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东城区数字化社会救助系统建设情况的考察报告

时间:2019-05-13 05:44:5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东城区数字化社会救助系统建设情况的考察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东城区数字化社会救助系统建设情况的考察报告》。

第一篇:关于东城区数字化社会救助系统建设情况的考察报告

内部资料注意保存

决策研究

第 七 期

中共门头沟区委研究室二○一○年五月六日

关于东城区数字化社会救助系统建设情况的考察报告

——关于构建大社会救助体系系列调研之三

区民政局张翠萍李 卫

为学习借鉴东城区数字化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的做法和经验,研究探索我区大社会救助体系建设思路,课题组于4月8日到东城区民政局进行了学习考察,现将东城区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的具体做法和经验介绍如下。

一、东城区数字化社会救助系统建设基本情况

东城区被定位为首都功能核心区,管辖10个街道办事处,以及北京站地区管理处和王府井建设管理办公室。现有户籍人口62.5万,09年地区生产总值约820亿元,区财政收入71 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万元。截止到2010年3月底,东城区共有低保家庭6345户,12493人;其他各类困难家庭6498户,7721人。

为实现“社会救助工作一体化,社会救助管理信息化”的目标,2005年5月,东城区政府印发了《关于推进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的意见》(东政发„2005‟7号),成立了相关委办局和街道办事处为成员的社会救助

1工作领导小组,逐步健全医疗、教育、住房、供暖、应急等10余项专项配套救助制度,统筹推进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同时,将社会救助信息系统纳入“一个基础平台、六大应用系统”数字城市建设整体框架之中,借助市民政局开发建设社会救助信息系统的机遇,在全市率先开展数字化社会救助体系建设试点,用两年的时间全面整合16个救助职能部门和10个街道办事处的83项救助业务,涉及低保对象、贫困失业人员、贫困残疾人、贫困学生、贫困高龄老人、贫困老干部、贫困妇女等16类救助对象,采集了近2万名困难群众的基础数据。各救助职能单位在救助信息共享平台上,统筹协调地开展救助工作。社会力量通过信息系统及时了解救助工作状态和救助需求,有效参与救助活动,实现了对全区社会救助工作的信息化管理,较好地解决了救助信息共享不到位、资源整合不到位、个性化救助不到位、救助标准不到位、救助时效性不到位、监督评价不到位等问题,实现了救助管理的一体化、信息化、标准化、精细化、集约化。

二、东城区数字化社会救助系统建设的经验做法

东城区数字化社会救助信息系统打破了传统的救助工作模式,加强了部门之间协作,促进了救助信息共享和救助资源整合,主要做法有:

(一)建立强有力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保障社会救助信息系统建设顺利推进

东城区数字化社会救助系统建设得到了区领导的高度重视,区主要领导提出了整合全区救助资源,搭建社会救助信息平台的要求,并召开区长办公会就信息系统试点工作进行了专题研究,确定了“实现社会救助工作一体化、社会救助管理信息化”的目标,形成了区发改委负责项目立项,区民政局负责项目调研,区政府信息中心负责系统开发,各救助职能单位积极参与的工作格局。在项目推进的关键过程中,区主要领导每周听取进展情况汇报,定期研究解决问题,为项目顺利实施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开展深入细致的前期调研工作,规范救助工作流程

东城区民政局和信息中心组成了联合调研课题小组,在全面摸排全区各部门和街道办事处救助项目的基础上,重点对16个委办局和10个街道办事处救助项目的依据、主体、对象、权限、程序、资源、实施、反馈等方面的详细情况逐一进行了走访调研,掌握了大量基础数据。在调研的同时,各部门和街道办事处根据调研内容对现有救助项目进行了梳理,进一步明确了救助标准,规范了救助流程,为整合部门救助资源,增强救助信息系统的可操作性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分类整合社会救助资源,集中设立救助项目

东城区数字化社会救助系统最大的特点就是充分整合社会救助资源。在调研的基础上对现有的83项救助项目进行了分类,将城市低保、医疗救助等39项全市统一的救助项目和政策法规依据明确的救助项目确定为法定救助项目;根据本部门和本地区工作实际设立的44项救助项目确定为非法定救助项目。在整合救助资源时,一是法定救助项目严格按照政策要求进行救助,救助后仍然困难的,可以通过非法定救助项目进行补充。二是对非法定救助项目进行整合。在困难群众救助需求较为集中的时期,采取优先选取救助对象和优先选取救助项目的形式,整合同类非法定救助项目,有效避免重复救助,扩大社会救助的覆盖面,提高了救助资金的使用效益。例如每年学校开学期间,困难群众面临子女上学的困难,东城区利用信息系统整合了区民政局、团区委、残联、红十字会等4个部门的5个非法定救助项目,联合开展“携手梦想,放飞希望”捐资助学活动,优先安排救助额度最大的团区委捐助项目救助最困难的家庭,然后安排残联、红会项目救助特殊家庭子女,最后安排民政局项目进行兜底,较好地实现了社会救助资源的整合。

(四)科学设定系统功能,提高系统使用率和工作效率

东城区数字化社会救助信息系统主要有在线业务审批、智能救助、统计分析、预警提示、全过程监督评价五个方面的功能。一是在线业务审批功能,实现了各部门法定与非法定救助项目业务在线审批,并与市级系统进行对接,及时交换审批数据,促进规范管理,提高工作效率。二是智能救助功能,将79项救助业务标准量化处理,针对困难群众提出的申请,系统自动进行分析,并将分析结果以推荐救助项目的形式自动提示给工作人员和困难群众,使申请人在第一时间了解相关救助政策,有目的性地进行申请,提高救助工作的针对性和透明度。三是统计分析功能,可以按照对象、项目、地域、历史资源、现有资源和项目信息等类别对救助信息进行统计,便于及时掌握情况,辅助领导决策。四是预

警提示功能,包括救助对象预警、工作效率预警和救助资源预警,系统可以根据申请人的停保情况自动进行相关预警提示,同时锁定申请人不能继续接受特定救助;可以根据日常业务工作标准,对各项审批工作时限进行预警提醒;可以根据困难群众需求实时统计出目前的资源需求量,并分配到救助部门及救助项目中,实现需求与资源的互动。五是全过程监督评价功能,能够利用社会救助信息平台采集的基础数据,对级职能部门、街道和社区的社会救助工作效率、效果进行评价,准确掌握社会救助工作的实际情况,全方位、全时段监督东城区社会救助工作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在救助工作中的管理和服务行为,提高救助管理整体水平。

(五)建立广覆盖的信息网络,为信息系统运转提供必要条件 东城区十分重视数字城市建设,基本形成了“以社区为基础的数据采集与应用,以街道为核心的政府管理与服务,以政务平台为核心的数据共享,以统一网络、统一平台为技术支撑”的区、街道、社区三级信息化管理服务体系,为建立广覆盖的数字化社会救助系统打下了坚实的信息网络基础。依托三级信息化管理服务体系,东城区在区信息中心建立了社会救助数据库,上联市级社会救助信息系统,确保市区两级实现数据共享,同时将使用终端延伸到区政府各委办局、街道办事处和社区居委会,形成一个完整的工作网络,减少了大量数据录入造成的工作压力,增加了数据采集的准确性。

三、东城区数字化社会救助系统建设取得的成效

东城区数字化社会救助系统以困难群众的救助需求为出发点,以信息技术为支撑,全面掌握救助信息,合理配置救助资源,科学监督评价救助工作效果,取得了明显成效。一是加强了部门沟通协作,实现了救助信息共享。16个救助职能部门和10个街道办事处的83项救助业务全部通过救助平台实施,救助程序、救助政策和救助对象信息等全部录入数据库,随时掌握救助动态信息,了解救助对象基本情况,实现了救助信息的全方位共享。二是规范了救助行为,提高了救助工作的准确性、科学性和时效性。数字化社会救助系统以各救助职能单位的救助指责为核心,明确了83个救助项目各方面的标准,实现了救助行为全流程的规范,较好地解决了救助标准不统一,非法定救助项目运作程序不规范,各工作环节时限要求不明确等问题,避免了手工操作造成的随意性强、工作效率低等问题。三是救助资源得到较好整合,有效避免了重复救助、多头救助现象。采取优先选取救助项目和救助对象的形式,对非法定救助项目进行整合,真正做到了将有限的救助资金用在最需要救助的群众身上,实现了救助资源的合理配置,扩大了救助覆盖面,增强了救助工作的社会效益。同时,通过系统将救助对象身份证号作为唯一性的关键字段进行比对,把曾经享受的救助项目信息写入救助对象基本信息中,有效避免重复救助现象。在考察中我们也了解到,法定救助项目的整合空间较小,整合难度大;救助系统须随着救助政策的调整进行定期维护和更新升级;居委会层面数据录入的准确性不好掌握,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救助系统作用发挥。

四、东城区数字化社会救助系统建设对我区搭建大社会救助体系的启示

东城区是市社会救助信息系统建设的试点区,在社会救助资源整合、数字化建设方面有一些创新点,取得的成效也非常明显,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一)搭建大社会救助体系,必须积极争取领导的重视和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

搭建大社会救助体系,涉及部门较多,需要各部门的密切配合和积极参与。建设社会救助信息系统专业性很强,更需要区财政一次性投入,而且后期维护、软件更新和新项目开发每年都需要财政资金支持。如果仅靠民政牵头,项目推进和协调部门的难度很大。因此,必须积极争取区领导的重视和支持,充分发挥区社会救助工作联席会的作用,在相关部门的密切配合下,共同推进社会救助体系建设。

(二)搭建大社会救助体系,必须规范和量化社会救助项目

前期调研是搭建大社会救助体系的基础,必须通过深入细致的调研工作,摸清部门、街道、镇现有的救助职能和设立的救助项目,准确掌握各救助项目的救助依据、对象、标准、程序等基本情况,在调研的基础上进行规范,为后期救助项目和救助资源整合提供充足的依据。而量化是开展信息化建设的前提,应尽可能的量化救助条件、救助标准和困难群众基本情况,为信息系统开发使用奠定基础。

(三)搭建大社会救助体系,必须充分整合社会救助资源

建设大社会救助体系的目的就是整合资源,提高救助资金使用效益。要对现有救助项目进行分类,对法定的、不可改变的救助项目优先安排,严格按照政策法规规定的救助条件和标准实施。对非法定的救助项目,可按照“两节慰问”、“助学”、“助老”、“助残”等专项分类进行整合,设立一些集中救助项目。例如春节前由民政牵头联合开展集中慰问活动;9月开学前后由教委牵头联合开展集中助学活动;九九重阳节由老龄办牵头集中开展助老救助活动,通过整合救助项目,将更多的困难群众纳入救助范围,有效避免重复救助、多头救助。

(四)搭建大社会救助体系,需要信息化技术和网络的支撑

我区地域较广,救助对象较多,救助项目涉及的部门较多,搭建大社会救助体系,整合救助资源,需要部门之间、部门和街镇、居村之间的横向纵向联系,信息化技术有利于量化救助标准和流程,减少人为因素的影响,提高沟通效率和救助工作效率,减轻工作压力;有利于准确掌握全区救助工作动态情况和困难群众基本情况,提高救助数据的准确度,更加有效地辅助决策;有利于救助信息的共享和救助资源的整合,有效避免重复救助现象。因此,要充分利用现有技术和网络资源,根据大社会救助体系的要求开发社会救助信息系统,或者待市局社会救助信息系统开发后,结合我区特点进行配套开发,将数据库设在区信息中心,使用终端延伸到委办局和各街道、镇,待政务网络覆盖到村居后,条件成熟时再延伸到村居委会。

编 校:李晓冉 刘 伟审 核:谢晓东报:区委、区人大、区政府、区政协领导同志

发:全区各单位

邮 箱:qwyjsdyk@126.com网 址:http://yjs.bjmtg.gov.cn 电 话:69834341传 真:69834341

第二篇: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建设情况工作汇报

对于现代化城市的管理建设工作,我们需要充分运用当前成熟的信息、网络、视频等技术。为了配合《规定》的制定,我市投入人力、物力和财力,建立两级数字化城市管理平台。成立市中心指挥平台和各个区县分指挥平台,实现网络互联。建设管理平台的目的是将及时发现的问题快速传递给指挥中心,指挥中心根据问题内容发放到有关部门进行处理,处理过程信息同步至数字管理平台。并在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领导和大力支持下,按照建设部的技术规范和要求,结合实际情况,认真调研,科学论证,创新机制,建立了石家庄市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将分散的城市资源统一管理,从而实现城市管理的科学化、标准化、精细化,极大提升城市管理水平。建设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可以让违法行为有据可查,比如采集违规违法行为的现场情况,可能是信息采集员现场采集,也可能由城市监控系统采集,采集结果反映到数字化城市管理平台,留下真凭实据。

一、数字化城管系统的基本架构

该系统主要包括一个中心、三个平台、十个子系统:

三个平台分别是指数据交换平台、呼叫平台和城市管理gis基础数据平台。数据交换平台涵盖城市管理范围内各行业(企业)在日常工作中的基础设施、基础数据,如城市供水、道路、桥梁、排水、夜景照明、环卫等企业基础数据,是部门与部门之间、上级与下级之间、职能管理与企业之间的信息共享基础。呼叫平台是城市数字化管理的主要纽带,它将政府、企业和公众有效联系起来,是实现城市管理监管、指挥、考评的重要手段,是提升城市管理服务水平、转变政府服务职能、解决市民问题的重要途径。

二、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的主要功能和作用

(一)带动了城市管理方式的深刻变革

原来的管理模式是领导指示多,运动频繁,但长期效果不明显,属于开环管理,粗放而又没有效率。新模式通过对管理对象空间上、时间上和责任上的精确定位,再造工作流程,使各区、各职能部门的职责更加清晰,城市管理也由粗放转向了精准。

(二)促进了城市管理手段的创新

过去我们的管理是静止、被动的,往往是出了问题之后再去被动地解决,见事迟、动作慢、效率低。而新的模式是主动发现问题在现场、处理在现场、监督在现场、反馈在现场、最后检验还在现场,真正做到了动态管理和及时处理。比如:过去市政设施的维护主要凭借主观判断,或者等到破损严重时才去维修。现在通过道路桥梁分析系统可以精确地掌握每条道路、每座桥梁的各项数据,通过分析,可以准确掌握它的现状,制定科学地维修计划。

(三)提高了城市管理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

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带来最明显的变化,就是一直困扰城市管理效率不高问题,产生了非常明显的变化。首先,实现了实时管理和动态管理,极大地缩短了工作流程,加快了反应速度,提高了服务水平。

第三篇: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建设情况工作汇报

对于现代化城市的管理建设工作,我们需要充分运用当前成熟的信息、网络、视频等技术。为了配合《规定》的制定,我市投入人力、物力和财力,建立两级数字化城市管理平台。成立市中心指挥平台和各个区县分指挥平台,实现网络互联。建设管理平台的目的是将及时发现的问题快速传递给指挥中心,指挥中心根据问题内容发放到有关部门进行处理,处理过程信息同

步至数字管理平台。并在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领导和大力支持下,按照建设部的技术规范和要求,结合实际情况,认真调研,科学论证,创新机制,建立了石家庄市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将分散的城市资源统一管理,从而实现城市管理的科学化、标准化、精细化,极大提升城市管理水平。建设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可以让违法行为有据可查,比如采集违规违法行为的现场情况,可能是信息采集员现场采集,也可能由城市监控系统采集,采集结果反映到数字化城市管理平台,留下真凭实据。通过平台,快速反应、快速处理,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的解决问题。现将我市数字化信息建设具体情况汇报如下:

一、数字化城管系统的基本架构

我市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利用网络、通讯、信息集成等技术,将现有的城市夜间照明、城市供水、城市排水、公共交通、城市道路桥梁等行业管理信息系统集成到石家庄市数字化城市管理智能指挥中心,并与12319服务热线有机结合,实现了资源共享,提高了政府城市管理的指挥、调度、处置能力。

该系统主要包括一个中心、三个平台、十个子系统:

一个中心是指数字城管指挥调度中心,是城市管理信息化的枢纽,是各专业子系统网络汇集中心。

三个平台分别是指数据交换平台、呼叫平台和城市管理gis基础数据平台。数据交换平台涵盖城市管理范围内各行业(企业)在日常工作中的基础设施、基础数据,如城市供水、道路、桥梁、排水、夜景照明、环卫等企业基础数据,是部门与部门之间、上级与下级之间、职能管理与企业之间的信息共享基础。呼叫平台是城市数字化管理的主要纽带,它将政府、企业和公众有效联系起来,是实现城市管理监管、指挥、考评的重要手段,是提升城市管理服务水平、转变政府服务职能、解决市民问题的重要途径。gis基础数据平台采用目前较为先进gis技术将城市基础地理信息和基础设施信息结合起来,形成数字化信息库,向上层应用用户提供图文并茂的信息数据查询。

十个子系统主要包括城市供水管理系统、道桥管理系统、排水管理系统、公交指挥调度系统、夜间照明管理系统、公共服务热线系统、地理信息查询服务系统、gps车辆定位系统、视频会议系统、电子政务系统等十个业务子系统。

该系统通过无线数据采集、呼叫中心受理、大屏幕指挥、数据交换、协同工作、综合评价等,将城管信息的采集、上报、处理、结案到综合评价等工作机制进行了系统再造,使各区、各有关部门的职责更加清晰、关系更加密切,政府行政效能大大提高。

二、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的主要功能和作用

石家庄市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在实现对各行业运行情况进行监管的同时,提高了政府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转变了城市管理的服务方式,实现了以人为本,提高了城市管理的服务效率、服务质量。

(一)带动了城市管理方式的深刻变革

原来的管理模式是领导指示多,运动频繁,但长期效果不明显,属于开环管理,粗放而又没有效率。新模式通过对管理对象空间上、时间上和责任上的精确定位,再造工作流程,使各区、各职能部门的职责更加清晰,城市管理也由粗放转向了精准。通过建立监督评价体系,政府从原来的指挥员变成了监督员,促进了政府职能的转变。

(二)促进了城市管理手段的创新

过去我们的管理是静止、被动的,往往是出了问题之后再去被动地解决,见事迟、动作慢、效率低。而新的模式是主动发现问题在现场、处理在现场、监督在现场、反馈在现场、最后检验还在现场,真正做到了动态管理和及时处理。比如:过去市政设施的维护主要凭借主观判断,或者等到破损严重时才去维修。现在通过道路桥梁分析系统可以精确地掌握每条道路、每座桥梁的各项数据,通过分析,可以准确掌握它的现状,制定科学地维修计划。夜景照明智能监控系统实现了路灯的单灯、单排、节能远程控制,每年可节省电费400余万元。

(三)提高了城市管理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

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带来最明显的变化,就是一直困扰城市管理效率不高问题,产生了非常明显的变化。首先,实现了实时管理和动态管理,极大地缩短了工作流程,加快了反应速度,提高了服务水平。比如:公交营运借助车辆动态定位、无线通信及电子地图显示技术,变静态调度为动态监控,实现均匀合理的行车间隔,缩短车辆停站时间,提高车辆的准点率。其次,第一时间发现问题的机制初步形成,问题发现率明显提高,每天发现的问题

相当于以往一个月的数量。第三,案件办结率普遍提高,问题办理结案率平均从过去的一周左右缩短到1小时。

(四)提高了处置突发事件的城市应急能力。

突发事件的处置直接体现着政府的执政能力。数字城管监控中心通过网络和无线通讯等手段,可以直接监督供水管网的送水情况、公交车辆运行状态、路灯开闭时间、排水流量监测、道路桥

梁维护状态。突发事件发生后,智能化指挥系统可以为领导提供实时的各项真实数据,为领导及时、迅速的作出决策提供有力支持,极大地提高了政府的应急处置能力。

三、主要做法

(一)多方调研,开拓思路

为了制定切实可行的建设方案,我局组织有关人员先后到北京市西城区、济南市市政公用局等地进行实地考察,学习先进的建设和管理经验。并结合实际情况,召集局系统相关技术人员进行了深入研究和讨论,逐渐明确了建设思路。

(二)集思广益,完善方案

总体建设思路确定之后,我们邀请国内多家有技术实力的公司制作了技术方案,经过集思广益,吸取各家之所长,最后确定了一套比较既经济又可行的建设方案。

(三)专家论证,科学决策

为了严把系统建设的技术和质量关,避免浪费,我们先后组织了两次专家论证会,对建设方案的技术可行性、技术架构以及技术设备等多个方面进行了深入论证,制定了可行性建设方案。即:按照建设部的技术规范,搭建市级监督指挥平台,实现与12319服务热线的有机结合,对我局现有的供水、公交、排水、道路桥梁和夜景照明等5个信息系统进行整合,建成智能化指挥平台,实现统一指挥,统一调度,资源共享,全面提升城市综合管理效率和服务水平。

(四)参照标准,力求突破

在学习借鉴外地管理新模式的基础上,结合石家庄市和我局实际情况,在管理模式和技术架构上都有了新的突破。

一是组织架构上实现了新突破。目前,石家庄市城区市政道路724公里,桥梁159座,排水管道833.56公里,路灯35000多盏,8座水厂,输配水管线1133公里,公交营运车辆2110辆,营运线路100条共1302.7公里。为了实现城市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精细化,我们在建造石家庄市数字化城市管理地理信息系统的基础上,增加了供水、公交、市政设施运行和状态分析系统,扩展了城市管理信息系统内涵,增强了数字化城市管理的功能,提高了政府的综合处置能力。二是构建方式上实现了新突破。建立了市级指挥中心和监督中心,区级建立了监督指挥中心。我们把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建设与12319服务热线进行了有机结合,在12319服务热线体系的基础上建立了城市管理指挥体系,12319便民服务中心作为市级指挥中心;成立了市容管理考评办公室,作为市级监督中心。局属各单位及各区成立二级指挥监督中心。目前,全市建立了“一级监督、二级指挥、三级管理、四级网络”职责清晰、任务明确的“两轴”监督指挥组织架构。三是技术水平上实现了新突破。在数字化城市管理平台建设中,我们运用了地理信息、卫星定位、数字视频监控、大型数据库等最新信息技术,及时掌握管理事件和部件的有关动态数据。尤其是我们注重了对多家不同信息系统的有机统一整合,对各类数据实现了综合调用,在技术上实现了新突破。

第四篇:社会救助体系建设情况调研

社会救助体系建设情况调研

**市**区地处浙江中部沿海,总面积280.12平方公里,辖8个街道,1个镇,1个农场和1个渔业总公司,41个社区居委会、275个行政村,总人口49.97万人;2008年财政总收入316242万元,地方财政收入168163万元。近几年来,区政府按照贯彻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要求,从完善政策、整合资源、规范行为、协调行动着手,积极探索构建城乡一体化的社会救助体系。初步形成以城乡最低生活保障为基础,以医疗救助、农村五保供养、临时救助、救灾救济、住房救助、教育救助等专项救助为辅,以慈善救助和社会互助为补充,与经济社会水平相适应的城乡全覆盖新型救助体系,全方位关注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一、基本情况

(一)基本生活救助

1、不断增加最低生活保障金的投入

**区自1997年实施城乡一体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经过10余年的实施完善,低保救助制度基础性地位已经确立。通过不断修订《**市**区最低生活保障办法》,制定《**区最低生活保障工作操作规范》,形成低保标准自然增长调整机制,先后六次提标,城镇居民低保标准从1997年的150元/月?人提到2008年的340元/月?人,农村居民从1997年的105元/月?人提到2008年的210元/月?人,最低生活保障工作已走上了不断完善的科学化、规范化的轨道。2008年财政支出低保资金635万元,发放退伍军人安置费260万元。其中,发放最低生活保障510万元,发放物价上涨一次性补贴124万元。

2、不断细分享受低保人群

为使低保制度更加完善,对全区在册最低生活保障对象1872户,人数3143人,进行了分类统计,其中农村户数为1649户,人数2694人,城镇户数为223户,人数449人。全区享受低保金对象基本可分为三大类:农村“五保”与城镇三无对象、残疾人、特困户,所占比例详见图表

3、不断加大低保动态管理力度

这些年我区在一直积极稳步扩**乡最低生活保障救助圈和提高救助标准同时,进一步加大了低保调整力度,切实做到低保对象动态管理,做到“应保尽保、应补尽补、应退尽退”。2007年,全区新增低保户222户,其中城镇18户、农村194户,总计334人,取消低保252户,总计455人,调整补助标准1872户。

(二)医疗救助

城乡困难居民看病难、看病贵和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仍不健全,农民养老负担较重,抗御重大疾病能力弱,一些贫困农民处于“有病不就医、小病成大病、小病疼自已、大病苦全家”的困苦中。针对这一状况,区政府围绕构建和谐社会推出了一系列惠民政策和举措。

1、统筹新农合资源,提升救助效果。

自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施以来工作运转良好,全区共有95304人次得到补偿,其中住院为15386人次,补偿金额2383.52万元,参合农民受益面达31.9%。2008参保率为89.55%。区政府投入60余万元,全面完成了新农合信息化建设,实现刷卡即时即报;为了让参合农民得到较多实惠,我区对新一轮新农合政策进行调整,门诊补偿比例提高到30%,并扩大门诊定点医疗机构。继续实施“万名医师支援农村卫生工程”,深入开展“健康到农家”等主题教育,组织开展公立医院支援社区卫生服务工作,2007年共派出医疗队43次,医务人员260人次,义诊服务近5300人次。

2、统筹救助力量,实现功能互补。

2004年制定出台《**市**区城乡困难居民医疗救助实施办法(试行)》,同时建立城乡困难居民医疗救助工作小组,全面指导此项工作。2007年共对符合救助条件的101人进行了救助,医疗救助金额74.54万元,人均救助额7380元,个人最高救助金额达30000元,最低金额523元。2007年11月对《**市**区城乡困难居民医疗救助实施办法》做了较大的修订,建立即时“零起点”医疗救助制度,并增加了对见义勇为者、其他突出贡献人员救助等。

3、统筹社会发展,全面协调推进。

随着我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外来民工对我区的经济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可外来民工经济收入低,医疗、住房、子女教育得不到有效保障,特别是突如其来的重大疾病,对于他们来说更是无法承受昂贵医疗费,为了使医疗救助惠及更多困难群众,2006年制定出台了《**市**区外来民工医疗救助实施方法(试行)》。外来民工医疗救助工作有序开展,06年、07两年,已救助6名外来民工,累计支出救助金23988元,最高救助金额支出9823元,最低金额543元。

4、统筹医疗力量,实现一卡互通。

惠民医院建设是建立新型社会保障体系和救助体系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政府为民办实事的新举措,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贫困家庭基本就医难的压力。2007年对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对象、农村“五保户”和城镇“三无”人员及区政府确定的其他应当救助的人员发放了3100多张“惠民医疗卡”,实行24小时“一卡通”服务,在惠民医院医疗过程中的医疗费用贴补,优惠限额为每年600元。**惠民医院2007年来共接诊持“惠民医疗卡”的病人5510人次,优惠医疗费用总额为35万余元。

(三)农村五保和城镇“三无”对象供养

据统计,全区60岁以上总人数6.97万人,占总人口14.12%,已步入老龄化社会。目前我区已纳入农村五保对象有186人,城镇“三无”人员44人,弃婴19人,全区五保对象集中供养人数为173人(其中户院挂钩14人),集中供养率达到93.01%。“三无”人员全部实现集中供养(其中户院挂钩1人),集中供养率达100%,供养标准为本区上农民人均纯收入的60%以上。五保对象和“三无”人员都已纳入新农合医疗保障、城乡困难居民医疗救助和惠民医院医疗费补助,基本上解决了他们的看病难问题。2007年根据上级有关集中供养对象门诊医疗补助政策和标准,确定每个集中供养人员在原有救助内容之外再可享受人均450元的门诊费补助。

(四)住房救助

住房问题是重要的民生问题,区政府高度重视解决城市低收家庭住房困难问题。2007年全区共办理廉租住房资格证76户共120人,其中享受租赁补贴58户,发放租赁补贴13万元。新建成廉租房24套(48户),实行实物配租2户。百姓家园经济适用房开始销售,受理购房申请1700多户,发放《准购证》1510份,销售住宅1210套。继续实施农村低保家庭危旧房改造,投入资金50多万元,完成了100户农村低保家庭危旧房改造,其中新建30户,修缮49户,租用21户。

(五)教育救助

近年来,区政府始终把教育救助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件大事,积极制定出台教育救助政策,整合社会资源,为贫困生的就学铺设了充满阳光的绿色通道。2007年开展义务教育免杂费,97066名义务教育学生被免除学杂费,金额1059万元,极大减轻了学生家长的经济负担。“爱心营养餐工程”和“贫困生扩面工程”落实到位,投入资金270万元,发放营养餐券4746张,义务教育券13946张,资助面达到13.99%。盲、聋哑、弱智三类残疾儿童入学率为98.02%。“三残”适龄儿童少年、低保线以下贫困家庭子女均享受全免费的十五年基础教育,其他贫困家庭子女亦享受全免费的义务教育;投入2万元对20名特困生给予生活补助。

(六)慈善救助

慈善事业是社会大众的事业,按照党政推动、社会参与、民间实施的原则,本着“关爱贫困家庭,共建和谐**”的宗旨,成立了**区“慈善爱心超市”。到2007年底,慈善爱心超市已发放物资价值约27多万元,接收社会捐赠总价值约9.9多万元,接收其他物资捐赠折价约1千多元,爱心超市物资采购约35万元,在街道一级成立了两家“慈善爱心超市”。慈善资金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慈善总会共拨出各项慈善救助金120.8元,在助学帮医、扶老助残、扶贫济困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七)其它救助

在2007年除了以上的救助外,各项救助不断的补充着救助体系,扩大救助渠道,探索实践社会化救助新路子,在救助内容和形式上有所创新。据不完全统计,全区全年临时救助148人次,发放救助金26万元;在“作风建设年活动”中,全区开展“一户一策一干部、结对帮扶”活动,参加干部总人数为2100多人,进行一对一的帮扶,帮扶对象分别是特困户、特困党员和残疾人,累计支出帮扶金100多万元;全国物价指数上涨,为了使低保家庭和困难群众生活不受影响,我区分三次发放物价补贴,累计共支出67.74万元,发放液化气补贴5万余元。

此外,我区还建立了自然灾害救助、困难群众再就业、法律援助等制度,试点建设避灾工程,逐年加大救助力度和范围。

二、存在问题

新型的社会救助体系现还处于初始阶段,在取得成果的同时,各项制度的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

(一)低保制度中存在问题

1、家庭收入核定难。2007年省出台《浙江省最低生活保障家庭收入核定办法(试行)》对低收入家庭的收入核定做了详细的规定,然而困难家庭的经济收入具有不稳定性、临时性、零星性、报酬少等特点,只能是从自我介绍和邻居的调查中得以证实,在核查家庭收入时无法对他们的银行存款等金融性资产进行核查。

2、低保人员再就业率低。低保群体总体素质偏低,思想观念落后,部分丧失劳动力,岁数偏高。低保人员再就业难,制约着他们自我发展能力,低收入群体中存在严重的“等、靠、要”依赖思想。

(二)医疗救助中存在的问题

1、救助制度有待进一步完善。医疗救助是目前我区农村困难家庭急需的救助项目,目前建立了特困群众重大疾病医疗救助制度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但农村特殊困难家庭成员患大病,如血液病、尿毒症、癌症等产生的高额经济负担仍难以完全解决,致使社会上一些困难重病患者得不到及时有效医疗。

2、医疗救助时效性不强。救助按季办理的方式,比起刚开始时一年救助一次已有很大的进步,但救助时效性较差。困难群众看病后至少要3至4个月才能拿到医疗救助补偿款。

3、不少困难群众在慢性病、常见病方面的医疗开销较大,患这些病的为了减少开支,很少住院,往往发生的医疗费用无法通过合作医疗报销,也无法享受医疗救助给予的补助。

(3)农村“五保”供养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是特困户群体里有一部份孤寡老人尚未被纳入“五保”或三无对象,“应保未保”现象仍然存在。其次,敬老院思想观念落后,认为把几个五保老人养起来,有饭吃就行了,缺少长远发展目光,服务跟不上,群众对“敬老院”养老缺乏信心。

(四)“慈善”事业中存的问题

慈善爱心超市的建立,历经一年多的运行,对于我区慈善事业做出了一项重要举措,可在实施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如社会捐赠意识较弱;捐赠非所需物品突出;自身无“造血”能力,成为捐赠东西、领取东西的仓库。

(五)机制中存在的问题

从总体形势是好的,发展是健康的,取得了社会的好评,但毕竟社会救助体系建设起步不久,困难和问题仍然不少。制度上已初步形成:“小组为中心、横向至部门、纵向到群众”,但由于信息化建设滞后,各部门的救助信息不能及时、有效、科学的共享,造成救助出现“不准确、不统一、不合理”等现象。

三、今后发展

我区社会救助体系建立的时间不长,下一步应该继续抓好各项救助制度之间的完善和衔接,让社会救助的各项制度能够发挥整体的效益;要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逐步提高救助水平;要加强规范和管理,让社会救助工作真正做到公开、透明、公正,使社会救助真正惠及到困难群众身上。

(一)继续按照分类、分层策略完善补贴型社会救助办法。以现有城乡低保制度为基础,进一步完善农村五保、医疗救助、住房救助、教育救助、就业援助等专项救助制度,使之能够覆盖所有困难人群;规范分类施保的方法和程序,使特殊困难群体能够享受更好的保障;建立分类、分层救助机制,使不同人群、不同家庭、以及不同支出需求的救助对象能够享受不同类别的综合性社会救助。

(二)不断推进城乡社会救助制度协调发展。以农村低保制度的全面建立为契机,继续推进城乡社会救助制度框架在全区的建立;进一步规范和完善各专项社会救助制度,逐步缩小城镇农村社会救助差距;加大部门间协调力度,不断整合社会救助资源,巩固并完善社会救助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三)积极建立健全临时救助制度。为妥善解决城乡贫困居民的突发性、临时性生活困难,推进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在日常生活中由于各种特殊原因造成基本生活出现暂时困难的家庭,给予非定期、非定量生活救助的制度。临时救助工作程序要严格规范,既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又要尽可能避免繁琐复杂,符合“救急救难”的工作特点。

(四)筹建“统一”救助网络。按照解决城乡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医疗、教育、住房、就业”五个基本需求为目标,以“保基本、全覆盖,多层次、相协调,可持续、高效率、共富裕”为要求,构筑统一救助平台、统一救助网络、统一救助内容、统一救助标准、统一救助帐户的“五统一”新型困难群体救助体系。以最低生活保障为基础、各类专项救助作补充、社会化服务相配套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初步建立,社会救助资源得到了有效整合。

(五)维护保障社会救助事业的可持续发展。解决民生是政府的根本职责,社会救助是政府解决困难群体民生问题的重要任务,社会救助能力的强弱,也是对政府执政能力的一种检验。从合理设置救助机构、不断提高人员素质、足额保障救助经费以及稳步推进信息化等方面入手,通过开发教材、加强培训、交流考察等方法,使社会救助能力有一个大的提高,为社会救助事业的平稳、健康发展奠定基础。

第五篇:社会救助

社区救助

保障(B)

1社区养老保险、优抚、扶贫及最低生活保障金申报材料、管理名册,登记表,统计报表等2社区下岗、失业人员名册、劳动技能情况登记表

3社区开展再就业培训及安置就业情况计划、总结、统计报表等

4社区残疾人工作计划、总结、调研材料等社区残疾人登记表、办证登记表、人员状况登记表、各类统计表、调查表等材料 6社区老年工作计划、总结、活动记录、统计报表等其它各种统计表

8上述内容形成的有关音像、实物档案

下载关于东城区数字化社会救助系统建设情况的考察报告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东城区数字化社会救助系统建设情况的考察报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社会救助范文

    社会救助制度是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促进社会公平的一项重要基础性制度安排。今年以来,全省上下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有关城乡低保提标重大战略部署,州委、州政府进行具体......

    社会救助

    开展社会救助专项整治 提高为民服务水平活动方案 为推动城乡低保等社会救助政策规范实施,推动基层社会救助服务水平全面提升,促进党员干部思想认识明显提高,工作作风明显转变,根......

    社会救助文档

    1、低保对象可不可养狗:一、何为低保对象,划分的标准应是此人的家庭实际收入,而不是此人是否养狗,以养不养狗作为划分低保对象的标准是错误的。二、既然以家庭实际收入作为划分......

    社会救助

    李子言事件——社会救助相信大家看到李子言事件心情都会比较沉重,这个比我们小一点点的孩子本来应该像许多同龄人那样在大学里学习,但是他接下来的生命却要在监狱中度过。更让......

    郑州市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建设经验材料

    郑州市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建设管理 基本情况 郑州市人民政府 2010年10月 作为全国第二批数字化城市管理试点城市,在深入借鉴全国第一批数字化城市管理城市经验基础上,郑州市数......

    数字化管理系统(本站推荐)

    一:数字化管理是指利用计算机、通信、网络等技术,通过统计技术量化管理对象与管理行为,实现研发、计划、组织、生产、协调、销售、服务、创新等职能的管理活动和方法。看看NBA......

    东城区慈善救助项目政策解读[范文大全]

    东城区慈善救助项目政策解读 为进一步发挥慈善组织作用,有效衔接市、区社会救助政策,依据《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完善本市临时救助制度的通知》和《北京市民政局关于慈善......

    社会救助信息管理系统说明(共5则)

    上海德然数码科技有限公司文件 联系电话:*** 联系人:易落发 社会救助信息管理系统 使 用 说 明 书 二00六年八月 上海德然数码科技有限公司编制 版权所有 第1页 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