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最喜欢一部华语电影《听风者》
我最喜欢一部华语电影——《听风者》
《听风者》讲述解放初期,在这场看不见的战斗中,演绎着一场腥风血雨的谍战传奇。国民党残余敌特人员意图颠覆新政权。为监听敌台而设立的神秘部队701陷入了空前危机。为了应对接二连三的破坏活动,中共成立情报部门701局与敌方展开连番较量。1949年10月初,701局控制的侦听局莫名消失,为了查清消失电台的下落,701局负责人老鬼授命代号二〇〇的张学宁去上海寻找耳力超群的钢琴调音师罗三耳,阴差阳错,学宁找到了罗德小徒弟——耳力同样超群的盲人调音师阿兵。学宁将听觉敏锐的盲者阿兵带回701,阿兵不负众望,不仅通过层层严苛的考试,还在工作中一鸣惊人,并通过他的才能把敌台一一找回。在残酷的谍报战争中,阿兵和学宁之间某种情愫也暗暗滋生,阿兵重见光明的短暂时光似乎也只为印证心中听来的她的样子。然而有一天,阿兵做错了一件事,令学宁也陷入危险中。学宁独自去面对敌人“重庆”,就这样被敌人“重庆”杀死了。阿兵自戳双目以求听力恢复到最灵敏状态,为她复仇,最终在学宁的丧礼上,把敌人给消灭了。阿兵去学宁的墓看望她,他妻子也来看望,结局虽然不是这么美好的,但有喜有忧。
《听风者》改编自麦家的小说《暗算》,这部小说很是出色,故事十分精彩,情节紧凑,节奏收放自如,有周迅和梁朝伟这两个实力派演员。梁朝伟和周迅的表演实在出众,不经意的眼神、表情,简单的话语、独白,都能成功表现出人物的内心情感。周迅饰演的女特工张学宁,姣好面容、百变的服饰造型加上举手投足自然入戏,所到之
处气场强大、气质夺人,她的优秀和人格魅力必为身边男士倾倒,不但让梁朝伟扮演的阿兵在盲眼的情形下依靠听风的耳朵将她镌刻在心中,也让与她共事五年之久,王学兵扮演的上司“老鬼”对她有了不动声色的爱慕之情。梁朝伟饰演盲人和王学兵饰演老鬼都有自己不同的气场,很好的演绎出各自的角色。他们出色的演戏让我沉溺在他们的电影中久久不能自拔。
谍战剧里的爱情犹如刀尖之舞,看似轻若无物的柔情,压抑着欲说还休的苦涩,多炽烈的感情也只能如手指点下“滴滴滴嗒”传出的摩斯密码声,破译不了便随风而逝,化成永恒记忆永存不灭.
第二篇:《听风者》影评[范文模版]
《风声》影评
《风声》刻画的人物较多,且十分到位,每一个人物形象都十分丰满,有血有肉,具有鲜明的性格特征。尤其是演员门突破性的表演更是为其加分许多。而《听风者》主要描写了四个主人公的形象,梁朝伟在影片中放弃了最为招牌的深情眼神,扮演了一个盲人角色,时刻用黑色的墨镜遮住双眼。周迅在其中扮演阿兵的顶头上司张学宁,这个角色十分百变,由于特殊的特工身份,她需要不断在各种角色中变换,有雍容华贵的贵妇人,有千娇百媚的交际花,也有精明干练的女特工。其中范晓萱的表演令人惊艳,她出道很早,最初以活泼可爱的形象示人,她在春晚上演唱的健康歌,曾一度十分流行,风靡大街小巷。后来,随着年龄的增长,她企图摆脱蹦蹦跳跳的小魔女形象,开始转走摇滚朋克的成熟路线。而在听风者中,范晓萱的出场是一个人在一片一望无际的麦田中,充满了诗情画意和小清新的感觉,瞬间令人眼前一亮。乌黑的齐肩短发,和阿兵交谈时的灿烂笑容,都给观众带来一阵春风拂面的感觉,但是在和周迅扮演的张学宁交谈时她又表现出了一位女革命者的忠诚和义正言辞。她和阿冰在一起的片段,更是缓解了整部影片的紧张氛围,让观众始终紧绷的神经得到放松,使得整部影片有张有弛。
影片中,四大主角之间的爱情纠葛也十分微妙。周迅扮演的张学宁作为领路人将阿兵带入了701,手把手地将他从一个听觉灵敏的调音师变成了一名训练有素的侦听人员,而她对于阿兵来说已经不仅仅是一个老师,领导。他们之间的关系逐渐开始变得微妙起来,他会给她做饭,会故意气走他给她介绍的女孩子,会很开心收到她送的毛衣。。张学宁对他更多的则是欣赏和爱护,因此有意和阿兵保持距离,不断地给他介绍女朋友。而沈静的出现却带给他温暖和慰藉,让他想要安定下来。但是他还是会在雨里等她回来,会在她死后失声痛哭,会自己重新弄瞎双眼。。难道这种感情不是爱吗?但是却又不是简单的爱情,那么多年以来,他们已经成为了彼此生命里最重要的人,至亲至爱的人,这种感情早已超越了爱情的局限。而王学兵扮演的郭兴中和周迅扮演的张学宁之间的情感同样令人动容。他们两人作为高级特工,都懂得深深隐藏自己的心意,喜怒不形于色,但有时一个不经意的眼神却出卖了他们的内心,其实他们那样聪明的人,对彼此的心思又怎么会不明了。只是在那样的环境,那样的时代,他们选择把对党的热爱和对信仰的执着付诸于行动,却把个人的情感深深的埋藏起来,牺牲小我来成全大我。直到学宁死后郭兴中焚烧照片时,自言自语着“怎么会?怎么会?”才让压抑几年的情感有了一次发泄,却也是唯一的一次,最后的一次。
第三篇:《听风者》观后感
《听风者》观后感
——理想,一个永远需要我们铭记的词 俗话说“一百个读者一百个哈姆雷特”,不同的人看待同一件事,思考的方式也会不同,就像我们看的一部电影《听风者》,每个人看后的想法是不同的,有的人从这部电影里看到的是张学宁和何兵的爱情纠葛,有的人看到的是这是有一部的谍战片,一群特务的故事翻版,还有人看到的是周迅,梁朝伟等大牌明星的演技等。我从这部电影里看到的不是以上的这些,我看到的是一代英将们的理想,是他们为了自己的信念奋斗的过程,这更应该是我们要学习的地方。张学宁是有理想的。作为一个地下的共产党人,她的身份决定了她只能在繁华的城市里和背后从事着不同且近乎相反的角色,在牌场上,他表现出的老成,表现出的势力,表现出的一毛不拔,这所有的一些都给了我们一种官场上的势力女人,但是在背后她所表现出来的又是一个能够为了劳苦人民牺牲自己的感情,放弃自己的青春的花木兰形象。这一切的一切,这近乎人格分裂的行为正是这样一个女人所做出来的,除了她,还有千千万万个这样的人以这样的形象出现在战场上,他们无所依靠,有的只是心中的那份信念,那份理想:为了祖国的未来,奋斗!
何兵,这是一个浪子回头的形象,从开始的一个地痞小混混在成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最后成为地下组织中一名不可缺少的人才,他成功的完成了人生的蜕变,这不能紧紧的从为了自己母亲的安危,自己对张学宁的感情上考虑,更多的应该是他认识到自己任务的重要性,认识到它的一个小小的错误可能会导致战场上无数的战士的死亡,认识到我们共产党人能够为了劳苦大众而不懈奋斗的精神,从这个角度来看,《听风者》完成了《钢铁是怎样炼成》式的人物塑造任务——一个小混混进入革命的大熔炉,最终完全成为这台革命机器上的一颗有效螺钉。
不仅仅是共产党,每一名战士,每一个曾经在战场上洒下热血的人都是拥有崇高理想的人。
据说,饰演杨老板的林威第一次说那句台词,依然带着当年演《省港旗兵》
时的匪气和狠劲。然而庄文强却这样给他说戏:“作为一个资深间谍,你为的已不是一个政权,肯定是一个理想。为了一个崇高的理想,你怎么可能用那么坏的形象去做你的事业?你杀人时心里想的应是:今日吾躯归故土,他朝君体也相同。”那是香港跑马地天主教坟场的一副名联,说的是每个人终将各归尘土,不过早晚之差。于是“杨老板”的脸上,有了兔死狐悲的感伤。
让一个国军特务有“崇高的理想”,这是香港导演才敢有的离经叛道。《亮剑》里的楚云飞、《潜伏》中的李涯,虽然已被塑造成有理想的国军精英,但理想还不能“崇高”到让他们赢上一把。“重庆五人组”赢了,赢了智勇双全的张学宁,赢了听力超凡的何兵,至于影片的结局,与其说是701的复仇,倒更像是“重庆五人组”的飞蛾扑火。他们也是拥有崇高理想的人们。换个角度来思考这几个国军的行为,从国军的角度想,他们成功的将我党的一名精英成功的杀害,他们运用自己的聪明成功的应对了我党的无线电搜索,并通过五个人用一个无线电信号发放无限电来时我党陷入迷惑,这一切的一切不只能说明一个问题,那就是,他们也在为他们的理想努力着,奋斗者。所以最后老佣人驾着一车炸药驶向机场前,整了整领带,扶了扶帽子,郑重地似乎是去接某位大人物。缓缓的车速,意味着无望的前行,当枪声响起,车默然停住,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使命终于可以放下„„
理想,这是一个说了很长时间但却永远也不会说完的话题,这也是一个我们永远不能够忘记的词语。虽然,我们已不再生活在那样的战争年代,不在有为了祖国的解放而献身的机会,但是,我们有责任拥有自己的理想,有责任为了祖国的的繁荣富强奋斗,这是我们不能忘记的。我们要怀揣着自己的理想,为了祖国的明天努力奋斗!
数学与统计学院
张浩
学号:201200820180
第四篇:《听风者》观后感1500字
小编导语:《听风者》呈现出一种时代的疏离感。片头字幕“1949年”就是聪明的一棋,虽然这一年在历史上笼统地作为一个节点,但前后半年城头的大王旗变换。更多高中作文尽在巨人作文网。
这个故事用我们熟悉的话语系统表述如下:“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安全机关与伺机进行破坏的国民党特务斗智斗勇,最终将他们一举歼灭。”如果让长在红旗下的导演来拍,指不定会如何主旋律。但身为香港导演的麦庄,意图再明显不过:对于这个故事,他们感兴趣的是它的壳——谍战的类型,而不是它内在的意识。
所以《听风者》呈现出一种时代的疏离感。片头字幕“1949年”就是聪明的一棋,虽然这一年在历史上笼统地作为一个节点,但前后半年城头的大王旗变换,政治、文化、民生、语言系统都被一道分水岭划过,避而不谈确切的时间界限,便可以让随后的故事背景蒙上一层“不知有汉”的暧昧性。
同样模糊时代的还有美术和服装,无论是繁华的大上海,还是秘密的701机关,无论是街头的民众,还是党组织的工作人员,从布景、道具到服装,都没有明确的符号指认这是“解放后”,完全不是我们在过去影视作品里熟悉的对“新中国”的表现习惯。大上海的十里洋场宛如民国繁盛时,701机关除了神秘一点看不到任何政治色彩,街头并无列宁装、中山装的踪影,几个主角更是爱穿啥穿啥。它既非民国,也不像“新中国”,说它是一个抽离的时代并不为过。
语言也是避重就轻。用略带亲昵的“老蒋”代替敌我分明的“国民党”;不说贬义的“国民党特务”,而称“蒋家的特工”;不用立场明确的“新中国”,而用更加中性的“国家”。一整套革命话语体系在不知不觉间淡化。通篇没有看到周迅、王学兵等“共产党人”表过姿态,喊过口号,他们干间谍就好像打份工。周迅跟“重庆”一帮人打牌一场,你是国我是共,她轻描淡写地说,“大家都是找口饭吃”。这真是只有香港人才写得出来的台词,也折射香港人特有的打工仔心态——连特首也是“我会做好呢份工”,谁不是混口饭吃呢。国与共斗啊斗,香港人站在中间,“大家各为其主,不过打份工罢了。”多妙。
这一切的去时代化、去政治化,都服务于人物的暧昧性,以致在很长一段时间,都很难肯定主角到底是哪一边的人。他们的政治立场此时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任务的完成,以及这过程中你来我往兵来将挡产生的戏剧性。所谓两大阵营对垒,麦庄根本就是当警匪片来拍。谍战的新瓶里,装的还是他们最爱的老酒类型。
我因此欣赏麦庄的努力。将一个先天受到限制的故事最大程度地为己所用。但越是努力,越在高潮段落证明这些努力始终还是徒劳。
对“重庆”的大反击,交叉剪辑中,由会场的五星红旗开始——这也是片中第一次出现明确的意识形态符号,暗示了这一场戏将会主旋律到触目惊心。接着“解放军”首长的讲话,也是片中第一次用到“正统”的习惯性表述:“新中国”。所有之前的避免、淡化这一刻都颇具反讽意味地“晚节不保”了,在对“重庆”一帮人的追剿中,个中爆发的旗帜鲜明的政治意识,我无力赘述。这是我有限的观影经验中,第一次看到非左派的香港导演拍出围杀国民党的场面。而现在,已经是2012年。
有“意思”的是,这帮“反动派”由香港演员出演:方平、吴家丽、林威,另一边的“红色派”则是王学兵领军的大陆演员。细细解读其中的意识,便会知道Casting上并不是巧合。这场戏晚节不保的原因,也许是大家都“理解”的意识形态审查。身为革命历史题材,一路语焉不详,到最后要求必须敌我分明。但正因为如此,才更感觉悲哀。我不愿意用“投诚”来形容这场戏给我的观感,因为了解中间有多少创作的无奈。但那一刻瞠目结舌时不禁想,这会是香港导演们的一个转折点吗?
这种转变,正值《无间道》十年,不妨来做个对比。
两部片里,梁朝伟的重要“道具”都是摩斯密码。《无间道》中,摩斯密码传递的是香港黑社会犯罪信息,《听风者》中,摩斯密码用于共产党获取敌方机密。
同样是梁朝伟的敬礼,陈永仁在黑暗的小巷里向叶警司(香港警察)敬礼,何兵在光天化日下向张学宁(共产党烈士)敬礼。前者独自一个人,后者被包围在集体中;前者身份模糊,后者政治正确。从这个角度来看,何兵就像被招安了的陈永仁。十年间,一个敬礼的面目全非,不管出自创作者的自觉还是不自觉,都令人唏嘘。
第五篇:听风者观后感影评
听风者观后感影评
看了《听风者》,我被演员精湛的演技和惊心动魄的剧情深深地吸引了。影片讲述了:解放初期,国民党在大陆还残留了大量的敌特人员,意图颠覆新生政权。神秘的701部队就是专门为监听敌台设立的--郭兴中是701的领导,而沈静则是其中的职员,但由于沈静家庭背景的关系所以她永远都是独来独往。武昌则负责在监听组的人确定了敌人位置之后将其抓捕回来。何兵本是个街头小混混,但因为是盲人,所以他有一项特殊技能,就是听觉非常敏锐,他也借助自己的这项技能赚钱。1951年的10月8日,701突然发现,所有的敌台全部消失了,唯一的解释就是敌特分子启用了新的发射频道,而何兵的特殊本领对701非常重要,因此701派出张学宁将何兵“请”到701来,希望他能为新中国服务,但是,事情绝非想象的那么简单。因为何兵的失误把“老鬼”译成了“重庆,导致学宁牺牲。他难过自责,无以言表的失去老友的痛苦,所以他刺瞎了自己的眼睛,用努力的寻找敌方的情报来缅怀老友纪念学宁。
我觉得这是一部非常精致和感动人心的主旋律间谍电影。剧中学宁与阿兵的两次临别,一次阿兵说“平安回来”,学宁他俩握手“成交”,留下两人的温馨笑容,第二次阿兵依旧说了“平安回来”学宁不语笑着离开了,没想到那一次成了永别永远的不见了。学宁和阿兵的情缘情节已由最终阿兵对她的好感爱恋转变为友谊厚重的老友。老友会一直牵挂,真的友谊不管多久没有联系了,都会在远方牵念着你。回忆里有难过怎么办,阿兵对学宁说“只要记住开心的部分我觉得这是一部非常精致和感动人心的主旋律间谍电影。
《听风者》是一部惊心动魄保卫新中国的谍战片,它让你内心发紧、唇齿干涩、泪落无声。清透冷厉的影调下,人物的深度包容了情节的曲折,仿佛一切都没有满足你诡谲的预期,又一切都落在了你平凡的猜测里。
就像被视为两人关系惟一屏障的眼疾,张学宁越是 在意它、试图改变它,就愈加注定酿成大错,因为盲是何兵“听风”的资本;而何兵越是在意张学宁的安危,也就愈加将她推向死亡,因为温柔的故事里容不下两个温柔的女人。到最后,只能让何兵失误的一译亲“耳”送了张学宁此生性命,眼神因此重归浑浊。而当照片在郭兴中面前化为灰烬,我们方知道这一条隐匿的感情线是如何呼应了开篇时张学宁做戏的一吻和他五年来亦假亦真的追求。
没有暧昧,只有生而为人的无奈与单纯。我们听得见风声、电台的咔哒声、人头攒动声与脚步声、枪声,却听不到一声我爱你。如此蕴藉的处理方式,在现今商业片中实不多见。如果说,情节安排最俗常的做法就是深化情感纠葛,从而不断演进冲突、达到高潮;那么,这部影片可以说是在商业属性上力避俗常,几处最有可能的岔路口都一再错过,而代之以情节弱化的内在表演。
正如何兵对张学宁的追求与照顾在郭兴中口中只有提示、没有醋意;惹人生厌的相亲也从未促使何兵对张学宁直言表白;而张学宁跟沈静将生未生的火药味也终究化成了爱与责任的交递,甚至在张学宁牺牲后,何兵与结婚照并排摆出同张学宁的合影继而戳瞎自己的双眼,也没有让沈静以歇斯底里式的嫉妒与痛苦将复杂的内心活动表面化。
这里的人都是花瓶么?不,沈静说,“这里的人都喜欢赢。”她当然是最终的赢家,虽不动声色,却成为惟一将爱人留在身边的胜利者。而张学宁和沈静不同的命运,也似乎早早地便由其在701的职能差异所注定。既然一个是赌命,一个是赌别人的命,那么赌命的人可能终有一死,而另外的人却有机会活下来,并安稳地活着。在如此残酷的保卫新中国的斗争中,无论悲伤藏在哪个向度,谁都无法彼此忘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