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毛概论文——浅谈伟大领袖邓小平的历史贡献(范文)
浅谈伟大领袖邓小平的历史贡献
电子0902陈冬0911100222
花了几周时间我读了一些有关于邓小平的作品。人们都说“一个时代铸就一个伟人”,而邓小平同志经历了中国好几个历史时期,含着泪流着血从那个战火纷飞、风雨动荡的年代走过,又给中华民族的富强立下了奠基石,最终却在祖国开始兴旺之时溘然离世……我们伟大的领袖,我在开篇向您致敬!
邓小平(1904.8.22~1997.2.19),四川广安人。原名邓先圣,学名邓希贤。5岁入学,高小毕业后考入广安县中学。1919年秋考入重庆勤工俭学留法预备学校。1920年夏赴法国勤工俭学。1922年参加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4年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1926 年初到苏联学习。1927年春回国。这是邓小平早年的求学生涯。他的童年和少年时代显得十分平常。而15岁就考入留法学校,可以看出他是一个资质聪颖、勤奋用功的好学生。法国的留学,苏联的学习,为他今后革命思想、政治远见的形成积累了一定理论基础。
几十年来的革命实践表明,邓小平同志不愧是杰出的马克思主义者,坚定的共产主义者,卓越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我们党和国家久经考验的领导人。我们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者。他根据马列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原则提出的一系列观点和理论,是毛泽东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发展,是党和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
我们知道,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的历史进程中,进行了两场“革命”,一场是把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变成社会主义新中国的伟大革命,另一场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把中国由不发达社会主义国家变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在这两次伟大的革命进程中,实现了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两次历史性飞跃,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两大理论成果。两次伟大革命,两次历史性飞跃造就了两个伟大人物。这就是毛泽东同志和作为毛泽东同志的战友、事业继承者的邓小平同志。今年是二零零九年,在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六十周年之际,目睹了十月一日的大阅兵所展现的伟大祖国之繁荣昌盛,此时,当我回顾邓小平同志这位伟大领袖大起大落的传奇人生,钦叹他为我们的新中国所立下的汗马功劳,创下的卓越功勋之时,我认为应着重摆出来讲的,也是最值得为众人所知的是如下几段内容。
(一)邓小平的三次“大起大落”
1、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后,8月7日,邓小平在武汉参加中共中央紧急会议。1929年夏,作为中央代表前往广西领导起义,化名邓斌,同张云逸等于12月和次年2月,先后发动百色起义和龙州起义,创建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第八军和左江、右江革命根据地,任红七军、红八军政治委员和前敌委员会书记。1931年夏,到江西中央根据地,先后担任中共瑞金县委书记、会昌中心县委书记、江西省委宣传部长。由于拥护毛泽东的正确路线,被当时党内“左”倾领导者撤职。以后,任红军总政治部秘书长、总政治部机关报《红星》报主编。1934年10月随中央红军长征,年底任中共中央秘书长。1935年1月参加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即遵义会议),会议确定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新的中央领导。后任红一军团政治部宣传部长、政治部副主任、主任。
2、1969年10月,正值“文化大革命”时期,邓小平作为“刘邓资产阶级司令部”的第二号“走资派”被打倒,默默地承受抄家、批斗,被下放到江西新建县拖拉机修造厂劳动改造。这是邓小平一生中感到最痛苦的时期。1971年“九一三”事件发生后,邓小平两次给毛泽东写信,要求出来工作。毛主席在信上作了肯定的批示,1973年邓小平的国务院副总理职务得以恢复。1975年初邓小平又被任命为中共中央副主席、国务院第一副总理、中央军委副主席兼总参谋长,并主持党、政、军的日常工作。
3、1976年至1977年。邓小平因“全面整顿”“文化大革命”的错误,违背了以阶级斗争的纲领。“四人帮”发动了“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运动,邓小平再次被打倒。直到1977年7月党的十届三中全会前夕才获得第三次解放。
这里要提的是,第二次被打倒的邓小平与子女天各一方,尤其是他的大儿子在文革时被批斗,受尽侮辱而跳楼,自杀未遂成残废,可想而知作为父亲的他所受到的精神创伤是无以复加的。可是历尽磨难的邓小平在祖国处于危难的时候他并不退缩,即使被解除所有职务,还是依旧心向祖国,关注着祖国的形势。1972年邓小平被召回北京,毛主席问他这些年是怎么过来的,他只回答了简短的两个字:“等待”。在逆境之中仍然心系国家、心系人民的爱国热忱铸造的是一个革命党人,一个伟人的高尚魂魄!他有着豪迈、乐观、大度的性格,勇敢坚毅的品质,难怪外国人称邓小平是“永远打不倒的小个子!”
(二)为新中国的成立浴血奋战
1927年国民党反动派窃取了北伐战争的胜利果实,与中共反目,开始在国内实行残酷暴戾的“高压政治”,给本已山河破碎的中国又蒙上了一层阴影,中共领导人觉悟性地在此举起了枪杆,开辟了一条派武装斗争的道路,这是一条在农村建立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政权的道路,邓小平坚决走这条道路,在广西发动起义。长征中,他参加了标志着党的伟大历史性转折的遵义会议。在抗战和解放战争中,他和刘伯承同志一起率领部队与敌人奋勇搏杀,总是处在战略全局的关键位置。他先后任129师政治委员和中共中央代理北方局书记,主持八路军总部的工作,开辟和领导华北敌后抗日根据地。从一九四五年八月解放战争开始,他先后任晋冀鲁豫军区政治委员、中共中央中原局第一书记、中原野战军政治委员,同刘伯承同志一起率领大军,以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从太行山的上党地区打出去,三出陇海,四跨黄河,转战冀鲁豫平原。在冀鲁豫皖苏交界之鲁西南一代,展开自卫反击战,揭开了大反攻的序幕。接着乘势千里跃进大别山,进行无后方依托的作战,给蒋军造成极大威胁。从大别山转出后又逐鹿中原,打了一场举世闻名的淮海战役。又马不停蹄地抢渡长江,占领国民党首都南京。随后,又直趋祖国的大西南,连续解放重庆、贵阳、昆明、成都、拉萨等大中城市。一九五二年九月,将五星红旗插在喜马拉雅山上,完成了中国大陆的解放!人们最常说三年解放战争,实际上刘邓大军在解放战争中整整打了七年,为新中国的成立立下了不朽功勋!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
1977年邓小平复出后,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如何越过当时国人心中“毛主席的无与伦比的高大”,为解放人民的思想,他本着实事求是的作风,客观的评价了毛泽东,他推翻了华国锋“两个凡是”中对毛泽东的盲目崇拜之风,指出毛泽东晚年,特别是在“文革”中的确凡有严重错误,但就其一生来看,他的功绩远远大于其过失。“没有毛泽东,至少我们中国人民还要在黑暗中摸索更长的时间”。
1978年12月8日,邓小平主持召开的中共十届三中全会被称为“新时期的遵义会议”。其深远意义超过了许多次中央全会,甚至超过了许多次全国代表大会。会议确立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方针,就是“以发展生产力为中心”,“改革、开放”为两个基本点;会议结束了1957年以来长达21年的“左”倾错误思想,把党的工作重心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四个现代化建设中去,制定出了适合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的路线:那就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这个对今后的思想解放,引进外国技术有着根本性的作用,对日后的经济发展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它具有重大的历史贡献,是中国历史的一大转折。然而,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只是一个开始,它提出了党的指导方针,要为之付诸行动的却在于漫漫未来,人们把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为实现四个现代化所进行的艰苦工作称为“新长征”。
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邓小平又成为中国共产党的第二代领导核心。提出了社会主义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全党要一心一意地搞现代化建设,实现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现代化,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先富带动后富教育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等一系列具有深远意义的方针,这些方针为中国走向强国之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为人民生活得到改善提供了保障。挽救社会主义的邓小平为我们找到了一条让国家强盛、人民富裕的道路。可以这么说,邓小平的方针是具有建设性的,长远性的,是最适合中国发展的。解放思想、发展生产力,书写了社会主义发展史上最传奇的一页!
此外,邓小平从实际出发创造性地提出“一个中国,两种制度”的构想,为了统一祖国,邓小平倾注了太多的心血,一国两制这个独特的政策使得香港,澳门现在都已经回到祖国的怀抱,收复台湾的日子指日可待!
是我们敬爱的邓爷爷促使了香港,澳门的和平回归,是他带动了经济的飞速发展,使中国一步步的变强,人民幸福安康,安居乐业。我很喜欢对他的这么一段描写:一个很不起眼的矮小老头坐在漓江的游船上,手里拿着根过滤嘴过分长的烟,还不时地和旁边的人聊着,不知道的人怎么会想到这就是我们中国第二代伟大的领导人——邓小平呢?是的,就是这么一个和蔼、平易近人的矮小老头,在中国乃至全世界都竖立了一个光辉的伟大形象,他是是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公认的享有崇高威望的卓越领导人。怪不得当时有很多国际友人对邓小平的评价是这样的:现在全世界我只崇拜一个人,那就是邓小平!他是一个可以让国人自豪的人,是一个可以名垂千史的人,并且他也是个可以让所有华人记住的人!
邓小平的一生,是光辉的战斗的一生,为祖国奉献的一生,勤劳的一生,如果仍有遗憾的话那就是没有能亲眼看到香港的回归——1997年2月19日,我们伟大的邓小平爷爷与世长辞了。在70多年波澜壮阔的革命生涯中,他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新中国的成立,为中国社会主义的创建、巩固和发展,建立了永不磨灭的功勋。他创立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共产党和全国人民最可珍贵的精神财富,成为中华民族振兴与发展的精神支柱。这样的领袖,可敬,可佩,可爱,我为中国能有这样的领袖感到无尚的光荣与自豪!
参考文献:
[1]百度百科——邓小平[DB/OL].http://baike.baidu.com/view/1833.htm,2009-09-15.[2]靳思彤.刘邓大军征战亲历记[M].北京:中国共产党史出版社,2009.代序6-7.[3] 靳思彤.刘邓大军征战亲历记[M].北京:中国共产党史出版社,2009.前言5.[4]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编写组.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18-19.[5] 叶永烈.邓小平改变中国——1978:中国命运大转折[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8.小引1-3.
第二篇:毛概论文_-_《邓小平》观后感
电影《邓小平》观后感
他走过了一个世纪。
他创造了一个时代。
他树立了一个丰碑。
别人说他的人民伟大的儿子,他却说他自己是伟大人民的儿子。邓小平,每每在中国最危难的关键时刻,挺身而出,出将入相,叱咤风云。革命生涯三起三落,历经沧桑而不衰。废“两个凡是”谬论,立“实践检验真理”之言。推恢复高考制度之举,创改革开放之先河。成“一国两制”之构想,立“三个代表”之旗帜。
一个风烛残年的老人,一颗忠诚赤子之心,开始了一个春天的故事。
之前接触邓小平,我往往只从课本触摸到他的伟大历史功绩,观看影片后,我深刻体会到,其实小平同志作出一步成功的决策——在我们现代的人看来是毋庸置疑的政策,在当时那个中国“红色革命”时代是多么的艰辛和困难重重。随着十年“文化大革命”的动荡结束,小平同志恢复党内工作,面对神州大地百废待兴的局面,他首先做的工作即是为知识分子平反,画面中“文革”被下放农村改造思想的知识分子,听到这一消息,我从他们表情上看不到有多么兴奋,可是我却看到他们的内心留着热泪。小平同志主持召开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座谈会刚开始,小平幽默诙谐的话便把会带入正题“这次召开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主要是听听大家的意见,向大学学习,外行管内行,总是要学才行”。经过几次成功的关于科学和教育工作的会议和决策,如恢复高考、为知识分子平反、拨乱反正等,逐步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社会氛围,使中国的教育逐渐走上正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两个凡是”要求一切都要遵从毛主席的指示,毛主席说的都是对的,决不能有任何形式的违背毛泽东思想的情况,要求照搬本本,持的是教条主义、形式主义,不干实事,怕思想解放,怕进步。一篇有关“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文章在《光明日报》的编辑手中传阅开了。当大家正在踌躇是否刊登时,一个人这样说的:“天塌下来有大个子顶着,大个子顶不住了小个子一定能够顶得住!”于是我们见到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精彩论断。拨云见日,春乱花开,民族复兴的希望,祖国兴起的希望就在这里。跳出了往日的樊笼,我们看到了更广阔的天地,欣赏到了更壮阔的风景、更美好的日出。“老祖宗的思想不能丢,马克思去世一百多年了,我们不能要求马克思为我们解决今天的问题,这就需要我们自己想办法解决现阶段的新问题”“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我们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怎样使我们的人民尽快富起来,使我们的国家强起来”。他思想解放、实事求是,始终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理论勇气,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他热爱人民,联系群众,总是把群众拥护不拥护、群众赞扬不赞扬、群众高兴不高兴、群众答应不答应作为制定方针政策和作出判断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最重要的是邓小平回答了在新的历史情况下怎样建设党、建设国家的问题。邓小平理论坚持和发展
了毛泽东思想,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为突破思想枷锁,改革开放奠定了基础。邓小平理论抓住了根本问题,深刻的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升到了新的科学水平,挽救了国家,改变了命运。
不管是白猫还是黑猫,能抓住老鼠的就是好猫
访问日本,坐在日本的新干线上,当随行的如本记者问到他此时的感受时,他这样回答“就感觉到快,有催人跑的感觉”,随后有表示“新干线,我们也要有啊!”访问美国,参观了美国现代的科技成果。此时,萦绕在他心头的是中国的现代化、中国的科技发展。
在1980年5月,他在《关于农村政策问题》的讲话当中也明确提出:“农村政策放宽以后,一些适宜搞包产到户的地方搞了包产到户,效果很好,变化很快。安徽肥西县绝大多数生产队搞了包产到户,增产幅度很大。‘凤阳花鼓’中唱的那个凤阳县,绝大多数生产队搞了大包干,也是一年翻身,改变面貌。有的同志担心,这样搞会不会影响集体经济。我看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这样一段态度鲜明的讲话,在当时对消除一些人的疑虑,统一认识,发挥了非常关键的作用。接着邓小平肯定了大包干和包产到户,为中国在农村的改革打开了局面,农村又慢慢地恢复了生机。同样的情况也出现在工商业内,当时民族资本都扣着一个资本家的帽子,发展缓慢。如果一家个体作坊的工人超过5个人,那这个个体经营者就被看做是资本家,多么荒唐啊!人们的思想竟然禁锢如斯。十年浩劫把国家的经济推到了崩溃的边缘,如果再不采取措施进行改革的话,后果不堪设想。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他提出了这样的科学论断,中国要发展、要富强,就必须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发展科学技术。人才的培养与技术的引进又是关键,早在他恢复工作的第一年就召回老知识分子、科技人才、恢复高考,初步积累了一批教育、科技人才,在第二年1978年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又提出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设经济特区、开沿海十四个城市为开放城市,作为祖国与外界经济、技术、文化交流的窗口,一步步的解放思想,发展生产力,繁荣经济。引进股份制,引进外资,实行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只要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的先进科技文化成果,我们都能用。社会主义不是排外,社会主义应该是大胸怀大气魄,既有自己的方法,又能吸收和应用当今世界的先进生产技术和科技文化成果,让之为我们所用,来促进我们的现代化。
风烛残年的老人把自己的生命和改革开放合为一体。他总是不断的催促着中国经济向前发展,勇敢发展,不要再被一些本本主义所束缚。我经常在纪录片中注视伟人邓小平的眼睛,那清澈的瞳孔,深邃的双眸蕴含着多少坚定的信念、令人赞叹的远见!邓小平同志的一句老话,现在相信无论是谁都说得十分上口:“不管黄猫黑猫,只要抓住老鼠就是好猫。”简单的一句话,却彻底反映了一位老人朴实无华的精神。他追求生产力的解放、生产水平的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共同富裕,是他改革开放以及整个规划蓝图的最终目标。
作为当代的大学生,作为祖国建设事业的接班人,我们也是“中
国人民的儿子”,为祖国的繁荣富强、人民的安居乐业我们也应当贡献自己的力量。努力学习,成才成人,脚踏实地,注重实践。将文化知识学习与思想道德品德修养结合起来,将创新思维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将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结合起来。努力成为社会需要的复合型人才才,全面发展,有自己的成才方法,努力创新。我们在学习过程中更应当注重自身的思想品德培养和实践能力的提高,脚踏实地的做一切事。
第三篇:毛概 电影邓小平
电影《邓小平》的心得体会
当国产的“红旗”轿车缓缓驶入眼帘,那代表七、八十年代的独有的电影色彩和沉重的电影配乐,仿佛就把我身临其境地带入到七、八十年代地红色生活中去······
已经很久没有接触到这样的具有历史教育意义的电影了,没有任何嘈杂和商业气息,仅仅只是讲诉了一代伟人邓小平为新中国的改革开放作出的种种努力和改变的故事。然而影片中所折射出来的教育意义和邓小平的个人魅力,却以其极强的感染力深深地打动了我。
回首那段新中国成立后不久发生的历史,十年的**,十年的文化浩劫,十年的发展建设停滞,各种错误思想的充斥和四人帮的横行霸道······我们可以看到影片中许许多多的镜头是完全将真实的事情照搬到影幕上的,真实展现了新中国发展历程中的曲折与辉煌,直面错误,敢于批判,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这才是现如今电影所缺少的。
影片里卢奇扮演的邓小平更可谓是形似神似,举手投足间都散发着一种邓小平所独有的个人魅力。文化大革命期间,他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推翻两个凡是,道出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恢复高考,他重视教育,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提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改革开放,他领导中国人民走这个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香港回归,他提出“一国两制”方针,坚决捍卫祖国领土。他使神州大地从百废待兴的局面一步步地迈向辉煌,他的伟大历史功绩也不是一部短短的影片或几个镜头所能体现的。他的光辉形象已经深深地烙印在了我们每个人的心里。
“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土地和人民。”这句话更是时常萦绕在我耳边,久久不能忘怀。邓小平先生的一切作为,无不是为了中国人民考虑,他无愧于百姓对他的爱戴,无愧于自己“中国人民的儿子”的定义,更无愧于“小平您好”这四个包含中国一代人对他无边尊敬的字。
这就是世纪伟人,这位中国人民的儿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设计师,不平凡一生的缩影。他用他的行动和思想铸就了一段辉煌的中国发展史。
第四篇:邓小平的历史贡献
“一人千古,千古一人”,是薄一波同志写给邓小平的一幅挽联。对这八个字,薄老后来解释说:“一人千古,表达了我对小平同志的哀思;千古一人,是我对他的评价,是说他成就大业、功勋至伟。”他还说:“小平同志的历史功绩,怎么估计都不过分。小平同志说,如果没有毛主席,中国人民还会在黑暗中摸索更长的时间。依我看,如果没有邓小平,中国人民还会在贫穷和混乱中摸索更长的时间。”薄一波与邓小平相知甚深,他的评价,深刻地揭示了邓小平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做出的前无古人的重大贡献。我认为,这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第一,带领中国人民改革开放富起来
独立、富强、民主、统一,是20世纪中国社会发展的主题。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打开了社会进步的闸门。毛泽东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独立自主的社会主义新中国,为国家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邓小平领导的改革开放,在民族独立的基础上,把中国的富强、民主、统一变成了生动的现实。从这个意义上讲,邓小平是近代以来中国三次伟大变革的集大成者。通过实行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是邓小平的一个伟大创造。社会主义要不要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让人民过上富裕的生活,在这个问题上,很长一段时间,我们的认识是受错误理论支配的。在“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错误理论指导下,“文化大革命”10年内乱,国民经济到了崩溃的边缘,人民生活非常贫困。所以,邓小平开创改革开放,首先是从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入手的。20世纪70年代末,他以巨大的理论勇气,发动领导了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带领全党解放思想,冲破“两个凡是”的束缚,通过十一届三中全会,彻底摒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把党和国家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做出了改革开放重大决策。
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改革开放成为中国社会发展最鲜明的特点。在邓小平的领导下,这场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大改革大开放,极大地调动了亿万人民的积极性,使我国成功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在这个进程中,邓小平以敏锐的思想完成了对改革开放的总体设计,这主要体现在:
第一,对时代特征作出了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的新判断,及时调整外交政策,为改革开放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第二,对基本国情作出新概括,提出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新论断,要求改革开放的一切方针政策都必须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
第三,制定“三步走”经济发展战略,绘制了中华民族百年图强的宏伟蓝图。
第四,提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要求改革开放要抓住机遇,实现又快又好地发展。
第五,提出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为确立改革开放目标模式提供正确的理论依据。要求解决好社会主义制度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问题。
第六,提出“三个有利于”作为判断改革开放是非得失的根本标准,提倡“不争论”原则,鼓励改革开放大胆地试,大胆地闯。
第七,提出“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要求改革开放与国际接轨,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
第八,提出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带后富,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把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作为改革开放必须遵循的目标和原则。
第九,提出“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促进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邓小平的这些设计,初步回答了改革开放的国际环境、基本国情、目标、任务、步骤、布局、方法、原则等基本问题,规划了改革开放前进的科学轨道。他是全世界公认的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
只要不带偏见,任何人都不会质疑邓小平开创的改革开放对于中国发展的重大意义。改革开放之前,中国是一个贫穷落后的国家,仅仅30多年,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13亿人民总体上过上了丰衣足食的小康生活。这是中国历史上任何一个盛世都不可比拟的。需要强调的是,1978年邓小平领导改革开放的时候已经74岁了。从74岁到93岁,他用了20年的时间带领中国基本告别了短缺经济,改变了13亿人的生活和命运。这还不是“千古一人”吗?
第二,废除领导职务终身制,建设民主法制社会
第二,废除领导职务终身制,建设民主法制社会
有人说,中国只搞经济体制改革不搞政治体制改革。其实,邓小平领导的改革开放首先是从建立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破题的。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邓小平提出:“民主是解放思想的重要条件”,“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等重要观点,为改革开放廓清了道路。80年代初期,当经济体制改革还处在自下而上的试验阶段时候,政治体制改革就已经在邓小平的推动下有条不紊地展开了。从反对个人崇拜,发扬党内民主,恢复和建立民主集中制到精简机构、制定规章制度和法律制度,建设民主法治社会,政治体制改革的步子相当大,改革的措施也非常多。1980年,邓小平发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重要讲话,系统地提出了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方针、任务、目标和指导原则,是政治体制改革的纲领性文件。1982年,新宪法、新党章修订通过,文化大革命结束时那种无法可依,无章可循的混乱状态得到根本扭转。80年代中期,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邓小平力主政治体制改革要与经济体制改革配套进行,强调“我们所有的改革最终能不能成功,还是决定于政治体制改革”,提出了要实行党政分开等一系列加大政治体制改革的措施。在邓小平的领导下,我国加快了社会主义民主化的进程。改革开放的各项成果被制度和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初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在中国,封建专制实行了两千多年,民主制度建立还不到一百年。因此,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责任。废除领导职务终身制,带头实行干部退休制度,是邓小平践行他倡导的政治体制改革的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举措。
废除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是邓小平在改革开放之初就提出的一个重大决策。这项改革实行起来颇具难度,正如邓小平所说:“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现象的形成,同封建主义的影响有一定关系,同我们党一直没有妥善的退休解职办法也有关系。”所以,1980年,邓小平在提出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时对肃清封建主义影响的问题作出专门论述。为了解决好这个问题,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设立顾问委员会作为过渡形式逐步解决高级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问题。他出任第一任中央顾问委员会主任,即意在从他做起开退休先例。翻开《邓小平文选》,他对自己说的最多的一个词就是“退休”,但他始终末能如愿。1989年6月,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选举产生了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二代领导集体。三个月后,邓小平约见江泽民等中央负责同志,开宗明义:“今天主要是商定我退休的时间和方式。”他说,“我多次讲过,可能我最后的作用是带头建立退休制度。”“退休成为一种制度,领导层变更调动也就比较容易。这个事情就这样定下来吧。”当天,邓小平又致信中央政治局,郑重提出退休请求,终于实现了多年的夙愿。
废除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这个问题我们党以前没有解决好,留下了很多教训。邓小平从自己做起,开了好头,为彻底实现党和国家政治生活的制度化、正常化作出了表率。这是他的一个重要贡献。
1994年,邓小平在他90岁的时候,还作出了一个不同寻常的举动。他发现自己的思维开始迟钝之后,郑重地说,一个国家老态龙钟,形象不好,以后国家的事情我不过问了。从那天起,邓小平就不再发表任何意见了。我以为,这也是一件千古一人的事情。
第三,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天才构想和成功实践
第三,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天才构想和成功实践
实现国家统一,是中国历史上的统治者经常要面对的一个难题。历史上的统一,只有武力征服一种手段,都是以惨烈的牺牲和巨大的破坏为代价的。用“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天才构想实现祖国和平统一大业,是邓小平的伟大创造。
“一国两制”方针首先是针对台湾问题的。1983年,邓小平会见美国新泽西州西东大学教授杨力宇,系统地阐释了“一国两制”方针,他说:和平统一已成为国共两党的共同语言。但不是我吃掉你,也不是你吃掉我。祖国统一后,台湾特别行政区可以有自己的独立性,可以实行同大陆不同的制度。“司法独立,终审权不须到北京。台湾还可以有自己的军队,只是不能构成对大陆的威胁。大陆不派人驻台,不仅军队不去,行政人员也不去。台湾的党、政、军等系统,都由台湾自己来管。中央政府还要给台湾留出名额。”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新主张,为打破几十年海峡两岸敌对状态,实现国共两党第三次合作,推动祖国和平统一的进程,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邓小平提出的“一国两制”,源于解决台湾问题,成功地运用于解决香港问题。1982年邓小平与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的会谈是其中的经典之作。
中英两国关于香港问题的接触,始于1979年。1982年9月,有“铁娘子”之称的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正式来华访问,目的只有一个,希望继续保持对香港的统治。“铁娘子”没有想到,在与邓小平的会谈中,经过三个回合的较量,她便输给了有“钢铁公司”美誉的邓小平。
首先,针对撒切尔夫人关于英国侵占香港的三个不平等条约仍然有效的观点,邓小平表示:主权问题不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这是中英两国进行谈判的前提。如果中国在1997年还不把香港收回,任何一个中国领导人和政府都不能向中国人民交代,甚至也不能向世界人民交代。
第二,针对撒切尔夫人提出只有英国的统治才能保持香港的繁荣,希望以主权换治权的观点,邓小平指出,香港继续保持繁荣,根本取决于中国收回香港后,在中国的管辖之下,实行适合于香港的政策。这就是“一国两制”的政策。
第三,针对撒切尔夫人关于中国如果宣布收回香港,“将带来灾难性的影响”的威胁,邓小平回答:“中国政府在做出这个决策的时候,各种可能都估计到了。我们还考虑了我们不愿意考虑的一个问题,就是如果在十五年的过渡时期内香港发生严重的波动怎么办?那时,中国政府将被迫不得不对收回的时间和方式另作考虑。”
通过这次会谈,中英双方同意通过外交途径,按照“一国两制”的原则进行香港问题的磋商。1984年中英两国签署了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香港回归遂成定局。中英两国获得了双赢。撒切尔夫人由衷地对邓小平说:这是您倡导的“一国两制”的胜利。
正是按照邓小平“一国两制”的构想,20世纪末,分离了一个半世纪的香港、澳门顺利回归祖国。之后,对峙了几十年的国共两党相逢一笑泯恩仇,两岸实现了“三通”。祖国统一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一个国家,两种制度,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一个新生事物,体现了邓小平高超的政治智慧和天才创造力。它从构想成为现实,开创了曾经被认为是两种不可调和的政治制度在一个国家内和平共处,共同繁荣发展的先河,也为用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提供了范例。邓小平的这个贡献是前无古人的。
第四,创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邓小平留给我们最宝贵的遗产,就是他创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邓小平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思想者、理论家。他一生务实,不善言辞。他的著作,没有长篇宏论,没有华丽辞藻,没有旁征博引的资料和冗长的逻辑分析。他在编辑《邓小平文选》第三卷时说:这本书讲的都是我们正在做的事情。邓小平理论正是从他领导的改革开放的实践中提炼出来的。语言朴实无华,不用诠释,人人看得懂,但他的思想却有着巨大的穿透力,振聋发聩,令人耳目一新。其实,邓小平是最高明的思想者和理论家,他的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经典之作。
从1978年到1992年,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和南方谈话两篇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宣言书为标志,邓小平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这个理论用中国共产党的实践和经验,为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学说增添了新内容,使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有了若干个“第一次”的新观点、新结论。这就是:第一次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阶级,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第一次明确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在整个社会主义阶段,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第一次科学地阐明了社会主义的发展动力,明确指出:改革是中国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是一场新的革命;第一次明确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必须以科技进步、教育优先为基础;第一次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明确指出,中国的发展,必须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毫不动摇地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第一次提出,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明确指出,计划与市场都是手段,不是区分不同社会制度的标志;第一次提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第一次提出,一个国家可以实行两种制度,并以此来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等等。邓小平理论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以及祖国统一等一系列基本问题,用中国共产党人的新思想、新观点,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提高了对社会主义认识的新水平,作出了对当今时代特征和总体国际形势的新判断,形成了新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
邓小平理论的意义不仅在于引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繁荣发展,同时也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注入了生机与活力。20世纪,社会主义从全面崛起到陷入低潮,遭受了严重挫折。邓小平理论及其在实践中的成功运用证明,马克思主义并没有失败,依然闪烁着真理的光芒。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评价一个人物,主要应看他比前人多做了什么。按照这个观点,邓小平的四大历
第五篇:毛概论文:历史伟人
历史伟人
1、毛泽东
中国伟大的领导者,建立我们至今和平发展的伟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家之主。也就是我们从懂事开始就知道并尊重的中国主席—毛泽东。
中国人永远应当珍惜毛泽东,他是全民族的,因为他的精神已经不可避免地融入了中华民族的灵魂,他代表了汉民族灵魂中最刚强的一面,是中华五千年文明的结晶。而一个民族没有刚强的气魄,就不可能迅速发展与壮大。
他是古今中外罕见的战略家。他从不被浮云遮住望眼,他从不贪图小利,他从未有过“数小钱”的习惯。他是一个伟大的战略家,终其一生,在任何错综复杂的形势下,他从来都能抓住对手,牵住敌手的鼻子。而到目前为止,我还没有发现他被对手,被他的敌人牵住鼻子走的情况——这才是真正的战略家;他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他从未被任何困难所压倒,更不会象有的人那样在困难和危机中被吓晕。毛主席是男子汉,这不仅为他的同志们所公认,也为形形色色、国内国外的敌人所公认。
20年前,研究者还难以把握政治与学术的界限,学术研究一度让位于政治评论。中共中央《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是毛泽东思想研究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它实事求是地评价了毛泽东的历史地位,对毛泽东思想的定义、形成和发展、科学体系等作了科学的论述,它标志着对毛泽东思想研究的真正突破,也使毛泽东思想研究进入了比较完全意义上的学术境界。毛泽东思想研究在社会科学学科林立的情况下,成为独立特色的独立科学,且具有国际影响。近20年发表的文章、出版的专著有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把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与探索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结合起来,围绕改革开放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所出现的新情况进行理论思考。研究者的笔触主要集中在两方面:一是从新的角度发掘毛泽东思想中具有重要价值、需要继续发挥的东西;二是毛泽东思想在当前的运用和发展,对现实具有重要指挥意义和起借鉴作用的东西。在对毛泽东及毛泽东思想做出科学准确评价之基础上兴起的新时期毛泽东思想研究,由于学术禁区的不断被打破、专业研究者学术心态的日趋自由和宽松,20余年来获得了前所未有的长足进步。
回顾毛泽东诞辰100周年以后的研究情况,我们认为,如果把1993年看作是毛泽东思想研究发展史上的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峰的话,那么1993年以来则是在这一高水平的基础上保持了平稳发展的势头。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新成果的不断出现为毛泽东思想研究提供了较高的起点。二是新视野的不断开阔对毛泽东思想研究拓展了发展空间。三是新领域的不断拓宽为毛泽东思想研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四是研究方法的不断改进为毛泽东思想研究提供了更好的途径。
2、邓小平
现在,党内外、国内外的人都已晓得邓小平同志在党中央集体领导中所处的位置和所起的掌舵、决策的作用。在各个阶段的发展过程中,邓小平同志根据中国国情,集中了全党和广大人民的意愿和智慧,提出了一系列的方针和政策问题,其中有一些是重大的新的理论问题。邓小平同志的观点和对问题的方法就是所说的“邓小平理论”。邓小平理论在中国的指导地位的确定,无疑给中国的经
济建设和各项事业的蓬勃发展指明了正确的方向。但是,什么是邓小平理论,它的精髓又是什么呢?
邓小平理论是在和平和发展的时代主题之下的历史条件中形成的,是对世界形势和时代发展进行科学分析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邓小平理论在中国的确立不是偶然的,它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二战之后,时代主题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它为中国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也提出了尖锐的挑战。由于邓小平能够敏锐的把握时代的变化,对形势做出科学的分析,也就是说他是根据中国的国情、抓住机遇、回应时代提出的挑战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邓小平理论是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并借鉴其它国家社会主义的兴衰成败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总的来说,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
邓小平关于“什么是社会主义”、“怎么建设社会主义”的一系列论述,最终归结到对社会主义本质及概括。这个新的概括是“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决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个概括十分深刻,它既表明邓小平理论对马克思经典作家关于“社会主义特征”论述的继承和发展,深化和创新,又纠正了以往我们对社会主义的不全面和不确切的认识,甚至扭曲的认识。
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邓小平从不同视角作过回答,如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少数人富裕不是社会主义;平均主义不是社会主义,两极分化不是社会主义;经济长期处于停滞状况总不能叫社会主义,人民生活水平总是停留在较低水平不能叫社会主义等等。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论有力地说明,我们必须按照邓小平理论的要求,始终把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把经济建设放在中心地位。
总的来说,对于这些伟人的概括:毛泽东领导全国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邓小平进行改革开放,使中国的实力不断壮大,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