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对新时期改革开放的历史贡献(共五则)

时间:2019-05-13 05:10:4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邓小平对新时期改革开放的历史贡献》,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邓小平对新时期改革开放的历史贡献》。

第一篇:邓小平对新时期改革开放的历史贡献

邓小平对中国新时期改革开放的历史贡献

内容提要:

邓小平是中国共产党第二代领导核心,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同时也是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他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创立了邓小平理论。他所倡导的“改革开放”及“一国两制”政策理念,改变了20世纪后期的中国,也影响了世界,因此在1978年和1985年,曾两次当选《时代》周刊“年度风云人物”。本文叙述了邓小平对改革开放的三个重要转折阶段,阐述了他为什么能对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作出如此卓越的历史贡献,这就是他始终胸怀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坚持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中国人民的幸福不懈奋斗;始终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具有巨大的政治勇气、理论勇气和实践勇气;始终关注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愿望,坚持把人民利益放在高于一切的位置。坚持改个开放的正确理论指导和实践。

关 键 词:邓小平改革开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众所周知,邓小平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基本成果,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深刻揭示了社会注意本质,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中国的改革开放,是邓小平开创的,是按照邓小平的设计逐步推进、发展起来的。邓小平开创改革开放,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一、第一阶段,从1977年邓小平复出到1982年党的十二大,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兴起阶段。这个阶段的主题是拨乱反正,为改革开放廓清道路。

实行改革开放,为的是解决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动力问题,但社会主义要不要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很长一段时间,受“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错误理论和“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影响,我们的认识是错误的。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两个凡是”又继续维护着错误的理论,束缚着人们的思想,因此,邓小平开创改革开放伟大事业,首先是从理论上的拨乱反正破题的。1978年,他发动和领导了一场全国范围的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通过这场大讨论,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的拨乱反正,为开创改革开放伟大事业廓清了道路。

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的最初,主要围绕理论问题展开,主题是邓小平提出的反对“两个凡是”,完整、准确地理解毛泽东思想。还没有涉及拨乱反正的具体问题。

1978年9月,邓小平通过“北方谈话”开始把讨论引向政治路线方面,即尽快结束揭批“四人帮”运动,实现党的工作重点转移。这个问题在1978年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得到解决。这成为邓小平开辟新道路、开创改革开放伟大事业的新起点。这是邓小平发动领导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取得的最重大的成果。

从1979年下半年到1981年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是真理标准大讨论的第三个阶段。这个阶段主题是全面拨乱反正,彻底否定“文化大革命”,科学评价毛泽东同志和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以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为标志,历时4年的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圆满结束,也就意味着全面拨乱反正的任务基本完成。

改革开放是伴随着解放思想,拨乱反正的进程,在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中兴起的。农村改革风起云涌,对外开放精彩纷呈,政治体制改革大刀阔斧。这期间,整个经济体制改革尚未提上日程。但邓小平提出了两个重要思想,为经济体制改革做了重要的理论准备。一是他提出“小康”目标,为20世纪中国经济的改革与发展制定了切实可行的规划;二是他提出“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规

划了经济体制改革的整体走向。

二、邓小平开创改革开放的第二个阶段是从1982年党的十二大到1989年退休。

1982年,党的十二大以后,中国进入全面改革阶段。1984年10月,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改革开放从农村到城市,从经济领域到其他各个领域,从局部到整体全方位地展开,成为新时期最鲜明的特征和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1984年到1988年,邓小平将全部心血倾注在改革开放伟大事业上,认真研究改革开放的每一个步骤,谨慎作出改革开放每一个重大决策。在他的领导下,全面改革的进程势不可当,过五关,斩六将,取得了许多突破性的重大进展,中国经济因此上了一个台阶。

在这个过程中,邓小平以其敏锐的思想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思想观点,初步地回答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国际环境(即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基本国情(即中国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性质(即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是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目标(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现代化)、步骤(即三步走的发展战略),方法(即不争论,容许看,但要坚决的试,要大胆地试,大胆地闯)、原则(即坚持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布局(即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等基本问题。邓小平提出的这些思想,规划了改革开放前进的科学轨道。正因为如此,邓小平被全世界公认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

三、邓小平开创改革开放的第三个阶段是从1989年到退休到1997年逝世。我把这个阶段概括为晚年思考,引领改革开放的正确方向。

1989年11月,党的十三届五中全会正式批准邓小平退休。这是邓小平践行他倡导的政治体制改革的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举措。废除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这个问题毛泽东没有解决好,留下了很多教训。邓小平从自己做起,开了好头,为彻底实现党和国家政治生活的制度化、正常化作出了表率。

邓小平退休以后,对改革开放还有很多深刻的思考。特别是1992年,他以88岁高龄视察南方,发表重要谈话,针对改革开放的新情况、新问题,提出了“发展是硬道理”的著名论断,推动改革开放进入了又一个大发展的新阶段。

邓小平的晚年思考,既着眼于推动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又放眼于妥善解决发展起来以后的新问题,这就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他对于改革开放的总体设计。

第一,根据世纪之交国内外形势的新发展,阐发了“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的战略思想,对改革开放提出“又快又好”发展的新要求。

第二,进一步阐述改革开放的伟大意义,提醒全党要坚持基本路线100年不动摇。

第三,阐明了“三个有利于”是判断改革开放是非得失的根本标准,为正确认识改革开放和始终坚持改革开放的正确方向提供了依据。

第四,反复求证“第一生产力”理论,为实现科学发展探索新路。

第五,深入思考和提出如何将社会主义制度与市场经济结合起来的问题。

第六,深化对共同富裕理论的认识,探索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有效途径。

邓小平晚年的思考,深化了他对于中国改革开放的总体设计。他的这些思考,正是今天中国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也是我们今天深入研究邓小平理论的重要问

题,总之,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所作的理论概括,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既是坚持和继承,又是发展和创新,为我们真正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并在实践中创造出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奠定了科学的思想基础。

参考文献:

[1] 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1984 年6月30日),《邓小平文选》第 3 卷,人民出版社 1993 年版

[2]《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

[3]《邓小平理论基本问题》,中央党校出版社1999年10月版

[4] 龙平平.邓小平对改革开放的历史贡献——2010.中央文献研究室

第二篇:邓小平对新时期国防和军队建设的历史贡献

邓小平对新时期国防和军队建设的历史贡献

2004-8-17 8:43:29

●国防大学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心

(一)邓小平同志是我党我军我国各族人民公认的享有崇高威望的卓越领导人。在我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他为民族的独立和人民的解放,为新中国的诞生,出生入死,征战南北,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建国以后,他作为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为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展开,殚精竭虑,谋划运筹,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他作为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高举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大旗,推动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实现了历史性的转折,确立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和一整套方针政策,成功地开辟了在改革开放中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崭新道路。

邓小平同志的军事生涯,在其光辉一生中占有重要位置。从领导百色起义和龙州起义,到参加二万五千里长征;从抗日烽火中率部挺进敌后,创建抗日根据地,到解放战争时期千里跃进大别山、领导和指挥淮海战役等一系列重大战役,他运筹帷幄,指挥若定,显示了无产阶级军事家的非凡胆略和高超指挥才能。

进入新的历史时期,邓小平同志以深邃的世界眼光做出了一个重大战略判断: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面对新情况、新问题,邓小平同志作为人民解放军统帅,先后作出一系列重大战略决策,领导实施了一系列重大战略行动,特别是1985年邓小平同志领导我军百万大裁军,迈上了中国特色的精兵

之路,我军现代化建设由此步入新的轨道;邓小平同志提出一系列收回香港、澳门,解决台湾问题的战略构想,开创了新时期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新局面。

(二)邓小平同志把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的普遍原理与新时期国防和军队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形成了系统完整的体现时代精神和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其主要内容是:

确立一个总目标:建设一支强大的现代化正规化革命军队。进入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同志明确指出:“必须把我军建设成为一支强大的现代化、正规化的革命军队”。邓小平同志还对“三化”的具体内容,如何搞好“三化”建设,作了许多精辟论述。在“三化”的有机整体中,革命化是根本,是现代化、正规化的灵魂;现代化是中心,是我军建设向高级阶段发展的必由之路,是革命化、正规化的基础;正规化是保证,是现代化建设的必要条件,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三个方面互相联系、互相促进,构成了新时期我军建设的目标体系。

坚持一个总原则: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邓小平同志始终不渝地坚持毛泽东同志为我军确立的党指挥枪的原则,强调坚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根本制度,强调枪杆子掌握在忠于马克思主义的人手里,使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有可靠的组织保证。他根据马克思主义国家、政党、阶级和军队相互关系的学说,指明了我军阶级属性、国家属性、人民属性的一致性,有力地反击了军队“非党化”、“非政治化”、“军队国家化”等奇谈怪论。

遵循一个总方针:服从国家建设大局,走有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适应党和国家工作中心的转移,邓小平提出军队要“一心一意地服从国家建设这个大

局”,强调“减少军队人员,把省下来的钱用于更新装备,这是我们的方针”。在武器装备方面,他强调“讲质量,讲真正的战斗力,搞少而精的真正顶用的”。

明确一个总标准:战斗力标准。即把提高战斗力作为军队改革与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作为检验军队各项工作的根本标准。十三大明确提出了生产力标准的概念,邓小平同志又进一步把它具体化为有利于发展生产力,有利于增强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标准。战斗力标准正是实践标准、生产力标准、“三个有利于”标准在国防和军队建设领域的体现。邓小平同志在考虑军队各项工作时,总是把提高战斗力作为出发点、落脚点,强调“军队就是要提高战斗力”。根据邓小平同志的一贯思想,1988年12月中央军委扩大会议明确提出了战斗力标准,成为我军思想解放的钥匙,成为全军智慧和力量的聚焦点。

与此同时,邓小平同志还提出了一系列关系国防和军队建设全局的重大战略举措:

———把教育训练摆在战略位置。这是邓小平同志新时期治军的一项重要战略举措。1975年,邓小平同志强调“要把训练放在战略问题的一个重要位置上”。1977年邓小平同志再次复出后,在当年8月召开的军委座谈会上,又专门以《军队要把教育训练提高到战略地位》为主题作了重要讲话。以后他又反复强调这个问题。在邓小平同志这一思想指引下,全军形成了共识,形成了制度,教育训练出现了新局面。

———培养和造就一大批治军人才。邓小平同志强调组织路线是政治路线得以贯彻落实的重要保证,强调教育对于国防和军队建设的基础作用和先导作

用。他提出要通过办学校解决干部问题。在他主持军委工作期间,先后四次召开全军院校工作会议,研究解决加强院校建设的一系列重大问题,理顺了初、中、高三级培训体制,形成了具有我军特色的院校体系,把我军院校建设推进到一个崭新的阶段。

———依法建设和管理部队。从严治军、以法治军,是邓小平新时期国防和军队建设的一个重要指导原则。根据他的意见,1977年军委会议制定并通过了9个决定、条例,内容包括教育训练、武器装备、编制体制等许多方面。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一段时间,在邓小平同志领导下,军委总部先后制定颁发了60个军事法规。法规建设是一项基础建设、长远建设,为我军依法建设和管理部队开辟了道路。

———恢复发扬我军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军队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是一种无形的战斗力和无价的精神财富。对此,邓小平同志格外珍视,并从中提炼概括出“ 五种革命精神”,号召全军大力发扬。直到党的十四大前夕,他还一再谆谆嘱咐全军要发扬优良传统,保持老红军的本色。

(三)20世纪90年代以来,高科技迅猛发展所带来的世界新军事变革方兴未艾,国际战略格局出现重大转变,国内改革开放不断扩大和深化,我国国防和军队建设所处的历史条件又出现了新的变化。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历史进程中,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正确把握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也开创了国防和军队建设的新局面。

江泽民同志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敏锐地把握世界的发展

趋势和中国的前进脉搏,把国防和军队建设放在世界深刻变化的大背景下加以思考,放在当代中国和世界的密切联系中加以思考,放在当代中国的全面发展中加以思考,紧密结合新的实践,科学地阐明了新形势下国防和军队建设的地位作用、目标任务、指导方针、总体思路、根本途径、战略步骤、发展动力和政治保证等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和新论断,形成了江泽民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实践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江泽民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奠定了党的军事指导理论的新基石,把党的军事指导理论发展到一个新阶段,是新形势下推进国防和军队建设的科学指南。

在全军上下深入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新形势下,我们要把学习毛泽东军事思想、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同学习江泽民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联系起来,勇敢迎接世界新军事变革的挑战,积极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努力实现军队现代化建设的跨越式发展。

强化党的绝对领导,是国防和军队全面走向胜利的根本保证。国防和军队建设,要以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为根本指针,以实现军队的现代化,正规化,革命化为目标,按照“政治合格,军事过硬,作风优良,纪律严明,保障有力”的总要求,规范军队建设的标准与内容;以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为指导,在军事斗争准备上有准备应付一般条件下的局部战争向准备打赢现代化技术特别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转变;注重质量建军,科技强军走有中国特色的强兵之路,实现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能型,有人力密集型向科技密集型转变;跟踪世界高科技发展,加强国防科研和生产的管理,千方百计搞好去哦均的武器装备;加强纪律建设,依法从严治军,维护军队的高度稳定和集中统一;深化后勤改革与管理,全面提高保障能力;加强思想政治建设,搞好精神文明与军政军民团结;要实现和完成这些目标和任务,归结到一点,就是一定要强化党的绝对领导。中国革命与建设实践一再表明,什么时候坚持了党的绝对领导,革命与建设就走向成功,反之就会走向失败,这是一个无可争议的铁的事实与规律。因此,建设强大的国防与军队,坚持党的绝对领导是我没各项事业走向胜利的根本保证。

第三篇:论邓小平对中国改革开放的贡献

论邓小平对改革开放的贡献

有这么一位老人,他走过了一个世纪,他创造了一个时代,他树立了一个丰碑。他说:“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

他叫邓小平。

他是这样一位被我们念念不忘谨记在心的国家领导人,在人民的心目中,他是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他人生最后的二十年,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道路。

那么他对新中国的伟大贡献究竟有哪些体现呢?

在电影《邓小平》中,导演一一向我们叙述了邓老的一生。

拨乱反正主要是因为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两个凡是”又继续维护着错误的理论,束缚着人们的思想。所以邓小平开创改革开放伟大事业,首先是从理论上的拨乱反正破题的。1978年,他发动和领导了一场全国范围的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的拨乱反正,为改革开放廓清了道路。

记得电影中邓老在与英国撒切尔夫人讨论香港回归问题,他面对英国的“委婉”无礼的要求,丝毫没有显示退缩与怯懦。邓老坚毅的信念以及对祖国统一的期盼,是任何帝国都无法忽视的。如果不是邓老推行的一国两制制度,也许香港的回归时要退后的。

记得当外国记者问邓老怎样看待毛主席的时候,邓老深深地抽了一口烟,然后平和而且坚定的说,毛主席虽然晚年犯了一些错误,但是和他给新中国的功绩相比,已经足以弥补他的过失了。不管怎样,他都是我们伟大的主席和领袖。邓老是祖国在边缘时期应运而生的英雄。他拨乱反正,开始重用人才,恢复了高考制度,主张改革开放,提出一国两制,提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

也不是社会主义”的新论点。

就是当时那样千疮百孔的中国,在邓老操劳的日日夜夜中挺了过来。

退休后的邓老,仍然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关注着改革开放事业,并结合国内外形势对一些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如苏东剧变后,他以丰富的经验提醒中央要冷静观察,稳住阵脚,沉着应付,韬光养晦,决不当头,有所作为。邓老的晚年思考,既着眼于推动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又放眼于妥善解决发展起来以后的新问题,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他对改革开放的总体设计,对于引领改革开放正确方向意义尤为深远。

邓老说: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的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

他终其一生的力量都投在了我国改革开放中,他做到了。

有时也在不禁考虑,这位被誉为“打不到的东方小个子”的传世伟人是怎样做到的呢?三起三落,谈何容易!古有苏东坡连贬而作“也无风雨也无晴”,然而邓小平,不仅吟着这诗,还一次又一次成为政坛的弄潮儿,领导反是越做越好,贡献越来越大,仿佛那稻 田里的庄稼,越矮越坚忍!邓小平的女儿毛毛曾说:“我父亲为人性格内向,沉稳寡言,50年的革命生涯,使他养成了临危不惧、遇喜不亢的作风,特别是在对待 个人命运上,相当达观。在逆境中,他善于用乐观主义精神对待一切,并用一些实际的工作来调节生活,从不感到空虚和彷徨。”也怪不得他去世时轰动了世界,愣 是把联合国旗拉下了一半!真是令人不得不佩服。

邓小平刚16岁就去法国勤工俭学,1925年既已成为中共旅法支部负责人,因遭法国政府迫 害,从巴黎到柏林,又从柏林来到莫斯科。邓小平爽朗活泼、爱说爱笑,富有组织才能和表达才能。在法国留学的中国学生常去当清洁工,尤其是捡马粪,干一天能 挣足一个星期的开销。也许这就是小平,亲近广大劳动人民似乎是他的天性,也使得他总那样和蔼可亲。

这是群众的呼声,更是小平平易近人的最好体现。难怪他会把名字改为小平,正应了他自己所 说,我很平凡,算不了什么伟人。

邓小平同志善于做思想工作,往往是三言两语,就起到了指点迷津的作用,甚至由此改变一个人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也正是如此,他的话总是让人过耳不忘,终身受 益。他善于应付复杂、危急的局面,常常是三言两语,就能完成一个部署,而事后你才会发现隐含其中的超人智慧。他曾在抗日战争时说:“指挥机构大了不行,越精简越安全。”

邓小平还说过:“不抓科学、教育,四个现代化就没有希望,就成了一句空话。”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提到教育,他可能是我们看到的小平光环以外的优异之处,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我们必须看到,在以邓小平名字为标志的改革开放大潮,无疑让世人更加了解这位 新阶段最主要的经济建设工程师,更加了解这位世界伟人。无论是三起三落的政治风云变换,还是呵护孩子热爱人民的生活,小平的光芒永难消退。同时,在新时 代经济建设中,邓小平同志的伟大思想又不知教诲了多少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断进步的中华儿女。

历史不会忘记:正是这位高龄老人,替中国迈出了开拓思想的第一步。是这位时龄88的老人,巡视了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并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了划时代的诗篇。正像歌中所唱的那样:天地间荡起滚滚春潮,征途上扬起浩浩风帆。

正是江南好风景,东方风来满眼春。这位东方伟人带着我们聆听春天的故事,感受春天的步伐,走 进时代的大门。邓小平暮年南巡,这是他对20世纪90年代中国政治经济局势的定位,是维护他的毕生事业——改革开放成果的进一步开拓。南巡讲话回答了长期 束缚和困扰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的认识问题:什么是谁会注意的本质、判断姓资姓社的标准、对待改革开放基本路线的态度、提防右但主要是提防左等等;解决了社 会主义市场经济在中国的发展道路等一系列深层次的问题;计划与市场的关系、发展才是硬道理、步子要迈大一点等等。南巡讲话摧毁了极左思想余毒,消除了人们 的平均主义、大锅饭思想,冲击了小

农经济思想和小生产者意识。由此,人们的思想进一步解放了,认知进一步提高了,改革进一步深化了,经济也在蓬勃发展,改 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被推倒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在南巡讲话中,邓小平发出了强硬的声音:不发展经济只能是死路一条。南巡之前的邓小平,带头遵守自己创立的退 休制度,多年间力图少工作、少发言,以避老人政治之嫌;南巡之后的邓小平,不必言也不欲言,执著地归于寂寞,这更说明了南巡讲话的独特性质。

南巡讲话,是中国改革开放、解放思想的又一个里程碑。

在视察经济时,听到这位老人年到最多话的是:经济发展要在快一点,再快一点„„我们要把握好 这个机会,不能失去„„风烛残年的老人把自己的生命和改革开放合为一体。他总是不断的催促着中国经济向前发展,勇敢发展,不要再被一些本本主义所束缚。我 经常在纪录片中注视伟人邓小平的眼睛,那清澈的瞳孔,深邃的双眸蕴含着多少坚定的信念、令人赞叹的远见?他面对着资本主义这个大帽子,面对着曾经令他三上 三下的毛泽东同志,他仍然以一片赤子之心操劳着中国的经济建设、人民生活水平个发展,突破瓶颈,开拓创新。用他的智慧,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建 设之路。这样一位老人,用他的改革创业的计划,打开了中国封闭已久的国门,给中国经济建设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重大机遇,他南巡视察,就是考察各地有没 有按照他的计划,将发展进行到底。他深知,中国再也不能失去这样一个百年难遇的重大机遇,中国再也承担不起囿于任何原因所造成的发展脚步停滞不前。他在有 生之年,特别是短短的暮年时段,期盼着中国的经济发展真正有所起色,期盼着改革开放的效果能真正实现经济飞跃。邓小平同志的一句老话,现在相信无论是谁都 说得十分上口:“不管黄猫黑猫,只要抓住老鼠就是好猫。”简单的一句话,却彻底反映了一位老人朴实无华的精神。他追求生产力的解放、生产水平的提高,人民 生活水平的共同富裕,是她改革开放以及整个规划蓝图的最终目标。

岁月不饶人,他将自己的所有心思花在 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上,他有着强烈的紧迫感和机遇观,他一再地强调中国的经济建设不能停。是的,这位历经坎坷老人也会害怕,他怕中国再因为什么左倾右倾 的思想,或者是什么内部的阶

级斗争而停止经济发展,在他的脑海里,一切清除得很:中国在不能失去这次机遇,没有任何领导人再担负得起这项的巨大损失。可能 是生命的乐章催促着他的离别,他仰看着自己的中华蓝图即将奏效,他多么希望在他有生之年,多少能见一下成效。他努力维持着自己的生命,只为一睹中国未来经 济建设的广阔前景。他是踏着准点过日子的老人,他是和顶着时间作计划的智者。邓小平曾说:“如果分析不当,造成误解,就会变得谨小慎微,不敢解放思想,不敢放开手脚,结果是丧失时机,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他是这样想的,也是这么做的。他以自己的实际行动,顶住了社会各阶层的压力,以其年迈的身躯一顶 中华经济之崛起。他知道时间的流逝对于这个硕大但却空虚的国家来说意味着什么,他知道中华民族的历史性机遇仅此一次,没有时间也没有商讨的余地,中国必须 前进,哪怕只有他一个人的力量。顶着社会的舆论,他始终坚持着自己的信念。他允许在发展的过程中有些许错误,但他相信,只要目标正确,任何细枝末节都不能 挡住这个睡醒的雄狮迈开宏伟的大步伐。

春天的故事,回响着中国人意气风发迈向春天的脚步,记录着中国蒸蒸日上走进新时代的足迹。我 们讲述春天的故事,阔步走进新时代。今天,当中国迈开气壮山河的新步伐,走进万象更新的春天;当中国展开一幅百年的新画卷,显出万马奔腾新气象的时候,我 们也更加怀念春天故事里的主人公、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

聆听春天的故事,你会敬重一个老人的眼光和胸怀;聆听春天的故事,你会听到一个民族自强不息的足音;聆听春天的故事,你会感受到一个国家开拓前进的信心。

有一句话,此时挥之不去——小平,您好!

第四篇:邓小平的历史贡献

“一人千古,千古一人”,是薄一波同志写给邓小平的一幅挽联。对这八个字,薄老后来解释说:“一人千古,表达了我对小平同志的哀思;千古一人,是我对他的评价,是说他成就大业、功勋至伟。”他还说:“小平同志的历史功绩,怎么估计都不过分。小平同志说,如果没有毛主席,中国人民还会在黑暗中摸索更长的时间。依我看,如果没有邓小平,中国人民还会在贫穷和混乱中摸索更长的时间。”薄一波与邓小平相知甚深,他的评价,深刻地揭示了邓小平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做出的前无古人的重大贡献。我认为,这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第一,带领中国人民改革开放富起来

独立、富强、民主、统一,是20世纪中国社会发展的主题。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打开了社会进步的闸门。毛泽东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独立自主的社会主义新中国,为国家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邓小平领导的改革开放,在民族独立的基础上,把中国的富强、民主、统一变成了生动的现实。从这个意义上讲,邓小平是近代以来中国三次伟大变革的集大成者。通过实行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是邓小平的一个伟大创造。社会主义要不要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让人民过上富裕的生活,在这个问题上,很长一段时间,我们的认识是受错误理论支配的。在“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错误理论指导下,“文化大革命”10年内乱,国民经济到了崩溃的边缘,人民生活非常贫困。所以,邓小平开创改革开放,首先是从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入手的。20世纪70年代末,他以巨大的理论勇气,发动领导了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带领全党解放思想,冲破“两个凡是”的束缚,通过十一届三中全会,彻底摒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把党和国家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做出了改革开放重大决策。

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改革开放成为中国社会发展最鲜明的特点。在邓小平的领导下,这场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大改革大开放,极大地调动了亿万人民的积极性,使我国成功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在这个进程中,邓小平以敏锐的思想完成了对改革开放的总体设计,这主要体现在:

第一,对时代特征作出了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的新判断,及时调整外交政策,为改革开放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第二,对基本国情作出新概括,提出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新论断,要求改革开放的一切方针政策都必须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

第三,制定“三步走”经济发展战略,绘制了中华民族百年图强的宏伟蓝图。

第四,提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要求改革开放要抓住机遇,实现又快又好地发展。

第五,提出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为确立改革开放目标模式提供正确的理论依据。要求解决好社会主义制度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问题。

第六,提出“三个有利于”作为判断改革开放是非得失的根本标准,提倡“不争论”原则,鼓励改革开放大胆地试,大胆地闯。

第七,提出“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要求改革开放与国际接轨,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

第八,提出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带后富,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把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作为改革开放必须遵循的目标和原则。

第九,提出“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促进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邓小平的这些设计,初步回答了改革开放的国际环境、基本国情、目标、任务、步骤、布局、方法、原则等基本问题,规划了改革开放前进的科学轨道。他是全世界公认的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

只要不带偏见,任何人都不会质疑邓小平开创的改革开放对于中国发展的重大意义。改革开放之前,中国是一个贫穷落后的国家,仅仅30多年,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13亿人民总体上过上了丰衣足食的小康生活。这是中国历史上任何一个盛世都不可比拟的。需要强调的是,1978年邓小平领导改革开放的时候已经74岁了。从74岁到93岁,他用了20年的时间带领中国基本告别了短缺经济,改变了13亿人的生活和命运。这还不是“千古一人”吗?

第二,废除领导职务终身制,建设民主法制社会

第二,废除领导职务终身制,建设民主法制社会

有人说,中国只搞经济体制改革不搞政治体制改革。其实,邓小平领导的改革开放首先是从建立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破题的。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邓小平提出:“民主是解放思想的重要条件”,“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等重要观点,为改革开放廓清了道路。80年代初期,当经济体制改革还处在自下而上的试验阶段时候,政治体制改革就已经在邓小平的推动下有条不紊地展开了。从反对个人崇拜,发扬党内民主,恢复和建立民主集中制到精简机构、制定规章制度和法律制度,建设民主法治社会,政治体制改革的步子相当大,改革的措施也非常多。1980年,邓小平发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重要讲话,系统地提出了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方针、任务、目标和指导原则,是政治体制改革的纲领性文件。1982年,新宪法、新党章修订通过,文化大革命结束时那种无法可依,无章可循的混乱状态得到根本扭转。80年代中期,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邓小平力主政治体制改革要与经济体制改革配套进行,强调“我们所有的改革最终能不能成功,还是决定于政治体制改革”,提出了要实行党政分开等一系列加大政治体制改革的措施。在邓小平的领导下,我国加快了社会主义民主化的进程。改革开放的各项成果被制度和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初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在中国,封建专制实行了两千多年,民主制度建立还不到一百年。因此,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责任。废除领导职务终身制,带头实行干部退休制度,是邓小平践行他倡导的政治体制改革的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举措。

废除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是邓小平在改革开放之初就提出的一个重大决策。这项改革实行起来颇具难度,正如邓小平所说:“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现象的形成,同封建主义的影响有一定关系,同我们党一直没有妥善的退休解职办法也有关系。”所以,1980年,邓小平在提出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时对肃清封建主义影响的问题作出专门论述。为了解决好这个问题,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设立顾问委员会作为过渡形式逐步解决高级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问题。他出任第一任中央顾问委员会主任,即意在从他做起开退休先例。翻开《邓小平文选》,他对自己说的最多的一个词就是“退休”,但他始终末能如愿。1989年6月,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选举产生了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二代领导集体。三个月后,邓小平约见江泽民等中央负责同志,开宗明义:“今天主要是商定我退休的时间和方式。”他说,“我多次讲过,可能我最后的作用是带头建立退休制度。”“退休成为一种制度,领导层变更调动也就比较容易。这个事情就这样定下来吧。”当天,邓小平又致信中央政治局,郑重提出退休请求,终于实现了多年的夙愿。

废除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这个问题我们党以前没有解决好,留下了很多教训。邓小平从自己做起,开了好头,为彻底实现党和国家政治生活的制度化、正常化作出了表率。这是他的一个重要贡献。

1994年,邓小平在他90岁的时候,还作出了一个不同寻常的举动。他发现自己的思维开始迟钝之后,郑重地说,一个国家老态龙钟,形象不好,以后国家的事情我不过问了。从那天起,邓小平就不再发表任何意见了。我以为,这也是一件千古一人的事情。

第三,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天才构想和成功实践

第三,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天才构想和成功实践

实现国家统一,是中国历史上的统治者经常要面对的一个难题。历史上的统一,只有武力征服一种手段,都是以惨烈的牺牲和巨大的破坏为代价的。用“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天才构想实现祖国和平统一大业,是邓小平的伟大创造。

“一国两制”方针首先是针对台湾问题的。1983年,邓小平会见美国新泽西州西东大学教授杨力宇,系统地阐释了“一国两制”方针,他说:和平统一已成为国共两党的共同语言。但不是我吃掉你,也不是你吃掉我。祖国统一后,台湾特别行政区可以有自己的独立性,可以实行同大陆不同的制度。“司法独立,终审权不须到北京。台湾还可以有自己的军队,只是不能构成对大陆的威胁。大陆不派人驻台,不仅军队不去,行政人员也不去。台湾的党、政、军等系统,都由台湾自己来管。中央政府还要给台湾留出名额。”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新主张,为打破几十年海峡两岸敌对状态,实现国共两党第三次合作,推动祖国和平统一的进程,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邓小平提出的“一国两制”,源于解决台湾问题,成功地运用于解决香港问题。1982年邓小平与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的会谈是其中的经典之作。

中英两国关于香港问题的接触,始于1979年。1982年9月,有“铁娘子”之称的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正式来华访问,目的只有一个,希望继续保持对香港的统治。“铁娘子”没有想到,在与邓小平的会谈中,经过三个回合的较量,她便输给了有“钢铁公司”美誉的邓小平。

首先,针对撒切尔夫人关于英国侵占香港的三个不平等条约仍然有效的观点,邓小平表示:主权问题不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这是中英两国进行谈判的前提。如果中国在1997年还不把香港收回,任何一个中国领导人和政府都不能向中国人民交代,甚至也不能向世界人民交代。

第二,针对撒切尔夫人提出只有英国的统治才能保持香港的繁荣,希望以主权换治权的观点,邓小平指出,香港继续保持繁荣,根本取决于中国收回香港后,在中国的管辖之下,实行适合于香港的政策。这就是“一国两制”的政策。

第三,针对撒切尔夫人关于中国如果宣布收回香港,“将带来灾难性的影响”的威胁,邓小平回答:“中国政府在做出这个决策的时候,各种可能都估计到了。我们还考虑了我们不愿意考虑的一个问题,就是如果在十五年的过渡时期内香港发生严重的波动怎么办?那时,中国政府将被迫不得不对收回的时间和方式另作考虑。”

通过这次会谈,中英双方同意通过外交途径,按照“一国两制”的原则进行香港问题的磋商。1984年中英两国签署了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香港回归遂成定局。中英两国获得了双赢。撒切尔夫人由衷地对邓小平说:这是您倡导的“一国两制”的胜利。

正是按照邓小平“一国两制”的构想,20世纪末,分离了一个半世纪的香港、澳门顺利回归祖国。之后,对峙了几十年的国共两党相逢一笑泯恩仇,两岸实现了“三通”。祖国统一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一个国家,两种制度,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一个新生事物,体现了邓小平高超的政治智慧和天才创造力。它从构想成为现实,开创了曾经被认为是两种不可调和的政治制度在一个国家内和平共处,共同繁荣发展的先河,也为用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提供了范例。邓小平的这个贡献是前无古人的。

第四,创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邓小平留给我们最宝贵的遗产,就是他创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邓小平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思想者、理论家。他一生务实,不善言辞。他的著作,没有长篇宏论,没有华丽辞藻,没有旁征博引的资料和冗长的逻辑分析。他在编辑《邓小平文选》第三卷时说:这本书讲的都是我们正在做的事情。邓小平理论正是从他领导的改革开放的实践中提炼出来的。语言朴实无华,不用诠释,人人看得懂,但他的思想却有着巨大的穿透力,振聋发聩,令人耳目一新。其实,邓小平是最高明的思想者和理论家,他的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经典之作。

从1978年到1992年,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和南方谈话两篇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宣言书为标志,邓小平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这个理论用中国共产党的实践和经验,为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学说增添了新内容,使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有了若干个“第一次”的新观点、新结论。这就是:第一次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阶级,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第一次明确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在整个社会主义阶段,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第一次科学地阐明了社会主义的发展动力,明确指出:改革是中国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是一场新的革命;第一次明确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必须以科技进步、教育优先为基础;第一次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明确指出,中国的发展,必须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毫不动摇地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第一次提出,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明确指出,计划与市场都是手段,不是区分不同社会制度的标志;第一次提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第一次提出,一个国家可以实行两种制度,并以此来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等等。邓小平理论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以及祖国统一等一系列基本问题,用中国共产党人的新思想、新观点,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提高了对社会主义认识的新水平,作出了对当今时代特征和总体国际形势的新判断,形成了新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

邓小平理论的意义不仅在于引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繁荣发展,同时也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注入了生机与活力。20世纪,社会主义从全面崛起到陷入低潮,遭受了严重挫折。邓小平理论及其在实践中的成功运用证明,马克思主义并没有失败,依然闪烁着真理的光芒。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评价一个人物,主要应看他比前人多做了什么。按照这个观点,邓小平的四大历

第五篇:邓小平对实事求是的贡献

邓小平对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贡献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确立和再确立及其意义

摘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也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邓小平同志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新的实践基础上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创立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理论。关键词: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

一、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确立

“实事求是”原始中国古代的一个成语,最早出现在班固的《汉书——河间献王传》里,把“实事求是”作为我们党思想路线,是毛泽东同志利用这一成语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路线所做出的一种中国式的概括。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提出,是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它批判了主观主义特别是教条主义,通俗地阐明了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从哲学上为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奠定了坚实得到基础。

1938年10月,毛泽东同志第一次直接使用“实事求是”一词来表述当代的作风。1941年5月毛泽东同志《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对实事求是的含义作了科学的表述,“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

实事求是在1978年12月为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准备的中央工作会议上提出的,邓小平做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把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坚持时间标准提高到党的思想路线的高度。他指出:“只有解放思想,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才能顺利进行,我们党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理论也才能顺利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关于真理问题的争论,的确是个思想路线问题,是个政治问题,是个关系我们党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的问题。”以这讲话精神为指导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彻底否定了“两个凡是”的思想路线,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我们要从国内外、省内外、县内外的实际情况出发,从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即找出周围事物的内部联系,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在毛泽东同志的大力倡导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牢固的树立起来,实事求是的作用日益深入人心。

二、重新确立

我们讲的“重新确立”是因为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本是我们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根本法宝,但是我们却在很长一段时间偏离了这条思想路线,特别是毛泽东同志晚年发动的“文化大革命”完全背离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给我们的社会主义事业造成了

严重的损失,面对着结束“文革”的中国向何处去的重大历史关头,面对着拨乱反正,中国该怎样去发展的关键时刻,必须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这样,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重新确立了党的思想路线。在确立的过程中,邓小平同志把“解放思想”纳入思想路线中,为党的思想路线增添了具有时代特点的新内容。解放思想本是实事求是中应有主义。只有解放思想才能达到实事求是把“解放思想”作为党的思想路线的重要内容来强调,这是邓小平的创举,这是对党的思想路线做出了新的发展。

1978年12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坚决批判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高度评价了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讨论,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开创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三、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

(一)一切从实际出发

唯心论和机械唯物论“左”的和“右”的错误思想,都是以主观和客观相分裂,以认识和实践相脱离为特征的,从实际出发,就要尊重和承认客观事实,努力排除个人的主观随意性。

(二)理论联系实际

邓小平也十分重视理论联系实际,特别强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原则,江泽民也把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提到重大政治问题的高度。从党的历史看,什么时候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得好,党的事业就蓬勃发展。

(三)实事求是

“实事求是”内在地包含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真理的内容。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前提和基础;理论联系实际,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验证条件和目的。实事求是也内在地包含着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等内容。邓小平说过:“解放思想,就是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是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就是事实求是。”

(四)在实践中国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毛泽东强调:“判定认识或理论是否是真理不是依主观上觉得如何而定,而是依客观上社会实践的结果如何而定。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的实践。”他还曾明确指出:“社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邓小平在坚决反对“两个凡是”的错误观点时,也明确指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江泽民也指出:“马克思主义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奥妙,就在于它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四、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要意义

(一)它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过程中的运用,丰富和发展。毛泽东在《实践论》中发挥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指出:“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第一的基本的观点。”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在中国共产党的确立,就是以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为哲学基础的。

(二)它是贯彻执行正确的政治路线的思想基础。

政治路线是党为实现一定历史时期的奋斗目标而制定的总路线和总政策,它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人民的根本利益,然而,正确的政治路线不是凭空产生的,它必须建立在对客观情况的深刻了解和科学分析的基础上,必须以正确的思想路线为指导。

(三)它是加强党的思想作风建设和提高领导能力的重要内容。

毛泽东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得作风,和人民群众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作风,以及自我批评的作风,概括为中国共产党新的工作作风,在这三大作风中,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是最根本的,强调的就是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实事求是还是党的基本领导方的和工作方法,无论是在革命、建设还是改革中,我们都必须坚持实事求是。

参考文献:

[1]《人民日报》、《红旗》杂志、《解放军军报》、《学好文件抓住纲》1997年2月7日

[2]《毛泽东选集》第1卷、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3]《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4]《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10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年版

[5]《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6]《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

下载邓小平对新时期改革开放的历史贡献(共五则)word格式文档
下载邓小平对新时期改革开放的历史贡献(共五则).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国防和军队建设指导思想的一次伟大转变—论邓小平对新时期国防和军队建设的历史贡献

    国防和军队建设指导思想的一次伟大转变—论邓小平对新时期国防和军队建设的历史贡献 军事科学院 袁德金 马德宝 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在人类社会的发展出现大转折、美......

    邓小平改革开放

    邓小平改革开放 《春天的故事》的部分歌词:“1979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奇迹般地聚起座座金山。1992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

    邓小平最伟大的历史贡献大全

    邓小平最伟大的历史贡献1、他第一次系统地初步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使......

    改革开放新时期历史学习研讨材料

    改革开放新时期历史学习研讨材料改革开放是我们党历经艰辛探索、吸取国内外经验教训而作出的重大决策。十年**之后,我们党和国家走到一个决定前途命运的重要关头。在这样的......

    邓小平新时期历史教育思想与

    邓小平新时期历史教育思想与大学生成才(重庆教育学院/钱晓科)内容提要:在新的历史时期,用邓小平的历史教育思想教育青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对邓小平新时期历史教育思......

    邓小平对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贡献

    邓小平对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贡献 一、 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上升华了“实事求是” 一方面,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 另方面,实事求是又是......

    党员干部改革开放新时期历史研讨发言稿

    党员干部改革开放新时期历史研讨发言稿范文四篇党员干部改革开放新时期历史研讨发言稿范文1前几日,我有幸参加了区委党校组织的科级干部理论培训班,课上我认真听取了教授对我......

    学习改革开放新时期历史心得体会一

    学习改革开放新时期历史心得体会1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