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多予少取放活方针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时间:2019-05-13 05:15:1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坚持多予少取放活方针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坚持多予少取放活方针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第一篇:坚持多予少取放活方针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坚持“多予、少取、放活”方针,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提出,“十一五”时期要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协调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重点在“多予”上下功夫。“多予、少取、放活”体现了党中央对农民利益的高度重视,体现了“三农”问题的高度重视,已成为我党农村工作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方针。

一、我党关于“多予、少取、放活”的农村工作的方针的提出。

从1998年10月14日十五届三中全会的决定,到XX年12月31日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中央XX年1号文件),我党“多予、少取、放活”农村工作方针的确立经历了一个初始、完善和成熟的过程。最早的提法是“多予少取”,见于1998年10月14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五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决定》中指出:“切实减轻农民负担。这是保护农村生产力,保持农村稳定的大事。坚持多予少取,让农民得到更多的实惠。农村各项建设都要尊重群众意愿,量力而行。”XX年3月2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行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中提出:“为了保护农村生产力,实现农村经济持续发展和社会稳定,必须注意对农民多给予、少索取,整个国民收入分配要在较长的时间内向农民倾斜,并且要突出地抓好减轻农民负担工作,让农民得到更多的实惠。”XX年1月6日至7日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进一步强调,增加农民收入,总的指导思想是“多予,少取,放活”。XX年12月3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做好农民增收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各级党委和政府要认真贯彻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按照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调整农业结构,扩大农民就业,加快科技进步,深化农村改革,增加农业投入,强化对农业支持保护,力争实现农民收入较快增长,尽快扭转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趋势。《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标志着党中央关于“多予、少取、放活”农村工作方针的进一步成熟。

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的深刻内涵

“多予、少取、放活”六字,言简意赅,意义非凡,“多予”是重点、“少取”是前提,“放活”是根本。三者之间是一个有机统一体。

多予,就是要加大对农业的投入,为农民增收创造条件。完善和落实农业补贴政策、农产品价格政策、扶贫开发政策,尽力向农村提供必需的公共产品和社会福利。逐步把政府公共财政、公共产品、公共服务的覆盖面扩大到农村,落实农村九年义务教育,建立农村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加快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加大对农村农业技术和信贷资金等方面的支持。

少取,就是减轻农民负担,保护农民合法权益。实现城乡税赋制度的统一,取消面向农民的各种不合理收费,清理并规范各项涉农收费,切实加强农民负担监督管理,;规范政府行为,坚杜绝乱摊派、乱集资、乱罚款现象。推进镇村管理体制改革。

放活,就是搞活农村经营机制,消除体制束缚和政策障碍,给予农民更多的自主权,激发农民自主创业增收的积极性。一是按照市场经济规律,放手发展农村个体、私营经济,积极引导民间资本发展;二是在尊重农民意愿的基础上,大力推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三是加强农民工的权益保护,改善农民劳务输出的环境,提高农民就业率;四是建立健全农村信贷体系,下大力气解决农村发展资金困难问题;五是加强农产品流通渠道体系建设,开辟运销农产品的绿色通道,提高农产品销售额。

三、我县落实“多予、少取、放活”方针的成效和措施

近年来,我县认真贯彻“多予、少取、放活”方针,积极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措施,不断推进农村各项改革,切实加强农民负担管理,农民收入持续保持较快增长的良好势头。

一是坚持了“富民优先”原则,在多予上下功夫。逐年加大了对农业资金的投入,加快了农村新老五件实事的推进。一方面,加大了政府扶持力度。调整投入结构,完善和落实了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补贴等农业补贴政策、增强抗御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的能力,逐步建立完善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体系。另一方面,尽力向农村提供必需的公共产品和社会福利。落实农村九年义务教育、建立农村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加快了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金融服务,逐步把政府公共财政、公共产品、公共服务的覆盖面扩大到农村。

二是坚持“轻徭薄赋”政策,在少取上把关口。积极推进农村税费改革、乡镇机构改革、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等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综合改革;全面落实好取消农业税政策,规范完善村内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制度,建立健全了控减农民负担的长效管理机制,努力形成促进农业发展、农村繁荣、农民增收的良好环境。不断深化,规范涉农收费,加强监督管理,防止农民负担反弹。XX年以来,全县累计减负2.2亿元,三是坚持“灵活多样”方针,在放活上做文章。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突破一切妨碍农民增收的思想观念,革除一切束缚农民增收的体制弊端,消除城乡壁垒,促进产品和要素在城乡间、地区间自由流动、公平竞争,激发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同时,积极鼓励和引导商业资本、民间资本、外资投入农业开发,建立培养和造就农村能人的新机制,营造鼓励能人干事业、支持能人干成事业的良好社会氛围。

第二篇:多予少取引导结构调整

中央1号文件指出:“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必须培育发达的畜牧业”,并要求从2005年起,实施奶牛良种繁育项目补贴。2005年中央财政计划投入1000多万元资金,对项目区奶牛良种冻精给予适当补贴,目前有关部门正在制定具体办法。主要内容有:在北京、黑龙江、上海、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七个省区市项目实施区域,对每剂优质冻精补贴10元,补贴对象以区域内的农民饲养户为主。在项目区内,由省级畜牧部门组织市县进行良种补贴,县级畜牧部门确定并登记符合条件的奶牛饲养农户。争取每年改良110万头产奶母牛,用5年左右的时间,逐步淘汰项目区的低产奶牛,使项目区良种奶牛的品种覆盖率达到90%以上,使全国奶牛良种覆盖率从现在的34%提高到70%左右,奶牛产奶性能得到明显的改善,平均个体年产奶量由3000公斤增加到4500公斤左右。

特别提醒:补贴操作方法,由农业部畜牧主管部门公布通过专家评选的优质公牛和所属公牛站名单,各优势区域内的省级畜牧主管部门根据核准的奶牛补贴头数,与种公牛站签订合同。当地畜牧部门指定配种员,统一向本区域奶农提供配种服务,每剂冻精向农民少收10元费用。

小额信贷、财政贴息

推广无害化养殖小区

中央1号文件专门要求通过小额信贷、财政贴息等方式,增加投入,支持养殖小区建设畜禽粪便和污水无害化处理设施,以养殖小区为载体,推广统一的专用品种、统一的技术规程、统一的质量标准和统一的产品品牌,实现全程控制,走养殖小区化、小区标准化的路子,把养殖小区建设成为标准化基地和优质安全畜产品的生产基地。

特别提醒:鼓励农民实行种养结合,鼓励养殖小区开展畜禽粪便的综合利用,生产有机肥;通过小额信贷和财政贴息等方式,对养殖小区建设畜禽粪便和污水无害化处理设施给予适当补贴。

减轻农产品加工业税负

加快食品业增值税转型

中央1号文件要求尽快完善农产品加工业增值税政策。按照增值税转型改革的统一部署,加快食品等农产品加工业增值税转型的步伐。

为减轻农产品加工业的增值税负担,当前可以考虑通过在农产品加工业实行消费型增值税,允许抵扣固定资产进项税额的办法,增加其可抵扣进项税额。根据设想,实行消费型增值税后,农产品加工企业取得的固定资产所含进项税额准予计算抵扣,这有利于克服生产型增值税存在的重复征税因素,减轻企业税负。根据对2003年全国统计数据测算结果,全国农产品加工业实行增值税转型,将增加160亿元左右可抵扣税额,相当于国家为农产品加工业直接注入一笔发展资金。

特别提醒:目前我国农产品加工业税收存在“高征低扣”的问题,解决这个问题的根本渠道只能是统一农产品与工业品的适用税率,但目前这一办法实行难度较大,尚需进一步调查研究。

第三篇: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党的十六大以来,在中央正确领导下,各地区、各部门按照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积极推进改革开放,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经济社会的发展能有目前这样的好形势,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党和政府在近几年的宏观调控中切实加强了农业和农村这个薄弱环节,扭转了前几年粮食生产滑坡和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局面。这次宏观调控的一大成果,就是把农业农村稳住了,从而稳定了市场,稳住了人心。

中国的国情决定了农业和农村的发展事关全局,只有真正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才能把握住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动权。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任务,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现代化,农业和农村始终是难点和重点。必须站在全局的高度,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现代化进程中的一项重要历史使命,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认识和共同行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认真贯彻党在农村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坚持农村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特别是要在多予上下功夫,真正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全面推进农村的发展。经过全党全国的不懈努力,使农业生产力水平有一个较大的提高,使广大农民的生活有比较明显的改善,使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切实加强,使农村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使农村基层民主建设继续推进。归根到底,要切实保障农民的民主权利,使农民得到实实在在的物质利益。

从农业支持工业,到工业反哺农业;从农村服务城市,到城市带动农村。工与农、城和乡,这两大关系正在实现着从未有过的历史性转变。我们正在寻找破解“三农”难题的“金钥匙”。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个全面的目标,绝不单纯是搞新村建设,必须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全面推进农村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党的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必须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注重实效,着力解决农民生产、生活中最迫切的实际问题,使新农村建设带给农民实惠、受到农民拥护,扎实稳步地向前推进。

目前我国农业和农村的发展还处在爬坡阶段,农业、农村仍然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最薄弱的环节。会议根据当前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实际,强调要重点抓好六个方面的工作:

(一)把国家建设资金的投入更多地转向农村,切实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二)围绕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推进农村综合改革;

(三)稳步发展粮食生产,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四)坚持农村土地基本经营制度和严格控制建设占地,确保农业发展和农村稳定;

(五)引导农民有序进城务工,公平对待农民工及发展县域经济、促进农村劳动力就近转移;

(六)增加对农村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投入,从多方面加强农村公共服务。

目前中央关于农村工作的大政方针已经明确,政策措施陆续出台,能否取得预期效果,关键在于加强领导,统一思想,狠抓落实。各地区、各部门必须充分认识“三农”工作对全局的重大意义,切实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领导干部要经常到农村做全面深入的调查研究,真正掌握农村的真实情况,了解农民的愿望和要求,认真研究制定和切实落实促进农村发展的具体措施。

做好农业农村工作,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意义重大。要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各项任务,加大工作力度。要稳定、完善、强化各项行之有效的惠农支农政策,国家财政支农资金增量要高于上年,国债和预算内资金用于农村建设的比重要高于上年,其中直接用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资金要高于上年。要继续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1

要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正在农村开展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要结合农村实际,有针对性地开展正面教育,解决党组织和党员队伍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解决影响改革发展稳定的主要问题,解决群众最关心的重点问题,务求取得实效,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坚强的政治和组织保障。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时代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光荣而艰巨,任重而道远。我们要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坚定信心,以脚踏实地的态度,求真务实的作风,锐意创新的精神,缜密细致的工作,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伟大事业而努力奋斗

第四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二十字方针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目标是什么?

最佳答案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政策问答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目标是什么?

答: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既是中央对新农村建设的要求,也是其总体目标。这20个字包含的内容极为丰富,涉及农村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管理等方方面面。新农村建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涵盖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全面体现了新形势下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实现这五句话提出的要求,就是农村各方面实现协调、全面发展的过程。

“生产发展”,新农村的物质基础。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生产发展。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强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产业支撑。

“生活宽裕,新农村建设的核心目标。要达到生活宽裕的目标,就是要千方百计开辟各种增收渠道,增加农民收入。

“乡风文明”,提高农民整体素质。乡风文明本质上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问题,内容包括文化、风俗、法制、社会治安等诸多方面。

“村容整洁”,改善农民生存状态,新农村建设中“村容整洁”的要求,最主要的是为农村地区提供更好的生产、生活、生态条件。

“管理民主”,完善农村基层民主自治制度是实现乡村管理民主的关键所在。

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把握的原则是什么?

答:要把握好五个“坚持”原则:一是坚持发展经济,富裕农民;二是坚持政府引导,农民主体;三是坚持突出重点,整体推进;四是坚持循序渐进,务求实效;五是坚持节余资源,持续发展。

三、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内涵是什么?

答:十六届五中全会对新农村建设提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20字方针,描绘出一幅新农村的美好蓝图。这20字方针,既是我国新农村建设长期的奋斗目标,也是新农村建设的必由之路,各个方面相互联系、互为因果,主要包括发展新产业、建设新村镇、构筑新设施、培育新农民、树立新风尚等方面的丰富内涵。发展新产业,就是要打牢物质基础,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民持续增收,这是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的着力点。建设新村镇,就是要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使农村的发展得到合理规划。构筑新设施,就是要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基础设施,包括清洁安全饮水、道路交通、电力、信息网络及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等。培育新农民,就是要加强基础教育和职业培训,推进农村科技推广和医疗卫生体系等,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守法纪、讲文明”的新型农民。树立新风尚,就是要加强和完善农村民主法制建设,创造和谐的发展环境,倡导新风尚。

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思路是什么?

答:在指导思想上,明确了一个基本认识,即新农村建设的中心任务是发展农村生产力,不能把新农村建设简单地理解为新村庄建设;强调必须坚持统筹城乡发展这个根本指导方针,在符合农民意愿、带给农民实惠、得到农民拥护的基础上

扎实稳步地推进。在具体工作思路上,不仅注重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居住环境,改变村容村貌,而且注重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不仅重视在经济上保障农民的物质利益,而且重视在政治上尊重农民的民主权利,强调继续推进农村基层民主建设;不仅强调立足于促进农业和农村自身的改革与发展,而且重视工业支持农业、城市带动农村;不仅强调政府的支持和引导,而且注重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提倡引导社会力量参与;不仅立足于解决当前的突出问题,而且谋划长远,提出了保障新农村建设持续进行的政策框架。

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什么?

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依靠农民辛勤劳动、国家扶持和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使新农村建设成为全党全国的共同行动。但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广大农民群众,要引导农民通过勤劳的双手,创造自己美好的家园。

六、农民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能得到哪些实惠和好处?

一是可以享受到完全取消农业“三税”的实惠。在全国范围内将全面取消农业特产税、牧业税和农业税,使农业“三税”划上了历史的句号。

二是可以更多地享受到国家财政的直接补贴。国家继续强化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力度;加大中央财政对粮食主产县和财政困难县的奖励补助力度;加大农业综合支持和服务能力建设力度,增加农田水利、农业科技、扶贫开发和农业投入,完善减灾防灾体系、动物防疫体系和农村流通体系,加强饮水安全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三是可以在教育、医疗、保障和文化服务上得到直接好处。国家实行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免费提供课本和补助寄宿生生活费政策,同时,加快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试点工作,中央和地方财政将较大幅度提高补助标准,建立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加快农村公共卫生体系和农村医疗求助制度建设;进一步完善农村“五保户”供养、特困户生活救助、农村灾民补助等社会救助体系,积极探索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继续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和农村电影数字化放映工程,加快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村基层服务点建设,逐步做到县有文化馆、图书馆,乡镇有综合文化站,村有文化活动室,满足农民的文化需求。

四是可以享受到国家公共财政对农村的更多支持。2006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国家财政支农资金增量要高于上年,国债和预算内资金用于农村建设的比重要高于上年,其中直接用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资金要高于上年。广大农民都可以从中央的这些惠农政策中得到更多的好处。

七、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如何发挥战斗堡垒和先锋模范作用?

答:一是认真组织学习,不断激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热情。党组织要带领村“两委”成员和广大党员认真学习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和省委七届九次全会精神,做到先学一步,学深一点,同时帮助广大农民搞好学习,深刻认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意义、总体要求、主要措施,以及给广大农民带来的实惠,深刻认识农民自己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进而把广大农民动员起来、组织起来,积极投身到建设新农村的伟大实践中来。

二是增强创业能力,不断提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本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任务是要努力实现生产发展,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农村各种组织和各项工作的领导核心,广大农村党员、干部是建设社会主义

新农村的骨干力量。因此,要选好配强农村基层干部,积极发展新党员。选拔农村基层干部要突出“发展能力强、奉献精神强和公道正派理念强”的要求,发展农村党员要在坚持党员标准的前提下,突出“带头致富能力强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能力强”的要求。同时,加强对现有农村基层干部和党员的培训,努力使他们掌握职业技能和实用技术,以过硬的本领积极投身到全民创业行动中来,以实际行动促进新农村建设。

三是发挥示范作用,不断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开路先锋。农村基层党组织要带领党员干部,组织农民深入讨论研究,制定好新农村建设的规划。要动员广大党员干部当好新农村建设的开路者,要求农民做的,自己先走一步、先做一点,要求农民不做的,自己首先不做;当好帮带者,积极参加“双培双带”先锋工程,带领群众共同创业;当好保护者,切实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让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首先得到实惠;当好调解者,积极化解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出现的新矛盾和新问题,维护农村社会的稳定。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二十字要求与三个文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有什么联系?

【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有什么联系?

人教版书上的答案最好 我们讲过吗 最佳答案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总体要求:“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这二十字方针: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既是中央对新农村建设的要求,也是其总体目标。这20个字包含的内容极为丰富,涉及农村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管理等方方面面。

1、“生产发展”——新农村的物质基础

2、“生活宽裕”——新农村建设的核心目标

3、“乡风文明”——提高农民整体素质

4、“村容整洁”——改善农民生存状态

5、“管理民主”———健全村民自治制度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二十字要求与三个文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是一致的

1、“生产发展”——新农村的物质基础(物质文明)

2、“生活宽裕”——新农村建设的核心目标(物质文明)

3、“乡风文明”——提高农民整体素质(精神文明)

4、“村容整洁”——改善农民生存状态(精神文明)

5、“管理民主”———健全村民自治制度(政治文

明)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二十字要求体现了三个文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

第五篇:浅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及“二十字”方针

浅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及“二十字”方针

镇远县发展和改革局龙秀明

[摘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二十字”方针是对它的高度概括,其内容极为丰富,涵盖了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生产生活、社会管理等方方面面。本文从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的角度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思想和认识,以期提高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理论认识,最终达到解决“三农”问题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的。

[关键词]社会主义新农村、“二十字”方针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二十字”方针,它既是中央对新农村建设的要求,也是总体目标。内容极为丰富,涵盖了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生产生活、社会管理等方面。

一、“生产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

生产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新农村建设的物质基础和前提,是向现代农业发展的过程,目的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其生产设施、经营及管理的水平和现状,决定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民的收入水平。“十一五”时期,不仅工业要转变增长方式,农业也要加大科学技术的推广应用,实现增长方式的转变。在调整农村经济结构的过程中,既要协调粮食与

其他作物的比例,力保我国的粮食安全,又要协调农业与非农产业的关系,实现相互促进和良性协调发展。

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一是要把生产各要素进行有机的优化组合,探索解决耕地、林地、水面等农业资源的有偿流转和转让的体制机制,生产器械的高效使用,种养殖、农业生产水、电、路等基础设施的规划、布局与建设及农业农村经营、管理等责权利关系和投入机制等问题,降低综合生产成本和提高投产率,使农业生产向专业化、集约化、规模化、产业化和现代化的现代农业转化。二是把培育新型农民和搞好农民劳动力转移作为一项长期和根本措施来抓,通过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和致富能力,大力实施农村实用技术、职业技能培训,分期分批有针对性地举办相关技术培训。只有减少农业从业人员,才能实现农业从业人员资源占有量的增加,也才能实现向现代农业的转变,从而提高农业从业人员的收入。三是做好农业人口的稳步转移。自改革开放以来,农业农村在发生着巨大变化,农民有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选择。对于自然条件恶劣,交通、通讯不便或是要付出很大代价才能解决基础设施建设的自然村组的农户,做好农村人口的稳步转移就显得尤为重要和突出。随着农民在集镇或城市务工或从事二、三产业的实践,他们又已基本或完全能够在这些地方生存和发展,为农民向集镇转移创造了条件,同时又可增加城镇人口,关键是要通过产业和引领企业建设增加非农就业机会的问题。在实施好农业人口的稳步转移的同时,又为农业各种资向规模化、专业化生产提供和创造有利条件,亦有利于生产发展。

二、“生活宽裕”是农村建设的目标

要实现“生活宽裕”的新农村建设目标,归根到底,是要解决农民

收支结构调整和农业农村建设投入问题。一是要认真分析农民的收支结构,找准为农民增收节支切入点。目前,农民的收入来源主要来源于种养殖业和外出务工从事二、三产业,种养殖业收入增加的幅度是很低的。同时,农民的支出除基本生活开支外,要投入住房、猪牛圈舍、农用机具器械、农田水利建设、农村公益事业建设及就医、学习培训等。二是要解决好农业农村建设投入的问题。从大量的数字可以看出,对农业农村的投入不足和滞后,是农业农村发展滞后的根本原因。只有通过各种增收渠道,增加农民收入,农民才有资本投入农业农村;中央、地方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加大对农业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才能减少农民的投入,实现农民生活的宽裕。国家全面取消农业税,农村合作医疗、教育、农业农村等政策及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加大等也正是为了使他们实现“生活宽裕”。

农民生活宽裕了就可以激发农村广阔而巨大的消费潜力,让农民的需求真正成为一种有效需求,从而实现消费拉动国民经济的战战备略意图。

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中央、地方各级政府分析和了解农业农村的收支结构和增加对农业农村的投入,才是关注民生真实现。也仅有如此,才能实现 “生活宽裕”的农村建设目标。

三、“乡风文明”是农民整体素质提高的体现

“乡风文明”实质上是农村党建、精神文明及文化建设等问题,内容包括对农村思想文化、风俗习俗、社会法制、治安等诸多方面的领导、引导和建设。

近年来,虽然一些地区的农村经济得到较快发展,但文化生活却发展很缓慢,同时一些不良文化有所抬头。农村文化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还不协调、不相适应,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急待提高,主要问题是基层组织协调乏力、文化基础设施落后、文化学习宣传体制不顺、机制不活,工作方式方法上没有与时俱进。因此,如何使广大农民过上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生活,实现“乡风文明”,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任务。

移风易俗是“乡风文明”的重要工作任务。一方面,要继承和发扬好农村良好健康的风俗习惯;另一方面,又要革除陈规陋习,不给不良习气生存、发展的土壤和空间。

四、“村容整洁”是改善农村生存状态的必然要求

“村容整洁”是新农村建设中对农村住房、交通、通讯、文化、教育、卫生、环保等社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和实施过程的基本要求,为农村提供更好的生存和发展条件。

长期以来,绝大部分的农村地区没有经过规划,住房、供水、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均是因时、因地和农民自家的情况自行决定,没有经过分析论证,更谈不上优化布局。人居环境很难让人满意。一方面造成土地的大量浪费;另一方面造成设备设施的低水平重复建设。在相关于硬件设施缺乏的同时,加上农户、家族等在历史上形成的不理解、不容让、看不得别人比自己好等不和谐因素而形成的矛盾和隔阂,再加上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另一方面所造成的“小家庭”、“小生产”和“均等占有”等负面影响,在缺乏行政干预和协调的情况下,环境污染、乱搭乱建、乱用资源等问题日益突显。

实施新农村移民搬迁是实现“村容整洁”和农业人口的转移的最有效和最直接的办法。新农村移民搬迁,主要目的是要改变城乡的“二元结构”,在规划设计中充分考虑农村深厚的风俗习俗及生产生活过程中的实际需要和经济社会发展而应配套的相应基础设

施,实现“生产地”与“生活地”分离。它又包括就近搬迁和向城镇搬迁两种方式。

五、“管理民主”是民主与集中制度下的人民当家作主与现代科学管理的结合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目前农村地区普遍实行村民自治制度,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农民不仅注重其自身的经济利益,也更关心他们的民主权利,因为只有他们的民主权利得到保障,他们的经济利益才能得到保证。我们的党和中央要求政治文明及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也正是为了保障农民合法的经济利益和民主权利。农村在变,农民也在改变,他们采取保障利益和权利的方式或手段也在改变,最终是朝着科学管理的方向变。当前,加强农村级基层组织建设、转变乡镇政府职能是“管理民主”的要求。

当然,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也要特别注意的是:一是要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在征地、拆迁、就业转变等涉及农民切身利、经营、管理和决策等问题时,必须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这是依法行政,实现民主管理和决策、关注民生的基本要求。二是国家、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支持新农村建设时,一定要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量力而行,避免搞成形象工程、政绩工程。要根据当地的文化传统等,有近期、中期和远期规划的区别,在规划过程中千万不能搞一刀切。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长期、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我们要运用发展变化的观点,正确透析事物的双重性,扬长避短;用历史唯物主义和科学辩证法,解决我们改革和发展中的问题;深刻领会“二十字”方针的侧重点,并将其相互涵盖和衔接进行融会和

有机统一,解放思想、努力探索、扎实工作,最终达到解决“三农”问题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的。

下载坚持多予少取放活方针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word格式文档
下载坚持多予少取放活方针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三个坚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文章标题:三个坚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诸暨历史悠久、经济综合实力位居“全国农村综合实力百强县(市)”第**位。我自1999年5月起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在此之前曾任三届村妇女主任。......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二十字方针(5篇)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目标是什么?最佳答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政策问答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目标是什么?答: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

    如何结合实际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如何结合实际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雉城镇积极引导农民发展壮大茄子、葡萄、种鸭等效益农业,闯出了一条科技兴农之路的事实给出了很好的回答。茄子 让“万元田”美梦成真彭......

    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建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稳步地......

    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2009年,是洪湖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的一年,在这一年里,该乡针对农村普遍存在“屋内现代化,屋外脏乱差”的生活实际,以建立健全村民事......

    专题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专题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1、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本要求是什么?(目标) 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2、 谈谈你对新农村建设目标的理解。 新......

    扎扎实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文章标题:扎扎实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认真贯彻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扎扎实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市委书记全市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06年3月 日)(送审稿)同志们:这次......

    扎扎实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文章标题:扎扎实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认真贯彻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扎扎实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市委书记全市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06年3月 日)(送审稿)同志们:这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