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国家发改委:经济体制改革获新进展
国家发改委:经济体制改革获新进展 http://.cn2009年08月02日04:51新华网
新华网北京8月1日电题:不失时机地加大改革力度——上半年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综述新华社记者 刘铮
受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今年我国经济发展面临重重困难。全国上下形成了“把应对危机作为深化改革的契机”的共识,以改革破解难题,增强经济发展的活力与动力。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有关负责人1日表示,今年上半年,各部门在果断出台“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惠民生”有关政策措施的同时,不失时机地加大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力度,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了新的进展。
国有企业和垄断行业改革继续深化,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环境继续优化。经 过重组,中央企业数量由去年底的142家减至目前的136家。建立规范董事会试点范围扩大,新增试点企业7家。国务院决定在境内证券市场实施国有股转持,拓宽了社保基金的筹集渠道。电信体制改革加快推进,电信企业全业务经营、3G牌照发放、取消网内外差别定价等得到落实。中小企业的融资环境得到改善,5家 大型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和部分符合条件的城市商业银行在总行设立了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专营机构。
金融体制改革取得新进展,资本市场基础性制度建设得到加强。经 过股份制改革,中国农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挂牌成立。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试点扩大到全国31个省(区、市)。《关于进一步改革和完善新股发行体制的指导意见》 发布实施,新股发行体制得到改革和完善。《首次公开发行并在创业板上市管理暂行办法》发布,创业板市场主要制度基本确立。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继续深化,节能减排的体制机制不断健全。成品油价格和税费改革深入推进,公路养路费等六项收费彻底取消,12个省份分两批停止了政府还贷二级公路收费。节能环保项目企业所得税减免政策得到落实,部分地区率先开展了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试点。
农村体制改革取得积极进展,统筹城乡发展的体制机制建设取得新的成效。土地延包后续完善工作深入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发放工作步伐加快。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全面推进。有关部门发布《关于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推动城乡统筹发展的若干意见》,从土地管理体制改革入手提出了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若干具体措施。
医卫等社会体制改革取得新的突破,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设得到加强。《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和《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2009―2011年)》颁布。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免费工作开始启动。养老保险省级统筹积极推进,25个省份建立了基本养老保险省级统筹制度。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即将在全国10%的县(市、区)启动试点。国务院下发《关于做好当前经济形势下就业工作的通知》,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促进就业的体制机制不断健全。涉外
经济体制改革继续深化,缓解了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上半年,三次提高了轻纺、机电等产品出口退税率。国务院批准上海等五市开展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北京等20个城市被批准为中国服务外包示范城市。进一步完善贸易摩擦应对机制,有关部门发布了《关于加强反补贴应对工作的指导意见》。
综合配套改革试点步入新阶段。到今年5月,7个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改革试验总体方案已经全部获得国务院批准,改革试验在不同方面、不同领域取得了新的突破。记者从发展改革委了解到,下半年将着眼扩大内需保增长,着眼调结构促进发展方式转变,着眼事关全局与长远的体制机制建设,继续推进相关改革。
第二篇:江苏经济体制改革取得新进展(最终版)
江苏经济体制改革取得新进展
今年以来江苏改革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围绕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总体目标,按照《江苏省2009年经济体制改革要点》的要求,紧紧抓住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立科学发展评价考核体系、改革财税分配机制、推进节能减排和可持续发展、健全民生保障机制等关键环节,以更大的力度推进改革,各项改革都有新的进展。
一、深化农村经营体制机制改革,大力发展农村三大合作组织,强化规范管理,大力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因地制宜,稳步推进农村社区股份合作制改革。积极探索,认真搞好农村土地股份合作制改革试点。积极引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规范有序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全省三大合作上半年新增入社农户数为75万户,完成目标任务数62万户的120%。今年新增农业适度规模经营面积目标任务数为300万亩,上半年新增农业适度规模经营面积为285万亩,完成目标任务数的95%。
二、抓好省属企业改革重组,推动企业加快资源整合和投资主体多元化步伐
布置推动省属企业资源整合工作,指导省属企业制定内部资源整合方案。大部分省属企业已制定内部资源整合工作的实施方案,明确了工作责任、工作措施和时间进度。农垦集团计划将二级控、参企业由51户整合到42户,国信集团确定了24户子企业、4户参股企业的清理重点范围,华泰证券吸收合并信泰证券工作进展顺利,已经上报国家有关部委审批。支持省属企业积极稳妥地清理退出劣势企业。做好协调服务,鼓励省属企业通过合并重组、产权转让、清理注销等多种方式,加快清理退出四级企业、劣势企业、低效参股投资。截止6月底,开元集团、海企集团、丝绸集团等省属企业已完成6户企业的清理退出,其中三级以下企业3户,劣势子企业2户,低效参股企业1户。
三、国土资源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深化
加快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将新增中央和省投资计划项目纳入新一轮规划统筹安排。《江苏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已编制完成,待进一步征求意见后,上报国务院审批。13个市的规划大纲已基本编制完成,正按程序组织审查论证。对调整优化经济结构、促进发展方式转变具有重要影响的项目,继续采取直接点供安排的办法予以保障。积极实施“万项良田建设工程”试点,目前全省已有16个市、县提交了试点申请,申请总建设规模达30多万亩,今年内将建设集中连片耕地10万亩以上。
四、财政体制继续深化
实施好增值税转型等税费改革政策,减轻企业负担。严格执行取消和停征123项行政事业性收费和基金的规定,重点实施好增值税转型改革、成品油价格和税费改革措施,从严控制行政事业性收费审批,规范收费行为,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宽松的财税环境。减轻企业和社会负担258亿元。加强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提升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开展省政府《健全财政资金绩效评价体系》决策咨询课题研究,基本完成了研究报告的起草。继续推进乡镇财政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巩固和扩大改革成效。
五、银行业改革取得新进展
支持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改革创新。指导常州市5家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试点组建省辖市级农村商业银行以及南京、南通市辖内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合并工作。睢宁农村合作银行获准开业。扩大新型农村金融组织试点,批准溧阳、通州、铜山3家村镇银行开业,全省村镇银行数量达到7家。
促进城市商业银行稳健发展。江苏银行深圳分行、南京银行北京分行已开业,6家城市商业银行县域支行获准设立。支持符合条件的省外城市商业银行在省内设立分支机构,浙江稠州商业银行南京分行、宁波银行苏州分行、徽商银行南京分行获准开业。
推动非银行金融机构发展壮大。沙钢集团设立财务公司的申请已上报银监会。批准苏州信托和国联信托以固有资金开展股权投资业务的资格。推动中山财务公司重组工作,华西集团重组中山财务公司和新财务公司开业申请已上报银监会。
进一步扩大银行业对外开放。指导菲律宾首都银行总行和南京分行的筹建工作,保证江苏首家外资银行法人机构的顺利设立。南洋商业银行无锡分行、东亚银行苏州分行获准筹建。
六、就业与社会保障体制改革继续深化
城乡就业形势继续保持稳中向好态势。积极落实各项就业再就业扶持政策,不断优化就业创业环境,优先解决困难对象的就业再就业问题。1—6月,全省城镇新增就业54.77万人,完成全年目标的64.4%;促进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27.19万人,其中“4050”人员再就业6.83万人,均已提前半年完成全年目标;帮扶389户城镇零就业家庭中的534名劳动力实现就业再就业,继续保持零就业家庭动态为零;城镇登记失业率在过去5年持续回落的基础上进一步下降,6月末全省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17%,比去年末下降0.02个百分点。
社会保障制度体系进一步完善。坚持一手抓常规的社保扩面工作,一手抓特殊群体的充分保障,努力使现行社会保障制度惠及更广大的城乡民众。截止6月底,全省基本养老、医疗、失业三大险种参保人数分别达1252万人、1538.1万人和1020.5万人,比上年末分别增加84.6 万人、102.3万人和52万人;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1186.56万人,比上年末增加98.5万人,参保率达96%,提前实现了省政府提出的确保参保率达到90%的目标;《江苏省农民工权益保护办法》出台实施,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得到更加有力地推动,6月末全省农民工参加养老、医疗、工伤保险人数均超300万,分别达到315.8万人、337.7万人、365万人。按照国家统一部署今年1月1日起再次上调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调整后月人均养老金水平达到1183元,保持并巩固了连续七年按时足额发放的成果;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范围不断扩大,全省已有48个县(市、区)开展了新型农保制度试点,参保农民达213.1万人,劳动者合法权益得到切实维护。围绕贯彻实施《劳动合同法》、《就业促进法》和《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在全省系统部署开展“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年”活动,着力规范用人单位劳动用工行为,上半年共为42.39万名劳动者补签了劳动合同,为44.38万名劳动者追发工资等待遇3.65亿元,督促用人单位补缴社会保险费1.45亿元,维护了劳动者合法权益和
社会稳定。
七、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成立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加强组织领导。认真学习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和国务院《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2009—2011年)》。根据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投入测算需要,进一步深化、细化相关测算数据。牵头成立专门的实施意见起草工作小组,起草省委省政府贯彻实施意见,报省医改办。认真抓好配套文件起草工作,同时,积极参与相关部门牵头的全省卫生资源配置规划、基本药物制度建设、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等文件的起草工作。
改革新农合基金拨付方式。为保证各级财政补助资金的到位率,按照中央财政补助政策,调整全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补助政策,拨付方式改为年初预拨,年底据实结算。目前,全省新农合参合人口共4390万人,参合率继续保持在95%以上,各市、县(市、区)参合率都达到95%以上;全省人均筹资139元,其中苏中苏北全部达到100元以上,全省最高达到425元。已预拨全省补助资金151005万元。
八、环保体制改革不断深化
1、太湖流域环境资源区域补偿情况。2007年11月,省政府批准实施《江苏省环境资源区域补偿办法(试行)》和《江苏省太湖流域环境资源区域补偿试点方案》,当时在太湖流域确定胥河、丹金溧漕河、通济河等7条入湖河流的9个补偿试点断面。经过1年多的摸索,今年2月,省环保厅、水利厅、财政厅正式出台《江苏省太湖流域环境资源区域补偿方案》,将补偿范围从9个断面扩大到30个断面,涉及21条河流,包括太湖的主要入湖河流、苏南运河、重要的清水廊道以及主要出省跨界河流,实现全覆盖。
2、太湖流域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试点情况。根据《江苏省太湖水污染防治条例》以及省委、省政府《关于坚持环保优先促进科学发展的意见》,2008年1月9日,省物价局、财政厅和环保厅联合下发了《江苏省太湖流域主要水污染物排放指标有偿使用收费管理办法》。8月,财政部、环保部和江苏省政府在无锡联合举行太湖流域主要水污染物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试点启动仪式。11月,我省制订出台《太湖流域主要水污染物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试点方案细则》,对试点的范围、内容及保障措施作了进一步细化,要求各类新、改、扩建项目排污单位新增的排污指标必须从完成当地减排任务后的余量中有偿获取或通过交易获得。对于年排污量超过该申购核定指标的排污单位,将依法实施处罚。根据试点方案,今年上半年,我省又制订了试点实施方案以及排污指标核定和申购等配套办法,加快推进试点工作。目前,无锡等地已已有600多家企业完成排污指标申购,金额达1386.7万元。
九、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有新进展
全力推进行政权力网上公开透明运行。根据《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开展行政权力网上公开透明运行工作的意见》(苏政办发[2008]50号)、省政府办公厅《清理审核省级行政权力实施方案》(苏政办发[2008]87号)的要求,组织完成了省级行政权力的审核确认工作。纳入清理审核范围的省级59个部门报送行政权力8209项,经审核,减少或合并行政权力10
21项,依法确认行政权力7188项。专门编制《省级行政权力总目录》,初步形成了省级行政权力数据库。起草并由省政务公开办印发了《编制省级行政权力运行流程图和行政处罚自由裁量基准实施方案》,明确工作目标、主要任务、编制要求、方法步骤、配套措施等。
深入推进城管行政执法规范化建设。继续积极稳妥地推进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上半年经过充分的调研论证,省政府批准了徐州市新沂市在城市管理领域开展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省政府审查批准了宜兴市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向建制镇延伸。召开了全省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工作座谈会、省辖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法规处负责人座谈会,对全年工作进行部署。起草了《江苏省城市管理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办法》规章草案,目前正进一步修改论证。组织开展城市管理行政执法“三规范”(规范行政执法文书、执法标志、工作服饰)专项检查。目前,我省已有13个省辖市、26个县(市)在城市管理领域开展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
积极推动行政复议体制机制创新。一是继续组织开展行政复议委员会试点工作。根据《国务院法制办公室关于在部分省、直辖市开展行政复议委员会试点工作的通知》(国发
[2008]71号)等文件要求,制发了《关于在部分市、县开展行政复议委员会试点工作的通知》,明确了试点范围、试点内容和试点工作的具体要求,组织召开了行政复议委员会试点工作座谈会、试点城市研讨会,五个试点市中,苏州、江阴、海门、宜兴试点方案已报当地政府批准实施,泰州试点方案也已经制定完成,待政府批准后组织实施。在行政复议委员会试点工作中,海门市积极探索相对集中行政复议权,由市行政复议委员会统一受理申请、审理案件、作出决定,市公安、工商等行政复议机关不再行使行政复议权,这一做法受到了国务院法制办的充分肯定。
二是积极贯彻落实《江苏省行政复议听证办法》。对重大复杂、群众关注的案件,通过公开听证、当面核实等多种方式,增强行政复议透明度和公信力。采取公开听证方式审理行政复议案件,是推动“阳光复议”、“复议为民”的创新举措,有力地促进了办案质量的提高。
积极推动行政服务中心建设。以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研究、规范中心和审批项目名称等密切联系人民生产、生活的审批事项为切入点,研究制定了推进行政服务中心建设的十项具体措施,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进行政服务中心建设作了具体部署。为加强与行政服务中心的沟通和交流,下发了《关于加强与行政审批(服务)中心工作联系的通知》,初步建立了与行政服务中心的信息交流、情况通报等工作联系机制。为全面了解和掌握“四级便民服务网”建设和运行情况,下发了《关于开展对“四级便民服务网”建设情况的调研通知》,对当前全省便民服务网络运行情况进行深层次分析和研究。
认真开展依法行政考核。组织起草了2009省辖市政府、省级行政执法部门依法行政考核实施细则。统一设置了依法履行职责、科学民主决策、加强制度建设等七个考核项目。在“严格行政执法”部分,把国土、交通、房管、环保、规划等部门是否存在涉企收费,征地管理、拆迁安置和食品安全领域是否存在执法不力,是否存在环境和安全生产监管不力等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作为考核重点。
十、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取得进展
苏州市委、市政府上报了《关于要求将苏州市列为江苏省城乡一体化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区的请示》。今年1月,苏州市委、市政府向省委、省政府提交了《关于苏州城乡一体化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点方案的请示》。4月,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下发《关于苏州城乡一体化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点方案的批复》。苏州城乡一体化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工作进展较为顺利。南京市和无锡市先后向省政府提交了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的方案。宿迁市的改革方案正在制定。
第三篇:太原市城市轨道交通近期建设规划获国家发改委批准
太原市城市轨道交通近期建设规划获国家发改委批准
国家发改委网站9月5日发布信息称,《太原市城市轨道交通近期建设规划(2012—2018年)》(以下简称“规划”)已正式获得国家发改委批准。有关人士称,这意味着,太原地铁离开工建设只剩最后一步———地铁工程可行性研究及相关附件等工作正在研究中,完成并上报国家发改委获批后,即可开工建设。
依据相关规划,太原市规划远景城市轨道交通线网由7条线路组成,其中5条市区线、2条市域线,总长约233.6公里,共设车站150座,其中换乘车站21座,中心城区线网密度0.44公里/平方公里。近期先行建设1号线一期工程和2号线一期工程,形成“力”字形轨道交通基本骨架,线路总长约49.2公里,到2018年建成。2号线一期工程从西涧河至小店南,线路长约25.1公里,设站22座,投资151.39亿元,规划建设期为2012年—2016年;1号线一期工程从西山矿务局至龙城大街东,线路长约24.1公里,设站21座,投资157.9亿元,规划建设期为2014年—2018年。
据悉,1号、2号线采用B型车,6辆编组,最高运行时速80公里。在规划实施阶段,将进一步研究列车编组和运营组织方案。
7条地铁线规划概况
1号线:东西向跨汾河,衔接迎泽和武宿两个市级中心以及太原站、太原南站两个铁路枢纽的骨干线;
2号线:南北向穿越主城组团,联系主城和新城组团以及太原客运站及南站两个公路客运枢纽的骨干线;
3号线:东西向骨干线,强化主城区南部汾河两岸各片区的骨干线;
4号线:南北向穿越汾河西侧片区,东西向跨越汾河联系汾河两岸片区的骨干线;
5号线:联系主城组团汾河两岸片区,南北向覆盖城市主要客流走廊的骨干线;
6号线:市域线,加强中心城区与清徐组团联系;
7号线:市域线,加强太原与阳曲的联系。
第四篇:经济体制改革专题
会议重点研讨了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知识产权优势理论与战略、创新型国家与科技发展战略、中国经济结构调整与国际产业结构演进比较、中国产业结构升级与国际竞争力研究、扩大内需与经济结构调整等问题。经过两天的深入研讨,与会专家达成了许多共识,取得了一批重要的学术成果。
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问题上,程恩富代表提出应该从产权、分配、调节和开放这四个层面或关键词来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方向和内涵,而且必须加强党中央对改革的统筹领导。也有代表认为,当前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关键在于政府要尊重市场规律,明确自身的功能定位,为市场机制充分发挥作用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解决市场不能解决的问题。
在完善创新驱动理论与机制问题上,与会专家认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的根本任务,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经济基础,也是立足全局、面向未来的重大战略。当前,一是要完善创新驱动内涵的研究;二是要建设和完善科技人才发展所需要的制度环境。三是要切实完善企业创新机制,通过产业政策引导创新资源的流动,建立基于企业联盟的技术标准形成机制,鼓励国内企业参与各种技术与标准联盟,促进企业、产业的发展从要素驱动型向创新驱动型转变。
在创新驱动与产业结构升级问题上,与会专家认为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与升级是资源高效配置的内在要求,也是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合理的产业结构是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尤其是在资源能源约束日趋严峻和国民财富增长日趋迫切的情况下,切实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不断调整与优化产业结构,已成为我国经济保持健康发展的唯一途径。
在创新驱动与经济转型发展问题上,与会专家提出坚持创新驱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我们党对历史经验做出的科学总结、是主动应对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关键抉择、也是科学把握经济周期性规律的必然要求。
第五篇:经济体制改革
当代
中国政府
结业报告
院系:公共管理学院
专业:
行政管理
班级:
一
班
姓名:
张晓雪
学号: 20113330134
“经济体制改革”之我见
———从十八届三中全会看经济体制改革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要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没有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何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因此,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同时必须建成完善的基本经济制度。
在改革中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在新形势下如何 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坚持平等保护物权,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新格局。”其实,这“两个毫不动摇”是十六大提出的。十七大报告在坚持“两个毫不动摇”的基础上,又进一步提出要“坚持平等保护物权,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新格局。”这是对基本经济制度认识的进一步深化,是指导我国今后优化所有制结构的重要方针。这里提出的“两个平等”,即法律上的“平等”保护和经济上的“平等”竞争,这是所有制理论的最大亮点,是非公有制经济理论的又一次飞跃。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而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就必须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十八届届三中全会提出,推动国有企业,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形成新型工农关系;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赋予农民更多的财产和权利,推动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的均衡配置,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在市场体系方面,着力清楚市场壁垒,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公平性,完善主要由市场决定价格的机制,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完善金融市场体系,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在宏观调控上,中央成立全面深化改革小组,负责改则总体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等,建设法治政府和职能政府;在对外开放上,推动对内对外开放相互促进,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促进国际国内要素有素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市场深度融合,加快培育参与和引领国际经济合作竞争新优势,以开放促进改革。要放宽投资准入,加快自由贸易建设,扩大内陆沿边开放;在劳动就业上,健全促进就业创业机制体制;在收入分配上,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这些强有力的政策无疑为经济的深化改革与发展提供了巨大的便利,构建了经济进一步快速发展的桥梁。
在改革中加强完善政治体制。经济体制是经济基础,政治体制才是上层建筑!从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原理,看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是辩证统一的。上层建筑必须适合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规律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性质和变革;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其反作用集中表现在:为自己的经济基础的形成和巩固服务,确立或维护其在社会中的统治地位。统治阶级总是利用和依靠自己政治上、思想上的统治地位,通过国家政权和意识形态的力量,排除异己势力及其思想,力图将社会特别是经济关系控制在“秩序”的范围之内,维护自己经济基础的统治地位和根本利益。上层建筑这种反作用的后果可能有两种:当它为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就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进步力量;反之,就会成为阻碍社会发展的消极力量。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体现为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由基本适合到基本不适合再到新的基本适合的过程。因此,必须着眼于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双管齐下,才能更深的加强深化经济的发展。否则,失灵的政治体制必然会成为深化经济改革路上的阻碍,影响经济的进一步深化发展。
围绕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各路专家不断猜测中国全面深化改革的“底牌”。三中全会历年就是着重的经济改革,十八届三中全会所强调的一个主题即是“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将经济这个话题成为全中国上下的瞩目。
十八届三中全会的主题与前几次三中全会的主题有什么区别呢?宋世明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共有七次三中全会,七次中五次谈改革,两次谈农村问题。最关键的问题是啥呢?其实谈改革几乎谈的全部是经济体制改革,任何事物都是相比较存在,相互动而发展,十八届三中全会的主题特别鲜明,它是全面深化改革。记得,之前中国的官方辞令一直都是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作用,不过,这一次却变成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由此可见一斑。
在改革中处理好市场和政府的关系。过去35年,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始终居于改革的核心。十八大以来的改革新潮中,二者的界限进一步明晰、关系进一步融洽。“市场能办的,多放给市场。社会可以做好的,就交给社会。”简政放权的基本思路,清晰有力。上海自贸区一份不足10页的“负面清单”,更让人看到“非必要不干预”的思路。政府慎作为,市场才有活力;政府有担当,市场就有信心。“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的密切结合,让经济的发展更有活力、更有效率、更加健康。
十八大报告指出:“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必须更加尊重市场规律,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的市场经济,他既注重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又注重发挥市场的宏观调控,将二者结合起来,发挥计划与市场的两种手段的长处。目前,我国经济体制中仍存在政府对微观经济干预过多的问题,也存在政府宏观调控的科学性、有效性、权威性有待提高的问题。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需要更加尊重市场规律,进一步发挥市场机制的基础性作用,同时要更好的发挥政府作用,进一步完善政府宏观调控,把政府和市场的作用更好的结合起来。
关于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举措,要求我们在推进经济体制改革时,不仅要坚持既有的经验,更要根据新的情况不断探索,推陈创新。领会十八大深化经济改革的系列措施,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要进一步推进“市场化”,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方面的基础性作用;要强化政府在提升市场机制的功能、弥补市场失灵方面的责任,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坚强的制度保障。具体讲,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强化市场配置资源作用提高经济运行效率
1.以要素市场为重点完善市场体系 土地是重要的生产要素。严重压低土地使用价格,必然会出现低效率利用土地现象以及土地的闲置和浪费。气派的政府办公楼、宏伟的公共工程、超前的城市广场,背后都有通过行政划拨无偿获得土地使用权作为制度支撑;各地的招商引资热潮,更有人为压低土地使用权价格,对投资活动进行变相补贴的政策背景。只有扭转地价偏低的局面,才能激发社会各界节约用地的积极性,有效利用每一寸土地。应当改革公共用途建设用地无偿划拨的制度,将其纳入市场化交易轨道。公共建设所需土地应由建设单位以市场价获得,所需资金由财政负担,土地出让金收入则列入政府一般预算;应制订工业用地使用权转让最低价格标准,逐步提高收费标准,使其和土地的稀缺程度相匹配;应不断完善商业用地转让的“招、拍、挂”制度,杜绝内幕交易,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2.完善宏观调控体系。
要注重发挥产业政策在优化资源配置、推动产业结构升级方面的积极作用。在发展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产业发展规划的制定,要组织专家论证,广泛征询意见,充分进行协商,以提高规划制定的科学性。产业政策实施,要从选择重点企业、重点行业和重点地区转变为侧重功能的、普适性政策,借助市场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不断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应把投资审批重点转到环境、安全、能耗、技术、社会责任等公益性指标上,通过提高市场准入门槛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要进一步完善税制,发挥税收在纠正价格信号、引导合理消费、调节收入分配等方面的积极作用;要加快内外资税制并轨步伐,为不同所有制企业创造公平竞争环境。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资金流动性日益加大。依靠控制信贷规模、控制货币供应量的传统的货币政策操作面临越来越大的挑战。今后的货币政策操作,需要更多利用利率、汇率杠杆来引导市场主体的经营活动;需要加强银行、证券乃至保险等监管部门的相互配合,以防范规避性金融创新活动侵蚀货币政策效力;需要切实加强对跨国资本流动的监管,防范国际资本流动的负面冲击;需要增加货币政策的独立性,以增强货币管理当局的公信力,提高货币政策的灵活性。(二)推动转变发展方式拓展发展空间
1.推动节能减排和环境治理缓解资源和环境压力。
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对资源和环境的压力明显加大,固然有产业结构升级、工业化进入重化工业带动发展阶段的影响,但资源、能源利用效率低下,也是重要原因。应大幅提高资源税率,改从量计征方式为从价计征,以改变资源价格明显偏低的局面,使价格能够真实反映资源稀缺程度,防止国有资源收益流失。要积极探索、完善采矿权收费制度,遏制“采肥弃瘦”、“采厚弃薄”现象,提高资源开采率,减少资源浪费。要加快淘汰落后技术、推广先进生产工艺,提高资源、能源转化和利用效率;还要鼓励发展循环经济,加强资源的回收和再利用。应把环境治理、创造优美生活环境列为政府业绩考核的重要内容,督促各级政府增加资金投入,加大环境治理力度。制定地方发展规划。
2.建设创新型国家拓展发展空间
要在巩固既有义务教育发展成果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初级职业技能教育,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使每位新增加的劳动力都接受过初步的职业技能培训;要大力发展在职培训,为在职员工提高劳动技能创造便利条件。要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要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完善鼓励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法律和政策保障;要认真落实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着力突破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技术,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力争到2020年把我国建设成为创新性国家。
(三)完善收入分配制度推动发展成果共享
收入差距持续拉大,既有市场化程度加深的影响,也有市场化改革滞后、收入分配秩序混乱的影响。石油、银行、烟草、铁路等行业凭借垄断地位获取丰厚垄断利润,发放高工资,是导致行业间收入差距过大的重要原因。应根据技术条件、监管水平、民营资本实力以及国家主导产业、战略产业的演变情况,逐步放开市场准入,借助市场力量抑制部分行业工资过快增长的势头;对于必须维持垄断经营的产业和企业,则要切实加强对国有资本运营的监督和管理。要完善垄断性产品和服务的定价机制,不断提高企业经营管理和财务运营的透明度,在更大程度上引入对垄断企业的舆论监督和社会监督。收入秩序混乱,大量灰色收入流向城镇居民高收入群体,也是导致收入差距不断拉大的重要原因。
灰色收入的大规模存在,反映了我国财政性资金管理不善,利用效率低下的现状;反映了行政审批、行政许可和行政执法领域存在着严重的钱权交易和行政寻租的现状;反映了国有企业管理水平低下,土地收益、资源收益、国有资产经营收益大量流失的现状。需要根据各类灰色收入的性质和产生原因,采取相应措施,逐步理顺分配秩序。要建立完善最低工资标准制度,逐步提高工资性收入在国民收入中所占的比重。
应当加大国民收入再分配的调节力度。要采取多种措施,加大对高收入的调节力度。如强化所得税征管管理,堵塞税收流失;完善消费税政策,加大对奢侈性消费、炫耀性消费的调节力度;建立完善物业税,控制豪华住宅建设;完善社会捐赠管理办法,鼓励高收入群体捐赠收入回报社会;创造条件开征遗产税和赠与税等。对于低收入群体,则要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确保其维持基本的生活水准。要大力发展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强化政府在确保低收入群体子女入学、看病和养老等方面的承诺,提高低收入群体的即期消费水平。
转型升级的经济改革,牺牲的是一时的发展速度,超越的是“GDP至上”的落后观念。十八大以来,在转型发展的主旋律下,中国经济增速主动调控到合理区间。从淘汰落后产能,到增加高新技术投入,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稳步提升,让世界对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增添更多信心。虽有调整的阵痛、成长的烦恼,但深化改革正激扬出强劲的发展活力和社会活力,中国发展进入提质增效的“第二季”。
在今天的中国推进改革,需要“气吞万里如虎”的勇气,也需要“治大国如烹小鲜”的谨严,更需要“千磨万击还坚劲”的毅力。只要解放思想,锐意进取,不断探求政府与市场相结合的新境界,尽快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比较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