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课标下的教师角色重新定位
新课标下的教师角色重新定位
新课标提出的理念是“突出学生主体,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在教育改革的今天,作为一线教师必须更新理念,对自身的角色重新定位调整,才能更好的完成教育教学的工作。
一. 教师应由教材的执行者转变为教材灵活的改造者、开发者
英语新教材以开放性的板块形式出现,这样的安排便于教师自主操作,根据自己的教学需要灵活组合,又同时要求教师对新教材有开发设计。教师要依据学生的兴趣、爱好、个性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创造性的使用教材,教学设计要有针对性。也就是说,要由教教科书转向用教科书教。
二. 教师应由知识权威者转变为知识的不断学习者
旧教材一用很多年不变,很多教师熟悉教材,缺乏学习更新知识的动力;而新教材时代性很强,并涉及各个领域的各种话题,教师若想样样精通是不可能的,对于自己不熟悉甚至很陌生的内容,教师必须主动去查阅各种资料,这样上课才能胸有成竹,得心应手。现在我们正处在知识更新周期日益缩短的信息社会,学生很容易从各种途径获得信息和知识,有些方面的知识甚至比教师还广,所以教师必须不断学习,才能教好现在的学生。
三. 教师应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引导者、合作者
随着课堂上学生主体作用的日益突出,教师应平等的与学生进行交流,教学也不再是教师讲授式的满堂灌,而是尊重学生自主地位的对话。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上的引导者、合作者、促进者。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并确定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四. 教师应由传统的教书匠变为研究者
过去很多教师都只是埋头于自己的教学,每天拼命于备课,上课,批作业,然而这样教书匠已经适应不了现在的新形势了。新课程倡导探索、交流、合作的学习方法,教师与教师之间可以进行合作和资源共享,加强联系相互学习。平日里要做一个反思型的教师,这样可以帮助教师认识自我,认识学生,认识自己教的过程和学生学的过程。还要多看一些教育教学科研文章,积极参与课题研究和撰写论文,不断提高自我。
总之,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教师必须以全新的观念自我定位,进行角色的调整适应,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尝试,才能更好的适应教学新需要,才能让自己更快的成长。
第二篇:新课标理念下语文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
新课标理念下语文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
高明区纪念中学李少丽
内容摘要: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必须从观念、素质和方法各个层面做出战略性转移,重新建构面向中国教育未来的战略性角色,与新世纪、新课程同步成长。
关键字:角色 探究 合作 个性化
“传道授业解惑”是传统意义上的老师的真实写照,单一的教学目标,单一的教学方法造就了“高分低能”的书呆子。在时代的呼唤下,《语文课程标准》应运而生。新课标理念要求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语文知识的学习和积累,在教育手段日益多样化的今天教学生以自主选择,自我学习的方式方法,引导其进行知识的整合与迁移,与此同时对其进行情感的熏陶和人性的陶冶,进而促进其个性的发展以达到人文精神的提升。不仅如此,教师还应教学生在脱离学校教育后自主自动并能够自立的学习,自动进行人格的完善升华,从而达到终身教育的目的。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必须从观念、素质和方法各个层面做出战略性转移,重新建构面向中国教育未来的战略性角色,与新世纪、新课程同步成长。
一、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在新课标实施过程中,学生应及时转变学习观念,改进学习方法,并重新构建主体参与意识,而教师也应积极参与其中,促进学生角色的转换。
第一,促进学生学习观念的转变。《语文课程标准》以其崭新的姿态立在学生面前,要求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面对这一目标,学生过去那种单纯接受学习的方式,以及被当作容器的地位,没有探索和创造,只有吸收和承载的学习观念应迅速转变,这期间,教师应鼓励和指导学生以积极主动的态度投入学习,大力开展探究学习,让学生在这样的学习中增强探究兴趣,养成探究意识和习惯。并在获得基础知识与基础技能的同时,让他们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第二,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主动、探究、合作”是新课标理念下学习方式的三个特征,但不能将其简单地对应成三种学习方式,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具体的学习活动中,学生可能是自己独立自主的学习,也可能是与同伴合作进行探究,因此,他们的学习方式可能具备三个特征中的其中一个、两个,甚至是三个特征的综合。尤其注意的是,这三个特征中即使一个也不具备的学习方式也是有必要的,不能一棍子打死。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必须对学生作出适当指导,让学生明确学习方式转变的必要性和实施方法。
第三,促进学生主体意识的重构。新课标理念强调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而集体性思维品质是其核心和灵魂。虽说“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不能孤立于社会而单独存在,所以人必须有集体意识,但这不等于说用集体意识消解个体意识,使千人一面,相反是为了更好的丰富个体意识。因此教师有责任促进学生构建集体性思维品质并使之形成体系,进而培养学生健康、优良的主体精神。使他们用自己的方式和意念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他们的作为人 “本质力量”得到完美充分的展现。
二、学生学习探究的合作者
在传统的语文课堂中,学生受到诸多的限制、支配、束缚、控制、压抑、规定,因而唯唯诺诺,亦步亦趋,俯首贴耳,盲从依附。学生像容器一样,老师只是起了填充的作用,学生根本没有自身的体验,没有彼此间的合作与个体探究,所以一节课下来,老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学得昏昏欲睡,究其原因,无非是教师没有摆正师生关系罢了。
新课标理念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在对话中,对话双方是彼此影响的,不是施与与承受而是相互施与。对话的过程其实是师生间在经验共享中的互相造就的过程,是双方从各自的前理解出发所达到的一种视界融合和心灵共鸣,其结果是师生双方认知结构的改组与重建,这一过程不可能是某种预定知识的复制与客观再现,而是新知识的生产与创造。
其实合作学习是一种“理解文本、体验生活,感受幸福、表达自我”的学习方式,它是一种激活学生优良的品性、聪慧的悟性、丰富的情感、健康的情趣、强烈的合作精神和责任感与竞争意识的有效形式。偏离了这一点,师生间和生生间的合作也就失去了其应有的价值。当然合作与独立是一种辨证的关系,提倡合作与独立并重,合作以独立为前提。对于这一点,教师应适时作出指导,以平等的地位参与其中,尤其抓住下面两个时机:
第一,遇到难度大的问题时,教师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与学生一起讨论,学生常常会在受到启发而恍然大悟,豁然贯通,找到新的答案和新的假设。
第二,当学生对问题产生分歧意见时,教师不能妄下断语,这样会扼杀学生的个性舒张和创新意识,应让学生尽情说出自己的看法,以商榷的口吻与学生合作探究,引导学生一步步走向成功。
三、个性化教学的创新者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此话早已深入人心,教师的光辉形象不言而喻,但在新
课标理念下,我们不得不对此进行反思,我们不得不承认,这暗示了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教书育人是采用一种固定、统一的标准,忽视了学生的差异性;成器划
一、批量生产,易形成新的机械运动。
新课标理念强调教学“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的发展”。个性是指一个人的整个心理面貌,它是个人心理活动的稳定的心理倾向和心理特征的总和。个性具有独特性,人与人之间没有完全相同的心理面貌。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教育即生活”,就是要改变传统教育中“教育无人”现象,使教育回归生活,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具备良好的个性的人往往能独立思考,具有批判思维能力和创造力,有较强的意志和行动能力,这正是21世纪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因此,教师在教书育人时必须重视学生的身心特点,注重学生的个性培养。
四、学生发展的引导者
“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千百年来语文教学的不断更新、变革,尤其新课标掀起的巨浪无不因它而起。
新课标理念的核心与灵魂就是“以人为本”,为人的终身发展服务。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课程目标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价值观。“以人为本”就是所有的学生都能生动活泼地主动发展,使他们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整体素质得到全面的提升,个性得到充分的完善,为学生今后能够适应社会发展和终身发展的需要奠定坚实的基础。
在语文教学中,学生是诸多要素中的根本,处于核心地位,其他要素都是围绕这一核心要素而存在和运转。课程目标突出以人的发展为本,实质上是把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最充分的发展作为一切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把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作为人持续发展的基础,以培养能力为中心,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协调发展为价值取向,使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做人,成为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创新型人才。语文课程的人文性、是以人为本、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本的新理念在语文课程中的体现,是依托“文”来体现人的人生观、审美观、价值观的课程。因此,语文教师应在教学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往这个方向发展,既要使学生认真学好语言,培养语文能力,打好语文基础,掌握语言这个工具,又要加强人文性(思想性、情感性、审美性)的教学,使学生通过对语言的学习,感悟到语言表达的思想和情感,从中吸取人生教益。
教师角色既代表教师个体在社会群体中的地位和身份,同时也包含着社会所期望于教师个人表现的行为模式,它既包括社会、他人对教师的行为期待,也包括教师对自己应有行为的认识。因此,具有清晰角色观念的教师能够使自我角色期望与对他人的角色期望相一致;善于扮演角色和顺利实现角色转换的教师,比较容易发现爱别人,受人的爱,能充分体验到自尊、自爱、自强与事业有成的体验。
参考书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解读》(实验)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4月版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4月版
《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年4月版
第三篇:新课标下的英语教师角色再定位
新课标下的英语教师角色再定位
摘要
新课程标准体现了全新的教育观念,全新的课程体系和结构,全新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法。新课程改革具有鲜明的特点和趋向,它要求教师从单纯的”教书匠”转变为自觉的”研究者”,主动的”实践者”和严肃的”反思者”,即要求教师学会学习,学会反思和学会创新。所以冷静面对,用心领会,积极参与并实践,是摆在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大课题。本文探讨了新课程标准下教师在英语教学中的角色定位,并深入地探讨了在情感模式下的角色定位。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英语教师,角色定位
一、引言
目前我们教育界最流行的话题就是新课改了。在我们周围,随处都可以听到对新课改评头论足的声音。有赞扬的声音,也有批判的声音。但是我认为不管赞扬也好,批判也好,有一点我们是无法改变的,那就是我们必须接受新课标的事实。一是因为它是一种行政命令,一种政府行为,我们没有拒绝的权力,。二是因为它拥有光芒四射的魅力,让我们无法拒绝。既然这样不能断然割舍,我只好深入其中,探究它的真谛,它的内涵。英语教师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只能定好位,扮演好角色,才能搞好英语教学,才能真正推进素质教育。在以培养学生素质为主要教学目标的前提下,在以学生为本的新课标理念指导下,英语教学应该把培养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放在首要位置。因此,教师不应再采用单纯的传授知识,独霸讲台的教学方法,而应该注重对学生进行英语应用能力方面的训练,在教学中更要突出交际的功能,英语交际功能是语言最本质的功能,学习英语根本的目的之一是为了交际,英语教学只有通过大量的相互间的交际活动,才能获得良好的效果。基于这一理念,我以为,在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改中,英语教师的定位应该是:在课堂教学中应起组织者(organizer)、监控者(monitor)、参与者(attender)和导演(director)的作用。
然而面对新课改,我们一线教师应该怎样重新认识自己所扮演的角色呢在过去,人们从不同的角度已经给教师冠以诸多美名,如蜡烛,园丁,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等等。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特别是在当今的信息时代,人们对教育观念的提升,这些美名逐渐褪色。所以现在重新反思教师的角色将成为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当好新时期新教师的首要任务。
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权利与角色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社会或他人对角色的期望 2 是一种外在的力量,还不是角色承担者自己的想法。人们对角色的扮演虽然受社会期望的影 响,但在更大程度上是他们自己对角色的认识、理解——既角色领悟的结果。由于每个人的思想基础、道德水平、价值观念以及所处的环境不同,因而对同一个角色的理解长有差异,甚至很不相同。有的教师可能把体罚学生以维持课堂纪律看作是角色行为的必要组成部分,有的教师则会认为教师对学生的体罚是不符合角色行为含义的。由于对角色认识不同,从而导致角色行为有很大的差异。对角色的期望反映的是社会上千差万别的角色扮演。一个人角色扮演是否成功,最终还是要以社会的评价而不是以个人评价为标准。
在课堂中,毕竟一位教师要面对几十名学生。教师在课堂中所作出的行为或决定,对于稳定课堂秩序具有约束作用。如果每个学生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课堂就会更加混乱。教师的角色应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教师是社会的代表;第二,教师是知识的泉源,因为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第三,教师是一个裁判员或法官,因为教师经常提示社会的标准、评定学生的成绩;第四,教师是一个辅导者,在生活教育各方面辅导学生;第五,教师是侦探,随时调查学生优良和规范的行为,以此为奖励或惩罚的依据;第六,教师是认同的对象;第七,教师是父母的替身,因为教师经常代替学生父母做实际上应由父母担任的工作;第八,教师是团体的领导者,因为教师经常领导学生做各 3 种各样的团体活动,包括学校以内或以外的;第九,教师是朋友,教师扮演一个朋友的角色;第十,教师是感情发泄的对象,包括爱、恨或者发牢骚的对象。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学生的英语学习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完成的,教师应该认真搞好课堂教学设计,并把精力集中放在发展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上,要帮助学生理解交际过程,由浅入深,由被动参与到主动参与,使学生逐渐习得实际的英语交际能力。当然,在新教材的实施中并不是不学习结构性知识,而是要做到:以结构为基础,以功能为主线,正确处理好语言知识、语言技能和语言能力三者之间的关系。
英语教师要尽可能提供有利于学生发展语言技能的环境,即在课堂上尽力创设语言交际的情景,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他们用英语交际的积极性,同时,为学生营造良好轻松的氛围,减轻难于启齿的忸怩心态,使学生少一些拘束,轻松自如地用英语进行交流,使他们的英语在交流中逐渐准确、流畅、得体。学生在交际中不仅作为学习者参与,也是实际场景中的一员,教师要使学生明确每次交际的目标与任务,并根据不同的时间和空间安排小组活动和“结对”活动(Pair work),课堂的交际活动便更有成效。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监控者。小组活动和结对活动将课堂教学的中 4 心由教师转向学生,教师应深入学生的活动中,监控、掌握活动进程,并给予指导与帮助。小组活动为学生间进行交流提供了条件和机会,也培养了他们的独立学习能力,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学生也可以了解英语交际活动中的某些规则和常识。由于学生之间的英语水平大致相同,这样就不会有以往课堂上回答不出老师的提问而出现的紧张,害羞与窘迫的心理,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和安全感,小组活动也增加了他们用英语交流即听与说的时间,既有趣味,又能促进学生运用英语交谈的能力和技巧。
在小组活动、结对活动中,教师应让学生紧紧围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动机和语言交际能力这一中心目标。这种情况下,教师的监控作用变得尤为重要。教师应在课堂中不断倾听与观察,尽量做到:检查学生是否能正确地完成给定的目标与任务;随时回答学生在交流中出现的问题;了解、掌握学生使用英语的实际水平和能力状况;观察、发现目标与任务是否有效和有趣。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局部参与者。课堂教学中的主要演员应该是学生,教师应是总指挥,但偶尔也不妨“示范”、“客串”或“友情演出”。在小组活动、结对活动开展之前,教师应组织并参与其活动,以起示范作用,便于学生模仿和操练。同时,在了解、观察学生完成目标和任务的活动中,如发现问题,可以及时指导、纠正。对那些开展活动困难的小组和对子,教师可以作为局部参与者进入角色,同学生一起 5 进行英语交际,这样即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可以起到示范作用。
教师是课堂教学活动的导演。新教材的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以人的发展为本,因此,我们要高扬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课堂教学理念,教师就好似这一舞台艺术创作中的导演,他必须根据原著即教科书进行构思,设计方案和计划,备课前编写“分镜头剧本”--教案,然后,再组织、指导学生这一主体,即多为学生设想。教案设计中要根据学生各自的英语水平和能力,以及他们不同的个性爱好与特点,结合教材中的内容和要求来编排与指导这台戏。
当我们把学生当作演员时,不妨把教师和家长都按观众来对待。一般而言,学生角色是依照学校规定,奉行学校团体规范和完成学习目标。学生必须遵守校规校纪、扮演适当的角色。如果学生不服从教师的指导,扰乱课堂纪律、不按规定学习功课、则不可能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为了维持课堂的正常功能,完成教学目标,教师希望学生必须聚精会神、努力用功学习,必须学会延缓满足当前的需要和兴趣。学生必须严格遵守时间,无论课间玩得多么兴奋,上课铃一响,必须把精力、注意力转移到课堂中来。否则,将受到教师的批评很指责。班级作为一个重要的社会化场所,它具有独特的结构。父母对他的社会化影响最大,父母的评价起着重要作用。但进入学校以后,儿童接触的世界更广阔、也更复杂了,并且有更多的时间与老师和同 6 学相处,而不是与家人在一起,这样有助于减少他们对家人的感情依赖。实际上,每个班级都可以算得上是一个微型社会,语气独特的地位、角色、文化和传统。课堂上的气氛也是有约束力的,如学生在课堂上必须保持安静,不能乱走,不能随便迟到、早退等,所有这一切都对学生将来进入社会做着个方面的准备,这也是学校中社会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其中,教师对学生在课堂上的控制既是一种课堂管理的方法,又是一种社会化的途径。
三、新课标下教学模式的全新化
教育模式是教学理论,教学观念,教学规律和教学经验的综合体现。教育模式的构建要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有利于师生双向交流,学生是英语学习的主人,教师是英语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师必须从一个支配者的权威地位实施角色转换,拓宽学。生空间,不断提高自己倾听、提问、解释和积极获取信息的水平。
英语教学应改变教师讲、学生听''的机械灌输模式以读、讲、议、练、师生对话,课堂讨论等使学生全体参与的教学模式,使问题解决,英语应用,英语交流成为课堂的主流。学生作为独立的个体,存在着智力与非智力同因素的差异。因此,不能只用一个标准要求所有学生,要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分类指导,分层要求,使学生各得其所,各 7 展其长,各成其才,整体发展,全面提高。充分挖掘课程资源,采用灵活多样的教法和手段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1、钻教材,广泛收集课程资源,刨设各种情景
根据单元窗标和教学内容,及时巧妙地利用学生现实生活情景。利用图片、实物、简笔画动作、表情、电教手段等尹积极创设各种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精景,布置任务,让学习在任务驱动下主动学习新知识,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巩固新知识,在展示任务成果时感受自己能用英语做事,体验到成功的乐趣,大大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如教“你曾去过某地时,同学们争先恐后地说: I have ever been to xi'an”,接着布置第二任务:记者采访你的伙伴“Have you ever been to Shanghai?”学生向全班报告: “He has ever been to Shanghai ”。Xiao wang has been Lo America twice。布置任务型作业虬只要有价值,学生能积极完成。
2、不断变化课型与教法,唤起学生注意
交际课,多给学生创造表演机会,使他们身临其境;阅读课,教学生会捕捉信息,探索信息;经验交流课,鼓励学生互相切磋。这会使学生耳目一新,还可以利用游戏、歌断,小组活动,竞赛等方式时时处处紧抓学生的心,吸弓|学生的一切注意力。
四、新课标下英语教师的新角色定位 英语语言教学中“角色” 这一概念指的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所起的作用。语言学家们一致认为:在不同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扮演不同的角色”而且随着教学活动及教学目的的变化,教师的角色也要起着相应的变化。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英语教学中。教师主要是语言知识的讲授者,主要任务是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语言输入,课堂教学主要是以教师精讲的形式而展开,一切课堂活动,一切教学目标,一切为实现教学目标所采用的手段,以及教学效果的评估标准等都完全由教师掌握。在这种教学模式中,教师是教学的主体。教师的角色可以概括为知识的传授者和课堂教学的主宰者。
1、教师是课堂教学活动的策划者、组织者和参与者
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及需求设计、组织、安排丰富多彩合理有效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教师可通过多媒体进行课件制作,给学生放映纯正口语的电影或者组织外语角,给学生一些丰富多彩的活动,从而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在组织课堂教学活动时,教师不是作为旁观者,而是作为参与者直接参与到活动中去,以饱满的热情和情感在学生需要时给予启发、帮助和指点。教师应重视学生意志、兴趣和人际交往、自我意识等心理品质与能力的培养。
中学英语教育是学生英语学习的过度阶段,有的学生可能高中 9 后继续深造,对这部分学生,要重点培养其读写能力和应试能力,保证他们实现自己的梦想,同时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又有坚实的基础;而另一部分学生则可能从此就走入社会,对这一部分学生则应该侧重培养他们的应用能力,应保证他们能使用平实的语句进行外语交谈,同时应该保证他们的读写能够完成日常工作。整体来说,要有个性的有侧重的对不同的学生进行不同的教育,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2、教师是学习的帮助者和信息的咨询者
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以及在课堂活动中遇到问题和困难时,教师要能作为学生所需信息来源为学生提供及时的帮助。
古人云“ 授人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教师要教给学生英语学习的规律和方法,要善于启发学生,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在英语教学中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到大学英语学习与中学英语学习的不同,要鼓励学生勤学好问,灵活掌握所学知识,有效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能够在英语学习方面获得及时的帮助,向学生推荐一些英语简易读物和英语报纸杂志,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在课堂上讲授一些听力和阅读的基本技巧,帮助学生充分利用课余时间提高英语的综合应用能力。
课外教学实际上是课堂教学的延伸。事实上,大学课堂教学时 10 数相当有限,外语学习仅仅依靠课堂教学活动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环境。在课外活动中,教师可以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开展英语演讲、听力练习和作文比赛,举办英语晚会,开展英语班会,进行英语戏剧表演,举办外籍教师专题讲座,开办英语角,设立英语广播,举办英语俱乐部,成立英语记者团、艺术团、故事组等等,从而让学生体会到学习英语的乐趣,得到积极性情感的驱动,更加热爱英语学习。去英语角交谈更是一个激发学生学习英语兴趣、锻炼英语口语的好机会。当他们能用简单的英语与他人进行交流时,他们会在心里产生一种愉悦感和成功感,进而增强他们的学习信心。
3、教师是学生情感的支持者
情感是打动心灵的秘诀,是人们行为的内在动因。以马斯洛、罗杰斯为代表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强调学习过程中人的因素,关注学习者的意愿、情感和需要,重视建立良好的师生交往关系,以形成情感融洽、气氛适宜的学习情境。建构主义心理学倡导创建解决问题的情境,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应进行丰富的、多向的交流,提倡合作学习和交互教学。教师温和的声音、微笑的面孔、理解的表情会给课堂带来愉快的气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正所谓“ 亲其师,信其道”。在外语学习过程中,由于外界因素的影响,学习者会出现焦虑、沮丧、烦躁不安等情况,外语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应注意对外语学习者情感因素的培养和控制,在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应遵循 11 “多鼓励、少批评”的原则。对学生的活动参与给予肯定和赞许,帮助学生感受到成就感,消除心理障碍,树立自信心。教师只要对学生进行激励并引导,学生就会情绪激昂、思维活跃、产生创造的欲望。
五、结语
随着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角色的转换,我们在备课中所作的思考和计划较以往的教学模式而言必须范围更广泛,内涵更深刻。新课程标准正在如火如荼地实践着,重新认识自己所扮演的角色,在实践中学会总结和反思,是每一位教师必备的素质之一。尽管在具体的实践中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与阻力,但是新课程必定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尽情展示才艺的机会。课堂就是舞台,舞台就在课堂。面对新课改,机遇与挑战共存。因此,英语教师在课堂这一舞台上不再唱独角戏,难度和要求却更高了。
综上所述,英语教师必须正确面对新课程的改革,必须面对新课标提出的新目标、新要求。这就要求我们英语教师必须给自己重新定位,不断调整自我,不断充实,提升自我,努力改变过去传统教学的习惯影响,以平等的心态与学生交流。在交流中传授知识,启发学生,并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对课堂教学艺术不断创新与完善,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实现预定的教学目标。英语教育工作者应顺应当今世界英语教育全球化、开放化的特点,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本,12 提高全体学生的素质,以改变课堂教学为己任,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为重点,做出无愧于时代的贡献。
参考文献 : Jeremy,《How to Teach English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2000.陈桂生,《教育原理》,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陈琳、王蔷、程晓堂,《英语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年。
教育部,《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2001年。
Johnson,K,《外语学习与教学导论》,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年。
卢家楣,《情感教育心理学》,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吴秀娟、陈子良,《学生心理与班级管理》,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 年。
项茂英,“情感因素对中学英语教学的影响”,《外语与教学》,2002(4)。
张金福、刘翠兰,“新课程与课堂管理”,《 谈中英语课堂中情感教学的实施》,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4年。张正东、李少伶,《英语教学论》,西安:陕西师大出版社,2003年。
第四篇:浅谈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语文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
浅谈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语文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
时间:2006-5-18 来源: 文:申杰 浏览:702次 文字大小:大 中 小 打印本页:打 印
摘要:教师角色的转变是课程改革的重心,语文教师应重新定位自身角色:从知识的灌输者转变为学习的引导者;从单向的传授者转变为互动的合作者;从呆板的经验者转变为教学的创新者;从分数的评判者转变为自主性学习的促进者。
关键词:课程改革;语文教师;角色定位
中图分类号: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06)02—0021—02
教师面对新课改,要转变自身角色、提高自身素质。国际教育大会第35次会议致函各国教育部,建议“帮助教师和未来的教师认识教师的角色转换,并为新的角色及其功能做准备。”“他们是试图发展学生能力与兴趣的教育者和顾问,而不仅仅是信息来源与知识传播者。”“他们在教育过程中成为了更活跃的合作者”。①鉴于此,本文拟论述课程改革背景下语文教师应如何重新定位自身角色。
一、从知识的灌输者转变为学习的引导者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不好的教师是传授真理,好的教师是教学生去发现真理。”在新课程实施中,学生的学习方式正由传统的接受式学习问探究式学习转变。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从传授知识的角色向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转变,教师要有更大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来面对自己的工作。新课程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在发展与探究中学习知识,建构知识,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教师要改变过于强调知识传授的倾向,努力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注重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从转变自己“讲课”为主的教学行为做起。
以往的语文课堂教学,主要弊病之一就在于教师灌输得太多,将课文进行“支离破碎”的分析,术语、概念灌输得多,感悟、体验被忽视。事实上,老师灌过不等于学生学过,学生学过不等于学生学会,学生学会不等于学生会学,而“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要求我们的教学要达到“学生会学”的境界。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语文教师要尽量改变“灌输者”的角色,尽量做到:支离破碎的“分析”不讲,学生已经懂的不讲,学生自己能讲的不讲,教师自己讲不清楚的不讲,学生听不明白的不讲。那么,教师在课堂上可以讲授些什么呢?不是照搬教参,而是有自己研究的课文的心得体会、感悟和发现;必须有高于学生之处,能为学生开启心窗,要能讲得学生佩服你;必须是传授程序性的知识,而不是陈述性的知识。所谓“程序性的知识”,就是教会学生如何去做,如何去运用,换言之,就是教他以规律、方法,授之以“渔”;必须传授主题性的知识,而不是支离破碎的知识,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获得较高的学习效益;必须传授逻辑上有必然联系的知识。加涅说:“有组织的知识必须按一定的程序才能系统掌握。”教师在讲授的同时注意引导学生唤醒已有知识的记忆,以不断建构新的知识网络。
二、从单向的传授者转变为互动的合作者
传统的语文教学过于注重师生之间的“传授”关系。在这种关系中,教师是知识的权威和拥有者,他的主要作用是讲授和传递书本知识,而学生则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受体,主要任务是收下教师传过来的知识。在新课程的形势下,教与学方式的改变要求教师不断地转换自己的角色,就是要学会合作。师生之间的合作关系不只是知识传递的关系,是有着共同话题的对话关系。在对话中师生进行着知识与智慧的交流,精神与意义的沟通,师生双方作为完整的人,以整体的人格相互影响,双方在对话中共享着知识与经验,共同体验着美好的人际关系,共同感悟着生命的意义与价值。
在师生对话过程中,教师不再以僵硬的教条去限制学生,以教师的权威去压制课堂,而是把课堂看成师生有限生命的交融。当教师以民主的精神,以开放的态度,以合作的方式,以宽松的环境进行课堂管理,使课堂教学真正成为激发学生的生命活力,促进学生心灵成长的土壤时,“课堂教学对他们而言,就不只是为学生成长所作的付出,不只是别人交付任务的完成,它同时也是自己生命价值的体现和自身发展的组成”。②“只有在这样的课堂上,师生才是全身心的投入。他们不只是在教和学,他们还在感受课堂中生命的涌动和成长,教师的劳动才会闪现出创造的光辉和人性的魅力;也只有在这样的课堂才不只是与科学,而且是与哲学、艺术相关,才会体现出育人的本质和实现育人的功能。”③于是,学生便从与教师的合作中焕发了热情,激起了勇气,寻得了力量,他的漫长人生就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三、从呆板的经验者转变为教学的创新者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在新课程的形势下,每一位教师都面临着新的机遇,新的挑战,在从事研究的道路上接受新理念,继而研究新教学,逐步成长为教学的创造者。
首先,语文教师要善于发掘自身的创新潜能。语文教师的创新潜能包括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反思,对具有挑战性的大型教学情境进行行动研究。事实上,每一位教师都有能力对自己的教学行为加以反思、研究并提出改进意见,教师处在一个极其有利的研究位置上,有最佳的研究机会。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必须有独创性。他对学生要成为理性和启蒙的真实的火炬,使学生得以揭穿自己的错误意见,而被引导到真理的道路上去。”④教师对教学情境中的问题,有着自己的经验化的处理方法。对此,教师也在不断地进行审视,以适应社会和教育的发展。这个过程是教师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分析与研究的过程。在新课程实施中,使教育情境中的问题增多并变得复杂,“教师要成为教学的创新者”。
其次,语文教师要树立特色意识,形成个性化教学。这就要求语文老师不能墨守成规,而是勇于创新,不断积累、总结、提高。教学的创造性首先体现在对教材的处理上,教师并不是教材和参考书的“留声机”,而是要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已有知识,对教材进行科学的和艺术的处理,从而形成可以操作的教学方案。这就是一个教学创新的过程,重要的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教学的创造性还体现在运用和优化教法上。各种教法各有利弊,如何激活学生,这就需要教师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进行教法上的编排、设计和加工,克服组织形式的模式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当好组织者和引导者,帮助学生利用教材学会学习,学会合作。教学创造性还体现在教师富有个性的教学风格上。教学是一种艺术,教学风格就是一种教学艺术的创造性表现。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遵循一般的教学规律,而且要结合自身实际和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突破和创新。
四、从分数的评判者转变为自主性学习的促进者
传统语文课程的价值观,内涵窄小,标准单一,重终结性评价轻形成性评价,重表面课程分数而轻内在主体性人格,教师其实只是扮演着最终的课程分数的评判者,致使学生总是处于被测试、被区分、被选拔的评价客体地位。
课程改革要注重“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这一价值目标,推动教师评价角色转向学生自主性学习和发展的促进者。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研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这必然要求语文教师将评价重点由终结性转向形成性和过程性,并且引导学生不但要求“知”,更要求“法”,不但要求“学好”,更要“好学”和“会学”。无疑,对学生个体独立的自主性学习而言,掌握学习方法显然较之于获得课程知识本身更为重要,至于学习的兴趣、热情和坚定的意志品格,更会赋予学习活动以生命的情感体验和深层意义。
因此,语文教师应当掌握好课程评价的发展性、多样性和情感性原则。教师应着眼于学习个性的动态发展过程,以博大的情怀去精心发现并呵护每位学生的细微变化和潜在发展,既不忽视学生在知识技能、智慧与品德上的不足,更要以面向未来的超越性眼力去开发其成长的潜力。教师应以自身的眼力和胸怀来容纳学习个体之间的多样性和差异性,把课程的学习视作动态的坐标系,善于使用弹性化的评价尺度,尊重不同个体在这个坐标系中独特位置和相对落差,并激励学生在各自的位置上逐渐发展。教师应以心灵呵护心灵,尤其珍视学生建设性和创造性的价值意蕴,以激发学生在自主性基础上的可持续发展的强劲动力。
新课程改变了教师的权威地位,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促进学生融入社会、体验生活。走进新课程的语文教师必须也必然要进行理念的更新和角色行为的重新定位,惟其如此,才能真正体现出课程主体地位的作用,才能在新课程的实践过程中体验创造的尊严与成功的快乐,实现教书育人的生命价值。
第五篇:重新定位教师在教学中的角色
重新定位教师在教学中的角色
传统的地理教学大纲中,习惯于采用“使学生„„”、“提高学生„„”的语言形式,表明地理教师是主体,而学生是客体。而《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和《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内容标准中,尽管“学生”一词省略没有出现,但隐含的行为主体已明显指向学生。即学生成了主体。
新课程赋予了教师工作新的内涵和要求。在新的《地理课程标准》理念指导下,我们认识到教师不仅是学生学习的传道者,更应是学生学习的设计者、组织者和引导者。以往我们多半是以“教”带“学”,教师都是按照实现设计好的教学过程按部就班的进行,现在我们则要更多的考虑学生如何“学”,即以学生学的求知需求为主线,追求教师和学生面对知识的共同探讨、平等对话,让自己真正从舞台上“独奏者”的角色逐渐过渡到“伴奏者”的角色。
重新定位教师在教学中的角色,我们必须避免走入以下几个误区:
(1)、给学生一杯水,担心自己没有一桶水
新课程自由发挥的余地非常广阔,很多教师担心自己的知识储备不够,缺少走进新课程的应有的自信,甚至忧虑不安。其实过于担心是没有必要的。教师和学生应该是一种“沟通”与“合作”的关系,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彼此分享思考、见解和知识,实现教学相长的过程。“教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得有一桶水”的想法在今天看来,有他的局限性。第一,信息时代,教师在任何一方面的知识都超过学生是不可能的,有的学生在某方面的知识获取甚至会远远超过老师,因为现在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非常多,如书刊、电视、网络等;第二,学生大脑不是空荡荡的容器,而是蕴藏着丰富水源的深井,所以仍然这样想,只能说明我们在潜意识里仍然把学生当作是一个盛水的杯子。当前,我们要相信学生,把机会交给学生,跟学生一起走进新课程。
(2)、让学生成为舞台的“中心”,而自己则退到一边当“观众”
新课程强调学生主体的参与,教学中学生如何成为真正的主体,怎样实现主体的参与?在某种程度上,不仅仅取决于把舞台让给学生,还在于教师如何成功的引导、组织和教学。教学设计是否合理,还在于是否激发了学生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教给了学生探索、发现的方法,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学习,在研究中学会研究,在创造中学会创造。同时,不断引发学生思维碰撞,把学生的探索、发现引向深处。
(3)、教师一味的“拿来”,却忽视自己的优势
听了别人一堂课,感觉非常好,便把别人的做法完全搬到自己的课堂上,不一定会成功。因为教师唯有个性才有活力,才有成功,才有发展,才有特色。教师要清楚自身的优势,明确自身发展的方向。比如有的教师擅长煽情,语言很富感染力,能很好的调动学生的热情;有的教师善引导,什么事讲究“水到渠成”;有的教师善于示范;有的教师善于组织。教学中要放大自身的优势,善于煽情的教师则可以想想如何让自己的课堂激情涌动;善于引导的教师则可以努力使自己的教学“润物细无声”。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把自己的个性渗透进去,逐渐开辟出一条适合自身特色的教学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