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广州市天河区“城中村”改造调研报告200
天河区“城中村”改造调研报告(2004年)
广州城市建设经过二十多年的高速发展,城市发展更多地表现在人口与面积的机械扩张。天河区是在广州市郊区基础上建立、发展起来的中心城区。新城区中仍然有许多实行农村集体所有制和经营体制的农村社区被城市建成区所包围,成为“都市里的村庄”,形成城市和乡村并存的二元结构。由于二元结构的存在,天河区原农村的管理体制与城市社区管理体制不相应,许多管理关系不清、责任不明,“城中村”成为城市社区管理上的一大难题。从物质环境上看,“城中村”市政设施建设薄弱,用地发展无序、建筑密度畸高、建筑杂乱无章、违章建筑严重,道路狭窄、消防通道不符合防火规范要求、消防设施简陋、存在着严重的火灾隐患,市容环境卫生恶劣等。伴随着广州城市这种外延式扩张的深入,内涵式城市化便被自然地提到议事日程,对天河区人居环境及人口素质水平较低的“城中村”改造成为推进广州城市化进程的重要环节。天河区“城中村”的城市化是真正实现城市一元结构发展的关键,与实现广州城市现代化的战略目标紧密相关。因此,对天河区的“城中村”改造势在必行。天河区的“城中村”改造虽已列入市、区两级政府的工作计划,各有关部门也做了许多前期论证工作,但由于“城中村”改造是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经济、社会、文化、法律、政治等多方面因素,事关村集体、村民(居民)、政府、改造主体等多方面利益,导致启动困难、进展缓慢。为此,区政协专门成立了“城中村”改造调研小组,对区内外“城中村”改造进行了调研,并对天河区“城中村”改造提出了建议。
一、天河区“城中村”改造的总体思路、进展情况
经国务院批准的广州市规划发展区385平方公里,其中138个行政村为“城中村”。“城中村”分为三类:A类为完全没有农用地的农村,且已经完全被城市包围;B类为有少量农用地的农村和处于城市近期重点建设区域的农村;C类为有较多农用地的农村和近期不列入重点建设区域的农村。天河区现共有行政村(含已转制公司)26个,其中石牌、林和、冼村、猎德、杨箕、登峰、西坑、沙东、银河属于A类“城中村”之列;柯木塱、渔沙坦、沐陂、凌塘属于C类“城中村”之列;其他村属于B类“城中村”之列。
(一)总体思路。天河区“城中村”改造按照广州市政府要求“坚持政府不直接投资和不进行商业性房地产开发”的原则,主要执行市政府已定的三大政策:一是根据城市规划,在规划许可证范围内进行改造;二是村民依法依规复建自用部分,可免收城市配套费和土地出让金;三是商业开发部分,按规定缴交城市配套费、土地出让金等有关税费和办理手续后可转让。以村(或改制公司)为主体实施改造。首先从转制入手,即城市建成区内的“城中村”农民转为居民;村委会转为居委会;原农民使用并所有的集体土地转为国有土地,村民宅基地房屋权属转为城市房地产权属;原村委会管理的集体经济转为集体法人股东和个人股东共同持股的股份公司,将原农村管理纳入城市一体化管理,并逐步把市政、环卫、供电、供气以及治安等纳入城市管理范畴。在此基础上,有步骤地推进“城中村”物质空间的改善。按照“统一规划,分期实施,先易后难,逐步推进”的思路和“规划先行”、“一村一策”的做法,具体实施分两类:一是对石牌、冼村等A类“城中村”,统一规划,统一实施,整体改造。区政府计划以石牌、冼村为试点,力争在一、两年内在实施改造方面取得突破,做出典型和示范,带动和推动其他城中村的改造。二是对棠东、棠下、龙洞等B类“城中村”主要抓好安置新村的建设,同时对旧村实施消防通道建设,加强环境卫生管理,整治脏、乱、差,逐步改善村貌,改善村民居住环境,待条件成熟时再整体改造旧村,最终全面完成天河区城中村改造,实现城乡一体化。
(二)进展情况。一是建立机构,加强领导。于2004年4月成立了由郑圣凯区长挂帅的天河区“城中村”改造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冼村街,区委、区政府配备专人、拨出专款开展此项工作。二是开展宣传发动工作。首先抓了村干部和村民宣传发动工作,解释广州市政府关于“城中村”改造的工作要求、相关政策、实施步骤和改造的重要性、对村和村民带来的好处等等,消除村干部和村民的疑虑,转变观念,为改造实施奠定思想基础;其次,采取召开座谈会、发放征询意见表
等办法开展民意调查。如冼村、石牌、林和等村均开展了相关工作,基本了解了村民关于改造的目标、拆迁补偿和对改造的态度等方面的意见,掌握改造的民意基础。三是进行现状调查和分析。由村委托测量队对现状房屋、物业情况进行了实地测量,按照房屋栋数、面积、用途、类别、产权情况等进行分类统计和分析,比较准确地摸清了房屋的现状情况。同时,对人口情况也进行了调查统计,基本掌握了现状各村的人口户数和总量情况。四是加快推进规划编制和审批工作。目前,石牌村编制旧村改造规划方案已通过了市规划局的审批,现正编制修建性详细规划;冼村、林和村基本完成编制旧村改造方案并获得市规划局审核意见,现正编制修建性详细规划方案;猎德村、前进龙埗村基本完成编制旧村改造方案设计已获得市规划局审核意见,现正修改中;龙洞村初步完成编制旧村改造规划方案,现上报市“城中村”领导小组审核中;杨箕、新塘初步完成编制旧村改造规划方案,现上报区“城中村”领导小组审核中;棠东、棠下现正修改旧村改造方案,计划上报区“城中村”领导小组审核;车陂村在完成旧村改造的宣传动员、现状调查等工作的基础上,现已委托设计单位开展改造规划的编制工作。同时,根据市下达我区9个试点村任务,结合“城中村”改造做好消防通道打通的有关工作。
二、天河区“城中村”改造面临的困境
从目前试点村改造状况看,在改造思路和方案上仍存在分歧,实施阻力很大,改造工作陷入困境。
(一)政策困境。按政策规定,“城中村”改造应与《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实施有机结合,但在操作中规划与议事程序出现不可避免的矛盾。一方面,先由各村编制方案,经过严格的民主议事程序,自下而上报批,但往往与全市的规划不够吻合,上级不认可;而另一方面,自上而下形成的方案又脱离实际,让村民难以接受,造成村民通不过的结果。另外,市政府出台了一些有关政策,但相关条款不够严谨,反而不易操作。目前,村民对市给的政策也信心不足。“城中村”改造是一项时间跨度很长的、渐变式的社会系统工程,考虑到广州房地产市场的承受能力,不是3年、5年、10年可以改造好的,需要一个很长的时间,有的可能要花一两代人的时间。村民认为改造政策定下来后,既未以政府文件的形式发布,也未立法,其法律的约束力颇受质疑。村民尤为担忧的主要包括土地政策、税费减免政策等。所以,面对长时间的改造期限,政策的明确性、连贯性、稳定性将直接影响到“城中村”改造的进程。
(二)投资主体和资金困境。资金是“城中村”改造的瓶颈问题。广州市政府提出“城中村”改造资金筹措原则上“谁受益,谁投资”,以村集体和村民个人出资为主,市、区两级政府视情况适当支持,通过“三个一点”的办法落实资金,不允许房地产商插手。按照此原则,“城中村”集体经济实体和村民是受益者,应当作为投资主体,但由于村集体经济在“城中村”转制和改造中预期收益不明朗,村民的出路很模糊,在此情况下,“城中村”改造受益者的定位很难得到村集体和村民的认可。调研中了解到,“城中村”改造所需资金量巨大,一个村总投资需几十亿元甚至上百亿元,启动资金也要3-5亿元,对一个村集体经济组织而言,资金筹措、开发人才和管理能力都是很难做到的,一旦开发过程出现问题,承担的风险将是十分巨大的。而完全将房地产开发商排斥在投资主体之外,既增加了“城中村”改造资金筹措的难度,也会在资金投资份额方面引发政府在“城中村”改造过程中与村民高额的协商谈判成本。
(三)规划困境。一是中心村规划所给的容积率太低,与“城中村”现状开发强度大、高容积率形成矛盾。如中心村规划所给容积率石牌、猎德、林和为2.0,龙洞为1.5,而现有这些村的建筑容积率已达2-3.5之间,按照经济分析,参照村周边地区指标,还应适当提高规划容积率。在天河区无空地可置换的情况下,在“城中村”范围内即便维持现状的开发强度,也难以达到改善城市环境的要求。而对于维持这种起码的城市环境标准的容积率,村民也难以接受。规划与现实差距太大,改造受到困阻。二是安置(周转)用地或用房困难。A类“城中村”完全没有安置用地,B、C类“城中村”由于撤村改制,农村城市化涉及土地政策变化,申请和落实安置用地有困难。除冼村、猎德、石牌因珠江新城征地已划出自留用地红线外,区内其余村均未划红线,而现在用地征用受土地政策的影响,制约了规划的进程。三是拆迁困境。“城中村”现状住房面积大,给村民带来相当可观的租金收益,需要补偿安置的数额巨大。而且,村民倾向于只接受住房补偿,给改造带来巨大的改造成本(包括交易成本)与风险,进一步加重规划困境。
除了这三大困境外,操作程序繁琐、村民的观念问题以及对村民因拆迁上访事件处理不当等方面因素的影响,均不利于改造步伐的加快。
三、青岛市李沧区“城中村”改造的基本经验
7月中旬,调研组一行学习考察了青岛市李沧区的做法和经验。李沧区地处青岛市区的北部,是城市化进程加快发展的区域,“城中村”现象较为严重。据统计,辖区西部地区的近30个村几乎全部纳入改造范围,规划改造区域面积600多万平方米,现近一半村庄改造进入实施建设期,约有四分之一已完工或进入建设收尾期。李沧区东部25个村庄,预计建设约500万平方米的经济适用房和商品房,不仅可以安置25个村庄的3万名居民,还可吸纳20万外来居民,城区面貌和人民群众的居住条件将有更大的改观。预计今后3-5年内完成旧村改造住房。
改造策略:按照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加快实施的原则,开展经济适用住房结合旧城(村庄)改造的统一规划、统一申报、统一开发、统一监管等改造工作,实现村民、政府、投资者“三赢”。
(一)组织和行政上保证。一是区委牵头,统一部署,统筹安排,区政府给予宏观政策调控,主要包括土地政策和免税费;土地市场运营、筹集资金等。二是明确分工,各行其道,各尽其责。青岛市政府协调各方,区政府负责把关,区建设局牵头,街道负责具体实施,其它如规划、国土、城管等相关部门联动协助。三是深入调研,统一控制规划。编制好分区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一村一方案,视各村实际情况,合理确定开发强度,适当给予照顾。村庄改造与周边改造同步,在规划上统一控制,优先控制旧村,建设新村,安置好村民。
(二)资金来源多渠道。一是通过土地经营获得。由市政府划拨专门用于旧村改造的安置居住用地、经济发展用地,一部分由政府操作,委托开发商进行安置房建设,另一部分用来拍卖,投入开发,获得改造资金,带动旧村改造。例如,一个地块有两个以上的开发项目,在满足规划的前提下作比较,取经济利润较大的项目来实施开发。二是通过减免税费获得。政府给予减免有关税费的政策。
(三)运作模式多元化。一是引入市场机制。通过设计和开发的招投标,择优选择设计方案和有实力的开发商,增加透明度;村与开发公司合作开发、村开发公司开发建设(房子委托市房管局销售)。二是拆建分离。由政府实施拆迁,将土地纳入土地开发中心储备拍卖,开发商拍买后在净地上开发。三是资金运作实行收支两条线。国家征地补偿款由政府控制,实行收支两条线,专款专用,统一放在街道,由街道负责资金的统一使用管理。四是拆迁安置多种方式:就地安置、货币安置、或两者结合。
四、天河区“城中村”改造的对策与建议
针对天河区“城中村”改造存在的种种问题和困难,借鉴外地的成功经验,提出如下建议:
(一)尽快出台“城中村”改造政策法规,保证改造工作的合法性
“城中村”改造是一项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经济、社会、文化、法律、政治等多方面因素,事关村集体、村民(居民)、政府、改造主体等多方面利益,仅靠市、区政府有关部门的文件、会议纪要或领导讲话等是很难协调好各方面的关系,各参与方的利益也很难有法律保障。目前,国家对旧城改造拆迁补偿方面已有比较完整的法律法规体系,而对拥有集体土地产权的“城中村”改造套用国家对旧城改造的法律法规体系上存在许多空白,特别是在实际操作中,诸如在有关税费政策中的市政建设配套费、土地出让金的减免,在融资方面政府给予的低息或贴息贷款和农村集体物业抵押贷款,在公共设施及基础设施配套支持等方面还没有明确的政策。为此,建议在国家对旧村改造已有的法律法规基础上,尽快出台符合广州市“城中村”改造实际的有关政策法规,保证改造工作的合理、合法性。
(二)明确“城中村”改造实施主体,解决资金困境
在“城中村”改造实施的行为主体与操作方式上,应注重发挥各种社会力量的作用。“城中村”改造的资金来源应该是“政府-村集体-开发商”共同协力、共同解决。目前国内主要采用以下三种方式:一是由村集体经济为主导、非市场化的社区改造模式;二是以政府为主导、半市场化的综合开发模式;三是以开发商为主导、市场化的综合开发模式。天河区“城中村”改造模式现在主要采用的是第一种模式。但由于“城中村”改造模式受“城中村”地理位置、原有建筑密度、规划指标、改造资金来源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单靠一种改造模式难以完成。为此建议,根据各“城中村”具体条件,选择不同的改造
模式:
(1)对于村集体经济组织实力较强,改造项目经济分析有盈余或盈亏基本平衡的“城中村”,如石牌村等,可采用第一种模式,即由村集体经济为主导、非市场化的社区改造模式。
(2)对于村集体经济组织实力较弱,改造项目经济分析无盈余或盈亏基本平衡的“城中村”,可采用第二种改造模式,即由区政府为主导,引入有经济实力的开发企业进行保本或微利开发,先进行试点,在取得经验后,逐步推开,成熟一块,开发一块,滚动发展。
(3)对于村集体经济组织实力较弱,改造项目经济分析有盈余,能够吸引开发商介入的“城中村”,可借鉴外地以开发商为主导、市场化的综合开发模式,采取以集体经济为主导、适度引入开发商、市场化的综合开发模式。
(三)优化项目规划,提高综合开发相关资源的价值
政府对“城中村”改造的规划,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综合开发相关资源的使用、运作和平衡。为了使规划更具科学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建议市有关部门在控规编制过程中,根据“一村一方案”,视各村实际情况,合理确定开发强度,适当提高规划容积率,使村庄改造与周边改造同步,保证改造投入收益基本平衡。同时,建议可调整部分用地性质,如住改商,并且经改造后节约出来的土地,在符合城市总体规划的前提下和村庄规划建设用地范围内,原则上留给村使用,以优化配置和高效使用土地资源,充分发挥中心城区土地潜在的巨大价值。对于安置(周转)用地或用房问题,建议有关部门尽快划出“城中村”改造用地红线,为规划和实施工作做好前期准备。
(四)加大管理力度,防止出现新的人居环境恶劣的“城中村”
随着经济发展和A、B类“城中村”改造的启动,大量被改造的业主和外来人口会向柯木塱等C类“城中村”迁移,使C类“城中村”向 A、B类“城中村” 转变,加重以后改造的难度。建议区政府要加大管理力度,加强规划辅导,做好村民的思想工作,并尽快制定政策将区内未列入近期改造的“城中村”纳入规划,对不符合城市规划条件的一律不得新建和加建宅基地房,增加对村民的经济适用房的建设,防止出现新的人居环境恶劣的“城中村”。
结束语:“城中村”的根本发展取向是走向真正的城市化,即从农村向城市转变、从村民向市民转变、集体土地产权向国有土地产权转变、从农村管理向城市管理转变,这种转变包括物质形态、经济结构与组织、社区结构与管理、生活方式、人口素质等各个基本方面,是一个综合的社会转变过程。“城中村”改造是新鲜事物,尚处于探索阶段,而且千差万别,没有现成的模式可借鉴。政府实行“城中村”改造既要维持农民现实收益不受损害,又要为外来劳工提供住房,并且要保证地域传统文化的维护与延续而不至于危害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改造思路必须符合“公众参与、以人为本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第二篇:广州市天河区城中村整体改造工作指引
天河区城中村整体改造工作指引
一、总则
根据《关于加快推进“三旧”改造工作的意见》(穗府[2009]56号)的有关精神,进一步规范程序,提高工作效率,保证全区城中村改造工作依法、规范、健康、有序、有效进行,制定天河区城中村改造工作程序指引。
二、准备阶段
(一)思想发动和现状摸查
1、村公司董事会表决(街道办事处列席会议),讨论是否启动城中村改造工作,如同意形成决议。
2、党员,股东代表大会表决、讨论是否启动城中村改造工作,如同意形成决议,开展下一步工作。
3、思想发动:由转制社区做好转制居民思想工作,解释和宣传城中村改造政策。
4、现状摸查:在开展宣传工作的同时,由转制社区组织开展现状摸查工作,了解村民的改造意愿,提供现状的初步情况。
5、村民大会统一意见,在街道办事处指导下采用召开村民大会或通过发放调查表的形式征求村民意见,如80%以上村民同意启动城中村改造工作,开展下一步工作。
(二)改造范围确认
村集体经济组织根据现状摸查的情况和村民改造意愿,分析提出初步改造范围,在现场踏勘的基础上,由区城改办会同区规划分局、区国土房管分局、街道,依据“三旧”改造政策要求,规划和国土的有关规定核定改造范围线,规划范围确定要求(详见附件一)。
(三)现状测量调查
由村集体经济组织委托有资质的房地产测量单位对初步划定的城中村改造范围的情况进行测量,调差,现状测量、调查的具体内容(详见附件二)。
(四)现状建构筑物数量确认
由村集体经济将城中村现状建构筑物数量按照合法产权证、合法规划批文、历史建筑(注册建设年份)等情况进行分类造册,报区规划分局、区国土房管分局审核,有房产证和有规划批文的测量成果部分由区国土局和区规划局予以确认,历史建筑由街道处理确认,区城改办汇总这三部分的现状建筑量。
(五)选定开发模式
村集体经济组织根据自身的情况选定开发模式(自主开发、融资地块公开出让)。
三、改造方案编制、审查、审批阶段
(六)提出拆迁安置原则性方案
村集体经济组织根据确认的城中村改造范围和现状建构筑物数量的情况,依据《关于加快推进“三旧”改造工作的意见》(穗府[2009]56号)中“城中村”整治改造的拆迁补偿安置办法,提出拆迁安置原则性方案。
(七)编制城中村改造方案,由村集体经济组织委托有资质的规划编制单位根据拆迁安置初步方案和经确认的改造范围、现状建构筑物数量,编制城中村改造方案(包括资金平衡方案等),改造方案按照市“三旧”办《城中村改造编制技术要求》进行编制。
(八)改造方案审查、上报
城中村改造方案编制完成后,分别经村集体经济组织审查和村民代表表决、所在街道审查、区城办审核和区政府审核同意后上报市“三旧”办审批。
(九)土地转性申请
由村集体经济组织选择安置地块性质方案(保留集体建设用地,或转为国有建设用地),如选择转为国有建设用地,需召开村集体经济经组织成员大会或成员代表大会表决,经2/3以上(含2/3)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或成员代表同意后,提交土地转性申请,并附上表决签名,随同城中村改造方案一并上报。
(十)市“三旧”办对改造方案进行审批
由市“三旧”办对改造方案进行审批,市城改办审批过程中提出意见的,由区城改办组织集体经济组织等进行修改完善。
四、拆迁安置阶段
(十一)制定和实施《城中村改造拆迁补偿安置工作方案》和《城中村改造拆迁补偿安置工作应急预案》,经所在街道审查同意后,报区城改办备案后实施。
(十二)制定《城中村改造拆迁和补偿安置方案》和《城中村改造拆迁补偿安置协议》。
由村集体经济组织根据城中村改造有关政策、已审批同意的城中村改造方案,结合转制社区实际,制定《城中村改造拆迁补偿安置方案》。该补偿安置方案在充分征求意见进行修改完善后,提交村集体经济组织股东代表大会进行表决。经股东代表表决通过后,依据《城中村改造拆迁和补偿安置方案》,制定《城中村改造拆迁补偿安置协议》。
(十三)组织签订《城中村改造拆迁补偿安置协议》。根据《城中村改造拆迁补偿安置工作方案》,组织改造范围村民和其他房屋权属人签订《城中村改造拆迁补偿安置协议》。签约率达到80%以上,视同《城中村改造拆迁补偿安置方案》经村集体经济成员80%同意,城中村改造方可进入后续拆迁工作。
(十四)成立全资改造公司
在城中村改造方案经市“三旧”办审批同意和土地转性工作完成后,如选定自主开发模式,村集体经济组织应成立全资改造公司(以下简称“全资改造公司”),作为城中村改造后续工作的主体,负责城中村改造的开发建设工作。
(十五)选择合作开发单位
根据广州市“三旧”改造办公室、广州市财政局引发的《关于加强旧村全面改造项目复建安置资金监管的意见》(穗旧改联字[2010]3号),村集体经济组织成立全资改造公司须采用现金加无条件银行保函的形式(其中存入的现金额度原则上不低于复建安置资金总额的50%),将城中村全面自主改造复建安置资金按期存入区政府指定的监管机构,在监管机构和监督银行开设的复建资金监管账户,由村集体经济组织、监管银行、区政府指定的监管机构三方共同对城中村全面自主改造复建安置进行监管。
村集体经济组织由于自身资金等问题选择合作单位时,应保证所选择的合作单位具有城中村改造规模相应的资金实力,以保证城中村全面自主改造复建安置资金能按期、按量存入和办理无条件银行保函。
除将具有城中村全面自主改造复建安置资金所要求的资金实力作为主要考察其实力的标准外,还应注重其品牌、资质和经验,并注意以下两点:一是在改造方案未批复前,各城中村改造单位不得与合作开发单位签订有实质性内容的合同;二是选择开发单位时必须经过合法程序,按照村集体决定重大事项的程序进行表决通过。
(十六)办理资金监管手续,实施复建安置资金监管 由村集体经济组织或其成立的独资公司按《关于加强旧村全面改造项目复建安置资金监管的意见》(穗旧改联字[2010]3号)、《天河区旧村自主改造项目复建安置资金监管工作指引》等及相关监管规定,签订《天河区旧村自主改造项目复建安置资金监管委托协议》,并将复建安置资金存入区政府制定的资金监管账户,并到相关金融机构办理无条件银行保函。复建安置资金足额存入后,区城改办审核后出具《复建安置资金存入证明》。
在拆迁工作、用地和报建手续办理和复建安置房项目实施建设等后续工作中,复建安置资金按《天河区城中村整体改造工作指引》和《天河区旧村自主改造项目复建安置资金监管委托协议》的有关要求进行监管、支付。
(十七)申办拆迁许可拆迁证,发布拆迁通告,组织动迁工作 取得《复建安置资金存入证明》,村集体经济组织向国土部门申办《房屋拆迁许可证》,并由区政府发布拆迁通告后,由村集体经济组织动迁工作。
五、用地手续办理阶段
【一】安置地块及自主开发地块用地手续办理
(十八)项目立项 全资改造公司凭市“三旧”改造办公室方案的批复意见向区发改部门申请办 理项目立项审批手续,领取《广东省企业基本建设投资项目备案证》。
(十九)规划选址
全资改造公司凭市“三旧”办对改造方案的批复意见,按有关规定备齐资料后到市“三旧”办申办项目规划选址手续。
(二十)用地预审
使用新增建设用地的,村集体经济组织持市“三旧”改造办批复的改造规划核定的用地红线、界址坐标向区国土房管局申请用地初审后报市“三旧”办,由市“三旧”改造办公室出具预审意见。
(二十一)用地报批
1、农用地转用和土地征收,城中村改造项目用地涉及农用地转用和土地征收的,由村集体经济组织按用地报批要求,向区国土房管局拟定农用地转用和土地征收方案,报市国土房管局审核后,依照土地管理法的规定报有审批权的人民政府批准。用地报批经有审批权的人民政府批准后,市国土房管局出具用地批复意见。
2、村集体建设用地改变为国有建设用地,位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建设用地规模范围内的,同时提交转为国有土地申请,并并附上村民表决情况,上报市“三旧”办审核,具体流程为:一是区国土房管分局出具审核意见,附上土地所有权证等相关土地转性材料报送市国土房管局;二是市国土房管局按规定办理集体土地转为国有土地手续。
(二十二)申报环评手续
全资改造公司按环评的有关规定备齐资料后到环保部门申办项目环评手续。
(二十三)申办《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
全资改造公司凭市“三旧”办批复的改造方案,按有关规定备齐资料后到市规划部门申办项目《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及规划设计条件手续。
(二十四)用地划拨
如将项目安置地块转为国有建设用地,村集体经济组织按有关规定备齐资料后到市“三旧”办申办安置项目用地的划拨手续,取得《建设用地使用划拨决定书》。如保留集体土地性质,则按有关规定备齐资料后到市“三旧”办申办安置项目用地的报批手续,取得《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批准书》。
【二】融资地块用地手续办理(二十五)选择自主开发模式
由全资改造公司凭市“三旧”办出具的城中村改造批复文件和相关材料,按程序申办《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办理用地报批,取得《建设用地批准书》。
(二十六)选择拍卖融资的开发模式
1、由市土地开发中心申办规划设计要点,进行土地储备。
2、由市土地开发中心拍卖地块。
3、城中村改造项目土地交易竞拍人竞得土地,并交纳了土地出让价款及相关税费后,持相关证明文件,按程序申办《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
六、报建阶段
(二十七)建筑单体规划报建
全资改造公司按有关规定备齐资料后到规划部门申办项目建筑单体规划报建手续。
(二十八)申办消防、环保、卫生等手续
全资改造公司按建筑设计方案审查复函的要求,办理消防、环保、人防、卫生等专业管理部门意见。
(二十九)申办《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全资改造公司持环保、人防、防震减灾、消防等有关部门的前置审批文件到市规划局申办《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三十)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备案 全资改造公司持《广州市建设工程施工图审查合格书》、《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等前置审批文件到建设部门申办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备案手续。
(三十一)申办建设工程招投标手续
全资改造公司持立项批文、用地批文、规划批准文件、资金证明、施工图审查证明文件等前置审批文件到建设部门申办建设工程招投标手续。
(三十二)办理工程质量安全监督手续 全资改造公司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施工图设计审查文件等前置审批文件到建设部门申办工程质量安全监督手续。
(三十三)申办《建设工程施工许可证》 全资改造公司持《建设用地批准书》、《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等前置审批文件到建设部门申办《建设工程施工许可证》。
七、项目建设阶段
(三十四)工程施工建设
由全资改造公司按国家现行有关组织工程施工建设,在此期间,由区工程质监站对工程质量、安全施工、文明施工进行管理。
八、工程竣工验收和被拆迁转制居民回迁
(三十五)申办工程验收手续 项目改造完成后,按现存建设工程竣工验收办法,并增加拆迁安置完成情况,批准的公益设施建设情况等内容进行进行竣工验收。
(三十六)房屋移交
项目改造建设方在完成回迁安置房建设后,按约定的条件和时限移交回迁安置房。
(三十七)被拆迁转制居民回迁。
九、其他
(三十八)本指引由广州市天河区城市更新改造办公室负责解释。
(三十九)本指引自发布之日起试行。
附件一:改造范围确定要求
改造规划范围原则上为旧村庄的行政区划范围,以此为基础,结合所在地块的特点和周边路网结构,整合集体经济发展用地,特别是集体建设用地、旧厂房用地、废弃矿山用地、国有土地等周边土地资源,合理确定改造范围,实行连片整体改造,连片整体改造涉及的边角地、夹心地、插花地(以下简称“三地”)等,在“三旧”改造政策许可的前提下,通过土地位置调换等方式,对原有存量建设用地进行调整使用。
在现场踏勘后,先由区规划分局根据现场踏勘情况、周边用地规划红线办理情况、城市规划等,提出改造范围线,再由区国土房管分局套土地利用现状、土地利用规划图,将不合政策要求的土地提出从改造范围剔除等意见。
转制社区对改造范围有异议,再由区城改办召集区国土房管分局、区规划分局、街道一起协调解决。
附件二:现状调查内容
现状摸查包括以下七个方面:
1、社会现状:人口规模,本村、非本村居民户数及人数,村民及计提收入状况,社会保障状况、城中村改造状况等;
2、用地现状:国有土地、集体土地(农用地、建设用地)、土地利用性质(居住用地、公共服务用地、市政设施用地等);
3、权属状况:土地权属(合法、违法)、房屋权属(合法权属、违法建筑);
4、建筑物现状:总量,分类建筑面积等;
5、留用地指标落实情况;
6、文物、历史文化街区、有保护价值的建筑、古树名木等;
7、现状历史资料:图片、影像等(建筑物的数量和权属、人口等情况)。
第三篇:城中村改造调研报告
关于城中村改造的调研报告
城中村是指在城市发展过积中。因为种种原因没有被纳入城市规划建设。至今仍然是落后的自然村落面貌,而现已被城市功能区所包围的土地。这些土地是仍然掌握在当地村集体的集体所有性质土地。现在我们以胜利村为例。城中村的出现是人类城市发展过程中所无法避免的,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现在全世界都没有一个解决城中村难题的通行办法。我国也没有相关系统的政策来指异城中村的改造,所以“城中村“改造是一个特殊性极强的问越。我们在“城中村”改造过程中必须坚持从当地的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找出问匙的特殊规律所在。
一、现状。
梅州市兴宁县(市、区)胜利村位于大坪镇圩镇中部。我村辖29个村民小组,在册户数293户,人口1505人;全村总面积2。3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18亩。我村年平均气温为21.,年降雨量约为1227.毫米,气候特征亚热带季风气候。村特色经济收入有桑蚕,上一年我村农村经济总收入为754.万元。近年来,我村发展经济的措施以及成果:
1、筑水泥路约2.公里;
2、路灯3公里;
3、胜利小学球场。
对“城中村改造的意见:
1、过程中让村民自主开发。政府提供政策和资金支持。
2、造过程中相关手续能快速办理。且相关税费能得到减免。
3、将改造后的村集体土地转为田有建设用地。
4、支持“城中村”改造。
二、“城中村”改造是什么。
(一)是以村民自愿开展改造为主。政府给予政策支持和规划指导的改造。
“城中村“改造不同于征地拆迁。它是村民自愿对所居住的地区进行改造和。居民居住地被城市功能源和沿江风光带所包贫贫困落后的村容村貌,简陋破烂的基础设施和周边的城市建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所以居民强烈的要求政府对其居住地进行城市化改造。所以在“城中村”改造过程中要充分的给予村民参与权、知情权。
(二)是利益主体由政府到农民的转变。_
“城中村“改造实际上是政府让利于民的一个方式。通过城中村改造,农民将剩余的土地通过商业运作、开发以后,不能改变村容村貌,更可以从中获利。进一步解决了失地农民的生活来源问题。以深圳大冲村为例,在二十年里。政府先后征地16次,村集体土地96%被征,剩余的钱返还给农民的宅基地和集体经济发展月地。通过建设小产权房再出租,不们解决了农民的生活来源问题解决了在深圳务工的民工的住房问题。这也是后面提到的廉租屋。
(三)是对村集体土地自主开发的一个探索。
“城中村”改造不可避免的涉及到村集体土地的开发和使用问题,在现行的政策下,集体土地在“三个不得”的原则下,即不得改变土地性质,不得改变土地in途,不得损害农民的承包权益,允许通过转包、转讨、出租、互换、股份合作的方式进行开发。如何在现行政策的框架内找到一条对村集体土地的开发路了。是我们进行“城中村”改造必须直接面对的问越,也是必须解决的问题。
(四)是胜利村打造低成木生活区的重要方式。
低成本生活区指的足“城中村”改造后,可以容纳大最外来务工人员的安置和管理。根据调查,附近工业园内的企业一般工人的工资在800-1000元,熟练工人的工资在1200元左右,除开发区标准厂房等几个少数的厂区为工人规划了住宿区外,其余企业并无安置r人的住宿地,可以预见,随着沿海地区的密集加工型企业的内迁,大最的密集型产业落户到附近
工业园,所带来的低成本务工人的安置问题,必然要在胜利村得到解决。据调查,上灶坪41陈家湾旧尽出租的月租金不过30元,大最的务工人员和小商贩就仄住在这里。所以,鲤负江的“城中村”改造,必须为附近工业园的长期发展做好准备。将“城中村”改造为千净、漂亮、低廉的生活区,不但能为政府解决务工人员的安置问题,更能通过村集体对其加以管 理和约束。
(五)是一项基础性改造工积,不是点利性质工积。
“城中村“改造是一项政府让利,群众受益的公益性荃础I程,所以无论是41民自主开发还是引进开发商都必须坚持政府赢在环境改造。农民赢在生活环境改善,生活来源得到解决。开发A赢在一定的利润的多A模式,大家多方共赢,们是ip部不能赢太多。找到一个平衡的契合点。
三、为什么要开展“城中村”改造。
(一)城中村地处城市中心,被城市功能区所环绕,其地理位置A性唯一且尚定,要统一规划城镇,只能选择对城中村进行改造。
(二)城中村是和谐社会裕建的苹本前提。
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木出路就是减少农民。让农民进城。那么巨大的城乡差距如何得到弥补,城中村改造就是一个契机和示范,他们是否在城市受到公平正义的对待。是和谐社会的基本判据。
(三)庞大的边缘人群和外来人群的需要合理妥善的安置。
胜利村的特殊地理位置决定了胜利村有着庞大的流动人口。随着企业的发展,务工人员也会大量的涌入到江,如果胜利没有足够合适的房源来安置他们,因素激增,报告中说:他们是社会的弱势群体。在杜会生活中处于“失语状态”必将导致杜会的不稳定。一位北大学生在调查“他们唯一可以显示存在的方式就是犯罪”。所以“城中村”改造势在必行。
(四)对推进城乡一体化。整合上次源、集约、节约的利用土地。有非常重大的意义。在处于黄金地段的城中村中,大最土地资源被浪费使用,通过城中村改造将有限的土地资源进行统一规划开发,使其发挥出更大的经济效益。
(五)提高村民素质,改变胜利村精神面貌的根本途径。
发展的问题。归根结底就是人的问题,作为胜利村刀镇居民主休的村民。却一直处r-闭置落后的状态。在原村民的新生代中。除部分年青人通过上学当兵走出传统社会外,仍然以强大的惯性复制杆上一代人的生活方式。只有通过城中村的改造,才能从根本上改变这一现状。
四、采取何种模式进行“城中村”改造。
(一)采取政府主异,集中安置。整体规划。整体开发。
该种模式是指由政府牵头,多个职能部门共同参与。采取征地拆迁的方式将帷个集休土地征收为有建设用地。对农民采取补偿安置的方式。征收的土地转为国有建设用地,规划部门进行整体规划后。将土地通过招拍挂方式转让给开发商,由政府负责改造后的城中村草础设施建设,抓一将日常管理纳入到城,管理中来。
利:
1、符合现行政策法规,操作得当,后遗症少。按照征地拆迁的方式无疑是最稳当的方式。上有政策可依,有实践经验可用,无论如何都不会出现原则性错误。
2、政府主导改造工程。有利于整体规划和开发。
3、土地通过招面挂,政府从中获利。
弊:
1、大规模的征地难度大,群众要求多。意见大,工作非常困难。胜利村多次征地,农民对政策法规熟悉,对征地工作作经验丰富。抵触情绪较为严重,若依征地拆迁方式征收土
地。所需付出的行政成木较高,且容易激化矛后。
2、政府而要投入的资金多。若通过该模式进护村中村”改造,市政府总共需要投入万元,仅前其一次性投入就达万元。
3,改造工和成本高,造成“城中村“改造完成后生活成木增加。通过正规手段开发的“城中村’土地,仍然会受到市场的影响,较过高的开发成木。必然易致该地区较高的生活成本,所以只能容纳有一定经济实力的人落户,收入水平低的务工人员和小商贩连和赁都无法承受。这等于将“城中村”改造向他们关死了大门。
(二)采取村民自建、自主开发,政府提供政策支持。
该种模式是指由村支两委牵头,村民参与。组建开发公司,对集体土地进行4体开发。村民在现有土地内。选择部分土地进行核体安置,不改变土地性质。剩余土地或者转为国有建设用地,或仍然为集体土地,进行整体开,政府加以规划和控制。
利:
1、村民自主开发,积极性高,群众阻力小。
2、村民通过自主开发获利。且能通过开发过程解决日后的生活来源问跌,甚至,可以找到一条致富之路。
3、城中村改造后。可以委托村民自我管理,减少管理成木。
弊:
1、村民缺少足够的知识和素质来进行公司组建以及后期的市场运作。现阶段,栗脚村和上灶坪的农民多为普通农民民工和小商贩,无论从基本素质还是相关经验来看。他们都很难具备从组建公司,到土地开发,再到后期的市场运作的能力。
2、村民缺少足够的资金。农民大都属于贫困人群。根木无法独立筹集到足够的资金,即使通过贷款也不可能达到。
3、大多数村民对城中村改造持有以此溢利的心理,很容易造成改造方向偏失。
村民中普遍的存在两种认识。一是等I司于拆迁安置,要求政府承诺各种条件和补偿。二是认为是一个赚钱的好机会,尤其以部分年青人为主,力主由村民自建,以图丰厚的回报。
4、政府对村民自建缺乏足够的控制力。出现问题后,容易产生半拉子工程。村民大部缺乏足够的责任心。逐利性使他们力求自建自改,们是可以预见自建过程决不是一帆风顺的。是一个涉及到各方利益博弈。政策与实际摩擦的复杂过程,甚至会出现反复和倒退的现象。一旦出现问题最先选择逃避的也许就是发现无利可图的村民。
5、背集体土地使用的政策。
相关政策:
1、运作集体土地上进行开发的相关政策。
2、给村民凑集基本资金。
3、关税费的减免。
具体步骤:
1、由村支两委牵头,组建房地产开发公司Ae2、上部门将土地征收。
3、A公司负责村民的补偿安置。
4、过招拍挂让A公司以接近评估价仇的价格获得安置地外的土地。
5、A公司按规划进行土地开发,并按规划部门要求完成基础设施建设。
(三)引进开发商。村民入股,共同开发,多方共赢。
该模式是指,通过引入开发商与村集体共同组建开发公司。村集体占一定股份。不参与
管理,对除了安置地以外的土地进行整体开发运作。这而要将除安置地以外的土地转换为国有建设用地。可以通过招拍挂的方式以接近评估的价格将土地转让给开发商,再由开发商开发运作,所得利润需用来对村民进行安置和按规划进行基础设置建设和整体环境美化。利:
1、引进开发商。解决了资金和开发及后期的商业运作的问题。
2、村民通过入股合作的方式获利,并解决了生活来源的问题。
3、民不花一分钱住上新房,整体环境得到改善。
弊:
1、违背集体土地使用政策。
2、部分村民通过“城中村’改造获利过多,引起他们部分被征地村民心理失衡,造成不稳定因素。栗脚村有大星的被征地的失地农民。他们只按政策得到了一笔较低的补偿款,生活来源并无保障,所以城中村改造必然要而对来自他们的阻力。
3、土地转为田有建设用地。再以评估价位转让给开发商需要打政策的擦边球。
相关政策:
1、征地拆迁政策。
2、关税费的减免。
具体步骤:
1、引进一个实力雄厚的开发商,与村集体组成开发公司,村集体占一定股份。不参与管理。
2、开发商将村民的住房按征地拆迁的标准进行赎买。即按征地政策对41民的原住房进行评估后,进行补偿,消除村民因原住房的差异对安置产生的矛盾。
3、部门将除村民安置地外的土地征收为国有建设用地。并通过招标、招拍挂等方式以接近评估价位的价格将土地转让给开发商。或以“农业地产”、“地质灾害避险”等名义将 土地划拨给开发商,或就在集休土地上进行开发。以和凭的名义进行销件。政策采取“报建不批、违建不究”的态度。
4、开发商在安置地为村民修迎安置房,土地为集体土地性质,村民按人口,分配居住面积。多退少补。
5、开发商按照规划对土地进行开发,并完成基础设置建设。
6、村集体对改造后的安置区进行管理。
我们认为,胜利村的“城中村”改造工程应该是一项利民的公益性工程,在“先行先试”的政策范旧内,我们应该大胆的探索对集体土地开发的新方法、新途径。在以上三种模式中,第一种模式行政成本过高,且容易激化干群矛后,村民的利益没有得到更为充分的保障。第 二种模式对村民的要求过商。不符合胜利村实际。第三种模式在思维方式上都有创新,村民 的利益也得到更充分的保障。实现的过程中还可以对各种方式进行更多的探索和创新。总之,我们深刻的集训到,胜利村的“城中村“改造,不仅是对胜利村一个扩容提质的过程,更是 资兴在实践省委省政府的“弯道超车”理念和郴州市“先行先试3" 4条政策的一次大胆偿试。在改造过程中,我们一定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遵循客观规 律,大胆探索,勇于创新。
第四篇:城中村改造调研报告
城中村改造调研报告
我校调研小组于5月19日开始针对韩店镇城中村改造情况作了初步的调查了解,期间我们掌握了一些基本情况,但也看到了一些问题。现将其作简单总结汇报。
一 城中村改造的基本情况
韩店镇的城中村改造集中在县城所在地韩店村以及紧邻的两个村庄即黎岭、经坊。自去年县里对城中村改造工作作出安排至今,三个村在地域村情、总体思路、具体方法、改造进度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差异:
黎岭村:自去年底以来,黎岭村已针对新村改造作了两次表决,一次支部大会表决89%通过,一次入户表决85%以上同意,之后外请专家讲课,5向百姓宣传改造的目的意义,还出去太原清徐、晋城等地参观学习,现在已有一基本成型的草规出来:已择好一地先建回迁房,待村民搬出后再对旧村进行改造,而且改造工作都由村集体统一组织规划。对村民的补偿初步设想户均200平米,40平米左右的商铺。据村支书介绍这样的设想是完全有能力兑现的,而且所有环节都围绕稳妥二字操作,程序正在进行中。
经坊村:占地2平方公里,人口3000余,与韩店村最大的不同在于地处县城边缘,村民大多以务农为生。这次城中村改造,经坊村有一个大致想法:借县城黎都西路东延占地的机会(政府行为,已拆民宅40-50户,一撞高层村民住宅楼已在建设中),村里再进一步运作,在此栋住宅楼旁再加盖几栋回迁楼,之后对旧村进行统一规划改造。村支书陈书记也曾流露:只要政府给政策,并改造后的利益原原本本给百姓,而且让百姓不但上楼了,还要有出路(谋生),村集体自己搞改造也是大有积极性的。当然这些都还在酝酿阶段。
韩店村是县城所在地,人口5000余人,村民大部分集中居住在县城中心地带,百分之80的村民完全失去了土地,靠作小买卖、出租房屋、自办小企业小作坊等自谋生路,由于其人口众多、土地较少、又是县城所在地、外来人员多带来很多复杂问题等原因,所以韩店村采取了顺应潮流、让利百姓、先易后难、先远后近、自主改造先行先試的原则方法,把全村分为三个改造片,计划进行自主改造先期试验性操作。而且处于村子边缘地段的潜家窑(村西南口)和后窑(村西)的部分村民在经得村委会同意并履行一些简单手续后已经开始动作。两处建筑地的改造背景和方式大体相同。
综合这样的情况,我们就针对性地选择了韩店村潜家窑一地作了专门走访。据这一带住房改造的负责人介绍:潜家窑建筑地所有6户居民已分别向城建局、村委会递交了住房自主联合改造申请规划书。而县里镇里在村庄改造方面尚没有具体政策框框限制,潜家窑一带又地处边缘地带,不会对整村的长远整体规划造成太大影响、面积不大涉及住户不多、居民改造热情较高且不存在邻里纠纷。村委也本着先行先试、不影响大局的原则原则同意、允许改建。在这样的总体情况下,潜家窑处6户居民联合起来,拆掉原有住宅,连同原来的公共通道,加之西边的建筑公司租用的土地,在这基础上开始新建5个单元的7层住宅楼。住宅楼占地大约2亩,总建筑面积7000平方米,可安排70余户居住,原来的6户居民每户补偿220平米,外加5万元,其余按每平方1480元的价格出售。当说到居民的水电暖等基础设施问题时,该负责人说:供水没问题,排水也还可以,目前就是冬季供暖没有着落。
二 城中村改造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土地“瓶颈”问题
土地问题事关规划、拆迁和安置补偿等问题,涉及村民的根本利益,是各地在“城中村”改造工作中公认的“瓶颈”问题。目前来看,即将改造的三个村子中,只有黎岭一家找到了建回迁房的落脚地,操作起来相对比较好一点外,其它两村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难题。经坊村想与政府修路占地搭便车,且一切工作正在摸索,而韩店村地处县城中心,人口密度 1 大,外来人口多,情况复杂,由于可用地极少因此给城中村改造带来了很大的难度,出现了村民自主开发的先例。于是又带来了另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宅基地所有权归属问题,占用集体土地问题,住房改造后土地收益分配问题等等这些都是制约城中村改造的“瓶颈”。
2、规划问题
我县目前还没有一个全面的“城中村”改造总体规划,尚未出台具体的“城中村”改造方案。而且 “城中村”类型复杂,特点不一,“一村一策”在具体操作中遇到的困难和矛盾也很多。所以三村三个样子的改造规划,往往容易与县区的整体及长远规划控制要点产生矛盾,这样就会造成大量时间、人力和资金的浪费,甚至有其他的问题出现也极有可能。再者,据城建局张文武局长介绍:我国的规划法规定,规划工作只针对国有土地的主权者,在建的村民宅基地要求给于规划没有法律依据。这就使我县的城中村改造工作处于两难境地。
3、居民新居的公共设施配套问题
这其实可以说是规划问题的次生。由于在建的村民不具备规划主体的资格,在没有统一规划之内的住宅,其公共设施如水暖电等就不在其负责范围。这样的情况是否会产生更多的社会问题可想而知。
4、统筹协调问题
在调研时我们发现,村社普遍反映“城中村”改造涉及部门较多,但却没有一个明确的、强有力的机构或部门来指导村社进行改造,遇到问题不知向何处请示汇报,办事无门。同时,村社在“摸索”中开展改造工作,感到难度极大。一些“城中村”改造试点项目在推进过程中遇到的具体问题,有关职能部门也难以协调解决。如前文所述,潜家窑一地的住房改造过程中遇到的一系列问题在改造初期就很棘手,同时也是我们有关部门应该关注的大问题。
5、村民权利与公平问题
按照我国法律,公民应享有同等的权利。而韩店村潜家窑之地的改造工作虽然不是擅自行为,同时也是村民积极响应政府号召的非典型范例,也在有限范围内履行了一些简单的手续,但是很不完备经不起推敲。而且在占用公共通道及租用土地方面,怕也会伤及韩店村村集体的利益以及其他村民的权利。出现这样的先例,也可能产生不良的社会效应,到那时侯恐怕想刹车也来不及了。
6、被改造地片村民的出路问题(就业问题)
据了解,韩店村80%的村民已完全失去了土地,村支书介绍说,就帐面上的1000亩土地,由于近几年的被占也只有500亩,所以1/3的村民依靠自办家庭作坊、出租门面、开办小型企业等方式自谋生路。这些村民在村子改造后的生计问题就会成为韩店村甚至全县的一个较大的社会问题。更何况,在尚未全面开展工作的今天,这些个与村民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生存问题已经显现出来。我们在走访部分村民对城中村改造问题的看法时,有的村民已明确表示:改造工作只有在满足他的谋生需求(如门市、就业、经济补偿等)的前题下,他才会签同意改造的协议,否则他宁愿按部就班地过现在的“旧”生活。
三 对城中村改造工作中突出问题的几点思考
“城中村”改造是挖掘我县发展潜力、造福于民的必由之路,是我县“四个发展”的应有之义,是改变城乡二元结构、加快推进城市化进程的重要一环。做好“城中村”改造工作,必须立足长远,尊重和保障村民的利益,在政策上给与支持和倾斜,充分调动各方参与改造的积极性。现将有关意见和建议简单归纳如下:
1、政府应及早谋划、提前介入,发挥好统筹、协调、指导作用。(规划)
2、作好对村民的宣传、引到工作,以利于工作顺利展开。(土地法规)
3、有关部门要通力合作,在法律范围内大开绿灯,全县一盘棋。(补偿)
4、针对以上的瓶颈问题要给与专门研究并拿出确实可行的办法或意见。广州例
5、
第五篇:城中村改造调研报告
关于雁塔区城中村改造问题调研报告
2012年11月8日我们一行五人组成的调研小组以城中村改造中存在的问题为切入口,对雁塔区城中村改造办公室进行了深入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调研目的1.城中村改造之无形改造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问题,以及村名回迁以后的生活状况。
2.西安市雁塔区城中村改造之具体数据收集。
3.改造过程中出现了什么问题,改造完成后发现了什么问题,以及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二、雁塔城中村改造的基本情况
1.全区一共120个城中村的无形改造全部由雁塔区城中村改造办公室进行。
2.通过土地确权改造四个村,即后村,响塘村,西三爻(堡),双桥头。
3.将集体土地转性为国有土地也可通过征收的程序,但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存在手续繁琐以及耗时过长的问题,因而城中村改造过程中都通过提地确权的程序来完成土地转性问题。
4.雁塔区已拆25个城中村,安置回迁6个村,采取“就近安置,原址新建”的原则。
5.2007年以前,自主改造4个村,即新加坡,长延堡,西三爻(堡)。
6.2007年,城中村改造办公室成立,后村成为政府主导改造的第一村。
7.完成经济体制改造的共70个村,完成标准即,报民政局拿到完成批复。改造规模不能低于2000户,村规模小的就近合并为一个社区。
8.目前,34个完成改造的城中村有民政局统一管理,成为社区,农民转化为居民,并且完成经济体制改革,成立社区。
9.改造赔付方式主要有3种,即房屋+预留地,房屋+商业面积,房屋+货币。
三、无形改造中存在的问题
1. 医疗保险问题
主要体现在政府政策盾上。2007年,市政府157号文件指出“自转为居民后,5年以内仍可享受惠民政策。”同年,市卫生局发文指出“户口本转化为居民,则不能参加农合。”而农合只需要农民缴纳30元即可享受的医疗保险,转化为居民后需缴纳180元才能享受城镇居民医疗保险。目前,此问题仍未解决。
2.养老保险问题
曲江管委会已解决此问题,主要存在于高新区,已拆村养老保险未落实。
4.村民不愿意回迁的原因主要有:对过渡费不满意以及对房屋质量、户型不满意。
四、经济体制改造的基本情况
1.由原来的“改制先行,改建跟进”原则改变为“有形无形同步
原则”,以此来解决股民基准日确定工作中存在的由于时间差的问题导致的在册人员确定紊乱的情况。
2.“农转居”启动依据:首先由城改办提出关于“农转居“的申请,在得到市政府的批复后才能真正意义上启动,并严格按照批复逐级审查。
3.“农转居“后的具体实施步骤:清产核资;股份量化;成立公司。其中,清产核资由城改办委托具有资质的专业公司进行,股东名单以及股权的量化都要进行公示,在最后的会议纪要以及公示名单成册后意味着经济体制改造工作全部完成。
4.在公司成立后仍然存在着缺乏监督其具体工作实施情况的特别监督小组,以至于其具体盈利亏损情况得不到有效的监管,进而导致有的公司只是一个空壳。
5.经济体制改造工作具有非常强的专业性,以至于城改办不能实现自己的只能,而只能委托专业公司完成,若委托的公司出现问题,则会导致村民利益受损。
6.雁塔区城改办于2008年从城建局的一个科室中独立出来,为全额拨款事业单位,人员从18人扩展到30人,其中在编19人,设有7个科室,其中有3个处级职务,7个科级职务。
五、城改办的具体职责
1.有形改造
2.无形改造
3.安置回迁
4.项目监管
安置房的选址由市政府统一规定,在确定方案之前,市上有“控规图”,通常采取“统一拆迁,集中安置”的原则。杨家村改造中,存在遗址保护问题,改造后只剩余53亩土地,不能在原地建房集中安置,因此由政府在明德门、丈八沟东路附近团购商品房解决其安置问题,因此产生“租住分离”问题,同时,“原址就地安置”也可能会引来新的城中村问题。
六、拆迁安置方案的确定
1.调查村庄基本情况,分析改造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2.确定建设方案,即有形改造方案。
3.确定经济体制改革方案,即无形该做方案。
4.具体改造过程中的资金来源与资金保障。
5.完成拆迁安置工作。
6.对于改造后成立公司的经济效益分析,完成可行性研究报告。
7.报市城改办,按照文件批复内容具体实施。
七、拆迁安置方案的具体实施
1.由市级城改办办理拆迁手续。
2.成立动迁队,进村进行宣传工作。
3.同时进行拆迁安置评估。
4.由城改办、街道办事处抽调人员共同审核补偿协议。
5.支付补偿款。
在拆迁安置工作的全程中,都由开发商全程参与。在申报城改手续
前,即已确定开发商。成为介入城改开发商的具体条件是:
1.注册资金五千万元以上。
2.具备实施改造实力与资金实力。
3.无不良信誉记录。
政府组织专家对开发商进行评估,结果报至区城改领导小组,由其决定最终选定的开发商,全程无村民参与。
目前,由于国家调控政策的出台,导致开发商介入城改安置房项目的积极性不高,会对安置房的进度有一定影响。这些影响开发商积极性的政策有:
1.土地出让金由25%提高到40%。
2.2011年3月28日起,新批项目开发用地的5%针对城市低收入人群配置廉租房。
3.安置面积与开发面积严格按照1:2的比例执行。
4.容积率二环以内5.5,二三环之间3.5-4.5,三环外是3.5以下。
5.城建配套费上涨90。
八、造过程中村民反应的问题
1.在后村安置的3499套房屋中,其中有160套对户型设计不满意,主要反应是采光不好。而经过专家鉴定,造成此问题的主要原因是改造自愿不足,缺口100亩土地,地裂缝等客观条件限制所造成。
2.房屋质量问题。在安置楼开发时即有质检大队介入,组织验收,确保质量。在碑林区、莲湖区安置楼存在一梯16户,后村存在一梯8户,村民反应较大后,市政府规定以后安置楼设计不能超过一
梯8户。
3.村民反应的安置楼裂缝、瓷砖问题等已有专家出具专门评估建议,为后期水泥膨胀导致,不影响房屋安全问题。
4.对于村民所反应的安置楼问题,政府主要通过经济赔偿予以解决,具体为一户3万一次性赔付。
九、村民回迁后存在的问题
1.社区成立后的万帅娥管理问题。目前对于回迁安置好后并成立社区的,由正规的备案过的物业公司统一管理。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存在未备案的物业公司无人监管的情况。
2.通过房屋+商铺模式得到赔付的村民,可分到15平的商业面积补偿,参与年终分红。商铺是交由公司统一管理经营,而对于过公司的经营则存在监管不力的问题。
3.55平米至65平米的小户型保障房,有的村将其建成快捷酒店式公寓经营,同样也存在公司盈利损失无人监督的情况。
4.严格执行保障房不得买卖,交易只能在村民之间进行的原则。
十、对于城中村改造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建议
1.政府各部门之间应协调统一,解决政策矛盾问题。
2.高新区应学习曲江管委会模式尽早落实解决“农改居”后的养老问题。
3.市政部门应当尽快出台改造完成后对于所成立公司的监管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