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4年黑龙江省继续教育第一次作业(牛版)
2014年第一次作业
3.社会思潮对高等教育功能释放的影响?
答:社会思潮会放大高等教育的某些功能,遮蔽某些高等教育功能:
(一)神学与传统大学为教会服务功能:中世纪时代基督教会是占统治地位的组织,其核心是神学。教会的教义是大学的基本原则,教会的通用语也是大学的通用语,经院哲学支配着探究学问的方法,发展到极致使大学教育匍匐在神学的脚下,成为神学的奴婢。大学培养专业人员,保存、传递人类文化的功能都被隐没了,剩下只是为教会服务的功能。
(二)启蒙思想与高等教育文化功能的发挥:德国启蒙思想家影响和改造了德国的大学,使大学不仅具有了培养人才的使命,也具有了发展科学的使命。学术自由、注重科学研究、注重现代科学和哲学等成为现代大学特征。从此以后,高等教育不仅兼具保存、传播人类文化的功能,与其他教育相比,它创造文化、发展文化的功能更突出。
(三)经济学思潮与高等教育经济功能的放大:20世纪经济学思潮渗透到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各国高等教育越来越多地卷入国家经济的发展。这夸张了高等教育的经济功能,在一定程度上掩蔽甚至抑制了高等教育的文化功能,使大学沦为商品经济的一部分,丧失了大学“学术自由”和作为民族精神文化生活典范的品格。
4.试述高校课改中存在的“四风”问题及其解决对策?
答:一些不正之风正充斥课改内部,我们把它们归结为“四风”:
(一)警惕课改的形式主义:当课改的内在动力不足时,为了迎合或讨好上级,势必会选择做那些表面文章,做形式大于内容的事情,其结果也必然使课改出现“夹生饭”。教育应该以此为戒,让形式主义远离课改,远离教育。
(二)警惕课改的盲目拿来主义:拿来主义盲目照搬,一味模仿,不知变通。只关注经验本身,而忽略了经验背后的核心精神,忽略了对自身的实际情况的研究,在学习别人的过程中迷失了自我。盲目拿来主义的结果是,好的经验却学得四不像或者水土不服。
(三)警惕课改的盲目跃进之风:课改推进也要快,快速启动,快出成果,“快”让课改蒙上了一层浮躁之风。课改不是一场运动,“慢”实际上是一种“快”。课改需要强力推进,更需要脚踏实地,不浮躁、不功利,刹住课改的跃进之风,才会走得更远,更从容。
(四)警惕课改的盲目创新之风:盲目创新却正在扼杀着课改,不少学校盲目自信,自命不凡,常常把模仿当创新。课改拒绝伪创新,更不能陷入创新的泥沼,在创新中迷失方向。当你执着于创新的时候,请回过头来看一看教育的原点和学习的本质。
5.教学资源的精品意识和共享意识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答:教学资源的精品意识的内容:从教学主体来说,按照专业设置、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的要求,整合教学团队的集体力量,发挥教学主体的科研特长,设计教学内容,推动团队授课。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改革来说,教学资源建设的精品意识还应当注重探索教材建设、课程设计、团队教学、教学信息化的系统探索,为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和研究型学习提供可靠的品质保障。从教学平台建设看,突破教室为授课主要场所、固定上课时间的传统教学方式成为教学方式变化的新趋势。
教学资源的共享意识的内容:从教学资源共享意识看,高校应强化资源共享意识。共享意识要求教学资源的优化首先要有拿来的精神,国外大学的公开课在网络上的免费开放,教育部
推出的精品课程网站、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将中国高校的名师、精品课的教学资源公开化,使得学习者可以通过网络学习国内外大学名校名师的课程。教学资源共享意识还要求高校教学改革的教学资源建设必须要在精品建设的基础上,将优质的教学资源推出去,形成品牌效应。教学资源的共享还应当进一步突出学习范围的社会化。
6.高校课改对教师教学能力提出了那些挑战,面对这些挑战,如何着力提升高校教师的教学能力来深化课程改革?
答:
(一)高校课程改革对教师教学能力提出的挑战:课程改革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新的挑战:1.课程体系的设计对教师教学能力的挑战。2.教学方式的变革对教师教学能力的挑战。
3.学习方式的变革对教师教学能力的挑战。
(二)着力提升教师教学能力深化课程改革:1.转变教学理念,重塑教师角色。首先要转变教学理念,重塑教师角色。其次,教师要根据课程改革的要求,不断提升教学能力。2.发挥教师在课程改革中的主观能动性。必须正确定位教师的角色与地位,充分调动教师在课程改革中的主体地位,在课程设计、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等环节给予了教师更多的自由空间,使教师能够在改革中真正找到自己主人翁的位置。3.重视教师的培训与发展,提升教师课程改革的参与能力。要制定合理的教师培养发展计划,根据课程改革的要求向老师们提供在国内外知名学校进行在职短期或长期深造、培训、发展的机会,以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及教师课程改革的参与能力。4.改革考评制度促发教师课程改革的主体意识。要健全学校的评估、考评机制,促使教师积极参与课程改革。
第二篇:第一次继续教育作业
侯兴龙继续教育作业
新课程理念下的创新教学设计-初中语文第一次作业
一、《谈骨气》的教学设计中,您认为哪些内容最能够体现新课程标准的精神?为什么?
答:《谈骨气》的教学设计中,我个人认为以下几个环节内容最能够体现新课程标准的精神:
1.师生分享搜集所得的材料。这一环节充分肯定学生获取信息和筛选信息的能力,既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体现课外学习方法的指导。
2.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 必须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主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要,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当学生接触课文时,应鼓励他们选用自己认为最有效的方式来阅读。课堂上,有默读的,有边自读边旁批的,也有互相交流上网查询相关资料的,有分角色朗读的,还有运用参考书进行合作探究的……整个课堂气氛会十分活跃,学生在这种轻松愉快的环境下,更能读出自己独特的见解,从而充分体现新课程标准的精神。
3.教学中渗透的课外拓展。所选择的课外拓展练习题,不仅尊重了课本需求,更尊重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真正体现了新课程标准中语文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它让学生更容易理解文本,同时也
学会了在生活中运用文本。
总之,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是语文教学的核心,阅读教学能将学生主体作用体现出来。阅读教学就是学生读,让学生感知、感悟、尝试,不要用老师的分析去代替学生的理解,变被动的接受性的学习为主动的探究性的学习。要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给学生独立学习、思考和实践的时间,在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能力。教师在阅读过程中通过对比阅读、互相讨论、全班交流来指导学生区别记叙文中的记叙与议论文中的记叙的不同,突破重点与难点,引导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看法,允许他们有不同的想法,尊重学生独特的体验。从多个方面来说,此次教学设计尊重了新课程标准也运用了新课程标准。
二、试从教师指导学生阅读的角度,比较《社戏》教学设计与《孔乙己》教学设计的异同点。
答: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有着核心的作用,因此,教师对阅读教学也是费尽心机,其目的都是为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在阅读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体现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社戏》《孔已己》两篇文章则从两个教学层面体现了不同教师的不同阅读教学。其中给我感触最深的是《社戏》按照常规的阅读教学模式——整体感知再精度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有所创新:本文课题是 ‚社戏‛,是否该把下面这些内容删去?为什么?通过这个问题又打断了以往的常规模式教学;《孔已己》则是围绕孔乙己这个人的各个方面的分析思考实现教
师与学生的对话,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精神,不是用老师的思想去引领学生的思想,而是让学生在与老师和同学的对话中有了自己的思考。
从新课标三维目标实现的过程来看,《社戏》教学设计与《孔乙己》教学设计有四点不同之处:
1.知识掌握过程不同:
《社戏》是先整体感知文章主要内容,再来分析课文当中所蕴含的‚美‛。在第一课时,教师带领大家整理了文章内容,第二课时则开始分析文章中的自然美、人性美和情感美,从而使学生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感受文章里赋予的美。而《孔已己》中教师主要是抓住课文中人物的几个片断,从外貌、动作、语言等方面入手,把握人物的性格和小说的深刻思想内涵。
2.学习技能掌握过程不同:
《社戏》中有阅读方法的指导,比如说,工具书的运用,文章整体脉络的梳理。而《孔乙己》则没有,直接进行着师生间的对话,在对话中培养学生的阅读技能。
3.过程方法不同:
《社戏》中将阅读引向整体,通过整体感知来领悟文章所蕴含的美,而《孔已己》则强调局部,通过文章部分中的重点词句来展开对话,掌握文章的思想。《社戏》的阅读教学中加入了课外材料的拓展,通过课外材料的阅读来辅佐本课的阅读教学;而《孔乙己》中主要是采用问题引领法来实现思想价值的引领。
4.情感与价值观的培养不同:
《社戏》中培养了学生感知‚美‛的能力,《孔乙己》主要是让学生了解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与弊端,主要是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之深。
初中语文新课程课堂教学的优化策略第一次作业
一、多层分配话语权怎样落实?小组合作学习是大家所认可的学习方式,但也是大家都知道的难以落实的一个问题。这涉及到一个课堂管理的问题,大家可多做研究,此处不加以深述。您的有效措施是:
答:课堂教学的实现主要借助言语来实现,是师生双方进行对话和交往的过程,因此教师和学生都具有支配课堂教学话语的权力,即通过言说对课堂教学过程进行控制或支配。在传统课程中,教师独享课堂话语权,学生则处于‚失语‛状态。在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必须改变教学观念,还学生课堂话语权,让学生和教师实现同时拥有话语权,创建充满生命性和主体性的新课堂,实现互动、双向、建设性与创造性共存的师生对话,让课堂成为师生平等交流的平台。
1.促进课程类型多元化。新课程打破了原有单一的、学科课程一统天下的课程形态,要求从尊重学生的爱好,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的角度出发,增加活动课程、核心课程的比例,广泛重视选修课程。随着‚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的广泛开发和使用,教师也有机会由课程的实施者成为课程编制的参与者,具有充分发表自己主张 的领地和空间,为学生的课堂主体意识回归提供了有利条件。
2.实现教学主体意识的回归。在新课程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用自己的视野去思考、感悟教育生活及其与社会的相互关系,对现实的教育现象进行批判性的研究工作,并在课堂中将‚我思‛、‚我感‛,大胆地表达出来并与学生共同分享,从而激活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学生的思想、观念、主张在课堂中有机会得到展现,身心得到和谐发展。
3.重建课堂话语生态。在新课程背景下,学生关系不再是‚主─—客‛关系,而是‚主─—主‛关系,师生之间的课堂交流也由原来的‚师—→生‛单向交流变为‚师 ←→生‛双向互动。在这样的关系下,学生的学习不仅是知识的接受过程,而且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表达见解的过程,师生双方都有发言权,都有独立思考的空间。要真正实现话语生态,还需要教师做到:(1)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善于倾听学生的意见;(2)平等待人,对所有学生都能一视同仁;(3)多层面交流,交流的内容不仅停留在认知领域,还应有意识地多向情感领域渗透;(4)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善于营造平等对话的课堂氛围,在师生的互动性活动中尽量增加学生言说时间。只有这样,教师话语、学生话语、专家话语(权威话语)才能共存,课堂才能真正成为师生共享知识、感情共鸣的场所,真正实现课堂话语生态的良性发展。
当前,我校正在推广实施‚杜郎口模式‛实验教学,在课堂教学中,很多教学任务都是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来完成。下面结合本人教学
实践就小组合作学习课堂管理谈点体会:
(一)小组成员的培训与管理
1.加强小组长的选拔培训。使每个小组长都要明确自己的角色:(1)是小组的带头人;(2)是小组合作合作学习的组织者;(3)是实施合作学习的指挥者;(4)是小组成果学习质量的验收员。
2.加强学习小组各成员的培训。培养一支具有较高素质的团队,在课堂上每个队员都要自觉参与,把合作学习作为一种习惯,变成自己的自发行动:(1)自觉准备学习用具;(2)自觉接受小组长分配的学习任务;(3)自觉地完成学案中最基本的学习任务;(4)自觉地与同学合作交流;(5)自觉地进行反思。
(二)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及措施
1.学习任务的分配。当每个学案发下来后,教师就要向学生说明:学习的内容和目标,小组完成的内容是什么,个人完成的内容是什么,引导学生在认真阅读课本内容的基础上来成学案中的内容要求。
2.组内合作学习。小组中每个成员在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中会有不同的发展,并有不少的困难,那么在帮扶对子中,共同学习,互相帮助,并且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互相交流,小组成员各司其职,各尽所能,在互帮中有所提高,在互帮中更加完善、严谨。
3.小组学习成果展示。组织学习小组之间的学习成果展示,注意了解每个学习小组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的掌握情况,对每个小组提出的疑问,可以请其他小组合作解决方案。针对毎个小组代表的成果展示,老师及其他同学共同分析,做出判断,共同切磋,共同分享,纠正错
误,优化组合,变成全体共同的学习成果。
(三)小组合作学习的要求
1.小组合作学习应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进行。
2.要保证自主学习与交流的时间。
3.教师的点拨要精辟。
(四)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评价
1.可从合作技巧、合作效果、进步的程度这几个方面对小组或个人进行评价;
2.可从每个人课堂参与方式及参与程度进行对小组或个人进行评价;
3.评价的方式可分层次进行:(1)学生的自我评价;(2)小组成员的相互评价;(3)小组长对组员的评价;(4)小组之间的评价;(5)老师对小组或个人的评价。
4.评价的语言要真诚。
二、探究性阅读要求教师必须打破“讲读”模式,把阅读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保证学生在 40 分钟的课堂上有足够的时间进行读书和思考。“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那么有关阅读的训练什么时候完成?读和练二者怎样结合起来?你的见解是:
答:《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这就决定了学习语文的过程是自主学习的过程,教师则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那么,阅读就应成为
学生的自主性阅读。
自主性阅读是针对‚他主性阅读‛的流弊提出来的。其理论依据,新课标已昭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此,教师必须打破‚讲读‛模式,把阅读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保证学生在40分钟的课堂上有足够的时间进行读书和思考。学生通过读书,才会发现问题,知道哪些问题已弄懂,哪些问题没弄懂,从而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对于问题,教师不必急于分析、解答,马上进入讨论中,而应让学生带着问题再进行阅读,‚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就是强调要让学生多读书。特别是有些课文,采用以读代讲的方法教学效果很佳,如写景抒情类散文《济南的冬天》、《春》等教学中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可个人读、小组读、全班读、教师范读等,让学生通过感情朗读,把自己融入大自然中,犹如亲临其境,使文中的一幅幅生机盎然的画面跃然呈现在眼前。
在强化‚阅读自主‛‚阅读个性‛之后,再去学会‚切磋、琢磨、交流‛的探究性阅读。这样才符合中学生由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规律,才符合事物由量变到质变的发展规律。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的教学建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探究性阅读就是对这一原则的的贯彻和运用。
那么开展探究性阅读是不是说就要完全摒弃课文的讲析和阅读训练呢?笔者认为:训练是不可或缺的,必须做到读和练有机结合。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这其实是对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堂课40分钟,这是一个钢性结构,教师应本着‚浓缩是精华‛的原则来组织课堂教学。语文课无须每节都逐句逐段地去详细分析,但必须能抓住重点、难点、疑点指导学生自己读懂课文。要多读少讲,以读带讲,以讲促读,读讲结合。注重积累,巧妙引导,适时点拨,内化语言,导而弗牵,先放后扶。具体操作时,就是在追问中把阅读探究引向深入。老师给出问题,学生讨论后回答,当学生的答案已明确并有了新意,老师及时追问新问题,把阅读探究引向了深入。学生有了自己的阅读体验、人生经历等个性化的解读后,思维已箭在弦上,往往能脱口而出,学生的自主阅读也有了创新。
新课程培训——课堂教学第一次作业
一、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情况,谈谈你是怎样从有效教学走向优质教学的?
答:‚有效教学‛是我们对教学的基本要求,而‚优质教学‛才是我们真正的追求目标,在语文教学中要从有效教学走向优质教学,我认为必须要做到:
1.创建和谐的课堂气氛
教师应善于运用一些策略,创建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感觉到老师对自己的重视;能够准确而优雅的运用语言,与学生能够良好的
沟通,能够顺畅地和学生进行信息、情感的交流。语言富于启发性。启发是有条件的,就事论事、照本宣科,是谈不上启发的。通过教学实践,自己深刻地领悟到只有对教材有深刻、独到见解,并对自己要讲的一切都烂熟于心,才能在课堂上拥有可供发挥能动性的自由度,真正做到游刃有余,指点有方,循循善诱,从而使课堂散发出‚磁‛性与魅力。我有这样的体会:凡是没有认真准备的课,总是上得很蹩脚,走出教室后常会怅然若失。
2.转变教学观念
教学从本质上说是一种‚沟通‛与‚合作‛的活动,因此,教学可以被理解为一种语言性沟通或语言性活动,其中‚对话‛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特点。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只有放下教师的架子,把自己当作学生的伙伴,孩子的挚友,走进少年的内心世界,洞察他们的喜怒哀乐,体悟他们的情感体验,才有平等对话的基础,才能真正尊重学生、善待学生,才能建立平等的、双向的交流与合作的新型师生关系,使课堂教学焕发出活力。初中学生最讨厌那种大学教授式的滔滔不绝,反之对那种风趣幽默、童心未泯的教师则赞赏有加。对‚满堂灌‛的教师只能嗤之以鼻,以‚恹恹欲睡‛回应。
3.加强课堂管理
在时间管理上,坚持时间效益观,最大限度地减少时间的损耗;把握最佳时域,优化教学过程;保持适度信息,提高知识的有效性,并提高学生的专注率。课前演讲不得超时过多;各合作学习小组展示的不能都是重复的内容;范读的学生要事先认真准备;哪些同学回答
什么样的问题,都要预设做到心中有数;讨论问题的时间和气氛要掌握在可控范围;课堂的进程与节奏要适度;学生的情绪与注意力要得到充分调动。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4.提高教学技能
我们作为一个教师,跟其他专家不一样,需要各方面的知识,一个知识面不广的教师很难真正给学生以人格的感召。教师要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做一个知识渊博型的教师。‚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这是当今我国众多优秀教师的成长道路。我们只有从古今中外的一切文明成果中汲取营养,才能成为学者,成为能师。同时我们要热爱生活,热爱教育,热爱学生,更热衷于学习。以往的学习中我可能更偏向于学习那些优秀教师的教育教学方面的实践经验,对新课程,新理念的钻研比较少,就是觉得这些理论比较枯燥,无法把它与教育教学实践联系起来,这也导致了我的教学停滞不前,教育不得法,我想,以后我要多读书,多向领导、老师们请教,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交换后带来了思维的碰撞,智慧的生成。
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要博览群书,博采众长,经常反思,不断积累,力争使自己走向‚优质教学‛,进入‚见解深刻、独具慧眼、旁征博引、循循善诱、充满智慧、精益求精‛的境界。
二、结合自己一堂课的教学设计和反思来说明预设和生成的关系。
答:1.用预设让学生享受精彩课堂的愉悦
语文教学的特点告诉我们,语文课堂教学的内容存在着相当的不可预测性和不确定性。因此,教学切入点的选择、重点的把握以及难点的确定都应该符合教学实际,即应该是现时的、真实的和灵活的,是在教师引导和组织下动态生成的。例如本人在教学《口技》一文的最后一个环节时,原先教学设计中有一道思考题是:文章开头已交代‚一人一桌一椅一抚尺‛,文末又说‚一人一桌一椅一抚尺‛,这有什么用意。问题抛出后,学生发言热烈,但就是答不到点子上。我立刻意识到问题的难度大了些,就降低难度换了问法:
师:文章开头和文末都说到‚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用到了什么修辞手法?
生:反复
师:用反复修辞手法的目的一般是什么? 生:强调某种意思或突出某种感情。师:那这里强调的什么意思? 生:道具的简单。
师:道具简单而摸拟的声音不简单,从而突出了什么? 生:口技艺术的精湛。
师:那么,文末再次交代屏障中仅‚一人一桌一椅一抚尺‛,的用意是什么?
生:用意是突出表演口技的人技术精湛高超。
这样及时调整,帮助学生‚拨开云雾‛,顺利完成了预定的教学任务。
2.用生成让学生感受‚跨越雷池‛的愉悦
教师要努力构建一种开放、和谐、愉快的,使学生的主体意识得到真正凸现的新型的学习环境, 生成动态资源,为学生创造一个学习知识的平台,唤起学生学习的动机,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从而让学生能在课堂上不断生成促进课堂发展的教学资源。例如本人在教学《孔乙己》时,我让学生自己改编创作演课本剧,没想到有一组学生组织了模拟审判,学生简单地做如下演示:法官一名;被告丁举人;原告孔乙己;双方律师各一名。双方进行辩论:孔乙己偷书该不该打,丁举人有没有罪。通过辩论,学生们明白了孔乙己为了自己的生活而偷,可见只是小偷,不该遭受丁举人如此摧残,但他毕竟好喝懒做,而且偷窃。审理认为应该判丁举人重罪,对孔乙己予以一定的同情。这样的教学,学生印象很深。
3.让预设与生成幻化出学生创造的快乐。提升教育智慧,捕捉动态资源,‚教学就是即席创作。‛当课堂上出现动态教学资源信息时,教师的第一反应应该是辨识其价值,去伪存真,并做出教学决策:是否有用?何时使用?怎样使用?继而确认资源特点,取其精义,并将之融入教学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具有较强的资源识别力,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智慧。例如:一次我准备讲琦君的散文《下雨天,真好》,一走进教室,只见同学们头发上、衣襟上、课桌上、地面上到处是星星点点的雪,一张张红朴朴的脸上还洋溢着打雪仗的兴奋,老师知道他们的魂被雪勾去了。我转念一想,何必强扭着大家在这大雪纷飞的冬日去感受那多姿多彩的雨天情趣呢,于是,干脆放下课本,组织学生
用‚雪‛组词,说出古诗词中描写雪的名句,观察、描述雪,说出雪的象征意义,布臵作业围绕雪作文。课堂的每一个环节都与雪有关,学生在老师的组织引导下完成了一次对自我知识储备的检阅,体验了围绕一个主题学习语文的过程,课堂教学效果出奇的好。
总之,预设和生成是辩证的对立统一体,两者是相互依存的,如果没有高质量的预设,就不可能有十分精彩的生成;反之,如果不重视生成,那么预设必然是僵化的,缺乏生命活力的。我们认为:只有预设与生成并重,课堂才能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精彩。
教师职业道德第一次作业
一、教师职业道德的主要特点有哪些? 答:教师职业道德的特点包括以下五点:
1.教育性:教师职业道德有明确的育人指向性,以学生为教育对象,以培养造就学生健全人格和高尚品德为目的,在工作岗位上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这不同于司机的职业道德(为了行车安全而不是为了教育行人),或售货员的职业道德(为了更好地销售商品而不是为了教育顾客),等等。
2.示范性:教师的高尚言行、完美品德,是学生直接模仿和接受感化的来源。学高人之师,德高人之范。‚长大后我就成了你‛,唱出了教师正确思想、模范言行、完善人格,对学生成长的示范导向作用。这种示范与效仿的关系,不同于售货员的优质服务使得顾客满意,演员的高超技艺深受观众赞赏,等等,因为前者的行为,目的不在示
范;后者的反应,也不在于学习、效法。
3.创造性:教师职业直接服务于一个个性格、教养、志趣、心理、体魄各不相同的学生,要了解他们,开发他们的潜能,预测他们的发展,就必须因材施教,因人而异地付出创造性劳动。这样的劳动,没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做保证,是不可能达到预期目的的。
4.社会性:教师的职业要求是培养‚四有‛新人,产品是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人才,是新一代高素质的优秀公民。教师劳动的意义,不仅在于按照明天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来塑造人才,还在于明天的社会经济发展必将由今天所培养的一代公民去实现。教师这个职业,不仅与社会经济发展密切相关,而且与国家民族的未来命运密切相关。5.无私性:教师职业的特点之一,是它的非计时性和非计件性。教师不可能按8小时工作制上班,也不可能限质限量地计算产品成果。教师付出的往往不仅是青春年华,甚至是毕生心血。终身从事教育工作的人,固然应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利,但他往往更注重自觉地尽义务、作奉献。人们常常将教师比喻成为蜡烛,照亮别人,耗尽自己;或者比喻成为船夫,把学生从无知的此岸摆渡到有知的彼岸;或者比喻成为落花,‚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总之,正如李岚清同志所说:‚教师这个词的本质含义我想就是‘奉献’两个字。如果丢了奉献,那就不能称其为教师。‛无私奉献,是教师职业道德的特点之一。
二、教师仁慈的主要教育意义有哪些
答:教师的职业生活中所有的人际关系都需要用公正与仁慈两项原则去处理。对教师来说,能否做到对人仁慈,尤其是对学生做到仁慈施教,是一个关系到教育工作成败的关键性伦理课题。教师仁慈的意义大体上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职业自由感
这一意义主要是针对教师而言的。由于仁慈具有的超越性,一个能够真正做到对人仁慈的教师,实际上就是一个在道德、业务上达到了某种自由境界的教师。仁慈会使他在工作环境中左右逢源、游刃有余。同时,当教师真正践行仁慈原则时,他也必然会体验职业的自由与人生的意义。自由感是教师的本质力量的表现,只有具有自由感,教师工作才是充满乐趣的。所以,仁慈德性能够增强教师的职业自信,使之发现自己的职业意义,以更大的热情投身教育事业。
2.对学生而言,教师的仁慈意义更为重大。具体表现为动机作用、榜样效应和心理健康功能三个方面。(1)动机作用
动机作用主要是说教师的仁慈或者师爱会以积极的情感为中介影响教育对象,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鼓励他们的道德成长。在生活中,师爱对学生的激励使学生成长的例子比比皆是。据说杜鲁门总统的成功就与赢得英文教师布朗小姐的爱吻有关。在实验研究方面我们只要以皮格马利翁效应为例说明即可。罗森塔尔和雅各布森的实验报告证明,教师对学生的友善、亲近和期望对学生的智力发展、学业成绩等等都有着十分明显和积极的影响。
(2)榜样效应
正如只有教师的公正才能教育出公正的学生一样,也只有教师的仁慈才能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教师的仁慈,无论是对学生,还是对同事、对他人的仁慈态度对学生的仁慈品性的养成都具有重要意义。教育公正让学生学会公平、正直、刚正不阿、遵守法度的品质;通过教师的仁慈,学生则能够体验伦理生活的全面和技巧,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对人的信任与关怀品质,对人的友善、慷慨和宽恕等等。(3)心理健康功能
在学生眼中,教师是神圣的——他既是成人社会的代表,也是是非善恶的标准。所以教师的一言一行学生都十分在意。过于严厉的教师往往会使学生面临不必要的心理压力,造成心理疾患;过于放纵的教师又会使学生失去必要的控制能力的学习机会,形成社会性发展上的错觉,也不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所以,实行真正的教育仁慈有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
我国台湾的著名作家三毛曾经患有严重的自闭症时间长达7年——不肯上学,害怕所有人,因而不愿与外界接触。起因即是初中二年级时因为成绩不佳一个数学教师在她的眼上画了两个‚鸭蛋‛,当众出丑。有人认为这一心理疾患还是她后来自杀身亡、英年早逝的主要原因之一。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一句名言:‚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所以,教师的仁慈实际上是学生一生成败和整个教育事业成败的一个关键性因素。
教师的仁慈从某种意义上会超越心理健康层面。按照后现代主义代表人物米歇尔〃福科的观点,现代社会是一个知识和权力结合摆布个体的社会。在现实的社会和学校生活中,不正常往往不是你错了,而是你未达到一定的标准。因此规训与惩罚就成为压迫人的一种手段。由于这一权力系统的存在,即使我们认为正常的东西往往也构成了对于个体的压抑。因此,以一种宽容、仁慈的态度对待学生、对待一切人,就成为一种当代社会必须认真对待的抉择。从这一意义上说,仁慈具有更广泛的时代意义。
第三篇:2014年黑龙江省继续教育(中职中师)中高级第一次作业答案
中等职业学校(中师)教师思考题第一次作业:(中高级职称学员答3、4、5、6题)
3.中等职业学校混合式学习教学设计的元素有哪些?
1、教材。包括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等。教学设计者首先要明确教材中每一章节、每一课时的教学目标,主要教学内容和应强调的教学重点难点,然后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取最适合学生的信息传递方式。
2、技术平台。网络教育平台是混合式学习必不可少的技术支持基础,选择一款能够管理各种学习内容的管理系统对开展混合式学习及其重要。
3、界面设置。良好的界面应该具有简洁、直观、美观、便捷、符合学习者认知规律等特点,方便学生操作和对知识点的查找。
4、平台管理。对网络教育平台的设置和管理包括对访客注册、认证、登陆设置、不同元素的排序、平台模块的管理、课程设置、插件使用、权限设置等相关活动的设置和管理。
5、资源支持。资源支持除了网络教育平台及其在教学设计中所使用的教学媒体元素,也包括课堂教学中的教师、同学或通过 Email 和实时聊天系统接触到的指导教师、管理员和其他学习帮助者。
6、评估。评估是对混合式学习课程的设计效果和学生学习效果的测量。
4.请结合工作实际,论述自己对英国中等职业教育创业教育内涵的理解
答: 创业教育是指依据社会需要和个性特点,有目的、有步骤地对职校生进行 创业意识、创业心理、创业知识和能力、创业思路、策略等的教育,以提高学生 创业综合素质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实践。其目的是为国家和地方培养适应各种 需要的创造性人才,为职校生的择业、就业、创业奠定基础,从而实现国家和地方对中、高级技术人才的合理 配置,使他们有效地为经济建设服务。创业教育适应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且为合理 配置人力资源,缓解社会压力提供了条件。要充分发挥创业教育的社会发展功能,我们必须 进行就业指导,为创业教育提供设置专业,调整专业结构,培养人才规格及人才素质 要求的依据。职业指导和创业教育是一项综合工程,它既包括转变观念,更新教育 思想,改变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及习惯;还包括职业指导的理论基础、教育思想、指导效 用、指导原则、指导方法、途径等;也包括创业教育的理论基础、原则、方法、模式、途径、价值等一系列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强调系统性、综合性、实践性是本 课题的重要特征。
5.简述职业教育制度的内涵。
职业教育制度是指人们自觉制定的并要求社会成员共同遵守的职业教育活动的规范体系,是调整职业教育实施机构与其他利益相关者之间,以及职业教育机构内部各种关系的中介,是确保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证,是制约职业教育发展的极为重要因素。
职业教育制度是一套规范体系,它具有自觉创造性、公开性、规范性以及相对稳定性等特征。规范告诉人们应该做什么或不应该做什么,有什么权利又有什么责任。这是制度的本质特征之一。在得到社会成员普遍认同的前提下,它同时又要求社会相关成员共同遵守;尽管制度的设计和选择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必然性,然而同时它又具有可选择性、可改造性和可设计性等自觉创造性的一面;它是公开的,又具有相对稳定性,不能朝令夕改。
作为一种中介,职业教育制度调整着职业教育实施机构与其他利益相关者之间,以及职业教育机构内部的各种关系。职业教育制度通过调整各种关系而发挥其作用。从根本上说,任何教育制度的设计和创造最终是为社会培养各级各类人才服务的。职业教育制度是确保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证,是职业教育制度区别于一般意义上制度和教育制度的又一个重要属性。
6.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你对建构主义核心观点的看法。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核心观点
建构主义作为一种学习理论出现时,它实际是融合了各种建构主义关于学习的论述,它试图化解各种建构主义观点中存在的分歧,以一种互为补充、整合的视角对待这些观点,对学习的特征给予全面的刻画。
(一)知识的建构性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人是通过建构自我的知识而进行学习的。一方面,学习者学习具有主动性,是学习者自己去建构自己的理解。另一方面,新的学习必须依靠现有的理解。
(二)学习的情境性
建构主义强调知识的建构性,而知识的建构可通过两种途径得以促进。其中第一种途径是情境化的实践活动。传统的教学观念认为,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来的概括化的知识应该是学习的核心内容。但实际情况是,学生很难将学习到的概括化的知识运用到千变万化的情境中,往往学习到的是惰性的知识。
(三)学习的社会互动性
促进知识的建构的另一途径就是学习者之间的社会性的互动。建构主义者佩伯特认为,在学习者有意识地参与建构公共实体(public entity)情境时,不论这一公共实体是沙滩上的一个沙堡,还是关于宇宙的理论,学习都极其容易发生。
第四篇:2014年黑龙江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作业
高校教师思考题
第一次作业:
(本次作业要求初级职称学员答1、2、3、4题,中高级职称学员答3、4、5、6题)
1.如何实现高等教育的“内涵式发展”?
答:1.以“分类指导、特色发展”引领高等教育结构优化
首先,在设计理念上要明确分类体系和标准的指引性、多元化和适应性。
其次,在具体问题上要格外关注两种分类。一是普通高校与高职院校的分类。二是公办高校与民办高校的分类。
2.以“培养创新人才”实现高等教育培养方式转变
第一,树立多元化的人才质量观进行分类评估。
第二,吸纳多元化的评价主体以体现多方利益诉求。
第三,要通过有效的教育、培训和进修等方式提高高校教师创新教学方式的能力与素质。
3.以“现代大学制度”推动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创新
首先,只有使“学术自由”的观念深入人心,才能正确处理好政府、大学与市场的关系。其次,必须正确处理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的关系。
2.解决我国高等教育功能释放问题的基本策略有那些?
答:高等教育功能的释放,关系着人、经济社会及高等教育自身的发展。要提高高等教育功能的释放效益,就既要提高产品素质,又要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尽可能减少受阻状态,形成优化的体制机制,顾此失彼皆不可。
1.加快经济结构和产业布局调整,提升第三产业水平,增加“功能”释放的机会
2.构建统一的人才公共服务体系,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夯实市场基础
3、健全就业法规并加大执法力度,使毕业生的就业、创业权益得以平等合法实现
4.消除人才流动壁垒,实施岗位管理,促进毕业生在职业发展中实现“人岗匹配”
5.转变高等教育发展的“救急思维”,着力高等教育规划,宏观把握人才的供需关系科学的规划对高等教育发展具有导向作用。
6.深化高校课程及教学的内涵和理念,提升毕业生“就业力”
7.引入“经济手段”,构建人才培养和使用的多元化激励机制。
8.加大工资福利政策向西部、基层的倾斜力度,降低毕业生就业的机会成本
3.社会思潮对高等教育功能释放的影响?
答:
(一)神学与传统大学为教会服务功能
以经院哲学人员与神职为主的大学人员结构、以神学和人文课程为主的大学课程结构无法形成大学的文化功能和政治经济功能,更无法释放高等教育的文化功能和社会政治经济功能,也不能引领社会精神的发展。
(二)启蒙思想与高等教育文化功能的发挥
以托马西乌斯为主的一批德国启蒙思想家,影响和改造了德国的大学,使大学不仅具有了培养人才的使命,也具有了发展科学的使命。受到启蒙思想的影响,高等教育不仅兼具保存、传播人类文化的功能,与其他教育相比,它创造文化、发展文化的功能更突出。
(三)经济学思潮与高等教育经济功能的放大
20世纪经济学成为显学,其思潮逐渐渗透到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教育尤其是与社会发展联系密切的高等教育更受其影响,各个国家的高等教育越来越多地卷入国家经济的发展。
全球化浪潮、绿色环保运动、新保守主义、新权威主义、新资本主义、新理性主义、新自由主义、宗教原教旨主义、极端民族主义等等,彼此混战,相互咬合,形成了一个无形而强有力的巨网,遮蔽或彰显着今日高等教育的功能释放。
4.试述高校课改中存在的“四风”问题及其解决对策?
答:
(一)存在的问题
1、警惕课改的形式主义。这一不正之风大多发生在那些被动执行课改的区域和学校。当课改的内在动力不足时,一方区域也好,一所学校也罢,为了迎合或讨好上级,势必会选择做那些表面文章,做形式大于内容的事情,其结果也必然使课改出现“夹生饭”。
2、警惕课改的盲目拿来主义。这些年,高等教育领域涌现出了不少课改典型,各种经验可谓此消彼长,于是,各地掀起了典型学习之风,但是在学习过程中,有人采取拿来主义,盲目照搬,一味模仿,不知变通。
3、警惕课改的盲目跃进之风。课改需要强力推进,更需要脚踏实地,不浮躁、不功利,刹住课改的跃进之风,才会走得更远,更从容。
4、警惕课改的盲目创新之风。创新成就了课改,而盲目创新却正在扼杀着课改。
(二)解决对策
首先要敢于直面课改的真实现状。课改的真实现状不仅有成绩、成效和成果,还有危险、危机和危情。这不是危言耸听。对于课改,要始终坚持一个原则——过度放大课改的繁荣景象是脑子出了问题,把课改说的一无是处是良知出了问题。
5.教学资源的精品意识和共享意识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答:
(一)教学资源的精品意识
1、从教学主体来说,按照专业设置、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的要求,整合教学团队的集体力量,发挥教学主体的科研特长,设计教学内容,推动团队授课。
2、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改革来说,教学资源建设的精品意识还应当注重探索教材建设、课程设计、团队教学、教学信息化的系统探索,为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和研究型学习提供可靠的品质保障。
3、从教学平台建设看,突破教室为授课主要场所、固定上课时间的传统教学方式成为教学方式变化的新趋势
(二)教学资源的共享意识
教学资源的共享意识,是强调高等学校的教学改革,应当积极利用信息技术发展给高等教育带来的新变化。从教学资源共享意识的突出看,中国高等学校的教学改革应当强化双向的资源共享意识。除此之外,各高校必须要有竞争意识和危机意识,教学资源的共享还应当进一步突出学习范围的社会化。
6.高校课改对教师教学能力提出了那些挑战,面对这些挑战,如何着力提升高校教师的教学能力来深化课程改革?
答:课程改革的实施,对教师教学理念、教学方式、教学内容与结构等提出了新的挑战。为了应对挑战,高校教师必须转变教学理念、教学方式手段与教学内容结构等。而这种更新、提高与转变本质上就是教师教学能力的发展与提升的过程。
(一)提出的挑战
1.课程体系的设计对教师教学能力的挑战
2.教学方式的变革对教师教学能力的挑战
3.学习方式的变革对教师教学能力的挑战
(二)着力提升教师教学能力深化课程改革
1.转变教学理念,重塑教师角色
2.发挥教师在课程改革中的主观能动性
3.重视教师的培训与发展,提升教师课程改革的参与能力
4.改革考评制度促发教师课程改革的主体意识
第二次作业:
(本次作业只要求初级职称学员答,中高级职称学员不答)..
1.试论大学生网络健康教育新思路?
答:
(一)重视高校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
具体来说,我们应该主要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研究:一是加强理论研究;二是要强化对象研究;三是要加强方法研究。
(二)建设高校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主阵地。
首先,针对大学生的特点,在网上传播符合大学生需要的、有吸引力的心理健康内容,真正能够使互联网成为心理健康教育者与大学生交流与互动的纽带。
其次,要重视在线咨询和辅导的整体协作,联合网上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利用互联网为学生提供更为便宜的服务。
(三)加强大学生网络行为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
把自律与他律,自我教育与外部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以自我管控、自我教育为主,他律与外部教育为辅开展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是防止大学生网络行为失范和网络心理障碍的有效途径。
(四)发挥高校网络道德教育的合力。
将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与道德教育结合起来,这是加强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题中的重中之重。
2.浅谈德育、思想政治教育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之间的辩证关系?
答:
(一)德育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辩证关系
1.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德育工作的重要途径和有效载体。
2.高校德育是校园文化建设不可或缺的导向和核心内容。
3.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和德育有机统一于“育人”的根本目的。
(二)思想政治教育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契合关系
1.高校校园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目标一致性。
2.高校校园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文化同质性。
3.高校校园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功能互补性。
总之,以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和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使德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有机地统一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新时期校园文化建设的现实需要和内在要求,也是校园文化建设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
3.新时期我国高校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应该以什么为新内容?
答:党的十八大的召开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提供了许多新的研究视角,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更加完善。
1、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继续“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同时,还创新性地提出了 24 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即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2、强调理想信念教育。
长期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注重对大学生进行理想教育,“进行理想教育,就是要使人们把共产主义理想内化为个人理想,树立共产主义目标并为之努力奋斗”。由于理想是高于现实的,从而让人的心理产生距离感,产生对理想的怀疑和对个人能力的质疑,这种心理状态势必会影响理想的实现。所以与理想教育相比,信念教育更加重要。
总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既要靠灌输、教育,更要靠实践、体验,要以培养人做“有理想的人”为前提。总书记讲“革命理想高于天”,这是有深刻道理的。
4.如何推进生态道德教育的策略?
答:
(一)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相补充。
对学生生态道德观的培养,高校应将环境教育、生态道德素质教育作为学生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应将生态道德教育直接纳入教学计划,并制定明确的教学目的、教学要求与教学目标;教育内容应与学生所学专业紧密结合,适当补充社会教育知识。
(二)知识传授与德育实践相结合在课堂教学中,内容、方法的科学性和趣味性固然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并接受知识,但丰富多彩的道德实践活动,则更能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并通过自己的切身感受和体验,直接唤起生态伦理良知,并能使其责任感和价值观发生质的飞跃。
(三)显形教育与隐形教育相渗透
显形教育主要是以直接的、外显的、明确的方式影响学生,而隐形教育则主要是以间接的、内隐的方式影响学生。因此,学校教育应在重视显形课程的系统性、理论性、针对性的同时,善于把教育意图、目的深藏在与之相关的内容与形式中,使学生不知不觉地进入教育的境地,从而产生“润物细无声”的良好效果。
第五篇:2014年黑龙江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平台党校教师中高级第一次作业
2014年第一次作业
3、如何以扩大消费为战略重点,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
第一,要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大力发展服务业和中小企业,增加创业机会。第二,要完善国民收入分配制度,提高消费能力。一是研究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同时,加快建立工资集体协商制度。二是适度降低宏观税负,减轻企业和居民税收负担。三是加大再分配调节力度,着力缩小居民收入差距。四是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不断提高最低生活保障水平,加大对低收入者转移支付力度,提高低收人群体的即期消费能力。
第三,要突出民生建设和社会事业建设,着力改善国民消费预期。增加政府支出用于改善民生和提高社会事业的比重,重点扩大农村公共服务范围,逐步使城乡居民享受到大体均等的基本公共服务。
第四,改善消费环境,拓展消费空间。一是调整投资结构,努力改善消费的硬环境和软环境。二是扩大消费信贷,要继续建立和完善个人消费贷款征信体系、消费贷款抵押担保体系,扩大消费信贷品种,鼓励住房建设公司和汽车生产销售企业发展贷款金融业务,降低消费贷款风险,优化消费信贷市场环境。三是建立健全市场秩序,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第五,积极培育和发展新的消费热点,倡导健康文明的消费方式。
4、论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国家、社会和公民三个层面概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目标、价值取向和价值准则。这三个“倡导”,勾绘出一个国家的价值内核、一个社会的共同理想、亿万国民的精神家园。
历史证明,一个国家和民族,贫弱落后固然可怕,但更可怕的是精神空虚。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的奋斗目标、中国梦的重要内涵,就是在寻求国家的价值内核、实现社会的共同理想、构建国民的精神家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人生奋斗的梦想之舵,是中华民族的精神之钙,是当代中国的兴国之魂。从知与行的角度,发掘每个人心底蕴藏的善良道德意愿、道德情感,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社会群体和个人的意识,外化为群体和个人的行为规范,才能产生凝聚力、焕发战斗力,夯实全面深化改革的思想基础。
5、论述网络监督在党风廉政建设中的地位及作用。
1)、网络监督在党风廉政建设中的地位。领导干部作为一个特殊群体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监督,监督的内容是领导干部的廉洁、作风问题,监督的手段是网络爆料、发表讨论帖子,监督的目的是关注于个案的发展和整个领导干部群体所存在问题的制度化解决。可以说,网络监督已成为党风廉政建设监督网络中的重要一环,是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的有效监督形式。网络监督在加强党员干部党风廉政监督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是党风廉政建设的有效监督形式;网络监督对各级干部起到了威慑监督作用,使各级干部关注自身的一言一行,加强与群众的沟通交流,听取意见,接受监督。
2)、网络监督在党风廉政建设中的作用。网络监督在党风廉政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网络监督是了解民意、服务群众、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重要举措,是化解矛盾、维护稳定、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手段,是强化监督、推进反腐倡廉的重要措施。
6、如何理解建构和谐社会必须着力建设和谐文化。
(1)建设和谐文化,有利于巩固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
和谐文化,其最核心的内容,就是崇尚和谐理念,体现和谐精神,大力倡导社会和谐的理想信念,坚持和实行互助、合作、团结、稳定、有序的社会准则。也就是以和谐理念贯穿于相关的文化形态和文化现象之中,以和谐作为该类文化的基本价值取向,并以此影响其他各种文化形式,促进整个和谐社会的建设。
(2)建设和谐文化,有利于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和谐文化内涵在协调发展的理念,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和迫切需要。在当前社会转型、体制转轨、利益转换、社会阶层成员转化和社会经济成分、经济形式、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和人们思想多元、多样、多变情况下,尤其需要通过培育和建设和谐文化来积极引导各种思潮,整合人民内部不同利益诉求,化解各种社会矛盾,提升和规范多样性,抓住战略机遇战胜各种风险,妥善处理各种矛盾,建设和谐美好新生活。
(3)建设和谐文化,有利于化解矛盾、凝聚人心。和谐文化强调的是求同存异、团结友爱,能够起到化解矛盾,整合社会关系的作用。和谐社会不是没有利益冲突的社会,也不是没有矛盾的社会。建构社会主义和谐就是通过对各种利益关系、社会矛盾的调整来处理和实现社会的和谐与融合。发展和谐文化,有助于正确对待和处理人与社会的关系,维护社会秩序,完善社会功能,实现社会公平,保护个人权益。正确对待和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诚实守信、平等友爱,与人为善、尊重差异。因此,建设和谐文化已成为大势所趋,人心所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