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孙志刚在陕西省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暨全面启动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大会上的讲话
在陕西省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暨全面启动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大会上的讲话
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国务院医改办主任 孙志刚
(2012年2月16日)
同志们:
陕西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是充满希望的西部强省。近年来,省委、省政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推动科学发展,高度重视民生改善,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持续快速增长,三秦百姓的生活水平和幸福指数明显提高。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医改工作,全省各项改革都取得了重大进展和明显成效,有很多突出的亮点,许多工作都走在了全国的前列,为全国深化医改积累了宝贵经验。今天,陕西省专门召开全省医改工作会议,就进一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面启动县级公立医院改革进行动员和部署。借此机会,我谈几点意见,供同志们参考:
一、充分认识医改取得的成效和面临的有利条件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民生,作出了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大战略决策。新一轮医改启动实施以来,各地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的决策部署,坚持把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的基本理念,坚持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基本原则,坚持统筹安排、突出重点、循序推进的基本路径,齐心协力,攻坚克难,统筹推进五项重点改革,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特别是基层医改实现了重大突破,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障水平明显提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高,基层医疗服务能力明显提高,基层医疗机构服务效率明显提高,基本药物价格明显下降,破除了基层机构几十年“以药补医”机
制,广大人民群众从这“四提高、一降低”中得到了明显的实惠。与此同时,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稳步推进,在全国范围内推行了一系列便民惠民措施,改善了患者就医感受。
总体上看,新一轮医改注重把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健康需求作为政府的一项基本职责,有力地促进了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公平性、可及性和便利性,在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实践证明,医改方向正确,路径清晰,措施得力,符合人民群众的愿望和要求,符合我国基本国情和医疗卫生事业发展规律。随着医改实践和认识的不断丰富深化,改革的方向更加明确,路径更加清晰,基础更加扎实,保障更加有力。只要我们坚持不懈,迎难而上,准确把握形势,抢抓历史机遇,就一定能够把医改持续不断地推向深入。
在深化医改进程中,陕西省委、省政府坚决贯彻落实中央的决策部署,省、市、县普遍建立了强有力的推进机制,形成了党委书记经常问、政府一把手负总责、常务领导亲自管、主管领导具体抓的工作格局。全省上下齐心协力,开拓创新,推动各项改革深入开展,取得了明显成效。一是全民医保覆盖率高,新农合参合率达到了97.3%,职工医保和城镇居民医保参保率覆盖到95.7%。二是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实现了全覆盖,并拓展延伸到村卫生室和县级公立医院,基层药价下降了31%,配送率超过90%。三是全面落实绩效工资,政府办基层医疗机构医务人员年收入比改革前每人增长了9170元,涨幅为47.4%,调动了医务人员积极性。特别是在乡镇卫生院实施“安心工程”,解决了基层医务人员食、宿等生活保障问题,为留住人才、稳定队伍发挥了重要作用。四是城乡居民健康档案规范化电子建档率分别达到了51%和73%,为510多万城乡65岁以上老人进行了体检,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水平有了明显提高。五是全省已有37个县开展
了公立医院改革试点,46个县(区)卫生管理县镇一体化改革试点全面启动,汉中、延安、咸阳在全市范围内启动县级公立医院改革,形成了子长、神木、府谷等县为代表的多种模式,为下一步改革积累了有益经验,奠定了坚实基础。李克强副总理对陕西省的医改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两次作出重要批示,要求总结推广陕西省在县级公立医院改革方面探索的经验。在此,我代表国务院医改办对陕西省在推进医改中取得的突出成绩表示热烈的祝贺!向领导推进医改、组织实施医改和参与支持医改的同志们,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二、加快推进“十二五”时期深化医改的各项工作
李克强副总理在国务院医改领导小组第十次全体会议上强调,“十二五”期间,要进一步深化医疗保障、医疗服务、公共卫生、药品供应以及监管体制等领域的综合改革,着力在全民医保建设、基本药物制度巩固和公立医院改革方面取得重点突破。今年是深化医改承前启后、持续推进的关键一年,各地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围绕三大重点任务,加大改革力度,统筹推进医改各项工作。
第一,进一步健全全民医保制度。今年要稳定基本医保的覆盖面,把城镇居民和新农合政府补助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240元。同时,要改善管理水平,加快推进基本医疗保险即时结算,完善医保关系转移结算政策。大力推进支付方式改革,增强医保对医疗费用增长的约束作用。积极探索建立重特大疾病保障制度,切实解决重特大疾病患者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
第二,巩固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和基层运行新机制。今年要进一步落实好中央已经出台的各项政策,完善基本药物采购机制,建立长效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补偿机制。要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建立科学的绩效考核制度,有效调动医务人员积
极性。要逐步扩大基本药物制度实施范围,加强基层人才队伍建设,继续增强基层医疗服务体系建设的投入,不断提高基层服务能力和水平。
第三,积极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要把县级公立医院改革放在突出位置,加快推进城市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着力做好破除“以药补医”、创新体制机制、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三篇文章,加快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提高服务质量和运行效率。要大力推进便民惠民措施,大力推行临床路径改革,大力推广优质护理服务,普遍实行预约诊疗,方便群众看病就医。
在做好三大重点任务的同时,还要推进药品生产流通和医药卫生监管体制改革。继续做好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加快推进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优化医疗资源配置。
三、突出抓好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
县级医院是基层医疗服务体系的“龙头”,启动县级医院综合改革,无论是对县医院的发展,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还是对巩固基层医改成果,乃至推动全国公立医院改革,都具有重大意义。陕西省在推进县级公立医院改革方面先行先试,勇于创新,亮点纷呈。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审时度势,决定在全省范围内全面推进县医院改革,这是陕西省委、省政府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理念的又一重大战略举措,充分显示了勇于改革、全力攻坚、克难奋进的坚定决心、必胜信心和雄才大略。国务院医改办全力支持陕西省委、省政府的重大决策,全力帮助陕西省深入推进县医院改革,期盼陕西省为全国深入推进公立医院改革披荆斩棘,开辟道路,再创佳绩。
国务院医改办一直密切关注陕西省的改革。去年以来,我们对子长、神木、府谷等县改革情况进行了深入研究,从中受到深刻的启示,使我们更加坚定地认
识到,推进县医院改革,必须在以下十个方面进行积极探索:一是坚持公立医院的公益性质,履行政府办医职责。要破除以药补医,调整服务价格,建立长效性的多渠道补偿机制。二是深化人事制度、分配制度改革,提高医务人员尤其是骨干人员的待遇,充分调动医务人员的积极性。三是建立新的采购机制,切断药品和高值医用耗材等生产流通领域与医院采购之间的利益链条。四是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强化内部科学化、精细化管理,降低各种费用支出。五是推进支付方式改革,强化医保对医疗服务行为的监督和引导,切实控制医药费用增长。六是优化医疗资源配置,明确县、乡、村三级医疗机构的分工合作关系,建立基层首诊、双向转诊、分级诊疗秩序。七是加强对公立医院的监管,对医院和医生的不良诊疗行为,要坚决治理。八是加强医德医风建设,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行业新风。同时要大力营造尊医重卫的社会氛围。九是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和培养,提高医务人员技术服务水平,引导更多优秀医务人员到基层工作。十是积极鼓励社会办医,形成多元办医格局,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的医疗服务需求。
县医院改革涉及面广,关系到多方面的利益,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具有很大的挑战性,必须对改革过程中的各个领域、各个部位、各个环节进行认真梳理,精心谋划。一要做好顶层设计。卫生部和国务院医改办共同牵头制定了《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方案》,近期即将下发,陕西省也制定了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的指导意见和有关配套文件,各个县也要结合地方的实际情况,制定县域内公立医院改革的实施方案,加强对改革的指导。二要积极稳妥推进。要建立严密的包保责任制,确保改革任务责任到人,改革政策落实到位,坚决避免出现操作不规范、措施不到位、政策不落实而引发社会波动。三要不断完善政策。对实施过程中出现新情况、新问题,要认真调研,及时研判,不断总结经验,完
善政策。国务院医改办全力支持陕西省先行先试、大胆探索,并将组织专班密切跟踪改革进展情况,及时总结陕西省的好做法、好经验。
同志们,陕西素有改革的传统和创新的精神,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医改工作基础扎实。我们坚信,在陕西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省各项医改任务一定能够顺利完成,为三秦百姓健康谋福祉!全省县医院改革一定能够取得圆满成功,为全国医改作出新贡献!谢谢!
第二篇:孙志刚在河北省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在河北省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国务院医改办主任 孙志刚
(2011年3月25日)
同志们:
今年是深化医改的攻坚之年,也是改革步入深水区、需要在一些重点领域取得新突破的关键一年,各项任务十分繁重。今天,河北省专门组织召开会议,对全省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进行全面动员和部署。借此机会,我先谈几点意见,供同志们参考。
一、认真学习贯彻李克强副总理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完成好今年的各项医改任务
深化医改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实践行动,是维护人民群众健康福祉的重大民生工程。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医改工作。在今年全国医改工作会议上,李克强副总理作了重要讲话,全面总结了医改工作,系统阐述了医改总体思路,明确提出了改革的重点任务和目标要求。讲话高屋建瓴,内涵丰富,思想深刻,是指导我们做好今年和今后一段时期医改工作的纲领性文件。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领会,把握精神实质,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李克强副总理的重要讲话精神上来,扎扎实实地做好贯彻落实工作,不折不扣地完成医改各项任务。
第一,要准确把握医改工作的主要思路。推进医改的过程,也是一个对规律不断深化认识的过程。李克强副总理在讲话中强调,医改实施以来,我们积累了新的经验,形成了新的思路。最重要的有两条:一是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这是把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的基本路径。二是统筹安排、突出重点、循序推进。这是我们推进复杂艰巨的医改的工作的基本策略。保基本就是合理区分基本和非基本,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切实履行政府的职责,有效保障群众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需求,做到广覆盖和可持续。强基层就是要全面增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能力,形成有效提供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的平台和网络。建机制就是要通过体制机制改革,彻底根除以药补医顽疾,建立新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保障医药卫生体系规范有效运转,实现医疗卫生事业的长期持续健康发展。同时,各项医改任务紧密相联、环环相扣,既要通盘谋划、整体设计,又要有重点、有步骤地向前推进。只有这样,才能抓住关键,突破难点,取得实效。
第二,要准确把握医改工作的重点。年初,国务院已专门下发文件,明确了今年的五项重点改革安排。李克强副总理在讲话中对抓好这五项重点改革作出了全面部署,提出了具体要求,并特别强调要抓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一要以推进全民医保为目标,使人民群众得到更多实惠。按照中央要求提高居民医保补助标准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标准,提高医保住院费用报销比例,提高重大疾病保障水平,扩大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覆盖人群、增加服务项目、提高服务质量。二要以实施基本药物制度为抓手,建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行新机制。今年,在所有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都要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在所有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都要推行综合改革,建立新的运行机制。同时,要筑牢网底,加强对村卫生室的建设和管理,制定补助政策,提高村医待遇,确保网底不破;三要以改革试点为突破口,探索公立医院发展的新模式。今年在继续推进试点城市改革的同时,要把县级医院综合改革摆到突出位置,切实提高县级医院服务能力。要加强医院内部管理,推广便民惠民措施,完善分工协作机制,构建多元办医格局。这些重点任务,既有长期性的目标任务,也有的具体工作部署;既有指导性的原则要求,也有针对性的对策措施。希望河北省认真贯彻李克强副总理重要讲话精神,精心谋划、精心组织、精心操作,进一步明确责任,分解任务,细化措施,强化考核,逐项抓好落实,确保如期完成中央部署的各项改革任务。同时,结合自身实际,大胆探索创新,创造新鲜经验。
第三,要充分调动卫生系统参与改革的积极性。卫生系统是推进医改的主战场,各级卫生部门是医改的重要组织者、推动者、实践者,广大医务人员是一支具有奉献精神、值得社会尊敬和信赖的队伍。当前,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对医疗卫生系统和广大医务人员来讲,既是挑战,更是机遇。各级卫生部门对此要有清醒的认识,要抓住难得的历史机遇,肩负起历史的责任,站在全局的高度,积极主动地推进改革,确保医改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要充分发挥医务人员的主力军作用,加强医德医风建设,创造良好的执业环境,进一步调动他们参与改革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加强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通过多种途径大规模培训现有医务人员,采取有效措施吸引优秀人才到基层服务,力争在两年内实现每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都有合格的全科医生。
二、推进综合改革,建立维护公益性,调动积极性,保障可持续的新机制 建机制是管全局、管根本、管长远的治本之策。实现医改目标,必须破除以药补医机制,重新构建基层医药卫生体制机制。今年各级政府进一步加大了对医改的投入,如果机制建设步伐滞后,就有可能会固化现有的利益格局,增加改革的难度。因此,我们必须抓住当前增加投入的有利时机,把增投入和建机制紧密结合起来,切实加大建机制的力度,使增加投入成为推动改革的强大动力。
第一,要通过综合改革重新构建新的运行机制。医疗卫生领域存在的问题固然是多方面的,但根本的问题是体制机制问题。长期以来实行的以药补医机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逐步演变成了逐利机制,导致政府举办的医疗卫生机构公益性淡化,引发了大处方、滥用抗生素、过度治疗、不合理检查等不规范诊疗行为,以及忽视成本等问题,推高了医疗费用,加重了群众负担,绷紧了医患关系,长此以往将有损整个中华民族的健康素质,危及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因此,必须彻底破除“以药补医”的旧机制,又要避免回到大锅饭的机制,重新构建成一个维护公益性、调动积极性、保障可持续的充满活力的新机制,使基层医疗机构真正回归到公益性,而不是以营利为目的的企业;使医生回归到治病防病的角色,而不是推销药品的商人;使药品回归到治病的功能,而不是赚钱的工具。通过新机制的建立和运行,确保老百姓得到明显实惠,确保基层医务人员队伍结构得到明显的优化;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得到明显增强,服务效率得到明显提高。
第二,要以体制机制建设为重点推进综合改革。一是推进管理体制改革,建立政府举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公益性管理体制。坚持公益性方向,将政府举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定性为公益性事业单位,主要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实行统一规划、统一管理。发展费用由政府负责,运行费用的差额由政府给予合理补助。科学核定人员编制,实行定编定岗不定人,编制不跟人走,只是作为聘用人员和核定收支确定补助的重要依据。二是推进人事制度改革,建立竞争上岗、全员聘用、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用人机制。坚持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选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负责人,实行任期目标责任制;核定竞聘人员资格,进行全员竞争上岗,做到按岗聘用,合同管理,定期考核,优胜劣汰,妥善安置落聘人员,确保社会稳定。三是推进分配制度改革,建立科学公平、体现绩效的考核分配机制。对基层医疗机构,建立以服务数量、质量、效果、居民满意度为核心、公开透明、动态更新的工作任务考核机制,考核结果与经费补助挂钩。对医务人员,建立按岗定酬、按工作业绩取酬的内部分配激励机制,实施绩效考核,考核结果与个人收入挂钩。同时,要保障医务人员合理收在改革后普遍有所提高。四是推进药品采购供应制度改革,建立招采合一、量价挂钩的省级招标采购新机制。这是药品采购制度的重大变革。去年,国务院办公厅就基本药物采购机制专门发了文件,基本药物和补充药品由省统一集中招标采购,实行招采合一,量价挂钩,双信封制,财政支付,全程监控。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取消药品加成,实行零差率销售。从安徽、山东等地实施情况看,药品价格大幅下降,药品质量得到保证,效果非常明显。今年要实行基本药物制度在基层全覆盖,希望河北省认真贯彻国务院文件要求,加快推进。五是推进保障制度改革,建立科学合理的补偿机制。按照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补偿机制文件的要求,财政对基层医疗机构实行核定任务、核定收支、绩效考核补助的办法,保障基层机构正常运行。同时,发挥医保支付的重要作用,建立多渠道补偿机制。希望各级财政部门要根据改革的需要,及时调整支出结构,确保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所需资金。
第三,要创造性地突破改革的难点。实施综合改革,涉及多方面重大利益关系的调整,制度设计和操作难度大,要下大气力攻克三个难点,确保改革成功。一是人员分流安置。人员分流安置事关改革能否顺利进行,事关社会稳定大局。因此,要结合实际需要,制定优惠政策;要公开透明、规范操作,把工作做深做细,确保社会稳定。二是绩效考核。如何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绩效考核是一个关键环节。如果考核不能如实反映实际绩效,拉不开绩效差距,职工的收入水平也难以拉开差距,长期下去,就会回到“大锅饭”机制。因此,要制定科学的绩效考核办法,从制度上保障绩效考核客观公正。三是药品统一招标采购。由于药品统一招标采购涉及面广,环节繁多,利益关系复杂,要坚决按照国务院文件要求执行,并在实践中不断地总结完善。
三、强化责任制,建立强有力的工作推进机制 制度创新不仅要求制度设计科学合理、切实可行,而且要求制度转型平稳顺利,不引发社会震荡。如果说制度设计是破解了难题,那么能否确保从旧制度平稳顺利转入新制度的运行轨道,对我们的工作是一场严峻的考验。
一要建立强有力的领导机制。要建立严格有效的工作责任体系,落实各级各有关部门的责任,落实各级干部的工作责任。河北省委、省政府对医改工作的组织领导是有力的,各地组织推进机构健全,责任明确,措施得力。推进基层医改,主要责任在县一级。实践证明,只要县委书记、县长的认识提高了,责任落实了,工作到位了,这项改革就一定能够取得成功。基层医改不能拖时间太长,时间越长,可能引发的矛盾和问题就越多,改革的难度就越大,必须集中人力、集中时间,在几个月内使基层医疗机构尽快转型,步入新机制运行轨道,然后根据运行情况,不断完善提高。
二要建立高效的协作推进机制。顺利推进医改,必须加强各方面的协调配合,形成强大合力。搞好配合本身就是各部门职责所在,也是大局意识的体现。各级医改办要发挥统筹协调作用,各有关部门要有“一盘棋”的思想,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密切配合,共同推进改革。
三要建立严格的包保责任制。日前,国务院医改办与各省签订了工作责任状。各级都要对照责任状确定的目标任务,层层分解落实,倒排工期进度,扎实有序推进,确保如期完成。河北省开展的“万名干部下基层”活动,工作力度很大。各级政府都要建立包保责任制,对每一个纳入改革范围的医疗卫生机构,都要明确一位负责同志包干负责。每位包保责任人都要熟练掌握医改政策、改革目标、工作重点、实现途径,包政策宣传、保政策落实,包改革推进、保社会稳定。
四建立严密的督查工作机制。国务院医改办将实行按月通报、按季考核、全年评估的考核机制。希望省、市、县都要组成督查组,及时掌握改革动态,定期加强检查指导。重点督查改革政策有没有落实到位,资金有没有挤占挪用,包保责任制有没有落到实处,政策宣传有没有盲点等等。督查组要有权威,要敢于较真、敢于碰硬。
五要强化稳定工作责任制。稳定问题是改革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也是各级党委和政府最担心、最关心的问题,关系到改革的成败。医改涉及面广、难度大、牵一发而动全身,如果稍有不慎,处理不好,就有可能影响社会和谐稳定。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稳定工作,全程监控,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大家都要把维护稳定作为重要的政治责任,进一步强化稳定工作责任制,在基层医改中不能因为改革影响正常医疗工作秩序而引发不稳定,不能因为分流安置政策不落实而引发不稳定,不能因为竞聘上岗操作不公开、不透明而引发不稳定,不能因为资金拨付不及时、不到位而引发不稳定,不能因为宣传导向失误而引发不稳定,做到在稳定中推进改革,在改革中保持稳定。
同志们,做好医改工作,使命光荣,责任重大。我坚信,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今年的医改目标任务一定能够顺利完成。我也相信,有全省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有全省各级各部门的积极配合,有全省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河北省的医改工作一定能够实现新的突破,取得新的成效,7300万河北人民一定会在医改中得到更多的实惠。
谢谢大家!
第三篇:在公立医院改革动员会议暨医院职工代表大会上的讲话
在公立医院改革动员会议暨医院职工代表大会
上的讲话
同志们:
区委、区政府召开这次会议,主要是贯彻落实省、市公立医院改革推进会议精神,对我区公立医院改革进行部署和动员。刚才,区财政局、人社局等相关部门就医院改革相关事宜进行了细致的说明,我完全同意。下面,我简单说几点。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是党中央、国务院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从战略全局出发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部署,是一项事关广大群众健康福祉的重大民生工程。自09年我区医改工作启动以来,全区各级、各有关部门和单位按照区委、区政府的统一部署,紧紧围绕“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工作目标,积极探索、扎实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五项重点医改工作中有四项相继启动并稳步推进,基本药物制度、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都取得了很大的进展,这四项基本改革为公立医院改革奠定了基础,创造了条件。区级公立医院上接城市优质医疗资源,是群众看病就医的主要场所;下连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发挥着应对自然灾害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保障农民群众身体健康等重要作用。同时,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许多措施都要通过区级公立医院来实施,也需要区级公立医院的支持和参与。因此,公立医院改革的进展和成效是事关千家万户健康幸福的民生工程,— 1 — 直接关系到社会各界对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感受和评价,是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中之重。同时,公立医院又是医药卫生体制长期以来形成和积累的各种矛盾的汇集点,这项改革关系到医疗保障、医疗服务、药品供应等多个体系,涉及到管理、运行、投入、价格、监管等体制机制,以及人事、分配、考核评价制度,牵一发而动全身,又是医改的难中之难。但是,难也要改,为什么?
一是医改大形势的需要。卫生部等5部委《关于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的指导意见》(卫医管发„2010‟20号)中明确指出,公立医院,特别是县级公立医院,要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实行政事分开、管办分开、医药分开、营利性和非营利性分开,充分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提高医院运行效率,努力让群众看好病。卫生部今年1月25日公布了《2013年卫生工作要点》,2013年全国50%以上的县(市)将参与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国务院医改办主任孙志刚在今年3月25日医改办第二十一次专职主任会议讲话中也指出要积极推进公立医院改革,强调“十二五”期间,要把县级公立医院作为改革重点。可见,国家对于县级医院的存留态度非常明确,要么改制,要么撤销转型。我们的医院,正面临这么一个尴尬的境地。
二是医院发展的需要。目前,医改已经进入深水区,大规模、大范围的公立医院改革即将全面铺开。在这个关键时期,保还是不保、能不能保住**人民医院这块牌子,是我们亟需解决的问题。区委、区政府的意见是肯定的,**人民医院这块牌
— 2 — 子必须保住,而且还要利用这个契机,把医院做大做强。大家都在医院工作多年,甚至一些老同志在区医院工作了一辈子,见证了医院由弱到强,由小到大的成长历程,说没有感情,那是假的。前几年,区医院发展的比较好,可近三年的状况却不容乐观。2010年区医院在设备上投入442万元,去年在设备上投入仅250万元;负债方面,2010年区医院负债1230万元,去年负债1293万元,今年截至到4月份负债1383万元。以上2组数据充分说明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区医院在设备投入上逐年递减,而负债逐年增加,区医院的发展受到了制约。另外,我们也了解到,区医院有少数职工工作态度不端正,有的人长期旷工,有的人私设小科室,还有人私收现金装进个人腰包,对大部分职工的工作积极性产生了冲击,给医院造成了极其恶劣的影响。对此,我们已经开展了调查,一经查实,从严处理,绝不姑息。
在座各位都是医务工作者,你们比我更明白,没有临床实力的医院,是没有生命力的,临床业务上不来,发展就是一句空话。而临床业务靠什么,靠的是设备和人才,没有设备,人才则无用武之地。前面我已经说了,区医院在设备投入上逐年减少,不是区政府不想投入,而是国务院《关于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的意见》(国办发„2012‟33号)中明文规定,禁止县级医院举债建设。负债越来越多,投入越来越少,人才越来越留不住,这样的恶性循环必定会毁掉医院。要想跳出这个恶性循环,就必须打破常规改制重组,破而后立!
— 3 — 三是职工自身发展的需要。区委、区政府作出改革的决定,是对医院负责,也是对大家负责。在座各位都有自己的价值观,也都想在医院发展中实现自己的价值。也许你是为了集体事业,也许你是为了个人利益,但无论你真正想得到什么,你都要保证你所在的医院能够生存发展,否则,医院垮了,你什么都得不到。只有医院发展了,才能为各位的发展提供更广阔的平台,促进个人价值的实现。正所谓“大锅有粥小碗满,大锅无粥小碗干”。
我们工作为了什么?现实一点来讲,为了赚钱养家糊口,为了过上殷实富足的生活。现在医院的状况大家有目共睹,入不敷出,负债累累,更有一小部分人不顾大局,目无法纪,我行我素,破坏了最基本的公平。而医院改革,就是要通过体制、模式的创新,实现公平、公正,实现“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不得”,让大家的汗水不白流,保护大家应得的利益。
有的人要问,我是在编人员,我怎么办?我想对你说的就是,政府依法进行医院改革,也依法保障你的合法利益,你的编制身份、工资、升迁、调动、退休等一切其他事业编制人员所拥有的待遇,你都继续拥有,还是在**人民医院,还是政府管着你。至于聘任的职工,我就一句话,同工同酬。
这次改革事关区医院发展,事关全区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局,事关老百姓看病就医和身体健康,事关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大局,也关乎着在座各位的切身利益。那么,怎么改?
— 4 —近两年,区医改办先后赴南京、重庆、昆明、曲靖等多个地方进行考察,其主要目的就是学习借鉴先进地区的公立医院改革的成功经验。今年3月份,考察组赴昆明进行了实地考察。昆明市第一人民医院改制后,职工待遇得到了大幅度提高,聘用职工实现了同工同酬,在编职工的事业身份没变、待遇也有所提高,注资方还斥巨资建设了昆明市第一人民院北市区医院,医院获得了跨越式发展,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占专业医师的比例分别由改制前的3.5%、11%提升到改制后的4.7%、16.2%,年门诊量从改制前的60万人提升到改制后的70万人,经营收入增加了35%,职工薪酬平均提高了20%,患者满意率平均提升了11个百分点。
通过深入的调差和研究,经过不断的对比和慎重的考虑,区委、区政府决定采用昆明市第一人民医院的改制方式,同时借鉴其他地区好的做法,对区医院同时进行办医模式、管理体制、人事制度等多方面的综合性改革。
一是办医模式改革。按照保留存量、引进增量、增资扩股的模式改制区医院,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实行股份制办院。
二是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医院法人治理结构,建立自主经营、自主管理、自我发展、自负盈亏的独立法人。
三是人事制度改革。遵循“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的原则,保留所有“老人”事业单位身份和待遇。
四是补偿机制改革。逐步将公立医院补偿由服务收费、药品加成收入和政府补助三个渠道改为服务收费和政府补助两
— 5 — 个渠道。
这几点想法获得了省、市相关部门的肯定,也构成了区医院综合改革的基本框架。区医院的改革工作不久将正式开始,为了让大家心里有数,我在这里代表区委、区政府向大家表个态:区医院改革后,政府的主导地位不变,医院的名称不变,医院的公益性质不变,在座各位的身份、待遇不变。
同志们,在医改的道路上,我们是光荣的实践者。希望大家坚持“领导层面多讲责任、少讲权利;职能部门多讲服务、少讲困难;卫生系统干部职工多讲奉献、少讲条件”的“三多三少”理念,以更加奋发有为的行动,扎实推进区医院综合改革,为全区社会经济和谐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谢谢大家!
第四篇: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孙志刚2012年6月19日在全国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电视电话会议上的讲话
在全国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
电视电话会议上的讲话
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国务院医改办主任孙志刚
(2012年6月19日)
同志们:
县级公立医院改革是“十二五”期间深化医改的重点,对巩固扩大基层医改成果,全面推动公立医院改革,切实缓解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具有重大意义。国务院“十二五”医改规划暨实施方案指出,县级公立医院改革必须以破除“以药补医”为关键环节,统筹推进管理体制、补偿机制、人事分配、药品供应、价格机制等方面的综合改革,建立维护公益性、调动积极性、保障可持续的运行新机制。下面,我就推进县级医院综合改革,讲几个方面的意见,供大家参考。一是要坚持公益性,履行政府办医职责。中央反复强调,要坚持把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的基本理念。县级公立医院是县级人民政府向人民提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一个主要载体,既然是公共产品,就必然是公益性的,不应该是营利性的。举办公立医院,为人民群众提供公共产品,救死扶伤,帮助人民解除疾病痛苦,是县级人民政府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理念的具体体现;是牢记宗旨,履行政府职责的具体体现。因此,必须进一步明确人民政府举办公立医院的目的和应该履行的职责,坚决破除 1
“以药补医”机制,扭转公立医院逐利行为。要全面落实政府在公立医院的基本建设、设备购置、重点学科发展、公共卫生服务,符合国家规定的离退休人员费用和政策性亏损补贴等六个方面的投入政策。同时取消药品加成政策,将医院的补偿由服务收费、药品加成收入和财政补助三个渠道,改为调整服务收费和增加财政补助两个渠道。建立长效性的补偿机制,需要价格调整、医保支付、政府投入“三管”齐下,相互衔接,同步推进。医疗服务价格的调整,要能够弥补医疗技术服务合理成本,充分反映医疗技术价值,由此提高的医疗服务费用要纳入医保支付范围,不能增加群众负担。需要指出的是,取消药品加成需增加的财政投入和前面讲的六个方面的政策投入是不同的,不能混淆,不能替代。这在国务院出台的“十二五”医改规划中已有明确规定。至于取消药品加成后增加的政府投入以什么方式投入,各地可以借鉴陕西省子长县等地的作法,结合当地实际进行探索。需要强调的是,各地要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切实增加对公立医院的投入,切实落实政府卫生投入增长幅度高于经常性财政支出增长幅度,不断提高政府医疗卫生支出占经常性财政支出的比重。
二是要深化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充分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坚持公益性,并不是要回到计划经济时期“铁饭碗”、“大锅饭”机制。如果出现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改革就失败了。必须深化人事制度改革,打破“铁饭碗”,建立竞争性的用人机制,实行竞争上岗、全员聘用、能上能下、能进能出,不断优化队伍结构,增强队伍活力。必须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取消“大锅饭”,建立激励性的分配机制。要坚决摒弃将医务人员个人收入与医院的药品和检查收入挂钩的错误做法,建立以公益性质和运行效率为核心的绩效考核体系,健全以服务质量、数量和患者满意度为核心的内部分配制度。要通过改革,使广大医务人员的合法收入普遍得到提高。同时,要合理拉开差距,充分调动一线骨干医务人员的积极性,鼓励地方探索建立符合医疗行业特点的薪酬制度。
三是要建立新的药品采购机制,切断医药利益链。多年来,由于“以药补医”机制运行,药品生产流通领域与医院之间已经形成了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存在许多管理漏洞和弊端。因此,必须规范药品和高值医用耗材的采购供应,逐步推广基本药物集中招标采购办法,建立招采合一、量价挂钩的集中采购机制,切断药品及耗材等生产流通领域与医院、医生之间目前固有的利益链条。各地可以在省级集中采购的基础上,积极探索能够有效保障药品及耗材供应及时、质量可靠、价格合理的采购供应办法。
四是要完善医院管理制度,加强内部管理。医院管理是一门科学,改善管理具有很大的潜力和空间。要合理界定政府与医院各自的管理权限,落实医院管理的自主权。要借鉴现代企业管理、组织管理的先进理念和有效办法,推动医院内部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和精细化。科学设计流程,合理压缩环节,降低运转成本,提高运行效率。鼓励地方突破医疗卫生行业的局限,以更宽阔的视野,选择聘用具有丰富管理经验的优秀管理人才担任公立医院院长,进一步提升医院管理的职业化、专业化水平。
五是要推进支付制度改革,发挥医保对医疗费用过快增长的控制作用。医保既是公立医院费用支出的一个重要补偿渠道,又可以对医疗服务行为和医疗费用起到引导和制约作用。要改革医保支付制度,积极推行总额预付、按病种、按人头等付费方式,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的过快上涨。需要强调的是,控制医疗费用上涨不能以牺牲医疗服务质量为代价。由于控制费用而造成医院推诿病人、服务质量下降,是不符合改革初衷的。因此,在推进支付方式改革的同时,必须加强医院内部的质量管理和外部监管,规范诊疗行为,确保医疗服务质量不仅不下降,还要不断提高。
六是要优化资源配置,建立上下联动的县域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县级医院覆盖9亿多人口,是基层医疗服务体系的“龙头”,也是联接城市大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桥梁和纽带。要针对县域的实际,制订好县域医疗卫生发展规划,明确县、乡、村三级医疗机构的分工协作关系,建立基层首诊、双向转诊、分级诊疗的合理诊疗模式。要加强县级医院信息化建设,并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面向农村基层和边远地区的远程医疗。同时,大力提高县域中医药服务能力,促进中医药进基层、进农村。
七是要切实加强行业监管,规范医院和医生行为。国内外医改实践反复证明,无论医院如何改革,都必须强化行业监管,这也是政府的职责所在。加强监管既有利于推动医院不断改进管理,提高效率和服务质量,也有利于促使医院回归公益性,减少乃至杜绝逐利行为,还有利于遏制医疗领域腐败现象的滋生蔓延。我们支持各地在健全监
管体制和办法上积极探索,完善监管内容,优化监管标准,创新监管办法,充实监管力量。
八是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升县域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县级公立医院改革和发展,人才是关键。如何培养人才、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是各级政府的一项重要任务。国家要通过定向培养、继续教育、设立特岗、对口支援等多种办法,提高县域医务人员技术服务水平。各地也要从实际出发制定优惠政策,吸引和鼓励更多的优秀人才到基层长期工作。
九是要加强医德医风建设,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健康所系,性命相托,医疗是救死扶伤的特殊行业。古人云,“才不近仙,心不近佛者,断不可作医以误世”,这是对医务人员很高的要求,也是很高的评价。各地在推进改革中要始终坚持把医德医风的建设放在重要位置,要充分发挥医院党组织在医德医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广大医务工作者要秉承职业操守,坚持患者至上,不断提升自身修养,增强业务本领,当好让人民群众放心满意的健康卫士。同时,要努力构建“尊医重卫”的良好社会氛围,降低医务人员执业风险,为医务人员执业服务创造好的环境。
十是要积极鼓励社会办医,形成多元化办医格局。政府要集中有限的资源,重点办好1-2所县级医院,其余可以交给社会力量去办,落实鼓励社会办医的各项政策,并积极做好监督管理。通过支持引导社会办医,增加医疗资源供给,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的医疗服务需求,也可以通过良性的竞争,促进公立医院改革,进而提高医
疗行业总体服务水平和效率。
同志们,今年是“十二五”医改规划实施的开局之年,是推动公立医院改革的关键之年。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任务繁重,时间紧迫,希望大家齐心协力,真抓实干,打好这场攻坚战。要切实加强领导,层层落实责任,加强部门之间的协作配合,形成强大合力;要大胆探索创新,不断完善和细化具体措施,加强宣传引导,营造良好改革氛围。各地医改办要积极协助卫生部门做好牵头协调,支持卫生部门抓好实施,并认真做好督导检查,特别要注重做好总体设计,加强阶段性评估和总结推广工作。各级发展改革和价格部门要继续优先支持县级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体系建设发展,做好医疗服务和药品价格的改革、调整、监督检查等工作。
我们相信,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各地各部门共同努力,县级医院综合改革试点一定能取得突破,为2015年实现县级公立医院阶段性改革目标打好基础,为深化医改作出新的贡献!
第五篇:在全市教育工作会议暨国家民办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动员大会上的讲话
在全市教育工作会议暨国家民办教育综合改革试点
动员大会上的讲话(2011年12月27日)
这次会议是市委市政府2011召开的最后一个大型工作会议,非常重要。市委市政府制定出台了“1+9”政策文件,今天会上又下发了5个文件,这是温州贯彻落实国家民办教育体制改革决策部署的支撑性配套文件。“1+9”文件的出台,在社会各界引起了强烈反响,得到了有关方面特别是国家教育部的充分肯定,认为这是冲破中国教育体制领域一些原有观念、制度禁锢和政策局限的开拓性文件。如果前面能再考虑得周全一点,把今天这些文件都纳入到“1+X”的文件体系里,可能会更好一些。这也恰恰说明我们的思想和工作要与时俱进。
一定意义上说,政府是生产制度的组织,制度和政策的表现方式就是文件。过去政府出台文件往往缺乏系统性,由于出台的部门不同、时间有先后,经常会出现文件相互之间矛盾打架,最后导致实施起来无所适从。所以,今年开始,市委市政府从加强顶层设计的角度来推进体制改革和管理创新,采取“1+X”文件形式出台政策举措,充分体现顶层设计与具体操作的有机结合。民办教育体制改革就是加强顶层设计的产物,通过1个《实施意见》加9个《实施办法》的统盘研究、一起考虑,最终实现相互衔接平衡。今后对政府出台的重要政策文件,要按照ISP9000贯标的理念,每年对文件进行升级,就像电脑系统软件升级打补丁,形成文件升级版,以此来推进各项工作,更好地体现政府工作的整体性和权威性。
推进温州教育体制改革的目标任务和主要举措,在相关文件中都已经非常明确,希望各级各部门认真抓好落实。借此机会,我讲三点意见:
一、牢固树立教育优先的理念,切实增强加快教育改革发展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改革开放30多年,温州人凭借勤劳智慧创造了举世瞩目的温州模式。温州人名声在外,被誉为中国的犹太人,给人家最突出的印象是温州人有钱、敢闯,蕴藏着一种血性和激情。有人说,世界人有人的地方就有温州人,世界上没人的地方也会有人,但那个人一定是温州人,这体现了温州人创业创新的精神。
但是,可能一些领域的创新走在前面时间长了,久而久之,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近年来温州发展远不尽如人意。2009年温州人均GDP列全省第10位,经济发展速度更是全省第11位,而全省只有11个地市,温州是在全国并不领先的省份排在最后面。过去讲温州人比较有钱,老百姓的收入比较高,原来的统计评价是以最中心城市的城市居民收入作为代表这一个区域的老百姓收入水平,但最近国家统计局变更了统计评价办法,以中心城区、县城和中心镇的所有城市居民为样本进行抽样调查,以此体现老百姓的收入水平。按照新的统计办法,温州的人均收入水平仅列全省第5位,已经不是全省最富裕的地方,只处于中游水平。之所以会形成这样的状况,关键是发展没有转型。如果原有的温州模式不进行创新,而现在温州发展速度已经处在全省的后列,那过不了多久温州就会被边缘化。
对一个国家或区域来讲,30年是发展的一个重要节点。从五四运动到建国是30年,从建国到改革开放是30年,从改革开放到2009年又是30年,以本轮世界金融危机为转折点,中国又进入一个新的30年。温州能不能在新的30年中仍然引领潮流、立于潮头,就取决于温州的发展。一个地方的发展,最关键的还是经济,上层建筑是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现在温州的经济基础仍然处于低小散状态,传统性和草根性特征非常明显,与现代经济发展的落差越来越大。过去温州村村点火、户户冒烟,在市场经济的早期,在全国其他地方都没有醒过来的时候,温州人醒得比较早,早起的鸟儿有虫吃,温州人掘到了第一桶金。但其他地方不会一直昏睡,因为温州原来的先发优势主要是市场机制灵活、民营经济活力和民间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这一套体制机制后来人家也都学会了。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以后,产业企业就需要转型升级,但温州没有为经济转型升级提供相应的制度条件和公共环境。创造制度条件和公共环境的主体责任,就在各级级党委政府。
现在温州有912万常住人口,在全省列第1位,在全国列第16位,但经济总量在全省只排第3位。实际上,现在一些主要经济指标在全省都列在后面,所以我们要醒醒了,不要老是对镜作揖,自己恭维自己,那是没有出路的,必须把这面镜子打破,穿过了这面镜子,才能大踏步前进。过去说温州人聪明,温州人凭脑袋赚钱,但现在温州的劳动生产率在全省列倒数第1位,说明温州人是全省最凭苦力赚钱的群体,当然有相当一部分是外来的劳动力,这就形成了温州产业的低级化。温州空间非常狭小,但单位土地产出效益是全省倒数第1位,所以温州有全省最多的违章建筑,都是低小散的产品,产出效益非常低。温州的新产品产值率也是全省倒数第1位,说明创新也不行。这些主要经济指标都反映出,我们占用了最多的劳动力,消耗了最多的资源,但产出效率非常低,环境还被污染了。最关键的就是产业低小散,没有转型升级,没有从过去依靠资源消耗、规模扩张走向依靠创新、提高单位产品价值。
企业家资源是创新最主要的主体,但温州恰恰是企业家资源流失的城市。温州有200多万企业家走向全国各地,进来的是300多万外来的劳动力,形成的是人力资源的逆向淘汰,温州人靠脑袋赚钱的优势在流失。创新的关键是人才,现在温州人才流失的主要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环境问题。良禽择木而栖,良才择地而居。温州的公共环境不好,城市脏乱差、基础设施配套低小散、房价太高,这样的环境没办法吸引人才。现在温州每万人拥有的人才数是1044人,比全省平均少228人,由于没有相应的智力支撑,产业转型升级就滞后于全国全省其他地方。二是教育问题。人才既有流动问题,也有培养教育机制问题。一方面人才出大于进,是逆差,所以要营造良好的人才环境。市委给组织部和人力社保局的一项重要任务是,明年实现人才进出平衡,后年实现顺差。另一方面要加大培养教育力度,现在总体的教育供给不足。像美国新泽西州只有800多万人口,但有高等学校58所,温州只有7所。美国之所以成为全世界最强大的国家,就是靠人才、靠教育,他们有非常完善的教育体制,同时环境比较好,人才一直都是顺差,流进的大大多于流出的。
温州产业低小散是一种表现形态,本质内涵是人才环境和教育供给的问题,如果没有人才的提升,就没有温州的未来。同时,教育发展也是老百姓生活的需要。人是发展的手段,也是发展的目的。人力资源既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要素,同时发展的目标也是为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改革开放30多年,老百姓生活已经从物质品消费逐步走向精神品消费,而教育既是提升人的全面素质的重要途径,也是提升人的品位和体验世界基本技能的平台。人作为手段推进经济发展,需要环境和教育;人作为发展目的,也需要提高教育的能力和水平。各级党委政府特别是教育行政部门要切实增强加快教育改革发展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持之以恒地抓紧抓好。
二、以实施国家民办教育综合改革试点为契机,全面深化教育体制改革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人类生产的产品,可以分为物质品与精神品,也可分为私人品与公共品。改革开放30多年,中国在物质品供给方面已经大为丰富,除了极少数低收入群体还有温饱问题外,对一般老百姓来讲,温饱已经不是问题,一般的物质品消费也不是问题,关键是精神品消费需要难以得到满足。从私人品与公共品角度看,私人品领域已经极大丰富,包括服装、家电等私人品消费不存在太大问题,主要问题在公共品消费。现在老百姓意见最大的是公立学校、公立医院、公路、公共交通,甚至包括公共厕所,而带“公”字头的生产者是政府。概括起来讲,现在最突出的问题就是精神品和公共品领域难以满足老百姓的需求。教育作为体验型、精神性的公共品,显得尤为突出。
现在社会上涉及教育问题的请托找关系之风比较严重,一方面说明温州人重视教育,另一方面更说明优质教育公共品供给能力远远满足不了老百姓的需求,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也是多年来的顽疾。教育作为最大的短缺公共品,分析其原因和表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办学体制总体比较封闭。由于过度强调公共品属性,形成了一个封闭的政府垄断体制,政府没有足够的能力和财力办好这样的产品供给,又因为这种封闭导致社会化、多元化的民间资本难以进入,带来了整体生产能力的不足。二是公办与民办的二元结构。这与前一个问题是联系在一起的,封闭的体制不让人家来办,即便让人家来办,也是另眼相待,实行带有歧视性的政策。比如:在土地供给上,民办学校必须招拍挂,公办学校是行政划拨的;在经费上,民办学校要全额收费,要靠学费解决,而公办学校的生均经费和教师工资都是全额拨款的;在保障上,民办教师是没有社会保障的,公办学校是有的。二元结构形成了不公平竞争,使得民办学校的竞争力远远低于公办学校,这是不公平的。社会主义的本质体现在公平正义上,现在在教育领域还没有体现出这样的公平正义。三是公办学校政事合一、管办合一。公办学校都是政府的附属物,市教育局长俨然是温州学校的总校长,没有建立起法人财产权,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法人治理结构和学校的自主权利,没有建立起相应的现代事业单位体制。四是教育要素市场化改革的滞后。在教育中,教师是主体,是最核心的人力资源,但没有形成市场化配臵方式,公办学校与民办学校之间的教师是不能流动的,也不愿意流动,因为社会保障和身份不一样,所以教师的自由意志不能得到充分表达和实现。市场经济就是市场在资源要素配臵中起基础性作用,本质就是要素的自由流动。现在在教育领域,最核心的人力资源的流动是不自由的,根本原因是体制不公平、制度有障碍。这些问题构成了整个教育领域的制度性缺陷,这种不公平、不自由和封闭性的二元结构带来了全社会教育资源配臵的扭曲和低效率,带来了整个教育发展与老百姓要求的巨大落差。
社会公平的起点是教育公平,如果教育本身不公平,那怎么可能为老百姓提供满意教育?当然这些问题不是教育领域所独有的,而是公共品生产领域的普遍问题,包括文教卫体等领域都存在这些问题,无非是教育领域比较清醒地认识到这些问题。我们必须有改革的勇气、魄力和胆色,率先在教育领域推进改革。2012年其他领域改革也要同步推进、全方位推进。就教师来讲,从身份管理到资格管理,促进教师的自由流动,必须有不同所有制学校之间的公平环境,同时要有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等基础性改革,这些基础性改革对文教卫体等各个公共品领域的改革都是适用的。教育领域推进这些基础性改革,对面上的整个政府举办的事业单位改革都会起到积极推动作用。在具体工作中,教育体制改革重点要在以下五个方面取得新突破:
(一)深化办学体制改革。深化产权制度改革,探索实行法人财产所有权与运营管理权分离,破除制约民办教育发展的关键性障碍。实行开放办学,鼓励各类办学主体以独资、合资、合作、股份等多种方式参与办学,支持公办学校与民办学校开展校际合作,鼓励优质公办学校通过多种方式参与、支持民办学校办学。建立公平竞争、优胜劣汰的机制,让家长和学生“用脚投票”,促进不同学校之间的良性竞争。
(二)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以深化办学体制改革为切入点,改变政府过去“大包大揽”模式,放开教育投资、生产、供给领域,变过去的财政投入为资本金和项目投入,以国有投资引导民间投资,吸引社会力量和民间资本进入,大幅提升教育产品的生产能力,更好地满足群众需求。完善教育投融资平台,积极探索教育信托投资,支持民办学校设立教育基金,鼓励登记为企业法人的民办学校探索创建教育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吸引更多民间资金参与教育发展。
(三)深化管理体制改革。转变政府对教育公共品生产的管理理念,探索政府花钱买教育服务的方式方法,逐步实现对公民办学校的平等的政府财政拨款,形成公办与民办公平有序的竞争态势,以竞争提升效率、激发活力。推进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从管办合一转为适度的政事分开、管办分离,尊重学校作为独立法人主体的财产权和管理权,建立健全不同办学主体的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分类考核、按质论价,切实为社会提供更加丰富的优质教育产品。积极探索教育公共治理机制,更好发挥行业协会、专业学会、基金会等各类社会组织在教育公共治理中的作用。
(四)深化内部运行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现代事业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探索实行校董会、校监会和管理班子的现代学校制度,加强学校董事会或理事会建设,推行监事会或监事制度,健全教职员工代表大会制度,创新内部运行管理,切实提高教育质量。深入推进学校用工制度、分配制度、职称评定和人才评价机制改革,真正体现干多干少、干好干坏不一样,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切实提高教育质量和水平。
(五)大力发展教育产业。教育兼有事业和产业的属性,既是重要的公共事业,也是重要的产业门类。教育不能产业化,但教育产业一定要加快发展。建立以现代服务业为主体的产业体系是温州经济转型的主攻方向,而在现代服务业中,教育产业的层次更高、效益更好、正外部性更强。推进教育产业发展,不仅会带来教育自身的振兴,也必然会带来高端要素的集聚,形成智力溢出效应,从而带动产业转型升级和城市有机更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要以深化教育体制改革为动力,更多地把人力资源、资本和土地投到教育上来,使教育既成为满足老百姓需求的公共事业,又成为带动产业转型升级的支柱产业。大力发展教育产业的关键是改革开放,充分发挥民间的力量,尊重老百姓的创造性,引导鼓励民间推进温州教育的整体发展。
三、强化创先争优,努力开创温州教育改革发展新局面
各地各部门要坚持以“全省领先、全国一流”为目标,形成比追赶超态势,以有力举措支持教育改革,以实际行动体现教育优先,进一步强化教育发展保障,全力推动温州教育走在全省全国前列。
(一)切实加强和改善对教育工作的领导。最基本的一条要求是,各级党委政府、各有关部门要把教育摆在最优先的位臵,真正做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优先安排教育发展、财政资金优先保障教育投入、公共资源优先满足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需要。当教育的资源配臵,当教育工作与其他工作发生矛盾的时候,你把教育放在第一位,市委市政府一定会表扬你,但你把教育放在第二位,一定会受到市委市政府的批评。
(二)进一步强化教育改革发展的政策支持。教育的投入是产出效益最大的投入,而且是长线投资。教育要舍得投入,教育优先要体现在资源配臵的优先上。如果一个城市教育办得好,就会有很高的美誉度,就会让人情有独钟。像波士顿,一个哈佛、一个麻省,两个世界一流的大学在城市当中,比什么都强。如果哪天人家一想到温州,就想到温州医学院、温州大学、温州商学院等等,那就是温州城市和温州教育的成功。小地名,大指向,关键要实实在在,真正把学校办好。在推进教育体制改革的同时,要深化相关配套改革,进一步完善投融资、行政管理、公共财政、土地供给、社会保障等政策配套体系,为教育改革发展创造良好的公共政策环境。
(三)着力营造教育改革发展的良好氛围。教育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推进教育改革发展需要全市上下共同努力。要坚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造,大力弘扬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和文明风尚。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教书育人能力。要加强舆论宣传引导力度,切实营造全社会共同关心支持教育改革发展的良好氛围。
过去温州靠改革赢得了体制先发优势,引领了全国市场经济发展。今天我们着力深化教育体制改革,也一定会赢得教育发展的先发优势,开启温州教育大发展的新篇章,推进“三生融合幸福温州”建设。教育工作非常重要,希望大家以今天的会议为契机,加大改革、加快开放,加大投入、加快发展,以温州教育的发展来推进温州人力资源水平的提升,促进温州经济社会转型发展,最终推动老百姓幸福生活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