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山东高校教师岗前培训 —大学教学论复习要点
大学教学论
第一章 大学教学引论
1.大学教学论是由高等教育学与教学论相互交叉而形成的一门新兴学科。从学科发展的渊源来说,它是教学论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延伸和拓展,是教学论学科新开辟的领域。
2.教学问题是教育学研究中的核心问题,教学论是教育学科群中的一个重要学科
3.德国的拉特克是第一个倡导教学论的人。
4.夸美纽斯的《大学教学论》和《分析性教学论》被认为是教学论的经典著作,奠定了这门学科的基础。
5.赫尔巴特是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1806年所著的《普通教育学》是教育理论的代表作。
6.观念是赫尔巴特心理学中最基本的术语,其含义是指事物呈现于感官、在意识中留下的印象。统觉是他心理学中的另一个重要概念。
7.凯洛夫是苏联著名的教育家。他把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概括为:感知-理解-巩固-应用四个阶段。8.杜威反对传统的课堂教学,主张以儿童为中心,认为班级授课制是消极的对待儿童。反对以教师为中心。
9.布鲁纳的教学论思想突出表现在对学科基本结构的重视和对发现法的提倡上。
10.布鲁纳认为,使用发现法可以提高智慧的潜力,能使外来动机向内在动机转化,能使学生学会发现的探索方法。
11.大学教学论要真正成为一种理论研究,不仅要有研究的对象,更要有研究的问题。
12.高等教育的时代发展急切的呼唤大学教学论的诞生,大学教学的专门研究成为高等教育研究领域中的一大阵地。
13.大学教学评估是国际上监督和评价大学教学质量的能用做法,也是确保大学组织健康成长的有效机制之一。要发挥好大学教学质量水平评估的重要作用,就必须建立科学合理的大学教学质量评估体系。
14.大学的职能主要包括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现代社会所需要的高级专门人才,不仅要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与技能,而且还要具有开放的意识、进取的精神与健全的人格。
15.文艺复兴之后的西方大学的发展先后经历了英国大学传统、德国大学传统、美国大学传统和苏联大学传统,其教学传统也经历了与此对性的递变过程。
16.大学在创始就表现了教学上的自治性、国际性、综合性等特点。
17.1809年洪堡建立了柏林大学,提出了大学自治、学术自由、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主张。在19世纪,德国通过制度创新,逐步成为世界大学的中心。
18.1912 年,蔡元培作为教育总长主持制定了《教育部大学校令》,确定了大学教育“教授高深学术、养成硕学闳才、应国家 需要的”宗旨。
19.春秋战国时期,在齐国出现了一所著名学府---稷下学宫,成为百家争鸣的思想重镇。汉代的太学和国子监,宋代出现了书院,意味着中国民间高等学校的诞生。书院是中国古代学者研究学问、聚徒讲学的教育场所。
第二章:大学教学的哲学基础
1.杜威是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和教育家,是现代教育思想最重要的代表人物、所著的《民主主义与教育》全面的阐述了实用主义教育理论。2.杜威提出“存在即被经验”的命题。杜威认为“真理是令人满意的东西”,“真理意味着成功”,甚至把反映客观事物规律的科学说成是人造的工具。3.杜威高度重视哲学和教育的联系,认为哲学就是教育的最一般方面的理论“哲学是教育的普遍原理,教育是哲学的实验室。教育须根据普遍原理而实施,而普遍原理则根据教育实施的结果来考核。4.杜威认为课程教材必须与现在生活的经验联系起来。杜威把建设一个充满活力的民主社会与大学教学的民主精神联系起来。
5.永恒主义教育是20世纪30年代在美国产生并有着重要思想的教育流派。它以实在论的哲学观为依据,提倡古典主义教育传统,反对当时极为流行的实用主义和进步主义教育观,属于现代西方教育理论中的新传统流派。永恒主义有明确的哲学基础—古典实在论。
6.美国教育家赫钦斯在其代表作《美国高等教育》中写道:教育的一个目的是要引出我们人类天性中共同的要素。这些要素在任何时间或任何地方都是相同的。
7.永恒主义者以古希腊哲学为主要理论基础,提倡古典主义教育传统,高呼“回到古希腊去”“回到柏拉图去“力图恢复传统教育。
8.永恒主义认为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发展人的本性,把人塑造成人,并且人的本性是永恒不变的。永恒主义认为人文学科应当永远居于课程的中心,经验科学只能处于次席。
9.在师生关系的问题上,永恒主义者批评了杜威的“儿童中心论”认为它过分了儿童的兴趣在教育中的作用。
10.在高等教育的内容上永恒主义主张通识教育。赫钦斯(永恒主义)认为,大学之道首先在于所有不同科系不同专业之间必须具有共同的精神文化基础,这就要求所有学生应该接受一种共同的教育,这就是通识教育的主张。11.1945年美国哈佛大学课程规划委员会提出“自由社会中的通识教育”的报告书,主张通识教育所培养的“完整的人”应具有四种心智特质:能有效的思考;能清晰的沟通思想;能适切地判断是非;能辨识普遍性的价值。
12.赫尔斯认为,对西方人而言,对共同人性以及本族群的属性,这种永恒性的研究。其精华首先体现在西方文明自古以来的历代经典著作中。
13.人文主义是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在美国兴起的一种反对行为主义倾向的心理学流派,其代表人物是马斯洛、卡尔.罗杰斯、乔治.凯利。14.人本主义的教育理论是根植于其自然人性论的基础之上的。
15.马斯洛认为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发展人的个别性,协助个体把自己作为一个独特的人来认识,帮助学生实现他们的潜能。罗杰斯认为,促进学生学习的关键不在于教师的教学技巧、专业知识、课程计划等等,而在于教师和学生之间特定的心理气氛因素。
16.人本主义的教学者认为,学生是一个独立自主的个体,学生的发展、成长应与他自己相比较,看他是否比以前更进步。
17.当代美国大学三个结合的教育,就贯穿了这样一条红线,即以学生为中心,一切为了学生的成长,一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一切都让学生自主选择、自我负责。
18.建构主义也译作结构主义,建构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有让.皮亚杰、维果斯基、劳伦斯.科恩伯格、罗伯特.斯滕柏格、卡茨等。
19.建构主义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的主动建构,强调质疑,批评性思考在知识建构中的重要作用。
第三章:大学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
1.大学课程体系是大学教学范畴中具有实质性的组成部分,这些实质性内容是教育实现其预期目标的中介,是教育对学生的直接影响源,合理的课程可以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教学计划是学校保证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规格的重要文件,是组织教学过程,安排教学任务,确定教学编制的基本依据。2.课程的理解:
课程即学科,这是较早、影响较深远的一种观点。通常表现为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科书三种物质载体。特点是:
①课程体系按照科学的逻辑进行组织; ②课程是社会选择和社会意志的表现; ③课程是既定的,先验的、静态的;
④课程是外在学习并凌驾于学习者之上的,学习者必须服从与课程。
课程即经验(杜威的观点)特点:经验课程的特点表现为:
①课程是从学习者的角度出发和设计的。
②课程是与学习者的个人经验相联系、相结合; ③学习者是学习的主体。课程即活动。这种观点的基本思想是:课程是人的各种活动的总和,学习者通过与活动对象的相互作用而实现自身各方面的发展。特点:
①强调学习者是课程的主体,以及学习者作为课程主体的能动性;
②强调以学习者的兴趣、需要、能力、经验为中介来实施课程;③强调活动的完整性,突出课程的综合性和整体性;
④强调活动是人心理发生发展的基础,重视学习活动的水平、结构、方式,特别是学习者与课程各因素之间的关系。
3.隐性课程研究的萌芽,可以追溯到美国教育家杜威的“附带学习”,即指学习中自然而然产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
4.学科课程也称分科课程,是一种主张以学科为中心来编定的课程。优点是它的逻辑性、系统性、和简约性,有利于学生学习和巩固知识,同时也便于设计和管理。
5.经验课程又叫活动课程或生活课程,是旨在培养具有丰富个性的主体并以学生的主体性活动经验为核心组织起来的课程。
6.通识教育通过为学生提供宽广的教育基础,促进学生智力,情感。态度和思维方式的全方位发展,使其成为一个良好的社会公民和全面发展的人。6.通识课程和专业课程的不同之处在于:通识课程面向全校学生开设,专业课程仅仅面向某一学院或某一学科,专业开设。
7.教学大纲一般分为说明、正文、和附录三部分。8.教学大纲应突出重点,贯彻少而精的原则
9.教科书和讲义是教材的主体部分,故人们常把教科书和讲义简称为教材。
10.教材内容的组织和编排方式:
教材内容的组织方法:逻辑式组织和心理式组织。教材内容的编排方式:
①直线式排列②螺旋式排列
11.按照前苏联教育家维果斯基的观点,学生存在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已经完成了的现有的发展水平,二是正处于形成状态之中、经过努力可以达到的发展水平。
第四章:大学课堂教学
1.所谓教学方法设计,就是围绕一定的教学目标,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以及手段条件因素,设计教学要采用的策略、方法及其组合。2.常用的教学方法:①讲授法:是教师通过简明、生动的口头语言向学生传授知识、发展学生智力的方法。讲授法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雅典剧院的兴起和柏拉图的学园。它至今仍是大学课堂教学的主要方法。②课堂讨论法:讨论法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就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和热点问题、组织学生以全班或小组的形式。围绕教材中的中心问题各抒己见,通过讨论或辩论活动,获得知识或巩固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根据讨论的目的课堂讨论法的类型可分为:知识性讨论和学术性讨论。
③问题教学法容易将理论知识与现实问题结合起来,也容易将书本知识与学生的困惑结合起来,由此也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活动。
④练习法: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巩固知识、运用知识、形成技能技巧的方法。
⑤读书指导法:专业性阅读包括消化性阅读、独立性阅读和研究性阅读三种类型。
3.教学组织形式是根据一定的教学思想、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及教学的主客观条件,组织安排教学活动的方式。
4.班级授课也称为班级教学,是根据年龄和知识程度把学生编程固定人数的班级,由教师按照教学计划统一规定的内容和时数,按照课程表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最早由夸美纽斯提出),我国采用班级授课最早的1862年开办的京师同文馆。5.班级授课的局限主要有:
1)教学活动多由教师做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独立性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
2)学生的学习主要是接受性学习,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提高其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3)时间、内容和进程都程序化、固定化,难以在教学活动中容纳更多的内容和方法。
4)由于以课为活动单位,而课又有时间限制,因而往往将某些完整的教材人为的割裂以适应课的要求。
5)教学面向全班学生,步调统一,难以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不利于因材施教。
6.专题讨论最早16世纪德国虔敬派教育家弗兰克创办的师范学校。美国的凯勒提出个别教学制,主要用于大学和中学的教学。
7.小队教学的基本做法:由若干名教师组成教学小队,共同负责一个班或几个平等班的教学工作,共同制订教学计划,并根据各人所长,分工合作,完成教学任务并评价教学效果。
8.实行小班化教学目的是为了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要,为课堂教学的互动与探索提供充分的机会和便利。
9.网络教学资源建设的主体首先是任课教师,另一大主体是大学生自己。
10.教学手段是构成教学系统的要素之一,是为了实现预期教学目的,方便教学活动而采用的工具、设备及其系统。
11.传统教学手段是指在传统教学中所使用的一切教学媒体的总和。
12.多媒体技术通常是指对文字、音频、视频、图形、图像、动画等多媒体信息通过计算机进行数字化采集、获取、压缩(解压缩)、编辑、存储等加工处理,再以单独或合成形式表现出来的一体化技术。
13.所谓现代教学手段是指基于上述技术基础、具有如上所述特征的教学手段,主要体现为多媒体为外显标志的教学手段。第五章:大学教学新模式
1.案例教学源于19世纪70年代的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后流传于欧美和其他国家。最先运用于法学和医学教育,其后运用于管理学和其他学科领域。1998年全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指导委员会提出在教育硕士培养中大力推广案例教学法。
2.案例教学中一个主要的问题就是案例在教学中的运用,它是案例教学区别于其他教学模式的关键所在。1992年,美国学者舒尔曼指出,案例教学是教育学与教学案例的联合应用。案例方法是教育学的一种形式。而个案研究是定性研究的一种形式。情境性也即案例性,是案例教学区别于其他教学模式的根本所在。
3.教学案例是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编写出来的实际案例,具有典型性、代表性和非偶发性,这是案例的关键特征。
4.案例教学强调学生要以拟真的情境中进行体验,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体现了当今“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5.在教学方式上,传统教学的典型特征是填鸭式,即教师讲学生听的单项传递的独白式教学,而案例教学的特点是讨论式,教师可以参与学生的讨论,而不是权威性的,教师和学生可以双向沟通。6.针对性是案例选编必须遵循的首要原则。案例的针对性主要体现在:一是必须针对教学目的选编案例;二是必须针对学生选编案例,所选案例不能超出学生的知识范围和理解能力。
7.案例教学作为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一般包括:选编案例、引入案例、分析讨论案例和评价案例四个环节。
8.案例呈现的方法主要有文字描述法、录音录像展示法、真实情境表演法等
9.分析讲解案例是案例教学最重要的一步,这一环节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引导学生对案例的思考、分析、讨论,使学生对案例有较深刻的认识,总结归纳出带有普遍规律性的理论,进而促进知识的内化。
10.双语教学的主要三种类型:全外型(沉浸式双语教学),它源于加拿大的双语教育实验,半外型、混合型。
11.我国双语教学采用渐进式教学模式,它具体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采用渗透型教学方法。第二阶段,采用交替型教学方法。第三阶段,采用示范型教学方法。大学开展双语教学在课程选择上,可以考虑先从非统考学科开始,或从一些前沿的学科如电子信息、国际贸易、生物科学等学科开始。
我国双语教学突出的矛盾是师资不足,水平不高 12.20世纪90年代诞生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多媒体网络教学。网络教学是在一定的教学理论指导下,应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通过教师、学生、媒体等多边多向互动和对多种媒体教学信息的收集、传输、处理、共享,来实现教育教学目标的教学模式。
13.1998年9月,教育部批准清华大学、湖南大学、浙江大学、北京邮电大学作为现代远程教育首批试点高校。
14.讲授式教学模式的特点是以教师为中心,系统授课。利用internet实现的讲授型网络教学模式可以分为同步式和异步式两种。
15.研究性教学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面向知识经济的挑战,国际社会比较普遍认同和实施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
第六章大学实践教学
1.实践教学在学生活动方面属于实践活动,但从整个教学目的来看,仍然属于认识活动范畴。大学实践教学活动是指大学生除了课堂理论学习之外的各种实践环节,既包括与社会实际、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校外实践,又包括与课堂理论学习相结合的校内实践。
2.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作用表现得尤为突出,大学生成为活动的真正主体。
3.与理论教学相比,大学实践教学具有更强的开放性。大学实践教学的内容已经不仅局限于教材的知识体系,而是延伸到社会生产实际和社会生活相关的各个领域。
4.大学实践教学应构建整体的综合实践能力培养目标。
5.职业性实践教学环节主要包括综合职业技能训练、见习、实习实训等几种形式,其核心是实习实训。
6.设计性实验教学是由教师指定课题或学生自拟课题,根据所学内容确定实验方案,选择实验方法和步骤,选用仪器设备,独立操作完成实验的过程。7.实验技能形成的过程包括三个阶段,即认知阶段、联结阶段、自动化阶段。
8.目前,一般用生成子表征实验操作技能 9.中等动机水平具有最佳操作效果
10.批阅实验报告是实验教学的延续,它可以帮助老师更好的了解学生的情况,同时也加深学生对实验的理解和掌握。
11.实验考核的方法主要有笔试(实验方案、仪器原理、实验原理、实验结果分析等)、操作考试(每人独立操作,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平时考核(出勤、实验表现、实验报告情况等)。
12.实验教学从理论教学中解脱出来,确定自己的独立地位,这是大学教学改革中的一个趋势。13.实习可以看成是到职业场所的初衷,校内实训可以看成是实习的准备或模拟实习。
14.学年论文(课程设计)是指在一定学年或一门课程范围内进行论文写作或技术设计的初步训练。15.学年论文属于习作性作业,不同于课外作业。16.毕业论文的教学组织主要分为三个阶段:选题指导、过程指导和审查、评定与答辩。
17.大学生实践活动包括:实践中的认识过程和实践中的服务过程。
18.科技创新活动的形式:①组建科技兴趣小组和课外活动基地;②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和课题研究;③申报和完成学生科研项目和课题;④组织和参与各类科技竞赛活动。
19.科技创新活动与创业活动既相互独立又互相关联。
20.我国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始于上世纪80年代,主要以学生课外兴趣小组为组织形式,但很不系统。
第七章 大学教学质量管理概述
1.教学质量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既有物(包括教学内容、教学设施、实验设备、教学经费等)的因素,又有人(包括师资队伍规模、结构,教学和科研水平,学生的素质、学风等)的因素,既有环境的因素,又有组织管理的因素。
2.教学工作要素包括:①教师教学工作质量管理②学生学业质量管理③教务工作质量管理。
3.在教学质量行成的过程中,要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地规范实施管理过程的四个主要环节:制定计划、运行调控、检测评估、总结提高。
4.大学教学质量管理的总体要求:第一,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完善由校长负责、教务处牵头、以院系为基础、各职能部门协调配合本科教学管理组织体系;第二,加强专业结构调整,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合理设置学科专业;研究建立人才需求的监测预报制度;第三,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课程体系,高度重视实践环节,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第四,坚持教授上讲台制。进一步建立和完善青年教师助教制度,未被聘为副教授的青年教师原则上不得作为基本课程和主要专业课程的主讲教师。新聘任的青年教师要有一定时间从事辅导员、班主任工作;第五,继续开展并不断完善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定期评估制度,积极开展专业评估和工程教育认证、医学教育谁等试点工作,形成社会和企业对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的评价制度、课堂教学评估制度、实践教学评估制度、领导和教师听课制度、同行评议制度、学生定期反馈制度及教学督导制度等,完善教师、院系、学校三级主质量保障机制。第六,进一步加强教材建设,采取有效措施鼓励教师编写国家规划教材和各种创新教材,并加强纸质教材、电子教材和网络教材的有机结合,实现教材建设的立体化和多样化。
5.大学教学计划体现了国家对某一类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规格与质量要求,是大学组织教学过程和管理教学的主要依据。
6.参加岗前培训并取得合格证的教师占专业教师总数的95%以上,四项经费(包括本专科业务费、教学差旅费、体育维持费和教学食品设备维修费)占教学收入大于30%,必修课应用多媒体技术授课不低于15%,适宜的专业特别是生物技术、信息技术、金融、法律双语授课不低于10%;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课程占实验课程的总数的比例不低于80%。
7.顾客,是指高等学校中接受教育教学服务的对象,包括学生,家长、教育官员、高一级学校、用人单位、社会和劳动力市场。
8.质量管理小组(QC小组)最早出现在日本,是指从事各项工作的教职员工有意识的组织起来,发扬集体主义精神,发现并解决工作现场中遇到的各种质量问题。
9.戴明环模式又称“PDCA模式”,基本含义:质量管理和质量改进按照计划(plan),执行(do)、检查(check)、和处理(action)顺序循环往返。
10.全面质量管理系统模式,五个关键要素:①起联合作用并普遍承诺的共同愿望。②以消费者为导向的战略和过程③以工作团队为中心的组织架构。④富有刺激性和挑战性的组织目标。⑤进行系统的日常管理的技术方法。
11.学校实施教学全面质量管理的三个基础:文化(culture)、承诺(commitment)、沟通(communication),简称3C。
12.大学教学质量监控的ISO9000模式包括教学质量管理体系建设与教学质量管理体系运行和改进两个环节。
第八章:大学教学评价
1.大学教学评价既是高等教育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近年来基于普通教学论而形成的一个新兴的专业研究领域
2.大学教学评价的研究对象即包括大学教学质量的评价,也包括对大学办学条件、教学建设、教学管理、科研创新、学术队伍、学术环境、教师教学效能、学生学业等诸多方面的评价。
3.大学教学评价具有的原则:鉴定、诊断、自省、监督、导向、中介等功能,遵循方向性、教育性、科学性、可行性等原则。
4.大学教学评价的目的不同,在评价的方式及使用的技术等方面也存在差异。
5.大学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是现代大学教学评价的主要形式和手段,对于学校深化教学改革,加强教学建设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
6.大学教学评价是指由特定的评价主体运用一定的评价指标体系并通过一定的评价方法对大学教学评价客体所实施的评价活动,是由多重评价因素组成的评价系统。
7.大学教学评价的基本类型
从评价主体来看,分为政府评价、社会评价、高校自我评价三种。从评价性质看,分为鉴定性评价(合格评价)和水平性评价。
8.目前我国的大学教学评价是以政府管理部门组织的大学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式为主。
9.大学教学评价的内容主要集中在大学办学的人力、物力、财力等教育资源的领域和效度方面。
10.学生学业评价的原则(论述题):(1)发展性原则(2)全面性原则(3)明确性原则(4)过程性原则
11.学生学业评价的类型:定位性评价(安置性评价)、形成性评价、诊断生评价、总结性评价。
12.学生学业评价的信息收集方法:笔试、论文、教师观察及与学生交流。
11.教师教学评价,又称“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
12.教师教学评价是对学校教学工作进行检验的一种必不可少的手段,是学校教学过程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13.教师教学评价的原则:
①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的原则②随机评价与定期评价相结合的原则③公开性与公平性相结合的原则④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的原则
14.教师教学评价的类型:学生评价、同行评价、院系领导评价、教师自评、专家评价。
15.教育部正式宣布,从2003年起,对高等学校开展五年一轮的评估制度,并将过去的合格评估、优秀评估与随机评估三种类型合并为一种评估类型,评估结论分为优秀、良好、合格与不合格四种。16.特色项目,办学要有特色,没有特色就没有水平,没有水平就没有优势,就缺乏竞争力。特色是办学过程中的历史沉淀,它是传统和风格的长期积累,有一定的稳定性,对优化人才培养过程,提高教学质量有明显效果,作用大。论述题 1.简述中国古代大学教学的特征?(1)学习儒家经典,注重修齐治平。我国古代的大学教学内容以儒家为经典为主注意修身与政治教育。(2)注重辩难讲会,提倡学术交流。教学与学术研究相结合是中国古代高等教育的优良传统。无论官学与私学,都注重学术交流与对话,提倡辩论自由。(3)注重因材施教,长于启发诱导。因材施教、启发诱导是我国古代大学教学所一贯秉承的宝贵经验。(4)学而优则仕,学思行合一。古代大学教学的目的具有双重性:既有精神层面的明人论,也有功利层面的优则论,既有学术思想方面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也有社会实践方面的“齐家、治国、平天下”。2.简述建构主义对我国大学教学的启示? 和传统的教学思想不同,建构主义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的主动建构,强调质疑,批评性思考在知识建构中的重要作用。
(一)大学的建构主义教学思想。1.基于建构主义的大学教学策略2.基于建构主义的大学教学操作方式。
(二)建构主义对我国大学教学的启示。1.大学教学应从“双边活动”向“多边互动”转变。2.大学教学应从“被动传输式”向“主动建构式”转变。3.教师要在大学教学过程中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心理环境和学习环境。4.大学教师要对学生实行以能力为中心的开放式考核。3. 当今教学手段发展趋势体现在哪几个方面? 技术革新的速度加快,特别是电子技术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为教学手段的日益现代化提供了直接的技术支持,使当今教学手段的发展趋势呈现出明显的高技术特征。1)多媒体化;2)微型化;现代化教学手段正向着小型化、微型化方向发展。3)智能化;4)大容量化;5)交互化;6)网络化。4. 结合自己的专业,谈谈怎样进行研究性教学。在研究性教学过程中,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并投入教学活动,关键在于学生主卫生间意识的形成。实施研究性教学的前提条件是转变观念,明确研究性教学的任务、要求与意义,使学生对研究性教学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并积极主动地参与。整个研究性教学的过程分为三个阶段进行:(1)确定研究性选题。根据学生自愿进行分组,教师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提供一些问题,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并结合教育教学实践寻找所要研究的问题。(2)搜集资料,分析研究选题,形成研究成果。题目选定后,根据分工了解相关内容,查阅要关资料,把搜集的资料进行分析整理,通过小组讨论形成研究问题的初步构想并论证,在老师的指导下以报告的形式得出研究结论。(3)总结论价。教师对每个小组提交的报告进行总结评价,以鼓励为主,同时指出研究过程中的问题和不足,在些基础上进行总结性的纠正、补充、阐发、归纳,帮助学生形成明确、系统、深刻的认识。5. 大学生实践教学的作用 1大学实践教学对学生发展的意义(1)实践教学可以提高大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2)实践教学可以改善大学生的知识结构(3)实践教学可以锻炼大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4)实践教学有助于大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5)实践教学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自立意识和社会责任感。2实践教学对于大学发展的意义(1)实践教学有利于提高大学教育教学质量(2)实践教学有利于促进大学面向社会自主办学。(3)实践教学有利于大学学科 专业课程的建设和改革。6. 大学教学质量推进的具体策略?
(一)加大教学经费投入。各省市加大教育投入,贷款利息补贴、高校自筹经费
(二)大力培养新增教师,充分发挥退休教师的作用。
(三)改善校内管理体制,调动教师的教学积极性。
(四)确立新型的教学质量管理观念①主体性教学质量管理观②全面教学质量管理观③动态教学质量管理观④多元化教学质量管理观。
(五)加强教学质量管理制度的建立①建立健全三级教学质量管理制度②建立健全教学质量管理责任制度③建立健全教学质量管理信息制度
(六)建立和完善教学质量管理激励机制
(七)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质量评价机制
(八)建立教学质量监控和保障体系。
(九)加大课改力度,推进教学改革。7. 编写大学教材应注意的问题有哪些? 1.区分教材与教科书 2.适合大学生的心理状况、学习特点和学习需求 3.符合大学生的最近发展水平4.将知识学习、能力培养与情感体验有机结合起来 5.给教师和学生留有发挥的余地 6.区分知识的产生逻辑与表述逻辑。
第二篇:山东高校教师岗前培训之大学教学论
大学教学论(论述部分)1.简述中国古代大学的教学特征?
答:①、学校儒家经典,注重修齐治平。中国古代的大学教学以儒家经典为主,注意修身与政治教育。教育内容中的泛道德倾向,对培养中国人的道德情感与爱国精神有着重大的影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反映了社会进步的普遍要求。②、注重辩难讲会,提倡学术交流。教学和学术研究相结合是中国古代高等教育的优良传统,无论官学与私学,都注重学术交流与对话,提倡自由辩论。③、注重因材施教,长于启发诱导。这是我国古代大学教学的宝贵经验。孔子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首创并实施了因材施教,他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运用启发诱导的方法,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以实现培养目标。④、学而优则仕,学思行合一。古代大学教学的目的具有双重性,既有精神层面上的“明人论”,也有功力层面的“优则仕”。既有学术思想方面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也有社会实践方面的“齐家、治国、平天下”。在实行科举制的封建社会,中国古代高等教育与科举制考试的选拔人才的方式是紧密结合的,形成了中国古代高等教育的一大特点。科举考试成为教育有力的指挥棒,考试的内容成为中国古代高等教育的内容,学校成为科举的附庸,科举时间上成为中国古代高等教育的重心。
2.建构主义对我国大学教学的启示? 答:建构主义教学思想为我们改进大学教学的的现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和平台,对我国的大学教学改革有十分重要的参考的价值。①、大学教学应从“双边活动”向“多边互动”转变。建构主义把教学视为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并且这种建构是通过与他人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其中,教师与同伴都是建构知识过程中的合作者。学生同伴之间由竞争关系变为更有建构性的合作伙伴关系。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一起讨论和交流,共同建立起学习群体并成为其中的一员。②、大学教学应从“被动传输式”向“主动建构式”转变。在教学过程,包含了师生间社会和文化的科学谈话,相互作用和共同实践以及学生主动地建构信息等内容,而且这种建构是通过新的知识经验间反复地、双向地相互作用而成的。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旨在促进学生学习,提倡在学生的学习发展过程中,不断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运用并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品质。这样,建构主义教学就成为一种发展性教学,而不是一种适应性教学。③、教师要在大学教学过程中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心理环境和学习环境。教师应运用各种教学资源,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心理环境,帮助他们发展自我控制学习行为的意识和能力,增强自信心,接受学生自己对学习的理解,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自我选择并增强自我责任感,实践以学习者的认识和情感为出发点的“全人教育”。④、大学教师要对学生实行以能力为中心的开放式考核。考核主要涉及内容、范围、标准和过程等方面。
3.编写大学教材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答:①、区分教材与教科书。教材是包括教科书在内的成套化的系列,不仅仅局限于教科书。教科书是在学科课程的范围内系统编制的教学用书,它集中反应了国家的意识形态和教育理念。教科书是学校教育中最重要的教材,是整个教材系列中的主体部分,是衡量一个国家教育水平的重要标志。②、适合大学生的心里状况,学习特点和学习要求。由于大学生的心理状况、学习特点和要求不同于小学生和中学生,所以要制定适合大学生特点的教材,才能有效的做到教材和学生的同步,是教材具有较强的灵活性。③、符合大学生的最近发展水平,大学教材建设应以大学生的现有发展水平为下限,以可能的发展水平为上限,使教材具有可接受性和可发展性。④、将知识学习,能力培养与情感体验有机结合起来。⑤、给教师和学生留有发挥的余地。在教科书中要充分的给教师和学生留有发挥的余地,以便让原来就有知识和经验的老师和学生,带着自己的原有的知识和经验投入学习中。⑥、区分知识的产生逻辑与表述逻辑。人一般是从感知复杂的、具体的事物和现象出发,然后介入分析与综合的思维,最后获得简单的。基本的和抽象的知识。与简单的。基本的和抽象的知识相比较,复杂的、具体的和现象的知识才是真正的知识,才是认识事物和科学研究的起点。
4.论述教学手段的发展趋势?
答:①、多媒体化,现代教学中运用多媒体,和之与其他教学手段想结合,发挥了整天效益,使教学功能获得优化。②、微型化。现代教学手段正向着小型化、微型化方向发展。③、智能化,自动摄录像机器等智能化的设备走入教室,帮助教师省去了许多操作麻烦。④、大容量化。现在机器的存储空间越来越大,硬盘和光盘的使用,给教学带来了很多的优势,节省了大量的劳动。⑤、交互化。专业电脑设备的运用,实现了人机交互对话,对教学实践产生了重要的影响。⑥、网络化。遍布各地的局域网,把教师和学生联系起来,信息的交换以及学习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5.研究性教学的实施过程?
答:①、确定研究性选题。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提出一些问题,同时鼓励学生反思教育,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并结合教育教学实践寻找要研究的问题。②、搜集资料,分析研究选题,形成研究成果,题目选定后,分组搜集资料,分析整理,形成初步构想,并加以研究。最后,在班上一起讨论形成比较一致的意见。③、总结评论。教师对每个小组提交的报告进行总结评论,以鼓励为主,同时指出研究过程中的不足和优点。并以此为依据给学生打分,做出重要的平时成绩,记录在册,研究性教学注重对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的评价,并顾及学生的个别差异,对小组的评价与对个体的评价想结合,强调对小组的评价,并在此基础上根据个人的表现给出成绩,由于学生的学习经验、水平等的限制,对个别问题的认识可能出现疏忽和理解偏差等情况,教师必须进行总结性的矫正,帮助学生形成明确的认识,从而形成合理的教育理念。教师在整个过程中扮演指导者和辅助者的角色,帮助学生解决研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协调各种关系,以使学生的研究活动顺利进行。6.大学生实践教学的作用和地位? 答:①、大学生实践教学可以提高大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实践教学由于其内容和理论教学联系密切,可以促进学生的专业知识在运用中得到巩固,在服务中得以提高,在实践中得以检验,学生通过实践学习,一方面把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另一方面把书本知识转化为直观的知识,完成了专业知识的提升。改造和升华。②、实践教学可以加强大学生的知识结构。人类的知识体系包括直接用言语交流(公共性知识)和不直接用言语交流(黙会知识)。人类的“黙会知识”的学习远远超过“公共
性知识”的学习,大学实践教学强调在教学中通过在真实或者模拟真实的环境中,在教师和学生之间进行各种活动,将“黙会知识”与“公共性知识”的学习结合起来,吧通过预演教学的方式和意会教学的方式结合,从而恢复知识懒以存在的现实背景和联系,使学生学到的知识是与具体场景相联系的,可以灵活运用的,生动的知识。③、实践教学可以锻炼大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学习的目的是实践和创新,这是素质教育的基本精神,长期的实践证明,大学生的实践努力和创新精神的获得,需要通过实践教学环节的训练才能获得。实践教学能够最大限度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运用知识和创造知识,投身社会实践的综合能力和创新精神,为学生全面提高素质,顺利进入社会创设必要条件。④、实践教学有助于大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非智力因素指人的动机、兴趣和意志等方面,这是学习的动力系统,是培养和发展智能的过程中的必要环节。在实践活动中大学生之间互相配合、合作的机会很多,有助于他们从比较中了解别人与自己,从别人的评价中认识自己,加强相互理解和相互体谅。⑤、实践教学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自立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多种多样的实践教学活动,使得大学生有机会跳出书本,走出校园,接触社会,直接领悟和体会世俗社会的生活。实践教学还可以更多的提供大学生证明自己个人力量的机会,实践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改善大学生的知识结构,锻炼大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有助于他们非智力因素、自立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由此可以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所以这是高校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的培养目标和目的的实现,都不能缺少实践教学这一关键环节。它是与理论教学一起构成了完整的大学教学体系,两者相互关联、相互促进,共同完成大学教学目标。另外,实践教学有利于提高大学教育教学质量,高校学生的分配就业已经市场化,只有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人才才能被社会欢迎,学校的发展完全依赖学校产品质量,即:学生的培养质量,注重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的高校毕业生才有市场竞争力,高校的生存和发展需要加强实践教学。实践教学有利于促进大学面向社会自主办学,这是当代大学的办学方向,实践教学拓宽了办学的范围。实践教学有利于大学学科、专业、课程的建设和改革,通过学生的社会调查。实习等活动,可以帮助高校了解市场的需求,把握市场变化;同时,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暴露出对实际工作的不适应能够显示出高校教学中的问题,高校可以根据市场的需要和学生表现出来的问题,调整学科建设,进行专业改造和课程改革。
7.大学教学质量推进的具体策略? 答:①、加大教学经费的投入。A、首先,各级政府要加大对高等院校的经费投入。其次,对于经政府批准扩建或新建的高校,政府应为其偿还部分贷款或者对其所贷款进行贴息。再次,所有高校都应该在现有条件下,尽量筹集资金,加强内涵建设,尽量加大经学经费的投入。②、大力培训新增教师,充分发挥退休教师的作用(结合实际展开一下即可)。③、改善校内管理体制,调动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岗位津贴、职称评定等方面)。④、确立新型的教学质量管理观念。A、主体性教学质量管理观。强调人在教学质量管理活动中的重要作用,任务人是活动的主体,教学质量管理的目的是为了促进人的发展。目标不仅是教师质量的提高,还包括学生身心全面发展。B、全面教学质量管理观。是系统理论和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在教学质量管理活动中的体现与应用。全面教学质量管理观是一种“三全”管理:全方位管理、全过程管理和全员参与管理。C、动态教学质量管理观,要求人才培养能否适应所有顾客需求的变化为目标,主张有目的、有计划、持续性的提升质量,这实际上反映了高校的教学质量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元无止境的现实。D、多元性教学质量管理观。是指教学质量管理模式的多样性,即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学校可以构建不同的管理格局,即使是同一个学校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发展时期也可以构建不同的教学质量管理模式。⑤、加强教学质量管理体制的建设。A、建立健全“三级”教学质量管理制度。具体指以学校为主,由院系和教研室密切配合而构成的校、院系、室三级教学质量管理体系。B、建立健全教学质量管理责任制度,这是学校岗位责任制的重要内容,它明确规定每个教职工应负有的质量任务、责任和权力。C、建立健全教学质量管理信息制度,这是指来源于校内的反映学校教学质量的各种数据和信息的总称。⑥、建立和完善教学质量管理激励机制,通过激励和奖惩来获得良好的效益。要保证教学的高质量,就必须构筑全面系统的指标和规范体系以及科学合理的考核和管理体制,还必须建立与之配套的激励和奖惩机制。⑦、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质量评价机制,教学评价是按照一定的价值标准,对学生的发展变化情况及构成和影响其发展变化的各种因素所进行的价值判断。⑧、建立教学质量监控和保障体系。目标是:保证高等教育满足国家的基本需要,增强学校主动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促进学校合理、高效的利用各种资源,不断提高学校人才培养活动的质量。⑨、加大课改力度,推进教学改革。在课程体系建设方面,应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适度超前的设置课程;在学科建设方面,充分利用历史传统和学科特色,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在专业设置与专业建设方面,应坚持把社会需求放在首位。在教学管理方面,应实施学分制与弹性学制,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是学生能够自主的选择有关课程。
8.学生学业评价的主要任务是什么?应坚持什么原则?
答:学生学业评价是指以教育教学目标为依据,运用恰当的有效的方法和途径,对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等发展水平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①、帮助把握学生的起点,选择教学的策略。学生在学习新的课程时,教师可以用课堂提问等方式,对学生学习的这门课的想法有一个大致的了解。②、帮助改进教学活动,改善学生的行为表现。在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中,通过不断的对学生学业进行评价,可以使直接参与教学活动的教师和学生对自己的教与学有一个比较清醒的认识,并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相应的行动。③、可以帮助教师和学校全面了解学生发展情况。通过学生学业评价可以了解学校和班级在教学质量方面存在的问题,通过对这些信息的分析和利用,可以为教师和学校提供必要的决策信息,以便做出相关的教育决策。原则:①、发展性原则,学生评价要围绕学生的发展,为学生的发展服务,这是本原则的核心思想。②、全面性原则。
大学教学论(小题部分)
1.大学教学论是由高等教育学和普通教学论组成的。
2.教学问题是教育学研究中的核心问题。
3.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和《分析性教学论》奠定了教学论这门学科的基础。
4.赫尔巴特是“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5.观念是赫尔巴特心理学的基本术语,含义是事物呈现于感官,在意识中留下的印象。
6.凯洛夫的“感知—理解—巩固—应用”。
7.杜威反对传统的课堂教学,认为班级授课制是消极对待儿童。
8.赞可夫最突出的特点是重视试验。9.布鲁纳使用“发现法”可以提高智慧的潜能,能够使外来的动机向内在动机转化,提高记忆。
10.大学教学论中最根本的关系是教与学的关系,这也是产生教学的基本原理。
11.所谓理论体系,指由特定的基本概念、基本范畴与基本原理所组成的某一学科的体系结构。
12.高等教育的时代发展急切的呼唤着大学教学论的诞生,大学教学的专门研究成为高等教育研究中一大领域。13.教学是教学论中的一个核心问题。14.教学是由教师和学生所组成的一种人类特有的意义建构活动。
15.大学教学不仅传递知识与技能,而且还具有研究性、开放性和创新性。16.大学的智能包括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
17.大学教育最主要的目的是培养各种高级专门人才。
18.社会所需要的高级专门人才,不仅要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与技能,而且还要有开放的意识,进取的精神和健全的人格。
19.大学教学的社会价值包括:具有文化传播、文化创新价值;经济增长价值;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20.大学教育的演变:英—德—美—苏。21.牛津大学纽曼的《大学的理想》。22.1809年洪堡建立柏林大学。23.1917年蔡元培在北大的“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理念成为中国大学的精神标尺。
24.中世纪的大学教学传统:自治与国际性。英国大学的教学传统:自由教育与心灵训练。德国大学的教学传统:研究与发展知识。美国大学教学传统:从象牙塔到服务站。苏联大学的教学传统:培养“高级专门人才”。
25.“稷下学宫”成为“百家争鸣”的思想重镇。
26.宋代出现的书院意味着我国民间高等教育学校的诞生。27.孟子说:“教亦多数矣”,“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时雨化之者~~”。
28.1912年,蔡元培制定了《教育部大学校令》,使“学”与“术”分离,制定了大学以文理科为主的综合性。
29.杜威是美国实用主义教育的创始人,《民主主义与教育》是其代表作。30.杜威提出“存在即被感知”,认为:真理是“令人满意的东西,真理意味着成功”。
31.杜威认为课程教材必须与现在的生活的经验联系起来。
32.永恒主义在20世纪30年底在美国产生,提倡古典主义教育传统,发对流行的实用主义和进步主义的教育观。
33.永恒主义以古希腊哲学为主要理论基础,提倡古典主义教育传统,高呼“回到希腊去”。
34.永恒主义认为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发展人类的本性,吧人塑造成人,认为人的本性是不变的。
35.永恒主义认为人文学科永远居于课程的中心,经验科学只能处于次席。36.1945年,哈弗大学提出“自由社会中的通史教育”。
37.“元培计划”是北京大学提出的。38.人本主义的代表人是:马斯洛,认为教育的目标是发展人的个别性,学生是一个独立自主的个体,学生的发展和成长应该与他们自己相比较。39.人本主义教学观认为,促进学生学习的关键不在于教师的教学技巧和知识,而在于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心理气氛因素。
40.建构主义也叫“结构主义”,代表人是皮亚杰、维果斯基等,主张:以学生为主体,强调学,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的主动建构,强调质疑、批判性思考在知识建构中的作用。
41.大学课程体系是大学教学范畴中具有实质性的组成部分,这些实质性的内容是教育实现预期目标的中介,是教育对学生的直接影响源,合理的课程结构可以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42.课程即学科,学校开设的课程通常由: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科书三部分组成。特点:①、课程体系是按照科学的逻辑进行组织②课程是社会选择和社会意志的体现③、课程是既定的、先验的、静态的④课程是外在于学习者并凌驾于学习者之上的,学习者必须服从课程,在课程面前扮演接收者的角色。
43.课程即经验,特点:①、课程是从学习者的角度出发和设计的②、课程是与学习者的个人经验相联系的③、学习者是学习的主体。
44.课程即活动,特点:①、强调学习者是课程的主体,以及学习者作为课程的能动性②、强调学习者的兴趣等为中介来实施课程的③、强调活动的完整性,突出课程的综合性和整体性,反对过于详细的分科教学。④、强调活动是人心理发生发展的基础,重视学习活动的水平。
45.隐形课程研究的萌芽,源于杜威的“附带学习”,即指学习中自然产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
46.学科课程也称“分科课程”,是一种主张以学科为中心来编写的课程。47.学科课程的优点是:逻辑性、系统性和简约性。
48.通识教育通过为学生提供宽广的教育基础,促进学生智力、情感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49.教学大纲分为:说明、正文和附录等三方面。
50.教学大纲应突出重点,贯彻“少而精”的原则。
51.教科书和讲义是教材的主体部分,人们把教科书与讲义简称为教材。52.学生存在两种发展水平:①、已经完成了现有的发展水平②、正处于形成状态中,经过努力可以达到的发展水平。53.教学方法设计,就是围绕一定的教学目标,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以及手段等条件,设计教学要采用的策略、方法及其组合。
54.讲授法是教师通过简明生动的口头语言向学生传授知识,发展学生智力的方法。
评价学生的学业要充分的反映学生的科学知识、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不能单纯的对大学生的学科知识的掌握情况进行结果性、量化性的验收。③、明确性原则,评价的目的和要求要明确,这是明确性原则的基本含义。评价的目的、要求明确,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④、过程性原则。评价学生的学业要充分利用定位性评价,形成性评价、诊断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的不同功能,结合学生学习的各个过程,提供各种不同类型的评价服务。
55.教授法源于古希腊时期雅典剧院的兴起和柏拉图的学园。
56.讨论法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就教学内容的重点,组织学生,围绕教材的中心问题展开讨论的一种教学方法。57.课堂讨论的类型:知识性的讨论和学术性的讨论。
58.问题教学法容易将理论知识与现实问题结合起来,容易将书本知识与学生的困难结合起来,容易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激活。
59.专业性阅读包括:消化性阅读、独立性阅读和研究性阅读。60.教学组织形式,是依据一定的教学思想、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以及教学的主客体条件,组织安排教学活动的方式。61.班级授课也称“班级教学”。是依据年龄和知识程度把学生编成固定人数的班级,由教师按照教学计划统一规定内容和课时,进行教学。
62.班级授课制由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提出的,我国在1862年开办的京师同文馆就是班级授课制。63.班级授课制的局限: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独立性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64.专题研讨源于16世纪德国的弗兰克创办的学校。
65.20世纪70年代美国教育家凯勒提出“个别教学制”,主要用于中学和大学。
66.小队教学的做法:由若干教师组成教学小队,共同负责一个或者几个平行班级的教学工作,共同制定教学计划,并根据个人所长,分工负责,完成教学任务并评价教学效果。
67.实行小班化教学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要,为课堂教学的互动与探究提供机会和便利。
68.网络教学的主体是任课老师,另一个主体是大学生自己。
69.教学手段是为了实现预期教学目的,方便教学活动而采用的工具、设备及其系统。
70.传统教学手段是指在传统教学中所使用的一切教学媒体的总和。
71.现代教学手段体现在以多媒体为外显标志的教学手段。
72.现代教学手段向小型化、微型化发展。
73.案例教学源于19世纪70年代的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1998年,我国全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指导委员会指出在培养硕士中开展案例教学。
74.案例教学与其他教学的不同之处是案例在教学中的运用。
75.1992年,美国学者舒尔曼指出,案例教学是:教育学的方法和教学案例的联合应用。
76.情境性即案例性,这是案例教学区别与其他教学模式的根本所在。77.教学案例有:典型性、代表性和非偶发性特点。
78.案例教学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79.在教学方式上,传统教学是填鸭式,案例教学是讨论式。
80.针对性是案例选编的首要原则。针对性体现在:针对教学目的的选编案例和针对学生选编案例。81.案例教学包括:选编案例、引入案例、讨论案例和评价案例。82.案例呈现的方法:文字描述法、录音录像展示法和真实情景表演法。83.分析讲解案例的目的是,通过引导学生对案例的思考、分析和讨论,使学生对案例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总结归纳带有普遍规律性的理论,促进知识的内化。
84.双语教学的类型:全外型、半外型和混合型。
85.全外型即学校采用外文教材,完全使用外语进行教学,亦称为:沉浸型双语教学,源于加拿大。
86.我国高校双语教学一般采用渐进式模式,此模式分为三个阶段:采用渗透型教学方法、采用交替型教学方法和采用师范型教学方法。
87.我国高校双语教学的矛盾是:师资不足,水平不高。
88.网络教学指在一定的教学思想和理论的指导下,应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通过教师、学生和媒体等多边、多向互动,来实现教学的目的的一种教学模式。
89.1998年9月我国开始真正意义的网络远程教育。
90.讲授型网络教学模式分为同步式和异步式。
91.研究性教学也称为:主题研究、项目课程,源于20世纪80年代。
92.实践教学在学生活动方面属于实践活动,但在整个教学目的看仍然是属于认识活动范畴。
93大学实践活动指除了课堂理论学习外的各种实践环节,包括校外实践和校内实践。
94.实践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题作用表现突出,大学生成为活动的真正主体。95.实践教学可以加强大学生的知识结构,“默会教学”。
96.实践教学目标体系应构建整体的综合实践能力培养目标。
97.职业性实践教学环节包括:综合职业技能训练、见习、实习实训等,核心是实习实训。
98.设计性试验教学是由教师指定课题或学生自拟课题,根据所学内容确定试验方案,选择试验方法和步骤,选用仪器设备,独立操作完成试验的过程。99.试验技能形成的过程包括三个阶段:认知阶段、联合阶段、自动化阶段。100.试验操作技能的表征:生成子。101.试验考核的方法主要有;笔试、操作考核、平时考核。
102.大学试验教学改革的趋势是:从理论教学中解脱出来,确立自己的独立地位。
103.实习是职业场所的实训,校内实训是实习的准备或模拟实习,一般并不对两者进行区分。
104.学年论文是指在一定学年或一门课程范围内进行论文写作或技术设计的初步训练。
105.学年论文的性质基本上是习作性的作业,但不同于课外作业。
106.毕业论文的教学组织分为:选题指导、过程指导和审查、评定与答辩。107.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包括两个过程:实践中的认识过程和实践中的服务过程。
108.科技实践活动的形式:组建科技兴趣小组和课外活动基地;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和课题研究;申报和完成学生科研项目和课题;组织和参与各类科技竞赛。
109.科技创新活动与创业活动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关联。
110.我国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起始于上世纪80年代,主要以学生课外兴趣小组为主,但不系统。
111.教学工作要素管理包括:教师教学工作质量管理;学生学业质量管理;教务工作质量管理。
112.教学质量形成的过程包括:制定计划、运行调控、检测评估、总结提高。113.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完善由校长负责、教务处牵头、以院系为基础、各职能部门协调配合的本科教学组织管理体系。
114.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合理设置学科专业;研究建立人才需求的检测预报体系。
115.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课程体系,高度重视实践环节,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116.大学教学计划体现了国家对某一类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规格与质量要求,是大学组织教学过程和管理教学的主要依据。
117.具有讲师以上职务或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参加岗前培训并取得合格证的教师占专业教师总数的95%以上。“四项经费”占学费收入的比例应大于30%。必修课应用多媒体授课的时数不低于15%。实施双语教学的授课课程比例不低于10%。综合性设计性试验的课程占试验课程总数的比例不低于80%。118.顾客指高等学校中接受教育教学服务的对象。包括学生、家长、教育官员、高一级学校、用人单位、社会和劳动力市场等。
119.质量管理小组最早出现在日本。120.戴明环模式又称“PDCA模式”,由美国人戴明提出的,含义是,质量管理和质量改进按照计划、执行、检查和处理的顺序循环往复。
121.全面质量管理系统的五个要素:起联合作用并普遍承诺的共同愿景;以消费者为导向的战略和过程;以工作团队为中心的组织结构;富有刺激性和挑战性的组织目标;进行系统日常管理的技术方法。
122.学校实施教学全面质量管理的基础是文化、承诺和沟通,简称“3C”。123.大学教学质量监控的ISO9000模式包括教学质量管理体系建设与教学质量管理体系运行和改进两个环节。124.从评价主体看,大学教学评价一般分为政府评价、社会评价、高校自我评价。
125.从评价性质看,大学教学评价一般分为鉴定性评价和水平性评价。鉴定性评价称为“合格评价”,目前,我国大学教学评价以政府部门组织的大学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为主。126.从评价内容看,大学教学评价内容主要集中在大学办学的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
127.学生学业评价的原则:发展性、全面性、明确性、过程性。128.学生学业评价的类型:定位评价(又称:安置性评价)、形成性评价诊断性评价、总结性评价。
129.学生学业评价的信息收集方法有:笔试、论文、教师观察及与学生交流。130.教师教学评价,又称“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
131.教师教学评价的原则: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的原则;随机评价与定期评价相结合的原则;公开性与公平性相结合的原则;过程性与结果评价相结合的原则。
132.教师教学评价的类型:学生评价、同行评价、院系领导评价、教师自我、专家评价。
133.从2003年起,教育部开展对高校“五年一轮的评估制度”。
第三篇:2011山东高校教师岗前培训-职业道德修养
第一章道德与职业道德①②③④⑤ 1.道德:〔人的本质属性,立人之本,立身之本;二字合用始于战国的荀子;是一种特殊的规范调节方式;是一种实践精神;〕马克思主义伦理学认为, 道德是由一定的经济关系所决定的特殊意识形态,是以善恶评价为标准,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内心信念所维持的,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道德的本质: 1.一般本质: 社会经济关系对道德本质的决定性作用.2.特殊本质:道德是特殊的规范调节方式。3.深层本质:道德是一种实践精神。道德的特点:1.特殊的规范性;2.独特的多层次性;3.广泛的社会性;4.更大的稳定性。
道德的社会作用(大题):1 道德社会作用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主要表现为:“道德决定论”和“道德无用论”。“道德决定论”也叫“道德万能论”,它过分夸大了道德的社会作用,认为道德可以决定一切,决定整个社会的发展;“道德无用论”完全否定道德的社会作用。2.马克思主义伦理认为,道德对于经济社会基础,对社会发展具有能动作用。道德对于经济基础的反作用主要表现:(1)道德能够促进它所赖以产生的经济基础形成和巩固;(2)影响社会生产的发展;(3)对人们生活方式的形成,对日常生活和交往的正常进行,起着定向指导和行为准则的作用。(4)提高了人的精神境界,促进了人的自我完善,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动力。
阶级社会,道德是阶级斗争的重要工具。
道德的起源:1.人的生存与发展需要是道德发生的诱因;2.意识水平是道德发生的主观条件;3.劳动是道德产生的根源;4.社会分工是道德形成的关键。维护封建的宗法等级关系,是封建道德最基本的社会内容。
道德发展的规律性:1.社会经济关系决定道德的发展;2.道德发展的总趋势是不断进步的;3.道德在批判继承中发展的。
2.职业道德:从事一定职业的人,在工作或劳动过程中,所遵循的与其特定职业活动相适应的行为规范。
职业道德主要表现:1.在内容表达上,具有强烈的职业特征;2.在表达方式上,更加具体,灵活,多样;3.在调节范围方面,主要是用来约束从事行业性的人员;4.在功能和效率方面,具有较强的适用性和成熟性。
职业道德产生基本条件:1.生产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出现是形成的历史条件;2.人们从事各种职业是各种职业道德形成和发展的实践基础。正式形成是在奴隶社会;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过程中,职业道德在深度上注重了人的价值。爱岗敬业是基础和核心,是社会主义职业道德所倡导的首要内容。
3.道德规范的特殊性:①是一种非制度化的规范。②并没有也不使用强制性手段为自己开辟道路。③是一种内化的规范。
4.道德把握世界的特殊性:①道德把握的对象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②把握世界的主要手段是进行道德评价。③把握世界的目的是增强人的主体意识和选择能力。
5.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基本特征:①层次性。②强烈的时代特点。③约束性。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主要内容: 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
6.〔论〕社会主义职业道德建设的意义:①加强职业道德建设,能从根本上提高公民的基本素质。
②加强职业道德建设,能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快速健康发展。③加强职业道德建设,能促进社会风气的根本好转,维护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④加强职业道德建设,能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目标任务落到实处。
7.道德现象:可分为道德意识现象,道德规范现象和道德活动现象。
8.社会经济关系对道德起决定作用。道德社会作用的性质取决于它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
第二章教师职业道德概述
1.教师职业道德:指教师从事教师劳动所应当遵循的行为规范和必须具备的道德素质。(教师职业道德是在从事教育劳动过程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道德观念,行为规范和道德品质的总和,是调节教师与他人,教师与集体及社会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是社会对教师行为的基本要求。)
教师职业的社会意义:1.传承和发展人类文化的优秀成果:一是总结和传递人类的优秀文化;二是推动人的认识不断深化,开发智力资源。2.维护和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3.促进人类的自我完善。
加强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必要性:1.是培养合格教师的需要。2是完成教师的历史使命,培养合格学生的需要。3是教师迎接新世纪挑战的需要。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教师职业道德的积极作用:①提高竞争意识。②开拓创新观念。③增强(师生)平等观念。3.如何消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教师职业道德的消极影响:①首先要求我们加强以社会主义原则,集体主义价值观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精神等基本道德原则为核心的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体系的建设,反对极端利己主义享乐主义和拜金主义。②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教师职业道德。③引导人们超越个人权利树立社会责任意识。
4.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构成:①教师职业理想: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献身教育事业,不断提高自身素质。②教师职业责任: 自觉对学生负责,对学生
家长负责,对社会负责。③教师职业作风: 实事求是,坚持真理;工作积极,认真负责; 忠诚坦白,平等待人;发扬民主,团结互助。④教师职业技能:刻苦钻研业务,不断更新知识;要懂教育规律;具备一定的管理知识;勇于实践,不断创新。
5.教师职业的产生:①人类教育活动的出现是教师职业产生的社会基础。②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教师职业产生的经济基础。③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分工是教师职业产生的历史前提。(教师职业道德:产生基础是生产力的发展,产生条件是体力脑力劳动的分工,形成的关键是社会分工,产生根源是劳动。)
6.萌芽于原始社会部落氏族及老人能人的社会教育活动。
7.孔子:前551-479年〔2555年〕;我国原始社会末期,学校正式出现,教师职业随之产生;春秋战国时期最大的私学是儒墨家两大学派创立的;1794年法国第一个建立了巴黎师范学校首开人类师范教育先河;我国师范教育始于19世纪末,1897年2月,盛宣怀在上海创办南洋公学,特设“师范院”。1902年张骞创办了通州师范学校,这是我国第一所私办的和独立的师范学校。我国民主主义教育学家杨昌济:“盖君子之与修身乃毕生之事一息尚存此志不容稍懈”被毛泽东誉为“道德高尚的人”;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人民教师的根本职责是培养社会主义新人。
8.教师职业作风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一贯的态度和行为;教师职业技能集中的表现为教师教书育人的本领,教师教书育人活动的效果是教师职业技能的反应。
第三章教师职业道德的特点与社会功能 1.教师职业劳动的特点:①教师职业劳动的示范性。(学生的向师性心理决定了示范性;教师职业的本质属性决定了教师职业劳动的示范性,教师职业的本质属性是育人;教师独特的劳动手段决定了教师职业的示范性)②教师职业的复杂性。(教师劳动的对象,内容,过程均具有复杂性)③教师职业劳动的创造性。④教师职业劳动具有长周期性。
2.教师职业道德的特点:①道德意识的自觉性。②道德行为的示范性。③影响结果的深远性。
3.教师职业道德的作用(论述题):①对学生的教育作用(对学生的品德有教育定向作用,对学生的智能有促进作用。a教师的言谈反映教师的品德修养,体现了教师的教育教学技巧;b教师的举止是教师道德修养的外现是可以被学生直接观察到的教师道德;c教师的喜怒哀乐是教师情绪情感的外露,情绪情感具有极强的感染性,这种感染性也具有教育性;d教师良好的意志品质及自觉性,果断性,坚毅性能影响学生。)②对教育过程的调节作用。(调节教师的行为,从而实现对教育过程的协调功能,是教师职业道德最基本最主要的功能。调节师生,师师,教师和领导关系的作用)③对社会生活的影响作用。(a通过学生影响社会;b通过亲自参加社会生活影响社会;c教师的个人道德品质影响家庭,亲友,邻里;d对教师具有激励作用。)
4.(论)联系实际谈一谈教师职业道德的调节作用:调节教师的行为,从而实现对教育过程的协调功能,是教师职业道德最基本最主要的功能。①对调解教师与学生关系的作用。教师可运用其专长力量使学生敬佩自己,信赖自己;运用其吸引力量团结学生;运用其权威力量对学生施加特定的影响;运用其奖赏力量扶植学生良好的表现和正气;运用其强制力量维持正常的教学秩序。②对调解教师与教师关系的作用。第一正确对待持不同教育观点的同事;第二正确对待优秀的教师;正确对待新老教师。③对调解教师与领导关系的作用。教师自觉服从领导,以实际行动支持领导工作,理解体谅领导者难处或做出牺牲;学校领导正确运用手中权力,发扬民主,严于律己,以身作则,尊重教师,科学用人。
5.教师劳动与其他劳动的不同在于教师本人既是劳动者又是劳动手段;教师劳动的社会价值在于把潜在的劳动力转化成现实的劳动力,记教师的劳动是劳动力的再生产,从而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第四章教师职业道德原则
教师职业道德应提倡和遵循:人道主义原则,教书育人原则,全面发展原则。其中,人道主义原则居于基础层次,教书育人原则居于中间层次,全面发展原则居于最高层次,这三原则构成由低到高呈阶梯状的教师职业道德原则统一体教师职业道德原则的地位和作用(大题):教师职业道德体系包括教师职业道德原则,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和教师职业道德范畴。其中,教师职业道德原则居于核心地位,具有定向,指导和评判作用:一是在整个教师职业道德体系中起定向作用;二是在整个教师职业道德体系中起指导作用;三是在整个教师职业道德体系中起评判作用。
人道主义原则的基本含义:是确认人的主体性地位,肯定个体的独立价值,尊重人的权利,维护人的尊严,保障人的自由,追求人的全面发展与自我完善。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的内容:一是尊重人;就是尊重人的价值,人格尊严和权利。二是关心人;就是对人要关爱,同情,而不是冷冷清清,麻木不仁。三是爱护人;就是爱护人的生命,财产,人身安全和一切应当享有的权利。
为什么说把教育人道主义确立为教师职业道德的原则,有着客观的依据(大题):一是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的要求;二是教育活动的内在要求;三是从教育的社会功能来讲,要使人类社会沿着更加人性化的方向发展,也需要确立教育人道主义原则。
1.教育人道主义原则:就是教师在教育
劳动过程中,应当从社会主义人道主义原则出发,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协调自己与他人之间的关系,并以人道主义的言行影响培养学生。
教育人道主义原则具体要求:尊重每一个学生;关心每一个学生;教育学生学会尊重,学会爱人;教师还要把教育人道主义原则贯彻到其他一切人际关系的处理中。
2.教书育人原则:就是教师既要向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培养学生的智力和能力,又要自觉地用人类崇高的思想,高尚的道德去塑造学生的灵魂,并把二者有机地统一起来。在教师职业道德三大原则中,教书育人原则是基本原则。为了更好把握和理解教书育人原则,必须反对三种倾向:分家论,自发论,代替论。
3.简述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的主要内容: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
4.为什么说教书育人原则是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教书育人原则是教师的根本社会职责,是教师对社会应尽的义务,是对教师这一称谓的最简洁最准确地解释;能否自觉做到教书育人,是衡量教师道德水准高低的最重要标志)①教书育人是教师的根本职责。②教书育人体现了集体主义原则的要求。③教书育人是教师职业道德原则中的根本原则。④总之,教书育人是教师献身教育,忠诚教育事业的具体表现,也是实现教育目标最根本的手段。教书育人像一根红线,贯穿于教师职业的各个方面,集中体现了教育教学最核心的本质。教书育人原则的实施要求:一是既要做学生的良师,又要做学生的益友;二是遵循教育规律,掌握教书育人艺术;三是把育人寓于课堂教学之中;四是拓宽教书育人的空间;五是形成全员育人局面;六是进行科学管理。
5.(论)教师应如何贯彻全面发展原则:①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教育的目标来认识。(要我们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教育的目标来认识,①使每一个人都得到全面发展是教育的最高理想,教育的远期目标;学生全面基本得到发展,而各自得到不同个性发展,就该成为我们的现实理想和近期目标。②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教育的目标,要求教师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③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教育的目标要求教师必须坚持以人为本。)②开展面向全体的全面教育。(高校的专业化教育形成了人的新的片面发展。全面教育的内容是由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容来决定的,包括:体质、政治思想、智力、情感、社会劳动的教育和人际交往教育。)③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充分发展学生的特长。(①不能要求在某学科的某节课后学生在德智体诸方面都有变化,要突出本学科的特点;②发展学生的特长是全面发展的应有之意。)④教师应树立全面负责和全面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的思想。(①自身必
须有较强的业务能力学有所长学有所
专;②教师要培养学生的良好思想品德,自己必须首先在人品上过得硬;③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必须首先具备审美素养。)⑤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不仅指德智体美等发展,还有对学生综合素质,全方位,立体式教育)。
6.人道主义:指一切以人为中心,强调人的地位,重视人的价值,维护人的尊严和保障人的权利的道德思想体系。(发源地是文艺复兴时的欧洲)
7.教师职业道德原则:人道主义原则,教书育人原则,全面发展原则。
8.教师职业道德原则:是统摄教师职业道德全局和贯穿教师职业道德始终的准则,在教师职业道德体系中居核心地位,是教师职业体系的总纲,是教师处理各种利益关系的总方针。
9.人的全面发展,是人自身发展的最高目标,也是社会发展所要最终达到的目标。其含义是指人的个性的自由全面发展。所谓全面,主要是指人的各项个性因素的全面提高和养成。从哲学的高度,揭示了人的个性,它是指单个的人所具有的属性和特征的总和,它表示的是使这个人区别于所有其他人的特殊性。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内涵是:一是人的身心素质的全面发展;二是人的各种能力的充分发展;三是强调个人素质能力和全社会成员的素质能力统一发展。
10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是我们教育方针的核心和教育目的,也是高等教育的必然要求;人的全面发展(指人的个性的自由全面发展)是人自身发展的最高目标,也是社会发展所要最终达到的目标。
11.人的全面发展的实现:①人的解放是起点。②是一个历史过程。③集体是个人全面发展的现实途径。马克思恩格斯:“只有在共同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即只有在共同体中才可能有个人的自由。”
第五章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是教师在教育职业活动中必须遵循的行为准则,它是教师职业活动中道德关系和道德行为的普遍规律的一种反映,是一定社会对教师教育行为的基本要求)
所谓爱岗敬业,依法执教是指教师对于教育事业怀有深厚的感情,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在自己的岗位上,按照教育法律法规和教育目的要求,自觉规范自己的教学行为,尽职尽责。爱岗敬业的必要性:教师职业是崇高而神圣的职业,必须要求爱岗敬业;是复杂而充满创造性的职业;是极其繁重而需要自我牺牲精神的职业;教师价值实现过程的长期性;是新时期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迫切要求。
爱岗敬业具体要求:要热爱教育工作;要树立教育事业心;要有高度的教育责任感。
依法执教必要性:是教师完成教育任务的基本保证;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需要。
依法执教具体要求:认真学习法律法规;自觉遵守法律法规;教育学生懂法守法。
1.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内容:爱岗敬业(要求:畏业爱业乐业创业)依法执教,热爱学生教学相长(正确处理师生关系的行为规范;要求:当学生的朋友助手导师。),严谨治学博学多才,关心集体团结协作,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教师正确处理师生关系的行为规范:热爱学生,教学相长。
法论;有崇高的人生理想;有高尚的道德品质。二是教学业务方面的要求:认真备课,做到一丝不苟;科学施教,做到兢兢业业;积极组织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做到甘于奉献。三是时代风貌方面的要求:开拓进取,做一个开拓型教师;脚踏实地,艰苦奋斗,做一个事业型教师;勇于创新,做一个创造型教师。四是风度仪表方面的要求:在服饰上,要做到整洁高雅;在神态上,要做到愉快亲切;在言谈上,要做到谦逊文雅;在举止上,要做到稳重端庄;在而自豪;三是以“人梯”,“红烛”而自赏。
教师职业荣誉的作用:推动作用;自我评价作用;激励作用。
高校教师要树立正确的职业荣誉观:一是深刻理解人民教师所肩负的伟大历史使命,树立崇高的社会责任感,积极履行职业义务,赢得社会的尊重和个人的自尊。二是正确处理个人和集体的关系,树立集体主义观念,把个人荣誉和集体荣誉结合起来。三是正确处理贡献与索取的关系,划清荣誉和虚荣的界限。3.教师道德行为选择:是老师在面对两个以上的道德行动方案时,在一定道德意识的支配下,依据一定的道德原则和规范自愿自觉的判断取舍和决定一种道德行动方案的过程。
教师道德行为选择原则:集体主义原则;人道主义原则;功利主义原则;精神价值原则。
4.教师道德行为选择中的价值冲突:①由于社会或他人对教师的期待或要求不一致所引起的教师内心的矛盾。②由于教师改变角色而形成的新旧角色所承担是持久性;三是实践性。
教师道德修养实质:就是不断地解决道德必然性与个人道德选择能力之间的矛盾。
(论)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性论的基本原理,结合自己的道德实践,试论道德修养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马克主义认为人性是具体的,历史的。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一是人性是后天形成的,由主体所处的社会关系决定的;二是人性善恶是具体的,历史的;三是人师生关系特点:关系上的特殊性;角色上的差异性;人格上的平等性;情感影响上的相互性。
师生关系教育意义:影响学生可塑性;影响信息的传递;影响学生心理;影响学生的学习。
师爱的教育意义:师爱是一种崇高的道德情操,包括:目的性,广泛性,科学性;师爱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热爱学生具体要求:全面了解学生;要热爱所有学生;严格要求学生。教学相长的含义:一是教师教学活动和学习活动相互促进,在教育中促进学习,在学习中促进教学;二是教师和学生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共同成长。教学相长具体要求:科学定位自己角色;向学生学习;换位思考。
严谨治学,博学多才是现代教育对教师的要求,是科学和时代发展对教师提出的要求。这是教师正确对待自身业务的基本规范。
治学是教师提高自身业务素质的重要途径。
严谨治学的具体要求:树立优良作风;刻苦钻研业务;强化教育能力;处理好教学和治学的关系。
博学多才的教育意义:是教师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重要保障;是教师承担其职责的重要保障。
博学多才具体要求:一要做到博学,包括:广博的一般文化知识;扎实的学科专业知识;精深的教育专业知识;二要做到多才,包括:智力;专业能力;创造力。
教师正确处理教师集体中人际关系的行为规范:关心集体,团结协作是教师劳动的必然要求;关心集体,团结协作是集体主义的必然要求;关心集体,团结协作是创造和谐心里环境的保证。关心集体的要求:热爱教师集体,维护集体利益;严格遵守集体纪律;珍惜集体荣誉;自觉维护教师集体的团结。团结协作的要求:认识教师之间的关系;尊重和关心每个同事;善于合作,共同进取;正确开展竞争;克服文人相轻的陋习。
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是指教师用自己的行为作为学生的行为准则,成为可资学习的表率,可效法的榜样。
以身作则,为人师表的具体要求(大题):一是思想道德方面的要求: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有科学的世界观,方
待人处事上,做到真诚热情。
2.简述教师在风度仪表方面的要求:①在服饰上,要做到整洁高雅。②在神态上,要做到愉快亲切。③在言谈上,要做到谦逊文雅。④在举止上,要做到稳重端庄。⑤在待人处事上,要做到真诚热情。⑥总之,教师必须做到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第六章教师道德范畴
所谓教师道德范畴,是指那些概括和反映教师道德的主要特征,体现一定社会对教师道德的根本要求,并作为教师的普遍内心信念,对教师的行为产生影响的基本概念。
2.教师职业义务:就是教师对学校,学生,学生家长,学校领导和教师集体所承担的责任,所履行的职责。
教师职业义务特点:一是要履行教师道德义务是教师自愿选择的结果;二是出于道德义务选择的行为,教师不企求相应的报酬;三是教师道德义务的内容必须付诸行动才具有现实意义。
教师职业义务的作用:一是正确的道德义务观是教师职业劳动的巨大鞭策力量。二是正确的道德义务观可以调节教育活动中的人际关系。三是可以促使教师自觉培养高尚的师德品质。
教师的道德责任问题的重点应当是责任感或义务感的培养:一是努力培养自己的道德义务认知水平;二是努力提升自己的教育事业意识水平;三是实现教育义务意识向教育良心的转化。
4.教师的职业良心:是教师在对学生,学生家长,同事以及社会,学校履行职业义务过程中所形成的特殊的道德责任感和道德自我评价能力。
教师职业良心的内容:恪尽职守,自觉工作,爱护学生,团结执教。
教师职业良心的特点:层次性高,教育性强。
教师职业良心的作用:①教师行为前的选择作用。②教师行为中的监督作用。③教师行为后的自我评价作用。
6.教师职业荣誉:指教师在履行教师道德义务后,社会所给予的赞扬和肯定,以及教师个人所产生的尊严和自豪感。教师职业荣誉的本质:以教师所处的一定社会历史条件和社会职业道德关系为基础,是一定社会现存的职业道德关系的概括和反映。
教师职业荣誉的主要表现:一是以培养人才为己任;二是以“桃李满天下”
8.教师职业幸福:就是教师在自己的教育工作中,基于对幸福的正确认识,通过自己不懈的努力,自由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实现自身和谐发展而产生的一种自我满足,自我愉悦的生存状态。教师职业幸福的特点:精神性,关系性,集体性,无限性。
教师职业幸福的作用:一是推动教师正确的人生目的和道德理想的巩固和发展;二是有利于教师树立高尚的情操;有利于推动教师创造性地工作。
教师职业幸福的实现:一是应当具有良好的知识结构;二是必须具有高超的教育能力;三是还应当具有审美的素养。9.教师职业公正:就是指教师在职业活动中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各种事情时能做到坚持原则,为人正直,公平合理地对待和评价全体合作者。其中,公平合理地对待和评价所有学生,是教师职业公正最基本的要求。
教师职业公正的特点:公正的教育性;公正实施的实质性;公正主体的自觉性。教师职业公正的内容:爱无差等,一视同仁;实事求是,赏罚分明;长善救失,因材施教;面向全体,点面结合。除了对自己的公正,对同侪的公正,对学生的公正之外,对家长的公正,对社会的公正也是教师公正的应有之义。教师职业公正的作用(论述题):一是有利于良好的教育环境的形成(良好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二是有利于教师威信的提高(是否公正,影响教师在学生心目当中的形象的好坏);三是有利于学生道德成长(教师的公正,对学生的未来的生活对于追求道德公正起到很重要作用);四是有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发挥(教师公正对于成绩好学生,不好学生都起重要的作用);五是有利于社会公正的实现(学校公正是社会公正的一部分,是社会公正的起点)。
如何做到教育公正:自觉进行人生修养;提高教育素养;正确对待惩罚的公正;做到公正与仁慈结合。第七章教师道德行为及其选择
1.道德行为:是指在一定道德意识支配下产生的有利于或有害于他人和社会的行为。
2.教师道德行为:指以教师为职业的道德主体在一定道德意识支配下,在其以教师身份进行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发生的有利于或有害于学生学校社会及他人的行为。的义务之间的冲突。③由于社会生活的复杂性,一个教师往往身兼几种社会角色,不同的角色往往赋予其不同的义务。5.教师道德评价:指与教师职业劳动相关的人们,依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教师道德原则和规范,通过社会舆论或个人心理活动等形式,对教师群体或个体的个别或一系列道德行为进行善恶判断,表明褒贬态度。
6.教师道德行为评价的作用:①教师道德行为评价的中介作用。②教育作用。③裁决作用。④维护作用。
7.(论)如何进行教师道德行为善恶的考察与判断:①注重行动的考察,是教师道德评价的特征之一。(a善的动机表现在教师对动机的确立和方案的制定上的深重和认真;b善的动机表现在行为进行中的积极态度;c善的动机还表现在对待已经发生的坏效果的态度上。)②效果的善恶是教师道德评价的重要依据。(a效果是客观的其善恶性质相对于动机而言更明确更直接;b动机和效果的辩证关系说明二者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一定的动机引出一定效果,一定效果总由一定的动机引起c不能仅凭一时一地的效果,要用发展的,全面的,联系的观点,分析善恶,进行评价。)③实践是检验教师道德行为善恶的根本依据。(a动机和效果产生于实践并在实践中得到实现;b动机和效果的统一是以实践为基础的过程;c实践的本质决定了只有实践才能从根本上检验行为的善恶。)
8.道德行为的特征:①是道德行为主体自知的行为。②是道德行为主体自身自觉的自我选择的行为。③是行为主体有利于或有害于他人和社会的行为。9.教师道德行为评价的依据:①动机、效果及其辩证关系。(动机是行为主体在行为之前自觉追求的一定的目的愿望或意图,效果是行为主体的个别或一系列的行动所产生的客观结果。)②动机效果的辩证统一关系。(二者在行动总体上是统一的,二者存在差异和矛盾。)
第八章教师道德修养(目的是培养道德的品质)与道德品质
1.教师道德修养:是指教师为了适应教育教学工作的需要,根据教师道德的原则,规范,范畴的要求,在道德方面所进行的一种自我锻炼,自我改造,自我提高的活动;以及经过锻炼改造而形成的教师道德品质和达到的师德境界。教师道德修养特点:一是自觉性。二
性善恶具有可变性。
(1)教师道德修养的必要性。①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要求教师进行道德修养。②为符合一定社会或阶级的道德原则需要进行道德修养。③道德品质的后天形成和可变性的特点,要求教师进行道德修养。(2)教师道德修养的可能性。①每一个教师都有道德修养的主观能力。②社会或阶级为教师进行道德修养提供了条件。③人性的后天性和可塑性是道德修养的先决条件。
简述教师道德修养的方法:①理论学习方法(学习马克思主义道德理论;学习现代教育科学理论;学习党和政府关于教育方针和政策;学习优秀教师的思想和事迹)。②实践锻炼方法(教师道德修养的根本方法)③慎独方法。慎独:指个人在独处无人监督时,仍能谨慎遵守道德原则,是道德修养的一种方法和标准,又是道德修养所达到的一种极高的境界。
2.教师道德品质:是指以教师为职业的道德主体所特有的行为习惯和行为特征,是教师在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的利益关系时所表现出来的稳定倾向和一贯表现。
教师道德品质构成:教师道德认识,情感,意志,信念,行为,习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开拓进取,公道正派,廉洁自律,是高校教师应具备的基本道德品质。
道德品质:体现一定社会或阶级的道德原则和规范,并具有稳定性和一贯性倾向的个人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总体的根本属性。也就是人们在处理个人和他人,个人和社会利益关系时所表现出来的行为习惯和行为特征)
道德行为与道德品质关系:道德品质是道德行为的积累;道德品质是道德行为的内在根据;道德品质是行为整体的稳定特征。
3.简述教师道德内化(三个阶段:服从阶段,同化阶段,内化阶段)
教师道德内化的意义:①完成教师道德由他律到自律的升华。②实现了教师道德的规范作用。③达到了培养新一代教师的道德目的。
第四篇:山东高校教师岗前培训 教育学
第一章
1、高等教育学是研究特殊教育活动——高等教育的一门综合学科,它研究的是高等教育现象及其一般规律。(判断)
2、对高等教育的特点可用“高”与“专”两个字来概括。相对于中等教育而言,它在层次上高,在性质上属于专业教育。
3、高等学校教师的教学具有学
术性、专业性的特点。
4、1984年潘懋元先生主编的《高等教育学》正式出版,这是我国第一部高等教育学专著,标志着我国高等教育学学科体系的确立。
5、在高等教育研究中,确定研
究问题一般要坚持以下三个原则:(1)价值型原则(2)创新性原则(3)可行性原则。第二章
1、按照意大利博洛尼亚大学校
庆日为标准计算,它成立于1088年,是世界上最早成立的大学。巴黎大学建校于1200年(一说1150~1170年)。
2、博洛尼亚大学属于学生大
学。巴黎大学则是典型的教师型大学。
3、中世纪大学的教学方法以讲
授、辩论和大量的练习为主。
4、学位原来的意思是“任教执
照”,大学毕业经考试合格,可获“硕士”、“博士”或“教授”学位。
5、从中世纪大学兴起的时代背
景和发展历程来看,中世纪大学具有高度自治性、国际性、民主性、职业性的特征。(选择)
6、从17世纪开始,欧洲出现了不同于中世纪大学的新型高等教育机构,大致可分为两大类型:独立学院和专门学院。
7、洪堡的大学理念的内容主要
包括:(1)大学的相对独立和学术自由(2)教学与科学研究的统一8、20世纪,世界高等教育发展
具有代表性的成就是美国社区学院的出现、威斯康星大学和威斯康星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9、社区学院充分体现了美国高
等教育中社区学院的地区性、开放性、流动性和实用性特征。
10、体现威斯康星大学模式与威
斯康星思想的主要内容表现在两个方面:传播知识和专家服务。第三章
1、中国古代没有近代意义上的高等教育,却有发达的大学教育。
2、西周的“五学之制”是中国
有文献记载的最早的高等教育机构。
3、太学是中国历史上有文献记
载的正式设立大学的开端,是中国高等教育由萌芽走向雏形的表征。
4、中国古代高等教育的基本特
征有五个方面:(1)教育目的上的凸显人伦教化(2)教育体制上实行官私并存(3)教育管理上注重名师掌权(4)课程内容上突出儒学为尊(5)教学方法上崇尚自学讨论。(选择)
5、1862年京师同文馆是近代中
国政府创办的第一所高等学校,是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开始起步的标志。
6、京师大学堂是中国近代第一
所完整意义上的大学,也是第一所由政府投资创办的国立大学,1912年更名为北京大学。
7、壬戌学制是中国高等教育发
展史上的重大改革,标志着中国高等教育进入现代发展阶段8、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至今,为中国当代高等教育发展阶段。
9、所谓大学理念,乃指人们在观念上对大学的理性认识、理想追求及其所形成的系统的教育观念。
10、从其内涵构成上看,大学理
念包括大学理想、大学信念、大学观念、大学精神、大学使命、大学目标等成分。其中,大学精神是大学理念的核心。
11、大学精神既是大学校园文化
深层结构的内核,又是大学优良传统的浓缩或象征。大学精神是大学的精髓和灵魂。
12、一般认为,最早系统而专门
探讨大学理念的人是19世纪英国高等教育学家纽曼。
13、我国首倡教学与科研相统一
之现代大学理念的是蔡元培先生。
14、培养精英高级专门人才是高
等教育目标的最高层次。
15、培养一般高级专门人才是高
等教育目标最基本的层次。
16、全球化时代,我国的高等教
育同时面临两项使命:服务于我国的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服务于全球化的国际竞争与合作。
17、影响中国高等教育健康发展
最突出的现实问题是规模扩张与内涵发展的关系问题。
18、大学不是“大”学:规模发
展与内涵发展的冲突。第四章
1、所谓教育目的是对教育过程
所要培养的人的质量、规格或素质的预期结果的规定。
2、高等教育目的是高等教育理
论和实践中的核心问题。
3、所谓高等教育目的是指把接
受过完全中等教育的人培养成何种高级专门人才的素质、规格和质量要求的预期规定。
4、高等教育目的的作用(实践
价值):(1)高等教育目的的导向作用(2)调控作用(3)激励作用(4)评价作用(选择)
5、所谓个人本位论的高等教育
目的观,就是主张高等教育应以个人发展的需要为出发点而制定教育目的、建构教育活动的教育目的理论。
6、个人本位论的高等教育目的观可以概括为(1)教育目的是根据个人发展的需要而制定的。(2)个人的价值高于社会的价值。(3)教育的最高目的在于促进人性的完善,而非造就公民。
7、所谓社会本位论的高等教育
目的观,就是主张高等教育应以社会发展需要为出发点而制定教育目的、建构教育活动的教育目的理论。
8、社会本位论的高等教育目的观可以概括为:(1)个人的一切发展都有赖于社会。(2)教育的目的除了促进社会发展而外,没有其他更高的目的。(3)教育的最高目的是造就公民,而非培育人性。
9、个人本位与社会本位的辩证
综合观:用个人本位论取替社会本位论,或者用社会本位论贬低个人本位论,都是片面的二元论,都无助于制定正确的高等教育目的。
10、所谓人文主义的高等教育目的观,是指以人自身发展的需要尤其是精神发展的需要为出发点,以人自身的发展和完善为中心的具有人本主义情怀的教育目的观。
11、人文主义教育目的观的核心
观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1)追求永恒化的教育目的。(2)追求理想化的教育目的。(3)追求人性化的教育目的。
12、所谓科学主义的高等教育目的观,是指以科学技术为中心,以功利主义为指向的关于高等教育目的的主张。
13、科学主义的高等教育目的观
概括为:(1)重视教育目的的社会适应性。(2)重视教育目的的社会功利性。(3)重视学校的科学技术教育。
14、所谓科学人文主义的高等教
育目的观,是指以科学精神为基础,以人文精神为价值取向的高等教育目的观。
15、科学人文主义的高等教育目的观代表了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方向。其基本精神或核心观点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1)科学精神是高等教育目的的基础。(2)人文精神是高等教育目的的价值指向。
16、如果说科学教育旨在使人学
会做事(Learning to do),那么人文教育就旨在使人学
会做人(Learning to be)。
17、全面发展取向的教育目的观
是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基本特征与趋势。
18、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
展学说具有四个方面的内涵:(1)人的全面发展应当是人的素质的完整的发展。(2)人的全面发展应当是人的素质的和谐的发展。(3)人的全面发展应当是人的素质的多方面的发展。(4)人的全面发展应当是人的自由的发展。
19、建构全面发展与专业发展相
统一的高等教育目的观:基于现实的选择。
20、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高等教育
目的经历了从培养“劳动者”、培养“人才”、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公民”的转变过程。
21、培养人是高等教育的最高目的,是我国高等教育目的的核心要旨。
22、高等教育的目的在本质上是
培养“人”的教育,而非培养“人力”或某种工具的教育。这是我国高等教育目的应当坚持的基本立场。第五章
1、高等教育的功能是高等教育
所具有的功效以及能够发挥这种功效的能力的总称,简言之,就是回答高等教育对人类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所能够起到的作用。
2、高等教育对人所起的作用,也就是高等教育要促进人的身心发展。(判断)
3、高等教育对社会所起的作
用,也就是高等教育要促进社会的发展。
4、高等教育的政治功能主要表
现在三个方面:(1)高等教育使受教育者政治化(2)培养政治领袖及专门政治、法律人才(3)促进政治的民主化
5、目前教育民主化已成为全球
教育系统演变的一个基本趋势,这一趋势包括了两个方面:教育平等与教育参与。
6、高等教育具有选择、传递、保存文化的功能;高等教育具有创新和发展文化的功能
7、高等学校的三大职能:高等
学校培养人才、发展科学、为社会服务8、1810年洪堡以新人文主义思
想指导建立柏林大学,柏林大学把培养学者和学术发展看成自身的目的,从而确立了大学发展科学的职能。
9、高等学校社会服务职能无论
在观念上还是在实践上,首先是在美国产生的。1862年,《莫里尔法案》。第六章
* 纵观历史,所谓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之争,其实是专业教育的口径之争,是人才的适应性之争。* 西方传统的大学教育的观念源于古希腊的人文教育,这些内容被称为“七艺”
《莫雷尔法案》彻底改变了传统大学脱离社会、穷究学术的单
一、封闭的办学格局。
* 高等教育发展的两种模式:英才教育与大众教育
* 美国学者马丁 · 特罗提出:高等教育人才入学人数低于适龄人口的15%时,属英才高等教育阶段。
* 美国马丁· 特罗的提法:高等教育入学人数达到适龄人口的15%~50%时,属于大众高等教育模式。
* 英才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过程有两种模式:1是美国模式,主要依靠公立高等教育系统的扩展:2是日本模式,主要依靠私立高等教育系统的扩展。
* 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应遵循的原则:
1、发展速度要适度;
2、以内涵发展为主提高规模效益;
3、建立多元化的筹资体系;
4、发展终身教育
* 科学教育包括四个方面:科学知识教育、科学思维教育、科学方法教育和科学精神教育
* 人文教育实质是一种人性教育,以个体的心性完善为最高目标
* 人文教育包括四个方面:人文知识教育、人文思维教育、人文方法教育和人文精神教育。* 在人类教育发展史上,可以说19世纪中叶以前的教育基本上是人文教育或者说是人文教育占主导地位。
* 从教育的发展历史来看,他先后经历了原始教育平等、教育特权、现代教育平等三个阶段。他的表现主要是:1 就学权利平等2 教育条件平等3 教育过程平等 4 教育结果平等
* 效率优先,兼顾平等是我国高等教育价值取向的现实选择 第七章
* 学制是指一个国家的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具体包括:有哪些种类的学校,这些学校由谁来主办和管理,学校的性质和任务是什么,世纪的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各级各类学校的关系如何。
* 世界各国普通高等学校学制系统一般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初级学院和短期大学、大学和大专学院、研究生院。* 1951年国庆节,中央人民政府、国务院公布了《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从根本上改变了旧中国高等学校的办学性质。
* 我国现代学位制度的最早建立于民国时期,1935年国民政府颁布了《学位授予法》,这是中国现代学位制度的开端。
*目前世界各国的招生制度大致了归纳为两种,即证书制和高考制。
* 多年来我国尝试着进行了一系列招生制度的改革,这些改革的几个主要方向是:第一,进一步扩大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第二,高考制度的改革将从有利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原则出发,增加对学生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考核的比重;第三,高等教育大众化带来高等学校培养方式的多样化,与此向适应的是我国公众接受高等教育的形式更加灵活。* “双向选择”和“自主择业”,对于推动高等学校面向社会需要,把竞争机制适当引进办学过程。第八章
高等教育结构是指高等教育
系统内个组成部分之间的联系方式和比例关系,它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复杂结构体系。宏观高等教育结构主要包括高等教育层次结构、科类结构、形式结构、地区结构和管理结构。 高等教育册次结构主要表现
为专科教育、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
高等教育管理体制从本质上
讲,体现了一个国家在高等教育管理活动中的中央和地方政府、政府和高校以及高校各管理层次、管理单元间的职责、权利和利益关系。 目前世界各国高等教育的宏
观管理体制划分为三种模式:一是中央集权型的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以法国为典型);二是权利分散型的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以美国为典型);三是集权与分权结合型的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一德、日、英为典型) 高等教育宏观管理运行机制
基本可以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1、以政府干预为主的运行方式(法国);
2、以社会力量为主的运作方式(美国典型);
3、以高校自主办学为主的运作方式(英国典型) 西方一些学者通常将西方各
国的高校权利结构划分为三种模式,即欧洲大陆模式、美国模式和英国模式。
1、欧洲大陆模式是一种以学术权利为主的管理体制模式
2、美国模式以行政权利为主;
3、英国模式学术组织模式与行政管理模式适度影响集合起来的模式。 我国该等秀娥小的领导体制
主要反映的是高等学校举办者、办学者二者之间的权利和职责关系、党委和行政部门间关系以及高校行政管理系统和学术系统间关系等一些基本饿关系范畴。
我国搞得跟学校领导体制是
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第九章
1.学管理的重要任务是建立正常的教学秩序,增强教学的计划性、科学性,沟通教与学之间的联系,提高教与学的质量。
2.等学校教学管理的原则:学术管理与行政管理相结合的原则;公平与效率相统一相的原则;权力与权威相结合的原则;分权与集权相统一的原则;教学管理与科研要求相结合的原则;统一管理与学术自由相结合的原则。3.教学计划制定管理:一份完整的教学计划通常包括以下几个部分:专业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学制规定,教育、教学和实践活动周数分配,课程设置,学分要求,学时安排等。
4.一旦确立了高校课程管理的内容主要为课程编制,在具体管理过程中主要表现为对课程的制定者、课程编制的内容及过程进行管理。
5.高等学校科学研究的任务:高校科研服务于教学;高校科研服务于人才培养;高校科研服务于社会。
6.高等学校科学研究的内容:科研规划管理;科研项目管理;科研经费管理;科研机构和队伍管理;科研档案管理。
7.高等学校科研管理的原则:公平合理原则;形成特色原则,协调性原则,以人为本原则,加速科研成果转化与推广原则。第十章
1.高等教育的分类之按评价者分类:自我评价,他人评价。2.高等教育的分类之按评价基准分类:相对评价,绝对评价,个体内差异评价。
3.高等教育的分类之按评价功能分类: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
4.高教育评价主体:校内评价体系,社会评价体系,评价中介机构。
5.高等学校的综合评估分为两种类型:合格评估,水平评估。6.课程评价的内容主要包括课程教育目标、教学条件、教学实施过程及教学效果。论述题:
第二章试述21世纪外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特点与趋势。
步入21世纪的高等教育迎来了新的发展时期。高等教育规模迅速扩大、发达国家经过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后,进入普及化阶段;高等教育与国家、社会、市场的联系日趋密切,由社会的边缘走向社会的这些,表现出更多的世俗性;高等教育的层次和类型出现多元化发展趋向;高等教育的国际化趋势发展迅速。具体内容如下:
一. 高等教育普及化
从当代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情况来看,20世纪中期,少数发达国家适龄青年的高等教育入学率先后达到15℅,实现了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进入20世纪后期。大众化成为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大趋势,而少数发达国家适龄青年的高等教育入学率达到或超过50℅,又率先实现了高等教育的普及化。在新经济即将到来的时刻,各国都已将发展教育及高等教育作为重要的展略选择,这不仅是因为现实经济与社会发展能够提供高等教育发展的基础,更主要的是迎接新经济到来的迫切需要,是发展新经济对知识的社会化和人力素质的要求所决定的。
二.高等教育多样化
许多国家高等教育机构不但教与学的方式在转变,而且学校的结构和形式也在发生变化。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高等院校的层次多样化。2.高等院校的规模多样化。3.教学组织的多样化。4.教育资金来源的多样化 5.学生成分的多样化。三.高等教育国际化
为适应新经济的全球化,未来的高等教育也呈现出全球化的特点:各国相互承认学历,各国高等学校相互承认学分,一国学生可以自由的到他国或通过互联网学习他国高等学校的课程。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方式:一是建立跨国家、跨地区的国际组织开展合作。二是建立国家间、地区间、不同国家高等院校间教学科研项目的国际合作及援助计划。三是建立信息网把各个高等院校连接起来。四是进一步推动学生和学者的国际交流。四.高等教育信息化
新技术和信息网络给高校带来的变化是革命性的。教育信息化是在教育与教学的各个方面,以先进的教育思想为指导,以信息技术为手段,以深入开发、广泛利用信息资源为重点,以培养适应信息社会要求的创新型人才为目的,加速实现教育现代化的系统工程,教育信息化具有教材多媒体化、资源全球化、教学个性化、学习自主化、任务合作化、环境虚拟化、管理自动化的特点。五。高等教育质量的多元化 随着高等教育的多样化和职业及成人高等教育、自考和远程、在职教育的出现,高等教育质量观和质量标准也就具有多样化的特征,教学型大学与研究型大学、精英教育与大众教育、学术理论型人才与职业应用型人才的质量标准也都是不同的。树立发展的、多样的质量管,就是我们确立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质量观的基本出发点。(p63---68)
第三章试述现代大学的基本理念及其时代建构。(p86---91)答:现代大学的基本理念,择其要者,主要包括学术自由理念,大学自治理念、教授治校理念、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理念。1. 学术自由理念
大学区别于其他社会组织的特殊性,就在于其高度的学术性,而自由是学术创新的首要前提。学术自由,意味着在学术研究过程不屈从于外界干扰与压力,客观、自主地追求真理或事物的真确性。学术自由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思想自由、言论自由、研究自由;二是教育过程中的教学自由。对教师而言,学术自由意味着可以自由选择、自主解决、自由发表有关学术问题及其学术观点而不受外在因素的干扰或控制,对学生而言,学术自由意味着学习自由,包括选课自由、择师自由、听课自由。学术自由是大学赖以存在的前提,学术自由的丧失就是大学精神的萎缩。要构建大学的学术自由理念,应当使社会树立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观念,形成保护学术自由的良好社会氛围;应当使大学形成珍视学术自由、维护学术尊严的良好风尚;应当使教师养成严谨的治学态度和高尚的学术人格。2.大学自治理念
大学自治理念是西方大学最具传统特色的理念。对中国而言,依法自主办学是贯彻大学自治理念的重要途径。大学自治既是维护学术自由的手段,又是确保大学独立性的根本保障。大学自治包含丰富的内容,主要体现制定大学自身的组织条例和管理规定的权利、支配大学经费的权利、自主招生权利、自主聘任教师的权利、自主设置专业和课程的权利等方面。大学的办学自主权是大学自治理念的核心。
要构建大学自治理念,应当强化自主办学的观念,将管理权限逐步下放给具有独立法人实体的高校;应当正确处理大学自主与政府干预的关系,大学在增强自主办学的同时,要学会自觉地接受政府的宏观管理和调控;应当切实增强高校自身自主办学的能力,实行科学的组织和管理;高校应当建立有效的自我拘束机制,自觉接受国家和社会的监督。3.教授治校理念
教授治校理念是大学自治理念的逻辑延伸。要贯彻大学自治理念,需要明确实施这一理念的活动主体,这一主体的核心就是教授,其观念是依靠教师办学观念的集中体现。
教授治校理念所包含的内容非常广泛,校长的任用、教师的聘任、人事的任免、学术的规划、课程的改革、学校的发展战略等,都应充分听取教授的合理化建议。教授治校的具体形式是组织教授会、评议会、校务会及各种委员会。
要建构并实施教授治校理念,应当牢固树立依靠教师办学的观念,为教师的教学与学术活动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工作与生活环境;应当改革目前学术权利削弱、行政权力增长的陈旧习俗,积极探索调动教授参与学校决策与管理的科学机制;应当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打造名师,提高教授群体的学术素质和国际影响力。4.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理念
教学与科研相统一,是大学职能得以具体展现的基本途径,也是
现代大学的基本理念之一。大学教育质量的提高和办学效益的增强,均有赖于大学教学活动和科研活动的有机统一。
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的理念具有两方面的内涵:一是大学教师必须的高等教育目的,就要把学生视
为能动而非受动的人,把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造性视为高等教育活动的核心任务,反对一切以宰制、管束为旨趣的外在的硬性干预。(3)以人为本的高等面发展,以培养适应时代发展需求的、德智体美多方面生动活泼发展的、具有创造性的个性和健全人格的一代新人。
第五章、现代大学的职能有哪些? 第三,高校直接为社会服务也是高校自身发展的需要。
总之,现代高校的培养人才、发展科学、服务社会三项职能,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到,共同构成了现代高校的职能体系。其中翼、车之两轮,不可或缺。科学教育要以人文教育为指导,人文教育要以科学教育来奠基,二者相互依存。
4、实现高等教育中科学教
在科研活动中理解学科内容及其精髓,以更有效地进行教学;二是科学研究活动本身具有印度学生的研究兴趣、培养其创造性思维的教学功能。
建构并实施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的大学理念,应当引导教师把科学研究有机地引入教学过程之中,通过研究成果指导教学实践,提高教学实水平;应当去除教学与研究相互割裂的习惯,将人才和出成果视为大学的双重任务;应当引导教师在专业教学的基础上因人而异地进行科研活动,以不断提高自身的学术水平;应当循序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符合伦理规范与人性要求的教学与科研机制,改变“一手硬,一手软”的做法;应当探索产学研合作的新路径,拓宽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的多元渠道;应当立足于教师现实的职业生,构建外部激励与内源发展相结合的教师专业发展长效机制;应当坚持制度规范与自由发展的统一,创设外部约束与自我调整相结合的生活方式。第四章:试述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目的的应然追求。答:
(一)高等教育目的必须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将培养人视为高等教育活动的终极追求
(1)以人为本的高等教育目的,就应把学生看作是目的而非手段,把学生素质的提高视为高等教育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破除一切急功近利的短视行为和工具化价值取向。(2)以人为本教育目的,就要把学生视为具体的而非抽象的人,把激发学生具体而多样的发展需求与潜力视为教育活动的基本出发点,剔除一切规约化、模式化的取向。
(二)高等教育必须反对单纯的知识教育,加强智能的教育。高等教育应当成为一个智慧充盈的场所,成为一个塑造人的精神生活的领地,成为一个充满活力的富有吸引力的地方。理智的卓越应该成为高等教育的普遍追求。高等教育是造就完整的人的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精神成长与整全素养的全面教育,断非片面的专业教育,亦非狭隘的职业教育。
(三)高等教育必须反对单纯就业取向的目的观,树立全面发展的目的观
在中国,高等教育的过度职业化倾向,会使高等教育丧失应有的人文精神、超越精神,陷入急功近利的泥淖,从而使高等教育由以存在的价值和理想渐渐衰退。高等教育如若不祛除文凭与就业之间的机械联系,其办学效益和吸引力就不会得以实质性改善。高等教育是给人以全面智慧援助与精神支持的教育,而非单纯的就业准备教育。狭隘的专业学习或就业准备的习惯性思维必须扭转。
总而言之,我国的高等教育必须把培养人作为自身的最高目的,立足于提高人的整体素质,树立全面的人才观,引导受教育者全答:
(一)培养专门人才是现代高校的根本使命
首先,培养专门人才是大学产生之日起就具有的职能,这一职能和高等学校本身的历史一样悠久。无论大学如何发展,这一职能永远不会消失,离开了这一点,大学便不成其为大学了。因此,培养专门人才是高等学校的根本使命,也是高校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工作的中心。其次高校培养专门人才的职能是永恒的,但培养专门人才职能的内涵是发展变化的。
(二)发展科学是现代高校的重要职能
发展科学的职能体现在大学的科学研究活动中。大学开展科学研究活动,既是培养科学人才不可缺少的途径,也是科技、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科学研究活动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在人才的培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首先,科学研究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是教学内容不断更新的主要源泉。其次,科学研究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水平。再次,科学研究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智能,培养学生的能力。
(三)服务社会是当代高校职能的延伸
首先,培养人才,发展科学,从广义上讲,都是为社会服务,但高等学校还通过各种形式为社会提供直接的服务。
其次,高校直接为社会服务是社会的客观需要。培养人才是现代高校的根本使命,发展科学是高校的重要职能,直接服务社会是高校培养人才、发展科学职能的进一步延伸。第六章
试论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整合的基础与渠道?
正确认识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关系,对高等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未来世界高等教育的选择影视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整合。
所谓整合,通俗地说,就是通过交融形成我中有你、你中有我、浑然一体的关系。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整合,不是两者的简单调和,也不是教育的科学取向与人文取向的二元相加,而是他们在高层次上的结合。
1、之所以要实现科学教育
与人文教育的整合,是因为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各有其合理的内核与现实价值,也各有其自身局限性。
2、之所以能够实现科学教
育与人文教育的整合,是因为科学与人文、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具有内在的关,两者是相互渗透、相互支撑的,二者有整合的基础。①首先科学蕴涵着人文精神与人文价值 ②其次人文以科学为基础
3、科学与人文、科学教育
与人文教育如鸟之两育与人文教育的整合,可以通过以下渠道:a 强化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相整合的教育观念;b建立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为一体的课程体系,包括,一可以开设综合性课程;二是跨学科课程;三是元知识学习与研究课程;四是活动课程。c 教师是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的实施者,因此,将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溶于一体的首要条件是教师言行中自然彰显的人文与科学精神。第八章
我过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改革的重点和趋势是什么?
自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围绕我国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中存在的问题,我国政府实施了一系列改革,这些改革的重点和趋势是:
1、为满足地方社会发展需要,调动地方学积极性,转换政府职能,实行高等教育管理权利的下方,扩大省级部门对属地高校的统筹权。高等教育管理权利下放的关键是首先要转变政府职能,实现中央政府由过去的统一管理,向以规划、立法、财政资助、评估、监督和信息服务等为手段的宏观调控
过渡。
在目前阶段,扩大地方政府权利的基本方向,就是要淡化高校的单一隶属关系,改革条块分割的现行办学机制,充分发挥地方政府对属地高校统筹作用,实现“条块分割”向“条块有机结合”的转变。
2、建立起一个社会广泛参与办学的管理运行机制,推动我国高等教育的合理、健康发展
社会的广泛参与是许多市场经济国家高等教育管理运行机制的一个主要特征。社会参与不仅是高等教育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需要,而且也是调动社会力量办学,政府财政困难,加快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途径。
首先,应实现政府高等教育决策活动的民主化,由中央政府组织建立一些由各界人士共同组成的高等教育决策咨询和审议机构。其次,发挥社会中介组织的作用
3、扩大高等学校的办学自主权,学校的活力,提高学校主动适应社会的能力
政府高等教育宏观管理权利的下放,最终必须具体落实为办学者的权利,实现办学者权利和责任的统一。所谓高校的办学自主权,就是指高校作为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机构,他在不受其他组织或个人非法干扰和阻碍的前提下,依法行使教育决策、教育活动组织的权利。
第五篇:新疆高校教师岗前培训法规专题要点
高校教师法规课程讲义
冯爱国
高校教师法规专题
冯爱国
***
第一讲 法律的内涵本质
一、契约精神
二、权利与权力的区别:
1、权利——私法领域(1)资格(2)自由(3)合法利益
2、权力——公法领域
公权力:国家权力、政府权力等
三、宪政
(一)相关概念:
以宪法为前提,以民主政治为核心,以法治为基石,以保障人权为目的的一种政治形态。
(二)宪政的基本理念
1.首先是法律的至高无上,或者是宪法的至高无上。
2.现代社会对法律的违反是多种多样的,但最可怕的一种违反是来自政府。为了使政府能够严格地以法律和宪法的规则来做事情,就必须要对政府的权力加以约束。这种约束来自两个方面,内部约束(新闻自由,言论自由)和来自外部的方面(三权分立)。3.司法权的扩张,司法的独立,确立违宪审查制度。
4.宪法和法律的规范必须要得到进一步地规范化,不能模糊不清、不能不公开。保障宪法和法律的稳定性。
5.司法机构和非司法机构界定要清楚。
(三)宪政的实质
一个硬币的两面:一个是严格地限制政府的权力,包括在政府之上的某些组织的权力,另一个就是严格地保障公民的权利。
(四)依法治国
1.依法治国的主体是人民(人民和公民)。
2.依法治国的关键是将各项工作纳入法律轨道:良法之治、蕴含特定的价值理念,包括:人民主权、尊重和保障人权、权利受到有效制约、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程序正义等。这些制度表现为:立法制度、执法制度、司法制度、法律监督制度、人权保障制度等。3.依法治国的核心是切实保障公民的权利。
4.依法治国的目标是实现法律崇高的权威、法律信仰。
第二讲
法的概念
/ 10
高校教师法规课程讲义
冯爱国
一、法律的词源 灋:
灋刑也,平之如水,从去;廌所以触不直者去之,从廌从去。廌通豸,解廌兽也,一角,古者决讼,令触不直者。——《说文解字》
二.、非马克思主义法的学说
(一)苏格拉底:法律是神的意志的体现
(二)自然法学派法律观
1、关于法的本质。自然法学派认为,法从本质上是一种客观规律,立法者所制定的法律必须以客观规律为基础,•这种客观规律是宇宙、自然、事物以及人的本性,是“理性”的反映。
2、法来源于永恒不变的本性、自然性、社会性、理性。真正的法律应当与之相符合,特别是与理性相符合,或以理性为基础,它永恒不变,并具有普遍的适用性。
3、法的功能和目的在于实现公意和正义。
4、•法律及其观念应当与人们的价值观念、道德观念相一致,自然法是人类寻求正义之绝对标准的结果。
(三)分析实证主义法学派法律观
1、真正的法是国家制定的法律,即“国家法”。
2、实在法是由法律规则构成的,是一个法律规则或法律规范的体系。
3、法律与政治道德等价值观没有必然和内在的联系,“法律是什么”和“法律应该是什么”分开处理。
4、形式上合理的法律体系自给自足,法律裁判直接可以由法律规则中演绎得出。恶法亦法
5、侧重于法律语词的语义和语用分析。
(四)社会学法学派法律观
1、法扎根于社会之中,法本质上是一种社会秩序。
2、真正的和主要的法律不是国家立法机关制定的法律规则,而是社会立法中的秩序或人类联合的内在秩序。
3、法律与国家并非不可分割,即法律的立法和实施主体未必一定是国家。
4、法律绝非仅是规则的体系,还包括原则、政策。
5、法律不是作为规则体,而是作为一个过程和事业。
三、马克思主义法的概念
(一)概念:
法是由国家专门机关创制、以权利义务为调整机制并通过国家强制力保证的调整行为关系的规范,它是意志与规律的结合,是阶级统治和社会管理的手段,是通过利益调整从而实现社会正义的工具。
(二)法的内涵及特征:
/ 10
高校教师法规课程讲义
冯爱国
1、社会规范性
2、法的普遍性
3、国家意志性
4、国家强制性
5、权利、义务性
(三)法的作用:
1、政治职能;(维护政治统治)
2、社会职能。(维护社会公共利益)
(四)法的起源与发展
1、法的起源
习惯、习惯法、成文法
2、法的发展
奴隶制法、封建制法、资本主义法、社会主义法
第三讲
法律的一般理论基础
一、法的渊源
(一)概念:法的表现形式
(二)当代中国法的渊源
1、宪法
2、法律
3、行政法规
4、地方性法规和政府规章
(三)立法过程
1、提出议案
2、审议和讨论
3、表决
4、公布
二、法的部门
(一)概念:
根据法的调整对象和调整方式对法律规范进行划分,凡具有相同调整对象与调整方式的法就是一个法的部门。
(二)法律部门划分 1.宪法
2.行政法
3.刑法
4.民商法
5.经济法
6.劳动与社会保障法
/ 10
高校教师法规课程讲义
冯爱国
7.环境资源法
8.军事法
9.诉讼法
10.国际法
(三)宪法中的相关制度
1.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一切权利属于人民。2.公有制经济主体,非公有制为重要组成部分。
3.分配制度,按劳分配,效率与公平,机会的平等,税收制度。4.国家保障人权:
第一代人权:生命、财产、自由;
第二代人权:人权的社会化,要求政府保护的权利;请求权、受益权。5.公民的基本权利:(1)平等权;
(2)公民参与政治生活方面的权利和自由:
A.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普遍性,平等性,直接问题,秘密投票
B.六大政治自由;
C.监督权:批评、建议、申诉、控告、检举、取得国家赔偿;(3)宗教信仰自由;
(4)人身自由:人格尊严、住宅(立宪国家视为人身权)、通信自由秘密不受侵害,不受非法限制、搜查、拘留和逮捕;
(5)社会文化教育权:财产权、劳动权、休息权、物质帮助权、受教育权;(6)妇女儿童合法权益保护。
(四)刑法——犯罪与刑罚 A犯罪构成
1.主体:刑事责任年龄和刑事责任能力 2.主观方面:主观有过错
故意(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过失(疏忽大意过失与过于自信过失)3.客体:侵犯的法益
4.客观方面:违法行为、损害结果、因果关系
B刑事责任
我国的刑罚分为主刑和附加刑: 1.主刑:
管制(三个月以上二年以下,数罪并罚不超过三年)拘役(一个月以上六个月以下,数罪并罚不超过一年)
有期徒刑(六个月以上十五年以下,总和刑期不满三十五年的,最高不能超过二十年,总和刑期在三十五年以上的,最高不能超过二十五年)
/ 10
高校教师法规课程讲义
冯爱国
无期徒刑(不能少于十三年)
死刑(死缓二年期满后可减为二十五年以下有期徒刑)2.附加刑:罚金;剥夺政治权利;没收财产。驱逐出境
(五)法律关系
法律关系是一种社会关系,是调整人们行为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即法律上的权利与义务关系。
(六)民事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 1.主体(1)自然人(2)法人
(3)其他组织(两户一伙,法人分支机构)自然人
1.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
2.自然人的民事权利能力始于出生终于死亡;
3.自然人民事权利能力的例外(胎儿和死者人格利益的保护); 4.自然人民事行为能力的分类(1)完全民事行为能力;(2)限制民事行为能力;(3)无民事行为能力。法人
1.概念:指由法律规定具有民事权利能力的人合组织体和财合组织体。(拟制说)
2.法人的条件:A.依法成立;B.有必要的财产或者经费;C.有自己的名称、组织机构和场所; D.能够独立承担民事责任。
3.法人的分类 :(1)企业法人
(2)非企业法人: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基金法人
4.法人和法定代表人
2.内容 3.客体
(1)公民的生命健康利益;(2)行为;(债权的客体一种请求)(3)物;(物权的客体)
(4)人身、人格;(身体权、姓名名称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隐私权益、亲权、亲属权、配偶权)
(5)智力成果。(著作权、商标权、专利权)
第四讲
法律责任
一.法律责任的概念
/ 10
高校教师法规课程讲义
冯爱国
因损害法律上的义务关系所产生的相对于相关主体所应承担的法定强制的不利后果。
二.法律责任的构成要件:
(一)责任主体
(二)过错,主观故意或者过失
(三)违法行为
(四)损害事实
(五)因果关系
三.法律责任的分类:
(一)公法责任与私法责任
(二)过错责任:指以存在主观过错为必要条件的法律责任。
无过错责任:指不以主观过错的存在为必要条件而认定的责任
公平责任:指法无明文规定适用无过错责任,但适用过错责任又显失公平,因而不以行为人有过错为前提并由当事人合理分担的一种特殊责任。
(三)职务责任和个人责任
(四)财产责任和非财产责任
(五)民事、行政、刑事责任
四.归责与免责
(一)归责的概念
指针对违法行为所引起的法律责任,进行判断、确认、追究以及免除的活动。
(二)归责原则
1.责任法定原则
2.因果联系原则
3.责任相称原则(责任相当原则)
4.责任自负原则
第五讲
教育行政法律关系
一.教育行政法
调整国家行政机关在履行其职能的过程中发生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二.教育行政行为的特征 1.合法性 2.裁量性 3.单方性 4.权责统一性 5.公共服务性
/ 10
高校教师法规课程讲义
冯爱国
三.抽象行政行为和具体行政行为
1.抽象行政行为:指国家行政机关针对不特定的人和不特定的事制定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行为规则的行为。
2.具体行政行为:指国家行政机关针对特定的人和特定的事做出的行为。
四.公民权利的救济方式 1.内部申诉 2.行政复议
行政管理相对人认为行政执法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依照法定的条件和程序,向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的同级人民政府或上一级行政机关或法定的其他机关提出申诉,请求受理机关依法定程序对引起争议的具体行政行为进行审查,并作出结论的一种法律制度。3.行政诉讼
指在人民法院主持下,依司法审判程序解决行政机关或法律、法规授权组织具体行政行为引起的行政争议的一种活动。
第六讲 教师法、教育法、高等教育法
一.教师法立法概况
(一)基本概述 1.立法背景
1993年10月31日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四次会议通过,1994年1月1日实行。2.教师的概念:
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
(二)教师的权利:
1.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和实验;
2.从事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参加专业的学术团体,在学术活动中充分发表意见;
3.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评定学生的品行和学业成绩;
4.按时获取工资报酬,享受国家规定的福利待遇以及寒暑假期的带薪休假;
5.对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通过教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其他形式,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
6.参加进修或者其他方式的培训。
(三)教师资格和聘任制度
1.取得教师资格应当具备的相应学历是:
(1)取得幼儿园教师资格,应当具备幼儿师范学校毕业及其以上学历;(2)取得小学教师资格,中等师范学校毕业及其以上学历;
(3)取得初级中学教师、初级职业学校文化、专业课教师资格,应当具备高等师范专科学校或
/ 10
高校教师法规课程讲义
冯爱国
者其他大学专科毕业及其以上学历;
(4)取得高级中学教师资格和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职业高中文化课、专业课教师资格,高等师范院校本科或者其他大学本科毕业及其以上学历;取得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和职业高中学生实习指导教师资格应当具备的学历,由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规定;(5)取得高等学校教师资格,研究生或者大学本科毕业学历;
(6)取得成人教育教师资格,应当按照成人教育的层次、类别,分别具备高等、中等学校毕业及其以上学历。
不具备本法规定的教师资格学历的公民,申请获取教师资格,必须通过国家教师资格考试。国家教师资格考试制度由国务院规定。
2.教师聘任制度
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应当逐步实行教师聘任制。教师的聘任应当遵循双方地位平等的原则,由学校和教师签订聘任合同,明确规定双方的权利、义务和责任。实施教师聘任制的步骤、办法由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规定。
(四)教师的待遇
教师的平均工资水平应当不低于或者高于国家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并逐步提高。建立正常晋级增薪制度,具体办法由国务院规定。
(五)法律责任
教师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所在学校、其他教育机构或者教育行政部门给予行政处分或者解聘:
1.故意不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给教育教学工作造成损失的; 2.体罚学生,经教育不改的; 3.品行不良、侮辱学生,影响恶劣的。
二.教育法
(一)义务教育:
1.国家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制度。
2.义务教育是国家统一实施的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是国家必须予以保障的公益性事业。
3.实施义务教育,不收学费、杂费。
4.国家建立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保证义务教育制度实施。
5.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或者其教育行政部门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上级人民政府或者其教育行政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通报批评;情节严重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1)将学校分为重点学校和非重点学校的;(2)改变或者变相改变公办学校性质的。
6.学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县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责令限期改正;情节严重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 10
高校教师法规课程讲义
冯爱国
(1)拒绝接收具有接受普通教育能力的残疾适龄儿童、少年随班就读的;(2)分设重点班和非重点班的;(3)违反本法规定开除学生的;(4)选用未经审定的教科书的。
(二)学生的权利义务 权利:
1.参加教育教学计划安排的各种活动,使用教育教学设施、设备、图书资料; 2.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获得奖学金、贷学金、助学金;
3.在学业成绩和品行上获得公正评价,完成规定的学业后获得相应的学业证书、学位证书; 4.对学校给予的处分不服向有关部门提出申诉,对学校、教师侵犯其人身权、财产权等合法权益,提出申诉或者依法提起诉讼; 5.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权利。
学生义务: 1.遵守法律、法规;
2.遵守学生行为规范,尊敬师长,养成良好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 3.努力学习,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
4.遵守所在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的管理制度。
(三)学校的权利与义务 学校的权利
347 1.按照章程自主管理; 2.组织实施教育教学活动; 3.招生学生或者其他受教育者;
4.对受教育者进行学籍管理,实施奖励或者处分; 5.对受教育者颁发相应的毕业证书; 6.聘任教师及其他职工,实施奖励或者处分; 7.管理、使用本单位的设施和经费;
8.拒绝任何组织和个人对教育教学活动的非法干涉; 9.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权利。
国家保护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
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应当履行下列义务: 1.遵守法律、法规;
2.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执行国家教育教学标准,教育教学质量; 3.维护受教育者、教师及其他职工的合法权益;
4.以适当方式为受教育者及其监护人了解受教育者的学业成绩及其他有关情况提供便利; 5.遵照国家有关规定收取费用并用公开收费项目;
/ 10
高校教师法规课程讲义
冯爱国
6.依法接受监督。
三.高等教育法
(一)高等学校
高等学校是指大学、独立设置的学院和高等专科学校,其中包括高等职业学校和成人高等学校。
(二)高等学校学生毕业要求: 1.思想品德合格;
2.在规定的修业年限内学完规定的课程; 3.成绩合格或者修满相应的学分。
(三)授予学士学位的条件:《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 1.较好的掌握本门学科的基础理论、专门知识和基本技能; 2.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初步能力。
(四)学校承担责任
1.校舍、场地、设施不符合规范,承担责任; 2.学校安全、保卫存在重大隐患,没有及时采取措施; 3.提供药品、食品、饮用水存在不安全因素;
4.学校组织学生开展活动,没有必要的安全教育或采取安全防范措施;
5.学校知道从事教育工作人员患有某些禁止性疾病,但没有采取必要措施,造成学生损害; 6.学校知道学生具有特异体质未采取措施的; 7.学校让未成年人参加不宜参加的活动; 8.体罚、虐待学生;
9.学生突发疾病或受伤、学校没有采取及时救治措施; 10.学生擅自离校,没有及时告知家长。
(五)学校不承担责任的情况 1.不可抗力;
2.来自学校外部突发措施; 3.学生自杀、自伤;
4.在对抗性、风险性很强的体育竞赛中; 5.在节假日期间发生损害; 6.在上学或者放学途中。
/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