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在执政党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命题,表明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体现了我们党在长期执政条件下对自己执政使命认识上的清醒和自觉。同时,一个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是否先进,必须通过其执政成效来体现、来检验。因此,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党的建设有着重大的意义。第一,有利于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党的执政基础,可以从两个不同角度观察,一方面是阶级基础、群众基础,另一方面是社会基础。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对巩固这两方面的基础都十分有利。(1)有利于巩固党的阶级基础、扩大党的群众基础。在现代化进程中,工人阶级队伍迅速扩大,结构发生巨大变化:传统的产业工人队伍缩小,从事“三产”的人员将逐步成为工人阶级的主体;农民队伍迅速分化,有的成为进城务工人员,有的成为智力型职业者,有的成为企业和社会管理者,即有一部分已成为工人阶级的组成部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要求我们党代表和整合包括主要从事科技劳动、管理劳动、服务业劳动等各种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在内的整个工人阶级,切实把从事社会化生产的全体劳动者作为党的阶级基础。只有这样,党的阶级基础才能不断巩固。在我国社会变革中出现的新的社会阶层(如中等收入者阶层),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这些新型阶层人数越来越多,经济分量越来越重,政治要求越来越强烈,社会影响力越来越大,整体素质越来越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要求我们党把新的社会阶层团结和凝聚在党的周围,协调好新的社会阶层与工人阶级、与整个社会的利益关系。只有这样,党的群众基础才能不断扩大。(2)有利于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逐步构筑稳定合理的社会结构。从国际经验看,最稳定的社会应该是中产阶层占多数的社会(即“橄榄型”结构),这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我国的社会结构正在向这个方向变化。因此,形成有利于我国发展和稳定的社会结构,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的重要内容。二是充分发挥公民社会的作用。公民社会是指各种非国家或非政府所属的民间组织,包括非政府组织、志愿性社团、协会、社区组织、利益团体等。它们又被称为介于国家和企业之间的“第三部门”。公民社会的健全和完善,是社会现代化的标志。积极培育各类社会组织,使公民社会健康发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有利于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第二,有利于优化党的执政环境党的执政活动不是在真空里进行的,它总是处在一定的环境之中。这种环境有国内的,也有国外的。就国内来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激发社会创造活力,妥善协调各方利益关系,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创新社会管理体制,保持社会和谐稳定,就能为发展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和先进文化提供有利的社会条件,就有利于优化党的执政环境。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经济基础比较薄弱的大国第三,有利于实现党的执政任务进行现代化建设,是一项非常艰巨的任务。没有稳定和谐有序的执政环境,各级党委、政府天天忙着去当“消防队”,无形中就提高了执政成本,降低了执政效率,就不能够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第三,有利于实现党的执政任务党执政的历史任务是:在本世纪头20年,全面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社会和谐、人民幸福。要实现这一历史任务,必须保证社会的公正、有序、均衡、稳定、和谐。只有在一个和谐的社会中,经济、政治、文化、社会才能实现良性互动、良性发展,全体人民才能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只有构建一个和谐社会,国家才能避免出现经济社会发展脱节,导致各种社会差距扩大,社会矛盾加剧,经济社会发展徘徊不前,甚至出现社会动荡和倒退这样一种严重结果。因此,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我们党带领让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也是我们党把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调动起来,共同为完成党的执政目标和执政任务而奋斗的现实要求。第四,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在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系统工程,要从多方面努力,但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在党。强调这一点,是因为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离不开党的领导。但更为重要的是,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执政是党的领导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必然体现。所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我们党必须提高做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方面工作的本领,积极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全面发展。针对当前我国社会建设和管理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胡锦涛同志强调,各级党委、政府和领导干部要不断提高六个本领:(1)提高激发社会创造活力的本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本质上是一场创新和改革。它所要求的对执政环境再认识、执政理念变革、执政体制改革、执政方式转换和执政文化更新,等等,必须通过创新才能真正解决。特别是我们正处在一个历史大转折的年代,面临着极其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和前所未有的新情况新问题,我国社会在转型的旋律中的确存在着许多不和谐的杂音。但社会的和谐正是在逐步消除各种不和谐因素的过程中达到的。我们要针对问题提出切实的对策,坚定地进行理论创新、制度创新、观念创新、方法创新,使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这样,党才能始终站在时代潮流前列,立于不败之地。(2)提高管理社会事务的本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主要职能是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四个方面。社会管理,就是通过制定社会政策和法规,依法管理和规范社会组织、社会事务,化解社会矛盾,调节收入分配,维护社会公正、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为此,要整合社会管理资源,更新管理观念,创新管理方式,加强和改进对各类社会组织的管理和监督。(3)提高协调利益关系的本领。“和谐社会”应是各方面的利益关系都能得到协调的社会。社会的核心价值理念是公平与公正,维护公平、公正是社会和谐的基础与前提。提高构建和谐社会的能力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就是要牢固确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核心理念,在经济社会发展进步的基础上,努力使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群众共同享有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改革越深化,越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各种利益关系,把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正确地统一和结合起来,把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把他们的积极性引导好、保护好、发挥好。(4)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本领。“和谐社会”应是能有效化解人民内部矛盾的社会。必须着力健全矛盾疏导的工作机制,维护社会稳定。尤其是要健全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工作机制,完善信访工作责任制,综合运用政策、法律、经济、行政等手段和教育、协商、调解等方法,依法及时合理地处理群众面临的问题。要认真研究新情况新问题,积极探索新思路新方法,切实提高处理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的能力和水平。(5)开展群众工作的本领。政党本就是动员和组织群众的政治集团,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做好群众工作,形成并保持和谐亲密的党群、干群关系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基本方面。一个党,只有获得群众,才可能实现党的纲领,也才可能获得、保持执政地位。(6)维护社会稳定的本领。和谐社会是活而不乱、活而有序的社会。当前我国社会公平、公正集中表现在人们承担的改革成本与财富分配上。为此,要高度重视和关心欠发达地区、比较困难的行业和群众,在全社会大力提倡团结互助、扶贫济困的良好风尚,形成平等友爱、融洽和谐的人际环境。
第二篇:构建和谐社会关键在党
构建和谐社会关键在党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键在党。必须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以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坚强有力的政治保证。”这清楚地告诉我们,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重大战略任务中,我们党使命光荣,责任重大
一、必须切实加强党对构建和谐社会的领导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党领导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社会。各级党委必须把和谐社会建设放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切实加强领导,真正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
把握方向。我们党要带领人民完成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任务,必须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确保构建和谐社会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制定政策。构建和谐社会,必须有公平的政策作保证。各级各部门必须从实际出发,结合本地区本部门的具体情况,加强对社会重大问题的调查研究,制定、完善切实可行的政策,切实解决好本地区本部门影响社会和谐的突出矛盾和问题。
整合力量。必须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充分发挥人大、政府、政协、工青妇的职能作用,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形成促进和谐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
营造环境。必须加强舆论宣传工作,使各类媒体成为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阵地;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统一广大干部群众齐心协力构建和谐社会的思想认识;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建设,培育文明和谐的道德风尚;加强和谐文化建设,特别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奠定构建和谐社会的思想基础
二、必须切实提高领导构建和谐社会的本领
提高激发社会创造活力的本领。要牢固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在推进发展中提高激发社会创造活力的本领。放手发动群众,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完善公平竞争机制、创新机制,支持人们进行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其他各方面的创新。
提高管理社会事务的本领。要深入研究社会管理规律,加强社会管理体制的建设和创新,完善社会管理体系和政策法规,整合社会管理资源,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形成对全社会进行有效覆盖和全面管理的体系。
提高协调利益关系的本领。如何既能充分调动各方面齐心协力构建和谐社会的积极性,又能切实解决利益公平分配问题,是我们党面临的一个必须解决好的十分现实和迫切的问题。要从进一步做好理顺收入分配关系、扩大就业、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等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工作入手,提高协调利益关系的本领,从而增加群众的满意度,实现社会和谐。
提高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本领。随着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人民内部矛盾出现了多发多样的状况。要及时化解这些矛盾就必须努力提高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本领,进一步完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方式方法,建立健全社会矛盾纠纷调处机制,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不断促进社会和谐。
提高开展党的群众工作的本领。我们要不断提高开展党的群众工作的本领,认真研究和把握新形势下党的群众工作的特点和规律,改进群众工作的方式方法,综合运用法律、政策、经济、教育、协商等手段,扎扎实实地做好党的群众工作。
提高维护社会稳定的本领。各级党委必须创新工作思路,改进工作方法,集中解决影响社会稳定的突出问题。要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进一步落实维护社会稳定的工作责任制,完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机制,确保社会政治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
三、必须切实发挥党的模范带头作用
继续深入进行党的先进性建设。经过全党的共同努力,党的先进性建设取得了明显的成效,有力地推动了构建和谐社会的顺利进行。下一步要继续巩固和发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成果,建立健全长效机制,使广大党员成为促进社会和谐的表率。
进一步强化党的宗旨观念、增强群众意识。只有广大党员干部强化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宗旨观念,切实增强群众意识,才能赢得人民的拥护,促进党群关系的和谐,推进社会和谐建设。
努力转变工作作风。转变作风、扎实工作既是党的作风建设对我们提出的内在要求,也是构建和谐社会对我们提出的客观要求。各级领导干部必须深怀爱民之心,恪守为民之责,善谋富民之策,多办利民之事,团结和带领广大人民群众为实现构建和谐社会的各项任务而不懈奋斗。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腐败现象是社会和谐的大敌,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和促进社会和谐的紧迫任务。反腐败斗争必须继续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进一步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使各项反腐败措施真正落到实处。
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正确处理民主与集中的关系,既强调党内民主,又强调党的纪律,这是实现党内和谐的根本要求。重大方针、政策的制定和实施,都要增加透明度,以此推进党务公开,同时要严格党内生活,严肃党的纪律,增进党的团结统一,以党内和谐促进社会和谐。
第三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键还是要靠发展
文章标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键还是要靠发展
胡锦涛同志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指出:“解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许多矛盾和问题,包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面临的许多矛盾和问题,关键还是要靠发展。”这一重要论述,对于我们认识和把握新形势下和谐社会建设的特点和规律,推进经济社会
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发展是解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面临的主要矛盾的必然选择。当前,我国改革发展进入了关键时期。这一时期,既是“黄金发展期”,也是“矛盾凸显期”。综合起来看,在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矛盾和问题更趋复杂和突出。如,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加速,农村大量富余劳动力向非农领域转移;地区发展不平衡,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缩小地区发展差距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任务十分艰巨;社会利益关系更趋多样化,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的难度加大;人民群众的民主法制意识不断增强,政治参与的积极性不断提高,对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提出了新的要求;人们受各种思想观念影响的渠道明显增多、程度明显加深,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等等。从这些亟待解决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中可以看出,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仍然是我国社会面临的主要矛盾。解决这个主要矛盾,最关键和最根本的还是要靠发展。
发展是应对来自国际环境的各种挑战和风险的有力武器。当今世界很不安宁,各种矛盾错综复杂,影响和平与发展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依然存在。经济全球化趋势在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同时,也给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带来严峻挑战;由于传统安全威胁因素和非传统安全威胁因素相互交织,民族、宗教矛盾和边界、领土争端导致的局部冲突时起时伏,恐怖主义活动依然猖獗,地区和国际安全形势不容乐观。特别是西方敌对势力始终没有放松对我实施西化、分化的战略图谋。在这样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下,我们必须不断提高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有力应对来自外部的各种挑战和风险,掌握国际斗争的主动权,而这最终要靠发展。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需要随着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而不断推进的很长的历史过程。在这个历史过程中,经济不断发展,财富不断积累,始终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和依托。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这些基本特征,是建立在通过发展社会生产力来不断增强物质基础之上的,是以经济发展为支撑的,是在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进程中全面展开和具体体现的。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不断发展,我们已经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了较为坚实的物质基础。但也要认识到,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教育科技文化水平还不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任重而道远。
总之,发展是硬道理,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社会和谐的根基。发展与和谐是互为因果的,既因为和谐而发展,又因为发展而和谐。然而,发展又必须讲科学,不科学的发展不仅不会带来和谐,反而会造成不和谐。因此,我们应不断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结合实际,把科学发展观贯穿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整个过程和各个方面,推动各项事业又快又好地发展。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键还是要靠发展》来源于xiexiebang.com,欢迎阅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键还是要靠发展。
第四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键还是要靠发展
胡锦涛同志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指出:“解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许多矛盾和问题,包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面临的许多矛盾和问题,关键还是要靠发展。”这一重要论述,对于我们认识和把握新形势下和谐社会建设的特点和规律,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发展是解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面临的主要矛盾的必然选择。当前,我国改革发展进入了关键时期。这一时期,既是“黄金发展期”,也是“矛盾凸显期”。综合起来看,在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矛盾和问题更趋复杂和突出。如,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加速,农村大量富余劳动力向非农领域转移;地区发展不平衡,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缩小地区发展差距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任务十分艰巨;社会利益关系更趋多样化,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的难度加大;人民群众的民主法制意识不断增强,政治参与的积极性不断提高,对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提出了新的要求;人们受各种思想观念影响的渠道明显增多、程度明显加深,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等等。从这些亟待解决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中可以看出,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仍然是我国社会面临的主要矛盾。解决这个主要矛盾,最关键和最根本的还是要靠发展。发展是应对来自国际环境的各种挑战和风险的有力武器。当今世界很不安宁,各种矛盾错综复杂,影响和平与发展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依然存在。经济全球化趋势在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同时,也给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带来严峻挑战;由于传统安全威胁因素和非传统安全威胁因素相互交织,民族、宗教矛盾和边界、领土争端导致的局部冲突时起时伏,恐怖主义活动依然猖獗,地区和国际安全形势不容乐观。特别是西方敌对势力始终没有放松对我实施西化、分化的战略图谋。在这样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下,我们必须不断提高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有力应对来自外部的各种挑战和风险,掌握国际斗争的主动权,而这最终要靠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需要随着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而不断推进的很长的历史过程。在这个历史过程中,经济不断发展,财富不断积累,始终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和依托。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这些基本特征,是建立在通过发展社会生产力来不断增强物质基础之上的,是以经济发展为支撑的,是在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进程中全面展开和具体体现的。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不断发展,我们已经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了较为坚实的物质基础。但也要认识到,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教育科技文化水平还不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任重而道远。总之,发展是硬道理,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社会和谐的根基。发展与和谐是互为因果的,既因为和谐而发展,又因为发展而和谐。然而,发展又必须讲科学,不科学的发展不仅不会带来和谐,反而会造成不和谐。因此,我们应不断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结合实际,把科学发展观贯穿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整个过程和各个方面,推动各项事业又快又好地发展。
第五篇:政府转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本站推荐)
构建和谐社会需要树立“人民群众是创造财富的主体,政府是创造环境的主体”的理念。人民群众是建设和谐社会的主体,也是创造社会财富的主体。激发全社会的活力,首先应善于引导和激发人民群众的创造力,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尊重改革和发展的创新实践,这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政府的职能要转到为市场主体服务、创造良好的环境上来
。应把实现人民利益最大化、实现共同富裕作为改革的最终目标,建立人民利益的有效实现机制,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构建和谐社会需要政府主动消除体制性障碍。为了维护市场公平竞争,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防止权力“寻租”性腐败,必须从体制源头上解决行政性资源配置和权力市场化问题,严格限制行政权力介入的领域,并对权力运行进行有效的监督。权为民所用,对人民负责,应成为一切政府行为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为防止个别政府部门滥用权力,应确立政府只能做法律(法规)规定之事的理念,强调行政行为的法律授权,无论投资领域的选择还是行政审批的设定,都要有明确的法律规定。构建和谐社会需要政府强化公共服务职能。政府的公共职能主要在非市场领域或市场本身无力调节的领域充分发挥作用。一是制定和完善市场规则,二是协调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三是完善收入分配职能,四是完善政府行为的监督机制。
构建和谐社会需要政府积极推动社会治理的法治化。利益多元化和思想观念多样化,是社会发展变化的大趋势。因此,必须建立利益协调机制和利益表达、对话机制,防止社会利益关系的失衡。应逐步完善民主和法治,扩大公民依法参与社会治理的空间,引导各利益群体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利益诉求,处理好各种利益关系,使公民在参与社会活动中建立新的和谐关系。在这一过程中,特别要关注困难群众的利益。而这些都需要政府转变职能,尽快解决越位、缺位、错位问题,实现行政行为的规范化和法治化,强化公共管理和社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