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公共管理学考点总结
公共管理学
1、公共管理的概括:公共管理是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部门,整合社会资源,广泛运用政治、法律、管理、经济等方法,强化政府治理能力,从而达到提高政府绩效和服务品质的目的。公共管理学是一门研究社会公共组织以及社会其他组织对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管理的过程、原则、规律和方式的科学。
公共管理与公共行政的异同:1)公共管理基本上是一个整合性概念,是一种介于企业管理与公共行政之间的 “第三条道路”。2)公共管理不完全等同于政府管理,而意味着一种新治理。公共管理是重视公共组织,包括非盈利组织实施管理的技术与方法、重视公共项目与绩效的管理、重视公共政策执行的一门学问,它着重于公共事务管理的运作及其结果,着重于执行。3.)公共管理中包含的管理技术、管理方法、项目的划分、绩效目标与指标体系的确定,都离不开意识的支配,或者说都是在一定的意识支配下起作用。因此,我们又不能把它理解为一种纯粹的工具。4.)公共管理将私部门的管理手段运用于公共部门,但并未改变公共部门的“公共性”。公共管理以“公共”为核心,支配公共管理技术、方法、手段的意识,无疑应该是公共意识、公共精神。5)公共管理强调价值调和与责任,不仅重视3E,即经济、效率、效能,同时也重视公平、正义和民主。公共管理在强调弹性化、自主管理、授予权能的同时,强调责任的 重要性,这种责任通过绩效测量与评估体现出来。6)公共管理关注和重视政府改革与再造。
7)公共行政的定义: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对政府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机制和过程进行系统研究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公共行政”这一核心概念。公共行政是指政府或公共组织在宪法和有关法律的规定范围内对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活动。
公共管理学的学科特征:
(1)公共管理既不同于政治学、行政管理和管理学,但又与它们有着深刻的联系,甚至还以它们为理论基础,这正体现了公共管理的多学科取向性特征,任何单一学科取向来理解公共管理,都是不恰当的。
(2)公共管理不能理解为纯粹的管理工具、管理技能、管理方法,它必须围绕公共这个核心融入政治的、管理的、经济的、法律的意识,体现它是艺术。
(3)公共管理不能像以往的政治学、行政管理学,只注重概念、理论,它强调公共意识是如何得到贯彻和实现的,它强调有用的、实用的普遍性原理的提炼和应用方法、应用途径。因此,它更注重了应用。
2、胡德归纳的新公共管理的要点:(1)即时的专业管理(2)标准明确与绩效衡量(3)强调产出控制(4)转向部门分权(5)转向竞争机制(6)强调运用私人部门的管理方法与实践管理主义关注的重点是政府公共部门内部,主张通过引进市场机制来完善政府公共组织:尽管新公共管理也主张政府活动向外转移,如合同出租,但它更关注的是公共部门内部理性化——提高行政管理活动的经济效率。概括起来,管理主义的基本观点可以作如下总结:(新公共管理评价)
(1)公共部门与私营部门在管理上并无本质差别。
(2)私营部门管理的优越性。
(3)借用私营部门的管理模式来重塑政府。
(4)服务、绩效及顾客导向的强化。
3、▲公共管理的特质以及与私部门管理的区别:
政治权威与经济权威:公共管理是一种国家活动,公共管理的主体是政府。
政府虽然是公共服务的提供者,但也是政治权威的执行者,所以许多公共管理活动本身即有强制性,私部门的管理非公权力的行使,其控制力主要来自市场,不以国家的强制力为后盾。
多元制衡与自主性:公共管理是在民主宪政的框架下进行的,政府部门处在各种政治力量(如立法、司法、政党、利益集团等)相互作用的场中,与公共管理相比,私部门的管理具有相对充分的管理自主权。
公共利益与私人利益:对于政府而言,凡是法律未允许的便是非法的.尽管在现实管理中政府拥有广泛的自由裁量权,但法治政府的基本内核并没有发生根本性改变。对于私领域的管理而言,遵循的是契约自由和意思自治,其内部管理和外部交易活动可以自己的意思而为之。
政府与市场:公共部门提供公共产品或准公共产品,这种服务往往具有垄断
性,因而可能导致政府缺乏提高服务质量的动力。
多元理性与经济理性:公共部门处在社会各种力量作用的中心,公共管理承
担着社会价值权威性分配的职责,因此,政府治理中的理性往往是多元理性,如效率与公平,改革与稳定,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的平衡等。
公私组织的异同:
公私组织环境的异同:一般来说,公私组织在组织环境方面的差别主要体现
在竞争经济市场与多元政治市场、外部政治势力和政治实体制约两个方面。 公私组织结构的异同:官僚结构是公私组织的基本组织形式。尽管二者的组
织原型是官僚结构,但由于公私组织在环境、技术、目标、战略尤其是公共属性等方面的差异,导致大多数公共组织比私人组织有着更复杂的结构,也更集权,运作更程式化,组织人员受更多规则的限制。
公私组织管相同之处:公私组织都具有一般的管理职能;公私管理的基本目
标都是效率;一些科学管理方法、技术适用于公私部门。
不同之处:公私组织都具有一般的管理职能,但由于公私组织在利益趋向等方面存在重要区别,这使得公私管理职能存在很大区别;在管理目标价值上,公共组织除了追求效率目标外,还追求公平价值;在管理客体上,与私人管理相比,公共管理既要管理资源,也要解决社会问题。在管理性质上,公共管理不仅仅提供服务,还要进行管制。
▲公共管理与私人管理的替代性问题:所谓公私管理的替代性问题,指的是由公共管理替代私人管理或者由私人管理替代公共管理,这是政治学和经济学的一个古老问题,即如何划定政府与市场、社会的边界问题。启示:公私管理的差异性和公私管理的独特性,导致它们在很大程度上是不可替代的。首先应该根据公共部门的性质决定其能否采用民营化、签约外包等方式,对确实需要由私人部门承担的公共事务进行控制。其次在我国,政企不分、政事不分的现象还很严重,因此,进一步使企业从政府中脱离出来,培育社会组织,进一步发挥市场经济的作用,是一个更为重要的问题。再次,企业承担政府的事务必须在相互独立的基础上进行,政企开展合作伙伴关系、双方责任共担不能重新回到原来政企不分的状态中去。
公共组织(管理)与私人组织(管理)是否具有相似性?
1)公共组织(管理)与私人组织(管理)之间并无本质差别。2)公共组织(管理)与私人组织(管理)之间在所有不重要的方面都是相似的,而在所有重要的方面都是不同的。3)公共组织(管理)与私人组织(管理)之间存在本质差别
4、政府失灵:是指由于政府机制存在的本质上的缺失,无法使资源配置效率达
到最佳的情形。
具体表现(类型及其原因):1)政策制定的复杂性和低质的政策。由于理性选民的无知、利益集团对公共政策的影响、等级制和官僚制本身的障碍、政治家的偏好等因素,使得政府的公共政策并不能反映公共的利益,也不符合有效的资源配置。
2)政府官员行为目标与公共利益的差异。事实上,政府官员有比他人更便利的条件来达到个人的目标,而且其目标现实过程并不一定与公共利益相一致。
3)内部性问题(比如政府扩张)。正如外部性因素对市场经济的影响一样,内部性也同样影响着政府。内部具体表现为预算增长、大机构规模、控制信息使用是指转化为有价值的产品或权利。
4)政府组织(官僚机构)的低效率。政府是唯一拥有合法暴力的机构,是名副其实的自然垄断者,垄断同样在政府部门造成了低效率。
5)另一种分配的不公正。由于政府的公共政策本质上涉及到价值和权利的分配问题,而这种再分配都给不公正和滥用职权提供了机会。
6)寻租。寻租是指在某种政府保护的制度环境中,个人寻求财富转移的活动,或者追求非生产性利润的活动。寻租行为的结果是导致社会资源的浪费。
7)政策执行的无效率。在实践中,由于各种因素的存在导致公共政策不能达到预期目标,而导致政府的无效率。政府低效率运行的根源在于:一是公共物品具有非竞争性,其供给是由政府垄断的。二是政府缺乏降低成本的内在压力,并且普遍具有预算规模最大化的倾向。三是行政效率与政府自身利益具有一定的矛盾。
5、举例说明政府的寻租行为和寻租的负面影响:寻租活动是指在某种政府保护的制度环境中,个人寻求财富转移的活动,或者追求非生产性利润的活动。是一种非生产性活动。它是政府干预经济过程中派生的一种现象,具有外部效应的特征。寻租者为了获得寻租机会,利用各种合法和非法的手段,如拉关系、贿赂等。其间所产生的社会成本,不仅包括寻租者的个人成木,还包括政府所耗费的时间、声誉的成本以及由此产生的经济效率损失。寻租的这些社会成本与寻租者获得的租金相比是昂贵的,它会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社会公平和效率的损失,导致政府失效。
6、解决市场和政府双重失灵:市场失灵为公共部门的介入尤其是政府的干预,提供了理由或前提。政府对社会经济生活干预的基本手段是制定和实施公共政策,以政策、法规以及行政手段来弥补市场缺陷、纠正市场失灵。
1)市场的自由化、促进化和活泼化2)诱因机制与政策3)政府管制4)非市场的供给机制与政策5)社会保险及社会救助机制与政策
7、组织学习:为了促进组织的长期效能与生存发展,而在适应环境变化的过程中,对其基本的信念、态度和行为、结构和方式进行调整,从而获取一种面对各种问题持续改善的能力。
学习型组织:是“一种兢兢业业创造未来的组织”。是一种不断在学习与转化的组织,其学习的起点为组织成员、工作团体和整个组织。
特点:1)接受新观念的开放性2)具有鼓励并提供创新机会的文化3)具有组织的整体目的与目标,并理解每一个人对其工作的贡献等普遍性知识。
8、传统的科层制组织与学习型组织的不同:P1509、建立真正的学习型组织:(五项基本原则)1)每一个人都是一学习者2)彼此互相学习3)学习促进变革4)学习是持续的5)学习是一种投资,而非消费。(五项修炼)1)系统思维2)自我精进3)改变心智模式4)建立共同愿景5)团队学习
10、绩效管理的需要:1)责任落实;2)利害关系人的期望;3)对结果导向的强调;4)个人绩效和组织绩效的双重要求。
公共部门绩效评估的意义:1)绩效评估是公共管理的必要手段
2)绩效评估是提高公共部门绩效的动力机制首先,绩效评估有助于实现和落实政府的责任。其次,绩效评估有助于提高公共服务供给的 质量和效率。最后,绩效评估有助于改进政府公共部门与社会公众之间的关系。
3)绩效评估有助于政府信誉的提高和政府形象的改善。
11、▲公共部门绩效管理制度共同的问题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1)绩效管理的一个重要前提是将所有绩效都以量化的方式呈现,但公共部门面临着如何将公共服务量化的问题;2)功能相同的公共组织有地区性的差异,其规模大小亦不一,以同样的绩效指标来衡量并不公平;3)如何制定与品质绩效有关的指标仍是绩效衡量的主要限制,多数公共服务的品质很难用客观具体的数据来衡量;4)缺乏从事绩效管理能力的专家;5)制定绩效指标时,上下级机关难免会在指标的数量、范围、权重等方面发生争议。
12、影响公共部门绩效的主要因素:学者芬维克认为绩效测量的三个层面是经济、效率与效能,即3E指标。学者福林再加上公平指标,成为4E。
1)经济。经济指标要求的是以尽可能低的投入或成本,提供与维持既定数量和质量的公共产品或服务,它关心“投入”的项目,并不关注服务的品质问题
2)效率。效率指标通常包括:服务水准的提供、活动的执行、服务与产品的数目、每项服务的单位成本等。可简单理解为投入和产出之间的比例关系,关心的是手段问题
3)效果。效果指公共服务符合政策目标的程度,通常以产出和结果之间的关系加以衡量,关心的是“目标或结果”
4)公平。它关心的主要问题在于“接受服务的团体和个人都受到公平的待遇”“需要特别照顾的弱势群体能够享受到更多的服务”。弗里德里克森还提出了社会公平的复合理论
13、七项成功进行绩效改进的做法:1)管理者要成为组织绩效的中心;2)高层的支持与承诺;3)制定绩效目标和绩效规划;4)绩效衡量对组织要有意义;5)绩效规划和衡量体系要使管理者负责任;6)意识到绩效的重要,并促使组织成员参与绩效改进;7)要连续不断地发现问题和促进绩效改进
推进我国绩效评估事业:(1)加强宣传以提高对绩效评估工作意义的认识
(2)加强绩效评估立法工作(3)建立健全合理有效的评估体制
(4)建立完善的绩效评估信息系统(5)培养评估人才以适应评估发展的需要
14、公共服务民营化的优点:1)成本降低2)提高服务质量3)选择机会增加4)整合民间资源用于国家发展5)示范效果
缺点:1)关于公共责任问题。民间组织可能忽略了社会责任和公共利益2)特权与贪污3)公共服务的不公正4)规避巧用5)管理问题
15、第三部门与一些相关概念:非营利组织NPO非政府组织NG民间组织 志愿者组织、免税组织
▲非营利组织在公共服务提供方面的作用:1)发展公共政策2)监督市场3)监督政府4)直接提供公共服务5)维护良好的社会价值6)促进积极的公民精神和扩大社会参与限制:1)公益的特殊性2)公益的父权性3)公益的业余性 当代的五种困境:1)任务困境2)财务困境3)权利困境4)效能困境5)治理困境
16、目标管理:系由参与管理制定目标,并经过自我管理和自我控制等管理方式,建立各级人员的责任心和荣誉感,最终以实现组织绩效的一套管理系统。
实施:1)目标管理与生产力改善方案必须仔细规划2)方案的参与者必须事先准备3)参与者需要指导纲领以协助设定目标4)目标网络必须能够被了解5)目标的达成可能无法正确地指出绩效表现的好坏6)目标的时间周期是重要的7)目标的主管人员在设定目标与执行方案等困难任务中起着重要作用8)将目标管理直接运用于奖赏系统会引起负面的边际效果9)目标管理亦有缺乏弹性的可能性10)管理系统应加以监测且至少在一开始时要保持单一11)高层主管人员积极投入所设定的所有目标并传达到组织中较低层级12)管理的生产力需要加以衡量13)组织气候必须支持生产力的追求14)高层管理人员必须对目标管理与生产力改善作出承诺15)目标管理必须被视为一个管理系统
17、全面质量管理:是一种全员参与的、以各种科学方法改进组织的管理与服务,通过高素质和不断改进的产品和服务,获取顾客满意的管理理念、制度和方法。政府全面质量管理的推行:1)高层人员之领导与支持2)策略性规划3)以顾客为导向4)考评与分析5)训练与奖惩6)赋予组织成员活力与团队合作7)品质保证
18、在民主的社会中,政府组织是由大众所创立,为了大众而设立,以及需要对大众负责。从这个意义上说,民主政治既是民意政治、法治政治,更是责任政治。从某种程度上讲,民主制度的根本就是责任。
19、责任机制是旨在实现责任的一套制度安排或确保责任实现的途径。吉伯特曾以两个层面:正式与非正式、内部与外部,构成了四种达成行政责任的途径 实现公共管理责任的主要机制:1)行政控制机制包括行政监督、行政监察、审计、行政复议等多种方法。2)立法控制机制在当代资本主义国家,立法机关对行政的控制,主要是通过质询权、调查权、弹劾权、不信任表决权等方式实现的。3)在司法控制机制当中,司法审查和宪政赔偿责任是最为重要的两个方面。
20、▲公民参与与公共管理的关系:公民参与可以反映公民的需求与偏好,提高政府的代表能力和回应力;使公共管理者知晓公民对公共组织绩效的评估意见;向公民提供信息以有助于公民判断政府应该做些什么;以及增强公民对政府的信心。在各国实践中,公民参与的形式多种多样,在促进政府责任方面,现存的主要机制包括:公开听证,民意调查,咨询委员会,利益集团等
21、▲当代世界各国政府再造的背景和原因:1)政府角色膨胀2)财政状况的恶化3)新右派意识形态的影响4)国际化与国际竞争的压力5)官僚主义和民众对政府的不满
22、评价企业型政府理论:能够运用各种创新的策略,使原本僵化的官僚资本恢复活力,并有效运用资源提高政府的效率。这的确是当代世界的政府再造提出了新的思维。然而也存在一些问题:存在着企业自主性与民主责任性之冲突;公共企业愿景与市民参与与价值之间的冲突;企业秘密性与民主开放性之间的冲突以及企业风险承担与民主的公共财处置责任之间的冲突等。
23、中国政府改革的主要议程:1)从效率行政典范到民主行政典范:政府治理典范的变革2)从控制导向的管理到服务导向的管理3)从以政府为本位和中心到亲市场的政府4)从强势国家的单独治理到国家与社会共同治理5)从政企不分、政府管制到政企分开、放松管制6)从权力集中到适度的地方分权
7)从机械式的官僚组织到有机式的适应型组织
一、概念选择:
1、政府再造是政府组织精简
2、属于传统科层制组织的困境:决策权威集中化,扼制组织学习,组织内部与组织协调困难
3、全面质量管理是全员参与的,以各种科学方法改进组织的管理与服务,通过不断改进的产品与服务来获取顾客满意的管理理念制度和方法。
4、属于民营化基本类型的:撤资,替代,委托
5、法院对行政机关活动实施:司法监督
6、非盈利组织主要特征:正式组织,民间组织,自治性组织
7、与私人产品相比,公共产品的基本特征是:消费的非竞争性,非排他性,不以消费者偏好为依据
8、公共部门区别于私人部门的本质特征:权威性
9、公共管理尤其是政府治理的理性往往是:需要考虑各种利益与价值的平衡
10、公共管理最早可追溯到1887发表的《行政之研究》威尔逊
11、公共部门如何由控制转向于服务的方式?
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公共管理者的角色发生着深刻的甚至是根本性的变化。由以控制为目标转向以服务为宗旨,指:公共管理的定位不是控制而是服务,以为社会、为公民服务为其宗旨。公共管理者不再高居人上,而只是社会分工不同而已。对社会的不同领域进行职能定位,妥善处理好不同领域之间的职能分工,有效地培养社会的自治能力,进而在社会公共事物管理中加强现实政府与公民社会的良性互动。从这个意义上讲,实现政府职能转变的本质意义,就是要保证政治领域与经济领域,以至社会诸领域之间的健康关系,以形成相对独立、互为作用,共同推动社会进步与发展的动力性资源。
12、官僚制本身为何种责任体系?
对于公共行政来说,近代发展起来的官僚制组织结构和体制,是一个责任中心主义的体系,它在形式合理性和工具理性的原则下,片面追求行政责任的制度化设计,忽视了行政人员的信念以及建立在信念基础上的道德责任,以至于官僚制在今天已经成了官僚主义的代名词。
13、我国公共管理实践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何解决?
第二篇:大学公共管理学原理考点
公共事务:指一定时期与一定共同体成员共同利益相关的事务,体现为一定共同体成员普遍需求的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 公共事务特征:阶级、公共、多样、阶段性
公共物品:指(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用于满足公共需要的产品和服务()为其基本特征
公共事业:社会全体公众基本生活质量和共同利益的特定的社会公共事务
公共管理与工商管理的区别:管理的领域不同、运用的资源不同、运行机制和运作方式不同、追求的价值目标不同、绩效评价标准不同
公共管理与公共行政的区别:产生的历史时期不同、理论基础不同、政府所起的作用以及实现政策目标的机制不同、管理方式和手段不同
新公共管理学的内容:从内部管理来看:1主张采用私人部门的精神和方法改造公共部门2轻过程重结果,提出结果导向、顾客导向口号,加强绩效管理和绩效评估3突破等级森严僵化的官僚制,削减政府机构和人员,建设弹性化、参与式、分权型组织。从外部管理来看:1扩大私人部门和社会组织自主管理的空间2公共服务的决策和执行分离3建立公共和私人部门伙伴关系,全面发挥政府、市场、社会三方力量的作用,形成共同治理的格局。
治理和善治理论核心:强调国家、市场经济和公民社会或说政府、私人经济部门、由非政府和非盈利组织构成的第三部门之间在管理社会事务提供公共服务方面建立起相互补充、彼此合作的伙伴关系。
治理和善治理论标准:参与、透明、责任、包容、法制、有效性
公共管理职能:以政府为核心的各类公共组织在履行公共责任,实现公共目标,向社会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的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功效与作用。
纵观西方国家公共管理职能的变迁,能给与我们什么样的启示?
不管是市场还是政府,在发挥效用的同时,都有着自身基因所决定的缺陷,市场失灵和非市场失灵都可能发生。因此,社会的基本经济选择是复杂和多方面的。它既不是完全市场和不完全政府之间的选择,也不是不完全市场和完全政府之间的选择;相反,它是不完全市场和不完全政府之间的不完全结合,也是两者之间的一种选择。
公共决策含义:公共组织为了解决社会公共问题、促进公共利益而拟定和选择方案、做出决定的过程或行为
影响公共决策的主要因素:政策和法律因素、公共问题性质、外界压力、决策信息、决策者素质、决策体制、决策手段、决策时机
目前我国民意表达机制的现状:“信访不信法”、网络成为民
意表达新机制、万人下跪等
公共决策的步骤:确定公共决策问题、确立公共决策目标、决策备选方案的拟订、决策备选方案的筛选(标准:技术、经济、政治、行政可行性)、决策方案的修正完善
公共管理执行原则:1依法执行2忠于政策3灵活动态4效益5连贯持续6民主监督7强制
公共管理执行基本手段:行政、经济、法律、思想教育 公共管理执行中的变通:1消极变通:公共管理执行主体在公共政策执行过程中违背政策初衷,按照自己的意志执行公共政策,导致公共政策走样。起根源于公共管理执行者的私人利益驱动。形式:选择、敷衍、歪曲、虚假执行 2积极变通
影响公共管理有效执行因素:案例:二套房标准、计划生育 1政策本身的合法性(合法性包括两个方面:政策内容的合法性;政策制定程序上的合法性)2政策问题界定的准确性(关键:准确界定政策问题的性质。可从以下3方面来考虑如何界定:受影响群体行为的分殊性;受影响群体的数目多寡;受影响群体行为需要调适的程度)
3、政策执行体制的科学性【A组织机构:标准作业程序;执行权责分散化(如食品监管)B公共政策制定与执行同体3监控体制。关键是如何“监控”】4政策执行主体(逐利性、能力与素质)
5、政策执行资源的保障性(人员+信息)6政策执行的沟通机制(政策传达必须清晰;政策宣传必须到位;政策监督必须切实)7政策目标群体的顺服程度 8社会、经济与政治环境
公共危机管理的必要性1提高政府危机防御能力2提升政府处理危机事件的能力3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政权4防止社会出现系统性风险
公共危机的诱因:人口;气候;恐怖主义;贫穷;科技;金融投机;人与自然不和谐;社会压力与冲突;发展不均衡 公共危机管理机制:
一、预警机制:1主要是建立危机信息与预警系统(作用:信息收集、整理与储存;信息传播与沟通;预先警告)
2、应急预案。
二、应急决策机制。
三、资源配置保障机制(资金支持;物质支持;人力资源保障)
四、信息发布机制(1引导舆论,获得支持2建立公共危机的沟通机制和新闻发言人制度3信息发布要及时、准确、适度)
五、社会参与机制(1社区自治组织2非政府组织3营利组织4公民)
六、善后管理与评估机制
第三篇:管理学考点汇总[范文]
1.管理的职能:管理职能是指管理系统所具有的功能与职责,管理的四项基本职能分别是
“计划职能,组织职能,领导职能,控制职能”。
2.主要管理理论的代表人物及观点:
泰勒的观点:管理就是确切地知道你要别人去干什么,并使他用最好的方法去干。
约尔法的观点:管理是由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及控制等职能为要素组成的活动过程。德鲁克的观点:管理是一种以绩效为基础的专业职能。
西蒙的观点:管理就是决策。
芮明杰的观点:管理是对组织的资源进行有效整合以达成组织既定目标与责任的动态创造性活动。
周三多的观点:管理是社会组织中,为了实现预期的目标,以人为中心进行的协调活动。
3.预测的分类:
按内容划分为:社会预测,经济预测,技术预测和科学预测;
按时间分为:长期预测,中期预测,短期预测;
按性质分为:定性预测,定量预测;
4.预测的方法:
定性预测有:{类推预测法},专家会议法,头脑风暴法,德尔菲法;
定量预测有:简单平均法,加权平均法,移动平均法,指数平滑法,回归分析法; {{{定量预测有:延伸预测--移动平均法(简单移动平法、加权移动平均)
指数平滑法
趋势曲线拟合法(多项式曲线、简单指数曲线、龚泊资曲线)
季节因素分析法
因果分析法--回归分析法(一元回归,多元回归,非线性回归)消费系数法
弹性分析法
其他方法---投入产出法
系统动力模型
经济计量模型
马尔科夫链}}}
5.人力资源管理的内容:分类宏观人力资源管理和微观人力资源管理;
宏观人力资源管理:指在一个国家或地区范围内,对全社会的各阶层、各类型的从业人员进行的从招聘、录用、培训、使用、升迁、调动、直至退休的全过程管理。
微观人力资源管理:是指企业等微观组织对本组织的人力资源进行的全过程管理。微观人力资源管理的工作程序是:人力资源规划——员工招聘——员工培训与职业发展——绩效评估。
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内容,是要有效开发、合理利用、科学管理人力资源。通俗讲就是“求才、用才、育才、激才、留才”
6.企业组织文化的层次、定义:
组织文化是指组织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中形成的,为组织成员普遍认为和遵循的,具有本组织特点色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的总和。
从结构上看,组织文化有三个层次:潜层次、表层、显现层;
7.组织变革阻力的原因及解决办法:
组织变革阻力产生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⑴对不确定性的恐惧;⑵对既得利益的威胁;
⑶对未来发展的认识不足。
解决办法:⑴增进内部沟通 ⑵加强教育培训 ⑶发动全员参与 ⑷把握策略与时机;
8.管理者角色
20世纪60年代末期,管理学家亨利·明茨伯格提出管理者扮演的10种不同的但高度相关的角色,可以归纳为三个类型;即:人际角色,信息角色,决策角色。
9.科学管理的内容
管理科学理论:强调应用定量和数学工具来解决管理问题。
管理的定量方法包括统计学的应用、最优化模型、信息模型和计算机模拟等
泰勒创建的科学管理理论体系内容包括:工作定额,标准化,能力与工作相匹配,差别计件工资制,计划职能与执行职能相分离。)
10.战略的特征
包括:全局性,长远性,应变性;
11.决策的分类
按决策的作用范围分类:战略决策,管理决策,业务决策;
按决策时间长短分类:中长期决策,短期决策;
按决策者的层次分类:高层决策,中层决策,基层决策;
按决策问题的性质或决策的重复程度分类:程序化决策,非程序化决策;
按决策问题所处的条件分类:确定型决策,风险型决策,不确定型决策;
12.管理的3个层次
高层管理者(负责制定企业的现行政策,并计划未来的发展方向)
中层管理者(执行企业组织政策,指挥一线管理人员或操作人员工作)
基层管理者(一般只限于督导操作人员的工作,不会指挥其他管理人员);
13.什么叫计划
计划是指制定计划,即根据实际情况,通过科学地预测,权衡客观的需要和主观的可能,提出在未来一定时期内要达到的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途径。
{{作为名词:计划是指通过文字或数字指标表示出来的工作或行动的具体体内容和步骤; 作为动词,计划是指事前拟订计划的工作过程。
管理学中,计划是指为了实现组织目标而事先制定工作的内容和步骤,它是全体组织成员在一定的时期内的行动纲领;
一项完整的计划,通常包括做什么、为什么做、何时做、何地做、谁去做和怎么做几个方面的内容。}}
14.什么叫预测
预测是以过去为基础,依据现有的已知条件对某一事物的发展方向和发展动态事先进行科学的推测与估计。
15.微观角度人力资源管理
微观人力资源管理是指企业等微观组织对本组织的人力资源进行的全过程管理。
16.决策
所谓决策,就是为了实现某一目的而制订行动方案并从若干个可行方案中选择一个满意方案的分析判断过程。
17.管理二重性
管理的自然属性(也叫生产力属性),管理的社会属性(生产关系属性)
18.企业社会责任
对企业社会责任含义的认识有唯经济责任论、非经济责任论、多元责任论三种观点。唯经济责任论:以弗里德曼为代表,认为企业社会责任就是对投资者的经济责任;
非经济责任论:以博文为代表,认为企业社会责任是除企业经济责任之外的促进社会进步和改善社会公益的行为;
多元责任论:以卡罗尔为代表,认为完整的企业社会责任是多元的,包括经济责任、法律责任、道德责任和慈善责任。
国内学者定义:是指企业在创造利润,对股东利益负责的同时,主动承担对企业员工、消费者、环境和社区的责任。
19.目标管理
目标管理是以目标为导向,以人为中心,以成果为标准,而使组织和个人取得最佳业绩的现代管理方法。
20.时间管理
用技巧、技术和工具帮助人们完成工作,实现目标。时间管理并不是要把所有事情做完,而是更有效的运用时间。
时间管理的目的除了要决定你该做些什么事情之外,另一个很重要的目的也是决定什么事情不应该做。
21.领导者的职能
包括:目标确立职能,总体规划职能,激励职能,监督指导职能,协调控制职能;
22.激励理论有哪些
正确理解激励的概念需要把握以下要点:
1.激励必须有激励对象,而且激励对象有尚未得到满足的需要;
2.激励对象有多方面需要,必须采取多种激励措施来满足;
3.激励是一种内在动力,激励效果的强弱是一种变量;
4.激励的最终目的是调动组织成员的工作积极性;
5.通过激励调动个体积极性的方法是激发个体的动机;
6.激励要使员工产生的动机有利于组织目标;
23.控制的分类
按控制活动的性质分为预防性控制和更正性控制;
按控制点的位置分为预先控制、过程控制和事后控制;
按控制来源分为正式组织控制、群体控制和自我控制;
按采用的手段分为直接控制和间接控制;
按控制范围分为全面控制和局部控制;
按控制主体分为内部控制和外部控制;
按有无信息反馈分为开环控制和闭环控制;
24.五力模型指的是什么
五力模型包括:行业内的竞争对手,潜在的市场进入者的威胁;供应商的议价能力,购买商的议价能力,替代产品的威胁。
25.影响组织结构设计的因素
主要包括:环境因素,战略因素,规模因素,技术因素,管理因素;
26.矩阵制组织结构
基本内涵:类同于数学中的矩阵,组织结构由纵横两套管理系统组成,一套是按职能划分的纵向领导系统,另一套是为完成某一任务而组成的横向项目系统。(在传统的按照职能划分的部门基础上,添加按照任务划分的项目小组的结果,就形成了纵横交错的矩阵结构。)
矩阵制组织结构的主要优点是:
⑴ 将组织的纵向联系和横向联系很好地结合起来,有利于加强各职能部门之间的协作
配合及时沟通。
⑵ 具有较强的灵活性和适应性,能根据特定需要和外部环境的变化迅速应变。
⑶ 把不同部门、具有不同专长的专业人员组织在一起,有利于相互启发、集思广益,攻克各种复杂的技术难题,进行新技术开发和新产品研制。
存在的问题:⑴稳定性差;⑵权责不清。
27.泰勒科学管理思想
泰勒创建的科学管理理论内容主要包括:工作定额,标准化,能力与工作相匹配,差别计件工资制,计划职能与执行职能相分离。
28.企业社会责任内容
包括:企业对员工的责任,企业对投资者的责任,企业对服务对象的责任,企业对环境的责任,企业对竞争者的责任,企业对社区居民的责任。
29.领导的权力性影响因素
领导权威影响因素可概括为两个方面: 一是权力性影响力:传统因素(观念性),服从感;
(强制性影响)职位因素(社会性),敬畏感;
资历因素(历史性),敬重感;
二是非权力性影响力:品格因素(本质性),敬爱感;
(自然性影响)才能因素(实践性),敬佩感;
知识因素(科学性),信赖感;
感情因素(精神性),亲切感;
30.计划职能与控制职能的关系
⑴计划起着指导性作用。
⑵ 计划预先指出了所期望的行为和结果,而控制则是把握按计划指导实施的行为和结
果。
⑶ 组织管理者只有获取关于每个部门、每条生产线以及整个组织过去和现在的状况的信息,才能制订有效的计划,而这些信息中的绝大多数都是通过控制过程得到的。⑷ 倘若没有计划来表明控制的目标,组织的管理者就不可能进行有效的控制。计划和
控制都是为了实现组织目标而产生的职能,两者是互相依存的。
31.组织结构的类型
主要有以下几种:直线制组织结构,职能制组织结构,直线职能制组织结构,事业部制组织结构,矩阵制组织结构。
32.沟通方式及其障碍
沟通的类别可以依据以下标准进行划分:
⑴按照功能划分,可分为工具式沟通和情感式沟通;
⑵ 按照方法划分,可分为口头沟通、非语言沟通靠等;
⑶ 按照组织系统划分,可分为正式沟通和非正式沟通;
⑷ 按照方向划分,可分为下行沟通、上行沟通和平行沟通;
⑸ 按照是否反馈划分,可分为单向沟通和双向沟通;
常见的沟通障碍包括下列因素:
⑴发送者方面出现的障碍;
⑵ 沟通过程中出现的障碍;
⑶ 接收者方面出现的障碍;
⑷ 反馈过程中出现的障碍;
33.有效控制的前提条件
⑴控制必须有一个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计划;
⑵ 组织中必须有专司控制职能的组织机构和人员;
⑶ 组织中控制系统的控制对象必须是整个组织的活动;
⑷ 控制必须有畅通的信息反馈渠道。
34.控制的方法及预算的种类
最基本的预算有以下几种:收入预算,费用预算(支出预算),利润预算,现金预算,投资预算(资金支出预算),资产负债预算和可变预算等。
35.领导风格有哪些
领导风格划分为:专制型,民主型和放任型三种。
36.管理方格有哪些
(1.1)型:虚弱型领导;
(9.1)型:任务型领导
(1.9)型:俱乐部型领导;
(5.5)型:中间型领导;
(9.9)型:协作型领导。
37.领导者权力因素
构成权力性影响力的要素主要包括:传统因素、职能因素和资历因素三个方面;
38.领导者的职能
包括:目标确立职能,总体规划职能,激励职能,监督指导职能,协调控制职能。
第四篇:公共管理学
公共管理学
1、如何理解公共管理的概念? 公共管理的概念具有三重含义:其一,公共管理是公共部门中的管理;其二,公共管理是服务于公共事务的管理;其三,公共管理是具有公共性质的机构或组织对社会的管理。一般认为,公共管理是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组织通过整合社会资源及运用政治的,法律的,行政的和经济的手段而对与公共利益实现相关的广泛的社会事务的管理,其目标是促进社会发展和实现社会公平,保障全体社会成员共享社会发展的成就。
一、公共管理的主要是包括政府在内的广泛的具有公共性的组织,或者说,一切不以营利为目的的而围绕着社会事务开展活动的组织都属于公共管理主体的范畴。
二、公共管理的目的是服务于公共利益的实现,具体表现则是提高社会治理活动的效率,促进社会发展的保证全社会共享社会发展的成就。
三、公共管理的手段或途径是多样的,概括的说,主要是由政治的,法律(政策)的和管理的三个方面构成。
四、公共管理系统是一个由多元社会治理主体构成的,以合作关系为纽带的和以提供公共服务为目标的统一整体。公共管理是社会治理的一种新的类型,而人类的社会治理是与人类社会一道生成的,绵延至今,进化成了公共管理这一新的治理文明形态
2、论述公共管理产生的历史前提。
公共管理作为一种社会治理模式大致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20世纪80年代是人类历史上的又一个转折点,尤其是在西方国家,工业社会已经走到了自己的顶峰,开始了向后工业社会的转型。后工业社会是指工业社会以后的社会发展时期。这一概念是美国社会学家丹尼尔·贝尔先提出。系统地论述了有关“后工业社会”的认识,贝尔的后工业社会观是以生产方式的发展与科学技术的进步为依据的,他将人类
社会划分为三个相互联系的不同发展阶段;前工业社会,工业社会,和后工业社会。贝尔所描绘的后工业社会是一个以知识为轴心的社会,在这个社会中,知识日益成为社会革新和制定政策的源泉。自从贝尔提出“后工业社会”这一概念后,在知识界,一场探讨后工业社会并寻求建构方案的运动就展开了。后工业化与全球化为人类带来的是社会的复杂性与不确定性的迅速增长,进入21世纪后,危机事件的频发以及2008年开始出现的全球性金融危机,都表明人类进入了一个高度复杂性和高度不确定性的时代。公共管理产生于高度复杂性高度不确定性的时代,所要承担的是高度复杂性和高度不确定性条件下的社会治理。显而易见,高度复杂性高度不确定性首先冲击的是政府,它使得由政府这一单一治理主体承担的社会治理的状态变得难以为继。更为重要的是,高度复杂性高度不确定性的社会现实提出了社会治理主体重结构的要求。社会治理主体的多元化以及公共产品供给途径的多样化将使公共产品的性质发生变化。总的来说,公共管理是人类社会治理发展的必然结果,这产生与工业社会的治理危机,表现为人类寻求“善治”的不断努力。公共管理代表了人类社会治理的未来,是需要我们这一代人加以开拓和建构的新型社会治理模式。
3、公共管理的出现是否意味着公共行政的终结?
一,公共管理作为一种多元治理主体合作治理的模式,使原先的行政管理与社会管理的分化和分离进程发生逆转,开始走向融合和统一。二,多元公共管理主体都必然是首先以组织的形式出现的,而所有进入公共管理合作体系中的组织又都存在着一个内部的管理即行政的问题,而且就它们作为公共管理主体而言,其行政无一例外地都应当是“公共行政”,都具有公共性。三,公共管理范畴中的公共行政从属于合作
治理的需要,以合作行政的形式出现。四,公共管理中的公共行政在形式上是合作行政,而在实质上则是服务行政。
4、论述公共管理学与公共行政学的联系与区别
公共行政学与公共管理学是关于两种社会治理模式的两门不同的科学,在历史的维度中,它们有着前后相继的关系。而在实质上,就公共管理学是关于公共管理这一新兴的社会治理模式的科学而言,它是对公共行政学的扬弃,一方面,它有继承公共行政学研究的科学成就;另一方面,它又实现了对公共行政学的超越,是对公共象征学学科的否定。公共行政学主要以国家的行政系统——政府为研究对象,而且主要是研究政府自身的管理问题,希望通过政府自身管理问题的解决为政府外部职能的实现提供保障。公共管理的侧重点将放在公共产品的生产和运营问题上,着重研究多元治理主体之间在公共产品的供给问题上得合作行动。对于公共行政学来说,效率追求是第一位的;而对于公共管理学而言,提高公共服务质量才是第一位的。
5、论述公共管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
公共管理是一种客观的社会治理活动及过程,它构成了公共管理学的研究对象。公共管理学所要研究的是作为社会治理主体的公共组织(包括政府组织,非政府组织以及其他社会自治力量)之间的关系,社会治理活动和所运用的手段。具体的说,公共管理学的研究应当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公共管理学担负着认识公共管理这一新型社会治理模式的学科使命。
二、公共管理学需要为公共管理的系统建构提供理论支持和全面规划。
三、公共管理学需要努力把握人类社会后工业化,全球化过程中的新的社会现象对社会治理的影响。
四、公共管理学需要特别关注新的科学技术成果在公共管理过程中的运用问题。
五、公共管理学还应承担起对人类社会治理历史的重新梳理的任务。
6、论述公共管理的研究途径。
公共政策途径下的公共管理研究认为,公共管理必须与公共政策的形成和制定密切联系。公共政策途径下的公共管理研究一般将公共管理者界定为那些处于高层次政策管理职位的人,而非日常行政事务的管理者,同时特别强调具有政策制定权的高级行政主管的管理策略,依此,比较重视公共管理的政治向度。就研究取向而言,公共政策途径十分重视非理论性的,非量化的,以实务为基础的规范取向;在研究方法上,大多采用个案研究法。因此,对于这种公共管理论而言,公共政策所代表的是公共事务管理中的“柔性面”,而政策分析则代表公共事务管理中的“硬性面”。
7、论述公共管理学的学科特征。一,公共管理学作为一门新兴的科学具有交叉性的特征,它是人们应用各种学科知识研究公共管理过程的一个综合性研究领域。二,公共管理学是以应用为取向的科学,是一门理论见诸实践的科学。三,公共管理学体现了实证性与规范性的统一。四,公共管理学体现了公共性与科学性的统一。五,公共管理学的研究需要科学的和有效的方法。
8、为什么说合作治理是公共管理的理想形式?
合作治理是公共管理的理想形式,也是民主行政的真正实现。既然20世纪后期的政府改革造就了非政府组织等各种各样的社会治理主体,这就确定无疑地为我们展示了一个政府与这些社会治理主体合作治理的前景。从实践来看,由于政府改革所取得的进展,20
世纪90年代以来,各国都努力在政府和非政府部门间建立一种合作对话机制,各种非政府组织也都学会了以各种方式同政府部门进行协商,对话与合作。政府在制定有关政策时已经开始自觉地与各种社会力量进行协商,并以协商的结果作为公共政策的依据。所有这些,都包括着走向造就合作治理局面的积极行动。相信要不了都久,一种成熟的合作治理方式就会成为社会治理的现实,它同时也意味着公共管理这一新型社会治理模式的成熟。
9、任务型组织的突出作用是什么? 任务型组织的灵活性和动态性机构决定了它可以在承担重大,一次性的和复杂性的任务方面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一,任务型组织可以为危机事件的处理提供新的思路。二,任务型组织可以提高政府的回应力。三,任务型组织可以发挥抑制组织规模膨胀的作用。
10、非政府组织的概念及主要特征是什么?
非政府组织主要是指以增进社会公共利益为目标,不以营利为目的,与政府相对应的一种公共组织形式。特点 :第一,正规性。第二,非营利性。第三,民间性。第四,自治性。第五,自愿性。第六,公益性。非政府组织是一种公益性组织,既不是政府组织,也不是以营利为目的的企业组织,它之所以能够存在和发展,完全取决于其公益性质,是以服务于社会,公众及组织成员为目的的。
11、什么是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 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是公共组织在特定环境中以相关人力资源为对象所进行的一系列管理活动的总称。
12、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包括那些内容?
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主要包括人力资源规划,人力资源获取,人力资源开发,纪律与惩戒四项基本职能。如果把人力资源管理看做是一个统一的系统化流程。则可以看到它是由三个环节组
成的,即公职人员的“入口”管理,“在职”管理和“出口”管理。其中“入口”管理包括人力资源规划,工作分析和岗位评价,职位分类,招募甄选等内容;“在职”管理包括薪酬福利,绩效评估,培训开发,激励惩戒,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等内容;“出口”管理则是指退休,退职,调出,辞职,辞退,开除等内容。
13、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职能有哪些?
(一)人力资源规划
预算准备和人力资源计划;在政府雇员之间划分与分配工作任务;决定工作的价值是多少。(二)人力资源获取
招募,选录,甄补政府雇员。(三)人力资源开发
适应,培训,激励及评估雇员,提高其知识,技能和能力。(四)纪律与惩戒
确保,保证雇员和雇主之间的期望,权利与义务的关系;建立惩戒途径与雇员申述程序;健康,安全以及雇员宪法权利等。
14、政管理与社会管理的内涵? 行政管理:可以分为两个方面,即广义和狭义的行政管理,狭义的行下管理就是指政府的内部管理;广义的行政管理除了包括政府自身运行中的管理活动,还包括政府对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这种对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表现为政府的外部职能。所以广义的行政管理概念是指政府对包括自身在内的整个社会的管理。
社会管理:广义的社会管理是指政府对包括经济、文化在内的整个社会活动、社会生活、社会关系的管理;狭义的是指政府对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自治、人口发展、婚姻家庭等社会生活、社会服务方面的管理。
15、政府社会管理的主要职能?
一、规范社会组织或团体,培育社会治理的多元主体。
二、创设完整的社会规制体系,推行社会安全系统工程。
三、实施配套的社会政策,维护社会公正。
四、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培育健康的市民社会。
五、调整社会管理招待机构,健全政府社会管理体制。
16、简述公共管理的新兴方法与技术?
指20世纪中后期产生与发展的新兴管理方法,主要包括系统工程方法、电脑信息技术、PDCA循环技术、ABC重点管理法、复杂性科学方法等具体方法与技术。
17、伦理精神?
伦理精神是在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中形成的由社会整体所承载的文化心理状态,它对一个社会或一个历史阶段中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具有指导意义,是一种无形的规范,能够发挥把人的社会生活整合成有机性的和谐整体的作用。
18、简述信息社会的特征
一是信息社会发展的基本技术是计算机,其主要功能是代替和增强人的脑力智能。二是电脑的发展带来了信息革命,产生了大量系统化的信息和科学技术知识。三是由信息网和数据库组成的信息公共事业取代了工厂,并成为社会的象征。四是信息社会中的主导生产部门是“智力工业”五是在信息社会中,目标原则成为社会活动中的基本原理,主要的社会体系值为目标六是信息社会以实现时间价值为目标。七是信息社会发展的最高阶段是大量地生产知识,增进社会福利,满足社会需要八是信息社会是分散会的社会,人们可能在家中生产、学习、办公和娱乐。
19、信息社会会对社会治理产生哪些影响?
一、借助信息技术,如电信、计算机办文和办事、远程会议等,打破了时空限制,公共管理人员可以看到、听到、触觉到以前无法感知的事物,可以完成以前由体能无法完成的工作。
二、信息技术的发展对于提高决策的有效性和效率有着重要影响。
三、住处技术打破了决策者与执行者之间的严格界限。
四、信息技术的发展可逐步实现在适当的时候、把适当的信息提供给适当的管理者,这样就改善了决策者的有限理性。
五、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决策支持系统、电子会议系统、远距离控制、分布式工作的统一协调、动态网络计划成为可能。
20、论述电子政务的三种模式? 一是以电子行政为核心的模式。二是以电子服务为核心的模式。三以电子社会为核心的模式。
21、电子政务是如何推动治理变革的?一是电子政务建设将推动新一轮的政府改革。二是通过电子政务建设推动了政府的管理创新。三是电子政务建设将进一步促进民主行政的发展。四是电子政务正在促进公共服务整合朝着新的方向发展。
22、论述电子政务技术支持系统的构成?包括电子政务的基础平台,(包括网络体系、资源体系)以及基于基础平台的应用体系。此外还包括保证电子政务安全运行的安全体系和作为电子政务建设依据的标准体系。
23、简述电子政务安全管理的内容 一是办公环境的安全问题。二是内部网络的安全问题。三是对外服务的安全问题。
24、简述绩效管理的基本特征 一是绩效管理是组织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二是绩效管理所依据的各项指标应是有效的。三是绩效管理活动是一个完整的系统而不是一个简单的步骤。四是绩效管理是一个动态性的过程,主要表现在沟通和循环过程上。五是卓越的绩效管理应该对组织的成长以及组织目标的实现具有不可替代的促进意义。
25、绩效管理活动包括哪些环节 一是绩效计划。二是绩效指标体系建构。三是绩效管理实施。四是绩效评估。五是绩效反馈。六是绩效评估结果应用。
26、公共部门绩效评估的基本方法有哪些
有3E评价法、标杆管理法、平衡计分卡法和360度绩效评估法。
27、公共危机的特征是什么? 一是突发性和紧迫性。二是不确定性。三是危害的易扩散性。
28、公共危机响应包括哪些重要环节 一是接警与初步研判。二是先期处置。三是启动应急预案。四是现场指挥与协调。五是抢险救援。六是扩大应急。七是信息沟通。八是临时恢复。九是应急求援行动结束。十是调查评估。
29、公共危机恢复的内容与过程是什么内容:一是最大限度地限制灾害结果的升级。二是弥合或弥补社会、情感、经济和物理的创伤与损失。三是抓住机遇,进行调整,满足人们对社会、经济、自然和环境的需要。四是减少未来社会所面临的风险。
过程:准备阶段、计划阶段、实施阶段、验收阶段、反思阶段。30、什么是危机的社会动员。是指为成功地预防和应对非战时状态下的危机而有效地调动政府、市场以及其他的非政府部门人力、物力与财力的活动。
31、什么是职业生涯
职业生涯是指一个人一生从事工作经历的总称,特别包括其职位变迁、职务变化以及个人通过工作实现理想的发展历程。
32、什么是人力资源培训
指公共组织根据自身需要为提高公共部门生产力及其整体绩效、改善人员的知识结构、提高技能和素质而实施的知识增进、能力和技能提高以及价值观改造等活动。
33、公共部门中常见的薪酬制度包括哪些?职务薪酬制、职等薪酬制、结构薪酬制、职务级别工资制、技术等级薪酬制、岗位技能薪酬制。
34、什么是薪酬
表面看来,是雇佣关系中受雇用一方所得到的各种形式的金钱回报、有形服务与福利等的总和。而在实质上,薪酬则是一种满足员工内在需求的手段和要素,是用来激励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从个体层面提高工作绩效的途径。
35、什么是人力资源获取?指在人力资源规划与预测的基础上,根据组织战略和人力资源规划的要求,通过各种渠道识别、选取、发掘组织所需人才的过程。它分为广义和狭义,前者是指从组织外部招聘人力资源以及组织内部人力资源的再配置,即人员的招募、甄选、录用以及公职人员的内部流动等。后者仅指人员的招募、甄选和录用。
36、什么是职位评价:
是公共部门进行人力资源规划和获取活动的另一重要前提,它以定性或定量的方法确定了组织中各职位的相对价值的大小,为人力资源需求、供给、获取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标准,规范了公共部门的人力资源规划和获取的程序。
37、什么是工作分析:又称职位分析,是收集、分析、确定化共组织中职位的定位、目标、工作内容、职责权限、工作关系、绩效标准、任职资格等因素的过程,其主要成果是职位说明书。
38、官僚制组织的技术优势有哪些 一是权力的层级结构保证了决策的可靠性。官僚制组织的层级节制原则保证了对组织成员的控制,使组织活动具有非人格化的特征。专业技术知识的运用是官僚制组织的一个主要优势。二是官僚制组织具有普遍的适应性。
39、简述公共部门绩效评估体系的建立过程?
第一步,进行工作分析。第二步,进行工作流程分析。第三步,初步确定绩效评估指标。第四步,修订绩效评估指标。
第五篇:公共管理学
案例讨论3——新到任的张科长
张科长在负责某市农村工作前在部队从事行政工作。刚从部队转业到地方,张科长一下子还没有适应过来,在部队里,一切都井井有条,大家各司其职,工作效率也很高,怎么这里的同事们却是闲的时候闲,忙的时候又忙得一团糟呢?
有一次开会,张科长感触颇深:会议时间定在上午8点,张科长准时来到会议室,却发现会议室的门都没有打开,一直等到8点半,秘书科的小王才过来开门,看到张科长一个人在那里等着,小王很奇怪张科长为什么来得这么早,他抱歉地说:“不好意思,会议室的钥匙是由秘书科负责保管,但是科长也没有规定具体由谁负责,今天要开会,科长让我来开门,我也不知道钥匙在哪儿,这不,找了好久才找到。不过您也未的太早了,按以往的情形,不到9点人来不齐呢。”果然,又过了10来分钟,人们才三三两两走进会议室。9点半主任宣布开会,并指定由小李做会议记录,小李有点不高兴,“我又不是秘书科的,为什么让我做记录!”当然,说归说,小李最终还是承担了记录的任务。
会上领导布置新一年的任务,许多人都认为自己担负了不该承担的工作,所以争论得很激烈。会议一直开到中午12点还没有完,吃完工作餐后接着开会。看见没争出个什么结果来,主任发话了:“都不要再吵了,在座的各位大多是共产党员,共产党人是不怕吃亏的,多做一点少做一点有什么关系呢!就这么定了,今年各处室的工作就按我们领导班子定的任务来分配”。
散会了,张科长总感到有哪里不对劲,觉得该向主任提提建议,但问题究竟出在哪儿呢,他一时半会儿还没有想明白。请你结合所学知识对该案例进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