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三十年成就的一点体会789(范文模版)

时间:2019-05-13 05:11:0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改革开放三十年成就的一点体会789(范文模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改革开放三十年成就的一点体会789(范文模版)》。

第一篇:改革开放三十年成就的一点体会789(范文模版)

改革开放三十年成就的一点体会

王春英

30年前的1978年12月,中央召开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这次会议,打开了尘封几十年的国门,作出了我国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国策,从此改变了每一个中国人的命运。30年来,我们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中华大地焕发出了更新更强大的活力,中华民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之下,踏上了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创造了世界经济史上的奇迹,每一个中国人都有理由为此感到自豪。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正在变成现实。30的求索与奋斗,使一个经济上贫穷、落后的中国,迅速崛起在世界的东方。

改革开放不仅使中国的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人民的生活水平和国民福利得到了实质性的提高,而且也使中国日益融入世界经济和主流文明之中。我出生于60年代,是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成长起来的,对于国家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我有着深刻的体会。

首先是衣,如今,各大商场架上的商品已是琳琅满目,花样繁多的衣服更能令人目不暇接。每当我逛商场时,常常会由衷地发出感叹。当我七八年刚刚上初中时,同学中有的还穿着带补丁的裤子,清一色的蓝衣服也没有自己的特色。现在我们真是赶上了好时代,我常常强烈地感受到物质丰富带给我们的快乐和享受。

其次是食,在当今社会,吃已经不是什么问题,鸡鸭鱼肉也是家常便饭了,甚至人们每天不知吃什么好,变着花样的吃。记得我在实

验中学读书时,买十斤饭票要有三斤的粗粮,这样,每当月末常常会看到许多男生一双筷子上插着两三个窝头,早餐一分钱的咸菜分两回吃。真是今非昔比呀。

再次是住,随着生活质量的逐步提高,人们的住房条件也变得越来越好。我从小时候就梦想着能有属于自己的房间,可是那时候住房条件普遍较差,我家五口人住在一20平米的房子里,八十年代改革开放后,住房条件不断改善,由五十平米、七十平米、到了现在的一百多平米,我终于实现了自己儿时的梦想。

再就是行,刚上初中时,由于家离学校较远,我总是为省五分钱的车票钱每天步行五十分钟去上学,直到上了高中家里给我买了一辆玉兔牌的自行车,我真是欣喜若狂。而如今,看看几乎每一个十几岁的小孩子都会拥有一辆自行车,市内主要交通干道均已改造扩宽,公交线路比改革开放之初成倍增加,公交车辆四通八达,辅以出租车、私家车,我们深深体会到出行既方便又舒适。

几个生活中真实的事例:服饰的变化、饮食的丰富、居住的舒适、出行的方便,它们都近在我们的身边,近到每一个国人都能切实地体会到。然而,就是在这些平常点点滴滴的小事中,却更能让我感受到改革开放的伟大成果,感受到进入小康社会后幸福美好的现代生活。人民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最能够说明中国改革开放取得的丰硕成果 改革开放30年来,我们的衣食住行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民的生活由温饱逐步过渡到了小康,中国的经济社会实现了前所未有的大突破、大跨越和大发展。改革给了人们实惠和幸福,以及信心和

希望。生命的意义在于创造。每个人都会为了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努力寻求信念和发展的支点。尽管我们的能力有限,可是,我会尽职、尽责,尽力,用我的智慧、理念、爱心、诚信去建设我们的和谐家园。我相信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坚持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定能在具有13亿人口的泱泱大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实现全民富裕。有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祖国明天会更美好!

回眸过去,我们看到了改革开放所带来的国富民强;展望未来,我们坚信祖国会更加强大,人民会更加安康!

王春英

2008年11月

第二篇:改革开放三十年成就

长江师范学院社会实践调研报告

改革开放三十年成就

中国30年改革开放成就举世瞩目。一的大国正在崛起,中国一步步走向繁荣富强,迎来中国历史上的空前盛世。经济繁荣,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三峡工程,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工程;青藏铁路,世界上建设难度最大的铁路。我们完成一个又一个壮举。火车第六次提速,奥运场馆建设,国家大剧院落成„„,我们的建设如火如荼。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30年,是我们党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同心同德、锐意进取,进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性创造性活动的30年。我们探索和开辟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道路,使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更加巩固。我们确立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这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正在建立,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显著增强,新的宏观调控体系框架初步形成。农村和城市的各项改革取得重大进展。经济增长方式正在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我们实行对外开放的领域和规模不断扩大,已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进出口贸易、国家外汇储备大幅度上升。利用外资为我国建设开辟了广阔的资金来源。我国经济大踏步地走上世界经济舞台。

改革开放不仅使中国的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人民的生活水平和国民福利得到了实质性的提高,而且也使中国日益融入世界经济和主流文明之中。具体而言:

一是经济实现了持续快速增长,综合国力进一步提高。统计表明,1978年至2006年的28年间,中国的GDP年均增长9.67%,远高于同期世界经济 3.3%左右的年均增长速度。与此同时,中国现已成为世界第一外汇储备大国,一九七八年以前,中国外汇储备从未超过十亿美元,二00六年末已突破一万亿美元。对外贸易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通过引进国外的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进行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大大提高了中国的生产力水平,缩小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二00一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标志着中国对外开放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截止到去年,中国经济总量已位居世界第四,外贸总额位居全球第三。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

二是民生得到显著改善,人民生活总体上进入了小康水平。以收入和住房这两大最能反映生活水平的项目为例,从1978年到2006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人均住房面积都有大幅提高。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这30年间,中国农村绝对贫困人口数量从

2.5亿下降到2148万,绝对贫困发生率由30%下降到2.3%。中国是目前全球唯一提前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中贫困人口减半目标的国家。

长江师范学院社会实践调研报告

三是初步建立了一个适应经济发展的市场经济体制,是市场而不是政府,在资源配置中起着决定性作用。目前,中国基本成为一个市场经济国家的共识开始形成。很多国家包括一些发达国家,相继承认乐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这表明,我国市场经济的基本框架已经基本确立。

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委员是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的亲身经历者和思想推动者,同时也是这段历史最敏锐的审视者和最深切的感悟者之一。对于改革开放,厉老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这三十年来,中国改革开放取得的最突出的成就,是完成了三件事。“第一个是农村的家庭承包制,第二个是国有企业的股份制改革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证券市场,第三个是民营经济的兴起。”农村家庭承包制这一制度变革的主要贡献,是在当时条件下,通过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来促进农民的生产,从而解放了农业生产力。从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我们进行了国有企业的股份制改革,由于股份制改革的推进,中国有了证券市场。尽管在当时它还是很不完善,但毕竟为中国的国有企业改革和证券市场开辟了道路。尽管股份制曾经受到过各种怀疑、甚至责难,但中国的股份制、国有企业的股份制改革终于取得了成就。对于民营经济,厉以宁指出,虽然当初出现时也是面临各种责难,不过在民营企业不断成长以后,大家真正感到民营企业的确至关重要。就业问题是谁帮助解决得最多?是民营企业,70%以上的新增劳动力岗位是在民营企业中,很多城市中的税收主要是民营企业提供的,我们的出口中也有不少是民营企业发挥的作用。民营经济的兴起调动了许多人创业的积极性,这对长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四是融入了世界主流文明,锁定了中国的发展道路。开放是什么?开放就是自主、自发地接受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则,并以此克服自身传统的特殊规则的缺陷,使其更好地推进国民福利的增加和国家的富强。而真正的对外开放,不仅要引进西方先进的技术,还要学习西方发展市场经济的经验,学习西方文明,进行制度变革。从这个意义上说,开放的重要性有时要远大于改革。中国大批留学生到国外学习,他们中的许多人成为国家建设的有用之才。通过相互学习,使人们的思想更加解放,视野更加开阔,开放意识和创新能力有了很大提高。尤其是加入WTO后,我们已义无返顾地回归到世界主流文明中,以一个主权国家的承诺和信用锁定中国改革发展的道路。

中国改革开放30年所取得的成就,是因为我们没有脱离实际,对中国所处的社会发展阶段和物质经济条件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我们讲一切从实际出发,最大的实际就是中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而30年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之一,也就是克服了那些超越阶段的错误观念和政策。可以说,能认识到中国处于初级阶段这个事实,标志着我们的发展终于走上了实事求是和尊重客观规律的道路。

第三篇:改革开放 三十年的成就

改革开放三十年的成就

niu三十年的改革开放成就是举世瞩目的。东方古国正在崛起,中国 正在一步一步的走向富强。当下经济繁荣,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三峡工程,人类历史上少有的巨型工程; 青藏铁路,世界屋脊铺铁桥。中华民族完成了niu一个又一个壮举。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全国各族人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同心同 德、锐意进取,进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性创造性活动的 三十年。我们确立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这一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 方式并niu存的分配制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市场在资源 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显著增强,新的宏观调控体系框架初步形成。我 们实行对外开放的领域和规模不断扩大,已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 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进出口贸易、国家外汇储备大幅度上升。利用 外资为我国建设开辟了广阔的资金来源。我国经济大踏步地走上世界 经济舞台。改革开放不仅使中国的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人民的生活水平和国民福利得到了实质性的提高,而且也使中国日益 融入世界经济和主流文明之中。具体而言:

一、是香港,澳门的回归。香港,澳门的回归,是彪炳中华民族 史册的伟大业绩,也是上个世纪末具有重niu大国际影响的历史事件。从 回归祖国那一刻起,香港,澳门就进入了新的时代、开启了新的航程。回归十几年来的一切充分证明,“一国两制”是历史遗留的香港,澳门 问题的最佳解决方案,也是香港和澳门回归后保持长期繁荣稳定的最 佳制度安排;推进“一国两制”事业,符合香港,澳门同胞利益和愿望,也符合国家和民族根本利益。在“一国两制”伟大实践中,香港,澳门 这两颗璀璨的明珠将在祖国的南疆放射出更加绚丽的色彩,也为祖国 的最终大一统奠定了基础。

二、是经济实现了持续快速增长,综合国力进一步提高。统计表 明,1978 年至 2006 年的 28 年间,中国的 GDP 年均增长 9.67%,远高于同期世界经济 3.3%左右的年均增长速度。与此同时,中国现 已成为niu世界第一外汇储备大国,一九七八年以前,中国外汇储备从未 超过十亿美元,二 00 六年末已突破一万亿美元。对外贸易成为中国 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通过引进国外的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进行 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大大提高了中国的生产力水平,缩小了与发达 国家的差距。二 00 一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标志着中国对外 开放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截止到去年,中国经济总量已位居世界第四,外贸总额位居全球第三。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

三、是民生得到显著改善,人民生活总体上进入了小康水平。以 收入和住房这两大最能反映生niu活水平的项目为例,从 1978 年到 2006 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人均住房面积都有大幅提高。尤 其值得一提的是,在这 30 年间,中国农村绝对贫困人口数量从 2.5 亿下降到 2148 万,绝对贫困发生率由 30%下降到 2.3%。中国是目 前全球唯一提前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中贫困人口减半目标的国 家。

四、是融入了世界主流文明,锁定了中国的发展道路。开放是什 么?开放就是自主、自发地接受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则niu,并以此克 服自身传统的特殊规则的缺陷,使其更好地推进国民福利的增加和国 家的富强。而真正的对外开放,不仅要引进西方先进的技术,还要学习西方发展市场经济的经验,学习西方文明,进行制度变革。从这个 意义上说,开放的重要性有时要远大于改革。中国大批留学生到国外 学习,他们中的许多人成为国家建设的有用之才。通过相互学习,使 人们的思想更加解放,视野更加开阔,开放意识和创新能力有了很大 提高。尤其是加入 WTO 后,我们已义无返顾地回归到世界主流文明 中,以一个主权国家的承诺和信用锁定中国改革发展的道路。niu

niu结合实际谈谈改革开放的伟大意义 改革开放,是我们党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关键时期的伟大抉择,是我们党 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全国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是决定中国命运的历史选 择。从 1978 年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领导全国人民在改革开放中以 义无反顾、一往无前的进取精神和波澜壮阔、惊天niu动地的创新实践谱写了中华民 族自强不息、顽强奋进新的壮丽史诗,这场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大改革大开放极大 地调动了亿万人民的积极性,使我国成功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 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今天,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 变化,一个面向现代化、niu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社会主义中国巍然屹立在世界东 方。事实雄辩地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的强大动力,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 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

二、改革开放niu最根本的意义在于解放了思想、实现了思想的解放。改革开放最根本的意义在于解放了思想、实现了思想的解放。而改革开放所带来最根本的变化就是思想的解放、所能取得成功的最根本的 原因就是解放了思想。纪念改革开放三niu十周年不是为纪念而纪念,而是为了更深 入地改革开放而纪念,关键是在具体问题上取得突破性进展,从而进一步解放思 想,继续推动改革开放。目前,我国改革开放正处在一个关键阶段,当今世界正 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当代中国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机遇前所未有,挑战也前所未有,机遇大于挑战。十七大号召全党必须坚定不移地高举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带领人民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求真务实,锐意进取,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完成 时代赋予的崇高使命。而抓住机遇,应对挑niu战,“绝不能停滞不前,更不能夜郎 自大”。解决前进道路上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 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无不需要进一步改革开放,而深化改革开放无 不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

三、改革开放最伟大的成果即思想解放的结晶就是开辟了道路、创新了理 改革开放最伟大的成果即思想解放的结晶就是开辟了道路、论。十七大强调: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 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高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就是niu要坚持这niu条道路和这个理论体系。而 一切――这一条伟大道路正是解放思想的结果、这一个伟大理论正是思想解放的 结晶,这也正是中国改革开放最根本的意义和最伟大的成果。中国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人自建立新中国、创立社会主义以来就不 断探索、反复摸索的伟大事业。从建国之初向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老大哥学习的“一边倒”,到“大跃进”、“文化大革命”、“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niu “反对修正主义防止修正主义”,我们党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和实践 经历了艰难、曲折甚至是反复的过程,直到改革开放我们党才成功开辟 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两手抓„„的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建设道路。这探索的过程、实践的历程,就是坚持解放思想的过程,就是实 现了思想解放的历niu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 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 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 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所以完全正确、之所以能够引领中国发展进步,关键在于 我们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 的中国niu特色。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就是坚持真正的改革开放、坚持正确的niu解放思想;换言之:真正坚持社会主义、坚持真正的改革开放、坚持正确的解放思想就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坚持和发 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 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马克niu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 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 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共产党宣言》 发表以来近一百六十年的实践证明: 马克思主义只有与本国国情相结合、与时代发展同进步、与人民群众同命运,才 能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感召力。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就是坚持真正的改革开放、坚持正确的解 放思想;换言之:真正坚持社会主义、坚持真正的改革开放、坚持正确的解放思 想,就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四、纪念改革开放的现实意义在于进一步解放思想以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纪念改革开放的现实意义在于进一步解放思想以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永无止境,创新永无止境——改革开放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永无止境。从根本上来说,改革开放的前提在于思想解放,关键在于解放思想,根本在于创 新体制机制,目的在于激发创造活力。我们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就必 须在永无止境的改革开放和解放思想中倍加珍惜、长期坚持和不断发展党历经艰 辛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即在永无止境的 改革开放中niu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在永无止境的解放思想中勇于 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不被任何干扰所惑,使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道路越走越宽广,让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从现实上来说,改革开放目的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发展和完 善社会主义制度、在引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中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因此,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目的就是要全面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在进一步解niu放思想 中推进改革开放、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我们必须永无止境地解放思想、永 无止境改革开放,在永无止境的改革开放中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在永无止境的解放思想中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不为任何 风险所惧,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使中niu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取得更加伟大的成就。

一、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新的伟大革命。改革开放,是我们党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关键时期的伟大抉择,是我们党 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niu领全国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是决定中国命运的历史选 择。从 1978 年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领导全国人民在改革开放中以 义无反顾、一往无前的进取精神和波澜壮阔、惊天动地的创新实践谱写了中华民 族自强不息、顽强奋进新的niu壮丽史诗,这场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大改革大开放极大 地调动了亿万人民的积极性,使我国成功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 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

二、改革开放最根本的意义在于解放了思想、实现了思想的解放。而改革开放所带来最根本的变化就是思想的解放、所能取得成功的最根本的 原因就是解放了思想。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不是为纪念而纪念,而niu是为了更深 入地改革开放而纪念,关键是在具体问题上取得突破性进展,从而进一步解放思 想,继续推动改革开放。目前,我国改革开放正处在一个关键阶段,当今世界正 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当代中国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机遇前所未有,挑战niu也前所未有,机遇大于挑战。十七大号召全党必须坚定不移地高举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带领人民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求真务实,锐意进取,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完成 时代赋予的崇高使命。

三、改革开放最伟大的成果即思想解放的结晶就niu是开辟了道路、创新了理论。十七大强调: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 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高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这条道路和这个理论体系。而 一切――这一条伟大道路正是解放思想的结果、这一个伟大理论正是思想解放的 结晶,这也正是中国改革开放最根本的意义和最伟大的成果。中国社会主义道niu路,是中国共产党人自建立新中国、创立社会主义以来就不 断探索、反复摸索的伟大事业。从建国之初向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老大哥学习的“一边倒”,到“大跃进”、“文化大革命”、“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 命”、“反对修正主义防止修正主义”,我们党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和实践经历了艰难、曲折甚niu至是反复的过程,直到改革开放我们党才成功开辟出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两手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 设道路。这探索的过程、实践的历程,就是坚持解放思想的过程,就是实现了思 想解放的历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坚持和发 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 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马克niu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 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 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共产党宣言》 发表以来近niu一百六十年的实践证明: 马克思主义只有与本国国情相结合、与时代发展同进步、与人民群众同命运,才 能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感召力。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就是坚持真正的改革开放、坚持正确的解 放思想;换言之:真正坚持社会主义、坚持真正的改革开放、坚持正确的解放思 想,就必须坚持中niu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四、纪念改革开放的现实意义在于进一步解放思想以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实践永无止境,创新永无止境——改革开放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永无止境。从现实上来说,改革开放目的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发展和完善社 会主义制度、在引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中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因此,纪念 改革开放三十周年目的就是要全面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在进一步解放思想中推 进改革开放、发niu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我们必须永无止境地解放思想、永无止 境改革开放,在永无止境的改革开放中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在 永无止境的解放思想中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不为任何风 险所惧,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取得更加伟大的成就。加快中国经济发niu展,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加快改革开放的步伐,不要被一些姓 “社”姓“资”的抽象争论束缚自己的思想和手脚。社会主义要赢得同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 势,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和商品 经济一般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和管理方法。国外的资金、资源、技术、人才以及作为有益补 充的私营经济,都应当而且能够为社会主所利用。政权在人民手中,又有强大的公有制经济,这样做niu不会损害社会主义,只会有利于社会主义的发展。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和 人民锐意改革,努力奋斗,整个国家焕发出了勃勃生机,中华大地发生了历史性的伟大变化。niu 社会生产力获得新的解放。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不断巩固。十一亿人民的温饱问题基本解决,正在向小康迈进。中国经济建设上了一个大台阶,人民生活上了一个大台阶,综合国力上了 一个大台阶。在世界风云急剧变幻的情况下,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经受住严峻的考验,显示 了强大的生命力。中国改革开放成就斐然,通过这个大改革、大开放,实现了三个伟大的转折: 第一个伟大转折就是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向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 制转变; 第二个伟大转折是从封建半封建的社会向全方位开放的社会转变; 第三个伟大转折是人民的生活从温饱转向基本小康的社会转变。如果没有改革开放就不可能 实现三个伟大转变,所以,十一届三中全会提niu出来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经之路,而且提出来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才 能发展社会主义,才能发展马克思主义。这两段话,高度概括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要改革,为什么改革是必由之路,为什么是当代中国命运的抉择,如果不改革开放,不可能发展中国,不可能发展社会主义,不可能发展马克思主义。所以,中国共产党应当深刻的领会十一niu届三 中全会提出的这种高度的理论概括。

第四篇:安徽交通运输改革开放三十年成就

中国交通运输改革开放三十年·安徽卷

安徽省交通厅 二〇〇八年十月六日

“弹指一挥间,交通展宏图”。在历史长河中,30年是短暂的,但是改革开放短短的30年,安徽交通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从“汽车跳,安徽到”,到全省公路管理和养护水平进入全国前十名;从1978年长江淮河上仅有3座大桥,到现在长江、淮河上各有3座、12座大桥,在建的各有1座,基本实现天堑变通途;高速公路从零的突破到接近2500公里,只经过短短的17年时间;从破旧的客车、木质的船舶到高档客车比例占到省市际营运班车的35.6%,木帆船、蒸汽机船、水泥船被全部淘汰,实现船型标准化,平均吨位从几十吨发展到现在的400多吨等等,无不说明改革开放30年安徽交通发展之路,正是改革开放进程和辉煌成就的高度浓缩。

一、历史进程

回首三十年,安徽交通大致经历了恢复起步(1978~1990年)、重点突破(1991~1997年)和全面加快(1998~2002年)、科学发展(2003~2008年)四个阶段。

(一)恢复起步阶段(1978~1990年)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彻底纠正了“左”的错误,全国工作重点转向经济建设,进行了全面的拨乱反正。经过十年文革,国民经济处于崩溃的边缘,党中央、国务院及时确定了改革、开放、搞活的政策,安徽交通步入恢复起步阶段。

邓小平提出“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之后,广大农村群众对“路”的需求越来越迫切,“要想富,先修路”、“要快富,快修路”,成为这一发展阶段的显著标志。这一时期交通建设的最大特点就是集中力量办大事。在公共财政对交通建设投资一片空白,交通建设资金缺口很大的情况下,省交通厅调动各方面、多层次的积极性,采取了“民办公助,民工建勤”多渠道集资,并通过出台发展政策、减

-1-免相关税收等措施,促进交通建设和发展。1985年起对全省18条干线公路全面拓宽改造,大力修建山区公路和旅游公路。至1990年共改造拓宽公路1373公里,其中达到一、二级公路标准的有800公里,使全省国省干线公路质量上了一个新台阶。1989年通车的蚌埠淮河公路大桥为我省最早的预应力混凝土斜拉桥。这一时期,随着农村经济的活跃,通过“民需民办、自建自养”,区乡公路发展较快,初步改善了“行路难、运输难”的状况,基本形成了“乡建道班,区(镇)建站”的管养模式。原宿县栏杆区1981年至1984年,在全省首先实现村村晴雨通车。

1980年7月安徽省公路管理局成立以后,首先恢复和健全规章制度,重点抓好养路费收支计划管理,同时加强工程、技术、养护、路政、机料、财务等工作的全面管理。同时,根据“用路者养路”的原则,安徽省计划委员会、交通厅、财政厅、中国人民银行安徽省分行联合颁发《安徽省公路养路费征收和使用实施办法》,将“行驶公路的车辆”改为“凡领有牌证的车辆”都应缴纳养路费。1984年省公路管理局进行公路机构改革试点,以宣城地区公路总站为主,成立安徽省公路管理局芜湖分局。

1978年,在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启示下,全省公路部门对公路养护工作进行了改革。萧县公路站率先实行“三包、四定、一奖、一集中”的养路经济责任制;1980年,《安徽省公路养护道班“四定一奖”(试行办法)》在全省推行。这种以经济手段为主的改革公路养护的管理方法,既基本解决了养路工人长期“吃大锅饭”的问题,又较好地调动了养路工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了工效和质量,降低了养护成本,好路率稳步上升。

这一时期,路政管理重点在加强农民在公路上打场晒粮、摆摊设点、骑路集市等违反公路法的行为的整治工作。1983年,省委省政府召开电视电话会议,部署清理路障工作,在全省开展清障大检查,初步解决公路设障的“顽疾”。1986年,安徽省出台了《安徽省公路管理条例》,1987年国务院颁发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路管理条例》和交通部制订

-2-的“实施细则”,公路路政管理正式迈入法制化轨道。全省公路各级部门及时组织力量,加强对“两个条例”的宣传工作,路政管理部门建立路政管理档案,对侵占路基、破坏路产路权、违章建筑的单位和个人进行登记,逐一依法妥善处理,全面做好路政管理工作。

水运建设取得良好发展。1982年,安庆、芜湖大件码头先后建成,结束了我省无大件码头的历史。1980年和1985年,芜湖、安庆、马鞍山港口先后经国务院批准为对外贸易港。新建的芜湖朱家桥外贸码头有两个万吨级泊位,可以接纳来自世界各地的万吨轮。到1988年底,全省通航里程包括长江401公里在内已达5926公里;有通航建筑物33座,其中船闸29座、升船机4座;实现渠化航道2400公里,占通航总里程的44%。到1990年底,随着肖濉新河的通航,结束了淮北无水运的历史;枞阳、杨桥船闸的建成使用,使通航条件大大改善;全国交通重点工程—淠淮航道沟通工程的积极推进,必将结束六安地区封闭的水运史。

站场建设实现较快发展。1985年在国内率先出台《征集汽车站建设专用基金实施办法》,安庆、淮北、合肥、滁县、马鞍山、巢湖、黄山等汽车站相继建成,运输保障能力和服务水平有了较大提高。同年6月,省政府授权省交通厅批准全省首家固镇县懈保桥收费站收取过往车辆通行费。1987年在全省实施了养路费超收地(市)全留政策,使公路养路费征收率大幅提高。1990年底,全省征收公路养路费44341万元,是1977年7706万元的5.75倍。

同时,按照“对外开放、对内搞活”的方针,公路水路运输空前繁荣。1984年,省汽车运输公司撤消,人、财、物三权下放给地方,同时成立安徽省公路运输管理局。这是安徽公路运输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转折,创造了运输市场的开放格局,形成了多层次、多渠道、多种经济成分和多种经营方式并存的公路运输经济结构。在“有路大家行车,有河大家行船”和“国营、集体、个体三者一起上”的原则指导下,单一所有制的禁锢和交通部门包办公用运输的封闭状态被打破,公路水运市场全面开放,国营、集体、个人运

-3-输主体都得到快速发展,尤其是个体运输迅猛增长。至1990年,其运力占社会总运力的50%以上。1982年中国远洋运输公司安徽省公司成立,首次开辟了安徽至香港、东南亚、日本、朝鲜等国家和地区的远洋航线,结束了我省无远洋航线的历史。至1990年,全省共有各类船舶199万吨,居全国第三位,其中专业运输船舶达到1.22万艘、88万吨。

随着个体运输的蓬勃发展,水上运输安全问题凸显出来。乡镇运输船舶逐步成为内河运输战线上一支活跃的力量,对国营、集体运输起到了有益的补充作用。但这些船舶技术状况差,人员素质低,违章冒险航行现象十分严重,由此而造成的翻(沉)船死人事故不断发生。1985年以前,平均每年死亡人数在100人以上,最高年份1983年达152人,其中乡镇船舶死亡人数比例逐年上升。为保障乡镇运输船舶安全,1981年以后先后制定了《安徽省农副业船、渔船、渡船安全管理办法》、《安徽省渡口管理办法》、《安徽省挂浆机船安全技术管理》等管理办法。1987年,经安徽省编制委员会批准,成立了安徽省港航监督局和船舶检验局,同时,在地市一级设立了15个港监船检处,在县一级设立了54个港监船检所,实行统一领导、统一政令、分级管理,依照行使港航监督和船舶检验职权。1989年5月19日以省8号令颁布了《安徽省乡镇运输船舶安全管理暂行办法》,是我省内河交通安全管理的一个重要法规。这一《办法》的实施,理顺了内河交通安全管理关系,落实了乡镇人民政府的具体领导责任,明确了交通、港监、公安、工商、税务、保险等有关部门的分工责任,体现了分工管理、各司其职、密切协作、综合治理的精神,从而使内河交通安全基本走上了依法管理的轨道。

(二)重点突破阶段(1991~1997年)

邓小平南巡讲话和党的十四大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并明确提出在全国范围内形成总体开放格局。改革开放在全国范围内各行业深入推进,交通建设发生了许多前所未有的变化,建设、管理、改革等各项事业都取得了重点突破。

-4-长期以来,交通公共投入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出行需求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成为制约交通事业发展的重要因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为解决这一矛盾提供了新的途径,传统的依靠财政投入的单一交通融资体制逐步向以市场为基础的社会融资渠道转变,逐步形成了国家投资、社会融资、群众集资、外商投资等多元化的筹资新格局。1996年11月13日,安徽皖通高速公路股份有限公司在香港联交所成功上市发行H股,开创了国内公路企业境外融资的先河。

随着交通建设投融资体制改革不断深化,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一批具有标志性的形象工程陆续建成,我省公路、桥梁、港口码头、航道、车站建设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大大地改变了我省的交通面貌。合宁、合巢芜高速公路,205国道马鞍山过境线和天长段、104国道文明样板路、318国道宣广段、312国道六叶段、合淮路改造工程完工或建成;铜陵长江大桥、黄山太平湖大桥、陇西立交桥、淮河蚌埠、凤台公路大桥、安庆皖河大桥等一批特大桥梁建成通车。1995年建成的铜陵长江公路大桥,在结束我省境内400公里皖江无跨江大桥的历史的同时,也是我省利用日本协力基金贷款,依靠社会融资、收费还贷建设公共交通设施的成功范例。

这一时期,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就是,1991年10月4日,合宁高速公路建成通车,实现了我省高速公路零的突破。早在1986年,我省就成立安徽省高等级公路管理局和安徽省高等级公路工程建设指挥部;同年10月1日,省内第一条高速公路——全长136公里的合宁高速开工兴建。当时全国还在争论要不要修高速公路时,安徽交通人就发扬小岗村“敢为天下先”的精神,掀开了安徽高速公路建设的序幕。1991年夏,我省遭受特大洪灾,省城合肥通往外地的铁路、国省干线全部中断,唯有合宁高速如长龙卧波,畅通无阻。正是有了合宁路,中央领导得以前往灾区指挥抗洪救灾,大批救灾物资得以源源不断运进灾区,人民群众亲切地称合宁路为“救命路”。

-5-许多公路界的同行感慨地说,合宁高速不仅是安徽人民的救命路,也是全国高速公路建设的救命路。

公路管理体制改革工作不断深化。1990年,为加强公路养护管理,省公路局将工养科分为工程科和养护科两个科室,加强对全省公路养护的指导工作。同时,公路建设招投标和工程监理制度、重点工程建设业主负责制等制度相继建立,公路建设逐步由“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沪蓉高速公路高界段、合徐高速公路等工程质量有明显的提高。《安徽省道路管理运输条例》、《安徽省高速公路管理条例》、《安徽省水路运输管理条例》、《安徽省公路路政管理条例》等一批地方性法规相继出台,交通法制建设逐步完善,交通运输市场、交通建设市场的管理逐步走向规范。

1994年,省政府印发了《全省公路分级管理实施意见》,对全省公路管理体制进行改革,明确了省公路管理局依据交通厅授权,负责全省公路建设、养护和管理工作;国道、省道的修建、养护管理由地、市、县公路管理机构负责;县道的建设、养护和管理由行署、市、县交通局内设县乡公路管理科、股负责;乡道由乡(镇)人民政府负责修建、养护和管理的公路分级管理新机制。公路养护组织改革试点推进,由长期管养一体的格局向以市场为导向的养管分离新模式迈进。在1997年全国公路养护与管理综合检查评比中,安徽省名列第10名。从1994年开始,连续每年开展路政管理宣传月活动,加强对公路路政管理法规的宣传工作,提高群众爱路、护路意识。

伴随着公路管理体制和养护机制的完善,公路规费征稽工作逐步规范。1991年,全省公路养路费征收业务从路政管理中分离,负责养路费征收管理工作。1992年,经省交通厅、公路局与省高级人民法院协商确定全省各地(市)中级人民和各地(市)、县人民法院成立公路巡回法庭。并派驻在公路管理部门,负责养路费征收和路政管理案件的处理。1994年,经省政府批准,地方政府管理的收费站移交公路部门归口管理。1995年3月28日,安徽省人民政府发布60号令《安徽省公路养路费征收管理办法》,使养路费征收有了法律依据。

-6-这一时期,全省交通系统以转换经营机制为重点,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开展了产权制度改革的试点工作。省海运股份公司、滁州扬天汽车股份公司、灵壁运输集团等企业的改制、改组、改造均获成功。全省交通部门运输企业苦练内功,加强内部管理和技改工作,企业经营实力进一步增强,经济效益普遍有所提高。

1996年,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审议并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将思想道德文化建设作为精神文明建设主题。为推动我省交通文明行业创建任务,进一步巩固治理公路“三乱”成果,全面提高我省干线公路通行能力和规范化水平,自1995年开始,先后完成了部级文明样板路G104、G312,省级文明样板路G206合安段、S105、S202等的创建任务。全省交通系统涌现出一大批先进典型和模范人物,如入选“全省精神文明十佳人物”的交通职工李道玉、吴长全,职业道德建设十佳标兵周全胜,被誉为“文明之花”的淮北运管处等先进个人和先进集体。

(三)全面加快阶段(1998~2002年)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亚洲和世界经济受到严重冲击,周边经济形势恶化;1998年,全国大部分地区遭受严重自然灾害,面对国际国内通货紧缩和有效需求不足的严峻形势,党中央、国务院提出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拉动经济增长的战略方针。全省交通系统抢抓机遇,加快公路建设步伐,建设投资逐年攀升,标志着全省交通步入全面加快阶段。

这一时期最大的特点就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速。仅1998年当年两次调整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计划,从原计划31亿元人民币调整到57.4亿元。至1998年底,全省实际完成建设投资63.3亿元,相当于第八个五个计划期间交通建设投资的总和。各地都紧紧抓住这一历史机遇,把加快交通建设作为促进本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不少地方主要领导亲自挂帅抓交通重点工程,使交通建设由单一的行业行为转变为政府行为、社会行为,给交通建设创造了一个前所未有的良好外部环境。

-7-1998年至2002年全省交通固定资产累计完成投资400.35亿元,其中2002年,全省交通固定资产投资首次突破百亿元大关,达到108.4 亿元。在这五年里,沿江二级公路、312国道合叶段、南淝河航道、沪蓉路高界高速公路、南照淮河公路大桥、芜湖长江大桥南北岸接线、界阜蚌一二期工程、318国道宣城南环线、合徐路南段、连霍高速公路、合安高速公路等一批重点工程相继建成通车。五年新增公路里程4472公里,其中,高速公路601公里,一级公路148公里,二级公路2491公里。至2002年底,我省公路总里程达67547 公里,其中,高速公路 866公里,一级公路300公里,二级公路7480公里。2002年底与1997年底相比,二级以上公路里程由5422公里上升到8646公里,公路密度由27公里/百平方公里增加到48.4公里/百平方公里,高级、次高级路面由18111公里增加到30808公里,好路率由64.8%提高到70.2%,公路绿化里程由23640公里上升到47281公里。全省不通公路的乡减少到3个,不通公路的村的数量由1997年底的3373个减少到2001年底的1492个。

同时,加大对水运建设投入力度。这一时期,安徽航道建设以“江淮水运振兴工程”为重点,围绕全国“一纵两横两网”和安徽水运主通道建设规划,按通航300—500吨级为标准,重点建设了长江淮河水系主要支流航道,并将重点转移到淮河及其重要支流。相继建设了合裕航道、颍上船闸等一批重点工程,改善航道里程116公里,新增通过能力8000万吨。内河航道总里程达6504公里,通航里程超过5600公里,分别居全国第七位和第八位。在1996~1998年间,历时3年完成了全省范围内内河航道技术等级评定工作。

公路水路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完成了5000公里重要县道养护上收工作,出台了《全省公路系统深化改革实施意见(试行)》,大部分市初步实现养护工程走向市场的目标。“建设是发展、养护管理也是发展,而且是可持续发展”的养护管理新理念得到贯彻,逐年加大养护资金投入,加大日常养护和预防性养护,委托中介机构开展路网养护质量巡检,提升公路养护水平,确保公路畅通和安全。为了

-8-提高公路养护积极性、提高公路养护水平,陆续建成了51个机械化养护工区、100个中心道班和200个普通道班,给每个工区机械设备约200万,中心道班的主要设备配备也由省公路管理局统一组织招标采购。调整水上交通管理机构,规范了全省地方水上安全监督机构名称。顺利完成水上管理机构的合并、更名,省航运局、省航道局合并,成立省地方海事局、省港航局、省船舶检验局,三块牌子一个机构。积极推进我省境内长江双重领导港口管理体制改革,完成长江五港下放工作,交由所在市政府管理。

路政管理内容逐步转变为以贯彻《公路法》、《安徽省高速公路管理条例》、《安徽省公路路政管理条例》为主要内容,以制度建设为抓手,坚持依法行政,提高依法行政的水平和能力;按照“通畅、安全、和谐、服务”的管理理念,使路政管理工作迈向规范化、法制化轨道。提请省人大修订了《安徽省高速公路管理条例》和《安徽省路政管理条例》,明确了公路管理机构路政执法主体资格。

全面开展了《安徽省高速公路网规划》、《安徽省道路运输业规划》、《安徽省农村公路发展规划》和《安徽省水运中长期发展规划》的编制工作,完成了全省公路运输枢纽总体布局规划评审和全省第二次全国公路普查资料编印工作及第二次全国内河航道普查在我省的试点工作。

这一时期初步形成了投资主体多元化的公路建设筹融资体系。首次争取到世行项目Ⅰ2500万美元用于合安路路网建设,世行项目Ⅱ铜陵至汤口公路顺利实施。民营企业开始进入高速公路建设和经营领域,合巢芜、徽杭路安徽段、蚌宁、亳阜等高速公路经营权全部或部分转让给民营企业,并进行了利用BT方式改扩建国省干线公路的尝试。省高速公路总公司皖通A股成功上市。按照“谁建、谁用、谁受益”的原则,鼓励货主、企业自建码头,逐步将港口建设推向社会,使港口建设的步伐进一步加快。

经省政府批准,安徽省交通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于2001年5月正式挂牌成立;安徽省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于2001年6月,由原安

-9-徽大学交通分校和安徽交通学校合并组建完成。

(四)科学发展阶段(2003~2008年)

进入21世纪,我国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从国际发展经验来看,1000~3000美元是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是社会利益格局发生剧烈变化和各种矛盾突显期。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全省交通系统坚持调整交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注重推进创新,强化行业管理,践行“三个服务”(服务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人民群众安全便捷出行),战胜了淮河特大洪水、非典疫情、禽流感、特大雪灾等自然灾害,各项工都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这一时期,交通事业发展的最大特点就是发展的科学性、协调性、可持续性得到高度统一,交通行业逐步由传统行业向现代服务业转变,由传统的注重基础设施建设向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服务并重方向发展。强调科学规划,用规划指导建设,统筹公路水路交通与其他运输方式的充分衔接和配套,服务于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强调“科教兴交”战略,积极运用最新规划成果,吸收最新设计理念,大力推广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装备,集约利用土地,强化生态环保。强调公路水路同步协调发展,既抢抓机遇加速推进高速公路建设,又把农村公路摆在交通工作的重中之重,在加快高速公路发展和农村公路建设的同时,稳步推进国省干线改造,加大对水运建设投资力度,充分发挥我省水运优势。强调统筹协调各类资源,充分发挥系统整体优势,不断提升运输保障能力,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和客货运输网络协调发展,努力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协调、建设规模与发展速度相协调、建设管理养护与运输相协调、运行质量与服务水平相协调。强调以人为本,强化服务意识、质量意识、安全意识,加快构建和谐交通,认真解决好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维护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最大限度地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省公路管理局自2002年开始,陆续出台了《安徽省公路桥梁大中

-10-修工程管理暂行办法》、《安徽省公路桥梁大中修工程强制性规定》(试行)、、《安徽省公路养护管理暂行办法》、《安徽省公路养护管理考核办法》、《安徽省公路桥梁养护管理工作制度》、《安徽省公路小修保养工程考核实施细则》(试行)、《全省公路路面大中修工程质量检测实施方案》等一系列的规范性文件,加强对路网大中修工程的管理。自2004年开始,对养护工程实行准入制度,以养护工区、中心道班为依托组建养护公司,对大中修等养护工程实行招投标制度,规范和培育养护市场。委托建立健全桥梁养护机制。并自2004年开始,对国省干线公路上的急弯、陡坡、视距不良路段实施安保工程,全面消除干线公路、旅游公路和重要县道的交通安全隐患;自2006年开始,在全省范围选取部分市山区公路的地质灾害点实施灾害防治工程,实施灾害防治工程后的路段抗灾能力明显提高。

2003~2007年,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继续保持高速增长,全省完成交通固定资产投资1028亿元,是2003年前5年投资额的2.6倍,投资量年均增长19.1%。各项指标均创历史新高,公路建设完成投资998亿元,其中高速公路607亿元,国省道改造102亿元,农村公路建设投资270亿元,全省争取中央投入农村公路建设资金43亿元,省交通厅投入资金35.5亿元,带动地方共计完成农村公路建设投资269.8亿元,是建国以来我省农村公路建设投资力度最大的时期;水运建设完成投资28亿元,港口建设也开始全面提速,安庆马窝港区主体工程竣工,芜湖朱家桥集装箱码头开工建设,马鞍山港改扩建工程完成投资19665万元,颍上船闸主体工程基本完成,巢湖港巢城港区一期工程和铜陵港件杂货码头改建工程开工兴建;全省小港站建设项目共完成投资1220万元。预计2008年将完成建设投资超过200亿元,高速公路通车里程有望突破2500公里,完成全部高速公路网规划近一半的里程。铜黄高速公路建设实现了“最小程度影响、最大限度保护、最强力度恢复”的环境保护目标,黄塔(桃)高速公路积极创建交通部典型示范工程。

2003,省公路局制定了《安徽省公路养路费委托银行代收业务

-11-管理暂行办法》,并在合肥市公路局和合肥商业银行试行。2004年,全省路桥收费站点正式启动计重收费。2007年6月,建成全省养路费联网征收系统,实现了异地缴费。同年7月,联通CDMA无线接入开通,实行了养路费路面无线稽查、流动征费;12月,启动了全省范围内银行代收公路养路费工作。

2005年,按照国家七部委联合下发的《全国高效率鲜活农产品流通“绿色通道”建设实施方案》(交公路发„2005‟20号)和原交通部印发了《关于开展全国鲜活农产品流通“绿色通道”示范通道建设工作的通知》(交公路发„2005‟407号)文件,省交通厅等七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印发安徽省开展全国鲜活农产品流通“五纵二横”“绿色通道”及示范通道建设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对合法运输鲜活农产品的车辆在“绿色通道”上行驶免征或减征通行费,降低农产品运输成本,切实保证农产品生产、流通。并于2005年底前完成我省高效率鲜活农产品流通“五纵二横”“绿色通道”网络建设,建成全国鲜活农产品流通“绿色通道”“哈尔滨-海口”安徽示范段示范通道。对从事田间作业的拖拉机免征养路费和农机跨区作业免费通行的政策,切实保障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继续强化收费公路管理,从严控制新设站点,规范通行费征收。公路养路费从2001年的123361万元增加到2007年的288151万元;公路通行费从2001年的119961.25万元增加到2007年的302554.33万元。

全省交通发展规划体系初步形成。《安徽省高速公路网规划》和《安徽省内河航运发展规划》获省政府批准实施。全省17个港口总体规划全部启动,其中,马鞍山港、巢湖港、宣城港总体规划已批准实施,安庆港、蚌埠港、芜湖港已通过交通部组织的专家审查,其他港口的总体规划都进入审批阶段。出台了《安徽省“十一五”干线公路建设规划》、《安徽省农村公路建设规划》等其他子规划,各市也基本建立符合本地实际的规划体系。

2003年,我省高速公路建设、经营和管理实行政企分开,并形成了以两大国有交通企业——省高速公路总公司和省交通投资集团公司

-12-为主,地方参与,利用世界银行贷款,省内外国有企业、民营企业独资或合作的投融资主体多元化的体制,省交通厅主要履行“规划、监管、协调、服务”的职能。

农村客运蓬勃发展。2005年,省交通厅下发了《关于农村客运班车通达工程的实施意见》,成立了农村客运班车通达工程领导小组,提出了农村客运班车通达工程的主要目标、应达到的标准。随后,又下发了《关于加强农村客运站点与农村公路建设协调发展的通知》,坚持“路站运”一体化发展思路,进一步明确了农村客运站点规划建设要与农村公路同步规划、同步设计、同步建设、同步交付验收。截止2007年底,全省共有农村乡镇等级站319个,建成候车亭1932个,招呼站2820个。全省1340个乡镇全部通了班车,实现乡镇班车通达率为100%,建制村公路通达率99.3%。21700个行政村中,通班车的行政村达到19681个,行政村班车通达率为90.6%。全省共开通农村客运班线3504条,农村班车17333 辆,座位248186 座,方便了群众出行,改善了农民出行条件。农村客运网络的逐步形成,使多年困扰农民的“出行难、乘车难、运输难”的问题开始引起重视并逐步得到解决,加快了地域之间、城乡之间,人员、物资和信息的流通,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同时,按照交通部《关于印发2008年农村公路工作若干意见的通知》要求,不断加大渡改桥和渡口改造力度,逐步规范渡口、渡船管理,消灭小渡船和小渡口,切实保障出行安全。

路政管理进一步深化。自2004年开始,在全省开展了统一治理超限超载活动。在全省全面推行了计重收费政策,运用经济手段和价格杠杆遏制车辆超限超载的现象,取得了良好成效,受到全国人大代表和交通部的肯定。2006年以来,连续在全省开展以清除非公路标志、纠正错误指路信息为主要内容的“平安公路集中整治活动”。开展了路政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初步建立路政评价指标体系。积极争取地方各级党委、人大、政府、政协的支持,全省17个省辖市均由市政府牵头开展路政达标县创建活动。2007年以来,加快固定治超站点建设,积极探索以政府为主导的治理超限超载常效机制。

-13-提请省人大修订了《安徽省高速公路管理条例》、《安徽省路政管理条例》和《安徽省道路运输管理条例》。开通了运政96333、高速公路免费服务热线96566和水上救助热线12395。“建设是发展、养护管理也是发展,而且是可持续发展”理念在行业内逐步得到认同。省交通集团汽车运输公司和合肥汽车客运总公司获得客运一级资质,结束了我省无一级客运资质的历史。新修订的《安徽省道路运输管理条例》明确出租车行业由交通部门管理,2007年经省编办同意成立安徽省客运出租车管理办公室,与省运输管理局合署办公,制定了《安徽省出租汽车行业管理及稳定工作责任制方案》。成立了全省规范出租汽车行业管理专项治理工作领导小组。印发了《安徽省出租汽车行业突发群体性事件应急预案》,实行四级预警机制。出台了《安徽省公路运输站场投资管理暂行办法》,到2007年底,全省汽车客运等级站达到494个,道路货运站86个。拟订了《安徽省道路旅游客运管理规定》,截至2007年底,全省共有旅游客运企业44家,车辆1100辆,科技信息化建设力度加大,我省被纳入长三角区域联网收费示范工程,路政网上审批系统全面推行。省高速公路总公司进入“中国服务企业五百强”和“全国交通企业100强”。

交通事业的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得到了各级政府的充分肯定。五年间,全省交通系统有153个单位创建成省部级以上文明单位,省厅命名的文明单位571个,文明系统12个,文明子系统24个,文明子行业20个,文明示范窗口2个,46人获省部级以上表彰,260人获省厅表彰。新安江千岛湖至深渡段被交通部命名为“全国文明样板航道”,105国道安徽段顺利通过了交通部“全国文明样板路”验收。6个厅直单位被命名为省直机关“三优文明单位”。在全省范围开展文明样板路创建工作,建成16条线共996公里文明样板路,各市公路局至少建成1条省级文明样板路段。

二、辉煌成就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全省交通事业取得了骄人的业绩。三十年来,安徽交通人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臶,坚持科学发展观,牢

-14-牢把握发展这个永恒的主题,实现了安徽公路水路交通运输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1978年,全省完成交通建设投资还不到1亿元,公路通车里程仅23680公里。2007年当年完成交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248亿元,到年底,全省公路总里程已突破14万(148372)公里,是1978年通车里程6.27倍。其中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2205公里,位居中部地区第3位,全国第9位,基本实现省辖市市市通高速,六车道高速公路里程68.4公里。到2008年6月底,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已经达到2363公里,年底有望突破2500公里。农村公路总里程达136648公里,提前实现了乡乡通水泥(油)路、村村晴雨通车的目标。全省乡镇公路通达率100%,建制村公路通达率99.3%。

1978年,全省仅有营运车辆6236辆。截止到2007年底,全省营运汽车超过34.74万辆,是1978年的55.71倍。其中载客汽车7.87万辆,中高级客车1.35万辆,占客车总数的17.2%,省际班线中中高档客车已经超过83.9%。出租汽车46662辆,出租车公司222家,从业人员15万多人。11000多台营运车辆安装了GPS。全省乡镇班车通达率为100%,建制村班车通达率为90.6%。

1978年,全省拥有船舶2.13万艘、吨位35.44万吨,港口吞吐量刚刚超过1000万吨。截止到2007年底,全省营运船舶3万艘、1500万载重吨,内河航运船舶总量与总吨位居全国第二位,分别是1978年的1.5和42.33倍。港口吞吐量达到2.4亿吨,位居中部六省第一位,是1978年的2万多倍。沿江l0OO吨级及以上泊位超过200个,港口数量居中西部地区第一位;集装箱吞吐量达到21.8万TEU,其中芜湖港口吞吐量达到4680万吨,位居全国内河十大港口行列。

1978年,全省公路水路客运量11601万人次,客运周转量325848万人公里;货运量9512万吨,货运周转量442688万吨公里。2007年,全省公路、水路共完成客运量8.3亿人次,旅客周转量604.9亿人公里,分别是1978年的7.2和18.6倍;完成货运量7.2亿吨,-15-货物周转量991.4亿吨公里,分别是1978年的7.6和22.4倍。

三、基本经验

历史和事实证明,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回顾建国近60年历史,改革开放以来的30年无疑是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改善、综合国力大幅提高的30年。回首30年,安徽交通不仅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而且积累了宝贵的经验。认真总结这些经验,指导我们今后的工作,必将促进交通走上更加科学的道路,取得更加辉煌的成就。

一是坚持解放思想,不断激发行业发展活力和动力。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集中力量办大事”、打破单一运输所有制限制,到九十年代的深化公路管理体制改革,推进国有企业产权试点改革,再到上世纪末、本世纪初的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拉动经济增长和以人为本、坚持全面、持续、协调的科学发展,无一不是交通行业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开放的缩写。30年的实践证明,解放思想是事业发展的前提,改革开放是事业发展的动力,每一时期思想的解放,观念的转变,都会带来交通运输业的全面发展,这是30年来交通事业跨越发展最宝贵的经验。

二是坚持以人为本,以科学发展观统领交通发展全局。

改革开放30年来,交通部门将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努力增加交通有效供给,提升服务品质和服务满意度;坚持规划先行,以科学规划指导交通建设;坚持建养并重,实现速度、质量、结构和效益的统一;坚持统筹城乡交通协调发展,统筹公水路协调发展,注重综合运输体系建设。30年的改革开放特别是最近五年的经验和教训告诉我们,要实现交通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就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三是坚持“两个依靠”,把交通发展转变为政府行为、社会行为。改革开放30年来,交通部门坚持“统筹规划,条块结合,分层负责,联合建设”的方针,充分相信和依靠各级政府和广大人民群众,调动一切有利因素,不断推进交通建设、改革和发展的步伐。

-16-同时,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切实把交通建设摆在优先发展的位臵上,帮助协调解决交通发展中的各种困难、矛盾和问题。应该说,各级党委政府的有力领导和支持是搞好交通工作的坚强后盾和可靠保证。只有紧紧依靠各级政府,依靠广大人民群众,调动社会兴办交通运输的积极性,才能把部门行为转变为政府行为、社会行为,才能为运输事业的发展提供各方面的条件和良好的外部环境。

四是坚持依法行政,不断提升行业公信力和满意度。

把依法行政作为行业管理的核心,健全地方性交通法规体系,规范履行监管职责,提升全行业依法行政能力;把队伍建设作为行业管理的重点,以能力、作风、先进性建设为主要内容,提升全系统干部职工队伍的整体素质,不断推进行业健康发展,树立行业良好形象。事实说明,坚持依法行政是做负责任行业的核心,是提高三个服务能力的保障,是提高行业公信力和群众满意度的重要途径。

五是坚持两手抓,促进两个文明协调发展。

坚持把精神文明建设纳入交通发展规划,在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和加强行业管理的同时,狠抓精神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搞好了,可以提高人的素质,振奋人的精神,鼓舞人的斗志。实践证明,只有坚持两个文明一起抓,才能实现两个文明互相促进,协调发展。

四、发展展望

未来五年,是我省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的重要阶段。面对着宏观经济环境和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格局的深刻变化,面对着历史性发展机遇期和前所未有的重大挑战,全省交通系统必须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引,立足于我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大局,立足交通实际,主动适应安徽交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理清思路,力求在服务崛起中率先发展,在宏观调控中科学发展,在统筹兼顾中和谐发展。

当前,安徽交通事业仍然处于历史性的发展机遇期。第一,宏观政策环境总体趋紧,但紧中有松。按照“区别对待,有保有压”

-17-的方针,我省作为中部省份,交通作为服务业的定位,都将在宏观调控中面临新的发展机遇。第二,我省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需要承东启西、贯通南北的交通基础设施作为承载,需要功能完善、便捷高效的运输服务作为支撑,需要无缝对接、优势互补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作为保障,才能转化为发展强势。第三,我省经济和社会发展迈入了厚积薄发、加速崛起的新阶段,交通的支撑、保障、承载、牵引作用将更加明显。因此,贯彻实施东向发展、工业强省等战略,服务加快崛起,交通必须先行。第四,交通部提出“推进现代交通业发展”,促使交通继续成为新时期国民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为我省交通提供一个比较大的发展空间。第五,省委、省政府对交通工作的高度重视,各级党委政府大力支持交通,使交通工作由部门主导转变为政府主导,为加快交通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第六,过去交通发展积累的坚实基础和丰富经验,交通行业拥有勇于创新、扎实苦干的干部职工队伍,为交通事业科学发展提供了可靠保证。

同时,安徽交通发展也面临着许多重大挑战。第一,国家继续实行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将进一步加剧土地、环境、资金对交通发展的刚性约束。第二,随着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进程的加快,我省国民经济仍将在高位运行,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交通需求持续旺盛,与当前交通有效供给能力不足的矛盾相当突出。第三,汽车时代的提速发展,旅游消费的快速增长,交通运输呈现多层次、专业化、个性化的特点,对交通公共管理和出行服务提出了新的更高的期盼和要求。第四,面对日益增强的能源资源和生态环境约束,面对日益激烈的区域和市场竞争,交通发展方式还没有一个根本性的转变,发展质量有待于进一步提高。第五,交通自身发展中新旧矛盾交织、体制机制障碍突出、创新能力不足等一系列深层次问题亟需解决。

正确把握交通发展面临的新机遇新变化,适应新要求新挑战,关键是要坚持“三个必须”,切实做到“五个更加注重”,尽最大努

-18-力、下最大气力推进交通又好又快发展。

“三个必须”:

第一,必须真正解放思想,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这是做好交通工作的重要前提。面对日益严峻的形势和众多交织的矛盾,我们不能被动应付,消极等待,必须解放思想,与时俱进,迎难而上,把困难和问题估计得更充分一些,把思路和对策考虑得更科学一些,把工作和措施准备得更扎实一些。一是始终保持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昂扬的斗志、更加科学的精神、更加务实的作风,二是始终保持渴求新知、永不满足的学习欲望,忠诚事业、恪尽职守的敬业精神和敢闯敢试、开拓进取的创新意识,三是始终保持干事的精气神、为工作负责的责任心、加快发展的紧迫感。特别是交通系统的各级领导干部必须始终保持应有的蓬勃朝气、昂扬锐气、浩然正气,团结和带领广大群众攻坚克难,锐意进取,成就事业。

第二,必须全面增强本领,不断提高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这是做好交通工作的重要保证。提高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必须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进一步加强理论学习和知识学习,掌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提高素质,开阔思路,增强本领;必须不断深化对交通发展重大战略性问题的研究,不断提高政策的前瞻性,提升政策的执行力,使我们的工作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必须坚持正确的政绩观,狠抓落实,务求实效,说实话,报实情,鼓实劲,做实事,全力开创交通工作的新局面。

第三,必须努力改进工作方法,更加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这是做好交通工作的重要途径。要善于把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与交通工作的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不断增强把握发展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的能力,把科学发展观落实到具体措施上,落实到实际工作中;必须掌握和运用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全面、辩证地思考问题,促进交通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强调查研究,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了解交通发展中关系全局的突出问题、重点问题和广大人民群众最关心的利益问题,扎扎实实地解决关系全局的重大问题,-19-积极服务于人民群众安全便捷出行。

“五个更加注重”:

一是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更加注重可持续性。加快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要求好中求快,既要保持适当的速度,减少大的波动,更要注重节约资源能源,保护生态环境,实现交通的可持续发展。要在落实建设用地指标和占补平衡计划上下功夫,促进高速公路建设项目滚动发展,同步跟进长江、淮河公路大桥前期工作,保持重点项目建设的稳定性、连续性。要发挥我省水运优势,把握水运投资省、占地少、运量大、油耗低、运价低、污染小的特点,突出水运发展,出大手笔,有新动作,集中力量寻求突破。要加大对国省道改造的支持力度,加强站场、港口建设,打造中部地区综合交通枢纽。要着力提升建设工程质量,坚持全寿命周期成本理念,强调建设工程的安全性和耐久性。要正确处理交通建设与能源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最大限度地节约土地、岸线等不可再生资源,最低程度地消耗能源,最小幅度地影响环境,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新路子。

二是构建综合运输体系更加注重结构优化。党的十七大强调要加快发展综合运输体系。因此,我们要着眼于大交通格局,以结构调整为着力点,以信息化为重要手段,实现交通资源的科学配臵和运输方式的有效衔接。进一步优化基础设施结构,推进高速公路联网、加密、扩容、提速,重点发展水运基础设施,提升农村公路通达深度,改善国省干线路网的结构布局,提高二级以上公路、高等级航道所占比重。进一步加快运输结构调整步伐,扶持运输企业实行公司化、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引导车船运力结构向标准化、专业化、清洁化方向发展。加快发展物流业,建立现代化的物流运输体系。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促进产业升级,推动公路水路交通更加紧密地融入现代化综合运输体系,更加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使广大人民群众的出行更加安全、便捷、舒适,逐步实现客运“零距离换乘”和货物换装“无缝衔接”。

-20-三是关注改善民生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我们要始终坚持把以人为本的理念贯穿于交通建设、管理和服务的全过程,努力提高做好“三个服务”的新本领。无论是基础设施建设还是客货运输,首先都要把安全摆在重要位臵,切实履行安全监管职责,及时消除各类安全隐患,强化应急能力建设,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按照民生工程的要求,继续加快农村公路建设,实现“有路必养”和“路通车通”,努力发展农村公共交通,探索推进农村客运公交化、城乡客运一体化进程,为农村经济发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民增收提供良好的交通条件。加强高速公路服务区等薄弱环节建设,提高路、站、港和航道的通过能力,为人、车、船提供全方位的出行服务。解决好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纠正各种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维护好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四是推进现代交通业发展更加注重改革创新。交通部提出,“推进交通由传统产业向现代服务业转型,实质上就是推进现代交通业的发展。”深化改革,推进创新,是推进现代交通业发展的重要手段和强大动力。要抓住当前有利时机,在不断完善高速公路、农村公路、水运建设管理体制的基础上,逐步消除影响交通科学发展的重大体制性障碍,力争在交通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公路系统管理养护体制改革、事业单位改革、路政管理体制改革、预算和计划管理体制改革等一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上有新的突破。要加快创新型交通行业建设,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促进高新技术在交通行业的应用和推广,增强交通发展的内在动力。通过改革和创新,建立健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行业特点的新体制、新机制,打造智能化、现代化、人性化交通,进一步提高现代交通业“三个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五是和谐交通建设更加注重统筹兼顾。和谐交通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推进和谐交通建设必须坚持统筹兼顾的科学方法。坚持以交通文化建设为重要载体,统筹抓好绿色交通、平安交通、文明交通、诚信交通、创新交通、廉洁交通建设,突出

-21-重点,兼顾一般,以点带面,协调推进;坚持水陆并举、建养并举、建运并举,统筹区域和城乡交通协调发展,构建交通发展与生态环保的和谐关系;坚持以人为本,以事业凝聚人心,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创造性,形成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团结一心、工作顺心的行业内部和谐氛围;坚持依靠各级党委政府,争取有关部门支持,引导群众共同建设交通,形成交通与其它行业相互配合、交通与社会公众关系融洽的和谐环境。

2008年至2012年,我省交通发展要按照适度超前、保障有力的要求,以构建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为目标,全面加快公路、水运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提升运输管理和服务水平,促进铁路、公路、民航、水运和城市交通体系的有机衔接,适应我省加速崛起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需要。五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000亿元,新增高速公路通车里程1300公里,到2012年底,全省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超过3500公里,新改建改善国省干线公路5000公里,建成农村公路4万公里,新增港口吞吐能力1.5亿吨,实现安徽高速公路东西向3小时过境、南北向6小时过境,合肥至十六个省辖市当日往返,县城基本半小时内上高速公路,全省具备条件的行政村实现通水泥(沥青)路的目标,长江黄金水道安徽段建设取得重点突破,基本形成“两干三支”国家高等级航道网和沿江港口群。

2008年的主要预期目标是:确保完成交通建设投资200亿元,力争240亿元。建成高速公路300公里以上,全省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超过2500公里。完成农村公路新改建1万公里以上、国省干线及重要县道改建1000公里、渡改桥100座、渡口标准化500道,建成农村公路客运站 160个。完成港口吞吐量2.6亿吨。交通规费收入较上年实绩增长5%。

第五篇:改革开放三十年公安工作经验和成就

改革开放30年公安工作的光辉历程

伴随着30年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历史进程,公安工作走过了一条极不平凡的发展道路。30年公安工作的发展历史,是一部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在改革开放中开拓创新的奋进历史;30年公安工作的发展历程,是一条同时代发展脉搏共同跳动、与我国经济社会共同进步的光辉历程。

一、30年公安工作思想理念的重大转变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改革开放30年来,公安工作的每一次重大突破、每一次重大进步、每一次重大跨越,都无不发端于思想上的大解放,得益于党在理论上的重大创新。

改革开放之初,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冲破了“两个凡是”的束缚,实现了党在指导思想上的拨乱反正。1978年12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彻底否定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理论,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作出了把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这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决策。随着全党工作重心的转移,公安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工作重心迅速从过去“以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了保卫和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针对姓“社”姓“资”、姓“公”姓“私”等一些思想上的困惑,邓小平同志于1992年春天发表“南巡讲话”,同年召开的党的十四大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为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中的公安工作提出了全新的课题。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公安工作运行机制、队伍管理体制和警务保障机制,成为新形势下公安工作的发展目标。党的十六大确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地位,作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决策。为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公安部组织全国公安机关开展了“贯彻十六大、全面建小康、公安怎么办”大讨论活动。通过开展大讨论,公安机关进一步明确了新世纪新阶段担负的巩固共产党执政地位、维护国家长治久安、保障人民安居乐业的重大政治和社会责任。

党的十七大以来,我们党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大力推动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全国公安机关按照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紧密结合公安执法实践,集中开展了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活动,坚持以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等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有力地推动了新时期公安工作和公安队伍建设的发展进步。

二、30年公安工作运行机制的重大创新

30年来,为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新形势,公安机关以与时俱进的精神审视自己,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加强和完善自己,对传统的公安工作运行机制进行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改革。

建立人民警察巡逻制度。改革开放带来了人财物大流动,面对动态社会环境下的流动犯罪和治安问题,上个世纪80年代初,公安部提出,在大中城市组织治安民警队,与武警部队密切配合,昼夜上街巡逻,实现以动制动、以快制快。1985年,公安部要求,省会城市、百万人口以上大城市和沿海开放城市要建立由机动车、自行车、徒步等多种巡逻方式组成的治安巡逻网。1991年11月召开的第十八次全国公安会议进一步明确,要尽快完善以人民警察和武警为主体的城市治安巡逻制度。随后,公安部专门出台了《城市人民警察巡逻规定》,标志着人民警察巡逻制度正式建立。巡警作为一个新的警种迅速发展壮大,并在防范和打击街面现行犯罪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建立110快速反应机制。要切实提高动态环境下驾驭社会治安局势的能力,必须整合公安机关内部资源,实现统一指挥、快速反应。按照这一构想,1986年,广州市公安局在原110匪警电话的基础上扩大职能、拓展范围,率先开通了集接处警于一体的110报警台。从1987年公安部推广广州经验到1996年推广漳州经验的近十年间,110报警服务台建设在全国大中城市得到迅速发展。此后,公安部不断规范110接处警工作,积极推行110、119、122“三台合一”。目前,一个以110指挥中心为龙头,以巡警、派出所为骨干,各警种密切配合的快速反应机制基本建成,动态环境下驾驭社会治安局势的能力进一步提高。进入新世纪,为适应反恐怖斗争的新要求,全国大中城市公安机关又普遍建立了特警队。特警队作为又一个新的警种,迅速成为公安机关快速反应机制框架下的一支精锐力量。

实施派出所刑侦工作改革。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出现了多次犯罪高峰。为了有效地遏制犯罪,公安机关对如何处理打防关系问题进行了深刻反思,提出要大力加强打击和防范两大职能建设。1997年4月、6月,公安部相继召开全国公安派出所工作会议和全国刑事侦查工作会议,对派出所和刑侦工作改革进行了部署。改革后的派出所以“发案少、秩序好、社会稳定、群众满意”为目标,通过建立责任区民警负责制,担负起了治安防范和管理的主要职责;改革后的刑侦部门通过建立覆盖社会面的责任区刑警队,实行侦审一体化的工作体制,承担起了打击破案的主要职责。10年来,派出所民警和刑警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密切配合、相互协作,在打击和防范两个环节上实现了并驾齐驱、比翼双飞。实施城乡社区警务战略。随着我国城市社区功能和作用的日益扩大,2002年,公安部部署在全国公安机关实施社区警务战略。2006年中央作出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决策后,公安部随即出台了《关于实施社区和农村警务战略的决定》,明确要求大力实施社区和农村警务战略,努力构建与新型社区管理体制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适应的新型社区和农村警务机制。社区和农村警务战略的实施,进一步延伸了公安机关管理服务的触角,最大限度地实现了警力下沉、警务前移。目前,全国已建成社区和农村警务室17.4万个,配备社区和驻村民警21万名。广大社区和驻村民警扎根社区、农村,认真履行开展群众工作、掌握社情民意、管理实有人口、组织安全防范、维护治安秩序等职责任务,使城乡警务室真正成为了维护稳定的第一道防线、服务群众的第一个平台、巩固基层政权的第一层基石。

实施信息主导警务战略。社会信息化的快速发展,有力地带动了公安信息化建设,为构建现代警务机制、提升公安机关战斗力带来了巨大的动力和契机。从2003年开始,公安机关紧紧依托“金盾工程”建设,全面加快了公安信息化建设步伐,不仅有效地降低了警务运行成本,提高了打击犯罪、侦查破案能力和行政管理效率,而且引领了公安工作理念的更新和警务运行机制、队伍管理机制的变革。2008年,根据形势、任务和工作要求的变化,公安部提出了进一步推进公安信息化建设的指导意见。各级公安机关坚持以信息主导警务,让警力部署始终跟着不断发展变化的警情走,积极探索调整基层勤务机制,大力推行弹性工作制、错时工作制、四班三运转等勤务模式,最大限度地实现了警力部署的全时空覆盖,基本实现了信息主导下的主动型警务、效能型警务。

三、30年公安行政管理工作的重大变革 30年来,为积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新要求,公安机关对传统的行政管理模式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创新。

改革户籍管理制度。本着沟通城乡、放活人才、解民之忧的原则,从1985年开始,公安机关对户籍管理制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先后实施了居民身份证制度、城镇暂住人口管理制度,制定调整了专业技术干部家属“农转非”、留学生子女回国落户、大中专学生户口迁移等多项户籍政策。1998年,国务院批转了公安部关于解决当前户口管理工作中几个突出问题的意见,解决了婴儿落户随父随母自愿、父母投靠子女等一些老大难问题。从2001年开始,以国务院批转公安部关于推进小城镇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的意见为契机,各地陆续开展了小城镇户籍管理制度改革,允许在部分小城镇有合法固定住所、稳定职业或生活来源的农业人口申请办理城镇常住户口,促进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小城镇转移。

改革道路交通和消防管理工作。改革开放以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给道路交通和消防管理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公安机关大力加强和改进道路交通和消防管理工作。道路交通管理部门进一步改进执法执勤模式,撤销公安交通检查站,组建公路巡警队上路统一执法、流动执勤,实现了一警多能。消防部门大力推进多种形式的消防队伍建设,着力强化社会救援职能,突出加强消防特勤队伍建设,不断提升各种突发紧急情况的应对能力。按照社会化的发展方向,公安机关积极探索推动建立道路交通和消防管理工作新机制,构建了以道路交通安全工作联席会议制度为主要内容的“政府统一领导、有关部门各司其职、齐抓共管、综合治理、标本兼治”的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工作格局和“政府统一领导、部门依法监管、单位全面负责、群众积极参与”的消防工作格局,形成了道路交通和消防管理工作的合力。改革出入境边防管理工作。改革开放给长期处于“闭关锁国”状态的中国社会带来巨大冲击,出入境边防管理工作首当其冲。为解决中国公民出境难、外国人入境难的问题,公安机关对出入境边防管理工作进行了一系列改革,逐步放宽了出入境限制。为方便公民出国,先后推出了取消我国公民再出国限制、取消出国境申请提交境外邀请函和签发护照时附发出境登记卡等规定,并在全国大中城市普遍推行了凭户口簿、身份证按需申领护照办法。为方便公民往来港澳台,进一步细化了赴港澳定居审批条件,取消了赴港澳限定通行口岸和短期往来港澳限额审批,简化了台湾居民入出境和在大陆居留手续,扩大了长期居留和多次入出境签注适用范围。近年来,还陆续开办了居民个人赴港澳旅游业务。为方便外国人入出境,先后推出了取消外国人出境签证,对部分国家公民在规定时间内到我部分地区实施免签证政策等措施,并实施了中国“绿卡”制度,目前已为900多名符合条件的外国人签发了在华永久居留证。与此同时,出入境边防管理工作不断强化服务意识,工作效率、工作质量和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

推出系列便民利民措施。30年来,公安机关坚持以人为本,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人民群众要求,相继在行政管理工作中推出了一系列便民利民措施。2003年8月,公安部在户籍、交通、出入境、消防管理等方面推出了30项便民利民措施,受到了社会各界和人民群众的热烈欢迎。2005年,公安部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开展了公安局长大接访活动,并建立实施了由“一把手”接访制度为核心的信访工作长效机制,有效地维护了群众的合法权益。30年公安行政管理工作的改革进程,标志着公安行政管理工作实现了由重管理轻服务向管理与服务并重的转变。

四、30年公安队伍建设的重大进展 在全部公安工作中,队伍建设是根本,也是保证。30年来,公安机关秉承政治建警、依法治警、从严治警的方针,在加强和改进公安队伍建设、建立高素质的公安队伍方面作出了一系列不懈探索。

改进公安管理体制。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公安管理体制存在着条块分割过细、层次机构设置过多、缺少管理自主权等诸多弊端。1991年以来,根据中央有关决定,按照国家行政体制改革的总体安排,公安机关本着“转变职能、理顺关系、精兵简政、提高效率”的原则,先后对县(市)公安机关内设机构、企事业单位公安机构体制、公安边防检查体制、公安部内设机构及职能任务进行了调整和改革。在改革实践中,经济犯罪侦查、证券犯罪侦查和网络监管、反恐怖、边防、禁毒、国际执法合作等一批新的职能应运而生,并不断得到加强。2003年,第二十次全国公安会议进一步明确,省、市、县三级公安机关主要领导由同级党委常委或政府副职兼任,城市公安分局、公安派出所由上级公安机关直接管理。2006年,国务院颁布的《公安机关组织管理条例》明确了上级公安机关对下级公安机关的领导、指挥关系。同年,新一轮县级公安机关机构改革启动。公安管理体制的调整和改进,进一步明确了中央事权和地方事权,强化了上级公安机关的宏观指导、统一指挥职能和基层公安机关的实战职能,理顺了上下级公安机关的领导和指挥关系,确保了警令畅通。

加强队伍正规化建设。正规化建设是公安队伍建设的一条主线。1983年召开的全国公安改革工作会议,首次提出了加强公安队伍正规化建设的要求。2003年11月召开的第二十次全国公安会议,进一步明确了“四统一五规范”的正规化建设要求。在20多年的正规化建设进程中,《人民警察法》《人民警察警衔条例》《公安机关组织管理条例》《公安机关人民警察内务条令》《关于规范公安机关人民警察职务序列的意见》等一系列法律法规和制度规范陆续颁布实施,人民警察录用、辞退、培训、考核、任用、晋升、奖惩、抚恤以及警种岗位工作规范等一系列配套的具体制度和办法不断完善。特别是《2004-2008年全国公安队伍正规化建设纲要》的实施,进一步加快了公安队伍正规化建设进程。

加强队伍专业化建设。改革开放以来,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提出的新要求,公安机关把强化教育训练、加强专业化建设摆上队伍建设的重要日程。1995年,公安部颁布实施《公安机关人民警察培训暂行规定》,要求民警上岗、授衔、晋升警衔和晋升职务必须经过培训。2001年,颁布实施《公安机关人民警察训练条令》,把教育训练与民警的使用、晋升挂钩,实现了教育训练的制度化。2003年以来,全国公安机关普遍推行了民警上岗和首任必训、职务和警衔晋升必训、基层和一线民警每年实战必训“三个必训”制度,并组织开展了全警大练兵和抓基层、打基础、苦练基本功活动,进一步健全了人民警察教育训练机制,为积极构建具有公安特色的大教育、大培训工作体系奠定了基础。2008年8月,公安部又按照中央关于司法体制改革的总体部署,启动了公安院校招录培养体制改革试点工作。

加强公安法制化建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宪法得到修正,基本法陆续颁布,国家法律体系逐步完善。与之相适应,公安法制工作得以迅速发展。1979年,《刑法》《刑事诉讼法》先后颁布,公安刑事司法工作逐步走上法制化轨道。1995年,《人民警察法》颁布实施,为全面实现公安工作和队伍建设的法制化奠定了良好基础。进入新世纪,随着依法治国方略的深入实施,公安立法工作进程进一步加快,《道路交通安全法》《治安管理处罚法》《居民身份证法》《禁毒法》等一批涉及公安工作的重要法律法规相继出台。目前,一个以《人民警察法》为主体,以公安刑事法规、治安保卫法规、行政管理法规、组织人事法规、警务保障法规、监督法规和国际警务合作法规等为主要门类,涉及公安工作主要方面的公安法规体系基本形成,公安工作的主要方面实现了有法可依、有章可循。2008年,公安部制定了推进公安机关执法规范化建设的意见,推动各级公安机关积极探索规范执法行为的有效途径,对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治安案件和实施行政管理的程序、形式进行了规范,逐步构建起覆盖各执法领域和执法环节的执法规范体系。

加强和谐警民关系建设。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公安机关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执法为民的原则和专门工作与群众路线相结合的方针,始终强调在各项公安工作中为人民群众解难事、办实事,切实维护好、实现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通过实施社区和农村警务战略、提出便民利民措施、建立警风监督员、群众推选最信赖的人民警察、表彰树立努力构建和谐警民关系亲民爱民的先进典型等形式,不断巩固和扩大了公安工作的群众基础。

加强公安队伍思想政治建设和廉政建设。改革开放以来,公安机关秉承政治建警的方针,坚持不懈地加强对广大民警的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引导广大民警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进一步提高了广大民警的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涌现出一大批在社会上具有广泛影响的先进集体和模范人物。按照从严治警的要求,公安机关恢复重建了纪检监察机构,狠抓了反腐倡廉各项工作措施的落实。在持续不断地组织对民警违法违纪问题专项整治的基础上,更加注重源头治理和制度建设,初步建立起具有公安特色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针对公安队伍中存在的一些老大难问题,公安部还先后推出了“五条禁令”等一系列整肃警风的重大举措,有效地提升了公安队伍的整体形象。1997年,国务院发布《公安机关督察条例》,公安机关督察制度和督察队伍应运而生,并相继建立健全了警务督察、警务公开、派驻督察专员和督导组、特邀监督员等一系列配套的监督制约机制,有力地提高了公安队伍抓落实的执行力。

五、30年公安工作的基本经验 改革开放30年公安工作的实践,积累了十分宝贵的经验。概括起来,就是“九个必须始终坚持”。

必须始终坚持党的绝对领导、听从党的指挥。只有自觉地把公安工作置于党的绝对领导之下,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决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才能始终保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永葆忠于党、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忠于法律的政治本色,永做党和人民的忠诚卫士。

必须始终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只有自觉地把公安工作融入全党全国工作大局,坚持在大局下思考、在大局下谋划、在大局下行动,积极服从服务于发展这一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才能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中切实找准自身定位,牢牢把握发展方向。

必须始终坚持立警为公、执法为民。只有牢固树立执法为民思想,把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全部公安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严格执法、公正执法、文明执法,做到人民公安为人民,才能有效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提高公安机关执法公信力,赢得人民群众的理解、信任和支持。

必须始终坚持打防结合、预防为主。打击和防范犹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只有坚持严打方针不动摇,把严打、严防、严管、严治有机结合起来,并切实加大治安防控力度,才能有效预防、遏制和减少违法犯罪,牢牢把握驾驭社会治安局势的主动权。

必须始终坚持专群结合、依靠群众。坚持专门工作与群众路线相结合,是公安机关的传统优势和特色。只有坚持充分相信群众、一切依靠群众、密切联系群众,积极构建和谐的警民关系,广泛组织发动群众和社会各方面力量实行群防群治,才能形成公安工作的强大合力,奠定公安工作的群众根基。

必须始终坚持科教强警、素质强警。科学教育在公安工作中居于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只有大力实施科教强警战略,坚持向科学技术、向教育训练要警力、要素质、要战斗力,进一步推进公安信息化建设、队伍职业化建设,才能提升公安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战斗力,实现公安工作的跨越式发展。

必须始终坚持从严治警、依法治警。加强公安队伍建设是做好公安工作的根本保证。只有坚持从严治警、依法治警,严格要求、严格管理,才能造就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通、作风优良、执法公正的公安队伍,切实担负起党和人民赋予的历史重任。

必须始终坚持强基固本、夯实基础。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只有牢固树立强基固本的思想,扎扎实实地抓基层、打基础、苦练基本功,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地把基层基础工作这一打基础、利长远的事情抓下去,才能切实改变基层基础建设薄弱的面貌,为公安工作的长远发展奠定坚实的根基。

必须始终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只有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改革创新,才能不断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确保公安工作始终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实现公安工作的自我完善和长远发展,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公安工作之路。

回顾历史,解放思想、改革创新铸就了30年公安工作的辉煌;展望未来,解放思想、改革创新依然是推动公安工作发展进步的动力源泉。今天,公安工作已经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全国公安机关和190万公安民警将在党的十七大精神指引下,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解放思想、改革创新,积极回应人民群众的新期待、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新要求,努力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动公安工作取得新发展、实现新跨越、创造新辉煌!

下载改革开放三十年成就的一点体会789(范文模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改革开放三十年成就的一点体会789(范文模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改革开放三十年的一些体会(大全)

    关于改革开放三十年 30年,弹指一挥间,30年,沧桑巨变,30年,改变了中国历史,30年,拯救了中华民族的命运。1978年的改革开放,犹如长江之水,滚滚东流,波涛汹涌,不可阻挡,不能抗拒。今天一个......

    公路交通改革开放三十年的成就五篇范文

    我看改革开放三十年的成就——浅谈公路交通的巨变2008,是值得我们隆重纪念的改革开放30周年之际。1978年12月,中共在北京召开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会议决定全党的......

    改革开放三十年我市城镇建设主要成就

    改革开放三十年**城镇建设主要成就改革开放近三十年,伴随着全市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城镇建设事业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特别是设市六年,是我市城市建设投入增长最快,城市空间扩......

    3改革开放三十年成就总结(精选五篇)

    改革开放三十年发展成就总结 改革开放三十年,我市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作为政府经济管理重要部门的质量技术监督局,职能不断调整充实,不断改革创新,监管水平大幅提升,......

    改革开放三十年取得的成就及启示

    改革开放三十年取得的成就及启示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我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三十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坚定不移地推进体制改革,毫不动摇地促......

    中国三十年改革开放的体会

    摘要:改革开放三十年,教育的一系列改革使教师也发生着变化,教师从教书匠到研究型教师的转变,知识的传授者到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的转变,从黑板粉笔到全套多媒体教学设备应用......

    改革开放三十年

    改革开放三十年(2) 改革开放三十年,共产党领导着中国人民走向致富,奔向小康,使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就先拿列车提速来说吧。从90年代以来我国共进行了六次列车大提速,分别......

    改革开放三十年

    改革开放三十年 今天,好多同学都说到了给个开放的纲领,成就,弊端以及前景还有自己对改革开放的认识。就像他们说的那样,改革开放之后我们也进军超级大国之列,这个是不争的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