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高职院校实践教学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研讨交流会体会1

时间:2019-05-13 03:50:3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全国高职院校实践教学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研讨交流会体会1》,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全国高职院校实践教学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研讨交流会体会1》。

第一篇:全国高职院校实践教学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研讨交流会体会1

全国高职院校实践教学与人才培养模式

改革创新研讨交流会体会

23/3-24/5我有幸参加了在南宁举办的“全国高职院校实践教学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研讨交流会”,聆听了香港理工大学工业中心工程师、工程设计与监析组主任、郑继昌教授,与云南民族大学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云南民族大学职业资格鉴定所副所长、教育部高职高专教学评估专家、教育部高职高专旅游管理类专业指导委员会董兴主任的讲座,感触颇深,有了很大的收获,以下是我的心得体会。

一、香港理工大学工业中心工程师、工程设计与监析组主任、郑继昌教授给我们讲授了“融合项目的学习,融合项目在香港的发展,融合项目在中国的发展”等内容。介绍了融合项目教学法在香港理工大学的发展情况,2011年在广东省广州市的岭南职业技术学院推行融合项目教学法的推广,运用在香港实施了十余年而且证明成功的学习方法,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使我对融合项目的教学法从了解到深刻认识。

二、云南民族大学职业技术学院董兴副院长我们讲授了“人才培养模式及创新构建”。讲述了高等职业教育的主要特征、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依据、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要点,使我了解到:

高等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立足地方,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培养应用性人才。

高等职业教育的主要特征是:培养目标的定向性、知识结构的双重性、专业设置的市场性、课程模式的能力性、课程内容的实用性、师资队伍的双师性、教学过程的实践性、教学方法的人本性、考核评价的实效性、毕业学生的双证性。

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方针是: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校企合作、产学结合.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多元智能开发的主要原则:通过多种活动和项目来传授知识;多参加活动来展示自己就某一主题的认识;树立全新的同学观。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

对人才培养模式各要素的系统整体创新:围绕人才培养模式的培养目标、内容、制度、过程、评价等五个基本要素进行系统整体性创新,包括:学校层面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总体设计;专业层面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具体构建。

高等职业教育的特征:“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校企合作、产学结合”的高职教育办学方针。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总体指导性框架:“2138”模式:“二理念、一思路、三方式、八体系”的“知识+能力+素质”三维一体的高职本科应用性人才培养模式。

教学模式的设计与创新:

1、工学交替模式

2、任务驱动模式

3、项目导向模式

4、课堂与实习地点一体化模式

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

1、案例教学法

2、启发引导教学法

3、角色扮演教学法

现代教学技术手段的应用:

1、视频模拟教学

2、多媒体课件教学。

三、经过两天的学习,使我在教育理念上有了新的认识,在教学方法、教育管理上开拓了视野,体会到要将一门课程安排得当,培养适应现代社会需求的专业人才,需要有效的教学策略。目前我们也有相关的教学方法正在应用当中,也有一些正在尝试,例如护理技能综合实训的教学方法,正是融合项目教学方法的具体实践,因此,这两位教授的讲座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对我们的教学有很大的帮助。我将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充分运用所学到的知识,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有效地为学生传授知识,使他们能够对课堂感兴趣,接收新的知识,成为适应社会需求的专业人才。

陈** 2012-03-28

第二篇:高职院校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龙源期刊网 http://.cn

高职院校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作者:刘秋月

来源:《财会通讯》2006年第02期

摘要:探索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会计人才培养模式,已马为高职高专教育及会计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大课题。本文对我国会计教育的现代 进行分析,结合同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及特点,提出构建会计专业“三四三”人才培养模式的总体思路,以及会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有效途径。

第三篇:关于创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教育论文

关于创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教育论文

无论在学习或是工作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论文了吧,论文对于所有教育工作者,对于人类整体认识的提高有着重要的意义。那么,怎么去写论文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创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教育论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论文摘要:将企业的供应链管理模式用于高职院校管理,有助于构建“无缝对接”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理想的高职教育供应链应体现办学主体多元、学历层次齐全,与普通高等教育系统、就业渠道、生源渠道互通互连。实现这种“无缝对接”,需要政府参与调整供应链结构,高职院校实施拉动式人才供应链战略,并与外界建立良好的伙伴关系,同时做好就业信息平台建设工作。

论文关键词:高职院校;就业市场;无缝对接;人才培养;供应链管理

一、研究背景

供应链管理是目前最先进的管理技术之一,它最早应用于企业。在供应链管理模式下,企业可以用最短时间寻找到最好的合作伙伴,用最低的成本、最快的速度、最好的质量赢得市场,受益的不只是一个企业,而是整个供应链中的企业群体。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高职院校可看作是一种服务型企业,学生从生源地进入高职,经过教育加工后,再输送到用人单位。供应链管理思想完全可以引入到高职院校管理中来,改进学院原有供需关系,使之更有效地运行,实现与就业市场的无缝对接,最终达到生源提供方、高职院校和用人单位多赢的局面。高职院校在快速发展中存在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其中一个重要问题是与就业市场衔接不通畅。具体表现为:与就业服务市场缺乏信息沟通,毕业生就业进程延迟,就业成本加大;在专业设置方面,争相创办所谓热门专业,致使专业趋同或不对口现象严重,造成毕业生就业压力增大;教育与就业市场脱节,学生即使就业也无法很快进入角色,需要企业再培训,增加企业人力成本。从供应链角度来看,高职院校和就业单位是一条人才培养供应链上两个不同的节点,以上这些问题的出现是由于这两个节点无法达到一种无缝化的连接,或者说是一种非常通畅的连接。“无缝对接”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人才市场需要大量的具备行业科学管理知识和一线服务技能的应用型、复合型、外向型专门人才的情况下,与产业及企业同步互动、通联的高职教育模式,在基础理论、应用理论和操作技能层次上达到用人单位一线工作人员的就业要求,并具备事业的延展能力。

本研究将先从高职供应链分析开始,探究人才培养供应链的无缝化问题,进而找到高职院校与就业市场“无缝对接”的解决方案。

二、人才培养供应链分析和创新

(一)传统人才培养供应链分析

高职院校自开办之日起,供需问题就随之产生,其供需关系网络是固有的。学校的供需关系不仅是为了满足学生的培养而发生的学校和生源单位之间的供需关系,而且还是为了满足就业目标而发生的学校和用人单位之间的供需关系。这种供需关系网络虽然也属于供应链范畴,但仅仅只是供应链的初级阶段而已。就是一个按照这种通联方式,以高职院校为核心的供需网络图。

由可以看出,高等职业教育系列中有职业技术学院、本科二级学院、高专、成人高职、民办高职等。虽然表面形式多样,但在实践中存有各自为政、相互分割、互不联系的种种弊病。中职与高职在纵向上缺乏信息沟通和良好的协作,高职院校横向之间也缺乏联系,更为不利的是专科教育成了职业教育体系中的最高层次。高职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之间各自封闭、自成体系。在这里生源、高职院校与就业市场没有实现供应链管理,所涉及的供需关系是一种松散的、非合作的关系,在供应链中供需节点单位间缺乏有效的连接或集成。这种供需形式的弊端具体表现在:

专业及课程设置仍缺乏对社会实际需求的科学预测与把握,表现出较大的盲目性,很多高职院校一味追逐热门专业,致使专业重复现象严重,专业人才的产出与就业岗位需求之间不成比例,造成供给严重大于需求的状况。

由于生源质量普遍下降以及专科成为职业教育最高学历等原因,高职毕业生面临着就业难问题,同时社会又出现了高级蓝领严重短缺现象。这种现象,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存在。

“专升本”学生毕业时发放与普通本科高校毕业生不一样的毕业证书,这无疑会给希望通过高职院校转入普通本科院校学习的高职毕业生带来一定的打击,并且普通本科学校接受高职专科学生的动机多数在于扩大生源,在培养方式上一般也是按照传统方式,没有针对高职学生的特点,更不是为了培养具有新型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高素质的应用性人才。用人单位也对这些“专升本”高职生有明显的歧视。目前毕业生就业渠道包括学院推荐直接就业、参加人才服务中介机构交流就业、亲朋好友帮助推荐就业、网络人力资源招聘等。但高职院校尚未建立成熟有效的毕业生就业通道,使得毕业生与用人单位之间的沟通路径尚未完全通畅,专业不对口和就业成本高的现象日益严重。

(二)创新人才培养供应链

通过对高职教育供应链的研究分析,结合就业市场发展趋势,并借鉴发达国家(地区)高职教育的先进经验,我国未来理想的高职教育供应链是:以应用为根本,以就业为导向,办学主体多元、学历层次齐全,与普高教育、就业渠道和生源渠道互通互连,开放式、高水平的供应链体系。

改造后的人才培养供应链具备以下特点:

1.实现高校与用人单位之间的有效衔接

高职毕业生要实现充分就业,就必须按用人单位的要求“定制化”培养,实现毕业生能力与就业单位需求的“无缝对接”。由此,高职院校要及时了解用人单位要求,进行“需求”管理,参照就业单位岗位要求,共同设计教育培养方案,全方位实现“产学研”合作,并将管理延伸至用人单位,与用人单位建立良好的战略伙伴关系,保证毕业生充分就业。

2.了解生源信息,及时调整专业设置及招生计划

一方面可以了解详细的学生信息,提高生源质量:另一方面使其能够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和劳动力市场的变化,及时调整专业设置和制定招生计划。对教学质量不高、专业设置不合理而导致就业率较低的专业,应减少其招生数量,甚至停止招生。

3.完善高职教育体系建设,与普通高等教育相互沟通

高等职业教育概念的外延范畴不是介于中专、高中与普高本科之间的一种学历层次,而是独立自成体系的系统,与普通高等教育形成相互沟通的关系。高职自身的体系应该由专科、本科及研究生3个层次组成,可以实行学分制,根据学分完成情况颁发毕业证书,并且部分所修课程学分在普通高等教育系统内得到承认,改变职业教育是培育低层次人才的印象。与企业开展合作,共同承担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任务。

4.由原有的推动式供应链变成拉动式供应链

如图3所示,推动式的供应链运作方式以高职为策动源,学生通过教育“加工”后从就业服务机构推向用人单位,就业服务机构和用人单位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这种供应链方式在早期的就业市场是可行的,在目前就业供过于求的局面下,该供应链响应能力明显较差。拉动式供应链的驱动力来自用人单位,可根据用人单位的需求实现定制化服务。而集成化拉动式供应链在原拉动式的基础上,更加强调供应链各节点的合作和协同,合作双方参与到对方的相关事务中去。

5.整条供应链必须是无缝的只有实现供应链的无缝化,才能实现毕业生就业的.无缝化。在这条供应链上,所有成员的目标、想法和行动完全处于一种协调、同步的状态,而这一切有赖于信息流的传递。海尔、大红鹰等企业办校就是一种办学单位和用人单位的有效集成。这种方式最大限度地满足了企业的用人需求,降低了企业招聘成本和风险,同时,它还具备传统职业教育所不具备的优势,即最先进的实训设备、最仿真的工作现场和最柔性的就业规划。

6.把自主创业作为一个重要的就业渠道

为改变以往人才培养供应链自主创业薄弱、就业渠道狭窄的局面,高职院校应设置自主创业的有关课程,为学生自主创业提供人、财、物的帮助,让一部分有创业实力的学生能顺利发展自己的事业,从而也为社会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三、实现高职人才培养供应链“无缝对接”的建议和方法

(一)政府应参与调整人才培养供应链结构

政府必须重新调整高职学历层次,从大专层次向本科、研究生层次拓展。在普通高校和高职院校中挑选办学能力强的院校作为本科和研究生职业教育试点单位,然后向全国逐步推广。高职和普高之间要做到学历对等、学分互通。鼓励企业与高校合作办学,实现资源共享。

(二)实施拉动式人才供应链战略

拉动式供应链实施的主要手段是采取“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目前“1+1+l”的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被广泛采用。

如图4所示,这种模式包括1年学校为主的基础教育、1年校企共同的专业培养和1年企业为主的实习。每个阶段的实施主体并不独立,也不完全以时间来划分,它强调的是在学校的教育环节中,企业对人才培养由浅至深的参与和全程的渗透。这种模式将学校教学和企业实习以及职业教育有机地融合起来,使得教育与行业发展、市场经济相协调,提高了高职人才培养的针对性。

(三)建立以高职院校为核心的人才供应链合作伙伴关系

要实现学院与就业市场的无缝对接,必须先实现人才培养供应链的无缝化,而无缝对接需要各节点间良好的、长期的合作关系。其合作伙伴关系建立的步骤为:建立供应链战略合作关系的需求分析;制定标准,选择生源提供单位和用人单位;正式建立合作关系;加强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在此主要研究校企间的合作关系的建立。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大多数高职学院和绝大多数企业缺乏主动出击市场的动力和积极性,即使合作也仅仅是一种短期行为。为加强校企合作,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双方签定合同,严格履行契约;建立校企股份合作模式,校企之间形成稳定、长期的合作关系;设立专门组织机构在校企之间搭建桥梁,负责将企业界对人才的需求反映给学校。

(四)建设就业信息平台

高职院校在依托全国或省市就业信息平台的基础上,要拥有自己的信息平台,包括就业指导信息平台、高校和就业服务机构之间沟通的信息平台、高校和用人单位的就业合作信息平台等。在供应链节点间信息传递的过程中,用人单位通过定单来描述自己需要的人才,学院根据订单来制订招生计划和教学计划。因此,需要生源地、学院、用人单位三方共同制定衡量高职学生素质的评价体系,该体系包括思想品德、业务文化、体能健美和其他方面(包括创新精神和社会交往)。这4个指标都设立一定的权限。

思想品德、业务文化、体能健美和其他方面的权限分别为0.3、0.3、0.25、0.15。用人单位在订单中给出这4个指标的分数值或者指标的分数值与权限值的乘积之和,学院根据订单的要求,客观地给出分数,使合适的人在合适的时间进入到合适的岗位。高职院校还可以将此评价体系扩展到学生的整个职业生涯,促进学生自主创业。

高职院校的信息平台还包括提供反馈信息的就业评价模块,该模块必须有一套成熟的评价指标体系,包括就业率(或签约率)、用人单位满意率、专业对口率等,以便学校了解毕业生就业情况,为今后的指导工作提供依据。

第四篇:VBSE创新高职院校实践教学模式

VBSE创新高职院校实践教学模式

卢德湖

(闽西职业技术学院 经济系 福建龙岩 364021)

内容摘要:创新高效的云时代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素质要求越来越高,高职学生不仅要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知识,还要有熟练的实际操作能力,更要有跨专业的综合应用能力。当前高职院校实践教学中存在课程综合性无法满足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课程设计没有细化到职业岗位等误区,导致教学质量无法提高。教育部要求高职院校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虚拟实验、虚拟工艺、虚拟车间、虚拟工厂,把企业搬进校园,做到校中有厂,厂中有校。VBSE“虚拟商业社会环境多专业综合实训”通过角色体验,具有很强的仿真性和对抗性,能实现多层级目标和跨专业应用,从根本上提高实践教学质量,整体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拓展并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全方位创新高职院校实践教学模式。

关键词:VBSE;实践教学;模式

根据教育部教高[2006]16号文件精神,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个类型而非层次,承担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高等职业院校要依托政府,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开发课程,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改革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注重基础理论学习,强化实际操作水平,提升跨专业应用能力的培养;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虚拟实验、虚拟工艺、虚拟车间、虚拟工厂,把企业搬进校园,做到校中有厂,厂中有校;要使企业在分享学校资源优势的同时,参与学校的改革与发展,使学校在校企合作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教育学生学会交流沟通和团队协作,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1-2]

近年来,随着实践教学改革不断深化,各高职院校相继建立了一系列实验室,实践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在培养高素质“三创”人才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从另外一个角度看,近年来大多数学校实验室建设是以自身专业为依托,独立建设,分散实施,目的是解决专业教学计划中所开设课程的实验课,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各院系的独立教学。但是从深层剖析,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一、高职院校实践教学现状及误区

(一)课程设计没有细化到职业岗位

每个专业培养方向都对应着社会及企事业单位特定的工作岗位,如会计电算化专业对应出纳、会计、如财务管理对应金融、证券及理财等序列;高职院校目前开设的实验课基本都是统一的标准化内容,没有针对岗位的系统化训练,导致学生普遍缺乏在现代企业管理中如何做好本职工作的认知及能力。[3]

(二)课程综合性无法满足社会对人才的要求

按照知识经济时代对管理人才的全新定义,每个人都是在社会环境中与他人协同工作,除了要了解自身的工作内容,还要理解和社会供应链中其他组织、个人的协同关系,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凸显个人价值。高职学生应成为具有知识+技术+综合素质+创新精神的“宽专多能”式人才,才能更受企业青睐。目前高职院校的实训主要是单一的专业实训,并不涉及跨专业的岗位和职业群,缺乏系统性、仿真性和综合性的知识应用和能力训练。高职院校实验室建设没有考虑实践教学和实验室建设的层次性、系统性,缺乏整体性设计,实训室资源相互孤立,未能有效整合,使用效率低下,实训形式单一,缺乏跨专业综合实训环境,导致学生实训过程中与整个职业环境脱节,对企业内部关系及其与企业外围相关经济活动与管理部门之间的业务关联缺乏了解,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无法满足社会对人才的要求 [4-5]

未来企业是“创新、高效、绿色”且全面信息化的云端企业,漫步云端是企业信息化的新境界。云时代人才培养当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导向,VBSE“虚拟商业社会环境”是解决高职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实训瓶颈的根本出路,在中国高职教育改革和人才培养上走出一条“新道”。

二、VBSE人才培养理念

VBSE是“虚拟商业社会环境”简称,是一个仿真现代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运行环境的模拟经营与管理综合实习的平台,它以制造企业为核心,在虚拟的市场环境、商务环境、政务环境和公共服务环境中,根据现实企业管理流程、关键岗位和典型任务和外部关系,结合事先设置的业务规则,进行仿真经营和业务运作,可进行宏观微观管理、多人协同模拟经营和多组织对抗。[6] VBSE是通过把仿真企业搬进校园,建立起与实践教学相适应、仿真社会真实经济环境、教学资源分级共享、教学成果可分析整理、理论学习与实践一体化的多专业综合实训中心,从根本上提高实践教学质量,整体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拓展并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其立意之根本是“为企业提供高潜质、有全局观的实务型岗位人才,为院校培养受企业欢迎的新型、合格学生,为学生缩短成为社会精英的学习、成长路径,” 实现了“院校人才培养”与“社会商业发展”的协调同步,从而确立了院校实训教学的新高度(见图1 VBSE人才培养理念)。[6]

图1 VBSE人才培养理念

三、VBSE实训课程特点

VBSE实现具有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在完成专业课程学习之后,走向工作岗位之前有一个全面触摸社会供应链的核心链条环节和功能的机会,理解在社会供应链中局部与整体之间的关系,体验基于流程的运作方式;体验每个岗位在社会供应链中的位置、所负责的工作及与他人的协作关系,找到“职业角色”的感觉,为走向社会作好充分的准备(见图2 VBSE实训课程特点)。[6]

图2 VBSE实训课程特点

(一)对抗性:将参与体验的学生分为几个大组,每个大组模拟一个社会供应链;它们彼此之间是相互竞争的关系,通过营造竞争氛围,有利于激发大家的“斗志”,发挥自己的“潜能”,增加课程的对抗性。细节设计体现在:

1、效率:现代社会追求快节奏和高效率。企业管理全景仿真中记录了每个岗位任务的完成时间和整个企业的运营时间作为描述效率的指标之一。

2、效益:每个员工的绩效考核是和企业的整体绩效、部门的绩效分不开的,企业管理全景仿真中以绩效目标为引领,将岗位工作与绩效融合在一起。

(二)仿真性:从现实社会不同的企业原型中抽取核心企业组织的典型业务及与外部服务机构的关联业务形成若干业务场景。全程仿真国际商务及企业运营,获得真实业务体验。

1、机构仿真:企业管理全景仿真中包含了制造业及相关外部环境(包括政府管理机构、服务行业、客户及供应商)等不同形态的组织仿真,构建了完整的虚拟商业社会环境。

2、环境仿真:现代企业组织无外乎两种管理环境,传统手工管理和信息化管理。企业管理全景仿真中涵盖了企业组织从手工管理到信息化实施到信息化管理的完整设计,使受训者深刻体验到两种管理环境下业务流程及工作要求的不同。

3、流程仿真:VBSE通过对丰富的资源库的提炼,实现管理流程和业务流程与现实工作一致。

4、业务仿真:企业管理全景仿真以岗位胜任为第一目标,针对实习岗位提炼了近百个关键任务和日常工作任务,懂业务才能会管理,针对每项任务,均有任务流程及执行的指导。

(三)角色体验:每个社会供应链组织中由若干学生组成,分别担任不同岗位,每个岗位都具有相应的责、权、利,相互配合完成完整流程。一个阶段的体验完成后,可以进行角色互换,体验不同工作岗位的要求及工作职能。

(四)自主式学习:满堂灌的填鸭式教学方式压抑了学生作为主体的能动性。教师转换角色,成为VBSE实训内容的设计师和引导人。VBSE采用开放式教学设计,以任务为引领,极大程度激发了个人潜能,以学生为主体,倡导自主实训,以“ 训” 促学,边“ 训” 边学,学“ 训” 结合。[5]

(五)跨专业应用:不同的专业培养不同方向的专门人才,企业管理全景仿真中可以支撑工商管理、财务、市场营销、信息管理、金融、贸易、工业工程等多专业综合实习。每个专业的同学可以自主选择自己的工作岗位,并和企业中其他部门同仁一起协同工作,共同为企业创造价值。

(六)多层级目标:跨专业综合实验中心的教学活动不针对特定专业,而是关注企业、企业外部环境、关键岗位、典型任务的工作流程的训练。既要求对仿真环境的体验,又要求完成企业管理决策,还要求完成相应管理流程的任务,达到决策、执行、体验三位一体的实践教学目标。

四、VBSE实训课程设计理念

企业在劳动专业化分工的推动下,人类社会已经形成了三大类社会组织:政府组织、营利组织和非营利组织。盈利性组织包括了两类最重要的组织形式:制造业和服务业。制造企业是运行、管理最复杂的组织,目前,经管类专业的教学课程基本上是以制造企业为蓝本设计的,为此,VBSE在对跨专业综合实训进行设计时,以制造企业为核心来进行设计。

跨专业综合实训的目的是旨在模拟一个真实的小社会,为学生营造一个真实的工作场景,在这个工作场景中学生可以“真实”地工作,接触并处理在工作中遇到的各种业务和问题。仿真组织包括制造商,客户、供应商、第三方物流、分销商、零售商以及周边服务机构,如工商、税务、海关、银行、保险、法庭等。在这些组织中,制造商是核心,其他组织和机构都是为制造商服务的。所以,在实训教学设计时,根据制造企业涉及到的外部单位和机构来构建模拟社会供应链中的机构、部门和岗位,模拟了制造商的主要经济业务和内部管理,设置了若干职能管理部门,比如采购部、市场部、销售部、生产部、财务部、行政部、人力资源部等(见图3 VBSE仿真组织架构)。[6]

图3 VBSE仿真组织架构

多专业综合实训中心按照人才成长规律,依据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顺序,分为“企业管理全景仿真”、“供应链管理全景仿真”、“商业社会环境全景仿真”三阶段,分别完成不同的实训目标(见图4 VBSE实训环节)。

图4 VBSE实训环节

(一)企业管理全景仿真:是“VBSE多专业综合实训”的基础与核心。它以“制造业企业”作为设计蓝本,将“模拟现实经营环境”作为教学实景,通过“决策管理”、“业务运作”、“过程管控”以及体验“岗位级执行、部门级运作、企业级管理”等内容,实现对制造企业管理的全景实训。

(二)供应链管理全景实训:在企业管理全景模拟的基础上,通过增加客户企业、供应商企业和第三方物流企业,实现多组织、多形态、多流程的供应链级协同与管控,实现供应链管理全景模拟实训。

(三)商业社会环境全景实训:在供应链管理全景实训的基础上,增加了政府、工商、税务、海关、社保等政务服务机构和银行、会计师事务所、人力资源公司、IT服务公司、咨询公司等公共服务机构,实现多组织架构、多行业模拟及多商业形态对抗,最终实现商业社会环境下的全景模拟实训。[7]

五、VBSE创新高职实训模式

1、VBSE营造企业经营管理情景,“把企业搬进校园”,让学生在实习的平台体验企业运作原理和规律,熟悉企业运作流程,全方位、多纬度体会现代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工作的全过程,提高实际的动手操作能力,全面提高经管类专业学生的经营管理水平、信息技术水平和综合能力,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职业能力、社会能力及就业竞争能力。

2、VBSE将企业经营现场环境、实物教具、训练软件、实训平台、教学管理系统、资源管理系统等多种教学工具和团队训练、场景教学、自主学习、网上开放教学等多种模式整合起来,建立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教育三位一体崭新的校内综合实习模式。

3、VBSE实现了教学组织的创新。学生在实习过程中按照市场规律、企业经营规律为行为导向,既是学习者又是经营者、组织者。老师起到策划内容、设立场景、过程监控、点拨答疑、配置资源、能力评估的作用,两条教学主线相互配合推进,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实验教学模式创新,建设培养复合性实用型人才新课程体系带动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

4、VBSE转变传统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手段与方法,重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以现代企业经营为核心,建立跨专业综合实训平台,开展多专业、全方位、多层次的校内仿真综合实训教学,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职业适应能力。

5、VBSE实现了教学评估内容和方法创新,学生考核重点放在解决问题能力、学习能力、团队协同、过程管理上,并充分利用信息系统实现自动、实时、数据挖掘、知识积累的能力。同时,建立和培养一支懂理论、懂技术、会应用的实验教师队伍。

6、VBSE实现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在走向工作岗位之前有一个全面接触现代企业核心业务、工作流程和方法的机会,并通过企业业务流程模拟竞争,通过知识的建构与反馈,使所学各专业知识得以融会贯通,从而获得对企业管理的更深层次的认识,为走向社会作好知识与心理准备。

综上所述,VBSE全面创新高职实践教学模式,具有如下核心应用价值: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建立崭新教学模式,提高师资队伍水平,塑造未来商业之星。

参考文献: [1] 新华社北京.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OL].[20100729].http://.[7]用友新道.把企业搬进校园

3S

在线体验基地[EB/OL].[20111119].http://seentao.com/yuanxiao.shtml.The Role of VBSE in Innovating Practical Teaching Model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Lu De-hu(Department of Economics,Minxi Vocational and Techinical College,Longyan, Fujian,364021,China)

Abstract:As we enter the “cloud” era of innovation and high efficiency, society sets higher the bar for our ability of practical application.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need not only to solidly master basic theories, but also to be proficient in practical operations, as well as the ability of interdisciplinary application.Currently, there exist some errors in the practical teaching at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e., the comprehensiveness of curricula fail to meet society’s requirements for talents, their designs fail to be detailed enough for professional positions, resulting in the quality of teaching hard to be enhanced.As a result,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requires that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make full use of moder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o develop virtual experiments, virtual techniques, virtual shops, and virtual factories, so that businesses and campuses are integrated.Through role experience, “virtual business social environment, multi-disciplinary comprehensive training”(VBSE)provides strong simulations and confrontations, and make possible multi level target and interdisciplenary applications.VBSE fundamentally improves the quality of teaching practice, enhances students’ overall qualities, expands and enhances their professional competence, and innovates practical teaching model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across the board.Keywords: VBSE, Practical teaching, Model

作者简介:卢德湖(1969--),男,福建省龙岩市人,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企业信息化建设,高等职业教育改革

第五篇:高职院校实践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

高职院校实践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

【摘要】工学结合是高职教育的核心理念,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显著特征,也是高等职业教育在内涵建设,提升自身实力,打造品牌,凸显特色重要的一环。目前高职教育培养的毕业生与企业需求的矛盾日益突出,其主要原因是高职院校的教育与企业生产实际脱节,在高等职业院校建设中依托工学结合深入推进人才

培养模式创新,是解决这一难题的有效方法。郑州交通职业学院作为中原地区规

模最大的汽车类高职院校,按照“育人上质量、管理上水平”的要求,近年来在教学中不断推进改革,打造了诸如“奇瑞班”、“宇通班”、“长通班”、“标致班”等一个个响亮的品牌,在“产学结合、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实践中取得了初步

成效。本文仅对工学结合在其实践层面上所遇到的诸多问题及解决办法进行简单

探讨。

【关键词】高职 工学结合培养模式 实践 探讨

工学结合在职业教育领域越来越受到重视。从1991年10月17日国务院《关

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最早提出“产教结合、工学结合”,到2005

年10月28日《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再次强调提出要改变以

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模式,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根据《国务

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教育部、财政部启动了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

院校建设计划,更是将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

点,提到日益重要的地位。目前,高职院校开始转向内涵建设,强化市场导向,重视与企业的合作,注重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和学生能力与就业市场的“零对接”。

一、“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内涵

所谓“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指作为培养方的高职院校与作为用人方的企事业单位,针对社会和市场需求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并在师资、技术、办学条件等方面合作,通过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让学生一部分时间在学习基础

知识和进行技能训练;另一部分时间由学校统一组织学生到企业参加岗位生产实

习,形成了学习—实习—再学习—再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其实质是学校和企业

将共同承担起对学生的培养任务。

二、高职院校实践“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作用和意义

1、增加实践锻炼,强化专业知识学习。

高职院校开展“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不仅能增加学生的实践锻炼机会,更重要的是它能使学生与企业实现“零对接”,促进理论学习与实践经验相结合,熟练掌握操作技能。学生只有领略了企业以及岗位的管理理念和文化氛围,才能在学生和企业员工的不断转换中,成长为社会所需要的技能型人才。

2、优化社会资源,促进“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工学结合的开展不仅能使学校比较好地解决实训、实践条件不足的供需矛盾,还可使学校面向整个社会统筹教育资源。高职院校有计划地选派教师到合作企业的生产一线进行实践锻炼,教师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在企业进行锻炼后,其实践能力会快速增强,从而成长为理论实践双高的“双师型”教师。同时,教师和学生深入到企业一线,还可以真正体会到行业发展和相关行业人才的市场需求,学校可以及时地调整专业方向、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方案,使培养出的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满足市场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要。

3、拓宽就业选择、增强实践认识。

“工学结合”使学生在企业进行实践锻炼,学生与企业一线工人长期接触,体会到与同事建立合作关系的重要性。学生在车间现场接受技术指导、职业训练,了解到行业发展相关的各种信息,开阔了眼界,扩大了知识层面,同时提升了他们的工作责任心和自我判断能力,变得更加成熟。“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能够深化学生对职业角色、职业选择、职业实践的认识,帮助他们开展学业生涯规划和职业生涯设计,进一步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还能拓宽学生就业的选择途径,为有针对性地教学、实践、就业选择提供渠道。

三、当前高职院校“工学结合”未能深入开展的原因

由于受诸多主客观条件的制约,许多高职院校没有真正做到按市场的要求和高职教育自身的规律组织教学,尚未建立起动态、灵活、有针对性的课程结构,多方原因致使“工学结合”未能长足深入地开展,具体归纳如下:

1、理念认识不清,缺乏顶岗实习期间的有效管理。目前很多高职院校对“工学结合”的认识浅薄,仍然习惯于教学实习的传统办法,一种形式是将学生大批次地安排在某一个企业,或者“以工代学”,简单地认为把学生推到社会上实习就是“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最常见是“放羊式”的顶岗实习;另一种表现形式是“以学代工”,把工学结合等同于以往的“见识实习”,仍然强调学生以课堂

学习为主,学生的专业技能得不到提高。高职院校的教师,作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直接参与者和执行者,由于每个人的认识不同,实践能力不同,对教学的理解和把握也不同,故工学结合推进的难度很大。此外,在教学质量监控上,由于顶岗实习的学生分散在不同的企业,实习成绩的考核很难统一标准,而且当前多数院校工学结合质量管理停留在末端检验阶段,缺乏过程管理和实时监控,使工学结合的实效大打折扣。

2、实践环节薄弱,人才培养的实习资源与教学需要不匹配。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职业能力、技术应用能力、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最能体现人才培养的应用性特色,理应受到重视。但是,我国目前对企业参与高职人才培养缺乏硬性的约束机制,实验实训基地的建设主要以高职学院为主,与企业合作的校外实习基地可提供的实习机会不多,所实践的内容往往与理论教学脱节较大,且实训时间短暂,导致实训部门资源与教学需要不匹配。

3、企业积极性不高。所谓企业积极性不高是相对学校而言,因为培养人才是学校的主要任务而非以企业为主,因此企业的积极性没有学校高理所当然。学生到企业不能很快上岗,影响企业的工作效率,所以企业没有义务为学生提供“练手”机会和业务指导。

4、教学计划制订的培养目标跟不上企业岗位的需求。职业院校在教学计划制定过程中缺少实际的岗位群分析,不能依据岗位群应具备的职业资格和技能确定必须的基础理论、专业理论教学和实训环节,课程过多缺乏整合,实践环节跟不上培养目标的需求,致使学生不能将在学校学习的知识和技能应用到实际工作中,“ 工”和“ 学”不能很好地衔接。如果按照工学结合培养模式修改教学计划可能会带来三个问题:一是缺乏“ 双师型”教师,而建设高水平的稳健的 “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只有在密切产学合作的基础上才能实施与完成,目前国内由于校企双方缺乏稳定长效的合作机制,不少院校“双师素质”教师数量不足,理想中高水平的稳健的“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尚在继续建设中;二是缺乏资金,培养教师、学生到企业顶岗工作需要大量的经费;三是工学结合在实施过程中由于“ 工”和“ 学”的时间不确定,对教学计划不可避免地要做大量的调整。而教育主管部门对教学计划管理过于严格,学校对教学计划变动的自由度不大,这一点对工学结合的实施也是有阻碍的。

四、有效推进“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施的对策

1、建立、健全工学结合的法律法规保障机制,制定适合高职院校的工作制度。近年来,政府已通过建立、健全职业教育的各项法律法规,构成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法律框架,做到“以法治校、以法治教”,使与职业教育有关的机构和个人都能在法律的约束下履行各自的责任和义务。在制定工学结合规章制度时,对法律真空、界定模糊、未有先例的制度、协议等,要引入律师、法律顾问、保险机构等参与起草签订,要做好工学结合预案,避免突发事件对工学结合的干扰。

2、继续推进“2+1”、“产学融入”等教学改革试点深入开展,扩大“订单班”投入力度。“2+1”模式,即“学生前两年在校内学习与实训,后一年到企业顶岗实习和毕业设计”、“产学融入”模式,即“企业提供仪器设备,在学校建立技能培训中心、实验室或实训车间,将企业的标准、规范和技术要求等融入到实践教学中,并通过开展生产性实训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郑州交通职业学院自2006年以来,先后与广东中山纬创资通有限公司、上海展运电子有限公司、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签订校企合作协议,2010年5月率先在学院成立‘东风标致’培训中心,从多方面促进了我院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型升级。目前,我院仍在继续探索校企合作的新模式,创新教学改革,本着“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发展思路,与合作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计划,继续实行“订单班”培养。

3、依据企业要求,构建课程体系,明确核心课程。从分析学生未来工作岗位和岗位能力入手,科学制定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向。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中,必须根据企业提出的学生就业岗位和岗位能力要求,明确学生未来的就业岗位是什么,岗位能力要求是什么,学院遵循学生特点和高职教育规律,和企业一起在专题调研的基础上共同对岗位能力分解,明确专业对应的岗位、岗位群及岗位核心能力,从而制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向。同时,学院要按照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构建岗位能力所对应的课程体系,在确定主要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高职教育规律特点和企业要求,设计课程模块。在课程模块中不同的专业针对不同的学生设计二级单元模块,如机电专业在岗位能力提升模块中可以设置技术、工艺、管理等 3 个二级单元模块,由学生根据自己的职业生涯规

划所拟定的未来就业方向来选择相应学习内容。

4、建立专、兼职结合的“双师”师资队伍。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施的关键,是要有一支能够“工学结合”的教师队伍。因为符合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要求的专业调整模式整合、课程体系及内容的设计并实施、生产性实训实习基地的建设,都要靠这样的教师队伍去操作完成。所以,要真正实践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而建立起完整的高职教育的教育教学制度,必须下大力气建设“双师”结构的教学团队。

5、共建共享校内校外实训基地。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要真正实施,生产性实训实习基地是不可或缺的条件,这是以往主要制约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一个“瓶颈”之一。着力建好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加大对实验实训室建设的投资力度,以满足多门专业核心课程的实训需要;同时,大力开发满足各专业顶岗实习需求的校外实习基地,使学生实习与所学专业能够有机结合。

6、严格考评机制,加强实习学生的管理,提高实训质量。为突出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学院应逐步确立以能力考核为重点的工学结合考核方法,取代过去传统的考试、考查相结合的两种考核方式。在实习开始前,由实习指导教师做出实习计划书,内容包括实习的目标、内容、操作技能和实训报告;其次与辅导员一起共同召开实习动员会,使学生明确自己的实习任务。为保证实习质量,由指导教师和企业共同对学生操作能力、实习纪律、实习态度做出考评,在考核方式中尽量以企业评价为主,对实习成绩不合格学生,安排其重修。

五、结语

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的重要方向,为了更好的推进和实施,高职院校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想方设法让学生得到高质量的实践学习机会,主动密切与企业合作,共同开发课程和人才培养方案,促进专业人才技能水平提升。

参考文献:

[1]贺绍禹.我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进展与问题[J].教育发展研究2002,(12).[2]许士群.项东升.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践中的几点思考《中国职业教育》2010.9

[3]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4]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5]耿洁.工学结合培养模式实施中的问题与对策[ J].机械职业教育.2007.(4).[ 5] 苏志刚.高职院校品牌

[6]何保荣,乔.高职院校工学结合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郑州牧业工程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2[1]

[7]初景利.图书馆数字参考咨询的理论与实践研究[J].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02.(4).95

[8]钟 苹 莫勇明.高职院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中国电力教育》2009.9上

[9]刘洋.关于高职院校推进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 的问题与对策2011.2

[10]马树超.职业教育发展机制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04,(7)

[11]高职院校“工学结合”的困境与思考。2012.7.13 论文在线

[12]邹伟.高职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的探索与实践.《辽宁教育研究》2008.1

[13]李占军.工学结合的高职教育实训教学模式探索[ J].职教论坛.2006.(18).个人简介:

许亚娟(1982.6---),女,汉族,中共党员,河南洛阳人,毕业于郑州大学行政管理专业,大学本科,管理学学士,现为郑州交通职业学院助教。

下载全国高职院校实践教学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研讨交流会体会1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全国高职院校实践教学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研讨交流会体会1.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

    校企合作育人的“312”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 摘要:结合湖北职业技术学院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从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背景、创新思路以及实践措施......

    关于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实践与探索论文

    [论文摘要]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在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道路上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对教育教学进行改革:一是推进项目化课程改革;二是实施行动导向教学;三是搭建技能大赛平台,促进学生......

    高职院校公共体育课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实践

    高职院校公共体育课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实践 【摘要】高职院校公共体育课的教学目标,是建立学生健康的生活方式,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习惯,发展身体素质,培养健康人才。本文针对高职......

    水利高职院校水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论文

    文章对水利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存在的普遍问题及水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进行分析,探讨了水利高职院校“校企一体,学训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途径及实施成效,从而为水利......

    新建高职院校实践教学模式探索

    新建高职院校实践教学模式探索 [摘要]文章阐述了实践教学的内涵并对咸阳职业技术学院近年来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和实施进行探讨,在此基础上结合自身实际提出实践教......

    对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模式的改革探讨

    对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模式的改革探讨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5)12-000-01 摘 要 高职体育教学的效果对高职学生的身体健康以及学生的就业都具有直......

    关于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实践研究(5篇)

    关于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实践研究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电子商务在社会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随着整个社会步入商务时代,为了满足电子商务对人才的要求,电子商......

    高职通信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摘要:采取“一二三”培养模式,即确立以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为主的一条教学主线,构建“基础平台﹢专业模块”的理论教学体系与“仿真﹢全真”的实践教学体系的两个教学体系,实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