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发挥民政工作在社会建设中的作用
发挥民政工作在社会建设中的作用
在促进社会公平、维护社会稳定、推动社会进步等社会建设中,民政工作至关重要。温家宝总理说:“民政工作是党和国家非常重要的工作。它是直接为人民群众服务的,为群众排忧解难,它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政府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
民政部门应把民政工作置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中,准确把握民政工作发展变化的趋势,着眼于功能作用的延伸和强化,充分发挥民政部门的职能作用,以保障人民群众基本生活权益和民主政治权利,努力实现有效的社会救助、广泛的基层民主、优质的福利服务、牢固的军民团结和规范的社会管理,为构建和谐社会作出积极贡献。下面我从社会救助和优抚安置职能创新入手,浅谈如何充分发挥民政工作在社会建设中的作用:
一、加快构筑多元化的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形成社会救助的服务机制,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
社会救助是调节收入分配、促进社会公平的必要措施,是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近几年来,救助领域不断扩展,救助的整体功能也在不断增强,在解决困难群众保障工作中 1
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要想充分发挥民政救助在促进社会公平、维护社会稳定中的作用,首先要实现思想观念从传统民政业务向“大民政”的转变,从重管理、轻服务向管理和服务并重拓展,应从被动开展业务转变为主动提供服务。
其次应该在工作实践中敢于大胆创新,完善和健全多元化的社会救助体系,进一步加强社会救助、社会救济和慈善事业的配套、衔接,增强社会保障体系的整体功效,健全以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为基础,以医疗、教育、住房、司法等专项救助为配套,以公开透明操作、部门协调运作、灵活多样实施为管理手段的立体多元社会救助体系。
一是在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实施上,其对象评定应实行动态管理,资金发放要建立“回头看”的专项治理长效机制,确保最低生活保障资金能够足额、实效地落实到最需要的群众手中。
二是在城乡医疗救助政策上应该灵活机动,结合各种实际情况区别实施。如针对辖区低保家庭和特困家庭因患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需要长期药物治疗的问题,可与卫生行政部门及医院共同协作,制定系统的实效方案,采取“惠民药卡”发放的形式,使医疗救助政策惠及了更多的困难家庭;重病救助方面应该大力创新形式,可实行同步救助与医后救助相结合,比例救助与定额救助相结合的救助策略,将过去“个人垫付、医院申请、民政结算、财政拨款”的方式改为“个人备案、医院垫付、民政结算、财政拨款”,这有助于解决困难群众因无力垫付前期住院费而有病不敢治、患重病医疗费用巨大因病致贫的问题。
三是要拓宽救助领域,设立丰富多样的救助形式,把救助工作作为一项“温暖工程”来实施。如强化救助管理站的功能对城市生活无着流浪乞讨人员的依法救助、主动救助;强化贫困学生救助,可对在校表现突出、获得荣誉或有见义勇为行为的学生给予二次奖励性救助;强化临时救助,可把节日走访慰问农村困难户、五保户等人群的措施列入工作章程,形成节日救助的长效机制。实施多样化的救助手段,可以使社会经济发展的成品惠及社会各个阶层,四是广开救助资金来源,可建立以经常性社会捐助制度为基础,覆盖全市街道和社区的社会捐助接受站点和爱心慈善超市,形成社会捐助网络。发挥各级慈善组织的作用,组织引导社会各界广泛开展慈善活动,在各县(市)区都建立起慈善组织打响“慈
善”品牌,构建政府救助、社区帮抚、社会捐助的社会互助体系,把救助工作实现的社会效益提升到新的高度。
二、加大安置工作模式创新和改革力度,健立和完善退伍安置工作及拥军优抚体系。
退役士兵安置工作,牵动百姓民心,事关社会稳定大局,一直以来,退役士兵安置政策一直沿用计划经济时代的《兵役法》和安置办法,而随着市场经济快速发展,单位劳动用工制度发生了重大变革,在传统的计划安置模式下,城镇退役士兵安置的难度越来越大,退伍安置举步维艰。要打破退伍安置处境尴尬的局面,就必须在国家政策允许的条件下,积极开阔思维,从多方面入手创新退役士兵安置模式。
一是构建以国家制定扶持退役士兵就业的法规政策体系。通过为接收单位优先提供贷款、项目开发优惠等优势政策导向,促使每个事业单位多接收录用退役士兵。
二是从提高退役士兵自身素质入手,提升退役士兵就业能力。构建国家为投资主体,多渠道、多层次的培训教育体系。各级退役士兵服务管理机构应负责协调劳动、教育等部门,统筹培训资源,做好退役士兵职业技能培训工作。同时,注重学历教育,充分利用高等教育资源,做好退役大学生士兵的复学和部分退役士兵求学的协调工作。安置部门也可免费为退役士兵提供短期的技能培训,如驾驶培训、厨师培训等培训项目,以技能培训引导退役士兵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
三是建立公益性岗位安置制度。近些年来,随着政府机构改革、人事制度改革的发展,政府实行购买服务、以钱养事,在政府机关后勤保障、社区和其它单位开发了大量公益岗位向社会招聘。退役士兵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应该予以特殊关照,对政府开发的一些公益性岗位,应该拿出一定比例的岗位向退役士兵招聘,让一些符合条件的退役士兵通过竞争走上公益性岗位。
四是构建立体开放、全国联通的中介服务信息网络体系。要为退役士兵提供诸如政策咨询、法律援助、求职信息、就业指导等全方位的服务保障,使退役士兵有更广阔的视野、更广泛的选择,得到更加多元化的服务。
双拥工作是加强军政军民团结的必要手段,是建立稳定和谐社会秩序的重要保证,无论是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建设时期,双拥工作都是一项带有全局性、战略性的工作,对支持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要做好双拥工作,一要加强双拥工作的宣传力度,充分利用橱窗、公告、横幅、图册等形式,大力宣传双拥光荣传统和加强军民团结的重要性,大力宣传《国防法》、《兵役法》、《人民防空法》等法律法规以及有关双拥和优抚安置的政策法规、宣传有关拥军优属的各项优惠服务措施。二是为退役军人、烈军属及优抚对象提供贴心的服务。通过多样的方式开展拥军优属活动,解决他们在生活中实际困难,如开展节日慰问,不定期为烈军属发放相关新近出台优抚政策简报等。
总之,民政工作是社会管理的基础性工作,很大程度上缓解了社会矛盾,很好的维护了社会和谐稳定。随着经济发展,利益格局的调整,社会不稳定因素也不断聚集,维稳形势愈来愈严峻。这要求民政部门必须充分认识形势的紧迫性、切实增强工作的压力感,不断丰富服务社会的方式和手段,积极探索创新社会建设和管理的思路、体制机制和方法手段,破解社会管理难题,切实提高管理社会的整体水平,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第二篇:探讨民政工作在和谐社会建设中的作用
探讨民政工作在和谐社会建设中的作用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中央根据新形势提出的战略指导思想,是新时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丰富和发展,也为建设大民政、推进民政事业现代化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实践依据,指明了前进和发展方向。构建和谐社会,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系统工程,按照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要求,实现构建和谐社会这一大目标,民政部门的地位和作用举足轻重,富有挑战。应坚持以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充分发挥民政部门的职能作用,以保障人民群众基本生活权益和民主政治权利、促进社会公平、维护社会稳定、推动社会进步为基本方针,努力实现有效的社会救助、广泛的基层民主、优质的福利服务、牢固的军民团结和规范的社会管理,为构建和谐社会作出积极贡献。
首先,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民主法治来看,民政工作在社会民主进程中是探路先行者。在基层的民主政治建设,民政部门虽然是有些工作的指导机构,但是在指导和落实居民直选自治组织、居务公开、民主管理、社区建设等方面责任重大,特别是在社会转型的过程中,民政工作推行民主政治方面发挥着重要地职能作用。
其次,从和谐社会的公平正义来看,民政工作在协调社会利益关系中的作用将更加突出。和谐社会是公平正义的社会,需要不断协调处理好社会利益关系,而民政的大量工作正是协调处理社会成员之间社会利益关系的直接体现和作用方式。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体现公平的社会。体现公平就要从利益协调入手。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化解社会风险,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基础性工作。通过加强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为社会的弱势群体提供必要的社会支持。而民政工作所担负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直接具体地发挥着维护稳定、化解矛盾、促进社会公平的重大责任。
三是,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诚信友爱来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彼此友爱的社会,民政工作在营造健康发展环境中的作用不可替代。民政工作在力促诚信友爱方面所从事的救灾救济、社会福利、慈善募捐、婚姻登记、老龄工作、弃婴收养、敬老院建设等方面,发挥着力促社会诚信友爱的重要作用。
四是,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安定有序、充满活力的社会来看,民政是建设和谐社会中人要素的主力军。和谐社会是运行有序的社会,促进必须的社会组织和社会协调机构的发育、健全和完善社会管理体制,才能保证社会安定和运行有序。社会活力来自于社会成员、社会组织和社会性机制的有效作用。创业、创新、创造是社会活力的来源。而民政工作所从事的民间组织管理、社团管理、行政区划等工作直接与构建安定有序、充满活力的社会息息相关。
五是,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来看,民政工作在规范社会管理中的作用十分重要。民政工作所从事的殡葬和婚姻管理倡导的移风易俗等,毫无疑问的是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工作。
如何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一、要以“群众满意”为标准,进一步强化民政工作“以民为本,为民解围”的工作理念。
二、以“求真务实”为要求,进一步强化民政工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
三、以“自身建设”为手段。首先要加强各级民政领导班子建设;其次,要加强民政职业道德建设; 第三、要改革民政工作方式; 第四,要进一步强化民政工作手段。
四、在具体职能工作中体现为:
1、加强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完善城乡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工作体系。社会建设和管理的重心在基层。通过加强城市基层自治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城市基层自治组织协调利益、化解矛盾、排忧解难的作用,在基层形成一个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社会管理体系,消除社会管理的空白点和薄弱环节,从而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促进社会和谐。
2、加强社会救助、社会救济和慈善事业之间的相互衔接,健全完善社会救助工作体系。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明确指出,建立健全包括社会救助、社会救济和慈善事业在内的社会保障体系,是调节收入分配、促进社会公平的必要措施,是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民政部门要进一步加强社会救助、社会救济和慈善事业的配套、衔接,增强社会保障体系的整体功效。一是健全以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为基础,以医疗、教育、住房、司法等专项救助为配套的社会救助体系。要在提高保障标准的基础上,做到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推进和完善“分类施保”,确保特殊困难家庭的基本生活。针
对特困群众看病难、住房难、子女上学难、打官司难等实际问题,积极争取有关部门的支持,加快建立城乡低保对象医疗、教育、住房、司法等专项救助制度。特别是针对当前很多家庭“因病致贫”的问题,完善大病救助办法。二是建立和完善以救灾工作分级负责、救灾资金分级负担制度为基础,社会动员机制为补充,应急措施为配套的灾害救助体系。探索建立重大灾情预警制度,落实各级政府救灾应急预案,加强各级救灾装备建设,举行多种形式的救灾演练,提高对突发性自然灾害的紧急救援能力。同时适应形势的发展,不仅要考虑应对自然灾害救助,而且也将进一步提高非自然和人为重大灾害的预警和应急能力,使灾害和损失降低到最小。三是建立以经常性社会捐助制度为基础,临时帮困送温暖活动为补充,社区服务为配套的社会互助体系。健全覆盖全市街道和社区的社会捐助接受站点,形成以市社会捐助中心为龙头的社会捐助网络。发挥各级慈善组织的作用,打响“慈善”品牌,组织引导社会各界广泛开展慈善活动。加强对城市生活无着流浪乞讨人员的依法救助、主动救助,并发挥救助管理站的教育功能。
3、进一步加快创新和改革,完善拥军优抚安置工作体系。做好双拥工作,加强军政军民团结,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由于优抚安置工作做为一项政治任务,影响着部队的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高举爱国拥军的旗帜,创新工作机制,搞好协调配合,充分发挥双方的科技、文化、卫生等优势,加大军地互解难题、互办实事的力度,促进国防建设、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协调发展。进一步推动安置工作的改革,拓宽安置渠道,实行安置任务有偿转移和鼓励城镇退役
士兵自谋职业。
4、推进社会福利社会化,完善社会福利服务工作体系。社会福利水平是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特别是围绕老年社会福利工作,从城市到农村都要建立基本的养老服务体系。主要应该围绕已建成的“老年星光计划”、老年公寓,和敬老院如何更好的运转。建立起“星光老年之家”的有效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争取把好事办好。加强社会福利机构的管理,在对现有社会福利机构进行检查认定、对工作人员进行职业培训的同时,探索民办公助、公办民营的新路子,提高社会福利服务的整体水平。针对老龄化趋势,进一步做好社区养老、居家养老的试点工作,开展养老服务社会化示范活动。
5、加强规范化建设,完善专项社会事务管理工作体系。发挥社会组织提供服务、反映诉求和规范行为的作用,对构建和谐社会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依法管理社会组织,是民政部门作为社会建设和管理部门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是完善市场经济体制,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激发全社会创造活力,扩大党的执政基础的重要途径,是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和谐和推动社会全面进步的必要手段。一是社会团体和民非企业数量要增加;二是种类要比较齐全,业务范围要涉及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环保、公益、慈善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三是布局应愈趋合理,逐步形成层次不同、区域有别的发展格局;四是功能要不断增强,民间组织不断增强法制意识,拓展业务规模和服务领域,完善自律规程,提高装备水平和人员素质,增强自我管理和社会服务能力。
6、另外,推动婚姻登记工作规范化建设,主要是加强对婚介机构的指导、管理和监督;引导规范群众殡葬行为,进一步规范公墓管理,加强殡葬用品市场监管,提高殡葬服务质量。规范地名命名更名工作,加强地名规划,逐步推行专家论证、社会听证制度,不断提高地名管理服务的标准化、规范化、信息化水平,努力为经济文化活动和人们的交流交往提供优质服务。
第三篇:【原创】从民政工作的变迁谈谈民政工作在社会建设中的职责和作用
从民政工作的变迁谈谈民政工作在社会建设中的职责和作用
自人类社会形成开始,为了更好地在这险恶的大自然环境和新建复杂的初始人类社会雏形生存和发展下去,我们的祖先不得不联合起来,结成原始群落、氏族等社会组织,用集体的力量同自然灾害抗衡,并利用这类组织来解决社会问题。这种社会组织,便是民政工作的雏形。原始社会的“民政工作”一般起源于人类有意无意的自救自助和自我管理,个人对于社会的权利和义务是一致的,氏族的公共性、社会性决定了当时的民政事务,由氏族的全体成员及其代表组织氏族议事会来实施,也不存在阶级和国家的意志,仅仅履行对公共事务进行必要的社会管理的职能。所以民政工作在原始社会建设中的职责和作用一般是管理重要的公共事务。
公元前21世纪,中国进入了阶级社会,从此开始,在朝代盛衰兴亡的过程中,统治阶级在一定程度上看到了人民力量的强大,古人云“君如舟,民如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也有云“民事不可缓也”,“民事即是政事”,于是统治者们开始注意采取一些政策和措施来“以便民事”。今天的民政工作的部分内容就包含在当时的“民事”当中,中国最初的国家对民政事务开始予以关注。西周及其以后的各个历史时期,民政的具体内容不尽相同,然而在历史发展的曲线中又呈现出明显的继承性,各个朝代的民政有着必然的内在联系。从内容上看,如户口、户籍、礼俗、教化、疆域、行政区划、优抚安置、救灾救济、基层社会组织、移民、尊老恤幼、婚丧礼制和习俗等民政事务,基本上是一致的,并且在国家和社会事务中所占的位置日趋重要。纵观古代历史,民政与社会安定和国家兴衰紧密相连,剥削阶级为了维护和延续其统治,都重视对民政事务的管理。与原始社会相比,夏商以后的民政事务阶级性与社会性并存,而社会性服从于阶级性,并为阶级性服务,阶级性居于绝对的统治地位。从这时起到新中国成立前,民政事务一直具有鲜明的阶级统治色彩,成为剥削阶级用来缓和社会矛盾,麻痹和统治劳动人民的一种工具。也就是说,古代中国实行家天下的统治,国家事务和皇家事务混为一体,管理民政非为“利民”,意在“治民”,当时的民政工作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也就是化解阶级矛盾、维系社会稳定的一个重要机制。
到了清朝末年,鸦片战争爆发,西方列强的大炮轰开了清朝的大门,近代资产阶级民权民主思想的输入和传播,致使清廷“预备立宪”时期出现了民政部的设立,此时的民政无论其内容和含义均有很大的变化,民政部由原巡警部改建,并接管了原步兵统领衙门和户、礼、工、吏各部部分业务。清末的民政工作增添了许多职责,如地方行政、户口户籍、救灾救济、警政治安、疆里版图、营膳公用、风俗礼俗、卫生防疫等,都列入了民政范畴。晚晴民政部的设立,强化了警察作用,这与清末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空前激化有关,因此此时民政变成了恩威并用、稳定社会的“惠民之政”与“治民、防民之政”相结合的结合体。
新中国成立之后,随着国家的机构的确立和完善,民政工作内容有很大的调整,这个时期的民政工作包括:地方行政人员任免、调动等干部管理事项,指导地方政权建设和行政区划调整,户籍、人口调查登记,国籍取得与丧志,社团与宗教团体登记,禁烟禁毒,救灾救济,社会福利,遣俘,遣游民,娼妓改造,移民安置,婚姻登记,殡葬改革,战勤服务,民工动员,地政和国家建设占用土地,地方房地产管理,名胜古迹,烈、军、工属和革命伤残军人优待,复员转业军人安置,烈士褒扬,老革命根据地建设等。当时尚未设置机构管理的民族、华侨、宗教等事务亦属民政工作范围。进入社会主义改造时期,民政则开始转向以优抚安置、救灾救济为重点,同时还承担有基层政权建设中的具体事务、行政区划、收容遣送、婚姻登记和殡葬改革等项工作。
从以上民政工作的变迁可概而论之,在中国政治历史的发展过程中,民政工作一直跟随政治的变动而做出相应的调整,按照国家的统治阶级的意志和要求正向运转,与社会、经济发展保持同向性,并对经济发展起到一种有效的促进作用,即保证社会公平原则的贯彻和社会成员的安全稳定,保证竞争择优原则真正得到确定和普遍实施,保护生产力和生产资料,从而巩固国家政权。因此,在构建和谐社会中,民政是困难群体的最后一道安全网,是疏导社会矛盾、理顺社会关系的重要平台,是最贴近人民群众的为民之政,是为保家卫国的军队服务的港湾,也是促进基层民主建设的合成剂。民政的职责是保障社会平稳快速发展,对构建和谐社会起到社会稳定机制作用。
第四篇:如何发挥党员在队伍建设中的作用
1、抓好党支部班子自身建设,提高党支部班子的综合素质,树立良好的党员干部形象。
一是党支部书记要当好班长,以身作则,率先垂范,认真带头学习党的基本知识和有关法律法规知识,特别是要熟悉掌握好党的十六大《党章》有关的组织生活内容及各种制度。同时,各党支部要定期组织党员干部对党章党纲的基本知识培训,通过集中培训和强化训练,切实提高我镇党员干部的科学文化知识,业务水平和政策理论水平。二是各党支部要把党的组织生活制度列入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摆上日常议事日程,要认真开好党员大会、支委会,党小组会,党员民主生活会等会议。同时,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民主集中制度,要做好民主评议党员,评选先进党支部和优秀共产党员等各项工作,使我镇党员建设工作置于群众监督之下,真正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贯彻和落实到农村基层,掀起新一轮的农村经济发展潮。
2、加强党员的教育、培养和发展工作,不断充实和壮大党员队伍,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一是加强对党员的教育和培养,发展壮大我镇党员队伍。首先,充分利用一些共产党员带领群众奔康致富的典型事例对党员干部进行教育,在党员队伍中引起强烈的反响,引起广大党员对党组织生活的高度重视,克服马虎应付,敷衍塞责等无所作为的思想,进一步提高党员参加党的组织生活的自觉性。其次利用党校阵地对我镇党员干部进行集中培训,认真落实学习制度,学习方式和学习内容,通过强化训练,进一步更新党员干部的理论知识,增强党员干部驾驭复杂局势的能力,更透彻地了解和掌握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充分发挥党员干部引导和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表率作用。
二是发展和吸收新党员。首先加大宣传力度,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等有关法律法规进行宣传,营造中国共产党是正确的,光荣的、伟大的党的浓厚氛围,切实提高广大党员干部入党的自觉性。其次,把机关单位和各村(居)委会作为重点,各党支部严格按照上级的要求,以高度负责的态度,认真做好吸收和发展新党员工作,发展和壮大党员队伍,使发展党员工作得到顺利推进。再次,要主动去“争”去“抢”在外面打工的年富力强的优秀青年和积极分子入党,使其成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不断充实和壮大我镇党员队伍力量。
3、全面落实农村党员联系村务工作责任制,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号召力。
一是在我镇全面实施农村党员联系村务工作责任制工作。由镇委、镇府驻片领导挂钩一个村党支部,然后,由村党支部的支委联系3—4名党员,再由党员联系5—6名农户进行开展工作,形成了由镇领导包片,工作组包村,村委会包户,三级联动,全面落实,整体推进的工作机制,使农村党员联系村务工作责任制工作正常有序地开展。
二是建立检查,监督和考核工作机制。镇委定期组织力量对各党支部的党员联系户工作进行检查,监督和考核,对实施情况实行“三公开”,即公开党员及联系户名单,公开党员联系村务工作责任制内容和公开党员联系村务工作的考评结果,根据这些情况,对各村党支部的党员逐步实施考评和考核工作,按“优”、“良”、“差”三个等级进行评定,使党员联系村务工作顺利推进,进一步调动了党员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也提高了党员干部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号召力,真正发挥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
第五篇:如何发挥党员在学风建设中的作用
发挥党员在学风建设中的作用
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作为党员队伍中一个特殊而又重要的群体,大学生肩负着崇高而艰巨的历史使命。在新形势下,要促良好学风的形成,必须以抓党员队伍建设为重点,在学风建设中充分发挥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组织上的凝聚作用,道德上的表率作用,学习上的榜样作用,以点带面,在学生中形成能够带动学习、带动工作、带动集体、带动形象的良好局面。
大学生党员是大学生中的先进分子,是党和国家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党的希望和未来。大学生党员的示范作用是党员先进性的主要表现,是党员质量和素质的重要标志,是党组织凝聚力、战斗力和创造力的具体体现。充分发挥大学生党员的示范作用,是大学生党员自身发展的内在需求,是加强学风、校风建设的客观需要,是高校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必然要求。大学生党员只有充分发挥其示范作用,才能成为高素质大学生的象征,成为广大学生学习和追求的榜样,成为党组织的桥梁和纽带,成为忠实履行“十八大精神”的楷模
思想方面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
1、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不断提高思想理论素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
2、努力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关心时事政治,关心党的建设和国家的发展,具有为党的事业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3、努力掌握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在各种思潮面前保持清醒头脑,不迷信、不盲从。
政治方面,讲政治、讲正气、讲大局、讲稳定,加强党性锻炼,保持政治上的坚定与清醒,在思想和行动上自觉与党中央保持一致。
1、拥护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贯彻执行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和学校的各项规定。
2、模范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和学校的各项规定。
3、热爱祖国,自觉维护党的形象和国家尊严,维护党和国家的团结统一。
组织方面,贯彻党的民主集中制,正确行使党员权利,认真履行党员义务,组织纪律性强。
1、执行党的决定,服从组织分配,积极完成党组织交给的各项任务。
2、积极参加党的组织生活和各项政治活动,自觉经受党内政治生活的锻炼,按期交纳党费。
作风方面,与时俱进、求真务实、诚实守信,发扬党的优良作风,严格要求自己,敢于同违法违纪行为和不正之风作斗争,大力弘扬社会主义道德风尚。
1、注重调查研究,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学以致用,实事求是,言行一致,表里如一。
2、密切联系群众,善于听取同学的意见,做同学的知心朋友,努力帮助同学解决困难,维护同学正当权益。
3、诚实守信,以身示范,坚决反对在学业考试、科学研究等方面弄虚作假行为,大力弘扬诚信之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