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治理的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

时间:2019-05-13 05:23:5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公共治理的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公共治理的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

第一篇:公共治理的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

第一,和谐社会是以人为中心的。就是整个和谐社会的构建也好,内涵也好,都是以人为中心的。第二,和谐社会是通过一定的制度安排和道德约束来实现的。这两者缺一不可。

第三,和谐社会的实现程度直接反映着一定时期公共治理的水平和能力。一个国家、一个政府,实际上我们看到,和谐社会是一个过程,我们现在看中国历史上的“文景

之治”、“贞观之治”,应该说是那个时代和谐社会的象征。

赵晓:

八十年代有一个也差不多很和谐的短暂时期的,那时候也是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汪玉凯:

如果按照我这个理解,我认为这个概论至少应该包括三方面内容:

首先,人和自然的和谐。人和自然的和谐主要是指崇尚自然规律;爱护、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以及人类要最大限度的合理利用资源,而不能过度地掠夺资源、破坏资源。

这就要求我们在发展中,必须坚持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这是我认为体现人和自然的和谐。

其次,是指人与社会的和谐。这里主要包括社会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和谐发展,也可以理解为不同利益主体的冲突化解机制。应该承认,任何社会不可能没有利益冲突,但是这个社会有没有化解利益冲突的有效机制,这个非常关键。社会成员之间的和谐以及作为社会成员个体自身的和谐,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人的精神愉悦。

第三,是公共治理的和谐,就是政府公共治理。这中间至少包括四个层面:一是政府、市场、第三部门,这三者之间的协调和配合。我个人理解,现代社会基本由三类组织构成的:一类是公共部门、一类是企业,一类是非营利组织,这三者能否各司其职,对社会的和谐有直接的影响。比如,由企业作为主体的市场,在社会发展中,其最主要的功能就是能有效、快速地配制各类社会资源,有本事的人就富,没本事的人就穷,优胜劣汰的竞争规律起了很大的作用,从这个意义上,市场注重的是效率,但解决不了公平,重视效率就可能制造很多社会的不和谐,引发冲突;但政府及其公共部门所发挥的作用,则正好是要弥补市场的缺陷,通过公共财政、公共政策以及通过公正性来化解这些矛盾和冲突,维护社会的和谐。同样,作为民间组织的非营利系统,它既可以弥补市场的某些缺陷,也可以弥补政府的某些不足,是对政府、企业以及市场功能的重要补充。所以我认为是政府、市场和第三部门的合理配合。将对和谐社会的构建会产生重要的影响。二是政府与公民的合作。政府与社会的合作之所以重要,在于如果社会有没有正常的表达机制、表达的途径,公民有没有参与公共治理的机会,这个社会实际上是不可能真正和谐的,这是现代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三是社会公平以及政府管理所必须体现出的正义。如果政府所代表的公平正义的天平发生了倾斜,公共治理的和谐就会成为一句空话。

这就是我对社会和谐基本内涵的基本理解。

二、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在于公共治理的和谐

如果说我上面对和谐社会内涵的理解能够成立的话,我认为在和谐社会构建的过程中,公共治理的和谐是最关键的。原因很简单,因为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最终都体现在公共治理是否和谐。而政府是凌驾在社会之上最具权威的公共机构,它代表的公平、代表的是正义,在社会上面凌驾了很多很多机构,如大学、医院等,但除了政府之外,任何其他机构都不具备政府这样的职能。政府的公共政策、制度安排是否得当,会直接影响公共治理的和谐;而公共治理的和谐与否,又会直接影响到一个国家一定时期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正是从这个角度上,我认为公共治理的和谐不仅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决定其他和谐要素是否和谐最关键的因素。由此可见,政府在和谐社会构建中,无疑扮演非着常重要的角色。

反过来我们看,中国社会目前出现的许多不和谐现象,我认为也是和公共治理的不和谐有直接的关系,在某种意义上甚至可以说主要是由公共治理的不和谐引起的。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发展的结构失衡;公共政策的偏颇;政治制度安排的缺失。

这三个方面是体现我们治理不和谐的因素。我认为都与政府公共治理本身有关。

就发展的结构的失衡来讲,我认为中国改革开放的二十多年来,发展所取得的成就是前所未有的,但是仔细研究就会发现,中国这些年来的发展结构是失衡的。政治发展、社会发展、经济发展这三大发展,我们是经济发展最快,社会发展相对缓慢,政治发展整体滞后,这是我的看法。就是在经济发展、社会发展、政治发展这三者之间我们高度关注了经济发展,这无疑是对的,而对社会发展、特别是政治发展,却没有给予应有的关注,这种发展结构的失衡,不可避免地导致一系列的社会后果,也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不和谐。

就公共政策的偏颇来看。一个社会公共治理是不是和谐,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在政府所制定的公共政策,能不能体现公平、公正和正

义。而恰恰在这个问题上,我们看到这些年在某些公共政策制定方面,我认为是有失偏颇的。比如说我们强调了鼓励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但是我们没有在如何实现集体富裕的政策配套方面,采取更多的对策,由此导致贫富差距拉得越来越拉大,超过了目前中国社会所能够承载的程度,也引发了一系列社会的不和谐和矛盾、冲突。昨天我看到报纸上报道,北京市的收入差距,2003年是*.*:*,2004年发展到*:*,还在扩大。可见,在公共政策制定方面,现在反思的话我认为还是有偏颇的。这里尤其需要指出的是,弱势群体问题。我认为个体差异是永远存在的,问题是弱势群体在整个公共政策的制定方面似乎越来越被边缘化,因为弱势群体不像强势群体能够凭借着他们读社会财富的占有,直接或者间接地影响政府公共政策的制定。弱势群体在争取公共政策方面能力的下降,是导致社会不和谐的一个重要因素。

最近大家看到胡鞍钢发表了一个有关*G牌照问题的研究报告,他提出一个观点,是国家被俘掠,意思是说在发放电信方面的*C牌照中,由于某些大的利益集团左右着政府的公共政策,因此,使*G牌照的发放一直拖而不决。由此引发了另一场争论。可见这个问题值得我们高度关注。

从政治制度安排的缺失来看。一方面是中国的市场化在不断向前发展,另一方面是政府各及其部门的行政化却越来越强化。这种看起来十分矛盾不可思议的问题,却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频频出现,这不能不使人感到忧虑。

还有权钱交易,权力行使的非理性,大量的腐败,我认为这些都是引发社会不和谐非常关键的因素,而这些问题几乎无一例外地与我们的制度缺失、制度安排有关。这就足以说明,在现在生活中存在的种种不和谐的问题,有相当一部分都是由公共治理不和谐引起的。

三、加快政府转型,构建和谐社会的主要对策

如果说公共治理的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现在大量的不和谐主要事因为公共治理的不和谐引起的,那么,我们在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如何实现公共治理和谐呢?我讲四个观点:

第一,在政府的发展战略选择上,我认为应该突破单一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思维。我们知道,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针对过去已阶级斗争为中心提出来的一个重要口号。中国改革开放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大的成就,与这个中心的确立、坚持,是分不开的。经过**年发展,今天我们回过头来看,也有一些值得反思的反思地方。

毫无疑问,今天的中国社会已经朝着多元社会方向在发展,经济多元化,观念多元化,社会生活的多元化,在这样一种背景下,我们的政府发展战略,究竟是继续已经济建设为中心,还是需要重新审视这个口号,值得认真研究。我的基本感觉是,政府发展战略如果继续提这个口号,容易忽视诸如社会发发展、公共服务等,所以我的观点是,可否用可持续发展为中心替代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样定位政府的战略,可能更符合中国社会面临的实际。在我看来,可持续发展决不仅仅是经济上的可持续发展,还应该包括经济、社会、城乡、地区的可持续发展,也包括人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我认为可持续发展为中心,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本质上说,是不矛盾的,只反映了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不同阶段的政府发展战略的某些差异,也是我们改革开放走到了今天,应该及时做出的某些必要的调整。

第二,公共政策的制定方面,我认为政府应该真正地体现它的公正、公平和正义。这一点我想我不必要过多地阐述,这是政府诞生以来,必须坚持的属性,如果政府背离了公正、公平与正义,就是公共政策失败的表现。这是我们必须高度重视的,而在这个方面,我们有很多的工作要做,应该成为政府构建和谐社会的抓手,以此化解社会冲突和社会矛盾。

[当前第1页/共2页]<<上一页下一页>>

第二篇:构建和谐社会关键在党

构建和谐社会关键在党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键在党。必须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以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坚强有力的政治保证。”这清楚地告诉我们,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重大战略任务中,我们党使命光荣,责任重大

一、必须切实加强党对构建和谐社会的领导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党领导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社会。各级党委必须把和谐社会建设放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切实加强领导,真正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

把握方向。我们党要带领人民完成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任务,必须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确保构建和谐社会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制定政策。构建和谐社会,必须有公平的政策作保证。各级各部门必须从实际出发,结合本地区本部门的具体情况,加强对社会重大问题的调查研究,制定、完善切实可行的政策,切实解决好本地区本部门影响社会和谐的突出矛盾和问题。

整合力量。必须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充分发挥人大、政府、政协、工青妇的职能作用,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形成促进和谐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

营造环境。必须加强舆论宣传工作,使各类媒体成为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阵地;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统一广大干部群众齐心协力构建和谐社会的思想认识;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建设,培育文明和谐的道德风尚;加强和谐文化建设,特别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奠定构建和谐社会的思想基础

二、必须切实提高领导构建和谐社会的本领

提高激发社会创造活力的本领。要牢固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在推进发展中提高激发社会创造活力的本领。放手发动群众,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完善公平竞争机制、创新机制,支持人们进行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其他各方面的创新。

提高管理社会事务的本领。要深入研究社会管理规律,加强社会管理体制的建设和创新,完善社会管理体系和政策法规,整合社会管理资源,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形成对全社会进行有效覆盖和全面管理的体系。

提高协调利益关系的本领。如何既能充分调动各方面齐心协力构建和谐社会的积极性,又能切实解决利益公平分配问题,是我们党面临的一个必须解决好的十分现实和迫切的问题。要从进一步做好理顺收入分配关系、扩大就业、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等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工作入手,提高协调利益关系的本领,从而增加群众的满意度,实现社会和谐。

提高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本领。随着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人民内部矛盾出现了多发多样的状况。要及时化解这些矛盾就必须努力提高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本领,进一步完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方式方法,建立健全社会矛盾纠纷调处机制,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不断促进社会和谐。

提高开展党的群众工作的本领。我们要不断提高开展党的群众工作的本领,认真研究和把握新形势下党的群众工作的特点和规律,改进群众工作的方式方法,综合运用法律、政策、经济、教育、协商等手段,扎扎实实地做好党的群众工作。

提高维护社会稳定的本领。各级党委必须创新工作思路,改进工作方法,集中解决影响社会稳定的突出问题。要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进一步落实维护社会稳定的工作责任制,完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机制,确保社会政治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

三、必须切实发挥党的模范带头作用

继续深入进行党的先进性建设。经过全党的共同努力,党的先进性建设取得了明显的成效,有力地推动了构建和谐社会的顺利进行。下一步要继续巩固和发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成果,建立健全长效机制,使广大党员成为促进社会和谐的表率。

进一步强化党的宗旨观念、增强群众意识。只有广大党员干部强化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宗旨观念,切实增强群众意识,才能赢得人民的拥护,促进党群关系的和谐,推进社会和谐建设。

努力转变工作作风。转变作风、扎实工作既是党的作风建设对我们提出的内在要求,也是构建和谐社会对我们提出的客观要求。各级领导干部必须深怀爱民之心,恪守为民之责,善谋富民之策,多办利民之事,团结和带领广大人民群众为实现构建和谐社会的各项任务而不懈奋斗。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腐败现象是社会和谐的大敌,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和促进社会和谐的紧迫任务。反腐败斗争必须继续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进一步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使各项反腐败措施真正落到实处。

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正确处理民主与集中的关系,既强调党内民主,又强调党的纪律,这是实现党内和谐的根本要求。重大方针、政策的制定和实施,都要增加透明度,以此推进党务公开,同时要严格党内生活,严肃党的纪律,增进党的团结统一,以党内和谐促进社会和谐。

第三篇:和谐意识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先导

和谐意味着一种最佳的生存、发展状态,是千百年来人们共同追求的理想。“天人合一”、“中庸”、“中和”等“和谐意识”是中国古代先哲追求人与人、人与社会和人与自然关系和谐发展的突出表现。在现代社会,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在实现这一目标的过程中,需要处理好方方面面的关系,其中一个重要方面是要强化“和谐意识”。强化“和谐意识”,就是要把和谐的观念、和谐的价值取向内化为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形成和谐的社会心理和社会氛围。在当前阶段,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突出增强五种“和谐”意识。

社会中的共生意识。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环境之间是共生共荣的。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指向是要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及人自身的全面和谐。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正确处理好三个关系:一是人与人的依赖关系。人与人的和谐相处,是社会和谐的基础。“我为人人,人人为我”,“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这是人与人的依赖关系的真实写照。在经济全球化时代,随着高科技的发展,人与人的距离拉近了,人与人的依赖程度增加了,但人与人的关系却疏远了,这与和谐社会的发展是极不协调的。因此,正视人与人的依赖关系,实现互惠互利,进而实现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这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二是人与社会的依存关系。实现社会发展和个人发展的良性互动,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和重要特征。在现代社会公共生活中,社会公共生活领域为公民提供了基本生活条件和平台;公民也应自觉地负起自己的社会责任,履行其社会公共职责,遵守公共生活规范。三是人与环境的友好关系。近年来,有的地方政府在扭曲的政绩观指导下,经济发展的恶性竞争加剧,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已成为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正确认识人与环境的友好关系,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文明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战略任务。这就要求我们树立起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理念,促使全社会都采取有利于环境保护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消费方式,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关系。

发展中的合作意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一个国家、一个企业、一个人想包打天下是不可能的,只有合作,才能形成发展合力,推动经济社会向前发展。因此,培养和增强发展中的合作意识,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应成为国内各企业经营者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核心意识。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使世界经济日益成为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经济上的相互依存空前加强,形成了“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局面。它决定了世界各国以及国内各企业都不能游离于世界体系之外,只能走“合作”的道路。各企业经营者只有面向大分工、大合作、大流通、大市场的发展环境进行战略资源整合,正确认识和处理与竞争对手、供应商、员工、政府、顾客之间的关系,强化合作意识,共同扩展市场,才能提高企业在经济全球化、一体化浪潮下的竞争力。维护和平、促进发展是各国之间、各企业之间、人与人之间的共同目标。中国的和平崛起,得益于和平的国际环境;国内各企业的迅速发展,也得益于和平的国内竞争环境。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发展,中国与世界各国间相互依赖的程度会进一步加深,国际国内各企业合作的动力和机会将进一步增大,和平的力量也将进一步加大。因此,国与国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人与人之间要趋利避害,必须树立“和平是为发展,发展也是为和平”的理念,让“和平、合作、发展”成为彼此关注的主题。诚信是立身之本,也是立国之本。和谐社会一定是诚实守信的社会。中国历来讲究诚信,恪守“一诺千金”、“君子一言,驷马难追”的准则。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诚信是兴企做人的基本准则,也是企业的“生命线”。“双赢”是当今全球经济规律和经济关系的一大特征。世界市场竞争日益激化,但竞争不一定遵循你赢必然我输、我赢必要你输的简单规则,“双赢”已在越来越多的场合成为协调竞争的原则和追求的目标。人们应树立一种共同培育市场,即“把蛋糕做大”的互利合作的“双赢”理念,这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治国理政中的法治意识。法治是社会有序运转的重要保证,是社会和谐发展的基石。和谐社会必定是法治社会,社会主义法治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保障。只有以法律手段来治国理政,使国家权力的行使和社会成员的活动处于严格依法办事的状态,经济、政治、文化发展与社会全面进步才有基本的秩序保障,整个社会才能成为一个和谐的社会。无论在国家政治事务治理层面,还是在社会治理层面,以及国家与社会关系的方面,其制度安排、规则程序、合作参与、责任分担、利益共享都离不开法制,以确保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些价值目标得到确认、尊重和实现,并把依法治国、依法执政的过程作为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过程,为维护社会的安定有序提供保障。要实现社会和谐和公平正义,必须坚持“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使社会中的不公平问题能够通过法律途径得到解决,确保法律目前人人平等。为此,必须彻底摈弃以权代法、以言代法的“人治”,使司法成为维护社会公正的平台。法治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断发展的手段和途径。法治的意义不仅在于可以减少矛盾,而且可以使已经产生的纷争得到及时解决,使不和谐的状态归于和谐。因此,必须依法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既维护群众正当权益,又维护社会安定团结。为此,必须充分发挥司法机关解决纠纷、化解矛盾、维护社会稳定的功能,同时进一步建立法制化的社情民意反映渠道。

交往中的宽容意识。“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是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人非圣贤,孰能无过;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宽容是一种境界,是一种涵养,是一种美德,是互相理解和信任的桥梁,是人与人沟通和交往的润滑剂,是团结之本、和谐之源。宽容是和煦的春风,有利于营造自由、宽松、民主、和谐的氛围,能更好地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不管是世界的多样性、人认识的局限性、人性的多面性,还是市场经济所要求的多元与平等,都需要当代人在人与人的关系上确立宽容意识。待人以诚,授人以信,是社会和谐稳定的深层基础。“诚信”是人与人之间交往的根本之道。正所谓“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与朋友交,言而有信”。因此,构建和谐社会要求每一个人都必须恪守诚信、仁义相交、坦诚相待。与人为善是一种爱心的体现,也是一种人生智慧,还是与人和睦相处的基础。孟子曾经说过:“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在当今这样一个需要合作的社会中,人与人之间更是一种互动的关系,善待他人就是善待自己。成人之美不但是一种修养,更是一项美德。《论语》有云:“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人皆有优点缺点。如果紧紧抓住人的缺点不放,只能使人际关系紧张恶化。所以孔子“乐道人之善”,“无攻人之恶”,赞扬别人的优点,鼓励别人发扬优点,取得成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需要这种气度、胸怀、君子风范。当这种风范成为每个人自觉的追求时,人和人才会和谐,社会才会安定。助人为乐是我国人民的一种美德。《诗经》说:“凡民有丧,匍匐救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应是那种尔虞我诈、冷若冰霜、互相倾轧的关系,而应代之以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一人有难,八方支援的风气。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应大力提倡助人为乐的精神,尤其要倡导与鼓励助人为乐的慈善之举,使那些已经富起来的一部分人,勇于承担社会义务和责任,更多地援助贫者、弱者。

第四篇:构建和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范文]

第二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思路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知道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 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这就是:必须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的总要求,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着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建设和谐文化、完善社会管理、增强社会创造活力、走共同富裕道路,推动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协调发展。

基本原则:

第一: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第二:必须坚持科学发展。

第三:必须坚持改革开放。

第四:必须坚持民主法治。

第五: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第六: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

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任务

(1)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完善,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权益得到切

实尊重和保障;

(2)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家

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

(3)社会就业比较充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

(4)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备,政府管理和服务水平有较大提高;

(5)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良好道德风尚、和谐

人际关系进一步形成;

(6)全社会创造活力显著增强,创新型国家基本建成;

(7)社会管理体系更加完善,社会秩序良好;

(8)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生态环境明显好转;

(9)实现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目标,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

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这九条目标和主要任务分别反映了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总要求的各个方面,充实和丰富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容。

第五篇:妥善处理城乡关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

妥善处理城乡关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坚持以人为本,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妥善处理城乡关系,建立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的机制。会议还指出,我国现在总体上已到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我们应当顺应这一趋势,更加自觉地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更加积极地支持“三农”发展。下面就城乡关系在和谐社会中的位置谈些体会。

马克思曾说:“城乡关系的面貌一改变,整个社会的面貌也跟着改变。”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充满创造活力的社会,是各方面利益关系不断得到有效协调的社会,是社会管理体制不断创新和健全的社会,是稳定有序的社会。城乡协调发展,就是加大农村发展的力度,密切城乡关系,加强城乡合作,巩固工农联盟,缩小乡村与城市的差距。城乡协调发展,是和谐社会的重要标志,符合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和谐社会的关键所在。

一、妥善处理城乡关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诸多内容和要求。譬如,需要树立科学发展观,即城乡和谐发展,区域和谐发展,经济社会和谐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和谐发展等。譬如,需要建立合理的经济社会结构,即所有制结构的和谐,产业结构的和谐,经济结构的和谐,社会结构的和谐等。譬如,需要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即现代市场体系的和谐,宏观调控体系的和谐,收入分配制度的和谐,社会保障制度的和谐等。譬如,需要创建良好的人际关系,即城里人与农村人的和谐,工人与农民的和谐,知识分子与工农的和谐,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和谐,基层干部与人民群众的和谐,上级与下级的和谐,改革中获益群体与利益受损群体的和谐,中央与地方的和谐等等。

城乡关系和谐讲的主要是社会结构的和谐,它要求城乡社会结构要和谐。从社会学视角看,讲和谐社会,主要是说社会结构的协调。社会结构是指社会诸要素及其相互关系按照一定的秩序所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关系。在现阶段,判断一个社会的社会结构是否和谐,主要看以下结构是否和谐。一是人口结构;二是家庭结构;三是阶级阶层结构;四是就业结构;五是城乡结构;六是地区结构;七是消费结构;八是组织制度结构。目前我国社会结构急需调整的是城乡社会结构。

妥善处理城乡关系,符合和谐社会要求的改变城乡经济二元结构的社会规律。二元社会结构转变为现代化的一元社会,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而我国城乡结构不合理,是诸多矛盾中的主要矛盾,很多社会问题由此发生。和谐社会要求我国必须要从城乡分割走向城乡整合,逐步改变城乡经济二元结构的格局。城乡协调发展则是必由之路。

妥善处理城乡关系,符合和谐社会要求的城市化与工业化同步发展的经济规律。按照城乡社会结构演进的规律,工业化发展到一定程度,城市化就要到来。工业化与城市化同步发展,符合城乡经济发展规律,符合和谐社会客观要求。但是,我国农村城市化远远没有到来,农村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农村城市化进程严重滞后于经济发展。因此必须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和城市化进程,让城乡协调发展,这是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的内在要求。

妥善处理城乡关系,符合和谐社会要求的缩小城乡差别的历史规律。城乡差别,产生于社会分工、阶级分化和城市的形成。它主要指城市与乡村的矛盾,表现为城市和乡村在社会、政治、经济、人口等方面的差别。在私有制社会,城乡差别表现为对立关系。在社会主义社会,城乡对立必然转变为城乡和谐。因为在无产阶级政党领导下,工人阶级、农民阶级结成的是巩固的联盟关系,工农业互相支援,城市与乡村的关系是新型的、非排斥的、紧密结合的、相互促进的。虽然由于乡村落后于城市的历史原因,城乡差别不可能一下子消失,二者之间在生产力水平、科学教育发展程度、经济收入、生产条件和卫生发展

上的不平衡,在短期内不会很快消除。但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极大提高,随着构建城乡和谐社会步子的加快,城乡差别日趋缩小,却是历史发展的大趋势。

因此,一个国家完整的发展战略应该是和谐的,应该将农村和城市共同置于经济社会发展的统一框架中,形成城乡互补、共同繁荣的发展格局。

二、妥善处理城乡关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标志

社会主义是和谐社会。和谐社会的标志有:它应该是互助合作的,它应该是协调发展的,它应该是安定团结的,它应该是稳定有序的,它应该是全面进步的,它应该是心情舒畅的。可以说,和谐问题涉及人类现代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但千和谐,万和谐,在现阶段的中国,城乡协调发展应该是最引人注目的,它可以构成和谐社会的重要标志。

之所以说妥善处理城乡关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标志,理由有三:

一是因为和谐社会是一个有机的社会整体,城市与乡村构成了完整的社会。社会以城市和乡村共同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并由此产生城市人和乡村人的社会关系。社会是生活在城里和生活在农村的人们交互作用的产物。城市和乡村是矛盾的对立统一,城乡是在互动互促中、互惠互利中得以和谐发展的。城市离不农村,农村也离不开城市,二者相互联系,缺一不可。

二是因为城乡关系表现了社会生产方式的各个方面,它是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空间总称。在当今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它是最有代表性、最有基础性、最有广泛性的重要社会关系。城乡关系既是物质的,也是精神的;既是经济的,也是社会的;既是历史的,也是现实的。既含生产力发展,也含生产关系内容;既含经济基础,也含上层建筑;既反映了工业和农业发展的关系,也反映了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的经济利益关系。二者的和谐发展是先进生产方式的体现。

三是因为城乡关系是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与否、现代化程度高低的综合性指标,也是检验和谐社会的重要尺度。大凡发达国家和地区,乡村城市化程度都较高;而欠发达国家和地区,乡村城市化程度都较低。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提高乡村城市化比重,是改变城乡关系的重要内容。客观情况是,什么时候重视城乡协调发展,什么时候国民经济就健康发展;什么时候忽略了城乡和谐关系,什么时候经济社会发展就遇到极大阻力。

因此,和谐社会贵在城乡关系和谐,它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集中体现。

三、妥善处理城乡关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所在我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在农村,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也在于此。小康社会的目标,就是和谐社会的目标。不过,小康社会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全面发展为目标,和谐社会则更多侧重于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社会发展。它需要建立有利于激发人的创造活力,有利于形成人与人的融洽关系,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环境。譬如,各阶层人员要和谐,不同利益群体要兼顾,经济社会结构要合理,全社会整体要前进等。城乡协调发展是社会发展的综合体现,是关系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所在。

妥善处理城乡关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在于城乡协调发展的重点和难点在农村。其中最简明的道理便是:我国是一个农民人口占大多数的国家。目前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农村尤其不发达,全国近13亿人口,60%生活在农村。农村能否完成建设小康社会的各项任务,能否作为推动和谐社会任务的积极因素,对全国来说举足轻重。

从妥善处理城乡关系来说,首先应该看城乡协调发展的主体或者说构建和谐社会的主体――农民积极性是不是得到了最广泛最充分的调动,农民生活是不是得到了大大改善,农民利益是不是得到了有力保护。城乡居民利益关系反映的是处于不同社会地位、担任不同社会角色的不同社会阶层、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物质利益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他们从社会所获取的财富多寡。在和谐社会构建中,农民利益关系非常重要。利益有共同利益和具体利益。要善于从政策取向上抓准农民这一最大多数人的共同利益与不同阶层的具体利益的结合点。要关心农民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坚决反对和纠正损害农民利益的行为。看社会是否公平,也首先要看农民是否得到公平待遇,生活是否得到与城里人一样的改善,社会地位是否有了与城里人一样的变化,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是否得到与其他社会阶层一样的享受。看社会是否稳定,也首先是看农村是否稳定。农村稳定是整个社会稳定的基础。农村稳定了,农民安居乐业了,也就从根本上保证了我们国家和社会全局的稳定。没有农村的稳定和全面进步,就不可能有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全面进步。经济社会发展要着眼于城市,更要着眼于农村,促进城乡协调发展。这是整个国民经济持续协调发展的基础,是社会稳定的基础,是社会和谐的基础。

不可否认,统筹城乡发展,创建和谐社会,城市是龙头,城市具有对农村强大的带动和辐射作用,但“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农村自身发展更具有根本性,也最具有艰巨性。难就难在我国农村发展非常缓慢,与城市发展极不协调。人口多,底子薄,我国这个基本国情在农村社会得到了充分体现。

因此,构建和谐社会,必须站在国民经济发展全局的高度,努力解决好我国的“三农”问题。只有妥善处理城乡关系,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才能完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任务,也才能建立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李海鸥)

中国网 2004年12月9日

下载公共治理的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公共治理的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经济发展是根本,文化建设是关键。(5篇范文)

    一篇光明日报的好文《加强农村文化建设 促进农村社会和谐 》加强农村文化建设 促进农村社会和谐邹徐文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经济发展是根本,文化建设是关键。在我国经济转型的关......

    和谐的邻里关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推荐五篇)

    文章标题:和谐的邻里关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和谐”概念源自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是古人对当时社会理想化的价值目标。市委第十次全会提出的构建“平安**”、“友爱**”,是对......

    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

    内蒙古大学满洲里学院毛概期中论文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08级汉语言文学班 高敬宜 00859006摘要:党中央明确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建设......

    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在执政党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命题,表明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体现了我们党在长期执政条件下对自己执政使命认识上的清醒和自觉。同时,一个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是否先进......

    传承和谐文化 构建和谐社会[合集]

    传承和谐文化 构建和谐社会北宋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是我国文化遗产的优秀代表,更是世界文化遗产长廊中的宝贵遗产。在这幅传诵千古的画卷中 ,作者以细腻的笔触和精湛的画技......

    建设和谐家庭构建和谐社会

    文章标题:建设和谐家庭构建和谐社会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各种社会关系的原始出发点。中国有句古训叫做“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它深刻阐述了家庭建设对于国家和社会建设的......

    创建和谐文化,构建和谐社会

    创建和谐文化,构建和谐社会 内容摘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反映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

    构建和谐社会构建和谐新校园

    和谐校园是一种以和衷共济、内和外顺、协调发展为核心的素质教育模式,是以校园为纽带的各种教育要素的全面、自由、协调,整体优化的育人氛围,是学校教育各子系统及各要素间的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