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全面建立临时救助制度的通知

时间:2019-05-13 05:43:2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7、全面建立临时救助制度的通知》,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7、全面建立临时救助制度的通知》。

第一篇:7、全面建立临时救助制度的通知

关于全面建立临时救助制度的通知

博州民发〔2007〕53号

各县(市)民政局:

为进一步做好对困难群众的社会救助工作,有效地解决我州城乡居民临时性、突发性生活困难,维护和促进社会稳定,根据《关于转发〈民政部关于进一步建立健全临时救助制度的通知〉的通知》(新民办<2007>76号)精神,现将我州建立临时救助制度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在做好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工作的基础上,对因病、因灾等造成生活暂时困难的城乡低保边缘家庭实施社会救助,建立健全扶贫帮困临时救助制度,切实保障全州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促进社会公平,维护社会稳定。

二、合理确定临时救助的对象和范围

临时困难救助主要是为困难家庭提供临时性、应急性生活救助。主要包括:

(一)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以下简称低保)对象。(二)家庭月人均收入高于全州城市低保标准、低于最低工资标准的城市居民。(三)家庭月人均收入低于本地区当年农村低保标准150%的农村居民。(四)因自然灾害或其他突发事件,造成家庭生活暂时困难人员。(五)当地人民政府认定的其他困难人员。

临时救助应该针对救助对象家庭生活中遇到的突发性、特殊性困难,重点对以下几种情况进行救助:(一)因患急重病造成生活暂时出现较大困难,经其他各种救助帮困措施后,个人自负医疗费仍难以维持家庭基本生活的。(二)因子女教育费用负担过重造成家庭生活困难的(不含享受低保后的自费择校生)。(三)因自然灾害或遇到突发性、不可抗拒性因素导致家庭特殊困难的。(四)其他特殊情况造成家庭生活特别困难的。

三、科学制定临时救助实施办法

各县市要根据临时救助的非定期、非定量特征,针对困难家庭的特殊情况和维持当前基本生活的需要,结合本地实施,尽快制定临时救助制度的实施办法或实施细则,进一步健全完善临时救助制度奠定基础。按照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合理确定救助对象、救助方式、救助数额以及受理、审核、审批及发放程序。临时救助工作程序既要严格规范,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又要尽可能避免繁琐复杂,符合“救急救难”的工作特点。此外,要注意协调安排有关专项救助与其他社会救助政策衔接配套。

四、严格规范申请审批程序

临时救助实行县(市)、街道(乡镇场)、社区居(村)委会三级管理体制,由户口所在地社区居(村)委会负责临时困难救助对象的初审,乡镇场(街道办事处)负责审核,县(市)民政部门负责审批。临时救助的申请,原则上应以家庭为单位提出;临时救助的受理、审核及家庭生活状况调查,应充分发挥街道办或乡镇场人民政府(管委)及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的作用。要明确规定一定时期内享受临时救助的次数或享受临时救助的时期,避免临时救助长期化。要强化居民群众的参与和监督,确保临时救助工作标准公开、程序规范、结果透明。

五、加大救助资金投入和管理力度

各县市要建立临时救助资金,通过政府投入和社会资助等方式筹集:(一)各县市财政按照当年低保资金的一定比例编制预算,纳入年度财政预算,实行专账管理,专款专用。(二)根据各县市临时救助情况,从州本级社会福利彩票公益金中提取一定比例用于临时救助。(三)从各县市政府接受的社会捐助资金中,每年列支一定比例资金用于临时救助。(四)鼓励社会组织和个人为临时救助制度提供资金援助,并开展面向低收入人员多形式的临时救助活动。

六、临时救助的其他事项

1、临时救助一般为一次性救助。

2、临时救助要坚持保障基本生活和积极救助的原则。对因赌博、吸毒或拒绝介绍就业等造成生活困难的,不予救助;对拒绝提供相关证明材料,不予救助;对提供虚假证明,采取虚报、隐瞒等手段骗取临时救助的,要追回冒领的临时救助款物,取消一年内再次申请临时救助的资格。

3、临时救助形式要积极探索现金、实物与提供服务相结合的方式,不断总结和推广“慈善超市”、“爱心超市”等经验和做法,充分发挥社区在组织邻里互帮上的作用,形成临时救助与慈善事业及其它社会救助措施各有侧重、相互衔接、良性互动的运行机制。

4、做好临时救助工作,确保城乡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关系全州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对于保持社会稳定,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具有重要意义。各县市要高度重视,加强领导,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制定具体实施办法,确保本通知的贯彻落实.各县市的实施细则经本级人民政府审批后,报自治州民政局备案。

二00七年十月九日

第二篇:国务院关于全面建立临时救助制度的通知国发〔2014〕47号

【发布单位】国务院

【发布文号】国发〔2014〕47号 【发布日期】2014-10-03 【生效日期】2014-10-03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国务院

国务院关于全面建立临时救助制度的通知

国发〔2014〕47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进一步发挥社会救助托底线、救急难作用,解决城乡困难群众突发性、紧迫性、临时性生活困难,根据《社会救助暂行办法》有关规定,国务院决定全面建立临时救助制度。现就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充分认识全面建立临时救助制度的重要意义

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社会救助工作。多年来,以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员供养、受灾人员救助等基本生活救助和医疗、教育、住房、就业等专项救助制度为支撑的社会救助体系基本建立,绝大多数困难群众得到了及时、有效的救助。同时,社会救助体系仍存在“短板”,解决一些遭遇突发性、紧迫性、临时性生活困难的群众救助问题仍缺乏相应的制度安排,迫切需要全面建立临时救助制度,发挥救急难功能,使城乡困难群众基本生活都能得到有效保障,兜住底线。

建立临时救助制度是填补社会救助体系空白,提升社会救助综合效益,确保社会救助安全网网底不破的必然要求,对于全面深化改革、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各地区、各部门要充分认识建立临时救助制度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将其作为加强和改善民生的一项重要任务,全面落实,扎实推进。

二、明确建立临时救助制度的目标任务和总体要求

临时救助制度要以解决城乡群众突发性、紧迫性、临时性基本生活困难问题为目标,通过完善政策措施,健全工作机制,强化责任落实,鼓励社会参与,增强救助时效,补“短板”、扫“盲区”,编实织密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安全网,切实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权益。

临时救助制度实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负责制。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民政部门要统筹做好本行政区域内的临时救助工作,卫生计生、教育、住房城乡建设、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财政等部门要主动配合,密切协作。

国务院民政部门统筹全国临时救助制度建设。国务院民政、卫生计生、教育、住房城乡建设、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财政等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做好相关工作。

临时救助工作要坚持应救尽救,确保有困难的群众都能求助有门,并按规定得到及时救助;坚持适度救助,着眼于解决基本生活困难、摆脱临时困境,既要尽力而为,又要量力而行;坚持公开公正,做到政策公开、过程透明、结果公正;坚持制度衔接,加强各项救助、保障制度的衔接配合,形成整体合力;坚持资源统筹,政府救助、社会帮扶、家庭自救有机结合。

三、临时救助制度的主要内容

临时救助是国家对遭遇突发事件、意外伤害、重大疾病或其他特殊原因导致基本生活陷入困境,其他社会救助制度暂时无法覆盖或救助之后基本生活暂时仍有严重困难的家庭或个人给予的应急性、过渡性的救助。

(一)对象范围。

家庭对象。因火灾、交通事故等意外事件,家庭成员突发重大疾病等原因,导致基本生活暂时出现严重困难的家庭;因生活必需支出突然增加超出家庭承受能力,导致基本生活暂时出现严重困难的最低生活保障家庭;遭遇其他特殊困难的家庭。

个人对象。因遭遇火灾、交通事故、突发重大疾病或其他特殊困难,暂时无法得到家庭支持,导致基本生活陷入困境的个人。其中,符合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条件的,由县级人民政府按有关规定提供临时食宿、急病救治、协助返回等救助。

因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社会安全等突发公共事件,需要开展紧急转移安置和基本生活救助,以及属于疾病应急救助范围的,按照有关规定执行。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当地实际,制定具体的临时救助对象认定办法,规定意外事件、突发重大疾病、生活必需支出突然增加以及其他特殊困难的类型和范围。

(二)申请受理。

依申请受理。凡认为符合救助条件的城乡居民家庭或个人均可以向所在地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提出临时救助申请;受申请人委托,村(居)民委员会或其他单位、个人可以代为提出临时救助申请。对于具有本地户籍、持有当地居住证的,由当地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受理;对于上述情形以外的,当地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协助其向县级人民政府设立的救助管理机构(即救助管理站、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等)申请救助;当地县级人民政府没有设立救助管理机构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协助其向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申请救助。申请临时救助,应按规定提交相关证明材料,无正当理由,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不得拒绝受理;因情况紧急无法在申请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可先行受理。

主动发现受理。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村(居)民委员会要及时核实辖区居民遭遇突发事件、意外事故、罹患重病等特殊情况,帮助有困难的家庭或个人提出救助申请。公安、城管等部门在执法中发现身处困境的未成年人、精神病人等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以及失去主动求助能力的危重病人等,应主动采取必要措施,帮助其脱离困境。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或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救助管理机构在发现或接到有关部门、社会组织、公民个人报告救助线索后,应主动核查情况,对于其中符合临时救助条件的,应协助其申请救助并受理。

(三)审核审批。

一般程序。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在村(居)民委员会协助下,对临时救助申请人的家庭经济状况、人口状况、遭遇困难类型等逐一调查,视情组织民主评议,提出审核意见,并在申请人所居住的村(居)民委员会张榜公示后,报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审批。对申请临时救助的非本地户籍居民,户籍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应配合做好有关审核工作。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根据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提交的审核意见作出审批决定。救助金额较小的,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可以委托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审批,但应报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备案。对符合条件的,应及时予以批准;不符合条件不予批准,并书面向申请人说明理由。申请人以同一事由重复申请临时救助,无正当理由的,不予救助。对于不持有当地居住证的非本地户籍人员,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救助管理机构可以按生活无着人员救助管理有关规定审核审批,提供救助。

紧急程序。对于情况紧急、需立即采取措施以防止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或无法改变的严重后果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应先行救助。紧急情况解除之后,应按规定补齐审核审批手续。

(四)救助方式。

对符合条件的救助对象,可采取以下救助方式:

发放临时救助金。各地要全面推行临时救助金社会化发放,按照财政国库管理制度将临时救助金直接支付到救助对象个人账户,确保救助金足额、及时发放到位。必要时,可直接发放现金。

发放实物。根据临时救助标准和救助对象基本生活需要,可采取发放衣物、食品、饮用水,提供临时住所等方式予以救助。对于采取实物发放形式的,除紧急情况外,要严格按照政府采购制度的有关规定执行。

提供转介服务。对给予临时救助金、实物救助后,仍不能解决临时救助对象困难的,可分情况提供转介服务。对符合最低生活保障或医疗、教育、住房、就业等专项救助条件的,要协助其申请;对需要公益慈善组织、社会工作服务机构等通过慈善项目、发动社会募捐、提供专业服务、志愿服务等形式给予帮扶的,要及时转介。

(五)救助标准。

临时救助标准要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要根据救助对象困难类型、困难程度,统筹考虑其他社会救助制度保障水平,合理确定临时救助标准,并适时调整。临时救助标准应向社会公布。省级人民政府要加强对本行政区域内临时救助标准制定的统筹,推动形成相对统一的区域临时救助标准。

四、建立健全临时救助工作机制

(一)建立“一门受理、协同办理”机制。

各地要建立“一门受理、协同办理”机制,依托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政务大厅、办事大厅等,设立统一的社会救助申请受理窗口,方便群众求助。要根据部门职责建立受理、分办、转办、结果反馈流程,明确办理时限和要求,跟踪办理结果,将有关情况及时告知求助对象。要建立社会救助热线,畅通求助、报告渠道。

(二)加快建立社会救助信息共享机制。

各级政府要建立社会救助管理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机制,充分利用已有资源,加快建设社会救助管理信息系统,实现民政与卫生计生、教育、住房城乡建设、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等部门的信息共享。要依法完善跨部门、多层次、信息共享的救助申请家庭经济状况核对机制,提高审核甄别能力。要建立救助对象需求与公益慈善组织、社会工作服务机构的救助资源对接机制,实现政府救助与社会帮扶的有机结合,做到因情施救、各有侧重、相互补充。

(三)建立健全社会力量参与机制。

要充分发挥群众团体、社会组织尤其是公益慈善组织、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和企事业单位、志愿者队伍等社会力量资源丰富、方法灵活、形式多样的特点,通过委托、承包、采购等方式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鼓励、支持其参与临时救助。要动员、引导具有影响力的公益慈善组织、大中型企业等设立专项公益基金,在民政部门的统筹协调下有序开展临时救助。

公益慈善组织、社会工作服务机构、企事业单位、志愿者队伍等社会力量可以利用自身优势,在对象发现、专业服务、发动社会募捐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救助的,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享受财政补贴、税收优惠、费用减免等政策。

(四)不断完善临时救助资金筹集机制。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将临时救助资金列入财政预算;省级人民政府要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切实加大临时救助资金投入;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资金有结余的地方,可安排部分资金用于最低生活保障对象的临时救助支出。中央财政对地方实施临时救助制度给予适当补助,重点向救助任务重、财政困难、工作成效突出的地区倾斜。

五、强化临时救助制度实施的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按照属地原则,将建立完善临时救助制度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抓紧完善配套政策措施,确保2014年底前全面实施临时救助制度。要进一步建立健全政府领导、民政部门牵头、有关部门配合、社会力量参与的社会救助工作协调机制,及时研究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要将临时救助等社会救助工作列入地方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并合理确定权重;考核结果纳入政府领导班子和相关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内容,作为干部选拔任用、管理监督的重要依据。民政部门要切实履行主管部门职责,发挥好统筹协调作用;财政部门要加强资金保障,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其他有关部门要各司其职,积极配合,形成齐抓共管、整体推进的工作格局。

(二)加强能力建设。省级人民政府要切实加强临时救助能力建设,统筹考虑常住人口、最低生活保障对象和特困供养人员数量等因素,制定落实基层社会救助职责的具体办法和措施。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结合本地实际全面落实临时救助制度要求,科学整合县(市、区)、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管理机构及人力资源,充实加强基层临时救助工作力量,确保事有人管、责有人负。要积极研究制定政府购买服务的具体办法,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加强基层临时救助能力建设。要充分发挥社区居民委员会和村民委员会的作用,协助做好困难排查、信息报送、宣传引导、公示监督等工作。要加强人员培训,不断提高临时救助管理服务水平。要加强经费保障,将临时救助所需工作经费纳入社会救助工作经费统筹考虑,列入地方各级财政预算。

(三)加强监督管理。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要切实担负起临时救助政策制定、资金投入、工作保障和监督管理责任,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要切实履行临时救助受理、审核等职责,民政部门要会同卫生计生、教育、住房城乡建设、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等部门,按照“一门受理、协同办理”的工作要求,明确各业务环节的经办主体责任,强化责任落实,确保困难群众求助有门、受助及时。民政、财政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将临时救助制度落实情况作为督查督办的重点内容,定期组织开展专项检查。财政、审计、监察部门要加强对临时救助资金管理使用情况的监督检查,防止挤占、挪用、套取等违纪违法现象发生。对于出具虚假证明材料骗取救助的单位和个人,要在社会信用体系中予以记录。临时救助实施情况要定期向社会公开,充分发挥社会监督作用,对于公众和媒体发现揭露的问题,应及时查处并公布处理结果。要完善临时救助责任追究制度,明确细化责任追究对象、方式和程序,加大行政问责力度,对因责任不落实、相互推诿、处置不及时等造成严重后果的单位和个人,要依纪依法追究责任。

(四)加强政策宣传。各地要组织好临时救助政策宣传,充分利用报刊、广播、电视等媒体和互联网,以及公共查阅室、资料索取点、信息宣传栏、宣传册、明白纸等群众喜闻乐见的途径和形式,不断加大政策宣传普及力度,使临时救助政策家喻户晓、人人皆知。要加强舆论引导,从政府作用、个人权利、家庭责任、社会参与等方面,多角度宣传临时救助的功能定位和制度特点,引导社会公众理解、支持临时救助工作,营造良好社会舆论氛围,弘扬中华民族团结友爱、互助共济的传统美德。国家选择有特点、有代表性的区域进行“救急难”工作综合试点,在体制机制、服务方式、信息共享、财政税费等方面进行探索创新,先行先试,为不断完善临时救助制度,全面开展“救急难”工作提供经验。省级人民政府要根据本通知要求,结合实际,抓紧制定配套落实政策,国务院相关部门要根据本部门职责,抓紧制定具体政策措施。民政部、财政部要加强对本通知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及时向国务院报告。国务院将适时组织专项督查。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国务院

2014年10月3日

第三篇:关于建立临时救助制度的实施办法

关于建立临时救助制度的实施办法

临时救助制度是指对因病、因灾等特殊原因,造成生活暂时困难人员给予的一次性、阶段性的生活救助措施。为进一步加大对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保障力度,完善社会救助体系,根据市民政局、市财政局关于建立临时救助制度的通知精神,结合我区实际,特制定本办法。

一、关于临时救助的对象、范围及标准

(一)关于临时救助对象

凡具有本区户口且居住在本区的下列人员可申请享受临时救助:

1、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以下简称低保)对象。

2、家庭月人均收入高于本市当年城市低保标准、低于最低工资标准的城市居民。

3、因自然灾害或因病及其他突发事件,造成家庭生活暂时困难人员。

4、被评为区以上级别道德模范的困难人员,包括助人为乐模范、见义勇为模范、诚实守信模范、敬业奉献模范、孝老爱亲模范等。

5、民政部门认定的其他困难人员。

(二)关于临时救助的范围及标准

临时救助针对救助对象家庭生活因病、因灾、子女就学或遇到的突发性、特殊性困难,重点对以下几种情况给予救助:

1、低保家庭或低保边缘家庭中因患危急重病或特殊病造成生活暂时出现较大困难的,经其他各种救助帮困措施后,仍难以维持家庭基本生活的,给予适当救助。个人自付医药费30000元以下的(含30000元),救助标准为1000元—2000元;个人自付医药费30000元—50000元,救助标准为2000元—3000元;个人自付医药费50000—80000元,救助标准为3000元—5000元;个人支付医药费80000元—100000元,救助标准为5500元。

2、低保家庭中经考试被国家正式国民教育录取的在读大学生,难予支付学费的(不含自费择校生),救助标准按第一学期学费全额支付。

3、小学、初中、高中的贫困家庭经各种帮困措施救助后,家庭

成员长期患病,基本生活比较困难的,救助标准为1000元—5500元。

4、因自然灾害或遇到突发性、不可抗拒性因素导致家庭特殊困难的,酌情给予救助,标准为1000元—5500元。

5、低保家庭中的婴幼儿童(0——6)岁可享受临时救助,每年不超过600元特殊困难补助费。

6、低保家庭中90岁以上的空巢老人,可享受临时救助,每人不超过600元生活护理费。

7、生活困难的道德模范,根据生活困难程度,救助标准1000-5500元;家庭出现重大困难情况,可酌情一次性给予10000元救助。

8、其他特殊情况造成家庭生活特别困难的。

二、关于临时救助的申请

申请享受临时救助的对象,以家庭为单位,自愿向户籍所在地社区居委会提出书面申请,并出具以下证明:

(一)居民户口本;

(二)居民身份证;

(三)收入证明;

(四)在职职工所在单位证明;

(五)民政部门认为需要提供的其他相关证明材料。

申请人所属单位应当为其出具真实准确的收入证明。社区居委会以及工会、残联、劳动等部门管理的困难人员,如符合上述临时救助条件,也可以向其户籍所在地社区居委会提出书面申请。

未成立社区居委会的居民小区,申请人可直接向户籍所在地街道办事处民政科提出书面申请。

三、关于临时救助的受理和审批程序

(一)社区居委会初审

1、社区居委会接到临时救助书面申请后,应当及时提交社区低保评议小组进行评议和入户调查,并在社区进行公示(3—5天),征求群众意见。

2、经初审无异议符合救助条件的家庭,社区居委会要在申请人填写的《北京市临时救助申请审批表》上签署初审意见并加盖公章,会同有关材料上报街道办事处民政科。

(二)街道办事处民政科复核

1、街道办事处民政科接到社区居委会上报的临时救助申请后,要通过入户核查,社区访查等方式,对上报的申请材料逐一进行核查,对符合救助条件的由主管领导签署意见,加盖街道民政科公章,会同有关材料上报区民政局;对经街道审核,不符合救助条件的申请家庭,由街道办事处民政科在30日之内书面通知申请家庭,并说明理由。

2、街道办事处民政科按月填报临时救助资金支出统计表,将享受临时救助家庭情况输入计算机,建立临时救助档案。

(三)区民政局审批

自接到申请人提出书面申请之日起,对材料齐全且符合临时救助条件的家庭,应在30日内办理审批手续。

(四)成立西城区临时救助审批领导小组。

(五)因受灾较重或特殊原因造成家庭生活较大困难的个人,救助款超过5500元以上的和群体群灾特殊事故报临时救助审批领导小组研究批准。

四、关于临时救助资金

本区建立的临时救助资金,通过政府投入以及社会资助等方式筹集:

(一)从2002年建立的2000万元“扶贫帮困资金”和1000万元“爱心助困资金”中,安排100万元作为临时救助资金。

(二)区财政按照当年低保资金5%的比例编制预算,纳入社会救助专项资金支出科目,与医疗救助资金合并调剂使用,实行专项管理,专款专用。

(三)从西城区发行的社会福利彩票所筹公益金中,每年提取一定的比例用于临时救助。

(四)从区接受的社会捐助资金中,每年支付一部分作为临时救助资金。

(五)鼓励社会组织和个人为临时救助制度提供资金援助,开展面向低收入人员多形式的临时救助活动。

(六)救助资金的发放,内由街道财政垫付,每半年区财政与街道财政统一结算,各街道承担20%的资金,区财政承担80%的资金。

五、关于临时救助其他事项

(一)救助对象一般每年只申请享受一次临时救助。

(二)救助对象不能如实提供家庭收入状况,采取虚报、隐瞒等手段骗取享受临时救助待遇的,街道要追回临时救助款物,取消再次申请临时救助资格。

(三)从事临时救助管理和审批的工作人员要依法办事,接受社会监督,对工作失职的工作人员要实行责任追究制度。

(四)主动接受审计部门监督管理

1、加强对临时救助资金的管理,严格规范资金的使用和监督。

2、临时救助资金要专款专用。

3、民政局定期向西城区临时救助审批小组公布资金使用情况。

4、对玩忽职守、徇私舞弊、截留、扣押、挪用临时救助资金等行为依法予以查处。

北京市西城区民政局北京市西城区财政局

二00四年六月八日

第四篇:临时救助制度解读

国务院关于全面建立临时救助制度的通知

一、国务院建立临时救助制度:

 进一步发挥社会救助托底线、救急难作用,解决城乡困难群众突发性、紧迫性、临时性生活困难;  填补社会救助体系空白。

二、对象范围:

家庭对象

 因意外、突发大病等导致生活严重困难的家庭  因支出突然增加导致生活严重困难的低保家庭

个人对象

 遭遇火灾、事故、突发大病且无家庭支持陷入困难

 灾害、灾难、社会安全等突发公共事件需紧急转移和生活救助

三、申请受理:

依申请受理

 无正当理由,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不得拒绝受理

主动发现受理

 政府民政部门、救助管理机构在发现或接到线索后,应主动核查情况

四、救助方式:

 发放临时救助金 必要时可直接发放现金;  发放实物

衣物、食品、饮用水;  提供转介服务

符合低保或医疗、教育、住房、就业等条件的,要协助申请。

五、工作机制:

“一门受理、协同办理”

 设立统一的申请受理窗口;  建立社会救助热线;

社会救助信息共享

 民政与卫生计生、教育、住房城乡建设、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等部门的信息共享;

社会力量参与

 公益慈善组织、企业设立专项公益基金;

 参与救助可按有关规定享受财政补贴、税收优惠、费用减免等政策;

资金筹集

 各级政府将临时救助资金列入财政预算;  中央财政给予适当补助。

六、监督管理:

 防止挤占、挪用、套取临时救助资金的现象发生;

 对出具虚假材料骗取救助的单位个人,在社会信用体系中记录。

第五篇:萧山区临时救助制度

萧山区临时救助制度

一、政策依据:《萧山区临时示例实施细则》

二、范围对象:居住在萧山区并具有萧山区常住户籍、因各种特殊原因造成家庭基本生活暂时出现困难的家庭。主要包括:

1、因洪涝、台风、泥石流、雨雪等自然灾害和火灾等突发性事故造成实际居住房屋损坏或倒塌、财产严重损毁、人员伤亡,无自救能力的家庭;

2、因家庭成员患急,重疾病住院治疗并实际支出医疗费用较大,经区社保中心实施医疗救助后,仍需承担较大医疗费用,造成生活特别困难的家庭;

3、经认定的其他特殊困难人员。

三、审批程序:

申请临时救助的对象,应以家庭为单位,由户主向户籍所在地的村委会(社区居委会)提出书面申请报告,村委会(社区居委会)经调查核实、民主评议后,填写“萧山区临时救助申请对象登记表”。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对村(社区)上报的申请材料进行核查,符合条件的,上报区民政局或慈善总会“(原则上只能上报一处)。区民政局或慈善总会在规定时间内将审批结果告知各镇街。

四、所需相关证件和证明材料:

1、本人申请报告

2、填写完整的申请表格

3、申请人户口薄、身份证复印件

4、住院结算单据、住(出)院小结、病情诊断证明。(全部要原件)

5、民政部门认为有需要提供的其他的有关证明和材料。

下载7、全面建立临时救助制度的通知word格式文档
下载7、全面建立临时救助制度的通知.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困难群众临时救助制度

    一、临时救助对象 凡具有宜昌城区居民户口,因病、因灾、子女就学或其他不可抗拒性因素等原因造成生活暂时困难的城乡困难群众家庭可申请享受临时救助,主要包括: (一)城乡低保对象......

    (武民政[2009]20号)关于建立城乡困难群众临时救助制度的通知

    武民政[2009]20号市民政局市财政局 关于建立城乡困难群众临时救助制度的通知 各区民政局、财政局: 为缓解城乡困难群众的突发性、临时性生活困难,完善社会救助体系,根据省民政......

    临时救助

    城乡困难群众临时救助办法总则第一条为进一步完善我区社会救助体系,提高对因临时性、突发性事件造成基本生活暂时困难群众的救助能力,有效缓解城乡困难群众临时生活困难,根据民......

    建立城乡医疗救助制度

    建立城乡医疗救助制度,将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农村特困户和五保供养对象纳入救助范围 城乡医疗救助制度是指通过政府财政拨款和社会捐助等多渠道筹资建立基金,对患大病......

    3533+ 2019x市临时救助制度

    3533+2019x市临时救助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进一步完善全市城乡社会救助体系,确保困难群众在因特殊原因造成基本生活出现暂时性困难时,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救助,根据《x省人民......

    临时救助申请

    临时医疗救助申请尊敬的市乡人民政府: 申请人(病人),女,汉族,1年月日出生,现年60岁,身份证号:;农民。现住组。 申请人,汉族,19年0 月1日出生,身份证号:,农民。系丈夫:现住。 我()和丈夫一直在......

    临时救助申请

    救助申请 尊敬的XX县民政局领导: 我是XX镇XX村第一小组村民XXX,今年73岁,是一名先天性聋哑并患精神病的孤寡老人,无劳动能力,日常全靠政府救济。近几年,随着年龄渐增,身体每况日下,......

    临时救助申请书

    临时救助申请书 区民政局领导: 我名叫刘木香,现年60岁,现住红古区海石湾煤电公司五小区。我于2016年6月份得病,住入红古区人民医院治疗,经过一段时间的检查治疗,身体继续疼痛难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