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有效教学十讲》读书体会
《有效教学十讲》读书体会
2010年下半年,我读了余文森教授的《有效教学十讲》一书,该书论述了教学的有效性、生成性、三维目标、教学情境和教学关系,并总结出了有效教学的规律,归纳了新课程学习方式的基本特征。下面谈一谈我读这本书的体会。
一、有效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
从理论上说,所有教学都必须是有效的,低效甚至无效与负效的教学不能称之为教学。然而,从实际看,现实的教学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常常低效甚至无效与负效。当前我国中小学教学突出的问题之一是: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很累,但学生却没有得到应有的进步和发展,存在着教学效果差、效率低的问题,因而对中小学教学的批评或责难日益增多。因而有必要提高教师对有效教学的认识,为教师改进教学提供指导。
二、有效教学是教师的责任
全社会早已达成共识,为人们提供自由平等与高质量教育是我国中小学教育的任务,那么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高水平的学生就是我们教师的责任。而有效教学有助于中小学教学质量的提高,在达成有效教学的工作条件中,教师一向是关键。课堂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主阵地,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渠道,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应该成为我们每个教师孜孜不倦、不懈追求的目标,在不断的探索中完善和改进课堂教学,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三、了解有效教学的特征,有助于教师迈向有效教学
教学是复杂的活动,教师特定教学行为对学生学习影响的结果是随着教学情境而变化的,不同的教学情境需要不同的教学行为,这样看,万能的适用于任何教学情境的有效教学行为是不存在的。虽然如此,但正如任何事物都有规律和基本原理一样,教学活动这一复杂的社会现象有其本身的教学规律,有其基本的教学原理。
本书指出,有效教学的最主要、最基本特征是正确的目标、充分的准备、科学的组织、清楚明了、充满热情、促进学生学习、以融洽的师生关系为基础、高效利用时间和激励学生。一般而言,有效教学要表现出这九大特征,但也并非所有的有效教学都必须要有这九大特征,有效教学还可能有其他特征。这意味着,教师迈向有效教学必须使自己的教学逐步具备或表现这些特征,但也不必寻求一致的模式,完全可以表现出具有个人风格的有效教学,即教学展现出多样性。
四、掌握有效教学的策略,有助于教师开展有效教学
在充分利用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和教学理论并结合教学实践的基础上,探讨出三类十种有效教学的策略,这些策略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对教师改进教学的参考价值是明显的。
(一)讲授策略
对教师来说,有效讲授是其有效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讲授法的优点在于使教师有较充分的主动性,易于控制所讲授的知识内容,可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较多的、系统连贯的知识。
在下列情况下,讲授会明显优于其他方法:主要目的是传递信息;讲授内容或材料学生在其他地方不能获得;以组织条理性的方式和特殊的方式讲授;有必要引起学生兴趣;只需短期内记忆的教学内容;要求对特定教学内容提供简明的介绍、概括。
但讲授法也有局限性,讲授是教师主要通过口头言语和借助非言语手段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的教学方法,主要是单向交流,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听教师讲授,记笔记,因而最大的缺点是可能压抑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因此,为了使讲授的优势最大程度地体现,同时避免其缺点,教师要注意恰当运用讲授,采用有效的讲授策略。
有效的讲授策略包括:组织条理性讲授、清晰明了讲授、科学讲授、为理解而讲授、生
动和热情讲授。
(二)组织课堂讨论策略
课堂讨论不仅使学生获得了学科知识,促进了他们对教学内容更深入理解,同时,使学生学会了怎样参与讨论,因而促进了认知、情感、交际能力以及团体的合作性、建构性和深思熟虑。但缺点是难于组织、效果难把握、过程难控制等。
组织有效的课堂讨论的策略包括:提出目的和明确主题、创建适宜环境、适时引导、鼓励参与和专注、科学结束。
(三)提问策略
问题,是开启学生心智、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和情感升华的钥匙。课堂提问是教师通过和学生相互交谈来进行教学。它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行为,在教学中被广泛使用。但并非所有的提问都促成了学生的主动学习。
有效的提问策略包括:了解和明确目的、选择适当问题、正确叫答、有效反馈、采取支持性措施。
(四)适应性教学策略
适应性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中使教学内容、方法、活动等适应教学情境(特别是学生、课程等),通俗一点说,适应性教学即因材施教的教学。
适应性教学策略包括:掌握和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切合学生的学习兴趣、需要、能力和特点、表现灵活性、根据学生实际调整教学速度或进度、选择适合学生的内容、对学习困难生有针对性施教。
(五)创建课堂环境策略
课堂环境对学生行为、态度和学习成绩可以产生强有力影响。课堂环境不仅影响教学的进行,而且直接影响教学效果。
创建有效课堂环境的策略包括:创建安全的课堂环境、创建有秩序的课堂环境、创建愉悦的课堂环境、创建师生关系融洽友好的课堂环境、创建合作的课堂环境、创建学生对学习负责的课堂环境、创建教和学的课堂环境。
(六)激励策略
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活动,教学效果不仅取决于教的质量,也依赖于教师在多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和促成了他们参与教学。有效教学以引发了学生对学习的浓厚兴趣和强烈动机为特征。
激励策略包括:提出挑战性要求、让学生体验到成功、分析学生成败原因、提供适合内容、进行形象生动教学、作出反馈,给予奖励、满足学生情感需要、教学生为学习而非为业绩而学。
(七)运用非言语手段策略
运用非言语手段指在教学中教师用手势、姿势、眼神、表情、触摸、空间距离以及辅助语言和类语言等非言语手段配合、辅助教学,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获得理想教学效果的目的。辅助语言包括声音的音调、音量、节奏、变音转调、停顿、沉默等。类语言是指那些有声而无固定意义的声音,如呻吟、叹息、叫喊等。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主要利用言语教学。为了更好地实施教学,也用非言语配合、辅助教学。
运用非言语手段策略包括:遵循运用非言语手段的基本要求、科学运用非言语手段,即运用空间距离和身体接触、运用手势和身体姿势、运用眼神接触、运用面部表情、运用辅助语言和类语言。
(八)管理课堂策略
课堂管理是教师在教学中维持课堂秩序从而促进教学顺利进行的活动。
管理课堂策略包括:让学生肩负起遵守纪律、参与学习的责任、制订和执行规则、建立
和维持秩序、进行高质量教学和使学生专注于学习、发现处理分心行为和问题行为、运用最小干预原理和四步反应计划。
(九)管理教学时间策略
学习时间影响学生的学习程度,学习时间与学习效果或教学效果相关联,教师须注意课堂利用学习时间行为的三个方面:教师提供了多少时间给学生;在教师提供的时间内学生有多少投入学习的时间;在投入学习的时间内学生是怎样成功学习的。
管理教学时间的策略包括:减少教学时间浪费、增加在学习时间(增加在学习时间是指教师通过有效利用时间将分配的时间即制度化时间更多地用在教学活动上)、增加专注学习时间、提高时间利用效率。
(十)管理课堂作业和家庭作业策略
1.管理课堂作业的策略包括:管理指导性课堂作业、选择课堂作业、布置课堂作业、监控学生做课堂作业、作出课堂作业反馈、使课堂作业促进学生的灵活性理解。
2.管理家庭作业的策略包括:阐述家庭作业的价值、制定家庭作业的规范、布置适当的家庭作业、作出家庭作业的反馈、解决学生不完成和不能完成家庭作业的问题。
五、科学开展有效教学
本书介绍的三类十种有效教学的策略,其中有一些是我们运用自如的,也有一些很熟悉,但运用起来还不顺畅,还有一些是我们以前了解的不多或没有尝试过的,这么多的策略同时运用还做不到,所以我们要科学开展有效教学,过去运用自如的继续坚持,做过尝试但还不顺畅的要多加尝试,对这样的策略运用自如后,再尝试运用新的教学策略。
六、在教学实践中,不断丰富开展有效教学的策略
教学是复杂的活动,教师要学会众多有效的教学行为,特别是那些十分关键的有效行为,也要具备实施教学行为的灵活性、变通性,认真考虑和慎重作出在何时、何种教学情境、以何种方式实施有效教学行为的抉择,并真正表现出适当的教学行为。而且,有效教学的策略远不止这三类十种,每个教师的教学风格也不一样,因而在教学实践中,可以不断丰富开展有效教学的策略,让有效教学生根、开花、结果。
第二篇:新闻理论十讲读书报告
《新闻理论十讲》
——读书报告
张艺真
作者简介:陈力丹,男,1951年2月生,汉族,籍贯江苏省通州市。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研究员、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新闻学研究室主任;现为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新闻学责任教授、传播学方向博士生导师、博士后流动站站长、《国际新闻界》月刊主编、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新闻传播所所长、新闻史教研室主任。
内容简介:《新闻理论十讲》是陈丹力教授理想状态下最适合中国本土的新闻理论教材。摒弃传统教材八股文式的写作方法,用第一人称,直白生动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让人在浅显易懂中由浅入深地了解新闻理论的基础知识,打好扎实的理论基础。主要分为十讲:新闻与叙述事实、新闻价值、新闻真实、新闻客观性原则、大众传媒的职能、新闻出版自由、新闻法、新闻职业道德和职业规范、宣传学、舆论学。系统的为我们阐述了新闻报道内涵的相关法律规定。是一本充满智慧、极富启发的优秀读本,同时是了解新闻专业的基础读本。
合上书本,第一印象,与之前读过的一些学术论文的写作方式截然不同,陈力丹教授没有用那些抽象的论述,而是用第一人称,以漫谈和对话的方式来阐述新闻,让我这个本科不是新闻的学生理解起来容易了很多,正如作者在“写在前面”中所说“不说套话,可能是本书的特色”。读完本书,认识颇多,对新闻学的认识又提高了一层。
首先这本书让我们明晰了一些新闻学的基本概念,第一讲“新闻与叙述事实”为我们区分了新闻与舆论、新闻与宣传的概念和不同时期、不同国家对新闻的定义,而我国则是以陆定一先生的观点为依据。在新闻的定义上,陈力丹教授指出,中国新闻学关键词存在着“政治与学术的二元对应”的现象,如果对此不加以分辨,很容易用政治话语代替学术话语,导致概念的混乱,该书第一讲引出“新闻”概念的时候,首先指出:常用的“新闻宣传”“新闻舆论”是政治话语。然后分别对新闻与宣传、新闻与舆论进行辨别,一开始就厘清了新闻概念的学术内涵。因为我之前是学法律的,四年的法科学习让我的思维一直停留在一种法律判断上,想当然的认为任何事物都会有一个既定的概念,而通过读这本书,让我开始出现新闻学的思维方式,明白在新闻学的领域,“新闻”一词定义起来并不是我想的那么容易,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定义出来的新闻是不一样的,比如我们可以分别从新闻的功能、价值出发来定义新闻,或者我们还可以面向新闻界,面向社会大众,面向学术界来分别对新闻做出定义。其中作者指出“有闻必录”与新闻客观性并不是一回事,并且运用了大量的案例来进行论述,在这之前我一直以为有闻必录就是新闻客观性,看了陈力丹教授的论述方觉我是多么的浅薄!这得益于作者对于概念的不同应用范畴、不同条件下的不同含义进行了区分,因为理论必须首先得在概念上明晰。例如“有闻必录”与新闻的客观性完全不是一回事;民主与自由、法制与法治,所指均有很大的差别,不能乱用,“新闻民主”之类更是说不通的概念,以此纠正那些在新闻理论中随意使用、似是而非的概念。
另外使我印象最深刻的一讲是第四讲新闻客观性原则,书里讲了客观性理念产生的背景和发展过程,分别是19世纪中叶开始政党报刊向商业报刊的转型、哲学上反不可知论的出现、现代传播科技的发展。文中提到客观性首先是一种新闻职业理念,新闻从业者要客观的,不带偏见的报道事实,但我想,报道是具有主观性的,因为其中必定有新闻传播的参与者——记者。只要传播过程中有人的参与,就有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就避免不了或多或少、有意无意地掺杂进记者自己的思想、感情、立场、观点等,就必然带有一定的感情色彩。记者在取舍材料的时候就表达了他的主观意志。也就是说,他们用某些材料而不用另一些材料,结果就不是一个完全客观的报道,而是带有某种倾向性的。所以我认为真正的新闻客观性是不存在的。
还有第七讲新闻法,读完这一讲我内心是有很大触动的,中国的法律体系非常庞大复杂,法律资料可谓卷帙浩繁,但纵观我国新闻立法的历程,却找不到一部规范新闻记者和媒体的《新闻法》,这不紧使我思考造成我国新闻法迟迟不能出台的原因,书中提到世界两大法系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在英美法系中可以找到规范新闻传播活动的一些案例和习惯法,大陆法系国家主要是欧洲国家,它们大部分都有《新闻法》,只有少数国家没有,而中国应该就属于这少数国家之一,虽然中国的法律是自成一体具有“中国特色”,但却是在大量借鉴大陆法系的基础上形成的,为什么别的大陆法系国家都有《新闻法》,唯独中国还没有出台?陈力丹教授在书中提到了五条难以出台的原因,我认为我国的新闻立法之所以这么搁置下来,主要是因为1989年之后政治环境有一些变化,政府更强调社会稳定,而有人认为新闻立法可能导致不稳定。那我国还有没有必要进行新闻立法呢?作者并没有提到这一点,我认为还是有必要的。我国宪法规定,公民有言论、集会、结社和出版等自由。这是很好的原则和规定,但是这些原则具体实施起来很难,这样,《新闻法》的价值就体现出来了,它是体现宪法精神、落实宪法原则的法律。所以说,新闻法对于大陆法系国家来说,其地位之高超出我们想象。新闻立法的重要价值在于,可以通过这样一部法律管理新闻界和与新闻界相关的社会领域,赋予新闻界以采访、报道、评论等权利,也让新闻界承担一定的义务,防止它对社会和公民个人造成损害。
通过对陈力丹教授的《新闻理论十讲》,我对新闻学专业有了更深的了解。对以前一些混淆的概念有了更清晰的理解,明白新闻事实的重要性,在以后的新闻采访和写作中,要尊重事实遵守职业道德和新闻法规,更要学习陈教授对学问一丝不苟的研究精神和探索精神。
第三篇:有效教学十讲体会
《有效教学十讲》读书心得
推
荐
“有效教学”是随着新课程改革深入推进过程中,来解决课堂低效、无效问题而被提出的重要方向。教学的有效性是教学的生命,教学的有效性问题是教学研究的一个永恒课题。看完了余文森教授的《有效教学十讲》后,我深有感触,也受益匪浅,从中得到了很大的启发。如何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实现既定的学习目标?那就要提高教师教学的有效性。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几点体会:
教学是否有效,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正如书中所说有效教学不仅需要教师该如何在教学中重视学生的发展,也是我们该如何提升教师自身的专业素质。只有在做好这两个问题的前提下,我们的教学才会走向优质。
一、从学生方面
要以学生为本,用真爱构筑课堂。新一轮课程改革最主要的原则就是要在教学全过程中真正贯彻“民主和谐”、“师生平等”的教育思想。成功的课堂教学应该是学生能够不断的获得美好的心灵体验。引用余教授的话:“成功的体验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学生好好学习的愿望。”课堂中教师应努力创设一种“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环境,营造一种尊重学生的观点、问题,鼓励学生提问、概括、假设和陈述的课堂氛围,高度鼓励和评价学生的积极参与。从《有效教学十讲》中明白了我今后更要努力实现课堂教学从观念到行为的转变,改变以往以单纯传授知识为手段的做法,对学生的感情、态度、价值观给予更大的关注,创造一种别具一格的教学模式,才能使自己的课堂更富人性化,才能从真正意义上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从教师方面
首先要深入钻研教材,读出教材的本意和新意,把握教材的精髓和难点,把教材内化为自己的东西,具有走进去的深度和跳出来的勇气;其次要拓宽知识面,丰富知识背景知识,内化为对教学有用的东西,使文本在学生眼前不再是孤立出现的一株植物,而是有着深蓝色天空作映衬的一幅图画。谨记苏霍姆林斯基的名言:“只有当教师的知识视野比学校教学大纲宽广得无可比拟的时候,教师才能成为教育过程的真正的能手、艺术家和诗人。”再次,要研究儿童心理和学习心理。通过阅读这一段我理解要提高教学效率,我觉得第一步应该从钻研教材入手。我们既要尊重教材,对教材进行全面的分析发掘,领会其蕴含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又不能局限于教材,还要根据实际情况对教材进行创造性的理解,进一步发挥新教材的作用。
三、从教学方面
要强调精心预设,课前尽可能预计和考虑学生学习活动的各种可能性,减少低水平和可预知的“生成”,激发高水平和精彩的生成。没有高质量的预设,就不可能有十分精彩的生成。提问是组织教学、启发学生思维的手段,能帮助我们探索并优化学生的认知结构,教师应熟悉教材和学生,设计出有价值的问题进行提问。提问应有一定的导向性,如导向文化感,导向品格修养等,促进学生的思考。这样的提问和由提问引出的讨论就有利于学生思维素质和思想素质的养成。另外,美术教师应善于运用教学话题,提供一个讨论中心,围绕这一中心引出多个问题。这样做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这样的提问应叫开放式提问,它没有标准答案,不能用简单的“是”“否”之类的词来回答。
四、从反思方面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进行,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课后反思就显得更加重要和必要了。有效课堂教学需要教师将教学实践和反思紧密结合。课堂教学是一门缺憾的艺术,无论是行家里手,还是年轻教师,在各自的认识层面上都会发现不足,都会留有遗憾因此我们就要具备一种反思的意识。看完《有效教学十讲》后我明白了应该留有足够的空间与时间,让自己像过电影似的再现课堂教学的情景,及时捕捉问题,记下得失。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我的教学有效吗,什么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有没有比我更好的教学?如果不及时反思,很多感觉稍纵即逝,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还会出现类似的问题,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认为我们要像不断地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素养一样不断地提高我们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
总之,教与学是相辅相成的,对《有效教学十讲》的阅读,我才刚刚接触它的皮毛,今后还将继续深入阅读,要达到触及它的精髓,把自己的每一堂课都上的有效,追求高效课堂是我的目标,为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坚决杜绝负效教学,努力避免无效教学,革除低效教学,追求高效教学。让我的学生在我的课堂上自主快乐的畅游在知识的海洋里得到更好、更快的发展。
第四篇:有效教学十讲体会
《有效教学十讲》心得体会
塘沽一中杨帆
《有效教学十讲》中关于课堂有效教学,余教授从理论和实践层面上为老师们进行剖析和策略指导,让我感受颇多。当下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的关键和根本要求。如何构建有效课堂?如何打造“有效课堂”?有效课堂教师应该关注什么?结合余文森教授的《有效教学十讲》,下面就谈谈我的一点感悟:
一、要认真备课,精心设计课堂教学
每一堂教学效果良好的课都来缘教师的认真备课。在实施新课程的实践中,我们较多的关注了教学方式方法等课堂形式上的改进,而相应的忽视了对教材和学生的研究。从《有效教学十讲》中我明白了学生获得知识,主要在课堂教学,而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关键在于备课。要提高高中英语的课堂教学质量,必须改进现行备课形式,着力提高备课的实效性。
制定有效的教学目标,是实施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前提。有效的课堂教学就必须具备有效的教学目标,而有效的教学目标的设计首先就是准确和明确。目标的制定既要重视学生对英语知识的适度掌握,更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英语运用能力以及创新思维能力。其次,目标的制定要有一定的层次。可以根据学生认知结构、学习动机等差异,制定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目标的表达准确、清晰,对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层次的要求,更重要的是尊重学生的主体,从学生已有的基础出发。这样的教学目标设计得就比较人性化。
二、要以学生为本,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课程改革最主要的原则就是要在教学全过程中真正贯彻“民主和谐”、“师生平等”的教育思想。成功的课堂教学应该是学生能够不断的获得美好的心灵体验。引用余教授的话:“成功的体验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学生好好学习的愿望。”课堂中教师应努力创设一种“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环境,营造一种尊重学生的观点、问题,鼓励学生提问、概括、假设和陈述的课堂氛围,高度鼓励和评价学生的积极参与。从《有效教学十讲》中明白了我今后更要努力实现课堂教学从观念到行为的转变,改变以往以单纯传授知识为手段的做法,对学生的感情、态度、价值观给予更大的关注,创造一种别具一格的教学模式,才能使自己的课堂更富人性化,才能从真正意义上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三、课堂有效教学应深入优化教学环节,加强有序课堂的有效教学管理。
在有限的45分钟内采用有效的教学策略把教学设计付诸实施,从而获得最大的教学成效。因此在时间管理上,我们应坚持时间效益观,最大限度地减少时间的损耗。优化教学过程,保持适度信息,讲在该讲时,放在该放时,综合考虑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各种因素,尤其是提高学生的专注率。
优化教学情境,激发兴趣是实施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先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就必须建立在学生的兴趣之上。有兴趣的学习不仅能使学生全神贯注,积极思考,甚至达到废寝忘食的境地。在“智力发展最佳状态”中学习,才能使学生获取更多的有效知识。所以教学
中我千方百计地调动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学习热情,带着兴趣学习是教学的一个最简单的有效法则。在教学实际中,可根据教材内容选择性地组织一些活动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课堂有效教学需要反思和探究。
有效课堂教学需要教师将教学实践和反思紧密结合。看完《有效教学十讲》后我明白了应该留有足够的空间与时间,让自己像过电影似的再现课堂教学的情景,及时捕捉问题,记下得失。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我的教学有效吗,什么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有没有比我更好的教学?如果不及时反思,很多感觉稍纵即逝,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还会出现类似的问题,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认为 我们要像不断地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素养一样不断地提高我们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我国传统文化中注重道德的君子,一日三省其身。教师也要像儒家文化中的君子一样,为了自己的事业和信仰,一日三省其身。
教学的有效性是教学的生命,教学的有效性问题是教学研究的一个永恒课题。看完了《有效教学十讲》我受益匪浅。在教学的过程,我一定要好好总结自己的教学方式、方法,用更好的教学方式、方法来完善自己的不足,同时我还要加强教育教学理论的系统学习,把我们的教学过程用科学的理论作为指导。要不断加强学习,特别教育教学理论上的学习,争取在学科教研方面有所发展,在备课、上课、作业等各个环节上下功夫,在专业发展上下功夫,真正提高教育的教学水平和专业素质。
第五篇:第四讲读书报告
耶林:为权利而斗争
第一章法的起源
斗争对法的重要性——以对假说的批判来论证法的起源
1.①法的概念在客观和主观的双重意义上被应用。客观意义上是指由国家适用的法原则的总体、生活的法秩序;主观意义上是指对抽象规则具体化而形成的个人的具体权利。但不论哪一种情形,法都必须通过斗争这一手段获得自身的存在并得以主张,斗争是法的生命。②法的目标是和平,而实现和平的手段是斗争。法必须经过斗争和努力才能得以实现,不仅只是来自国家权力的努力,更是来自全体国民的努力,但并不是所有人都在进行斗争,经常的情况是一些人归于享受与和平,而其他人则归于努力与斗争,然而和平与享受只能是斗争的产物,斗争才是法的实践。
2.①在法的实施上,毋庸置疑,国家对法秩序的维护是通过对不法侵害的斗争进行的。关于法的成立,有关于法成立的萨维尼——普夫达学说,这是一种浪漫主义的观念,认为法同语言的形成一样,是一种无意识的自然结果,其有机的内在发展以学问与交易为支撑。然而,这两种力量是极其有限的,法的发展方式与语言艺术有着极大的差别。萨维尼的自然形成说含有政治准则不能被人折服的极端宿命的错误,而普夫达的习惯法理论则是对习惯真义的完全误解,事实上法是一个实力概念。
②法的变更的实质是其背后与现行法相联结的既得利益和新崛起的利益之间的冲突,当既得利益出于自我保护本能而进行猛烈抵抗时,斗争就是一种必然,其胜败取决于双方的力量关系,斗争中法也只有靠摒除自己的过去,方得再生。这样,法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就表现为探索、角逐和斗争,即艰苦的努力。这一点,不仅已被能够看得见的历史所证明,而且也同样适用于对原始社会的推论。总之,法是斗争的产物这一事实把国民和法紧密地联结在一起,为法的诞生而必要的努力,不灾祸,而是恩惠。
第二章斗争是法的生命
斗争的缘起——斗争的目标——斗争是一种义务
1.权利人主张的利益常常与否定其利益主张的人的利益相对抗,因而权利经常处于被侵害和被抑制的状态下,斗争也因此而来。在国际法上,表现为战争,在公法上表现为革命,而在司法上则表现为诉讼。
2.当权力被侵害时,有斗争和逃避两种选择,他们都会伴随牺牲,要么是权利成为和平的牺牲,要么是和平成为权利的牺牲。作者以民事诉讼为例,说明了斗争的目标不仅仅是为了标的物的价值,更是对人格本身和法情感这一理想的追求和维护,诉讼也由单纯的利益问题上升为人格问题,对于一个国家的斗争来说也是这样,不单是为了土地,更是为了荣誉和独立。
3.法需要为了自身的生存而与不法行为进行斗争,权利人对权利的主张,不仅是对自身的一种保护和义务,更是对法特别是现行法的一种维护,是对国家和社会的义务。
第三章为权利而斗争是对权利人自己的义务
主张权利是生存条件之一——例子和法情感——放弃权利的后果
1.人类不仅是肉体的生命,还有精神生存问题,其条件之一是主张权利。当生存条件受到亲侵害时,人就要通过对具体权利的主张进行保护。
2.刑事方面如盗窃和抢劫,不仅是对所有权的侵害,更是对法定权利的侵害,进而是对人格的否定;民事方面如拒不履行债务,特别是恶意的一种,是对权利的直接的故意侵害,因此必须通过主张权进行斗争,这是每个人对自己的义务。法情感会随阶级,职业的不同而有不同的表现,其反应还取决于社会因素,但是一切权利人都必须保护自己的权利进而保护精神
生存的条件,保护法情感。
3.因胆小怕事而放弃权利,上升到处世观,法本身将遭到破坏,在国际关系上则可能会导致国家的生存隐患,这是病态法情感的表现和产物,必须进行反对。
第四章主张权利是对社会的义务
法在主客观意义上的关系——主张权利是对社会的义务——个人权利与法本身的一致性
1.具体权利只有在抽象的法规条件下才能成立,要从抽象的法当中获得力量以维护其本身的存在,反之,具体权利的实现和斗争又维护了抽象法的存在,是对法的一种守护。
2.权利人对权利的主张不仅是对自己权利的维护,是对自己的义务,而且在自己权利的范围内维护了法本身,他们的行动所带来的一般利益,已经不只是法的权威和尊严主张的理念利益,更是一种现实的利益,权利人通过法律维护了社会不可或缺的秩序。为权利而斗争的意义,从最初的自我私利,首先上升到对人格和法情感的保护,最后再上升到了对社会法理念的实现,因而主张权利是对社会的义务。
3.个人权利和法本身具有内在的一致性,权利人自觉或不自觉的成为了国民使命的协助者。保护和主张个人权利就是对法本身的保护和主张,而对个人权利的侵害,就是对法本身的侵害,因而为权利而斗争就是无法律而斗争。从罗马法来看,人民因权利受到侵害而激起的感情中,尽管有利己动机,但是道德的愤怒来自于法情感,是对亵渎权利的道德性抗议,从德语和拉丁语,从剧本和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来看,都是这样。当然,在后面这些例子中,作者又阐述了国家法律制度的不完备对法情感产生的不良影响,为法律而斗争变成了对法律而斗争。
第五章为国民生活权利而斗争的重要性
从为私法而斗争到为公法和国家法而战——法情感的培养
1.为权利而斗争的动机经历了从个人私利到人格伦理再到正义三个阶段,法情感也由此逐渐升华。当民族的权利遭到侵害时,能够为其进行斗争的人,只能是在私法上为其权利而进行斗争的人,因而一个民族和国家的政治地位与其法情感的健全与否直接相关。
2.法情感的培养是最重要的政治教育的任务之一,培养国民的法情感就是培养国家的健康与力量。其培养不是学校的理论教育,而是把正义原则贯彻于生活的一切方面,不仅要有外在机构,更要有完善的适合法情感的制度,特别是要反对专制主义(专制主义对法情感的破坏首先是从对个人权利的侵害开始的,具有极强的隐蔽性)和不法行为。
第六章现代罗马法与为权利而斗争
现代法与法情感的要求相去甚远——罗马法的三个阶段——近代罗马法的发展与法学宿命的过错——斗争是法永远的天职
1.现代法与法情感的正当要求相去甚远。它所到之处是无的放矢,现代法的构成与健全法情感及其本质要求,即对人格保护针锋相对,而且它所衡量权利侵害的尺度只是外在性的物质价值,反映出来的是物质主义。其责任可归于罗马法。
2.罗马法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在其激烈程度上,完全漫无边际、不知制的罗马法法情感阶段,将主观上的不法和客观上的不法不加区别,一并处理;第二阶段是中期法上法情感有节制能力的阶段,将主观上的不法降格为客观上的不法来处理;第三阶段是后期帝政时代,尤其是查士丁尼法上的法情感的衰退萎缩阶段,将古罗马的法情感在私法中客观化,维持了帝政时代的国家力量。
3.近代罗马法的发展使得法与国民的法情感之间产生了大裂隙,法学犯了两个原理性的过错。其一是近代法学没有认识到对权利的侵害,不仅是金钱利益,更是对法情感的侵害;其
二是由此建立起来的证据理论,它保护了被告而侵害了原告,甚至摧毁了法律。
4.作者认为应该把为权利而斗争提高为义务,不仅是对个人还是国民,斗争是法永远的天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