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现代教学方法与手段
现代教学方法与手段
一、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
改变“讲听式”的教学模式,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特点,灵活运用启发式教学法、研讨问题教学法、过程导向教学法、项目导向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示范模拟训练教学法、多媒体组合教学法、实例解析法、练习指导法等组织教学。理论实践并进,“教、学、做”三位一体。注意结合校内外典型案例进行制图现场教学,营造良好的职业氛围和环境,使学生在接受专业课程教育的同时,受到工程实践教育,启迪学生的思维和认识,激发学生的创造意识。
加强直观性教学。合理利用模型、教具、挂图和多媒体等教学手段;注重空间想象能力的训练与培养。
加强实践性教学。理论联系实际,特别是生产实际,以实际设备项目引导教学,使学生对其功能了解透彻,结构认识清楚,从而抓住工程内容学习的本质。加强工学结合教学。在校内、外为学生创造较多的模拟和实际工作环境,使学生掌握企业的生产、管理规律和方法,感受企业文化,弥补在校学习的不足,以适应学生以后实际工作的需要。
多采用讨论、示范、启发等教学方法以用于各种教学内容的不同学习阶段。使学生的主动性增强,思维活跃,自主的、积极的参与学习并进行探索创新,使其成为学习的主体,促进其自主学习。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乐于实践,提高教、学效果。
二、现代教学技术手段的应用
在保留“挂图+模型+实物”等传统教学方法的基础上,为了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还采用了多种教学手段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积极引进现代教育技术,采用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录相教学、计算机作图、现场测绘指导、现场读图与应用指导等手段。特别是网络与多媒体技术,加强网络教学资源建设,建立了网络学习辅导与交流互动平台,充分发挥了学生主体和教师主导作用。最为突出的一点就是引进了多媒体教学、计算机及网络辅助教学,采用计算机辅助教学,直观、生动,增强教学效果;多媒体教学是我校制图教学的重要教学手段,任课教师几乎全部采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通过此手段学生能够更加形象地理解实物与视图之间的关系,帮助其空间想象能力的形成与提升,提高了教学质量。
三、网络教学资源和硬件环境
1、学校建有先进的校园网,连至教室、机房、图书馆、办公室,并与国际互联网Internet相联;
2、学校建有先进的多媒体教学网,有20个容纳90人和4个容纳250人的多媒体教室,在网络中心可实时检测了解所有教室使用情况;
3、机电系建有两个专用的CAD实训室,每台机器均与Internet网相联,并通过局域网与教师机相联,教学中师生可以互动交流。课余学生可以随时到该实训室上网进行制图在线学习训练。
4、课程组已初步建立了制图教学网络资源平台,含:课程教学大纲、课程授课计划、课程多媒体课件(部分)、课程电子教案、训练题和自测题库、制图测绘实训计划书、任务书和指导书、CAD绘图实训的“三书”、计算机绘图AutoCAD教学课件、教学录像(部分)。
第二篇: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一、本课程教学过程使用的各种教学方法的使用目的、实施过程、实施效果 本课程教学过程中使用的教学方法有:讲授法、案例教学法、情景教学法、讨论法。
1.讲授法:讲授法是最基本的教学方法,对重要的理论知识的教学采用讲授的教学方法,直接、快速、精炼的让学生掌握,为学生在实践中能更游刃有余的应用打好坚实的理论基础。
2.案例教学法: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对选定的具有代表性的典型案例,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审理和讨论,做出自己的判断和评价。
3.情景教学法:情景教学法是将本课程的教学过程安置在一个模拟的、特定的情景场合之中。
4.讨论法:在本课程的课堂教学中多处采用讨论法,学生通过讨论,进行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展开学习,让所有的人都能参与到明确的集体任务中,强调集体性任务,强调教师放权给学生。
5.体验学习教学法:“体验学习”意味着学生亲自参与知识的建构,亲历过程并在过程中体验知识和体验情感。
二、相应的上课学生规模
《学前卫生学》这门课程作为必修课,其中理论教学以基本班型为主体,教学见习以年级为主。
三、信息技术手段在教学中的应用及效果
我们将信息技术手段与该学科课程的整合,通过有效的整合建构出一种理想的学习环境,这种环境可以支持真实的情境创设、快速灵活的信息获取、丰富多样的交互方式,培养学生进行创造性的自主发现和自主探索,在此基础上实现一种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作用的全新学习方式——例如研究性学习与合作式学习,信息技术手段与该门课程的整合,产生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一)我们在教学中将信息技术手段与传统教学手段相结合,突出信息技术化手段的优势,将从拍摄的图片及精彩的教学视频及时呈现给学生。现场教学方法是一种提高实践教学能力的最好方法,但要受到许多客观条件的限制,通过信息技术手段的应用,可以弥补这种缺憾。学生在课堂中仍能通过较为直观的形式接触到真实过程,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实现理论学习与实践学习的完美结合。
(二)本课程充分利用互联网知识传播的优势,实现了知识资源的共享。目前,本课程的电子教案、电子图书还有部分教学课件已经上网,学生可以通过点击相关网页实现在线学习。
(三)教学过程中直接通过互联网实现相关知识的同步搜索,在课上即能完成对《学前卫生学》这门课程的知识更新。
(四)在本学科的课堂教学中,将信息技术手段作为模拟教学、案例教学、讨论等教学方式的有效辅助形式。
第三篇: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
梧州职业学院工程造价专业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
梧州职业学院工程造价专业始建于2011年,当年开始招生。经过4年的发展与建设,形成了“基于职业岗位能力分解,三层次递进式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目前该专业已成为师资力量适中、教学条件较好、人才培养水平较高的专业,为梧州工程造价管理岗位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既掌握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又掌握现代工程造价管理技能的应用型技术人才。
1.教学改革与教学管理
1.1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
1.1.1 课程体系设置原则与理念
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改革是高职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我们专业在对社会人才需求状况进行全面和准确分析、论证的基础上,提炼出专业人才培养的核心知识和能力,以此来设置课程体系,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依据造价员岗位的任职要求,并参照国家注册造价工程师的职业资格标准,基于职业岗位能力分解(如下图所示),三层次递进式的开发了课程体系,将本专业课程体系中设置成工程技术基础能力模块、工程经济技术专项能力模块和工程造价管理岗位综合能力模块三部分,并以此为基础进行课程教学内容的整合和改革。
1.1.2 教学资源建设
根据国家对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精神要求,围绕“培养什么人”和“如何培养人”两个问题,结合“造价员”和“注册造价工程师”两个层次人员的技术岗位需求,积极探索符合专业特点的人才培养模式,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为“满足造价员岗位能力需求,并适当考虑学生可以在毕业后成为造价工程师”。在对传统专业人才进行反思和对专业特殊性进行剖析的基础上,开展了人才市场需求调研和专业能力需求调研,经过不断创新、实践、总结,逐渐完善了“基于职业岗位能力分解,三层次递进式工学结合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方式方法如下图所示:
1.1.3 教学模式的改革
在专业学生培养过程中,采取了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能力、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具体做法为:(1)针对工程计价方式具有显著地方特色的特点,且我专业学生多数在广西就业的现状,鼓励专业实践技能型课程采用复合型教材,将广西壮族自治区现行的工程计价标准作为教材体系及实训指导文件的主要构成,实现实训环节与工作过程的完全仿真;(2)结合实际工程,制定完善的实训教学任务指导书,目前专业开设的各类实训课均配备了相应的实训指导书,为执行任务驱动、项目导向实践课程体系提供了保障;(3)课程教学过程中采取“三明治”式教学模式,所授课程均采用“讲、学、练”相结合的授课方式,对巩固学生实践能力效果显著,得到用人单位的肯定,目前已出现了工程造价毕业生就业良好的现象,招生数量也在逐年增加,尚有部分学生入学后主动要求转入造价专业;(4)针对学生基础及特长不一的特点,采取分层次教学方法,对于部分学习基础好的学生,补充课外知识,引导学生参加课外实践,作为精品培养,保障其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1.2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
1.2.1情境教学方法的应用
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按照工作情景及工作过程设计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注重讲学练相结合,课程教学内容注重与工程实践的结合:在基础能力模块课程教学过程中,开发建设包括图片、录像、动画等形式在内的施工工艺课件,将工程建设施工过程搬到课堂;将现行的工程技术标准及工程计价标准应用于课程教学,在校内实训室采用常见的工程图纸类型和广西区在用的工程计价标准进行专业综合技能实训相关实训,实现校内实践教学过程的完全仿真。通过上述手段与方法,保障了课程教学与工程实践的结合,强化了对学生的职业能力、创新能力和就业能力培养。
1.2.2课程考核方面的改革
在课程考核方面,积极推行形成性评价,探讨教学考核方式方法的改革,具体做法如下:
(1)理论课程采取过程考核与考试相结合的方式:过程考核比率为40%,设置了针对知识点的小作业(考核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针对综合技能的大作业(考核学生协作能力及自主学习能力);考试采用半开半闭模式,闭卷部分考核基础理论,开卷部分考核工程计价的综合技能,包括各类工程技术资料的应用能力
(2)实训课程采用完全过程考核方式,按照实训过程考核(40%)、实训成品(60%)相结合的考核方法评定实训成绩。
通过对考核方式的改革,即强化了学生对于必备理论知识的吸收掌握,也强化了学生实践操作技能,保证了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毕业资格中专业证书获得率达到了78%,部分毕业生已通过全国建设工程造价员考试;部分精品学生在顶岗实习阶段即可以独立承担工程项目,得到用人单位的肯定,就业率保持在90%以上。
1.3实践教学改革与管理
1.3.1实践教学体系设置
结合工程造价岗位的需求,本专业建立了工程识图、工程技术及工程计价三层次递进的实践课程体系,实践学时占培养计划总学时的60.6%。
1.3.2校内生产性实训的设置
工程识图、工程技术及工程计价三层次的校内的实训教学均为结合工程造价管理相关岗位的生产性实训,校内集中实训环节100%均为生产性实训,占教学计划中实践教学学时的60.6%。实训内容采用实际工程图纸、最新工程技术标准、现行工程计价标准等相关技术资料,为此多批次派出实践教学老师参加各类工程技术规范更新的培训,从而保障无论实训内容还是实训环境均可以做到与岗位的完全对接。
1.3.3顶岗实习的设置
结合专业能力培养的需求,本专业在第六学期设置了半年的顶岗实习环节,并制订了针对顶岗实习过程的安全管理、教师指导规范等方面的管理文件,明确了顶岗实习学生的考核评价内容和方法。为强化顶岗实习的效果,本专业要求所有指导老师必须制定实习计划、下发实习任务书、做好实习过程指导记录等,并要求指导教师全程跟踪。同时,要求实习学生必须做到:与实习企业签订顶岗实习协议,由企业指定指导教师;有学校、学生及家长三方签订顶岗实习安全协议,保障校外实习过程的安全问题;做好顶岗实习周日记,定期向学校指导教师汇报实习状况等。通过上述措施,保障了实践教学环节的质量。
1.3.4实践教学环节的管理措施
在实践教学管理过程建立了质量监控体系及信息反馈系统。内容包括:建立有专业主任参与的“教学管理委员会”和学校外聘资深专家组成的“督导委员会”两个组织机构;在教学过程中建立了期初、期中、期末教学检查制度,听课制度,师生交流会制度,教师说课程制度,学生评教与教师评学制度,专业主任及教师相互评教制度等。例如,听课制度中规定了专业主任一学期至少要听每个教师授课一次,教师之间要相互听课至少4次;学生评教除网上评教外,校外实训课程结束时还要进行教学效果问卷式调查;要求教师要做到十有:有实训教学大纲、有实训指导书、有实训开出率统计表、有实训课程标准、有学生安全保证书、有学生实训日志、有实训综合报告、有实训单位意见反馈、有实训工作总结、有实训效果调查;每学期末根据学生评教、督导、教学管理委员会成员、院系领导及教师听课等各方面对教师的教学质量进行综合评价,其结果纳入人事考核总体评价中,作为教师晋级和聘任的重要依据等。管理措施落实到位,保障了实践教学效果,学生的实践技能能够得到充分训练,在区内各类专业大赛中获得优秀成绩。
1.4 产学研结合方面
1.4.1校企合作机制的建立
在本专业的建设过程中,依托梧州市工程造价管理站,与咨询、施工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一方面利用自身高素质教师资源为企业提供技术咨询;另一方面企业为学校提供学生就业、顶岗实习等条件。比较典型的合作方式包括:为造价工程师协会提供技术支持;为深圳市建设工程造价管理站提供技术支持;在校内设置企业赞助的专业技能大赛(成效杯)、在企业和学校分别建立实训培训基地(在校内建立广联达软件培训基地,在校外建立依托企业的学生顶岗实习基地),初步形成了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
1.4.2校企合作的激励制度
学校鼓励教师参与校企合作项目,并将“政校企行,三方联动”、“产学创用,立体推进”作为学校办学的基本思路,鼓励教师“出海捕鱼”参与实践。为此,学校制定了一系列激励政策,例如:承担科研课题时的教学任务减免、建立专业教师下企业实习和提供技术服务的管理制度等措施,引导教师主动为行业企业和社区服务。
1.5 教学管理方面
教学管理机构健全,职责明确。建立了校、院(系)、专业的分级教学管理系统,并分设了教学管理与教学督导相并列的教学管理及评估架构。分院院长全面负责教学工作,系主任(专业主任)负责教学任务和教学计划的具体实施,教学秘书负责日常教务管理工作。
教学基本文件齐备,管理制度健全,且执行良好。教学基本文件包括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案、教学PPT、教学进度表等。所有教学文件均都装订成册,并且在合理性、科学性等方面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改进,突出高职教育的目标和特色。
建立了学院、分院、督导室一体的教学督导体制,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学生评教、教师评学、教师互评和信息监控(教学日志)为主的多方位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第四篇: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举例说明本课程教学过程使用的各种教学方法的使用目的、实施过程、实施效果;相应的上课学生规模;信息技术手段在教学中的应用及效果;教学方法、作业、考试等教改举措)教学模式
采用“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即把理论的讲授、实践的训练和师德的培养结合起来的教学模式。以培养出“善教乐教”高素质、高质量、具有创新能力、能够在中学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及教学工作的合格师资。教学方法的使用目的、实施过程
1、合作式学习法
使用目的是:以活动小组为主体,以小组互动为形式,以综合发展为目标。
实施过程是:组建异质合作学习小组,即组成由性别、学业、能力等各不同的4—5人的学习小组;进行班级集体授课,即帮助学生对上一阶段的学习进行复习与回顾,并对新课内容作导入;小组合作交流,即小组成员进行主动参与、共同研究、相互讨论,最后进行整合;小组成果评价,即对小组的活动质量和结果进行总结和评价。
2、自主性学习法。
使用目的是:以学生的自主定向为前提,以自主探究为活动,以自主体验为过程,以自主创新为本位。实施过程是:教师帮助学生创设出自主学习情境,包括智力性学习情境和非智力性学习情境;教师与学生共同制定自主学习方案,包括组建学习小组、形成具体研究计划等;学生自主探究活动,主动地、自由地、创造性地进行个体与集体的探究活动;学生展示自主学习结果,教师与学生一起进行评价。
3、研究性学习法
使用目的是:以问题为载体,以研究为中心,以过程为主导,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实施过程是:创设问题情境,即教师做好背景知识的铺垫,激活学生原有知识储备,使学生进入一个探究问题的准备状态;确定探究问题,即学生在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中,沿着教师所提供的基本例证或基本线索去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实施研究活动,即教师组织学生对基本问题展开讨论、探究,找出解决问题的正确答案;评价探究成果,即教师进行总结与评价。
4、建构性学习法
使用目的是:以真知深解为目标,以积极建构为过程,以原有经验为引导,以沟通和合作为形式。实施过程是:组建学习共同体,即组建由学生、教师、其他辅导者和有关专家共同构成的学习团体;创设问题情境,即尽可能地创设出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联系的“真实问题”;实施建构性互动,即进行交往、对话、交流、讨论,相互共享个体的知识;进行反思性评价,即对建构性学习的目标、过程、结果、互动与支持性情况等进行反思与评价。这是我们在上教学艺术论一章常采用的方法。
5、教师示范法。无论是“教材分析”、“说课”、还是“试讲”,都先由主讲教师为学生进行示范,让学生通过教师的示范而有所感悟。这是“实践课”最重要的环节,只有经过练习或训练,才能使学生真正得到锻炼,掌握实际教学技能。
6、师生点评法。对于每个学生的各个方面的练习或训练,教师和其他学生都要对其做出点评,指出优点和不足,甚至可以让学生进行自我点评,这有利于学生的进步和提高。
7、现场观摩法.一是组织学生观摩中学老师的教学,二是组织学生听讲课教师的
经验介绍,并进行对话与交流,以获取更多的感性认识。三是观摩上届优秀学生的教学录像和参加学校学生教学大赛的录像。
“理论课”与“实践课”教学方法的实际效果
(1)对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能动性是一个很好的激发。激发了学生主动与能动地处理好理论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关系;激发了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主动性与能动性;激发了学生主动与能动地去感受教师角色。(2)实现了课堂教学各方面的相互“对话”。实现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对话,即教师按学生的需要进行教学,学生按教师的指导进行学习;实现了“理论课”与“实践课”之间的对话,实现了两者的有机链接;实现了知识与技能之间的对话,使学生获得的知识成为技能性的知识,使学生获得的技能成为知识指导下的技能。
(3)体现了本学科的培养目标。经过在校的学习与训练,使学生走入中学教学岗位后,很快就进入了教师角色。
相应的上课学生规模
理论课和实践课教学均是全班学生集体参与。信息技术手段的应用
“理论课”和“实践课”信息技术手段的应用主要有: 1.利用电子课件讲授理论知识
我们注重本课程电子课件的制作,并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利用这些电子课件展现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内容。这些辅助性教学手段的效果主要有:一方面,对教师的教学有辅助作用,表现为既可以增大课堂上的教学信息量,也可以使教师的教学组织形式更加灵活。另一方面对学生的学习有辅助作用,表现为既可以增大学生的信息接收量,也可以增多学生获取信息的途径,从而使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信息。2.利用网络资源查阅有关资料
网络教学是现代教学方式中最有意义的一种,它能迅速、快捷地传递信息。在理论课的教学过程中,我们经常就一些重点问题和学术性问题,组织学生进行网上查询和资料收集,必要的时候还可以通过网络来解决各种问题。3.利用教学录像展现实践训练结果
我们主要有两种做法:一种是在组织学生进行实践训练之前,我们首先组织学生观看前届学生的实践训练录像,或观看优秀中学政治课教师的教学录像,以使学生获得感性经验。第二种是学生自己参加实践训练活动时,特别是进行讲课训练和微格教学时,都要为每个人进行录像,然后再让学生观看和点评自己的教学录像,以便从中找出差距与问题。
教学改革举措
学科教学论(思想政治)课程的教学改革应该说多方面的,除了对其教育理念、课程内容、教学方法与模式等进行改革外,还应对其教学手段进行改革,抛弃其传统的教学方式与手段,多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方式、技术与手段,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正由于我们采用了多媒体技术、视听技术、网络技术,才使我们教学改革的步子迈得较大,实行了如前所述的“理论讲授---实践训练----师德培养”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的改革。思想政治学科教学“理论讲授---实践训练----师德培养”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的改革,应该说是一个动作较大的改革,它包括课程设置的改革、教学内容的改革、教学方式的改革、学习方式的改革等。另一方面就是考试方式的改革。我们打破了过去仅通过一张考卷来定学生学习成绩的做法。如今我们实行了“理论课”与“实践课”分别考核的办法。“理论课”的考核又分平时考核和期末考核两部分。平时考核注重考查学生对教学过程的参与程度;期末考核注重学生对理论性知识和技能性知识的理解、把握与运用情况。“实践课”的考核主要是考查学生的教学技能训练情况和结果,包括教材分析的情况、说课的情况、试讲的情况、见习的情况、微格教学的情况等,由多方面共同构成学生的成绩,而且由学生自己、其他同学、多名教师共同参与成绩评定。同时尝试师生共同出题建设课程考试题课,并及时更新;开设诚信考场(无教师监考,学生签订并遵守诚信承诺),此项改革很受学生欢迎。
教学效果(含校外专家评价、校内教学督导组评价及有关声誉的说明;校内学生评教指标和校内管理部门提供的近三年的学生评价结果)
1.校内同事举证评价、校外专家评价及有关声誉的说明:
2006年黄玮琍参加全校优质课比赛中,专家评委都认为黄老师的课程材料丰富,内容非常熟练,理论联系实际,方法得当,将丰富的课堂教学经验运用于课堂中,生动活泼,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高,课件制作精美,技术一流,课堂教学效果好。广西师范学院法商学院教学督导员覃德平教授认为,该课教学“不仅有理论性,而且有实用性,教师上课很好地做到了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上课教师整体实力强,且不断强化师德修养,有人格的魅力,课堂教学具有激励性、启发性和参与性,课堂气氛活跃,有情有理、有滋有味,引人入胜。” 并且听了唐秀玲老师的课说:“唐老师上课从容不迫、温文尔雅,组织教学和驾驭课堂娴熟自如”;广西师范学院前教务处处长罗坚教授、博士2003-2004学年第一学期听了秦馨老师的“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与方法”课后这样评价:“她的课广证博引,古今中外的事例顺手拈来,非常贴切,而且态度和蔼,在亲切友好的气氛中将道理给学生娓娓道来,细致入微,容易在与学生的沟通中提高教学效果。教学课件也做得漂亮,开阔学生眼界,吸引学生注意”。在学校2004年的优质课比赛中,评委在评价黄义英老师的课时都认为,黄老师的课内容充实,对所讲授的问题进行深入思考,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能言之有理、言之有据,说理透彻,反映出他扎实的知识功底和教学能力。唐秀玲教授作为学科带头人,教学水平和效果受到校外同行的公认。几年来,唐秀玲等教师多次在全区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观摩和集体备课中以其独到的见解受到了兄弟院校的高度好评。2002年唐秀玲教授被评为自治区优秀教师;2005年唐秀玲教授参加全区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理论宣讲活动,在区直机关、地市、企业和高等院校进行理论宣讲和党章知识辅导20多场,作为广西电视台特邀专家参与录制“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大讨论”节目和广西人民广播电台同类节目各1场。对其讲课内容及效果评价在桂龙新闻网、广西人民广播电台网等相关媒体上均可查询。2005年2月4日在自治区党委礼堂给13个区直机关科级以上党员干部的讲课中,主持人总结时指出:“唐教授在报告中阐述了共产党员先进性的时代内涵和基本要求,并就如何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塑造共产党员先进形象的基本途径等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唐教授的报告用事实说话、旁征博引、深入浅出,很有吸引力和说服力。”唐秀玲教授还作为广西第一批中青年马克思主义理论专家培养对象,参与了区党委宣传部、组织的相关理论研究和宣传活动,并在活动中表现突出。唐秀玲教授现虽调入自治区党校,但仍兼广西师范学院政治学学科带头人、硕士生导师,并兼上本科课程,每学期还给学生开设专题专题讲座。
2.校内学生评教指标和近三年的学生评价结果:
我校一直以来实行学生评教制度,学生评教包括教学内容、授课状态和教学效果等方面。多年来,《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论》课的教学一直受到学生的高度评价,2000年以来,学生对该门课程的评价分数平均在90分以上。近年来,《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论》课的任课教师中有4人在学生的综合评分中位于法商学院教师中的前十名(教务处公布了具体得分),其中2人在前五名。如2005-2006学年第一学期黄玮琍的得分为97.43,唐秀玲教授的得分为96.6,黄义英的得分为94,秦馨的得分为92。2000级一位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课结束后给秦馨老师的反馈意见中写道:“秦老师十分敬业,上课紧密联系实际,关注学生的思想状态,讲课生动,知识面广,同学们学到了理论知识、增强了能力,而且在个人价值目标的确立上得到了有益的启示,非常感谢秦老师”;一位学生对黄玮琍老师作出如下评价:“黄老师不但教给我们上课的技能,而且教给我们做人的理念,是我们最敬爱的老师。”
第五篇: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一、教学模式的设计与创新
(1)体现高职高专特色,树立科学的教学理念,培养面向社会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高职、高专教育的基本特点之一就是面向社会,培养应用型人才,为适应该人才培养要求,我们纠正旧的“高分”人才观,树立新的“高能”人才观,逐步更新旧的教学观念,树立新的适合高职、高专教育的科学教学理念。(2)更新原有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教学中由教师引导学生为辅,学生亲手操作实践为主,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学习的自觉性,降低了通过传统方式授课的抽象性。
(3)以实践教学为主,理论教学为辅,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际操作能力。既重实践,又不轻理论,突出高职高专的教育特色,以提高学生动手能力为主要教学目标,合理分解理论知识点,培养实际操作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4)使用实践性强,突出高职高专特色的《大学计算机基础》教材。选用的教材内容丰富完整、结构清晰严密、载体形式多样,更注重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更加合理与完善。
(5)紧跟计算机科学的快速发展,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及时地更新教学内容,按照“实用、实践、先进”的原则及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思路,我们对教学内容进行了重组和整合,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教学内容与社会需求的紧密结合,真正达到“学以致用”。
(6)利用多种途径,创造学习条件,增强教学效果。充分利用现代化教育手段、多媒体技术及校园网资源,极大地促进了教学效果的提高。
(7)总结教学经验,加大教改研究力度,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建立了以专业带头人为领导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研室,对计算机科学领域中的新技术、新方法和在实际教学中碰到的各种问题进行研究和讨论,学习新知识,总结好的经验,促进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
二、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
(1)讲授法:当前,《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普遍采用了多媒体的教学手段,加上机房提供的实际训练环境,讲授法在这种实际情景中的效果还是不容忽视的。(2)教练结合教学:将教、练融为一体的教学模式特别适合于计算机课程,课堂上教师在讲清基础概念、基本操作方法之后就布置练习,学生进行实践训练,集中辅导,边做边指导,这样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学习积极性高。
(3)讨论式教学:很多基础知识及基本操作需要在课堂上师生共同讨论后才逐步掌握清楚,也可布置任务让学生分组讨论,经实践或教师评议后得到结果。(4)错误提示教学:教师在讲到同学经常犯的错误时,把以往学生作业中的同类错误展示给学生,作出提示,这样就要求教师不断累积教学资料,我们在这方面积累了不少经验。
(5)体验教学:利用课余时间,学生参与系部的一些日常管理工作,使他们熟练使用办公软件,提高操作能力。
(6)第二课堂教学:作为课堂辅助的教学,学生自学是《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所必须的,也是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主要学习方法。我们在网上建立的网络环境作为的辅助教学手段正好也给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很好的平台。(7)学习与考证相结合:学生学完该课程后,由学院组织参加全区计算机等级统考,考试过程规范,考试结果公平,并获取相应的计算机等级证书,调动了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积极性。
三、现代教学技术手段的应用
(1)合理设计及使用多媒体辅助课件,加大教学信息量,同时适当采用动画、声音、链接等效果,突出重点、疏通难点。使得教学内容直观、形象、生动,也可在一定程度上活跃课堂气氛。
(2)搭建网络化的教学平台,建立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网站,利用课程网站的丰富资源,提高教学效率,同时教师可以及时公布最新的计算机技术信息,提供资料的交流和资源的共享,方便师生互动及学生课外自学与复习。
(3)实现了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将理论学习与实际训练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实验教学加深理论知识的理解和灵活应用,让学生牢固地把理论与实践、把书本与现实、把知识与技能相结合起来。
(4)以工作任务的形式,将教学内容设计成一个或多个具体的任务,以任务驱动,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学生通过在学与做中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建构真正属于自己的知识与技能。(5)根据课堂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需要,设置实际案例,让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积极思考、主动探索,通过师生、生生之间双向和多向互动,积极参与,平等对话和研讨,从而培养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等综合能力。
四、网络教学资源和硬件环境
(1)“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网站。课程网站上与有本门课程相关的丰富的教学资源,包括教学大纲、教案、课件、习题、实验指导、参考资料等。
(2)理论测试平台(网址:http:// web.cai.lzzy.net)。自主开发的以我院校园网环境为基础的理论测试平台经过多年的使用、改进与升级,目前已趋于完善。
(3)机试训练系统。新研发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操作训练系统”已运用到具体教学实践中,实时性好,可操作性强,受到了师生的一致好评。(4)以学校计算机多媒体机房为中心的教学场所和校内实习基地,包括计算机网络实验室、多媒体实验室、计算机组装与维护实验室等。在校内实训基地建设上,优化了校内教学资源,实现了资源共享,较好地满足了本课程的教学实验(实训)学习要求。
一、教学模式的设计与创新
(1)体现高职高专特色,树立科学的教学理念,培养面向社会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高职、高专教育的基本特点之一就是面向社会,培养应用型人才,为适应该人才培养要求,我们纠正旧的“高分”人才观,树立新的“高能”人才观,逐步更新旧的教学观念,树立新的适合高职、高专教育的科学教学理念。(2)更新原有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教学中由教师引导学生为辅,学生亲手操作实践为主,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学习的自觉性,降低了通过传统方式授课的抽象性。
(3)以实践教学为主,理论教学为辅,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际操作能力。既重实践,又不轻理论,突出高职高专的教育特色,以提高学生动手能力为主要教学目标,合理分解理论知识点,培养实际操作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4)使用实践性强,突出高职高专特色的《大学计算机基础》教材。选用的教材内容丰富完整、结构清晰严密、载体形式多样,更注重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更加合理与完善。(5)紧跟计算机科学的快速发展,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及时地更新教学内容,按照“实用、实践、先进”的原则及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思路,我们对教学内容进行了重组和整合,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教学内容与社会需求的紧密结合,真正达到“学以致用”。
(6)利用多种途径,创造学习条件,增强教学效果。充分利用现代化教育手段、多媒体技术及校园网资源,极大地促进了教学效果的提高。
(7)总结教学经验,加大教改研究力度,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建立了以专业带头人为领导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研室,对计算机科学领域中的新技术、新方法和在实际教学中碰到的各种问题进行研究和讨论,学习新知识,总结好的经验,促进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
二、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
(1)讲授法:当前,《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普遍采用了多媒体的教学手段,加上机房提供的实际训练环境,讲授法在这种实际情景中的效果还是不容忽视的。
(2)教练结合教学:将教、练融为一体的教学模式特别适合于计算机课程,课堂上教师在讲清基础概念、基本操作方法之后就布置练习,学生进行实践训练,集中辅导,边做边指导,这样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学习积极性高。
(3)讨论式教学:很多基础知识及基本操作需要在课堂上师生共同讨论后才逐步掌握清楚,也可布置任务让学生分组讨论,经实践或教师评议后得到结果。(4)错误提示教学:教师在讲到同学经常犯的错误时,把以往学生作业中的同类错误展示给学生,作出提示,这样就要求教师不断累积教学资料,我们在这方面积累了不少经验。
(5)体验教学:利用课余时间,学生参与系部的一些日常管理工作,使他们熟练使用办公软件,提高操作能力。
(6)第二课堂教学:作为课堂辅助的教学,学生自学是《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所必须的,也是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主要学习方法。我们在网上建立的网络环境作为的辅助教学手段正好也给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很好的平台。(7)学习与考证相结合:学生学完该课程后,由学院组织参加全区计算机等级统考,考试过程规范,考试结果公平,并获取相应的计算机等级证书,调动了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积极性。
三、现代教学技术手段的应用
(1)合理设计及使用多媒体辅助课件,加大教学信息量,同时适当采用动画、声音、链接等效果,突出重点、疏通难点。使得教学内容直观、形象、生动,也可在一定程度上活跃课堂气氛。
(2)搭建网络化的教学平台,建立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网站,利用课程网站的丰富资源,提高教学效率,同时教师可以及时公布最新的计算机技术信息,提供资料的交流和资源的共享,方便师生互动及学生课外自学与复习。
(3)实现了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将理论学习与实际训练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实验教学加深理论知识的理解和灵活应用,让学生牢固地把理论与实践、把书本与现实、把知识与技能相结合起来。
(4)以工作任务的形式,将教学内容设计成一个或多个具体的任务,以任务驱动,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学生通过在学与做中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建构真正属于自己的知识与技能。
(5)根据课堂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需要,设置实际案例,让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积极思考、主动探索,通过师生、生生之间双向和多向互动,积极参与,平等对话和研讨,从而培养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等综合能力。
四、网络教学资源和硬件环境
(1)“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网站。课程网站上与有本门课程相关的丰富的教学资源,包括教学大纲、教案、课件、习题、实验指导、参考资料等。
(2)理论测试平台(网址:http:// web.cai.lzzy.net)。自主开发的以我院校园网环境为基础的理论测试平台经过多年的使用、改进与升级,目前已趋于完善。
(3)机试训练系统。新研发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操作训练系统”已运用到具体教学实践中,实时性好,可操作性强,受到了师生的一致好评。(4)以学校计算机多媒体机房为中心的教学场所和校内实习基地,包括计算机网络实验室、多媒体实验室、计算机组装与维护实验室等。在校内实训基地建设上,优化了校内教学资源,实现了资源共享,较好地满足了本课程的教学实验(实训)学习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