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试论述现代市场经济国家政府的基本职能
市场经济是自主性、平等性、竞争性、开放性和规则性的经济。与之相适应建立起来的政府应该是有限政府、服务型政府、透明政府和法治政府。
(一)市场经济的自主性要求建立有限政府。
市场经济是市场主体之间自主、自由地交换其产品的经济。因而市场主体必须有足够的自主性和自由度。如果政府的权利过宽过大,就会限制市场主体的经济活动,削弱市场主体的活力和积极性,从而阻碍市场经济的发展。
有限政府即权力受到限制的政府。它要求把政府的权力限定在提供公共产品、维护市场秩序和社会安全稳定、实施宏观调控以弥补市场失灵等几个少数领域之内。
(二)市场经济的平等交换原则要求建立服务型政府
市场经济是平等主体之间交换其产品的经济,它不允许任何一方拥有特权。只有市场主体之间是平等的,市场经济才能正常运转。如果哪一方拥有特权,市场交易就不是平等的,就会破坏价格信号、降低经济效率。在市场经济中,政府作为一个特殊主体,与其他市场主体在地位上应是
完全平等的,同样不能拥有特权。政府的特殊性在于它是规则的制定者、监督者和维护者。为其它市场主体提供一个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保障经济社会健康有序运行和发展。从这一意义上讲,政府的地位相当于服务业。所以要建设服务型政府。
政府提供公共服务是调控社会经济健康发展、社会群体之间收入差距、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保障社会安定有序的有效手段和机制。
(三)市场经济的竞争性和开放性要求建立透明政府
市场经济是竞争性和开放性的经济,这正是市场经济的活力所在。如果没有竞争和开放,经济就会陷入停滞甚至倒退。市场经济的竞争性和开放性要求政府信息公开,政府作为特殊的市场主体。掌握着大量的信息和市场资源,而且其活动也同其它市场主体的利益息息相关。因此,除了有关国家安全和商业秘密的信息之外,其他信息都应该向公众公开,以利于资源共享和充分竞争。
(四)市场经济是规则经济,要求建立法治政府
“规则”既包括“法则、规章”。也包括要求大家共同遵守的“制度或章程”。这些规则一方面需要贯彻到经济活动的各个领域。政府参与经济活动的行为也不例外;另一方面,所有的规则、在各个领域都需要通过法治化加以实施。因为法律更具有权威性、稳定性和长期性。法治政府即依法行政的政府。现代市场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崇尚法治。把法律作为对经济运行实行宏观调控和微观调节的最主要手段,其他各种手段也都必须纳入法制的范围,并要求整个社会生活的法治化与之相适应。只有这样,才能确立一整套完备的市场规则,形成和维护高度规范化的市场秩序,保障市场机制的良性运行。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政府行为必然要转变到法治轨道上来,因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行为规范首先是法律法规。
第二篇:构建和谐社会:现代政府的基本职能
构建和谐社会是政府的基本职能政府是国家社会公共利益的代表和管理者。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对我国各级政府职能进行了明确界定,即“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随着形势发展和执政环境的不断变化,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职能更加清晰地凸显出来,迫切需要进一步强化。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首先需要强化政府构建和谐社会的能力。当前,我们国家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年人均GDp首次突破1000美元。许多国家的发展进程表明,在这一阶段,有可能出现两种发展结果:一是进入“黄金发展期”,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政治、文化和社会各方面不断进步,整个社会实现顺利转型,进入现代化社会;另一种是进入“矛盾凸显期”,各种经济社会矛盾加剧,社会差距扩大,甚至出现政治和社会动荡,经济增长难以为继,形成徘徊和不稳定的局面。因此,在这个重要阶段,必须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处理好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当前各级政府面临突出矛盾和问题,迫切需要强化构建和谐社会的责任感。一是经济结构不合理、资源配置效率低的矛盾依然突出,粗放的、依赖投资增长的模式尚未改变。二是收入分配关系尚未理顺,行业之间、地区之间、城乡之间收入差距不断扩大,不同群体间利益分化加剧,已成为诱发社会矛盾的根源。三是社会就业矛盾突出,城镇就业压力加大和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业转移速度加快同时出现,新成长劳动力就业和失业人员再就业问题相互交织,特别是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问题已成为一个带有全局性的重大经济和社会问题。四是资源环境压力加大,工业污染治理任务相当艰巨,城镇生活污染比重明显上升,部分地区水土流失、荒漠化不断加剧,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面临严峻挑战,等等。这些矛盾和问题严峻地摆在各级政府面前,能不能解决,怎么样解决,是事关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问题,也是各级政府的职能需要。有重点、有步骤地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加快经济发展,创造和谐社会的物质基础。没有经济的发展,就没有社会的发展,更不可能建成和谐社会。而经济的停滞、社会的贫穷不仅不能带来和谐,而且只能导致动荡和战争。因此,要使我们的社会更加和谐,政府必须发挥好经济发展调控者的职能,坚持不懈地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加强文化建设,培植和谐社会的精神支柱。和谐社会必然要建设在健康发展的先进文化基础之上,建筑在科学和人文文化的繁荣昌盛上。各级政府必须结合新的实践和时代发展要求,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同时要大力发展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提高广大干部群众的素质,为经济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智力支持和精神动力。落实基本国策,推动和谐社会可持续发展。国策是立国、治国之策,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保障。必须把计划生育、土地管理、环境保护三项基本国策的落实放在政府工作的重要位置。首先,各级政府必须毫不放松地搞好计划生育,为全面建设和谐社会营造良好的人口环境。其次,我们需要科学合理地利用土地资源,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努力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为后人留下发展的空间。第三,必须继续坚持污染治理与生态保护并重的方针,抓住结构调整、水污染防治、生态保护、环保执法等关键环节,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积极推广清洁生产,全面改善环境质量,推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健全民主法制,营造和谐社会的稳定环境。实践证明,民主法治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成果,是治理国家与社会最科学合理的法律制度武器。以民主法治求和谐,必须充分发挥民主政治所具有的透明性、稳定性、科学性的特点,通过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权利,凝聚人心,集中民智,在和谐中产生强大的凝聚力、创造力;坚持稳定压倒一切的方针,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以发展促稳定,以稳定保发展;不断加强法治建设,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继续坚持“严打”方针,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严厉惩治各种社会犯罪,依靠国家和法律的权威力量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维护群众利益,完善和谐社会的保障体系。维护人民群众利益是政府工作的立足点,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出发点。当前,要重点抓好就业再就业、劳动保障、城乡低保、社区服务、农村合作医疗等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千方百计做好城镇就业和下岗职工再就业,构造好“两个确保”、“一个低保”三条保障线。特别要高度关注“三农”工作,通过加快发展和政策支持,不断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小康社会进程。提高政府构建和谐社会的能力首先,要树立“三观”,指导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科学的发展观、正确的政绩观和群众观,是我们党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的丰富。这“三观”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同时又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科学的发展观引导着正确的政绩观,正确的政绩观实践着科学的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正确的群众观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认识基础和价值约束,是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的思想基础。其次,要提高“四力”,增强各级政府的执政能力。一是提高驾驭全局、统筹协调能力。各级政府公务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都要自觉加强学习,要深刻认识政府工作的特点和规律,善于运用各种有效的手段,走好整盘棋,在统筹指导下实现协调发展。二是要提高处理复杂矛盾和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在解决一个个具体问题、处理一件件棘手事务中,总结积累经验,磨砺意志,切实提高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三是要提高依法行政、改革创新的能力。要认真落实《行政许可法》和《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
施纲要》,进一步推进行政行为的规范化、行政程序的法定化,不断提高依法行政水平。
第三篇:构建和谐社会:现代政府的基本职能
文章标题:构建和谐社会:现代政府的基本职能
构建和谐社会是政府的基本职能
政府是国家社会公共利益的代表和管理者。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对我国各级政府职能进行了明确界定,即“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随着形势发展和执政环境的不断变化,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职能更加清晰地凸显出来,迫切需要进一步强化。
国
际国内形势的发展首先需要强化政府构建和谐社会的能力。当前,我们国家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2003年人均GDP首次突破1000美元。许多国家的发展进程表明,在这一阶段,有可能出现两种发展结果:一是进入“黄金发展期”,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政治、文化和社会各方面不断进步,整个社会实现顺利转型,进入现代化社会;另一种是进入“矛盾凸显期”,各种经济社会矛盾加剧,社会差距扩大,甚至出现政治和社会动荡,经济增长难以为继,形成徘徊和不稳定的局面。因此,在这个重要阶段,必须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处理好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
当前各级政府面临突出矛盾和问题,迫切需要强化构建和谐社会的责任感。一是经济结构不合理、资源配置效率低的矛盾依然突出,粗放的、依赖投资增长的模式尚未改变。二是收入分配关系尚未理顺,行业之间、地区之间、城乡之间收入差距不断扩大,不同群体间利益分化加剧,已成为诱发社会矛盾的根源。三是社会就业矛盾突出,城镇就业压力加大和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业转移速度加快同时出现,新成长劳动力就业和失业人员再就业问题相互交织,特别是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问题已成为一个带有全局性的重大经济和社会问题。四是资源环境压力加大,工业污染治理任务相当艰巨,城镇生活污染比重明显上升,部分地区水土流失、荒漠化不断加剧,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面临严峻挑战,等等。这些矛盾和问题严峻地摆在各级政府面前,能不能解决,怎么样解决,是事关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问题,也是各级政府的职能需要。
有重点、有步骤地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加快经济发展,创造和谐社会的物质基础。没有经济的发展,就没有社会的发展,更不可能建成和谐社会。而经济的停滞、社会的贫穷不仅不能带来和谐,而且只能导致动荡和战争。因此,要使我们的社会更加和谐,政府必须发挥好经济发展调控者的职能,坚持不懈地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
加强文化建设,培植和谐社会的精神支柱。和谐社会必然要建设在健康发展的先进文化基础之上,建筑在科学和人文文化的繁荣昌盛上。各级政府必须结合新的实践和时代发展要求,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同时要大力发展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提高广大干部群众的素质,为经济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智力支持和精神动力。
落实基本国策,推动和谐社会可持续发展。国策是立国、治国之策,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保障。必须把计划生育、土地管理、环境保护三项基本国策的落实放在政府工作的重要位置。首先,各级政府必须毫不放松地搞好计划生育,为全面建设和谐社会营造良好的人口环境。其次,我们需要科学合理地利用土地资源,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努力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为后人留下发展的空间。第三,必须继续坚持污染治理与生态保护并重的方针,抓住结构调整、水污染防治、生态保护、环保执法等关键环节,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积极推广清洁生产,全面改善环境质量,推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健全民主法制,营造和谐社会的稳定环境。实践证明,民主法治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成果,是治理国家与社会最科学合理的法律制度武器。以民主法治求和谐,必须充分发挥民主政治所具有的透明性、稳定性、科学性的特点,通过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权利,凝聚人心,集中民智,在和谐中产生强大的凝聚力、创造力;坚持稳定压倒一切的方针,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以发展促稳定,以稳定保发展;不断加强法治建设,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继续坚持“严打”方针,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严厉惩治各种社会犯罪,依靠国家和法律的权威力量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维护群众利益,完善和谐社会的保障体系。维护人民群众利益是政府工作的立足点,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出发点。当前,要重点抓好就业再就业、劳动保障、城乡低保、社区服务、农村合作医疗等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千方百计做好城镇就业和下岗职工再就业,构造好“两个确保”、“一个低保”三条保障线。特别要高度关注“三农”工作,通过加快发展和政策支持,不断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小康社会进程。
提高政府构建和谐社会的能力
首先,要树立
“三观”,指导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科学的发展观、正确的政绩观和群众观,是我们党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的丰富。这“三观”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同时又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科学的发展观引导着正确的政绩观,正确的政绩观实践着科学的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把
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正确的群众观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认识基础和价值约束,是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的思想基础。
其次,要提高“四力”,增强各级政府的执政能力。一是提高驾驭全局、统筹协调能力。各级政府公务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都要自觉加强学习,要深刻认识政府工作的特点和规律,善于运用各种有效的手段,走好整盘棋,在统筹指导下实现协调发展。二是要提高处理复杂矛盾和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在解决一个个具体问题、处理一件件棘手事务中,总结积累经验,磨砺意志,切实提高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三是要提高依法行政、改革创新的能力。要认真落实《行政许可法》和《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进一步推进行政行为的规范化、行政程序的法定化,不断提高依法行政水平。
《构建和谐社会:现代政府的基本职能》来源于xiexiebang.com,欢迎阅读构建和谐社会:现代政府的基本职能。
第四篇: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财政职能
结合中国实际,论述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财政职能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财政职能可以归结为三个方面:资源配置职能、收入分配职能及经济稳定职能。
资源配置职能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经济社会资源的配置有两种方式来实现,即市场机制和政府机制。市场对资源的配置起基础性作用,但由于存在着公共品、垄断、信息不对称、经济活动的外在性等情况,仅仅依靠市场机制并不能实现资源配置的最优化,还需要政府在市场失灵领域发挥资源配置作用。
财政作为政府调控经济社会运行的主要杠杆,是政府配置资源的主体。因为,在经济体系中,市场提供的商品和服务数量有时是过度的,有时是不足的,整个社会的资源配置缺乏效率。财政的资源配置职能就表现在对市场提供过度的商品和劳务数量进行校正,而对市场提供不足的产品和服务进行补充,以实现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
资源配置职能的主要内容表现在以下三方面:一是财政可通过采取转移支付制度和区域性的税收优惠政策、加强制度建设、消除地方封锁和地方保护、完善基础设施、提供信息服务等方法,促进要素市场的建设和发展,推动生产要素在区域间的合理流动,实现资源配置的优化。二是财政通过调整投资结构,形成新的生产能力,实现优化产业结构的目标。如交通、能源等基础产业项目的资金和技术“门槛”高,政府就可通过产业政策指导和集中性资金支持,防止规模不经济的产生。除了政府直接投资外,还可利用财政税收政策引导企业投资方向,以及补贴等方式调节资源在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的配置,形成合理的产业结构。三是市场无法有效提供公共商品,提供公共商品是政府的基本职责。政府一般以税收等形式筹措资金,以不损害市场机制和秩序为原则,提供公共商品。
财政配置职能的基本要求包括:1.比例确定,实现资源配置总体效率:
;2.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提高资源配置的结构效率;3.合理安排政府投资规模、结构,保证国家重点建设;4.市场效率损失最小化;5.提高财政资源配置本身的效率。
提供公共产品是财政配置资源的首要内容。主要包括:国家防务,公共管理,建造公共工程,干预外溢性行为,自然垄断领域。
收入分配职能
财政的收入分配职能是政府为了实现公平分配的目标,对市场经济形成的收入分配格局予以调整的职责和功能。公平分配的两个层次:
经济公平: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强调的是要素投入和要素收入相对称,它是在平等竞争的环境下由等价交换来实现的。
社会公平:指人们之间的收入差距不能太大,应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以社会能接受为限度。社会分配不公的原因:1.个人所拥有的资本和私人财富的不同;2.个人天赋和劳动能力的差异以及受教育和培训的机会不同;3.市场经济中存在着非竞争性。
在各种不同的财政手段中,实现再分配的最直接的手段有:
一、税收转移支付,即对高收入家庭课征累进所得税并对低收入家庭给予补助二者相结合的方法;
二、用累进所得税的收入,为使低收入家庭获益的公共服务提供资金。
三、对主要由高收入消费者购买的产品进行课税,并同时对主要为低收入消费者使用的其他产品给予补贴二者相结合的方法;
四、完善社会福利制度,使低收入者实际收入增加,个人收入差距缩小;
五、建立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促进城乡之间和地区之间人口的合理流动,这是调动劳动者劳动积极性,遏制城乡差距和地区差距进一步扩大的有效途径。
经济稳定职能
在市场经济中,实现充分就业、稳定物价水平、平衡国际收支是财政的经济稳定职能的三个方面。要保证社会经济的正常运转,保持经济稳定发展,就必须采取相机抉择政策,即根据经济形势的变化,即时变动财政收入政策。如积极的财政政策、消极的财政政策、稳健的财政政策以及扩张的财政政策。同时采用“自动”稳定装置,以不变应万变,减缓经济的波动。在政府税收方面,主要体现在累进的所得税上。当经济处于高峰期时,可抑制需求;当经济处于低谷时,刺激需求,促使经济复苏。在政府支出方面,主要体现在社会保障支出上,用以控制在不同经济发展时期失业人口的数量。同时还有政府的农产品价格支持制度。这些都是促进经济发展,实现经济稳定发展的重要措施和手段。
公共财政的三大职能之间,存在的是既一致又矛盾的关系。
三者之间首先是一致的。
财政的公平与稳定职能的实现,其前提条件是效率职能的实现。只有解决了效率问题,社会才有可能真正解决公平问题。也只有解决了效率问题,才有可能真正解决宏观经济的稳定问题。一个没有效率的社会,是没有前途的社会,是走向没落的社会。经济的根本问题是效率问题,缺乏效率,经济增长乏力,更多的将是经济危机乃至社会危机、政治危机,是谈不上宏观经济的稳定增长的。
效率、公平和稳定三大政策目标之间,也可能存在矛盾和冲突。
公平与效率始终是一对矛盾,是鱼与熊掌不可兼得。譬如,希望促进公平,却损害了效率;而为了提高效率,则必须以公平为代价。我国通过20余年的改革开放,经济有了迅速的增长,效率有了很大提高,但公平问题也尖锐起来,贫富差距日益拉大,严重地影响了社会稳定。这使得政府在抉择上陷于两难困境,需要在效率与公平之间作出抉择和痛苦的取舍。
因此,政府在开展收支活动时,三大职能是应综合考虑的。
第五篇:中日国家政府行政职能范围及其比较
中日国家政府行政职能范围及其比较
20*** 邹金
一、政府行政职能的构成行政职能,即政府职能,是指政府依法对国家及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管理所具有的职责和 作用,也就是政有行使公共权力管理社会的职责范围和通过管理所起的作用。行政职能是国家职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国家职能包括立法职能、司法职能和行政职能。随着社会的发展,行政职能在日益扩张,它在国家活动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按照行政职能作用范围的大小,可将行政职能划分为小职能、中型职能和积极职能。世界银行在1997年的世界发展报告上就提出重新思考和界定政府作用的框架:(1)政府能力低的国家必须将注意力首先集中于基本的功能上:提供纯粹的公共物品,诸如财产权、宏观经济稳定、控制传染病、安全用水、道路以及保护穷人;(2)除了这些基本的服务之外就是中介功能,如外部效应管理(比如污染),制定垄断行业的法规以及提供社会保险(养老金、失业救济金);(3)有较强能力的政府可以发挥更积极的职能,通过帮助、协调来解决市场失灵的问题。所以,按照行政的作用领域概况言之,政府职能在于:解决市场失灵的问题、解决外部效应、促进社会公平、提供社会保险、协调私人活动五方面。主要是政治职能、经济职能、文化职能与社会职能四个部分。
二、中日两国行政职能范围的比较研究
(一)政治管理职能
1.军事国防行政职能
日本战后新宪法规定放弃战争权利和集体自卫权,因此防卫力量不能超过自卫所需,发展防卫应该是有限度的。而近年来,日本一再突破了专守防卫的原则,不断强化国家防卫职能,加速了军事大国化的进程。强化美日军同盟、扩大防御范围、建设攻防兼备的高质量国防力量、完善战时安全体制是日本国防职能调整的方向。
2.司法行政职能
日本政府的司法行政职能中包括检察职能的内容,强调法律执行的功能,突出有关社会治安好社会稳定的职能。如日本政府法人司法行政职能是管理检查、行刑、赦免犯罪及对犯罪进行感化;负责有关国家利益的争讼,有关国籍、户籍的居民登记;限制非法团体及拟定司法令等。
我国在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由于民主与法制不健全,过去政府基本上是实行“人
治”,导致了权力的过分集中和法制的形式化。改革开放以来,政府经过简政放权,政企不分的现象有所改善;“以法治国”的基本方略提出以后,政府各部门的工作也都纳入法制的轨道。但是,由于千百年来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消极影响,一个责权分割严明、民主与法制健全、监督制约机制有力的“法治国家”,还不可能自然而然地在中国出现。在习惯力的作用下长期计划经济体制造成的“强政府、弱社会”、公民自主意识的淡薄与缺少民主法制的历史传统相结合,使得我们由“人治”到“法制”的进程较为漫长,民主政治的建立有时也会受到某些方面的挑战;
(二)经济管理职能
1.日本政府的计划导向型模式
日本政府经济管理职能的特色,突出表现在政府强有力的计划和产业政策诱导资源配置。政府对经济的干预的范围和力度明显大于欧美国家。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日本政府经济职能模式是一种政府计划导向型的模式。其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诱导性的经济计划。日本政府的经济发展计划主要是确定经济发展的中长期战略目标和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揭示政策总趋向,引导经济稳定健康地发展。但计划却是诱导性的,其宗旨在于指明经济发展的走向,表明政府的政策主张和意图,向企业和个人提供可靠的信息。由于不是指令性计划,所以没有强制执行的效力。
(2)独树一帜的产业政策。产业政策是以总供给为管理对象,利用政策手段对产业实行保护、扶植、调整和完善,促进产业结构合理化和产业升级。日本的产业政策着力于确定不同时期的主导产业及其发展战略,鼓励企业通过技术进步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建立分工协作的企业组织结构,限制垄断和扶植幼稚产业。
(3)对民间经济活动进行“行政指导”。日本强调政府与企业的双向约束,为了达到一定的政策目标,政府机关对民间企业进行行政性“劝告”,以期取得企业的合作。
(4)国有企业比重低。在战后日本政府经济职能空前强化的过程中,并未推行大规模的国有化,其国有企业始终保持着较小规模和较低比重。国有企业比重低,意味着日本政府并不重视利用国有企业的规模与结构变化来行使其经济职能,而这种经济职能方式在其他国家中却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2.日本政府在经济职能行使中的手段
(1)对经济发展进行引导。制定具有诱导性的经济发展计划是日本政府在经济职能发挥中的重要特征。日本政府在经济计划制定过程中主要是对经济发展中需要解决的问题以及中长期的发展战略目标进行确定并指出经济政策的总体趋向,从而引导国内经济能够健康且稳定的发展。这种经济发展计划虽然具有诱导性,但是主要功能是明确国内经济走向并表明经济政策的意图和主张来为经济个体在决策方面提供信息,它并不具备强制力。
(2)围绕产业政策发挥经济职能。产业政策是日本政府高度重视的内容。产业政策在日本实现现代化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它是对不同产业在不同时期发展中的倾斜性政策,对一些体现出经济发展战略意义的产业给予优惠,从而确保产业结构的升级以及产业竞争力的提高。产业政策的制定能够对主导产业进行确定并对这些企业在提高生产效率和创新技术方面进行鼓励。
(3)对微观经济个体进行调节。对微观经济个体本身的经济行为作出“行政指导”是日本政府经济职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日本国内的“官商协调”提高了日本政府在对微观经济个体行为作出调节和劝导的有效性。
3.中国经济职能方面现状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原有政治体制在政府管理职能方面的主要弊端就是政府职能结构不合理,政治统治职能过强,经济社会职能过弱。在经济职能中,微观管理职能过强,宏观调控力过弱。即政府对企业的人、财、物、产、供、销一管到底,甚至连生产的产品规格、价格、数量、销售等细微之处也都一一包揽,而对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却缺乏强有力的宏观调控,建国几十年一直跳不出大起大落的怪圈。
(三)社会管理职能
1.教育行政职能
日本是的教育行政职能模式属于混合型,兼具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两种体制类型的特点,也是偏向于集权的混合型。日本的教育行政体制,从明治维新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实行高度中央集权;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以美国为榜样进行教育改革,实行地方分权制,从而形成当前的混合型。其中央教育行政机关是文部省,拥有很大的教育管理权限。他不仅提供指导、服务,而且对地方教育具有一定的控制权、指挥权和监督权。地方也有一定的教育自主权,表现为地方的两极教育部门均向同级议会负责,而不是向文部省负责。但总的来说,日本教育行政体制中集权的成分大于分权的成分。
2.社会职能履行过程中非政府力量的积极参与。如在教育方面,日本注重推动公立学校的发展,以私补公,弥补政府教育资源的不足。
我国在社会职能中,社会管制功能过强,采取政治统治模式,而社会服务功能过弱,角色冲突。随着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进行,政府的阶级统治职能明显收缩,形式有所转变,效力有所提高,宏观调控能力增强;从政府与公民的关系看,一元结构的中央集权体制向政府
与公民之间相互制衡的二元结构发展。但是,由于在社会转型时期旧体制和旧观念的部分存在,也由于历史条件的制约和宏观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环境的限制,传统的“直接控制型”管理体制并未得到根本性突破,一些机构和部门仍习惯于旧的体制和做法,企图用强制性权力对生产经营活动进行干涉和控制,结果再次造成政府职能部门的错位。
三、对我国行政职能转变的启示和借鉴
1.转变政府职能的方式应为:强化政府宏观管理职能,弱化政府微观管理职能;分化部分政府职能,转化政府社会管理职能。
2.政府应集中于核心职能的输出,如提供并严格执行市场竞争的公平规则。把应该交给企业、中介机构、市场的事情交出去,政府集中精力抓大事。
3.把政府新的资金投入连同政府以前的国有资产一起大胆地交由企业经营。政府主要是制定相应的国有资产经营法制法规,通过建立健全一系列约束、规范、监督机制来调控国有资产运行,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4.加快剥离企业办社会职能,搭好为企业服务的社会平台,使企业能轻装走向市场经济,避免因企业社会包袱太重而减弱在市场经济中生存发展的能力。政府应当在规划、引导、政策导向、规范秩序等方面重点做工作,并为企业在科学、技术、信息、招商引资、人文、基础设施等软硬环境建设方面搭好服务的社会平台。
5.把市场机制引入公共服务领域,借助于市场手段发挥政府职能。将政府机构改革与公共服务的市场化探索有机结合,可以有力地促进政府职能的转变。推行公共服务市场化,如通过竞争性投标签订合同,把一些公共服务工作承包出去;对某些提供公共服务的公营部门进行公司化改造,按市场方式运作,或者放松规制,让民营部门直接参与公共服务;政府的公共服务可采取收费的方式,把价格机制引入公共服务中来;实行政府采购制等。
6.政府放松或取消对市场的某些管制,促进市场的发育和发展。营造各类合法经济主体公平竞争的环境。
7.政府要把一部分职能转移给社会中介组织,加强与它们的协调与沟通,使中介组织发挥更大的作用。加强社区建设,搞好社区服务,推进新型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
8.进一步深化审批制度改革,简化审批手续,让政府从涉及经济利益关系的审批程序中撤出来,减少政府对经济事务的直接干预,增加项目审批的透明度和有效监管,杜绝“审批经济”的存在。要加强监督和责任追究,建立行政审批责任追究制度。
参考文献
[1]卓越.比较政府与政治 [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大学出版社,2004
[2]邹均.日本行政管理概论[M]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1986
[3]徐平.对日本政府经济职能的历史考察与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4] [美]亨廷顿.变革社会中的政秩序.,三联书店1988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