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少年派奇幻漂流记的品牌课
少年派奇幻漂流记的品牌课
日期:2013-05-04 08:00 来源:价值中国 作者:荣振环
少年派奇幻漂流记
最近观摩了李安的热门电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记》,不可否认,这是我在2012年看过最好的一部电影。难怪豆瓣网评分9.1分,群众的眼镜一向是雪亮的。
这部电影最大的特色不仅仅在于3G画面本身,更在于背后的哲理与含义,导致不同人有不同的观影感受。
观影当天,我听见很多带着孩子的父母观影后,告诉孩子要如主人公一样勇敢和坚强,还有家长跟孩子说,“我告诉你学习游泳的重要性了吧”;有对情人看后的第一感觉,太美了,一定要去印度瞧瞧;某IT男说,李安的画面处理太牛X了;一群美眉们刚刚结束完他们那令人愉悦的忧伤,扬起泪痕尚存的脸:“故事太精彩了”;某分析型眼镜哥:第二个故事才是真实的;某励志男,“只要坚持,人定胜天”……
每个人有不同的收获,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本部电影的核心内涵:“你选择了你的记忆、信仰和生活”。
每个人因为背景不同、视角迥异,映射到大脑产生最终感觉也自然不一样。
对于本部电影,我更倾向于从品牌的角度来思考,其实,从某种程度,这部电影就是一堂生动的品牌课。
首先,品牌从名字开始。
任何一个品牌都要先拥有一个名字,然后才会逐渐衍变成品牌。
少年派(Pi)也是一样。他的名字Pi是“派西尼·莫利托·帕特尔”的简称。据说是以一座叫“莫利托”的游泳池的名字命名,而“派西尼”在法语中干脆就是游泳池的意思。由于“派西尼”的发音很像英语中的“小便”,Pi经常被同学取笑,甚感苦恼。
但Pi不愿意接受品牌核心价值=“小便”这个事实,他要赋予“Pi”这个品牌新的内涵。我们都知道,品牌是一种心智印象,一旦印象形成,要想扭转公众的认知是很难的。此时,一定需要三个关键动作:
1、赋予新的内涵;
2、持续多触点频繁传播;
3、通过关键性事件打破原有认知,产生新的认知心锚。
那么,看看Pi是如何做的。
第一步,赋予新的内涵。Pi自作主张把自己的名字改成了圆周率π,也就是Pi。
第二步,持续多触点频繁传播。Pi利用新开学的机会,不断在不同课上,重复介绍自己,语言课、地理课、数学课上,利用重复扭转公众对他的认知。
第三部,通过关键性事件打破原有认知,产生新的认知心锚:当然这种重复传播就如同广告,大家可以很熟悉,但不一定能够接受,大家还是倾向于接受已有的认知。于是Pi需要打破原有认知,建立心锚。
众所周知,π是一个有趣的数学常数,它没有规律,无穷无尽,以无限的无规则形式计量着完美的形状“圆”,衍生出理性之外的无限想象力空间。
为了让别人认可这个π,少年Pi把圆周率后面N多位生生背下来,然后一数不差的写到全校轰动。从此Pi扯掉了“小便”这个头衔,他真正等于牛b哄哄的π,变成了圆周率少年。Pi顺利完成了品牌内涵的重新塑造,并一炮打响了个人品牌。
其次,品牌一定事关传播。
传播就一定离不开品牌故事。我们看历史上生命力最为强劲的文化也好、人物也罢,都有着易于传播、广为流传的故事。因为故事是一种有效的传播方式,经人口耳相传,代代相传,扩散力强劲而且传播力持久。
老年Pi最后剩下就是一个精彩的传奇故事。这也是电影中那位作家慕名前来探究素材的原因。因为故事太过精彩,老年Pi娓娓道来,足以感染、震撼每一个人。
故事中提到,少年派的父亲拥有一家动物园,当他们决定从印度迁往加拿大定居,货船在海上遇险,派的全家人死于海难,只有派和一匹斑马、一头鬣狗、一只猩猩和一头孟加拉虎活在了救生艇上。鬣狗咬死了斑马,吃掉了猩猩,孟加拉虎又杀死了鬣狗。船上只剩下派和老虎,他们共同度过了孤独的漂泊日子。派驯服了猛虎,经历了食人岛、目睹了大王乌贼食鲸,这些亦真亦假的冒险故事瑰丽玄幻,天马行空,令人心驰神往。
这个故事奇幻到难以置信。事实上,正如老年Pi提到,很多人并不相信这个故事。但这并没有影响这个传奇故事的流传。因为这个故事事关“一人一虎海上漂流”,而且还是在海上漂流227天,光看这个标题就足以吊起人们的好奇心。
当然,影片最后,老年Pi还讲述了第二个故事(另一个版本的故事)。游轮遇险后,最初留在救生艇的除了派还有其他人:吃肉汁饭的佛教男、不尊重信仰的厨子、虔诚包容的PI妈,与第一个故事中的斑马、鬣狗和猩猩一一对应。当然,与Pi对应的就是那只老虎。他们登船后的遭遇,与之前所经历的充满阳光和信念的海上历险故事截然不同,突然呈现出来地狱一般可怖可悲的景象。经历了一场人吃人、人杀人凶残画面,素食主义者Pi本身也被激发出了老虎的兽性,手刃杀母仇人,食人肉渡过海上漂流劫难。
第二个故事太过残忍,太过血腥,很多人选择不相信,包括Pi本人。
尽管这个故事也许就是事实,也许就是真相。
因为原著和电影中,与派一起在海上流浪的孟加拉虎名叫“理查德·帕克”,这个听着极其普通的名字却是历史上真实吃人船难故事的主人公的名字,1884年,Mignonette号沉没,四名船员被困在南大西洋,除了三名机组人员,还有一个名叫理查德•帕克的17岁男仆。在茫茫的海上漂流中,饥饿和绝望战胜了理性,三名成年船员杀死了孤儿理查德·帕克,分食了他的肉,因此得以生还。
所以,真相是什么,无须解释,已经很清楚。
但是,在品牌的世界,认知大于事实。正如老年Pi在最后问作家,“你喜欢哪一个故事。”作家毫不犹豫地选择了第二个,老年Pi用一句意味深长的话结束,“你选择了跟随上帝”。Pi选择了自己的记忆,自己的信仰和自己的生活。他没有因自己的疏忽,忘记关船舱门导致家人和整船旅客遇难而痛不欲生;也没有因经历过一段令人胆寒的恐怖历险而留下阴影;他选择了一个阳光、勇气、正能量的故事,并把这个奇幻故事讲述给他人,成就了今天我们所看到的画面。
相信,这个Pi的奇幻历险还会持续传播,影响更多人。
不可否认,我们每个人都是选择性记忆,眼睛只会接受心愿意理解的事情。我们更多人也如Pi、原著作者和导演李安一样,相信了这个故事,并传播这个故事,Pi已从圆周率少年化身为神奇派少年。
这是什么?这就是品牌的传奇。
第二篇:少年派奇幻漂流记观后感
少年派奇幻漂流记观后感
昨天,我在凤凰汇观看了3D电影《少年派奇幻漂流记》,这是李安导演的新作,应属于科幻片。是根据全球畅销作家扬马泰尔的同名小说改编的。这部电影讲了动物园长的儿子派与家人被迫离开印度,带上动物乘上轮船去加拿大的太平洋之旅的故事。在途中轮船遇上了一场可怕的风暴,船上的人包括派的父母、哥哥都被无情的大海吞噬了,派侥幸逃脱,乘上了一艘救生船,同他一起逃出的还有一匹斑马、一只猩猩、一只鬣狗和一只老虎。试想动物被锁在笼子中,谁还顾得上去放它们出来?后来,别的动物都被老虎吃了。派靠着他和家人、女友在一起的美好回忆和对生活的憧憬顽强地拼搏,同凶猛的孟加拉老虎相依为命。有些类似于鲁滨逊漂流记,但不同的是鲁滨逊在岛上过得不错,派却一直惊心动魄。
为了活命,派开始钓鱼给老虎吃,并想方设法训练它。可老虎毕竟是野兽,哪能那么容易被驯服?一次,他们遭遇了飞鱼群,派手忙脚乱,头、身、脚上全是鱼鳞,老虎却手舞足蹈,起劲地抓着鱼。老虎和他之间的感情与日俱增,派和老虎开始和平相处了。
这艘坚强的小船就这样经历无数风雨,飘泊到了一座小岛上。到处是活泼的狐獴,生活似乎又充满了希望。晚上,派睡在树上,老虎却意外地跑回了船上。后来,派明白了,晚上,这儿会有许多水母散发出淡蓝的光芒,像美丽的星空,但湖水又会产生一种让所有动物丧命的强酸,变成毒潭。于是,派决定尽快离开可怕的食人小岛,继续寻找大陆。
求援无望的他,又经历着烈日、风暴的煎熬,奄奄一息地爬上墨西哥海滩。而骨瘦如柴老虎理也不理采精疲力尽的派,头也不回独自走进了丛林。老虎似乎不懂“恩情”,动物终究是动物嘛。
人的一生犹如在大海中漂泊,要有坚定的信念支撑你去与猛兽般的人去搏斗,与恶劣的环境去拼搏,不能只是幻想,要创造条件,寻找与环境相对应的策略,也就是求生法则。
按影片中第二个假设,如果同船的不是动物改为互不相识的人,结局会怎样呢?人类的自私、嫉妒、杀戮会暴露无遗?甚至还不如与动物相处吗?还是会相互帮助共同活下去?或是只有一人存在时才有可能活下来?这些都让人值得去思考。
第三篇:浅析少年派奇幻漂流
浅析少年派奇幻漂流
派问作家,你愿意相信第一个故事还是第二个?作家想了一下,说,第一个。于是派说,那么你选择了相信上帝。
如果不是结尾令人称奇的剧情反转,这部电影将不幸沦为一部制作一流的奇观风光片,但显然,少年派讲出最后那个所谓杜撰出来的第二个故事之后,往复的镜头便一幕一幕在脑海中闪现,之前的所有好像并无深意的打趣的细节都成为了伏笔,使这整个故事融会贯通的串联起来,打破了原本充满和谐和爱心并且奇幻的冒险故事,而只一个有些残酷无情的血淋淋的故事展现在眼前。
实际上这部著作是非常不适合拍成电影的。没有大的起承转合,没有复杂的人物关系或者角色冲突,仅仅一个男孩和一只老虎,在一艘小小的船,除了求生之外,让人很难想象应该用什么东西填充起整个故事。因此在时空结构上,导演下足了功夫,主角和作家交谈的现在时,航海前的童年和青少年的成长背景,少年与虎的航海历险,让整个电影呈现出了三个时空序列。倒叙式的开场,漫谈式的铺垫,那些关于家庭和成长的记忆,不管是派的初恋阿楠蒂还是刚开始提到派的父亲为了教育他认识猛兽,都调整了故事的节奏,用了一匹活山羊,羊是系在笼子外面的,可是下一个镜头,羊却被拖走了。这个点显然也有别有寓意的,而主角父亲对他所传递的关于生存和动物的观念,也是故事结尾处拔高人生“遗憾”的铺垫。最后派和老虎终于飘到陆地上,不管派怎么哭,老虎终于头也不回的回到了丛林中,或许从刚开始起,真实和幻想已经分的不那么明晰了。
再有不得不提的是,画面、特效和配乐是做到极致的美轮美奂,让电影重新成为一件“艺术品”。其拍摄的手法既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剧情片,也不同于动画电影那般夸张,很好的依靠三维技术,把写意和写实,把浪漫和现实巧妙地杂糅的天衣无缝这些尝试,创作技巧角度的一种贡献,首先是对于大海的描绘,是那么万变风情,从暴风骤雨到平静深邃,海洋中的奇妙生物,那银光闪闪的鬼头刀,成群起拍子的飞鱼,跃起水面的鲸鲨,荧光浮动的水母海洋,整个影片对于大海的表现是认真而细致的,把大海拍的并不残酷,例如观众们会担心派与鲨鱼的一场恶战,却是匆匆几个镜头带过,而坏天气暴风雨则成了主角呐喊的理由与场所,这么看,李安无疑是敬重而热爱大海的。最后,与前面的写实相比,这个食人岛要梦幻很多。这是抒情的意象为主,那些盲动的黄鼠狼,无根的漂浮之树,树生莲花美丽的花瓣内却藏着人的牙齿,这些诗意的梦幻的情境,你可以联想到很多玄妙的东西。但是你不觉得更接近故事吗?在派站在暴风雨中向神责问之后,很可能这个岛完全是他内心世界的外化吧。由于技术效果的美妙,海上漂流的特定情景,以及动物角色本身的神奇魔力,都对故事的单调性进行了一定的弥补。其实,不论哪一个版本的故事,也不论真相为何,有多残酷,少年派在海上历尽险阻,他的起死回生本身就是一个奇迹。所以,派强调的重点,显然不在他神奇生还的结果,而在于这个结果的形成方式。派信仰三个宗教显得如此刻意,对命运的追问如此执着,在暴风雨中如此快乐的舞蹈,这些情节,已经让影片在精神层面飘得更远。
第四篇:浅析《奥德赛》、《鲁滨孙漂流记》与《少年派的奇幻漂流》
一样的漂泊不一样的旅程
浅析《奥德赛》、《鲁滨孙漂流记》与《少年派的奇幻漂流》
前言:
我们都有一颗渴望漂泊的心,都会又一次漂泊,在你期望的与不希望的时候。奥德修斯的漂泊是被迫的是为了回到家乡,鲁滨孙的漂泊是自愿的是为了过得更好,少年派的漂泊也是被迫的是为了活下来。
关键词:奥德修斯 鲁滨孙 派 漂泊
回乡是奥德修斯的选择
《奥德赛》中“回乡”首先意味着找回个人的自我身份。在特洛伊城下,奥德修斯是英勇的统帅、足智多谋的将领,在故乡伊塔卡,奥德修斯是公正的国王、是丈夫和父亲。假如他在特洛伊战死,倒也很有可能获得不朽的荣誉;假如他一直呆在伊塔卡,他至少可以颐养天年,尽享天伦之乐。然而在充满莫测风险的海上归途中、特别是在他的部下全部丧命以后,奥德修斯实际上被剥夺了所有的个人身份,他谁也不是,只是一个难逃一死、死后湮灭无闻的可怜凡人。因此,“回乡”意味着返回自己所属的那个文明、那个社会,奥德修斯要重新成为伊塔卡的国王、佩涅洛佩的丈夫、特勒马科斯的父亲。其次,“回乡”还意味着遭受破坏的社会秩序的重新恢复。奥德修斯在特洛伊征战了十年,在归途中又漂泊了十年。在他离去的二十年间,故乡伊塔卡发生了巨变,它早已不是奥德修斯治下的和谐社会。史诗从一开始就详细了故乡伊塔卡的这种混乱。一大堆求婚者(一共一百零八位)一连几年呆在奥德修斯家中混吃混喝,要求佩涅洛佩改嫁给他们当中的某位。问题的严重性主要还不在于他们提出的要佩涅洛佩改嫁的要求——根据古希腊的习俗,寡妇可以改嫁他人,而奥德修斯一去多年未归,倒也却有可能已经死掉。问题的严重性在于他们混吃混喝,这严重违反了Xenia(“主宾/宾主之道”)。在古希腊,“主宾之道”是维系社会团结、保持人与人之间信任的重要风俗。这里不妨多解释一下:Xenia一词兼据“主人”、“客人”、“陌生人”、“朋友”、“外国人”五种含义。当一个古希腊人出远门需要投宿时,可没有什么旅店客栈可住,他只能找一个人家投宿。对投宿者来说,他的“宾主之道”首先在于应该找与自己社会地位相当的人家投宿,而不可僭越。对主人来说,迎来的这个投宿者可能是个外国人、陌生人,但“主宾之道”要求他把这个人当作客人、朋友来款待。他应该首先为客人提供饮食、让他沐浴休息,然后才能询问他的姓名、家世、出游目的等等,当客人告辞时,他还应送给客人礼物。当然,“主宾/宾主之道”是双向的,这次你去别人家投宿,下次别人来你家投宿,你也得同样招待。不难想象,这个习俗被大家广为遵守时,社会就和谐有序,一旦这个习俗被破坏甚至被蔑视,社会秩序就岌岌可危了。顺便说一句,特洛伊战争的起源,恰恰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帕里斯违反了宾主之道,拐跑了住人家的老婆海伦。奥德修斯的家庭深陷危机、奥德修斯的国家深陷危机。伊塔卡秩序需要恢复。在这个“回乡”的故事中,来自故乡挑战更甚于归途。
反思是鲁滨孙的成长
小说开篇,鲁滨逊便不满小康之家的平庸生活,私自离家,三次远渡重洋。性格决定命运,可见鲁滨逊是个一意孤行、不满现状的年轻人,出海后整整八年时间,鲁滨逊毫不间断地过着粗俗卑下的航海生活,结交的也都是粗鄙不堪、目无神明之徒,自己原有的一些良好教育
也早已淡忘了。在那段时间里,整个心灵已被弄得是非颠倒、麻木不仁、善恶不分,可以说是丢掉了自己的信仰:不但危险时对上帝既然不存丝毫敬畏之心,而且在脱险后对上帝也绝无感恩之情。在第三次出海后遇上了海难,流落到荒岛上,但就算如此,他所做的求生行为,也仅仅出自于人本能的反应,鲁滨逊把自己形容为:“从来没有想过这些磨难是出于上帝的旨意,是罪有应得的惩罚„„只是像一头凭天性行动的畜生,一味地凭一点常识我行我素。而事实上,就连凭常识行动也谈不上。”直到鲁滨逊发了疟疾,在昏迷中做了噩梦,体会到死亡的种种痛苦一一明摆在面前,重病的折磨开始促使良心苏醒:鲁滨逊开始反省——因为他的行为背叛了父亲,过去有罪,现在更有了大罪,或者,因为选择了无法无天的生活方式,上天给予了这种报应。这种思维方式很重要,类似于佛家的因果循环善恶皆有报,一旦相信了这是万能上帝给予罪恶自己的报应,鲁滨逊开始反省自己的所作所为,诚心祈祷,心灵有了寄托。而在此之前,他只是常常自怜自艾:“我是个倒霉鬼,一生注定了要活受罪的,而毫无悔恨之心,没把这事看作是一种惩罚。”宗教常常被人指责为封建迷信,实质上我更愿意理解为,它是一种对人们的道德约束,精神寄托,甚至是一种自我的心理治疗,可以帮助人们战胜重重困难,战胜自我,战胜心魔。我对迷信和宗教是这样理解的:迷信的人,如果像鲁滨逊一样流落到海岛上,恐怕会烧香磕头求菩萨保佑,能够搭救自己回到故国,菩萨不灵求佛祖,佛祖不灵求上帝,都不灵?便开始破口大骂封建迷信果然都是假的,沮丧得再也活不下去。而鲁滨逊的信仰是不一样的,他通过宗教反省自身,怀有感恩的心,用积极的眼光看待生活,乐观向上。
小清新后面的现实
Pi是一个生于印度并且同时信仰基督教、伊斯兰教和印度教的少年,他的父亲经营着一个动物园,所以派从小就了解动物的习性„„坦白说,这个故事的开头并不算吸引人,混合着宗教信仰的一个少年的成长经历。不过随后剧情正式进入到“奇幻漂流”。派举家迁往加拿大,与他们同船的还有动物园的动物,Pi的父亲想把它们带到异国他乡卖个好价钱。但是动物园园长一家经历了一次类似泰坦尼克号式的沉船事件,除了Pi,家人全部遇难。Pi侥幸落在救生艇的舱盖布上得以生存,与他同处一艇的还有一条鬣狗、一只断了一条腿的斑马、一只母猩猩,以及一只成年孟加拉虎“理查德-帕克”。在漂流的最初3天,鬣狗咬死了猩猩,活吃了斑马,老虎又杀死了鬣狗。接下来这个少年在海上求生的故事,就是如何对付理查德-帕克的故事。自知无法战胜老虎的Pi最终选择与它一起面对漂流生活。7个月中,他要收集淡水、捕鱼捉虾,他要使用一切海上生存技能喂饱老虎,也让自己活下来。当然,这场漂流也遇到了暴风雨、鲨鱼的袭击以及各种精彩而血腥的险境。在Pi与老虎所剩的食物耗尽后,陷入绝望的他们已准备从容赴死。但奇迹的是他们随着小船漂到了一座天堂般的岛屿。在短暂的停留休整之后,他发现这儿是个食人岛。惊恐的Pi与老虎再次开始了漂流,直到在墨西哥的海滩上获救,那只老虎却头也不回地消失了。但是如果这部《少年和老虎海上历险记》情节发展到此为止,确实只是乏善可陈的无力写一篇影评了。但是直到少年派讲出最后那个所谓杜撰出来的第二个故事之后,往复的镜头便一幕一幕在脑海中闪现,之前的所有好像并无深意的打趣的细节都成为了伏笔,使这整个故事融会贯通的串联起来,打破了原本充满和谐和爱心并且奇幻的冒险故事,而只一个有些残酷无情的血淋淋的故事展现在眼前。让我们先从电影的结尾说起。当派与两个日本的公司代表讲述了他的奇幻冒险之后,两个日本人并不相信且视为儿戏,并希望派讲出一个没有动物,没有小岛,没有狐鼬的真实故事。然后派讲出了另一个版本的海上求生记——其实,救生艇上并没有动物,只有一个厨子、一个断了腿的水手、Pi和他的母亲。厨子先后杀害并吃掉了水手,然后又杀死了母亲,最终派忍无可忍同样杀害并吃掉了水手。最后的现实是,最终只有Pi活了下来。这个故事伴随着两个日本人惊恐的表情讲完了,也许我们理所当然的会以为他们会选择这个第二个故事。
但是当采访Pi的记者打开当时事件的档案时,写在后面的是“最后他和这只动物共同相伴走到了最后”这样一句话,显然他们采用了第一个不那么残酷而残忍的故事。接着Pi又问来访的记者,这两个故事,你相信哪个?记者说,有老虎的那个(第一个)。Pi回答:所以你跟随上帝。当故事讲到这里的时候,相信很多观众已经意识到了,这个故事中的四个人与第一个故事中的四个动物是一一对应的。此刻导演担心观众不能联想到其联系,还让采访Pi的记者此时发问以一一对应:水手是斑马、厨子是鬣狗、猩猩是母亲、而Pi自己是老虎。也许可能你还不能接受第二个残酷的故事,但是导演在讲述第一个故事发生的过程中已经数次暗示我们,第二个故事才是真是发生的:
1、大船遇到风暴,当Pi跳上救生船之后,在中国船员用汉语大喊“斑马!斑马!”后,斑马跳进了救生船。此处暗示中国船员的角色对应。
2、当Pi的母亲想换素的菜品时,厨子表现的极为恶劣戏谑,刚好符合鬣狗穷凶极恶的品性。
3、猩猩是漂流很久之后才找到救生船并在Pi的帮助下上船,并且只有猩猩是在Pi的帮助下上船。
4、在猩猩被鬣狗咬死之后,老虎才突然出现反扑了鬣狗。这与第二个故事中Pi的母亲被厨子杀了之后Pi终于忍无可忍杀了厨子的出场顺序一致。3D的画面让我们忽略了隐藏的现实,让我想起李安所说,每个人心中都卧虎藏龙,这头卧虎是我们的欲望,也是我们的恐惧,有时候我们说不出它,我们搞不定它,它让我们威胁,它给我们不安,但也正是因为它的存在,才让我们保持精神上的警觉,才激发你全部的生命力,与之共存。
一样的漂泊不一样的旅程
在《奥德赛》中我们可以看这样一种奇特的交融:神的世界不仅没有和人的世界格格不入,而且神还开始向人类“放权”——就连渴望不朽和超越的、神样的英雄也开始逐步确认自己作为人所应拥有的品质、弱点和关系。但这种人之身份的确认的意义不应该被过分放大,它并不能标志所谓“人的主体性”意识的苏醒,只是一个朦胧的铺垫罢了,或一个将醒的梦的尾声。故事的主角是在家园中还是漂泊在外根本是次要的,它们不过是一层外壳、一个象征性的仪式。在《奥德赛》中这个仪式所涉及到的是英雄从神到人的过渡,而它也可以以其它的形式表现出来。《鲁滨孙漂流记》这本书更像一本《圣经》的诠释,用故事小说的形式,带领我们认识耶稣基督,认识上帝,认识信仰的伟大。笛福肯定是个虔诚的教徒,我喜欢他赋予鲁滨逊男主人公的那些从毫无信仰到后来在生活中感悟基督,从一个毫无信仰概念的水手,变成了可以感化星期五并从内心中认识基督教的一个虔诚的信徒。只身一人在荒无人烟的岛上,他不需要去从外界的宗教战争中去认识上帝,他拥有最直接,最根本的与上帝对话的语言——《圣经》。他通过《圣经》去认识基督,去感悟生活,去改变心态。“你用什么心态去看世界,世界便会为你展现什么样的景象”,所以虔诚的鲁滨逊从之前的怨天尤人,郁郁寡欢,到后来的认识基督,懂得感恩,感谢上帝让他存活,心态的转变让他快乐富足的生活在小岛上。《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带给我们的那是一种生存的原初动力,一种有生命之物在有生之涯为了继续生而竭尽全力的欲望和力量。被教化、社会化的人,往往已体会不到生的原动力;但是,在残酷的森林法则中,在死亡的汪洋大海中,生,作为一种渺小、脆弱而有限的存在,却能爆发出强大、坚韧、绝对性的力量。为了生,可以不顾道德,可以抛弃人性,哪怕生不如死,哪怕万劫不覆。这种原初的动力,最亲密的朋友不是别的,正是恐惧——对于死的恐惧,对于自己将不能继续活着的恐惧,以及,对于宗教的恐惧。世间宗教千万种,但其根本立意如出一辙,都是对于死的粉饰,对于彼岸世界的想象,对于将死之生者的慰藉。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生的敌人不但是死,还包括宗教。这就是为什么,当Pi作为“人性”的存在暴风雨中高呼见证神迹的时候,那只老虎却瑟瑟发抖,彻底化身为“恐惧”本身;也是为什么,当Pi最终回归人世间——那个由法律、道德、宗教、文化建构起的世界,那只老虎头也不回地走了——但请注意,他只是深入丛林,而没有彻底消失。
我们都可以选择自己的阵营——去做一个快乐的小孩,或是一个忧伤的成年人。换句话来说就是:无论是电影和书,它是一个镜子,你在哲学和神学方面走得有多远,它在你看来就有多远;对孩子来说这是一本奇幻冒险笔记,对有禅修意识的成年人说,这是一本残酷且忧伤的回忆录。
D18 12111028 喻晓聪
第五篇:少年派的奇幻漂流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
心有猛虎,细嗅蔷薇。
一直忘不了电影给我带来的震撼,无论是在电影现场的视觉冲击还是观影过后对剧情的思考和回味。我不敢确定我能够准确捕捉到原作扬-马特尔想要表达的中心思想,于是在寒假里特地捧起这本充满奇幻色彩的书,写下我的一二感受。另外,向李安致敬,很完满的将原文通过影视语言翻译的那么立体真实。
这是一个懵懂少年历经苦难走向成熟的故事,一个关于成长的故事,也是我们每个人对待一件事物,从无知到感知,再到认知的故事,是每个人和我们每段人生都会经历或正在经历的故事,好像π的名字一样永无止境,没有停止。
故事内容并不复杂,人物环境相当的单纯,正是因为这样的单纯才更容易将它安插在我们每个人的人生段落中。一片大海、一叶方舟、一头野兽和一个信念。肉身的苦难磨砺出人生的精彩,生命的意义在于精神的感悟和成长,在于对信念的执着。
对于自然来说,人类实在太过渺小,我们无法对抗,可是当我们没有经历的时候,我们会笑眼旁观,会觉得一切危险、困境、挫折都是美丽的。无知者无畏,我们总会像个孩子一样向未知挑衅,就像少年派去船舱外看到海船将要遭受的暴风雨时,海天巨浪的狂暴气势让派感到的不是害怕,而是兴奋,他多么期望那些风暴的怒吼声能大些,再大一些。于是自然让我们遭受苦难,接受惩罚,感知体悟。当苦难真的降临到我们自身时,孤独、疲惫、无助、期望、绝望就会一步步的侵袭、吞噬我们的身体和心灵。我们会怀疑,怀疑心中的信仰,我们会责备,责备自然的无情,最终我们也会和少年派一样大声道:“神呀,我把自己交给你了,你还要我怎么样?”可是神灵不声不响,它让我们自己克服。当我们一次次面对困难而不屈服,坚守永不放弃的信念时,自然会给我们最合理的结果。
在困难中,我们总是孤独的,但是我们应该感谢我们的恐惧,好像和派一起的理查德?帕克。与虎同行就是与恐惧同行,不要讨厌恐惧,憎恶恐惧,抛弃恐惧,因为恐惧让我们警醒,让我们了然我们的存在,让我们明白我们并不孤单。没有人能和我们一直走下去,哪怕是恐惧,一切都是暂时的。人长大了,要学会独立的面对未来,解决问题,困惑、无助的时候,亲人、朋友会给你暂时的肩膀,如果因为太过舒适、满足而放弃独立成长、面对挑战的机会,将依靠变成依赖,那么人就会无声无息的死在其中,就像故事中少年派暂时停靠的海藻岛一样,那个将安逸变成永远的人,结果只能被留下牙齿。
风雨雷电、昼夜交替、困难险境、幸福港湾„„一切都在顺应自然的发展,永无止境的进行着。对于我们未知的事物,我们会好奇、向往、追寻、了解、感受、困惑、迷茫、希望、失望、否定„„但只要我们有永不放弃的信念,一段一段的经历和体会过后,我们就会自然地成长、成熟。世界万变但不离其宗,这个宗我以为就是一个“信”字,“信”是人言组成的单字,它代表着一个人对一种事物的了解和认知。“永不放弃”是我们面对困境时的“信”,是相信,是信念。坚守“永不放弃”的信念,它就会带给我们信心,克服一切困难、灾难和绝望的信心。
电影有非常多能让人记忆深刻的镜头,或唯美,或惊险,但在全片结束时与Pi在海上
漂流了很多天的理查德-帕克头也不回地走进岸边的丛林,这个给人无尽想象空间的片段尤为让我不能忘记。每个人心中也许都住着一头猛兽,它与你患难与共,或者带你坠入无尽深渊,一切取决于你,你的内心。
让我们都能顺应自然,坦然接受成长,永不放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