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十八届三中全会:政府和市场关系
以下是由
在即将召开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各界期待中央推出一揽子改革方案,并明确推进时间表,真正拉开中国第四轮改革大幕。在具体领域上,目前呼声较高包括行政管理、金融体制、财税体制、资源价格、土地制度、户籍制度、收入分配等领域改革
按照中共中央既定工作安排,今年11月将召开十八届三中全会,研究全面深化改革重大问题。这将是左右未来十年中国政经走势的一次重要会议,各界对此充满期待。
7月23日,总书记在湖北省武汉市主持召开部分省市负责人座谈会,征求对全面深化改革的意见和建议,这次座谈会传递了中共中央坚持改革开放的决心和勇气,并透露出十八届三中全会的诸多议题。
综合本次座谈会和各方信息可以看出,各界期待十八届三中全会在消除市场壁垒、财税体系调整、国有和民营经济发展、政府职能转变、收入分配改革、社会体制改革、党的领导等议题上能有重大突破。
“主要讲经济体制。”一位接近决策层人士介绍说,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方向不会动摇,因为这是一脉相承的。
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取向的改革,发端于20世纪80年代,到本世纪初,市场经济体制框架基本确立。经过20多年的发展,改革带来的红利正在消退,新的经济社会问题正阻碍着中国发展,因而深化改革势在必然。而从历史经验和当下主流意见来看,十八届三中全会无疑是进行第四轮改革的最好时机。
更彻底的市场化
“那时候逢年过节发票一个人才二两花生米。”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会长宋晓梧经历过改革开放前物质极度匮乏的生活。用宋的话说,“当时每月一点油、二两肉,买东西都得凭票。”
在这种状态下,中国的改革开放起步。
经过20多年的发展,中国社会财富增加迅速,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极大改善,在很多“过来人”看来,社会财富的增加就像魔术一样。
以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为重要标志,中国经济再次迎来了新一轮上升期,“入世”带来的红利再加上在改革上的突破,例如2003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使得经济增长的潜能得到极大地释放。
“现在回过头来看,经过30年的发展我们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我们从人均GDp不到200美元现在超过6000美元,应该看到发展阶段不一样,面临的问题也不一样,采取的措施也应有所变化。”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会长宋晓梧告诉《财经》记者。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一位研究人员认为,经济关系中政企不分、政资不分、政社不分、政事不分的现象仍比较突出,财税体制弊端凸显,中央和地方的财力与事权不匹配,现代金融体系有待完善,所有制结构和收入分配结构出现不少新矛盾,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存在一些薄弱环节。
“当前比较突出的问题是地方政府和市场边界问题。”多位受访人士表达了同样的观点。
从上世纪80年代中央向地方放权让利开始,地方政府权限逐步扩大,地方的积极性得到提高,但是经过二三十年的发展,又走向另一个极端。例如地方政府公司化倾向严重,“诸侯经济”越来越严重。
一些地方政府通过对土地运作,经营城市,层层下达招商引资任务、分解GDp指标,地方政府俨然成为一个企业,地方政府首脑成为当地经济活动的董事长和总经理。宋晓梧认为,“诸侯经济”、地方政府公司化问题严重,在某种程度上已成改革要解决的突出问题。
与之相关的是财税体制弊端。上世纪90年代初进行的分税制改革,让中央政府财力偏弱状况等到改善,但经过十多年发展,新的税制不合理问题凸显出来,例如地方的财权与事权不匹配。据悉,即将召开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将会就完善财税体系出台重要政策。
“解决地方财权事权,首先得明确地方政府应该管什么,这个不明确,中央和地方的财权事权就划分不清。”一位资深研究人员介绍说,弄清地方政府职能定位以后,才是中央和地方财权事权如何分配问题。
预计在十八届三中全会报告中,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为突破口,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将是重要议题之一。这和国务院研究中心“改革的重点领域与推进机制研究”小组此前的建议异曲同工。
该研究小组认为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行政权力得不到有效制约是经济体制领域存在的主要矛盾,必须按照建设现代国家要求,把转变政府职能、规范政府行为、约束政府权力作为深化改革的关键和突破口。
“既要把该放的权力放开放到位,又要把该管的事务管住管好,这不仅是当前形势下稳增长、控通胀、防风险的迫切需要,也是保持经济长期持续健康发展的重大举措,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到这一阶段的客观要求。”国务院总理李克强5月13日说。
xiexiebang.com范文网[CHAZIDIAN.COM]
今年3月以来,国务院多次召开会议研究、部署政府职能转变工作,并进行了细致的分工和安排。三次集中下放、取消行政审批权,政府管理要由事前审批更多地转为事中事后监管,实行“宽进严管”。
张卓元认为,推进政府改革,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最重要的是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解决政府“越位”“错位”和“缺位”特别是其中的“越位”问题。
张卓元提出,政府应当从介入过深的经济领域逐步退出,不再充当资源配置主角。政府履行经济调节职能应主要搞好宏观调控,为社会经济活动提供良好的稳定的环境,基本上不干预微观经济活动,真正实行政企分开。
宋晓梧提出,这一轮政府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重在简政放权,除了中央向地方放权外,政府向社会放权也是其中重要内容,即把政府不该管、管不了、管不好的交给企业、社会组织、中介机构去管。
这项改革能够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组织发展程度,这就需要进行经济体制改革之时,大力鼓励社会组织发展,不再走“官办、官管、官运作”的老路。
第四轮改革起步
在即将召开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各界期待中央推出一揽子改革方案,并明确推进时间表,通过对改革的顶层设计,真正拉开中国第四轮改革大幕。
在具体领域上,目前呼声较高包括行政管理、金融体制、财税体制、资源价格、土地制度、户籍制度、收入分配等领域的改革。目前上海社科院、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等智囊机构先后向中央建言献策。
国家开发银行研究院副院长黄剑辉认为在众多需要改革事项中,政府改革至关重要,要加快电力、铁路、公路、卫生、教育领域的改革,打破过度垄断与过度管制,促进市场有效竞争,实现政府在上述领域“行政、监督、股东”三项职能的履职主体有效分离。
在黄剑辉看来,政府三个职能分离,由三个不同的主体来承担,以确保政府调控、引导经济发展职能与市场配置职能“双到位”。
宋晓梧认为在要素市场化上可以改革的空间很大,例如土地,特别农民土地市场化现在尚未真正实现,仍由政府部门垄断;劳动力的市场化也存在很大问题,城乡两个劳动力要素市场被分割开,行政垄断进一步分割了劳动力市场。
资本要素中,利率市场化尚未完成。7月19日,中国决定取消政府规定的银行贷款利率下限,以推进银行业的市场化改革。但存款利率市场化并未实质推动。
收入分配改革虽然有一定进展,例如制定、出台了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若干意见,但是要看到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仍未扭转。
“低收入阶段,收入分配改革重点是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进入中等收入阶段以后,收入分配改革重点就是瞄向共富。”在研究人员看来,改革不仅是一次分配领域,还包括二次分配领域。
中国国际交流中心咨询部副部长王军认为,改革开放30多年后,我们走到了一个十字路口:各种利益诉求冲突不断,各种观点主张相互交织。全社会对于改革的评价、取向以及重点等,分歧越来越大。改革红利有所减弱,“改革综合症”、“改革疲劳症”日益显现。
具体表现为改革共识普遍欠缺,改革方向迷失,改革步伐停滞不前,一些重大改革行动或方案拖而不决或决而不做,比如,收入分配体制改革、资源要素价格改革、垄断行业改革等。
一些部门和地方改革动力不足,甚至成为改革的最大阻力。同时,改革缺乏整体协调,部门化、碎片化现象严重。
为此,王军建议尽快建立中央层面、超脱部门利益、跨行政任期的改革顶层设计机构,可以考虑做实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中央充分授权,使之具有权威性、超脱性,成为受党中央直接领导、独立于行政部门的专门机构,专司对国家经济、社会、外交等领域重大战略和重大决策,进行全局性、长远性、跨部门的统筹设计。
2013年国务院机构改革和政府职能方案起草前,设立改革顶层设计机构的呼声甚高,类似的建议也从不同渠道递交到方案起草小组。据悉,起草小组一度动议设立不同于国家体改委的改革智囊机构,为改革出谋划策,但是最终未被采纳。
升级中国经济模式
黄剑辉介绍说,中国经济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周期,每个周期十年左右,恰好对应于改革开放的三个阶段:上世纪80年代的放权让利改革、90年代的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新世纪“入关”与完善市场经济改革。三轮改革实现了中国社会三次关键的历史性转折,也成为30多年来经济增长周期的三个拐点。
“可以说,改革是中国经济在三次增速下滑之后,又重拾升势的关键。”黄剑辉认为,当前中国经济面临增长动力减缓与下行压力,主要源于融入全球化市场体制改革红利的消退,要实现中国经济的稳定发展,迫切需要新的改革红利来推动经济增长。
在总结中国经济中长期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时,黄剑辉认为,过去十多年发展的一个显著特点是经济发展主要依赖资源、土地、劳动力等要素投入。
在他看来,经济发展大致可以分为要素驱动、效率驱动和创新驱动。过去十多年的快速发展已经导致资源和环境承载力不断下降,资源成本以及对环境破坏的外部成本不断提高,劳动力成本也不断上升,这种依靠要素投入的粗放型发展模式难以为继。
这十多年来,特别是2008年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中国推行的政府主导型高投资模式已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但是要看到这种发展模式的弊病不断显现,已难以为继。
在研究人员看来,政府主导的投资限制了市场配置资源作用,对民间投资造成挤出效应,使得整个经济产出效率下降。同时造成产能过剩,经济结构扭曲;土地财政的不可持续以及影子银行的高杠杆率等问题不断发酵,地方融资平台、房地产等领域风险不断积聚。
“目前来看,由政府推动的投资增长黄金年代已经过去。”黄剑辉认为,未来中国经济发展需要由更高效的市场化投资和更高占比的消费来化解。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常务副理事长郑新立认为,长远看要通过改革释放各方面增长潜力。近期来看,应该通过扩大内需来实现稳增长,把打造经济的升级版作为稳增长的主要举措。
郑新立建议的主要措施包括激活民间投资,增加住房供给,调整消费政策,加大环保投入,全面推开“营改增”改革,有序地推进金融体制改革。
第二篇:十八届三中全会解读政府
《决定》指出:全面正确履行政府职能
关键字:政府职能
新华网北京11月15日电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今日发布,《决定》指出要全面正确履行政府职能。
全面正确履行政府职能。进一步简政放权,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最大限度减少中央政府对微观事务的管理,市场机制能有效调节的经济活动,一律取消审批,对保留的行政审批事项要规范管理、提高效率;直接面向基层、量大面广、由地方管理更方便有效的经济社会事项,一律下放地方和基层管理。
政府要加强发展战略、规划、政策、标准等制定和实施,加强市场活动监管,加强各类公共服务提供。加强中央政府宏观调控职责和能力,加强地方政府公共服务、市场监管、社会管理、环境保护等职责。推广政府购买服务,凡属事务性管理服务,原则上都要引入竞争机制,通过合同、委托等方式向社会购买。
加快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加大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力度,推动公办事业单位与主管部门理顺关系和去行政化,创造条件,逐步取消学校、科研院所、医院等单位的行政级别。建立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推进有条件的事业单位转为企业或社会组织。建立各类事业单位统一登记管理制度。
第三篇:十八届三中全会专题
十八届三中全会专题训练 一、十八届三中全会基本情况
1.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的时间? 2.全会的纲领性文件(公报)是什么?
3、本次全会的主题是什么? 4.什么是“三中全会”现象?
5.如何看待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历史地位?
二、《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公报)的总体介绍
1.全会“决定”的内容简介?
2.全会公报中的“改革开放最主要的成果”是什么? 3.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什么? 4.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思想是什么? 5.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是什么? 6.全面深化改革的核心问题是什么?
7.什么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8.全面深化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什么? 9.“2020年改革愿景”是什么?
10.全会决定要求深化哪六个领域改革?
答:①经济体制;②政治体制;③文化体制;④社会体制;⑤生态文明体制;⑥党的建设制度。
11.深化改革七个方面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答:①加快经济体制改革;②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建设;③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④推进社会事业改革创新;⑤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⑥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成立国家安全委员会);⑦加强和改善党对全面深化改革的领导(成立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
12.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战略意义是什么?
三、全会决定核心内容的理解
全会决定重要的具体考点主要有: 1.推进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时俱进。
2.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由“基础性”作用,改为起“决定性”作用。3.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4.成立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5.成立国家安全委员会。6.必须深化司法体制改革。7.探索建立知识产权法院。
8.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有哪些具体措施? 9.为什么要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答案 一、十八届三中全会基本情况
1.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的时间?
答:2013年11月9日——12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
2.全会的纲领性文件(公报)是什么?
答:《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3.次全会的主题是什么?
答:全面深化改革
4.什么是“三中全会”现象?
答:这是我国的一种政治现象,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每届为5年,每届中央委员会在任期内,大体召开7次中央委员会的全体会议,其中前3次的任务分别为:
一中全会:产生主要领导人,包括总书记、政治局委员和政治局常委;
二中全会:确定国家机构的领导班子等;
三中全会:新领导班子推出他们执政的方向和战略部署。
因此,三中全会通常都很重要,是在前2次全会确定领导班子和领导机构后,本届新班子大政方针及其举措的具体呈现,通常决定着中国未来五到十年甚至更长时间的国家走向。比如,历史上的1956年的八届三中全会,特别是1978年底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中国由“阶级斗争为纲”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历史大转折。5.如何看待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历史地位?
答:十八届三中全会是在中国改革开放走向复杂深水区的情况下召开的一次历史性会议,因为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成就巨大,国力猛增,但问题和矛盾也在积累,有的甚至举步维艰,成为制约中国发展的瓶颈。因此,它的许多针对性举措是非常必要的,其力度之大是改革开放35年来所少有的,产生的积极影响毫无疑问也是巨大的,所以有人将它与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作用相提并论,应该说是有一定道理的。
二、《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公报)的总体介绍
1.全会“决定”的内容简介?
答:全会的纲领性文件《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总共有2万多字,涵盖15个领域,60个具体任务。首先,在框架结构上,全会决定以当前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为提领,按条条谋篇布局。除引言和结束语外,共16个部分,分三大板块:
第一板块:总论。由第一部分构成,主要阐述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义、指导思想、总体思路等。
第二板块:分论。由第二至第十五部分构成,主要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国防和军队6个方面,具体部署全面深化改革的主要任务和重大举措。其中,经济方面开6条(第二至第七部分),政治方面开3条(第八至第十部分),文化方面开1条(第十一部分),社会方面开2条(第十二至第十三部分),生态方面开1条(第十四部分),国防和军队方面开1条(第十五部分)。
第三板块:第十六部分构成,讲组织领导,主要阐述加强和改善党对全面深化改革的领导。
(建议阅读该“决定”全文)
2.全会公报中的“改革开放最主要的成果”是什么?
答: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3.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什么?
答: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4.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思想是什么?
答:全面深化改革,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 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确立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方向)
5.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是什么?
答:经济体制改革。6.全面深化改革的核心问题是什么?
答:处理好政府的市场的关系
7.什么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答:国家治理体系,是党领导人民管理国家的制度体系,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各领域的体制、机制和法律法规安排,也就是一整套紧密相联、相互协调的国家制度。
国家治理能力,是运用国家制度管理社会各方面事务的能力,包括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个方面的能力。
国家统治——国家管理——国家治理——国家治理现代化
治理现代化就是要更加科学、更加民主,同时也要更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这都是我们现代化的含义,不受过去传统的那种生硬的、干巴巴的,或者是非常强硬的方式,向科学、向民主、向制度更好的转化、移动。8.全面深化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什么?
答: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
9.“2020年改革愿景”是什么?
答:到2020年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决定性成果,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 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的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10.全会决定要求深化哪六个领域改革?
答:①经济体制;②政治体制;③文化体制;④社会体制;⑤生态文明体制;⑥党的建设制度。
11.深化改革七个方面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答:①加快经济体制改革;②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建设;③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④推进社会事业改革创新;⑤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⑥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成立国家安全委员会);⑦加强和改善党对全面深化改革的领导(成立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
12.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战略意义是什么?
答:第一,党的十八大提出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意味着在未来7到8年的时间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在原有基础上实现新的全面提升,尽快实现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三步走”战略中的第三步战略目标。第二,是决定实现“两个100年”奋斗目标,即大约到新中国成立100周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这些都 5 必须依靠全面深化改革才能完成。第三,解决当前我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重大问题,继续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势头,迫切要求全面深化改革。
三、全会决定核心内容的理解
全会决定重要的具体考点主要有:(1)推进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时俱进。
(2)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由“基础性”作用,改为起“决定性”作用。(3)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4)成立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5)成立国家安全委员会。(6)必须深化司法体制改革。(7)探索建立知识产权法院。
(8)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有哪些具体措施?(9)为什么要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如何“推进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时俱进”?
答: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就必须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及三项基本政治制度,尤其是要推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时俱进,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优越性。具体措施如下:
第一,推进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理论和实践创新,发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政治制度作用。第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健全立法起草、论证、协调、审议机制,提高立法质量,防止地方保护和部门利益法制化。第三,健全“一府两院”由人大产生、对人大负责、受人大监督制度。健全人大讨论、决定重大事项制度,各级政府重大决策出台前向本级人大报告。第四,加强人大预算决算审查监督、国有资产监督职能。落实税收法定原则。第五,加强人大常委会同人大代表的联系,充分发挥代表作用。通过建立健全代表联络机构、网络平台等形式密切代表同人民群众联系。第六,完善人大工作机制,通过座谈、听证、评估、公布法律草案等扩大公民有序参与立法途径,通过询问、质询、特定问题调查、备案审查等积极回应社会关切。
2.如何理解“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答:这就是说“非公有制”的地位得到提升,可以说与“公有制”放到了同等重要的位置。由此,体现了公报中所讲的市场机制的决定性作用,因为市场机制是讲公平的,在市场中各个主体的竞争是公平状态,而不能有政策上的歧视。在同一市场中,因为你是国有的,所以,政策上扶持你;然后你亏损了,后面可以不断地有财政补贴。而非公经济我和你竞争,我亏损了自担。这种竞争就不应该了。所以,这是市场经济的公平。
5.如何理解“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答:市场作用由以前的“基础性”,变成现在的“决定性”,尽管仅为两字之差,却是本次全会的一个重要亮点,是我国改革开放再上台阶的具体体现,因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就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基础。
它区分出的是对政府和市场的新定位,所谓“市场的归市场”,强调市场作为资源主要分配者的地位,其中的方向性信号是政府应该扮演好仲裁者的角色,主要在社会公共服务领域及市场失灵,包括民生领域发挥主体作用。6.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的意义是什么?
答:经过30多年的快速发展,中国的改革开放进入深水区,各种矛盾和问题纠结在一起,因此,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确保改革取得成功。因此,中央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负责改革总体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7.为什么要设立“国家安全委员会”?
答:因为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及国力增强,国内外面临的形势更加复杂,需要国家层面的专门机构来加强领导;同时,要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增强社会发展活力,提高社会治理水平,维护国家安全,也需要成立这样的机构。7.如何理解“ 必须深化司法体制改革”?
答:要全面深化改革,建设法治中国,就必须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加快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本次全会有关“深化司法体制改革”的最大亮点有:第一,确保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这也是维护宪法法律权威、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健全司法权力运行机制的时代要求;第二,完善人权司法保障制度,包括废止劳动教养,严禁刑讯逼供等。
3.为什么要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答:因为要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就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文化前进方向,坚持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要做到这一点,就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十八大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共24个字: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5.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有哪些具体措施?
答:建设生态文明,①必须建立体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②划定生态保护线,③实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④改革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
第四篇:十八届三中全会
十八届三中全会一、十八届三中全会的重要意义
十八届三中全会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重要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全会科学会打了全面深化改革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时间问题,明确了改革的方向,开启了新的改革窗口,对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里程碑意义。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的科学之南和行动纲领。
二、重点把握的知识点
1.改革与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义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改革开放①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②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③是决定当代命运的关键抉择,④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
全面深化改革关系党和国家工作全局,①实现党的十八大庙会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蓝图②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③解决我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突出毛肚和挑战、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三个必然要求)
2.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思想
全面深化改革,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伊克斯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定信心,凝聚共识,统筹谋划,协同推进(四句话要求),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坚决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努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加广阔的前景。
3.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与2020年的目标
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2020年的目标:到2020年,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决定性成果,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4.全面深化改革的原则
必须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加快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让一切劳动、只是、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三个“让”)注意六个“紧紧围绕”
5.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和核心问题
重点:经济体制改革
核心问题: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6.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的牵引作用
推动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相适应,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7.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的经验
①坚持改革正确方向方向②用于推荐理论创新和时间创新③以人为本④改革发展稳定的统一
8.新机构
①中央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负责改革总体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监督落实(党的角度)
②设立国家安全委员会,完善国家安全体制和国家安全战略,确保国家安全(国家的角度)
9.重要新提法及必须把握的提法
①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②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③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支柱,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基。
④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不断增加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激发非公有制经济活力和创造力。
⑤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基础,科学的宏观调控,有效的政府治理,是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优势的内在要求。
⑥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科学的财税体制是优化资源配置、维护市场统一、促进社会公平、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制度保障,简历现代财政制度,建立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制度。
⑦要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机制。
⑧维护宪法法律权威,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确保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健全司法权力运行机制,完善人权司法保障制度。
⑨实现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简历更加公平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⑩要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实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
第五篇:2016十八届三中全会
2016十八届三中全会
2016年10月1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决定2016年10月26日至29日在北京召开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
研究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召开时间
2016年7月2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决定2016年10月26日至29日在北京召开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
主要议程
中共中央政治局向中央委员会报告工作,研究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主持会议。
会议背景
2016年7月2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认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共产党确定的“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十三五”规划必须紧紧围绕实现这个奋斗目标来制定。当前,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没有变,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我国发展既面临大有作为的重大战略机遇期,也面临诸多矛盾相互叠加的严峻挑战。我们要准确把握战略机遇期内涵的深刻变化,更加有效地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在改革开放以来打下的坚实基础上,坚定信心,锐意进取,奋发有为,继续集中力量把自己的事情办好,不断开拓发展新境界。
会议指出,推动“十三五”时期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坚持发展第一要务,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会议强调,“十三五”时期,中国发展的环境、条件、任务、要求等都发生了新的变化。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必须有新理念、新思路、新举措。发展理念是发展行动的先导,是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要认真总结经验、深入分析问题,把发展理念梳理好、讲清楚,以发展理念转变引领发展方式转变,以发展方式转变推动发展质量和效益提升,为“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指好道、领好航。
会议指出,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是发展的根本目的,必须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实际出发,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方式,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迈向中高端水平,推动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必须按照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加快完善各方面体制机制,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为发展提供持续动力。必须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治体系,加快法治经济和法治社会建设,把经济社会发展纳入法治化轨道。必须深化全方位对外开放,妥善应对外部环境变化,推动互利共赢、共同发展。必须贯彻全面从严治党要求,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确保中国发展航船沿着正确航道破浪前进。
会议还研究了其他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