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语文教学案改革体会
语文教学案教学的几点体会
长陵中学何莉
刚刚走上工作岗位,踏上讲台上第一节课时内心忐忑不安的感觉仍然记忆犹新。那时的我,空有一肚子的墨水,却找不到施展的方法。上课时思维混乱,课堂步骤安排不当,学生也不配合,度过了一段灰心丧气的日子。09年息县要求使用教学案教学,也就是我刚上班半年。在认真了解了教学案教学的教学理念和方法以后,眼前一亮,我似乎找到了开启课堂的钥匙。
在我看来教学案是教学内容的精华所在。教师根据不同班级、不同学生、不同需求来编写教学案,通过这种方式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课堂教学有的放矢。“先学后教”这种形式,把课堂时间多还给学生,让他们可以独立思考更多、更深入的东西,闪现出智慧的光芒。对我感言,更重要的是,我可以提前备课,设计好一堂课的基本步骤,让学生始终跟随我的思路来完成整堂课,极大的改善我以前混乱的课堂局面。不过使用教学案的过程也不是一帆风顺的,以下便是我在使用教学案过程的几点最深的体会:
一、课前预习导学要引起学生足够的重视。
既然教学案主张“先学后教”,那么预习环节就会引起我们教师和学生足够的重视。初一学生还未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所谓预习,在他们眼中,不过就是解决一下生字,朗读一遍课文。个别学生甚至仅仅是这两项工作也无法完成,这就给教学案的使用,甚至课堂教学带来很大的困难。特别是有些篇幅较长的课文,学生若不提前预习,课堂上就要浪费大量的时间熟悉课文,这样就大大降低了课堂效率。使用教学案后我上了一节《背影》的公开课,由于对“课前预习导学”处理不到位,占用了整整十五分钟的时间,课文的很多精彩片段没有涉及到,上了一堂很失败的课。
针对预习不到位这一问题,我认真进行了反思和思索,采取了一下措施:一,课前利用2-5分钟,以小测卷的形式检查预习情况。既然有了检查,无形中也达到督促学生自主预习的目的。
二、不同层次的学生布置不同层次的作业。简单的作业对于部分成绩较好的学生没有吸引力;而过难的题目对于一些中差生又没有完成的可能。所以作业的布置就应该难易适度。针对不同群体制定不同要求。例如:中差生要做的是必须解决生字词、掌握文学常识、了解写作背景。成绩较好的同学,就应在此基础上完成研习探究的问题,逐层深入。如此,学生的预习做到位,就可以大大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同时也实现了教学案使用的主要目的。
二、教学案教学编写使用要灵活
常言道:“教无定法”,对于教学案的使用,我也抱着同样的思想。语文课堂需要充满着文采和激情,让学生领略到世界的真善美,陶冶他们的情操,这是语文课最大的魅力所在。而教学案是固定的几大板块,早早的发到学生手中,以活动的形式来呈现的,虽然需要学生的讨论来完成,但课堂上如果不变通,就会使学生失去学习语文的新鲜感。
针对不同的课文,设计不同的训练点,在编写教学案时,也要适当调整教学案的各模块内容。例《最后一课》是一篇小说,在本课教学案的设计中,就相应加入写作背景介绍、小说阅读方法指导、人物描写方法分析等相关知识学法指导,让学生在学习时有所参考。根据老师教给的科学的方法来完成自己的学习,帮助学生更好的“先学”。
在教授《湖心亭看雪》一课时,本来在“课堂预习研讨”活动三设计了“找出描写雪景的语句,读一读。品味景物描写的深远意境,赏析美在何处?”,那天特别巧的是,刚进行完“预习导学”,天空飘起了雪花,学生都很兴奋的往窗外看,注意力完全不在课堂上了,这倒也是孩子的天性,干脆把活动三提前,让学生们回忆所有写雪景的诗句,同时把本篇课文的雪景句子找出来,学生表现非常积极,对所学的课文也产生了兴趣。所以使用教学案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改变调整,只要能达到让学生学的目的就行。
三、课堂小组讨论,教师需监控指导
与教学案教学相配合的便是班级的小组,教学案设计的每个活动,都需要小组合作来完成。刚开始给班里的学生分了组,个个兴奋的很,上课让讨论叽叽喳喳,也讨论不出什么内容,更有甚至,有人滥竽充数,正好偷懒不学习了,两个星期下来,班里的成绩反而下降,这个问题让我头疼了好久,通过和学校的老教师沟通,对班级小组教学进行了调整。
教人能知不足,教已方得自信。在课堂上使用“生教生”,不仅是指“先进生教会后进生”,还指“自已教会自己”。在使用教学案和小组教学前,要对学生灌输正确的自学观念,给每个小组配上小组长和副组长,记录员,轮流担任,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小组活动中。上课时,教师对小组教学采取以下的方式:1、检查组长记录;2、询问发言情况;3、评价合作成果;4、引发疑难争执;5、纠正讨论方向。对学生的讨论进行有效的监控和指导,并不是让其放任自流,这对教师的课堂掌控力是个很大的考验!
四、教学案教学中采用的一些教学方法
另外教师在使用教学案时还应该采用一些教学方法,常用方法有补充资料法、岔断法、另起炉灶法。
补充资料法在充分占有资料的前提下,思考才能深入。对于超出学生视野的问题,一是课前以资料铺垫,一是课中由教师补充。如在讲《孔乙已》一课时,学生在讨论“从孔乙教我茴字的四种写法”时
说“这表现了他对生活充满了希望”,教师就要提醒学生注意文后的写作年代,并补充介绍辛亥革命前就已废止了科举考试制度,进而引导学生认识到这是孔乙已“迂腐”的一种表现;岔断法一般用于学生提出相关问题但与本节目标冲突的情况下,为集中精力解决难点,教师就要提醒同学将问题记下留待课下讨论;另起炉灶法,它的好处是过渡自然,浑然天成。如《感悟苏东坡》的作文讲评课上问一位同学:“人生如果拥有了真正的爱情,是不是潇洒的?”这位同学答是,我又问全体同学:“有没有说不是的?到底是不是潇洒?”全体同学也一齐答是。教师说:“这种潇洒是小潇洒,真正的大潇洒在哪里?„„请同学读作文《品其诗文,悟其为人——鉴赏东坡诗文》”从而将问题转到对苏东坡人生态度的评析上。
总之,教学案教学要求教师更多的了解学生,与学生一起思考,一起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而我也伴随着这次教学改革,由一名稚嫩的新教师在慢慢的成长。以上就是我使用教学案以来的一些点滴体会和心得。“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教学案教学必将成为课改进程中的怒放之花。
第二篇:2012梭伦改革教学案
高二历史学案 备课时间: 主备人:
自学质疑、交流展示
拿破仑
1、拿破仑主要政治活动。
2、评价拿破仑: ①功
②过:
③总体:
1、孙中山的主要政治活动:①辛亥革命前:
②辛亥革命中:
孙中山
③辛亥革命后:
④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
2、评价孙中山。
活动探究、精讲点拨
探究一:法国大革命开始乃至拿破仑帝国覆灭的二十余年中法兰西不曾间断战争。先有普奥联军的武装干涉,继而是欧洲反法联盟的进攻。拿破仑帝国时期又频繁对外战争,直到莱比锡战争,拿破仑帝国开始走向瓦解。(8分)请回答:
(1)英国参加和组织“反法联盟”是为了什么?(2分)
(2)如何认识拿破仑对外战争的性质?(3分)
(3)拿破仑对外战争对法国有何影响?(3分)
探究二: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此四事者,富强之大经,治国之大本也。„„试观日本一国,与西人通商后于我,仿效西方亦后于我,其维新之政为日几何,而今日成效已大有可观„„ ——孙中山《上李鸿章书》(1894年6月)材料二 “革命为惟一法门”,“我们必须倾覆满洲政府,建设民国。革命成功之日„„废除专制,实行共和”。
——孙中山《在檀香山正埠荷梯匣街戏院的演说》(1903年12月13日)材料三 这十三年来,政治上、社会上种种黑暗腐败,比前清更甚,人民困苦,日甚一日„„俄国虽迟我革命,而已成功;我虽早六年革命,而仍失败。
——孙中山《国民党改组问题》(1924年1月)材料四 我已嘱国民党进行民族革命运动之工作,俾中国可免帝国主义加诸中国的半殖民地状况之羁绊,为达到此目的起见,我已命国民党长此继续与你们提携。
——孙中山《致苏俄遗书》(1925年3月)(1)材料一中日本“维新之政”“大有可观”的成就主要有哪些?孙中山上书李鸿章的目的是什么?
(2)材料二与材料一相比,就改造中国的方法和目的而言,孙中山的思想有什么变化?
(3)辛亥革命后的“十三年来,政治上、社会上种种黑暗腐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俄国革命和当时的中国革命在性质上有什么不同?
巩固运用
1.拿破仑帝国与反法联盟的战争,以拿破仑帝国的失败而告终,它反映的根本问题是
A.在欧洲,资本主义还不具备战胜封建主义的力量
B.拿破仑的对外战争严重损害资产阶级的利益而失去了国内支持 C.拿破仑的对外战争激起了被占领区人民的民族复仇情绪 D.这是完成工业革命的英国对落后的法国的胜利
2.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拿破仑对欧洲历史发展所产生的最重要影响是 A.强化君主制度,此后俄德意均保留君主制 B.重创俄国势力,使它向西扩张受到遏制
C.以武力及法典推广法国大革命的观念
D.刺激英国经济的发展,为工业革命提供了重要条件
3.拿破仑曾说:“我真正的光荣并非打了40多次胜仗,滑铁卢之战抹去了关于一切的记忆。但是有一样东西是不会被人忘记的,那就是我的《民法典》”。你认为他这样说是因为
A.40多次胜仗,徒有虚名,微不足道 B.滑铁卢之战,使拿破仑前功尽弃 C.《民法典》代表法国人民的利益,受到社会个阶层的拥护 D.《民法典》成为资本主义社会的立法规范 4.法国“雾月政变”成功的主要原因是
A.督政府软弱腐败 B.拿破仑有较高的威望 C.混乱中的法国需要独裁者稳定秩序 D.法国面临外国军事进攻的严重威胁
5.拿破仑的法兰西第一帝国不同于革命前的波旁王朝,主要是因为 A.它所代表和捍卫的依然是资产阶级的利益和革命果实 B.它的皇帝是拿破仑,不是路易十六
C.它同英国始终处于敌对状态 D.它不断进行对外战争 6.拿破仑在近代欧洲历史上具有极大的影响,以下对拿破仑的评价正确的是 A.重建君主制度导致大革命成果付之东流 B.对于近代法律制度的建设做出重大贡献
C.发动侵略战争阻碍各国人民反封建斗争 D.宣扬“民族主义”造成欧洲国家的分裂
7.拿破仑对法国历史最大的贡献是
A.颁布了《法典》,巩固了资产阶级的统治 B.发动政变夺取政权 C.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 D.发动对俄国的战争 8.恩格斯说:“假如不曾有拿破仑这个人,那么他的角色会由另外一个人扮演的,这点由下面的事实可以证明,即每当需要这样一个人的时候,他就会出现,如凯撒、克伦威尔等。”这段话的含义是
A.英雄人物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并不重要 B.英雄人物适应时代需要而产生 C.英雄人物的活动是受历史规律支配的 D.英雄人物的出现是历史的偶然探究一:(1)主要成就:挽救了民族危亡,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使日本成为当时亚洲唯一的近代化国家。目的:希望通过李鸿章促使清政府变法革新,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
(2)一是由主张改革转变为主张革命,二是由不主张推翻清政府转变为主张推翻清政府,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3)主要原因:封建军阀的黑暗统治和帝国主义的残酷压榨。不同:前者是无产阶级革命,后者是资产阶级革命。
探究二:(1)同法国争夺海外市场和霸权。
(2)那破仑对外战争早期具有进步性:捍卫法国大革命成果,抗击反法联盟对法国的进攻;后期具有侵略性:奴役了欧洲许多民族独立的国家和人民;与英国、俄国战争则具有争霸性:对欧洲大陆霸权的争夺,对世界市场的争夺。
(3)防止了波旁王朝复辟,捍卫了法国大革命的成果;加速了资本主义的前进步伐;奠定了资产阶级国家机器的基础;战争使帝国的经济和财政陷入困境;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和痛苦
巩固案
ACDCA BAB 5
第三篇:2012梭伦改革教学案
高二梭伦改革教学案
备课时间: 主备人:王发利
自学质疑、交流展示
1、梭伦改革的背景
2、梭伦改革目的、性质
3、梭伦改革内容(经济、政治)
4、梭伦改革特点
5、梭伦改革影响(积极、局限)
活动探究、精讲点拨
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梭伦曾经写诗道“在时间的裁判席前,那奥林匹斯诸神的伟大母亲——黑色的土地,将是最好的证人,因为正是我,为她拔掉了众多的债权标,以前她备受奴役,而今已重获自由。”“许多被出卖的人们,我已经使他们到这神所建立的雅典,其中有的无辜被售,有的因故卖身,有的为可怕的贫穷所迫,逃往异地„„我都使他们获得解放。” 材料二 梭伦改革的核心措施之一是确立了财产等级制度。梭伦曾经在诗歌中写道:“我手执一个有力的盾牌,站在两个阶级的前面,不许它们任何一方不公平地占着优势。”“我制定法律,无分贵贱,一视同仁。” 材料三 恩格斯说:“梭伦揭开了一系列所谓政治革命,为当时的旧体制中注入了私有制财产这一全新的因素。因此,国家公民的权力和义务,是按照它们的地产的多寡来规定的,于是,随着有产阶级的日益获得势力,旧的血缘亲属团体也就日益遭到排斥,氏族制度遭到了新的失败。” ⑴材料一反映了梭伦改革的哪项措施?该项措施主要解决哪一问题?结果怎样?⑵结合所学知识和材料二、三的信息,谈谈梭伦改革确立财产等级制度的意义,他是否真正做到了“一视同仁”?
2.梭伦改革和商鞅变法是古代东西方比较典型的改革。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不再以出身而是以财产的数量来划分公民的等级。„„不同等级的人侧待遇有 所不同。„„
公民大会选举或罢免一切公职人员,决定宣战等一切国家大事。
奖励外国技工迁居雅典,以携眷移民给予公民权;„„鼓励橄榄油出口。
材料二 设立20个等级的军功爵制度„„没有军功的国君亲属不再拥有世袭的爵位。
立有军功的平民,按其功劳的大小授予官爵。
„„全国划为41县,县级官吏通由国君任免,邻取国家的俸禄,可以随时任免调职。
„„凡从事“本业“者„„免除本身的徭役;而追逐“末业”者„„入官府为奴。回答:
(1)依据材料,概括两次改革内容所涉及的共同之处。分别说明实行这些措施的目的是什么?
(2)两次改革分别对本国经济发展和政治体制造成什么影响?
矫正反馈、迁移运用
1、下列关于改革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人类社会自产生以来,改革就与社会进步相伴而生,并成为历史前进的动力之一。②、改革所采用的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和平的方式。
③、改革是统治者希望通过和平的、没有暴力的方式来完善社会制度并巩固自己的统治。
④、改革中也充满了复杂性、多样性与艰巨性。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2、关于梭伦改革的说法错误的是
A、根本目的是稳定雅典社会秩序,壮大雅典城邦实力 B、从根本上改变了社会生产关系
C、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 D、一定程度上调整了社会矛盾
3、梭伦改革中体现机会均等、公开、公平的民主原则的是:()A、废除债务奴隶制 B、设民众法庭 C、抽签选举和差额选举 D、按财产划分公民的等级
4、梭伦改革并没有实现雅典公民的完全平等,主要是因为 A、用财产的不平等代替了出身的不平等 B、不同等级的公民享有不同的政治权力利 C、不同等级的公民承担的义务也不相同 D、梭伦改革仅适应了奴隶主阶级的需要
5、梭伦改革的历史局限有
①下层公民没有享有充分的参政议政的权利 ②消灭了债务奴隶制 ③下层人民的利益没有得到很好的满足 ④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贵族与平民的矛盾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 D.①③④
6、早期雅典城邦的贵族政治
A.实质上是君主专制 B.贵族可以任意处死平民 C.是少数贵族的集体统治 D.使普通平民能参与政治
梭伦改革
一.梭伦改革的背景: 1.内因:
(1)公元前8-前6世纪,雅典城邦平民与贵族的矛盾十分尖锐,导致雅典政局的动荡不安。尽管雅典贵族进行的局部调整(如,基伦暴动,制定《德拉古法典》)但不能缓和日益尖锐的社会矛盾。(2)随着工商业的发展,工商业奴隶主经济实力日益壮大,对旧贵族的政治专权越来越不满,展开了要求分享政治权利的斗争。
2.外因:雅典附近的麦加拉等城邦与雅典的矛盾加剧,导致了萨拉米危机,沉重打击了雅典海上贸易。
3.个人因素:公元前594年,梭伦当选为首席执政官,推行改革。4.性质:奴隶主阶级的改革。
5.出发点:缓和贵族与平民的矛盾,维护奴隶主统治,振兴雅典城邦。二.改革的内容:
(一)经济上:
1.颁布《解负令》废除平民所欠一切债务;禁止以债务人的人身作抵押,同时禁止以土地做债务抵押。(有利于平民阶级的稳定,为平民享有政治权利提供了物质保障)
2.鼓励发展工商业。(增强了工商业奴隶主的实力,壮大了城邦的实力。工商业奴隶主与平民共同构成了雅典民主政治牢固的阶级基础)
(二)政治上:
1.确立财产等级制度。把雅典公民按土地收入多少分为四个等级,不同等级公民享有不同的政治权利。(这就打破贵族的世袭特权,为平民和工商业奴隶主参政提供了机会。)
2.改革国家权力机构。恢复公民大会作为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建立“四百人会议”作为其常设机构,设立民众陪审法庭作为最高权力机关。(进一步打破了贵族对政权的垄断。完善了雅典的国家制度,为普通公民参与国家政治提供了制度保证,为民主政治建立提供了制度保障。)三.特点:
1.“革命性”
1、革命性:经济上限制了占有土地的最高限额,政治上打破了贵族的专权。
2、中庸性:既改善了平民的经济政治地位,又确认了财产等级制度保护了贵州的特权。四.政治影响:
(一)积极:
1.梭伦改革是雅典城邦乃至整个古希腊历史上最重要的社会政治改革之一,它为雅典城邦的振兴与富强开辟了道路,奠定了城邦民主政治的基础。2.梭伦改革一方面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了社会基础,另一方面完善了国家制度,为普通公民参与国家政治活动提供了制度保证。梭伦的价值观以及改革中创造的有利于公民行使职权的各种制度,对雅典民主政治具有重要的意义。
3.梭伦改革奠定了雅典民主政治、乃至西方民主政治的基础。
(二)局限:
1.其中庸原则决定了改革的不彻底性。
2.按财产划分等级限制了平民参与高级管理的机会。
3.不能完全满足平民阶级的政治经济需求。没有从根本上解决矛盾。【活动探究】
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梭伦曾经写诗道“在时间的裁判席前,那奥林匹斯诸神的伟大母亲——黑色的土地,将是最好的证人,因为正是我,为她拔掉了众多的债权标,以前她备受奴役,而今已重获自由。”“许多被出卖的人们,我已经使他们到这神所建立的雅典,其中有的无辜被售,有的因故卖身,有的为可怕的贫穷所迫,逃往异地„„我都使他们获得解放。”
材料二 梭伦改革的核心措施之一是确立了财产等级制度。梭伦曾经在诗歌中写道:“我手执一个有力的盾牌,站在两个阶级的前面,不许它们任何一方不公平地占着优势。”“我制定法律,无分贵贱,一视同仁。”
材料三 恩格斯说:“梭伦揭开了一系列所谓政治革命,为当时的旧体制中注入了私有制财产这一全新的因素。因此,国家公民的权力和义务,是按照它们的地产的多寡来规定的,于是,随着有产阶级的日益获得势力,旧的血缘亲属团体也就日益遭到排斥,氏族制度遭到了新的失败。”
⑴材料一反映了梭伦改革的哪项措施?该项措施主要解决哪一问题?结果怎样?
⑴颁布“解负令”。贵族侵吞平民的土地财产,欠债平民被迫以土地为抵押,不少平民失去土地,沦为债务奴隶。平民所欠的公私债务被废除,土地回到平民手中,债务奴隶制也被废除,平民的人身自由得到保障。
⑵结合所学知识和材料二、三的信息,谈谈梭伦改革确立财产等级制度的意义,他是否真正做到了“一视同仁”?
⑵打破了贵族依靠出身特权垄断政权的局面,有利于平民参与国家管理。但改革没有带来真正的平等,特别是财产的资格限制,说明改革并未真正做到一视同仁。
2.梭伦改革和商鞅变法是古代东西方比较典型的改革。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不再以出身而是以财产的数量来划分公民的等级。„„不同等级的人侧待遇有
所不同。„„
公民大会选举或罢免一切公职人员,决定宣战等一切国家大事。
奖励外国技工迁居雅典,以携眷移民给予公民权;„„鼓励橄榄油出口。材料二 设立20个等级的军功爵制度„„没有军功的国君亲属不再拥有世袭的爵位。
立有军功的平民,按其功劳的大小授予官爵。
„„全国划为41县,县级官吏通由国君任免,邻取国家的俸禄,可以随时任免调职。
„„凡从事“本业“者„„免除本身的徭役;而追逐“末业”者„„入官府为奴。
回答:
(1)依据材料,概括两次改革内容所涉及的共同之处。分别说明实行这些措施的目的是什么?
(1)共同之处:等级的划分;官吏的任免;对工商业的态度等。(2分)目的:梭伦改革:缓和平民与贵族矛盾激化,挽救贵族政治面临的严重危机;(2分)商鞅变法;顺应社会大 变革形势,实现富国强兵。(2分)
(2)两次改革分别对本国经济发展和政治体制造成什么影响?
(2)不同影响:梭伦改革:促进了工商业的发展,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了社会基础;(2分)商鞅变法:促进了封建经济发展,有利于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2分)
矫正反馈、迁移运用DBCADC 7
第四篇:编写教学案的体会
编写教学案的体会
素质教育对课堂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新课改模式下,老师与学生的角色需要重新定位 新一轮的课改对教师和学生的角色重新定位,传统教学模式下,老师是学生知识荒漠中的独行者,辛勤地传授知识,学生却不认可。往往抛出一个问题却应者寥寥,课堂没有激情。在新课改模式下,学生从一个被动的“学者”变成了主动的“教者”,师亦生,生亦师。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交流与合作中,实现课堂教学中老师与学生的相互解放。
课堂上导学案应用的主要方式是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合作学习要求成员间相互配合,通力合作,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把整个班级分成若干小组,每组五至八人,教师把学习任务明确到各小组,全班以小组为单位展开学习。各小组在教师指引下,能够做出快速反应,这样既能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使部分学生在帮助他人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成功、体验快乐,又能让部分学习能力不强的学生通过“传。帮。带”的方式较轻松地接受新的知识。
学生要先根据导学案的学习目标、重点难点等进行学习,以自主学习和互相交流为主。在预习时,要明确学习目标,了解本课的学习重、难点。有疑难问题的,同学间可以互相交流。要培养学生在预习时能用符号对自己所预习的内容进行分类标记的好习惯,这样在听课时就会有的放矢,减少无效劳动。分组合作时,教师可以将不同梯次的学生安排在同一小组内,便于发挥优生的辐射带动效应。可将任务平均分配到小组,一般每组完成一项即可;小组根据组内讨论情况,对本组的学习任务进行讲解、分析;然后进行小组展示,对于表现优异的学习小组,要及时给予鼓励性的评价。各小组要结合其他组的展示情况,对本组未能展现的学习任务进行巩固练习。
导学案的使用给学生搭建了平等竞争的平台,增强了学生的学习的热情。在课堂检测完成后,教师就可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先让小组成员自查,然后组织小组间竞赛,比一比哪个小组课堂检测做得最完美,哪个小组还有待改进。竞争是一剂课堂兴奋剂,这种好胜心理会驱使学生乐于参与比赛活动,在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方面有很大的作用。在紧张、热烈的竞争气氛中,无论是参赛的学生还是观看的学生,个个都十分投入,这样既能增加学生的练习量,又能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我们会看到平时不太喜欢思想品德课的学生也表现得很积极,组员之间更是互相帮助、互相鼓励、互相督促,团队意识得到了极大提高。导学案的应用使学生在学习时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减少了学习活动中的很多无效环节,节约了时间,让学习时间变得更为充裕。教学的真谛在于激励、唤醒、鼓励。导学案培养了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的能力,使学习成为他们终身拥有的能力。当然,任何一个新生事物都是在摸索中前进,都难免遇到各种问题,导学案也不例外。如个别学生参与不积极,存在应付现象等。但我相信只要教师肯于钻研,通过不断的完善,导学案课改模式一定会让越来越多的学生乐于学,学中乐!
第五篇:八年级语文教学案
古诗文复习·作文审题指导
一、诗词鉴赏示例
【例1】《同儿辈赋未开海棠 》(元好问)
枝间新绿一重重,小蕾深藏数点红。爱惜芳心莫轻吐,且教桃李闹春风。
①说说你对诗歌思想感情的理解。
这首诗借花教子,教育子女举止要端庄稳重,不要哗众取宠,浮躁轻狂。
②请你尝试从美学的原理对一、二两句诗进行赏析。
俗话说:“红花虽好,还要绿叶扶持”,诗中海棠数点红色花蕾深藏在重重新绿之中,红绿相衬,更见海棠花蕾的明丽醒目、娇艳动人,仅此两句,就写尽了海棠的美丽。
【例2】《山 中》(王勃)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①请你揣摩这首诗表达的情感。这首抒写了诗人的旅愁乡思之情。②诗的后两句给我们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景致?有什么作用?
诗的后两句情景交融,描绘了一幅秋风萧瑟、千山万岭黄叶纷飞的景致,烘托出一种悲凉浑壮的气氛和诗人的旅思乡愁。
【例3】《城东早春》(杨巨源)
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若待上林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
① 请你揣摩这首诗表达的情感。表达了诗人对早春景色的喜爱赞美之情。
②请你对“绿柳才黄半未匀”句进行赏析。诗人抓住了“半未匀”这种境界,使人仿佛见到绿枝上刚刚露出的几颗嫩黄的柳眼,那么清新悦人。这不仅突出了“早”字,而且把早春之柳的风姿写得十分逼真。生动的笔触蕴含着作者多少欢悦和赞美之情。
③诗篇从“诗家”的眼光来写,富有理趣。说说你的理解。即诗人必须感觉锐敏,努力发现新的东西,写出新的境界,不能人云亦云,老是重复那些已经熟滥的旧套。
二、在下列各题的横线上,写出相应的诗词名句或作家、作品名,然后回答问题。
1.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韦应物《闻雁》)
①这首诗三、四两句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①描绘了一幅秋雨绵绵、雁叫声声的萧瑟凄清的画面。
②说说你对全诗思想感情的理解。
②全诗抒发了诗人远宦思乡之情,流露出孤寂和低沉的情绪,隐现着时代乱离的背景。
2.高竹笼前无伴侣,乱鸡群里有风标。低头乍恐丹砂落,晒翅常疑白雪消。转觉鸬鹚毛色下,苦嫌鹦鹉语声娇。临风一唳思何事,怅望青田云水遥。(白居易《池鹤》)
①颈联把丹顶鹤和鸬鹚、鹦鹉相比,有何作用?
①把丹顶鹤和鸬鹚对比,意在表现丹顶鹤的风姿和不事权贵的品格。
②尾联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样思想感情?
②表现诗人对仕宦生活的厌倦和和对田园生活向往而不可得的无奈。
3.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①“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①表达了诗人神驰宇宙的豪情,对理想境界的向往和追求。
②这首诗主要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表现了诗人豪放坦率的性格和怀才不遇、壮志难酬而又无可奈何的抑郁苦闷之情。
③有人认为,作者在这首诗中流露出逃避现实的情绪,这是不足取的。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这是诗人对现实不满的愤激之词。逃避现实并非诗人本愿,但当时的历史条件和他不愿同
流合污的清高放纵的性格都使他不能找到更好的出路。
④诗人在此诗中运用了比喻的方法,请举一例说说其作用。
④举例:“抽刀断水水更流”,以生活中的现象比喻内心的苦闷无法排解,这一比喻源于眼前景,合乎心中情,显得奇特而富有创造性。
4.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范仲淹《渔家傲》)
①“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写出了塞外怎样的景致?用自己的语言试加以描述。
① 群山连绵,炊烟袅袅,夕阳西下,一座孤城紧闭,悲凉极了。(“闭” 字暗示了军事
事态的严重,戍边将士时刻准备御敌的境况。
②赏析“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一句。
将军和征夫都难以入睡,因守边辛苦,思念家乡,将军和征夫都白了头发,流下了眼泪。采用白描手法,直抒胸臆,表现了戍边将士们慨叹功业未建和浓重的思乡之情。
③“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表现了戍边将士怎样的思想感情?
爱国、思乡之情。此句是全词的核心。一杯浊酒,销不了浓重的乡愁,战争没有取得胜利,还乡之计是无从谈起的。运用“勒石燕然”的典故,表现了戍边将士强烈的爱国热情和浓重的思乡之情。
④试概括全诗的感情。
描绘了边塞奇异的秋景,(上阕写边塞秋色,下阕写思乡之情),表现了作者慨叹功业
未立和戍边将士强烈的爱国思乡之情。
⑤这首词基调悲壮,意境开阔,风格与苏辛相似,请你从形象和情感方面任选一个角度作简要阐述。
形象:将士们寒夜戍守的艰辛,以及“归无计”而“人不寐”的哀伤。爱国的情怀,思乡的苦闷,构成了守边将士复杂的心态。感情:感情沉郁。描写了宋军将士因边乱未平、长期戍边不能怀乡而产生的浓郁乡愁,其中又蕴含着作者希望剿平敌寇、保家卫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5.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
①这首小令在写作上运用了寓情于景的写法,能显示全篇主旨的一个词语是断肠。表达了游子孤寂愁苦的思乡之情。
②小令中“枯藤”“老树”“昏鸦”“西风”“瘦马”“夕阳”等词语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景象(描写秋郊黄昏怎样的画面)?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一幅萧瑟凄凉的深秋晚景图。(几根枯藤缠绕着几棵凋零了黄叶的秃树,在秋风萧萧中瑟瑟地颤抖,天空中点点寒鸦,声声哀鸣……)写出了一片萧飒悲凉的秋景,造成一种凄清衰颓的氛围,烘托出作者内心的悲戚。从而抒发了异乡游子忧郁悲怆的思乡之情。
③体会“古”、“西”、“瘦”的意义。
三个词修饰普通的景物,显示出了景色的冷寂萧条,感情悲凉凄楚。特别是“瘦马”一景,更
使读者联想到这匹马经过了怎样的长途跋涉;马如此,马的主人该是何等的疲惫。
④ 说说“小桥流水人家”的作用。
田园小景是那样幽静而甜蜜,安逸而闲适。安居“小桥流水”环境中的“人家”和奔波漂泊的游子形成鲜明的对比,使他又增几分思乡之情。以乐景写哀情,令人倍感凄凉,烘托出沦落他乡的游子那内心彷徨无助的客子之悲。
6.比较阅读。
秋词刘禹锡秋思马致远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① 同是写秋,两首诗表露出诗人的心境有何不同?
①刘禹锡的《秋词》是颂秋,表达了豪迈乐观之情。《秋思》表达了游子悲秋思乡之情。②两首诗(曲)在表达方式上有哪些异同?
②同:都运用了描写和抒情的表达方式。异:《秋词》还运用了议论。
7.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①这首诗感情浓郁,但前后基调不同,前四句低沉悲愤,后四句高昂乐观,前后形成鲜明对比。②请描述“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所展现出的画面,并揭示诗句的哲理(含义)。........画面: 放眼望去,展现在眼前的是一幅这样的景象:大江之上,沉舟之侧仍有千帆竞发;大自然中,虽有病树存在,但万木依旧争春。哲理:新事物终究要取代旧事物。
③赏析“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③这两句诗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揭示了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表现出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8.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李商隐《无题 》)
①赏析“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以抒情开篇,再用景物作烘托,显得摇曳多姿。这一联好就好在先以“见难”加重“别难”的分量,后以花比喻美好年华之将逝,极力渲染了“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的悲凉气氛。②试分析颔联“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含义及艺术特色。这一句在今天现实生活中有何延伸意义?
以春蚕吐丝、蜡炬成灰来对爱人至死不渝的忠贞情感,运用对偶、比喻、双关等修辞手法表现感情,形象生动、贴切感人。用以歌颂奉献精神。
9.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
《夜雨寄北》)
① 诗中的“秋”字除了交代季节外,还起到什么作用?
“秋”字点明了季节,同时烘托了人物心情。②诗歌中两个“巴山夜雨”的含义有区别吗?
前者是对现在真实的巴山夜雨的描写;后者是想象中将来对如今的夜雨的回味。所以,两者的含义不相同。
③请用简洁的语言,写出作者“今夜”的心情。
漂泊在外的孤寂,苦雨深秋的落寞,归期无期的无奈,相见共雨的期盼。
10.李杜诗篇万古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赵翼《论诗》)①诗人狂妄地认为:李白、杜甫的诗篇流传的时间很长,已经“不新鲜”了。你同意这种看法
吗?同意。(1)“万古传”表明诗人并没有真的否定李杜的成就和地位。(2)虽然成就大地位高,但历史在发展、文学也在发展,否则它就会老化僵死。每个时代的文学都应该有自己的成就,有自己的“李杜”,才能保持它的青春和生命。
②联系全诗的意思看,作者是要表现什么样的诗歌创作主张?
作者主张创作要有时代精神与个人独创,反对机械模拟、泥古不化。
三、文言文阅读
(一)阅读下面选文,按要求完成文后各题(12分)未几,夫齁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口技(节选)》)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3分)(1)中间力拉崩倒之声间:(2)不能名其一处也名:..
(3)几欲先走走:.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6分)(1)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2)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3.为表现口技表演者的高超技艺,选文采用了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下面所选各句属于侧面描写的是(B)(3分)
A、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B、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C、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D、未几,夫齁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
4.“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和“凡所应有。虽人有百手,手有千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是两处对声音的记叙描写,试比较一下,看看特点有何不同,并对写法加以评析。
前句记叙描写的声音较单一,后句记叙描写复杂、逼真。这种从开始单一到后来复杂的声音的模拟,符合失火救火的实际,也与后来观众的反应相吻合。能突出表演以假乱真的高超技艺。
5.课文中前后两次清楚地交代了极简单的道具“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请简析其作用。两次交代极简单的道具仅“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结构上首尾呼应,起落分明;道具的简单,反衬其口技技艺的高超,突出技艺在“口”,点明题意。
6.这篇课文用一个“善”字领起。善在,它写出了。
善在众妙毕备、百千齐作、应有尽有,它写出了口技表演者技艺的高超。
7.文中提到的口技属于民间技艺。除此之外,你喜欢的民间技艺还有哪些?写出一种并说明喜欢的理由。剪纸、踩高跷等。(理由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