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价值、制度主体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三个维度
价值、制度、主体: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三个维度
日期:2008年7月20日 | 来源:国际研讨会论文 | 国公网 纠错补充 | 建议投诉 | 书签收藏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任务的明确提出并载入宪法,是我国政治发展历程中的一个历史性的进步。但明确任务并不意味着任务的完成。事实上,政治文明既是全面小康社会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它本身又是一个系统性工程,而重组优化这一系统的艰巨性、复杂性并不亚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所以,推进政治文明建设不仅需要我们具有必要的自觉性和坚定性,而且更需要我们加深对政治文明建设规律的认识。本文就以此为思考立论之基点,而对我国政治文明建设的系统性、层次性、内在逻辑性从政治价值、政治制度、政治主体三个维度进行解析,以期对推进我国政治文明建设能有所裨益。
一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性工程,学界政界对此深有体会和认同。但对这一系统的内部结构,学者的认识是有所不同的。如把政治文明高度概括为政治关系文明;有的把政治文明政治意识文明、政治制度文明和政治行为文明;有的则把政治文明建设概括为制度建设、思想建设和组织建设;还有学者提出政治文明应包括政治主体文明、政治关系文明、政治行为文明、政治文化文明和政治制度文明等方面。这种认识不同和存在争论是正常的,是会有助于认识的深化的。在这些已有认识的基础上,我们提出政治价值、政治制度、政治主体这一政治文明建设系统的三维空间,与同仁探讨。
每一种政治文明的确立,都首先是与这种文明赖以确立的政治价值分不开的,或者说,政治价值的确立和发展是与之相适应的政治文明得以确立的一个重要的前提条件。比如,封建社会的政治文明(这种文明是放到人类社会发展历史进程中的那一阶段以及与其前面发展阶段的比较观察的结果)的确立是与“君权神授”、“家天下”、“等级身份”、“人身生命自由的有限保障”(与奴隶社会的奴隶相比较而言的)的确立分不开的。资本主义政治文明的确立也是与“天赋人权”、“主权在民”、“有限政府”等政治价值的确立分不开的,它们充当了资产阶级革命的思想理论武器,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资本主义政治文明就是这些政治价值指导下的产物。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性与现代政治文明规定性的有机统一,它的确立和推进也离不开政治价值的确立。不仅如此,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对政治价值的依赖性要更强烈一些,因为社会主义制度的理想,不是象以前的社会更迭那样,以一种剥削制度代替另一种剥削制度,而是要否定任何剥削压迫和政治生活中少数人对多数人实行统治的合理性,建立一个没有人压迫人、没有人剥削人的社会。可以说,社会主义与以前的社会制度形态之间有着更为强烈的否定性关系。不首先确立代表社会主义合理性的政治价值而幻想简单依靠旧有社会制度的政治价值,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就无从谈起,社会主义的政治文明也更无从谈起。
从社会主义发展的实践看,马克思主义对社会主义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可以说,马克思主义就是社会主义赖以存在和发展的总体性价值诉求。但马克思主义必须是不断发展的马克思主义,必须是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人在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和把握上总体讲是比较好的。这集中表现在我们党既坚信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必将以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社会取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①的远
大理想,又紧密结合我国的实际国情,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任务的转变,相继提出和确立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建立、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离开这一当代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我们的政治文明建设就会失去正确的价值导向和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建设和推进还需要确立更为直接的政治价值,那就是自由、民主、法治、平等、人权等价值理念。我们不能因为这些价值理念首先是由西方资产阶级所提出的,在其现实政治生活中表现出强烈的服务于资产阶级的阶级性,而把它们视为西方的专利品。实际上,如果抛开其阶级性,那么自由、民主、法治、平等、人权本身更多的体现着某种普世性的现代政治价值理念,我们完全可以而且能够对这些价值理念加以扬弃和创新,使其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服务。而且,确立社会主义的自由、民主、法治、平等、人权等政治价值理念对我们国家的政治文明建设还有着更为直接的现实意义和针对性。这是因为我们国家有很长的封建专制历史,“旧中国留给我们的封建专制传统比较多,而民主法制传统很少。”②其后果是直到今天,我们还是能感受到家长制、等级观念、官本位、裙带风等封建性的东西在现实社会政治生活中作祟。这些根深蒂固的封建的专制人治观念不除,我们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就不能够很好的落到实处,社会主义制度能够更好的维护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更好的实现社会公平与正义的进步性、合理性和优越性就不能充分显现。
二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政治价值的开发与探求,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不可缺少的一个维度。但是,只有这一个方面的努力是不够的。在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实践中,还必须注意规则、制度方面的建设。
政治制度是针对人类政治生活而言的规则,是围绕权力的获取、分享、运用、限制,保障社会成员各种权利所建立的一系列规则的总和。政治制度并不是现代民主社会才有的,但现代民主社会的政治制度突出强调制约和监督公共权力,以保障公民民主权利的价值导向,并强调制度面前人人平等,从而与传统社会的政治制度形成鲜明的区别。
我国的政治制度就是以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健全法制、保障人权为价值导向的。这种政治制度的建设对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首先,这种政治制度尤其是法律制度具有普遍性、可预期性和强制性等特点,因而可以比较有效地克服单纯政治价值说教难以避免的“软”的缺陷。没有这种规范化的、赏罚分明的政治制度,社会现实中“所说”与“所做”之间的反差就还会大量存在,社会主义政治价值的实现就难以保障,而且最终会削弱这种政治价值的影响力和说服力;其次,这种政治制度的健全能够使现实政治权力和权利的运行实现有序化和可控化。因为政治制度从政治结构和运行规则两个方面为政治权力的运行提供了两个基本维度,换句话说,也就是明确了权力运行的边界,从而避免政治权力运行的失控所引发的混乱和腐败。政治制度在规范政治权力运行的同时,也会具体地反映和落实公民政治权利的分配和行使,进而规范公民的政治活动范围、内容和形式。再次,建国以来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曲折历程告诉我们,忽视民主法制制度的建设会造成多么严重的后果。一个时期,我们曾认为,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自然而然的会实现人民当家作主。殊不知,忽略民主政体和法制的建设,优越的国体就不能从社会实践层面充分体现出来。这一偏差导致了实际政治生活中以权代制,以言代制,以言废制的现象大量发生,导致了“文
化大革命”这一全局性的失误。邓小平在第三次复出后对此有着深刻的认识和总结。他指出:“我们过去发生的各种错误,固然与某些领导人的思想、作风有关,但是组织制度、工作制度方面的问题更重要。这些方面的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不是说个人没有责任,而是说领导制度、组织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③“现在我们要认真建立社会主义的民主制度和社会主义法制。只有这样,才能解决问题。”④
因此,我们今天的政治文明建设,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要把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加以规范化、制度化、程序化,使其“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⑤没有这种制度,就谈不上什么政治文明。
在现代社会,制度化的最主要形式就是法制化。要建立健全民主政治制度,首先要完善宪法。通过这一根本大法把人民主权和公民的基本权利,以及政治权力的实施,其运行规则、方式等进一步加以界定,使公共权力的行使以不侵犯公民宪法权利为界限。我们常把国家比作机器,那么宪法就是一国所有政治力量共同为这架“机器”设计的蓝图,它不仅规定其内部权力结构,而且也规定权力运行的程序及方向,使国家行为能够为社会成员所预测和控制。其次要树立宪法的权威,实行宪政。宪法是规定公民基本权利和国家权力分工与监督机制的根本大法。我们提出依法治国,依法治国的根本就是依宪法治国,依法办事首先是依宪法办事。不重视宪法的作用,不树立宪法的权威,依法治国也就失去了基础。要使宪法精神在实际生活中得到普遍实施,除了执政党的各级领导人,包括党的最高领导人率先垂范外,还需要在制度层面上提供保障。也就是说,任何一个组织、党派,任何一个官员,其行为如果违背宪法,都应受到追究。没有制度的保障,仅靠宣传教育,宪政理念是难以在实际中得到真正落实的。正如胡锦涛同志在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实行2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所说,“全面贯彻实施宪法,必须健全宪法保障制度,确保宪法的实施。”⑥再次,完善次级立法,把宪法的有关原则性制度规定,如政党制度、选举制度、罢免制度、司法制度、社会对公共权力系统的批评和监督制度、责任追究制度等等加以具体化和可操作化,并通过这些次级立法,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这一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特色和优势落到实处。但这里必须注意的是,次级立法不能与宪法原则相抵触,尤其是政府的行政法规和文件规定不能违背宪法和法律,人民代表大会对此要加强监督和审查,这样才可能比较有效地纠正现实存在的公共利益部门化,部门利益合法化的现象,维护宪法和法律体系的统一和尊严。
上述几个方面的制度建设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宪法所确立的社会主义根本制度明确了现实政治制度建设的根本方向;维护宪法权威的有关制度使次级立法和政府规章的颁布和执行保持正确的发展轨道;在宪法原则下的次级立法和政府行政法规又使宪法原则得以具体化和可操作化。这几个方面制度设计的宗旨,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的一段话来概括,那就是“建立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权力运行机制,从决策和执行等环节加强对权力的监督,保证把人民赋予的权力真正用来为人民谋利益。”⑦
三
制度建设在政治文明建设中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从一定意义上也可以讲,政治文明建设的关键性问题就是制度设计,制度安排,也就是制度性建设。通过这种制度建设,使我们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走向规范化,制度化、程序化。但是,制度又是从哪里来得呢?制
度从“写在纸上的规范”变为在社会生活中发挥实际作用的规范,其真正的基础又是什么呢?透过这些必要的追问,使我们不能不想到政治主体问题,或者说政治文明建设的系统中不能不包括政治主体的建设。
所谓政治主体简单来讲就是政治行为或政治角色的承担者。在实际政治生活中,政治权力和政治权利的行使、政治活动的开展、政治文化的传承和政治制度的维系都离不开政治主体。政治主体可划分为个体的政治主体和集体的政治主体,前者包括政治家、官员和一般公民,后者则是指相关团体和组织。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这里主要分析执政党和公民对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作用。
在我国,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这是历史的选择和现实的需要。因为没有党的领导就没有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政权,就没有国家的独立和统一。从现实来看,在我们这样一个有着13亿人口和多民族的发展中大国,各民族人民利益的广泛性和实现人民利益的艰巨性和复杂性,都需要有一个的坚强领导核心来处理好各种关系和矛盾,进而把全国人民的意志和力量凝聚起来。但与此相联系的是,党必须不断改善自身的领导,实现文明执政,这是我国政治文明建设能否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因为我们党现在“已经从一个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成为一个领导人民掌握着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已经从一个在受到外部封锁的状态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成为在改革开放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⑧党的地位、任务和环境的重大变化,客观上要求党从政治统治方式、领导体制、组织结构和运行机制、战略与策略、活动方式、对党员的要求等方面进行一系列调整和变革。⑨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自觉地进行着上述各方面的调整和变革,从而增强了党的表达和整合社会利益、制定政策并推进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对公民进行政治教育和政治社会化、培养吸纳社会优秀分子等作用和功能。这些调整和变革实际上意味着我们党从革命党、计划体制下的执政党向领导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执政党的转变。这个转变的成功,将会从根本上促进我国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发展。
公民是资产阶级革命后实施宪政的产物,它作为一个政治概念,含义是指有权利参加国家政治生活的政治人。在我国,国民或者公民的概念存在的历史还没有一百年。严格来讲,公民的概念只有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才正式出现在我国的宪法之中,而漫长的历史岁月给我们留下的则是“顺民”、“草民”、“子民”、“臣民”的称谓和记忆。这决不是表面上的称谓差异,而是代表着文化深处的某种质的不同。臣民是传统社会中统治者意志的消极服从者,它典型的代表着封建专制文化;公民则是现代共和制国家的主人,它反映的是凸显权利意识的公民文化。
臣民意识这一传统社会留下的遗产,虽然解放以来在理论制度层面已经基本被抛弃,但它对我们民族心理和现实政治生活的影响还远没有被消除掉。现在的一些广告及电视剧围绕着宫廷做文章,奴才、主子之声不绝于耳,还颇有市场的现实,在某种意义上就反映着两千年封建专制主义锻造的这种思想观念的浓厚的思想沉积物在当今还是以这样那样的形式顽固地存留于人们的内心深处。谁是某某某的人,谁是某派系或某地方的人,谁又是某家族的人,惟独作为国家公民的意识排在最后,只是具有了象征性意义。在这样的“差序格局”的文化氛围中,再好的制度设置,再好的体制,都可能沦为新瓶装旧酒的可悲结局。
所以,提高公民素质、培育公民文化对我们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具有着基础性的作用和意义。公民素质主要包括责任感、效能感、参政的技巧与能力、权利意识和维权
能力、义务意识和守法意愿等等。提高公民素质,有赖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也需要对我们的政治社会化的内容和方式加以改革创新,在内容上使其由单纯的意识形态灌输重点转向为培养适应民主政治要求的合格的社会主义公民服务,在形式上除了保持传统的理论宣传优势以外,更要着重从实践入手,正确引导公民的政治参与,增进公民对政治体系和民主程序的了解,传授公民政治知识,提高公民政治参与的技能;引导公民选择切实可行、与切身利益紧密相关的政治参与形式。在我国,培育公民意识和公民文化将是一项比创新制度复杂得多、也艰巨得多的工程,需要我们付出长期而又艰苦的努力。但这项工程我们必须抓紧实施,因为如果没有较高的公民素质和建立其上的公民文化,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就不会有坚实的根基。
四
我们把政治价值建设、政治制度建设和政治主体建设作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三维空间,并不是说我们的政治文明建设只包含这三个方面,我们这样讲只是意味着:政治价值、政治制度和政治主体在政治文明建设体系中所占的位置和层次要高一些,其它的一些内容如政治行为文明、政治组织文明等在某种意义上可以包容在这三个维度之中。
政治价值、政治制度和政治主体之间具有某种内在的逻辑关系。首先,主流政治价值是政治制度的内在灵魂,也是政治主体的文化思想核心。英国政治哲学家威廉•葛德文指出:“统治是建筑在见解上的”⑩用现代政治学一个时髦的术语来表达,也就是政治统治不能只是建立在威胁上,而主要应该建立在合法性基础上。政治价值在一定程度上就是政治合法性在理论上的集中阐释。在政治实践中,离开政治价值指导的政治制度是不存在的,而与正确的政治价值相偏离的政治制度,决不是什么好的政治制度,在政治实践中也不会发挥良好的作用。政治主体,尤其是作为集体政治主体的政治组织,无不是围绕着某种政治价值而建立和开展活动的,即使是作为个体政治主体的政治人,一旦不再有什么政治价值和政治信仰,就会因失去灵魂支柱而颓废,其结果或者是逃避现实政治生活而成为无政治人,或者是走向与现实主流政治价值和政治制度为敌的道路而受到制裁,结果不再成为现实的政治主体。其次,从政治制度的角度看,政治制度体现着政治价值,它应该是主流政治价值的具体化、规范化,为主流政治价值的最终实现提供保障。在一定意义上,政治制度成为连接政治价值和政治主体的中介。再次,在我们国家,无论是政治价值,还是政治制度,都是为实现绝大多数政治主体的根本利益服务的。而且,离开政治主体,政治价值的创新,政治制度的维系,都是不可能的,所谓徒法不足以自行,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在这个意义上,我们也就能理解列宁把研究人,发现有才干的人作为关键的问题,舍此,一切命令和决定不过是些肮脏的废纸而已。⑾邓小平在他晚年也讲,中国的事情能不能办好,社会主义和改革开放能不能坚持,经济能不能快一点发展起来,国家能不能长治久安,从一定意义上讲,关键在人。⑿
所以,我们当前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就要注意这一系统内不同方面、不同层次诸多内容的统筹兼顾。一方面,要继续致力于社会主义政治价值方面的建设,把远大理想与当前社会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增强我们主流政治价值对政治主体的感染力和说服力。另一方面,继续改革完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体系的建设,尤其是宪政体制的建设。另外从政治主体方面,加强公民意识、公民文化的灌输传播,在内心深处实现从“臣民”向现代公民的角色转变。
当然,在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现实进程中,不仅要有全面的观点,而且还要具有重点论的意识。结合对我们国家政治建设实际的认识和判断,我们认为,当前一个时期,重点应放在制度建设和公民意识公民文化的建设上。这是因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在社会主义政治价值的建设上是卓有成效的,在指导思想方面先后形成了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的理念,牢固树立了“以人为本”、“代表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政治价值追求,在国体上,我们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政权,这些政治价值是先进的,是优于资本主义的政治价值的。但是,我们这些优秀的政治价值还未能充分的发挥出来,甚至由于这些政治价值与社会现实的某些反差而削弱了其影响力。这不是由于上述价值观念的过错,而是由于作为国体实现形式的政体以及其它一些政治制度还没有健全和完善,远不像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法制那样已经发展到相当完备、相当高的程度,我们还没有形成一套足以充分体现人民当家作主的完备的具体民主制度和法制形式,使得作为政体的社会主义民主还很不成熟、很不完善,甚至还存在着比较严重的弊端。社会主义民主的这种具体制度和形式的不完善同它的国体实质之间的矛盾,在当前我国所处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表现得非常明显。因此,我们推进政治文明建设,就要注意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治的制度建设,尽快使人民当家作主的民主地位和民主权利得到充分实现和保障。
推进政治文明建设,当前还要突出适应社会主义民主和法治的以公民文化为核心的政治主体建设,这也应作为我们现实政治文明建设的一个重点。公民文化是民主制度的隐结构,只有公民文化发育到一定程度,民主制度才能建立,也只有得到公民文化的支持,民主制度才能得到巩固和健康运作。与制度上的成功设计相比,推动公民文化形成的任务更为重要。一些国家走向现代化的实践经验告诉我们:一个国家可以引进作为现代化显著标志的科学技术,可以移植先进国家中行之有效的工业管理制度、政治组织形式和其他制度,但是,当这个国家的大多数人不具操作这些设备和发挥这些制度的能力的时候,再完美的现代制度和管理方式,再先进的工艺技术,都将在与其格格不入的传统人手中变成一堆废物。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73页。② 《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32页。③ 《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10月第2版,第333页。④ 《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10月第2版,第348页。⑤ 《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1997年9月版,第31-32页。⑥ 《光明日报》2002年12月5日。⑦《党的十六大报告学习辅导百问》,党建读物出版社2002年11月版,第32页。⑧ 《江泽民在庆祝建党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学习辅导》,中共党史出版社,2000年7月版,第235页。⑨ 详见俞可平主编的《政治学通论》,当代世界出版社2002年10月版,第55-58页。⑩ 《政治正义论》第67页。⑾ 参见《列宁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87年10月第2版,第392页。原文为“要研究人,要发现有才干的工作人员。现在的关键就在这里;不然的话,一切命令和决定不过是些肮脏的废纸而已。”⑿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10月版,第380页。主要参考文献:
1、党的16大报告。
2、胡锦涛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上的讲话”。
3、《邓小平文选》第2、3卷。
4、韩旭:“政治文明研究的新进展”,《政治学研究》(季刊),2004年第4期。
5、俞可平:《政治学通论》,当代世界出版社2002年10月版。虞崇胜:《政治文明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年2月版。
【转自 国公网 】
第二篇: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2003年2月26日在党的十六届二中全会上讲话的第一部分)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实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重要组织形式。它们集中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色和优势。把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坚持好、完善好,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坚持好、完善好,对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对于巩固我们党的执政地位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对于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共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义十分重大。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最重要的是要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要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十六大把这方面的内容写入了党领导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的基本经验。十六大提出,要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保证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依法履行职能,保证立法和决策更好地体现人民的意志。十六大还提出,要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坚持“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加强同民主党派合作共事,更好地发挥我国社会主义政党制度的特点和优势,保证人民政协围绕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发挥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的作用,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这为我们在新世纪新阶段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指明了前进方向,提出了明确要求。各级党委都要从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大精神的高度,围绕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切实加强和改进对人大和政协的领导,充分发挥各级人大和政协的作用,不断巩固和发展民主团结、生动活泼、安定和谐的政治局面。
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都是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必然要求。大家普遍反映,十六大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任务提得好,适应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要求;按照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要求来推进各方面的工作,党和国家的事业一定能够更好地向前发展。如何正确认识和把握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任务,如何把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切实推向前进,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加深认识。在这个过程中,有三个问题是我们必须把握好的。
第一,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我们党领导人民坚持和发展人民民主长期实践的必然结论。我们党从诞生那一天起就以实现和发展人民民主为己任,并为之进行了长期奋斗。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英勇奋斗,就是要推翻人压迫人的社会政治制度,建立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权,为实现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创造政治前提。1949年6月15日,毛泽东同志在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上讲话时强调,必须打倒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的统治,才能使我们伟大的祖国脱离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的命运,走上独立、自由、和平、统一和强盛的道路。这段话集中阐述了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斗争的目的,也表明了我们党追求人民民主的一贯主张。我们党领导建立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抗日战争时期在根据地建立的三三制政权,解放战争时期在各解放区建立的人民政权,都实行了人民民主的原则。所有这些,都为我们在革命胜利后建
立人民民主的全国政权积累了重要经验。大家都知道,1945年7月,民主人士黄炎培在访问延安同毛泽东同志谈话时说到,希望将来中国共产党建立的政权能够跳出旧政权“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周期率。毛泽东同志说,我们已经找到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率,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领导人民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政权,进行了广泛的民主实践,实现了几千年来中国政治由封建专制向人民民主的伟大跨越。由于“左”倾错误的影响,由于经验不够和制度不健全,在十年内乱期间,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受到严重破坏,给党和国家的事业带来了重大损失,教训是十分深刻的。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在吸取正反两方面经验的基础上,把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摆到了事关社会主义现代化成败的高度。邓小平同志强调:“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他还提出,要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相应地进行政治体制改革。邓小平同志的这些重要思想,为我们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指导。十二大明确提出,要把我国建设成为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十三大制定的党的基本路线提出,要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江泽民同志多次强调,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和完备的法制,是我们的根本目的和根本任务之一,也是人民群众的共同愿望;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就是要兴利除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无论在什么情况下,我们都要牢牢掌握社会主义民主的旗帜。他还强调,社会主义愈发展,民主也愈发展;我们要在实践中积极探索规律,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使它在21世纪展现出更加蓬勃的生命力。十四大在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的同时,提出要使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有一个较大发展。十五大明确提出,要继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进一步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并把依法治国确立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这些年来,我们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取得了新的重大成果,充分调动了全国各族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增强了党和国家的活力,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政治保证和法律保障。
我之所以要作这样一个历史回顾,就是要说明,发展人民民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我们党对自己一贯坚持和实行的发展人民民主的方针的新总结、新概括。全党同志都要深刻认识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大意义,坚定不移地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
第二,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纵观人类政治文明发展史,任何一种类型的政治文明都有鲜明的阶级性。我们要建设的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这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的。牢牢把握这一点极为重要。如果这一点把握不好、把握不牢,走偏了方向,不仅政治文明建设很难搞好,而且会给党和
人民的事业带来损害,影响社会政治稳定,影响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全党同志特别是领导干部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坚定不移地推动政治文明建设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
坚持政治文明建设的正确方向,关键是要把握好以下三点。一是,推进政治文明建设,最根本的是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这是我们推进政治文明建设必须遵循的基本方针,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区别于资本主义政治文明的本质特征。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削弱党的领导,脱离党的领导,放弃党的领导,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就不可能建设好。中国共产党执政就是领导和支持人民当家作主。必须积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保证人民依法行使民主权利,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幸福生活。必须坚持依法治国和依法执政,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使党和国家的各项工作、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走上制度化、法律化的轨道。宪法和法律是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相统一的体现。党领导人民制定宪法和法律,并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党员和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都要成为遵守宪法和法律的模范。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必须坚持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不能削弱和放弃人民民主专政;必须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不能搞西方那种议会制度;必须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不能削弱和否定共产党的领导,不能搞西方那种多党制。二是,推进政治文明建设,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的政治发展道路。十六大指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对自己选择的政治发展道路充满信心,将坚定不移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推向前进。这是一句含义十分深刻的话,就是说,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必须从我国的国情出发,坚持走自己的路。我们党和人民选择的政治发展道路,是党领导人民经过长期探索和实践而开辟出来的,是一条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要求的政治发展道路,也是一条充分体现全国各族人民根本意愿和根本利益的政治发展道路,我们要始终不渝地走下去。三是,推进政治文明建设,要坚持和发展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特点和优势。我们坚持党的领导,实行民主集中制,充分发扬民主,大力推进法治,既能够充分反映广大人民群众的要求,使政治生活充满活力,又能够保持全国的集中统一,提高工作效率,保持社会政治稳定。我们要借鉴人类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但绝不能照搬西方政治制度模式。世界上一些发展中国家盲目照搬西方政治制度模式,导致了严重的社会政治后果,这方面的教训我们一定要引为警戒。
第三,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是一个内容广泛的系统工程,需要我们进行多方面的长期努力。政治文明建设涉及政治思想、政治制度、行政管理、法制建设等方面,需要有领导、有步骤地全面加以推进。要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思想,坚持用社会主义政治思想武装党员、教育人民,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指引和思想保证。要大力加强政治制度建设,不断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各项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保证人民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维护和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要坚持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加强立法工作,提高立法质量,推行依法行政,维护司法公
正,提高执法水平,加强法制宣传教育,为推进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保持良好的社会秩序和维护社会政治稳定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总之,我们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不断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不断完善保证广大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各项制度,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扎扎实实地把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推向前进。
第三篇: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
一、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
具体讲,政治文明指人类社会政治生活的进步状态和政治发展取得的成果,主要包括政治制度和政治观念两个层面的内容。从现代意义上理解政治文明,可有以下三个角度:一是政治文明意味着一种得以产生并具有持续生命力的政治形态。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有资本主义的政治文明,也有社会主义的政治文明和人类共同的政治文明。二是政治文明意味着社会政治领域的进步。三是政治文明更意味着政治的发展。
党的十六大报告,把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确定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目标。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民主制度
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尊重和保障人权。
2.法制建设
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坚持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社会全面进步和加入世贸组织的新形势,加强立法工作,提高立法质量,到2010年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3.依法执政
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党的领导主要是政治、思想和组织领导,通过制定大政方针,提出立法建议,推荐重要干部,进行思想宣传,发挥党组织和党员的作用,坚持依法执政,实施党对国家和社会的领导。
4.决策机制
改革和完善决策机制。要完善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切实珍惜民力的决策机制,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二、五位一体
“五位一体”是十八大报告的“新提法”之一。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着眼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党的十八大报告对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作出“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第四篇: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
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
摘要:推动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必须在明确社会主体的基础上着力解决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和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社会主义政治权力的传承和交接、社会主义政治伦理基本守则的制定、社会主义三大文明协调发展、加强社会主义舆论监督和民意调查等几大问题。
关键词:社会主义 政治文明 民主法制 舆论监督
人民成为社会的主体、社会的主人,这是社会主义社会最根本的特点、最大的优势,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极大进步。社会主义社会的政治文明建设、政治体制改革,应当以此为最根本的出发点。
一、政治文明建设要着重解决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和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的问题
民主是社会主义题中应有之义,邓小平曾经反复强调,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民主与社会主义有着本质的联系,这是由人民是社会主义社会的主体、主人这一本质所决定的。我们已经建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建立了与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合作共事的社会主义政党制度,还进行了政治体制方面的其他一些改革。现在党中央又提出了要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可见这种民主还需要进一步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建设又是同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密切相联系的,所以党中央又提出了要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的任务。怎样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和健全社会主义法制,是我国政治体制改革和政治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课题。
二、政治权力的传承交接问题应当成为政治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
政治文明建设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就是有关政治权力传承交接的领导制度、组织制度、干部制度的改革和创新。
邓小平在总结“文革”十年浩劫的经验教训时指出,从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干部制度方面来说,主要的弊端就是官僚主义现象,权力过分集中现象,家长制现象,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现象和形形色色的特权现象,并具体地分析了这些现象的种种表现和产生的原因、解决的办法。领导制度、组织制度、干部制度,都涉及到政治权力的传承交接问题,这个问题的解决是应该提到加强政治文明建设的议事日程上来了。在这个问题上进一步加以解决,进一步加强民主化、法制化和程序化,关系到我们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三、制定社会主义政治伦理的基本守则
进行政治文明建设,免不了要涉及政治伦理问题。对于当政者、掌权者,除了一般的为人之道外,还应当提出更严格的、更有针对性的政治伦理要求,这在政治文明建设中是一项重要内容。
为政者的诚信应当成为第一要务。瞒上欺下、搞数字政绩、报喜不报忧,尔
虞我诈、妒能嫉贤者不配当领导者。
为人正派、公正是为政者的必备条件,对人对事都应秉公办事。对近者亲远者疏,对敢于监督揭发自己者怀恨打击报复者也不配当领导。为政者是人民的公仆,执政为民是对为政者的基本要求。贪赃枉法、以权谋私者不但不能当政,而且应当受到严厉的制裁。
为政者必须勤政爱民。吃喝玩乐、腐化堕落,对人民的疾苦漠不关心者,不能当领导。
为政者应当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对己宽对人严者,不配当领导。贿选拉票、跑官要官、买官卖官,要严肃查处,绝不能让其坏了政风政纪。
与黑社会相勾结,充当保护伞,称霸一方,危害百姓者,应当坚决制裁,决不手软。
小肚鸡肠,大事不闻不问;遇有责任互相推诿、上推下卸,遇有权利互相争夺、各不相让,不能团结共事者,不能为官。这里提到的有些问题超出了伦理道德的范畴,但是对于为政者、掌权者先作为政治伦理的要求提出,如果触犯了刑律,当按法律加以制裁。
四、政治制度文明建设要与经济、文化、科学、教育等各项制度文明建设协调发展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不但要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而且政治制度的文明建设,与经济、文化、科学、教育等各项制度的文明建设也要协调发展,它们之间是相辅相成、互为条件、互相促进、互相制约的。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虽然也进行了一些尝试和改革,但相对比较滞后。要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巩固和壮大爱国统一战线,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供强有力的政治保证。要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着力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不断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改革和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五、加强舆论监督与民意调查
加强政治文明建设,还要加强舆论监督,建立畅通的民情民意的采集、公示、反馈机制。
一些贪污腐败分子并不太害怕群众监督,因为他们手中有权。但是,他们却非常害怕舆论监督,他们的腐败行为一旦在媒体上曝光,就很难逃过党纪国法的惩处。所以,舆论监督是防腐倡廉的一个重要武器。当然舆论的作用还不仅仅限于此,它还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方针得到落实的好助手。
现在,我国还未出台新闻法、出版法,对媒体的管理还停留在政策管理的层次,还未上升到法律管理。怎样在媒体的责任与权利之间求得平衡,既能体现宪法中的有关新闻、出版、言论自由的原则,给媒体以法律的保护,又能体现媒体自身的责任,加强自律、责任意识,在媒体违规违法时可依法制裁,是有不小的难度,但总可以通过借鉴国际上的通常做法,总结我国自己的经验来加以解决的。与舆论监督紧密联系的还有一个舆情即民情民意的采集、公示、反馈机制的建设问题。这种机制我国不能说完全没有,但还不是很健全、很规范、很畅通、很有影响力。在我国早已有党、政领导机关接待上访信访的机制,解决了不少问
题,但这还只能被动地接受送上门来的信息,还缺少可以主动设置议题,包括就重大政策措施的出台、重要的人事任免、各级干部的考核等重要事项主动地征询人民群众意见的机制。现在已经出现了某些民调机构,某些媒体上也出现了一些民意、民调的内容,某些党政机关也采取了一些调查民意的措施,但毕竟还只是一些雏型,很不规范、也缺少影响力,急须制定专门的法律法规来加以促进和规范,使之成为独立的、规范的、透明度高的、公开公正的民调机制,使之逐步发展和成熟起来,成为我们党和政府依法治党治国的得力助手。
【参考文献】:
[1]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2]李慎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N].人民日报,2003-01-21(9).
第五篇:与时俱进,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与时俱进,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2010届法学专业何水常
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任何一个社会的社会结构和社会生活大体上可为经济、政治、文化三基本方面。与此相联系,人类文明也大体上划分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三个组成部分。因此,党的十六大提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没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的科学论断,这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正确把握。认识和遵循这一规律,才能自觉投入社会主义政治建设实践,形成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不竭动力,推动社会主义政治建设不断从胜利走向更大胜利,推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早日实现。那么,怎样才能与时俱进.创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呢?首先是民主立国。这是同人民是国家主人不可分割的。利会主义和民主是共命运、同呼吸的。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也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社会主义越发展,民主也愈发展。利会主义民主的本质就是人民当家作主。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要求以人民民主为立国之本。依据社会主义民主原则、民主理论来建没高度民主、高度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努力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共产党执政就是领导和支持人民掌握国家的权力,实行民主选举,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和民主决策,保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尊重和保障人权,充分发挥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主动性、创 1
造性,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进步,保证党始终发挥总揽全局、协凋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核心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是人民真正当家作主,人民打江山、人民坐江山,人民享有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的民主权利。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从根本上解决了民主的根本属性问题。人民主权最集中地表现为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行使国家的最高权力,各级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权力都是人民给予的,应对人民负责并报告工作。政治体制改革要把握人民主权原则,使人民的民主权利得到真正落实并用制度彻底巩固下来。这不但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决定的,也是我们党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因此,社会主义政治体制的改革,核心就是落实人民当家作主,各级人民代表要做到人民真正选举;各级政府主要干部要做到由人民真正选举;广大人民要能够真正管干部、民主监督干部;广大人民要真正享有宪法规定的自由;各级政府要真正落实办事民主、公道、公开、公平、公正、透明。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要真正统一起来。
其次,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又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在我们国家中处在执政地位,成为国家政权的领导核心,这是在长期艰难曲折的革命和建设中形成的历史选择。党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政治设计者、组织协调者、思想引导者和行动带领者,党对整个国家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领导是以党内民主建设的经验为基础的,党内民主建设和民主生活的状况,通过党的领导
作用和示范作用会直接影响人民民主建设和人民民主生活的状况。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一定要围绕和体现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来进行。要使我们党领导好国家,一定要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从严治党是对党的全面要求,贯穿在各个方面。首先要从严治好党和国家的领导干部,必须严格要求,严格教育,严格把关,严格挑选,严格监督,严格管理,对违纪行为严肃查处,决不姑息养奸,使各级干部认真做到执政为民。
社会主义国家是人民选举产生的政治权威,代表人民行使公共管理权力。国家权力的限定和强化,是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有利于在政治上保障公民权利和自由,使国家真正成为执行人民意志、维护人民根本利益的工具。社会主义国家的权力配置应以民主权的统一行使为基本原则。因此,必须坚持执政党统一行使对国家大事的决策权、对国家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的管理权;同时,必须坚持国家权力机关统一行使立法权。在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中,人民当家作主是它的主体和核心。但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优势。为了大力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首先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和力量之源,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根除腐败和不正之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必须积极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做政治文明的表率;党要坚持自己的政治发展道路,开创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同时,作为执政党,又必须对自己领导方式方法进行改进和创新。使党自身的思想观念、组
织结构、运行机制和活动方式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不断超越自己,不断运用新的实践、新的经验和新的理论去解决党在现代化进程中所面临的各种问题。努力提高驾驭市场经济和国际经济竞争的能力,提高运用民主和法制的方法进行领导的能力,提高按照科学规律办事的能力,提高实行科学文明的领导方式和方法的能力,提高拒腐防变的抵御风险的能力。
第三,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按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务,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依法治国把坚持党的领导、发扬人民民主和严格依法办事统一起来,从制度和法律上保证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方针的贯彻实施,保证党始终发挥统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
“依法治国”的主体首先是人民;其次是由人民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的人大;再次是人大选举产生、对人大负责、受人大监督的其他国家机关,比如行政、审判等机关。在这三个层次的治国主体中,人民是最高层次的主体,“依法治国”所依之“法”,是规范化了的人民意志;“依法治国”中的“国”,首先指的是国家机器、国家权力。依法治国实际上就是规范国家机器,治理或约束国家权力。依法治国,从本质上说,就是维护人民的主人翁地位,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权力的实现。因此,为了维护人民主人翁地位,保证人民行使当
家作主的权力,保护公民的民主权利和人权,就必须加强制度建设,使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有切实的制度保障,有严格的规范约束,有公正、公平、公开、完备的程序。我们必须保持依法治国,使我国的政治体制最终从根本上实现由个人高度集权的人治型体制向民主法治型体制的转变,从制度上为保证党和国家实现长治久安创造条件,从而为政治体制改革目标任务的完成提供坚实的法治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