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十三钗读后感

时间:2019-05-13 05:49:4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金陵十三钗读后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金陵十三钗读后感》。

第一篇:金陵十三钗读后感

风情无限十三钗——《金陵十三钗》读后感

喜欢严歌苓,也很喜欢她的作品,淡淡的忧伤中有一种属于女性的坚毅,很是震撼人心,总能洗涤心灵。

书中以一位幸存的教会女学生—苏娟的回忆为线索,叙述了上海沦陷区在抗日期间,其如何躲避日兵的迫害而生存下来的故事。

故事发生在一座美国的教堂中,有着主教牧师及其助理,、帮手,还有这十几位没人接的单纯的女学生,他们各有其自身的故事和情感。

教堂偏僻,却也不失为当时较好的避难所。于是一群从事特殊职业的女性,发挥其自身的特性,嬉笑怒骂打野撒泼强行赖进了象征高洁神圣的教堂的地下室。与女学生们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两者间有着极强的对立矛盾,因为食物水源,安全,更因为生活习性与道德情感。

紧接着,战争中从鬼门关走了一遭的伤兵和将领在主教的万般无奈中叶躲进了地下室。

而教堂外,战火连天,炮弹轰鸣,硝烟弥漫,到处是日军的封锁搜查。于是,在紧张空气中,死亡推动着故事与情感的激化。

十几岁的花样年华,女学生们之间是有着小矛盾的,尽管是鸡毛蒜皮的小事,无外乎是谁和谁又好不好了的问题,不关大利益,却是真真切切属于那个年纪的敏感与多疑,倔强与自尊。尽管不怎么受重视,却也从未经历过什么生活的艰辛。于是在这样的恶劣环境中,不知所措,在消极情绪的带领下出来向神祈祷就只有哭泣了。

另一方活在别人屋檐下以赵玉墨为首的女人,仍旧歌舞升平、不改习性,我行我素,似乎外面的一切与她们毫不相关或者是没有什么区别,只有一句满不在乎可言。

就是这样的一群不受待见、饱受歧视、满遭侮辱的女子,却有着大情大爱,有着如水晶般晶莹剔透的善心和看透一切的眼力。可以为了自己觉得值得、美好的爱不顾一切,就算牺牲委屈也毫无怨言。在曾经辱骂过自己的女学生们的困难到来之时,还毅然决然的挺身而出,是缅怀自己的青春,更是凛然的大民族精神!~

商女更知亡国恨,十三金钗有真情······

第二篇:金陵十三钗 读后感

商女也知亡国恨,无人吟唱后庭花

-------读《金陵十三钗》有感编辑出版学专业 苏艺茁

最初知道这本小说的名字是在报纸的娱乐版上,张艺谋以此为剧本拍摄电影,当时对这个名字充满疑惑,很自然的联想到《红楼梦》中的金陵十二钗,于是,便买来阅读。这是一篇不长的小说,基本算是一口气读完的。作者严歌苓倒是不算陌生,她是旅美作家,是一个充满小资情调又漂亮又有气质的女人,她的作品《幸福来敲门》《小姨多鹤》《一个女人的史诗》《铁梨花》已经被搬上荧屏成了家喻户晓的电视剧。她笔下的女性形象鲜活饱满,富有极强的生命力,坚强而有个性;她的小说情节跌宕起伏,非常吸引人的眼球。这部《金陵十三钗》自然也不例外。

这些年,关于南京题材的电影电视剧小说异常火热,从《拉贝日记》到陆川导演的《南京!南京!》都得到了社会大众的广泛关注。不难发现,这些描写大屠杀时期的作品都是以男性为主人公。这也符合常理,在人们的心中,打仗流血的事情女人家去做什么,她们只需要做好后勤工作,照顾好老人小孩,做好医疗工作,为伤亡战败掉几滴眼泪,再为胜利欢歌舞蹈一番就够了。但是严歌苓却不走寻常路,她将一群本该充当配角的女孩子带到了人们视线中央,将她们置身于被死神笼罩的南京,时间就安排在屠城之日前后。于是一段令人唏嘘不已感动不已的故事上演了。

孟书娟的父母带着妹妹去了国外,将她留在南京的一家美国人的教堂里学习生活,教堂里还有几十个和她一样孤身在南京的女孩子,本以为教堂应属美国人领地就可以避免日本人的侵犯,是最佳的避难所。没成想,却因为逃进了国民党军官戴涛,两个死里逃生又身负重伤的士兵,十三个秦淮河上的妓女,这样一群不速之客使这里成了是非之地。终究,这里也没能逃过日本人的搜查。能充当保护者的男人们或死或伤或失去能力,日本人将罪恶的手伸向了孟书娟和她的同伴,在圣诞前夜,一两百荷枪的侵略者闯进教堂,强邀女孩们去司令部参加庆祝会。13个被视为下贱的窑姐,挺身而出,穿上唱诗班女孩的服装,替女孩们前去赴这场死亡之约。

1937年12月的南京被一群战争魔鬼所占领,“魔鬼”一词已经不是他们的形容词而是他们的代名词。他们在战争中丧失了全部的人性,彻底沦为一部部屠杀机器,惨绝人寰的杀戮和强奸由他们主演,他们被道德抛弃,在人间制造了一座地狱。他们的粗鲁与傲慢不只是对中国人,对教堂的美国神父也毫不留情,在神父斥责他们的暴行时“上来便给英格曼神父一个耳光”。趾高气昂的说“欢迎起诉!侵犯美国人的领土,又能怎么样呢?你知道我们的上级是如何推卸责任的吗?”他们已经没有任何敬畏,彻底物化。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们也是战争下的牺牲品。

在整部故事里,几乎所有的女性形象都颠覆了她们原来应该有的样子。孟书娟和她的同伴本是端庄且有身份的女学生,如果没有这场战争她们原本应该干干净净的在教堂唱诗班唱诗,应该穿戴整齐去上课,应该跟随她们的父母出国去享受她们应该有的上流社会的生活。而以赵玉墨为首十三女子应是秦淮河上的妓女,是不堪与肮脏的让人们轻视的风尘女子,如果没有战争,妓女们仍会钻到秦

淮河的船舱里,用笑肉迎来送往。但是偏偏战争的阴霾笼罩在她们身旁,战乱让本处于两类完全不同的阶级人等同处一个屋檐,女学生要提心吊胆的生活在一座几近断粮断水的教堂,最让她们不能预料的是,她们的性命,最终是由这群妓女挽救的。小说中有多处描写女学生们挖苦讽刺窑姐们的场景,其实透过这些场景,读者也看到了自己的影子。窑姐们即使在逃难时也不忘穿着的花哨,即使在饮用水紧缺的情况下也不忘将自己洗漱干净,画上浓装。但是就是这样的一群看似不堪的人却愿意替女学生们遭受日本人的侮辱,这算是欲扬先抑的创作手法吧。作者竭力的在用自己的笔为读者展现十三个卑微者的立体的生命形象。她们从小便被家里人当成商品交易给青楼,她们早已习惯了在众人眼中卑贱的定位,她们逃进教堂,不顾里面的人的嘲讽,只是为了活下去。这群妓女中,赵玉墨最吸引人的眼球,她是小姐的性情妓女的命,她精通琴棋书画,懂得诗词歌赋,有着一种略带轻浮的美丽,非常吸引人。除了有“大家风范”的赵玉墨,给人印象最深的就是年纪轻轻却饱受折磨的豆蔻了。她和重伤的士兵王浦生的对话令人动容,她幻想和王浦生一起回家过男耕女织的生活,可是这仅仅是一个梦,并且永远无法实现,因为死亡的脚步已经迈向二人。

小说的高潮部分戛然而止。在日军将领闯进教堂,逼迫女学生们去日军军营唱诗,神父抵抗无用,而赵玉墨等人主动提出替女学生们去。面对可能十分精彩的妓女们的反抗,严歌苓采取了留白的方式。合上书,脑海里浮现了十二个消瘦有些妖娆却也无比悲壮的背影。能说她们不怕吗?不会的。她们是明知去送死的。死亡让每个人颤抖,让每个人绝望,也让每个人清醒。战争之中,生死抉择面前每个个体的人性都受到了最严苛的考验。赵玉墨她们选择了牺牲,这种牺牲也许也是她们自我的救赎吧。她们出身卑贱,却在战争的号召下选择了崇高,这种精神让身份黯然失色,让贵贱无迹可寻,在绝望里展示出属于她们反抗的美丽!是谁说,戏子无情,婊子无意。战争会使人很多东西突然之间发生了改变,即使连妓女也会如此,战争也能使人性发射出一些强有力的东西。也许这个就是严歌苓想要表达的。

小说的开头和结局中,作者借姨妈的形象反复声明赵玉墨没死,她在军事法庭上看到的女子就是她。我想,这也是作者对小说中人物的祈祷和缅怀吧。

在小说的后记中,严歌苓也对自己的创作初衷和一些对待历史问题的看法做了阐释“没有任何一个民族像中华民族这样达观,不记仇……我想我还会写南京大屠杀的故事。假如我们不那么好说话,不在令人不快的历史边上绕行,由强迫性失忆变为强迫性记忆,记住那些不忍回顾的历史,我们的民族才是健康的。”是的,如她所说“在我们的生命中,有些是应该被遗忘的,有些则是世代要去铭记的!”我们的一生兴许不会遇到那样惨烈的牺牲,但是我们依然要懂得平等与互助!

第三篇:金陵十三钗读后感

《金陵十三钗》

严歌苓作为生活在海外的作家,她写出了具有厚重底蕴的大陆记忆,作为女作家她笔下的女性叙事作品在当代的文学中显示出了格外引人注目的光彩。她塑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典型女性形象,而金陵十三钗更是典型中的经典。《金陵十三钗》中作者激越的语言风格冷静峭坺的叙述风格一会儿为读者带来大江奔流的气势,一会儿把读者引入隐秘的内心世界。刚刚是女学生在唱诗,倏忽间传来枪声炮声;刚刚是妓女与伤员打情骂俏,一会儿又变成中国人与日本鬼子拼死斗争……透过《金陵十三钗》,读者不仅心灵上会受到了强烈的震憾,对南京大屠杀惨无人道昏天暗日,血流成河的惨状铭刻在心,而且可以领略到严歌苓的峭拔多变,迂回犀利的语言。

小说刻画了南京大屠杀中是三个风尘女子躲进圣洁的教堂后,与严肃的神父。天真的唱诗少女。解除了武装的国军军官之间产生的矛盾与情感纠葛。她们在大家的眼中也许是不洁的。然而,面对日本鬼子的淫邪,最终却是她们挺身而出,在内衣里藏着牛排刀。水果刀。发钗等“暗器”,前往日军大本营,她们身上散发出不畏死的光芒,本书独具一格的在南京大屠杀中,以小见大,并且把卑贱和崇高统一起来,写出了人性的复杂与微妙,和事态发展的合理性,高度的统一起来。

以十四岁的少女书娟作为叙述者。书娟是金陵一所教会学校的学生,她的父亲胡博士因对一名叫玉墨的妓女动了真情,被她的母亲发现,为了与妓女玉墨了断了尘缘,母亲同父亲去了国外,书娟对玉墨怀恨在心。但冤家路窄,日本鬼子在南京烧、杀、抢、掠,开始后,十几个秦淮河上的妓女在逃亡时翻墙进入教堂避难。小说通过书娟的视角表达了社会对妓女这一底层小人物的不屑与蔑视,通过大家闺秀书娟幸福的童年反衬出妓女的苦难身世,她们每个人都有自己各自悲惨的经历,从而也造就她们不同的性格,不同的认识水平。最终造就她们各有特点,性格各异。和各种不得以而走上妓女行业的可悲。但是这特殊的从业经历,使得她们在战争时期得不到应有的保护,安全区拒绝收留她们。不然为了活命,她们翻墙进了教堂。这才使故事进入了一个链接起这个故事发生的引线。书娟如果没有战争,仍然是那个无忧无虑笑起来阳光灿烂,简单大方的学生。拥有幸福的生活,简简单单,想起她只会有一抹简单干净的笑容。而玉墨仍然是秦淮河边的妓女,但是战争把两个没有干系的人联系在了一起。由此便与神父、淑女、伤员、侵略者发生了千丝万缕的关系。书娟从起初是憎恶玉墨等人的,但是随着事情的发展,当妓女对伤员表现出同情时,她对

玉墨等人有了一些思想认识上的变化,以至于她的仇恨在合乎情,又在情理中渐渐的消减。当妓女假扮成女学生怀里揣着小刀踏上日本兵的车时,书娟的内心发生了激变——对玉墨等人升华到一种和之前极端化的思想!这也正是作者刻画出来的卑贱和崇高统一起来最终的结束。

对大屠杀残忍的写照,《金陵十三钗》写日本鬼子轮奸十五岁的豆蔻时的兽行,读之让人咬牙切齿。那种情感上的激愤,对恶势力的鞭挞,延续在当今的社会生活中。这说明不管是在什么时期。人们骨子里向往和平,平等,安乐是永恒的主题。对妓女们,作家给予了深切的同情。豆蔻七岁成了孤儿,十一二岁被卖进窑子,十五岁已接客无数,她和她的姐妹只是男人的玩物,是老鸨的赚钱机器,这个天性纯朴的女子在教堂里遇见伤员王浦生,两人在相处过程中产生了真情,豆蔻为了给王浦生弹一曲完整的琵琶曲子,冒着生命危险回秦淮河拿琴弦,被日本鬼子抓住轮奸。起初,因为想着王浦生,她奋斗反抗,终于逃出魔掌,但在街上碰上一个被日本鬼子刺破肚子的妇女尸体后,她吓得惊叫,再次落入魔掌,即使她受到惨绝人寰的折磨,她毅然在不断地反抗着。故事发展的一起一落,更充分的表现出了日本兵没有人性的到处肆意屠杀,不然也不至于刚逃出魔掌又掉进了另一个之中,更突出了豆蔻悲惨的命运。妓女玉墨十岁前也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读过诗书,家道中落后她沦为妓女,但在骨子里她在追求淑女的气质与生活。遇见书娟父亲这个单纯的书生竟然动了真情。这也为结尾做了铺垫。玉墨作为十三位妓女的代表,其独特也正是由于它本身出身书香门第。自己有一定文化底蕴,思想层次。否则仅仅依靠人性的转换是不太可能发生如此的思想升华和巨变的。在教堂避难期间,当她亲眼目睹了日本鬼子枪杀男同胞时,她表现出自然而然的同情。由此书娟对这群妓女,和自己恨的玉墨,有了些细微的变化,但是这种变化还是有限的,因为骨子里对这些人的不屑还是存在着。也正是这样,才能把最后一幕升华到一定的境界。”这里的那五个男人是教堂的神父、杂役、伤员、戴军官,他们为了保护女学生与妓女的生命不断与鬼子周旋,甚至献出生命。玉墨对他们的爱实际上是一种对善良正义的热爱。这些命途坎坷内心悲苦的风尘女子的生命价值在最后得到了彰显,日本鬼子要求带女学生去日本兵营唱诗,神父也保护不了她们。在这个危急的关头,十二个妓女自愿假扮成女学生,怀里揣着剪刀、水果刀等利器,义无反顾地踏上生命的末班车。严歌苓对人性的深入挖掘使得这部小说小人物身上发出了金子般的光芒。

形象的特殊化。特殊时期,一群本来风马牛不相及的人相遇,强烈的视角对比下,这些特殊的人物形象给读

者留下了难以磨灭的记忆。“两个年轻女人骑坐在墙头上,一个披狐皮披肩,一个穿粉红缎袍,纽扣一个也不扣,任那一层层春、夏、秋、冬的各色衣服乍泻出来。”妓女们一出场就给读者以强烈的视角冲击。同是妓女,红菱泼辣外向,无所顾忌;玉墨含蓄内敛,风情万种;豆蔻纯朴善良,心思无暇。“玉墨要把她的背影也树立得无比姣好:一头长波浪,一身素花棉布旗袍,一双黑皮鞋。”玉墨一出场就与众不同,就是这种与众不同让人误为良家女子,“勾引”了书娟的父亲。但是,当玉墨为伤员跳舞时还是露出了风尘女子的马脚,“玉墨在人们的眼里摇身一变,上流社会的舞姿神态荡然无存,舞得妖气十足,舞到男人身边,用肩头或胯骨狎昵的挤撞他们一下,跳着跳着,解开狐皮护肩……”这是卖笑女子赵玉墨。但是,并不是她生来如此放浪形骸,作者层层剥葱,直剥到让人心酸泪流,“她是一个心气极高的女子,至少有一万个心眼子。对付三教九流,她有三教九流的语言、做派。她从小就知道自己投错了胎,应该是大户人家的掌上明珠。难道她比那些掌上明珠少什么吗?她四书五经也读过,琴棋书画都通晓……” “十四岁的玉墨领尽秦淮河的风头,行酒令全是古诗中的句子。”玉墨身世如此,豆蔻比她更差,“豆蔻比大男孩王浦生还小两岁,才十五,是打花鼓讨饭的淮北人从灾区拐出来的,卖到堂子里的。”豆蔻遇见王浦生后对这个单纯的男孩产生好感,“那我就天天给你弹琵琶。我弹琵琶,你拉个棍,要饭,给你妈吃。”这是个多么单纯善良的女子,如果不看她的打扮,她这话说得让人心痛,但她刚刚对人生有了一点希望与寄托,就遭遇了最惨痛的折磨,她在路上遇上日本兵,“豆蔻手脚都被绑在椅子扶手上,人给最大程度地撕开。她嘴一刻也不停,不是骂就是啐,日本兵嫌她不给他们清静,便抽她耳光。她静不下来不是因为被暴打降服,而是她突然想到王浦生就是把美毁灭给人看。妓女的命运是一出出悲剧,如果放在平时,她们只是一个个被正人。她想到昨夜和王浦生私订了终身,要弹琵琶讨饭与她和美过活。这一想豆蔻心粉碎了。”悲剧君子所不齿的下贱女子,但在家国痛失、人间变成地狱的时候,她们人性的光辉还是照亮了那片小小的天空。她们像世间一粒微尘,如果不是遇着严歌苓这位心怀强烈悲悯意识的作家,也许她们的灵魂都要呆在十八层地狱了。作家的目光要向下,严歌苓不仅为我们塑造了一个个文学典型,也为普通作者树了一个标尺,那就是目光朝下,心怀慈悲。

第四篇:《金陵十三钗》读后感

《金陵十三钗》——读书笔记

南京大屠杀的题材 我觉得这种痛无法触碰,说实话这种题材的小说我不敢看,害怕里面直白流露欺压、强迫,人很压抑,感觉那种疼痛想喊也喊不出来。因为电影,买了小说来读。电影跟原著相比还是改动了很多地方,不过老谋子这次还算是成功的,相比《南京!南京!》,我更喜欢《十三钗》,希望能够在奥斯卡得个奖回来。

小说摒弃说教、灌输式的宏伟巨制,以小见大,妓女的选择比顶着炸药的士兵更显得英雄——因为战争让她们改变。有人提出异议,女学生的生命为何可以凌驾于妓女之上?那些妓女为何甘心情愿替她们去死?如果救赎的是些5,6岁的小女孩还能够理解,而这些十三四岁的女孩并不那么单纯和无私,只不过命好,有父母给她们无忧无虑的环境。但是在战争等极端情况下,人性的呈现总是要倾向于一种道德选择,于是不同人的生命的不平等性就显现出来了。故事不是专注民族情绪,而是对人性泯灭的轮回与拷问——这才是永恒的价值。

《金陵十三钗》发生的背景是在1937年12月12日,地点是在南京,这一天守城的中国军队全线崩溃和撤退,第二天,也就是1937年的12月13日,像野兽一样的日军就占领了南京,从此开始了没日没夜的对中国人民的大屠杀、大奸淫、大劫掠,惨绝人寰的一幕幕从此深刻地烙印在中国人乃至爱好和平的世界人民的心里。作者借姨妈书娟的眼睛感受了这场屠杀、这场浩劫血腥残暴黑暗的事实,讲述

了一个“特殊女人”的故事,也就是《金陵十三钗》那令人心酸、可憎可悯而又令人感动的英勇献身的故事。

故事一开头,就见到“血”,虽然这个“血”是来自“我姨妈”书娟才十四岁“初潮”刚来的身体,但也暗示出残酷的战争和大屠杀所带来的血腥已经弥漫在这一座古老城市的每一个角落了。“我姨妈”书娟是寄学在金陵城中一座名叫圣玛丽的美国天主教堂里的一位学生,这时的美国处在中立国位置,所以美国的教堂自然成了避难所,12月12日这天清晨,神圣庄严的圣玛丽教堂后院的墙头上冒出了几个打扮俗艳的女人,她们恳请英格曼神父收留,基于人道主义立场,神父通过艰难的决定,最终收留了她们。她们是来自秦淮河畔青楼堂子间的女人,也就是在清纯的书娟眼里的“特殊女人”,这群人中还有一位令“我姨妈”书娟切齿仇恨的后来成为“金陵十三钗”中主角的玉墨。玉墨是“我姨妈”父亲的相好,正是因为她的介入,使得父母决计远涉重洋到美国,而将“我姨妈”留在了国内;正是因为玉墨,书娟远离父母,不得不独自经历这场人间残酷血腥的大浩劫。被收留的这群“特殊女人”,起初真是“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她们并不知道发生在教堂外那血淋淋的一幕幕,只是从神父们偶尔的言语流露中约略知道外面正进行着血腥的屠杀,虽然成千成万的中国人被杀、被活埋,女人的被强奸、被剖腹……但她们只是约略感觉到这事的邪恶,而并没有感觉到切肤的痛楚,只有当同伴十五岁的豆蔻有一天为了要拿到一把琵琶演奏给一位从死人堆里爬出的军人王浦生而离开了教堂之后,所经受绝无人性的日军残酷轮奸、折磨而变成精神错乱之时,她们才

知道这场战争的残酷已经不是跟她们没有一点关系,而是随时都会发生的。从这个时刻开始,她们恢复了人性中最善良圣洁的一面,她们尽心照顾已经放下武器到教堂避难的伤残的中国军人,与院内四十几位女学生也达到某种程度的和解。

但中立的美国圣玛丽教堂终究不是避难的天堂,在毫无人性,不遵守任何规则的日军眼里,只要他们想要,就没有进不去的地方,圣玛丽教堂终于在12月20日的晚上被日军侵入了,他们搜查避难在教堂中的中国军人,并最终将伤残的中国军人全部用刺刀枪杀,躲在暗处的女生书娟、窑姐玉墨等不觉痛哭失声。第二天清晨,她们一起为这五位被英勇献身的中国军人唱起了安魂曲……

唱诗班女学生童稚圣洁的声音在南京城夜空中穿越回荡,它充满着诱惑,使日军邪恶淫荡的魔爪再一次伸进了教堂。12月24日下午,一名日军大佐率领着一群日军即使在英格曼神父强烈的抵制下,还是强行闯入了这块避难之所,他们以庆祝圣诞名义,要唱诗班女生到军营为他们献唱。这是一个陷阱,一个邪恶血腥的陷阱,在这无可退避的时刻,以玉墨为首的一群“特殊女人”挺身而出,她们一共十三位,这就是标题所说的“金陵十三钗”,借着夜幕掩护,每个人都以必死之心,身揣暗器,成功地替代尚在稚龄中的女生,而跟随日军前去。故事到这里戛然而止,它留给了我们一个想象空间,这群“特殊女人”的结局如何? 虽然作者透露说只有玉墨活了下来,但是她已经毁容和改了名字,可能这样才能让她活得更好。

故事虽然不长,也不是正面写南京大屠杀的场景,但从侧面,将

日军凶暴残酷野兽般的本性刻画无遗,同时将中国军人怯弱而英勇的一面也刻画得淋漓尽致,更值得提起的是对“特殊女人”的描写、叙述,是真实的,也是生动的,成功的,正是血的洗礼使这群“特殊女人”完成了由丑陋耻辱到圣洁善良人性的蜕变。

看完了电影和小说小说,心里非常压抑,恐惧如果活在那个时期的南京,自己会有怎样的遭遇,难以想象,只希望世界和平,不要再有女性被战争所伤害。

第五篇:金陵十三钗的读后感

题目自拟

上《中国近代史》的时候,我心中总是缠绕这样一个疑问:在如今这样美好的时代里,为什么,我们还要不断的不断的去重复那一段屈辱的历史,让我们全身上下都不能自在呢?如果说,我们去研究历史是为了吸取教训,去避免犯同样的错误,那么我们已经做到了。中国现在正风生水起,那段历史怕是永远都不会重来了。读罢这本书,结合作者的眼光,我想我可能可以给自己一个解答。

逐字逐句的看完整本《金陵十三钗》,我立马把它塞在了其他书中,手中像是沾满了南京同胞的鲜血,让我的心中有一种翻江倒海的疼痛感。我不能再做到,看一本小说像是在看台上欣赏他人的戏一样冷眼旁观,不动声色。因为历史给人的冲击就是声泪俱下。

故事的开头是书娟突然从一个单纯的女孩向女人跨越,这样的开头也预示着她即将见证这个世界的污秽与残酷。背景就是在一个小小的教堂,像是一个密室故事,聚集了不同身份的人,每个人都想活下去,但是每个人活下去的可能性很小,在故事的前半段,我们只能零星的从副神甫和神甫的口中,以及间接的描写了解到教堂外面的断壁残垣,而教堂里面却进行着女学生和那些女人们的小打小闹。这样的场面看起来就像是在一个祥和的时代市井小民之间的矛盾,虽然针锋相对,尖酸刻薄,却是透露着一种生活的安定,因为只有安居乐业才有时间来勾心斗角。看故事的时候,我总会有一种很强的代入感,当我进入到这个故事里的时候,渐渐的忘记了那个战争的背景,可是当那几个从死尸堆里出来的军人进入教堂之后,故事马上峰回路转。接下来的矛盾立即上升为个人与民族生存的问题,真正的残酷与残忍马上映入眼帘。关于战争的血腥与人性的赤裸裸显露无疑。可能为了给读者更强烈的心里冲击,作者直接从性的角度来体现人性的丑恶。行书至此,我想能够猜测最后每个人的结局走向了。想必前文将教堂里的祥和只是为了此事的铺垫,在教堂里面越不和,吵得越歇斯底里,结局才会让我们更感动。

我不懂她们为什么要做这样的选择,难道仅仅是因为要解救这些不懂男女之事的清纯少女嘛,还是迫于无奈。因为单单从世俗的眼光来看,贞操这两个字在她们面前是根本不用掂量的,先前的极度自私与蛮横不讲理与之后的伟大反差实在是太大,我不能理解,我同样不能理解另一部文学作品,麦家的《暗算》那些间谍为什么这么的死心塌地,也不能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可以取得最后的胜利。这些的不理解最后归结为,不可理解的事情总有他的道理,那就是人都是深不可测的伟大。我同样不能理解那个时代的日本人的惨绝人寰,更不能理解同样作为中国人,那些汉奸头目是这样的丧尽天良。当然文艺作品会用对此的定义只能是这是战争本质的毁灭性,不仅毁灭土地,更是对人性的毁灭。那么与之相应的就是十三钗在生命最后的发光发亮。

我们很难真实体验战场上血流成河的触目惊心,更不能去理解国破人亡的悲凉,因为我们没有经历,再怎么感同身受都只是一个局外人。但是我们从一个故事里深深的把自己带入就能真切体会到战争本质的残酷与生活的不容易,并且铭记久远。

严歌苓对自己的创作初衷有这样的描述:“没有任何一个民族像中华民族这样达观,不记仇。我想我还会写南京大屠杀的故事。假如我们不那么好说话,不在令人不快的历史边上绕行,由强迫性失忆变为强迫性记忆,记住那些不忍回顾的历史,我们的民族才是健康的。”

我想我现在应该能够解答自己的疑问了。在现实面前,我们是一定要面对的,不仅仅是为了要从中得到多少的教训,或者对另一个民族怀有多少的仇恨,我们要做的就是面对自己,就像是能够看着镜子里的自己发现其实自己并不美丽,但是我并不对此在意,我能够从心底里接受,我不美丽但是我可以活的很美丽,这才是最重要的。

下载金陵十三钗读后感word格式文档
下载金陵十三钗读后感.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金陵十三钗》观后感

    《金陵十三钗》观后感 这是一个关于死亡和新生的故事,在一个教堂里,身份悬殊的他们聚在了一起,秦淮河女人世俗而妖娆,女学生干净稚嫩。同样是十三岁的时候,却是不同的境遇,十三岁......

    金陵十三钗观后感(合集)

    金陵十三钗观后感 这是一个具有传奇色彩的悲剧故事,其附着的特殊历史背景对电影人具有天然吸引,但故事的演绎成分太大,如果不能做到令人信服,会是最大的麻烦。在编剧刘恒手里,纯......

    金陵十三钗观后感(定稿)

    好片是经得住考验的,好导演是经得住诋毁的 来自豆瓣 :冰婷 还是想说几句,关于《金陵十三钗》。 看的时候笑中有泪,泪中有恨,时而沉重,时而抑郁,时而幽默,时而感动。这绝对是张艺谋......

    金陵十三钗观后感

    初次看《金陵十三钗》是在高中的一次班会课上,和同学们一起看的。全班都是在一种紧张而悲悯的氛围中看完的,甚至有一些女同学在轻声啜泣。如今第二次观看,我的心情却还是低沉到......

    金陵十三钗观后感

    《金陵十三钗》观后感 《金陵十三钗》讲述了1937年南京沦陷,只有一座天主教堂暂时未被占领,教会学校女学生、秦淮河畔风尘女子、军人和伤兵,还有一个美国人约翰,都先后进了教堂......

    《金陵十三钗》 影评

    《金陵十三钗》影评 关于南京大屠杀的影片总是给人十分沉重的感觉,从最早的《屠城血证》开始,阅读过相关南京大屠杀的相关史料,对这段悲伤的历史有很深的了解,也正因为如此,在南......

    金陵十三钗观后感

    《金陵十三钗》观后感 南京大屠杀,血洗山河,天地恸哭,尸体成流,家国破碎。 时隔这么多年,鲜红的画面早已凝固,在中国的五千年大地上铺陈刺目古老的血迹。 而这部电影,如同有声的史......

    金陵十三钗观后感

    商女亦知亡国恨 ——《金陵十三钗》观后感 文【墨轩】因为是张艺谋执导的最新作品,又因为是关于南京大屠杀题材的电影。所以我一直在关注《金陵十三钗》这部电影的最新发布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