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小学著名教育家教学思想理念与教学管理创新方法·改革创新成功案例”经验交流会1
北京师范大学继续教育与教师培训学院关于举办“中小学著名教育家教学思想理念与教学管理创新
方法·改革创新成功案例”经验交流会
各地教育局(教委)、教师进修学校、教研中心(教研室)、各中小学校
在知识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要创造有利条件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创新教学管理改革是深化教学改革的核心内容,教育思想观念的转变是一个过程,学校教育的整个过程都必须不断转变教育思想观念,保持教育思想观念的不断变革和及时更新,这是学校改革与发展的“发动机”,而教育思想观念的转变总是以管理思想的变革为先导,用教育管理的改革来统筹和引导。学校应该坚持教育思想观念改革的先导地位,定期开展教育思想大讨论,并形成制度化,以始终保持教育思想观念与时俱进,为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不断注入新的活力。为此,北京师范大学继续教育与教师培训学院将举办“中小学著名教育家教学思想理念与教学管理创新方法·改革创新成功案例”经验交流会,以树立现代教育的全面质量观,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下,大胆创新我们的思维,勇于借鉴先进的教学管理思想,用以指导我们的教学管理工作。
一、会议亮点:推进教学管理改革,构建教学管理新模式
教学管理思想创新、树立科学教学管理观念
二、参加对象:全国各级教育行政管理干部、中小学校长、教学副校长、后备
干部等
三、研讨特色:
1、专家讲堂:全国著名教育专家、学者、教研员讲授“教学思想理念与教学管理创新”的内涵和经验成果;
2、互动交流:代表与专家、代表与代表围绕论题与学术、教研与教学广泛沟通,互动交流,共同提高;
四、拟邀专家阵容:
郭振有中国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教育部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原教育部国家副总督学、中国教育学会书法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国家教育行政学院特聘教授。曾任中国教育报副总编辑、教育部办公厅副主任、教育部督导团办公室主任。
王文湛资深教育家、清华大学教授、原国家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国家副总督学、中国中小学幼儿教师奖励基金会秘书长。
吴国通原北京小学校长,他创建的“无为中因材施“管”法”受到好多校长的推崇,一些令校长们头疼的问题,在北京小学都得到了轻而易举的解决。这
附:
报 名 回 执 表
备注:
1、参加培训的学员请将此表发邮件bnujyxy@163.com或传真至010-571594312、此表复制有效
第二篇:浅谈新课改理念下小学语文教学创新与改革
浅谈新课改理念下小学语文教学创新与改革
在新课改的形式下,教育教学理念发生了变化,课堂教学的重点产生了位移。改革是教育发展的必经之路,创新是教育的灵魂,是国家发展的源动力。新课程强调了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倡导师生间的交流、合作、探究。而我们作为新时期的教师,应考虑到学生的学习状况,让学生兴致勃勃地参与学习活动。我认为教学课堂是贯穿创新思维的最好途径。具体来说:
一、学
生
应
体
现
主
体
地
位
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的课堂上大多是自编自演,权威性很大,努力在课上充分的展示自己。而新课程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强调教师应给予学生展示能力、潜能全面成长的空间,用学生丰富动作、新颖的表演形式代替老师的“单口相声”表演。例如在教学《晏子使楚》一文时,我在板书课题后,提问:同学们,看到这个题目的,你想知道什么?学生的思想立即活跃起来,七嘴八舌地说开了,有的说晏子是干什么地的?有的说他去楚国干吗?发生什么事?……我及时把学生想知道的问题来作为教学目标,接着鼓励学生自己去寻找答案(分组解决)。顿时学生学习自觉性被调动起来,纷纷去看书,去查阅资料,然后进行小组讨论、交流,推选代表发言,整堂课学生学习积极性高,课堂气氛热烈,达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而这样的教学方法我一直受用非浅。
二、激
发
学
生的学习
兴
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好知识、技能的动力。没有兴趣,学生是无法学习你所教学科的知识的。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多设计该项内容的训练。例如在教学《揠苗助长》一文时,学生知道古人帮助禾苗生长的办法是把禾苗拔高,等待禾苗长高心切。抓住学生的好奇心,在观察图画的同时,给学生充分想象的空间,开展积累的讨论,发现学生各抒己见,有的说禾苗死了,有的说禾苗能长高了,因为他拔禾苗的时候用脚踩实了地面部分禾苗能活下来,还有的说吃一堑长一智嘛,死了再种就会按照施肥浇水细心管理的方法帮助他生长。答案很多,但大部分都符合实际,启迪学生创新是教学中的重要环节。
三、开放课堂,发言权让学生自己掌握
在课堂教学中,要解放学生的嘴巴,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凡是他们不懂的、不会的都可以提出来,与同学和老师一起探讨。质疑的过程就是学生动脑思考的过程,就是对学生发散思维培养的过程,同时也为学生的创新提供可能。“会提问的学生会学习”也说明了质疑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如《欧阳海舍身救列车》一课,学生在读课文后就提出:课文开头是清风扑面,细雨沾衣,为什么到了课文后就变成了风停了,雨住了,天空搭起了美丽的彩虹?学生能提出这样有研究价值的问题,既体现了学生读书细致能发现问题,又体现了学生认真动脑思考问题。另外,在问题的研究过程中,支持学生异想天开的想法,激发他们的多元思维,肯定他们的新思路、新见解、新观点,不强求一致性,允许多种答案并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目的的安排一些开放的、没有单一答案的问题,让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思考问题、研究问题。在充分动脑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和知识经验,发表自己与众不同的观点,激发学生的思维,开发学生的大脑。使学生有意识的从多角度、多方面思考问题,机智灵活的解决问题。
四、在教学中渗透德育
学生不仅要学习好,我认为在道德品质上的培养也很重要。我在平时的教学中是很注重德育教育的,除了从课文中学习,我还发现有一本书很好,那就是《中华美德贤文》,我把他推荐给学生看,让他们到图书室去借。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包括:民族品质、民族精神、民族气节、民族情感和民族礼仪,还有经过千锤百炼的语言。学生看了一段时间后,精神面貌有了很大的变化。总之,在新课程改革洗礼下,如何教好语文这门学科,这也正是我们语文教师在积极探究之中,我相信,在新课程的引领下,语文教学将会取得跨跃式的成绩。同时,我非常希望我的同行们能够把你们的教学心得体会、经验感触展现出来,我们共同学习探索。
第三篇:小学教学模式改革与学科教学思想创新研究
“小学教学模式改革与学科教学思想创新研究”
阶段性工作总结
我校课题:“小学教学模式改革与学科教学思想创新研究”研讨活动已经一年了,一年来,我校以课堂教学改革为中心,突出重点,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现就一年来的课题研究工作做以小结。同时也发现了存在的问题和工作的不足之处。
一、取得的成绩。第一阶段:准备阶段。
1、成立课题研讨小组。组 长:潘小军 执行组长:李新妮 组 员:全体教师
2、制定方案:学校由教导处组织引领实施,对学校教师课堂现状做出调查研究报告,根据我校实际情况制定开题报告。
3、动员培训:
①组织教师学习了方案,领会课题的精神,明确自己的地位、任务。③运用各种途径、形式对社会、家长进行课题研讨的宣传和动员,营造社会理解、支持的良好氛围。
第二阶段:具体实施阶段。
我们学校的课题大体分三步走,即:以体验培训走进研讨;以观课议课促进研讨;以互动交流小结研讨。
1、以体验培训走进课题研讨,培训就是学校对教师进行课题研讨培训。近一年来,我校进行了三次体验式培训:参加中心校的公开课示范课;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开展课堂改革模式探讨;形成经典课堂,以点促面。
2、参加中心校的公开课与示范课,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我校教师吴小辉、吴秋婷、张琼在街办的研讨课中,展示了我校在课堂模式的改革中探索的经验。其中吴小辉老师的《去年的树》很好地调动和评价学生,比较合理把握和落实各教学环节,充分展示学生个性,接受全体师生的检阅,虚心听取同行意见,总结经验。为我校的课题研究进行了一次很好的展示。上课观课议课活动,我校的每位教师都能够找出自己课堂的不足,寻求了解决办法,使我校的课题研究工作整体推进了一步。
3、以上课观课议课促进课题研讨,就是在自己实践的基础上,不断的反思总结经验,不断的改进自己的课堂模式。
4、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老师在课堂模式的改革与学科思想创新研究方面所形成的风格。我校通过对学生调查问卷,来了解教师在课题研讨后在课堂上的变化与研讨的程度与效果。
第三阶段:阶段性评估阶段与小结。
1、学校进行课题研讨阶段性小结,撰写阶段性总结报告
2、各位老师撰写课题研讨报告、小结自己的经典案例、形成论文、随笔等并交流经验。
二、存在的问题。
1、教师参加课题研讨的积极性不高。
2、课题的研讨还不够深入,尤其是在我们这样的农村小学校,面临着班额少小、人数少,实施起来受气氛等因素制约。
2011年5月
第四篇:浅谈新课改理念下小学语文教学模式的创新与改革
浅谈新课改理念下小学语文教学模式的创新与改革
随着社会转型的持续深入,我国的经济、文教、社会生活等各个领域都面临着调整转型,这也对义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小学语文教学课程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新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已经颁布多时,但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学理念更新、教学方法创新却没有稳步跟进。时代呼唤新的教育,而我们教师作为教学中的主体,有义务也有能力从教育理念、教学策略、教学模式等方方面面进行尝试和创新。我在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等为目标,积极能动地进行了课堂教学改革,在提高自己作为教师的专业能力和教学水平的同时,也对“新课标”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出于应试教育需要,传统小学语文教育大多以填鸭式教育为主,授课时强调大量知识的灌输,缺乏师生互动和学生的自主学习。可以说,传统的小学语文教育是典型的“单主体”模式,即:在课堂中,老师不仅是教学的主导,更是教学的主体,学生仅仅作为课堂教学的组成元素之一,并不具备主体地位。为改变这种状况,教师就应深刻认识到,创新是教育的灵魂所在,语文教学不应遵循固有的模式,而应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因势利导,同时,应深入领会“新课标”的教学理念,以“知识和能力”的培养、“过程与方法”的教授、“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塑造为主要教学目标,遵循“以学生为本”的理念,积极探索具有创新意义的课堂教学模式,具体来说就是:
第一,坚持“以学生为本”,重视学生的学习体验;教师首先要更新教育观念,应在“新课标”的指导下树立起与时俱进的、具有创新意识的教育观念,并在此指导下优化
教学中的各个环节和各个因素,从而提高整个教育的质量。教师应摒弃以教师为主体和中心的传统教学观念,重视学生的地位和作用,变“教师中心”为“学生中心”,无论是教学内容的安排还是教学环节的设计,无论是教学方法的选择还是教学策略的改革都应本着“以学生为本”的理念,从学生的视角出发,解读学生的需求和意愿。“以学生为本”需要教师真正从思想上、从认识上进行转变和调整,而不仅仅是“装装样子”、“做做门面”,应真正地理解和认识到,学生乃教学之主体,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性,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应放下架子,充分关注学生的学习经验和学习感悟,及时把握学生的学习动态,并以此为基础,适时的调整自己的教学设计。关注学生的学习感触,还要求教师拥有敏锐的双眼,善于捕捉和发现学生的独特想法和观点,并充分尊重学生的新奇想法,绝不断然地否定或给予消极的评价。总之,坚持“以学生为本”不应只是一句口号,它需要我们真正入眼、入脑、入心,并在日常的教学中加以体现。
第二,营造和谐融洽的教学环境,构建师生互动的双主体教学模式;人是生活在一
定环境中的人,“环境造就人”,好的环境能让人“不扶自直”,坏的环境却也有着“近墨者黑”的负面影响。可见,环境对人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样的道理,教学环境也是教学中的有机组成部分之一,它对教学质量同样起着不可小觑的作用。其乐融融的教学环境往往能让学生在轻松、愉悦中高效掌握知识,而死气沉沉的课堂氛围则会给学生如坐针毡、如履薄冰的痛苦感。教师在教学中应认识到教学环境的重要性,并积极创设活跃轻松的课堂互动氛围,激发学生畅所欲言、相互交锋与争鸣,本着“赏识教育”的理念,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大胆提问,同时,在新课导入环节,多动脑筋,利用教学挂图和多媒体演示等方法,吸引学生注意,激活课堂气氛。在授课时,教师应积极与学生互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宗旨。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认为,“对于一切情况,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老师。”可见,兴趣是学习的关键,教师应放下居高临下的架子,以和蔼可亲的姿态走近学生,与学生共同学习、共同交流,通过引导式提问的方法鼓励学生思考,并在思考中体会到学习的快乐。
第三,探究合作式学习模式,引导学生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现代社会并不提倡“个人英雄主义”,具有团队精神,善于合作学习才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义务教育阶段小学基础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通过引导学生建立合作式学习模式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在日常教学中,可鼓励学生自发结成小组学习团队,课上共同讨论,课下一起学习,教师在节假日或寒暑假时还可布置一些小组任务,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沟通、交流、学习,并在互助合作之中完成指定的任务。这种合作式学习的方法有助于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培养起优良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并通过在小组交流中发表自我观点展现出个性和价值。合作式学习模式还能帮助学生建构起自己的知识体系,常言道,“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传统教学模式下的学生没有“问题意识”,缺乏“质疑精神”,这样的品质显然是不利于学生后期发展和进步的,而合作式学习方法则可充分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在教学过程中,可采用有助于学生课堂交流讨论的圆桌式教学,老师在新课导入或其他环节,可有意识地选择一些具有讨论空间或存在疑问的命题,号召学生通过合作讨论、搜集资料的方式证实或证伪,在搜集资料、讨论交流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学生的“质疑”精神,并且经过这种学习方式的磨炼,学生也会慢慢找到属于自己的学习方法,并逐渐建构起个性化的知识体系。在合作中互动,在互动中进步,这种教学方法上的创新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有助于更新教师的教育理念,有利而无弊。
小学语文教育应在新课改的理念下努力做到“基于学情,以学定教”,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合作意识、自主能力等为主要目标,力争做到“授之以渔”。著名的教育
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敢探未发现的新理,敢入未开发的边疆。”这句话深刻地揭示了教育的宗旨和目标。对于小学语文教师而言,课程改革任重道远,存在一系列的困难和阻力,然而只要我们怀着“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精神持之以恒地推进教学改革,就一定会取得丰硕的教改成果。
第五篇:初探传媒创新视角下的艺术类课程教学模式方法与改革
初探传媒创新视角下的艺术类课程教学模式方法与改革
摘要:浙江传媒学院主要培养专门的广电传媒类人才,首当其冲应该把培养传媒创新型人才作为主要的目标。作为艺术类院校艺术类课程自然比重较高,如何把培养传媒创新人才的目标植入到这些艺术类课程中,是此次项目研究的重点。
关键词:传媒创新;艺术;实践教学
2007年11月,《传媒》杂志社与复旦大学工商管理博士后流动站在我国首次组织中国传媒创新能力调查,并重磅发布中国第一份传媒创新能力调查报告。在这篇调查报告中指出,人才因素决定了传媒创新的水平和速度,传媒经济是知识经济,其本质就是人才经济。因此,该课题项目是在市场迫切需要建立传媒创新体系的前提下提出对艺术类课程的研究。
回顾这两年的研究历程,总结出来的是,在完成一个传媒艺术类课程的教学模式改革的同时,实际上是从一个对单一模式的探索,向多种教育模式的探索,也就是从传媒创新中以多学科交叉为基点进行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模式。以下就是详细对这个教学模式的阐述,请多指正。
一、传媒创新视角下艺术类教学模式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作为第三产业的广播电视事业的创新已经成为电视节目发展的重要因素和内在动力。在全媒体时代下,高校作为生产内容的主体,有责任和义务培养适合全媒体时代下有能力的创新人才。
以《媒体表现与传达》课为项目案例。由于该课程经过7年的教学实践,始终在不断的完善与改进,目前已经在初期阶段所成效。
首先该门课是以三大构成基础为教学初衷设置,在7年的教学中也基本是秉承这一初衷进行教学,并适当的结合媒体表现进行讲授。但是在讲授过程中发现实际效果并不理想,主要是学生的积极性没能调动起来,其原因是三大构成基础是专门针对美术类院校进行授课,性质比较单一,而传媒类学生:
1、没有美术基础;
2、低年级的学生艺术修养不扎实;
3、专业的方向不同,所以导致积极性不高。其次该门课的授课专业涵盖多个专业,虽然都属于传媒艺术类,但各自都有各自的专业领域和发展方向,所以对于这些专业领域之间的衔接在课程初期没能很好的体现出来,导致一些学生有创作欲望却没能有效的发挥出。再次是该门课没有结合当下传媒创新这一时代特色进行理论化系统化的授课。所用的教材也是偏向美术类的平面设计教材,非但没能体现出传媒的特色,更无法这一基础上进行创新。
因此,第一阶段的首要任务就是整编适合该课程的专业教材,并且更合理的优化该课程的特色,使其更适合传媒艺术类专业。而这个工作实质上在2013年9月就开始进行了,针对该课所涉及到的专业,教材除了沿用部分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的理论知识外,还加入构成概论和影像构成这两部分,其中构成概论主要是为了让学生在掌握平面构成和色彩构成实践过程中,明白其由来,从而更好理解进行创作。而影像构成也是在舍去原有的立体构成内容后加入的,目的是立体构成固然重要,但整个课程的课时量只有48课时,如果只是一味的加入,学生非但没能真正掌握实质性的内容,对课程的深入程度就是走马观花,甚至会产生麻痹,稀里糊涂。与此同时,整编新教材的主要原因也是为了让学生能有一本与该课程相关且符合传媒艺术类的教材,所以把原有的立体构成部分替换成影像构成部分。因为内容做了较大的调整,更适合传媒艺术类专业,所以教材定名为《视觉构成设计》,也因此该门课程的名称更改为《视觉构成基础》。
二、传媒创新视角下艺术类教学模式的方法与改革
从上阶段的教学和实践中调整,强调多学科知识的交叉与融合,强调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的互补与互助。因此,这一阶段在教学模式上体现的是:综合性、交叉性;艺术性、实践性以及个性化。基于以上认识,此次教学模式改革的重点就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多方位多手段教学模式
首先传媒艺术类课程较传统的艺术类课程有所区别,更注重视听传媒与传统艺术类课程相结合;其次多学科交叉主要的是能体现出多重视角、多重方法的融合;最后作为专业必修课该教学模式是衡量学生专业能力的生成,专业基础是否扎实的标准。
因此,在第一堂课中,会对该门课进行预讲,把当下与该门课程相关的内容进行分类式的讲解,如有通过图片进行构图和色彩的讲解,通过短片进行视听的讲解,通过视频结合各个专业相应的进行讲解等。在后续的单元课程中,首先会以传统艺术类部分为基础内容展开,再以视听部分为补充内容加强,如传统艺术类部分涉及到关于绘画中的蒙太奇部分,那么接下来也会用电影中的蒙太奇部分做补充加强,为的是把传统艺术与视听传媒结合的同时,让学生更加全面的了解这一概念,并且能融会贯通。在此基础上,多学科的交叉模式也得到体现,就比如蒙太奇这部分内容,首先从概述历史中理解其发生的原因,其次从绘画中理解图形的转移与变化,对作品的体现,最后在电影中理解时空的转移;线条、形状的变化对情节的铺垫以及节奏对画面的控制,通过多学科交叉对概念的解析,从而让学生多角度的理解知识点并强化认识。而作为知识点的反馈,衡量学生是否生成能力,体现专业必修课的特点,则需要通过论文、PPT的展示、实践等手段获得。
由此可见,学生通过多方位多手段的教学模式学习,具备了更全面的专业基础能力。第一、掌握艺术学、电影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艺术审美和艺术眼界,从而能理解大众文化的本质。第二、具备视听传媒的能力,能运用图形、色彩、构图、影像、声音等传播方式和规律有效进行媒介传播。第三、结合所学知识运用创新思维,找到适合自身个性发展的方式,为进入高年级选择专业方向打基础。
(二)多实践多鼓励的教学机制
毫无疑问,学生在经过多方位多手段的教学模式学习后,是需要进一步通过多实践多鼓励的教育机制进行更有效的反馈。以往的反馈形式虽然也是实践,但形式比较单一,并不适合各个专业,使得反馈的效果并不理想。然而经过课程改革的实践,不仅仅是完成几种简单的实践,而是结合一整套有机的教学体系,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同时在传媒创新的影响下,为了有效的促进学生由知识转化成作品,激发创新能力,该门课在实践的内容中融入了更多跨专业的内容,比如,让各个专业的学生完成抽象画的创作,借用各种材料手段,激发其灵感,再比如让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学生完成定格动画的创作,该定格动画的内容有别于传统动画,更多的是进行试验性短片的尝试。与此同时,对实践的内容进行强有力的引导,让学生借助大学生专业类的比赛参与其中,不但可以激发创作灵感,而且可以激励创作动力。
三、传媒创新视角下艺术类教学模式预期效果
综上所述,传媒创新视角下的艺术类课程研究教学强化了理论、实践、转化的教学过程。该门课程基于研究性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注重学生的自主性和实践性学习,让学生在收获经验和方法的同时,培养其发现问题、独立思考、独立判断、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促进师生互动,更有效的发挥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因此能在各类大赛中获得较好的名次。总之,传媒创新视角下的艺术类课程研究能够使教学内容转化为学生的综合能力的培养,真正实现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 “中国传媒创新能力调查报告”人民网《传媒》杂志http://media.people.com.cn/GB/40606/7407429.html
[2] 芦峰,郝娟,研究性教学与高校创新型人才的培养[J].教育科学,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