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建立学习型政府
建设学习型政府------学习型政党、学习型政府与政治文明
创建学习型政党和政府是政治文明第一要义
学习是进步的前提。创建学习型社会,首先要把我们的党建设成学习型政党,把我们的政府建设成学习型政府。它体现了与时俱进的精神,是对时代建设的深邃思考和对时代脉搏的准确把握。
建设学习型政党和学习型政府,是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必然要求,是迎接新挑战的必然选择,是创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第一要义。自彼得·圣吉提出“五项修炼”理论:即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愿望、团体学习和系统思考之后,中外学者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使之成为一门新的现代管理理论。其精髓是以个体学习为基础,强调学用结合、知行统一、共同奋斗。由于它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所以迅速风靡世界。首先是欧美日跨国公司以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为目的,强化企业组织的学习能力。在世界排名前一百家企业中,已有百分之四十的企业正在建设“学习型组织”。随后是城市乃至整个国家等也快速跟进。日本要把大阪建成“学习型城市”,新加坡要建成“学习型政府”,美国也提出要成为“人人学习之国”,“把社会变成大课堂”。
建设学习型政党和学习型政府,是创建学习型社会的关键。《人民日报》近日刊发署名评论文章对建设学习型政党进行阐述时提出,要创建学习型社会,需要全社会各级各类组织进行广泛、深入、持久的“学习型”创建活动。人事部、共青团中央已提出要建设“学习型机关”,北京、上海、青岛等提出建设“学习型城市”,一些企业也在努力建设“学习型企业”。学习型社区、学习型家庭等像雨后春笋般应运而生。但在社会主义中国,创建学习型社会,最重要的是要把我们党建设成学习型政党,把我们的政府建成学习型政府,充分发挥党组织在创建学习型社会中的示范作用,发挥党员在培养具有终身学习能力的社会成员中的表率作用。
建设学习型政党和学习型政府,是贯彻和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应有之义。党要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必须不断学习,与世界发展潮流同步。要学习世界上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并把最先进、最能反映时代要求和人民利益的思想认识和实践经验,体现在自己的路线方针政策中,来号召全体党员、凝聚全国人民,在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共同目标中自我超越、自我发展,共同奋斗。
建设学习型政党和学习型政府,需要各级党组织共同努力。要结合中国的实际,对学习型组织的管理理念加以借鉴和吸收,营造党内党外终身学习的组织环境,使学习成为一种经常化、普遍化和制度化的行为,使基层党组织成为党员相互学习的课堂,交流思想的精神家园和团结前进的战斗堡垒。
建设学习型政党和学习型政府,还需要所有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政府公务员等成为学习型个体和创新型干部,并努力成为复合型人才。这就要求全体党政干部在学习理论、知识和科学思维方式的过程中,善于挑战自我、超越自我,不断追求思想上的新境界,不断提高各方面的素质,为国家的现代化建设做出新贡献。
由这篇评论文章引申开来,我们认为学习型政党和学习型政府的建设中,核心的问题是必须率先进行学习型政党的建设。在党作为社会发展的领导力量的情况下,以创建学习型政党为目标,切实推进学习型政府的建设,是政治文明最本质的内容。
政治文明的提出
江泽民同志在“5·31”重要讲话中,明确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政治文明的明确提出与实际推进,表明了我们党与时俱进的品格和追求。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的历史征途上,提出加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具有极其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这不仅是因为,政治文明是社会主义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政治文明,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而且,由于封建政治残余的影响、由于民主政治实践还较短,我们在政治领域还存在着不少漏洞和弊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还面临着十分艰巨的任务。在不久前《学习时报》刊发的包兴鉴的文章中就提出,不高度重视和切实加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物质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就会遇到来自政治领域的障碍而难以顺利进行,甚至会延缓现代化的步伐。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实质是民主政治,实现政治资源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合理配置。
因此,在建设政治文明的进程中,适时引入学习型政党的新理念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在此,利用、实现制度文明,就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最关键内容。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不仅表现为从理论原则上确认人民群众在民主政治中的主体地位,而且表现为以健全的政治运行机制确保人民当家作主权利的实现,这就是民主政治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规范运行原则包括:(1)社会原则。即党和国家的各项政治运行必须同社会发展保持一致,为社会发展服务。(2)民主原则。即按照民主程序实现大多数公民对一小部分专门从事政治管理的公民的选择,并施之以严格的监督。(3)公开原则。即增强政治运行的公
开性和透明度,严格防止公共权力被少数人滥用而产生的专制政治和“暗箱操作”行为。(4)程序原则。即遵循选举、协商、讨论、监督、罢免的程序,使政治运行进入程序化状态。(5)法治原则。即实现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在充分民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上述原则的实际、贯彻,也就是党和国家制度建设的实际推进,其结果必将有力地提高党和国家政治文明的程度,从根本上保证和促进党的优良作风的形成和发展。
政治文明与党内民主
在党的制度建设体系中,关键是实现和发展党内民主。江泽民同志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深刻指出,“发展党内民主,充分发挥广大党员和各级党组织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这“是党的事业兴旺发达的重要保证”,是政治体制改革和政治制度建设的核心内容。面对严峻复杂的挑战和考验,面对执政兴国的伟大使命,党的各级领导干部必须牢固树立党内民主意识和制度建设意识,不断提高以体制改革和体制建设促进党的建设的自觉性。所谓党内民主,包括两层含义:一是严格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建立和发展党内民主生活,确保广大党员民主意愿和民主权利的实现;二是严格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实现党对国家和社会生活的管理。这两个层面是相辅相成、有机统一的,前者是后者的前提,没有党内民主生活的形成和巩固,也就很难有国家民主和社会民主的发展;后者是前者的目的,发展党内民主,归根到底是为了进一步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实现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高度统一性。江泽民同志在“5.31”重要讲话中深刻指出:“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统一性,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优势。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结合和辩证统一”。只有通过切实有效的党内民主建设,才能有力地促进各级党内民主建设,才能有力地促进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共产党员适应人民当家作主和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需要,自觉地始终如一地保持党的优良作风。
切实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政治体制改革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推进党的制度建设的强
大动力。江泽民同志在“七·一”重要讲话中,多处强调要积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加强和改进党的制度建设。在“5·31”重要讲话中,江泽民同志再次强调:“必须适应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要求,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继续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这是按照“三个代表”要求推进新时期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具有根本意义和全局意义的方面。从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加强制度建设,需要从多层面着手,当前最重要的是要深入推进三个方面的改革和建设:一是深化干部选任制度改革,完善以公开、平等、竞争、择优为实际原则的干部选任制度。这是深化政治体制改革、推进党的作风建设的最重要环节。通过制度和体制改革,真正把人民的意愿贯彻到一切干部选任过程中去,逐步扩大“民选的”的广度和深度,以健全的制度体系实现“用好的作风选人、选作风好的人”。二是深化组织领导制度改革,完善以党员民主权力
为基础的民主集中制制度。这是深化政治体制改革、推进党的作风建设的最重要保证。通过制度和体制改革,消除权力高度集中的组织制度和领导制度,切实发展党内民主,严格贯彻民主集中制原则,从根本制度上反对和防止独断专行、软弱涣散、自由主义、任人唯亲现象。三是深化权力运作制度改革,完善以权力监督和制约为根本内容的权力运作制度。这是深化政治体制改革、推进党的作风建设的最重要任务。通过制度和体制改革,使人民的主体地位和主体意志在权力运行中真正发挥作用,把领导干部手中的权力置于严格的有效监督之下,以健全的制度和体制时刻警示和促进领导干部清正廉洁、执政为民,防止和消除以权谋私等腐败现象的滋生。
服务型政府与新型政企关系
建设服务型政府
所谓服务型政府,即政府由原来的控制者,改变为组织者和服务者。它意味着施政目标由机关和专家决定到由民众希望和合法期待来决定,政府以控制管理为要务转变为以传输服务为要务,管理目标由经济领域转移到公共服务领域。相对于传统政府而言,现代政府就是服务型政府,以为纳税人服务为宗旨;而传统政府是管理型的政府,以经济资源的控制为宗旨。由于现代政府不直接管理与控制经济资源并将相同部分的资源配置职能转移给社会和市场,这使社会资源的竞争性得到激活,体现了资源配置的高效特征。同时,服务型政府还通过为市场经济的竞争者提供服务从而推动了市场经济的高效运转。
对于建设学习型政府来说,就是实现政府角色转换,就是还权于企业,还权于社会,还权于市场。一是与企业合理分权,实行政企分开,解决“不该管”的问题;二是与社会进行合理分权,培养和发展社会中介组织,形成政府权威组织、市场交换组织、社会中介组织三种相对独立而又相互支持的组织,解决“管不好”的问题;三是政府内部的合理分权。自上而下,将部分行政审批权和社会事务管理权下放给地方政府和社会中介组织,建立行政审批服务中心,实行“小局大中心”的新型组织机构模式,解决“管不了”的问题。通过还权放权,使现行的政府转变成为一个有限的政府和有效的政府。在角色的转换过程中,政府的职能应强化、弱化和转化并举。“强化”就是要进位、占位。要向需要政府发挥作用、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缺位或者不到位的领域进入,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集中力量改善宏观调控,维护规范有序、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弱化”就是要让位、退位。政府要从直接办事业、办企业、管企业等微观领域退出来;要从社会资源的分配者变为监督者,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转化”就是要面向市场、进入市场。向社会转移政府的社会职能,将地方政府的技术性、服务性、协调性工作交给社会中介组织、行业自律组织、公共
服务组
织和社会自治组织。通过强化、弱化和转化,使政府职能真正转变到经济调节、市场监管、严格执法和公共服务上来。
政府职能转变涉及方方面面,在目前,就是要从建设学习型政府入手,着力于切实转变政府职能,要抓住机构整合、行政行为转变等关键环节,着力解决关键性的问题,实现以点带面、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应。当务之急是政企分开,简政放权,加快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凡能由市场调节、企业自己决定、中介机构能提供服务的事项,政府坚决退出不再审批。能取消的坚决取消,能下放的坚决下放,不能“错位”、“越位”,要从原来直接干预企业经营行为的“教练员”转变为“服务员”,使政府职能朝着统一、高效方向迈出重要步伐。
打造新型政企关系:为企业服务
学习型社会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而一个学习型社会对政府提出的挑战更为迫切。中国加入WTO以后,不但企业和市场会受到很大的冲击,政府受到的冲击可能会更大,需要政府作为主动方对政企关系进行大力的规范和调整。我国目前的政府与企业的关系是极不规范的,也是不符合WTO体系内的普遍准则的。按照WTO的普遍准则对现有的政企关系进行规范和调整,已经成为入世之后的重要课题。清华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魏杰和赵俊超教授认为规范政企关系的主动方和关键点在于政府,需要政府对自己的目的、职能、行政管理手段等进行一系列的调整。
1.为企业服务应当成为政府的根本目的政府对企业的服务主要包括三项职能:一是维护正常的、良性的市场秩序,如打击制假售假、偷税骗税、走私贩私、逃废债务等不正当行为,通过这些手段维护市场的公平性,使所有的企业在同一个起跑线上,并真正实现优胜劣汰的市场机制。二是通过宏观经济政策维持经济稳定与增长,这是政府经济职能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WTO体系所认同的。当然,调控应借助市场化手段,而不是靠政治动员和行政命令。三是协调和保护本国企业和行业的发展。政府应当熟悉和把握国内外相关产业和产品的生产、销售和竞争状况,在WTO允许的框架之内积极寻求对本国企业的有效的扶持和保护方式。在出现贸易争端时,政府应当起到协调和支持本国企业的作用。
政府为企业服务不仅体现在成文的职能中,更是一个指导原则。我国正处于改革的转轨时期,各种新的情况可能会不断地出现,对于这些新情况可能不会有明文的规定。那么,在处理这些问题时,就是看其是否有利于本国企业总体的发展,根据这个原则来制定政策和措施。不仅行政,在立法、司法上都要体现出同样的原则。
2.政府与企业是建立在法律基础上的对等关系
明确政府的根本目的是为企业服务,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新型的政企关系,这是一个美好的目标。但这一目标必须有其实现的途径和牢固的基础,否则是不可能实现的。政府以前是主人,拥有几乎无限的权利,现在一下要把它置于仆人的地位,那么靠什么去制约和监督它实现这个目标呢?靠政府的自觉意识和自我监督是无法保障的,必须有强大的外部制约力量。这种制约力量不可能来自政府与企业之外的第三方,因为第三方对此缺乏直接的利益关系,没有足够的动力介入其间,而且也缺乏必备的专业知识和对当前情况的了解;它可能起到一些辅助性的作用,但不可能承担主要的角色。唯有依靠当事的另一方——企业——对政府才可能进行有效的制约和监督,保证双方的服务与被服务关系。
3.改革行政审批方式,更好地服务于企业
在市场经济的框架中,原则上应由市场竞争来决定经济资源的配置,而行政审批是权力作用于资源配置的表现,必然会对市场规则带来冲击。事实上,在我国审批制已经日益
暴露出弊端,对经济的发展造成了明显的阻碍作用。这种弊端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严重地降低了经济运行效率,企业登记注册动辄需要跑几十个部门,盖上百个公章,企业被迫花很大的人力、财力和精力来和政府打交道,大大降低了经营效率。二是权力支配资源配置必然会引发寻租行为,滋生大量腐败,严重破坏市场秩序。近一两年来我国证券市场接连出了很多问题,其中很多其实都是前些年的审批制带来的。企业上市不是靠自身资质,而是通过政府公
关搞到上市指标,之后有恃无恐地包装上市,从而给证券市场造成了很大的隐患。因此,行政审批制必须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改革的主要方向是取消和减少原有的审批项目,代之以市场准入制和备案制,只保留最低限度的审批项目。现在这一改革已经拉开了帷幕,从中央到地方都在积极地出台一些改革措施。原有的行政审批制具有几十年的传统,而且现在已经形成了一大批既得利益集团,因此审批制改革肯定会遇到很大的阻力,需要坚定不移地推进。
为使审批制改革能够取得成效,必须坚持一些原则:
1、市场化原则。政府应当尽可能地减少对市场机制的干预,凡是应由企业自主决定的事项,或者可以通过市场竞争、中介组织和法律制约实现的问题,不再进行审批。
2、精减化原则。审批的事项应当尽可能地减少,审批的环节手续应当尽可能简化,提高审批效率,不能旷日持久。
3、规章化原则。审批不能搞黑箱操作,要有明确的标准和严格的程序,要引入具有资质的中介机构,并对重大项目实行听证制度。
4、制衡化原则。权力过于集中,会使少数心怀不轨者目标更集中更单一,审批的随意性也会因之加大,很容易导致权力的滥用。因此必须对权力进行制衡。
5、稳妥化原则。减少审批制不等于取消,尤其是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还很不成熟,各项制约机制还没有建立起来,很容易走上“一放就乱,一收就死”的老路。因此一定要深入研究,制定稳妥、可行的方案。
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新型政企关系,其过程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从现阶段来看,确实还存在一些比较突出的亟待解决的问题,如果这些问题不能得到合理的解决,新型政企关系就只能是望梅止渴。因此,从现在开始必须对实行过程中的障碍和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制定出合理的、具有战略意义的措施来逐步化解之,从而顺利推进政企关系建设。
创建国家学习体系
建设学习型政党和学习型政府中,国家的作用是不可缺少的。在国内较早研究“学习经济”问题的著名学者姚余栋博士曾提出要形成一个“国家学习体系”来保证和增强经济的适应性效率。所谓“国家学习体系”是指由公共部门和私营部门的各种机构组成的网络,这些机构的活动和相互作用有利于一个国家对经济结构进行及时调整的能力,并影响国家的经济增长表现。该体系涉及到相当多的组织和机构,如科研机构、教育机构、政府和企业的事情,同时需要配套的政策体系和相应的制度完善,来完成整个国家的学习动员和部署,并为持续的适应能力提供坚实的支撑。姚余栋提出,“国家学习体系”也不同于在技术创新领域著名的“国家创新系统”。它表现为一种终身教育的思想、表现为对基础科学的重视,它使学习成为一种终身的活动,并最终贯穿到国家的常规竞争战略之中。
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说过:“在任何一项伟大的事业背后,必然存在着一种精神的力量,尤为重要的是这种精神的力量一定和该事业的背景有密切的根源。”我国正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不仅要进行体制创新,更重要的是要提高到政治文明建设的高度上来,通过学习型政党和学习型政府的建设,最终形成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共同繁荣的社会环境和文化环境。
第二篇:如何建立学习型组织
如何建立学习型组织
柯莱恩与桑德斯认为,学习型组织的建立与发展具有以下十个步骤:
步骤一:
评估组织的学习文化
要建立一个学习型组织首需评估组织本身的学习文化,良好的学习文化是建构学习型组 织的基本要素。柯莱莱恩与桑德斯提出三十六个要项,作为评估组织学习文化的依据,其中 有六项要点极具意义,分别为:
在组织中有正式结构与非正式结构计划鼓舞成员彼此分享学习成果。
组织能为解决问题与学习而计划。
组织的每一个层级中学习是被期望且受鼓舞的。
人们对于组织怀有远景并且能去适应工作型态。
组织能够鼓舞成员并提供资源促使成员成为自我导向的学习者。
了解自己与他们的学习型态籍以促进沟通和组织的学习。
步骤二:
增进组织的积极性
柯莱恩与桑德斯以伊索寓言中人们所熟悉的“北风与太阳”的故事为例,说明当我们用 高压与逼近的方式来经营组织时,通常所带来的往往是成员的反抗。相反的我们若以温暖与 和蔼的态度去对待成员,则组织将会展现出其开放性与协调性。
步骤三:
在工作场所能安然的思考
安全是人类基本的需求,同时亦为个人与组织在每个成长与发展阶段中所不可或缺。创 造安全的学习环境需具备三项必要备件。
共识的结构:组织能建立起一个完善的体制,有良好的规范,促使成员能展开具影响力的行 动。
教育:促进成员接受教育,并且支持他们的问题。教育乃意味着帮助成员成功,而非帮他们 做事。
解决问题的能力:将解决问题当作是一种生活方式。
步骤四:
奖励冒险
每一项新的危机都有是学习的机会,可促使组织获得更多的成功。适当的危机是进步与 成功的原料。在组织中建立冒险的文化,是组织继续生存与发展的要素之一。
步骤五:
协助成员成为彼此的学习资源
组织中的成员彼此构成了相互学习的最大资源,在组织中倘若能善加运用之,则往往在 提升组织效能上,可发挥出极大的效用。在这方面可先经由成员的自我评价,以深入反思其 本身的各项能力与专长,再经由小组资源目录的建立,以帮助成员了解彼此的才能,并据而 达到相互学习共同成长的目的。
步骤六:
运用学习能力到工作上
在工作场所中,成功的学习具有三种特质:学习须与工作相结合:学习须具有启发性; 学习亦即发现。
步骤七:
描绘组织的远景
在组织中需能清楚的描绘出其未来的发展远景,以作为成员共同努力的方向与目标。而 组织的远景需凝聚群策与群力由成员共同建立。
步骤八
将组织的远景溶入生活
学习型组织深受行动理论的影响,强调将组织的远景转化为行动,并进一步深入整个生 活中。
步骤九:
连结系统
学习型组织强调思考,柯莱恩与桑德斯认为组织可朝历史记忆、目标、规则、继续进步、反馈、组织中的人员行为等六个方向建立其系统理论。
步骤十:
明示组织未来努力的方向
将上述所有的步骤放在一起彻底实行,并接受任何挑战的机会。同时对于组织未来的发 展有明确的方向。
经由上述的探讨,可以发现若要创造出一个现代化的学习型组织,则在组织中,则在组 织中至少需建立起“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的观念与作法。
第三篇:如何建立学习型组织
如何建立学习型组织
如何客观的评估新员工:
第一、任何国家的教育机构都是残缺的、都是不健全的,甚至是邪恶、谬误的。第二、每个受过这样教育的人都是带着教育的缺憾来求职的,第三、公司的任何行为都是出于功利的行为,甚至是急功近利。
第四、公司的培训员工的目的仅仅是为了用人,所以往往只进行生产技能方面的培训,无法满足其他方面的培训。尤其是大多数国人不具备的人文社科知识。这些东西甚至是无法再公司内部进行培训。
第五、解决上述问题,还是要靠培训者自己从灵魂深处完成进化升级。爱迪生、卡耐基、摩根、瓦特、法拉第等等没有文凭和很多教育经历的人都是靠着后天的自学成为人们眼中的天才。这些东西都是不用花钱的。我们的问题是如何让员工像白磷一样在40度就可以实现自燃。
基于上述原因我提出如下建议:
一、从老板开始往下每月都要按照最低标准进行读书。
二、老板检查总经理,总经理检查场长,场长检查主管,主管检查技术员,技术员检查实习生和年轻上进的员工。
三、每月进行读书大会总结,每周一个人讲解自己所读的一本书。把知识分享给大家。每周要发一份自己所读书的书评和读后感。告诉大家自己学到了什么。这些东西发到群里面进行共享。董事长或者总经理每月规定一本内容要求全场学习评奖。书评写的最好的进行一定的奖励。
四、建立国明公司的图书馆。每个分场再建设独立的小型图书室。欢迎合作企业赞助学习资料,欢迎同事捐书赠书。每个场的书目传入管理群。互相可以进行借阅,或者购买。一旦坚持下来,公司的人才将会源源不断的涌现出来。只有解决了人才问题,公司才能指哪打哪,所向披靡。反正现在年青人下班也是闲着打游戏、打牌。给他们找点事情干,剑走偏锋节约生产成本。
人力资源质量决定企业生产成本。国明作为企业无法决定饲料购入成本,无法决定电费、油费、电话费,无法决定银行利率,无法决定土地价格,无法决定市场价格。在生产资料来源方面,我们没有决定权。在商品销售方面,我们只有普通猪肉的价格战。因此在各种因素中,国明只能够决定猪肉的生产成本。猪肉的生产成本又由企业对公司资源的组织利用效率决定。如何提升现有企业人力资源的质量,将直接关系国明未来的生产成本。国明以后人力部门要做一份统计:本专科人数与企业人均出栏头数,与人均利润,与生产成本是否存在一定的关系。如果存在,那么我们就可以朝着这个方向迈进。这是国明过去没有遇到过的新课题。以上仅仅是我的个人看法和建议,肯定有许多不妥的地方。例如每周开一次读书会,公司作为生产盈利性组织会不会占用员工太多业余时间。建设图书室会不会成本太高了。这些都需要集体的力量去讨论和妥协。
备注:经济学假设人都是极端利己的。学习经济性假设,我假设国人都是没有完整的教育背景的。每个人都是有能力极限的。正因如此,每个人都是等待发掘的潜力股。
第四篇:如何建立学习型企业文化
学习型企业文化
一、内涵
所谓学习型企业文化,就是在企业文化发展过程中导入学习型组织的理论,引领和支撑企业成长为学习型企业的一种组织文化。
学习型企业文化是对企业文化的创新性延伸和拓展。学习型企业文化与学习型企业相互依存、相互融合、相互作用,是学习型企业的本质特征。学习型企业是学习型企业文化的根基,不积极创建学习型企业就没有学习型企业文化可谈;学习型企业文化是学习型企业的灵魂,不自觉创建学习型企业文化并把它作为统领和支撑,创建学习型企业只能是一厢情愿。
学习型企业文化体现为人本管理的最高层次。学习型企业文化高度重视人的因素,高度重视人的素质的全面提高,高度重视企业和员工的协调发展。希望通过建立共同愿景、形成共同价值观、挖掘团队智慧、激励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培养系统思考能力,以学习力提升创新力进而增强员工和组织的竞争力,最终使企业登上学习型组织的高峰。由此,我们可以讲,学习型企业文化是一种鼓励个人学习和自我超越的企业文化;是一种促进建立共同愿景和团队学习的企业文化;是一种强调开放、创新、应变的企业文化。
根据我们学习和掌握的学习型组织理论和“五项修炼”的圣吉模式,我们可以把学习型企业文化的内涵定义为:以系统思考为主线,把自我超越和改善心智模式这两项理念的突变,与团队学习这项组织制度结合起来,建立一个强有力的动力机制——共同愿景,并以此形成一种长久生存、发展的信念和精神力量,使整个企业充满创造性,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能够自觉地、不断地修正自己,使自己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理解学习型企业文化的内涵,应该把握三点:
第一,理念创新——系统思考的自我超越与改善心智模式。在企业组织中主要表现为学习型的思维方法,它强调心灵转向的自我超越和改善心智模式的修炼,这两项理念的突变,都是基于系统思考的思维方法,这是学习型企业文化不枯竭的主体创造源泉。换句话说,系统思考是自我超越和改善心智模式修炼要解决的核心问题。
第二,规则创新——建立团队学习组织。有了以系统思考为主线的自我超越和改善心智模式这两项理念的突变,学习型的企业文化不一定会产生,要把文化理念转变为企业组织行为,企业组织规则的变革是至关重要的,而团队学习就是保证组织学习的有效组织规则。团队学习可以发挥团队成员互相配合与整体搭配的能力,它是一个合作性的学习过程,也是一个强有力的群体学习过程。团队的组织结构规定了具有不同技能的人相互依存,并为达到共同的目标,彼此分工合作,共同承担成败的责任。而且团队学习加大了组织结构的开放程度,让全员的学习心得能在企业内部交流与沟通。在组织内部共享经验和更新知识,常常会产生突破性思维,使组织充满创造性张力。
第三,机制创新——共同愿景构建。共同愿景包含“三个共同体”:首先是价值共同体,表现为具有共同的价值观和目标,即具有共同愿景,是“你愿中有我,我景中有你”;其次是利益共同体,企业的发展和员工的个人生涯发展是一致的,企业通过生涯设计帮助每一个员工制定达到个人与企业发展目标一致的生涯计划;再次是生命共同体,员工与企业之间已经超越了契约的纽带,不仅是心灵的默契,而且是生命的联结。学习型企业成了员工安身立命之地,企业不只是为员工提供生存的物质保证,还教育人、培养人,使员工的潜能得以发掘,展示出生命活力,实现生命的价值。学习型企业文化的真谛在于能有一个共同的愿景,这是一种强有力的动力机制,组织通过它实现沟通、认同、凝聚,把各种不同的活动融合起来,变成组织生存与发展方式而维系,并且新的成员也会受到同化,组织中所有成员以此作为判断和衡量事物的价值取向,成为企业能够保持其长期生存的承传血脉。
二、创建
第一 树立学习理念。树立学习理念也就是树立学习型价值观,是创建学习型企业文化的重要一步。价值观是联结员工之所想和所做的纽带,对员工的行为具有重要的约束和支配作用。要想在学习型企业文化的引领下创建学习型企业,首先要使全体员工知道为什么要学习,什么样的学习才是真正的学习,帮助员工达成学习的共识,使学习成为每一位员工的自觉行为和习惯。要树立学习型价值观,必须重视在员工中倡导以下学习理念和价值取向:
(1)文凭不等于水平,学历不等于能力。永不满足于过去学得的知识和经验,坚持持续学习,不断掌握新知识,积累新经验,增长新本领,努力实现由“拥有文凭”向“拥有能力”的转变。
(2)学习是生命的源泉,创新应变的根本,竞争取胜的法宝,实现人生价值的阶梯,活出生命意义的根基。把学习当作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作生活的一种需要,一种乐趣,主动地学,自觉地学,积极地学,努力实现由“要我学”向“我要学”的转变。
(3)社会变动发展,学习永无止境。坚持活到老,学到老,改造到老,树立生命不息、学习不止的观念,努力实现由“阶段学习”向“终身学习”的转变。
(4)未来的文盲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习比学更重要。致力把学到的知识转化为实际能力,变革思想产生新的行为,努力实现由“学了什么”向“学会什么”的转变。
(5)凡有学习心,处处皆学问。学习无所不在,无时不在。善于向合作伙伴学习,向竞争对手学习,向顾客用户学习;善于通过自我反思学习,通过交流共享学习,通过信息反馈学习。努力实现由“学习工作相脱节”向“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的转变。
(6)个人学习开发个人智力,团队学习开发集体智力,集体智力高于个人智力的总和。个人学习是团队学习的基础,但个人学习并不表示团队也在学习。只有团队学习才能实现知识共享,产生1+1〉2的学习效果。必须大力倡导和组织团队学习,努力实现由“个体学习为主”向“团队学习为主”的转变。
第二 构建共同愿景。共同愿景不但可以唤起员工的希望,可以令人欢欣鼓舞,使企业组织跳出庸俗,产生火花,而且还可以改善员工与企业的关系,使企业不再是“他们的企业”,而是“我们的企业”,这可以极大地激发出员工为实现愿景而做任何事情的勇气。要建立起真正的愿景,就必须进行如下修炼:
(1)鼓励建立个人愿景。共同愿景是由个人愿景汇聚、整合、提炼而成的,个人愿景是共同愿景的基石。由于个人愿景是从自己的价值观、抱负和内心深处出发的,是自己真实意愿的反映,因此它可以真正激发员工的智慧和力量,义无反顾地投入。共同愿景只有建立在个人愿景之上,其威力才会锐不可当。
(2)塑造组织整体形象。共同愿景的实现要靠组织成员的共同努力,只有当更多的人分享共同愿景时才会形成完整的组织形象。每个员工都对企业整体负责,而不仅仅是对自己职责范围内的那一小部分负责。
(3)融入企业理念。共同愿景实际上是企业理念的一部分,它本身就包含企业目的、企业使命和企业核心价值观。愿景如果与员工信奉的价值观不一致,不仅无法激发员工的真正热情,反而有可能因为挫折、失望而对愿景冷嘲热讽。
(4)学会双向沟通。对管理者而言,应当运用双向沟通技术向员工阐明共同愿景,而不仅仅是自上而下的传达。愿景若能够真正被员工所接受所认可,真正实现共享,必须经过不断交谈,使每个人都能自由地表达他们的想法,并学习聆听别人的想法,在聆听之间逐渐融汇出更好的构思。
(5)忠于事实真相。帮助员工建立个人愿景后,还要帮助员工理清现实状况,认识现状到愿景之间的差距,指明作为员工个人应该怎样做才能逐步实现愿景,同时要明确作为组织,为帮助员工实现愿景应该做什么,怎么做。建立共同愿景也是这样,要客观分析企业所面临的现实状况,并将客观现实与共同愿景之间的差距转化为企业组织的创造性张力。使人们既能够坚持愿景,又能够看清现实的真相,看清客观现实与共同愿景之间的差距,从而产生学习动力,锻炼学习毅力,增强学习能力,在学习中创新,用创新的行为克服差距,缩短差距,一步一步地、扎扎实实地向愿景迈进。
第三 搭建学习的平台。学习的平台是指人人平等参与、互动沟通、交流共享的学习场所、学习机会和学习工具。主要的有:
(1)网络学习的平台。网络学习具有协作、交互的特点,通过网络支撑平台,可以利用电子邮件、搜索引擎等,随时进行讨论交流、信息交换,进行教与学、问与答的交互协作,实现基于网络的探索式、协作式教育与学习,充分激发员工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还应该在企业互联网上设立知识库平台,以提高知识共享的效率。知识库的内容应包括企业的人力资源状况、企业内每个职位需要的技能和评价方法、企业历史上发生的重大事件、企业客户的所有信息、企业法规政策等等。员工可以随时查阅所需信息,并与组织和其他员工在网上相会,这样就为思想交流和知识共享提供了前提条件。
(2)图书资料库平台。在企业网络技术还不普及,多数员工还没条件上网的情况下,建立图书资料库,给广大员工的学习提供丰富的图书资料就十分必要。同时,图书资料库平台的作用也是网络平台所无法代替的,因为我们不可能把员工想读、爱读的图书资料都搬到网络中去。所以,企业必须建立完善图书资料库和阅览室,方便员工借阅学习。
(3)培训平台。培训主要有两大类,即内部培训和外部培训。内部培训,主要是指利用企业内部的教育资源,对员工分期分批进行脱产、半脱产或有组织的业余培训;外部培训主要是指企业派员工参加企业之外的社会培训或公共培训和研讨班。
(4)会议平台。如中心组学习会议、民主生活会议、员工班后学习会议、班前班后讲评会议等等。利用会议平台进行学习,关键在于要学习并善于运用深度汇谈的技巧,在无拘无束的探索中自由地交流自己心中的想法,进行反思、探询,相互交流与启发,从而得到超过个人认识的结果。
(5)学习活动平台。如同读一本书活动、学习心得展评(讲评)活动、知识竞赛活动、合理化建议活动、技术练兵比武活动、QC小组活动、小改革小革新小发明小创造活动、“学习明星”“技术明星”“实现愿景之星”评选活动等等。这些活动多彩、有趣,群众性和实践性强,是学中干、干中学,学和习紧密结合,发扬团队学习协作精神的最好平台。
第四 营造学习氛围。这里所说的学习氛围,是指学习的文化氛围。
(1)营造有助于组织和员工终身学习和知识共享的文化氛围。首先,要发挥领导者的关键作用,促进组织学习文化氛围的形成。各级领导者要做一个好的学习者,成为组织学习和创新的倡导者和带头人;要做一名好教师、好教练,引导员工有效地学习;要善于鼓励、督促员工学习,不断提高组织和员工的学习创新能力;要为员工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机会,使学习成为企业的一种文化和机制。其次,要营造一种有利于员工终身学习的文化氛围,培养员工终身学习的习惯。要引导、帮助员工建立主动学习的意愿,培养自觉学习的态度和善于学习的能力。要帮助员工认识熟悉学习的渠道是多元的,可以选择多元渠道学习;鼓励、帮助员工克服“自我设限”,把握各种学习机会,坚定学习的信念和毅力;引导员工明白:终身学习包括终身反省的学习,将终身学习的习惯用诸终身反省,可以减少个人烦恼,也可以减少社会乱象,促进祥和。企业的教育与学习,是人一生中时间最长、内容最丰富、难度最大的学习,帮助员工树立学习永不嫌晚、学习永不嫌多、学习永不嫌累的精神,是学习型企业文化应发挥的重要作用之一。再次,要营造一种有利于知识共享的文化氛围。共享的知识效用最大,力量最强。因此,我们必须在组织中营造一种真诚、平等、民主、自由、和谐的气氛,形成一种敢讲真话实话、善待真话实话、相互尊重、高度信任、有利于知识传播和共享的人文环境,促进员工间的相互学习和共同学习以及团队和组织的持续学习,提高整个组织的学习力和竞争力。
(2)培育勇于挑战和创新的精神。从某种意义上讲,知识经济时代企业间的竞争实际上是创新与速度的较量,企业不创新就没有生路,学习创新的速度慢了同样有被“快鱼”吃掉的危险。
首先,组织要鼓励员工挑战传统,摒弃不合时宜的经验和做法,对陈旧的管理理论和管理方式敢于提出质疑、挑战,并在现代管理理论的指导下,在实践中创新管理模式、创造新的管理经验和方法。
其次,组织要非常重视员工的想象力、灵感、原创性和主动性的发挥,鼓励他们通过学习不断去涉猎新的知识领域,提出更大胆的新观念,创造出更多的新的知识和新的工作方式,为企业的发展注入更多创新的动力。再次,组织要鼓励员工通过创新进行学习,并通过这种创新和学习不断提高企业的应变力和竞争力。要通过确立崇尚创新,鼓励创新,鼓励在创新中学习,鼓励创新成功,宽容创新失败的价值取向,形成有利于尊重员工创新性、鼓励不畏风险,激发创新热情、允许尝试失败的企业文化,并最大限度地满足员工的正当欲望,使其学习力得以充分释放,为企业快乐学习、持续学习、终身学习,勇于知识创造和创新,进一步挖掘员工的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永远保持自己的应变能力和竞争优势。
(3)营造创新失败宽容的文化环境。创新是有风险的,不可能每一次创新都能成功。企业应该采取一些措施来营造宽容的文化氛围:鼓励员工冒险,允许他们有不超出规定宽容范围的失败,对一定范围内的失败不应一味地指责、批评、惩罚,应鼓励从失败中汲取教训,学到知识,求取改进;鼓励明智的失败而非愚蠢的失败,对于员工明智的失败不要试图把他们从中营救出来,也不要给予责难,不要剥夺他们从经验中学习及成长的机会,鼓励他们放松自己,从冒险和失败中获得享受并学习到知识。
第五 健全学习机制。这里所说的学习机制,是指鼓励学习的组织机制。用学习型企业文化引领学习型企业的创建,是一个有始无终、复杂而漫长的过程,离不开组织机制的配合和支持,必须建立一套鼓励学习的组织机制。
(1)建立知识和信息宽松交流机制。应充分利用已建立起来的内部沟通网络,增强员工间、团队间的相互学习和交流。进一步探索和建立开放式的工作环境,消除组织内部的条条框框和冗长繁杂的程序,促进知识和信息宽松交流机制如每日早会碰头机制、圆桌会议机制、午餐会议机制、周末沙龙机制等机制的形成,为企业实现知识、信息的共享提供保证。
(2)建立开放的知识交流机制。可以与竞争对手、合作伙伴、外部专家、供应商以及顾客用户联合起来,通过采取网络、研讨、恳谈、集会、互访、参观学习或建立项目小组等形式进行交流与合作,使企业和员工能够多渠道学习,以最快捷最经济的方式,不断获得来自各方面的自己所需要的知识和信息。
(3)建立外部知识内化机制。按照长、中、短期发展规划的需要,有计划的请专家来讲解、培训最新的业务技术、管理技术和经营思想,并将外部专家所传授的知识加以整理形成规范的文档,定期更新,成为企业内部可共享的知识。这样,企业获得外部知识就会既有计划,又能一次投入,永久受益,全员受益。
(4)建立学习型企业的激励机制。建立学习型企业的激励机制包括两个方面的目的:一是要对为建立学习型企业做出贡献的员工给予肯定,使他们得到相应的利益;二是要进一步激励员工从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出发,为企业进行更加卓有成效的学习创新做出更大的贡献。对学习创新的知识成果,要根据员工的需求给予物质的和精神的奖励。对经济利益比较敏感的,就增发奖金;对注重名望的,就用他们的名字来命名;对希望深造的,就送他们外出学习培训。总之,要通过建立起物质的和精神的激励机制,营造一种鼓励学习、崇尚创新的制度环境,为培育学习型企业文化、创建以创新为本质特征的学习型企业,提供有力的动力保证。
第五篇:浅谈建立学习型企业文化
通计划,规划沟通渠道及沟通目标,鼓励职工非正式组织间的交流,建立反馈系统,大力倡导在领导群体之间,领导者与普通职工之间开展深度汇谈活动。使团队成员做到畅所欲言,从不同角度提出有利于团队建设的意见和方案。通过一定的形式,让职工说真话、说实话,有效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让领导者认真反思,总结经验,查找不足,及时纠正决策与管理工作中的偏差,使创建工作健康稳步推进。
创建学习型企业文化,不仅要求企业的普通职工成为学习型的职工,更要求其领导者也要成为学习型的领导,负有决策、指挥、协调、控制责任的领导群体要成为团队学习的典范。通过创建健康向上的环境,营造浓厚的企业文化氛围,使广大职工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和影响,得到心灵的净化和充实,从而激发热爱企业的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