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4年黑龙江省继续教育(中职中师)中高级第一次作业答案
中等职业学校(中师)教师思考题第一次作业:(中高级职称学员答3、4、5、6题)
3.中等职业学校混合式学习教学设计的元素有哪些?
1、教材。包括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等。教学设计者首先要明确教材中每一章节、每一课时的教学目标,主要教学内容和应强调的教学重点难点,然后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取最适合学生的信息传递方式。
2、技术平台。网络教育平台是混合式学习必不可少的技术支持基础,选择一款能够管理各种学习内容的管理系统对开展混合式学习及其重要。
3、界面设置。良好的界面应该具有简洁、直观、美观、便捷、符合学习者认知规律等特点,方便学生操作和对知识点的查找。
4、平台管理。对网络教育平台的设置和管理包括对访客注册、认证、登陆设置、不同元素的排序、平台模块的管理、课程设置、插件使用、权限设置等相关活动的设置和管理。
5、资源支持。资源支持除了网络教育平台及其在教学设计中所使用的教学媒体元素,也包括课堂教学中的教师、同学或通过 Email 和实时聊天系统接触到的指导教师、管理员和其他学习帮助者。
6、评估。评估是对混合式学习课程的设计效果和学生学习效果的测量。
4.请结合工作实际,论述自己对英国中等职业教育创业教育内涵的理解
答: 创业教育是指依据社会需要和个性特点,有目的、有步骤地对职校生进行 创业意识、创业心理、创业知识和能力、创业思路、策略等的教育,以提高学生 创业综合素质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实践。其目的是为国家和地方培养适应各种 需要的创造性人才,为职校生的择业、就业、创业奠定基础,从而实现国家和地方对中、高级技术人才的合理 配置,使他们有效地为经济建设服务。创业教育适应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且为合理 配置人力资源,缓解社会压力提供了条件。要充分发挥创业教育的社会发展功能,我们必须 进行就业指导,为创业教育提供设置专业,调整专业结构,培养人才规格及人才素质 要求的依据。职业指导和创业教育是一项综合工程,它既包括转变观念,更新教育 思想,改变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及习惯;还包括职业指导的理论基础、教育思想、指导效 用、指导原则、指导方法、途径等;也包括创业教育的理论基础、原则、方法、模式、途径、价值等一系列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强调系统性、综合性、实践性是本 课题的重要特征。
5.简述职业教育制度的内涵。
职业教育制度是指人们自觉制定的并要求社会成员共同遵守的职业教育活动的规范体系,是调整职业教育实施机构与其他利益相关者之间,以及职业教育机构内部各种关系的中介,是确保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证,是制约职业教育发展的极为重要因素。
职业教育制度是一套规范体系,它具有自觉创造性、公开性、规范性以及相对稳定性等特征。规范告诉人们应该做什么或不应该做什么,有什么权利又有什么责任。这是制度的本质特征之一。在得到社会成员普遍认同的前提下,它同时又要求社会相关成员共同遵守;尽管制度的设计和选择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必然性,然而同时它又具有可选择性、可改造性和可设计性等自觉创造性的一面;它是公开的,又具有相对稳定性,不能朝令夕改。
作为一种中介,职业教育制度调整着职业教育实施机构与其他利益相关者之间,以及职业教育机构内部的各种关系。职业教育制度通过调整各种关系而发挥其作用。从根本上说,任何教育制度的设计和创造最终是为社会培养各级各类人才服务的。职业教育制度是确保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证,是职业教育制度区别于一般意义上制度和教育制度的又一个重要属性。
6.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你对建构主义核心观点的看法。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核心观点
建构主义作为一种学习理论出现时,它实际是融合了各种建构主义关于学习的论述,它试图化解各种建构主义观点中存在的分歧,以一种互为补充、整合的视角对待这些观点,对学习的特征给予全面的刻画。
(一)知识的建构性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人是通过建构自我的知识而进行学习的。一方面,学习者学习具有主动性,是学习者自己去建构自己的理解。另一方面,新的学习必须依靠现有的理解。
(二)学习的情境性
建构主义强调知识的建构性,而知识的建构可通过两种途径得以促进。其中第一种途径是情境化的实践活动。传统的教学观念认为,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来的概括化的知识应该是学习的核心内容。但实际情况是,学生很难将学习到的概括化的知识运用到千变万化的情境中,往往学习到的是惰性的知识。
(三)学习的社会互动性
促进知识的建构的另一途径就是学习者之间的社会性的互动。建构主义者佩伯特认为,在学习者有意识地参与建构公共实体(public entity)情境时,不论这一公共实体是沙滩上的一个沙堡,还是关于宇宙的理论,学习都极其容易发生。
第二篇:2013黑龙江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第一次作业答案
2013黑龙江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第一次作业答案
6.谈谈你对课程本质的理解。
1、课程的本真面目—不息的旅程:课程是一个旅程,是整体的生活经验,是每个人的生活的实现,社会、政治的境遇和主体形成,使人成为能决定自己生活的自觉的主体。
2、课程的存在方式—故事的叙说:课程是教师、学生和其他课程工作者的主体性组成的,不能用理论压制个人的经验、用社会正义压制个人正义、集体性压制个性、不能以教材来压抑自我,自我和主体是在教学过程中同时培养的。
3、课程的活力之源—生活的统整:知识不能外在于求知者的个人,知识如果没有进入儿童的生活当中,是短命的、无意义的;教师要促进这种交互作用,引导学生确认或质疑自己的经验,活化自我和社会的转型。
4、课程的精神归属—美学的理解:为了理解教育的经验,教育者必须去除现代性的盲点,以不同的万花筒的透镜重新看课程,加强现象学的、自传的、隐喻的教育动态的理解。
5、课程的魅力所在—混沌的唱和:强调以不可预测的、较有创发性的观点来诠释文本,显现文本的不合理、暧昧和不均衡,以产生没有预期的结论。
6、课程的永生之路—反省和批判:反省和批判是学术领域活力的源泉,要加强相互对话和合作,从各种“中心”的立场走向独立的“中途”,使课程概念和方法论更成熟,迈向独立和自主。
第三篇:2014年黑龙江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平台党校教师中高级第一次作业
2014年第一次作业
3、如何以扩大消费为战略重点,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
第一,要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大力发展服务业和中小企业,增加创业机会。第二,要完善国民收入分配制度,提高消费能力。一是研究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同时,加快建立工资集体协商制度。二是适度降低宏观税负,减轻企业和居民税收负担。三是加大再分配调节力度,着力缩小居民收入差距。四是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不断提高最低生活保障水平,加大对低收入者转移支付力度,提高低收人群体的即期消费能力。
第三,要突出民生建设和社会事业建设,着力改善国民消费预期。增加政府支出用于改善民生和提高社会事业的比重,重点扩大农村公共服务范围,逐步使城乡居民享受到大体均等的基本公共服务。
第四,改善消费环境,拓展消费空间。一是调整投资结构,努力改善消费的硬环境和软环境。二是扩大消费信贷,要继续建立和完善个人消费贷款征信体系、消费贷款抵押担保体系,扩大消费信贷品种,鼓励住房建设公司和汽车生产销售企业发展贷款金融业务,降低消费贷款风险,优化消费信贷市场环境。三是建立健全市场秩序,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第五,积极培育和发展新的消费热点,倡导健康文明的消费方式。
4、论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国家、社会和公民三个层面概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目标、价值取向和价值准则。这三个“倡导”,勾绘出一个国家的价值内核、一个社会的共同理想、亿万国民的精神家园。
历史证明,一个国家和民族,贫弱落后固然可怕,但更可怕的是精神空虚。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的奋斗目标、中国梦的重要内涵,就是在寻求国家的价值内核、实现社会的共同理想、构建国民的精神家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人生奋斗的梦想之舵,是中华民族的精神之钙,是当代中国的兴国之魂。从知与行的角度,发掘每个人心底蕴藏的善良道德意愿、道德情感,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社会群体和个人的意识,外化为群体和个人的行为规范,才能产生凝聚力、焕发战斗力,夯实全面深化改革的思想基础。
5、论述网络监督在党风廉政建设中的地位及作用。
1)、网络监督在党风廉政建设中的地位。领导干部作为一个特殊群体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监督,监督的内容是领导干部的廉洁、作风问题,监督的手段是网络爆料、发表讨论帖子,监督的目的是关注于个案的发展和整个领导干部群体所存在问题的制度化解决。可以说,网络监督已成为党风廉政建设监督网络中的重要一环,是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的有效监督形式。网络监督在加强党员干部党风廉政监督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是党风廉政建设的有效监督形式;网络监督对各级干部起到了威慑监督作用,使各级干部关注自身的一言一行,加强与群众的沟通交流,听取意见,接受监督。
2)、网络监督在党风廉政建设中的作用。网络监督在党风廉政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网络监督是了解民意、服务群众、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重要举措,是化解矛盾、维护稳定、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手段,是强化监督、推进反腐倡廉的重要措施。
6、如何理解建构和谐社会必须着力建设和谐文化。
(1)建设和谐文化,有利于巩固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
和谐文化,其最核心的内容,就是崇尚和谐理念,体现和谐精神,大力倡导社会和谐的理想信念,坚持和实行互助、合作、团结、稳定、有序的社会准则。也就是以和谐理念贯穿于相关的文化形态和文化现象之中,以和谐作为该类文化的基本价值取向,并以此影响其他各种文化形式,促进整个和谐社会的建设。
(2)建设和谐文化,有利于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和谐文化内涵在协调发展的理念,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和迫切需要。在当前社会转型、体制转轨、利益转换、社会阶层成员转化和社会经济成分、经济形式、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和人们思想多元、多样、多变情况下,尤其需要通过培育和建设和谐文化来积极引导各种思潮,整合人民内部不同利益诉求,化解各种社会矛盾,提升和规范多样性,抓住战略机遇战胜各种风险,妥善处理各种矛盾,建设和谐美好新生活。
(3)建设和谐文化,有利于化解矛盾、凝聚人心。和谐文化强调的是求同存异、团结友爱,能够起到化解矛盾,整合社会关系的作用。和谐社会不是没有利益冲突的社会,也不是没有矛盾的社会。建构社会主义和谐就是通过对各种利益关系、社会矛盾的调整来处理和实现社会的和谐与融合。发展和谐文化,有助于正确对待和处理人与社会的关系,维护社会秩序,完善社会功能,实现社会公平,保护个人权益。正确对待和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诚实守信、平等友爱,与人为善、尊重差异。因此,建设和谐文化已成为大势所趋,人心所向。
第四篇:2014中小学中高级教师第一次作业答案
中小学中高级教师思考题第一次作业:
5.请结合自身的教育教学经验阐述一下新型课程文化都有哪些特质
1.合作文化
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完整的个体,促进个体的发展需要多人合作才能实现。新课程强调一种共建、合作、共享的课程文化。专家、教师、学生及其家长、社会人士都是合作共同体的一分子,应尽可能保证他们之间有合作的机会。
2.对话文化
从课程制定的层面来看,新课改中的对话文化就是强调课程的民主性。从教学层面来看,对话文化体现在“教”与“学”的交互作用的活动中,指师生之间通过有效语言和其他方式,运用合理协调方式形成共识。
3.探究文化
(1)课程设计的共同原则是:以学生的学习态度、能力培养为主线,精选对终生学习与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基础技能,努力将教育内容与学生生活、社会发展相联系。
(2)课程实施过程中情境的探究。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通过多种途径和形式与学生进行感情交流与心理沟通,以融洽师生关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3)课程教学中的探究性学习,也称为研究性学习。要求教师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探究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与掌握基础知识和技能、思想方法,获得广泛的活动经验。
6.试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相关教师职业的相关规定。
在《教育法》第四章“教师和其他教育工作者”,明确规定了教师的权利和义务,明确了教师的教书育人天职,即“教师享有法律规定的权利,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同时明确“国家保护教师的合法权益,改善教师的工作条件和生活条件,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教师的工资报酬、福利待遇,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办理。”对于教师的专业技术职业认定,《教育法》规定“国家实行教师资格、职务、聘任制度,通过考核、奖励、培养和培训,提高教师素质,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同时,也关注到学校的其他教育工作者,规定“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中的管理人员,实行教育职员制度。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中的教学辅助人员和其他专业技术人员,实行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度。”
第五篇:2012黑龙江省高校中高级继续教育作业题答案(500字)
三、论述教学方式方法改革的新思维?
改革教学方式方法,注重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
1、确立教学方法改革的主体即把教学改革的主动权、自主权交给广大教师,让改革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完成由外而内的改革转变。
2、建立或确立教学方法改革理论,教学方法改革理论既是教学方法改革的前提与基础,也是教学方法改革的行动指导。
3、构建新教学方法的框架,作为高校必须拿出新教学方法的框架,强化学校在教学方法改革中的导向作用。允许部分有能力、有水平,对教学方法改革有一定研究且实际教学效果比较好的教师自主设计教学方法改革方案。
4、建立教学方法改革服务体系,普遍开展高校教学方法改革是一项比较复杂的教学改革工程,学校教学方法改革服务体系为院(系)改革提供理论与实践服务,包括编印教学方法改革研究资料、现场指导教学方法改革、举行教学方法观摩活动、开展教师与学生的教学方法改革交流活动等等。
5、建立教学方法改革评价体系,6、建立教学方法改革的激励机制,教学方法改革的激励机制应该从尊重教师的劳动、劳动成果出发,从教师的关心出发,包括职称晋升、评奖评优等优先考虑投入教学改革的教师,为积极投身教学方法改革的教师带去实惠,提高这些教师的声誉和地位。
四激励教师进行课程改革与创新的对策其中基本的几个方面:
(一)优化教学工作中的薪酬分配体制
根据高校教师的个体差异,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制定出有利于激励教师提高教学研究、进行课程改革与创新的薪酬制度。本着效率优先、多劳多得的分配原则,适当的拉开薪酬的距离,建立切实有效、相对浮动的绩效薪酬体系。其次,在用于奖励的绩效薪酬的发放上还要体现时效性,用于奖励的绩效薪酬的发放时间还要注意与工作成果同步,体现时效性和灵活性。
(二)完善考核评价体系
在职称的评定上,打破以往的一次评定,终身享用的职称评审制度,打破以往的论资排辈传统。在量化考核上,高校应调整以往的片面的、不合理的评价理念、模式和方法。既要关注教师显性的工作成就,也要重视教师隐性的工作过程。
(三)高校要为教师课程改革与创新提供一个学习、发展的平台
教师对教学内容、过程等进行研究和创新,成为课程改革的研究者和创造者。不能让外在因素成为教师知识更新的绊脚石,影响学校课程改革与创新工作的步伐。
(四)高校管理者的重视是课程改革与创新得以实施的有力保证
对于课程改革与创新,高校领导要给予高度重视,因此,高校管理者的重视是课程改革与创新得以实施的有力保证。
五、试论国外教师考核制度对我国教师专业发展的启示?
我国高校在科研成果的考核评价指标中,规定每个教师不仅要发表一定数量的论文,还要在指定的国家级、省部级期刊上发表,实质上是存在量的规定,没有根本性质的要求。同时,在教师评价体系中的三个主要具体评价指标,科学研究成果、学术论文、教学工作量的评价方面,只重视结果不重视过程,只重视量的多少不重视质的高低。在这种考核体系导引下,教师为达到评职称、晋升等标准,大量发表学术论文,必然导致同一教师在短时间内发表大量论文的现象在大学里普遍出现。这样形成的论文不仅没有质量的保证,还往往对高校的学术风气产生极坏的影响,近年来不断出现的学术造假就是一个很深刻的教训。因此,高校应该变通考核评价体系,借鉴美国高校的做法,从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三方面来进行全方位、多角度、有重点的相对评价。更多的尝试运用目标管理评价考核模式,使得高校教师的专业发展目标与所在院校的整体发展目标保持一致,使评价考核真正起到促发展的作用。此外,通过一定程度的弹性评价考核来弥补评价规定本身的不足,推动教师专业发展的持续性和衔接性。
六、试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
从中国高校当前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探索看,以下几种方式比较切实可行:
(一)专业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
专业教育中应及时贯彻成才教育、乐活理念、合理就业理念是解决大学生就业心理焦虑的重要途径。
(二)通识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结合
自我认识的深入、生命意义的探寻、个性的优化、情绪的化解都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内容。通识教育是贯彻全人教育理念、注重人文素质与科学素质协调发展的一种教育形式。当前,通识教育的内容与心理健康教育设定的积极心理目标具有很大的契合度。
(三)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
目前,高校从事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地人员存在很大的交叉性。从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党委、团委、学生辅导员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积极作用能被有效地整合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
(四)心理咨询与朋辈心理辅导的结合
心理咨询与辅导是目前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形式。朋辈心理辅导是当前很多高校正在开展一种新的心理健康教育形式。是协助和心理支持以及信息沟通的作用,不同于专业的心理咨询和危机干预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