别参加警备区、区武装部组织为期15天培训,民兵应急分队人员为期15天的军事训练和理论培训。
4、认真做好反恐分队的成立和训练工作。
5、做好防空警报试鸣、人民防空、防灾减灾设施管理维护、技术培训等工作。
6、做好2015适龄青年兵役登记和夏秋季征兵工作。
7、加强与辖区驻军的协调联系,做好拥军爱民、拥军优属工作,在“八一”建军节、春节期间走访辖区驻军部队,尽力协调解决部队训练和生活工作中遇到的困难,慰问解放军指战员、武警部队官兵和现役军属。
8、紧紧围绕街道的中心工作,充分发挥民兵队伍主力军、突击队的作用,协助各部门做好应急处突工作,完成各级交给的急、难、险、重任务。
第三篇:Top_5A_电子公务:建设服务型政府必由之路
电子公务:建设服务型政府必由之路
12月17日,第四届数字中国发展高层论坛暨信息主管峰会“电子公务与数字城市”分论坛在北京大学百周年纪念讲堂举行。与会领导、专家、管理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围绕“电子公务与数字城市当前的发展状况”“电子公务与数字城市未来的发展趋势”“电子公务与数字城市应用成功案例”进行探讨,结合数字技术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广泛应用,总结了电子公务建设中方方面面的实践经验。
2007年初,温家宝总理签署国务院令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该条例进一步对政府部门在信息公开和数据资源共享中的职责进行了界定,将于2008年5月1日起正式实施。专家认为,公开政府信息,增强工作透明度,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必经之路。
进入21世 纪,推进政府信息化,构建电子政府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世界潮流,各个国家都纷纷加快了将新的信息技术应用于政府管理的步伐。在我国随着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 变,以政府为单一主体的行政管理模式正在被打破,以政府、公众、企业和非政府组织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公共管理模式逐步形成。各级政府越来越多地将信息技术 应用于公共管理,流行了若干年的“电子政务”概念开始被全新的“电子公务”概念所取代。电子公务不同于电子政务
主持人:很多人熟悉“电子政务”“电子商务”,而对“电子公务”一词还比较陌生,什么是电子公务呢?
邬伦:广义上来讲,电子公务就是依托信息技术,围绕公共产品的提供,充分考虑政府、企业、公众三个角色,展开的全要素公共事务管理。所谓“电子公务(eGBCP)”,顾名思义,也就是指利用信息化手段,高效实现政府、企业、公民(或社区)在生产公共产品过程中的事务。eGBCP(英文electricalGovernment-Business-Citizen-PublicProductsModel的缩写)是电子公务的模式,是指使用信息化的手段来实现GBCP(公务管理)的模型。
王从虎:我们认为,电子公务是指将现代电子技术应用于公共管理,构建起以政府、公众、营利性组织和非营利组织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良性互动、和谐高效的公共管理的治理模式。
主持人:前几年我们谈的电子政务,也是在政府管理中引入信息技术,以此提高政府的管理和服务效率,增加政府工作的透明度,提供给大众一个了解政府工作的途径。那么为什么现在又提出“电子公务”了呢?电子政务和电子公务有什么区别?
邬伦:在我国“十一五”规 划中指出,政府转型应该以公共服务为主要目标,加快行政体制改革,这就要求明确划分和严格规范各级政府在公共服务中的责任和权利,在此基础上深化各级行政 管理体制改革;此外,还需要加快构建以公共服务为目标的公共治理结构与公共服务体系,并按照这一目标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围绕公共产品的提供,充分考虑政 府、企业、公众三个角色,充分依托信息技术,展开全要素公共事务管理。而电子公务也就是在这个环境下产生的。
电子公务的核心驱动力是公众的需求,政府监管与企业服务的目标就是为了最大限度地满足公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而电子政务更多的是关心政府本身的信息化建设。王从虎:电子政务在发展过程中呈现出一些问题。电子政务的主角是政府,政府与政府、政府与企业、政府与公众的关系等等都是以政府为轴心;内容局限于行政事务,没有涉及到社会公共事务;投资主体主要也是政府,政府巨额的投资与利用率不成比例,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
随着电子技术不断地渗透到政府管理领域,而政府管理又进一步发展为公共管理,单一的电子政务时代已经终结,而纯粹以政府为主导的电子政务也在走向消亡,取而代之的就是以公共管理理论为基础,电子集成技术为先导的电子公务时代。
电子公务所包含的内容更加广泛,更加丰富。首先应该包括以政府为中心的电子政务的内容,还应该包括以非营利组织为中心、以普通市民为中心、以营利组织为 中心通过信息技术实现参与公共事务的活动。企业对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与维护、公共企业的产品定价问题都属于电子公务的范围,这是电子政务时代所不具有的。
电子公务建设的核心在于平台建设
主持人:看来电子公务是适应现代政府管理方式而出现的,那么电子公务的建设应该如何开展呢?需要运用到哪些关键技术呢?
邬伦:电子公务建设的核心在于平台建设,包括一个中心、四个平台:首先是呼叫中心,提供多种便捷的接入手段,接收来自公众反映的事件信息;其次是监测平台,即利用各类数字监测、视频监控设备,掌握事件地点的动态数据;第三是服务监管平台,即提供公共关系管理、事件管理以及企业服务监管等支持;第四是业务 处理平台,即提供与政务对应的市政、供热、环卫、广告等的业务支持;最后就是指挥平台,具体办法就是通过大屏、视频会议、值班系统、决策支持等系统,为辅 助领导决策的有效性和科学性提供支持。基于这些平台,政府能够为市民提供各类个性化的服务(信息查询、问题跟踪、上门服务等),比如能够“送温暖”到户,或者方便企业上门服务;也能够通过提供各种的参与途径,方便市民参与公共管理、服务评价,有利于营造和谐社会。
电子公务适用于有政府、企业、公众共同参与的各类事务
主持人:具体来说,电子公务可以应用在哪些领域呢?能举例说明一下如今的应用情况吗?
邬伦:放眼各类公共事务领域(教育、医疗、文化、体育、娱乐等等),只要有政府、企业、公众三者在共同参与,就可以在eGBCP理论的指导下,从业务、功能和技术等方面综合考虑,进行电子公务的整体规划、顶层设计和系统建设。
吴刚:我举例讲讲北京城市室外空间管理的情况。城市室外公共空间管理现在成为城市管理的重要内容,大致有市容、环境卫生、居民行为秩序和市政设施维护四项内容。市政设施管理很好理解,比如北京有62万个井盖需要维护,数量每年还在增加,17个部门管理。薄弱环节在于居民行为秩序管理,过去没有这方面。
社会信息化系统未来的发展方向就是解决居民的参与问题。以往我们喜欢管物,用管物的方式来管人,其实对于公民行为的管理更需要社会参与。“部件”管理容易,但是“事件”管理很难,比如小商贩的问题,光靠城管人员就很难解决,需要居民的参与。现在北京正在试点,在居委会层面成立环境志愿者服务队,到时候社会力量为一线,城管大队是第二线,公安配合是第三线来解决这个问题。
再举个例子,目前清华园社区为70岁以上老人安装了“一按灵”应急呼叫系统。“一按灵”是一个无线电发射器,一部分和电话连接在一起,另一部分像手机一样,可以随身携带。当老人在家里发病时,只需按“手机”上的发射按钮,120急救中心就能收到救援信号,并能显示出老人所在的详细地址及基本情况。
未来电子公务的设想
主持人:目前,我国各级政府的电子公务系统还在逐步建立之中,请您谈谈未来电子公务应用的设想。
邬伦:我想首先应该整合各类城市管理热线到“12319”,实现公共服务一号通。
其次,应该通过建立呼叫中心,整合各类城市管理热线,统一呼叫,使得老百姓通过各种手段(电话、手机、E-mail、传真等等)均能方便接入,有利于提升政府服务效率和能力,提高公众对政府服务满意度。
第三,应该积极推进行业管理网格化试点。这方面现在已经有了非常好的案例,下一步应该在区域网格化基础上,进一步推进行业管理网格化的试点工作,通过应用新的技术,将各行业要素加入单元网格,提高行业单位、政府间的联动、协同效率,提高公共服务能力。最后,要充分利用移动通信技术,推动移动政务的发展,并与移动、网通等运营商的紧密合作,鼓励公众采用移动通信手段与政府互动,逐步形成市民广泛参与城市管理的局面。■新闻链接
由北京大学等单位主办的“电子公务与数字城市”论坛日前在北京大学百年纪念讲堂举行。作为实现政府管理最有效的技术手段,电子政务已经走过了初级发展阶段。一种以公共管理为背景、以社会事务和公共服务为核心内容、以信息集成为载体的信息化领域———电子公务已经出现。
中国科学院院士倪光南在论坛上表示,与电子政务、电子党务、电子金融等相比较,电子公务在参与的主体、工作目标和流程、服务的对象等方面均有明显的不同。推行电子公务,对于提高政府办公透明度与资源共享具有重要意义。
与会专家一致认为,电子公务已经超越了传统电子政务所遇到的种种障碍,催生了以依托信息资源和信息技术向社会公众提供创新服务为核心目标的现代公共服务业,将开启一个“数字民生、人人信息”的时代。
第四篇:建设服务型政府
法律类论文:贯彻十七大精神: 建设服务型政府
法律类论文:党的十七大报告从全面推进改革、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高度明确提出要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努力建设服务型政府。把建设服务型政府确立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继续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基本目标和方向,这非常正确、科学、重要。市委和市政府提出的“发展、创新、稳定、为民”的总要求和推进“五大战略”、破解“七大问题”、打造“平安杭州”、引领“和谐创业”、创建“生活品质之城”的中心工作,对我市建设法治政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众所周知,法治是政府管理的基础和方式,服务则既是一种基本的政府职能又是一种管理方式,服务型政府是法治政府,依法行政是服务型政府的内在要求,也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必由之路。服务型政府的建设是个长期而渐进的过程,意味着政府治理模式的重大转型,涵盖了从施政理念、组织架构、职能调整、制度供给、权力运行方式等多个方面,是综合性的系统工程。只有依法界定政府与企业、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的关系,依法规范政府的行为,政府依照法定的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接受监督,政府才能更好的完成自己的角色。只有在法律的约束下,政府才能真正的为公民和社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服务。根据党的十七大报告有关精神,结合当我市依法行政工作实际,笔者认为我市应重点通过以下几个方面的建设,以此来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现建设服务型政府的目标:
一、进一步提高认识,更新观念,不断创新。
在新的形势下,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工作、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关键在于坚持与时俱进,坚持把依法行政、建设服务型政府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实现观念、制度和工作方式的创新。一是观念创新,就是要树立法的功能不仅仅是管理和惩罚,更重要的是确定行为规则,保护市场主体的合法权益,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正确的法律价值观,树立法律制度以公民和市场主体的“权利”为核心,而不是以行政机关的“权力”为核心的观念。二是制度创新,就是要在依法行政工作中,注重构建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法律制度,并充分发挥法律制度在促进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方面的导向、规范和指导作用,减少对市场主体行为的直接干预,尊重和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为杭州的城市发展创造一个公开、公平、宽松、竞争有序和稳定可预期的良好的制度环境。三是工作方式创新,就是要转变传统的以行政机关为中心的行政行为模式,按照服务型政府的要求重新审视和调整现有工作流程和工作方式,制定并严格遵守体现公平与效率相统一的行政程序,降低行政成本,提高行政效率。
二、进一步完善和落实依法行政工作制度,注重实效。
推进依法行政是一个渐进的过程。经过多年的努力,各级政府按照依法行政的要求,普遍建立了一些依法行政的工作制度,使各级政府的行政工作,初步有了一个可对照和遵循的规范以及标准。进一步完善和落实这些制度,应当是今后推进依法行政工作的重点。完善和落实各项依法行政制度,一是要统一认识,提高依法行政的自觉性,为各项制度的实施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础。二是要形成机制,使人们在制度的运转中不得不接受制度的约束和限制。三是要“赏罚分明”,使行政执法人员的行政行为在激励和制约下纳入制度规范的轨道。同样,完善和落实
各项依法行政制度,也是一个排除各种障碍的过程,这一过程,不但需要激励人们的自觉性,也必须实行一些强制性措施。所以,完善和落实依法行政责任和责任追究制度,应当成为落实各项制度工作中重要的内容。因此,今后一段时期要围绕优化杭州市发展环境,提高行政执法的规范化水平和文明执法程度,重点抓好依法决策、执法人员培训考核、行政执法程序规范、行政执法责任和责任追究等项制度的完善和落实。
三、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树立政府新形象。
各级政府应切实把政府职能转到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来。在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的同时,转变政府的执政理念,要从全能政府转变为有限政府、从管理型政府转变为服务型政府、从权力政府转变为责任政府,从而树立政府新形象,建立起真正的法治政府。各级政府需要认真总结近年来机构改革的经验,分析政府机构在职能配置、机构设置和运行机制中存在的问题,为下一轮政府机构改革作适当准备。在政府机构改革中,要按照精简、统一、效能和权责一致的要求,合理确定编制,依法设定职能,使政府机构的设置与市场经济的发展相协调,与行政管理任务相适应。
四、改进立法方式,提高立法质量。
制定政府规章,要紧密结合杭州实际,按照“不抵触、有特色、可操作、少而精”的原则精心开展立法工作。立法草案要有适度的超前性,在制度设计上有创新。要全面总结杭州改革开放实践中积累的成功经验,充分反映杭州经济社会发展的特点和需求,使制定政府规章更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要进一步完善公众参与立法的机制,拓宽公众参与渠道,使立法工作努力做到深入体察民情、广泛集中民智、充分反映民意。通过建立健全公开征求意见、专家咨询论证、立法听证、立法协调等制度,切实提高制度建设质量。继续开展政府规章立法后评估工作,总结经验,查找问题,力求提高制度建设的质量和效能。当然,这些措施对于区、县(市)和市各行政机关制定行政规范性文件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为保证政府规章以及行政规范性文件的质量,应当严格执行《杭州市人民政府规章制定办法》、《杭州市政府工作部门规范性文件审查办法》和《杭州市行政机关制定规范性文件指导规则》,认真做好规范性文件的审查和备案工作。加大对政府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工作的监督力度,开展规范性文件上报备案情况的专项检查,并将检查结果列入本依法行政工作考核。各政府法制机构应当确定专门机构或专人负责备案审查工作,确保规范性文件的合法性,从源头上防止违法行政。
五、完善行政决策机制,实现依法、科学和民主决策。
各级政府要建立决策调查研究、专家咨询、法律论证、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和听证、重大事项集体决策、决策责任追究六项制度,实现政府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法制化。完善政府决策程序和决策规则,加强决策执行督查,形成决策执行的过程监督和反馈纠错机制。同时,要把决策制度的建立、决策的执行纳入绩效评估考核之中,对违法决策或决策失误者依法追究责任。
六、深化执法体制改革,规范行政执法行为。
行政执法行为从广义上说,包括行政许可、行政检查、行政处罚、行政强制和行政执行、行政裁决等行政行为。改善执法工作,规范执法行为,必须在“体制、机制、素质”上下功夫。一是要进一步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建立解决行政职能部门间权限冲突的法律机制,实现行政系统的协调运转。同时,要积极探索决策、执行、监督相协调的职能配置改革,继续推进综合执法和行政审批制度、行
政收费制度改革;建立行政执法协调机制,提高执法效率和水平;把综合行政执法与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工作结合起来,建立科学的综合行政执法体系。二是进一步规范行政执法行为。行政程序规范在行政法领域占重要地位,制定和完善执法程序对于规范行政执法行为尤其重要。行政执法机关要严格按照法律规定的权限认真履行法定程序,加强行政执法的程序建设和执法文书的规范化管理,组织进行行政执法案卷评查。行政执法部门要统一本系统的执法程序和执法文书,规范案卷格式、内容,并加强对执法人员的培训,定期组织抽查,及时发现问题,提高行政执法水平。三是要严格实施行政执法责任制。行政执法责任制的核心,是把国家法律、法规、规章设定的各级行政机关的职权统一视为职责,体现了行政执法活动中各执法主体权力与责任的统一,实现了行政机关从权力本位向责任本位的转变。行政执法责任制的内涵,是将行政执法主体对外承担的法定职责确立为内部考核目标,其中科学确定考核目标是前提,层层分解执法责任是手段,切实做好检查考核是关键,严格实施奖优罚劣是保障。可以说,全面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是我市推行依法行政的具体体现,它要求对行政执法活动进行全方位的监督和规范。经过一段时期的实施,全市的执法水平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但行政执法责任制的实行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这项工作的实施还有待于从以下方面加以完善:(1)保证这项工作的实施能够切实推进依法行政,防止抓而不实。为了使行政执法责任制真正发挥作用,应主要抓住四个环节,即行政执法公示制、行政执法投诉制、行政执法评议考核制和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2)使行政执法责任制的责任落到实处,加强考核监督。执法责任制和评议考核制是依法行政工作中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推行执法责任制,确定了执法目标任务,就必须认真考核,否则执法责任制就容易变成简单的行政执法分工制。为此有必要加强行政执法责任制的评议考核,以保证行政执法责任制的顺利实施。四是大力加强执法队伍建设,提高执法队伍的整体素质。主要是加强培训,提高公务员办事的能力和水平,树立正确的依法行政观念。培训时要从实际出发,着眼于培养其依法办事的能力。同时,要加大考核力度。在公务员录用考试中,应加大行政法和与其申请职位相关的法律知识以及申请者依法办事能力的考核分量。完善执法人员的培训考核制度、执法责任追究制度,严格执法人员资格管理。
七、创新行政监督机制,提高监督效能。
按照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深化改革的重要环节。要抓紧制定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总体方案,着力转变职能、理顺关系、优化结构、提高效能,形成权责一致、分工合理、决策科学、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的行政管理体制......”的要求,不断加强和创新行政机关的层级监督。主要着眼于建立结构严密、制约有效的监督机制。一是完善以行政复议工作制度为核心的行政系统内部的层级监督制度。把行政复议制度作为政府履行层级监督责任、自我纠错的重要法律制度和妥善解决行政争议、化解人民内部矛盾、维护社会稳定的有效途径。通过行政复议案件的审理,及时有效地加强对具体行政行为的监督,切实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树立政府的良好形象。二是建立集中和定期清理规范性文件制度以及落实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制度。在现实生活中,在许多时候,行政机关是按照自己为自己制定的规则行事,在实践中容易导致滥用而侵犯相对人的合法权益。市政府194号令和杭政办函[2003]250号文件对市政府工作部门和各区、县(市)政府制定行政规范性文件做出了具体要求,为此应将加大对规范性文件前
置审查和备案工作,及时纠正不合法的规定。三是加强对行政许可行为的监督。严格按照《行政许可法》、《浙江省行政许可监督检查办法》、《杭州市实施行政许可工作制度》对行政许可实施机关行政许可行为实施监督,并将其列入行政执法责任制评议考核,通过平时检查和专项检查的手段,将行政许可实施机关是否依法设定行政许可、是否依法受理行政许可申请、是否依法审查并作出行政许可决定、是否依法收取费用、是否依法履行监督职责作为重点实施不间断的监督。四是建立行政处罚案卷评查制度。加强对重大行政处罚案件的审查,促进依法行政。制定《杭州市行政处罚案卷质量规范》、《杭州市行政处罚案卷质量评查标准》,对行政处罚文书进行规范。加强对各部门行政处罚案件的指导,加大对重大行政处罚案件备案的审查力度,通过开展联动检查及优秀处罚案件评选等活动,促使办案人员树立质量意识,提高办案水平。五是建立和完善执法纠错机制。实行投诉举报和责任追究制度,探索多样的监督形式。认真实行执法责任追究制度,明确执法主体,落实执法责任,使执法目标具体化,执法责任明晰化,从而有效地避免执法主体不清、责任不明、推诿扯皮现象。六是加快建立与信访、行政复议、行政诉讼相衔接的联动机制,及时化解行政纠纷。
八、加强行政复议和行政应诉工作。
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预防和化解行政争议健全行政争议解决机制的意见》,全面加强行政复议工作。加大行政复议的宣传力度,引导群众以理性合法的方式表达利益诉求。进一步规范行政复议办理程序,积极探索符合行政复议工作特点的新机制和新方法。对事实清楚、争议不大的行政复议案件,可以采用简易程序办理。对重大复杂、群众关注的案件,要通过建立行政复议庭审制度,采取公开听证、当面核实等多种方式,增强行政复议的透明度和公信力,提高行政复议的质量和效率。增强用协商、调解、和解的方式解决行政争议的意识,建立健全行政复议与调解有效结合的法律机制。各行政执法部门要配合和支持人民法院的行政审判工作,按照《杭州市行政首长出庭应诉工作暂行办法》倡导和鼓励行政领导出庭应诉。对人民法院的生效判决和裁定要严格执行,对人民法院的司法建议要认真研究落实。
坚持依法行政,不仅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重要要求,也是服务型政府健康发展的保证。法治化为服务型政府规定了权力边界和规则体系,如果不能做到依法行政,那么,服务型政府将无从谈起。我们相信,随着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实行,随着国务院制定的《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的贯彻落实,经过若干年的不懈努力,我市各级政府可以基本实现建设服务型政府的目标。
第五篇:如何建设服务型政府
一、什么是服务型政府
推进政府自身建设和改革,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大任务,也是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党的十六大报告第一次把政府职能归结为四个方面: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提出要“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改进管理方式,推行电子政务,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服务型政府,是一个能够公正、透明、高效地为公众和全社会提供优质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政府。建设服务型政府是一项比经济体制改革更为艰巨的任务,要求政府从管理理念、管理职能、管理制度、管理手段和行为方式等方面,实现根本性转变。服务型政府的内涵至少应包括四个层面。
一是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理念。政府的管理理念决定着政府的行为。树立为人民服务理念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前提条件。各级政府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在政务活动中最大限度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做到保障民权、尊重民意、关注民生、开发民智。
二是强化公共服务职能。政府职能问题是政府管理的核心问题。建设服务型政府,必须明确并强化公共服务职能,向公众提供优质的公共产品和服务。这应成为各级政府尤其是地方政府的核心职能。三是形成有效制度安排。没有制度保证,“服务”就会成为一句空话。要通过制度设计,加快形成政府服务运行机制。严格依法行政,维护法律的尊严,依法规范和约束行政行为。建立健全民主决策机制、政务公开机制、群众监督和参与机制。
四是改进政府管理手段和行为方式。政府应成为经济发展方向的指引者、经济关系的协调者和公共服务的供给者,做“精明的导航员”、“公正的裁判员”和“忠实的服务员”。整合行政资源,降低行政成本,提高行政效率和服务水平,增强政府工作透明度,提高政府公信力。
服务型政府具有以下六个特征:
民主责任。民主是服务型政府的前提。人民是社会主义国家的主人,政府受人民委托行使权力。公民通过法定程序和渠道参与社会管理,表达自己的愿望。民主政治与民主行政在本质上必然是对社会和公众尽职尽责。责任政府,要求政府在提供服务时必须对服务对象负责。
法治信用。法治是现代行政的基本手段、发展趋向和根本标志,是建立合理的政府与社会、政府与市场、政府与公民关系的前提,因而也是服务型政府的重要保障。法治的实质是秩序,政府既是秩序的建立者,也是秩序的遵守者。权力意味着责任,法治意味着信用。一个法治政府必然是一个信用政府,必须做到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侵权要赔偿。
有限开放。现代政府是一个权力有限的政府。政府不是“划桨者”,而是“掌舵者”,它的主要职能在于弥补“市场失灵”。从一定意义上说,“管得最少的政府,就是最好的政府”。对公民开放,是民主政治的基本特征之一。只有制定相关政策和制度来保障人民参与政府决策、有效监督政府行为,才是真正开放的政府。
协调精干。协调,就是要求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上级政府与下级政府、政府与所属部门之间政令畅通,政府各部门之间协调一致,整个行政体系目标统一、合理分权、运转有序。精干,就是要求政府职能界定科学清晰,机构设置合理精干、分工明确、职权责统一。服务型政府应当是马克思所设想的“廉价政府”,即机构规模小、行政官员少、运行成本低。
公正透明。公平、正义和平等是政治文明的重要内容,也是政府行政的价值取向。政府公共性的根本体现,是保障公民的合法权利、保障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服务型政府应当是“阳光政府”,根据公众的需要提供政务信息,落实公民的知情权,给人民群众以更多的监督权,增强政府工作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高效廉洁。服务型政府必须高效行政、廉洁从政。高效,就是要求政府运转速度快,办事效率高,行政成本低,管理效益好。廉洁,就是要求政府及其工作人员廉洁从政,杜绝腐败现象,做到用权为公、执政为民,决不能以权谋私、化公为私。
二、为什么要建设服务型政府
政府服务社会、服务人民群众的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如马克思本人就提出“公仆论”。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是“一切权利属于人民”。社会主义国家的政府是实现人民主权的工具,其一切活动都围绕为人民服务而进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建立服务型政府,是对我国政府改革和建设提出的新要求。
建设服务型政府,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重要体现。我们党的宗旨和政府的性质决定了政府所做的一切,必须是也只能是为人民谋利益、为人民服务。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我国政府是社会主义国家的政府,是人民的政府,是在党的领导下履行国家政务职能的组织,必须模范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彻“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只有建立服务型政府,以服务人民、服务市场为己任,才能真正体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为群众诚心诚意办实事,尽心竭力解难事,坚持不懈做好事。
建设服务型政府,是参与全球经济竞争的客观需要。在当今充满竞争的世界中,政府提供公共产品的效率和质量,直接关系到企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哪里政府管理规范、投资成本低、办事效率高、服务环境好,哪里就能吸引更多的资金、技术和人才,实现更大的发展。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要求政府必须履行各项承诺,遵守世贸组织的“规则”。随着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的进一步深入,要求政府部门精简机构,转变职能和管理方式,从“越位”的地方“退位”,在“缺位”的地方“补位”,从以行政审批、指令计划为主要特征的管理手段中解脱出来,建立起新的体现服务型政府的管理体系。
建设服务型政府,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职能范围是有限的,管理方式必须由指挥经济变为服务经济,管理目的在于纠正“市场失灵”,弥补“市场缺陷”。如果政府在市场活动中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就很难保证市场活动的公平、公正。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政府应通过发挥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的职能,为企业发展创造宽松的宏观经济环境和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通过加强社会管理,不断优化社会环境,营造鼓励人们干事业、支持人们干成事业的社会氛围,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通过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提供满足企业、社会组织和公民需要的质优价廉的公共产品,促进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文化生活和健康水平的不断提高。
建设服务型政府,是新形势下政府自身建设的客观需要。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政府组织结构日益扁平化,中间层级政府的信息传递功能在很大程度上成为冗余。随着社会主义民主进程的加快,公民主体意识日益增强,参与经济社会事务管理的积极性不断提升。面对新的形势,政府应当具有灵活的管理体制,以对公民需求及环境变化作出及时、准确的回应。建设服务型政府,是人民群众的迫切愿望。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民主政治建设进程的加快,人民群众的民主意识、法制意识、竞争意识和参政意识不断增强,对政府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但由于受传统行政体制的影响,无论政府机关还是公务员,在履行职能过程中还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如官僚主义、形式主义严重,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行政审批程序烦琐,推诿扯皮,效率低下;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等现象屡禁不止;不作为、乱作为,办事缺乏透明度,吃拿卡要等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还未从根本上得到解决等。要通过建设服务型政府,改进政府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办事效率和服务质量,提高人民群众的满意度,树立人民政府良好形象。
三、怎样建设服务型政府
建设服务型政府,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从政府管理理念、管理职能、管理方式方法等方面,加强制度和机制建设,加快政府职能转变。重点应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基础是理顺行政管理体制,核心是转变政府职能,突破口是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要继续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建设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要进一步合理界定和调整政府职能,集中精力抓好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要继续推进政企分开、政事分开、政资分开、政社分开,坚决把不该由政府管的事交给企业、市场、社会组织和中介机构。要认真贯彻《行政许可法》,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清理、取消妨碍市场开放和公平竞争以及实际上难以发挥作用的审批事项。
坚持依法行政,规范政府行为。执政之要在于为民,行政之要在于依法。坚持依法行政,是贯彻依法治国方略的根本要求,也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必由之路。各级政府机关都要严格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善于依法管理经济社会事务和其他行政事务。要以强化政府的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为重点,加强行政立法,提高行政立法水平。要改善行政执法,促进严格执法、公正执法和文明执法。要继续坚持各种行之有效的民主监督制度,确保公共行政权力的公正、有效运行。要强化政府机关问责制,树立责任政府形象,提高政府的公信力。
完善公共财政体制,健全公共服务体系。加快公共财政体制改革,把生产投资型财政转变为公共服务型财政,是政府履行公共服务职能的根本基础。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对公益性、基础性领域的投入。建立严格、高效的财政支出管理体系,建立政府统一预算,增强预算的透明度和约束力。规范政府投资行为,合理界定政府投资主体和投资领域。规范政府收支管理。完善政府采购制度。改革政府资助体制,提高政府资助的公开性、公正性和经济社会效益。建立规范的转移支付制度,完善社会保障特别是社会救济、社会福利机制。全面推行政务公开,加快电子政务建设,增强政府工作的透明度。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改进行政质量,是加强政府行政能力建设的有效途径,也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重要目标。要大力推行政务公开,使其成为各级行政机关施政的一项基本制度,贯穿行政权力运行的全过程。要加快电子政务建设,改善政府管理结构和方式,重塑政府业务流程,构建适应信息时代社会发展需要的政府组织形态。要建立高效政务服务体系,继续完善各级政府及部门的“政务大厅”,推行“一站式服务”,在基层建立“政务超市”。要创新行政管理方式,更加重视行政规划、行政指导和行政合同在政府管理中的作用,探索政府管理经济社会事务的新途径。要积极创造各种条件,让社会组织、企业和公民更广泛地参与公共事务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