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发挥妇女在新农村建设中作用分析思考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明确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科学的发展观,把努力构建和谐社会作为我党提高执政能力的一项要务。这是一种符合潮流的全新执政理念,是我们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正确选择,是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构建和谐社会,重点在农村,难点也
在农村。可以说,没有农村的和谐就不可能有整个社会的和谐,没有农村的小康就没有全面的小康社会。建设”和谐农村”是惠及农民群众的民心工程,主体是农民,妇女是主力军,她们既是社会主义“和谐农村”的直接参与者,也是“和谐农村”成果的接受者。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离不开妇女的参与,更需要妇女的智慧和创新的妇女工作。如何引领农村妇女参与社会主义“和谐农村”中发挥不可替代作用,需要认真研究,深入探讨。
现实的农村生活中,农业家庭不仅是生活单位,也是生产单位;农村妇女不仅是家庭的主妇,也是农业生产的主力军。特别是以“家庭联产承包制”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经济改革,更突出了家庭在农村经济、社会生活中重地位和作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与劳动力转移使农村妇女的主体地位越来越突出,“农业女性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县是个以农业为主的小县城,有13万农业人口,农村劳动力将近8万。随着大批农村青壮年男劳动力外出务工,转移到城市从事二、三产业的已超过6万人,在农村留守人口中,大多是以妇女、儿童和老人为主,其中妇女劳动力占到农村留守劳动力的70%以上,有的县甚至达到80%。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没有变,但内涵却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农村妇女已不再是围着锅台转,而是直接参与农业生产、生活,成为农村的肯干。
农村妇女是精神文明、和谐家庭、和谐社会主义的创造者。一个村的文明程度、社会风气的好坏,很大程度决定于该村妇女文化水平和思想素质。卫生、干净的家居环境,女同志大都是缔造者。家庭生活环境、农村生活环境的改善,也取决于女同志的良好习俗和卫生习惯;建设和谐的家庭、和睦的邻里,更体现女同志良好修养和道德风范。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农村”,妇女的地位和作用不可忽视、不可取代。但是,就目前情况看,农村妇女的整体素质,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要求还有不小的差距。主要表现为三个“不适应”:一是致富能力普遍不强,与生产发展,生活宽裕的要求不适应。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推进,广大农民特别是广大妇女市场意识、致富意识越来越强,但是,致富的本领、致富的手段还没有完全掌握,敢不敢干的的问题解决了,会不会干仍没有解决。致富能力不强,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求极不适应。二是文化水平整体偏低,与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的要求不适应。在一些地方,生活的陋俗、不文明的习惯,甚至封建迷信都程度不同的存在着,严重的影响着乡村文明。三是民主管理意识和参与民主管理的能力还很薄弱,与管理民主的要求不适应。在农村普遍存着妇女不参与或不愿参与村级事物,如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等这些体现民主权利的事情。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是我们在社会主义“和谐农村”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课题之一,而且是摆在各级政府面前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
因此,在社会主义“和谐农村”中发挥好农村妇女的作用,要突出倡导“四新”:培训新农民。培养新型农村妇女,是农村妇女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最为迫切的要求。要高度重视并切实加强对农村妇女的教育培训,在提高农村妇女的综合素质上下功夫。积极实施“新型妇女农民素质培训工程”。一是开展农业实用技术普及培训。按照现代农业建设的要求,围绕承德的农业主导产业,致力于现代农业新知识、新品种、新技术的培训,增强农村妇女适应市场竞争和产业化经营能力,引导她们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外向型农业。通过培训使广大农村妇女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上大显身手。二是加强妇女思想素质的培训。以道德素质教育为主要内容,提高农村妇女思想道德素质。引导她们“弘扬民族精神、树立时代精神、塑造妇女性精神”为主题,进一步深化千百万妇女的学习奉献活动。三是抓好农村富余女劳动力的转移培训。面向农村妇女转移就业,开展就业技能培训。要结合妇女特点设立培训项目和内容,重点开展家政服务烹饪知识、电脑网络知识等培训。四是抓好妇女骨干的提高培训。要以函大、农业技术推广站及各级培训中心为阵地,面向有志创业的妇女,进行创业致富培训,鼓励更多的妇女自主创业发展;面向农产品市场营销妇女能手、女经纪人等妇女骨干开展营销知识培训,帮助她们掌握现代营销本领,提高她们运用网络信息技术进行网上营销的能力。同时,面向各层面广大农村妇女,同步开展法律、法规、政策、现代文明知识的培训,提高她们的法律意识、维权能力和文明习惯。
拓展新产业。促进农村增收致富,要努力拓
展农村增收的新路子,全方位地开辟农村妇女增收渠道,帮助她们实现多领域、多层次的发展。一是发展庭院经济。庭院经济,具有增收空间,而且较适合女性。要扎扎实实的开展“农业项目进家”活动。引导广大农村妇女在庭院发展经济上项目,根据本地的特点可发展果品、蔬菜、畜牧、食用菌、花卉等优势产业,适宜的地方也可搞家居旅游等实现增产增效。鼓励妇女发展
特色农业、生态农业和循环农业,建立一批集科研、营销、示范为一体的现代农业示范基地。二是壮大妇女队伍,引领妇女进入产业化链条。大力培养妇女龙头企业家、女科技致富带头人、女经纪人和女农民技术员,发挥她们的模范带动作用,科技示范作用,市场先导作用和技术指导作用。引导农村妇女投身到更大、更广泛的国际化、现代化和组织化程度更高的农业产业化链条之中,引导妇女走联合致富,联合竞争之路,达到搞活一地经济,致富一方农民。三是协作引导,促进女劳动力转移。根据农村妇女性别特点,年龄层次、素质差异,努力拓展农村增收渠道,引导她们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建立妇女劳动转移就业基地,为妇女提供技术、信息和岗位,实现农村妇女劳动力进城务工就业。
倡导新文化。文化建设是“和谐农村”的重要内容,也是“和谐农村”的重要保证。因此,要引导广大妇女以“家庭文化建设”为切入点,团结带领广大妇女积极投身新农村文化建设中。一是开展“改善人居环境为主题的环境整治活动。发动广大农村妇女和家庭积极参与村庄整治,治理乱放、乱堆、乱倒等陋习,做到家居整治卫生,推动村容村貌的改善。要重点组织一批巾帼环保志愿者队伍,定期开展环境清洁活动,营造良好生活环境。二是开展以”树立好家风、争做文明人“为主题的和谐家庭、平安家庭评比活动,营造“人人参与,家家文明”的社会氛围,以良好的家风推进文明村风建设,让文明新风吹遍农村。三是组织开展“我健康,我快乐”为主题的文化娱乐活动。根据广大妇女群众的爱好兴趣,组建各类文化娱乐队伍,坚持开展健康有益、积极向上的文化娱乐活动。通过活动,陶冶情操,凝聚妇女。四是开展争作“合格家长,培养合格人才“家教实践活动。突出“为国教子、以德育人”主题,在广大妇女中掀起“八荣八辱”学习热潮,使广大农村妇女通过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以实际行动来证实,农村妇女是“和谐农村”的肯干力量。
树立新典型。宣传妇女,树立典型,营造舆论氛围,是社会主义“和谐农村”中不能可缺少的,也会在“和谐农村”中起的独特作用,同时更是妇女开展自我教育的有效形式。要积极搭建宣传典型,展示模范的平台,及时发现、树立和培养在“和谐农村”中,妇女带头发展生产、勤劳致富、保护生态;弘扬文明新风,崇尚科学,破除迷信,团结互助,邻里和睦等方面的先进典型。同时,积极开展各种评优活动,通过层层评选,激发妇女群众的的荣誉感、成就感和建设新农村的热情。
第二篇:发挥妇女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发挥妇女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2007年4月26日,按照乌苏市委组织部和市委党校的安排,我们第十六期中青班赴山东考察学习,考察目的是学习借鉴先进经验,转变观念,更好地为我市的经济建设服务。5月3日,我们对寿光市展览馆、寿光的蔬菜高科技示范园和三元朱村冬暖大棚蔬菜种植进行了实地考察,并通过看专题片、阅读资料、听讲座等,对寿光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情况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同时,引发了对自己所从事的妇女工作的思考,更加明确了今后的工作方向。
一、寿光三元朱村基本情况及新农村建设成果
山东省寿光市孙家集街道三元朱村坐落在渤海湾南畔,寿光市最南端,紧靠济青公路,南靠胶济铁路,交通便利,气候适宜,土质肥沃,是一片古老而又文明的土地,早在五千年前就受到龙山文化和大汶口文化的熏陶,是巾帼英雄陈少敏生活和工作过的地方,中央政治局委员、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书记王乐泉就是出生并成长在这片热土上。
三元朱村是中国冬暖式蔬菜大棚发祥地,在王乐义书记的带领下发展特色经济取得辉煌成就,为群众开辟了一条前景广阔的致富之路。作为全国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村,三元朱村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大力发展冬暖蔬菜大棚,1989年由17名党员带头建的17个大棚,创造了平均每亩收入2.7万元的世界最高水平,1990年该村又建了181个冬暖式蔬菜大棚,寿光全市已建冬暖式大棚5130个,当年为寿光农民增收6000多万元。现在的三元朱村建起了无公害蔬菜基地服务站和蔬菜加工厂,乐义品牌蔬菜销往世界各地,从根本上解决了农业低效问题。目前,三元朱村正在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第一期工程,全村81栋楼房已经完工,幼儿园、敬老院相继投入使用,第二期工程重要项目高科技示范院开始动工建设。
王乐义说:“三元朱村的发展关键是靠生产的发展,我们有了好的政策,发挥了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建立起一支好的队伍,结合村的实际情况,在农业结构上调整了三次,这个村的经济上了三大步。”
三元朱村发展经验,一是立足实际确定发展方向;二是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三是走特色农业、科技农业之路;四是把握时机,发展外向型农业;五是坚持科学规划村庄,立足长远发展。这个村在发展过程中,妇女能够广泛参与,充分发挥积极作用,真正起到了半边天的作用,推动了当地经济社会的全面健康发展。
二、乌苏市妇女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现状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离不开妇女的智慧、参与和创新。为全面掌握当前我市农村妇女参与新农村建设现状、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发挥妇联组织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职能作用,引导广大妇女为建设新农村作贡献,依据我市各乡场镇妇联有关妇女参与新农村建设的情况汇报,通过座谈、走访了解、数字统计等形式,对全市20个乡场镇妇女参与新农村建设现状进行了调查。
1、农村妇女致富本领显著增强。近年来,乌苏市各级妇女组织充分认识促进农村妇女发展,帮助农村妇女增收致富的重要意义,把帮助农村妇女增收致富作为妇女工作的首要任务,深人开展“三学三比”活动和“巾帼科技致富工程”,加强妇联组织网络建设,采取上下联动,着力整合社会资源,努力构建科技培训、科技服务、科技示范三大网络,建立以农村妇女学校为重点、各类教育培训基地为补充的科技培训网络,形成了文化教育、实用技术、绿色证书、职称评定和学历教育五个梯次的农村妇女教育培训体系。2005年组织讲师团深入20个乡场,培训了村级妇女科技推广骨干2000多人。广大农村妇女立足各类活动载体,在劳动中学,在学中做,目前全市有70%以上的妇女接受政策规定、农业科技培训,60%的农村妇女掌握了2门以上农业适用技术。树立妇字号龙头大户27户,“新农村巾帼示范村”20个,“巾帼科技示范村”6个,全市派出第一批4名女农民参加了全国女农民经纪人培训,并取得全国农民经济人证书。农村妇女科技致富本领普遍增强。
2、农村妇女致富渠道明显拓宽。各级妇联紧紧围绕全市工作大局,积极引导广大农村妇女参与农业结构调整,农村妇女增收致富的渠道不断拓宽,在更广阔的生产领域中实现增收致富。形成了蔬菜种植业、养殖业共同发展的良好发展势头。八十四户乡妇联积极贯彻该乡发展生态农业、观光农业的方针,结合本地优势和产业方向,把农村妇女组织起来,带头种植“绿色蔬菜”,带头销售农副产品,她们兴办的“农家乐”旅游项目为农村妇女开辟了新的致富门路。夹河子乡面向市场,发展优质、专用、无公害农产品,向妇女推广优质高效农业新品种、标准无公害生产技术及农产品加工储藏、保鲜等新技术,仅葡萄保鲜技术就使该乡80名妇女受益,靠保鲜技术平均每户收入 2万元。皇宫镇、百泉镇、四棵树镇开展科技养殖竞赛,引导妇女发展名优新特品种养殖,探索公司+农户、专业协会+农户等多种产业化经营模式,涌现出象许云霞、加玛力汗、王亚萍等一批年产值10万元以上专业大户,养殖业收入占农民人均收入的31%。另外,劳动力转移成为农村妇女的又一条增收渠道。古尔图镇一次为汇通棉纺厂输送30名女工,2005在农牧区开展了“转变观念走出去,艰苦创业为家乡”活动,我市输送到乌鲁木齐市从事宾馆服务、家政服务的女工32名,2006年实现市乡转移1530人次。
3、各类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在农村妇女增收致富中起了重要的作用。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和广大妇女对市场经济的认识,各类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应运而生,市妇联抓住时机,适时引导,组织学习,相互观摩,使各类女农民经济组织充分发挥职能作用,为广大农村妇女提供市场信息和最新技术传递,有效地指导农业生产和农产品经营。各乡场妇联积极组织农村妇女进行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知识培训,大胆尝试成立了适合妇女群众的专业协会32个,初步完成了制定规章、召开理事会、成立专业小组、建档、营销活动等工作。其中,八十四户乡的绿色无公害蔬菜协会、西大沟镇的番茄协会、石桥乡的手工艺品协会、古尔图镇的大芸中草药协会、百泉镇的巾帼奶业协会等协会较为成熟。据调查显示,随着各类农村妇女合作经济组织不断发展,广大妇女的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有所提高,农村妇女进入市场的能力较以前明显增加。
但由于传统观念和历史原因,农村妇女工作中还普遍存在比较突出的问题。
1、妇女总体素质偏低。通过走访调查,我们发现:与男性相比,农村妇女的文化水平和整体素质仍然偏低。主要原因有三:一是由于传统重男轻女思想的影响,女性接受学校教育的时间平均少于男性。二是相当一部分农村妇女仍然存有“男主外,女主内”的思想,认为致富兴家是男人的事,满足于自家经营和操持家务的小视野,主动性较低,严重制约妇女的发展潜能;三是缺乏农业科学技术。由于文化水平偏低,对现代化农业机械、生产技能等,不能有效地掌握,对一些生产经营、政策措施、网络信息等,更是知之甚少,影响了她们的劳动回报率。
2、妇女就业观念保守和懒惰思想还很严重。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个体私营企业的快速发展,靠近家门的就业机会虽然增加了很多,但仍有不少农村妇女观念保守,认为自己没什么文化和本事,只能在家做家务,尽管有很多活儿可以做,但她们嫌挣的钱太少,大事做不来,小事也不愿做,一有时间沉缅于麻将桌上,生活满足于过得去就行。
3、妇女获取信息渠道闭塞。由于信息不畅,缺少行业协会的帮助等原因,农村妇女不能及时获取市场信息,致富信息主要来源于“你种什么,我也种什么”、“别人赚钱了,我也跟着干”,造成生产的盲目、被动和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欠缺。
三、今后工作的思考
1、继续强化农村妇女教育培训,进一步提高农村妇女素质。要在建立健全农村妇女培训网络的基础上,坚持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原则,分层次培训。要以培养高素质的农村妇女劳动者、培养合格新型女农民为主要任务,创新教育培训思路。具体操作中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形式多样,以满足不同层次妇女的需要。政府补贴的专项培训中保证妇女占一定比例。
2、加大典型宣传力度,增强农村妇女致富意识。鼓励妇女参与民营经济发展,拓展增收渠道,要广泛树立妇女致富典型,大力宣传她们的创业事迹,用身边人、身边事教育和引导广大妇女实现自主创业,要充分利用政府的一些优惠政策帮助和扶持农村妇女参与民营经济发展,帮助做好创业前的培训、资金扶持工作等。对已经具有一定规模和发展潜力的民营企业,要促其向规模化、特色化、集团化发展。
3、大力开展“巾帼示范村”创建活动。要结合地区妇联的要求,各级妇联组织特别是乡场镇妇联要着力抓好示范村创建活动,推出能带领广大农村妇女学科技、用科技、依靠科技致富的示范村,使“三学三比”活动的对象由示范户到示范村,带动效应由点到面,发展当地产业,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4、壮大和培育各类妇女合作经济组织。培育各类妇女合作经济组织,辐射带动更多的农村妇女增收致富。各级妇女组织要成立女经纪人联谊会和女能手协会,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要突出抓好结构调整、龙头企业、特色基地建设,提高农村妇女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增强抗风险能力。
5、发展劳务经济,促进农村妇女劳动力转移。要充分发挥妇女劳务输出基地的作用,加强农村妇女劳动力转移工作,进一步畅通输出渠道,做好权益维护,为农村富余妇女劳动力大跨度、大规模、有组织的转移创造条件,通过提高农民、转移农民、减少农民,达到富裕农民的目的,同时要做好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使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真正实现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
第三篇:发挥妇女在新农村建设中作用调研建议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党中央从贯彻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全局出发作出的战略部署,是解决“三农”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妇女半边天,新农村建设离不开妇女的参与,妇女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新农村建设的进程。
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发展和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农村劳动力结构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大批农村男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农村妇女已成为当前农村劳动力资源的主体。如何进一步发挥农村妇女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更好地推动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农村妇女的现状
1、农村妇女已成为当前农村劳动力资源的主体。目前,多数农村妇女因为产业结构调解、社会角色分工,决定她们不能走出家门,只能留在家里务农,赡养老人、抚养孩子。从我镇的情况来看,目前,农村妇女大约占农业劳动力的55%以上,农村妇女已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一支主要力量。
2、农村妇女在参与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日渐突出。一方面,她们积极参与经济建设,利用自身优势,在种植、养殖、加工、服务等行业大显身手,妇女致富能手日渐增多。另一方面,她们积极参与精神文明建设,是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的重要承担者。农村老人的赡养、儿童的抚养、家庭的整洁主要靠妇女,邻里关系的协调程度直接取决于妇女,农村文化宣传活动对象也主要是妇女。
3、农村妇女综合素质不断增强。一是在校接受教育程度不断提高,许多妇女具有了初中文化程度,不少妇女还具有了高中、中专甚至大专文化程度。二是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广大农村妇女接受社会教育的机会也越来越多。通过看电视、书刊、参加科技培训、外出务工等,一大批妇女增长了知识,转变了观念。综合素质的提高,为她们参与新农村建设提供了智力支撑。
4、农村妇女参与民主管理的积极性不断提高。随着妇女文化素质的普遍提高,农村劳动力结构的变化,妇女已逐步地参与到农村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村民自治和多方面的村务管理之中,参政比例逐年提高。以**镇为例,全镇现有村干部共206人,其中女干部61人,占29.6%,比上届提高6.5%;第四届镇人大代表共83人,其中女代表16人,占19.3%,与上届相比高2.3%;第四届镇党代表129人,其中女代表26人,占20%,比上届高出2.5%。
二、农村妇女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主要问题
1、观念还有待转变。新农村建设需要高素质的农民,目前,有的妇女仍受封建思想的束缚,把个人生活幸福寄托在丈夫、子女身上,缺乏自我意识,自愿地扮演着从属的角色;有的安于现状,满足于现在的生活,不求发展、不思进取,这些思想和观念都不能适应新农村建设发展的需要。
2、身体健康不能得到好的保障。近年来,虽然农村卫生条件有了较大改善与提高,但仍有大部分女性患了疾病得不到及时治疗,因受条件限制未能及时发现、及早治疗,以错失了最佳治疗机会,以致使乳腺癌、子宫癌等女性“杀手”呈上升态势,给农村妇女、家庭造成极大的伤害。
3、受教育程度和技术水平普遍较低。由于历史的原因和各种因素的影响,农村女性相对农村男性,在受教育程度、技术水平等方面都相对偏低。同时接受新事物、学习新技术的机会都相对男性少,具有一技之长的人还比较少。由于受教育程度低、技术水平低,使很多女性只能从事常规农业生产,有些难度的工作无法胜任,更影响了妇女创业。
4、市场信息缺乏、生产资金不足。在调查中农村妇女反映遇到的最大困难是缺乏信息和资金。致富信息主要来源于“人家种什么,咱种什么”,不能及时、有效地获取市场信息,致使农村妇女发展经济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很多妇女反映在生产经营中缺乏周转资金,贷款难,使扩大生产和经营能力非常受限,难以形成大的规模。由于资金、技术、生产销售信息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农村妇女劳动力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5、缺乏社会支持,村务管理参与程度低。受几千年封建陋习的影响,在社会上还存在着歧视女性现象,女性参政或创业常常受到打击和嘲讽。男尊女卑、男主外女主内的观念根深蒂固,甚至大多数人认为村民自治、民主管理是男人的事,与妇女无关,造成村两委换届过程中,女性进两委的比例很低。在我镇55个行政村中,村两委班子中有女性的仅占21.2%,而且基本上是村妇代会主任兼支委,女支部书记、女村长仅有2名。
三、优化环境,提高素质,积极组织,充分发挥农村妇女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作用
1、大力倡导男女平等,为妇女参与新农村建设营造良好环境
要在全社会树立尊重女性、重视女性、
第四篇:如何发挥林业在全市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林业是基础产业,也是一项重要的公益事业。我市林地面积1561万亩,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55.75%。60%的农村人口拥有林地,可以说林业在很大程度上是农民的林业。充分发挥林业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对加强我市生态环境的建设和加快山区脱贫致富的步伐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尤其是林业产权制度改革后,真正做到了山定权、树定根、人定心,群众看到了致富的希望,造林护林的积极性空前高涨,这些内在动力将推动林业不断发展。
一、大力发展“三大”产业,加速农村产业出规模
1、工业原料林产业。我市阳光充足,雨量充沛,是全国杉木、马尾松、湿地松等速生树种的中心产区,杨树在我市平原地区也生长良好。根据国家“南用、北休、东扩、西治”林业发展方针,通过科学经营提高林地产出率,大力发展工业原料林,使之成为林区群众稳定的增收渠道。近期,我市对320国道改造砍伐的杨树的生长、流向、经济效益情况进行了调查统计:小头直径10厘米及以上的木材就地交货价600元/吨,主要流向山东、江苏等地;10厘米以下的枝丫材320元/吨,由罗宾公司收购;14年生杨树单株平均材积0.759立方米,年生长收益18.9元。我市“四旁”(村旁、路旁、水旁、宅旁)、河滩面积大、土质好,一家农户如能种植1000株杨树,年收入可达2万元,不仅农民增收,而且彻底解决了我市木材加工业原料紧缺的问题,促进我市木材加工产业的发展。
2、高产油茶产业。油茶业是一次投资、长期受益。如丰城市白土镇江下村的120亩高产油茶林,造林仅六年,平均亩产40多公斤,其收入超过了全村水田的总收入,2006年卖接穗收入就高达16余万元,使农民在经营中得到了实惠;高安市农村人口人均1亩油茶林,每人平均年增收1000元以上,经济效益十分可观。油茶业在促进农民增产增收中具有明显优势。
3、毛竹产业。我市毛竹面积333万亩,蓄积量3.2亿根,亩平立竹96根,2006年采伐量2389万根,亩年平均产出100元左右,而浙江省安吉县毛竹面积78万亩,蓄积量1.35亿根,亩平立竹173根,年采伐量2500万根,亩年平均产出500元以上。如果我市毛竹经营能达到安吉的水平,可年增加收入14亿元,可见,我市毛竹产业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二、大力发展特色经济林,开辟林农增收新途径
特色经济林指“以生产果品、食用油料、饮料、调料和药材为主要目的的林木”,是使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迅速有机结合的最佳林种之一。我市特色经济林的发展已有成功经验,如铜鼓温泉凤山村圳上组吴唐钱的七亩南方优质早熟梨,2001年下种,2004年试产,当年产量2800公斤,而今年产10000多公斤,亩收益3000多元,总收入近3万元,产品供不应求。又如靖安的椪柑,奉新、宜丰的猕猴桃,樟树的药材,大部分亩年收益都在千元以上。实践证明发展特色经济林是实现农民增收的一条好途径。过去,特色经济林虽起步早,但因品种劣、规模小、产量低,多数产品处于有展品无商品的状态。在今后的发展中应注重以下四个方面:
1、规范区域布局,发展规模经营。多形式加强一村一品、一乡一品基地建设,实现专业化生产。科学布局,集中连片抓准一两项重点突破,进行集约化经营以增强和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和占有率。
2、加强产品流通,促进产业开发。在经济发展中,生产与流通同等重要,市场是核心。我们要有明确的产品定位以满足社会的生产、消费和市场多元化需求。如开发初期,规模小、产量低,要选择采取能迎合主消费群体的流通形式,而随着产业不断壮大,市场定位和销售策略要相应地调整,切实解决有市场没产品、有产品没市场的问题,走出农产品“多了多了少了少了”的怪圈。在组织形式上要以实业公司为主,通过销售提高企业效益、促进生产,使林业生态产业走销—供—产一体化良性循环的路子。
3、建全服务体系,推广先进科技。一是建立良种繁育体系。为确保良种化,可由县级政府和大专院校及科研单位开展长期合作并健全相应的赔偿责任机制;二是建立以林业技术推广站为核心的技术推广体系。直接面向基地、农户或其他专业户推广先进科技,开办各类培训班,传授良种良法模式化栽培技术,确保产品优质高产;三是建立全国商品信息网络。在发展初期各级政府可给予必要的支持,而对如科技、良种、信息这类商品可采取有偿服务的方式,以增强自我调节力,使之良性持久运行。
4、发展“龙头”企业,加速产业进程。要发展储藏、深精加工、有高附加值的龙头企业,以带动和促进产业基地的形成。调整好企业与农户之间种、养、加、销的利益关系,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利益
为中心,围绕区域性支柱产业,实行多层次、多形式、多元化的优化组合,延伸深度加工,实现梯级增值增效。
三、大力发展森林旅游,实现生态经济双丰收
发展森林生态旅游既有利于保护森林资源,又有利于发展林业经济,更为人们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现代生态文明的资源开发方式,也是新农村建设需要而且必须发展的新兴产业。我市地域宽
广、历史悠久、山川秀丽、物产丰饶,具有得天独厚的森林生态旅游条件。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更加追求自然、高雅、保健、文明、舒适的生活方式,特别是近年兴起的无景点休闲度假,过过农家生活,品品农家饭菜,成为都市人的休闲时尚,这也是新农村建设发展的新亮点。
1、注重保护森林公园和自然景区。把小型自然保护区和村庄的龙脉山、风水林结合起来,融入民俗风情,植树美化,在保持原始风貌的基础上统筹规划,使之有序发展,成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新农村景观典范。
2、因地制宜开发生态旅游商品。旅游商品是旅游业的重要经济来源。实物一般以工艺品为主,作为旅游纪念品推向市场。还可与林业生态产业相结合,如请游客下到果园、菜园亲手采摘,使大家不仅品尝到各种绿色食品,更增添了乐趣。
3、高起点规划森林旅游发展。做到生态型施工,防止旅游业重蹈工业发展对环境“先污染后治理”的覆辙,如普及对太阳能、沼气、冷能等非化学能源的利用;推广可降解性日常生活用品的使用;在满足旅客基本食宿需求外,尽量减少对空调、汽车、饭店等奢侈消费品的供求;对生活污水及垃圾采用生态工程技术处理,实现物质循环利用,使三大效益协调发展。
第五篇:文化建设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及思考
文化建设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及思考
刘述勇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涉及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各个方面,需要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和谐社会建设共同推进。农村文化建设是新农村建设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而农村文化落后或称农村文化贫困是新农村文化建设面临的现实难题。因此,当前,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加速农村文化脱贫,应成为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课题,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和广泛关注。
一、农村文化建设在新农村建设中的现实意义
文化关系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整体素质,文化的发展影响着经济、政治、社会等各方面的发展。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离不开农村文化的支撑和参与。
1、农村文化建设是农村经济发展的推动力。生产发展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生活宽裕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根本目的。没有生产发展,没有农民生活的改善,新农村建设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农村生产发展的根本在于发展农村生产力,人又是生产力中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高素质的劳动力才是生产力发展的核心要素。因此,发展农村生产力归根结底要靠广大农民群众能力和素质的提高,要靠广大农民的自觉行动及其积极性、创造性的充分发挥。可是,我们不能不看到,在广大农村,一些农民群众的思想观念还滞后于市场经济迅速发展的要求,一些农民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还滞后于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要求,一些农民群众的行为方式还滞后于现代社会迅速发展的要求等等。这与农村生产力的发展是相悖的,与新农村建设是格格不入的。农村文化建设担负着教育农民,提高农民素质,激发农民在经济活动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重任,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将极大地促进农村生产力的发
展。
2、农村文化建设是农村精神文明的推行剂。乡风文明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环节,村容整洁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乡风文明反映广大农村群众在思想观念、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劳动形式、人际关系等方面的文明状况。建设文明的乡风,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它可以净化农村的社会风气,营造文明的生活环境,满足广大农民群众的精神需求;可以激发人们的精神力量,强化农村的发展动力推动农村各项事业的发展;可以提升人们的精神境界,协调农村社会关系,推动农村社会建设。文明的乡风既是农村文化的重要体现,又是农村文化建设的直接成果。村容整洁不仅反映农村的外在形象,也反映农村的文明程度,是农村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综合反映。我们很难想象,在破旧的房舍、零乱的村落里,在人畜共处、垃圾成堆的地方,在室内现代化、室外脏乱差的处所,人们有着怎样的现代文明?整洁的村容村貌也是农村文明的象征。农村文化建设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离开了农村文化建设,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将无法推行。
二、农村文化建设的现实情况
勿庸置疑,农村文化建设可以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先进的农村文化对新农村建设起促进作用,落后的农村文化则会阻碍新农村建设的进程。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新农村建设的步伐加快,农村文化建设与新农村建设的矛盾已越来越明显,越来越突出。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于农村文化落后于农村经济发展,农村文化建设落后于新农村建设。农村文化贫困就是指农村文化落后于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状态。显然,农村文化建设已经成为新农村建设中的一大“瓶颈”,农村文化贫困已经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一大难题。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传统文化和习惯思维根深蒂固。中国社会有着几千年的农业社会历史,农村是传统文化影响最深的地域。传统小农经济土壤上孕育的传统文化和形成的思维习惯,使长期生活在闭塞、落后的农村的广大农民有着强烈的宿命感、无助感和自卑感,表现出消极无为、听天由命的人生观;安贫乐道、得过且过的生活观;自给自足、重农轻商的经济观;懒散怠惰、好逸恶劳的劳动观;不求更好、只求温饱的消费观;老守田园、安土重迁的乡土观;多子多褔、重男轻女的生育观等。由于传统文化和习惯思维在人们的头脑中已根深蒂固,使得广大农民市场意识缺乏,创新观念淡漠,冒险精神不强,无论在思想上还是在行动上都难以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越是经济欠发达的农村,这种传统文化与习惯思维的影响越深远,表现也越突出。
2、文化设施和文化活动严重缺失。我县农村文化设施严重落后于城市,在广大的农村地区,一些乡镇的文化设施大多建于90年代,不仅设施陈旧简陋,而且多年没有得到维修改善,多数早已人去楼空。村一级的文化设施数量更少甚至没有,农民难以正常地开展文化活动,现今,不仅农村的群众性体育、文艺活动少得可怜,就连农村传统春节喜闻乐见的“舞龙灯”等活动也日渐衰落。农民看书难、看戏难、看电影难、收听收看广播电视难等问题普遍存在,“早上听鸡叫、白天听鸟叫、晚上听狗叫”成了许多农民文化生活的真实写照。农村成了被文化遗忘的角落,文化不仅冷落了农村,也冷落了农民。近年来,我县开展的文化下乡、送电影下乡活动,虽然对活跃农村文化市场,丰富农村文化生活,繁荣农村文化起到了一定作用,但毕竟只是“蜻蜓点水”,根本满足不了农民对文化生活的强烈需求,也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农村文化设施和文化活动严重缺失的现状。
3、低俗文化和迷信文化日趋盛行。农村文化阵地不为先进的、健康的、高尚的文化所占领,便会被落后的、腐朽的、低俗的文化所侵占。近年来,农村文化低俗化、迷信化倾向开始抬头,主要表现在:迷信活动盛行,许多农户家里一改过去张挂领袖像的习惯,庭堂上普遍供奉着“如来佛”、“财神爷”、“观音
菩萨”等神像;“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和邪恶势力沉渣泛起,打牌赌博成为重要的文化娱乐活动。
三、对当前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和建议
如前所述,当前,农村文化贫困已经成为新农村建设面临的一个现实难题。那么,改变农村文化落后的现状,摆脱农村文化贫困,就成为新农村建设的重大历史任务。为此,我们要找准切入点,把握根本点,抓住着力点,摆正落脚点,扎实推进新农村文化建设。
1、提高认识,强化文化地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惠及广大农民的民心工程,它不仅要最大限度地满足广大农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生活方面的需求,还要满足他们日益强烈的精神文化生活方面的需求。然而,长期以来,由于许多我们对文化的地位、作用以及文化与经济的关系等缺乏应有的认识,对农村文化建设缺乏足够的重视,在农村各项工作中存在着“一手硬、一手软”的问题,农村文化建设被忽视了,农村出现了精神饥荒,文化贫困。目前在农村文化建设上仍然存在这样的观念:一是“先后论”,认为应先发展经济后发展文化;二是“让道论”,认为文化建设要为经济建设让道;三是“自然论”,认为文化建设见效慢,抓与不抓一个样,文化发展应顺其自然。这些观念不改变,农村文化建设就难以摆上应有的位置,农村文化脱贫也只能是纸上谈兵。因此,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我们要纠正认识,转变观念,把农村文化建设提上议事日程,让农村文化建设为农民群众解渴、解惑、解压,解难,满足农民群众求知、求富、求美、求乐愿望的功能、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使农村文化建设成为新农村建设的强大动力。
2、突出教育,重塑文化主体。农民是农村社会的主体,也是农村文化的主体,他们既是农村文化的受益者,也是农村文化的参与者。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迫切
需要,同时,也是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实现农村文化脱贫的根本要求。只有作为农村文化主体的广大农民群众的整体素质提高了,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农村文化贫困的现状。为此,我们要把改革和发展农民教育放在更加突出的地位,在重点普及和巩固农村义务教育的同时,努力推进农民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一要加大对农民教育的投入,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体,多渠道并存的农民教育投入体系;二要调整农民教育结构,形成以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为主体,多层次、多形式的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教育共同发展的教育 体制;三要坚持“三教统筹”、“农科教结合”,完善以农民教育为主体的多元化的教育格局;四要加强农民教育培训基地建设,构建全方位、立体式农民教育网络等等。通过改革和发展农民教育,为农民教育创造条件,提供机会,使农民教育形成一种风尚,成为一种自觉。这样,农民整体文化素质的提高就有了希望,农村文化建设就会焕发勃勃生机,农村文化脱贫将指日可待。
3、夯实基础,健全文化载体。文化载体即电视、广播、图书馆、文化站等基础文化设施,是农民开展文化活动的阵地,为农民提供文化活动的平台。文化要发展,基础要先行。没有基础,没有阵地,没有平台,文化的发展就没有物质载体,文化就会成为空中楼阁,海市蜃楼,成为广大农民可望不可及的东西。因此,加强农村文化建设,促进农村文化脱贫,必须着力夯实基础,建立健全各种文化载体。为此,我们必须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强化阵地意识,扩大阵地范围,下功夫建设好农村广播电视网、村镇文化站、图书室、阅报栏、电影放映点以及农民夜校、乡镇党校等各种思想文化阵地,做到每个村镇都有图书室、文化站(室),都能听到广播、看到电视,逐步形成覆盖农村各个层面的阵地网络,用健康向上的思想文化占领农村阵地,为农民提供良好的精神食粮,决不给落后的、腐朽的思想文化以可乘之机。
4、丰富活动,创新文化形式。随着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农民对现有生活方式已经越来越不满足,他们渴望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活动,开始追求寓教育、文
化、娱乐为一体的多样化的文化。农村文化建设必须适应这一要求,丰富文化活动,创新文化形式,不断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这是农村文化脱贫的落脚点。为此,我们要以文艺演出、体育竞技等多种形式,组织一些层次高雅、内容通俗、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群众喜爱的文化娱乐活动。同时,上级文化主管部门组织的文化下乡活动要扩大覆盖面,增加频率,丰富内容。总之要通过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娱乐活动,把广大村民从牌桌上引导到书桌上来,从消极颓废的文化活动中引导到积极的、健康的文化生活中来,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品位,为新农村建设增添无限生机和活力。
(桂东县沙田镇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