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发展为了人民
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多年以来我们始终围绕加快发展维护稳定为民谋利的主题,致力于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辖区人民的幸福指数在经济快速发展中也得到不断提升。尤其是近年来我们坚持以人为本,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落脚点,通过不懈的努力和探索,逐渐建立了“四个一”的社会救助模式。即健全一张覆盖全区的爱心110捐助扶助网;开通一条爱心110热线,24小时受理群众的救助和帮助的需求;建立了一支2000多人的爱心110救助队伍,及时把关爱送到困难群众的心坎上;健全了一面爱心110捐赠救助的回音壁,向捐赠者及时反馈捐赠物品的使用情况。
自“四个一”社会救助体系建立以来,救助的方式已由民政救济变为政府引导全民参与的新型社会救助模式;救助的对象也由农村特困户转变为城市低保对象、五保户、低收入家庭群体;救助的范围由保障群众基本生活扩展到就医、就学、法律服务等领域;救助的流程由传统的群众申请转化为社会的帮扶,使民生问题得到了制度化安排、系统化解决、社会化推进、项目化落实,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美好愿景得以逐步实现。
非常高兴能参加今天的研讨会。作为国家社会救助这项工作的具体负责人,一直处于一种感动中,在社会救助工作方面,二七区能做得这么细致、这么深入,确实体现了二七区党委、政府执政为民的一种理念,这些理念是通过具体的行动来体现的。
我高度赞赏二七区政府这几年在社会救助方面所做出的努力,也充分肯定在社会救助体系方面、创新方面所做的探索和努力。
社会不缺乏爱心,社会不缺乏资源,缺乏的是我们的组织。如果我们能够以一种很好的方式来组织,多数人来帮助少数人,从逻辑上来讲它应该不是一件很困难的事儿,问题就在于我们政府的组织动员能力。
民生就是老百姓的生活,老百姓的生活就是衣、食、住、行,关心老百姓就是要把这些问题解决好。这些制度合起来就是我们救助的体系化、制度化。
第二个是社区平台,社区连着千家万户,最终的实施要靠社区去实施,二七区这次创意很重要的一点就是通过110也好、社区也好,把这两个平台基本上搭建起来了。
第三个方面就是要有网络,从政府来讲从中央到地方,省、地、县、乡都有社会救助的工作机构,现在的问题是在社区这级怎么来建立很好的社区救助网络,既能把政府的救助网络铺好,同时又把救助资源集中起来发挥作用,所以社区这个救助平台非常重要,这里边的文章很大,所以这次我很感兴趣的就是你们已经破了一个题,通过社区的捐助站,把这个平台初步搭建起来。
所以我们看社会救助体系不是一个简单的事情,是通过制度、体制、机制、组织服务网络,这三个方面有机构成的一个整体。
我非常感动,二七区党委、政府这么关注民生,这么关注社会救助工作,民政部门这么尽职尽力,我们社区全区的老百姓这么有爱心,包括企业家和普普通通的老百姓,确实是难能可贵的。希望你们在总结经验,理清思路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你们的社会救助体系,争取成为全国社会救助体系的示范城区。
第二点希望是把社区这个平台建得更好。我建议光叫捐助站有点单一,应该叫社区互助站,更重要的就是把社区的资源开发出来,社区服务首先要着眼于为居民服务,这是源泉、是根子。让社区觉得通过社区互助站捐助者能够实现这样的一种想法,受助者能够得到及时的救助,而且这种互助不仅仅针对于困难群体,有些虽不是困难群体,也有他的难处。既要帮助那些穷人,也要帮助那些不穷的人。我希望你们在这方面进一步完善,给全国提供一个模式。
第三点是二七区党委、政府和老百姓特别有爱心,做了那么多的好事、善事,确实是非常感人的,你们还有一个大院的故事,三十年如一日,一个大院联合起来照顾一个残疾人,这在全国也是很感人的。希望你们在这个基础上发扬光大,争创全国最具爱心的城区,希望你们成为全国第一家获得这个称号的城区。
二七区在国家民政部、省市党委政府,特别是民政部门的领导、指导下,结合二七区的实际情况创新工作方法、工作思路、工作模式、工作效果,摸索出了社会救助贫困群众的先进经验,正像《河南日报》登的一篇文章。“二七区奏响民生最强音”,比较客观全面地介绍了二七的经验,我觉得非常好。我认为二七的做法很好地彰显了中华民族扶贫济困、团结互助的传统美德。在现在社会多元化、利益追求比较物质化的情况下,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更富有一些现实的意义。
同时也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也符合中央倡导的执政为民,更多的关注民生,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开放成果的执政理念。二七区开展的以民政部门牵头,以社区、爱心救助站等为平台,以群众为重点,创建和谐社会这样的经验,不仅对郑州市、河南省有借鉴意义,而且对于全国也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二七区社会救助新模式的意义有几个方面:第一个是关于社会救助和社会互助,也就是国家和社会共同来合作、解决帮助贫困家庭,克服他们的生活困难的一个模式。生活贫困的人到底应该由谁来管,二七区在这方面做了一个很好的探索,在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方面,把政府的社会救助与民间的社会互助很好地结合了起来,是一个很有效的探索。
第二个就是探索了一个慈善事业发展的有效机制,慈善事业是要调动大家的爱心,来捐赠、帮助有困难的家庭,但是这当中慈善事业也不是一个简单的事情,不是说有爱心有捐助就够了,而是需要一个社会化的制度,是一个制度体系保障我们的慈善事业有效的运行。二七区在这方面通过这样一些有组织的活动,来把它调动起来。
另外一个就是在捐助者和被救助者之间建立一个渠道,使得捐助者更愿意去捐赠,这都是有效的机制和做法。
再有就是二七区的新模式把救助的或者是互助的范围对象,延伸到了外来务工人员,使得外来务工人员也能在城市里得到救助。这是一个很重要的进展,为下一步政府正式的社会救助和其它社会福利把外来人口纳进来也探索了一些经验。
还有一个探索是为贫困家庭提供服务模式,通过社会互助的方式、社会服务的方式,把这种服务也送到了贫困家庭。包括申请程序,一个电话就可以启动。另外在志愿者服务方面探索出了一些新的机制,把志愿者通过一些方式组织起来,让志愿者从各个方面为贫困家庭提供服务,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贫困家庭对服务的需要。
二七区开办的慈善超市一方面为贫困家庭提供了帮助,另外一方面也使得我们整个产品更加合理的利用,刺激了消费等,这些方面的意义还是存在的。
二七区经过这几年探索,形成的“四个一”捐赠救助模式,可以说把以人为本、关注民生、扶贫济困、促进和谐的理念和精神较好地落到了实处。二七区创造一种新的救助机制,使之形成一种新的社会风尚,形成一种社会文化,引导一些人把自己过时的像彩电、衣服给捐出来,捐出来以后他自己去购买新的,所以这个意义它就远远地超越了捐献,可以说是与我们当前扩大内需、拉动消费这个大战略密切相关的。所以这项工作也不单是民政部门一家的事儿,还需要整个社会大家一起来做这个事情。
二七区这种做法有利于整个社会将闲置的物品充分利用,有利于有效的帮助困难人群,有利于整个社会形成节约和可持续的生活方式。这对我们国家来说,是一个长远的大战略。依靠组织来发挥作用,它能体现出一种社会的温暖和组织的作用,让困难的群众感受到政府的阳光,有助于增强整个社会的亲和力,提高党和政府的凝聚力和公信力。这样做社会的经济成本、文化成本、心理成本也都比较低。
今后对于捐献的人要发证书,捐献的物品要编号、要整理,受捐的对象也应该定一些标准,领取的过程要规范,分发的物品要有监督。
二七区“四个一”社会救助新模式是一个值得推广的社会救助新模式。这里面我想谈几点,第一点因为它要推广,所以它要有优点、有特点。一个特点就是这个新模式使社会救助迅捷化,过去由于捐助不足,所以社会救助的力量难以有效地聚合并发挥作用,导致有些时候爱心不能及时送达,困难群众也不能及时被救助,捐赠和救助脱节,捐赠和救助资源不能有效对接。我们这种新模式快在哪里呢?通过热心110,随时就可以救助,做到有求必应。
第二个救助主体社会化,原来救助主体主要靠政府,也就是主要靠政府的一个职能部门,也就是民政部门。过去在城市就靠民政,在农村就靠集体。社会上的普通民众既没有参与社会救助的意愿,也没有参与社会救助的能力。单靠政府、民政部门可以说难以打开局面,所以必须依靠社会力量推动社会救助,而这种新模式,我觉得是政府、社会、救助对象三个方面的资源得到了进一步开发、整合和合理配置,促进了社会救助的建设。第三个特点就是社会救助的多元化,这个
多元化一个是救助对象的广泛性,从过去单纯的低保对象拓展为全部弱势群体,包括外来务工人员和天灾人祸造成的暂时困难户,所以有了新的突破。从救助的种类上我觉得多样化,从单纯的保障穿衣吃饭扩展到医疗就业就学等,以及临时困难的综合救助,所以在救助的内容上实现了新的突破。
第三个这个模式强调了救助形式的多渠道,坚持救助与扶助结合,资金救助与实物救助相结合,定期救助与临时救助相结合,突破了社会救助原来的模式。
第四个特点就是强调了救助主体的多元化,这个救助主体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同时在这里面更讲究救助的人性化。我觉得它有这样几个特点,也是优点,所以我觉得这种模式值得推广,也可以推广。
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郑州市的社会救助工作取得了快速发展,率先在中西部地区建立了城乡低保标准自然增长机制,在市内六区实现了城乡低保一体化,保障标准连年提高,对流浪者实现了救助模式,慈善事业迅速发展。形成了以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基础,及五保供养、灾民救助、慈善救助为一体,全方位、广角度、多途径的救助体系,促进了社会公平与和谐。尤其是二七区通过建立一条连接捐与助的爱心110热线,一张覆盖城乡的爱心110捐赠救助网,一支爱心110志愿者队伍,一个爱心110捐赠救助回音壁,在全市民政系统探索出了以“四个一”为抓手、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具有二七特色的社会救助体系新模式。我们要进一步完善充实提高二七区社会救助体系的新模式,民政系统要认真研究总结在全市推广二七区的经验和做法,把全市社会救助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把二七区作为探索为民解困、为民服务新路子的试验田。
很高兴参加郑州市二七区社会救助新模式研讨会。社会救助是公民因为自然、社会或个人的原因产生严重生活困难时,由政府和社会对其提供基本的物质保障和救治制度,是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1996年郑州市在全省率先建立城市低保以来,我省传统社会救治政策向新兴的社会救治制度转变,初步建立了以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农村五保供养、制度统一、覆盖城乡的社会救治制度体系,较好地保证了城乡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二七区民政局在区委区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在不断健全完善城乡社会救助体系的基础上,开拓创新研究新情况,探索新办法,解决新问题,在全省首创了“四个一”的社会救助新模式,对推动全省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具有积极的推动指导作用。爱心110热线的建立强化了以人为本为民服务的宗旨,构建了城乡低保、农村五保、医疗救助社会救助政策的落实平台,首先方便了困难群众对各项救助政策的了解和咨询,其次简化了困难群众的求助程序。通过困难平台,困难群众可以便捷地获得相应的救助,由以往职能部门坐等困难群众申请,转变为根据困难群众电话反映的需求而上门核实主动施救,有效地转变了工作作风。爱心110热线起到了汇集物资,配备余缺、快速救助的信息纽带作用。
二是编织城乡捐赠救助网,构建了社会沟通的桥梁纽带。通过在街道、乡镇、社区设立爱心捐赠救助站,形成了区、乡镇、办事处、社区三级民政救助保障体系,爱心捐赠救助网络覆盖了城乡,解决了社会各界及群众表达释放爱心的途径,构建了坚实的救助物资保障平台,困难群众可以根据需要获得最直接的帮助。
三是建立了爱心救助队伍,加强了基层社会救助力量的支撑。二七区经过选拔培训建立了勤思考、能吃苦、会干事、敢创新的爱心110队伍,较好地实现了对辖区困难群众的无盲区服务,有效地缓解了基层救助力量薄弱的问题,实现了对整个社会救助工作的力量支撑。
目前二七区的社会救助新模式,已经覆盖区乡,建议认真总结二七区的成功经验,进一步完善推广二七救助模式,争取在全市普遍建立起新型社会救助工作模式,实现以点向面的突破和发展,为建立全省社会救助新模式探索出有益的经验。
中央党校承担了一个重要课题就是和谐郑州建设,围绕着这个课题来郑州多次,我们有幸陪同中央党校的领导同志就和谐社会建设的相关问题进行了调研,二七区在和谐社会建设方面做得很好,想专门出一本书,作为亮点以案例的形式出这本书。上个月我们陪同中央党校的同志,专门到二七区来调研考察。当时中央党校的宋主任接触了实际情况,接触了救助群众,大家都特别感动。我们在调研的过程当中,都有同感。一个是觉得这个事儿很好,很值得推广,因为作为一个体系建设相对比较完善,很有借鉴、推广、学习的价值,是和谐社会建设一个很好的切入点。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二七区的爱心110救助模式,就是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举措,首先它初步构建成了一个较为理想的社会救助体系。
第二点就是爱心110救助体系为社会各阶层组织提供了奉献爱心的渠道。孔子说过仁者爱人,孟子也说恻隐之心人皆有之,但是这也需要一种渠道。民营社会化保障事业源于爱心,忠于善行,而且可以满足人民奉献爱心的需求,同时补充保障的社会化运行机制使人们相互关爱、相互尊重、相互补充,增强社会融合,促进和谐社会的形成。
第三点就是政府应该在促进各类补充保障事业当中发挥主导作用,爱心110救助体系是在二七区党委、政府的主导下构建成功的,这为我国加快社会保障体系提供了重要经验。基本社会保障是以政府为主体举办的,政府不承担直接责任,但是这绝不是说在这里政府可以不进行引导和管理。政府作为宏观调控者,有责任根据社会保障发展现状和目标,对补充保障进行倾向性的政策鼓励和约束,二七区党委、政府在构建爱心110当中的作用是值得肯定的。
第二篇:发展为了人民 社论
发展为了龙江人民——写在省第十一次党代会即将开幕之际
2012-04-19 【 字体:大 中 小 】
(一)在过去的几年里,龙江大地走过了一段不同寻常的、令人振奋的崛起之路。
“崛起”是超常规的发展,是大踏步的振兴。“不同寻常”是我们一直面对机遇与挑战并存、优势与不足共生,各种矛盾交织,难题难解,每前进一步,都要比别人付出更多的努力。千辛万苦,玉汝于成。发展依靠人民,发展为了人民。
省第十一次党代会即将召开了,我们又迎来了一个更好、更快、更大发展的节点。此刻,我们盘点、梳理这段不同寻常的发展历程,为今天的发展积累智慧财富,为明天的蓝图思索擘画。
(二)“把心思集中到发展上来”,我们从春天起步。
2008年,奥运之年,我国大事多,喜事多。
这一年的春天,省委书记吉炳轩同志到黑龙江工作伊始,就身体力行密集奔赴全省各地,就经济发展和民生建设等各个方面的主题进行一系列考察调研,足迹遍及13个市(地)和农垦、森工等大系统、大企业,省委书记铿锵有力的声音回响在龙江大地:“黑龙江是一片富饶的土地、美丽的土地、发展潜力巨大的土地,是充满希望和拥有光辉前景的土地。广大干部群众迫切希望又好又快发展的热情十分高涨,我对建设好、发展好黑龙江充满信心。”“各级干部,上上下下、方方面面都要把心思集中到发展上来,上下左右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使黑龙江发展的步子更快些,效果更好些,面貌的改变更大些,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更高些。”“要开拓创新,真抓实干,永不满足,永不骄傲,一个台阶又一个台阶地不停攀登,一个业绩又一个业绩地不断创新,干出实实在在的事情,取得实实在在的成就。”
“把心思集中到发展上来”,成为这一年龙江大地上的最强音。
把心思集中到发展上来,就是要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现有的基础上好些再好些,快些再快些;就是要充分认识发展的极端重要性,上下左右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就是要进一步理清思路,完善规划,找准发展的突破口,扑下身子,趟出路子,干出样子;就是要切实同人民群众一道想发展的事,谋发展的计,筹发展的策;就是要在全社会把发展叫响,营造改革创新、干事创业,尽心尽力谋发展的良好氛围。
可以说,这是一次全省上下的大动员,提振士气,凝神聚力,短短数月,龙江大地人气升腾。
(三)还是在这一年,席卷全球的经济危机蔓延。发展速度下滑,市场萧条。大危机大背景下,如何危中寻机,力辟新途?需要决策者的胆识和气魄,更需要冷静审视,科学研判。
科学发展的前提是坚持从实际出发,我们在作出科学决策之前,必须对省情特点进行全面了解、深刻认识。黑龙江有什么样的省情特点?发展缓慢滞后的症结在哪里?加快发展的优势潜力是什么?影响发展的困难压力有哪些?这些都是需要进一步厘清的问题,只有把这些问题弄清了,才有可能作出科学的规划,提出有力的措施。
为此,省委主要领导同志反复深入实际,调查研究,认真梳理总结,提出了我省具备土地资源优势、矿产资源优势、林木资源优势、水利资源优势、生态资源优势、物产资源优势、外贸资源优势、科技资源优势、人才资源优势、精神资源优势“十大优势”;困难主要表现在八个方面:地处偏远、气候寒冷、结构单
一、投资不足、观念滞后、机制不活、包袱沉重、难题难解。
看清优势,才能增强勇气。认清困难,才能积极应对。省委对我省发展的优势和面临的挑战做出科学的估计,是对省情认识的一次深化,为我省科学谋划,开辟一条符合黑龙江实际的发展道路提供了重要决策依据。
危机更激发起黑龙江加快发展的决心和智慧。省委带领全省人民用充满激情的视野,将一个世界的坐标纳入自己的胸襟。
2008年12月,在省委经济工作会议上传出了一个响亮的声音——着力建设“八大经济区”、实施“十大工程”。这一重大战略构想,随后在省委全会上以雷鸣般的掌声中表决通过。
构想一经提出,激起千层浪,得到全省各方面的广泛赞同,引起国家及有关部委的关注和支持,形成了普遍的共识。
(四)“八大经济区”绘就了又好又快发展的“路线图”,与全面推进的“十大工程”共同编织成一个科学严谨、高效务实的“政策网”。
建设“八大经济区”、实施“十大工程”不仅是应对金融危机的务实之举,更是从整个东北亚地区开发大格局来思谋黑龙江的未来。建设“八大经济区”、实施“十大工程”,是谋求龙江振兴的长远之策。“八大经济区”的提出是对区域经济发展理论的认识升华,是对我省区域发展思路的完善创新;“十大工程”则是推动全省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的基本抓手和重大举措,也是应对金融危机影响的有效之策。
大发展、快发展的热浪扑面而来。
“八大经济区”不是简单的区域经济布局的划分,而是按经济发展方向、产业类别优化资源配置,各区域之间既相互联系、相互包容,又突出重点和主攻方向的战略部署。
比如,黑龙江虽然没有沿海地区的区位优势,但具有地处东北亚中心地带、背靠俄罗斯远东广大地区的地缘优势。而建设东北亚经济贸易开发区和哈牡绥东对俄贸易加工区,可以进一步整合原有“各自为战”的开放资源,培育壮大一批进出口加工贸易基地和对外开放主 体,打造国际贸易大通道,促进对外贸易多元化和实施“走出去”战略,在更高水平、更宽领域、更深层次上构筑对外开放的新格局。
“八大经济区”规划和“十大工程”举措就这样紧扣着扩内需、保增长、促发展的政策“节拍”,呼应着人民群众的发展心声,扭住了龙江又好又快发展的“牛鼻子”。
(五)黑龙江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拥有着得天独厚、令人艳羡的农业发展的土地资源优势、水利资源优势、机械装备优势和生态环境优势,如何发挥好这些优势,认清龙江农业发展道路,找准改变“三农”现状的根本出路;如何发挥好这些优势,为国家打造一个“安全可靠的大粮仓”,为祖国和人民递交一份发展现代化大农业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满意答卷。
省委省政府紧紧抓住国家重农惠农强农的历史机遇,做出决策:坚定不移地推进以水利化、机械化、科技化、合作化、产业化、市场化、城镇化、生态化建设为主要任务的现代化大农业之路。
在这条路上,我们看到了农业大省努力拼搏、蓄势腾飞的动人姿态:千亿斤粮食产能工程、千亿斤粮食产能巩固提高工程、新农村建设工程、加快推进两大平原农业综合开发试验区建设„„龙江挺进现代化大农业的脚步铿锵而坚实。
从2004年开始,中央连续8年围绕“三农”工作下发中央一号文件,每一个“一号文件”都成为农业大省破解“三农问题”、加快发展现代化大农业的强大推动力。经过全省上下的戮力拼搏,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新农村建设浓墨重彩日新月异。在中央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叠加作用下,全省粮食生产实现“八连增”。农民收入连续8年较快增长,连续四年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如今在龙江大地上,现代化大农业的雏形呼之欲出。
(六)黑龙江是老工业基地、国家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基地、装备制造基地和石油化工基地,工业地位举足轻重,工业作用尤为明显,只有抓好工业经济这个财富之源、就业之本、发展之基,才能使未来经济社会发展支撑更加有力、实力更加雄厚、民生更加改善、成效更加显著。
我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工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和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以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为动力,以营造良好产业发展环境为重点,大力实施重点产业大项目建设工程,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动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探索出一条符合龙江实际的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老工业基地的面貌为之焕然一新。
(七)项目是发展的载体,只有用实实在在的项目,才能带动实实在在的发展。
有项目,发展才有抓手;有项目,发展的思路才能看得见摸得着。抓住大项目,就能够十指并拢,集中力量办大事,实现重点突破。
全省上下形成共识,抓发展,从一个一个项目、一项一项工程、一件一件实事抓起,对定下来的各项工程项目集中抓在手上,一天也不耽误地去抓,加快速度,保证质量,争取早日投产,早见效益。
发展产业项目,成了工作能否真正落实的一次大检验。在产业项目大建设和大发展中,群众普遍感到领导坐在机关指挥的少了,深入一线的多了;说空话的少了,办实事的多了;含糊表态的少了,当场拍板的多了,使省委省政府确定的发展目标和措施落到实处。
(八)在经济低迷时期,通过基础设施投资刺激经济是许多国家的共同选择。
发达国家在工业化期间已经建成了完备的基础设施,再投资建设基础设施所带来的拉动效益已经有限。而我国交通基础设施缺口仍然很大,长期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黑龙江交通欠账更多,缺口更大。利用目前其他许多方面投资需求不旺的时机,加大交通设施建设,必将在今后的经济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
基于上述判断,借力国家宏观调控政策,一场史无前例的公路建设三年大决战,率先在龙江大地揭开战幕。力争用三年多一点的时间,形成以哈尔滨为中心,横贯东西、纵贯南北、覆盖全省、连接周边的高等级公路网络,使路网布局覆盖全省95%以上人口,连接所有市地、县、乡镇和行政村。
2009年2月11日,令人难以忘怀的日子。这一天,交通系统G111指挥部率领监理和施工单位进驻嫩泰高速齐齐哈尔至嫩江段工地,打响了道路建设攻坚决战的第一枪。
三年决战构建了现代公路大格局。公路建设规模和里程实现了历史性突破,高速公路总里程由1000多公里增加到3800公里,跨入全国先进行列,改变了龙江交通基础设施落后面貌,构建了横贯东西、纵穿南北、覆盖全省、连接周边的现代化公路网络。
三年决战加速了区域互通大融合。畅通了粮食运输大通道,加速了城市间连接互通,促进了沿边地区开放开发和群众增收致富。三年决战克服难以想象的资金量、工程量、机械量、技术量、劳动量和组织量,修成了一批路,兴起了一片业,富裕了一方人。
公路建设三年大决战,铸就了特别能承重、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龙江交通精神,成为龙江发展的宝贵精神财富。
(九)以公路决战和保障房建设为序曲,新型农机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生物产业等一项项事关龙江长远发展大计的重点规划迭次出台;哈尔滨西客站、大庆机场、阳明滩 大桥等一个个重要的基础设施项目陆续启动开工,汇成黑龙江大发展大建设的恢弘乐章。
2011年,哈尔滨累计新建改造城市道路130条、桥涵24座,计划总投资182.7亿元„„这组数字的背后,是哈尔滨奋起超越的铿锵足音。为打通“中兴”血脉,插翅“北跃”、“南拓”,哈尔滨组织几十万建设大军,战严寒,斗酷暑,披星戴月,以“五加
二、白加黑”的工作作风,创造了堪比深圳的“哈尔滨速度”,也铸就了“创新求实、科学筹划、严密组织、敢打硬拼”的路桥精神。
(十)特色城镇化,是黑龙江的又一个精彩之笔。
从2009年开始,省委省政府抢抓国家支持矿区、林区、垦区、油区和城市棚户、危房改造的重大机遇,采取超常举措,使黑龙江城镇化道路实现了历史性跨越。
“一体四区”领跑城镇化,“一线双核”带动城镇化,“三级配套”助推城镇化,“四大会战”给力城镇化,“城乡和谐”共荣城镇化,“环境友好”优先城镇化,前所未有的城镇化机遇与创新,史无前例的城镇化力度与会战,气势磅礴的城镇化合力与共建,催生并创造黑龙江省独具特色又充满活力的城镇化道路,带动条块经济出现大跃升,堪称龙江气派的“大手笔”。
耕作在广袤的田野上,居住在现代化的城镇里。黑龙江的城镇化道路是符合黑龙江实际的可行之路、创新之路、精彩之路。城乡一体化曙光初现,推动工业化,带动农业现代化,为全国提供了样板。
第三篇:主题教育发展为了人民研讨发言
发展为了人民
发展依靠人民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充分体现了我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属性,是我党一脉相承、生生不息的红色基因,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排除艰难险阻、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的根本前提和重要保障。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深刻回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迈进新时代我党所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即“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我党高度重视人民在历史长河中的创造者地位,充分肯定人民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我党的奋斗目标,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贯彻到治国理政当中。在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中,赢得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汇聚了推动
新时代伟大事业不断前进和伟大斗争不断胜利的磅礴力量。
深入理解和切实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对于准确把握和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充分发挥公安职能作用助力县域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必须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民满意不满意”作为指引、评价、检验一切工作的最高标准。
一是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要把强化群众观点作为首要前提。总书记在山东荷泽召开座谈会时,曾念过一副对联:
“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道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穿百姓之衣,吃百姓之饭,莫以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无论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还是当代新愚公李保国,他们之所以得到群众的衷心拥戴,根本原因就在于他们视人民群众为衣食父母、诚心诚意当人民公仆。群众观点强,才有为民务实清廉的自觉,才有为党的事业和人民的福祉殚精竭虑的动力和干劲。增强群众观点,重在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贵在躬亲践履,以群众为师、向群众靠拢,视群众为衣食父母。只有思想自觉与行动自觉相结合,才能筑牢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观念。
在“枫桥式”公安派出所创建中,我们公安局
依托村居“两委”建设“两会一队”、“五老”和志愿调解员队伍、发挥“好大哥”调解室品牌作用,在治安防控和民事调解方面下苦功、用巧劲;我们注重源头治理,推进建设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敬老孝亲会等民间组织,畅通诚信友善的正能量传输,以道德水平的提升减少和化解各种矛盾纠纷。所有这些举措,都贯穿了“枫桥经验”中以群众观点为核心实质的内涵,即“依靠群众,发动群众,走群众路线。”
二是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要把为民谋福作为价值取向。总书记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要和老百姓一起干、一起苦,坐在一条板凳上”。我党经历90年的奋斗发展,贯穿党发展史的最鲜明的主线就是始终坚持为人民谋幸福,这正是我党虽经千锤百炼却历久弥坚的原因所在。我们必须情系群众,善于倾心聆听群众的呼声建议,切身体会群众的利益所求,在拉近同群众的距离中找准为民谋福的切入点着力点,在谋发展为民生的具体实践中丰富和增长执政能力和水平。
我们公安局倾情东石河村扶贫工作,3名民警专司扶贫,68名党员民警对口帮扶263户群众。相继开展冬季送暖、访贫助困、助学活动和美丽乡村建设,枣仁加工、缝纫机加工、养驴和养鸡四项产业同步发展,为群众脱贫致富提供了可靠保障;我们坚持民意导向和问题导向,推出出国(境)证件自助受理终端和身份证“满意拍”系统,开展延时服务、预约服务、上门服务和定制服务等,不断拓展服务空间;我们深入开展“千警进千企”和“企业家进警营”活动,并以案管中心为阵地,整合可视化监督平台、高清审讯系统、执法音视频管理系统和短信推送系统四个平台,探索建立
“12345”执法监督管理体系,对涉企犯罪严把立案审查关、经营风险评估关和侦查报告关“三关”,使案件查处更加规范,违法犯罪打击更加精准,护航发展更加稳健。
三是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要把人民满意作为唯一标准。总书记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要广泛开展宣传教育,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十九大精神用最通俗易懂的语言宣传给广大群众,将党和政府的政策说清楚、讲明白,增强群众的知情权;要广开言路、集思广益,在想问题、作决策、定政策、抓工作中,都要做到心中有民、相信群众,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吸纳民智科学决策,增强群众的话语权;要用群众满意就是工作的成效这把尺子来衡量我们的工作,将群众
“关心什么、需要什么”纳入我们工作的首选项,让各项工作始终体现群众利益,增强群众的评判权。始终以人民的呼声为第一信号,以人民的需求为第一要务,在为民服务中凝聚人心向背,争取最大的支持。
今年以来,我们公安局扎实开展“践行新使命,忠诚保大庆”教育活动,相继摆开“扫黑除恶”、“创净土”、“亮剑2019”、“利剑斩污”等多个战场,将刀锋直指“两抢一盗”、电信诈骗、造假售假和破坏环境等损害群众切身利益、影响群众身心健康的违法犯罪,侦破了一批刑事案件,打掉了一批犯罪团伙,追缴了一批赃款赃物;我们深入整治群众反映强烈的“黄赌毒”等治安问题,于十一前夕开展了“清除丑恶污垢、整治治安环境、喜迎祖国华诞
”集中清查整治行动,有效净化了社会空气;
我们强化专案攻坚、坚持“五长到案”制和快侦快破工作策略,连续11年命案侦破率100%。
“坚持党性就是坚持人民性,坚持人民性就是坚持党性。”只要我们把体现党的主张和反映人民的心声统一起来,就是忠诚践行群众路线,就能够把握好、贯彻好、落实好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第四篇:一切工作都是为了人民
一切工作都是为了人民
2013-3-4 5:51:17来源:2013年03月03日 15:46:56 新华网
新华网北京3月3日电 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3日在全国政协十二届一次会议开幕会上向大会报告工作时说,人民政协来自人民,一切工作都是为了人民。
总结全国政协过去五年工作经验,贾庆林说,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人民政协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前提,也是人民政协履行职能、发挥作用的根本保证。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是参加人民政协的各党派团体和各族各界人士的最大政治共识。团结和民主是人民政协产生和发展的历史依据,是人民政协继往开来的方向和使命,也是人民政协的标志性特征。
贾庆林说,作为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和推进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重要渠道,人民政协融协商、监督、合作、参与于一体,能够最大限度地包容和反映各方面的意见建议,有效满足各界人民群众有序政治参与的愿望。
贾庆林说,人民政协来自人民,一切工作都是为了人民。要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置,把群众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群众满意作为第一追求。要树立人民政协为人民的理念,常想一想群众需要政协做什么,政协能够为群众做什么,政协为群众做了什么,自觉做到政为民所议,言为民所建,策为民所献,力为民所出。要增强政协事业靠人民的意识,经常深入到群众中了解真实情况,从群众中汲取智慧营养,通过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不断提高议政建言的质量。
第五篇:《人民的名义》观后感:为了人民
《人民的名义》观后感:为了人民
近期由最高人民检察院影视中心制作的反腐电视剧《人民的名义》热播,媒体广泛报道、网上多番评论和身边人的热议也引起了我的好奇,看到现在,虽未播完,但觉得这部剧之所以能够引起轰动,原因有以下几点:
题材引人注目。该电视剧虽然不是历史上第一个反腐题材类的电视剧,但是本人觉得它正是在“对”的时间出现,才赢得了广大观众的热捧。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研究部署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狠抓督查问责,严格正风肃纪,反腐倡廉工作不断取得新的重要进展。该剧选择在党中央前所未有的反腐高压背景下,取材于现实生活中“既打老虎又拍苍蝇”的真实反腐事,艺术地写照了我国目前的政治生态和反腐成绩。“腐败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的伤害,最后还是要以国家和人民的伤痛去消解……”剧中这句台词,充分展示出了腐败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的巨大危害。群众对腐败是恨之入骨、深恶痛绝的,但对于腐败的了解往往大多于新闻报道,对于很多贪官的思想演变和腐化过程等详细事项了解的不深,而这部剧则通过艺术的形式让群众更清楚地了解在新闻报道中看不到的深层次问题。
尺度前所未有。该剧所呈现的“大尺度”反腐剧情可谓是史无前例的。剧中的贪腐官员尺度上至“副国级”这样的大老虎,同时又把小官巨贪、塌方式腐败、用人唯亲和官员升迁选拔不合理、官商勾结等现实中确实存在的问题“大面积”的搬上了荧幕;而且剧中时不时就会出现“现在这是怎么了,清正廉洁,倒成了异类”、“我们有些干部,为了自己的政绩前途,可以不顾一切,对贪腐,也是睁只眼闭只眼”等等这类一针见血的“大胆”台词。这些剧情真实地反映了我国当今政治生态存在的问题,最大尺度的在银幕上展现了政治“潜规则”。同时,把那些腐败分子末路穷途时的狼狈和后悔刻画的淋漓尽致,赢得了观众的一片叫好。
真实生活写照。《人民的名义》受到热播追捧的原因之一,就是剧情跟现实社会联系的十分紧密,剧中所涉及的人物和事在现实生活中都能够找到原型和背景,都能在剧中找到“瘙痒点”和“敏感点”,并能使观众真切的感受到腐败的切肤之痛和反腐的大快人心。该剧打破了以往此类电视剧“样板化”、“脸谱化”的人物设定模式,各类角色忠奸难辨、有血有肉,符合现实常规,呈现出了强烈的真实感,令人感同身受,打破了人们头脑中非黑即白、正反分明的模式化思维定势。同时,电视剧把征地拆迁、采煤塌陷、环境污染、裙带关系、官商勾结、打击报复、海外追逃等社会热点话题和敏感事毫不避讳的真实呈现,将这些内容与反腐这一主线环环相扣,引发观众的深入思考,使人们有所观、有所思、有所为、有所变,让《人民的名义》真正为了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