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战后世界经济形势下的国际政治1
战后世界经济形势下的国际政治
【摘要】国际经济与国际政治密不可分,战后的世界经济形势的巨大变化对于国际政治的局势产生了深刻的变化,其中一国的经济实力的变化必将导致其对外政治的变化,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为国际政治格局的重新建构提供了动力,众多发展中国家逐步实行产业结构调整,国际政治中各国扮演角色处于动态平衡中,世界经济普遍看重虚拟经济而忽视农业,国际政治的前途方向需要调整。
【关键词】世界经济形势,国际政治,战后
18世纪亚当斯密与大卫李嘉图等人创立了古典政治经济学,西方学者开始将政治与经济相互融合的方法引入国际关系领域;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从资本主义国际经济关系的角度分析了霸权主义,殖民,战争等内容。生产力的发展是国际政治根本推动力,战后世界经济形势的大发展大变化致使国际政治尚没有再次形成一个稳定的体系。各国经济力量对比决定了其在国际政治中的地位,也影响着其在国际政治中的策略选择,国际政治利益的冲突也是以国家经济利益为核心。
一.战后依然是国家经济实力决定了其对外政治
(一).战后区域经济集团化日益明显,各种区域经济组织不断建立,其中最引人瞩目的无疑是欧盟,作为一个集政治实体和经济实体于一身、在世界上具有重要影响的区域一体化组织,制定了一个单一市场,保持了一个共同的贸易政策,15会员国使用着共同的货币--欧元,欧盟的经济快速发展。正是因为欧盟超强的经济实力,在国际政治舞台中,其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欧盟积极参与国际事务,欧盟成员国利益得到充分保护。欧盟内部各国的经济实力不平衡,部分国家过度依赖信贷,从而引发了欧洲债务危机,根据欧盟预测,2011年欧盟和欧元区的经济增长率约为1.7%和1.6%,经济复苏缓慢缓慢,欧债危机不仅造成经济信心迅速衰落,更造成巨大的政治危机,出现了有的国家人民希望退出欧盟的现象,这种现象的出现很明显体现了欧盟其在国际事务中渐渐处于被动的状态。
(二).战后日本在美国的扶持下成为经济大国,随着日本的经济发展,日本逐渐向着政治大国的方向迈步,但是,“日本的政治大国战略受到自身条件的诸多限制,如:本国资源的极度匮乏、本国经济对国际贸易的严重依赖等。此外,①还必须考虑到世界范围内一些重要国家和地区的态度。”日本的经济发展处于滞
缓状态,一方面,发展经济的自然资源极度缺乏,90%以上必须依赖进口,其主要资源依赖进口的程度为:煤 95.2%,石油 99.7%,天然气 96.4%,铁矿石 100%,铜 99.8%,这就极大地限制了日本外交政策的选择。另一方面,从日本的消费电子产业就可以看出,20世纪50年代开始,日本的索尼、松下、佳能、① 《日本谋求政治大国地位的战略及制约因素》,王林杰
奥林巴斯等电子企业在世界电子市场中占据主导地位,如今,这些名企集体巨亏,这一现象被称为“日本大地震的后遗症”,日本企业竞争力下降,是导致日本GDP下滑、经济衰退的主要原因,日本政局尚处于不稳定、不平静状态,日本政府对经济的调控能力尚未显现上升的趋势,日本政治停滞的境况将延续下去,日本离实现政治大国--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目标还很远。
(三).当今的世界形势因为经济危机等各种因素的叠加影响造成了国际政治的一种相对不稳定的局面,国际格局力量的对比继续变化着。只有国家经济实力的绝对稳固才能在国际政治事务中持续稳定地发挥作用。
二.经济全球化下的国际政治
(一).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形势的主要特征,“随着世界统一大市场的形成,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跨国公司的蓬勃发展,国际贸易的迅速增长和国际金融市场的急剧膨胀,整个世界正日益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各个地区、国家和民族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经济全球化对于任何国家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受此影响,政治全球化正在快速发展,各国间的政治交往相较以前范围不断扩大,“各国政治生活相关性的空前加强于是,国内政治与国际政治的界限日益模糊,超国家权力日益强化。”②资本的全球流动,跨国公司在世界各地活跃,这些都在改变着人们的传统国家观念,更宽广范围的跨国政治合作需求越来越迫切。(二).经济全球化下的世界经济形势使得各国相互依存度提高,“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全球性问题的增多, 市场努力成为全球性市场的同时, 为它们提供支持的制度仍在很大程度上是国家性的,在全球层次上实施一定程度的治理是必要而且是迫切的,长期而言, 摆脱困境的方法就是设想一个政治也像经济一样全球化的世界,即全球治理。全球治理包括的领域更加广泛, 不仅仅局限在具体的贸易或货币领域,而是将全球范围的各种制度有效地结合起来。”③
(三).对于世界经济形式的全球化趋势,国际政治也必须适应调整,新的国际政治格局必将建立起来,当世界经济大发展的同时,国际政治将进入一个新的时代与阶段,把握住经济全球化的机遇就将在国际政治中掌握主动权。
三.产业结构调整中的失衡
(一).发展中国家对于世界经济的发展的贡献率逐步提高,众多发展中国家处于产业结构调整时期,大力发展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以谋求现代化,在此过程中出现了部分失衡,许多国家忽视了对农业的投入,造成一段时间内的世界粮食价格上涨,更严重的是,部分国家出现骚乱,给国际政治的健康发展带多了许多不利因素,粮食问题依然没有解决,在发展中国家更为明显,发展中国家在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上投入大量资金,缩减了在建立一整套支持农业发展的科技力量和市场机制的投资,农业生产土地逐步减少,农业人口减少,粮食危机会成为②
③ 《经济全球化对政治的影响及我国的应对》,刘保国同上
有序的合理的国际政治新格局建立的一个隐患。
(二).发达国家基本实现了产业结构调整,然而,发达国家也存在着忽视农业的问题,“2010年欧盟也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农产品净进口国,这意味着为了满足其自身对粮食、天然纤维、生物能源和其他农产品的需求,欧盟实际上需要使用他国约3500万公顷的土地,相当于一个德国的大小,仅最近10年来,与欧盟净进口相关的农业土地就增加了1000万公顷,”④这与欧盟很长时间以来忽视了重要的农业研究投资密切相关。
(三).2008年,世界人口增加、食品消费结构发生变化、气候条件趋于恶劣等诸多因素导致全球对粮食需求的增加,联合国官员称全球粮食价格上涨,形成全球性的粮荒与政治动荡,世界上很多国家忽视农业生产,导致农业人口减少、农业生产力下降则是根本原因。国际政治的有序发展必须建立起完善的国际农业体系,建立正常运作的全球粮食市场,实现国际农业技术合作,真正解决地球人的粮食问题。随着全球变暖等问题的不断严重却得不到有效解决,必然会加剧世界粮食问题,粮食问题无疑是每个国家必须面对的问题,一旦粮食问题在某几个国家中恶化,国际政治秩序会出现**。
四.国际政治的前途方向
(一).国际政治的前途方向是光明的,但道路是曲折的,一方面,科技力量的迅速发展为世界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各国大力发展知识经济,世界经济形势经过低潮期逐步恢复,世界范围内的产业调整逐步进行,产业结构得到优化,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使得各个国家间政治经济联系密切,世界经济格局的多极化为国际政治格局多极化奠定了经济基础,世界处于和平时期,国际政治体系朝着有序的方向发展。另一方面,战后局部战争时有发生,国际政治格局处在相对和平阶段,各国间经济发展水平严重不平衡,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矛盾,发达国家间的矛盾,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矛盾尚未有有效方法加以平衡,加之面对气候变暖,粮食危机等全球性危机尚未建立有效地国际体系,未来国际政治局势的发展没有确定的特征表现。各国重视股票证券等经济的发展,却忽视与民生密切相关的实体经济发展,欧债危机,全球经济疲软就是最好的证明,未来国际政治需要更多的脚踏实地与各国间的经济依存到政治依存,建立起真正的人类文明下的世界,否则,谁将是地球下一代霸主的这个问题的答案就将由未知的生命来回答!
致谢
在完成论文的过程中得到了班级同学的支持,感谢同学对论文的肯定,感谢国际政治学概论老师平时的指导与教学知识传授!感谢在整个论文写作过程中帮助过我的每一个人!④ 《欧盟成为全球最大的农产品净进口国,却忽视重要的农业研究投资》,美通社,2010年10月13日
第二篇:国际政治经济形势
2010年,全球经济复苏后继乏力:量化宽松政策搅乱全球经济,主权债务危机让欧元区阴霾弥漫……联合国《2011年世界经济形势与展望》预测,2011年世界经济增长将放缓。经济复苏阴影犹存
郭红玉:2011年的世界经济形势有喜有忧。2010年,发达国家和新兴经济体都不同程度地出现了经济回暖迹象。但另一方面,各国为刺激经济增长而实施的扩张性政策导致政府债台高筑。根据世界经济论坛的数据,二十国集团成员财政赤字占国内生产总值的平均比例已近8%。2010财政美国财政赤字达创纪录的1.3万亿美元,2011财政的财政赤字将进一步恶化。日本的财政状况也不容乐观,政府债务规模是GDP的200%,消费者物价指数连续20个月下降,深陷通缩泥潭。中国和印度等亚洲主要国家经济复苏强劲,但面临物价上涨、经济过热的风险,并且可能将风险传导给亚洲其他国家。
总之,2011年将是世界经济艰难前行的一年:源于金融危机的刺激政策的副作用——货币贬值、通货膨胀、经济过热、资产泡沫——开始显现,但在世界经济还没有恢复元气的时候,贸然采取紧缩政策又会釜底抽薪,打击实体经济,加剧社会矛盾。
沈丁立:2011年,世界经济将继续增长,至于增势是否减缓则存在未定因素。改善的原因,首先来自新兴大国的持续高速发展,有力地稳定了全球态势,不仅保障了世界上1/3人类的经济进步,而且给世界其他地区包括传统经济发达地区注入了发展动力。同时,发达经济区也在采取措施,稳定和发展地区经济。美国在金融危机后率先改革金管体制,弥补旧制不足,以确保未来不会再次发生类似危机,这一努力的效果将逐渐显现。对欧元区少数国家的主权债务危机,欧盟已创设永久性的救助机制,以维护整个欧元区的稳定,并对接受救助的成员国附加严格条件。
与此同时,西方世界以邻为壑、过河拆桥的短视还屡见不鲜。一方面,欧洲一些央行已开始退出危机期间采取的紧急救市措施。另一方面,美国采取新一轮“量化宽松”政策。虽然欧美分别出台的货币政策各有缘由,但各方埋头自顾而缺乏协调的做法,无益于国际社会通力协作,更不利于克服贸易保护主义,这使新年中的世界经济增长率蒙上阴影。
于铁军:2011年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仍然很不乐观。欧元区内,继希腊、爱尔兰的主权债务危机之后,西班牙的情况将更为困难。在德国的压力之下,欧盟现已明确表示,它无法提供资金来救助西班牙。日本的国债余额目前已经达到差不多是其国内生产总值的两倍,国内严峻的老龄化、少子化问题,使得日本经济难以摆脱增长乏力的局面。美国为刺激经济复苏而推行的量化宽松政策,会加剧通胀风险、预算赤字及债务的失控,使其经济再次直面银行不良债权问题,也给其他国家造成更大的金融压力。作为世界经济增长的火车头,中国在2011年虽然还会保持相对较高的经济增长率,但面对严重的通货膨胀问题和日益上升的借贷成本,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将不得不放缓,这肯定也将会对全球经济产生重大影响。
2010年,全球安全局势依然存在诸多隐患。恐怖袭击依然像乌云一样给世界压力;朝鲜半岛剑拔弩张;中东热点无一降温;索马里海盗让世界头疼……2011年,全球安全局势能否得到改善?
安全局势依然严峻
于铁军:2011年,全球安全局势依然严峻。朝鲜半岛的紧张局势将得以延续。朝鲜和韩国之间再度出现军事摩擦的可能性相当大。由于双方领导人在国内政治领域中的回旋余地都很有限,因此,对于军事摩擦和冲突的控制将更多取决于美国和中国等周边大国的克制与约束。
中东地区的情况依旧令人担忧。阿以谈判再一次因犹太人定居点问题而告破裂,中东和平进程再度搁浅,而且很难在近期内再度开启。从2011年7月起,美军将开始从伊拉克撤军,但撤军规模也有可能取决于伊拉克马利基政府的工作绩效。由于巴基斯坦坚决拒绝美军跨过巴阿边界围剿藏匿于巴基斯坦部落地区的塔利班组织,而美国扶植的卡尔扎伊政府又十分脆弱,所以美国从阿富汗撤军的规模也迟迟难以决定。伊朗核危机在经过一系列外交折中之后仍然处于僵持阶段。
2011年非洲的安全形势也不容乐观。科特迪瓦已经处于内战的边缘;苏丹将于2011年1月8日就南部苏丹是否独立问题进行全民公投,南北双方是尊重公投结果,和平分手,还是像上世纪那样兵戎相见,这也需要我们密切关注。
沈骥如:俄罗斯与欧盟和美国的关系都有所改善。中美、中欧之间在上半年曾出现了不少摩擦,美国遏制中国的主张一度有所抬头,但到了大选以后的年底,美国方面的调子又有所降温。温家宝总理访欧访印表明,中欧关系、中印关系也得到了改善。大国关系的改善表明,全球安全形势总体上是可控的。
但是有一个例外:剑拔弩张的朝鲜半岛的安全形势随时都会急转直下。一个以为有了核武器就可以在未来的战争中战胜对方。一个虽没有核武器,但认为自己经济实力强大并有美国盟友的军事支持包括核武器支持,有把握在未来的战争中击败对方。美国则调动了3艘航母到小小的朝鲜半岛周围,日本也跟着表态支持韩国。这实在是一场危险的博弈。
沈丁立:在新的一年中,大国之间的安全关系有望改善。中美在1月两国防长北京会晤和元首华盛顿峰会后,将进入一段时间的稳定。中日在经历了一个阶段的领土纷争后,正寻找调适之道,改善高层间及时沟通与解释的机制,因此也有望较上年稳定。美国与俄罗斯的政治关系也可能更加稳健。考虑到这些因素,新年中全球安全局势有更多积极趋势。
世界范围内存在多种张力,有些还在加深。新兴发展中大国的群体性快速崛起已对现有国际格局形成一定影响,这已引起既有大国特别是超级大国的焦虑。地区层面上许多张力还在释放之中,尤其是朝鲜半岛北南双方由于海上边界争议,半岛局势仍具高危性。
2010年,各国纷纷“亮剑”军演,军售大单接连不断,多国提高国防预算。2011年,各国将展开军备竞赛?
军备竞赛动机仍在沈骥如:当前世界军备分布严重失衡。为了维持自己的霸权,美国一国的军费开支几乎等于世界其他国家军费的总额。在这个大背景下,许多国家增加自己的军备,只是为了增加自己的安全感和防卫能力。
但是,有些国家是存在军备竞赛的动机的。例如,日本就要大力发展军备,甚至有一股势力要废除无核三原则,这是因为日本觊觎中国、俄罗斯和韩国的领土,并希望通过加强日美同盟遏制中国,继续坐大亚洲。印度也有军备竞赛的动机,因为印度希望成为南亚次大陆和印度洋占主导地位的国家,还有一股势力总是想和中国较劲。印度的国防投入明显超过目前它的防卫需要。朝韩之间,存在着军备竞赛。在西亚和中东,以色列和伊朗之间存在军备竞赛。要降温军备竞赛,维护世界和平,最重要的是世界各国应该共同努力。同时,拥有最多军备的美国应该带头削减军备。
于铁军:总的来看,与此前相比,2010年国际关系中军事内容所占据的比例的确有所上升。这一点尤其体现在东亚地区。如果不加以重视,并进行适当的控制,未来走向军备竞赛不是不可能的。一般认为,军备竞赛对于竞赛双方而言都是弊大于利的,所以,理论上很少有国家主动去参加军备竞赛。但现实中我们看到的情况是,国家之间经常因为互不信任,互相猜忌,因为彼此之间存在的“安全困境”而不得不参加军备竞赛,进而影响本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近年来,在军备控制与裁军方面本来出现了一些良好的势头。但另一方面,我们也看到,一些国家斥巨资购买先进的武器装备,大力发展本国的海空力量,并形成军备竞赛之势。2011年全球性的军备竞赛升级可能不会出现,但如果相关国家之间不能通过建立信任措施等途径展开安全合作,它们之间出现军备竞赛升级的可能性是存在的。
沈丁立:军备增长与扩大外购军备,存在于一部分地区。但这些现象并非是全球性的。欧洲也有大国近期正在紧缩军备,削减防务开支。
上述问题源于国际格局的失衡。世界军事超强的美国国民经济产出约为世界的1/4,军费更近世界一半。如此强悍的军事力量不仅长期支撑了美国对世界各地的干预,包括对我国台湾事务的干涉,而且助长了它对伊拉克先发制人的非法与非理性行为,对世界并对它自己造成了严重影响。在这种背景下,俄中等国愿意根据国情,加大国防投入,是可以理解的。目前它们的整体军力与美国相比还很落后,国防态势仍呈防御性,谈不上与美国开展军备竞赛,国际安全失衡的局面并未得到扭转。
2011年,世界大国之间和地区强国之间急需改善战略沟通,共同维护现有国际秩序中给各国带来公益的部分,并在相互理解的基础上,合作调整现有秩序中的不合理成分。全球金融危机给了国际政治经济秩序深刻变革的机会,新兴经济体重要性凸显。二○一○年,新兴经济体与发达经济体在各个领域均出现博弈。在新的一年,双方该如何协调,以共同推动世界发展?
南北之间应平等互信
沈丁立:新兴经济体与发达经济体必然相互依赖、共存共荣。发达经济体的继续繁荣,将给新兴经济体提供出口市场和优势技术的支持;而新兴经济体的崛起,也将逐步给发达经济体提供更大出口机会。两者之间关系既密切,又不可避免地存在竞争。新兴经济体与发达经济体在出口上具有竞争,而且随着新兴经济体的成长,这种竞争也可能更为激烈。新兴经济体的成长过程,也将在资源使用与保障、环境与生态平衡、知识产权与技术标准等方面对各方产生压力。
2011年,新兴经济体在经贸与环境等方面的平衡发展上,仍将保持对发达国家的压力。在《京都议定书》还有两年就将失效的压力下,各方对限制温室气体排放的博弈必将加快。这更需双方共同努力,提高各自的减排内涵,加强技术合作,促进发达国家对新兴经济体的技术转移,争取新兴经济体在增强了的经济能力条件下承诺更多自主限制,并扩大在国际核查上的共同协作。
在经贸方面,新兴经济体在继续获得来自发达经济体的生产外包时,要勉力所能,扩大对发达经济体的采购与投资。当然贸易平衡只能相对,须与前者的消费需求相适应,并考虑发达国家对外投资所获得的利润扩大化因素。二十国首脑金融峰会应是新年中这两个经济体之间寻求平衡的合适平台。
沈骥如:从本质上来说,世界格局的多极化和新的经济力量重心的出现,不是国家间博弈的结果,而是世界各国综合实力演变的结果。但是,国际经济、政治、军事规则的改革和新规则的制定,确实还存在着博弈。但笔者认为,之所以存在博弈,就是因为有关各方还没有建立起充分的平等互信关系。由于任何一方都不能在每一次博弈中保证自己成为赢家,而博弈中的误判有时会给博弈的双方带来灾难性的后果。因此,世界各国应该把精力用在建立国家间的平等互信关系,特别是,在争取自己的利益时,要尊重和照顾其他国家的利益,从而,通过真诚的合作,实现共赢。后金融危机时代之所以给世界提供了一个变革国际经济政治规则的历史性机遇,就是因为这次肆虐全球的金融危机暴露了现行国际经济政治规则中的许多缺点和漏洞,改正这些缺点、修补这些漏洞符合所有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利益,这也几乎已经成为二十国集团的主流共识。这个共识来之不易,应该珍视。因此,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需要的不是博弈,而是真诚的合作。
于铁军:新兴经济体与发达经济体之间在各个领域的博弈一直存在。自从2008年爆发全球金融危机以来,新兴经济体与发达经济体之间的博弈体现得更为真切,变得更加激烈。增加南非之后,新兴经济体的代表由“金砖四国”变成了“金砖五国”。无论是在国际金融体制还是在国际贸易体制上,新兴经济体与发达经济体之间的协调,都变得越来越迫切,越来越必要。例如,在2010年的首尔“二十国集团”峰会上,各国领导人表明,要将经常项目失衡保持在“可持续的水平”,并共同采取行动,推动建立“稳定、运作良好的国际货币体系”。
第三篇:当前国际政治经济形势
当前国际政治经济形势
金融危机这几年,世界经济低迷、动荡不已。金融危机带来经济的萧条使国际的政治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这种变化是二百多年以来少见的。这种政治经济的动荡,带来了全球整个大格局的变化,使人们在思考二百多年以欧美国家为主体构建的经济秩序、政治秩序是不是有些问题?人类按照这个发展方式还能不能走下去?
当今的世界形成了三个共识:第一是全球长期的经济萧条已成定局。我们面临的是全球经济危机,这是非常严重的国际局势,长期的经济低水平运行就业就有问题,就业一有问题就要发生**,形成失业与社会动荡的连锁反应。第二是现行的国际国内政治经济制度必须改革,资本主义必须改革,世界要变,不变不行的。第三是中国的崛起,中国的和平发展已成了无法回避的事实。中国人一雪百年之耻辱,中华民族终于站起来了,作为中国人应该为今天的发展感到自豪。中华民族百年奋斗之理想今天终得以实现,这不是谁恩赐的,也不是天上掉下来的,这是中华民族百年努力的结果。
面对这些变化,大家要记住两句话,这是我研究学习国内外形势所形成的判断。
第一句话叫做“一个时代的结束”。什么叫一个时代的结束?二百多年来,欧洲文艺复兴带来思想解放运动,提倡科学、提倡思想解放,人类迎来第一次工业革命、科技革命和现代化国家的构建。二百多年来,人类在科技文明、物质文明方面取得了巨大的辉煌,人类大量运用科技手段开发自然,在人类历史长河不到0.6%的时间里创造了98%的财富。这种急剧的科技和物质文明发展使人类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我认为二百多年来人类被四种思潮左右:一种是达尔文的生物进化理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看今天激烈的竞争确实带来效率的提高,但是也使人感到高度紧张;第二种是凯恩斯的经济学理论,消费促进生产,整个人类社会尤其是美国高消费、超前消费、负债消费,用债台高筑维持了今天发达国家的繁荣,这种方式终有一天走不下去,欠的帐是要还的,还不了就要崩溃,这就是历史,以消费刺激生产的理论使人类穷凶极恶地开发地球资源,人类社会已经没法承受这种掠夺性的开发,资源的破坏和污染使人类付出了高昂的代价,人类已经走到发展的十字路口;第三种思潮就是弗洛伊德心理学,今天人们在发达的科技文明和物质文明面前并没有得到一种心安,反而被物质的引导走到一条偏颇的路上,加上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虚拟的环境笼罩着人类社会,人类面临巨大的精神危机;第四是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学理论,马克思主义讲共产主义社会两个基本条件,一个就是物质的极大的丰富,还有一个人们精神世界的提高。西方国家的物质丰富了,但是人的精神没有提高,人都去享受生活,都不干活,能不落后吗?所以是错误的发展观导致了以欧美政治、经济制度为代表的这个时代的结束。
第二句话是“一个新时代的开始”。新时代的开始以中国的崛起为主要特征。人类社会在二百多年当中发生过三次国家转型,第一次是欧洲国家的工业革命带来欧洲现代国家的崛起,英、法、德国都是;第二次是以美日为代表的上亿人口的现代化国家的转型;这次是在中国,十亿人口的大国转型,国家的面积相当于欧洲的面积总和,在一个历史悠久、人口众多、文化源远流长的国家实现转型是不容易的,我称现今的中国发展是文明型国家的转型,既有古老的文明又有现代国家的元素,这种转型中国经历了一百多年。文明型国家的转型有几个特
征:第一个特征是面积巨大,东、西部差别巨大,东西差别是矛盾但同时也提供了发展的空间,给我们留下梯次性发展的可能;第二,人口众多,人口众多是一个包袱,但当实现了教育发展和国家经济水平提高之后,又能形成巨大的市场和人力资源;第三,两千多年的历史没有中断,人类历史几大文明古国,两河文明、古埃及文明、古希腊文明到印度文明,只有中国具有两千年以上无中断的历史,这种历史的传承、巨大的智慧财富使后人可以找到适应于自己国家、民族的发展方式;第四,充满智慧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最伟大之处在于两点,第一点是天人合一的和谐境界,人类的发展需要人类社会的和谐、与自己的和谐、与生命的和谐,这是人生的至理,是很了不起的智慧;第二点是包容,中国历史两千多年形成了今天以儒释道三家为主要特征的文化传承,其中佛法来自印度,中国文化的包容使任何民族和文化在中国文化的大海当中融为一体,它是今天人类社会能够跟中国文化结合在一起的最重要机缘。
中华民族的崛起是历史的必然,是一个新时代的开始,它不仅给人类的物质贡献,还有精神文化的贡献,我认为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是人类的智慧与瑰宝。今天中国提出和谐自然、和谐社会、和谐生命的和谐文化,使人类找到发展的新的重要思想基础,人类必须走与自然和谐之路,必须建立和而不同的国家与民族关系,必须找到心灵有所依的精神境界。
T+0 解决方案 2011-2-17 20:03阅读(16)
一.做T的目的:
降低成本,提高收益。
二.选择股票:
选股很关键决定的收益的大小。选择中线成长好的股票,本热点板块中的一只股票,2011年选择高铁或水利股即可。选择振幅大的股票,因为做T振幅越大你收益越高。
三.熟悉这只股票走势
要了解这个股票的走势,庄家操作手法,比如这个股票的最高价格出现在上午还是下午,具体出现在几点的几率比较大,这个股票喜欢早盘高开还是低开。这个股票振幅多大,这个一定要了解,比如这个股票80%振幅在5%那么你根据开盘价格和开盘后3分钟价格基本可以判断当天最高位在哪里,决定卖点。
四.根据佣金判断做T的每笔数量
比如你的佣金是万分之五,做T股票股价在18元,你每笔交易就是600股。这是为什么呢?因为18*600=10800元,如果小于1W元你也要交给券商5元手续费。
五.不要贪婪
做T重要的是降低成本,你降低2毛钱你就成功了。不要贪,除非行情好你一下赚5毛以上,这属于捡便宜了。
第四篇:国际经济形势
2012年世界经济形势展望
一、世界经济将继续呈现缓慢增长态势,部分国家可能陷入衰退
随着世界经济复苏步伐放缓,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2011年9月已将2011、2012两年世界经济增速预测分别下调至4.0%,世界贸易组织在2011年11月的预测中也将2011年全球出口增长预期从6.5%下调至5.8%。从发展态势看,欧洲主权债务危机仍有可能深化,将拖累欧洲乃至全球经济复苏。全球经济活动放缓可能导致2011、2012两年全球实际GDP增长率在4%以下,低于金融危机前五年4.7%的年平均增长率。预计新兴市场增速仍将远远高于发达国家,亚洲开发银行2011年12月初预测,东亚地区经济增速2012年将略微降至7.2%。
(一)美国经济将保持缓慢复苏态势
受失业率高企、房地产市场低迷、技术创新短期难有重大突破和新经济增长点不明朗等影响,美国经济近期步入快速增长轨道的可能性较小。然而,美国私人部门仍具有缓慢增长的动力,美国宏观经济政策仍将保持宽松,美国经济预计保持缓慢复苏态势。
首先,美国失业率已降至2009年4月以来最低,2011年前三季度美国居民名义可支配收入持续增长,未来随着美国失业率逐步下降和私人可支配收入上升,美国居民消费能力预计得以提升;2011年以来美国居民信贷消费扭转上年下降态势,前三季度持续正增长,未来随着美国银行系统资产负债表逐步改善和居民举债能力增强,美国居民信贷消费预计将渐趋活跃。
其次,美国公司利润持续增长,一方面为私人投资提供了较充裕的资金来源,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增强企业家的乐观预期。宽松货币政策和银行资产负债表逐步改善,也将为美国私人投资创造较好的信贷环境。
第三,新兴经济体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和美国出口管制体系改革,将为美国扩大出口创造新的机遇。
同时,奥巴马政府推出了总额高达4470亿美元的就业刺激计划;美联储在实施了两轮量化宽松政策后,又宣布延长4000亿美元国债期限,并将联邦基金利率目标继续维持在0-0.25%的历史低位,极度宽松货币政策取向没有改变。另外,2012年是美国总统大选年,现任执政党预计将力促经济增长以赢得选举。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11年9月预计美国2012年经济增速为1.8%,略高于2011年的1.5%;美国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2011年11月初预计2012年美国经济增速为2.5%-2.9%,失业率为8.5%-8.7%;费城联储2011年11月中旬进行的经济学家调查预测2012年美国经济增速为2.4%。
(二)欧元区经济已开始呈现衰退趋势
2011年9月以来,欧元区综合行业采购经理人指数(composite PMI)一直在基准线(50)以下,11月为47,表明目前欧元区制造业和服务业已处于萎缩区间。同时,欧债危机已从希腊等外围国家蔓延到意大利、西班牙和法国等国家,并呈现迅速向金融部门蔓延的趋势,欧元区部分金融机构已濒临倒闭。从目前形势看,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短期内难以有效解决,即便欧元区国家能够携手延缓债务违约,但金融部门和实体经济部门信心不足仍将导致经济活动低迷。特别是一旦意大利出现类似希腊的债务违约,将会导致整个欧元区金融体系的崩溃,欧元区经济将大幅度衰退。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预计2011、2012两年欧元区经济将分别增长1.6%和1.1%,并且进一步下行甚至衰退的可能性不能排除。
(三)日本经济难以延续三季度增长趋势
尽管灾后重建有助于带动经济缓慢复苏,但在全球经济下行风险加大、外部需求增速放缓以及日元升值等因素的影响下,日本第四季度经济增速将放缓。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计,2011年日本经济将下降0.5%,但2012年有望实现2.3%的增长。2011年10月日本央行已将2011财年经济增速预测0.4%降为0.3%,2012年从2.9%降为2.2%。
(四)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经济放缓的趋势仍将持续
印度2011年10月工业生产指数同比下滑5.1%,为两年多来首次出现负增长。国际评级机构惠誉公司12月13日《全球经济展望》报告中,将本财年(2011年4月1日至2012年3月31日)印度经济增长预期从此前的7.5%下调至7%,低于印度财长最新预测的7.5%,将印度2012-2013财年经济增长预期从8%下调为7.5%。俄罗斯2011年10月工业生产增长3.6%,为2011年以来最低,IMF12月初将俄罗斯2011、2012两年经济增长预期分别由4.3%和4.1%下调至4.1%和3.5%。巴西2011年10月工业生产总值环比下降0.6%,已连续三个月出现下跌。巴西全国银行联合会最新数据预测显示,2011年巴西GDP将增长3.2%,2012年将增长3.6%,较2011年9月的预测值3.8%有所下降。墨西哥银行近期将2011年经济增长预期值由3.8%-4.8%下调至3.5%-4.0%,2012年经济增长预期由3.0%-4.5%下调为3.0%-4.0%。南非储备银行货币政策委员已将2011-2013年南非经济增长预期分别从3.2%、3.6%和4.4%降低到3%、3.2%和
4.2%。
二、全球宏观政策趋于宽松,新兴市场政策核心由防通胀向保增长转变
2011年8月之后,以新兴市场为代表的紧缩货币政策开始趋于放松。8月初土耳其央行率先降息,巴西央行于8月和10月两次下调利率,俄罗斯、印尼、澳大利亚等国都纷纷降息,除了越南和印度等国因持续的高通胀而坚持货币收缩政策之外,其他国家均已停止加息步伐。即使升息最为激进的印度,鉴于11月通胀压力出现缓解,其财长公开宣布政策重心将转向保障经济增长。
美联储2011年12月13日宣布,将继续执行包括将零利率维持到2013年中期不变的超宽松货币政策组合。欧洲央行11月和12月已连续两次降息,将基准再融资利率下调至历史低点1.00%。此外,为应对经济稳定增长面临的严峻挑战,部分国家已经出台经济刺激措施。巴西于2011年12月初公布减免税费金额76亿雷亚尔(约合42亿美元)的一揽子经济刺激计划。菲律宾也公布了金额为721亿比索(17亿美元)的经济刺激计划。预计2012年全球宏观政策将更为宽松,新兴市场注重保增长的政策主调仍将持续。此外,如果欧债危机持续升级导致欧元区陷入衰退,进而导致全球经济复苏停滞,欧洲央行可能会进一步降息,美联储也可能会推出第三轮量化宽松,各国新的经济刺激方案也将纷纷出台。然而,宽松货币政策亦将导致流动性猛增,大宗商品价格可能被推高,新一轮通货膨胀可能被引发,加大宏观调控的难度和复杂性。
三、欧债危机导致欧元崩溃、欧元区解体和引发全球第二轮金融危机的可能性不大,但从中长期看危机解决前景并不乐观
首先,欧元崩溃的可能性不大。欧央行独立性受到严重损害可能性较小,IMF估计2012-2016年欧元区经济仍将保持正增长,国际社会因欧元区经济陷入长期严重衰退而对欧元失去信心可能性不大。
其次,欧债危机导致欧元区解体可能性不大。对于希腊等发生债务问题的外围国家而言,若欧元区解体,将面临极高的货币转换成本、较大的经济衰退风险和沉重的债务融资负担;对于德、法等核心国家而言,欧元区解体将不利于其出口增长,也不利于其有效利用区内其他国家的储蓄。因此,欧元区各国将尽力维持欧元区的存在与延续。最近结束的欧盟峰会23个国家达成新的强化财政约束协议,说明欧盟各国在维护欧元区稳定方面已形成共识并开始付诸实施。
第三,欧债危机引发全球第二轮金融危机的可能性不大。目前看,欧洲国家和国际社会仍有能力扩充欧洲救助资金规模,一定程度上控制欧债危机对欧洲乃至全球银行系统的严重影响。
然而,从长期看欧债危机解决前景不容乐观。据IMF估计,受主权债务危机和经济结构深层次问题影响,一直到2016年,“欧猪五国”经济都将持续低迷,无法恢复国际金融危机前的增速。同时,由于无法大幅提高财政收入,也无法大幅削减财政支出,2016年前五国财政仍将持续处于赤字状态,债务仍将不断累积。
四、大宗商品价格仍将处于高位,震荡幅度进一步上升
2012年全球经济整体保持稳定增长的可能性较大,特别是新兴市场国家经济增长仍将保持较高水平,将为大宗商品需求增长提供稳定支撑,预计2012年大宗商品价格整体仍将处于高位。但2012年全球经济面临的风险进一步上升,金融市场的短期波动较2011年
将更为剧烈,2012年大宗商品价格的震荡幅度可能会进一步上升。若美国和欧元区银行体系的资产负债表再次恶化,导致全球经济增速大幅度下滑,大宗商品价格可能会重现2008年金融危机后的高速回落状态。
2012年,地缘政治等突发事件仍可能导致石油等大宗商品价格剧烈波动。从目前形势看,2012年中东北非地区局势仍较紧张,不能排除伊朗、叙利亚等国和西方国家发生剧烈冲突的可能性。伊朗在原油等大宗商品国际市场上具有独特的地位,一方面,伊朗是石油等大宗商品全球重要的生产基地之一,欧元区从伊朗进口的石油占其总进口量的5%左右;另一方面,伊朗所处的霍尔木兹海峡是全球大宗商品的重要运输通道,约40%的全球石油运输经由霍尔木兹海峡运输。倘若伊朗和西方国家发生剧烈冲突,甚至封锁霍尔木兹海峡,将会严重影响全球石油市场供求关系,石油价格可能会上升一倍左右;即便伊朗局势仍在可控范围内,各种小规模冲突也会影响石油期货市场的投资者信心,在短期内对油价造成一定的上行压力。
五、金融市场仍将剧烈动荡,新兴市场面临资本外逃的风险2011年9月以来,资金持续从新兴市场流出,引发新兴市场国家货币大幅贬值,俄罗斯、印尼、韩国、印度、阿根廷等国的央行都对外汇市场进行了多次干预,但收效甚微。2011年1-10月,俄罗斯资本净流出640亿美元,仅10月资本流出额就高达140多亿美元,俄政府预计2011年资本净流出量将超过850亿美元。目前看,未来欧债危机的每轮升级、对欧债危机救助不力的担忧都将引发国际金融市场大幅震荡,加大全球经济增长面临的下行风险。与此同时,避险需求可能导致资金大规模撤出新兴市场的股市和债市,资本外逃将是新兴市场面临的重大风险之一。(作者单位:国家发改委对外经济研究所
第五篇:战后国际关系史教学大纲
《战后国际关系史》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英文名称:History of Post-War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2、课程类别:公共基础课程
3、课程学时:总学时32
4、学 分:2
5、先修课程:
6、适用专业:本校所有专业
7、大纲执笔:李廷
8、大纲审批:人文社科学院学术委员会
9、制定(修订)时间:2009年1月
二、课程的目的与任务:
本课程为西南石油大学全校学生的公选课。
该课程重点讲授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发展演变的基本线索、主要矛盾的形成与发展、国际关系基本史实及重大事件的前因后果。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战后国际关系的发展演变和基本史实,掌握马克思主义观察分析国际问题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提高分析研究国际问题的能力。
三、课程主要内容概述及教学基本要求:
本课程主要讲授内容是:
1、美苏对抗及两极格局的形成、演变与两极格局的瓦解;
2、战后民族解放运动与第三世界的兴起;
3、西欧、日本战后的恢复、发展及其对外政策;
4、新中国成立后对外关心的发展;
5、战后国际关系中的重大事件。
本课程对学生的基本要求是:
1、系统掌握战后国际关系发展的基本脉络、主要矛盾的演变过程、重大事件的前因后果大国外交政策的演变;
2、了解战后国际关系史研究现状和动态,掌握有关重大问题、热点问题的争论焦点和不同观点;
3、初步掌握运用国际关系理论分析国际问题,结合历史分析现实问题的方法,提高分析、研究国际关系的能力。本课程在教学方法上,以教师讲授与学生自学相结合,教师的讲授侧重于战后国际关系发展的基本线索、重大事件以及难点问题,布置思考题,解惑答疑、组织课堂讨论、期末考试。学生自学,应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阅读教材及参考书相关章节,循序渐进,认真钻研,力求全面掌握本课程的内容。
相关教学环节如下:
1、课堂提问与课堂讨论相结合;
2、期末实行开卷考试。
四、教学内容、要求及学时分配:
第一章:美苏从合作走向对峙
第一节:美苏的崛起及其对外战略(2学时)
1、美国霸权地位的确立及其全球战略
2、苏联的崛起及其战后初期对外政策 第二节:以欧洲为重点的美苏对峙(2学时)
1、遏制理论与富尔敦演说
2、杜鲁门主义与美苏冷战的爆发
3、第一次柏林危机与德国的分裂 思考题:
1、第二次世界大战对战后国际关系的影响。
2、试析战后初期苏联对外政策。
3、“遏制”理论提出的背景、主要内容及影响。
4、杜鲁门主义的出笼与美苏冷战的爆发。第二章
两大对立阵营的形成
第一节
美国对西欧的控制与大西洋联盟的形成(2学时)
1、战后西欧的困境及其对策
2、美国大西洋联盟政策
3、马歇尔计划的提出与实施
4、北约的建立与大西洋联盟的形成
第二节
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与苏东关系(2学时)
1、东欧人民民主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2、苏东关系的加强与社会主义阵营的诞生 思考题:
1、美国大西洋联盟政策
2、马歇尔计划的提出与实施
3、北约的成立及其战略演变
4、战后初期苏东政治、经济、军事关系的发展
5、社会主义阵营诞生的深运影响及其存在的问题 第三章
战后初期的民族解放运动 第一节 民族解放运动的新形势(2学时)
1、战后民族解放运动的蓬勃发展
2、殖民主义国家的对策
第二节 战后初期亚洲国际关系(2学时)
1、美国单独占领日本与旧金山和约
2、美国对亚洲的政策
3、印巴独立与克什米尔问题
4、巴勒斯坦问题与第一次中东战争 思考题:
1、战后初期民族解放运动的有利条件及其特点。
2、旧金山和约的签订及其影响。
3、印巴分治的原因与克什米尔问题的由来。
4、巴勒斯坦问题的由来。
第四章
美苏关系的演变(50-60年代)
第一节
美苏对外政策的调整(2学时)
1、艾森豪威尔时期美国外交政策
2、赫鲁晓夫时期苏联外交政策
第二节
美苏关系的缓和与危机(2学时)
1、美苏戴维营会谈
2、肯尼迪和平战略与维也纳会谈
3、第二次柏林危机
4、古巴导弹危机 思考题:
1、美国大规模报复战略。
2、肯尼迪和平战略与灵活反应战略。
3、赫鲁晓夫时期苏联外交政策调整。
4、第二次柏林危机与“柏林墙”的建立。
5、古巴导弹危机的背景、过程及其影响。第五章
第三世界的兴起
第一节
第三世界国家登上国际政治舞台(2学时)
1、第三世界的基本特征、地位与作用
2、万隆会议的召开
3、不结盟运动和“77国集团”
第二节
世界人民反帝反殖斗争的高涨(2学时)
1、非洲独立运动概况、原因、特点
2、苏伊士运河事件
3、印支人民抗美救国战争 思考题:
1、第三世界崛起的原因、地位与作用
2、万隆会议召开的背景、成果及其历史意义
3、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4、非洲独立运动的原因、特点及发展阶段
5、苏伊士运河事件及其对中东地区战略格局的影响 第六章
两大对立阵营的分化
第一节
社会主义阵营的动荡(2学时)
1、苏东关系:从波匈事件到苏联入侵捷克斯洛伐克
2、中苏关系:从同盟关系到全面对抗
第二节
资本主义阵营的分化(2学时)
1、戴高乐独立自主外交政策
2、欧共体的建立及其发展 思考题:
1、中苏关系破裂的原因及其影响。
2、戴高乐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形成背景、主要内容及其实施。
3、欧洲经济共同体的建立、发展及与美国的关系。
第七章
美苏在缓和中的争夺与多极化的发展(七十年代)
第一节
美苏对外战略的调整(2学时)
1、美国国际地位的下降与尼克松主义的出笼
2、苏联实力的增强及其全球攻势战略
第二节
东西方缓和与苏联在缓和下的扩张(2学时)
1、东西方缓和2、70年代后半期苏联的对外扩张
3、卡特政府的人权外交与“卡特主义”
第三节
国际关系多极化趋势的发展(1学时)
1、第三世界反帝反殖反霸斗争
2、欧洲共同体联合趋势的发展
3、日本国际地位的变化与对外政策的调整 思考题:
1、尼克松主义提出的背景、内容及其实施
2、勃列日涅夫的全球战略
3、东西方缓和的背景、进程及影响
4、卡特政府的人权外交及其运用
5、发展中国家争取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斗争与南北关系6、70年代日本的“多边自主外交”
第八章
美苏争夺的新态势与两极格局的瓦解(80年代)
第一节
美苏对外政策的调整(1学时)
1、里根时期的美国对外政策
2、布什的“超越遏制”战略
3、戈尔巴乔夫外交新思维及其实施
第二节
西欧、日本的发展(1学时)
1、西欧联合步伐的加快
2、日本从经济大国走向政治大国
第三节
两极格局的瓦解与冷战的结束(1学时)
1、东欧剧变
2、德国的统一
3、苏联解体与两极格局的瓦解 思考题:
1、里根时期美国对外政策。
2、布什“超越遏制”战略。
3、戈尔巴乔夫外交“新思维”产生的背景,实施及影响。
4、20世纪80年代欧洲一体化进程。
5、日本从经济大国走向政治大国。
6、德国统一的背景、进程及影响。
7、苏联解体的原因、过程及其历史教训。【指定教材】:
方连庆等主编:《战后国际关系史》(上、下册),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基本参考书目】:
[1]《全球通史,1500年以后的世界》,斯塔夫里阿诺斯,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
[2]《历史研究》,阿诺德·汤因比,上海世纪出版社 [3] 《大外交》,亨利·基辛格,海南出版社,1997年
【扩展参考文献】:
一、资料、概览
《世界知识年鉴》,世界知识出版社。《国际条约集》,世界知识出版社。
王绳祖(等):《国际关系史资料选编》,上、下册,法律出版社 1998年版。卞连庆(等):《现代国际关系史资料选辑》,上、下册,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7年版。
上海市国际关系学会:《战后国际关系史料》,1—5册,1983年版。卫林(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大事记》(1945—1979),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3年版。
陈有进:《当代世界大事纵览》,改革出版社 1991年版。刘志功:《战后国际关系手册》,广西人民出版社 1987年版。
谢朝晖、罗庆旺:《战后世界重大军事事件始末》(1945—1990),军事科学出版社 1991年版。
任正德、吴建新:《国际战争风云录—-二战后170次局部战争大观》,新华出版社 1993年版。
王克勤等:《世界知识大辞典》,世界知识出版社 1998年版。靳文翰等:《世界知识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5年版。
二.战后国际关系史、地区史、外交史
皇家国际事务协会:《国际事务概览》,上海译文出版社。
王绳祖(主编):《国际关系史》7、8、9、10卷,世界知识出版社 1995年版。方连庆(主编):《战后国际关系史》,上、下册,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9年版。俞正梁(主编):《战后国际关系史纲》,世界知识出版社 1989年版。王绳祖(主编):《国际关系史》下册,法律出版社 1986年版。袁明(主编):《国际关系史》,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4年版。
让-巴蒂斯特•迪罗塞尔:《外交史》,上、下册,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2年版。斯诺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500年以后的世界》,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2年版。
陈乐民(主编):《西方外交思想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5年版。战后世界历史长编编委会:《战后世界历史长编》,上海人民出版社 1978年版。朱明权(主编):《20世纪60年代国际关系》,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1年版。罗伯特•A•帕斯特:《世纪之旅——七大国百年外交风云》,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1年版。
刘金质:《冷战史》,上、中、下册,世界知识出版社 2003年版。
安•安•葛罗米柯:《苏联对外政策史》(1945-1980年),上、下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8年版。
顾关福:《战后国际关系》,时事出版社 1998年版。
宫少明等:《冷战后国际关系》,世界知识出版社 1999年版。颜声毅:《当代国际关系》,复旦大学出版社 1996年版。潘琪昌:《欧洲国际关系》,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1年版。
张蕴岭:《欧洲剧变与世界格局》,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1999年版。杨灏城等:《民族冲突和宗教争端——当代中东热点问题的历史探索》,人民出版社 1995年版。
肖宪:《世纪之交看中东》,时事出版社 1998年版。王士录:《从东盟到大东盟》,世界知识出版社 1998年版。徐士澄:《美国和拉丁美洲关系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1995年版。陆忠伟:《新旧交替的东亚格局》,时事出版社 1993年版。
吴秉真、高晋元:《非洲民族独立简史》,世界知识出版社 1993年版。陈乐民:《东欧剧变与欧洲重建》,世界知识出版社 199年版。潘振强:《国际裁军与军备控制》,国防大学出版社 1996年版。李铁城:《联合国的历程》,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1993年版。谢启美等:《走向21世纪的联合国》,世界知识出版社 1996年版。资中筠:《战后美国外交史》,世界知识出版社 1994年版。陈东民:《战后英国外交史》,世界知识出版社 1994年版。
张锡昌、周剑卿:《战后法国外交史》,世界知识出版社 1993年版。宋成有等:《战后日本外交史》,世界知识出版社 1995年版。丁建弘:《战后德国的分裂和统一》,人民出版社 1996年版。
石志夫:《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关系史》,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4年版。《国际关系史论文集》,(一)
国际关系史学会编(1981)。《国际关系史论文集》,(二)
国际关系史学会编(1984)。《国际关系史论文集》,(上、下)
国际关系史学会编(1986)。《战后国际关系论丛》,上海市国际关系史学会编(1984)。
三、理论、研究方法
詹姆斯•多尔蒂:《争论中的国际关系理论》,世界知识出版社 2003年版。布鲁西•拉西特(等):《世界政治》,华夏出版社 2001年版。
威廉•奥尔森(等):《国际关系的理论与实践》,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7年版。罗伯特•基欧汉:《霸权之后——世界政治经济中的合作与纷争》,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1年版。
小约瑟夫•奈:《理解国际冲突——理论与历史》,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2年版。肯尼思•沃尔兹:《国际政治理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1992年版。汉斯•J•摩根索:《国家间政治》,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肯尼思•沃尔兹:《人,国家与战争:一种理论分析》,上海译文出版社1991年版。
斯坦利•霍夫曼:《当代国际关系理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卡尔•多伊奇:《国际关系分析》,世界知识出版社1992年版。伊曼纽尔•沃勒斯坦:《现代世界体系》,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罗伯特•吉尔平:《国际关系政治经济学》,经济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求实出版社1988年版。
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新华出版社1998年版。迈克尔•H•亨特:《意识形态与美国外交政策》,世界知识出版社1999年版。杰罗尔•A•罗赛蒂:《美国对外政策的政治学》,世界知识出版社1997年版。山本吉宣:《国际政治理论》,上海三联书店1993年版。田中明彦:《世界系统》,经济时报出版社1990年版。
倪世雄等:《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王逸舟:《西方国际政治学:历史与理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王逸舟:《当代国际政治析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张季良:《国际关系学概论》,世界知识出版社
1989年版。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