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教师角色的转换

时间:2019-05-13 07:46:1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新课标下教师角色的转换》,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新课标下教师角色的转换》。

第一篇:新课标下教师角色的转换

新课标下教师角色的转换

什邡市马井学校刘春燕

新课标的实施,对于老师来说,是一种考验,转变,作为新时代的老师,如何适应这种考验和转变呢?我觉得师生关系是学校教育中的基本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是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保证。韩愈的《师说》曾对教师角色是这样阐述的“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是传统意义下教师的角色,但在新课程改革下教师角色的定位,我想应该要一系列地转变。由原先的“消费者”转变到“生产者”,从“教书匠”转变到“研究员”,从“点菜者”转变到“菜单提供者”,从“施教者”转变到“引导者”,从“独奏者”转变到“伴奏者”,从“执行者”转变到“决策者”。这一系列的转变对教师而言必定是痛苦,但唯有痛苦,才显改革的力度,才能加快前进的脚步。任何一种改革都是痛苦的,但是它的痛苦必会使人们在原地的基础上有所改变。这也许是新一轮课程改革对传统意义下教师角色转变的最大促动因素了。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参与者和引导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新课程中,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溶化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教学过程不止是忠实地执行教案的过程,而且是师生共同开发,丰富课程的过程。课程变成一种动态的、发展的,教学真正学校这围成为师生带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作为传统的知识的传授者的教师的角色应该随着需要发生变化。

第二篇:新课标下语文教师的角色转换

新课标下语文教师的角色转换

【关键字】

大胸怀、高境界观念新、素质高阅历广、知识多有胆识、开放型民主型、有魅力

现在,全国教育界都在进行轰轰烈烈的教学新课程改革,新课程改革无疑是遵循了“以人为本”的思想,而新编订的实验教科书,也正是人文精神的体现。所谓“人本”,即指“以人作为一切社会活动的出发点,把人放在第一位”;而“人文”即指“提倡学术研究,主张思想自由和个性解放”。那么,作为教师,在新课程改革的实践中,如何体现人本思想,发扬人文精神,委实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语文教育是母语教育,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所以,语文教学所承载的不仅仅是单一的工具性知识,它还负载着丰富的人文性内涵,它更关系到我们中华民族整体文化素质的水平。为了避免学生厌恶自己的母语学习,避免老师与学生之间教与学的不融洽和“学生学得很苦很累很厌倦,教师也教得很苦很累很厌倦”的现象,全国各地都进行了轰轰烈烈的新课程改革。新课程为教师角色的转换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和进取精神,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新课程将改变教师与学生的传统角色,改变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积极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和主动探究的精神,对此,教师要不断地实现自我更新以适应新课程的要求。新的课程标准对教师的角色进行了重新定位,它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

课改后的课堂应是焕发出生命活力的课堂,那么,课改后的语文教师,应具备并提高怎样的素质,如何去准备、去追求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迎接新课程改革的到来呢?—— 一句话,课改之后,应该做一个怎样的语文教师呢?

一、一个具有大胸怀、高境界的教师

市场经济之下,作为个人,“教师”只是一种职业,“教育”也不过是一个行业。但不管是职业定位,还是行业管理,其直接指向的,都是“功利”。在今天的市场经济背景下,只简单的要求教师“无私奉献”,歌颂“蜡烛精神”,未免太苍白,太说教,太小儿科,且有“骗人”的嫌疑。而更重要的是,这种“功利”并非教师造成的,而是社会——我们有一些领导,不是屡次呼吁教师要好好对待家长,因为他们“是我们的衣食父母”吗?这不能不让人想到一种乞怜,甚或一种交易,而教育的精神何在,灵魂何在?教师的光荣何在,高尚何在?

教师,应该具有一种“大胸怀”、“高境界”。“大胸怀”,即心怀高远之心,不坠青云之志;“高境界”,即“位卑未敢忘忧国”;于天地间,有一种悲悯情怀,有一股浩然正气——这是中国知识分子未曾泯灭的良知。这绝非形而上的高调,也非脱离现实的清谈,而是针对那些鸡零狗碎,斤斤计较,功利实足的流俗之态的真实的感慨。多少年来,我们的教育只停留在婆婆妈妈的说教上,稍高一点层次,也不过是“为你好”的“恩威并施”,且冠之以“爱”的名义。而千千万万的中学生早就不满于“你还考不考大学”的训诫。教师亦多黔驴技穷,一筹莫展。

有人说,“应试教育”如此,奈教师何?考试制度不改,奈学生何?其实,应试与育人,从来都不是对立的。如果教师能有那种“大胸怀”、“高境界”,能给学生以灵魂的教育,能让学生从本质上成熟起来,那么,他们的考试又能差到哪去!更何况考上大学的绝非都是人才,而没有考上大学的,说不定就会有伟人和大师。

二、做一个观念新、素质高的教师

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新课程改革决不仅仅是换一套教科书,而是一场教育观念的更新,是人才培养模式的改变,是一场涉及到课堂教学方式、学生学习方式以及日常学校管理等全方位的变革。在大变革的背景下,教师必须努力学习教育理论,转变教育观念,学习新的专业知识,实现自己的专业发展。当然,更重要的是学习现代教育新理念。这次课程改革,无论是课程结构的调整、国家课程标准的制定、教学内容的选择、还是教科书的改变,无不渗透着现代教育的新理念。如果没有对新课程理念的透彻理解,就很难把握好课程标准和新教材。改变教学方法、改变学生的学习方法也就成了“纸上谈兵”。

新课程对教师提出的最大挑战是什么?就是当代教师要具有课程意识、学生意识、开放意识、问题意识。过去的教师,在他们脑海中更多的是教材意识、教参意识,以纲为纲,以本为本,眼睛盯着知识点,强调的是标准答案,应对的是统一考试。而现在的新课程强调的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从学生的经验出发,教学要向儿童的生活世界回归。教学方式由被动的接受式转向探究性学习、自主合作学习。新教材与现行教材相比,最大的变化是知识的呈现方式多样,而且有可选择性,解决问题的策略多样化,强调思维的多层次、多角度,答案不是唯一的,而是有开放性的,这在很大程度上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激发了学生去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当然这对教师的挑战也很严峻。

不仅教材是开放的,教学方式也是开放的。比如教材中给有学生留下思考的余地,同时也给教师留下了发挥无限智慧和创造力的空间。而在这个空间里,教师该做些什么呢?这是一道新的课题。新的课程观强调,课程是师生共建新知识的过程。因此,现在的教学,老师不能再像从前一样,就课本教课本,应在教学中不断丰富和生成新的内容。面对这些变化,教师必须以先进的教育理论和方法武装自己的头脑,只有认真领会了课程改革的理念,教学方法的改革才能有新思路、新视角。为此,新的教育理论的学习应尽早列入教师的阅读计划。探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等书籍,也应成为教师案头的必备书籍。

三.做一个阅历广、知识多的教师

新课程改革注重与学生之间的交流,而我们面对的学生,也正处在青春勃发的时期,如果你只是一味的陈旧甚至陈腐,就无法与学生沟通,而“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书呆子,也非现实所需,更为时代所弃。因此,我们必须密切关注现实,也必须做到与时俱进。这是追求理想课堂的前提。要创设一个宽松的课堂氛围,营造一个和谐愉悦的氛围,教师就应该把自己定位成“知识型主持人”。作为知识型主持人,教师当然要“备知识”,充分地占有多种资料,还要备“知识的呈现形式”,这里的知识不是孤立静态的知识,因为新课程标准已“不再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要让学生有开阔的视野,这种辐射式教学有别于传统的聚焦式教学。长期的发散性思维必然会给学生以深刻的影响,也提高了语文课的品位,增强了课堂教学的趣味。“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就要有一桶水”这是人们常说的话。可在新课标下这已远远不够,教师需要有几桶水,甚至是活水,长流水。课改使我们又有了新的认知:师生之间不是老师“倒”学生“装”的关系,而是老师的“大桶”与几十个“小桶”连在一起形成连通器。老师通过提问把知识之水送过去,激发学生去思、去想;学生的回答又汇成涓涓细流不断涌入,知识交融的同时会碰撞、激荡出智慧的火化。这种互动的开放教学给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舞台,尽情发挥自己的特长;同时也给老师创设无限的研究空间,也带来巨大的压力和发展的动力。备课、组织教材、组织课堂教学都紧紧围绕是否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能否让学生感兴趣。“最好的老师就是兴趣”,大多数学生对这节课是否感兴趣,是否真正学到了有用的知识,成为我们衡量本节课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准。让学生们在快乐中去探索、去获取知识、去创新、去实践。

四、做一个有胆识、开放型的教师。

以往的语文教师,在课堂上惟恐学生学得不懂,学得不够,总是滔滔不绝地讲,生怕知识点有什么遗漏,这样一来,学生只是厌烦地记,被动地学,没有主动权。新课程“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过去的“讲堂”变为真正的“学堂”,学生在此学会如何通过自身努力去发现问题,去提出问题,去解决问题,去发现真理,去学会自己找路、走路。从此,也学会了总结。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学的成功,在于学生自能读书、自能作文。” 要让学生真正自主的学习,教师把握好自己的角色尤为重要,作为课堂教学的参与者、协作者,教师应当统筹全局,在准备这节课时,对教学系统中的各个要素进行了充分而科学的处理。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恰当地创设情境,科学地组织学生活动,确立科学具体的教学目标并充分发挥多媒体作用。让学生带着问题协作交流,进行探讨式学习,其实,合作学习不仅是很好的学习形式,也能体现一种团队合作精神。我们在日常的教学中应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当然,学生探究的结果各种各样,教师对学生的探究结果必须作一定的评价,强调、肯定其正确的结果,让学生明白探究的真谛,从而避免课堂“放羊式”教学。在课堂教与学的过程中,完成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学生的多向交流。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中,不仅学到了知识,锻炼了能力,掌握了读书的方法,更重要的是注重了人文内涵,有了价值观的熏陶。从这种课堂,这种新的理念中可以看出,新课程带给我们的享乐是“语文课堂不再是枯燥无趣的了,学生真正地在课堂上享受语文了,语文老师的自身素质也提高了”。

五、做一个民主型、有魅力的教师

当代的学生知识面广,个性也更突出,老师应顺应时代与学生的特点,做一名民主型的教师,努力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在师生人格完全平等的基础上开展富于爱心的交流,并通过和谐的师生关系促进学生个性与创造性的发展。在实施新课程中,建立这种新型的师生关系,关键在于宽容学生。宽容就是对学生的要求不要过死、过苛,过于统一,要给予学生更充分的自由,允许并鼓励学生有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学生的个性差异大,尤其当前独生子女多,他们既早熟又依赖,他们自尊、好强、知识面广,个性强。对于学生的个性特点,老师不能简单地以成人的,社会化的标准去评价他们的品德,只能把学生已有的个性当作教育培养的出发点。只有宽容,才能有教育(而不是指责、训斥、惩罚),才能有更融洽的师生关系,才能促进学生创造性地发展。“人生最难得遇到的是一个好的老师”。是呀,学生们在教室里学过的东西也许会完全忘却,而老师的教育会在他们的心里永远留下痕迹,甚至生根发芽。这,应该就是魅力。宽容是种博大的胸怀,宽容学生就是循循善诱,小心翼翼地保护学生心灵上的“闪光点”;宽容能拉近师生距离,创设民主和谐的教育氛围;宽容能给学生以希望,让学生在广阔天地自由飞翔。只有这样,他们的个性才能得到充分张扬,创造性才能获得更好地发挥,而你的魅力,实现了你的教育。

新课程改革也为老师创造了一个新的机遇,“一切为了学生”,这将是老师心中的奋斗目标;赋予学生自由,也将是老师教学中的唯一规范。愉快的教与学,将令老师与学生在教与学中共同成长,并使学生在学习中既获得知识又得到个性的培养与健康发展。随着语文教学的发展,语文教师对自己角色不断有新的认识,不管自己扮演什么角色,都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素质。所以,作为一名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师,别让高考、中考统治我们的思想,别让“八股”式课文分析束缚我们的教学,在教改深入的今天,把学生的个性,创造精神,良好语文习惯培养起来,这才是语文教师的根本任务,也正是语文教师的角色要求。

第三篇:新课标下小学德育教师的角色转换

新课标下小学德育教师的角色转换

教师这个职业是人类社会生活舞台上的一个重要角色。他的演出地点主要在学校,学校是社会系统的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学校的功能亦随之复杂化和多样化,教师的作用也发生了变化。课程标准指出:“道德存在于儿童的生活中。”这一观点旨在阐明生活与道德的内在联系,核心是强调道德教育要回归儿童的生活。直面新课程,思考课程改革对我们提出的挑战,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方式和教学行为也应在这种变革中产生新的变化。以前教师扮演忠实的教材执行者的角色已完全不适应新课标要求了,需要彻底地转变。教师的素质、态度、适应和提高是课程实施中最关键的因素,在现代教育学校活动中,教师必须正确理解小学德育课程,转变德育权威的理念,扮演好德育课程的开发者、儿童活动的支持者与合作者的角色。

一、担当“学生的楷模”的角色

首先,教师要树立新的德育观和学生观,教师不再是一个道德先知者、道德完美者,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两者只是站在不同的起跑线上共同学习、共同发展。相比较而言,学生是最具生命力的一代,他们接受新生事物的能力较强,有强烈的主体意识、平等意识,有比成人更强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观念,这是我们不能漠视的。因此,教师要担当学生的楷模。通过言传身教向学生传递社会的道德行为准则。小学生年龄小,正处在成长的过程中,模仿学习是他们的一种主要学习形式,在整个教育情境中,教师的言谈举止都是学生耳濡目染的对象,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对学生的心灵产生深刻而久远的影响。教师应树立与孩子一同道德成长的观念,不仅要以身作则,更要在学习和实践中反思,在教学相长中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和孩子一起感受生活中的道德问题、体验道德感情、发展道德行为,成为孩子道德成长道路上的同路人。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把教师行为中的这种文化规范高度概括为“教育工作的全部工作就是为人师表 ”

二、担当“知识传授者”的角色,做德育课程的开发者

“知识的传授者”这一角色是教师职业道德最显著的标志,对于求知的学生来说,教师是知识的象征,是一本活的教科书。教师是课程的最直接的实施者,是教学内容的决定者,教师最了解学生的兴趣、能力与家庭背景。新课标指出:“本课程的教科书主要不是作为知识的载体来供教师讲授的,它是教师引发儿童活动的工具,是儿童开展活动时可利用的资源。”教材不是不可更改的静态文本,它不是师生课程活动的指挥棒,其本身就包含了多元性和差异性的教学空间,教师要由教材的忠实宣讲者转变为教材使用的决策者,确立起自己作为新课程教材的创造者和实施者的主体意识,摆正教材作为工具的地位,能够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下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对教科书进行修正、开发和创造。同时,发现和利用好身边的教育资源,更是值得我们每一个学校和教师关注的事情。把课堂扩展到了无限丰富的大自然、生活中,以至整个人类社会,让学生不仅学会书本上的知识,也学会热爱大自然、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热爱我们的地球„„从这个层面来讲,课程内容已经赋予了不同的意义,教师已成了真正意义上的课程内容的创造者。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就是要充分地尊重与发挥教师的主导性、主观能动性以及创造能力,让课程最大可能地接近学生的生活、满足学生的真实心理需要。所以,教师要走出传统被动的课程忠实执行者的误区,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潜在的创造能力除此教师要善于运用心理学和教育学的知识原理,以某种恰当的反方式向学生传递知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是知识成为一种双向的、互相推动的,充满乐趣的过程。这就

转变了传统的教育观念。

三、担当学生“心理调节者”的角色,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合作者

市场经济带来的的激烈竞争,是学生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心理问题也越来越多。在课堂上,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教师要把学生看成是与自己平等的人,构建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是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教师是教学活动的参与者,是平等中的首席,师生的合作过程应是愉快的,应是对学生的一种启发过程。作为教师,要改变传统的对学生高高在上的距离感,要与学生平等对话、平等交流,消除学生的紧张感和心理负担, 调整学生的学习状态。学校是育人的专门场所,是传播知识、生产知识的部门,在知识不断更新的时代,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学科专业知识,还要注意吸取来自各方面的新知识,拓展文化底蕴,了解教育要求,更多地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使之不断地改进和完善。教师要置身于学习活动中,通过对问题的诊断、研究和解决来指导学生,提高学生的自我觉察水平和自我学习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成就感。同时,还需要注意的是,教师要善于与学生交流,收集学生信息,并善于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把感性的经验上升到理性的高度,成为与学生双向互动的促进者,与学生同时得到提高。总之,教师与学生要建立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能把学生真正纳入到一种民主、平等、理解、双向的师生关系之中。在这种关系中,学生能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也能在与教师的相互尊重、信任中,全面发展自我,获得成就感与价值体验,并感到人格的自主和尊严,感受到个体存在的价值和心灵成长的愉悦。

教师不仅为社会传递生产经验,技能和科学知识,而且还传递政治思想和道德意识。作为小学德育教师,应努力实现角色的转变,顺应德育课改的要求,以真情为叶,智慧为花,生活为根,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在愉快的教学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达到教育无痕的目的,实现理想的教育效果。

第四篇:新课标下小学德育教师的角色转换-德育

新课标下小学德育教师的角色转换

小学德育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以人为本、回归生活。学生的品德源于生活,并在生活中能动地表现。课程标准指出:“道德存在于儿童的生活中。”这一观点旨在阐明生活与道德的内在联系,核心是强调道德教育要回归儿童的生活。思想道德素质,是衡量一个人素质的核心内容,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是学校学生工作的一个中心环节。但目前学校的德育工作还存在许多误区:形式单一,方法简单,手段苍白,效果甚微。改革传统的德育僵化模式已经刻不容缓。直面新课程,思考课程改革对我们提出的挑战,使笔者深深感到: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方式和教学行为也应在这种变革中产生新的变化。

一、做学生道德成长的同行者

要做学生道德成长的同行者,首先要正确掌握德育的指导思想,我国中小学生教育的根本认识是为提高全民族素质打好基础。人的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智能素质、体能素质、审美素质、劳动技术素质和心理素质。其中,思想道德素质居领先地位,起主导作用。教师要树立新的德育观和学生观,教师不再是一个道德先知者、道德完美者,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两者只是站在不同的起跑线上共同学习、共同发展。相比较而言,学生是最具生命力的一代,他们接受新生事物的能力较强,有强烈的主体意识、平等意识,有比成人更强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观念,这是我们不能漠视的。因此,教师应树立与学生一同道德成长的观念,不仅要以身作则,更要在学习和实践中反思,在教学相长中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和学生一起感受生活中的道德问题、体验道德感情、发展道德行为,成为学生道德成长道路上的同路人。

2、统筹安排德育的基本内容

在内容上应以下几方面着手:

2.1加强对学生思想前途的教育,增强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同时深入开展党的基本路线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思想教育,近代史和国情教育,树立正确的理想,为中华之崛起而奋斗!

2.2强化纪律观念。学校应通过严密的规章制度,加强对学生的纪律约束,增强学生的自觉意识和纪律观念,勇于同违纪行为作斗争。同时,向学生进行一定的民主、法制教育,以便培养他们成长为合格人才。

二、做德育课程的开发者

德育的基本内容包括思想教育、道德教育、行为养成教育和心理素质教育。遵循德育大纲的要求,根据学生不同年龄特点,统筹安排,各有侧重。小学,主要向学生进行“五爱”为基本内容的初步的社会公德教育和有关社会常识教育。教师是课程的最直接的实施者,是教学内容的决定者,教师最了解学生的兴趣、能力与家庭背景。新课标指出:“本课程的教科书主要不是作为知识的载体来供教师讲授的,它是教师引发儿童活动的工具,是儿童开展活动时可利用的资源。”教材不是不可更改的静态文本,它不是师生课程活动的指挥棒,其本身就包含了多元性和差异性的教学空间,教师要由教材的忠实宣讲者转变为教材使用的决策者,确立起自己作为新课程教材的创造者和实施者的主体意识,摆正教材作为工具的地位,能够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下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对教科书进行修正、开发和创造。在统筹安排好德育的基本内容的同时,发现和利用好身边的教育资源,更是值得我们每一个学校和教师关注的事情。把课堂扩展到了无限丰富的大自然、生活中,以至整个人类社会,让学生不仅学会书本上的知识,也学会热爱大自然、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热爱我们的地球……从这个层面来讲,课程内容已经赋予了不同的意义,教师已成了真正意义上的课程内容的创造者。加强对学生思想前途的教育,增强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同时深入开展党的基本路线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思想教育,近代史和国情教育,树立正确的理想,为中华之崛起而奋斗!增强道德意识,学校应以“五爱”为目的,以“五心”教育为中心,以《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位蓝本,努力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准,造就高尚的社会主义新人,培养优秀的接班人。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就是要充分地尊重与发挥教师的主导性、主观能动性以及创造能力,让课程最大可能地接近学生的生活、满足学生的真实心理需要。所以,教师要走出传统被动的课程忠实执行者的误区,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潜在的创造能力。强化纪律观念。学校应通过严密的规章制度,加强对学生的纪律约束,增强学生的自觉意识和纪律观念,勇于同违纪行为作斗争。同时,向学生进行一定的民主、法制教育,以便培养他们成长为合格人才。

3、努力开拓德育的多种渠道

为使德育充满活力,取得实效,根据学校实际和学生特点,努力开拓多种德育渠道:①正确的观点、先进的思想,以思想课为主阵地,有的放失地解决学生所关注的“热点”问题。②开发德育资源,整理乡土德育教材,建立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家乡新貌教育基地、劳动教育基地和社会实践基地。③加强学校管理,优化育人过程,各科教学渗透德育因素,各项工作体现育人主题。④开展主题班会,兴趣小组,知识竞赛,参观访问和“创良好班集体”、“学英雄做新人”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寓教于乐潜移默化。⑤注重师德教育,强调言传身教。

三、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合作者

构建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是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教师是教学活动的参与者,是平等中的首席,师生的合作过程应是愉快的,应是对学生的一种启发过程。作为教师,要改变传统的对学生高高在上的距离感,要与学生平等对话、平等交流,消除学生的紧张感和心理负担,调整学生的学习状态。学校是育人的专门场所,是传播知识、生产知识的部门,在知识不断更新的时代,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学科专业知识,还要注意吸取来自各方面的新知识,拓展文化底蕴,了解教育要求,更多地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使之不断地改进和完善。教师要置身于学习活动中,通过对问题的诊断、研究和解决来指导学生,提高学生的自我觉察水平和自我学习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成就感。同时,还需要注意的是,教师要善于与学生交流,收集学生信息,并善于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把感性的经验上升到理性的高度,成为与学生双向互动的促进者,与学生同时得到提高。总之,教师与学生要建立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能把学生真正纳入到一种民主、平等、理解、双向的师生关系之中。在这种关系中,学生能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也能在与教师的相互尊重、信任中,全面发展自我,获得成就感与价值体验,并感到人格的自主和尊严,感受到个体存在的价值和心灵成长的愉悦。

作为小学德育教师,应努力实现角色的转变,顺应德育课改的要求,以真情为叶,智慧为花,生活为根,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在愉快的教学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达到教育无痕的目的,实现理想的教育效果。

4、充分发挥学校的德育力量

注重发挥学校团队组织、教职工的德育力量,形成合力,各司其职,学校党支部发挥政治核心作用,加强对少先队员和工会的领导,并教育党员在教书育人工作中争当先锋模范。校长负责健全德育网络,制定德育计划,组织、指导、检查、评估德育活动。班主任协调德育力量,组织德育活动,创建优良班集体。德育课教师潜心改革教学,把德育课的重点由应试转到提高学生政治思想道德素质的轨道上来,各科教师和全体员工都把育人放在各自工作的首位,做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

5、注重优化德育的社会环境

社会环境是教育的载体,具有客观的教育力量。通过打造德育舆论,净化社会环境、组织社区教育、办好家长学校等途径,形成关心、爱护和保护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好风尚。总之,加强和改善学校的德育工作,是全体教育工作者的当务之急,只要广大工作者多想办法,精诚团结,真抓实干,学校德育工作的节奏必将扑面而来,定能鲜花盛开、硕果累累!

第五篇:教师角色转换

参与到幼儿的“工作”当中去,帮助、引导幼儿发现、解决问题。

教师注重观察,有目的地对幼儿进行有效指导

教师在指导区域活动时,观察了解在先,介入指导在后,通过观察理解幼儿的活动意图、思维方式,并对幼儿的活动水平做出正确的诊断,在此基础上因势利导,帮助幼儿实现自己的构想,并促使幼儿在原有水平上有所提高,并能根据观察结果调整区角的位置、材料,使其更适合幼儿的水平、兴趣和需要。

(1)在活动区域中,首先我们相信孩子,通过观察,我们看到幼儿并不是一些“无知无能”的弱小群体,而是一群非常能干、富有创造性的小主人。

(2)在幼儿活动中,我们关注幼儿的活动,了解当前幼儿已有的经验是什么,观察幼儿对什么感兴趣,考虑教师应在哪方面给予帮助,特别是幼儿在活动时,我们不能急于用自己心目中的游戏水平做标准去要求幼儿.幼儿在游戏中应有自由选择与自主决定的权力与可能。我们认识到游戏过程是幼儿探索和发展的过程,教师不能急于求成,要学会观察等待,观察幼儿在游戏中的行为表现,言谈举止,先观察再指导或多与处理好游戏中主客体关系,给幼儿自由选择与自己决定的权利,使我们组织的活动成为幼儿“真正的游戏”,而不致使游戏失去“灵魂”。

(3)我们运用了带有启发性、建议性的语言来指导引导孩子们,主动地去参与活动。

但是活动中我们还存在一些问题:个别幼儿的区域记录方法还不够理解,还需我们加以引导。有的幼儿区域活动积极性还需提高。

总之,解决区域活动中的主要障碍,不仅是方法问题,更重要的是教师观念的转变,只要我们教师树立正确的区域活动观念,努力做好师幼互动,把区域活动作为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基本活动,不断开拓活动空间,解放孩子,让孩子们在玩中求发展,发挥区域活动的实效性,使每个区域真的活起来,促进幼儿全面发展也是我们的目的所在。

在区角活动时,教师如何转换自己的角色

马卡连柯曾经说过:“我是一个做教师的,我应与儿童一起做游戏,如果我只是教导、要求和强制,那我就会成为一种外部力量,也许这可能是一种有益的力量,但不能成为接近儿童的一种力量…”幼儿年龄小,能力弱,对成人的依赖性较强,教师在活动中对幼儿的影响力是很大的。基于对儿童游戏权的尊重,教师应确立幼儿在前、教师在后的意识,让幼儿真正成为游戏的主人。在区角活动中,教师应及时地调整自己在其中的身份,积极地促进幼儿在游戏中个性的充分展露、智慧能力的充分体现,让幼儿在游戏中享受自我实现的欢愉。

第二,首先,教师要学会做一个观察者。

教师要指导幼儿,首先就要了解幼儿。要了解幼儿,就要进行观察。教师进行观察的目的是为了准确地了解幼儿在活动中的需要和表现,观察要有连贯性。教师可采用整体观察的方法,整体观察了解幼儿的活动,了解投放的材料是否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是否为幼儿所喜欢,是否能促进幼儿的发展,不但要注意幼儿做了什么,更要了解幼儿是怎么做的。教师还可以采用个别观察的方法,小班幼儿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弱,社会交往能力较差,教师就应观察是否还有幼儿没有找到自己感兴趣的活动,他是怎样进入某一个区角的。只有认真地观察幼儿在活动中的一言一行,教师才会有新的发现,为指导提供了素材。

教师做一个参与者。

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特别强调,生物体不仅依赖环境,也要对环境做出积极的反应和“回答”,而这就要依赖于生物体自身的积极性。儿童是刺激的主动寻求者,是环境的主动探索者,儿童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决定着儿童自身发展的方向和水平。教师应激发幼儿的兴趣,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师表现出对活动也有较浓厚的兴趣,这样可带动幼儿积极的参与。小班幼儿总喜欢成人和他们一起玩,而且易受大人的感染,一旦有教师的参与,他们的兴致会更浓。针对不同的区角,教师参与的方式也有所不同:

1、平行参与:因为幼儿年龄小,能力弱,游戏的玩法技能相对比较缺乏,教师的参与往往使游戏有更多的变化和情节的深化。教师和幼儿玩同样的材料,主要是给幼儿一个示范。如美工区投放了彩色的橡皮泥等,幼儿只是摆弄其中的材料,对于不同的造型缺乏一定的经验,教师以一个玩伴的身份进入了这个区角中,用以上的材料进行不同的创作,幼儿看了以后也就模仿着去做。

2、合作参与:教师以一个角色的身份和幼儿平等地玩,就如陶行知先生说的:教师要“变成孩子”,与孩子共享欢乐。小班幼儿喜欢独立地玩,合作性不够。如

表演区的幼儿总是不能协调好同伴间的关系,谁也不愿意扮演大灰狼,教师发现后就扮演大灰狼进入幼儿的游戏中,并适时地进行间接指导。

3、指导性参与:教师可介入一些指导性的语言、暗示性的动作帮助幼儿在活动中的深入。区角活动提倡的是幼儿自主地玩,但并不是放任自流,环境的创设中融合了一定的教育目标,教师以实现其目标点拨幼儿的活动。如科学探索区中放了红、黄、蓝三种颜料,幼儿不知怎么玩,教师就提示幼儿:“用这几种颜料变出许多种颜色来,谁会变出绿色?”同时要求幼儿把调出的颜色来装饰衣服,幼儿不只是随便地玩,而是有目的地去探索了。

第三,教师要做一个引导者。

在活动的过程中,教师掌握幼儿的行为表现,适宜地加以引导。首先是应适时,即把握好时机。小班幼儿以平行游戏为主,看到同伴在使用某一物品,他们心里也会有这样的想法,而且自控能力较差,发生争抢的现象就较多,教师就应在第一时间了解到这种情况,及时地解决幼儿的这一纠纷。其次应适度,即避免教师过多或不及的引导。教师引导时过多,幼儿就缺乏一种自我独立性,往往会依赖于教师,主观能动性就不能很好地发挥;而教师的引导不及,幼儿在活动中就会在存在盲目现象同样也是不利于幼儿的发展的。

下载新课标下教师角色的转换word格式文档
下载新课标下教师角色的转换.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小学教师德育论文:新课标下小学德育教师的角色转换

    新课标下小学德育教师的角色转换 宜章县天塘乡学校 邓钰晗 小学德育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以人为本、回归生活。学生的品德源于生活,并在生活中能动地表现。课程标准指出:“道......

    小学教师德育论文:新课标下小学德育教师的角色转换

    小学德育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以人为本、回归生活。学生的品德源于生活,并在生活中能动地表现。课程标准指出:“道德存在于儿童的生活中。”这一观点旨在阐明生活与道德的内在......

    浅谈新课改下政治教师的角色转换

    浅谈新课改下政治教师的角色转换 摘要:新课程改革已经全面展开,这给中学教学带来了新的理念,提出了新的要求。新课改下政治怎么教,学生怎么学,需要政治教师不断地进行教学反思和......

    谈新课改下教师角色的转换

    谈新课改下教师角色的转换 摘要: 随着社会的进步,新课程改革力度的来断加大,对人才需求发生很大的变化,教育观念也应随之更新,教师角色的转换也势在必行,文章对教师角色转换的原因......

    浅谈新课程背景下语文教师角色的转换

    浅谈新课程背景下语文教师角色的转换 实施新课标的重要任务之一是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起一个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的平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期待着教学模式的转......

    也谈新课标下教师的角色

    也谈新课标下教师的角色 【摘 要】 新课标下课堂教学应该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改变以往以教师为主的课堂模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这种要求下教师必须转变观念,扮演好自己......

    从《这儿真好》的教学看新课标下教师角色的转换(共5篇)

    从《这儿真好》的教学看新课标下教师角色的转换 从《这儿真好》的教学看新课标下教师角色的转换 5月28日上午,我们渝中区骨干教师班的老师们冒雨来到了重庆市北碚区实验一小......

    行动导向教学理念下教师的角色转换

    行动导向教学理念下教师的角色转换 本文选自《家教世界》2013年6月 摘要:当今社会,注重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的行动导向教学教学理念下,教师在这环节中所起的作用尤为重要,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