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学区教师队伍建设十二五规划
**学区教师队伍建设十二五规划
二○一○年十月十日
**学区教师队伍建设十二五规划
近年来,我乡教育教学事业取得了长足进步,圆满完成了各项教育教学任务,教育教学工作始终保持在全县前列。今后几年,是我乡实施“科教兴乡”、“人才强乡”发展战略,推进社会经济全面进步的又一关键时期。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努力建设一支与我乡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相适应的教师队伍,培养造就一批高素质的教育人才,已经成为推进我乡教育创新,构建教育强乡的一项紧迫任务。为此,学区按照**乡政府的发展规划要求和县教体局的统一安排和部署,结合学区教师队伍建设工作的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师德建设为核心,以教师培养培训为主线,贯彻落实学区“以德育为首,以教学为中心,以教研为动力”的办学目标,以校本培训为主要抓手,发挥教学骨干引领作用,营造骨干教师品牌,搭建创新、实践、交流、提升的平台,打造梯队型教师队伍,全面提升教师人文素养及专业素质,努力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优化、富有创新和活力的可持续发展的师资队伍。
二、建设目标
采取有效的措施,努力解决学校师资队伍中存在的问题,促使全体教师师德水平的提升,努力打造一支勤业、敬业、精业的创新型骨干教师队伍,确保我学区教育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三、具体措施
(一)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工作的组织领导,提高教师对继续教育的认识。
(二)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和师德修养。在思想政治教育和师德修养方面,强调教师敬业、乐教、爱生、自律,以“三个代表”思想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教育方向,爱岗敬业,尽职尽责,廉洁从教,依法从教,严谨治学,为人师表。
(三)深入实践,重在落实,开拓创新,努力构建系统、完善的教师继续教育培训模式。
1、构建、完善继续教育内容,即以新知识、新技能、新技术、新课程和师德教育的“四新一德”、专业水平、教育教学理论和科研能力以及学历提升为主要内容。
2、培训方式灵活,培训手段多样。学区根据实际情况,加强校本培训,因地制宜、形式多样地培训教师:
一是认真开展教师职业道德培训。
二是积极参加由上级部门统一组织的各类培训。
三是进一步推行了规范化培训与教师自我提高相结合,教师学历提高与教育教学技能提高相结合,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的有特色的教师继续教育培训模式。规范化培训与自我培训相结合。教师的自我培训是教师继续教育、提高自身思想、业务素质的重要手段,是教师规范化培训的延伸。广大教师充分认识到继续教育与教育教学质量之间的重要关系,积极、主动钻研教育教学理论;提高思想素质和思德修养;训练自己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能力,使继续教育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四是推行“导师制”,骨干教师与青年教师“结对子”,使青年教师迅速成长起来。
(四)提高培训层次。
(五)加强过程控制,严格年度考评,依法管理教师继续教育工作。
1、建立健全教师继续教育管理制度。
2、加强教师继续教育资料档案建设。
3、适时监控,严格考评教师继续教育。对教师的培训、训练、辅导,学区加强对教师继续教育的过程管理。学区定期组织教师参加现代教育应用技术培训;学习教育学、心理学、学校心理咨询等现代教育教学理论;观摩“四种人才”献课;组织各级各类示范课、优质课、公开课;开展教师“三笔字”、普通话、简笔画、现代教育技术运用技能等岗位技能竞赛;加强对辅导教师的管理,要求辅导教师目标明确,方法得当,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强。
4、对教师继续教育的考评,建立教师继续教育登记制度如
实登记并按时清理教师继续教育学时,为教师的全面考核提供依据。学区坚持公平、公开、实事求是的原则,依照教师继续教育实际,依照上级主管部门和学区有关规定,做好教师的考核和奖惩工作,并做到坚持原则,严格程序。
(六)加大经费投入,完善教师继续教育培训条件。
(七)搭建平台,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1.重视骨干教师培养,实施“优师工程”和“名师工程”,全面打造优质教师队伍。
2.高度重视年轻教师的成长,探索新教师的培养机制。
3.注重教师创新能力和合作精神的培养。要把培养创新能力作为师资培养的重要内容,采取切实措施加以落实。要探索科研合作的规律,培养教师良好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建立跨学科合作机制。要引导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做到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尤其要加强教研力度,组织开展教研工作。如通过业务学习,集体备课说课,上研究课,个人反思,开展“最满意的一节课”和优秀论文评选等,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搭建更广阔、多层次平台,实现专业发展。
4.鼓励冒尖、鼓励破格,形成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施展才华的运行机制。充分利用各种政策,为优秀教师开辟脱颖而出的途径,搭建施展才华的舞台,让真正有才华的年轻教师尽快成长。努力创造条件,打破职称评定中的论资排辈和条条框框,在优秀青年教师中试行完全根据教师实际学术水平和业绩贡献为依据的专业技术职务自主聘任办法,实行低职高聘。
(八)关注教师心理健康,多关注教师的生活,以人为本,关怀激励。
(九)坚持科学发展观,继续走“依法治校、民主管校、科研强校、特色兴校”之路,加强校本教研,努力提高课题研究的效益。
(十)努力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建设合理,以适应学校发展的需要。
**县**学区
二○一○年十月十日
第二篇:特殊教育专业“十二五”教师队伍建设规划
特殊教育专业“十二五”教师队伍建设规划
为建设一支适应特殊教育专业教学与科研工作需要的教师队伍,保证学科、专业建设和师资培养目标的实现,根据《绥化学院“十二五”发展规划》的相关要求,以及本专业教师队伍现状和学科、专业发展计划,制定本规划。
一、“十一五”期间本专业师资队伍建设成效
经过“十一五”期间的建设,本专业已初步形成了一支学风端正、团结合作、具备一定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能力的师资队伍。现有专任教师9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2人、讲师2人、助教4人、研究生学历者5人,学科背景涵盖教育学、心理学、特殊教育学和医学,能基本满足本专业常规教学的需求。
二、师资队伍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本专业师资队伍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教师队伍整体年龄结构、职称结构不尽合理,青年教师占绝大部分、高级职称教师偏少;高水平的学科和专业带头人缺乏;教师的特教实践经验普遍不足,应用型的实践课程教师和实验教师很难满足教学需要;青年教师培训、提高的任务较为艰巨;教师队伍的整体科研能力不强;缺乏适应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充分挖掘教师潜力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三、师资队伍建设指导思想
以学校和本系“十二五”发展规划和师资队伍建设规划、特殊教育专业学科专业发展建设以及教学科研工作需要为依据,坚持以教师为本的建设理念,坚持引进与培养师资并重的原则,坚持为教学、科研和学科建设 1
服务的宗旨,紧紧围绕学科、专业建设目标,以引进与培养高水平师资为重点,全面促进本专业师资队伍的可持续发展,确保师资队伍的数量、质量、结构趋于合理,为实现本专业的长远、良性发展提供坚实的师资保证。
四、师资队伍建设目标
坚持引进与培养相结合,加大人才引进和现有师资培养培训力度,努力建设一支职称、学历、学缘、年龄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尽快改变目前青年教师偏多、缺乏学术骨干和学科带头人的现状。形成以特殊教育专业为主体,教育学、心理学、神经生理学、临床医学、康复医学、康复治疗学、卫生保健学、社会学等多学科整合的特殊教育跨专业团队,并将特殊教育与康复训练的理论技术和特殊儿童的类型两大线路交叉,进行教学与科研合作团队构建,同时建立并完善有关教师队伍建设的规章制度。
五、师资队伍建设主要措施
(一)引进在感官障碍和发展性障碍儿童教育以及康复医学、言语语言治疗、作业治疗、物理治疗等康复治疗学方面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高学历人才及学科带头人。
(二)聘请国内知名的特殊教育专家或特殊教育一线的优秀工作者来我院讲学,以拓宽教师的专业视野,扩大对外交流与合作。
(三)选派教师到在特殊儿童理论研究方面已取得较大成就的特殊教育院校进行理论研修,到特教基层机构进行实践锻炼,形成理论研习与实践锻炼相结合的教师培养机制,切实保证应用型教学的有效实施。
(四)探索开放化、多元化的师资建设之路,即教师队伍由固定和中长期、短期聘用的专任教师、兼职教师、客座教授等多种类型构成,在稳定
固定教师队伍的同时,争取其他类型教师充实到教师队伍中来,充分利用社会资源。
(五)实行以提高学历层次和业务水平为主的教师学习培训计划。鼓励没有取得硕士学位的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有计划地选派教师在职进修提高,以适应新办专业教学、科研工作的需要。积极支持教师参加各种有关学术研讨会议、业务培训会议,或到高层次院校的相关专业参观、学习、考察。
(六)实施“名师工程”,加大学科带头人、学术带头人、学术骨干、骨干教师选拔培养力度,在政策和资金上给予大力支持,并通过他们带动广大教师钻研业务的积极性,进而全面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和水平,形成教学与科研的良好氛围。
(七)对青年教师实行导师制度。发挥老教师经验丰富以及思想水平高、业务能力强的优势,对青年教师进行有效的“传、帮、带”,保证青年教师迅速适应工作要求,尽快提高教学、科研水平。
(八)通过完善并运行教学训练系统和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促进教师苦练教学本领,鼓励教师积极探索以改革教学内容、手段和考试方式为重点的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九)贯彻落实学校和本系有关教师队伍建设的各项规章制度,加强管理,推动教师队伍建设。一是切实执行保障、支持政策,为教师队伍建设提供政策保证;二是切实执行竞争、激励政策,充分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三是切实执行约束、管理政策,规范教师的工作行为。
第三篇:学校教师队伍建设落实“十二五”规划,
学校教师队伍建设落实“十二五”规划,健全教师管理制度,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促进学校全面建设,打造西部名校。
严跃森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学校提出以“教育规律办学教学,不断提高教师政治和业务素质,弘扬尊师重教的社会风气”作为学校教育发展的核心理念。作为教育发展第一资源和学生健康快乐成长的引路人,教师队伍质量是决定教育质量的关键。根据《学校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和《学校教育事业第十二个五年发展规划》,落实人才强教战略,着眼于为实现教育现代化目标提供人才保障,特制定本规划(本规划所指教师,包含各级党政干部和职工)。
一、主要成绩和面临挑战。
(一)“十一五”教师队伍建设的主要成绩。
“十一五”时期,学校从确保教育优势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来审视教师队伍建设,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思想,提出了建设“一流教育、一流队伍”的战略目标,形成了“聚焦人才、成就教师”的思想共识,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探索人才培养模式,促进了人才队伍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1、继续优化教师队伍专业发展结构。“十一五”期间,学校中学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明显提升。教师学历全部达到国家规定的合格要求,各类学校的教师专业技术职务岗位设置更趋合理,中学高级职务比例逐年提高,学校之间高级职务比例不均衡的状态得到初步改善;形成了一支结构配置较合理、专业水平较高的教师队伍,为学校教育后续发展和教师队伍的专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不断拓展教师队伍专业发展途径。围绕专业发展要求,从教育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出发,聚焦新课程实施的关键问题,开展了多项面向全校教师的区级培训和专题培训;确立重心下移的教师继续教育战略。继续通过引进课程、学校间献课活动、定向合作和互派交流等方式,开展教师培养的多方式合作;根据创建“教师发展示范学校”的工作要求,结合学校特点开展教师发展达标学校建设,到2009年底,学校达标率或基本达标率达到100%。
3、初步形成教师专业培养有效模式。在教师专业培养的实践中,遵循人才成长的基本规律,着眼于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需求,进一步强化聚焦课堂、任务驱动、项目推进、研修一体、自主发展和激励机制等措施,探索加快培养优秀教师的新模式。近年来,逐渐形成了“聚焦课堂、个别指导”、“导师引领、行为跟进”、“任务驱动、个性发展”、“项目推进、同伴合作”、“研修一体、岗位实践”等五项行动策略,与之对应形成了教学指导团、名师工作室、学科基地、优秀教师高级研修班、“点对点”校长带教五种培养模式。
4、逐渐完善教师队伍专业培养机制。积极探索促进教师队伍专业发展的“一项制度、两个机制”。坚持以“成就教师”为目的,明确分工,形成网络,健全教师专业发展的管理制度;坚持以公开、公平、竞争、择优为导向,完善优秀教师的评选和评价机制;针对各层次骨干教师专业发展的需求,设计了六个层次的骨干教师梯队结构,形成适合骨干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成长路径和“因材施教”的培养机制。
5、基本形成干部教育管理培养机制。干部队伍建设以先进性建设和能力建设为主线,加强党对干部队伍选拔、管理和培养的领导。推进校长负责制,发挥学校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在干部选拔任用过程中,实施教职工全员参与的制度程序,形成了干部选拔任用新机制。加强对校级干部的考核,年终干部考评实行教职工全员参与、无记名票测,把学校教职工评价、组织评价与绩效评估三者结合起来,构建了干部考核评价新机制。加强对干部培训的制度管理,根据每次培训“确立一个主题、解决一个问题、推进一项工作”的培训要求,形成了集中轮训和组织调训相结合、岗位培训和专题研修相结合的培训制度。
(二)“十二五”教师队伍建设面临的挑战 “十二五”期间是学校加快推进“四个率先”、建设“四个中心”的重要时期,也是学校建设现代化一流重点学校的关键时期。学校教育进入了以创新教育模式、注重内涵发展机制为重点的发展新阶段,教师队伍建设面临着新的挑战。
1、教师的教育观念更新时不我待。学校教育把“为了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作为核心理念,学校教育进一步明确以“优化适合每一个学生终身发展的教育之路”作为核心理念。从总体上看,学校教育发展优势明显,但学生学业负担过重的现象依然存在,重育分、轻育人的现象依然存在,教师的教育观念更新有待进一步加强,教师的专业精神和职业理想有待进一步提升,教师的业务能力和专业素养有待进一步提高;教师的教育培训模式有待进一步创新。
2、教师的全员培训任务任重道远。学校教育确立了“公平卓越”的发展思路,教育公平需要提高每一位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教育卓越呼唤着建设一支高质量、高水平、能引领发展的骨干教师队伍。目前,全校教师的整体专业水平以及高层次人才的数量和质量,与人民群众对优质充分教育的需求以及教育内涵发展的需要尚有一定差距。面向全体教师的培训内容缺乏个性特色、培训模式较为单一,“橄榄型”教师队伍的中间结构还需进一步拓宽和夯实,校本研修机制的创新任务艰巨。人才培养中某些层级的定位与培养目标还不够清晰,对能够引领学校教育发展、特别是在全国和学校具有影响力的领军人才的培养力度还需进一步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的建设任务艰巨。干部培养的内容、方式、渠道与人才成长的基本规律,以及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还存在一定的不适应,干部的职业精神、专业水平、人文素养等人格魅力的塑造任务艰巨,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任务艰巨,提升专业领导的能力任务艰巨,干部培训的内容、模式和机制有待进一步创新。
3、教师的管理制度改革迫在眉睫。“一流教育、一流教师”。学校教育现有的教师队伍建设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与建设“一流教育”、全面实现教育现代化的要求还存在一定距离。以岗位管理为基础的改革刚刚启动,教师岗位管理制度改革迫在眉睫,人员聘用、考核奖惩、专业技术职务聘任等人事制度改革还需进一步深化;以绩效工资为基础的分配机制刚刚建立,与教师工作实绩挂钩的分配机制改革迫在眉睫,有效激发教师专业发展内驱力的激励机制还需进一步优化;教师准入标准与“一流教育”的要求存在明显差距,教师准入机制改革迫在眉睫,新进教师的专业门槛和心理素养还需进一步提升;优秀骨干教师和干部队伍建设是“一流教育”的重要保障,高层次教师和干部队伍管理机制完善迫在眉睫,骨干教师和干部的选拔、培养、考核、激励机制还需进一步强化。
二、核心理念和总体目标。
(一)核心理念:健全教师管理制度,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是学生成长的引路人,育人是教师的天职,造就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健全教师管理制度,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对于引导学生健康快乐成长至关重要。
“十二五”期间,学校将以实施素质教育为主题,以创新教育模式、注重内涵发展机制改革为发展重点,创新驱动、转型发展,致力于优化适合每一个学生终身发展的教育之路。面对这一全新的命题,学校教育将贯彻“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战略思想,坚持教师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把党和国家的重任,学生终身发展的需求,教师自身专业发展的动力,社会对优质教育的期盼有机地融合起来,进一步创新教师队伍建设的体制机制,关注全体教师全面、主动、个性化的专业发展,让每一位教师成为学生健康快乐成长的引路人。
(二)总体目标。
以全体教师专业化发展为主线,以高层次教师培养为重点,以体制机制的创新突破为新模式,形成教师队伍可持续发展的良好氛围,营造适合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生态环境,保持学校教师专业发展基础指标和高层次人才数量与质量在学校的领先水平,率先建成教育人才资源名校。
(三)主要任务。
1、强化育人为本理念。将师德建设放在教师队伍建设的首要地位,完善师德建设内涵,将提升职业理想、转变教育观念、提高育人能力融为一体,引导教师做充满爱心、品格优秀、业务精良、道德高尚、行为标准的教育工作者,使社会对学校教师的满意率达到西部名校水平。
2、完善教师培训模式。探索分层、分类,满足教师个性化的终身学习需求的全员培训机制;变革教师教育方式,构建基于课堂教学实际问题,以行动研究为载体,“教研训一体化”的校本研修和区本研训模式;提高研训效能,建立培训课程开发运行及管理机制,构建区域特色的教师教育课程体系;完善优秀教师的发展序列,创新骨干教师的培养模式,搭建多层次的发展平台。
3、优化队伍专业结构。加强对教师专业素养的培养,着力夯实人才教育教学基础,继续保持教师专业发展基础在学校的领先地位。以学校为单元,明确学校提高教师分层次学历指标的任务;以中学为重点,明确每个学段提高中学高级教师职称指标的任务。加强对中青年骨干教师的培养,着力增强人才队伍的中坚力量,重点培养各级各类教育、特别是中学阶段的领军人物,继续保持特级教师在学校的领先地位,构筑学校教育的人才高地。
4、加强干部队伍建设。研究干部、特别是校长、书记的成长规律,关注干部发展的各个阶段,给不同发展阶段的干部创建相应的专业发展平台。优化干部培训“理论教育、党性教育、知识教育”的内涵,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努力造就一批具有先进教育理念,懂得教育发展规律,勇于突破发展瓶颈,善于民主科学管理的“专家型”干部队伍。完善校长职级制,着力加强对能够引领学校教育领先发展的干部培养,继续保持特级校长在学校的领先地位。
5、深化人事制度改革。推进激发教师专业发展内驱的管理制度改革,率先完善中小学教师准入制度,健全优化绩效工资制度,逐步完善岗位管理改革,探索中小学教师的合理流动机制,建立多层次优秀骨干教师成长的激励机制,创新促进教师和干部专业发展的评估机制,为学校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人力资源的坚实基础。
三、行动计划。
(一)提升德育能力为核心的师德建设计划。
以提升教师德育能力为核心内容,探索师德内涵建设的新举措,把师德建设工作贯穿于教师教育和管理的全过程,引导教师成为有责任、有理想、有爱心的工作者,精心教书、潜心育人,形成和谐、进取、互助的学校教师文化。
1、完善以提升德育能力为主体的师德建设内涵。强化育人为本理念,把提升德育能力作为师德建设的主要内容,将提升职业理想、转变教育观念、提高育人能力融为一体,引导教师自觉地把师德规范融入教育教学实践,在道德认识和道德实践的相互作用中提升师德素养,做充满爱心、品格优秀、业务精良、道德高尚、行为标准的教育工作者。
2、创新以提升德育能力为核心的师德教育方法。在各级培训中增加课程的德育内容,开发“师德与德育能力培训”专题课程, 探索以案例分析和讨论为主要形式的师德培训方式,将德育能力考察列入教师培训的评价体系。继续推进学科德育基地建设,引导所有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进一步提升师德;提升教师组织开展主体性德育活动的意识和能力,推动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以榜样为动力,以人格影响人品,以情感激发理解。加强对教师的心理健康知识培训,启动“教师心理健康教程”,提高教师自我心理调适能力和做学生心理辅导工作的能力。
3、健全以提升德育能力为导向的师德建设机制。认真贯彻《学校教育系统贯彻落实〈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实施意见》,以政策为导向,建立学校、教师、家长和学生四位一体的师德考核评价机制,把师德建设作为学校精神文明创建和教育教学工作考核的重要指标,表彰、奖励师德优秀教育工作者;在教师晋升、评优、考核工作中,坚持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
4、营造以提升德育能力为共识的校园文化环境。营造积极、宽松、民主的校园文化,尊重教师,发扬教师的主体性。深入开展评选师德标兵、师德论坛等教育实践活动,弘扬师德先进事迹,形成正确师德导向,提高教师职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让教师充分体验教师职业内在的尊严与幸福。关注教师职业倦怠及特殊心理问题,改善教师工作、学习和生活环境,建立和完善教师心理咨询指导制度,减轻教师过重的职业压力和心理负荷,给予教师更多人文关怀。
(二)关注教师个性化需求的全员培训计划。
以教师个性化需求为导向,以提升教师专业素养为核心,按照“统筹规划、改革创新、按需施训、注重实效”原则,完善培训体系,优化培训,完善培训模式,完善培训制度,增强教师全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全面提升教师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和专业化水平。
1、分层分类、覆盖全员,完善培训体系。开展培训需求调研,制定相应的培训要求与管理标准,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全体中学教师进行分类、分层、分岗培训,在职教师五年内累计完成不少于360学时的培训任务。其中,所有新任教师须接受不少于120学时的岗前适应性培训;区域骨干教师五年内接受不少于120学时的研修提高培训;校级干部五年内接受不少于180学时的岗位提高培训;所有教师完成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中级)培训。另外,具有中学高级职称的教师五年内接受累计不少于180学时的教育科研能力培训;所有班主任五年内接受不少于30学时的集中培训。重视加强紧缺学科教师培训,加强职业学校教师的培训,重点加强“双师型”教师的培养。进一步创新和突破参加分层次学历进修的激励机制,鼓励教师攻读与专业岗位密切相关的高层次学历。
2、围绕课改、依托实践,优化培训内容。围绕深化课程改革的需要,贴近教师成长需求,以教育教学实践为重点,构建统筹协调、形式多样、层次丰富的教师培训内容,逐步建立学校教师培训资源库。加强对培训内容的课程化建设,制定区级培训课程开发标准,鼓励以案例研讨的形式、围绕单个主题开发课程模块,并逐步按照系统性、科学性的要求形成培训课程系列;设计、开发一批包括通识课程、学科专业课程、专题培训和教育教学管理者培训在内的菜单式课程,基本满足各类教育人才专业发展的选择需求;课程建设注重多样化和可选择性,在重视必修课程的同时加强选修课程的开发。按照规范性的要求重视非课程类培训内容的建设,引导和鼓励学校根据自身实际,多途径、多形式开发实践性强、以解决具体问题为主要目标的培训项目。
3、以校为本,研训一体,完善培训模式。着力完善“教、研、训一体化”的培训模式,实现教学、教研、科研和培训工作的一体化。重心下移,强化学校作为培训的基本主体,加强教研组建设,鼓励学校以多种形式开展研训一体培训项目;继续发挥教师专业发展示范校和学科基地在教师研训方面的示范作用,从中建设一批校本研修示范基地、教师教育实训基地以及外省市教师跟岗考察学习基地,在区域内发挥示范辐射作用。加强校际联动,建立多形式、多层面的校本研修校际协作联合体,构筑校本研修新模式。加强对研训一体的区域统筹和指导,创新区本研训模式,进一步发挥区域教研活动在培训中的引领作用。积极开展教师远程培训,加快改造教师的网络学习环境,不断建设和完善网络课程资源,鼓励教师选修网络课程,展开网络研修。逐步完善专业引领与校本实践相结合,集体面授与远程培训相结合的新型培训模式。
4、健全制度,加强评估,完善培训机制。健全和完善区、校两级培训课程(项目)的申报审批、质量监控、检查评估、考核反馈制度,在实施过程中从组织评估和学员反馈两方面入手,对校本及区本培训课程(项目)的内容、师资、形式、效果进行双向评估,以确保培训课程(项目)的实效。加强学分管理,规范学分认定程序;探索市区之间、区校之间学分转换机制,探索不同培训项目之间的学分转换。
(三)夯实专业能力为重点的班主任队伍建设计划。
班主任是中小学日常思想道德教育和学生管理工作的主要实施者,是中小学生健康成长的引领者,班主任要努力成为中小学生的人生导师。要加强对新时期对班主任工作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的再认识,加强班主任队伍的专业化建设。
1、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明确班主任的专业职责。以教师专业化标准为基础,创新班主任工作方式,制定学校中小学班主任的专业职责。班主任要全面了解班级内每一个学生,深入分析学生思想、心理、学习、生活状况;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尊重学生人格。采取多种方式与学生沟通,有针对性地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班主任还要认真做好班级的日常管理工作,组织、指导开展形式多样的班级活动,组织做好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工作,经常与任课教师和其他教职员工沟通,主动与学生家长、学生所在社区联系,努力形成教育合力。
2、统筹规划,强化培训,加强班主任的专业能力。制定“学校中小学班主任队伍专业化建设行动计划”,以提升班主任的专业能力为重点,完善见习班主任、新班主任岗位培训、在职班主任轮训,学校成立区“优秀班主任工作组”;学校成立区班主任学科中心组,带动班主任师德修养和专业能力的整体提升。引领班主任队伍建设向专业化发展,提升德育骨干队伍的工作水平。
3、骨干引领,待遇激励,创新班主任的管理机制。探索优秀班主任的成长规律,凸现班主任工作的育人特点,完善“育人奖”评选办法;完善班主任带头人的选拔评审机制,开办“班主任高级研修班”,抓好“班主任带头人”的培养工作,发挥班主任带头人在德育工作中的领军、示范和辐射作用;构建德育骨干教师梯队,分期开展德育论坛,进一步提高班主任队伍的整体素养。完善班主任队伍激励机制,提高优秀班主任待遇,增强班主任工作魅力,鼓励优秀教师长期从事班主任工作。
(四)服务发展的高层次人才培养计划。
坚持“服务发展、人才优先、以用为本、创新机制”的原则,推进人才培养载体建设,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加大招才引智力度,加强人才队伍宏观管理,激发人才活力,提升人才效能,构建具有良好生态的人才培养体系,实现高层次人才的可持续发展。
1、遵循规律、分类培养,进一步完善高层次人才培养平台。遵循人才成长规律,完善高层次领军人才(市名师,市特级校长、特级教师)、高层次中坚力量(区领军人才、拔尖人才、高技能人才、学科带头人)、高层次后备队伍(市优秀青年校长、教师,区学科(班主任)带头人,区中青年骨干教师)的人才培养梯队,分别实施以提升影响力为重点的高层次人才领军人物培养工程、以提升专业竞争力为重点的高层次人才中坚力量培养工程、以提升专业能力为重点的高层次人才后备梯队培养工程。
2、创新机制、突破瓶颈,进一步优化高层次人才发展的生态环境。做好统筹规划,制定《学校教育系统促进高层次人才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目标,突破瓶颈,探索、创新高层次人才吸引、使用、培养、激励的有效机制,形成人才工作整体合力。突破现有的人才选拔标准,不求全责备,扩大选拔范围,完善竞争性选拔机制,使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群众认可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创新人才引进机制,依据人才资源开发实际需要,加大投入,重点引进一批创新能力强、在全国乃至全球具有一定影响力的高层次领军人物。完善人才使用机制,使人才在使用中发挥最大效能。突破现有的人才考核方式,采用项目考核法考核人才工作,用完成项目的工作实绩和由此带来的诸多效果来评价人才的作用发挥。创新人才激励机制,激发人才作用发挥的积极性。
3、服务发展,以用为本,进一步提升高层次人才培养效能。把服务科学发展作为人才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充分发挥人才效能作为人才工作的根本任务,围绕用好用活人才来培养人才、引进人才,积极为人才发展提供机会和条件,使创新智慧竞相迸发。完善人才信息数据库,分析研究高层次人才队伍现状,把人才素质能力与岗位需求结合起来,注意人岗相适,力争把优秀人才都放到最合适的岗位上,让人才有施展抱负和才能的载体和空间,使人才在使用中发挥最大效能。完善人才使用政策,利用特设岗位功能,搭建各类人才作用发挥平台,鼓励高层次人才创建学习型团队、自主选择研究课题,开展教学改革探索,充分发挥高层次人才的领衔作用。引导各类高层次人才结合工作实际和教育教学中的关键、难点问题开展项目研究,以任务驱动,项目引领的方式实施个性化培养,从而实现其教育教学管理、自身专业发展瓶颈的突破和竞争力的提升。
(五)提高教育管理水平的干部队伍建设计划。
根据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的发展要求,加强对教育系统干部队伍的教育培养。干部培训要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学风,以理论教育、党性教育、知识教育为新模式,以实践创新研究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为核心,增强干部的事业心和使命感,提升干部的专业领导力和化解矛盾的执行力,提高教育管理水平。
1、实施学校优秀校长培养工程。创新优秀校长培养机制,根据优秀校长不同阶段的培养需要,形成参加优秀骨干校长培养基地、市名校长培养基地、区名校长培训班、等培养模式,开展学校优秀校长培养工程。
2、探索校长专题案例研修教育。创新校长实务培训模式,根据学校的工作实际,突出“一线工作”的特点,分“身边案例”的研修教育和“经验案例”的研修教育两种形式,开展校长专题案例研修教育。
3、强化校长岗位职责和素养的培养。以实务知识培训和人文精神培养为重点,拓展培训教育的时空,以集中和分散相结合的形式,采取集体学习、个人自学和网络学习等多种学习方法,展开校长岗位职责和素养培训。
4、实施职初期校长工作坊带职制。根据职初期校长任职的实际情况,组织本校和跨校的优秀校长以职初期校长工作坊的形式,开展为期一年的带职培训。带职以工作坊主持人所在学校的管理案例和主持人的管理经验为重点,帮助新上岗校长尽快掌握岗位技能,切实提高学校管理的能力。
5、实施中青年后备校长上岗培训。根据学校后备干部的使用和储备情况,每年组织适当人选进入教育系统中青班学习,开展上岗前的思想教育和职前培训。后备校长的培训重点是政治素养、大局意识和教育观念,通过党性教育和教育方针政策的学习,确立科学的发展观、正确的政绩观、贯彻教育方针和实施素质教育的理念和信心。
6、积极支持中青年校长挂职锻炼。根据校长多岗位成长培养的要求,组织部分校长和经过培训的后备干部,到教育局信访室、社区学校、对口支援学校和区域内发展相对困难的学校挂职,在艰苦的环境中锤炼培养青年干部。组织在校长岗位上认真负责工作,有较大发展潜力的青年校长到教育局机关和机构挂职,在教育系统的中观层面扩大视野,提高科学决策的能力。组织优秀的骨干校长到境内外知名学校挂职,了解教育发展的前沿知识,感悟优秀名校长的人格魅力和学术魅力,养成优秀校长的优良品质。
(七)深化教师管理制度改革计划。
推进教师队伍管理制度的改革和激励机制的创新,完善教育人事制度的保障体系,形成具有生机与活力的教师队伍管理机制。
1、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完善中小学教师准入制度,提高教师准入“门槛”,新进教师必须具有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在中学阶段重点提高新进教师的研究生学历(学位)的比例。新进教师必须经过教育局统一组织的心理测试和专业面试,保证新进教师群体的基本素养。积极吸收符合教师条件的非师范大学的高校毕业生,进一步扩大教师来源。深入推进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制度,坚持“按需设岗、科学高效、动态调整、依法管理”的原则,科学合理地设置各级各类学校的岗位。在完善岗位设置管理制度的基础上,探索教师合理流动的机制,鼓励高层次人才和骨干教师的柔性流动,促进校际间的学校文化交流和资源共享。
2、建立健全科学长效的分配激励机制。完善绩效工资制度,依法保障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平均工资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适时推进非义务教育学校的工资改革,提高中小学教师的社会地位,增加教师职业的吸引力。坚持按劳分配、优绩优酬的原则,坚持重点向一线教师、骨干教师和做出突出成绩的教师倾斜的原则,探索建立骨干教师的激励机制。
3、完善教师专业发展的培养和激励机制。加强与其它学校的合作,为教师分层次学历进修提供机会。丰富“赛课”内容,为教师教学风格的形成提供平台。加强教师针对性的外语培训,为教师评审中学高级教师提供保障。明确各级各类教育的骨干教师培养目标与定位,整合资源,健全完善各级各类骨干教师的评审选拔、培养考核和作用发挥等机制。拓展教师培养渠道,选派优秀骨干教师到校参加专题项目的培训,参加学校、全国的学术会议,参加区高层次人才的学习考察活动。实施“学校教育丛书”出版计划,鼓励优秀教师总结提炼教学理念、形成教学风格、编撰学术专著。收集教师的学术专著,丰富学校教育的学术内涵。办好学校各类杂志书刊,鼓励教师开展教育研究,推广教师的研究成果。
4、完善干部管理长效机制。根据市教委的统一部署,探索试行校长资格的认定制度,完善校长职级的任职条件和资格评定办法,促进校长队伍的职业化。推进校长目标责任制,完善以学校目标达成为重点的绩效考核机制。探索校长任期目标责任制,在部分学校试行三年发展目标的规划制定,开展校长任期督导评价和考核评议机制。以“竞聘上岗、任期考核、定期交流”的原则,完善领导岗位的管理机制;以“注重实绩、鼓励优秀”的原则,完善非领导岗位的管理机制。
四、实施保障。
(一)组织保障。
1、加强领导。教育工会成立学校干部培训和教师培训领导小组,负责规划实施的统筹安排、研究指导、资源整合和评估监控,并根据规划要求制定相应的实施意见及管理办法。学校各单位、校长和书记都要增强队伍建设的责任意识,把教育培训工作落到实处,全面提高教师队伍建设成效。
2、加强指导。积极配合区教委和教师进修学院作为干训和师训的日常工作管理机构的指导工作。老师进修学院承担教育系统干训和师训工作小组的职责。我们要学习和进一步加强面向学校间的研究、培训、指导和服务工作,为学校推进教师队伍建设提供专业指导和交流平台,提高教师队伍管理水平和加强教师队伍素质建设。
3、明确职责。学校是建设教师队伍的“主阵地”,校长作为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第一责任人,要结合学校实际制订本校教师队伍建设“十二五”规划或五年发展计划,明确具体的发展指标,努力为教师的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学校党组织要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落实具体措施,推进并实施教师队伍建设规划或计划,保障教师队伍建设的成效。
(二)政策保障。
1、制定细则。教育工会要根据教师队伍建设的目标和任务,根据发展需要,制定相关规定和细则,明确政策导向,推进规划和计划的实施。
2、加强考核。要将教师队伍建设的工作列入学校党政工团和各单位的绩效考核项目,加强目标考核。学校党政工团和各单位的述职报告必须汇报队伍建设的工作。学校党政工团和各单位绩效考核要将学校的队伍建设工作列入考核范围,学校党政工团和各单位将干部抓队伍建设的工作列入干部考核范围,把教师队伍建设的实绩作为提拔使用的重要依据。经考核,对培养优秀教师和发挥人才辐射引领作用作出突出贡献的学校和领导给予奖励。
3、维护权益。关心教师的合法权益,组织全校教师认真学习《老师法》,努力改善教师的工作、生活和学习条件,提高教师的职业幸福感,促进教师的健康快乐工作和生活,实现教师的专业和可持续发展。
(三)经费保障。
1、确保经费投入。进一步完善教师队伍建设经费的投入机制,教育经费要进一步向教师队伍建设倾斜。继续设立干部培训和教师培训专项经费,做到人均培训经费的逐年增长。
2、筹措奖励基金。拓展培训经费的筹措渠道,在学校教育基金中设立队伍建设专项奖励经费,用于对优秀教师和教师队伍建设成效显著学校的奖励;设立教师学术交流专项经费,对优秀的骨干校长和优秀骨干教师出国进修和学术交流予以经费支持。
3、提高使用效益。教育局确保规划确定的各项目标和行动计划配套经费的落实到位,加强对教师队伍建设经费的管理,做到教师培训和奖励专项经费的规范使用,实行项目管理,专款专用,提高经费使用效益。各学校根据教育局的规定,确保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经费的专款专用,提高队伍建设成效。学校财务室负责对教师培训和奖励经费的检查和审计,不定期对教师进修、考察学习专项经费和学校专款经费进行抽查。
(四)监督保障。
1、加强专项督导。学校接受上级教育督导部门依法加强对教师队伍建设的专项督导,并将教师队伍建设列为学校办学水平综合督导评估和校长任期考核的重要内容,督导结果作为表彰奖励或责任追究的重要依据。
2、加强日常管理。加强对教师进修、考察学习队伍的日常管理,加强对干部培训和教师培训工作的检查和质量评估。
3、加强总结评估。年底对“十二五”教师队伍建设的实施情况进行期末评估,2015年进行总结性评估,写好《学校教师队伍建设发展报告》。
第四篇:教师队伍建设规划
教师队伍整体结构与规划
(2011年—20115年)
建设一支具有良好政治业务素质、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是我校长远发展的根本基础。为加强我校教师队伍建设,优化师资队伍结构,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建设适应职业学前教育发展需要的教师队伍,结合我校师资建设现状,特制订本规划。
一、教师队伍建设基础
(一)管理机制:学校实行教师竞聘上岗,全员聘任的用人制度。岗位动态管理,实行低职高聘,高职低聘,人员双向流动,将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评选作为激励教师争优创先,提高素质的长效机制。
(二)教师培训:实施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青年教师培训方案。大力推行培训专业教师的机制,实行专业教师到省、市轮训制度,制定并实施教师学历提升方案和专业带头人培训方案,促进学校教师队伍建设。
(三)教师队伍结构:学校现有教职工24人,专任教师17人,专业教师12人,高中级教师6人,本科学历6人。师生比为1:15,专任教师占教职工总数71%,专业教师占专任教师的71%,外聘教师占专任教师的10%,本科学历占专任教师74.2%,实习指导教师获得高级职业资格证书或中级专业资格证书职务达68%。一支师资力量雄厚的教师队伍能基本满足学校的教学需要。
二、教师队伍建设总体目标
根据《职业教育法》和我校实际,以完善教师队伍规模、提高队伍素质为中心,以引进和培养中青年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为重点,深化人事管理体制改革,逐步完善有利于优秀人才成长的人事管理运行机制,1 争取到2010年建成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数量适当、专兼结合、富有活力能完全适应和满足我校教学发展需要的教师队伍。
具体目标:
(一)师资队伍的总量与学校发展基本适用。根据学校改革和发展规划所确定的规模,到2015年学校在校人数将控制在350人左右,按师生比1:16计算,届时新增教师约10人,每年约增加教师2人,以达到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配额的要求。
(二)师资队伍的结构逐步趋于合理,整体素质要有较大提高。1.职称结构:到2015年具有高级以上职称专任教师要达到专任教师30%,每个专业至少有2名高级以上职称的专任教师。
2.学历结构:通过培养、引进等多种途径,至2015年,争取所有专任教师80%达到本科学历,其中45岁以下教师全部达到本科学历,实习指导教师全部具有高级职业资格证书或中级技术资格证书。
3.年龄结构:为克服“年龄断层”,在引进教师的过程中,要加大力度引进中级以上职称的中青年教师,45岁以下年龄段的教师占50%。
4.专业结构:加大各专业骨干教师的引进和培养力度,多渠道解决“双师型”教师缺少问题,争取专任教师达到全校教职工总数的70%以上,其中专业课教师达到专任教师的60%,逐年解决紧缺专业师资匮乏现象,并加强重点建设专业大类的师资队伍建设,使教师队伍的数量和质量适应我校教学改革和专业发展的需要。
三、师资队伍建设主要措施
为保障2011年—2015年师资队伍建设目标的实现,学校以加强内部分配制度为切入点,坚持培养和引进并重的原则,在不断扩充教师队伍总量的过程中,逐步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1.牢固树立以人为本、人才立校、人才兴校的思想。各部门要明确教师是学校发展的主体,是决定学校工作质量和水平的关键,教师队伍建设应作为建设的重中之重。
2.修订和完善人事管理制度。建立切实可行、相对科学合理并适当向骨干教师倾斜的内部分配制度,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进一步加强教师管理制度建设,健全人事工作规章制度,依法、依规管理教师队伍,维护教师的合法权益,保障教师队伍的稳定和发展。
3.坚持不懈地开展师德师风建设。大力倡导团队协作、敬业奉献、严谨务实、开拓创新的精神,积极引导青年教师继承老教师、老专家艰苦奋斗、严谨治学的优良传统,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教育观、质量观、人才观,忠诚教育事业,遵守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增强工作责任感和使命感。
4.加大人才引进工作力度。规范并拓宽进人渠道,坚持人才引进和智力引进相结合,多形式、多渠道地引进和聘用急需的高层次专业人才,解决师资队伍数量不足和结构不合理问题。要针对目前师资队伍学历层次偏低、梯队断层、高级职务偏少等突出问题,重点引进年富力强、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和具有专长的研究生充实我校教师队伍。
第五篇:教师队伍建设规划(讨论稿)
石阡县中等职业学校关于教师队伍教师的思考
(教 师 队 伍 建 设 规 划)
(2012——2020试行)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师德水平和业务能力,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十八大”的胜利召开给职业教育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同时也给职业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2012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也指出“以深化产教结合、校企合作为目标,推动建立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职业教育办学体制机制。”根据石阡县社会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中提出的产业发展思路,结合石阡县中等职业学校实际情况,特提出石阡县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建设规划。
一、教师队伍建设现状
(一)教师队伍年龄老化,结构不合理。
石阡县中等职业学校于2010年12月与原石阡县教师进修学校(石阡电大工作站)合并为现在的石阡县中等职业学校,教职工人数83人,年龄50岁以上18人,40-50岁34人,30岁以下31人,年龄明显老化,知识更新速度跟不上时代发展的要求;文化课老师70人,专业课教师13人,专业课教师明显不足,特别是精技能、懂管理的专业人才严重不足,不能满足现代职业教育的需要。由于历史原因,老教师占据了大部分高级岗位,年轻教师上不去,影响了年轻教师的工作激情。
(二)中职教师的补充渠道不畅,队伍的动力不足
我校教师队伍老化、整体素质有待提高。由于受学历、教学工作经历、教师资格、普通话考级等条件要求的限制和当前人们择业取向的影响,学校选调和公招教师遇到许多困难和阻力,效果并不理想,这既有制度的原因,也有历史原因、政策扶持力度不够的因素,导致现今中职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难以壮大骨干教师群体数量;教师素质参差不齐,难以承担和完成重大教学改革任务。
(三)中职教师的职称封顶快,影响队伍的活力
现在中职教师的职称最高为副高级,多数获得副高级职称的教师才40多岁。对大多数人而言,由于没有职称再晋升的空间和动力,就容易懈怠下来,表现出教学维持现状、科研缺乏创新、业绩不退不进的症状。30-50岁年龄段的获得副高级职称的教师们正是年富力强,能够出好成绩的时候,却因为无需晋升而影响工作干劲,对中职学校来讲,是一个重大的损失。
(四)教师队伍建设取得的成绩。
近几年来,石阡县委县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高度重视石阡县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建设,加强领导和统筹,加大经费投入,实施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启动了“名师工程”,组织教师培训,推动培训基地内涵建设、创新培训模式,加快推进兼职教师聘用政策、教师企业实践、绩效工资制度等方面的改革,深入开展教师多元合作与交流,学校教师队伍建设水平逐步提高。教师队伍 规模稳步增长,结构逐步优化,整体素质不断提升,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能力得到提高,为职业教育快速发展提供了支撑和保障。
(五)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对教师队伍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教育规划纲要发布之后,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进入到加快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全面提高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的新阶段。十八大报告定位了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表明了职业教育要面向未来,满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需要,要与社会经济发展接轨,与科技发展接轨。实现职业教育科学发展,进一步保证规模、调整结构、加强管理、提高质量,对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对新的形势和要求,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要进一步扩大规模、优化结构、提高素质,着力解决“双师型”教师和兼职教师比例偏低、教师实践教学能力不足的问题。
二、教师队伍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全面落实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教育规划纲要,适应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的需要,以推动教师专业化为引领,以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为重点,以创新制度和机制为动力,以完善培训体系为保障,以实施素质提高计划 为抓手,以继续教育为突破,以“国培”“省培”“市培”为带动,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创新机制,狠抓落实,加快建设一支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特色鲜明、专兼结合的高素质专业化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
(二)教师队伍建设领导小组
组 长:赵正榜
副组长:王如彬 陈昌福 张勇 朱昆
成 员:周兴杰 周应喜 王江明 张胜昌 任勇
龙再嘉 林开军 王定山 熊永
(三)工作目标
教师队伍规模进一步扩大。到2015年,专任教师生师比降到20∶1以下,专业教师中兼职教师的比例占到50%以上。
教师素质结构进一步优化。专任教师中,学历达标率超过95%,有研究生层次教师且比例逐步提高;“双师型”教师占专业教师的比例达到50%。教师师德水平明显提高,普遍树立现代职业教育理念,全体教师具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
教师专业结构更加科学。着力解决学校教师文化课教师比例过高,专业课教师比例偏低,通过学习、培训、企业实践、学历提升等手段大幅度提高“双师型”教师比例,合理配置各专业课教师,对已不适应的专业学科实现转向,通过优选对急需的专业人才采用特殊方式录用。
培养培训体系更加完善。到2020年,把学校建成融休闲、旅游、营养健康、产业培训、部门培训为一体的跨区域职业教育培养培训基地,校政结合、校企结合实践基地。校政合作、校企合作、校校合作开展教师培养培训的模式全面建立。逐步形成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教师培养培训标准和课程体系。
教师管理制度更加健全。教师资格、职务(职称)、编制等制度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建立考评机制,实行全员聘用,人事分配制度改革、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进一步深化,满足教师专业化发展、个性化发展要求的管理制度全面建立。
三、教师队伍建设的工作重点和政策措施
(一)加强职业理想教育,全面提高教师职业道德水平。
将职业理想教育与推动教师专业成长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大力宣传职业教育、树立先进人物典型、引导职业生涯发展等综合措施,使教师坚定职业方向,爱岗敬业、热爱学生,增强从事职业教育的职业认同感、荣誉感、使命感、成就感,以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感染学生,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结合学校实际编订《石阡县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试行)》,完善师德考评制度,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考核、聘任(聘用)和评价的首要内容。把师德建设作为石阡县中等职业学校教师教育教学工作评估的重要指标。
(二)创新教师补充机制,吸引优秀人才从事职业教育。
加强新教师培养的整体规划。创新教师培养模式,强化企业 实践和在职培训提高环节。新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的提高是一个长期过程,按照集中培训与常年培训相结合、统一培训与“一带一”培养相结合的方式,重点开展以教育基本理论、教学法为内容的教学基本功训练,以关系教学效果的人际沟通、管理和自我约束能力为内容的基本素质培训。依托国家级、省级骨干教师培训,加快教师培养步伐。加快培养面向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农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相关的专业教师。建立院校通过对口支援、委托培养等方式,加大我校职业教育教师培养的力度。
加快“双师型”教师的培训转型进度。依托国家级、省级、市级、县级骨干教师培训,对现有的文化课教师根据教师的个性特点进行专业理论、专业技能的培训,通过国家的各种考证制度,尽快实现文化课教师的转型,提高“双师型”教师的数量和质量。
加快完善兼职教师聘用政策。认真总结历年来学校对紧缺专业特聘兼职教师资助项目的做法和经验,根据国家相关方面的优惠政策,制定完善兼职教师聘用政策与管理办法,加大对学校聘请兼职教师工作的支持力度。实施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及兼职教师推进项目,支持设立一批兼职教师岗位,解决兼职教师的待遇和管理问题,切实发挥好兼职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学校加强对指导学生顶岗实习的企业技术人员的帮扶、引导和管理,积极创造条件提高他们指导和管理学生的能力,增强学生顶岗实习的效果。
推进教师编制管理制度改革。积极协调和配合编制、人事、财政等部门,制订学校教职工编制标准。要积极探索实名编与非实名编相结合、设立附加编等编制配备和管理方法,加强对专兼职教师配备的统筹,不断优化学校教师配置。要研究制定相关的人事政策,建立和完善技能型人才从教的制度,对特殊人才采用特殊的选人、用人机制,多渠道汇集职教人才,形成更加多元的教师供给机制。
(三)完善继续教育制度,不断提高教师专业发展能力。
全面推进和落实职业教育教师继续教育工作。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全面推进和落实职业教育教师继续教育工作,制定完善具体的实施办法和工作细则,确保教师按要求完成继续教育学时(学分)数。要推进教师全员培训,广泛开展新教师上岗培训、教师岗位培训、骨干教师培训、双师型教师培训、社会从业人员(兼职教师)教育教学理论培训。广泛开发社会资源,鼓励、支持教师参加行业培训,提高专业教师的技能教学水平。重视公共基础课教师、班主任培训。鼓励开展各种形式的校本培训。加快培养一批在教育教学改革中发挥引领示范作用的骨干教师和专业带头人。
把企业实践作为学校教师继续教育的重要形式。切实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建立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的意见》(教职成〔2006〕11号)、《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完善职业教育教师培养培训制度的意见》(教职成〔2011〕16号),把企业 实践作为学校教师继续教育的重要形式,加强组织领导,完善管理办法,探索工作机制,搭建实践平台,积极推动企业实践制度的全面建立和完善。在现有校政联合、校企联合、校校联合的基础上,进一步通过强化校政联合、校企联合、校校联合,把行业专家、能工巧匠请进来,校内教师走出去的方式提高教师综合素质。对于有一定教学经验的教师采取定期聘请行业专家、学者、能工巧匠,进行新知识、新技术讲座,使其及时掌握教学、教育和专业发展动态,促进知识更新与知识面扩展;安排专业教师深入生产第一线,到企业作技术员、作学员,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促进教师向“双师型”人才的转变。
(四)完善培养培训体系,提升教师培养培训工作质量。
结合石阡产业发展、区域发展需要和教师培养培训需求,依托国家级、省级、市级骨干教师培训、职业院校培训和大中型企业实践,继续培养一大批“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和教师企业实践单位。建立培养培训基地工作评估和动态调整机制,不断优化培养培训基地的区域和专业布局。定期组织教师进行现代教育技术培训,提高教师掌握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水平;按照教师先行垫付学费,完成学业,学校和教师按照比例共同承担的方法,推荐、资助优秀教师外出培训,深造以改善教师队伍。组建专兼结合的教学和科研队伍,积极开展“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和职业教育科学研究。深化校企合作机制,创新教师培养培训模式。重点建设一批“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专 业点,改善基地实验实训条件;力争开发一批具有职教特色的教师培养课程和教材。
(五)健全教师管理制度,激发职业教育教师队伍活力。
充实专业教师任职资格条件,增加相关工作经历和职业能力方面的要求,将双师素质基本要求纳入教师评价体系。协调优化学校教师职务(职称)结构比例。按照国家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有关政策和要求,深化学校人事制度和分配制度改革,探索固定岗和流动岗相结合、专职和兼职相结合的设岗和用人办法,推进绩效工资制度改革,建立充满活力的学校用人机制。以教学任务为牵引,打牢教师的素质基础;以培训任务为牵引,使教师的素质得到充实和提高;以科研任务为牵引,促进教师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以指导学生竞赛任务为牵引,全面检验和提高教师的综合能力。
四、加强组织领导和条件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
争取教育行政部门加强对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工作的统筹和领导。结合石阡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和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的需要,制订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实施方案,明确职责分工,完善配套措施,确保教师队伍建设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二)保障经费投入
建立以政府财政拨款为主,多渠道筹措的教师队伍建设经费保障机制。争取地方教育事业费和职业教育专项经费中,安排一 定比例经费用于教师队伍建设,并做到逐年增长。学校在公用经费和其他事业收入中安排一定比例用于教师队伍建设。
(三)加大宣传力度
大力宣传学校教师师德楷模和优秀教师的先进事迹,树立一批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先进典型,努力营造关心职业教育、尊重职教教师的良好社会氛围。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师教学能力竞赛、现代信息技术应用竞赛等活动,引导教师进一步转变观念、创新方法、提高教书育人的能力和水平,向社会展现石阡县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