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2年山东高校教师岗前培训-职业道德修养(考试必备)(精选)
第一章:道德与职业道德
P1:
一、道德由来:人的本质属性,立人之本,立身之本;二字合用始于战国的荀子。
P2-3:
一、道德含义:是由一定的经济关系所决定的特殊意识形态,是以善恶评价为标准,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内心信念所维持的,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二、道德的本质: 1.一般本质: 社会经济关系对道德本质的决定性作用.首先,社会经济关系的性质直接决定各种道德体系的性质。其次,社会经济关系所表现出来的利益,决定道德的内容。再次,社会经济关系的变化决定道德的变化。最后,社会经济关系中人们所处的地位,决定了道德的阶级性和道德的共同性。
P4-5:2.特殊本质:道德是特殊的规范调节方式。道德规范是一种非制度性、非强制性、内化的规范。
3.深层本质:道德是一种实践精神。首先,道德把握的主要对象是人与人、人与社会直接的关系。其次,道德把握世界的主要手段是进行道德评价。最后道德把握世界的目的是增强人的主体意识和选择能力。P6:道德的特点:1.特殊的规范性;2.独特的多层次性;3.广泛的社会性;4.更大的稳定性。
P7-8:道德的社会作用:1.道德社会作用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主要表现为:“道德决定论”和“道德无用论”。“道德决定论”也叫“道德万能论”,它过分夸大了道德的社会作用,认为道德可以决定一切,决定整个社会的发展;“道德无用论”完全否定道德的社会作用。非道德主义的理论体系是唯意志论者叔本华和尼采提出来的。
2.马克思主义伦理认为,道德对于经济社会基础,对社会发展具有能动作用。道德对于经济基础的反作用主要表现:(1)道德能够促进它所赖以产生的经济基础形成和巩固;(2)影响社会生产的发展;(3)引导人们生活方式。阶级社会,道德是阶级斗争的重要工具。
P8-9:道德的起源:马克思主义之前,有神启论(客观唯心主义西汉董仲舒)、本性论(主观唯心主义孟子的仁义礼智)、感性欲望论(旧唯物主义)三种观念。
道德意识的发生:1.人的自我意识的形成与发展是道德产生的主观条件;2.劳动是道德产生的根源;3.社会分工是道德从萌芽到生成的关键条件。
P10-13:道德的历史发展:1.原始社会的道德:原始社会的道德是人类历史的第一个道德类型。首先,维护氏族部落的共同利益是原始社会道德的基本原则。其次,在道德的内容上具有简朴性、在调节范围上存在狭隘性。2.奴隶社会的道德:首先,维护奴隶对奴隶主的人身依附和绝对屈从关系,是奴隶社会道德的基本原则。其次,道德内容日益复杂。最后,道德调节的范围日益扩大。3.封建社会的道德:首先,维护封建的宗法等级关系是封建社会道德最基本的原则。其次,在道德内容及表达方式上具有郑智化、宗教化、理论化、神秘化倾向。最后,道德调节功能进一步强化,4.资本主义的道德:首先,利己主义是资产阶级道德的核心及基本原则。其次,自由、平等、博爱是资产阶级道德的主要规范。最后,人道主义和个人主义是资产阶级的道德意识。5.社会主义道德:是在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上产生的,反映社会主义本质特征,在社会主义社会占统治地位的道德体系。
P14:道德发展的规律性:1.社会经济关系决定道德的发展;2.道德发展的总趋势是不断进步的;3.道德在批判继承中发展的。
P15:职业道德含义:从事一定职业的人,在工作或劳动过程中,所遵循的与其特定职业活动相适应的行为规范。
职业道德主要表现:1.在内容上具有职业性;2.在表达方式上具有具体性;3.在调节范围上具有有限性;4.在功能上具有适用性。
P16:职业道德产生基本条件:1.社会分工的出现是形成的历史条件;2.职业活动的出现是各种职业道德形成和发展的实践基础。
P16-18:职业道德的发展:原始社会萌芽、奴隶社会形成、封建社会发展、资本主义社会大发展(在广度上发展为道德体系;在深度上注重人的价值)
P19-20: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主要内容: 爱岗敬业(基础、核心),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
P20:社会主义职业道德建设的意义
第二章:教师职业道德概述
P22-23:教师职业的产生:1.人类教育活动的出现是教师职业产生的社会基础(原始社会教育活动靠口传身教)2.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教师职业产生的经济基础。3.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分工是教师职业产生的历史前提。(教师职业道德:产生基础是生产力的发展,产生条件是体力脑力劳动的分工,形成的关键是社会分工,产生根源是劳动。)
P23-25:教师职业的发展:我国原始社会末期,学校教育开始出现,教师职业随之产生。
1.奴隶社会的教师(学在官府):①官学教师:产生学校教育、官吏兼任官学教师“官师合一”②民间私学教师:私人讲学始于春秋战国,最大的私学是儒家(孔子“有教无类”)、墨家两大学派。2.封建社会教师:①官学教师:汉代分中央和地方两类。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官学体系最完备的历史时期。分中央学和地方学两大体系。②民间私学:汉代私学教学大体形成启蒙、专经预备、专经三阶段。3.近代学校教师:法国建立巴黎师范学校,首开人类师范教育的先河。我国师范教育始于19世纪末,张骞创办通州师范学校是我国的第一所私办独立的师范学校。我国民主主义教育学家杨昌济:“盖君子之与修身乃毕生之事一息尚存此志不容稍懈”被毛泽东誉为“道德高尚的人”;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人民教师的根本职责是培养社会主义新人。
P27:教师职业道德:指教师从事教师劳动所应当遵循的行为规范和必须具备的道德素质。(教师职业道德是在从事教育劳动过程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道德观念,行为规范和道德品质的总和,是调节教师与他
人,教师与集体及社会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是社会对教师行为的基本要求。)
P27-28:教师职业的社会意义:1.传承和发展人类文化。2.维护和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3.促进人类自我完善。(教师的作用:影响人类的灵魂、开发人的智力资源、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新人)P29-30:加强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必要性:1.培养合格教师的需要。2.培养合格学生的需要。3.迎接新世纪挑战的需要。4.克服市场经济消极影响的需要。
P31:反映市场经济道德秩序的道德规范:公正平等、诚实守信、互惠互利、自由竞争。
P32:教师职业理想: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献身教育事业,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教师职业责任:人民教师的根本职责:培养社会主义新人。责任: 自觉对学生负责,对学生家长负责,对社会负责。
P33:职业作风:是人们在一定的职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一贯的态度和行为。作风: 实事求是,坚持真理;工作积极,认真负责; 忠诚坦白,平等待人;发扬民主,团结互助。
P34:职业技能:是从事一定职业的人应具备的技术和能力。教师职业技能集中表现为教师教书育人的本领。技能:刻苦钻研业务,不断更新知识;要懂教育规律;具备一定的管理知识;勇于实践,不断创新。P34-37:职业劳动特点:1.示范性(首要特点):首先,学生的“向师性”心理决定了教师职业劳动的示范性特点。其次,教师职业的本质属性决定了教师职业劳动具有示范性的特点。教师职业的本质属性是育人。2.复杂性3.创造性4.长周期性
P37-38:职业道德特点:1.道德意识的自觉性2.道德行为的示范性3.影响结果的深远性
P39-41:职业道德的作用:1.对学生的教育作用2.对教育过程的调节作用3.对社会生活的影响作用4.对教师的激励作用
第三章:教师职业道德原则
教师职业道德原则是统摄教师职业道德全局和贯穿教师职业道德始终的准则。
P43:职业道德原则的确立依据:教师职业道德原则在教师职业道德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统领整个教师职业道德体系。
确立职业道德的原则考虑三个因素:依据一般的社会道德原则、一般的教育原则、“以人为本”的原则。
P44:教师职业道德应提倡和遵循人道主义原则、教书育人原则、全面发展原则。其中人道主义原则居于基础层次,教书育人原则居于承上启下的中间层次,全面发展原则居于最高层次。
P44-45:教师职业道德原则的地位和作用:教师职业道德体系包括教师职业道德原则,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和教师职业道德范畴。其中,教师职业道德原则居于核心地位,具有定向、指导、评判作用。P46:人道主义坚持以“人”作为研究问题的出发点和归宿,从而在价值领域里确立了“认识目的”这一根本的道德原则。
人道主义的发源地是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演进过程:人文—人性—人本
P47:人道主义原则的基本含义:是确认人的主体性地位,肯定个体的独立价值,尊重人的权利,维护人的尊严,保障人的自由,追求人的全面发展与自我完善。
P47-48: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的内容:社会主义人道主义是处里人与人直接关系时所应遵循的最一般、最起码的道德规范。一是尊重人;就是尊重人的价值,人格尊严和权利。二是关心人;就是对人要关爱,同情,而不是冷冷清清,麻木不仁。三是爱护人;就是爱护人的生命,财产,人身安全和一切应当享有的权利。
P49:从历史过程来看,教育人道主义原则是伴随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人道主义的兴起出现的。18世纪法国启蒙运动卢梭强烈谴责“野蛮教育”,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洲兴起了“新教育运动”。
P49-50:把教育人道主义确立为教师职业道德的原则,有着客观的依据:一是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的要求;二是教育活动的内在要求;三是从教育的社会功能来讲,要使人类社会沿着更加人性化的方向发展,也需要确立教育人道主义原则。
P50:教育人道主义原则含义:就是教师在教育劳动过程中,应当从社会主义人道主义原则出发,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协调自己与他人之间的关系,并以人道主义的言行影响培养学生。
P51:19世纪英国教育家斯宾塞“野蛮产生野蛮,仁爱产生仁爱,这就是真理”
P50-52:教育人道主义原则具体要求:尊重每一个学生;关心每一个学生;教育学生学会尊重,学会爱人;教师还要把教育人道主义原则贯彻到其他一切人际关系的处理中。
P52-54:教书育人原则:能否自觉的做到教书育人,是衡量教师道德水准高低的最重要的标志。
为什么说教书育人原则是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教书育人原则是教师的根本社会职责,是教师对社会应尽的义务,是对教师这一称谓的最简洁最准确地解释;能否自觉做到教书育人,是衡量教师道德水准高低的最重要标志)①教书育人是教师的根本职责。②教书育人体现了集体主义原则的要求。③教书育人是教师职业道德原则中的根本原则。④总之,教书育人是教师献身教育,忠诚教育事业的具体表现,也是实现教育目标最根本的手段。教书育人像一根红线,贯穿于教师职业的各个方面,集中体现了教育教学最核心的本质。
P54-55:教书育人原则:就是教师既要向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培养学生的智力和能力,又要自觉地用人类崇高的思想,高尚的道德去塑造学生的灵魂,并把二者有机地统一起来。在教师职业道德三大原则中,教书育人原则是基本原则。
为了更好把握和理解教书育人原则,必须反对三种倾向:分家论,自发论,代替论。
P56-58:教书育人原则的实施要求:一是既要做学生的良师,又要做学生的益友;二是遵循教育规律,掌握教书育人艺术;三是把育人寓于课堂教学之中;四是把育人拓展到课外;五是把育人与科学管理结合起来;六是形成全面育人局面。
P58-59:人的全面发展的含义:是人自身发展的最高目标,也是社会发展所要最终达到的目标。其含义是指人的个性的自由全面发展。所谓全面,主要是指人的各项个性因素的全面提高和养成。从哲学的高度,揭示了人的个性,它是指单个的人所具有的属性和特征的总和,它表示的是使这个人区别于所有其他人的特殊性。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内涵是:一是人的身心素质的全面发展;二是人的各种能力的充分发展;三是强调个人素质能力和全社会成员的素质能力统一发展。
P58-59: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是我们教育方针的核心和教育目的,也是高等教育的必然要求;人的全面发展(指人的个性的自由全面发展)是人自身发展的最高目标,也是社会发展所要最终达到的目标。P59-60:人的全面发展的实现:①人的解放是人全面发展的起点。②是一个历史过程。③集体是个人全面发展的现实途径。
马克思恩格斯:“只有在共同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即只有在共同体中才可能有个人的自由”、“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由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P61-64:全面发展原则的实施要求:①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教育的目标来认识。(要我们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教育的目标来认识,①使每一个人都得到全面发展是教育的最高理想,教育的远期目标;学生全面基本得到发展,而各自得到不同个性发展,就该成为我们的现实理想和近期目标。②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教育的目标,要求教师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③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教育的目标要求教师必须坚持以人为本。)②开展面向全体的全面教育。(高校的专业化教育形成了人的新的片面发展。全面教育的内容是由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容来决定的,包括:体质、政治思想、智力、情感、社会劳动的教育和人际交往教育。)③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充分发展学生的特长。(①不能要求在某学科的某节课后学生在德智体诸方面都有变化,要突出本学科的特点;②发展学生的特长是全面发展的应有之意。)④教师全面提高自身素质。(①自身必须有较强的业务能力学有所长学有所专;②教师要培养学生的良好思想品德,自己必须首先在人品上过得硬;③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必须首先具备审美素养。)
第四章: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P65: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含义:教师在教育职业活动中必须遵循的行为准则,它是教师职业活动中道德关系和道德行为的普遍规律的一种反映,是一定社会对教师教育行为的基本要求。
1.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内容(五大规范):爱岗敬业(要求:畏业爱业乐业创业)依法执教、热爱学生教学相长(正确处理师生关系的行为规范;要求:当学生的朋友助手导师。)、严谨治学博学多才、关心集体团结协作、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爱岗敬业,依法执教的含义:是指教师对于教育事业怀有深厚的感情,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在自己的岗位上,按照教育法律法规和教育目的要求,自觉规范自己的教学行为,尽职尽责。
P66-67:爱岗敬业的必要性:教师职业是崇高而神圣的职业,必须要求爱岗敬业;教师职业是复杂而充满创造性的职业;教师职业是极其繁重而需要自我牺牲精神的职业;教师价值实现过程的长期性;是新时期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迫切要求。
P67-68:爱岗敬业具体要求:以敬爱之心从业(畏业、爱业、乐业、创业)、以责任之心从业、以认真之心从业。
P68-69:依法执教必要性:是教师完成教育任务的基本保证;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需要。
P69-70:依法执教具体要求:认真学习法律法规;自觉遵守法律法规;教育学生懂法守法。
P70-71:教师正确处理师生关系的行为规范:热爱学生,教学相长。
师生关系特点:关系上的特殊性、人格上的平等性、情感上的相容性(爱的回流、断流)、教学上的相长性。
P72-73:师生关系教育意义:影响学生可塑性;影响信息的传递;影响学生心理;影响学生的学习。
P74:师爱的教育意义:师爱是一种崇高的道德情操,包括:目的性,广泛性,科学性;师爱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罗森塔尔效应是师爱效应)。
P75:热爱学生具体要求:全面了解学生;要热爱所有学生;严格要求学生(严而有爱、严而有格、严而有方、严而有恒)。
P75:教学相长的含义:一是教师教学活动和学习活动相互促进,在教育中促进学习,在学习中促进教学;二是教师和学生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共同成长。
P76-77:教学相长具体要求:科学定位自己角色;向学生学习;换位思考。
P78-79:严谨治学,博学多才:是现代教育对教师的要求(素质教育、夸美纽斯)、是科学和时代发展对教师提出的要求。这是教师正确对待自身业务的基本规范。
P80-81:严谨治学的教育意义:首先,治学是教师提高自身业务素质的重要途径(教师治学包括对专业知识的研究和对教育规律教育方法的研究)。其次,治学有利于教师形成良好的“智德”。
严谨治学的具体要求:端正治学认识(①教师在治学中遵守的道德规范:热爱学术追求真理、实事求是客观公正、学术自由民主平等、谦虚谨慎团结合作、服务社会造福人类②学术腐败现象:学术研究功利
化、学术评价的非理性化、泡沫学术)、树立优良学风(学风包括治学的态度、风格和方法等)、刻苦钻研业务、强化教育能力(教学能力是教育能力的核心);处理好教学和治学的关系。
P82-83:博学多才的教育意义:是教师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重要保障(苏霍姆林斯基);是教师承担其职责的重要保障(未来教师职责表现:学生学习的指导者、未来的设计者、智力资源的开发者)。P83-84:博学多才的具体要求:一要做到博学(包括:文化知识、学科专业知识、教育专业知识);二要做到多才(包括:智力专业能力创造力。)
P84-87:教师正确处理教师集体中人际关系的行为规范:关心集体,团结协作是教师劳动的必然要求;关心集体,团结协作是集体主义的必然要求;关心集体,团结协作是创造和谐心里环境的保证。关心集体的要求:热爱教师集体,维护集体利益;严格遵守集体纪律;珍惜集体荣誉;自觉维护教师集体的团结。
P88-90:团结协作的要求:认识教师之间的关系(教师之间关系的二重性:协调性、矛盾性);尊重和关心每个同事;善于合作,共同进取;正确开展竞争;克服文人相轻。
P90-91:以身作则,为人师表的含义:是指教师用自己的行为作为学生的行为准则,成为可资学习的表率,可效法的榜样。
在中国教育史上,孔子最早提出教师应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思想的人,“师表”出现在汉朝,第一次将二字合用是司马迁的《史记》。
P92-95:以身作则,为人师表的具体要求:一是思想道德方面的要求:有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有崇高的人生理想;有高尚的道德品质。二是教学业务方面的要求:认真备课,做到一丝不苟;科学施教,做到兢兢业业;积极组织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做到甘于奉献。三是时代风貌方面的要求:开拓进取,做一个开拓型教师;脚踏实地,艰苦奋斗,做一个事业型教师;勇于创新,做一个创造型教师。四是风度仪表方面的要求:在服饰上,要做到整洁高雅;在神态上,要做到愉快亲切;在言谈上,要做到谦逊文雅;在举止上,要做到稳重端庄;在待人接物上,做到真诚热情。
第五章:教师道德范畴
P97:教师道德范畴的定义:是指那些概括和反映教师道德的主要特征,体现一定社会对教师道德的根本要求,并作为教师的普遍内心信念,对教师的行为产生影响的基本概念。
P99:教师职业义务:就是教师对学校,学生,学生家长,学校领导和教师集体所承担的责任,所履行的职责。
教师职业义务特点:一是要履行教师道德义务是教师自愿选择的结果;二是出于道德义务选择的行为,教师不企求相应的报酬;三是教师道德义务的内容必须付诸行动才具有现实意义。
P100:教师职业义务的作用:一是正确的道德义务观是教师职业劳动的巨大鞭策力量。二是正确的道德义务观可以调节教育活动中的人际关系。三是可以促使教师自觉培养高尚的师德品质。
P100-101:教师的道德责任问题的重点应当是责任感或义务感的培养:一是努力培养自己的道德义务认知水平(教师权威:实际权威、制度权威);二是努力提升自己的教育事业意识水平;三是实现教育义务意识向教育良心的转化水平。
P102:教师的职业良心:是教师在对学生,学生家长,同事以及社会,学校履行职业义务过程中所形成的特殊的道德责任感和道德自我评价能力。
P102:教师职业良心的内容:恪尽职守,自觉工作,爱护学生,团结执教。
P103:教师职业良心的特点:层次性高,教育性强。
P104:教师职业良心的形成:一是一个正义较多、道德水平较高的社会;二是教师的同侪群体;三是教育对象的舆论形式。
P105:教师职业良心的作用:①教师行为前的选择作用。②教师行为中的监督作用。③教师行为后的自我评价作用。
P106:教师职业荣誉的定义:指教师在履行教师道德义务后,社会所给予的赞扬和肯定,以及教师个人所产生的尊严和自豪感。
P107:教师职业荣誉的本质:以教师所处的一定社会历史条件和社会职业道德关系为基础,是一定社会现存的职业道德关系的概括和反映。各种道德关系的高度概括和自觉反映是教师职业荣誉的实质所在。
P108:教师职业荣誉的主要表现:一是以培养人才为己任;二是以“桃李满天下”而自豪;三是以“人梯”,“红烛”而自赏。
P109:教师职业荣誉的作用:推动作用;自我评价作用;激励作用。
P110-111:教师要树立正确的职业荣誉观:一是处理好义务和荣誉的关系,赢得社会的尊重和个人的自尊。二是处理好个人荣誉和集体荣誉的关系,在集体中感受尊严和自豪。三是处理好贡献与索取的关系,划清荣誉和虚荣的界限。
P112-114:教师职业幸福:就是教师在自己的教育工作中,基于对幸福的正确认识,通过自己不懈的努力,自由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实现自身和谐发展而产生的一种自我满足,自我愉悦的生存状态。★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把人的需求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和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认知的需要、美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七个层次。前四种是基本需要,后三种是发展需要。
★对于一个人来说,树立与社会价值相一致、为大众所认可的幸福观是获得幸福的必要前提。
P114:教师职业幸福应具备三方面的内涵:物质和精神相统一、享受和劳动创造相统一、自我实现和真诚奉献相统一。
P115-117:教师职业幸福的特点:精神性(孟子: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荀子:天地君亲、贵师而重傅),关系性(给予性与被给予性),集体性,无限性(时间、空间)。
P117:教师职业幸福的作用:一是有利于教师巩固自己的道德理想;二是有利于教师形成高尚的情操;有利于推动教师创造性地工作。
P118:教师职业幸福的实现:一是应当具有良好的知识结构;二是必须具有高超的教育能力;三是还应当具有良好的审美素养。
★知识结构主要包括:本体性知识、背景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制约教师成功的知识瓶颈主要是文化性(背景性)知识和条件性知识。
P119:教师职业公正:就是指教师在职业活动中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各种事情时能做到坚持原则,为人正直,公平合理地对待和评价全体合作者。其中,公平合理地对待和评价所有学生,是教师职业公正最基本的要求。
P120:教师职业公正的特点:公正的教育性;公正实施的实质性;公正主体的自觉性。
P121:教师职业公正的内容:对己性公正、同侪性公正、对象性公正(核心)。
P122:对象性公正:爱无差等,一视同仁;实事求是,赏罚分明;长善救失,因材施教;面向全体,点面结合。除了对自己的公正,对同侪的公正,对学生的公正之外,对家长的公正,对社会的公正也是教师公正的应有之义。
P124:教师职业公正的作用:一是有利于良好的教育环境的形成(良好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二是有利于教师威信的提高(是否公正,影响教师在学生心目当中的形象的好坏);三是有利于学生道德成长(教师的公正,对学生的未来的生活对于追求道德公正起到很重要作用);四是有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发挥(教师公正对于成绩好学生,不好学生都起重要的作用);五是有利于社会公正的实现(学校公正是社会公正的一部分,是社会公正的起点)。
P125:如何做到教育公正:提高人生修养;提高教育素养;做到惩罚公正;做到公正与仁慈结合。
★教师进行自身修养的核心,是形成教育活动中做必须的正义感。
第六章教师道德修养(目的是培养道德的品质)
P129:教师道德修养:是指教师为了适应教育教学工作的需要,根据教师道德的原则,规范,范畴的要求,在道德方面所进行的一种自我锻炼,自我改造,自我提高的活动;以及经过锻炼改造而形成的教师道德品质和达到的师德境界。
P130:教师道德修养特点:一是自觉性。二是持久性;三是实践性。
P130:教师道德修养实质:就是不断地解决道德必然性与个人道德选择能力之间的矛盾。
P130-131:教师道德修养要解决的矛盾:一是道德必然性和个人道德选择能力之间的矛盾(首要矛盾);二是新道德与旧道德的矛盾;三是道德理性与情欲的矛盾。
P132-133:道德修养的必要性和可能性:(1)马克主义认为人性是后天的、历史的、可变的。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一是人性是后天形成的,由主体所处的社会关系决定的;二是人性善恶是具体的,历史的;三是人性善恶具有可变的。
(2)教师道德修养的必要性。①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要求教师进行道德修养。②为符合教师职业的道德要求,教师需要进行道德修养。③道德品质的后天形成和可变性的特点,要求教师进行道德修养。
(3)教师道德修养的可能性。①每一个教师都有道德修养的主观能力(主观前提)。人区别于动物的本质属性在于人的一切活动都是“自由的自觉的活动”。②社会为教师进行道德修养提供了条件(客观前提)。③人性的后天性和可塑性是道德修养的先决条件。
P134-136:教师道德修养的方法:①理论学习方法(学习马克思主义道德理论;学习现代教育科学理论;学习党和政府关于教育方针和政策;学习优秀教师的思想和事迹)。②实践锻炼方法(教师道德修养的根本方法)③慎独方法。慎独:指个人在独处无人监督时,仍能谨慎遵守道德原则,是教师道德修养的方法和标准,又是教师道德修养的崇高境界。师德重在“慎独”,教师必须在“隐”“恒”“微”上下功夫。P137-138:教师职业道德内化的意义:1.实现教师职业道德由他律到自律的升华2.实现教师职业道德的规范作用3.实现对新一代教师的道德培养
P138-139:教师职业道德内化的三个阶段:服从阶段、同化阶段、内在阶段。
教师道德内化的程度并不与教龄长短成正比,而是与个人的道德修养的程度成正比。
P139-140:教师道德行为选择:是教师在面对两个以上的道德行动方案时,在一定道德意识的支配下,依据一定的道德原则和规范,自主自觉地判断取舍和决定一种到的行动方案的过程。首先,教师道德行为选择在本质上是一个价值判断和取舍的过程。其次,教师道德行为选择是一种自主的道德活动。再次,教师道德行为选择是教师主体意志的体现。最后,教师道德行为选择,必须通过外在的行为表现出来,才具有实际的价值和意义。
P140:教师道德行为选择中的价值冲突的形式:一是由于社会或他人对教师的期待或要求不一致所引起的教师内心的矛盾;二是由于教师改变角色而形成的新旧角色所承担的义务之间的冲突;三是由于社会生活的复杂性,一个教师往往身兼几种社会角色,不同的角色往往赋予其不同的义务,从而形成义务间的冲突。
P141:价值冲突表现的形式:一种是同一价值体系内部的不同道德要求之间的冲突,是大善与小善、高层次义务与低层次义务之间的矛盾;另一种是不同价值体系之间的冲突,是善与恶、履行义务与不履行义务之间的冲突。
P141-142:教师职业道德行为选择的原则:集体主义原则、人道主义原则、功利主义原则、精神价值原则。
P143:教师道德品质:是指体现一定社会道德原则和规范,并具有稳定性和一贯性倾向的个人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总体的根本属性。
P143-144:教师道德品质的特征:道德品质是道德关系的体现、道德品质是道德原则和规范的内化、道德品质是主体自觉意志的凝结。
P145-146:道德行为与道德品质关系:道德品质是道德行为的积累;道德品质是道德行为的内在根据;道德品质是行为整体的稳定特征。
P146:教师道德品质构成:教师道德认识,情感,意志,信念,行为,习惯。
P148:教师道德情感:是以爱为基本体征;罗森塔尔效应又被称为皮格马利翁效应,或爱的效应,即爱可以改变一切。
P150:教师道德信念:具有稳定性、持久性,在教师道德品质中居于主导地位;是教师道德进步中的灯塔,它内在地规定着教师道德发展的方向;深化了道德品质,使道德品质呈现出稳定性、一贯性、持久性的特征。
P151:道德习惯:是构成道德品质的最终环节。道德习惯的形成,标志着道德品质的形成。
P152:道德意志和道德信念则是整个道德品质结构中的精神支柱,它们渗透于道德品质的各个层面。高校教师应具备的基本道德品质:开拓进取,公道正派,廉洁自律。
第二篇:2011山东高校教师岗前培训-职业道德修养
第一章道德与职业道德①②③④⑤ 1.道德:〔人的本质属性,立人之本,立身之本;二字合用始于战国的荀子;是一种特殊的规范调节方式;是一种实践精神;〕马克思主义伦理学认为, 道德是由一定的经济关系所决定的特殊意识形态,是以善恶评价为标准,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内心信念所维持的,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道德的本质: 1.一般本质: 社会经济关系对道德本质的决定性作用.2.特殊本质:道德是特殊的规范调节方式。3.深层本质:道德是一种实践精神。道德的特点:1.特殊的规范性;2.独特的多层次性;3.广泛的社会性;4.更大的稳定性。
道德的社会作用(大题):1 道德社会作用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主要表现为:“道德决定论”和“道德无用论”。“道德决定论”也叫“道德万能论”,它过分夸大了道德的社会作用,认为道德可以决定一切,决定整个社会的发展;“道德无用论”完全否定道德的社会作用。2.马克思主义伦理认为,道德对于经济社会基础,对社会发展具有能动作用。道德对于经济基础的反作用主要表现:(1)道德能够促进它所赖以产生的经济基础形成和巩固;(2)影响社会生产的发展;(3)对人们生活方式的形成,对日常生活和交往的正常进行,起着定向指导和行为准则的作用。(4)提高了人的精神境界,促进了人的自我完善,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动力。
阶级社会,道德是阶级斗争的重要工具。
道德的起源:1.人的生存与发展需要是道德发生的诱因;2.意识水平是道德发生的主观条件;3.劳动是道德产生的根源;4.社会分工是道德形成的关键。维护封建的宗法等级关系,是封建道德最基本的社会内容。
道德发展的规律性:1.社会经济关系决定道德的发展;2.道德发展的总趋势是不断进步的;3.道德在批判继承中发展的。
2.职业道德:从事一定职业的人,在工作或劳动过程中,所遵循的与其特定职业活动相适应的行为规范。
职业道德主要表现:1.在内容表达上,具有强烈的职业特征;2.在表达方式上,更加具体,灵活,多样;3.在调节范围方面,主要是用来约束从事行业性的人员;4.在功能和效率方面,具有较强的适用性和成熟性。
职业道德产生基本条件:1.生产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出现是形成的历史条件;2.人们从事各种职业是各种职业道德形成和发展的实践基础。正式形成是在奴隶社会;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过程中,职业道德在深度上注重了人的价值。爱岗敬业是基础和核心,是社会主义职业道德所倡导的首要内容。
3.道德规范的特殊性:①是一种非制度化的规范。②并没有也不使用强制性手段为自己开辟道路。③是一种内化的规范。
4.道德把握世界的特殊性:①道德把握的对象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②把握世界的主要手段是进行道德评价。③把握世界的目的是增强人的主体意识和选择能力。
5.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基本特征:①层次性。②强烈的时代特点。③约束性。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主要内容: 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
6.〔论〕社会主义职业道德建设的意义:①加强职业道德建设,能从根本上提高公民的基本素质。
②加强职业道德建设,能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快速健康发展。③加强职业道德建设,能促进社会风气的根本好转,维护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④加强职业道德建设,能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目标任务落到实处。
7.道德现象:可分为道德意识现象,道德规范现象和道德活动现象。
8.社会经济关系对道德起决定作用。道德社会作用的性质取决于它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
第二章教师职业道德概述
1.教师职业道德:指教师从事教师劳动所应当遵循的行为规范和必须具备的道德素质。(教师职业道德是在从事教育劳动过程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道德观念,行为规范和道德品质的总和,是调节教师与他人,教师与集体及社会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是社会对教师行为的基本要求。)
教师职业的社会意义:1.传承和发展人类文化的优秀成果:一是总结和传递人类的优秀文化;二是推动人的认识不断深化,开发智力资源。2.维护和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3.促进人类的自我完善。
加强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必要性:1.是培养合格教师的需要。2是完成教师的历史使命,培养合格学生的需要。3是教师迎接新世纪挑战的需要。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教师职业道德的积极作用:①提高竞争意识。②开拓创新观念。③增强(师生)平等观念。3.如何消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教师职业道德的消极影响:①首先要求我们加强以社会主义原则,集体主义价值观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精神等基本道德原则为核心的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体系的建设,反对极端利己主义享乐主义和拜金主义。②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教师职业道德。③引导人们超越个人权利树立社会责任意识。
4.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构成:①教师职业理想: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献身教育事业,不断提高自身素质。②教师职业责任: 自觉对学生负责,对学生
家长负责,对社会负责。③教师职业作风: 实事求是,坚持真理;工作积极,认真负责; 忠诚坦白,平等待人;发扬民主,团结互助。④教师职业技能:刻苦钻研业务,不断更新知识;要懂教育规律;具备一定的管理知识;勇于实践,不断创新。
5.教师职业的产生:①人类教育活动的出现是教师职业产生的社会基础。②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教师职业产生的经济基础。③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分工是教师职业产生的历史前提。(教师职业道德:产生基础是生产力的发展,产生条件是体力脑力劳动的分工,形成的关键是社会分工,产生根源是劳动。)
6.萌芽于原始社会部落氏族及老人能人的社会教育活动。
7.孔子:前551-479年〔2555年〕;我国原始社会末期,学校正式出现,教师职业随之产生;春秋战国时期最大的私学是儒墨家两大学派创立的;1794年法国第一个建立了巴黎师范学校首开人类师范教育先河;我国师范教育始于19世纪末,1897年2月,盛宣怀在上海创办南洋公学,特设“师范院”。1902年张骞创办了通州师范学校,这是我国第一所私办的和独立的师范学校。我国民主主义教育学家杨昌济:“盖君子之与修身乃毕生之事一息尚存此志不容稍懈”被毛泽东誉为“道德高尚的人”;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人民教师的根本职责是培养社会主义新人。
8.教师职业作风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一贯的态度和行为;教师职业技能集中的表现为教师教书育人的本领,教师教书育人活动的效果是教师职业技能的反应。
第三章教师职业道德的特点与社会功能 1.教师职业劳动的特点:①教师职业劳动的示范性。(学生的向师性心理决定了示范性;教师职业的本质属性决定了教师职业劳动的示范性,教师职业的本质属性是育人;教师独特的劳动手段决定了教师职业的示范性)②教师职业的复杂性。(教师劳动的对象,内容,过程均具有复杂性)③教师职业劳动的创造性。④教师职业劳动具有长周期性。
2.教师职业道德的特点:①道德意识的自觉性。②道德行为的示范性。③影响结果的深远性。
3.教师职业道德的作用(论述题):①对学生的教育作用(对学生的品德有教育定向作用,对学生的智能有促进作用。a教师的言谈反映教师的品德修养,体现了教师的教育教学技巧;b教师的举止是教师道德修养的外现是可以被学生直接观察到的教师道德;c教师的喜怒哀乐是教师情绪情感的外露,情绪情感具有极强的感染性,这种感染性也具有教育性;d教师良好的意志品质及自觉性,果断性,坚毅性能影响学生。)②对教育过程的调节作用。(调节教师的行为,从而实现对教育过程的协调功能,是教师职业道德最基本最主要的功能。调节师生,师师,教师和领导关系的作用)③对社会生活的影响作用。(a通过学生影响社会;b通过亲自参加社会生活影响社会;c教师的个人道德品质影响家庭,亲友,邻里;d对教师具有激励作用。)
4.(论)联系实际谈一谈教师职业道德的调节作用:调节教师的行为,从而实现对教育过程的协调功能,是教师职业道德最基本最主要的功能。①对调解教师与学生关系的作用。教师可运用其专长力量使学生敬佩自己,信赖自己;运用其吸引力量团结学生;运用其权威力量对学生施加特定的影响;运用其奖赏力量扶植学生良好的表现和正气;运用其强制力量维持正常的教学秩序。②对调解教师与教师关系的作用。第一正确对待持不同教育观点的同事;第二正确对待优秀的教师;正确对待新老教师。③对调解教师与领导关系的作用。教师自觉服从领导,以实际行动支持领导工作,理解体谅领导者难处或做出牺牲;学校领导正确运用手中权力,发扬民主,严于律己,以身作则,尊重教师,科学用人。
5.教师劳动与其他劳动的不同在于教师本人既是劳动者又是劳动手段;教师劳动的社会价值在于把潜在的劳动力转化成现实的劳动力,记教师的劳动是劳动力的再生产,从而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第四章教师职业道德原则
教师职业道德应提倡和遵循:人道主义原则,教书育人原则,全面发展原则。其中,人道主义原则居于基础层次,教书育人原则居于中间层次,全面发展原则居于最高层次,这三原则构成由低到高呈阶梯状的教师职业道德原则统一体教师职业道德原则的地位和作用(大题):教师职业道德体系包括教师职业道德原则,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和教师职业道德范畴。其中,教师职业道德原则居于核心地位,具有定向,指导和评判作用:一是在整个教师职业道德体系中起定向作用;二是在整个教师职业道德体系中起指导作用;三是在整个教师职业道德体系中起评判作用。
人道主义原则的基本含义:是确认人的主体性地位,肯定个体的独立价值,尊重人的权利,维护人的尊严,保障人的自由,追求人的全面发展与自我完善。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的内容:一是尊重人;就是尊重人的价值,人格尊严和权利。二是关心人;就是对人要关爱,同情,而不是冷冷清清,麻木不仁。三是爱护人;就是爱护人的生命,财产,人身安全和一切应当享有的权利。
为什么说把教育人道主义确立为教师职业道德的原则,有着客观的依据(大题):一是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的要求;二是教育活动的内在要求;三是从教育的社会功能来讲,要使人类社会沿着更加人性化的方向发展,也需要确立教育人道主义原则。
1.教育人道主义原则:就是教师在教育
劳动过程中,应当从社会主义人道主义原则出发,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协调自己与他人之间的关系,并以人道主义的言行影响培养学生。
教育人道主义原则具体要求:尊重每一个学生;关心每一个学生;教育学生学会尊重,学会爱人;教师还要把教育人道主义原则贯彻到其他一切人际关系的处理中。
2.教书育人原则:就是教师既要向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培养学生的智力和能力,又要自觉地用人类崇高的思想,高尚的道德去塑造学生的灵魂,并把二者有机地统一起来。在教师职业道德三大原则中,教书育人原则是基本原则。为了更好把握和理解教书育人原则,必须反对三种倾向:分家论,自发论,代替论。
3.简述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的主要内容: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
4.为什么说教书育人原则是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教书育人原则是教师的根本社会职责,是教师对社会应尽的义务,是对教师这一称谓的最简洁最准确地解释;能否自觉做到教书育人,是衡量教师道德水准高低的最重要标志)①教书育人是教师的根本职责。②教书育人体现了集体主义原则的要求。③教书育人是教师职业道德原则中的根本原则。④总之,教书育人是教师献身教育,忠诚教育事业的具体表现,也是实现教育目标最根本的手段。教书育人像一根红线,贯穿于教师职业的各个方面,集中体现了教育教学最核心的本质。教书育人原则的实施要求:一是既要做学生的良师,又要做学生的益友;二是遵循教育规律,掌握教书育人艺术;三是把育人寓于课堂教学之中;四是拓宽教书育人的空间;五是形成全员育人局面;六是进行科学管理。
5.(论)教师应如何贯彻全面发展原则:①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教育的目标来认识。(要我们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教育的目标来认识,①使每一个人都得到全面发展是教育的最高理想,教育的远期目标;学生全面基本得到发展,而各自得到不同个性发展,就该成为我们的现实理想和近期目标。②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教育的目标,要求教师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③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教育的目标要求教师必须坚持以人为本。)②开展面向全体的全面教育。(高校的专业化教育形成了人的新的片面发展。全面教育的内容是由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容来决定的,包括:体质、政治思想、智力、情感、社会劳动的教育和人际交往教育。)③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充分发展学生的特长。(①不能要求在某学科的某节课后学生在德智体诸方面都有变化,要突出本学科的特点;②发展学生的特长是全面发展的应有之意。)④教师应树立全面负责和全面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的思想。(①自身必
须有较强的业务能力学有所长学有所
专;②教师要培养学生的良好思想品德,自己必须首先在人品上过得硬;③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必须首先具备审美素养。)⑤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不仅指德智体美等发展,还有对学生综合素质,全方位,立体式教育)。
6.人道主义:指一切以人为中心,强调人的地位,重视人的价值,维护人的尊严和保障人的权利的道德思想体系。(发源地是文艺复兴时的欧洲)
7.教师职业道德原则:人道主义原则,教书育人原则,全面发展原则。
8.教师职业道德原则:是统摄教师职业道德全局和贯穿教师职业道德始终的准则,在教师职业道德体系中居核心地位,是教师职业体系的总纲,是教师处理各种利益关系的总方针。
9.人的全面发展,是人自身发展的最高目标,也是社会发展所要最终达到的目标。其含义是指人的个性的自由全面发展。所谓全面,主要是指人的各项个性因素的全面提高和养成。从哲学的高度,揭示了人的个性,它是指单个的人所具有的属性和特征的总和,它表示的是使这个人区别于所有其他人的特殊性。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内涵是:一是人的身心素质的全面发展;二是人的各种能力的充分发展;三是强调个人素质能力和全社会成员的素质能力统一发展。
10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是我们教育方针的核心和教育目的,也是高等教育的必然要求;人的全面发展(指人的个性的自由全面发展)是人自身发展的最高目标,也是社会发展所要最终达到的目标。
11.人的全面发展的实现:①人的解放是起点。②是一个历史过程。③集体是个人全面发展的现实途径。马克思恩格斯:“只有在共同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即只有在共同体中才可能有个人的自由。”
第五章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是教师在教育职业活动中必须遵循的行为准则,它是教师职业活动中道德关系和道德行为的普遍规律的一种反映,是一定社会对教师教育行为的基本要求)
所谓爱岗敬业,依法执教是指教师对于教育事业怀有深厚的感情,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在自己的岗位上,按照教育法律法规和教育目的要求,自觉规范自己的教学行为,尽职尽责。爱岗敬业的必要性:教师职业是崇高而神圣的职业,必须要求爱岗敬业;是复杂而充满创造性的职业;是极其繁重而需要自我牺牲精神的职业;教师价值实现过程的长期性;是新时期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迫切要求。
爱岗敬业具体要求:要热爱教育工作;要树立教育事业心;要有高度的教育责任感。
依法执教必要性:是教师完成教育任务的基本保证;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需要。
依法执教具体要求:认真学习法律法规;自觉遵守法律法规;教育学生懂法守法。
1.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内容:爱岗敬业(要求:畏业爱业乐业创业)依法执教,热爱学生教学相长(正确处理师生关系的行为规范;要求:当学生的朋友助手导师。),严谨治学博学多才,关心集体团结协作,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教师正确处理师生关系的行为规范:热爱学生,教学相长。
法论;有崇高的人生理想;有高尚的道德品质。二是教学业务方面的要求:认真备课,做到一丝不苟;科学施教,做到兢兢业业;积极组织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做到甘于奉献。三是时代风貌方面的要求:开拓进取,做一个开拓型教师;脚踏实地,艰苦奋斗,做一个事业型教师;勇于创新,做一个创造型教师。四是风度仪表方面的要求:在服饰上,要做到整洁高雅;在神态上,要做到愉快亲切;在言谈上,要做到谦逊文雅;在举止上,要做到稳重端庄;在而自豪;三是以“人梯”,“红烛”而自赏。
教师职业荣誉的作用:推动作用;自我评价作用;激励作用。
高校教师要树立正确的职业荣誉观:一是深刻理解人民教师所肩负的伟大历史使命,树立崇高的社会责任感,积极履行职业义务,赢得社会的尊重和个人的自尊。二是正确处理个人和集体的关系,树立集体主义观念,把个人荣誉和集体荣誉结合起来。三是正确处理贡献与索取的关系,划清荣誉和虚荣的界限。3.教师道德行为选择:是老师在面对两个以上的道德行动方案时,在一定道德意识的支配下,依据一定的道德原则和规范自愿自觉的判断取舍和决定一种道德行动方案的过程。
教师道德行为选择原则:集体主义原则;人道主义原则;功利主义原则;精神价值原则。
4.教师道德行为选择中的价值冲突:①由于社会或他人对教师的期待或要求不一致所引起的教师内心的矛盾。②由于教师改变角色而形成的新旧角色所承担是持久性;三是实践性。
教师道德修养实质:就是不断地解决道德必然性与个人道德选择能力之间的矛盾。
(论)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性论的基本原理,结合自己的道德实践,试论道德修养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马克主义认为人性是具体的,历史的。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一是人性是后天形成的,由主体所处的社会关系决定的;二是人性善恶是具体的,历史的;三是人师生关系特点:关系上的特殊性;角色上的差异性;人格上的平等性;情感影响上的相互性。
师生关系教育意义:影响学生可塑性;影响信息的传递;影响学生心理;影响学生的学习。
师爱的教育意义:师爱是一种崇高的道德情操,包括:目的性,广泛性,科学性;师爱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热爱学生具体要求:全面了解学生;要热爱所有学生;严格要求学生。教学相长的含义:一是教师教学活动和学习活动相互促进,在教育中促进学习,在学习中促进教学;二是教师和学生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共同成长。教学相长具体要求:科学定位自己角色;向学生学习;换位思考。
严谨治学,博学多才是现代教育对教师的要求,是科学和时代发展对教师提出的要求。这是教师正确对待自身业务的基本规范。
治学是教师提高自身业务素质的重要途径。
严谨治学的具体要求:树立优良作风;刻苦钻研业务;强化教育能力;处理好教学和治学的关系。
博学多才的教育意义:是教师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重要保障;是教师承担其职责的重要保障。
博学多才具体要求:一要做到博学,包括:广博的一般文化知识;扎实的学科专业知识;精深的教育专业知识;二要做到多才,包括:智力;专业能力;创造力。
教师正确处理教师集体中人际关系的行为规范:关心集体,团结协作是教师劳动的必然要求;关心集体,团结协作是集体主义的必然要求;关心集体,团结协作是创造和谐心里环境的保证。关心集体的要求:热爱教师集体,维护集体利益;严格遵守集体纪律;珍惜集体荣誉;自觉维护教师集体的团结。团结协作的要求:认识教师之间的关系;尊重和关心每个同事;善于合作,共同进取;正确开展竞争;克服文人相轻的陋习。
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是指教师用自己的行为作为学生的行为准则,成为可资学习的表率,可效法的榜样。
以身作则,为人师表的具体要求(大题):一是思想道德方面的要求: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有科学的世界观,方
待人处事上,做到真诚热情。
2.简述教师在风度仪表方面的要求:①在服饰上,要做到整洁高雅。②在神态上,要做到愉快亲切。③在言谈上,要做到谦逊文雅。④在举止上,要做到稳重端庄。⑤在待人处事上,要做到真诚热情。⑥总之,教师必须做到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第六章教师道德范畴
所谓教师道德范畴,是指那些概括和反映教师道德的主要特征,体现一定社会对教师道德的根本要求,并作为教师的普遍内心信念,对教师的行为产生影响的基本概念。
2.教师职业义务:就是教师对学校,学生,学生家长,学校领导和教师集体所承担的责任,所履行的职责。
教师职业义务特点:一是要履行教师道德义务是教师自愿选择的结果;二是出于道德义务选择的行为,教师不企求相应的报酬;三是教师道德义务的内容必须付诸行动才具有现实意义。
教师职业义务的作用:一是正确的道德义务观是教师职业劳动的巨大鞭策力量。二是正确的道德义务观可以调节教育活动中的人际关系。三是可以促使教师自觉培养高尚的师德品质。
教师的道德责任问题的重点应当是责任感或义务感的培养:一是努力培养自己的道德义务认知水平;二是努力提升自己的教育事业意识水平;三是实现教育义务意识向教育良心的转化。
4.教师的职业良心:是教师在对学生,学生家长,同事以及社会,学校履行职业义务过程中所形成的特殊的道德责任感和道德自我评价能力。
教师职业良心的内容:恪尽职守,自觉工作,爱护学生,团结执教。
教师职业良心的特点:层次性高,教育性强。
教师职业良心的作用:①教师行为前的选择作用。②教师行为中的监督作用。③教师行为后的自我评价作用。
6.教师职业荣誉:指教师在履行教师道德义务后,社会所给予的赞扬和肯定,以及教师个人所产生的尊严和自豪感。教师职业荣誉的本质:以教师所处的一定社会历史条件和社会职业道德关系为基础,是一定社会现存的职业道德关系的概括和反映。
教师职业荣誉的主要表现:一是以培养人才为己任;二是以“桃李满天下”
8.教师职业幸福:就是教师在自己的教育工作中,基于对幸福的正确认识,通过自己不懈的努力,自由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实现自身和谐发展而产生的一种自我满足,自我愉悦的生存状态。教师职业幸福的特点:精神性,关系性,集体性,无限性。
教师职业幸福的作用:一是推动教师正确的人生目的和道德理想的巩固和发展;二是有利于教师树立高尚的情操;有利于推动教师创造性地工作。
教师职业幸福的实现:一是应当具有良好的知识结构;二是必须具有高超的教育能力;三是还应当具有审美的素养。9.教师职业公正:就是指教师在职业活动中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各种事情时能做到坚持原则,为人正直,公平合理地对待和评价全体合作者。其中,公平合理地对待和评价所有学生,是教师职业公正最基本的要求。
教师职业公正的特点:公正的教育性;公正实施的实质性;公正主体的自觉性。教师职业公正的内容:爱无差等,一视同仁;实事求是,赏罚分明;长善救失,因材施教;面向全体,点面结合。除了对自己的公正,对同侪的公正,对学生的公正之外,对家长的公正,对社会的公正也是教师公正的应有之义。教师职业公正的作用(论述题):一是有利于良好的教育环境的形成(良好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二是有利于教师威信的提高(是否公正,影响教师在学生心目当中的形象的好坏);三是有利于学生道德成长(教师的公正,对学生的未来的生活对于追求道德公正起到很重要作用);四是有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发挥(教师公正对于成绩好学生,不好学生都起重要的作用);五是有利于社会公正的实现(学校公正是社会公正的一部分,是社会公正的起点)。
如何做到教育公正:自觉进行人生修养;提高教育素养;正确对待惩罚的公正;做到公正与仁慈结合。第七章教师道德行为及其选择
1.道德行为:是指在一定道德意识支配下产生的有利于或有害于他人和社会的行为。
2.教师道德行为:指以教师为职业的道德主体在一定道德意识支配下,在其以教师身份进行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发生的有利于或有害于学生学校社会及他人的行为。的义务之间的冲突。③由于社会生活的复杂性,一个教师往往身兼几种社会角色,不同的角色往往赋予其不同的义务。5.教师道德评价:指与教师职业劳动相关的人们,依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教师道德原则和规范,通过社会舆论或个人心理活动等形式,对教师群体或个体的个别或一系列道德行为进行善恶判断,表明褒贬态度。
6.教师道德行为评价的作用:①教师道德行为评价的中介作用。②教育作用。③裁决作用。④维护作用。
7.(论)如何进行教师道德行为善恶的考察与判断:①注重行动的考察,是教师道德评价的特征之一。(a善的动机表现在教师对动机的确立和方案的制定上的深重和认真;b善的动机表现在行为进行中的积极态度;c善的动机还表现在对待已经发生的坏效果的态度上。)②效果的善恶是教师道德评价的重要依据。(a效果是客观的其善恶性质相对于动机而言更明确更直接;b动机和效果的辩证关系说明二者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一定的动机引出一定效果,一定效果总由一定的动机引起c不能仅凭一时一地的效果,要用发展的,全面的,联系的观点,分析善恶,进行评价。)③实践是检验教师道德行为善恶的根本依据。(a动机和效果产生于实践并在实践中得到实现;b动机和效果的统一是以实践为基础的过程;c实践的本质决定了只有实践才能从根本上检验行为的善恶。)
8.道德行为的特征:①是道德行为主体自知的行为。②是道德行为主体自身自觉的自我选择的行为。③是行为主体有利于或有害于他人和社会的行为。9.教师道德行为评价的依据:①动机、效果及其辩证关系。(动机是行为主体在行为之前自觉追求的一定的目的愿望或意图,效果是行为主体的个别或一系列的行动所产生的客观结果。)②动机效果的辩证统一关系。(二者在行动总体上是统一的,二者存在差异和矛盾。)
第八章教师道德修养(目的是培养道德的品质)与道德品质
1.教师道德修养:是指教师为了适应教育教学工作的需要,根据教师道德的原则,规范,范畴的要求,在道德方面所进行的一种自我锻炼,自我改造,自我提高的活动;以及经过锻炼改造而形成的教师道德品质和达到的师德境界。教师道德修养特点:一是自觉性。二
性善恶具有可变性。
(1)教师道德修养的必要性。①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要求教师进行道德修养。②为符合一定社会或阶级的道德原则需要进行道德修养。③道德品质的后天形成和可变性的特点,要求教师进行道德修养。(2)教师道德修养的可能性。①每一个教师都有道德修养的主观能力。②社会或阶级为教师进行道德修养提供了条件。③人性的后天性和可塑性是道德修养的先决条件。
简述教师道德修养的方法:①理论学习方法(学习马克思主义道德理论;学习现代教育科学理论;学习党和政府关于教育方针和政策;学习优秀教师的思想和事迹)。②实践锻炼方法(教师道德修养的根本方法)③慎独方法。慎独:指个人在独处无人监督时,仍能谨慎遵守道德原则,是道德修养的一种方法和标准,又是道德修养所达到的一种极高的境界。
2.教师道德品质:是指以教师为职业的道德主体所特有的行为习惯和行为特征,是教师在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的利益关系时所表现出来的稳定倾向和一贯表现。
教师道德品质构成:教师道德认识,情感,意志,信念,行为,习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开拓进取,公道正派,廉洁自律,是高校教师应具备的基本道德品质。
道德品质:体现一定社会或阶级的道德原则和规范,并具有稳定性和一贯性倾向的个人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总体的根本属性。也就是人们在处理个人和他人,个人和社会利益关系时所表现出来的行为习惯和行为特征)
道德行为与道德品质关系:道德品质是道德行为的积累;道德品质是道德行为的内在根据;道德品质是行为整体的稳定特征。
3.简述教师道德内化(三个阶段:服从阶段,同化阶段,内化阶段)
教师道德内化的意义:①完成教师道德由他律到自律的升华。②实现了教师道德的规范作用。③达到了培养新一代教师的道德目的。
第三篇:山东高校教师资格岗前培训 理论考试复习资料 职业道德修养
职业道德修养
一、名词解释
1、道德:是由一定社会的经济关系所决定的特殊意识形态,是以善恶评价为标准,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内心信念所维持的,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2、职业道德:从事一定职业的人,在工作或劳动过程中,所应遵循的、与其特定职业活动相适应的行为规范。
3、教师职业道德
是教师在从事教育劳动过程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道德观念、行为规范和道德品质的总和,是调节教师与他人、教师与集体及社会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
4、教师职业作风
教师职业作风是教师在一定的职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一贯态度和行为。
5、教育人道主义:所谓教育人道主义,就是教师在教育劳动过程中,应当从社会主义人道主义原则出发,尊重人、爱护人、协调自己与他人之间的关系,并以人道主义的言行影响、培养学生。
6、教书育人:所谓教书育人就是教师既要向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培养学生的智力和能力,又要自觉地用人类崇高的思想、高尚的道德区塑造学生的灵魂,并把二者有机地统一起来。
7、教师职业义务 :是教师对学校、学生、学生家长、学校领导和教师集体所承担的责任,所应履行的职责。
8、教师职业良心 :是教师在教育劳动中对教师责任的自觉意识,是教师在自觉履行教书育人的义务过程中所形成的道德 责任感和自我评价能力。
9、教师职业荣誉
所谓教师职业荣誉,就是对教师职业行为的社会价值作出的公认的客观评价和主观意向。
10、教师职业幸福
是指教师在教育工作实践中,以自己出色的劳动实现教书育人的目的和理想而得到的精神上的满足。
11、教师道德行为:在一定道德意识支配下,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发生的有利于或有害于学生、学校、社会及他人的行为。
12、教师道德行为选择:道德行为主体根据自己的道德观念自主地决定按照某一种方案行动,以实现自己的道德意图的道德活动。
13、教师道德修养:是指教师为了适应教学工作的需要,根据教师道德的原则、规范、范畴的要求,在道德方面所进行的一种自我锻炼、自我改造、自我提高的活动;以及经过锻炼改造而形成的教师道德品质和达到的师德境界。
14、教师道德品质:是指以教师为职业的道德主体所特有的行为习惯和行为特征,是教师在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的利益关系时所表现出来的稳定倾向和一贯表现。
二、选择、填空及判断
1、内化的规范称为(良心)。
2、道德属于社会意识形态,因而是一种精神,它又是一种以指导行动为目的的、以形成人们正确的行为方式为内容的精神,因此它又是实践精神。
3、共同利益高于一切是原始社会的基本原则。
4、自由平等也是原始社会最重要的生活准则和道德规范。
5、维护和反对奴隶对奴隶主的人身依附和绝对屈从的对立和斗争,是奴隶制社会道德最基本的内容。
6、人们从事的各种职业活动是各种职业道德形成和发展的实践基础。
7、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内容: 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
8、爱岗敬业是职业道德的基础和核心。
9、利己主义是资产阶级道德的核心,也是它的最基本的原则。
10、自由、平等、博爱是资产阶级的主要道德规范。
11、生产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出现,是职业道德形成的历史条件。
12、职业道德的正式形成是在(奴隶社会)。
13、劳动是道德产生的根源。
14、社会分工是道德形成的关键。
15、平等是原始社会最重要的生活准则和道德规范。
16、维护封建的宗教等级关系,是封建道德最基本的社会内容。
17、道德是一种实践精神。
18、道德的社会作用主要表现为下述两种对立的观点:“道德决定论”和“非道德主义”道德无用论。
19、职业:就是人们由于特定的社会分工和生产内部的劳动分工而长期从事的具有专门业务和特定职责、并以此作为主要生活来源的社会活动。
20、在调节范围方面,职业道德主要是用来约束从事职业的人员。适用范围的有限性。
21、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分工是教师职业产生的历史前提。
22、原始社会教育活动的承担者主要是部落的一些首领、以及老人、能人和妇女。他们的从教活动是教师职业的萌芽。
23、春秋时期的孔丘为了推行他的政治主张,在中国第一个办起了“私学”。
24、孔丘提出的最重要的教育主张是有教无类。
25、我国原始社会末期,学校教育开始出现,教师职业随之产生。
26、春秋战国时期最大的私学是儒墨两大学派创立的。儒家私学以孔子为最盛,墨家私学以墨子为首。
27、法国第一个建立了巴黎师范学校,首开人类师范教育的先河。
28、学生在心理和道德上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向师性,即喜欢模仿教师。
29、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人民教师的根本职责就是培养社会主义新人。30、教师职业的本质属性是育人。
31、调节教师的行为,从而实现对教育过程的协调功能,是教师职业道德最基本、最主要的功能。
32、学生的“向师性”心理决定了教师职业劳动的示范性特点。
33、教师职业道德原则是统摄教师职业道德全局和贯穿教师职业道德始终的准则,是制定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贯彻教师职业道德要求的指导和依据。
34、教师职业道德原则在教师职业道德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统领整个教师职业道德体系。
35、教师职业道德原则是教师职业道德体系的总纲是教师处理各种利益关系的总方针。
36、人道主义的发源地是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
37、教书育人是教师的根本的社会职责。是对教师这一称谓的最简洁、最准确的解释。能否自觉地做到教书育人,是衡量教师道德水准的最重要的标志。
38、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一直是我们教育方针的核心和教育的目的。
39、人的全面发展,是人自身发展的最高目标,也是社会发展所要最终达到的目标。
40、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个性的自由全面发展。
41、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的涵义:是指人的素质的全面发展,人的能力的充分发展,个人素质能力与全体社会成员素质能力的统一发展。
42、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概括为:(1)人的解放是人的全面发展的起点。(2)人的全面发展的实现是一个历史过程。(3)、集体是个人全面发展的现实途径。
43、全面教育也称通识教育。
44、爱岗敬业、依法执教是教师正确对待职业的行为规范。
45、热爱学生、教学相长是教师正确处理师生关系的行为规范。
46、严谨治学、博学多才是教师正确对待自身业务的基本规范。
47、关心集体、团结协作是教师正确处理教师集体中人际关系的行为规范。
48、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是教师进行自我修养的行为规范。
49、爱岗敬业的具体要求:要热爱教育工作,一要畏业,二要爱业,三要乐业,四要创业。
50、师爱具有鲜明的自身特点:一是目的性;二是广范性;三是科学性。
51、“罗森塔尔效应”实质上是师爱效应。
52、人们对教学相长的理解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教师的教学活动和学习活动相互促进;二是教师与学生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共同成长。
53、治学:是教师提高自身业务素质的重要途径。教师的治学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专业知识的研究;二是对教育规律、教育方法的研究。
54、智德:是指教师在对待科学知识的态度上,在追求和运用知识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道德品质。
55、教师之间的关系具有二重性。一方面,教师之间的关系具有协调性;另一方面,教师之间的关系具有矛盾性。
56、在中国教育部史上,孔子是最早提出教师应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思想的人。他指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57、风度仪表是人的精神气质及内在修养的外在表现。教师的风度仪表是其内心世界的表露,是其内在品质的外在表现形式。
58、教师的教育能力包括:(1)教学能力;(2)思想能力与组织管理能力;(3)教育科研能力。
59、苏霍姆林斯基强调:“全体教师团结一致是教育工作成功的保证。”
60、良心作为一种道德意识,它的社会的心理特征有四个方面:一是内在性,二是综合性。三是稳定性四是广泛性。61、教师职业荣誉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指社会用以评价教师职业行为的社会价值尺度,也就是对教师履行职业义务的道德行为的(赞扬);另一方面是指教师对自己职业活动所具有的社会价值的自我认识,也就是职业良心中包括的(自尊、自爱)。
62、对幸福范畴的解释,归结起来有两类:一类是禁欲主义,一类是纵欲主义。63、教师职业义务:(1)自然义务,(2)社会义务。
64、荣誉:包括两方面;客观评价和主观感受。65、许多教师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视为自己最高的人生价值观和最大的人生幸福。
66、教师职业幸福范畴:指教师在教育工作实践中,以自己出色的劳动实现教书育人的目的和理想而得到的精神上的满足。
67、教师的职业幸福观,应强调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统一,应强调个人幸福与集体幸福的统一,应强调创造与享乐的统一。
68、道德行为是道德行为主体自知的行为。
69、道德行为是道德行为主体自身自觉的自我选择的行为。
70、道德行为是行为主体有利于或有害于他人和社会的行为。在经创优道德意识支配下自愿选择的有害于他人和社会的行为,叫做恶行,也叫做不道德的行为。
71、道德容许行为是一种过渡性质的行为,属道德行为。
72、道德行为的选择是教师在面对两个以上的道德行为方案时,在一定道德意识的支配下,依据一定的道德原则和规范自愿自觉的判断取舍和决定一种道德行为方案的过程。
73、社会自由是教师道德行为选择的外在可能性。
74、内心信念:是指人们对某种观点、原则、理想等所形成的真挚信仰。75、教师的意志自由:是教师道德行为选择的内在自由。
76、道德行为选择的意志自由表现了人的能动性和主动性。77、道德行为按性质分为:善行和恶行。78、教师道德的修养的特点:一是要有自觉性。二是具有持久性。三是具有实践性。
79、教师道德修养的实质:就是不断地解决道德必然性与个人道德选择能力之间的矛盾。80、慎独:是指个人在独处无人监督时,仍能谨慎遵守道德原则,他是道德修养的一种方法,又是道德修养所达到的一种极高的境界。
81、师德重在慎独,必须在“隐”“恒”“微”上下功夫。
82、教师道德内化的三个阶段:服从阶段、同化阶段、内化阶段。
83、教师道德品质的构成有六个基本的要素:是教师道德认识、教师道德情感、教师道德意志、教师道德信念、教师道德行为、教师道德习惯。
84、道德习惯是构成道德品质的最终环节。
85、教师道德内化的意义 :(1)完成教师道德由他律到自律的升华。(2)实现了教师道德的规范作用。(3)达到了培养新一代教师的道德目的。86、非道德行为:是一个不涉及他人和社会利益的行为。不是不道德行为。87、社会越不发达,社会关系越落后,教师活动的限制就越多,选择的自由也就越小。
88、教师的意志自由是教师道德行为选择的内在自由。
89、道德选择的自由,不是毫无制约的绝对自由,而是通过对客观必然性的认识和把握之后获得的一定条件下的自由。90、教师所获得的自由度与对必然认识的深度和广度成正比。
91、教师道德评价依据其主体不同可以分为自我评价和社会评价。
三、简答及论述
1、道德规范的特殊性是什么?第一,道德规范是一种非制度化的规范。第二,道德规范不使用强制性手段为自己开辟道路。第三,道德规范是一种内化的规范。
2、职业道德的特点:第一,在内容方面,职业道德总是要鲜明地表达职业义务和职业责任以及职业行为上的道德准则,带有强烈的具体职业特征。第二,在形式方面,职业道德行为准则的表达方式,往往比较具体、灵活、多样。第三,在调节范围方面,主要是用来约束从事本职业的人员。第四,在功能和效果方面,职业道德具有较强的适用性和成熟性。
3、社会主义职业道德建设的意义:第一,加强职业道德建设,能够从根本上提高公民的基本素质。第二,加强职业道德建设,能够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第三,加强职业道德建设,能够促进社会风气的根本好转,维护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第四,加强职业道德建设,能够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目标任务落实到实处。
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教师职业道德的积极作用是什么?第一,提高竞争意识。第二,开拓创新观念。第三,增强平等观念。
5、如何消除市场经济对教师职业道德的消极影响?第一,消除市场经济对教师职业道德的消极影响,首先要求我们加强集体主义,反对极端利己主义享乐主义和拜金主义。第二,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教师职业道德,作为对以集体主义价值观为基本道德原则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有效补充。第三,要引导人们超越个人权利,树立社会责任意识。
6、为什么要加强教师职业道德修养?
首先,从自身来看,加强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是培养合格教师的需要。道德修养是每个教师的事,是每个教师胜任工作的必要条件。例如,人民教育家陶行知不仅重视自身道德修养,还要求他领导的育才学校的师生,每天问一下自己:“我的道德有没有进步?”他要求大家重视“公德”和“私德”的修养,“修筑人格长城”。
其次,从学生角度看,加强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是完成教师的历史使命,培养合格学生的需要。学生在心理上和道德上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向师性”即喜欢模仿教师。
再次,从未来的角度看,加强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是教师迎接新世纪挑战的需要。
7、教师职业劳动的特点。教师的劳动,作为一个培养人、塑造人和改造人的伟大工程,具有鲜明的特点。①教师职业劳动的示范性。②教师职业的复杂性。③教师劳动过程的复杂性
8、教师职业道德的特点。教师道德同其他职业道德相比,具有以下一些特点:①道德意识的自觉性。②道德行为的示范性。③影响结果的深远性。
9、教师职业道德的作用。①对学生的教育作用。②对教育过程的调节作用。③对社会生活的影响作用。
19、教师职业良心的作用。第一,教师行为前的选择作用。第二,教师行为中的监督作用。第三,教师行为后的自我评价作用。总之教师职业道德良心是教师行为的隐蔽的却最有力量的调节器。20、简述教师道德行为选择中的价值冲突。①由于社会或他人对教师的期待或要求不一致所引起的教师内心的矛盾。②由于教师改变角色而形成的新旧角色所承担的义务之间的冲突。③由于社会生活的复杂性,一个教师往往身兼几种社会角色,不同的角色往往赋予其不同的义务,从而形成义务间的冲突。
21、简述教师道德行为评价的作用。①教师道德行为评价的中介作用。②教师道德行为评价的教育作用。③教师道德行为评价的裁决作用。④教师道德行为评价的维护作用。
18、教师职业义务的特点。第一,履行教师道德义务是教师自愿选择的结果。第二,教师出于道德义务选择的行为,不企求相应的报酬。第三,教师道德义务的内容必须付诸行动才具有现实意义。
10、联系实际,谈一谈教师职业道德的调节作用。
调节是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功能,调节教师的行为,从而实现对教育过程的协调功能,是教师职业道德最基本、最主要的功能。
教师的职业道德调节作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对调节教师与学生关系的作用。教师可以运用其专长力量使学生敬佩自己、信赖自己;运用其吸引力量团结学生;运用其权威力量对学生施加特定的影响;运用其奖赏力量扶植学生良好的表现和正气;运用其强制力量维持正常的教学秩序。
第二,调节教师与教师关系的作用。每个教师要做到:正确对待持不同教育观点的同事;正确对待优秀的教师;正确对待新老教师;所有教师要为教育好学生这一共同目标通力合作,求同存异相互配合,共同提高。
第三:调节教师与领导关系的作用。无论是普通教师,还是具有一定领导职权的学校领导,有应遵循教师道德的要求,自觉调节自己的行为,处理好双方的关系为共同的教育目标服务。
11、简述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的主要内容。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
12、为什么说教书育人原则是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①教书育人是教师的根本职责。②教书育人体现了集体主义原则的要求。③教书育人是教师职业道德原则中的根本原则。
13、教师应如何贯彻全面发展原则?
(一)把促进入的全面发展作为教育的目标来认识
a 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可分解为近期目标、中期目标和远期目标。具体说来,使每一个人都得到全面的发展是教育的最高理想,教育的远期目标。而全体学生全面地得到基本发展,在此基础上各自得到不同的个性发展,就应该成为我们的现实理想和近期目标
b 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教育的目标,要求教师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C 把促进入的全面发展作为教育的目标,要求教师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二)开展面向全体的全面教育
全面教育的内容是由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容来决定的,主要包括:体质教育、政治思想教育、智力教育、情感教育、社会劳动教育和人际交往教育六个方面。
(三)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充分发展学生的特长
在充分发挥教育教学作用、促进学生的发展上,应注意:A,并非德、智、体、美、劳的面面俱到的发展。B,要突出本学科的特点。C,发展学生的特长。
(四)全面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
A、业务能力;B、思想品德;C、审美能力。
15、简述教师在风度仪表方面的要求。风度仪表是人的精神气质及内在修养的外在表现。教师的风度仪表是其内心世界的表露,是其内在品质的外在表现形式。首先在腐蚀服饰上,要做到整洁高雅。其次,在神态上,要做到愉快亲切。第三,在言谈上,要做到谦逊文雅。第四,在举止上要做到稳重端庄。第五,在待人处事上,要做到真诚热情。
16、简述教师教育能力的主要内容。(次简答题)教师的教育能力是多方面的,它主要包括:教学能力、思想工作与组织管理能力以及教育科研能力。
17、教师怎样才能做到热爱学生?
热爱学生是爱人民、爱祖国和人道主义的道德准则在教育工作中的直接贯彻和具体要求。
要做到热爱学生,首先要全面了解学生。一是了解每一个学生。二是全面地了解学生,三是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灵。
其次,要热爱所有的学生。教师对学生的爱应是公平的,不是爱个别或少数学生,而是爱每一个学生,把爱洒向每个学生的心田。例如 在教育实践中,有的教师只爱学习上的“尖子”学生,爱听话守规矩的学生,还有的教师对亲朋好友的子女格外关心,不爱那些存在着各种缺点的后进生。
再次,要严格要求学生。一是要严而有爱,二是要严而有格,三是要严而有方,四是要严而有恒。
22、教师道德行为的特征:(1)是道德行为主体自知的行为。
(2)是道德行为主体自身自觉的自我选择的行为。
(3)是行为主体有利于或有害于他人和社会的行为。
23、依据动机和效果辩证关系原理,试论如何进行教师道德行为善恶的考察与判断。(次论述题)
一个完整的道德行为,是从一定动机出发到一定效果的过程,动机和效果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一方面,动机和效果在行为总体上是统一的。首先:二者相互依存,互为前提。其次,动机和效果在一定条件下可互相转化。再次,动机和效果的统一是一个以实践为基础的过程。正是由于实践,才将动机和效果联系在一起,实现了从动机到效果的转化。
另一方面,动机和效果之间存在差异和矛盾。动机和效果的统一,是充满了差异和矛盾。第一,善的动机引出同等程度善的效果,恶的动机引出同等程度恶的效果。第二,善的动机引出恶的效果,恶的动机引了善的效果。第三,善或恶的动机引出大于或小于预想的善或恶的效果。第四,善或恶的动机引出善恶相间的效果。
24、教师道德内化的意义:(1)完成教师道德由他律到自律的升华。(2)实现了教师道德的规范作用。(3)达到了培养新一代教师的道德目的。
25、述教师道德修养的方法:(1)理论学习的方法(2)实践锻炼的方法(3)慎独的方法
26、教师职业道德的必要性与可能性?(次)
(一)教师道德修养的必要性 第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要求教师进行道德修养。
第二,为符合一定社会或阶级的道德原则需要进行道德修养。第三、德品质的后天形成和可变性的特点,要求教师进行道德修养。
(二)教师道德修养的可能性 第一,每一个教师都有道德修养的主观能力。
第二,社会或阶级为教师进行道德修养提供了条件。
第三,人性的后天性和可塑性是道德修养的先决条件。
14、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有哪些?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有:爱岗敬业、依法执教;热爱学生、教学相长;严谨治学、博学多才;关心集体、团结协作;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第四篇:山东高校教师资格岗前培训_理论考试复习资料_职业道德修养
职业道德修养
一、名词解释
1、道德:是由一定社会的经济关系所决定的特殊意识形态,是以善恶评价为标准,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内心信念所维持的,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2、职业道德:从事一定职业的人,在工作或劳动过程中,所应遵循的、与其特定职业活动相适应的行为规范。
3、教师职业道德
是教师在从事教育劳动过程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道德观念、行为规范和道德品质的总和,是调节教师与他人、教师与集体及社会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
4、教师职业作风
教师职业作风是教师在一定的职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一贯态度和行为。
5、教育人道主义:所谓教育人道主义,就是教师在教育劳动过程中,应当从社会主义人道主义原则出发,尊重人、爱护人、协调自己与他人之间的关系,并以人道主义的言行影响、培养学生。
6、教书育人:所谓教书育人就是教师既要向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培养学生的智力和能力,又要自觉地用人类崇高的思想、高尚的道德区塑造学生的灵魂,并把二者有机地统一起来。
7、教师职业义务 :是教师对学校、学生、学生家长、学校领导和教师集体所承担的责任,所应履行的职责。
8、教师职业良心 :是教师在教育劳动中对教师责任的自觉意识,是教师在自觉履行教书育人的义务过程中所形成的道德 责任感和自我评价能力。
9、教师职业荣誉
所谓教师职业荣誉,就是对教师职业行为的社会价值作出的公认的客观评价和主观意向。
10、教师职业幸福
是指教师在教育工作实践中,以自己出色的劳动实现教书育人的目的和理想而得到的精神上的满足。
11、教师道德行为:在一定道德意识支配下,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发生的有利于或有害于学生、学校、社会及他人的行为。
12、教师道德行为选择:道德行为主体根据自己的道德观念自主地决定按照某一种方案行动,以实现自己的道德意图的道德活动。
13、教师道德修养:是指教师为了适应教学工作的需要,根据教师道德的原则、规范、范畴的要求,在道德方面所进行的一种自我锻炼、自我改造、自我提高的活动;以及经过锻炼改造而形成的教师道德品质和达到的师德境界。
14、教师道德品质:是指以教师为职业的道德主体所特有的行为习惯和行为特征,是教师在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的利益关系时所表现出来的稳定倾向和一贯表现。
二、选择、填空及判断
1、内化的规范称为(良心)。
2、道德属于社会意识形态,因而是一种精神,它又是一种以指导行动为目的的、以形成人们正确的行为方式为内容的精神,因此它又是实践精神。
3、共同利益高于一切是原始社会的基本原则。
4、自由平等也是原始社会最重要的生活准则和道德规范。
5、维护和反对奴隶对奴隶主的人身依附和绝对屈从的对立和斗争,是奴隶制社会道德最基本的内容。
6、人们从事的各种职业活动是各种职业道德形成和发展的实践基础。
7、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内容: 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
8、爱岗敬业是职业道德的基础和核心。
9、利己主义是资产阶级道德的核心,也是它的最基本的原则。
10、自由、平等、博爱是资产阶级的主要道德规范。
11、生产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出现,是职业道德形成的历史条件。
12、职业道德的正式形成是在(奴隶社会)。
13、劳动是道德产生的根源。
14、社会分工是道德形成的关键。
15、平等是原始社会最重要的生活准则和道德规范。
16、维护封建的宗教等级关系,是封建道德最基本的社会内容。
17、道德是一种实践精神。
18、道德的社会作用主要表现为下述两种对立的观点:“道德决定论”和“非道德主义”道德无用论。
19、职业:就是人们由于特定的社会分工和生产内部的劳动分工而长期从事的具有专门业务和特定职责、并以此作为主要生活来源的社会活动。
20、在调节范围方面,职业道德主要是用来约束从事职业的人员。适用范围的有限性。
21、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分工是教师职业产生的历史前提。
22、原始社会教育活动的承担者主要是部落的一些首领、以及老人、能人和妇女。他们的从教活动是教师职业的萌芽。
23、春秋时期的孔丘为了推行他的政治主张,在中国第一个办起了“私学”。
24、孔丘提出的最重要的教育主张是有教无类。
25、我国原始社会末期,学校教育开始出现,教师职业随之产生。
26、春秋战国时期最大的私学是儒墨两大学派创立的。儒家私学以孔子为最盛,墨家私学以墨子为首。
27、法国第一个建立了巴黎师范学校,首开人类师范教育的先河。
28、学生在心理和道德上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向师性,即喜欢模仿教师。
29、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人民教师的根本职责就是培养社会主义新人。30、教师职业的本质属性是育人。
31、调节教师的行为,从而实现对教育过程的协调功能,是教师职业道德最基本、最主要的功能。
32、学生的“向师性”心理决定了教师职业劳动的示范性特点。
33、教师职业道德原则是统摄教师职业道德全局和贯穿教师职业道德始终的准则,是制定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贯彻教师职业道德要求的指导和依据。
34、教师职业道德原则在教师职业道德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统领整个教师职业道德体系。
35、教师职业道德原则是教师职业道德体系的总纲是教师处理各种利益关系的总方针。
36、人道主义的发源地是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
37、教书育人是教师的根本的社会职责。是对教师这一称谓的最简洁、最准确的解释。能否自觉地做到教书育人,是衡量教师道德水准的最重要的标志。
38、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一直是我们教育方针的核心和教育的目的。
39、人的全面发展,是人自身发展的最高目标,也是社会发展所要最终达到的目标。40、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个性的自由全面发展。
41、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的涵义:是指人的素质的全面发展,人的能力的充分发展,个人素质能力与全体社会成员素质能力的统一发展。
42、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概括为:(1)人的解放是人的全面发展的起点。(2)人的全面发展的实现是一个历史过程。(3)、集体是个人全面发展的现实途径。
43、全面教育也称通识教育。
44、爱岗敬业、依法执教是教师正确对待职业的行为规范。
45、热爱学生、教学相长是教师正确处理师生关系的行为规范。
46、严谨治学、博学多才是教师正确对待自身业务的基本规范。
47、关心集体、团结协作是教师正确处理教师集体中人际关系的行为规范。
48、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是教师进行自我修养的行为规范。
49、爱岗敬业的具体要求:要热爱教育工作,一要畏业,二要爱业,三要乐业,四要创业。50、师爱具有鲜明的自身特点:一是目的性;二是广范性;三是科学性。
51、“罗森塔尔效应”实质上是师爱效应。
52、人们对教学相长的理解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教师的教学活动和学习活动相互促进;二是教师与学生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共同成长。
53、治学:是教师提高自身业务素质的重要途径。教师的治学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专业知识的研究;二是对教育规律、教育方法的研究。
54、智德:是指教师在对待科学知识的态度上,在追求和运用知识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道德品质。
55、教师之间的关系具有二重性。一方面,教师之间的关系具有协调性;另一方面,教师之间的关系具有矛盾性。
56、在中国教育部史上,孔子是最早提出教师应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思想的人。他指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57、风度仪表是人的精神气质及内在修养的外在表现。教师的风度仪表是其内心世界的表露,是其内在品质的外在表现形式。
58、教师的教育能力包括:(1)教学能力;(2)思想能力与组织管理能力;(3)教育科研能力。
59、苏霍姆林斯基强调:“全体教师团结一致是教育工作成功的保证。”
60、良心作为一种道德意识,它的社会的心理特征有四个方面:一是内在性,二是综合性。三是稳定性四是广泛性。
61、教师职业荣誉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指社会用以评价教师职业行为的社会价值尺度,也就是对教师履行职业义务的道德行为的(赞扬);另一方面是指教师对自己职业活动所具有的社会价值的自我认识,也就是职业良心中包括的(自尊、自爱)。
62、对幸福范畴的解释,归结起来有两类:一类是禁欲主义,一类是纵欲主义。63、教师职业义务:(1)自然义务,(2)社会义务。64、荣誉:包括两方面;客观评价和主观感受。
65、许多教师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视为自己最高的人生价值观和最大的人生幸福。
66、教师职业幸福范畴:指教师在教育工作实践中,以自己出色的劳动实现教书育人的目的和理想而得到的精神上的满足。
67、教师的职业幸福观,应强调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统一,应强调个人幸福与集体幸福的统一,应强调创造与享乐的统一。
68、道德行为是道德行为主体自知的行为。
69、道德行为是道德行为主体自身自觉的自我选择的行为。
70、道德行为是行为主体有利于或有害于他人和社会的行为。在经创优道德意识支配下自愿选择的有害于他人和社会的行为,叫做恶行,也叫做不道德的行为。71、道德容许行为是一种过渡性质的行为,属道德行为。
72、道德行为的选择是教师在面对两个以上的道德行为方案时,在一定道德意识的支配下,依据一定的道德原则和规范自愿自觉的判断取舍和决定一种道德行为方案的过程。73、社会自由是教师道德行为选择的外在可能性。
74、内心信念:是指人们对某种观点、原则、理想等所形成的真挚信仰。75、教师的意志自由:是教师道德行为选择的内在自由。76、道德行为选择的意志自由表现了人的能动性和主动性。77、道德行为按性质分为:善行和恶行。
78、教师道德的修养的特点:一是要有自觉性。二是具有持久性。三是具有实践性。79、教师道德修养的实质:就是不断地解决道德必然性与个人道德选择能力之间的矛盾。
80、慎独:是指个人在独处无人监督时,仍能谨慎遵守道德原则,他是道德修养的一种方法,又是道德修养所达到的一种极高的境界。
81、师德重在慎独,必须在“隐”“恒”“微”上下功夫。
82、教师道德内化的三个阶段:服从阶段、同化阶段、内化阶段。83、教师道德品质的构成有六个基本的要素:是教师道德认识、教师道德情感、教师道德意志、教师道德信念、教师道德行为、教师道德习惯。84、道德习惯是构成道德品质的最终环节。
85、教师道德内化的意义 :(1)完成教师道德由他律到自律的升华。(2)实现了教师道德的规范作用。(3)达到了培养新一代教师的道德目的。
86、非道德行为:是一个不涉及他人和社会利益的行为。不是不道德行为。
87、社会越不发达,社会关系越落后,教师活动的限制就越多,选择的自由也就越小。88、教师的意志自由是教师道德行为选择的内在自由。
89、道德选择的自由,不是毫无制约的绝对自由,而是通过对客观必然性的认识和把握之后获得的一定条件下的自由。
90、教师所获得的自由度与对必然认识的深度和广度成正比。91、教师道德评价依据其主体不同可以分为自我评价和社会评价。
三、简答及论述
1、道德规范的特殊性是什么?第一,道德规范是一种非制度化的规范。第二,道德规范不使用强制性手段为自己开辟道路。第三,道德规范是一种内化的规范。
2、职业道德的特点:第一,在内容方面,职业道德总是要鲜明地表达职业义务和职业责任以及职业行为上的道德准则,带有强烈的具体职业特征。第二,在形式方面,职业道德行为准则的表达方式,往往比较具体、灵活、多样。第三,在调节范围方面,主要是用来约束从事本职业的人员。第四,在功能和效果方面,职业道德具有较强的适用性和成熟性。
3、社会主义职业道德建设的意义:第一,加强职业道德建设,能够从根本上提高公民的基本素质。第二,加强职业道德建设,能够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第三,加强职业道德建设,能够促进社会风气的根本好转,维护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第四,加强职业道德建设,能够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目标任务落实到实处。
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教师职业道德的积极作用是什么?第一,提高竞争意识。第二,开拓创新观念。第三,增强平等观念。
5、如何消除市场经济对教师职业道德的消极影响?第一,消除市场经济对教师职业道德的消极影响,首先要求我们加强集体主义,反对极端利己主义享乐主义和拜金主义。第二,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教师职业道德,作为对以集体主义价值观为基本道德原则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有效补充。第三,要引导人们超越个人权利,树立社会责任意识。
6、为什么要加强教师职业道德修养?
首先,从自身来看,加强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是培养合格教师的需要。道德修养是每个教师的事,是每个教师胜任工作的必要条件。例如,人民教育家陶行知不仅重视自身道德修养,还要求他领导的育才学校的师生,每天问一下自己:“我的道德有没有进步?”他要求大家重视“公德”和“私德”的修养,“修筑人格长城”。
其次,从学生角度看,加强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是完成教师的历史使命,培养合格学生的需要。学生在心理上和道德上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向师性”即喜欢模仿教师。
再次,从未来的角度看,加强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是教师迎接新世纪挑战的需要。
7、教师职业劳动的特点。教师的劳动,作为一个培养人、塑造人和改造人的伟大工程,具有鲜明的特点。①教师职业劳动的示范性。②教师职业的复杂性。③教师劳动过程的复杂性
8、教师职业道德的特点。教师道德同其他职业道德相比,具有以下一些特点:①道德意识的自觉性。②道德行为的示范性。③影响结果的深远性。
9、教师职业道德的作用。①对学生的教育作用。②对教育过程的调节作用。③对社会生活的影响作用。
19、教师职业良心的作用。第一,教师行为前的选择作用。第二,教师行为中的监督作用。第三,教师行为后的自我评价作用。总之教师职业道德良心是教师行为的隐蔽的却最有力量的调节器。
20、简述教师道德行为选择中的价值冲突。①由于社会或他人对教师的期待或要求不一致所引起的教师内心的矛盾。②由于教师改变角色而形成的新旧角色所承担的义务之间的冲突。③由于社会生活的复杂性,一个教师往往身兼几种社会角色,不同的角色往往赋予其不同的义务,从而形成义务间的冲突。
21、简述教师道德行为评价的作用。①教师道德行为评价的中介作用。②教师道德行为评价的教育作用。③教师道德行为评价的裁决作用。④教师道德行为评价的维护作用。
18、教师职业义务的特点。第一,履行教师道德义务是教师自愿选择的结果。第二,教师出于道德义务选择的行为,不企求相应的报酬。第三,教师道德义务的内容必须付诸行动才具有现实意义。
10、联系实际,谈一谈教师职业道德的调节作用。
调节是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功能,调节教师的行为,从而实现对教育过程的协调功能,是教师职业道德最基本、最主要的功能。
教师的职业道德调节作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对调节教师与学生关系的作用。教师可以运用其专长力量使学生敬佩自己、信赖自己;运用其吸引力量团结学生;运用其权威力量对学生施加特定的影响;运用其奖赏力量扶植学生良好的表现和正气;运用其强制力量维持正常的教学秩序。
第二,调节教师与教师关系的作用。每个教师要做到:正确对待持不同教育观点的同事;正确对待优秀的教师;正确对待新老教师;所有教师要为教育好学生这一共同目标通力合作,求同存异相互配合,共同提高。
第三:调节教师与领导关系的作用。无论是普通教师,还是具有一定领导职权的学校领导,有应遵循教师道德的要求,自觉调节自己的行为,处理好双方的关系为共同的教育目标服务。
11、简述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的主要内容。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
12、为什么说教书育人原则是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①教书育人是教师的根本职责。②教书育人体现了集体主义原则的要求。③教书育人是教师职业道德原则中的根本原则。
13、教师应如何贯彻全面发展原则?
(一)把促进入的全面发展作为教育的目标来认识
a 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可分解为近期目标、中期目标和远期目标。具体说来,使每一个人都得到全面的发展是教育的最高理想,教育的远期目标。而全体学生全面地得到基本发展,在此基础上各自得到不同的个性发展,就应该成为我们的现实理想和近期目标
b 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教育的目标,要求教师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C 把促进入的全面发展作为教育的目标,要求教师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二)开展面向全体的全面教育
全面教育的内容是由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容来决定的,主要包括:体质教育、政治思想教育、智力教育、情感教育、社会劳动教育和人际交往教育六个方面。(三)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充分发展学生的特长
在充分发挥教育教学作用、促进学生的发展上,应注意:A,并非德、智、体、美、劳的面面俱到的发展。B,要突出本学科的特点。C,发展学生的特长。
(四)全面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
A、业务能力;B、思想品德;C、审美能力。
15、简述教师在风度仪表方面的要求。风度仪表是人的精神气质及内在修养的外在表现。教师的风度仪表是其内心世界的表露,是其内在品质的外在表现形式。首先在腐蚀服饰上,要做到整洁高雅。其次,在神态上,要做到愉快亲切。第三,在言谈上,要做到谦逊文雅。第四,在举止上要做到稳重端庄。第五,在待人处事上,要做到真诚热情。
16、简述教师教育能力的主要内容。(次简答题)教师的教育能力是多方面的,它主要包括:教学能力、思想工作与组织管理能力以及教育科研能力。
17、教师怎样才能做到热爱学生?
热爱学生是爱人民、爱祖国和人道主义的道德准则在教育工作中的直接贯彻和具体要求。
要做到热爱学生,首先要全面了解学生。一是了解每一个学生。二是全面地了解学生,三是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灵。
其次,要热爱所有的学生。教师对学生的爱应是公平的,不是爱个别或少数学生,而是爱每一个学生,把爱洒向每个学生的心田。例如 在教育实践中,有的教师只爱学习上的“尖子”学生,爱听话守规矩的学生,还有的教师对亲朋好友的子女格外关心,不爱那些存在着各种缺点的后进生。
再次,要严格要求学生。一是要严而有爱,二是要严而有格,三是要严而有方,四是要严而有恒。
22、教师道德行为的特征:(1)是道德行为主体自知的行为。
(2)是道德行为主体自身自觉的自我选择的行为。
(3)是行为主体有利于或有害于他人和社会的行为。
23、依据动机和效果辩证关系原理,试论如何进行教师道德行为善恶的考察与判断。(次论述题)
一个完整的道德行为,是从一定动机出发到一定效果的过程,动机和效果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一方面,动机和效果在行为总体上是统一的。首先:二者相互依存,互为前提。其次,动机和效果在一定条件下可互相转化。再次,动机和效果的统一是一个以实践为基础的过程。正是由于实践,才将动机和效果联系在一起,实现了从动机到效果的转化。
另一方面,动机和效果之间存在差异和矛盾。动机和效果的统一,是充满了差异和矛盾。第一,善的动机引出同等程度善的效果,恶的动机引出同等程度恶的效果。第二,善的动机引出恶的效果,恶的动机引了善的效果。第三,善或恶的动机引出大于或小于预想的善或恶的效果。第四,善或恶的动机引出善恶相间的效果。
24、教师道德内化的意义:(1)完成教师道德由他律到自律的升华。(2)实现了教师道德的规范作用。(3)达到了培养新一代教师的道德目的。
25、述教师道德修养的方法:(1)理论学习的方法(2)实践锻炼的方法(3)慎独的方法
26、教师职业道德的必要性与可能性?(次)(一)教师道德修养的必要性
第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要求教师进行道德修养。
第二,为符合一定社会或阶级的道德原则需要进行道德修养。第三、德品质的后天形成和可变性的特点,要求教师进行道德修养。
(二)教师道德修养的可能性
第一,每一个教师都有道德修养的主观能力。第二,社会或阶级为教师进行道德修养提供了条件。第三,人性的后天性和可塑性是道德修养的先决条件。
14、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有哪些?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有:爱岗敬业、依法执教;热爱学生、教学相长;严谨治学、博学多才;关心集体、团结协作;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第一章
道德与职业道德
P2道德的本质:社会经济关系对道德本质的决定性作用;道德是特殊的规范调节方式;道德是一种实践精神。
P6道德的特点:特殊的规范性;独特的多层次性;广泛的社会性;更大的稳定性。
P7道德对经济的反作用:有助于巩固其所赖以产生的经济基础;影响社会的生产发展;引导人们的生活方式。
P8道德的起源:神启论;本性论;感性欲望论。
道德的产生:人的自我意识的形成与发展是道德的主管条件;劳动是道德产生的根源;社会分工是道德从萌芽到生成的关键条件。原始社会的道德:P10 奴隶社会的道德:P11 P14道德发展的规律性:社会经济关系决定道德的发展;总趋势不断进步;在批判继承中发展。P15职业道德的特征:内容上有职业性;表达方式上有具体性;调节范围上有限性;功能上有适用性。P16职业道德形成的条件:社会分工是其形成的历史条件;职业活动的出现是其形成和发展的实践基础。P19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
P20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意义:跟本上提高公民综合素质;促进各行各业发展;促进社会风气的好转和和谐社会建设。
第二章
教师职业道德概述
P22教师职业的产生:1.人类教育活动出现是其社会基础 2.社会生产力发展是其经济基础 3 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分工是其历史前提。
P27教师职业的社会意义:1 传承发展人类文化 2 维护推动社会发展 3 促进人类自我完善
P29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必要性:1 是做一名合格教师的需要 2是培养合格学生的需要 3 是迎接新世纪挑战的需要 4 是克服市场经济消极影响的需要。
P30市场经济对教师职业道德的积极作用:1 提高竞争意识 2增强创新观念 3高扬公正精神。
克服市场经济对教师职业道德的消极影响:1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现指引自己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教师职业道德 3 树立社会责任意识。
P32如何确立和实现教师职业理想:1 对教育的意义和地位要有深刻的理解2 对教育的内在规律要有正确把握 3 对教育的具体工作要有热爱之情和献身精神。
P32教师职业职责:1 对学生负责 2 对学生家长负责 3 对社会负责。
P33教师职业作风:1 实事求是,坚持真理 2 工作积极,认真负责 3平等待人,团结互助。
P34教师职业技能:1 钻研业务知识 2 掌握教育规律 3 具备管理能力 4 勇于实践创新。
P34 教师职业劳动的特点:1 示范性 2 复杂性 3 创造性 4 长周期性。
P37 教师职业道德的特点:1 道德意识的自觉性 2 道德行为的示范性 3 影响结果的深远性 P39教师职业道德的作用:1 对学生的教育作用 2 对教育过程的调节作用 3 对社会生活的影响作用 4 对教师的激励作用。
第三章
教师职业道德原则
P43教师职业道德确立的依据:1 一般的社会道德原则 2 一般的教育原则 3 “以人文本”的原则。P44教师职业道德原则的地位与作用:教师职业道德体系,包括教师职业道德原则/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和教师职业道德范畴三个基本要素。这三个要素中,教师职业道德原则居于核心地位,具有定向/指导和评价作用。
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的内容:1 尊重人 2 关心人爱护人。
P49 教育人道主义原则的确立与要求:
含义与要求:1 尊重每一个学生 2 关爱每一个学生 3 教育学生学会尊重/学会关爱 4 教师还要把教育人道主义贯彻到其他一切人际关系的处理中。
教师职业道德三大原则:人道主义原则、教书育人原则、全面发展原则。基本原则是教书育人原则。P52
P54教书育人须反对三种错误倾向:1 “分家论” 2 “自发论” 3 “代替论”
P56教书育人原则的实施要求:1 良师兼益友 2 遵循教育规律,掌握教书育人艺术 3 把育人寓于课堂教学之中 4 把育人拓展到课外 5 把育人与科学管理结合起来 6 形成全员育人局面
全面发展的内涵:P59 全面发展的实现:1 人的解放是全面发展的起点 2 是一个历史过程集体是个人全面发展的现实途径。
P61全面发展原则的实施要求:1 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教育的目标来认识 2 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全面教育 3 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充分发展学生的特长 4 教师应全面提高自身素质。
第四章
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P66教师爱岗敬业的必要性:1 教师职业是崇高而神圣的职业。2 教师职业是复杂而富有创造性的职业 3 教师职业是极其繁重而需自我牺牲的职业。4 教师价值实现过程的长期性,要求教师具有爱岗敬业的精神。
P67教师爱岗敬业的具体要求:首先,以敬业之心从业。其次,以责任之心从业。最后,以认真之心从业。
P68教师依法执教的必要性:1 是教师完成教育任务的基本保证。2 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3 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需要。
P69依法执教的要求:1 认真学习法律法规。2 自觉遵守法律法规。3 教育学生懂法守法。
P70师生关系的特点:关系上的特殊性;人格上的平等性;情感上的相容性;教学上的相长性。
P72师生关系的教育意义:1 影响学生可塑性;2 影响信息的传递;3 影响学生的心理;4 影响学生的学习。
P74 师爱的特点:目的性;广泛性;科学性。
P76教学相长的教育意义:1 体现了教育的本质。2 有利于活跃教学气氛,促进教学活动的开展。3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主题意识。
P76教学相长的具体要求:1 科学的定位自己的角色。2 向学生学习3 换位思考。
热爱学生的具体要求:全面了解学生;热爱所有学生;严格要求学生。
教师教育能力的主要内容:
P80智德:
严谨治学的意义:1 是教师提高自身业务素质的重要途径。2 有利于教师形成良好的“智德”。
严谨治学的要求:1 端正治学认识 2 树立优良学风 3 刻苦钻研业务 4 强化教育能力 5处理好教学和治学关系。
治学中应遵循的道德规范:
P82博学多才的教育意义:1 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保障。2 是教师承担其职责的重要保障。
P83未来教师的职责:1 学生学习的指导者。2 未来的设计者。3 智力资源的开发者。
P83教师的知识结构:文化知识、学科专业知识和教育专业知识三个方面。
P84教师的能力包括:智力、专业能力和创造力三个方面。
P86关心集体:1热爱教师集体,维护集体利益 2 遵守集体纪律 3 珍惜集体荣誉 4自觉维护教师集体的团结。
P88教师之间关系的特点:1协调性 2 矛盾性。
教师进行自我修养的行为规范:P91
P92以身作则、为人师表的具体要求:1 思想道德方面 2 教学业务方面 3 时代风貌方面 4 风度仪表方面。
P92思想道德方面:1 要有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2崇高的人生理想。3高尚的道德品质。
P92教学业务方面的要求:1 认真备课,一丝不苟。2 科学施教,兢兢业业。3 积极组织课外和社会实践活动,做到甘于奉献。
P93风度仪表的要求:1 服饰上,整洁高雅。2 神态上,愉快亲切。3 言谈上,谦逊文雅。4举止上,稳重端庄。5 接人待物上,真诚热情。
教师之间发生冲突的原因:P88 教师应表现出的时代风貌:开拓进取,做一个开拓型教师;艰苦奋斗,做一个事业型教师;勇于创新,做一个创造性教师。
第五章教师职业道德范畴
P99教师职业义务的特点:1 教师自愿选择的结果;2 教师在动机上不企求相应的报酬;3 必须付诸行动才具有现实意义。
P99教师职业义务的作用:教师职业劳动的巨大鞭策力量;调节教育活动中的人际关系;促使教师自觉培养高尚的教师道德。
P100教师职业义务感的培养:1 提高职业义务认知水平2 提高教育事业意识水平3 提高职业义务向职业良心的转化水平。
P102教师职业良心的内容:恪尽职守,自觉工作,爱护学生,团结执教。P103教师职业良心的特点:层次性高;教育性强。P105作用:选择;监督;评价。
P106教师职业良心的培育:1 要具有对教育工作高度负责的精神。2 具有对教育工作的热爱之情。3 有知耻心、自尊心、自爱心。
P106教师职业荣誉的表现:以培育人为己任;以“桃李满天下”而自豪;以人梯,红烛而自赏。P109教师职业荣誉的作用:推动;自我评价;激励。
P110教师职业荣誉观的确立:1 处理好义务与荣誉的关系,赢得社会尊重和个人的自尊。2 处理好个人荣誉和集体荣誉的关系,在集体中感受尊严与自豪。3 处理好贡献与索取的关系,划清荣誉和虚荣的界限。P112教师职业幸福的内涵:物质和精神统一;享受和劳动创造统一;自我实现和真诚奉献统一。P115教师职业幸福的特点:精神性;关系性;集体性;无限性。
P117教师职业幸福的作用:巩固自己的道德理想;形成高尚的情操;推动创造性的工作。P118教师职业幸福的实现的条件:良好的知识结构;高超的教育能力;良好的审美素养。P119教师职业公正的特点:教育性;实施的实质性;主体的自觉性。教师公正的内容:对己性公正;同侪性公正;对象性公正。
P123教师职业公正的作用:良好教育环境的形成。教师威信的提高;学习积极性的发挥;学生的道德成长;社会公正的实现。
教师的公正修养:提高人生修养;提高教育素养;做到惩罚公正;公正与仁慈结合。
第六章
教师职业道德修养
P129职业道德修养的含义
教师加强职业道德修养的必要性:1 培养合格教师的需要 2 培养合格学生的需要。P130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特点:自觉性;持久性;实践性。
P130职业道德修养的实质:解决三个矛盾:道德必然性和个人道德选择能力之间的矛盾;新道德与旧道德的矛盾;道德理性和情欲的矛盾。
P132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必要性:社会层面,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要求;职业层面,为符合教师职业的道德要求;个体层面,道德品质后天形成和可变性的特点要求。
职业道德修养的可能性:每个教师都要道德修养的主观能力;人性的后天性和可塑性是道德修养的先决条件。
P134职业道德修养的方法:理论学习;实践锻炼;慎独的方法。P137教师职业道德内化的意义:他律到自律的升华;实现教师职业道德的规范作用;实现对新一代教师的道德培养。
P138教师职业道德内化的三个阶段:服从;同化;内在。P139教师职业道德行为选择
教师职业道德的行为选择的原则:集体主义;人道主义;功利主义;精神价值。
P143道德品质的含义:道德关系的体现;道德原则和规范的内化;主体自觉意志的凝结。
P146道德品质的构成:六个要素: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信念;道德行为;道德习惯。
P152教师应具备的道德品质:开拓进取;公道正派;廉洁自律。
第五篇:山东高校教师岗前培训 教育学
第一章
1、高等教育学是研究特殊教育活动——高等教育的一门综合学科,它研究的是高等教育现象及其一般规律。(判断)
2、对高等教育的特点可用“高”与“专”两个字来概括。相对于中等教育而言,它在层次上高,在性质上属于专业教育。
3、高等学校教师的教学具有学
术性、专业性的特点。
4、1984年潘懋元先生主编的《高等教育学》正式出版,这是我国第一部高等教育学专著,标志着我国高等教育学学科体系的确立。
5、在高等教育研究中,确定研
究问题一般要坚持以下三个原则:(1)价值型原则(2)创新性原则(3)可行性原则。第二章
1、按照意大利博洛尼亚大学校
庆日为标准计算,它成立于1088年,是世界上最早成立的大学。巴黎大学建校于1200年(一说1150~1170年)。
2、博洛尼亚大学属于学生大
学。巴黎大学则是典型的教师型大学。
3、中世纪大学的教学方法以讲
授、辩论和大量的练习为主。
4、学位原来的意思是“任教执
照”,大学毕业经考试合格,可获“硕士”、“博士”或“教授”学位。
5、从中世纪大学兴起的时代背
景和发展历程来看,中世纪大学具有高度自治性、国际性、民主性、职业性的特征。(选择)
6、从17世纪开始,欧洲出现了不同于中世纪大学的新型高等教育机构,大致可分为两大类型:独立学院和专门学院。
7、洪堡的大学理念的内容主要
包括:(1)大学的相对独立和学术自由(2)教学与科学研究的统一8、20世纪,世界高等教育发展
具有代表性的成就是美国社区学院的出现、威斯康星大学和威斯康星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9、社区学院充分体现了美国高
等教育中社区学院的地区性、开放性、流动性和实用性特征。
10、体现威斯康星大学模式与威
斯康星思想的主要内容表现在两个方面:传播知识和专家服务。第三章
1、中国古代没有近代意义上的高等教育,却有发达的大学教育。
2、西周的“五学之制”是中国
有文献记载的最早的高等教育机构。
3、太学是中国历史上有文献记
载的正式设立大学的开端,是中国高等教育由萌芽走向雏形的表征。
4、中国古代高等教育的基本特
征有五个方面:(1)教育目的上的凸显人伦教化(2)教育体制上实行官私并存(3)教育管理上注重名师掌权(4)课程内容上突出儒学为尊(5)教学方法上崇尚自学讨论。(选择)
5、1862年京师同文馆是近代中
国政府创办的第一所高等学校,是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开始起步的标志。
6、京师大学堂是中国近代第一
所完整意义上的大学,也是第一所由政府投资创办的国立大学,1912年更名为北京大学。
7、壬戌学制是中国高等教育发
展史上的重大改革,标志着中国高等教育进入现代发展阶段8、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至今,为中国当代高等教育发展阶段。
9、所谓大学理念,乃指人们在观念上对大学的理性认识、理想追求及其所形成的系统的教育观念。
10、从其内涵构成上看,大学理
念包括大学理想、大学信念、大学观念、大学精神、大学使命、大学目标等成分。其中,大学精神是大学理念的核心。
11、大学精神既是大学校园文化
深层结构的内核,又是大学优良传统的浓缩或象征。大学精神是大学的精髓和灵魂。
12、一般认为,最早系统而专门
探讨大学理念的人是19世纪英国高等教育学家纽曼。
13、我国首倡教学与科研相统一
之现代大学理念的是蔡元培先生。
14、培养精英高级专门人才是高
等教育目标的最高层次。
15、培养一般高级专门人才是高
等教育目标最基本的层次。
16、全球化时代,我国的高等教
育同时面临两项使命:服务于我国的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服务于全球化的国际竞争与合作。
17、影响中国高等教育健康发展
最突出的现实问题是规模扩张与内涵发展的关系问题。
18、大学不是“大”学:规模发
展与内涵发展的冲突。第四章
1、所谓教育目的是对教育过程
所要培养的人的质量、规格或素质的预期结果的规定。
2、高等教育目的是高等教育理
论和实践中的核心问题。
3、所谓高等教育目的是指把接
受过完全中等教育的人培养成何种高级专门人才的素质、规格和质量要求的预期规定。
4、高等教育目的的作用(实践
价值):(1)高等教育目的的导向作用(2)调控作用(3)激励作用(4)评价作用(选择)
5、所谓个人本位论的高等教育
目的观,就是主张高等教育应以个人发展的需要为出发点而制定教育目的、建构教育活动的教育目的理论。
6、个人本位论的高等教育目的观可以概括为(1)教育目的是根据个人发展的需要而制定的。(2)个人的价值高于社会的价值。(3)教育的最高目的在于促进人性的完善,而非造就公民。
7、所谓社会本位论的高等教育
目的观,就是主张高等教育应以社会发展需要为出发点而制定教育目的、建构教育活动的教育目的理论。
8、社会本位论的高等教育目的观可以概括为:(1)个人的一切发展都有赖于社会。(2)教育的目的除了促进社会发展而外,没有其他更高的目的。(3)教育的最高目的是造就公民,而非培育人性。
9、个人本位与社会本位的辩证
综合观:用个人本位论取替社会本位论,或者用社会本位论贬低个人本位论,都是片面的二元论,都无助于制定正确的高等教育目的。
10、所谓人文主义的高等教育目的观,是指以人自身发展的需要尤其是精神发展的需要为出发点,以人自身的发展和完善为中心的具有人本主义情怀的教育目的观。
11、人文主义教育目的观的核心
观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1)追求永恒化的教育目的。(2)追求理想化的教育目的。(3)追求人性化的教育目的。
12、所谓科学主义的高等教育目的观,是指以科学技术为中心,以功利主义为指向的关于高等教育目的的主张。
13、科学主义的高等教育目的观
概括为:(1)重视教育目的的社会适应性。(2)重视教育目的的社会功利性。(3)重视学校的科学技术教育。
14、所谓科学人文主义的高等教
育目的观,是指以科学精神为基础,以人文精神为价值取向的高等教育目的观。
15、科学人文主义的高等教育目的观代表了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方向。其基本精神或核心观点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1)科学精神是高等教育目的的基础。(2)人文精神是高等教育目的的价值指向。
16、如果说科学教育旨在使人学
会做事(Learning to do),那么人文教育就旨在使人学
会做人(Learning to be)。
17、全面发展取向的教育目的观
是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基本特征与趋势。
18、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
展学说具有四个方面的内涵:(1)人的全面发展应当是人的素质的完整的发展。(2)人的全面发展应当是人的素质的和谐的发展。(3)人的全面发展应当是人的素质的多方面的发展。(4)人的全面发展应当是人的自由的发展。
19、建构全面发展与专业发展相
统一的高等教育目的观:基于现实的选择。
20、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高等教育
目的经历了从培养“劳动者”、培养“人才”、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公民”的转变过程。
21、培养人是高等教育的最高目的,是我国高等教育目的的核心要旨。
22、高等教育的目的在本质上是
培养“人”的教育,而非培养“人力”或某种工具的教育。这是我国高等教育目的应当坚持的基本立场。第五章
1、高等教育的功能是高等教育
所具有的功效以及能够发挥这种功效的能力的总称,简言之,就是回答高等教育对人类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所能够起到的作用。
2、高等教育对人所起的作用,也就是高等教育要促进人的身心发展。(判断)
3、高等教育对社会所起的作
用,也就是高等教育要促进社会的发展。
4、高等教育的政治功能主要表
现在三个方面:(1)高等教育使受教育者政治化(2)培养政治领袖及专门政治、法律人才(3)促进政治的民主化
5、目前教育民主化已成为全球
教育系统演变的一个基本趋势,这一趋势包括了两个方面:教育平等与教育参与。
6、高等教育具有选择、传递、保存文化的功能;高等教育具有创新和发展文化的功能
7、高等学校的三大职能:高等
学校培养人才、发展科学、为社会服务8、1810年洪堡以新人文主义思
想指导建立柏林大学,柏林大学把培养学者和学术发展看成自身的目的,从而确立了大学发展科学的职能。
9、高等学校社会服务职能无论
在观念上还是在实践上,首先是在美国产生的。1862年,《莫里尔法案》。第六章
* 纵观历史,所谓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之争,其实是专业教育的口径之争,是人才的适应性之争。* 西方传统的大学教育的观念源于古希腊的人文教育,这些内容被称为“七艺”
《莫雷尔法案》彻底改变了传统大学脱离社会、穷究学术的单
一、封闭的办学格局。
* 高等教育发展的两种模式:英才教育与大众教育
* 美国学者马丁 · 特罗提出:高等教育人才入学人数低于适龄人口的15%时,属英才高等教育阶段。
* 美国马丁· 特罗的提法:高等教育入学人数达到适龄人口的15%~50%时,属于大众高等教育模式。
* 英才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过程有两种模式:1是美国模式,主要依靠公立高等教育系统的扩展:2是日本模式,主要依靠私立高等教育系统的扩展。
* 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应遵循的原则:
1、发展速度要适度;
2、以内涵发展为主提高规模效益;
3、建立多元化的筹资体系;
4、发展终身教育
* 科学教育包括四个方面:科学知识教育、科学思维教育、科学方法教育和科学精神教育
* 人文教育实质是一种人性教育,以个体的心性完善为最高目标
* 人文教育包括四个方面:人文知识教育、人文思维教育、人文方法教育和人文精神教育。* 在人类教育发展史上,可以说19世纪中叶以前的教育基本上是人文教育或者说是人文教育占主导地位。
* 从教育的发展历史来看,他先后经历了原始教育平等、教育特权、现代教育平等三个阶段。他的表现主要是:1 就学权利平等2 教育条件平等3 教育过程平等 4 教育结果平等
* 效率优先,兼顾平等是我国高等教育价值取向的现实选择 第七章
* 学制是指一个国家的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具体包括:有哪些种类的学校,这些学校由谁来主办和管理,学校的性质和任务是什么,世纪的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各级各类学校的关系如何。
* 世界各国普通高等学校学制系统一般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初级学院和短期大学、大学和大专学院、研究生院。* 1951年国庆节,中央人民政府、国务院公布了《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从根本上改变了旧中国高等学校的办学性质。
* 我国现代学位制度的最早建立于民国时期,1935年国民政府颁布了《学位授予法》,这是中国现代学位制度的开端。
*目前世界各国的招生制度大致了归纳为两种,即证书制和高考制。
* 多年来我国尝试着进行了一系列招生制度的改革,这些改革的几个主要方向是:第一,进一步扩大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第二,高考制度的改革将从有利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原则出发,增加对学生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考核的比重;第三,高等教育大众化带来高等学校培养方式的多样化,与此向适应的是我国公众接受高等教育的形式更加灵活。* “双向选择”和“自主择业”,对于推动高等学校面向社会需要,把竞争机制适当引进办学过程。第八章
高等教育结构是指高等教育
系统内个组成部分之间的联系方式和比例关系,它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复杂结构体系。宏观高等教育结构主要包括高等教育层次结构、科类结构、形式结构、地区结构和管理结构。 高等教育册次结构主要表现
为专科教育、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
高等教育管理体制从本质上
讲,体现了一个国家在高等教育管理活动中的中央和地方政府、政府和高校以及高校各管理层次、管理单元间的职责、权利和利益关系。 目前世界各国高等教育的宏
观管理体制划分为三种模式:一是中央集权型的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以法国为典型);二是权利分散型的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以美国为典型);三是集权与分权结合型的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一德、日、英为典型) 高等教育宏观管理运行机制
基本可以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1、以政府干预为主的运行方式(法国);
2、以社会力量为主的运作方式(美国典型);
3、以高校自主办学为主的运作方式(英国典型) 西方一些学者通常将西方各
国的高校权利结构划分为三种模式,即欧洲大陆模式、美国模式和英国模式。
1、欧洲大陆模式是一种以学术权利为主的管理体制模式
2、美国模式以行政权利为主;
3、英国模式学术组织模式与行政管理模式适度影响集合起来的模式。 我国该等秀娥小的领导体制
主要反映的是高等学校举办者、办学者二者之间的权利和职责关系、党委和行政部门间关系以及高校行政管理系统和学术系统间关系等一些基本饿关系范畴。
我国搞得跟学校领导体制是
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第九章
1.学管理的重要任务是建立正常的教学秩序,增强教学的计划性、科学性,沟通教与学之间的联系,提高教与学的质量。
2.等学校教学管理的原则:学术管理与行政管理相结合的原则;公平与效率相统一相的原则;权力与权威相结合的原则;分权与集权相统一的原则;教学管理与科研要求相结合的原则;统一管理与学术自由相结合的原则。3.教学计划制定管理:一份完整的教学计划通常包括以下几个部分:专业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学制规定,教育、教学和实践活动周数分配,课程设置,学分要求,学时安排等。
4.一旦确立了高校课程管理的内容主要为课程编制,在具体管理过程中主要表现为对课程的制定者、课程编制的内容及过程进行管理。
5.高等学校科学研究的任务:高校科研服务于教学;高校科研服务于人才培养;高校科研服务于社会。
6.高等学校科学研究的内容:科研规划管理;科研项目管理;科研经费管理;科研机构和队伍管理;科研档案管理。
7.高等学校科研管理的原则:公平合理原则;形成特色原则,协调性原则,以人为本原则,加速科研成果转化与推广原则。第十章
1.高等教育的分类之按评价者分类:自我评价,他人评价。2.高等教育的分类之按评价基准分类:相对评价,绝对评价,个体内差异评价。
3.高等教育的分类之按评价功能分类: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
4.高教育评价主体:校内评价体系,社会评价体系,评价中介机构。
5.高等学校的综合评估分为两种类型:合格评估,水平评估。6.课程评价的内容主要包括课程教育目标、教学条件、教学实施过程及教学效果。论述题:
第二章试述21世纪外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特点与趋势。
步入21世纪的高等教育迎来了新的发展时期。高等教育规模迅速扩大、发达国家经过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后,进入普及化阶段;高等教育与国家、社会、市场的联系日趋密切,由社会的边缘走向社会的这些,表现出更多的世俗性;高等教育的层次和类型出现多元化发展趋向;高等教育的国际化趋势发展迅速。具体内容如下:
一. 高等教育普及化
从当代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情况来看,20世纪中期,少数发达国家适龄青年的高等教育入学率先后达到15℅,实现了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进入20世纪后期。大众化成为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大趋势,而少数发达国家适龄青年的高等教育入学率达到或超过50℅,又率先实现了高等教育的普及化。在新经济即将到来的时刻,各国都已将发展教育及高等教育作为重要的展略选择,这不仅是因为现实经济与社会发展能够提供高等教育发展的基础,更主要的是迎接新经济到来的迫切需要,是发展新经济对知识的社会化和人力素质的要求所决定的。
二.高等教育多样化
许多国家高等教育机构不但教与学的方式在转变,而且学校的结构和形式也在发生变化。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高等院校的层次多样化。2.高等院校的规模多样化。3.教学组织的多样化。4.教育资金来源的多样化 5.学生成分的多样化。三.高等教育国际化
为适应新经济的全球化,未来的高等教育也呈现出全球化的特点:各国相互承认学历,各国高等学校相互承认学分,一国学生可以自由的到他国或通过互联网学习他国高等学校的课程。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方式:一是建立跨国家、跨地区的国际组织开展合作。二是建立国家间、地区间、不同国家高等院校间教学科研项目的国际合作及援助计划。三是建立信息网把各个高等院校连接起来。四是进一步推动学生和学者的国际交流。四.高等教育信息化
新技术和信息网络给高校带来的变化是革命性的。教育信息化是在教育与教学的各个方面,以先进的教育思想为指导,以信息技术为手段,以深入开发、广泛利用信息资源为重点,以培养适应信息社会要求的创新型人才为目的,加速实现教育现代化的系统工程,教育信息化具有教材多媒体化、资源全球化、教学个性化、学习自主化、任务合作化、环境虚拟化、管理自动化的特点。五。高等教育质量的多元化 随着高等教育的多样化和职业及成人高等教育、自考和远程、在职教育的出现,高等教育质量观和质量标准也就具有多样化的特征,教学型大学与研究型大学、精英教育与大众教育、学术理论型人才与职业应用型人才的质量标准也都是不同的。树立发展的、多样的质量管,就是我们确立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质量观的基本出发点。(p63---68)
第三章试述现代大学的基本理念及其时代建构。(p86---91)答:现代大学的基本理念,择其要者,主要包括学术自由理念,大学自治理念、教授治校理念、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理念。1. 学术自由理念
大学区别于其他社会组织的特殊性,就在于其高度的学术性,而自由是学术创新的首要前提。学术自由,意味着在学术研究过程不屈从于外界干扰与压力,客观、自主地追求真理或事物的真确性。学术自由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思想自由、言论自由、研究自由;二是教育过程中的教学自由。对教师而言,学术自由意味着可以自由选择、自主解决、自由发表有关学术问题及其学术观点而不受外在因素的干扰或控制,对学生而言,学术自由意味着学习自由,包括选课自由、择师自由、听课自由。学术自由是大学赖以存在的前提,学术自由的丧失就是大学精神的萎缩。要构建大学的学术自由理念,应当使社会树立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观念,形成保护学术自由的良好社会氛围;应当使大学形成珍视学术自由、维护学术尊严的良好风尚;应当使教师养成严谨的治学态度和高尚的学术人格。2.大学自治理念
大学自治理念是西方大学最具传统特色的理念。对中国而言,依法自主办学是贯彻大学自治理念的重要途径。大学自治既是维护学术自由的手段,又是确保大学独立性的根本保障。大学自治包含丰富的内容,主要体现制定大学自身的组织条例和管理规定的权利、支配大学经费的权利、自主招生权利、自主聘任教师的权利、自主设置专业和课程的权利等方面。大学的办学自主权是大学自治理念的核心。
要构建大学自治理念,应当强化自主办学的观念,将管理权限逐步下放给具有独立法人实体的高校;应当正确处理大学自主与政府干预的关系,大学在增强自主办学的同时,要学会自觉地接受政府的宏观管理和调控;应当切实增强高校自身自主办学的能力,实行科学的组织和管理;高校应当建立有效的自我拘束机制,自觉接受国家和社会的监督。3.教授治校理念
教授治校理念是大学自治理念的逻辑延伸。要贯彻大学自治理念,需要明确实施这一理念的活动主体,这一主体的核心就是教授,其观念是依靠教师办学观念的集中体现。
教授治校理念所包含的内容非常广泛,校长的任用、教师的聘任、人事的任免、学术的规划、课程的改革、学校的发展战略等,都应充分听取教授的合理化建议。教授治校的具体形式是组织教授会、评议会、校务会及各种委员会。
要建构并实施教授治校理念,应当牢固树立依靠教师办学的观念,为教师的教学与学术活动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工作与生活环境;应当改革目前学术权利削弱、行政权力增长的陈旧习俗,积极探索调动教授参与学校决策与管理的科学机制;应当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打造名师,提高教授群体的学术素质和国际影响力。4.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理念
教学与科研相统一,是大学职能得以具体展现的基本途径,也是
现代大学的基本理念之一。大学教育质量的提高和办学效益的增强,均有赖于大学教学活动和科研活动的有机统一。
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的理念具有两方面的内涵:一是大学教师必须的高等教育目的,就要把学生视
为能动而非受动的人,把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造性视为高等教育活动的核心任务,反对一切以宰制、管束为旨趣的外在的硬性干预。(3)以人为本的高等面发展,以培养适应时代发展需求的、德智体美多方面生动活泼发展的、具有创造性的个性和健全人格的一代新人。
第五章、现代大学的职能有哪些? 第三,高校直接为社会服务也是高校自身发展的需要。
总之,现代高校的培养人才、发展科学、服务社会三项职能,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到,共同构成了现代高校的职能体系。其中翼、车之两轮,不可或缺。科学教育要以人文教育为指导,人文教育要以科学教育来奠基,二者相互依存。
4、实现高等教育中科学教
在科研活动中理解学科内容及其精髓,以更有效地进行教学;二是科学研究活动本身具有印度学生的研究兴趣、培养其创造性思维的教学功能。
建构并实施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的大学理念,应当引导教师把科学研究有机地引入教学过程之中,通过研究成果指导教学实践,提高教学实水平;应当去除教学与研究相互割裂的习惯,将人才和出成果视为大学的双重任务;应当引导教师在专业教学的基础上因人而异地进行科研活动,以不断提高自身的学术水平;应当循序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符合伦理规范与人性要求的教学与科研机制,改变“一手硬,一手软”的做法;应当探索产学研合作的新路径,拓宽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的多元渠道;应当立足于教师现实的职业生,构建外部激励与内源发展相结合的教师专业发展长效机制;应当坚持制度规范与自由发展的统一,创设外部约束与自我调整相结合的生活方式。第四章:试述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目的的应然追求。答:
(一)高等教育目的必须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将培养人视为高等教育活动的终极追求
(1)以人为本的高等教育目的,就应把学生看作是目的而非手段,把学生素质的提高视为高等教育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破除一切急功近利的短视行为和工具化价值取向。(2)以人为本教育目的,就要把学生视为具体的而非抽象的人,把激发学生具体而多样的发展需求与潜力视为教育活动的基本出发点,剔除一切规约化、模式化的取向。
(二)高等教育必须反对单纯的知识教育,加强智能的教育。高等教育应当成为一个智慧充盈的场所,成为一个塑造人的精神生活的领地,成为一个充满活力的富有吸引力的地方。理智的卓越应该成为高等教育的普遍追求。高等教育是造就完整的人的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精神成长与整全素养的全面教育,断非片面的专业教育,亦非狭隘的职业教育。
(三)高等教育必须反对单纯就业取向的目的观,树立全面发展的目的观
在中国,高等教育的过度职业化倾向,会使高等教育丧失应有的人文精神、超越精神,陷入急功近利的泥淖,从而使高等教育由以存在的价值和理想渐渐衰退。高等教育如若不祛除文凭与就业之间的机械联系,其办学效益和吸引力就不会得以实质性改善。高等教育是给人以全面智慧援助与精神支持的教育,而非单纯的就业准备教育。狭隘的专业学习或就业准备的习惯性思维必须扭转。
总而言之,我国的高等教育必须把培养人作为自身的最高目的,立足于提高人的整体素质,树立全面的人才观,引导受教育者全答:
(一)培养专门人才是现代高校的根本使命
首先,培养专门人才是大学产生之日起就具有的职能,这一职能和高等学校本身的历史一样悠久。无论大学如何发展,这一职能永远不会消失,离开了这一点,大学便不成其为大学了。因此,培养专门人才是高等学校的根本使命,也是高校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工作的中心。其次高校培养专门人才的职能是永恒的,但培养专门人才职能的内涵是发展变化的。
(二)发展科学是现代高校的重要职能
发展科学的职能体现在大学的科学研究活动中。大学开展科学研究活动,既是培养科学人才不可缺少的途径,也是科技、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科学研究活动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在人才的培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首先,科学研究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是教学内容不断更新的主要源泉。其次,科学研究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水平。再次,科学研究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智能,培养学生的能力。
(三)服务社会是当代高校职能的延伸
首先,培养人才,发展科学,从广义上讲,都是为社会服务,但高等学校还通过各种形式为社会提供直接的服务。
其次,高校直接为社会服务是社会的客观需要。培养人才是现代高校的根本使命,发展科学是高校的重要职能,直接服务社会是高校培养人才、发展科学职能的进一步延伸。第六章
试论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整合的基础与渠道?
正确认识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关系,对高等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未来世界高等教育的选择影视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整合。
所谓整合,通俗地说,就是通过交融形成我中有你、你中有我、浑然一体的关系。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整合,不是两者的简单调和,也不是教育的科学取向与人文取向的二元相加,而是他们在高层次上的结合。
1、之所以要实现科学教育
与人文教育的整合,是因为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各有其合理的内核与现实价值,也各有其自身局限性。
2、之所以能够实现科学教
育与人文教育的整合,是因为科学与人文、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具有内在的关,两者是相互渗透、相互支撑的,二者有整合的基础。①首先科学蕴涵着人文精神与人文价值 ②其次人文以科学为基础
3、科学与人文、科学教育
与人文教育如鸟之两育与人文教育的整合,可以通过以下渠道:a 强化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相整合的教育观念;b建立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为一体的课程体系,包括,一可以开设综合性课程;二是跨学科课程;三是元知识学习与研究课程;四是活动课程。c 教师是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的实施者,因此,将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溶于一体的首要条件是教师言行中自然彰显的人文与科学精神。第八章
我过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改革的重点和趋势是什么?
自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围绕我国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中存在的问题,我国政府实施了一系列改革,这些改革的重点和趋势是:
1、为满足地方社会发展需要,调动地方学积极性,转换政府职能,实行高等教育管理权利的下方,扩大省级部门对属地高校的统筹权。高等教育管理权利下放的关键是首先要转变政府职能,实现中央政府由过去的统一管理,向以规划、立法、财政资助、评估、监督和信息服务等为手段的宏观调控
过渡。
在目前阶段,扩大地方政府权利的基本方向,就是要淡化高校的单一隶属关系,改革条块分割的现行办学机制,充分发挥地方政府对属地高校统筹作用,实现“条块分割”向“条块有机结合”的转变。
2、建立起一个社会广泛参与办学的管理运行机制,推动我国高等教育的合理、健康发展
社会的广泛参与是许多市场经济国家高等教育管理运行机制的一个主要特征。社会参与不仅是高等教育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需要,而且也是调动社会力量办学,政府财政困难,加快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途径。
首先,应实现政府高等教育决策活动的民主化,由中央政府组织建立一些由各界人士共同组成的高等教育决策咨询和审议机构。其次,发挥社会中介组织的作用
3、扩大高等学校的办学自主权,学校的活力,提高学校主动适应社会的能力
政府高等教育宏观管理权利的下放,最终必须具体落实为办学者的权利,实现办学者权利和责任的统一。所谓高校的办学自主权,就是指高校作为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机构,他在不受其他组织或个人非法干扰和阻碍的前提下,依法行使教育决策、教育活动组织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