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师德启思录》观后感
《师德启思录》观后感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师的肩上承担着多么重大的历史使命!作为一个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而且还要有为人师表的职业道德和素质修养。看过此片之后,我受益非浅。
一、师德即教师职业道德,是从事教师职业的人在其工作中的道德行为规范的总和。
关于教师职业道德,古今中外、历朝历代的有识之士都给予了极大地关注,并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思想和观点。身为教师的我,从多年的教学实践中也深刻地领悟到:教师是一个崇高的职业,师德是一个核心的话题.但在中小学中,却有不少学生存在心理上的偏常,据有关部门进行的心理调查表明,学生的厌学障碍和人际关系问题相当突出。用学生自己的话说,终日过着“单调而紧张”、“烦躁抑郁”的生活。多达近30%的学生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任性、偏激、冷漠、孤独、自私、嫉妒、自卑等。近年来,中小学生由于病态心理而导致心理与行为上的失误,甚至犯罪的现象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发展。甚至危害了家庭、危害了社会。因此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应成为中小学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造成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的是学习压力、社会影响、家庭环境和教师的教育方法等。它反映了学校教育及社会家庭等方面的许多矛盾,只有了解学生存在问题的成因,才能在教育教学中有意识地去避免它。
二、用尊重换来尊重。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真的教育是心心相映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从先生的话中,我们不难领会,离开了情感,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怎样才能使教育的过程成为师生情理互动的愉快过程,进而收到良好的育人效果呢?几年的实践告诉我最重要的一条原则是尊重学生,这是教育成功的一把钥匙。自尊心人皆有之,渴望得到尊重是人们的内在要求。尊重学生,不仅是教师应具备的职业道德,而且是保证良好的教育效果的前提。从前“老师”是一种权威的化身,尤其在中小学时代,学生更是唯师命是从;但是随着旧社会规范的解体,老师权威的偶像渐被打破,在社会普遍追求“民主”、“自由”的价值观之下,传统老师的角色遭受到严厉的挑战。在大学校园事件愈演愈烈的同时,向来平静无波的中小学,亦有风声鹤唳之势,校园师生关系的紧张程度,令人触目惊心,此一现象与问题值得关怀与深思。老师对学生的尊重源自于教师对学生的关爱,而学生对老师的尊重是学生对老师的敬佩,两种尊重虽然有着不同的含义,但是两者互为条件。一个高尚的教师可以造就大批优秀学生,而一个不称职的教师则会误人子弟。我国的现代化建设需要千百万品学兼优的劳动者,而这一切首先取决于是否有一大批尽职尽责、品德高尚的教师。而这些教师都是受到学生乃至社会的尊重,人们都说教师是一个崇高而伟大的职业,他肩负着一个国家的未来。教师对于自己的职业的尊重也就体现在责任心上,尊重自己的工作,热爱教育事业,决心献身教育事业,是我们每一个青年教师思想
上要达到的目标。
三、用爱心换来爱心
教师对学生的爱,简称为“师爱”,是师德的核心,即“师魂”。在一定程度上,热爱学生就是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让学生体会到教师的爱更困难。我们在教师人格特征的研究中,涉及到教师的师爱问题。这说明要让学生体会到老师对他们的爱并非易事。”“中国基础教育的播火者”、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教授林崇德认为,“疼爱自己的孩子是本能,而热爱别人的孩子是神圣!”因为教师对学生的爱“在性质上是一种只讲付出不记回报的、无私的、广泛的且没有血缘关系的爱,在原则上是一种严慈相济的爱。这种爱是神圣的。这种爱是教师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学生一旦体会到这种感情,就会‘亲其师’,从而‘信其道’,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教育实现了其根本的功能。因此,师爱就是师魂。”其实,林崇德教授就是师爱的典范。之所以如此,他今年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而他所说的这句话也成为许多教师工作的指南
爱心不是教育的全部,但爱心是教育的最基本的前提条件,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如果每个儿童的喜悦和苦恼都敲打着你的心,引起你的思考、关怀和担心,那你就勇敢地选择崇高的教师工作作为自己的职业吧,你在其中能找到创造的喜悦。”正因为爱,所以会有创造的喜悦,正因为有创造的喜悦,所以对教育、对学生更加充满爱的情感。真正的教育,正是这种爱与创造永无止境的良性循环。
教师的爱心是成功教育的原动力。陶行知先生说得好:“捧着一
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正是教师无私奉献爱心的典范。未来的教育家应该全身心地去爱学生、爱教育。只有爱才能赢得爱,你爱教育事业,教育事业才会爱你,你才能获得事业上的乐趣。只要你能够发现、挖掘教育职业中弥漫着的那种美,你就会每天都产生冲动,你就会看到每个学生都是一朵含苞待放的美丽的花朵。为了培育这些美丽的花朵,作为园丁的教师就必然孜孜以求,勤于学习,不断充实自我,提高自身素质。
《师德启示录》看完了,带给我们的深刻思考是多么的厚重,教师这个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所担负的教育事业是多么的神圣而崇高啊,在新时期的历史条件下,师德建设是刻不容缓、势在必行的!教师对自身的道德、人格要有更高的要求。要自觉的为人师表,作道德的表率。在教育工作中,对学生的要求,应该也是对自己的要求;要求学生做的,首先自己要做到。在日常工作和生活的各个方面,也要严格要求,作出榜样。就是在八小时之外的日常生活中,在家庭生活、朋友相处中,教师也要严格要求自己。总之,作为教师,应该自觉地意识到,对学生的教育和影响不只是在教室里,教师日常生活的每一个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都是一种教育,或是好的,或是坏的。只有时时处处严格要求自己,才能无愧于教师的神圣称号。
第二篇:《师德启思录》观后感
《师德启思录》观后感
自“教职工队伍建设年活动”开展以来,学校每周四组织全校教师观看了《师德启思录》,及时进行了交流,老师们一致认为《师德启思录》教学片,是加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措施。该片坚持以人为本,重在建设和创新的原则,将教师职业道德要求与教育教学实际紧密结合,以形象、生动、真实的案例,全面、系统地阐述了“师德修养”的重要意义,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可视性。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重视师德修养,具有深远意义。
一、师德的思想基础是热爱教育事业,献身教育事业。社会赞誉“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常把教师比喻成“红烛”“人梯”“铺路石”,意在表达这一职业无私和伟大。然而,教师却是清贫的,选择了教师就意味着选择了两袖清风和一室“蜗居”,更意味着选择了责任和奉献。像陶行知所说的那样:“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无论何时,都能理直气壮地说,投身教育事业我终生无悔。
二、师德的基本要求是热爱、尊重学生。
教育是爱的共鸣,是心和心的呼应。教师只有热爱学生,才能教育好学生,才能使教育发挥最大限度的作用。可以说,热爱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根本。对学生冷漠、缺乏热情,而不是一个有良好师德的好教师。爱学生体现在“严”和“慈”
上。常言道“严师出高徒”。“严是爱,宽是害”,对学生不严格要求,严格训练,是难以培育出跨世纪的可靠接班人和合格建设者的。“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所以,对学生不严不行。当然,严要得法,严要有度,不能像片中模拟情景一样,导致不该发生的悲剧。慈,就是对学生要关心、爱护、宽容、尊重,充分鼓励学生的自尊和自信,关心学生的成长进步,使学生全面发展。
三、师德的核心是为人师表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为人师表”是教师最崇高的荣誉,也是教师的神圣天职。江总书记在《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中指出:“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仅要教好书,还要育好人,各方面都要为人师表。”教师应当无小节,处处皆楷模。学生的“向师性”强,“可塑性”大,他们往往将老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作为自己学习的内容,所以教师从言行到举止,处处都应做到最好,以利于潜移默化地感染教育学生。师表形象是一种巨大的道德力量,一种无声的命令,如果老师一向认真规范,学生也会规范,教师坚持“候课”,再散漫的学生也会克服迟到的毛病。正所谓“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四、师德的关键是教好书。
教师要把学生培养成全面发展的人才,就必须把书教好。这就要教师要具备渊博的知识。在知识的海洋中,宇宙
间的任何事物都只是其中的一朵浪花,一粒泥沙。而教师如同一叶扁舟,常年累月航行于其中,将一批又一批渴望成才的求知者送达理想彼岸,风雨无阻,无怨无悔,如王思明、金铁霖、李迅……他们便是我们的榜样。浪头上行舟,难免惊心动魄,但也有欣慰与欢畅,谁说不是呢?选择了教师职业就选择了艰辛和挑战。胸无点墨,混迹社会,腰缠万贯大有人在,但我们无法想象,更不能容忍一个滥竽充数的教师堂而皇之立于那些求知若渴者目光聚焦的神圣讲坛。所以,教师要具备扎实而宽厚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要透彻地懂得所教学科。仅仅熟悉教学大纲和本学科内容是不够的,教师的知识应比这宽广得多。通常说:“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必须有一桶水。”就是这个道理。
教师还应具备多方面的爱好和才能。因为正在成长中的儿童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他们对任何事物都感兴趣,上至太空,下至海洋,从古到今都想知道,并认为老师什么都知道,这就要求老师多才多艺,和学生打成一片,指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所以教师要终身不断学习,不断开拓,更新自己的知识,把优良的东西献给学生。
五、师德的归宿是育好人。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教书是手段,育人是目的。因此,教师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自己不单单是为了教书而教书的“教书匠”而是一个教育家,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
个工程师是通过教学活动,在学生心灵上精心施工,目的是培养世界观和道德觉悟。所以说教育是一门学问,又是一门艺术。把专业型和学者型结合起来,坚持既教书又育人,以德育为首,五育并举。
总之,良好的师德,是一种强有力的教育因素,是教书育人的一种动力。让我们站在新的历史高度,重新审视陶行知崇高师德价值,在教育、教学的工作实践中,用高标准的师德观念规范自身的行为,提高自身素养,塑造自身形象,锻造新一代师魂,完成“传道、授业、解惑”这一光荣而伟大的任务,把中国的教育推向新的辉煌。
第三篇:师德启思录观后感
依法执教,做合格的人民教师
--观看《师德启思录》的体会
近期,按照磁山镇教育办公室的安排,我校认真组织收看了《师德启思录》,看后又组织全体教师认真进行了讨论,畅谈了自己的深刻体会。一大批多年战斗在教育战线上教师的感人事迹,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的体会主要有以下几点:
我从事教育工作三十多年,我非常热爱教师职业。邓小平同志曾经在一次重要讲话中指出:“过去也好,今天也好,将来也好,中国必须发展自己的高科技,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刘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当然,要发展高科技的基础是发展教育。同时我知道,教师的职业是特殊职业,劳动对象是生动活泼,各具个性的孩子,他们 身体和知识的增长给人
以生活的信心和事业的成就。教师职业有良好的,对整个社会起带动作用的工作环境。教师职业对文化传承,社会发展,人的素质的提高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师职业稳定,难以被技术的进步所代替,较少“下岗”一类的后顾之忧。有较长的带薪假期,可以用于干自己相干的事情。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培养出对社会发展有重大影响的人。目前,世界经济发生了重大变革,中国加入WTO以后,更加面临严峻的形势。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必须加强政治学习和业务学习以提高自己的基本素质,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
一、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最基本的政治素质是爱岗敬业。
对中小学教师在爱岗敬业方面的职业道德要求是:“爱岗敬业。热爱教育、热爱学校、尽职尽责、教书育人,注意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认真备课上课,认真批改作业,不敷衍塞责,不传播有害学生身心健康的思想。”
“师德启思录”中一大批优秀教师为我们树立了榜样。(本文出自范文先.生网 www.xiexiebang.com)陕西省延长县下西渠小学教师王思明就是其中的一个典型,他的事迹使我们深受教育,使我们深深感动。他说:“三十多年来我确实牢记了父亲的话,‘无论如何不能误了孩子’。”他在教学中,“让学生在学到文化知识的同时,掌握一定的生产知识与技能。”
吉林省九台市22中特级教师张再昌也是一位典型。他按照当地的实际需要,培养有用人才,为当地的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
二、教育学生的重要前提是对学生的爱。
对中小学教师在热爱学生方面的职业道德要求是:热爱学生,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对学生严格要求,耐心教导,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促进学生全面、主动、健康发展。
“爱心”使学生成长,“爱心”使差生转变。我校的老师就特别注意用“爱心”去感召学生。“爱心”是教师最基本的行为准则,是教师做好学生工作的前提,更是转变后进生的前提。
管理心理学中有句名言,“如果你想要人们相信你是对的,并按照你的意见行事,那就需要人们喜欢你,否则,你的尝试就会失败。”这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亲其师、信其道”。教师热爱学生,给学生以温暖,学生就会尊重教师,热爱教师,认真听取老师的教诲,从而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关爱学生,实现后进生的转变,是新时期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起点。
俗话说:“爱一行,才能干好一行”。一个人如果不热爱教师这个职业,就不会把全部的智慧和力量投入进去。教师职业是个良心职业,良心对教师内心的职业道德有特殊的作用。陶行知先生的“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精神是教师应当效仿的。只有敬重本职工作,才谈得上乐业,热爱自己的职业,热爱自己的服务对象,进一步为之献身,才能达到有所奉献和创造。
三、教师要依法执教,尊重学生的基本权利。
学生和教师的地位是平等的,他们享有的基本权利应当受到尊重。这些基本权利是:
1、学生有受教育的权利。
2、学生有发问和了解的权利。
3、学生应当有说“不”的权利。
4、学生应当有不同于其他人的权利。
5、学生应当有保留不同观点的权利。
6、学生应当有保有个人秘密的权利。
7、学生应当有发展自己个性和兴趣的权利。
“师德启思录”中列举了很多典型案例,给我们上了一节生动的法制教育课,为我们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如何处理师生关系提供了重要的参考意见。
省教育厅韩清林厅长说过:“现代学校教育的基本培养目标是,引导学生学会做人,指导学生学会知识技能,帮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促进学生学会自主发展。学会做人和学会知识技能是显性目标,是人们生存与发展的基础;学会自主学习是过程性目标,是学习化社会中人们发展、提高的基本能力;学会自主发展室内隐性目标,是知识经济社会、信息化社会人们所必须具备的持续发展能力,是当代教育的最高目标。学会做人、学会知识技能、学会自主学习、学会自主发展,这四大培养目标是当代社会成员必须具备的生存、生活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四者紧密相连,缺一不可。”
我们应当彻底转变教育观念,把“育人”放在第一位,依法执教,尊重学生的基本权利,摈弃传统的“管、卡、压”,调动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的积极性,使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
总之,“师德启思录”给我们上了生动的一课,我们要学习“师德启思录”中的典型人物和典型事迹,作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忠诚党的教育事业,为国家培养更多的有用人才
第四篇:《师德启思录》读后感
近日我观看了关于教师职业道德教育的系列教学片《师德启思录》,感慨颇多,心情很不平静。
这部电视片构建了师德的历史与现实的精彩画卷,在这个画卷中,包括中国古代、近代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孟子、荀子、韩愈、康有为、梁启超、蔡元培、陶行知、叶圣陶,以及外国思想家、教育家马卡连柯、苏霍姆林斯基等人的学说,他们对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做出的理论贡献,使我深刻感受到师德的博大精深。而胡安梅、包全杰、王思明等农村教师身上表现出的高尚道德风范,更使我感动不已。
师德就是榜样,当今实践师德是第一要务
这部教学片中那些师德高尚的教师,无不是身体力行的楷模。师德修养重在修炼,重在实践。理论转化为实际的过程,是教师在职业活动中不断提高自己的职业道德水平的实践过程。实践的过程就是精神升华的过程,闪耀着人格魅力的光辉。
在教学片中,那些偏僻山村简陋的学习生活条件、恶劣的自然环境和教师们忘我的奉献精神,在我脑海里留下了深深的烙印。他们在实践师德过程中,表现出了无比高尚的品德和情操。
例如陕西省延长县下西渠村王思明老师,放弃很多能够走出深山、挣大钱、出名的机会,几十年如一日,无怨无悔的扎根山区教育事业。他为了父亲留下的“无论如何不能误了孩子”的遗言,为了改变黄土高原几代人面朝土背朝天的贫穷面貌,用自己的热情和道德责任感,和学生一起勤工助学,不但改变了学校的校园环境,而且也教会了学生一技之长,在劳动中培养了孩子们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意识。王老师经常告诫自己:要教会孩子们学习方法,将来他们会学会老师不会的知识。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真正做到了爱岗敬业,尽心竭力,表现出了师德的熠熠光辉。
湖北山区的胡安梅老师,她在父亲病逝后,继承父亲的遗愿,义无返顾地当上了民办教师。她一家住在四面透风的土房中,没有条件改善生活。她虽然家境贫寒,但她毫无保留地把自己极少的工资捐献出来,为学生交学费、买书本。长期以来,她有无数机会走出大山,到大城市里去挣钱,但是她舍不得孩子们,她不想让山里娃世世代代都是文盲!孩子辍学,她就跑遍大山的每一道山梁,每一个角落,苦口婆心地劝说家长让孩子们上课,用一片赤诚之心换来家长的理解和支持,默默地用自己的青春和汗水辛勤地浇灌着下一代。
当全国各地的达三万多元的捐款寄来后,胡安梅没有只想到自己脱贫,而是毅然把这笔钱全部捐献给乡教育站,设立“胡安梅教育基金”,以奖励那些扎根山村教育的老师们。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像王思明、胡安梅,像全国优秀师德标兵、辽宁丹东凤城东方小学校长包全杰等这些诚实质朴的人民教师,表现出了高尚的品德和顽强的意志,无私奉献,默默无闻,把自己一生的心血和力量献给教育事业,他们的身上闪烁着师德的绚烂光辉。
孔子云:“其身正,毋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毋从。”中小学教师的工作对象是成长中有极大可塑性的未成年人,教师的道德表现能够影响一个学生的一生。作为教师,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其身教必然重于言教。要在自己的职业道德方面追求卓越,追求高标准,这是构建我们未来民族道德素质的基础。
教师的道德实践,更重要的是体现在教育教学的活动中
江泽民同志指出:“老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仅要教好书,还要育好人,各方面都要为人师表。”
教师的道德,是教育文化的深层内涵,也是一个民族在教育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富有强大生命力的优秀思想、高尚品格和坚定行为,是提高民族素质、培养民族精神的动力之源。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是一项要全社会共同努力的系统工程,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这一工程顺利实现的根本保证。
众所周知,每一位教师在实践中要遇到如何看待教育对象的问题。教学实践的过程也是一种道德实践,比如说我们应该怎样对待成绩差的学生?我们常称成绩差的学生为“差生”,教育者本身不自知,认为这种称呼没什么了不起,但是对于被冠以差生之名的学生而言,无疑是一副沉重的枷锁,容易使他们更加丧失自信心,产生自卑心理。“差生”一词反倒可能成为这些学生追求上进的思想障碍,销毁他们原本不多的自信,助长他们的自卑心理和自卑情绪,致使他们走上自暴自弃的歧途。怎样对待成绩差的学生,是检验教师职业道德的尺度。
教育心理学表明,任何学生身上都有闪光点,只是在于教者能否善于发现。许多成绩差的学生智力并不差,他们爱劳动,乐于助人,会办事,会玩耍,动手能力强等。但是他们这些能力的发展容易受到束缚。
在教育教学中,我们所谓“差生”的精神压力更大,由于被老师和同学瞧不起,他们的心理上带有创伤,其个性不仅得不到一定的发展,而且还会被扭曲,变形,形成不必要的心理误区而导致人格的残缺。
一个人要进步,必须有一个自我肯定的过程。“差生”心理上尤其需要自我肯定。笔者曾接触过这样一名学生:因为成绩差,她宁可背半旧的破书包,骑一辆她母亲的破旧自行车。她的想法很简单:成绩差,这是应该受到的待遇,不起眼最好。
称一个学生为“差生”,实际上就是在无形中给了学生一个否定性评价,教师经常使用否定性评价,也就使得学生也用一种否定性评价来评价自我,如“我的智商低,天生不是学习的料儿”、“反正我怎么也学不好,破罐破摔算了”等等。学生的态度、行为也可能在这种否定的自我感受支配下而永远陷于消极状态的泥坑,不能自拔。
称一个学生为“差生”,折射出了教师心理上对这些学生的不重视、不尊重;表现在教育行为上则是偏爱成绩差的学生,忽视成绩差的学生,这和公正公平地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思想无意是背道而驰的,是与教师的职业道德格格不入的。
其实,转变一个成绩差的学生更能反映一个教师高超的教育教学艺术,这也是体现职业道德水平高低的试金石。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固然能体现教育的成功,但若能改变所谓“差生”,使他们在各方面进步显著,甚至赶超前列,更能体现教师的功力。
师德内容、师德标准不是一成不变的,必须随时代的变化而吐故纳新教学片中重点提到了“在市场经济和知识经济条件下依法执教的问题”,这是时代对师德实践提出的新要求、新课题。教师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已不仅仅是道德的要求,而是法律的要求。惩罚学生最要不得,而且也是违法行为。
中小学生正处于生理和心理发育时期,他们的自尊心、好奇心、独立意识、模仿能力以及积极向上的愿望都较强。但是他们涉世不深,辨别是非能力相对较差,做出一些令人费解并造成不良影响的事情是很难免的。
仔细分析学生存在的问题案例,其中有学生相互之间因误会引起的争吵,有因对某学科不感兴趣而被迫放弃,有因对某个老师不满而故意作难,有因心理紧张造成的失误,有因个性倔强引起的是非,有因自
控能力不强而产生的不恰当的发泄行为,还有无意犯错。应该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问题,积极做好教育引导工作。
一方面,不要求全责备,攻其一点不及其余,不要抓住一点错误就横加指责。即使对问题较多的学生也要耐心开导努力帮助,绝不可算陈年旧帐,那种做法只会更加降低学生改正缺点的勇气与信心,其结果往往直接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更不能习惯性地给有行为过失的学生戴“帽子”。从另一方面看,学生调皮的背后往往蕴藏着潜在的求知欲、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如果不去了解,不加分析,一气之下采取简单粗暴的方式,只能是事与愿违,向负面效应发展。
教育实践证明,师德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要符合时代的要求,就必须淘汰一些旧的东西,增添新的内容。献身教育,重在实践师德。怎样看待学生,怎样教育学生,怎样当好教师,这一课题是涉及教师职业道德的本质问题,不可不加以审思而慎行。
第五篇:看《师德启思录》有感
看《师德启思录》有感
看《师德启思录》有感1
今天,我认真收看了《师德启思录》中第三章:“热爱学生,诲人不倦”。片中明确了教师的职业道德要求,其中热爱学生是首要要求。有人说
热爱学生是师德的灵魂。教育家说:教育就是爱。“爱学生”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尤其是一些学习困难,淘气的孩子。我校党支部开展了“爱心花开党旗下”结对活动,我结对的学生是三乙班的万梓明同学。他聪明、好动、爱表现、纪律性差、上课不专心、贪玩。针对他的个性特点,我采取了一些措施,帮助他改正不良习惯,培养他的`纪律观念和学习积极性。
从上周的表现中,我看到了他的进步。一是上课专心多了,经常得到任课老师的表扬,二是能在家里读课文了,而且读“矛和盾的集合”这课还非常流利。看到了他的进步,我感到欣慰。那么,我是怎么做的呢?
首先,我对万梓明同学作了一些了解,对他的优点与问题进行了分析,找到帮助他进步的有效方法;然后,我跟他交朋友,关心他的爱好,关心他的生活,指导他学习方法,关注他每天的各方面的表现,及时发现他微小的进步并给予鼓励。一周下来,根据他的表现,我奖励了他一面红旗和一本书。他乐了。
在帮助万梓明同学的过程中,我觉得:我付出了爱,所以我收获了喜悦。
看《师德启思录》有感2
未来世界的竞争是教育的竞争、人才的竞争。推动教育事业发展的主体——教师,肩负着光荣而神圣的历史使命。要培养造就二十一世纪高素质的人才,就必须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而教师队伍建设的核心是师德建设,教师的师德决定了教师的素质,教师的素质又决定了教育的质量。因此,加强师德建设工作是时代的需要,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队伍建设的总枢纽,也是搞好教育战线行风建设,决定教师队伍建设成败与否的关键。在推进素质教育,倡导更新教育理念的同时,怎样树立新时期的师德形象, 已成为广大教师面临的重要课题,笔者认为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转变教育理念,实施差异教育。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发展的主体。教师面对的是学生的未来,而不是个人眼前的荣誉和利益,要立足于学生的成长。因此教书育人不可急功近利,需从大处着眼。部分教师受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习惯于只看眼前,不顾将来, 以剥夺学生个性为代价换取教师的师道尊严,以牺牲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代价,过分苛求学生的成绩,换取暂时的高分。众所周知: 爱迪生七岁上学, 因成绩差退学; 爱因斯坦两岁说话,上学智力迟钝;德国诗人海涅是尽人皆知的后进生;普京上小学时学习成绩一塌糊涂,而现在成为力挽俄罗斯经济大滑坡的总统。事实表明,学习成绩与创造力无明显的'联系。创造力有早有晚,有先有后,越是有个性的人,创造力越突出。个性是创造的前提,把个性多样性作为一种有价值的东西,一种财富来加以接受,我们就不会按成绩把学生分为三六九等,我们眼中就会没有差生,只有差异,实施有差异的教育,实现有差异的发展。
二、以身示范,情感育人。
搞形式主义,这是一种不理智的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 因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有其阶段性,不能强求一致,无法整齐划一。而真正能够给学生以伟大启迪和深刻影响的往往是一些教育细节。我们的教师队伍中,绝大多数责任心都很强,然而,仅仅有责任心是不够的,变单纯的“责任”为丰富的“情感”,去面对学生之间出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琐碎小事也会变得富有诗意,不仅要有爱的情感、爱的行为还要有爱的艺术。
三、加强学习,树立先进理念。
爱岗敬业、无私奉献, 已经成为衡量教师师德的最低标准。当代师德不仅要有高度的政治思想觉悟,高超的教书育人之能,还必须具有高雅的情趣、健康的身心,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懂反思、讲合作、富有团队精神。在工作中要不断地学习新的教学理念,通过学习,使教师树立起正确的人才观、教育观、教育价值观等,努力使对教师师德的外在要求,变为广大教师的内在需求和自觉行为。
四、加强制度建设,严格行为规范。
可以通过建立师德调查问卷及通报制度,在评优表模、晋职晋级等方面坚持“师德一票否决”。通过这些方式进一步增强广大教师的师德意识,使他们学有内容、赶有目标、行有规范,促使师德建设走向自觉、健康、协调发展的轨道。
面对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面对新世纪的挑战,只要我们广大教师精诚团结,坚持不懈地加强自身师德修养,一定会建立起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良,适应跨世纪教育发展需要”的教师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