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国际国内政治经济形势分析
国际国内政治经济形势分析
国际政治经济形势:
1、美国依然是世界头号政治、经济、军事强国,其政治、经济、军事影响力遍布世界各个角落。
2、俄罗斯目前仍然在逐步恢复元气,但由于元气大伤,在经济、军事领域已远远落后于美国。
3、中国仍旧在快速的崛起,我昨天才读到一篇关于中国经济的预测报告(理论经济学),如果中国经济每年以7.5%的速度继续增长,美国经济以每年2.5%的速度增长,那么最迟到2022年中国将取代美国坐上世界头号经济强国的宝座。经济增长的同时,中国也在利用自身财富的增长扩大软实力,尤其是在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的影响力。
4、欧盟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凸显出成员国过多且实力层次不齐的弱点。个别成员国经济危机需要由欧盟联合应对,使得欧盟无太多精力在国际政经上有大作为。
5、印度实力崛起很快,对军事力量的追求极为心切,一方面是由于背后的中国这个庞然大物带来的威胁感,另一方面也是印度急于想跻身世界级强国行列。
6、中东,依然是变数最多的地区,根本原因还是在于油气资源。美国万里迢迢跑去中东“传播民主”,俄罗斯和中国在中东也有自己的算盘,伊朗核问题旷日持久,以色列依然对巴勒斯坦采取封锁甚至不人道的打压措施。伊拉克战后政局是否稳定等等。国内政治经济形势:
1、提高宏观调控水平,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2、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力度,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房产论
3、夯实“三农”发展基础,扩大内需增长空间。
4、深化体制改革,增强经济发展动力和活力。
5、推动出口稳定增长,促进国际收支平衡。
6、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全力维护社会稳定。
第二篇:国际国内形式分析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世界格局多极化深入发展,中国迎来了许多重大发展机遇,也面临着复杂严峻的国际安全形势。当前中国的周边安全形势是:
1.美国对我国安全的综合性威胁,美国虽然和我国相隔万里,然而我国周边安全形势未来的走向面临的最强烈挑战依然来自美国。
2.日本对我国安全的潜在威胁。
3.印度对我国安全的严重威胁。
4.朝鲜核危机对我国安全的直接影响。
5.南海多国对我南沙群岛的现实侵占。2013年中国周边海洋环境仍然不会平静。
美国总统奥巴马上任后,提出“重返亚太战略”,但在美国内整体经济形势持续低迷的前提下,军事力量重返就成为了奥巴马的必然选择。在新的任期内,美方将对其“重返亚太战略”做出调整,针对中国周边海洋争端执行“西软东硬”方针。所谓“西软”,是指美国将在南海争端中退居“二线”,鼓动菲律宾、越南等国挑起争端,美方“从旁策应”。所谓“东硬”,是指美国在钓鱼岛争端中将更加强调美日军事同盟的“基础性作用”,在美国亚太防务圈中起到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其根本目的在于将既有的“蓝水战略”升级为以掌握他国沿岸制海权为中心的“棕水战略”,未来美国将更加强调“前沿威慑+海上控制+力量投送”模式的运用。
日本民主党获得政权后,希望凭借其强大的经济实力和海洋地理优势在亚太大国地缘角逐中对自己的角色予以重新定位,这种膨胀了的企图心是其对钓鱼岛进行“国有化”处理的根源之一。自民党政府上台后,日本方面并没有借此修正“国有化”的严重错误,反而依然以前任民主党政府的相关政策作为其行为的基础。日本方面不仅进一步美化其侵略历史,否定二战后国际秩序,谋求突破“和平宪法”的相关规定,做“普通国家”,而且在钓鱼岛周边寻求外围突破,逐步推行“北攻南守”的策略,在东海北部海域将争端“扩大化”,屡次以莫须有原因抓扣我方渔民,加强对其单方面声称的“东海中间线”的维护,企图通过否定我国冲绳海槽划界主张来转移我方注意力;在东海南部将钓鱼岛争端“升级化”,企图建立“海上保安厅力量+国境警备队+离岛沿岸监视部队”梯级保卫程序来应对我国日益强化的海洋维权活动。
印度近年来在海洋战略方面进一步强调建设“蓝水海军”,实现从“区域性威慑”向“远洋控制”的跨越,并将南海列为印度的“次要利益区”。为此,印度不断推行其“东进”南海的战略,一方面试图减轻其在陆地边界争端中的压力,另一方面则通过给中国制造“马六甲困局”来应对其臆造的“霍尔木兹困局”,以实现其国家利益的横向扩展。
进入21世纪后,韩国在海洋战略方面一直表现出一种积极灵活的特点,根据自身大国环抱的形势,积极推行大国平衡策略,致力于构建多边地区级海洋合作机制。但在韩日独岛(日方称竹岛)争端激化、特别是朝韩延坪岛炮战后,韩国方面对其海洋战略做出大范围调整,开始逐步从“务虚”向“务实”迈进。一方面,进一步强化韩国海洋警察厅的职能,突出海上层级安全的效应;另一方面,进一步树立建设大海军目标,强化其海洋安全保障力量的建设。
俄罗斯近年来强化了在全球海洋的话语权和存在力。根据《2020年前俄罗斯海洋学说》,俄罗斯将其国家海洋政策的主要方向定为:大西洋、北极、太平洋、里海、印度洋方向。其中在太平洋和印度洋方向的主要任务除了保护并扩大渔业捕捞权利及海上航行权利之外,其战略重点在于不断增强俄罗斯在相关海域的定期存在。由此,处于太平洋、印度洋两大洋交界地带的南海,也成为俄罗斯的重要战略关注点,因此,俄方在近期与某些东南亚国家展开一系列海洋安全及资源开发领域的合作,并且这种合作关系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还将持续下去。”(中国周边安全形势
地缘政治复杂
中国路上边境线2.2万公里长,有14个邻国,1.8万公里的海岸线,6个临海国家。这些都是先天的地理位置决定的。这样的地理位置也使中国的地缘政治非常的复杂。如此多的国家,面对不同的发展状况,不同的价值观,不同的宗教信仰、意识形态。处理好了将是一比丰富的政治资源,处理不好则会成为安全的隐患、制约民族发展的因素。这么多的国家,我不打算一一进行分析,因为这样显得单调、乏味。我将对几个热点问题进行分析,每一个问题都是多个国家相联系的多方博弈。
一,东北亚局势
朝鲜半岛的问题
美日韩VS中朝(俄)
朝韩矛盾 是冷战格局的遗留物,朝鲜和韩国都有统一对方的意愿,但由于领土紧挨加上大国干涉使得军事途径不得实现。体制上差异也将导致朝鲜半岛的统一会带来剧烈的震荡和短期的阵痛。朝鲜的卫星发射和核试验作为一种特有的地区现象将持续下去。
中日矛盾 由二战期间的侵略与反侵略战争遗留下来的民族历史情感矛盾演化为领土争端。钓鱼岛事件使得双方的领土争端一度达到白热化。钓鱼岛事件可以成为中日国际博弈的分水岭,为什么这么说。可以这么说,在之前的国际争端中,我们还是奉行韬光养晦、息事宁人,全心全意发展,一心一意搞建设的状态。在钓鱼岛问题上,我们一直也比较被动,限于自身实力的不足,日本在这一海域对中国形成一种优势。而且,实际上这一区域在日本的控制的之中。日本仰仗着美日安保条约,凡是出现冲突,总是一副咄咄逼人的姿态。钓鱼岛事件之初,也是这么一种状态。日本的态度很强硬,而中国在较以往强烈的语气中更多的还是严正交涉。可是,随着事态的发展,我们渐渐占据主动。因为这次中国懂得借助朋友的力量。随着梅德韦杰夫以总统身份访问北方四岛这一倾情演出,日本开始意识到自己陷入了被动之中。北方四岛在战后一直被俄罗斯占领,但是日本从没放弃过对这一区域的领土主张,但也只能是主张。而且,涉及岛屿争端时,除了美国,日本很难得到其它力量的支持。韩国因为独岛的问题肯定不会支持日本的。所以,日本也意识到自己在钓鱼岛问题上占不了什么便宜,同时,最为最大的贸易伙伴,日本领导人也深知得罪了中国人民对自己也没什么好处,所以在多方压力下,这一问题又归于平静。
朝韩与日本的矛盾 民族历史情感的冲突 韩国与日本关于独岛归属问题的纠纷。
中美矛盾 见下
最后形成了一种动态平衡,这种平衡暂时难以打破。关键在于最具决定力的中美矛盾。
二,南海问题
南海的战略价值 国家航道的重要性——对于韩日而言(能源要道),这也是韩日愿意介入南海问题的原因之一。
南海丰富的渔业资源 旅游资源 储量丰富的油气资源是中国与越南、菲律宾南海对峙的关键点
领海主权归属问题
历史主权主张同海洋公约的冲突
实质是中国海军实力不足和海洋观念落后造成的 针对这两点问题,我们一直在努力,所以暂时用外交途径缓和南海紧张局势是比较合适的选择。
中越矛盾 虽都是共产党执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但是核心利益的不同导致了双方的对立
中菲矛盾 典型的抱大腿捞油水。菲律宾深知自身实力和中国不是一个档次。但是有美国撑腰,趁着南海的乱局狠狠捞一笔,现在是最好的时机。(换位思考一下,这就是所谓的机不可失失不再来 因为随着中国实力的不断壮大,等中国崛起后,菲律宾也就失去了谈判对峙的资本。现在,中国的海军实力不足以控制住离大陆这么远的岛屿区域 所以,菲律宾就要在这里闹,反正美国会提供支持,没准中国会妥协一下,然后分到三分两亩地也保不准,那就赚到了)对付菲律宾我们要有信心,对于这个靠出口保姆过活的国家,我们不必恼火得丧失了理智,我们应该看到,这是美国一手掌控的。美国在菲律宾的驻军更是助长了菲律宾的气焰。菲律宾一直试图制造出中国仗着自身不断增长的实力以大欺小的假象。我们不能短视得上了他的当,给反华势力叫嚣“中国威胁论”的机会。但是,很矛盾的是,作为中华民族的一份子,看到南海主权问题被菲律宾弄得如此被动,我们有一种一打而后快的冲动。我们现在也具备了对菲律宾的单方面的不对称优势。可是,这也正是美国希望我们做的,这样,美国大兵就会干涉,日韩等国家也会在美国的怂恿下干涉南海问题。南海问题的国际化、复杂化是我们不愿看到的。我们一直主张南海问题是双边问题。所以,中国应该设套逼菲律宾来谈判,一定要他来谈判,尽量让这个问题缓和,南海局势的缓和长期而言对我们是有利的。
中美矛盾 见下
随着海疆的观念深入人心,海军实力的不断发展。中国拖得起,但是维护主权的坚定决心一定要显示出来。
三,印巴及藏南问题
印巴矛盾由来已久,主要是宗教矛盾和领土矛盾
穆斯林与印度教徒的冲突是印度历史带来的问题。印度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辉煌的历史,当然印度人也是有大国情怀的。在公元前三世界,阿育王作为一代贤明的君主建立了印度史上最为强盛的孔雀王朝。在公元十一世纪左右,印度受到了伊斯兰游牧民族的侵略而宣告灭亡。从此,印度就有两种宗教势力的较量。统治阶级信仰的是伊斯兰教,但是考虑到人口庞大且根深蒂固的印度教势力。统治者没有选择强行推广自身的宗教信念。而且,印度教的种姓思想对于统治者而言是喜闻乐见的。这种类似于我们古代九品中正制讲究出身的制度有效的维持着社会的稳定。看一眼今天的印度,你就会发现,印度教残留的思想使那些饥寒交迫的人们看着社会巨大的贫富差距却能将富贵置之度外。但是随着后来统治者的昏庸无能,以及一些带有反印度教思想的君主的出现,印度教与伊斯兰教的矛盾也日益激烈。所以,在印度独立时,考虑到宗教因素,就有了印度、巴基斯坦和孟加拉。而英国人则很好得在南亚布下一个局——(克什米尔)半个多世纪以来,印巴也没能跳出这个局。但是,印度与巴基斯坦实力的不断倾斜,也造就了中巴深厚的友谊以及中印关系的紧张。同时,深陷1962年的耻辱之中,印度也一直将中国视为假想敌和竞争对手。
中国和巴基斯坦的亲密关系。中国与印度关于藏南问题的争议——麦克马洪线
印度不能算是一个威胁,确是一个不稳定因素,这个邻居不友好。
四,中东问题
中东战争的历史 巴以冲突为主线到伊朗问题
巴以冲突的关键是对同一块土地提出的排他性的主权要求。而造成这一关键矛盾的幕后人又是英国。(1917年的贝尔福宣言)
纵观历次中共战争,很难看到伊朗的身影。但是,70年代伊朗的宗教领袖兼国家元首却高调声称要让以色列从地球上消失。这一行为的主要目的是在中东不可回避的犹太与伊斯兰冲突之间表态。真实用意是领导阿拉伯人与以色列人之间的对决,以达到成为中东地区大国的目的。伊朗是有大国情结的,在其历史上,有一个响当当的名号——波斯。作为曾经颇具影响力的地区大国,伊朗人一直想要重塑这种地位,寻找回这种大国情怀。而自身储量丰富的油气资源和战略意义重大的地理位置,也为其目的提供了可能。
所以,我们可以做出一个判断,即使伊朗拥有了核武器,也不会真的就将其投放到以色列,哈梅内伊清楚这一行为无异于自取灭亡。但是拥有核武器可以打破中东地区唯一拥有核武的以色列的独大地位,对阿拉伯民族情感上也是一种极大的振奋。更有利于加强其自身的国际地位,在国家较量中也拥有了多一份的实力。
但是,这对于以色列而言,却是赤裸裸的威胁。每天想像着悬于头顶的核弹头,也是绝对让人寝食难安。而且,伊朗拥有核武器之后,对于以色列的威信也是一种打击。犹太人好不容易抬起头来很可能又要被打压下去。所以,我们看到了以色列积极的向美国示意,要求斩除掉伊朗这颗对于双方共同的毒瘤。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访问美国煞有其事+语重心长的鞭策着奥巴马。可是,眼下奥巴马有更为紧迫的任务——带领民主党连任。所以,美国不会轻易对伊朗动手。那么以色列为什么一定要拉美国一起呢?其实就单边军事实力而言,以色列不输伊朗。以色列的军事实力还是很不错的。和中国一样拥有独立自主研发和生产的三代机技术保证了空军的实力,世界一流的第四代坦克技术可以在中东的陆上称霸,加上非常规的核武器。以色列可以摧毁掉伊朗的核设施,双方爆发正面交火也不处下风。但是,以色列真要出手,那就不是两家的事了,这就是阿拉伯人民与犹太人的决战了。到时等候者的是从叙利亚、约旦、埃及各个方向射来的无休止的火箭弹。而犹太人很可能再度被赶出地中海西海岸。所以,在这问题上需要美国的支持。现在美国控制着阿拉伯伊斯兰世界中的逊尼派势力。但也正是这点,以色列的死活已经不是上个世界中东战争爆发以来美国在中东地区的核心利益了。当时,中东是英法的地盘,美国通过支持犹太人富国成功介入中东局势。尔后,渐渐掌控了以沙特为首的逊尼派国家。所以,这次美国不会单单因为以色列而大打出手。美国有一千个理由动武,但绝不是为了保障以色列的安危。美国在中东地区有重大的战略意图,而伊朗的强势是对美国的挑战。可是,美国不能像对伊拉克一样的对伊朗大举进攻。因为,伊朗找来了帮手——中俄,中国是主要的支持者。一旦美国动手,凭借强大的军事实力,美国可以快速的催毁伊朗的核设施,并攻占德黑兰。但是,不同的是,美国大兵面对的不是伊拉克平坦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而是伊朗的高原地形,这样的地形对机械化的部队是不利的,同时,高原地形可以为躲避空军的轰炸寻找到较为安全的躲避处。更为关键的是,伊朗是一个完全的什叶派国家。在哈梅内伊的号召下,伊朗人民将对美国发动圣战,在自杀性袭击下,将会带来巨大的人员伤亡。而这时,美国国内的反战势力就又有的忙了。同时,加上中国的支持后,不但可以在后勤保障、军火以及生活物资上提供支持。还能在联合国发起谴责美国侵略行径的舆论效应。美国选择进攻而没有攻下伊朗,没有什么实质性的收获,那么美国在中东的头把交椅也就可以换人。这将直接导致世界格局的重新洗牌。所以,这就是中国的利益所在。中国支持伊朗,间接得支持伊朗的核武器研制,实质上是通过这样一种非常规的途径打破美国主导的旧格局。同时,中国也显示出参与世界能源战略要地竞争的姿态。(中国的高铁技术不断发展,并且不断出口到其它国家。从长远的战略来看,中国是希望通过高铁连接中国与中东地区,把握住能源安全的主动权。因为海上的能源要道都被美国控制着。)现在正直美国总统大选和中国领导人换届的关键之年,中美双方都不希望出什么大动作,但是,2013年肯定会是一个热点,中东依旧是个火药桶。
主线——中美关系
现在让我们来分析下中美关系这一主线,在东北亚,南海,中东地区都可以看到中美之间的幕后博弈。现在,单独分析下中美关系。
经济博弈主基调
美元霸权——石油美元地位——日元与欧元的惨现状 人民币国际化
二战后,美国在自身强大的政治军事实力的帮助下,建立起布雷顿森林体系这一美元霸权体系,在上个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的爆发以及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美元霸权的地位与世界上最具战略价值的能源——石油联系到了一起。我们姑且称之为石油美元的地位。其表现是国际贸易之间采用的美元结算制度。但是,这个体系也受到过冲击,从上个世纪日元到这个世纪初的欧元。但是,日元和欧元的下场都挺惨。。广场协议后到1991年日本经济泡沫破灭,日本经济就像喝了迷魂汤一样一蹶不振,而日元也丧失了挑战美元的资格。欧元在这个世纪初对美元发动了猛烈的攻势。但是无奈,那些欧元区国家的财务弱点美国太清楚了,在美国的经济利器——三大评级机构的协助下,欧元区深陷主权债务危机,而欧元的前景也变得黯淡。为什么美国要维护美元的霸权地位。因为有太大的利益。只要有美元的地位在,美国就掌握了影响世界经济的一把工具。美联储可以通过印钞机的持续工作来偿还国际债务,这就是变相的赖账。同时,就08年的金融危机以来,美国的量化宽松(QE)政策还成功的输出了通胀,中国老板姓的通货膨胀的痛苦一把要记在美国头上。所以,中国想要打破美元的独霸地位。但是,这事要慢慢来,第一步就是要使人民币国家化,我们要争取IMF的份额,提高人民币的国际地位。
美国贸易体系——世行 IMF WTO 中国在这种体系下的适应,并渐渐发展占据了一定地位。引来美国称中国是作弊者,汇率操纵论 中国威胁论 非市场经济地位
二战后美国建立起了美元霸权地位,同时还有以美国为主导的贸易体系。在这一体系中,获利最大的是美国,就这就不多做分析了。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在改革开放后,在这样的国际贸易体系下不断壮大。这让美国感到不舒服了,便称中国是汇率操纵国,而且不承认我们的市场经济地位,称中国人作弊,要施加各种制裁以及贸易壁垒。关于汇率操纵国的争论,我们在05年汇改以来实行的的确是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但是这对中国而言是有必要的,是维护社会经济平稳运行所需要的。关于非市场经济地位,只是美国不愿给以中国自由国际贸易中的更多好处,不过,中国制造也确实冲击了美国的制造业,导致了美国大量的工作岗位的外迁。这些因为中国制造而事业或被迫降低了生活水平的蓝领工人是最讨厌中国的一群人。所以,就不奇怪为什么每次总统大选候选人都高调反华,这不过是为了争取蓝领工人手里的选票罢了。这种贸易体系下,中美双方的贸易纠纷自然不断,并且只会常态化下去,但是有一点是双方应该达成的共识,就是不能打贸易战,这是两伤的选择。
政治:全球化趋势和区域一体化趋势
在区域一体化中,中国不甘被排斥,积极发挥影响力。——东盟自由贸易协定 美国试图加以遏制。推TPP
军事:我们应该正视PLA与美国大兵之间的差距,尤其在海空军实力。同时,我们要树立正确的态度,我们不搞军备竞赛,军事实力是建立在经济实力上的,所以,经济发展不能松懈。但是,也不是说国防不重要,国防实力作为我们发展的保障力量。国防与经济要共同发展,美国借助自身强大的海军实力,充当世界警察,悍然干涉南海纠纷,与越菲一道企图将南海问题国际化。
第三篇:国际政治经济形势
2010年,全球经济复苏后继乏力:量化宽松政策搅乱全球经济,主权债务危机让欧元区阴霾弥漫……联合国《2011年世界经济形势与展望》预测,2011年世界经济增长将放缓。经济复苏阴影犹存
郭红玉:2011年的世界经济形势有喜有忧。2010年,发达国家和新兴经济体都不同程度地出现了经济回暖迹象。但另一方面,各国为刺激经济增长而实施的扩张性政策导致政府债台高筑。根据世界经济论坛的数据,二十国集团成员财政赤字占国内生产总值的平均比例已近8%。2010财政美国财政赤字达创纪录的1.3万亿美元,2011财政的财政赤字将进一步恶化。日本的财政状况也不容乐观,政府债务规模是GDP的200%,消费者物价指数连续20个月下降,深陷通缩泥潭。中国和印度等亚洲主要国家经济复苏强劲,但面临物价上涨、经济过热的风险,并且可能将风险传导给亚洲其他国家。
总之,2011年将是世界经济艰难前行的一年:源于金融危机的刺激政策的副作用——货币贬值、通货膨胀、经济过热、资产泡沫——开始显现,但在世界经济还没有恢复元气的时候,贸然采取紧缩政策又会釜底抽薪,打击实体经济,加剧社会矛盾。
沈丁立:2011年,世界经济将继续增长,至于增势是否减缓则存在未定因素。改善的原因,首先来自新兴大国的持续高速发展,有力地稳定了全球态势,不仅保障了世界上1/3人类的经济进步,而且给世界其他地区包括传统经济发达地区注入了发展动力。同时,发达经济区也在采取措施,稳定和发展地区经济。美国在金融危机后率先改革金管体制,弥补旧制不足,以确保未来不会再次发生类似危机,这一努力的效果将逐渐显现。对欧元区少数国家的主权债务危机,欧盟已创设永久性的救助机制,以维护整个欧元区的稳定,并对接受救助的成员国附加严格条件。
与此同时,西方世界以邻为壑、过河拆桥的短视还屡见不鲜。一方面,欧洲一些央行已开始退出危机期间采取的紧急救市措施。另一方面,美国采取新一轮“量化宽松”政策。虽然欧美分别出台的货币政策各有缘由,但各方埋头自顾而缺乏协调的做法,无益于国际社会通力协作,更不利于克服贸易保护主义,这使新年中的世界经济增长率蒙上阴影。
于铁军:2011年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仍然很不乐观。欧元区内,继希腊、爱尔兰的主权债务危机之后,西班牙的情况将更为困难。在德国的压力之下,欧盟现已明确表示,它无法提供资金来救助西班牙。日本的国债余额目前已经达到差不多是其国内生产总值的两倍,国内严峻的老龄化、少子化问题,使得日本经济难以摆脱增长乏力的局面。美国为刺激经济复苏而推行的量化宽松政策,会加剧通胀风险、预算赤字及债务的失控,使其经济再次直面银行不良债权问题,也给其他国家造成更大的金融压力。作为世界经济增长的火车头,中国在2011年虽然还会保持相对较高的经济增长率,但面对严重的通货膨胀问题和日益上升的借贷成本,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将不得不放缓,这肯定也将会对全球经济产生重大影响。
2010年,全球安全局势依然存在诸多隐患。恐怖袭击依然像乌云一样给世界压力;朝鲜半岛剑拔弩张;中东热点无一降温;索马里海盗让世界头疼……2011年,全球安全局势能否得到改善?
安全局势依然严峻
于铁军:2011年,全球安全局势依然严峻。朝鲜半岛的紧张局势将得以延续。朝鲜和韩国之间再度出现军事摩擦的可能性相当大。由于双方领导人在国内政治领域中的回旋余地都很有限,因此,对于军事摩擦和冲突的控制将更多取决于美国和中国等周边大国的克制与约束。
中东地区的情况依旧令人担忧。阿以谈判再一次因犹太人定居点问题而告破裂,中东和平进程再度搁浅,而且很难在近期内再度开启。从2011年7月起,美军将开始从伊拉克撤军,但撤军规模也有可能取决于伊拉克马利基政府的工作绩效。由于巴基斯坦坚决拒绝美军跨过巴阿边界围剿藏匿于巴基斯坦部落地区的塔利班组织,而美国扶植的卡尔扎伊政府又十分脆弱,所以美国从阿富汗撤军的规模也迟迟难以决定。伊朗核危机在经过一系列外交折中之后仍然处于僵持阶段。
2011年非洲的安全形势也不容乐观。科特迪瓦已经处于内战的边缘;苏丹将于2011年1月8日就南部苏丹是否独立问题进行全民公投,南北双方是尊重公投结果,和平分手,还是像上世纪那样兵戎相见,这也需要我们密切关注。
沈骥如:俄罗斯与欧盟和美国的关系都有所改善。中美、中欧之间在上半年曾出现了不少摩擦,美国遏制中国的主张一度有所抬头,但到了大选以后的年底,美国方面的调子又有所降温。温家宝总理访欧访印表明,中欧关系、中印关系也得到了改善。大国关系的改善表明,全球安全形势总体上是可控的。
但是有一个例外:剑拔弩张的朝鲜半岛的安全形势随时都会急转直下。一个以为有了核武器就可以在未来的战争中战胜对方。一个虽没有核武器,但认为自己经济实力强大并有美国盟友的军事支持包括核武器支持,有把握在未来的战争中击败对方。美国则调动了3艘航母到小小的朝鲜半岛周围,日本也跟着表态支持韩国。这实在是一场危险的博弈。
沈丁立:在新的一年中,大国之间的安全关系有望改善。中美在1月两国防长北京会晤和元首华盛顿峰会后,将进入一段时间的稳定。中日在经历了一个阶段的领土纷争后,正寻找调适之道,改善高层间及时沟通与解释的机制,因此也有望较上年稳定。美国与俄罗斯的政治关系也可能更加稳健。考虑到这些因素,新年中全球安全局势有更多积极趋势。
世界范围内存在多种张力,有些还在加深。新兴发展中大国的群体性快速崛起已对现有国际格局形成一定影响,这已引起既有大国特别是超级大国的焦虑。地区层面上许多张力还在释放之中,尤其是朝鲜半岛北南双方由于海上边界争议,半岛局势仍具高危性。
2010年,各国纷纷“亮剑”军演,军售大单接连不断,多国提高国防预算。2011年,各国将展开军备竞赛?
军备竞赛动机仍在沈骥如:当前世界军备分布严重失衡。为了维持自己的霸权,美国一国的军费开支几乎等于世界其他国家军费的总额。在这个大背景下,许多国家增加自己的军备,只是为了增加自己的安全感和防卫能力。
但是,有些国家是存在军备竞赛的动机的。例如,日本就要大力发展军备,甚至有一股势力要废除无核三原则,这是因为日本觊觎中国、俄罗斯和韩国的领土,并希望通过加强日美同盟遏制中国,继续坐大亚洲。印度也有军备竞赛的动机,因为印度希望成为南亚次大陆和印度洋占主导地位的国家,还有一股势力总是想和中国较劲。印度的国防投入明显超过目前它的防卫需要。朝韩之间,存在着军备竞赛。在西亚和中东,以色列和伊朗之间存在军备竞赛。要降温军备竞赛,维护世界和平,最重要的是世界各国应该共同努力。同时,拥有最多军备的美国应该带头削减军备。
于铁军:总的来看,与此前相比,2010年国际关系中军事内容所占据的比例的确有所上升。这一点尤其体现在东亚地区。如果不加以重视,并进行适当的控制,未来走向军备竞赛不是不可能的。一般认为,军备竞赛对于竞赛双方而言都是弊大于利的,所以,理论上很少有国家主动去参加军备竞赛。但现实中我们看到的情况是,国家之间经常因为互不信任,互相猜忌,因为彼此之间存在的“安全困境”而不得不参加军备竞赛,进而影响本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近年来,在军备控制与裁军方面本来出现了一些良好的势头。但另一方面,我们也看到,一些国家斥巨资购买先进的武器装备,大力发展本国的海空力量,并形成军备竞赛之势。2011年全球性的军备竞赛升级可能不会出现,但如果相关国家之间不能通过建立信任措施等途径展开安全合作,它们之间出现军备竞赛升级的可能性是存在的。
沈丁立:军备增长与扩大外购军备,存在于一部分地区。但这些现象并非是全球性的。欧洲也有大国近期正在紧缩军备,削减防务开支。
上述问题源于国际格局的失衡。世界军事超强的美国国民经济产出约为世界的1/4,军费更近世界一半。如此强悍的军事力量不仅长期支撑了美国对世界各地的干预,包括对我国台湾事务的干涉,而且助长了它对伊拉克先发制人的非法与非理性行为,对世界并对它自己造成了严重影响。在这种背景下,俄中等国愿意根据国情,加大国防投入,是可以理解的。目前它们的整体军力与美国相比还很落后,国防态势仍呈防御性,谈不上与美国开展军备竞赛,国际安全失衡的局面并未得到扭转。
2011年,世界大国之间和地区强国之间急需改善战略沟通,共同维护现有国际秩序中给各国带来公益的部分,并在相互理解的基础上,合作调整现有秩序中的不合理成分。全球金融危机给了国际政治经济秩序深刻变革的机会,新兴经济体重要性凸显。二○一○年,新兴经济体与发达经济体在各个领域均出现博弈。在新的一年,双方该如何协调,以共同推动世界发展?
南北之间应平等互信
沈丁立:新兴经济体与发达经济体必然相互依赖、共存共荣。发达经济体的继续繁荣,将给新兴经济体提供出口市场和优势技术的支持;而新兴经济体的崛起,也将逐步给发达经济体提供更大出口机会。两者之间关系既密切,又不可避免地存在竞争。新兴经济体与发达经济体在出口上具有竞争,而且随着新兴经济体的成长,这种竞争也可能更为激烈。新兴经济体的成长过程,也将在资源使用与保障、环境与生态平衡、知识产权与技术标准等方面对各方产生压力。
2011年,新兴经济体在经贸与环境等方面的平衡发展上,仍将保持对发达国家的压力。在《京都议定书》还有两年就将失效的压力下,各方对限制温室气体排放的博弈必将加快。这更需双方共同努力,提高各自的减排内涵,加强技术合作,促进发达国家对新兴经济体的技术转移,争取新兴经济体在增强了的经济能力条件下承诺更多自主限制,并扩大在国际核查上的共同协作。
在经贸方面,新兴经济体在继续获得来自发达经济体的生产外包时,要勉力所能,扩大对发达经济体的采购与投资。当然贸易平衡只能相对,须与前者的消费需求相适应,并考虑发达国家对外投资所获得的利润扩大化因素。二十国首脑金融峰会应是新年中这两个经济体之间寻求平衡的合适平台。
沈骥如:从本质上来说,世界格局的多极化和新的经济力量重心的出现,不是国家间博弈的结果,而是世界各国综合实力演变的结果。但是,国际经济、政治、军事规则的改革和新规则的制定,确实还存在着博弈。但笔者认为,之所以存在博弈,就是因为有关各方还没有建立起充分的平等互信关系。由于任何一方都不能在每一次博弈中保证自己成为赢家,而博弈中的误判有时会给博弈的双方带来灾难性的后果。因此,世界各国应该把精力用在建立国家间的平等互信关系,特别是,在争取自己的利益时,要尊重和照顾其他国家的利益,从而,通过真诚的合作,实现共赢。后金融危机时代之所以给世界提供了一个变革国际经济政治规则的历史性机遇,就是因为这次肆虐全球的金融危机暴露了现行国际经济政治规则中的许多缺点和漏洞,改正这些缺点、修补这些漏洞符合所有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利益,这也几乎已经成为二十国集团的主流共识。这个共识来之不易,应该珍视。因此,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需要的不是博弈,而是真诚的合作。
于铁军:新兴经济体与发达经济体之间在各个领域的博弈一直存在。自从2008年爆发全球金融危机以来,新兴经济体与发达经济体之间的博弈体现得更为真切,变得更加激烈。增加南非之后,新兴经济体的代表由“金砖四国”变成了“金砖五国”。无论是在国际金融体制还是在国际贸易体制上,新兴经济体与发达经济体之间的协调,都变得越来越迫切,越来越必要。例如,在2010年的首尔“二十国集团”峰会上,各国领导人表明,要将经常项目失衡保持在“可持续的水平”,并共同采取行动,推动建立“稳定、运作良好的国际货币体系”。
第四篇:2012经济形势分析
一、国际经济形势
2012年全球经济增速不容乐观,目前主要经济机构的预期多低于2011年。从债务缠身、复苏缓慢的美欧,到通胀高企、增速放缓的新兴经济体及,国际金融市场剧烈动荡,全球经济似乎同步走到了在震荡减速中寻求转型的一年,世界经济可能将在较长时期内持续低迷。
二、国内经济形势
在国际形势不确定性和风险增大的背景下,2012年中国将面临实体经济加速放缓、虚拟经济扭曲加剧和风险上扬、结构问题持续恶化的问题,面临增速下行、通胀上行与经济转型等短期与长期问题叠加的多重压力,同时还要应对欧债危机恶化的外部冲击和房地产调控带来的复杂局面。
2011年12月初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已经为2012年宏观经济政策定下了“稳中求进”的总基调。在这个总基调下,无论是财政政策、货币政策还是产业政策都围绕着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进行,这也是中国未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唯一出路。
总之、2012年国内经济总体会保持稳健增长的态势。
三、煤炭行业形势
2012年我国煤炭进口量将继续保持增长态势。单从国内市场来看,由于煤炭新增产能仍将逐步释放,煤炭产量能够继续保持一定幅度的增长,而受经济结构调整加快,经济增长放慢等因素影响,煤炭需求增速可能会有所放缓。如果国际煤价能够在目前基础上保持相对平稳运行的话,国内煤价本身上涨动力并不足。
预计2012年我国煤炭可供利用量将进一步增长,达到37.93亿吨至38.48亿吨。电力、钢铁、建材和化工四大行业的用煤量占我国原煤年消耗量的90%左右火电在电力结构中的比重不会有明显下降(75%至77%),电煤消费量将达到18.79亿吨至19.29亿吨。钢铁行业2012年煤炭消费量将会达到4.81亿吨。化工行业煤炭消费量将达到1.66亿吨。
在煤炭需求增速放缓的同时,煤炭行业产能已经出现过剩,这将使煤炭价格难以继续上扬。此外,高耗能行业的开工率下降,继而减少焦炭、电力消费,将加剧煤炭市场供大于求矛盾,可能会导致煤炭价格下行。
第五篇:经济形势分析
如何认识我国当前的经济形势?
面对当前国内外复杂的经济形势,对中国经济未来的发展,有看好的,也有唱衰的。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面没有因国际国内形势新变化而改变,经济增长的动力仍然强劲。我们要针对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把握好宏观调控的方向、力度和节奏,促进经济增长继续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总体态势良好,经济增长由政策刺激向自主增长有序转变,继续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与此同时,经济运行也面临物价高位运行、经济增速放缓、结构调整压力增大等多方面挑战。针对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要把握好宏观调控的方向、力度和节奏,既要把物价涨幅降下来,又不使经济增速出现大的波动,并利用有利时机推进经济结构调整,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巩固经济发展的好势头。
在宏观调控引导和市场机制调节的共同作用下,工业结构加快调整,钢铁、有色等产业集中度提高,一批高新技术产品产量成倍增加,企业兼并重组力度加大,落后生产能力淘汰步伐加快,高耗能产业过快增长的势头得到遏制。
投资结构进一步调整,农林牧渔、涉农产品加工、设备制造、运输等行业投资增幅扩大。特别是,针对房地产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国家加强市场引导和调控,使群众反映强烈的一些地方房价过快上涨的势头得到初步遏制。
今年各级政府对社会事业领域特别是农村卫生、教育等方面的投入进一步增加。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体系建设进展顺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覆盖范围进一步扩大。国家启动了在两年内解决2120万农民饮水安全问题的应急工程建设。“两免一补”资助目标基本完成,中央免费教科书资助的贫困学生扩大到3000万人。开展“万村千乡”市场工程试点,推进建立新型农村市场流通网络。
从区域经济发展看,西部大开发和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取得新进展,中部各省也发挥自身优势加快发展,东部地区在创新体制机制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一些资源加工和制造产业向中西部地区加快转移。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做好建设节约型社会近期重点工作的通知,全社会更加重视土地、淡水、能源、资源等的节约使用和集约利用,循环经济发展在一些地方和企业取得初步成效。
我国经济增长总体平稳,物价涨幅总体可控,结构调整积极推进,经济发展总体态势良好。
第一,经济增长总体平稳。上半年经济增速虽比去年上半年有所放缓,但仍处于平稳较快增长区间。内需拉动作用明显增强,民间投资保持较高增幅,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幅高位回稳。经济增速适度放缓,既有全球经济减速的影响,也是我国主动调控和市场需求变化综合作用的结果,总体上符合宏观调控的预期目标。
第二,物价涨幅总体可控。虽然食品、居住类价格同比涨幅仍处高位,但物价涨幅趋于收敛,价格上涨势头得到初步控制。第三,结构调整积极推进。从需求结构看,在投资和出口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下降的同时,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率提升。从生产结构看,农业生产投入增加,工业生产平稳增长,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较快,现代物流、软件、信息服务、文化创意等现代服务业发展态势良好。从收入结构看,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较快增长,财政对社会保障、教育和医疗卫生投入大幅增加,城乡居民转移性收入明显增加。
当前,应从两方面把握好宏观调控的方向、力度和节奏。一是要处理好保持宏观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与增强针对性、灵活性和前瞻性的关系。当前,稳定物价总水平仍然是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宏观调控的取向不能变。
与此同时,国内外形势复杂多变,必须增强宏观经济政策的针对性、灵活性和前瞻性。一方面,要坚持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使货币信贷增速逐步降下来,为稳定价格总水平创造条件;另一方面,又要充分考虑国内外形势的复杂变化对企业生产经营状况和实体经济的影响,以及政策的滞后和累积效应,增强政策的针对性、灵活性和前瞻性。
二是要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和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在控物价、稳增长和调结构之间找到“平衡点”,既要把物价涨幅降下来,又不使经济增速出现大的波动。
当前我们要针对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采取有效措施巩固经济社会发展好势头。
第一,保持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努力把物价涨幅降下来。当前,要继续采取综合措施,抑制物价过快上涨,力争使物价涨幅在后几个月降得多一些,为今后一个时期稳定物价创造条件。第二,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增强内需的拉动作用。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是增加就业、提高城乡居民收入的重要前提和基础。经济增长速度既不能过高,也不能过低。要着力扩大内需,增强经济自主增长力量,完善促进消费政策,促进城乡居民持续增收,鼓励发展新兴消费领域和消费业态,促进民间投资持续较快增长。同时,要高度重视外部市场环境变化对进出口贸易的影响,采取措施稳定外需,避免出口大幅回落对工业生产、就业和经济增长的负面影响。
第三,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力求取得更大进展。调整经济结构,是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先决条件。要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强产业关键核心技术研发,支持市场拓展和商业模式创新。要有针对性地解决中小企业资金紧张等突出困难,改善小企业发展环境。要遏制“两高”和产能过剩行业发展,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
第四,深化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激发经济发展的内在活力和动力。要推进财税体制改革,完善有利于产业结构升级和服务业发展的税收政策。要推进收入分配改革,积极构建居民收入和国民经济同步增长的机制。
目前经济生活中虽然出现了一些问题,但从根本上说,这都是发展中的问题、前进中的问题。我们坚信,中国共产党、中国政府和人民有足够的智慧和能力解决好当前面临的问题,完全可以驾驭中国经济航船胜利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