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社会考察报告格式
社会考察报告内容及格式要求
一、社会考察报告基本要求
1.考察结束时学生必须提交考察报告,学生应充分运用所学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结合自己的考察经历和调查资料,进行比较深入的分析和总结。
2.考察报告要有独立的见解,重点突出、条理清晰,字数不少于4000字。
3.考察报告的资料必须真实,内容应简明扼要,且必须与所学专业内容相关,能反映出考察单位的情况及本人考察的情况、体会和感受。
4.考察报告由封面、正文和附录构成,各部分要求如下:
(1)封面反映学生考察的基本信息,按系统一制定的格式填写。
(2)正文内容必须包含以下四个方面:
①考察目的;②考察地点介绍;③考察内容、过程和完成的任务;④考察收获、体会和建议。⑤考察报告应该内容真实,要有观点,有分析,结构严谨、层次清晰、文理通顺、行文规范。
5.考察报告的格式要求
(1)A4纸打印,上、左边距一律为2.5cm;下、右边距一律为2cm。
(2)页眉:宋体、小
五、居中;
页脚:正文页码,Times New Roman,小
五、居中;封面不编页码。
(3)正文:宋体,小四,行间距22磅。
6.考察报告必须由实践教学指导教师评定成绩并亲笔签名,按五级记分制评定;成绩书写在封面右上方表格内。
二、考察报告写作格式和要求
(一)标题。一种是规范化的标题格式,即“发文主题”加“文种”,基本格式为“××关于××××的考察报告”、“关于××××的考察报告”等。
另一种正副标题结合式,如《高校发展重在学科建设――××××大学学科建设实践思考》等。
(二)社会考察报告要求学生根据所在专业、考察目的和考察内容撰写。考察报告中既要有文献资料,又要有考察点的资料或考察过程中出现的事实。可以写考察过程中学到的而在课堂教学中没有学到的内容,也可以写大学教材与考察所知不一致之处;可以写某一个考察点或考察点的某一个局部,也可以将几个考察点对比、结合起来写。报告要有观点、有论据(文献资料、事实或数据)、有论证过程。考察报告的基本格式要规范。
第二篇:“青岛啤酒”社会考察报告
“青岛啤酒”社会考察报告
法政学院吴惠祥
2009年7月11日至7月17日,我们法政学院两课教师一行13人在张冬梅书记和陈秀丽副院长的带领下,对海尔集团和青岛啤酒股份有限公司进行了考察。通过考察,我对“海尔”和“青岛啤酒”创立、发展和壮大有了进一步的认识,特别是对企业文化提升品牌的战略意义方面认识深刻。整个考察过程中我被分在“青岛啤酒”考察小组。因此,我的考察侧重于对“青岛啤酒”企业文化的考察。现将考察情况汇报如下:
一、青岛啤酒股份有限公司的基本概况
青岛啤酒股份有限公司总部设在青岛市登洲路56号,是国家特大型企业,其前身是国营青岛啤酒厂,始建于1903年,是我国历史最悠久的啤酒生产企业。其生产的“青岛啤酒”久负盛名,历经百年而不衰,并多次荣获国际金奖,1991年被评为中国十大驰名商标之一,是闻名世界的中国品牌之一。许多国际友人正是通过青岛啤酒才了解青岛的,青岛啤酒作为青岛市对外开放的窗口,发挥了积极作用。
1993年,青岛啤酒股份有限公司成立并进入国际资本市场,公司股票分别在香港和上海上市,成为国内首家在两地同时上市的股份有限公司。目前,青岛啤酒公司全资拥有青岛啤酒一厂、二厂、四厂、扬州啤酒厂、日照啤酒厂和青岛麦芽厂并控有青岛啤酒西安有限公司55% 的股份及深圳青岛啤酒朝日有限公司35%的股份。目前公司销售收入、实现利税、出口创汇等指标位居中国啤酒行业之首。青岛啤酒集团的发展目标就是要充分发挥品牌及技术优势,以民族资本为主,以弘扬民族工业为旗帜,国内收购兼并厂和新建厂并举,尽快扩大规模经济,并大力推进多元化经营,不断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尽快把青啤集团建成具有超强实力的、跨地区、跨行业、综合性的大型企业集团。除此以外,在国内18个省、市、自治区拥有55家啤酒生产厂和麦芽生产厂,构筑了遍布全国的营销网络,基本完成了全国性的战略布局。青岛啤酒几乎囊括了1949年新中国建立以来所举办的啤酒质量评比的所有金奖,并在世界各地举办的国际评比大赛中多次荣获金奖。
1906年,建厂仅三年的青岛啤酒在慕尼黑啤酒博览会上荣获金奖;20世纪80年代三次在美国国际啤酒大赛上荣登榜首;1991年、1993年、1997年分别在比利时、新加坡和西班牙国际评比中荣获金奖;2006年,青岛啤酒荣登《福布斯》“2006年全球信誉企业200强”,位列68位;2007年荣获亚洲品牌盛典大奖;在2005年(首届)和2008年(第二届)连续两届入选英国《金融时报》发布的“中国十大世界级品牌”。其中2008年在单项排名中,青岛啤酒还囊括了品牌价值、优质品牌、产品与服务、品牌价值海外榜四项榜单之冠。面对新的百年,青啤公司将不断创新,打造学习型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创建国际化大公司,做国际市场的价值专家、中国啤酒市场的领导者和超级明星,谱写新百年的辉煌篇章!
二、“青岛啤酒”企业文化状况
和大多数中国企业相比,青啤企业文化最不可模仿和不可复制的地方就在于,它有着真正的“历史”。“历史”是需要有时间的沉淀、沧海桑田的磨濯和陈陈相因的传承的。
要研究青啤的企业文化,首先要对青啤企业文化的发展阶段进行科学的划
分,正如研究历史首先必须进行断代一样。2004年8月,青啤董事长李桂荣在一篇题为《对青岛啤酒企业文化的再思考》的文章中写到:“在一百多年的发展历程中,青啤企业文化经历了自发、自觉和提升三个阶段,逐渐形成了表层形象文化、中层制度文化以及深层价值理念为核心的完整的企业文化化系。”这是对青啤企业文化的发展历程第一次进行分期和界定。
在青啤的大兼并中,文化整合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青啤公司实施“大名牌发展战略”,通过“高起点发展,低成本扩张”,实现了跳跃式、超常规发展,在国内18个省、市、自治区建立了啤酒生产基地,构筑了遍布全国和全球的营销网络,年啤酒生产能力、品牌价值、产销量、利税总额、市场占有率、出口等多项指标均居国内同行业首位。青啤扩张的成功得益于许多方面,其中文化整合起到了关键作用。文化整合统一了被并购子公司的经营观念和价值理念,为企业改革、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使前后40多家进入青啤的子公司都成为新的生力军,形成推动青啤发展的巨大合力。
资本的扩张说到底也是文化的扩张,先进的理念、成功的品牌、优秀的管理等“轻资产”的输入是扩张成功的关键。上世纪90年代,青啤面临的危机主要是规模危机。公司制定了推进规模扩张、实现市场化运作的重大战略,40多家企业陆续加入青啤大家庭。不同的企业文化短兵相接,必然要碰撞冲突,给企业的经营管理和发展带来了巨大困难。
青啤文化是青啤的灵魂,是青啤的核心竞争力之一。青啤在“锐意进取,奉献社会”核心理念的指导下,设计并导入了CI战略,形成了“科学严格的管理与和谐的人际关系相统一”的青啤管理模式和“热爱青岛啤酒,献身青岛啤酒”的团队精神,建立了比较完整的企业文化体系。通过反思青啤自身发展壮大的经验,公司领导层深深地感到:企业并购之后的整合是一场革命,其中最难的是观念的转变,而要转变人的观念,关键又在于灌输、整合、创新青啤文化。
通过具体的整合实践,青啤人认识到了“文化整合不应仅仅是青啤文化的单 向输出,而应是母、子公司优秀文化的兼收并蓄,共同创新”。文化整合的实质是对双方企业文化的评判、选择、提升和优化的过程。对被并购企业优质文化的挖掘、吸收,既是对子公司的充分尊重,也是文化创新的源泉之一。如“新鲜度管理”是青啤对啤酒行业营销理念的一个重要贡献,华南事业部将其推而广之,不仅体现在营销环节,更体现在经营管理的各方面、各个环节都要讲究“新鲜度”,突出一个“快”字,围绕市场建立快速反应机制。通过企业文化整合,母公司与子公司互相汲取文化营养,双方不断调整,共同成长。
青啤文化包括精神、制度、物质三个层面。精神层面包括愿景、使命、核心价值观、理念、宗旨、精神等,是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是企业的“心”。制度层由精神层转化而来,目前有200多项制度,190余项流程,还包括公关活动、营销活动等,将文化进行科学的、规范化的培育,表现出公司强大的不依赖任何人的制度执行力,是企业的“手”。物质层包括公司的视觉识别系统、物质环境、产品造型包装设计、企业文化传播网络等,是精神层的载体,也是文化最为外在直观的系统,是企业的“脸”。从精神层到物质层,由抽象到具体,由神到形,执行中也有意会、言传、行贯的偏重。
愿景位于文化框架的最上方,青啤文化是愿景领航的文化,基于市场提出,具有引导功能;使命紧随其后,阐明了我们公司存在的理由和价值,基于消费者提出。这两项是顺势而为:因为不管我们是否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啤酒市场已经是一个国际化的市场,成为国际化的大公司是市场的客观要求;同时,啤酒的好
坏由专家鉴定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必须满足消费者的喜好才会使企业生存发展,所以使命强调了消费者导向。
核心价值观是我们所推崇的基本理念和信仰,体现公司的境界和原则,使命即我们的核心价值观。而我们的核心价值观是基于青啤公司区别于其他组织的独特的文化细胞形成的,既有传承,又有创新,在矛盾中寻求标准,使文化细胞更加健康和有适应性,对员工具有凝聚功能。理念群由核心价值观派生而出,阐明了公司在不同方面的观念立场,有激励功能。这一部分是明道,即阐明青啤生存发展之道。
制度层和物质层部分对所有企业行为和员工行为实行系统化、标准化、规范化的统一管理,形成统一的企业形象,便于统一的经营管理,在文化中起约束作用和识别作用。与明道相对应,这一部分是优术,即寻求文化落地的具体途径。
企业宗旨和企业精神贯穿在文化的各个层面,理念群、制度层、物质层体现了我们的企业作风。
三、“青岛啤酒”企业文化发展及其成就
(一)百年酿造酒溢香
1、见证历史
1903年,青岛被德国占领,英德商人为适应占领军和侨民的需要就在这个地方开办了啤酒厂,起名为“日耳曼啤酒公司青岛股份公司”,当时的年产量为2000吨。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日本人占领青岛后,将德国人的啤酒厂购买下来,更名为“大日本麦酒珠式会社青岛工场”,并进行了较大规模的改造和扩建,当时产品曾出口到西贡和新加坡。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接管了啤酒厂,并更名为“青岛啤酒公司”。1949年6月2日青岛解放,青岛啤酒公司终于回到人民手中,并逐步恢复生机。几十年来,青岛啤酒的产量一直相对较小。到1975年,年产量仅4万吨。改革开放后,青岛啤酒才真正迎来发展的春天,尤其是1996后,青岛啤酒进入一个高速增长的黄金期。年产量从1996年的30万吨发展到2003年的370万吨,青岛啤酒以其强劲的实力雄霸中国的啤酒市场。
2、宝贵遗产
青啤的百年历程,实际上就是一部制度变迁的历史;反过来,不同历史时期的制度保障,又为青啤提供了生存与发展的空间。无论德国人统治下,还是日本占领时期,直到新中国成立后,青啤回归国有,都很重视企业发展,不断扩大规模。当然,不同历史阶段所处的经济环境又是不一样的。德、日管理时期,青啤不可避免要为殖民统治服务,主要销售对象为其占领军和侨民,而不可能是中国的广大老百姓。消费歧视的存在,使当时的青岛啤酒成为一种对外的“贵族产品”。那段历史所留下的宝贵遗产,就是国际化的经营理念。
3、长足进步
新中国成立后,这一切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青啤成为国有企业,其产品开始面向广大消费者。然而,在当时的计划经济体制下,造成了资源稀缺和产品垄断,青啤又成为一种对内的“贵族产品”和对外的换汇产品。青岛啤酒属于特供产品,产量比较小,只有通过批条子才能买到。在这种状况下,一方面大众依然无法消费到青岛啤酒,另一方面,企业也难以快速成长。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步确立后,青啤开始真正地面向大众,通过市场机制配置资源,扩大规模。1993年,青岛啤酒股份有限公司成立并进入国际资本市
场,公司股票分别在香港和上海上市,成为国内首家在两地同时上市的股份有限公司,募集的雄厚资金为今后的飞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996年以后,青啤开始在全国各地大规模并购啤酒企业,取得了长足进步。日益完善的市场环境和经济制度,对青啤来说如鱼得水。
制度因素可以说是青啤百年基业长青必要的外在条件,但又不是惟一的、最重要的;因为绝大多数中国企业都面临大同小异的制度环境,但跨越百年而畅销不衰的品牌却十分罕见。所以,青啤获得成功的决定性因素,还得从企业内部来找。
(二)夯实品牌的根基
翻看青啤的荣誉奖记录,人人会赞叹不已。从1906年德国慕尼黑博览会上获得金奖起,各种奖项不断,主要有1963年首次全国啤酒质量评比会上获得的国家名酒、金奖、1980-1990年所有国家级全国啤酒质量评比中获金奖、1981、1985、1987年美国举行的国际啤酒评比会上三次荣登榜首,并成为美国市场上销量最高的亚洲啤酒、1991年首届中国十大驰名商标、2001年中国最受尊敬的企业„„青啤获得成功的决定性因素:夯实品牌的根基。
1、从“好人做好酒”到“追求卓越”
纵观百年历史,青啤建厂3年后就在德国慕尼黑博览会上夺得金奖,显示出不俗的实力;之后,在国内外大大小小各项评比中得奖无数,饮誉全球。并且,经过岁月的磨砺,很多东西都在发生变化,如经济环境、经营者等等;但青啤的高质量,无论在什么阶段都未改变。
而这些,正是来自于一代又一代青啤人的质量意识与经营理念。20世纪70年代,青啤当时的口号是“好人做好酒”,很多东西都是自发的,从人品去要求酒的品质。到80年代,经济转轨时期,又提出了“热爱青啤,献身青啤”,当作一个事业来看待。
而前面这两种,其实都是一种封闭型的企业文化,只是要求对企业负责,而缺乏市场意识和社会责任。90年代后期,尤其是2000年以后,青啤又提出“追求卓越,奉献社会”,发展为一种以满足消费者需求为重,不仅追求经济效益,而且追求社会效益的企业文化。
无论是“好人做好酒”,还是“追求卓越”,青啤在不同历史时期始终把质量放在首位,把质量视为产品的生命。正是这种质量意识,成为青啤百年品牌的第一支点。
2、“毛刷事件”成为长鸣的警钟
那是1978年10月,在出口香港地区的啤酒中,发现其中的一瓶有洗瓶机的毛刷。响当当的青岛啤酒竟发生了如此事情!此事惊动了中央高层领导。从中央到省、市领导急,青啤职工急。
“毛刷事件”的发生,不是偶然的。青岛啤酒厂是家历史悠久的老企业,建国后,虽然国家不断投入,但都是为了扩大生产规模的基本建设,而被人称为“爷爷电机”、“奶奶糖化锅”,是1903年建厂时德国人从欧洲搬来的1898年的产品,日本人30年代运来的“保田”商标机、洗瓶机等,都还在运转,有时三班生产完不成两班的任务。更重要的是,“文化大革命”对企业和生产的冲击是灾难性的,把多年建立的规章制度都冲垮了,使得质量下降、事故不断。1974年6月,电焊工人在烧焊管子时引起火灾,烧毁1万多条新麻袋,导致一锅麦芽汁报废;1976年6月,由于啤酒质量下降,装箱后发生爆炸现象,在深圳库存的4万多箱啤酒中,发生爆炸的竟有2万多箱„„
1978年11月23日,中央检查团、省轻工局、市经委、市轻工局、市委驻厂工作组进驻青岛啤酒厂,12月10日,工厂开始停产整顿。经过4个月停产整顿,企业的生产和管理得到了明显改观。轻工业部和省市联合验收组经过认真核查,认为青岛啤酒厂的整顿已达到标准,批准自1979年4月10日起恢复正常生产。5月份出口计划啤酒2383吨,实际完成2391吨,瓶装51批次,优级品率为98.98%,啤酒色泽趋向一致,口味基本相同,外观质量也有了明显改进,出口香港市场反映良好。后来,国家轻工业部向全国通报予以表扬。
“毛刷事件”是青岛啤酒厂的耻辱!“青岛啤酒”党委决定,把恢复生产的4月10日作为“提高质量纪念日”,每年都要举行活动,使警钟长鸣!
“毛刷事件”之后,“质量是企业的生命”的原则融汇于青岛啤酒全厂干部职工。一百减一不等于九十九,而是等于零!质量为本成为永恒的主题。“高、精、严、细”的原则扎根在每个员工的心田。
(三)企业文化铸精神
对青啤的好酒文化溯本求源,青啤首先会想到所在地的地域文化——齐鲁文化。由于山东是孔子的故乡,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最为深远,重视义理,讲求诚信,为人实在。山东人实在,反映在企业经营上,那就是对产品质量的高度负责,一丝不苟,决不掺假。
四、几点启示
1、中西结合的典范
青啤最早是由德国人建立的,因此它采用了德国先进的啤酒酿造技术,且秉承了日耳曼民族为人处事的严谨、认真。在世界上,德国人素以其严谨、认真而著称;不仅是酿酒技术,而且精密仪器加工等,一直以德国为上乘。
将德国文化中的严谨、认真与青岛本地传统中实在、讲求信用结合起来,就构成了青啤“追求卓越”的精神。而正是这种精神,成为青啤百年品牌的推动力量。青啤堪称中西文化结合的典范。
诚然,质量文化是青啤百年基业的重要基因,但这又只不过是所有长寿型企业的成功基点。环顾全球各大知名品牌,IBM、GE、福特、索尼、宝洁、波音„„又有哪一个不是高质量?质量是所有长久品牌不容讳言的第一要义,而非青啤所特有。那一个啤酒品牌历经百年、愈久弥香的原因又是什么呢?
2、激情使基业长青
百年青啤最核心的是企业文化。这种文化同别的企业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的地方。因为青啤是一家生产啤酒的企业,从建厂之初就生产啤酒,并一直用“青岛”作为品牌,一百年来没有发生什么变化,无论是在德国人管理时期,还是在国民党统治时期,一直到解放后。从计划经济时代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一直使用这个品牌。历经不同的历史时期,青啤存活了下来,并且不断走向繁荣。其中的原因是这个产品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其他产品很难去替代它,反而是其他的一些产品被替代掉了。从历史发展看,啤酒逐渐成为市场的主流,极大地冲击着白酒、红酒的传统地位。在众多的酒类产品中,同质性很强,许多产品和品牌都不似从前那么火暴,但啤酒业却越来越繁荣,这主要是因为啤酒自身所具有的文化。
白酒的核心文化特征是深沉,让人把很多潜能借助酒力发挥出来,像古代很多诗人都是在饮酒后才写出千古佳句。最具代表性的是“李白斗酒诗百篇”,也博得“诗仙”的雅号。红酒所代表的文化是浪漫,在一定的环境中饮用体现的是高雅,是一种情调。电影、电视里很多情人约会的情景,青啤总能看到盛满红酒的高脚杯在晃动。啤酒的文化特征则是激情,喝啤酒十分随意,可以不分什么场合,把感情宣泄出来。与啤酒天然相伴的是体育文化,尤其是激烈的体育运动,两者相融通的正是一种激情。
那青啤百年所代表的文化又是什么呢?应当说同样是激情,激情使青啤基业长青。通常来讲,一家企业的发展壮大依靠的是核心竞争力,青啤经历不同的历史时期,其核心竞争力又是什么呢?无论是德国人建厂的初期,还是日本人统治时期、国民党统治时期,一直到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市场经济,青啤所代表的激情都是不变的。
3、文化铸就品牌成功
随着科技进步,加之啤酒技术门槛相对较低,啤酒企业之间的产品差异会越来越小,国内啤酒企业仿效青岛啤酒进行生产者不胜枚举。所以,啤酒企业在产品上的竞争优势已不明显,铸就一个成功品牌更主要是靠文化特色,也就是产品中包含的文化附加值。
因此,可以说支撑起青啤百年基业的,正是以激情为代表的文化基因。也只有不断突出青啤的文化特色,才能增强消费者对品牌的忠诚度。无论高兴时,还是失意时,只要是表达一种激情,马上就能想到青啤。
当然,青啤也看到,这种以激情为特色的啤酒文化并非青啤独有,消费者在喝其它牌子的啤酒时同样能够表达激情。要吸引顾客,形成一个比较稳定的消费群体,还必须在激情的基础上构筑更有特色的文化,也就是说把“啤酒文化”真正转化为“青啤文化”。
应当说,面向目标消费者、带有青岛地域特色或注入其它文化元素的激情,才是青啤在下一个百年里需要着力打造的。
另外值得提到的一点是,多少年来青啤品牌的文化价值主要是靠被动的口碑相传,产品质量好自然吸引了回头客,产品所表达的文化理念也自然形成并得以传播;而比较少地通过广告宣传等市场营销手段主动进行品牌推广。今后要引导消费,显然必须改变这种状况,通过文化牌提升品牌的美誉度。
第三篇:党校学习社会考察报告
党校学习社会考察报告
根据集团公司第52期党校及工商管理培训班教学计划,培训班于11月20日至28日,先后对江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上海金山化学工业园区进行了参观考察,并听取了井冈山干部学院和中国浦东干部学院两位教授的讲座。尽管只有短短的8天时间,却使我们对中国革命的历史和上海特别是浦东的改革发展情况有了更为直观和深入的认识。下面将这次社会学习考察的基本情况和体会报告如下:
一、江西革命根据地学习考察情况及体会
在江西,我们先后考察了瑞金、井冈山、南昌等地,仿佛逆着工农红军武装革命的时间顺序重新体验了当年的革命历程。在这三地,我们参观了叶坪革命旧址群、沙洲坝革命旧址群、长征第一山——云石山、井冈山烈士陵园、井冈山博物馆、黄洋界哨口、大井和小井革命旧址、百竹园造币厂、八一起义纪念馆等地。
从八一南昌武装起义到红军长征这一阶段,是中国共产党开始武装斗争夺取政权、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的一个时期。中国革命的许多个“第一”在这一时期产生:八一南昌起义,打响了共产党领导武装革命的第一枪;在井冈山建立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在瑞金建立了第一个全国性的红色政权。也正是在这一时期,毛泽东写下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一文,在理论思考和革命实践中逐步形成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为后来农村包围城市的思想形成奠定了基础。重温这一阶段中国革命的历史和革命者们的英雄事迹,我们对当年那些怀着远大理想和坚定信念、始终保持着昂扬斗志和革命热情的革命先驱们充满了崇敬之心,更加认识到中国共产党和全体共产党员所承载的历史责任,对于“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创新路,依靠群众,勇于胜利”的井冈山精神也有了更深体会:
体会之一:必须始终保持坚定的理想信念。保持坚定的理想信念是我们保持长久工作热情的前提。在井冈山和瑞金的共产党人之所以在敌人重重包围的困难形势和“南瓜汤、红米饭”的艰苦条件下坚持斗争,1不计得失、不怕坐牢杀头,正是由于他们具有对于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和革命必成功的坚定信念。回顾那些腐化堕落的党员干部,原因多而复杂,但每一个人自己分析时都谈及到理想信念。理想信念出了问题,就失去了抵御各种诱惑的根本力量。今天看来,距离马克思所描绘的所有人自由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依然遥远,但在我们面前有具体而现实的目标,就是加快实现现代化,实现中国的繁荣富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再具体一点,就是为了中国每个人的生活更好,国家的实力更强。只有胸怀这样的理想信念,才能不迷茫、不倦怠,始终保持我们的工作热情。
坚定的理想信念还是我们保持艰苦奋斗作风的前提。在井冈山、在瑞金,艰苦生活条件特别是六个部委在一个祠堂内的办公旧址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今天的物质生活与那时相比已经极大改善,但中国依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相对发达国家来说,底子还很薄,还在初级阶段,基本矛盾没有变化,还不是能够坐而享乐的时候。再者,我们石油行业由于其特殊性,始终是一个艰苦行业,相当部分人工作在远离中心城市的偏远地方、或者工作在高危的工作环境中,更需要我们坚定理想信念,自觉发扬大庆精神和铁人精神,永葆艰苦奋斗的本色,为保障国家的能源安全尽最大努力。
体会之二:必须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秋收起义之后占领大城市受挫之后,毛泽东产生了上山的想法。这是正确判断当时国内革命形势的结果。之后由于没有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我们犯过一些错误。井冈山斗争时期,由于根据共产国际对当时中国形势的判断来指导我们的革命,错误对待袁文才、王佐等人,失去了当地百姓的支持,成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难以为继的一个重要原因。后来,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使国民党统治区内的党组织遭受严重损失,又直接导致了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现实迫使党必须从实际形势出发,走一条与原苏联革命完全不同的道路,用农村包围城市的办法取得革命战争的胜利。
新中国成立之后,也由于不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我们还犯过
许多错误,尤以左倾错误为甚,从大跃进、“四清运动”、到文化大革命,给党的事业造成了严重损失。中国的具体国情决定了中国革命和建设必须“不走寻常路”,关键时刻中国共产党以实事求是的态度作出了正确的抉择。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思想指引下,中国开始了改革开放,中国的经济以年平均增长近10%的速度飞翔了30年,人民的生活水平极大提高,创造了世界发展史上的奇迹。
回顾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所走过的曲折道路,我们要深刻地吸取经验教训。邓小平说过,在党的政治建设上,“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无论何种错误,为了避免重蹈覆辙,我们都必须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坚定不移地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体会之三:必须始终牢记党的宗旨,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当年的井冈山上,我们党的领导人员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在沙洲坝,毛泽东主席带领红军战士为当地群众打下了第一口水井。正因为党能够密切联系群众,充分依靠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群众谋利益,才使得我们党能够始终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
今天,我们党已经从革命党变为执政党,成为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核心。四中全会《决定》指出“党的先进性和党的执政地位都不是一劳永逸、一成不变的,过去先进不等于现在先进,现在先进不等于永远先进;过去拥有不等于现在拥有,现在拥有不等于永远拥有”。这是对全党的警醒,更加要求我们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我们党代表的是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每一个党员都应当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使党始终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
二、上海学习考察情况及体会
在上海学习考察期间,我们参观了中共一大会址,考察了上海化学
工业园,了解了上海市的基本情况和现代上海三次大发展背景和历程。
上海市因其优越的地理位臵,通过近现代的快速发展,成为我国最繁华的城市。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上海再一次抓住机遇,开始了以开发开放浦东为重要标志的第三次大发展。其发展模式为我们的经济发展进程提供了有益借鉴。在上海的学习考察,使我们有如下体会:
体会之四:必须始终坚持发展为第一要务。改革开放以来,在取得经济建设巨大成就的同时,各方面的矛盾也纷纷凸显,例如贫富差距、发展不平衡、贪污腐败、资源环境等等,有些甚至发展到相当尖锐的程度,引发了一些争议和怀疑。对于这些纷繁复杂的矛盾,我们应当在战术上予以重视,认真对待,加以解决,但决不能在战略上把它们摆在首要位臵,那样就偏离了发展生产力的中心任务。中国一旦停下发展的脚步,各种社会矛盾会更加尖锐的体现出来。只有牢牢抓住发展生产力这个主要矛盾和工作中心,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逐步实现全国人民的共同富裕,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当前实际存在的种种社会矛盾。
同样,中国石油内也存在着各种矛盾。这些矛盾的解决,也只能通过加快发展、做强企业来根本解决。当前,中国石油正处于建设综合性国际能源公司的进程中,按照党组的总体部署,我们必须牢牢抓住经济全球化的历史机遇,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一心一意谋发展,承担起为祖国经济发展提供能源保障的重要责任。
体会之五: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海以成为全国的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为目标,抓住国际服务外包的机遇,大力发展金融服务等第三产业和高技术含量的飞机、地铁、船舶工业,走出了一条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新道路。而其化学工业园区资源充分利用的整体设计和规划理念,也为新型工业化发展积累了经验。目前,中国经济持续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也日益凸显。同时,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每个国家都要承担与其政治经济地位相适应的责任和义务,中国已经向世界承诺,到2020年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
40%至45%。这两者,都决定了我国的发展必须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对于中国的石油工业来讲,经过多年的开发,东部多数大油田已经到了开发的后期阶段,稳产增产的难度很大,新增产能勘探程度越来越高,勘探开发难度加大。石油企业作为资源型企业,本身又是消耗资源和排放的大户。因此,作为国内最大的原油、天然气生产、供应商,我们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发展方式的意义重大。对于这一点,集团公司已经提出了通过技术进步、管理创新、人才开发、安全清洁节约发展等具体措施来实现低成本、规模化、可持续发展。我们要做的,就是在实际工作中落实好集团公司关于转变发展方式的总体要求和具体措施,实现中国石油的又好又快发展。
以上体会,吸收了第二组全组同学在讨论中提出的宝贵意见和建议,可以说是全组同学共同思考的结果。但是由于个人水平所限,没能充分反映出全组成员的真实水平。报告中如有不妥之处,欢迎批评指正。
谢谢大家。
第52期党校及工商管理培训班二组
第四篇:关于广西社会考察报告
关于广西社会考察报告
考察目的:专业学习、交流
考察时间:2013年4月26日—28日
考察地点:广西民族大学百色起义纪念馆
根据教学大纲的安排,我们班这学期进行了为期3天的社会考察,在这次活动中,特别有幸的是与广西民族大学历史学的师生们交流与学习。我们实地参观广西民族大学、百色起义纪念馆,聆听了老师们报告,与民大的同学们进行了交流学习,使我受益匪浅。
一、广西民族大学
26日下午,我们达到了期待已久的广西民族大学,在广西民族大学人文学院历史学老师的带领下,我们一行来到广西民大。腾老师和她的学生们热情接待了我们,首先腾老师简单为我们介绍了些学校的情况,广西民族大学创办于1952 年,学校是国家民委和广西人民政府共建的综合性民族高等院校,即省部共建大学,也是广西重点建设大学,并于2013年初被确立为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小211工程)建设高校。现有东、西两个校区,设有22个学院(含1个独立学院),学科涵盖了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管理学、艺术学10个学科门类,广西民族大学有东、西两个校区,占地面积1983亩,校园建筑面积60万平方米。广西民族大学有全日制在校生18924人,其中研究生1293人,本科生14191人,专科生1280人,预科生1510人,留学生629人。坚持面向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办学宗旨,以“民族性、区域性、国际性”为办学特色。坚持以少数民族学生为主要教育对象,对少数民族学生实行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的政策。开设双语专业,强化民族文化交流;设置了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民族学、民族历史、民族语言、民族文学、民族艺术、民族经济等具有民族特色的课程。加强对民族和民族问题的研究,在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壮族、瑶族、京族历史文化、语言文学等研究中取得突出成就。同时利用毗邻东南亚的区位优势,以东南亚语言学为依托,发展特色学科,建立了国家外语非通用语种本科人才培养基地,拥有越南语、老挝语、泰国语、柬埔寨语、缅甸语、印尼语、马来亚语等东南亚语言本科专业,形成了独特的3+1培养模式(3年在国内学习,1年到语言对象国学习),2009年亚非语言文学学科被列入2009—2011年博士学位授予单位立项建设学科。通过滕老师的介绍,我们了解到了文山学院与广西民族大学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文山学院2009年才成为本科学院,学院下设11个教学系部,44个本专科专业,所有专业面向全国19个省区市招生,现有全日制在校生7248人。学院在职教职工513人,其中,专任教师410人,教授20人,副教授80人,硕士以上学位教师194人。学院占地730亩,教学仪器设备总值近3713万元,固定资产总值逾2.1亿元,图书资料66余万册,报刊杂志940余种。建校以来,已向社会输送全日制大专毕业生20000余人,成人本专科毕业生6000余名。通过比较,在校园的基本建设方面,我们和广西民族大学还存在很大的差距,同时他们充分运用当地的民族资源特色开展各项科研研究,依托东南亚这一优越的区位优势,积极发展特色科学,这是特别值得我院校和我系学习的地方。
和广西民族大学10历史学的同学们做了以个简单的交流以后,我们又在腾老师的带领下参观了学院的相思湖相思桥,我们都发现广西民族大学是一所风景迷人的大学,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之后我们一行人又浩浩荡荡的参观了广西民族大学的历史博物馆,里面珍藏着许多珍贵的历史文物。通过腾老师的介绍,我们主要了解了广西地区的少数民族的分布和历史情况,广西少数民族主要是壮族苗族侗族等,同时文山地区也存在大量的苗、壮族,在民族服饰,铜鼓文化上有很多的相似的地方。其次里面展示了很多以前广西人民日常劳作的工具,像蓑衣,犁,锄头等等,让我们大开眼界。晚上7点左右,我们和广西民大的师生们合影留念之后,恋恋不舍的离开了,在此,特别感谢腾老师和她的学生的热情接待,我们希望如果有机会,他们也来到文山学院来参观。
二、百色起义纪念馆
28日早上,我们抵达了百色起义纪念馆,之后在班主任的带领下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参观了百色起义纪念馆,大厅正中是一副气势宏伟的汉白玉浮雕 《百色起义》令人肃然起敬,三楼是“百色风雷”、“革命英杰”、邓小平与百色”、“建设新百色”等四个展厅。在一张张珍贵的历史图片和资料中追寻邓小平、张云逸、李明瑞、韦拔群、雷经天等老一辈革命家光辉的足迹,百色起义纪念馆生动地再现了当年百色起义波澜壮阔的场面,展示了邓小平、张云逸等革命先辈和革命先烈的光辉业绩,展现了革命老区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所取得的成就。其次我们参观了原红七军军部粤东会馆,粤东会馆是当年邓小平、张云逸同志发动和领导白色起义时工作、居住的旧址。馆内还保持着当年的原貌:油灯、草鞋、草帽、台椅、阁楼等。仔细读着每一篇注解,在凝重、肃穆的气氛中,敬仰之情油然而生。著名的百色起义爆发于 1929 年 12 月 11 日,是由邓小平、陈豪人、张云逸等同志在广西百色组织领导的伟大运动,她创造了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在我党的历史上具有重要的革命意义,是我党独立领导的继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和广州起义之后,又一次规模和影响较大的武装起义,是中国各族人民争取国家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伟大斗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革命史和中国共产党发展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这是中国共产党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创建革命根据地和实行工农武装割据的一次光辉实践和伟大壮举,强烈震撼和动摇了西南半壁的反动统治。在参观活动中,我们重温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邓小平、张云逸、李明瑞、韦拔群及一大批共产党的丰功伟绩,认识了共产党员在百色起义和右江革命根据地建设中发挥的先锋模范作用,体现了党员干部“一心为公,一切为民”的高尚情怀,体现了共产党员“忠于职守,严守纪律”的工作风范,体现共产党员“誓死护党,革命到底”的英雄气概,因此,这些共产党员是最先进的,他们的精神永垂不朽!通过这次设身处地的参观实践和学习,我越来越觉得老一辈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历尽千辛万苦,前仆后继为我们打下了江山,我们作为一代新人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把祖国建设得更美好,而且要把这种革命精神传承下去发扬光大。建设祖国并不需要唱高调,也不是一句空话,他实实在在体现在每个人的工作岗位上,体现在具体的工作中,今后我将以革命先烈不怕吃苦,勇于向前的精神统领整个工作,以满腔的热情投入到这场没有硝烟的“革命战争”,积极开动脑筋,勤奋苦干,开拓创新,寻找各个突破口,以更高的业务素质和更高水平的服务来宣传农业科教信息工作,从而使农业服务于经济的发展,服务于我市综合实力的增强,使我市农业得到更大的发展,最终使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为我国实现富民兴赣大业,为国家
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
通过这次考察,我收获颇丰,参观红色圣地百色起义纪念馆,使专业知识和社会实际得到了很好的结合,专业知识得到更好的巩固。和广西民族大学的师生们交流,让我对自己的专业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通过交流和参观博物馆,使我学到了课本上没有的东西,这一点是特别重要的。在整个考察的过程中,同学们学习积极性特别高,而且同学们都相互关心,帮助,氛围十分的融洽,使整个考察顺利完成。
第五篇:创新社会管理考察报告
创新社会管理研讨班考察报告
2011年9月22日,全县领导干部学习胡锦涛“七一”讲话暨创新社会管理研讨班,组织全班学员分乘三辆大车,参观考察了县公安据110指挥中心、南麻镇埠下村三层调解网络建设、鲁阳社区社会管理创新试点情况,分别听取了三个单位的情况介绍,参观了相关设施、设备。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考察的基本情况。
在公安局考察期间,参观了公安局110指挥中心,实地查看了电视显示幕墙,办公自动化设备,观摩了工作人员的的现场演示,听取了我县出巨资(投资500万元)打造的数字化信息平台建设情况及功能应用情况的介绍。通过考察,增加了对我县社会治安管理情况的认识,感到了数字化信息平台在社会治安管理、动态监视、各类案件侦破、证据搜集所具用的强大作用,给全县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提供了坚实保障。尤其是我县这套系统为全省最先进,功能最全的介绍,给我们增加了不少自豪感,公安局的同志为我县争了光。
在埠下村考察期间,参观了南麻镇、埠下村三层调解组织介绍展板、各项设施,分别听取了南麻镇党委关于南麻镇三层调解组织建设情况及取得成效的介绍、埠下村村委关于埠下村三层调解组织建设情况及运作情况和效果的介绍,增加了我县建设农村矛盾化解机制的直观认识,感触到各级组织开展社会管理创新努力,体会到各级党组织坚持以人民利益为中心,积极探索适合新
形势下的管理模式。人民群众也在制度创新中不断获得实惠,得到帮助。
在鲁阳社区考察期间,参观了鲁阳社区便民服务中心、社区居民活动中心、文体活动设备设施、开展情况介绍展板,听取了南麻镇政府关于城区社区建设情况、居民管理模式探索情况、便民服务开展情况的介绍,鲁阳社区关于本社区基本情况、便民服务开展情况、居民文体活动开展情况、社区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居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开展情况介绍。使大家对我县城区社区建设情况有了了解,对居民的各项社会保障有了直观的认识,加深了我县社会保障工作不断拓宽保障面、保障强度的认识。通过考察,大家开阔了眼界,增加了知识拓展了思路,感到很有必要、很有成效,是这次研讨班的点睛之笔。考察结束后,县政法委副书记李传修同志就我县社会管理情况,作了专题介绍,并将我县作为全省社会管理创新试点县,社会管理创新六主题创建情况,作了说明。
二、考察心得
通过自学和三天的集中授课学习,进一步加深了对胡锦涛七一讲话重要性的认识和理解;了解了我县十二五规划,明确了今后五年的发展方向;认识了社会管理的现状、现实矛盾化解的紧迫性、制度创新的必要性;增强了投身到社会管理创新的队伍中的积极性。结合自己的认识,总结了几个在创新社会管理工作中需要关注的问题,同广大学员交流。
一是一定要坚持群众路线,一切以群众利益为最高标准来要求我们的创新。今年七月一日,胡锦涛总书记的讲话,谈到我党面临的四大危险之一,就是脱离群众的危险,需要全党同志高度重视并认真整改,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消除这种危险,只有坚持群众路线。社会管理创新是一个对原有制度进行改革完善的过程,必然涉及到社会各阶层利益关系的调整,也必然涉及到对原有法律、法规条文的突破和更改。要想是我们的创新获得群众的认可,经的起实践的检验,就必须坚持群众路线,一切以群众利益为最高要求。群众路线是我党必胜的法宝,历史无数经验证明,只要我们坚持了群众路线,我们的事业就会蓬勃发展,一旦脱离了群众,就会走弯路。土地革命时期的农村“包围城市”方针的提出与实施、抗战时期的“大生产运动”、建国初期的“大跃进”、中期的“文化大革命”、近期的改革开放都是很好的实证。毛泽东的“鱼水论”、邓小平的“最高准绳论”、江泽民的“血肉论”、胡锦涛的“无小事论”都是理论证明。
坚持群众路线,最重要的是不与民争利,坚决避免借创新之机,行与民争利之实。但现实生活中却时常发生,成为损坏党群、干群关系的顽疾。管理就是收费,只收费不管理一度成为群众对政府执法行为的概括。与民争利的重要手段,就是明目繁多的收费、摊派、罚款,因此,清理整顿乱收费就成为补救措施之一。近几年虽然收到很大成效,废除了很多收费、罚款项目,但仍没有到根除的地步,需要我们继续努力,更需要我们的干部在今后的工作中,尽量不要出台新的收费罚款项目,否则,旧的没除、新的又生,无穷无尽,群众寒心。
二是消除工作人员消极怠工的制度因素,千方百计调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搞好社会管理,高质量的服务群众,需要每个公职人员尽职尽责,积极主动地为群众服务。胡锦涛在七一讲话中讲到的“四大危险”,首要的就讲“精神懈怠的危险”,足以说明公职人员的消极怠工已经引起了党和国家的重视,到了必须解决、马上解决的时候。现实生活中,很多矛盾和问题,平时我们的管理机关熟视无睹、漠不关心,被媒体曝光、引起上访事件、群体事件以后,才采取行动,严肃查处,不得不说是个很悲哀的。套用流行用语:别人有没有这种感觉不知道,反正我有。这种现象的存在,在我们看来是管理部到位,但是很多群众认为,并不是单纯的“不知道、没发现”,更多的认为我们的管理者被违法行为人收买或合伙了,不信任程度很深,成为影响干群关系、政府诚信的主要因素。
出现消极怠工现象,原因多重,制度是一个重要因素,我们的制度对需要出外勤行为没有鼓励,反而有很多限制,比如严格的考勤、查岗、禁止无理由的外出等等,把工作人员圈禁在办公室,而不是把他们放出去,想把基层的信息及时准确掌握起来很难。再者,执法部门都统一着装,外出执法恨不得鸣锣开道,违法分子早就闻风而逃了,抓住现行的可能性就降低了。因此,创新执法管理,消除怠工现象,除了加强教育,提高工作人员工作
积极性以外,还需要在制度设计上,鼓励、支持工作人员深入基层,多在外面调查访问,奖励掌握基层信息的人员,建立一种让工作人员愿意出外勤、下基层的机制。
三是强化基础理论研究,为创新社会管理提供理论支持。创新社会管理不是盲目的空想,必须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实需要,既要有群众需要,还要有理论依据,这就要求我们把关系全局的一些根本问题解决好。比如农村集体所有制问题,我认为现在的认识就很混乱,理论不清。其一集体所有制所说的“集体”的范围问题,现在存在着无限扩大的趋势,仿佛任何人都可以加入、退出,而不需要履行相应的、支付相应的对价(当然求的当权者同意是必须的)。但我认为这个“集体”是有限的,是一个经济组织,是有其产生的历史原因和组成条件的,加入其中的人,会获得相应的财产权利,不能因为人口出生、死亡、婚嫁、迁入、迁出而加入或退出,否则,就可能产生集体经济内的人的财产权无原因的获取、增加、减少、丧失,这显然与市场经济的根本理念相违背,也于国家法律关于财产权的规定相违背。其二村民委员会代行管理农村集体经济与市场经济体制不符。在现行的农村管理体制中,独立意义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已经消失,农村集体经济一直有村民委员会代管,并得到了相关法律的认可。这种管理模式虽然有其产生的历史原因,但也产生很多弊端:1,强化了村民委员会的经济功能,弱化了其社会管理职责,造成很长一段时间使本来用于村民自治的社会管理组织,将主要精力用在抓经济发展上,很多社会矛盾不能及时化解在基层,增加了上层组织的负担,激化了矛盾。2,集体经济组织的消失,弱化了群众财产权意识,把土地、山场等集体资产当成了“国家给农民的福利待遇”,土地分配平均思想、福利思想严重,现在已经没人把土地、山场等集体资产的使用当成是对集体经济资产的租用,不支付承包费也就心安理得了。要想收回承包权,发展规模生产受到的阻力无法想象,成为不可能事件。其三集体经济收入本来应该回报其所有人,现在成为了村民委员会行政管理开支的来源,由此产生矛盾和问题成为影响干群关系的重点、难点、多发源泉。其四成为农村社区建设和村落合并的矛盾焦点。如果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运作良好,与村民委员会分离,农村社区的设立,村落的合并,就没有经济因素的困扰,只是村民居住地点的不同,在外出打工成时尚的今天,在不伤害其经济利益的情况下,有谁会反对呢?
综上所述,现在已经到了理清农村“集体”这个概念的时候了,理清了,搞明了,问题就解决了。(详细论述见我的博文《农村土地确权问题成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关键》)
郭传贤
二零一一年九月二十六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