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课程背景下数学教师相互合作、资源共享
浅谈在新课程背景下数学教师的相互合作与资源共享
江苏省东台市唐洋中学丁同江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广大教师一直扮演着课程改革主力军和创新者的角色,毋需置疑,新课程推进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新问题、新矛盾,为此就需要我们大力加强教师继续教育,不断地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和能力,切实注重和增强教师间的交流与合作,不断有效地解决课程改革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然而仅仅依靠个人的能力,教师是很难达成这些任务的。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不仅适用于学生,也同样适用于教师。把数学教学看做是一种合作式探究学习,数学教师之间互相合作、资源共享,不仅是改革的需要,更是工作的必需,是教师适应新形势而开展工作的重要途径。
从数学教师自身分析,互相合作、资源共享也有以下的深刻原由:
一、新的课程标准特别强调要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精神和意识,培养学生的集体观念以及多渠道获取信息的能力,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然而目前在一些学校,数学教师之间却很少合作。除统一教学进度,平时个别问题讨论外,其他方面基本上是单干,甚至出现不正当的竞争。教师不能做到互相合作,缺乏合作意识和合作精神,又如何教育学生要做到合作学习,又如何引导学生合作学习?这无疑对我们的教学有一定的的限制,从而对学生会产生负面影响,不利于学生素质的培养,不利于学校的进一步发展。
二、许多数学教师都担任班主任,每天工作的时间远远超过八小时。无论传统教材还是新教材都需要教师花费大量的时间查阅资料、搜寻信息、进行课堂设计、解题、编题、批改作业、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等,数学教师本身还要不断地学习以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因此相当多的教师感到“太累”,甚至包括一批教龄在五年以内的精力旺盛的年轻教师。教师长期处于个体的、竞争的、紧张的、繁重的工作状态中,久而久之,就很可能变得冷漠、狭隘甚至孤僻和自私。这样既不利于教师的身心健康,也必然会影响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
三、新课程条件下,随着学生的自主化、个性化学习的成分增大,学生的自我空间增大,自主意识增强,学生提出的问题也越来越多。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本并非唯一的数学课程资源,有效的数学学习需要丰富的数学课程资源,它还包括教学中可以利用的各种教学资料、工具和场所。教科书是学生数学学习的重要线索,它并不能满足学生所有数学学习活动的需要。因而教科书给教师留下了创造的空间,需要教师投入很多时间和精力去查找资料、开发教学资源,以适应和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然而即使是教师花费了大量时间和精力获取相关信息,但一个人获取的信息毕竟是有限的,仍难以适应新时期教学改革的需要。
四、数学学习是一个建构的过程,数学教师设计教学也是一个建构的过程,同样需要合作学习。教师之间的切磋,不同于物质交换,一个苹果换一个苹果,每人只有一苹果。合作学习交换的是思想,一种思想换另一种思想,每人得到的是两种以上的思想和方法。
1通过交流必定会激活教师的思维,产生1+1>2的效果,弥补了一位教师思想与水平的局限,特别在思维的深度和广度等方面尤其明显,可促进每位教师提高和发展。而目前存在的一些单干和孤立无助的现象势必会造成教师思维的局限,陷入江郎才尽的境地。数学特别强调要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而数学教师思维的局限性势必会在无形中影响到对学生思维的培养和训练。
五、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时常有这样的现象发生:两位教师花费大量时间精心筛选的资料或典型例题是相同或基本相同的,出现“高耗低效”的困境;教学中的一些精彩的设计只有自己的学生可以享受,平行班里的学生却无法享受,总让人感到意犹未尽。
六、学校成功的内在机制,在于建立一个高水平的教学研究集体,也就是说,要形成教师通力合作以支持教与学的氛围,有了这样的氛围,才能形成改革的力量。目前,由于种种原因,文人相轻,同行是冤家现象在校园里依然部分地存在,教师缺乏团体意识,校园里缺乏教师合作发展的文化氛围。
那么,在新课程背景下数学教师怎样实施相互合作与资源共享呢?
第一、理论学习——教师合作的先导
数学教学共同学习数学教育教学理论,是提高教师学科素养的需要,是教师自身专业发展的需要,更是日常教育教学的实际需要。数学教师作为数学知识的传授者和数学学习的引导者,必需掌握一定的学科教育教学技术,要了解数学学科以及与数学学科相关的知识、科技创新的现状,要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必备知识,要明确新时期新课程改革对数学教师的要求等等,要了解和掌握这些,通过对数学相关教育理论的学习,为教师以后的交流与合作奠定了基础。如不加强对相关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尤其是向课程专家、骨干教师学习是根本做不到相互合作与资源共享的。
第二、经验交流——教师合作的情感纽带
如果说数学教学是一种合作式探究学习,那么教师间的经验交流为教师间寻找差距、探讨解决问题的办法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同样的理论学习,不同的教师个体由于知识与经历的不同常有不同的体会;数学教学中,对相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师经常有多种不同的理解与处理,对同一种数学思想方法有不同的教学方式,对同样的教学方式在不同的班级常会有许多不同的感受。为及时地总结经验、积累宝贵财富,教师之间需要交流、需要对话、需要合作。至于经验学习,可采用以下几种形式:第一,校内交流。如,校园内丰富多彩的教研组活动、务实求真的备课组活动能为数学教师提供多种学习研究、相互合作、交流的机会。第二,校际交流。校际间的合作不仅能促进不同区域间不同教师的经验交流,而且能加深兄弟学校间的友谊。第三,网络交流,即网络合作。这种全新的合作理念目前已在广大中小学中流行,教师间通过短信、邮件、建立博客、论坛、QQ群等网络平台来增加交流与合作。同一区域不同教师、不同区域不同教师间多种形式的交流与合作,为实现师师合作、资源共享奠定了坚实的情感基础。
第三、个性化讲座——教师合作的生长点
数学教师,作为学校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每个成员都是活生生的个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与特长,每个人在教学经验及对事物的理解方面都有自己的闪光点和独到之处。那么如何充分发挥组内教师每个人的长处、展示每个人的个性?如何通过交流与合作让全组成员都学习这些闪光点和可贵之处呢?教师个性化系列专题讲座的实践与开展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崭新的思路。这样既有一定的理论高度,又有丰富的实践内容,是一个个教师经验的积累、智慧的结晶。通过组内教师个性化讲座的开展,使得大家耳目一新,受益匪浅;与此同时,开设讲座的教师也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第四、互动评课——教师合作的重点
听课、评课是学校教学活动中常见的最重要的教学活动之一。它立足于学校,立足于课堂教学,通过学生的学习来分析研究教师的教学,通过审视课堂教学的过程以聚焦问题,通过授课者与评课者的交流与碰撞达成共赢,分享成功。
在新课程理念下,听课、评课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应有哪些新视角和新观点呢?进入课程改革,我们的关注点应该转向学生在课堂上各方面的发展。对于听课,要关注三个环节:第一,课前要有一定的准备工作。俗话说,留心天下皆学问。教师要想听课真正学习点东西,就必须做一个听课的有心人。要有心,听课就要做点准备工作。打算听谁的课,应该事先问问他教什么内容,把课本找来看看,主要内容是什么,有没有难点、疑点。第二,要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具体表现,通过学生的变化了解教师的教学理念的变化。另外,听课是一个学习和思考的过程,我们要边听课,边思考。如,这节课由我上应该怎样处理教材,对照授课教师设计的活动和实际教学过程,我该怎么办?对哪些环节的处理可能会更好?对于评课,首先,要掌握评价的标准与原则:粗细结合、平等互动、经验分享、尊重倾听、按需取舍;其次,要根据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着重关注构成教学过程的要素,并对其作用进行分析与评价。新课程理念下数学课堂教学的评价的基本出发点是看这堂课是否有利于促进学生健康和谐的发展,要关注三维目标体系是否有机结合,学生学习方式是否改变,课堂上学生是否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否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想象、猜测、推理、讨论、合作交流,特别要关注在教学活动中,是否发生了思维的碰撞,学生是否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与方法;同时还要特别点评学生在数学活动中的经验与体验、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要关注教学中教师有没有把时间和空间让给学生,是否对学生的学习实施了有效监控,如何把握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的状况,是否有效地对学生学习的反思习惯进行培养;要关注课堂效果的评价,尤其要在学生合作交流氛围的浓度、有效参与的密度、自主探究的力度、知识技能掌握的程度、教学思考的深度和解决问题的效度等方面进行分析评价。通过听课评课活动的开展,不断改进教学实践、促进学生发展和教师的专业成长。
第五、集体备课——教师合的核心
务实求真、精益求精的集体备课是目前广大中小学中广为流行的一种教研活动,是新课程大力倡导的一种备课方式,是师师合作的核心。集体备课,也是实现学科备课组脑力资源共享、提高备课水平、保证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措施,又是提高教师整体素质的重要途径。提到集体备课,很多人会说,我们早就集体备课了,没什么稀奇,但新时期下的集体备课,不应是一人备课、多人使用的偷懒式备课,也不应是集体研究、统一内容、统一作业的机械式备课。教师作为活生生的个体,有不同的思想,有不同的教学方法,有不同的表达习惯,如果强行统一内容、统一教案、统一作业、统一例题甚至统一讲解方法,那么教师就不是教师,而是一台机器。因此集体备课不应追求形式上的统一,而应追求实质的统一。应制订出统一的课程标准,统一的授课目标,统一要传授的知识点,统一要教给学生的解题思想与方法,统一好教学的难度、深度。对于相同的知识与内容,不同的教师可以有不同的讲解与表达方式,可以选用不同的例题作为知识传授的载体。
这样通过小组合作备课、协同施教、及时反馈,小组成员细化分工,大范围合作,共同完成课堂教学。对教师而言,是使每个教师都能充分发挥个体优势,对学生实施了卓有成效的教学;对学生而言,他们得到了全校本学科较高智慧和水平的教育。在整个过程中,教师整体的业务水平在提高,也促使着数学教师由传授型不断向研究型转变。
第六、齐心协力育新人——教师合作的引领点
新教师的成长对整个学校的发展至关重要,从新教师的成长中我们可以看出学校教师之间是否有合作精神,同事之间关系是否和谐,信息资源能否实施共享。国家新颁布的教师发展纲要中指出:教师成长的第四阶段是专家型教师,专家型教师不仅仅个人要具备较强的教学与研究的能力,更要有一种善于与他人合作的意识与能力,一种用自身魅力影响他人的能力。齐心协力育新人、培养青年教师,这一举措为促使新教师尽快成长、充分发挥优秀教师的资源优势提供了一个交流与引领的平台。那么学校在培养青年教师方面有哪些措施呢?一是新老教师结对子。由教研组和备课组协商确定同备课组的一位经验丰富的老教师与其“结对子”,即传统中的师徒关系。新教师从导师那里学做人、学处事,与导师共同工作,以使他们加速经验学习的进程。老教师在日常学科教学的内容处理、教学方法的选择等方面对新教师进行指导,双方互相听课;青年教师则通过听课、撰写听课笔记、上汇报课、记载教学反思不断努力提升。二是开展青年教师专业知识考试,以考查数学教师的解题能力,了解数学教师处理教材与选择教学方法的能力。三是成立青年教师专业成长俱乐部,通过制度建设与活动开展创造教师间相互交流的机会,促使青年教师在平时教学中,要十分注重学习,注重知识、方法、经验的积累,注重自身与他人的真诚合作,促进青年教师业务水平的不断提高。
第七、团结协作争荣誉——教师合作的催化剂
教师专业发展包括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情感和专业道德以及发展内趋力等等。对于基础教育中的教师来说,“平庸化现象”已经成为教师专业生涯中的“头号杀手”。上
公开课、评段质课、评新秀、评名师等活动,使教师有奋斗的目标,激励教师自强不息,唤醒教师自我发展意识,锻炼教师自我发展能力,从而使教师拒绝平庸、追求卓越。然而离开了教师间的真诚合作,仅靠教师个人的努力,这些都是很难做到的。比如一位教师将要参加市里的优质课评比,接到课题后,往往是参赛者先独自进行深入备课,接着全组教师研究其备课稿,听其说课、上课,然后进行集体评议,也就是专家眼中的磨课,重点对课堂教学中新课程是念把握的准确度,教学情境与问题设计的趣味性、挑战性、学生的课堂发言、解题方法的生成、教学方法、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师生情感的交流方式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以商讨较好的教学方案。参赛教师修改后再上课,全组教师再听课、议课,如此循环多次,不断精益求精。有人曾把上课当做生活过日子,把上公开课当做家中来的“客人”,把磨课当做“主人”与“客人”的交流;正是那些经常光顾的“客人”,我们的“家政技艺”才会日上几层,正是这些“客人”才使得大家在一次次的交流中,同事关系变得更加和谐、友谊加深,建立起了良好的协和队精神,既培养了每位教师的能力,使每个人的专业水平得到提高(特别是参赛者),又增强了集体的凝聚力,变个人竞争为集体竞争,形成了“校内合作,校外竞争”的生动局面。从而,使教师的发展在崇尚科研的激励机制下,不断持续、不断修炼、不断提升。
第八、集思广益编教材——教师合作的结晶
为进一步推动新课程改革,需要及时汇总新课改中每位教师积累的宝贵经验和丰硕的劳动成果。要完成这项工作,同样需要教师的合作,而聚集体之智慧编写教材是教师间层次的合作,是教师教学经验的汇总、情感与心血的凝聚。集体备课使得每节课的教案都经过大家的深思熟虑、讨论研究和反复实践,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平时的兴趣活动,包括数学竞赛班、数学思想方法兴趣班、数学思维训练兴趣班以及每位教师精心准备的个性化专题讲座等等,这些内容是每位教师反复查阅资料、认真研究的结果,将它们汇编成册,成为校本教材。这些校本教材具有学校特色,对下一届及以后学生的学习、教师教学有很好的参考与借鉴作用。
笔者认为数学教师间的交流与合作的加强,实现了教育教学资源的充分共享,学科的整体教学水平和质量得到了提高,组内教师间人际关系更加和谐,更新了学校的教育教学观念。
实践证明,数学教师实行小组合作备课,互动评课等合作方式,使组内具有不同智慧、水平、智识结构、认识风格的教师互相启发、互相补充,教师个体的“扬长避短”,小组群体“集长弃短”,用“长长相加”来弥补教师个体的“长短抵消”,实现了教师之间的优势互补,实现了思维智慧上的交流与碰撞,转变了过去数学教师各自为政的观念,从而最大限度地挖掘现有教师资源的潜力,形成合力,最大程度地提高小组的整体功能,使教学走出“高耗低效”的困境,提高了教师的工作效率,提高了教师整体的教学水平,更适应了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
新课程的教育教学已经不是仅限于学校、教室、课堂、大纲和课本的严格范围之中,数学教师也不是仅限于三尺讲台的高谈阔论,而是需要立足于学生的终身发展,着眼于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去研究教材、指导教学。数学教师通过相互借鉴、共同探讨多种形式的师师合作,对学生的自主学习、个性化学习与合作学习进行了有效的指导,解决了学生在新课程数学学习中提出的一个又一个问题,使得学生不仅仅能听自己老师的课,而且能同时向多个老师进行学习,享受了学校的较高教学水平的教育。
今天教育中存在的一个问题是教师们的工作要求使得他们心力交瘁。没有任何一个工作像教师一样如此全面地要求一个人的智力、人际、情绪和政治源泉。竞争可以激励教师,并产生不可思议的效果,但竞争也会产生许多不利的方面。在倡导竞争的同时,大力提倡协作精神,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实行合作,一改过去过于强调竞争造成的相互封闭、相互保守的僵化的沉闷的学术氛围,努力创设了一种开放的、民主的、自由的、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校园文化氛围,以激发教师勇于创新、大胆探索的热情,创造和谐的人际氛围和有利于身心健康的工作环境。
数学教师的合作,为教师们提供了发展的平台,实现了教师在知识结构、教育教学经验上的互补,在气质、性格上的互补,在教学风格上的互补,这样的集体合作开发的数学教学资源能够弥补个人思维的局限和精力的有限,使校本研究更扎实,更有实效,不仅提高了数学教师的工作效率,也使得教师个体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对于实现教师资源的全面联网、对整个教学系统是有利的。
总之,在新课程背景下合作不应该仅仅是生生合作、师生合作,还应是师师合作;合作又是一种资源共享;合作赋予我们的不仅仅是一种学习方法,一种教学方式,它更是一种学习内容,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一种和谐的生活方式。
第二篇:新课程改革背景下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如何不断适应和实现专业发展?
在教师的专业成长中,其自身和外部环境这两方面因素是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缺一不可的。因此教师专业化不仅是教师培养、教师教育的过程,而且是教师培养、教师教育的目标和发展趋势,体现了对教师专业水平和社会地位的一种肯定,地位也未达到其他专业人员的水平,因此一些教育界人士认为,当前教师职业正在由“半专业化”向“专业化”方向发展,“专业化”成为未来教师发展的努力方向。
作为中学教师,最重要的一点是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及其与现代教学相适应、现代教学所需的各种知识。现代科学知识日新月异,我们所学的知识不够丰富,各种新知识、新信息不断涌现,我们很快感到不能得心应手。因此,我们必须加强学习进修,否则不能应对学生的各种问题,会被学生问倒,也会削弱我们的威信。同时,一些新兴学科的出现,也要求我们去不断“充电”,学生们所涉及的知识很宽很广,也有一定的深度,教师不学习不钻研行吗?因此,教育的改革发展,首先要求教师提升自己的专业业务知识结构。
我们应该充分地学习掌握有关内容,理解领会其精神实质,并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不断进行探索、尝试。包括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方法的选择、对教材的应用等等。并且在学习实践过程中,边总结整理,把看到的、想到的及时记录下来,平时养成写课后笔记的习惯,碰到好的内容及时总结成教学案例,这样日积月累,我想一定会大大提高自己的教育理论水平和教育科研能力。
新课程注重学生研究性学习,它要求教师能够创设丰富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探索问题,解决问题。为此,我们首先必须成为探究性的学习者和实践者,以自身的探究性的学习经验和实践能力,去更好地指导、丰富和发展学生的探究性学习活动。
在教学中,课后及时总结经验:成功的是什么,不足的是什么?如何改进?长期坚持,就一定会积累不少的教学经验与理论,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向教师专业发展又跨进了一步。
另外,教师还要有广阔的教育前沿视野,敏感的教育问题意识,灵活有效的从事教育教学的能力,数学教学活动中实验的操作能力和设计能力,教学管理的能力等。所以,以后我会朝着这些方面努力,使自己早日成为一名专业化的人民教师。
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是时代的需要,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新世纪的教师不再只是教师匠,而是不断地向学者型发展。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才有利于教育教学的发展和创新,才有利于转变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加快对学生的培养。
第三篇: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师素质提高的探究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师素质提高的探究
摘要:新一轮课程改革正在给传统的中国教育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随着新课程标准和新教材的使用,特别是全新教学理念“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的提出,给数学老师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小学数学教师专业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新一轮数学课程改革的成败和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但目前我国很多地方的小学数学教师素质仍存在着很多不足。如何应对这些问题,有效地促进小学数学教师的专业成长,本文从积极认真备好课、有效整合课程、提高教师自我反思能力、积极参与教科研活动、加强培训学习五个方面来采取对策,使他们在教学改革与发展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促其素质不断提升,这是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课程改革教师素质专业成长
1小学数学教师素质提高的意义
1.1素质教育的提出
跨入新世纪,我国开始了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1999年6月15日,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做出了《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并于2001年6月召开的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和国务院的《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进一步明确了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把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放到重要的位置。推进素质教育首先要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新的教学理念的推进和扩展,明确了小学数学教师的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
1.2课程改革与小学数学教师发展的关系
小学数学教师是小学数学课程改革与学校发展的主体,数学教师专业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新一轮数学课程改革的成败和学校办学质量的提高。因此,准确理解小学数学教师专业素质内涵是关系小学数学教育和教师专业发展的重大理论问题。
课程改革通常涉及课程价值理念的变化或调整,但任何课程改革的推行,既不是靠课程理论的科学性就能保障,也不是靠课程政策的强制就能够施行,它需要教师有新的信念、能力和热情。小学数学教师历来是课程改革的主力,小学数学教师在实现课程理论“有用”和“被用”的结合与保障课程实践“实效”与“科学”的统一方面发挥重要作用。面对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我们应当充分认识到,课程改革与小学数学教师发展是整合统一的过程。课程改革可以带来小学数学教师的专业发展,而小学数学教师的专业发展也直接影响到新课程实施的有效性。因此,我们可以说课程改革随小学数学教师的发展而推进,小学数学教师的发展因课程改革而加速。
1.3新课程改革对小学数学教师素质提出的要求
1.3.1教学方式与方法方面 比如,在《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就明确地提出了:“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2][1]
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3]小学数学课上,教师应该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新课程中的数学强调数学化、情境化,作为小学数学教师要懂得数学情境,有引导学生经历数学化过程的经验。
1.3.2教学知识与技能方面 新教材一个显著变化是知识面加宽了,这也对小学数学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应当知道课堂中的教学知识与现实生活中的数学是什么关系。过去上课小学数学教师过多地依靠教参,如今的小学数学教学用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教师已经不能靠拿参考书直接上课了,绝大部分教师是引导者,主要任务是教会学生思考的方法,给学生一个思索创造的空间。
1.3.3教学研究方面 教学科研能力是一个小学数学教师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最集中的体现。将这种能力溶入到小学数学教学之中,能使学生受益,从而启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2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师专业素质存在的问题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给我国小学教育质量的大幅度提高带来了希望,使得小学数学教师的专业素质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有相当多的小学数学教师在教育教学素质方面依然存在着不足,使得他们难以胜任新课改的艰巨任务,感觉压力较大。主要表现为:备课跟不上教学、不能将课程有效整合、教学反思能力弱、教育教学研究热情不高、培训提高系统缺失等。这些问题使小学数学教师在新课程改革过程中难以从容应对。
2.1备课跟不上教学
新的数学课程改革要求小学数学教师有新的教育理念,其中备课是主要的。我们总是说备课要备教材,备学生,可理想总是美好的,但实施起来就不那么顺利了。因为在备课中很少有数学教师备学生的,他们总是认为数学上起来比语文轻松,一节课只要让学生明白讲的内容就可以了,做题学生会就是自己把书教好了。这种思想是不对的。在平时我们也经常听到一些人上相同的一节数学课,有的课堂我们就能感受到教师上的很轻松,学生学的也很愉快;而有的教师上的课一节课下来学生学的很累,而且不知道老师都在说些什么,让他们干些什么。这样一比较我们就能发现:备课中一定要备学生,重视各种一般知识的教与学,而且还要强调学生多元智能的开发;不仅要强调一般性能力的培养,而且还要着力于学生研究性能力的形成;不仅要着力于学生知识能力的学习与形成,而且还要聚焦于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与导引等等。
2.2不能将课程有效整合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具有广博的知识,才能游刃有余地应对新课程教学中层出不穷的问题。然而,许多小学数学教师的实际情况却不容乐观甚至有些令人担忧,他们的知识结构通常不够完善,其知识面非常的狭隘。许多小学数学教师只是懂得所教学科甚至只懂得某个年级段的学科基本知识,对其他学科乃至相关学科的基本知识是一知半解甚至一窍不通,出现了“教什么懂什么,不教什么就不懂什么”的现象。这样的情况导致一些小学数学教师的教学困境:面对新教材时,他们在知识运用上常常感到有些捉襟见肘,具体表现为讲解教材内容平淡乏味,语言苍白,没有激情;有的教师甚至于虽在使用新教材却仍沿用旧的讲法等等。不仅如此,不少教师由于知识匮乏,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有效整合的今天,不知怎样使用信息
技术为数学教学服务,更不用说将数学与其他学科整合了。
2.3教学反思能力弱
新课程要求小学数学教师成为反思性实践者,通过不断地反思,不断地在实践中发展自我、提高自我和超越自我。然而在教学实践中,实际上很少有教师能自觉而认真地反思自己的教育理念能否与现代教学的要求相适应、自己的教育思想能否与素质教育的标准相吻合、自己的教学方法能否与新课程要求相对应、自己的教学效果能否与预期的教学目标相一致等等。不少教师所能做的,依然只是按照教科书、教学参考资料、考试试卷和标准答案去教课,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不是自己的问题,不从自身找原因并且改正和提高,而是认为学生教不好,这样的情况直接导致学生学习没兴趣,教师教书很死板,教学质量不高,学生成绩不理想。
2.4教育教学研究热情不高
新课程改革还要求小学数学教师在传道授业的同时,在初步反思的基础上,自觉地对自己所从事的教育教学工作做进一步地深入而系统的分析研究,从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小学数学教师的这种教育教学能力对实际教育教学问题的解决乃至新课改实践的优化都具有不可估量的重要价值。然而,实际情况却令人尴尬。一方面,在一些小学,相当多的数学教师普遍存在关于教育教学研究问题的错误观念。在他们眼里,教育教学研究只是“专家们”——教育理论工作者的事情,作为第一线的教师只要按部就班地上课,引导学生学习学科知识技能,就算履行了职责,尽到了老师的义务。另一方面,相当多的第一线教师还存在教育理论知识相对贫乏、教育认知水平相对较低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即便有教育教学研究的机会,有现成的研究课题,多半也会陷入手足无措、不知如何下手的困境。而且即使研究了也是坚持不下去,最后还是不了了之。这在很大程度上又制约了他们的教育教学水平,减慢了他们自身的专业成长。
2.5培训提高系统缺失
推动我国教育的发展,实现教育质量均衡发展,起决定性作用的是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水平。为此,在新课程改革目标下,教育主管部门大力推进小学数学教师假期培训工作,每年都搞一些教师培训和听课活动,也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在我国的很多落后和偏远地区,教师培训体系缺失,小学数学教师不能享受相应的培训权利,接受不到新的理念,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得不到满足。主要表现为:(1)在培训组织管理方面存在严重的问题,管理不到位。(2)培训经费不足。在某些地方,学校无力支付教师培训费用,致使教师负担过重,挫伤了教师参加培训的积极性。(3)培训机构及培训者的能力和素质水平不高。现在的培训机构及培训者的水平不高,培训时教师不能得到所需要的知识,脱离小学数学的教学实际,无法跟上新课改的需要。
3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师素质提高的对策
此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给中国传统的基础教育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新课程能否顺利实施,关键在于各科教师的素质能否得到提高。因此,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小学数学教师必须积极主动地调整和完善自身的综合素质,积极适应教师角色。在新一轮的数学课程改革中准确把握自己,努力做到以下几点,以适应新课程改革和发展的要求:
3.1积极认真的备好课
常言道:没有学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那么,怎样才能让你的学生掌握你所教的知识,并达到灵活运用的目的呢?首要条件就是课前备好课。因此,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在上课前一定要认真花点时间在备课上,不仅要备书本,而且要备学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进行教学安排,这样会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3.1.1备目标
教师在备课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课程标准,掌握其所教学段的目标。其次应当整体的、全面的、系统的掌握教学内容,明确所要教学的内容在整个知识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最后弄清所教的知识在整个小学阶段所占的位置,明确教学所要达到的目标。只有把握好教学目标,落实好学习目标,才能立足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把课备好。
3.1.2备教材
教材是课堂教学的一个载体,因此吃透教材是上好课的一个关键因素。一是要充分把握教材编写意图、深刻理解教材“钻进去”,二是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用活教材“钻出来”。
所谓“钻进去”就是钻研教材,掌握教材的要求、重点、难点,从而安排课时、解决问题。
所谓“钻出来”,就是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教师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特别是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和学习实际对教材内容进行灵活处理,及时调整教学活动。
3.1.3备学生
在每一课的备课时,都要充分考虑我们的教学对象。及时了解学生的情况,如学生了解哪些知识,课堂上学生的学习情绪是否高涨,学生的作业完成的好不好,学生能不能用自己的语言说出学习内容等。在备课时可以思考如下问题:什么样的学习目标适合他们?怎样帮助学生最快最有效的达到学习目标?考虑哪些方法该让学生掌握,哪些知识该让学生自主学习,哪些问题可让学生提出。总之,备好学生,做好课前充分准备。
3.1.4备教法
认真研究教学方法,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怎样备好教学方法呢?一定要考虑教学目标、学生年龄特征、班级特点等因素。课前想好如何提出问题,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启发思考。
小学数学教师要想上好课,必须有计划有步骤地完成以上工作,针对学生特点,结合教学实践,有效的备好课,上好课。这将直接有效地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对于素质教育教学质量有重要意义。
3.2做到课程有效整合现在的世界是信息的世界,所以小学数学教师要会借助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而且在《新课标》中也对小学教师在多媒体教学及现代科学信息技术应用方面提出了很多要求。多媒体教学的应用不仅可以增强数学课堂的趣味性,还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为了能适应各方面的需求,应及时掌握信息技术,能熟练使用信息技术,并且学会将信息技术手段巧妙、完美地融合到课堂教学中,以提高教学效率、改[4]
善教学效果。信息技术可作为引入课题、提高学生兴趣的好帮手;可作为将数学理性提供更直观的画面;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多媒体可作为显示和演示工具。在当今信息时代,只要我们掌握了信息技术,并注意坚持学习新知识、新技术,不断注意知识更新,并注意将所学信息技术知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恰到好处的应用,就一定能将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有机地整合在一起,提高我们的课堂教学效果。
3.3提高教师自我反思能力
教师的反思是以自己的职业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在职业中所做出的行为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教学反思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新课程强调教师的自我反思,通过反思探索解决教学中的问题,提高教学的主动性、目的性和创造性。没有反思的教学行动是不成功的教学,也不会改善教师的教学行为。相反,教学中经常反思,教师会对教学有更深刻的认识,教学能力也会有更大的进步。因此,教师要从教学前的提前性反思、教学中的调整性反思和教学后的批判性反思几个方面来加强自我反思,促进自我的专业成长。
要努力提高自己反思的水平,要善于根据自己教学中的重点和薄弱环节进行选择、分析、评价,从本质上搞清教育中存在的问题,采取正确的方法予以改进,提高实效。素质教育才开始起步,小学数学教师要从教育思想、教学观念、教学方法等方面加强学习并在实践中进行探讨,不断总结经验,使小学数学教师的素质不断深化、完善。
3.4积极参与教科研活动
前苏联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你想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事实上,每一位教师都有能力对自己的教学行为加以反思、研究和改进,提出最贴切自己教学的意见。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对教学情境中的问题,有着自己多年的经验,往往根据经验进行处理。对此,我认为小学数学教师应不断地审视自己,以新的教育理念来要求自己,这个过程是教师对自己行为的分析与研究的过程。新课程的出现,使教育情境中的问题增多并变得复杂,“教师即研究者”这一要求在新课程背景下显得尤为重要。只有对教育教学的研究进行深入挖掘的数学老师,才能在教学过程中灌注自己的思想感情,激励学生的探索精神。大量事实也证明了进行教育教学研究是教师提高自身素质的最佳途径。
3.5加强培训学习
加强数学教师之间的专业切磋、互助合作,可使小学数学教师个人少走弯路,在同伴互助中更好地成长。因此,数学教师应加强集体备课、听课,以及多参加一些培训活动。在培训中,数学教师的不同教育思想、观念、教学模式、教学方法能在培训中得到交流、讨论和学习,提高大部分数学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还有学校进行的每周数学教师听课,其实这是一种非常好的促进数学教师专业成长的途径,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它有助于培养教师解决实际课堂教学问题的能力,同时它也能够鼓励教师审视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5]
4总结
总之,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到来,数学的应用在不断地深化和扩展。小学数学教师的素质
关系到小学数学教育质量的成败,也关系到学生在数学上的发展和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在新课程实施中,只有加强教师的备课水平、提高课程的整合能力,倡导教师的自我反思,加强业务培训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才能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才能与新课程一起进步、一起成长。因此,作为一名新课改下的小学数学教师要时刻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在教学改革与发展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使其自身素质不断提升,来适应社会和教育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肖第郁:《新课程背景下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思考》,《教育实践与研究》2006年第13期,第5-6页。
[2]张相学:《课程改革与教师发展》,师范教育出版社,2004年05期,第120-121页。
[3]《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一版,第3-4页。
[4]《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一版,第70-72页。
[5] 王道俊:《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一版,第10-14页。
第四篇:新课程背景下的高考(精选)
新课程背景下的高考
关于高考这件话题,老师们是逢会必说啊。这次也不例外。平克虹老师从高考的历史背景,题型等做了详细的分析,我对其中三点感触最深:
1,如果让谁学不好英语,就让他天天做题。这好像是一个笑话,可最符合我们高中的现状。老师忙着选题,出题。学生忙着做题,总结。英语原有的乐趣都在一张张的卷子中流失了。这一点在做阅读理解时特别明显。明明文章很幽默,可学生读下来面无表情,甚至没有题的阅读材料他们都不感兴趣,这是多么可怕的事情啊。
2.高考无听力。这个问题我们河北省的师生真是深有体会。首先领导们有自己的看法。他们不愿意考听力有两个原因:第一,考听力对农村的考生不利,并不是每个学校都有条件建语音室,这的确是个事实。可是每个学校总得有条件给老师发个录音机吧。他们不知道高考不考听力其实是剥夺了学生听听力的机会。这使他们输在了起跑线上,因为到了大学的四六级考试听力都占到了35%。第二,考听力容易出事。其实做什么事情都是有一定风险的。举例来说每年的高考都有人作弊,甚至还出现过大规模有组织作弊的情况,那高考怎么到现在还没有取消啊。只要我们精心准备,把风险降到最低,尽力而为就行了,不能因为害怕而不去做。
3.英语考试以及平时的英语教学我们都要注意强调应用,注重交际,突出语篇。这在高考的命题原则中就可以看出来。高考语言类考试的命题原则是:1,高考试卷中知识性题目的难度有所减低 2.写作能力要求适度提高,书面表达能力部分评分标准变化。
第五篇:新课程背景下高师教育改革初探[范文]
新课程背景下高师教育改革初探
牛
莹
(云南师范大学中文系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研究生)
[摘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日益深入对我国高等师范院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从基础教育改革的实际需要入手,对目前我国高师院校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提出意见和建议,旨在推动高师教育改革,为基础教育改革的顺利进行提供有利的支持。
[关键词]高师教育 创新 课程结构调整 教学素养 现代教育技术
从2001年起,我国进入了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时期。2001年5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接着教育部又公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我国上下都开始了新课程的改革。此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涉及的范围之广、力度之大是前几次课改所不能企及的,此次课改不但对基础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高等师范院校的改革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我们知道,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与高水平的师范教育有着紧密的联系,教师作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关键,其自身素质的培养与提高必须引起高度的重视,作为中小学教师培养的摇篮的各级各类高等师范院校有责任也有义务积极配合、适应基础教育改革的需要,加强自身的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出更多切实符合基础教育改革要求的师资,主动地推动和引导基础教育改革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从基础教育改革的要求反思我们高师院校的教学,我们不难发现。我国高师院校的教学确实存在着许多不符合基础教育改革精神的方面。这些方面如果得不到改善和提高,势必会对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进行产生不良的影响,有的甚至会阻碍整个基础教育改革的顺利进行。为了保证基础教 [作者简介]牛莹(1982—),女,白族,云南大理人,云南师范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课程与教学论04级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育改革的顺利实施,我们有必要对高
师院校进行改革。
(一)高师院校要培养具有创新精
神的教师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不断发展的动力。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十分重视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能适应21世纪发展的人才,这要求高师院校要以培养有创新意识的教师为己任,更新教学观念。
传统的教学观念中,以知识的传授为中心,形成了以书本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教师只是把学生看成被动的接受知识的容器,整堂课由教师包讲、满堂灌,生怕漏掉一点重要的内容。这种只重知识的教学忽视能力培养的方式严重地阻碍了有创新精神的教师培养,教育出了一大批死记硬背的教师,再由这批没有创新思维的教师去培养出有创新精神的学生,其结果可想而知。所以,更新教学观念是高校深化教学改革、培养创新人才的关键。高师院校要培养出合格的有创新精神的未来教师,首先必须建立一支具备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高师队伍,高校教师要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多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和机会,要重视师范生自身能力的培养。高校教师要克服传统的师生观的影响,把学生看作是不断发展的能动的人,在课堂教学中要重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积极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高师院校教师还必须转换自身的角色,把自己由原来单纯的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指导者,多授学生以“渔”,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另外,要培养有创新意识的学生,高校教师自身应该了解和关心国际教育改革动态,掌握国际教育改革的最新动向,鼓励师范生主动接触教育科研的前沿领域,对教育改革问题大胆提出自己的见解,为培养师范生的创新意识和形成师范生的创新能力创设条件。
(二)高师院校要努力进行课程结构的调整与改革
本次基础教育改革为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思想,对中小学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进行了极大的改革和调整,其中在高考内容改革中增加综合能力测试题与设置综合能力考试科目和在中小学课程体系中开设综合课程,突出体现了基础教育改革走向综合化的趋势。这一改革改变了我国长期以来按学科知识体系构建课程内容的思路,照顾到学生发展和终生学习的要求,使课程体现出较好的均衡性、综合性及选择性。中小学综合课程和设立,强调了知识的整合和联系,培养了中小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了教育工作者的一致好评。但是作为专门培养合格基础教育改革师资的高师院校,在课程设置上一直没有切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目前我国大多数的高师院校在课程设置方面一直是按学科分类设置的,师范生是按学科专业来学习,片面强调对所学专业领域知识全面精深的掌握,片面的割裂了与其它学科的联系,还有的学校文科专业的学生直接不用进行理科知识的学习,从而人为的造成了各个学科之间壁垒森严的状况,完全忽视了对师范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导致我国师范教育增培养出的学生只能担任一门学科知识的传授,使得中小学综合课程师资严重短缺,制约了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发展。
为了适应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及基础教育改革对未来教师的需要,高师院校应该拓宽课程设置的范围,增加综合课程师资历的培养。在保证专业学科知识的学习之外,高师院校可以多开设一些通识课程,使文科学生可以学习理科知识,理科学生也可以吸收文科知识,文理相互渗透,并积极开设一些具有综合性的跨学科的课程和专题,提高师范生综合学习和运用的能力。20世纪中叶,教师专业化运动在西方兴起。正如西方教育家们所强调的:“教师同医生、律师一样,也是一种专门职业,要胜任这门职业,就得有一种严格的科学的专业知识和专门的训练,教师应该成为教育方面的‘临床专家’,能像医生那样‘分析’、‘诊断’、‘开处方’,能解决学生的各种问题。”
(三)高师院校要加强师范生的专
业素养
教师专业化正在成为国际教师队伍建设的发展趋势。我国的高师院校普遍存在重文化学科的专业训练,轻教育专业训练的倾向。所以加强师范生的专业素养,在我国高师院校改革中就成为一个迫切而关键的任务。我国的师范教育普遍重视对专业知识的训练和掌握,而忽视对教育素质的训练。这体现在:首先,我国高师院校开设的教育课程十分单一。在大多数高师院校,有关教育方面的课程只有三门:教育学、心理学和教学教法,个别学校开设了微格训练。相对于专业课门类来说,教育课程所占的比例相当小,课时也相对少很多,由于课时少,重视程度不够,教育课程也是师范生最不重视的。综合大学与师范大学业相比,差别就在于没有设立这几门教育课程,这样的课程设置显然不适合教师的职业要求。要成为一个优秀的教师,掌握丰富的专业知识固定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但是拥有基本的专业素养,能够胜任教师也是相当重要的。学生喜欢的老师大多是同时具有丰富知识底蕴和娴熟的教学技巧的老师,那种“茶壶里煮饺子”式的教师绝不可能胜任教师的职业要求,更谈不上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所以,增强与教师专业素养有关的课程课时和门类,实现师范生的专业化培养应当成为师范院校课程改革的重点。
其次,我国高师院校师范生实习的时间过短。教师与医生都是实际操作性很强的职业,但比较而言,医学院学生的职业训练与所获得的职业经验比师范生多得多,从适应岗位和角度来说,医学院的学生比师范生更早地进入角色,原因就在于我国师范生实习时间过短。在我国高师院校的师范生教育实习的时间大约是4—8周左右,这与发达国家如美国15周,法国27周相比,真是少得可怜了。再由于实习的时间少,实习任务相对较重,对于师范生来说,在短短几周内完成教育见习、实习、班主任工作、教育调研这些项目,时间十分紧迫,所有的项目只能浅尝辄止,不可能娴熟地掌握,更有一些学生由于种种原因,没有进行过教育实习,这样,师范生与正式教师之间就存在相当大的隔离,造成很多师范生在工作一两年后还不能进入角色,不能用胜任教师这个职业。所以高师院校应当重视教育实习这个环节,延长教育实习时间,加强对实习生的指导与管理,切实提高师范生的教育能力和教育素养。
(四)高师院校应当加强师范生的现代化教育意识和实际操作水平
随着知识经济、网络时代的到来,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越来越多地在教育中运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要求“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
教学过程中的普遍运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利的学习工具”,这对传统教育方法提出了挑战,也对中小学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代教师必须能够熟练地掌握和运用多媒体进行课件制作和运用网络进行教学。师范院校应当成为教授现代化教育技术的前锋,而实际中,高师院校比起中小学来说,是最不重视多媒体教学的。目前大多数师范院校还是采用“教案、粉笔加黑板”的传统教学手段,这其中,不乏有经济投入的问题但更多的是高校教师自身没有意识去利用多媒体和网络进行教学。多媒体和网络在教学的中的运用,可以增加课时含量、提高课时效率,激发学生的自主能力,使教学更加丰富多彩。
高师院校应当充分利用现代化教育技术的优点,引入CAI课件教育手段,鼓励教师和师范生应用多媒体教材进行教学,提高高校教师和师范生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能力,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求和基础教育改革的需求
综上所述,基础教育改革对我国高师院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师院校作为培养未来教师的摇篮,必须加大力度进行自身的改革,挨把握住未来教育的趋势和动向,加快培养专业化教师队伍,以适应基础教育改革日益加快的步伐,为保证基础教育改革的顺利实施做出贡献。
1. 2. 3. 4.
[参 考 文 献]
唐海海.师范院校,你有足够的准备吗?——基教改革期待新型教师[J].教育发展研究.2001.9 姜永杰.新世纪高师培养模式初谈[J].云南: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2.3 林正范,徐丽华.创新型中小学教师的培养与高师课程改革[J].教育发展研究.2003.1 李永明.高校培养创新人才的关键在于更新教学观念与方式方法[J].云南: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