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黑龙江省继续教育更新2014年中高级职称答案
3.简述学习倦怠的产生原因。
答:学习倦怠是一种消极的学习心理,是指学生因为长期的课业压力、课业负荷或其他个人心理因素而产生的情绪耗竭、乏人性化及个人成就感低落的现象。学习倦怠的产生原因:1.学业压力:学习压力大是中学生产生学习倦怠感的最大因素。学生多数时间在学校度过,时刻感受到学业的压力。学业负荷越大,学生所体验到的学习倦怠就会越多。2.人际支持的缺失:包括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家庭内部等人际关系不良。师生关系直接影响着学生在社会、情绪和学业方面的调整。不良的师生关系会引发学生的情绪和行为问题。3.教育教学方法不当:在教学方面,教师教育、教学理念落后,教学方法陈旧和单一,是中学生形成学习倦怠心理的重要原因。4.人格因素缺损:影响中学生学习倦怠心理形成的人格因素主要有:内外控信念、情绪稳定、焦虑和意志力等
4.教学研究的意义何在?请联系实际加以分析。
答:
(一)促进教师专业发展:通过教学研究可以突进先进教学理念的传播,促进提炼先进的教学经验,促进教师改进教学,促使教师的角色由传授型向研究型转变,使教师在教学研究的过程中认识自身价值、体现自身价值、体验教学工作的收获和乐趣
(二)改进教学实践:在具体的教学实践活动中,不仅要注重教学的结果,而且要注重教学过程;不仅要强调教学方法的有效性,而且要强调教学方法的伦理性;不仅要关注学科,而且要关注人;不仅要衡量学生的终结性结果,而且要衡量终结性结果的合理性。唯有如此,才能改进和完善我们的教学,展现真正意义上的教学,从而使我们的课堂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打通学生书本世界和生活世界的界限;关注学生的生命价值,给学生以主动探索、自主支配的时间和空间;关注学生的生存方式,构建民主、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关注学生的心理世界,创设对学生有挑战性的问题或问题情境;关注学生独有的文化,增加师生之间以及生生之间多维有效的互动;关注学生的生活状态,打破单一的集体教学组织形式。
5.请结合自身的教育教学经验阐述一下新型课程文化都有哪些特质。
答:1.对话文化:就是把学生与客观世界的沟通与对话、与教师和同学的沟通与对话、与新的自我的沟通与对话加以组织,在新课改的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中把“活动性、合作性、反思性学习”加以组织,让学生的学习通过建构世界(认知性实践)、人际交往(社会性实践)、完善自我(伦理性实践)这三种对话性实践来完成。2.探究文化(1)新教改中课程结构的探究。譬如学校开设必修课与选修课,选修课的开设主要基于学生的兴趣与需要,结合必修课的内容,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2)课程实施过程中情境的探究。例如在课程中进行情景剧,即兴演讲。(3)课程教学中的探究性学习,也称为研究性学习。例如进行各种课题的研究,总结后形成报告,集中展示。
6.试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相关教师职业的相关规定。
答:在《教育法》第四章“教师和其他教育工作者”,明确规定了教师的权利和义务,明确了教师的教书育人天职,即“教师享有法律规定的权利,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同时明确“国家保护教师的合法权益,改善教师的工作条件和生活条件,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教师的工资报酬、福利待遇,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办理。”对于教师的专业技术职业认定,《教育法》规定“国家实行教师资格、职务、聘任制度,通过考核、奖励、培养和培训,提高教师素质,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同时,也关注到学校的其他教育工作者,规定“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中的管理人员,实行教育职员制度。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中的教学辅助人员和其他专业技术人员,实行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度。”
第二篇:2014黑龙江省继续教育知识更新作业答案
2014黑龙江继续教育知识更新作业答案
第一次作业:
(本次作业要求初级职称学员答1、2、3、4题,中高级职称学员答3、4、5、6题)
1.我国基础教育教学评价的新态势如何?
2.简述叙事研究报告的类型、要素、标准。
3.简述学习倦怠的产生原因。
4.教学研究的意义何在?请联系实际加以分析。
5.请结合自身的教育教学经验阐述一下新型课程文化都有哪些特质。
6.试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相关教师职业的相关规定。
1、我国基础教育教学评价的新态势如何?
我国基础教育教学评价新态势:走向理解1
新世纪,我国基础教育教学评价的未来发展态势是理解,其任务是以理解为基础,对已有的教学评价进行全面改造和重组,即要重视评价标准的生成性、强调教学过程的评价、注重多样化的结果信息和在理解中开展教学评价。
(一)重视评价标准的生成性
评价标准在教学评价中居于核心地位,评价方法的选择、评价信息的收集、评价结论的得出都与评价标准密切相关。长期以来,预定的评价标准是教学评价的重要特征,使教学评价体现出管理主义一元论特征。以理解为基础的教学评价首先应对评价标准的预定性发出质疑,要拒绝一元的、僵化的评价标准。
(二)强调对教学过程的评价
早在20世纪60年代,美国CIPP模式的创始人斯塔弗尔比姆就将过程评价作为四类评价中的一种提出来,但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过程评价。
(三)注重多样化的结果信息
以理解为研究视角的教学评价,在开展结果评价时,强调评价方式方法的多元,注重开放式地收集评价信息,全面了解教学效果。
(四)在理解中开展教学评价
以理解为基础的教学评价,理解至少包括三层含义:
第一:对评价对象文本的理解。
第二:评价者与被评价者相互理解。
第三:多元评价主体以评价对象为中介的理解,在理解中形成共识。
2、简述叙事研究报告的类型、要素、标准。
叙事研究报告包括三类:教学叙事、生活叙事、研究叙事。
教育叙事研究报告包括三个要素:第一,典型事件:包括人物、事件、情境对话和氛围的现场情境。第二,问题叙事,有关与问题的产生、解决方法与结果。第三,反思,对教育事件的理性思考,以阐述某种教育理论、观点、方法或策略。
叙事研究报告的标准有:第一,所叙事件具有研究意义和可借鉴性。第二,反映了教师的心路历程,并提供其他教师反思自己;第三,叙述对叙述事件的认识、看法、判断、理解。写好叙事研究报告的诀窍在于重在思考、注意观察、能够提出问题、注意学习、研究过程、交流与讨论。
3、简述学习倦怠的产生原因。
(一)学业压力
目前中学生中普遍存在三多和三少的现象,即作业多、考试多、补课多;睡眠少,体育活动少,课外活动少。严格的课堂纪律、高负荷的学习压力、激烈的升学压力使很多学生时刻处于应激状态。学习压力大是中学生产生学习倦怠感的最大因素。学生多数时间在学校度过,时刻感受到学业的压力。学业负荷越大,学生所体验到的学习倦怠就会越多。
(二)人际支持的缺失
包括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家庭内部等人际关系不良。师生关系直接影响着学生在社会、情绪和学业方面的调整。不良的师生关系会引发学生的情绪和行为问题。老师经常批评、讽刺、挖苦、处事不公等,导致学生对其缺乏信任,从而使学生产生学习倦怠心理。当学生认为教师不喜欢他们时,他们不太可能向教师求助。
(三)环境支持的缺失
一方面,校园生活环境单调,缺乏适当的文体活动和课外生活,特别是农村中学校办学条件差,教学环境简陋,教学方法单一,很容易使学生产生学习倦怠。另一方面,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电脑迅速普及,网络文化已进入人们的生活,网上世界的精彩丰富和网络文化的简单快捷,对学生具有极大吸引力。
(四)教育教学方法不当
在教学方面,教师教育、教学理念落后,教学方法陈旧和单一,是中学生形成学习倦怠心理的重要原因。在课堂教学中,不少教师,特别是一些农村中学教师,常常是一讲到底,教学手段简单,粉笔加黑板成了唯一的教学工具。
(五)人格因素缺损
影响中学生学习倦怠心理形成的人格因素主要有:内外控信念、情绪稳定、焦虑和意志力等。如果学生形成情绪不稳定、焦虑、意志薄弱、自信心不足等不良的人格特征,一旦学业出现波折,就容易产生学习倦怠心理。
4、教学研究的意义何在?请联系实际加以分析。
(一)改进教学实践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教学一直是教育改革的风向标和试金石。从20世纪80年代以后,我们的教学已经开始逐步转向素质教育,并且出现了很多的研究成果。但从整体上看,长期以来一直困扰着我们的教学方式单
一、学生被动学习、个性受到压抑等顽疾均未能从根本上得到改变。教学实践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状况普遍存在。教学研究是有目的、有计划、主动探索教学实践过程的规律、原则、方法以及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的科研活动。教研论文能在相当的程度上反映出教师的职业取向、教育观、知识观、学生观等重要问题,教研论文也能反映出教师的教学能力以及表达水平。通过教学研究,可以架起教育教学理论与教育教学行为之间相互转化的桥梁。2
(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基础教育改革是常议常新的话题,空有行政指令性推动机制,缺少理论到实践的转换机制,会使改革陷入困境。改革有其理想,更要有其手段。改革需要国家层面、地方层面、学校层面在改革理念及具体行动上的默契合作。改革强调权力的下放,积极开展自下而上的改革实践,国家授权给地方,地方授权给学校,学校授权给教师,这需要教师很强的专业能力。通过教学研究可以突进先进教学理念的传播,促进提炼先进的教学经验,促进教师改进教学,促使教师的角色由传授型向研究型转变,使教师在教学研究的过程中认识自身价值、体现自身价值、体验教学工作的收获和乐趣。如果一个教师不重视研究,或许他可以成为一个经验型的教师,但一定难以成为学者型、专家型的教师。应该说,教学研究理应成为现代教师的一项基本能力,教学研究是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的因素。
5、请结合自身的教育教学经验阐述一下新型课程文化都有哪些特质。
(1)合作文化
新课改不是追随时代变化的脚步,而是“应对”时代发展的需要,时代的发展需要竞争,但竞争并非目的,如何在竞争中寻求发展才是时代的精神所在。发展离不开合作,当下的教育理念大多着重“竞争”,如重点与非重点学校的区别,名校排名等。无形中造成学生的攀比与不合作,或不知如何去与他人合作交流,特别是在独生子女群中的体现尤为明显,其结果是造成了学生心理发展不完全。
(2)对话文化
从课程制定的层面来看,新课改中的对话文化就是强调课程的民主性。课程本身就是一种对话,是所有与课程利益有关的人员或部门之间的对话。由于儿童是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儿童的发展是全社会的焦点,把什么样的课程交给儿童,或者说儿童需要什么样的课
程,需要社会各界人士的对话与协商,特别是在国家标准的制定上。
(3)探究文化
(一)新教改中课程结构的探究。新课改根据基础教育课程均衡性、综合性与选择性原则,重建新的课程结构。建立由分科课程、综合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构成的新课程结构。
(二)课程实施过程中情境的探究。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教师、学生和教学内容是教学过程中的三个基本要素。教师的工作对象是生动活泼的学生,课程的设定也有一定的选择性和综合性,教育者应在教学过程中考虑到学生的社会经验与其同辈文化,根据具体的课堂情境调整备课或计划。
(三)课程教学中的探究性学习,也称为研究性学习。新课改鼓励学生的探究意识和热情,强调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要求教师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探究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与掌握基础知识和技能、思想方法,获得广泛的活动经验。
6、试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相关教师职业的相关规定。
在《教育法》第四章“教师和其他教育工作者”,明确规定了教师的权利和义务,明确了教师的教书育人天职,即“教师享有法律规定的权利,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同时明确“国家保护教师的合法权益,改善教师的工作条件和生活条件,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教师的工资报酬、福利待遇,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办理。”对于教师的专业技术职业认定,《教育法》规定“国家实行教师资格、职务、聘任制度,通过考核、奖励、培养和培训,提高教师素质,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同时,也关注到学校的其他教育工作者,规定“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中的管理人员,实行教育职员制度。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中的教学辅助人员和其他专业技术人员,实行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度。”学生为本:尊重中小学生权益,以中小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和发挥中小学生的主动性;遵循中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教学规律,提供适合的教育,促进中小学生生动活泼学习、健康快乐成长的同时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中学是人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是以学生为本的精髓所在。
师德为先:中小学教师要热爱自己从事的教育事业,具有职业理想,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履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关爱中小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富有爱心、责任心、耐心和细心;为人师表,教书育人,自尊自律,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这里要特别强调的是,中学教师的师德还具体表现在以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教育感染中学生,因为与
小学生的天然向师期不同,这一时期的学生开始以批判的眼光来审视教师,被学生发自内心敬佩的老师才会得到学生的爱戴。
能力为重:把学科知识、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相结合,突出教书育人实践能力;研究中小学生,遵循中小学生成长规律,提升教育教学专业化水平;坚持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不断提高专业能力。
终身学习:学习先进中小学教育理论,了解国内外中小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经验和做法;优化知识结构,提高文化素养;具有终身学习与持续发展的意识和能力,做终身学习的典范。
第三篇:2014年黑龙江省建设工程继续教育中高级职称学习心得
黑龙江省2014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知识更新培训学习心得
《中国工程项目管理知识体系》学习心得
通过对2014继续教育知识更新培训的学习,使我感触颇深,收获颇丰,对自己的专业知识有了进一步的提高,使我对项目及项目管理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下面将结合课程内容和实际工作,浅谈一下自己的心得体会。
一、项目管理的概述
工程项目是指需要一定量的投资,按照一定的程序,在一定时间内完成,符合质量要求的,以形成固定资产为明确目标的特定过程。一个工程项目就是一个固定资产投资项目。
工程项目一般具有下列特征:(1)建设目标明确;(2)受时间、资源等条件的限制;(3)一次性和不可逆性;(4)影响的长期性;(5)不确定因素多;
(6)流动性;(7)管理的复杂性。
工程项目的每一个阶段都包含了启动、计划、实施和控制、总结四大过程,每一个过程都有从输入转化为输出的彼此相关的资源和活动。总之,项目是大过程,该大过程划分为多个阶段,每个阶段又包含了四大过程。
工程项目管理的利益相关者包括:投资人、建设单位、中介组织、工程项目产品使用者、研究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分包单位、生产厂商、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质量监督机构、质量检测机构和社会综合机构等。
成功的项目应满足的条件:(1)满足预定的使用功能要求。(2)满足规定的(标准的)质量要求,经验收,符合《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和《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的规定,由验收委员会验收合格。(3)在预定的时间目标内完成,不拖延。(4)费用不超过限额。(5)合理利用和节约使用资源。(6)与环境协调,有利于环境保护。(7)在工程项目实施时,能按规律、按计划、按规定、有序、安全地进行,较少变更,风险损失少,没有
质量和安全事故,各种协调工作有效,避免纠纷,顺利完成任务。(8)使用者认可,愿意接受,表示满意,社会相关方面(相关利益者)也都满意,项目实施者和管理者得到了良好的信誉,树立了良好的形象。(9)后评估结论良好,投资效果好,使用效果好,环境效果好,长远效果好。
二、工程项目系统
建设项目的工程系统由单项工程、单位工程、分部工程、分项工程组成。
工程项目目标系统是工程项目所要达到的状态的描述系统,包括功能目标、管理目标与影响目标等。其中功能目标包括:使用目标、经济目标、技术目标、安全目标、环境目标等,以使用目标为主。管理目标包括质量目标、进度目标、费用目标、安全目标、资源目标、现场目标等。管理的效果决定了这些目标的水平。就每种目标本身而言,也是一个系统,既有总目标,又有分目标;从实施的观点分析,还有阶段目标。对工程项目目标系统进行分析的目的是为管理服务,以便用目标管理方法进行系统的管理,以小目标的完成确保大目标的完成,以分目标的实现保证总目标的实现。
三、工程项目管理
工程项目管理对象是各类工程项目,即可以是建设项目管理,又可以是设计项目管理和施工项目管理等。
工程项目管理的专业内容包括:工程项目的战略管理、组织管理、规划管理、目标控制、合同管理、信息管理、生产要素管理、现场管理、监督管理、风险管理和组织协调等。这些内容构成了工程项目管理的系统内容。
工程项目管理最主要的方法是目标管理,其核心内容是以目标指导行动。具体操作是:确定总目标,自上而下地分解目标,落实目标,责任者制定措施,实施责任制,完成个人承担的任务,从而自下而上地实现项目的总目标。
项目管理的专业管理方法是很多的。各种方法有很强的专业适宜性。质量管理的适用方法是全面质量管理;进度管理的适用方法是网络计划方法;费用管理的适用方法是预算法和挣值法;范围管理的主要方法是计划方法和WBS方法;人力资源管理的主要方法是组织结构图和责任分派图;风险管理的主要方法是SWOT分析法和风险评估矩阵;采购管理的主要方法是计划方法和库存计算法;合同管理的主要方法是合同选型与谈判;沟通管理的主要方法是信息技术;综合管理的主要方法是计划方法和协调方法。
我国新时期工程建设项目管理的发展趋势,可简要地用“两个竞争”(以降低消耗为主的费用竞争转向技术、管理为主的竞争;市场准入以企业资质为主的竞争逐渐趋向于企业自主品牌能力的竞争)、“三个提升”(以项目经理责任制为核心,提升项目团队建设;加强节能减排与环保,着力提升项目综合效率;构建和谐,以人为本,加强和提升劳务层管理)、“四个走向”(由传统项目管理转向运用信息技术优化升级的管理新走向;从相对单一的施工现场管理转向项目全寿命管理的新走向;项目管理模式由不同主体的施工总承包转向以工程总承包管理为主的新走向;项目管理从“三位一体”的文明工地管理上升到以创新项目文化建设实现绿色施工的新走向)来描述。
四、工程项目管理法律法规体系的构成工程项目管理法律法规体系按其立法权限分为五个层次: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建设行政法规(《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建设工程勘察设计管理条例》)、部门规章(《房屋建设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施工招标投标管理办法》、《工程建设项目施工招标投标办法》)、地方性建设法规、地方建设规章。
工程项目管理技术标准体系:工程项目管理技术标准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由国家强制或推荐实施的有关工程项目的规划、勘察、设计、施
工、安装、检测、验收等的技术标准、规范、规程、条例、办法、定额等规范性文件。如《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建筑施工安全检查标准》、《网络计划技术标准》、《砌体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建设工程项目管理规范》、《建设工程监理规范》、《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工程网络计划技术规程》等。
五、工程项目管理过程
在《质量管理体系项目质量管理指南》(GB/T19016—2005)中,将项目管理过程分为10组:第一组规定和建立项目方向的战略策划过程;第二组是管理其他过程之间的相互关系的过程;其他8组是与范围、时间、成本、资源、人员、沟通、风险和采购有关的过程。
六、工程项目管理类型
工程项目的建设涉及不同的管理主体,如建设单位、项目使用者、科研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生产制造单位、监理单位等。各实施单位在各阶段的任务、目的、内容不同,就构成了项目管理的不同类型。包括:建设单位项目管理、监理单位项目管理和承包单位项目管理。
七、工程项目范围管理
工程项目范围管理就是对从项目建议书开始到竣工验收交付使用为止的全过程中所涉及的活动范围进行界定和管理的过程。它主要包括五个过程:(1)启动一个新的项目,或项目的一个新的阶段。(2)编制范围计划(或规划),即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推荐的方案、各种项目合同、设计、各种任务书、有关范围说明书等。(3)界定项目范围,即工程项目范围定义。该过程把范围计划中确定的可交付成果分解成便于管理的组成单元。(4)由投资人或建设单位等客户或利益相关者确定工程项目范围,也称为范围核实,即对工程项目范围给予正式认可或同意。(5)控制项目范围的变更,即在工程项目实施的过程中,控制工程变更,包括建设单位提出的变更、设计变更和计划变更等。
八、工程项目费用管理
建设工程项目费用的多义性是主要由费用的使用性质、不同的管理主体和管理目标所决定的。其具体表现是围绕建设投资、工程造价、施工成本等形式而进行的管理和目标控制。
建设项目的投资就是指一个工程建设项目花费的全部费用。生产性建设项目总投资包括建设投资和铺底流动资金两部分;非生产性建设项目总投资只包括建设投资。
建设项目投资控制是业主项目管理的任务,贯穿于建设项目所示的全过程,包括勘察设计、招标采购、施工安装、竣工验收等各个阶段。
九、工程项目进度管理
工程项目进度管理目标应按项目实施过程、专业、阶段或实施周期进行分解。进度计划检查应按统计周期的规定进行定期检查,并应根据需要进行不定期检查。进度计划调整后应编制新的进度计划,并及时与相关单位和部门沟通。
十、工程项目质量管理
应遵照《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和《质量管理体系GB/T 19000》族标准的要求,建立持续改进质量管理体系,设立专职管理部门或专职人员。质量管理应坚持预防为主的原则,按照策划、实施、检查、处置的循环方式进行系统运作。
十一、工程项目职业健康安全管理
应遵照《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GB/T 28000 标准,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和防治结合的方针,建立并持续改进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项目经理应负责项目职业健康安全的全面管理工作。项目负责人、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应持证上岗。
十二、工程项目环境管理
应遵照《环境管理体系要求及使用指南》GB/T 24000 的要求,建立并
持续改进环境管理体系。根据批准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通过对环境因素的识别和评估,确定管理目标及主要指标,并在各个阶段贯彻实施。
十三、项目资源管理
资源管理包括人力资源管理、材料管理、机械设备管理、技术管理和资金管理。项目资源管理的全过程应包括项目资源的计划、配置、控制和处置。
十四、项目风险管理
项目风险管理是通过对风险的识别等,采取合理的技术和经济手段对风险加以处理,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安全保障的一种管理活动。
项目风险管理过程应包括项目实施全过程的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响应和风险控制。
通过中国工程项目管理知识体系的学习,开阔了眼界,丰富了知识,明确了今后专业工作的努力方向,在工作中将认真学习通过建设工程项目管理,将其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继续提高建设工程项目管理水平,促进建设工程项目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和国际化。
第四篇:2012黑龙江省高校中高级继续教育作业题答案(500字)
三、论述教学方式方法改革的新思维?
改革教学方式方法,注重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
1、确立教学方法改革的主体即把教学改革的主动权、自主权交给广大教师,让改革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完成由外而内的改革转变。
2、建立或确立教学方法改革理论,教学方法改革理论既是教学方法改革的前提与基础,也是教学方法改革的行动指导。
3、构建新教学方法的框架,作为高校必须拿出新教学方法的框架,强化学校在教学方法改革中的导向作用。允许部分有能力、有水平,对教学方法改革有一定研究且实际教学效果比较好的教师自主设计教学方法改革方案。
4、建立教学方法改革服务体系,普遍开展高校教学方法改革是一项比较复杂的教学改革工程,学校教学方法改革服务体系为院(系)改革提供理论与实践服务,包括编印教学方法改革研究资料、现场指导教学方法改革、举行教学方法观摩活动、开展教师与学生的教学方法改革交流活动等等。
5、建立教学方法改革评价体系,6、建立教学方法改革的激励机制,教学方法改革的激励机制应该从尊重教师的劳动、劳动成果出发,从教师的关心出发,包括职称晋升、评奖评优等优先考虑投入教学改革的教师,为积极投身教学方法改革的教师带去实惠,提高这些教师的声誉和地位。
四激励教师进行课程改革与创新的对策其中基本的几个方面:
(一)优化教学工作中的薪酬分配体制
根据高校教师的个体差异,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制定出有利于激励教师提高教学研究、进行课程改革与创新的薪酬制度。本着效率优先、多劳多得的分配原则,适当的拉开薪酬的距离,建立切实有效、相对浮动的绩效薪酬体系。其次,在用于奖励的绩效薪酬的发放上还要体现时效性,用于奖励的绩效薪酬的发放时间还要注意与工作成果同步,体现时效性和灵活性。
(二)完善考核评价体系
在职称的评定上,打破以往的一次评定,终身享用的职称评审制度,打破以往的论资排辈传统。在量化考核上,高校应调整以往的片面的、不合理的评价理念、模式和方法。既要关注教师显性的工作成就,也要重视教师隐性的工作过程。
(三)高校要为教师课程改革与创新提供一个学习、发展的平台
教师对教学内容、过程等进行研究和创新,成为课程改革的研究者和创造者。不能让外在因素成为教师知识更新的绊脚石,影响学校课程改革与创新工作的步伐。
(四)高校管理者的重视是课程改革与创新得以实施的有力保证
对于课程改革与创新,高校领导要给予高度重视,因此,高校管理者的重视是课程改革与创新得以实施的有力保证。
五、试论国外教师考核制度对我国教师专业发展的启示?
我国高校在科研成果的考核评价指标中,规定每个教师不仅要发表一定数量的论文,还要在指定的国家级、省部级期刊上发表,实质上是存在量的规定,没有根本性质的要求。同时,在教师评价体系中的三个主要具体评价指标,科学研究成果、学术论文、教学工作量的评价方面,只重视结果不重视过程,只重视量的多少不重视质的高低。在这种考核体系导引下,教师为达到评职称、晋升等标准,大量发表学术论文,必然导致同一教师在短时间内发表大量论文的现象在大学里普遍出现。这样形成的论文不仅没有质量的保证,还往往对高校的学术风气产生极坏的影响,近年来不断出现的学术造假就是一个很深刻的教训。因此,高校应该变通考核评价体系,借鉴美国高校的做法,从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三方面来进行全方位、多角度、有重点的相对评价。更多的尝试运用目标管理评价考核模式,使得高校教师的专业发展目标与所在院校的整体发展目标保持一致,使评价考核真正起到促发展的作用。此外,通过一定程度的弹性评价考核来弥补评价规定本身的不足,推动教师专业发展的持续性和衔接性。
六、试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
从中国高校当前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探索看,以下几种方式比较切实可行:
(一)专业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
专业教育中应及时贯彻成才教育、乐活理念、合理就业理念是解决大学生就业心理焦虑的重要途径。
(二)通识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结合
自我认识的深入、生命意义的探寻、个性的优化、情绪的化解都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内容。通识教育是贯彻全人教育理念、注重人文素质与科学素质协调发展的一种教育形式。当前,通识教育的内容与心理健康教育设定的积极心理目标具有很大的契合度。
(三)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
目前,高校从事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地人员存在很大的交叉性。从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党委、团委、学生辅导员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积极作用能被有效地整合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
(四)心理咨询与朋辈心理辅导的结合
心理咨询与辅导是目前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形式。朋辈心理辅导是当前很多高校正在开展一种新的心理健康教育形式。是协助和心理支持以及信息沟通的作用,不同于专业的心理咨询和危机干预的功能,
第五篇:2013黑龙江省高校中高级继续教育作业题答案(500字)2013.4.18
高校教师思考题
3.大学功能结构失衡的原因是什么?
促使当代大学功能结构性失衡的原因大致有以下二个方面。
一、社会价值多元化的影响。
社会转型期,社会的巨大发展破坏了大学作为新知识的创造者和研究与培训权力中心的地位。大学在迎合社会变迁的过程中,忽略了其自身本应该有的特权与坚守。
二、大学治理目标的偏失。
大学实现培养人才必须激发大学教师的学术激情。只有当大学教师潜心于学术研究时,其培养人才和知识创新的热情可能被激发。
1.大学质量观方面的问题。在大学治理中,确立积极的、开放的、多样化而富有创造性的大学知识观,既是促进我国大学功能充分而有效的实现之所需,也是确保培养人才质量和大学质量的必然要求。
2.大学人才观方面问题。
大学教育过程即人才培养过程,是大学教育的核心问题。目前大学人才观方面的主要问题 表现为:
一是对大学生的素质理解比较偏狭,常常陷入通才与专才的相关争论;
二是过于强调一致性,而忽略了人才的个性,影响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的发挥和培养;三是大学校园环境对人才培养过程的负面影响。四是大众化教育的全面落实,学生人数开始增加,高教系统规模扩大,对大学人才培养功能的实现带来阻碍。
4.简论大学功能的内在关系。
答:一是大学的本体功能。人才培养功能是大学的本体功能,大学教育应基于人的需要为最根本的立足点。
二是大学的衍生功能。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即为大学的衍生功能。本体功能人才培养的实施和实现不能离开衍生功能的辅助而独立完成。
1.科学研究功能。大学搞科学研究是因为科学研究是育人的平台,能在实践、研究中锻炼人才。大学的科学研究功能与人才培养功能是密不可分的。
2.社会服务功能。从广义上说,大学的社会服务功能就是使公民能够获取有用的知识并进行学术研究。社会服务功能是继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之后大学的第三大功能,也是教学和科研中逐渐发展而又有别于二者的一大功能。
3.文化传承创新功能。文化传承创新能使大学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秉持一定的价值取向。文化传承创新实质上是把培养学生、造就人才作为全部工作的中心。大学与社会日益紧密的联系,使得文化传承创新功能与社会服务功能不可分割,社会服务功能为文化传承创新功能的实现提供具体的实践平台,同时文化传承创新功能的发展又为社会服务功能的实现提供智力支持,它们之间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关系。
5.试述当前高等学校课程改革难以深化的原因和问题
答: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高等教育课程相关理论研究严重忽视和缺失
表现:一是不重视对高等教育课程理论的研究。二是不重视对知识及认知与学习规律的研究。
2.高等教育新课改实践追求简单的模仿与移植
我国高校课程改革在借鉴国外大学课程改革经验与教训的基础上取得了明显成效,如在课程目标上更强调对学生能力和素质的重视;在课程内容上一批反映现代科学文化发展的新教材逐步出台;在课程结构上重视课程的综合;在课程模式上推行模块课程,课程结构的灵活性明显增强等等。但这种改革多数是凭经验或直接移植国外大学而来,缺乏对学习对象进行改革背景、效果评估等系统的研究。
3.高等教育新课改缺乏变革动力及相关体制机制
在我国很多知名教授根本不想、甚至不屑于给本科生上课,一般教授为本科生上课的也不多,更毋庸说主持所属学科的课程改革、开展课程与教学研究了。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除了教师自身责任心等内部因素之外,更多的还需要从对大学及其教师的评价体制机制中去寻找。使很多教师仅以拿了什么级别的科研项目、得到多少经费为荣,对教学则得过且过;而花了很多精力、时间用于教学的教师却在考核、评聘中得不到应有的鼓励。
6.试析我国高校青年教师专业发展面临的制度困境。
答:我国现行的高校教师管理制度存在着一定的方向性偏误和发展性缺失,直接制约着青年教师的专业发展。
1.青年教师专业发展多样性与制度单一性的矛盾
目前我国很多高校现行的教师专业发展制度普遍存在一些问题。具体表现如下:一是青年教师的引进制度片面强调学历学位,忽视实践能力。二是青年教师专业发展制度侧重岗前培训和读学位,形式要求单一。三是大学教师评价制度片面强调研究学术,误导青年教师发展。
2.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急迫性与制度高端性的矛盾
近十年来,随着我国高校的招生规模越来越大,一批批毕业的研究生补充到教师队伍中来。但是,青年教师的培养被弱化了。因此,青年教师的发展处于“应付”、“迎合”和“迷茫”的状态。
3.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性与制度外在性的矛盾
当今,高校青年教师对待自身的专业发展存在两种状况:一种是“认识误区”。目前一些青年教师对于专业发展的认识存在误区。另一种是“随大流”:部分青年教师不清楚自己的专业发展目标是什么,没有自我专业发展的短期计划和长远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