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2年辐射环境监管工作的计划
2012年辐射环境监管工作计划
为加强辐射环境监督管理工作,消除放射性污染危险及事故隐患,确保辐射环境安全,保障人体健康,根据《庆阳市环境保护局关于2012年辐射环境监管工作的安排意见》,结合我区实际制定工作计划如下:
一、充分认识辐射环境安全监管工作的重要性。辐射环境安全直接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能否及时防范、妥善处理突发性辐射污染事故,关系到社会稳定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务必以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高度负责的态度,加强辐射监督管理工作,确保环境安全。
二、全面安排开展辐射工作。对没有办理辐射安全许可证的辐射工作单位积极督促其申请办理辐射安全许可证,继续抓好辐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工作和放射源申报登记工作,建立涉源单位档案库,结合2012年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环保专项行动,开展放射源安全检查工作。
(一)辐射安全许可证办理。全面完成辐射安全许可证的申报办理工作,对没有办理辐射安全许可证的辐射工作单位,尤其是乡镇卫生院、汽车站,要积极督促其申请办理辐射安全许可证,确保辐射安全许可证的申报发放率达到100%。
(二)放射源的申报登记。辖区内医用X射线装置,安保用X射线装置(车站安检机)和广电系统电磁设备使用单
位到我局领取《放射源与射线装置变更申报登记表》,并经审核无误后报我局监察办公室。各中队积极配合,对本辖区内放射源进行实地排查,不漏过一个放射源,全面开展我区放射源的申报登记工作。在申报登记和排查工作的基础上,建立和逐步完善我区涉源单位档案库
(三)继续抓好个人剂量监测工作,每季度按时发放和回收个人剂量片,不得无故拖延或推诿。督促建立辐射工作单位建立个人健康档案。
(四)对涉源单位安全状况现场检查,主要对射源以下内容的单位
1、涉源单位的放射源与放射源申报登记情况是否相符。
2、涉源单位是否办理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及批复件,其防治设施是否竣工验收。
3、涉源单位是否办理放辐射安全许可证,未办理放辐射安全许可证的是否已向环保部门申请办理。
4、放射源使用安全管理制度和措施情况:是否有专门的放射源管理人员;是否参加核与辐射安全培训;辐射工作人员是否进行个人剂量监测;是否建立放射源台帐;是否设置放射源警示标识和必要的防护安全联锁、报警装置或工作信号;在贮存场所有无采取有效的防火、防盗、防泄漏安全防护措施等。
5、是否建立切实可行的辐射污染事故应急预案。
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及时给予书面指出,督促涉源单位尽快落实整改措施,增强责任意识和安全防范意识,完善各种规章制度。
三、加强对射源单位的定期和不定期的监督检查
在全区范围内组织开展核技术利用单位、伴生放射性矿、输电线路及变电站、移动通信类设备(设施)、广电系统不定期的现场监督检查,详细掌握被检查单位的相关信息,并建立档案。检查过程中发现不符合要求或存在违法违规行为的,将发出限期整改通知,逾期未完成整改的依法从严处罚。
四、加强监管,严格落实辐射建设项目环评与“三同时”制度
(一)积极督促我区内面临搬迁的医院单位办理辐射项目环评,及时报送核技术应用项目环境影响登记表;
(二)对异地源入境作业单位进行随机检查,检查其安全防护情况及转移备案手续,如无相关手续,责令其停止作业;
(三)督促用源单位做好工业用源转移备案工作,对工业用源中的流动源进行随机现场检查;
(四)督促涉源单位加强放射源管理人员的培训和管理,按要求规范放射源的安全管理;
(五)督促涉源单位安全自查,落实各项辐射工作安全责任制和措施,消除安全隐患;
(六)督促涉源单位保持辐射污染防治设施正常运转,有效防治放射性污染,减少放射性事故的发生;
(七)督促核技术利用单位辐射工作人员(含操作和管理人员)积极参加辐射安全与防护培训,组织未取证人员参加其他市州举办的辐射安全防护培训班,如发现无证上岗者,责令其停止辐射工作。
五、全面落实辐射事故应急响应和报告制度。
督促各涉源单位制定与用源类型相适应的切实可行的事故应急预案,配备相应的器材和仪器设备,加强事故应急演练。发生辐射污染事故时,应立即启动应急响应预案,并根据事故级别向相应的地方政府和环保部门报告。
六、加强宣传教育,引导全民监督。
利用新闻媒体上刊发放射源相关常识进行宣传教育,广泛宣传放射源安全管理的重要性,宣传普及有关放射源防护的科学知识;以“4〃22”地球日、“6〃5”世界环境日等活动为契机,上街设点,向群众发放放射源宣传图片和基本常识小册子,接受群众咨询,现场解答有关放射源的疑难问题;结合环保进社区宣传有关放射防护的科学知识,引导群众关注放射源,监督放射源的规范管理。
二〇一二年三月二十五日
第二篇:辐射监管工作总结
邵阳市核与辐射安全监管工作总结
一、核与辐射安全监管机构和能力建设情况
邵阳市环保局设核与辐射管理科,负责整个邵阳地区的核与辐射安全监管工作,目前有工作人员3名,配备仪器有:便携式γ射线仪,X-γ射线仪、三轴高频电磁波测试仪、剂量和剂量率测量仪、剂量报警仪、表面脏污仪各一台,应急车辆一辆。
二、辐射单位许可情况
目前邵阳市放射性同位素和射线装置使用单位近200家,完成许可的共165家,其中今年完成乡镇医院许可审批28家(仅Ⅲ类射线装置),延续换证的单位4家。
三、辐射环境纠纷调处情况
2014年,我们共处理投诉48起,其中12345投诉热线交办投诉14起,老百姓来电来信20起,来访14起。在接到每一起投诉后,我们都及时到现场进行调查了解,再根据实际情况,依法处理,妥善地处理了所有纠纷投诉。
四、评估报告工作情况
2014年3月3日,我们向全市辐射持证单位下发了《关于做好2014年辐射安全与防护工作的通知》(邵市环函[2014]24号),要求各单位完成辐射环境监测工作,并于12月30日前,向环保部门报送2014年辐射安全评估报告。到5月20日,本市100多家持证单位全部完成了2014年辐射环境监测工作。截至目前为止,评估报告尚未全部报送。
五、其他方面工作完成情况
1、扎实开展环保通信联动工作
2013年下半年,环保与移动通信公司实行联动工作机制,通过联动机制,较好地维护了各方权益,促进了通信事业的良性发展。为进一步完善联动机制,我们于2014年5月20日召开了联动机制工作会,三家通信公司的分管领导参加了会议。会上总结了2013移动通信基站建设过程中调处矛盾纠纷的经验,交流了2014移动通信基站建设方案及矛盾纠纷调处意见。这项工作对于依法推进移动通信基站的建设,加快邵阳移动通信事业的发展,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
2、开展电磁辐射宣传工作
为了加大宣传电磁辐射知识,消除老百姓“谈辐色变”的心理,我们编印了《科学认识电磁辐射》宣传册15000本,并在6.5世界环境日上,向全市人民进行了发放。应邵阳电视台邀请参加了全市安全生产知识电视大赛,与交通频道一起录制音频,向全市人民宣传辐射防护知识。通过一系列活动,达到了很好的宣传效果,增加了全市人民对电磁辐射的了解。
3、继续推进乡镇医院办证工作
为有效推进乡镇医院《辐射安全许可证》的办证进度,我们在总结去年工作经验的基础上,于今年3月3日,向各县(市、区)环保局发文,要求加大乡镇医院办证力度,并对各县(市、区)分配了具体的工作任务。由于各县(市、区)环保局纷纷反映县(市、区)卫生局对办证工作不太支持,办证难度大,市环保局与市卫生局于9月18日再次联合发文,要求各县(市、区)环保局与卫生局配合做好办证工作。然而效果却不太理想,到目前为止,仅新邵、隆回、洞口等县基本完成了办证工作。乡镇医院办证工作仍是明年工作的重点。
4、举办2014年邵阳市辐射安全与防护培训班
为将我市辐射安全与防护培训工作落实到位,结合我市的实际情况,我们与南华大学核科学技术学院进行了协商,采取集中培训的方式对全市放射工作人员实行培训。2014年4月12日,南华大学在我局举办了2014年邵阳市辐射安全与防护第一期初级培训班,对市内15家辐射单位的87名放射工作人员进行了培训,使他们能持证上岗。
邵阳市环境保护局
二〇一四年十二月十日
第三篇:辐射环境检测委托书
委 托 书
福建省辐射环境监督站:
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相关规定,我单位特委托贵站对我单位一台用于放射诊疗使用的Ⅲ类射线装置(XG211,100KV,200mA)进行辐射环境监测。委托检测周期:2013年7月2日至本监测项目完成止。
特此委托
委托单位:晋江梅岭东方医院
联系人:
联系地址:福建省晋江市和平北路107号
邮编:362200
联系电话:
手机:
(单位盖章)
委托时间:2013年7月2日
第四篇:11辐射环境管理办法
华北制药股份有限公司 辐射环境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的环境安全管理,切实落实管理职责和各项环境安全防护措施,保障工作人员的健康和放射源安全,杜绝放射事故发生,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的使用单位,对放射源的购买、环评验收、取证、运行变更、闲置退役管理及职责分工提出具体要求。
第二章 职责分工
第三条
环境保护部
负责对各单位放射性同位素和射线装置的环境管理状况进行检查,提出整改要求,并监督落实。
第四条
各单位
放射源使用单位需设立辐射安全管理小组,负责辐射防护工作、并负责放射性设备的监督和管理。
第三章 辐射安全许可管理
第五条 各单位购买新的射线装置前应做环境影响评价,并向环保部门申请办理《辐射安全许可证》,经环保部门审批,领取《辐射安全许可证》后。许可证有效期(5年)满,需要延续的,于许可证有效期满30日前,向环保部门提出延续申请。
第六条 各单位在办理《辐射安全许可证》后,方可申请放射源购买。
第七条 使用射线装置前,从事许可证范围内的辐射工作,接受环保部门的监督和指导,项目投入试运行3个月内向环保部门提出验收申请,经验收合格后投入正式运行。
第八条 各单位变更(单位名称、地址、法定代表人)许可登记内容或终止放射工作时,应自变更登记之日起20日内,向颁发辐射许可证的环保局申请办理许可证变更手续或注销手续。
第九条 射线装置退役或在使用期间破损,及时向环保部门做好射线装置档案的注销登记,不随意处置。使用放射源的单位,应将废旧放射源交回生产放射源的单位或送交专门从事放射性固体废物贮存、处置的单位。集中贮存、处置费用由使用单位承担。
第四章 辐射安全日常管理
第十条 放射性同位素和射线装置使用单位应建立有健全的安全和防护管理规章制度以及辐射事故应急预案。单位法定代表人为辐射环境管理第一责任人。
第十一条 放射性设备的安装地点必须悬挂放射性标志牌,放射性标志牌,要求安装牢固、字迹和图案醒目。放射性物品实行专库存放,附近不得放置易燃、易爆、腐蚀性物品,且当采取防火、防水、防盗、防破坏、防射线泄漏的防范措施。每年定期对射线装置的工作场所及周围环境进行监测并将监测结果上报当地环保部门。配备监测仪器以及剂量率仪器。
放射源所在单位,应如实、准确制定放射源清单,内容包括产品名称、数量、生产厂家、生产日期、型号、编号、放射源种类、放射性活度、进货时间、安装或存放地点。放射源所在单位应建立放射物品检查记录台帐。
第十二条 从事辐射工作人员定期参加环保部门组织的上岗培训,接受辐射防护安全知识和法律法规教育,提高守法和自我防护意识,获得培训合格证后,方可上岗从事辐射相关工作。从事辐射安全管理的人员也要定期接受辐射防护安全知识和法律法规教育,加强辐射安全管理。
各单位从事辐射及辐射安全管理人员还应对本单位辐射环境安全管理制度和辐射事故应急措施等内容进行培训。
第十三条 从事辐射工作人员上岗前需进行职业健康体检,无禁忌症方可上岗,上岗后每年进行职业健康体检,必要时可增加体检次数,体检结果由单位存档;辐射工作期间,辐射工作人员应佩带个人剂量计,每季度接受剂量监测,尽可能做到“防护和安全的最优化”的原则,监测结果由主任负责记录,并存档;合理加强辐射工作人员的健康管理,定期发放相关津贴、加强营养。
第十四条 单位每年对辐射工作安全与防护状况进行一次自我安全评估,安全评估
报告对存在安全隐患及时提出整改方案,安全评估报告每年1月底前报当地环保部门,并抄送省级环保部门备案。评估报告包括射线装置使用台帐、辐射安全和防护设施的运行与维护、辐射安全和防护制度及措施的建立和落实、事故和应急以及档案管理等方面的内容。
第五章 辐射环境安全应急管理
第十五条
辐射事故发生时,必须立即采取防护措施,控制事故影响,保护事故现场,并及时向环保、公安、卫生部门以及集团环境保护部报告,并在辐射事故发生两小时内提交事故总结报告,并提出整改方案加以落实,以防发生同类事故。
第六章 附 则
第十六条 本办法由公司环境保护部负责解释。第十七条 本办法自2015年3月1日起实施。
第五篇:浙江省辐射环境管理办法
浙江省辐射环境管理办法
省政府令第289号
《浙江省辐射环境管理办法》已经省人民政府第84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12年2月1日起施行。
代省长
二○一一年十二月十八日
(此件公开发布)
浙江省辐射环境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辐射环境管理,保障环境安全和人体健康,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放射性污染防治法》、《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条例》等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本省行政区域内放射性安全管理和电磁辐射管理。
本办法所称放射性安全管理,是指对核设施、核技术利用、放射性废物、铀(钍)矿及伴生放射性矿开发利用等所产生的电离辐射的安全管理。
本办法所称电磁辐射管理,是指对电磁辐射系统和设备所产生的电磁辐射的防护管理。
第三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辐射环境管理工作的领导,将辐射环境管理纳入环境保护规划,建立健全相关制度,强化监督管理,及时协调处理辐射环境管理工作中的重大问题。
第四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部门对本行政区域内辐射环境管理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公安、交通运输、发展和改革、经济和信息化、广播电影电视、国土资源、住房和城乡建设、质量技术监督、工商行政管理、科学技术等部门,应当按照各自职责,做好辐射环境管理相关工作。
第五条
在工业、科研、医疗等活动中产生辐射的有关企业事业单位应当加强辐射安全及防护管理,依法建立健全管理制度,落实管理责任,防治辐射污染。
第六
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和单位应当组织开展辐射环境管理宣传,普及辐射环境科学知识。
鼓励、支持辐射环境管理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利用。
第七条
对产生辐射的建设项目,应当按照国家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的要求依法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并由有审批权的环境保护部门审批;与建设项目相关的专项规划依法应当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按国家、省相关规定执行。
环境影响评价确定需要配套建设的防治辐射污染的设施,应当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施工、使用。污染防治设施依法经验收合格后,主体工程方可投入生产(使用)。建设单位应当保证辐射污染防治设施的正常使用,未经环境保护部门批准,不得拆除、闲置辐射污染防治设施。
第二章
放射性安全管理
第八条
生产、销售、使用放射性同位素和射线装置的单位,应当依法取得辐射安全许可证。辐射安全许可证应当在环境影响评价文件依法报经批准后申领。
第九条
生产、销售、使用放射性同位素和射线装置的单位,贮存、运输放射性同位素的单位,铀(钍)矿开发利用单位,应当贯彻安全第一的方针,按照实践正当化、防护最优化和个人剂量限值的原则,做好以下工作:
(一)放射工作场所按规定要求进行设计与建设,并配备必要的辐射防护用品和设备;
(二)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明确岗位责任,严格操作规程,保障安全管理信息畅通,及时查清和纠正影响防护与安全的问题;
(三)自行或者委托有资质的环境监测机构定期对工作场所及周围环境进行辐射监测,实施个人剂量监测和职业健康管理,建立个人剂量数据库,加强监测信息的评价和应用;
(四)培育单位安全文化,加强对工作人员的安全教育和培训并使其具备相应资格;
(五)强化内部管理监督,严格执行放射源保存、贮存制度,切实防止放射源丢失;
(六)按规定要求清除污染、处置废物;
(七)建立工作台账,加强档案管理;
(八)制订本单位的应急预案,并报所在地环境保护部门备案,开展隐患排查并及时消除隐患,防止发生事故;
(九)国家和省规定的其他工作。
第十条
生产、销售、使用放射性同位素和射线装置的单位,应当对本单位的放射性同位素、射线装置的安全和防护状况进行评估,并于每年1月底前向颁发辐射安全许可证的环境保护部门提交上一的评估报告。
评估报告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一)辐射安全和防护设施的运行与维护情况;
(二)辐射安全和防护制度及措施的制定和落实情况;
(三)放射性同位素进出口、转让、送贮等情况和放射性同位素、射线装置台账;
(四)场所辐射监测和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情况及数据;
(五)辐射事故及应急响应情况;
(六)核技术利用项目的新建、改建、扩建和退役情况;
(七)安全隐患排查情况和相应的整改措施;
(八)根据相关法律、法规、规章规定应当落实的其他情况。
评估发现安全隐患的,应当立即整改。
第十一条
使用放射性同位素和射线装置从事放射诊疗的医疗卫生机构,应当建立和完善管理制度,加强内部管理和安全教育培训,定期检测设备,防止因操作失误、设备故障以及剂量差错等造成事故性照射。
从事放射诊疗的医疗卫生机构应当公示放射诊疗的操作流程和服务规范,指导就诊人员安全就诊。
第十二条
从事移动探伤作业、利用非密封放射性物质作业的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标准、已批准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等要求,划定安全防护区域,设置明显的放射性标志,采取防护措施,防止无关人员进入。移动探伤作业场所难以划出安全防护区域的,探伤作业单位必须建造探伤室。
第十三条
在本省行政区域内从事放射源跨设区的市移动作业的,作业单位应当在实施作业10日前,向作业地设区的市环境保护部门报告放射源参数、作业的地点和时间、拟采取的辐射防护管理措施、辐射防护责任人及其联系电话等内容。
第十四条
产生放射性废物的单位,应当严格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及国家标准确定的管理目标和要求收集、处理、运输、贮存和处置放射性废物。
废旧或者闲置的放射源使用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将其返回原生产单位或者出口方,或者送交取得相关资质的单位集中贮存、处置。集中贮存、处置费用由使用单位承担。
禁止随意堆放、掩埋、丢弃放射性废物。禁止将放射性废物与普通废物一起处置。
第十五条
生产、销售、使用放射性同位素或者产生低放射性废物的单位应当按规定配备暂存库。暂存库及其设备必须符合相关规范要求,满足安全防护的需要。
第十六条
放射性废物集中贮存单位应当定期对库区内和库区周围环境进行监测,并及时向省环境保护部门报告监测和运营情况。
第十七
条产生放射性废物的单位,不依法贮存或者处置放射性废物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部门督促其依法处理;发现无法确定所有人的废弃放射源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公安、卫生等部门按照辐射事故应急预案的要求及时采取收贮等措施。
第十八条
需要报废X射线装置的,使用单位应当对射线装置内的高压射线管进行拆解,并报颁发辐射安全许可证的环境保护部门核销。
第十九条
拆解、回收、冶炼废旧金属的企业,应当配备放射性检测设备、人员,对废旧金属进行放射性检测,如实记录检测结果。检测发现放射性水平异常的,应当立即采取相应控制措施并报告所在地环境保护部门。
第二十条
生产放射性同位素的场所,使用Ⅰ类、Ⅱ类、Ⅲ类放射源的场所,以及终结运行后产生放射性污染的非密封放射性物质使用场所和射线装置,需要终止或者部分终止相关活动的,相关单位应当编制退役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报原颁发辐射安全许可证的环境保护部门审批,并按照审批要求落实污染治理、场所修复和保护等各项退役措施。完成退役并经原颁发辐射安全许可证的环境保护部门终态验收后,依法注销或者变更辐射安全许可证。
铀(钍)矿需要退役的,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第二十一条
伴生放射性矿生产企业应当加强原材料及产品的伴生放射性检测和工作人员必要的放射性防护,按照相关国家标准生产产品。
第二十二条
生产花岗岩石材、陶瓷产品,或者用粉煤灰、煤矸石、矿渣等制造砖、水泥及其他建筑装饰装修产品,应当符合国家建筑材料放射性核素限量标准;产品出厂、销售时,应当附产品合格证和产品说明书,明示适用的标准、使用方法、注意事项和安全承诺。不符合标准的,不得出厂、销售。
禁止使用铀尾渣、浓集放射性核素的工业废渣等生产建筑材料或者直接作为建筑材料。
第二十三条
核电厂等核设施的营运单位应当按照规定开展安全检查和评估,加强应急处置能力建设,确保核设施的稳定、可靠运行和安全。
第二十四条
核电厂等核设施的营运单位应当建立、健全监测体系,按照国家规定对核设施流出物和核设施周围环境实施监测,每年一次向省和有关市、县(市、区)人民政府通报监测结果,并向社会公布设施运行及污染物排放情况,接受公众问询。
核电厂换料检修及运行中发生涉及环境影响的重大事件,或者流出物中放射性核素的浓度及总量出现异常时,核设施营运单位应当及时报告省环境保护部门。
第三章
电磁辐射管理
第二十五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在组织制订城乡规划时,应当充分考虑雷达、广播电视发射台(站)及其他电磁辐射系统和设备对周围环境的影响,统筹规划,合理安排建设布局,防止电磁辐射污染。
第二十六条
雷达、广播电视发射台(站)与人口稠密区的距离,必须满足国家相关要求,其所发射的电磁波的强度不得超过国家相关标准规定的限值。
第二十七条
移动通信基站建设应当符合城乡建设规划,基站对周围环境产生的电磁辐射影响应当符合国家电磁辐射环境保护标准。
已通过环境影响评价审批的移动通信基站,不得擅自提高经批准的发射功率等影响电磁辐射水平的参数;确需提高的,应当经有审批权的环境保护部门批准后,方可投入使用。
第二十八条
高压输变电工程建设单位应当充分考虑建设项目可能对周边环境造成的影响,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进行建设布局,积极应用先进技术和工艺。
在高压输变电工程施工实施阶段确需调整线路路径的,建设单位应当对调整的部分进行补充环境影响评价说明,并在施工前向原审批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环境保护部门备案;线路路径或者选址有重大变化的,建设单位应当重新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并按规定重新报批。
建设单位对同一区域、同一规划建设时期内的高压输变电工程,可以按同一批次或者等级进行整体性环境影响评价。
第二十九条
在工业、科研、医疗等活动中使用电磁能应用设备的单位,应当采取屏蔽等防护措施,保证电磁辐射水平符合国家电磁辐射环境保护标准。
第三十条
在电磁辐射超过限值的区域,有公众日常长时间停留的,运行和使用电磁辐射系统和设备的单位应当采取整改措施,减少电磁辐射,确保电磁辐射符合相关标准规定的限值;有公众可能进入并短暂停留的,运行和使用电磁辐射系统和设备的单位应当通过设置警告标志、栅栏等现场管理措施,控制公众进入。
第三十一条
电磁辐射系统和设备的建设单位应当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在项目建设前如实公示建设项目有关信息,开展公众调查,接受公众对建设项目有关情况的问询,听取意见,做好说明、科普宣传和解释工作。
第三十二条
经环境保护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依法批准建设和运行的电磁辐射系统和设备受法律保护,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阻挠和破坏其建设、运行。
第四章
监督管理
第三十三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卫生、公安和交通运输等相关部门应当按照职责分工建立健全辐射环境管理制度,落实工作责任,提高管理能力,加强信息沟通和执法协作,全面掌握监管对象基本情况,共同做好辐射环境管理工作。
第三十四条
省环境保护部门应当配合国务院环境保护部门对本省行政区域内核设施的选址、设计、建造、运行、退役等活动进行监督管理。
第三十五条
省环境保护部门按照国家和省相关规定,具体规定本省各级环境保护部门对产生辐射的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审批权限,报省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
第三十六条
省环境保护部门按照法定权限负责辐射安全许可证的核发工作;有关具体工作,可以依法委托设区的市环境保护部门承担。
环境保护部门应当将辐射安全许可证的核发情况定期通报同级公安、卫生、交通运输等部门。
第三十七条
省环境保护部门应当按照省环境保护规划,组织建设全省辐射监督性监测网络、管理信息系统、事故应急预警和指挥系统。
第三十八条
省环境保护部门应当根据全省建设开发活动的实际情况,会同省发展和改革、国土资源等部门组织全省伴生放射性矿源项普查,指导伴生放射性矿开发利用的放射性防护管理。
第三十九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部门应当加强对放射诊疗活动和辐射环境职业病危害评价工作的监督管理,依法参与辐射事故应急工作。
第四十条县
级以上人民政府公安部门应当加强对放射源的安全保卫和道路运输安全的监管,依法参与辐射事故应急工作;发生放射源丢失和被盗的,应当及时立案、侦查和追缴。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交通运输部门应当加强对放射源水路运输安全的监督管理,并对公路、水路有关运输单位的内部安全管理加强监督和指导。
第四十一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质量技术监督、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应当按照职责分工,加强对建筑材料等产品质量和专业市场的监督管理,防治辐射危害;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部门应当给予协助、配合和技术指导。
第四十二条
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应当按照国家相关标准对申报进口的废金属进行放射性检测,并按规定保留检测记录;发现放射性超标的,由海关依法责令退运。
第四十三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等部门以及相关单位应当做好辐射环境科学技术普及工作,促进公众对相关知识的了解;明确管理信息公开范围和提供渠道,提高管理透明度,增进公众对辐射环境安全政策和措施的信任、支持。
第四十四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环境保护、公安、卫生、交通运输等部门应当按照国家和本省相关规定加强辐射事故应急工作,及时修编、完善应急预案,加强相关预案之间的协调对接,并组织应急培训与演练。
第四十五条
核电厂的应急管理工作按照《核电厂核事故应急管理条例》、《浙江省核电厂辐射环境保护条例》的规定执行;其他核设施的核事故应急管理,参照其执行。
第四十六条
生产、销售、使用放射性同位素和射线装置的单位发生辐射事故的,事故单位应当立即启动本单位的应急预案,采取应急措施,并在事故发生后2小时内向当地县(市、区)或者设区的市环境保护、公安部门报送辐射事故初始报告;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人员辐射伤害的,还应当同时向当地卫生部门报告。
接到辐射事故报告的环境保护、公安、卫生部门,应当在2小时内将辐射事故信息报告上一级人民政府环境保护、公安、卫生部门,直至省人民政府环境保护、公安、卫生部门。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公安、卫生部门接到辐射事故报告后,应当按照辐射事故应急预案的要求和辐射事故的严重程度,立即派人赶赴现场,进行现场调查,采取有效措施,控制并消除事故影响,同时将辐射事故信息报告本级人民政府。按国家有关规定应当向国家有关部门报告的,从其规定。
第四十七条
辐射事故发生后,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环境保护、公安、卫生等部门,应当按照辐射事故的等级以及相应的应急预案,做好辐射事故处理工作。
负责突发事件应对的人民政府应当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统一、准确、及时地向公众发布有关事故事态发展和应急处置工作的信息。
第五章
法律责任
第四十八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的行为,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已有行政处罚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四十九条
违反本办法,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环境保护部门处500元以上2000元以下罚款,并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处1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罚款:
(一)未按第十三条规定报告放射源移动作业信息的;
(二)未按第十九条规定配备检测设备、记录检测结果、报告异常情况的。
第五十条
违反本办法第七条第二款规定,不正常使用电磁辐射污染防治设施,或者未经批准,拆除、闲置电磁辐射污染防治设施的,由环境保护部门处2000元以上1万元以下罚款,并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处3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罚款。
第五十一条
产生辐射的有关企业事业单位,违反本办法第十八条、第二十六条、第三十条规定,不履行辐射管理职责、义务的,由环境保护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处1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罚款。
第五十二条
违反本办法第二十二条规定,出厂、销售的建筑材料不符合规定要求的,由质量技术监督、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规章予以处罚。
第五十三条
有关企业事业单位未落实辐射安全及防护管理责任,造成辐射安全事故的,对责任人员依法予以处分或者处理。
第五十四条
环境保护等部门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处分:
(一)违法颁发许可证或者批准相关文件的;
(二)不依法实施监督检查,或者发现违法行为不依法查处的;
(三)缓报、瞒报、谎报、漏报辐射事故的;
(四)未按照规定编制辐射事故应急预案或者不依法履行辐射事故应急处置职责的;
(五)在辐射防护监督管理工作中有其他失职、渎职行为的。
第五十五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侵害民事权益的,应当依法承担消除危险、消除污染和赔偿损失等侵权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六章
附 则
第五十六条
本办法中下列用语的含义是:
放射性同位素,是指某种发生放射性衰变的元素中具有相同原子序数但质量不同的核素。
放射源,是指除研究堆和动力堆核燃料循环范畴的材料以外,永久密封在容器中或者有严密包层并呈固态的放射性材料。
射线装置,是指X线机、加速器、中子发生器以及含放射源的装置。
探伤,是指使用X射线或者γ射线装置对物体内部缺陷进行摄影检查的工作过程。
非密封放射性物质,是指非永久密封在包壳里或者紧密地固结在覆盖层里的放射性物质。
伴生放射性矿,是指含有较高水平天然放射性核素浓度的非铀矿。
放射性废物,是指含有放射性核素或者被放射性核素污染,其浓度或者比活度大于国家确定的清洁解控水平,预期不再使用的废弃物。
辐射事故,是指放射源丢失、被盗、失控,或者放射性同位素和射线装置失控导致人员受到意外的异常照射。
电磁辐射系统和设备,是指列入国家电磁辐射建设项目和设备名录并纳入电磁辐射环境保护管理的系统和设备。
第五十七条
本办法自2012年2月1日起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