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师的角色与作用的六个转变
教师的角色与作用的六个转变
内容提要:本文从信息时代教育的学习化、社会化、终身化、开放化和个性化等典型特点出发,重点讨论了信息时代教师的角色与作用的六个变化:①由教育教学活动的“主导者”向学习活动的“主持人”、“投资人”的转变;②由“信息的传播者”向“意义建构的协助者”的转变;③由学习目标和学习程序的“确定者”向学习目标和学习程序的“预定者”的转变;④由传统的知识、技能的培养者向学习技术、思维技术和信息技术的传授者和培养者的转变;⑤由考试结果的反馈者向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者的转变;⑥由学习纪律、道德规范的维护者向情感的凝聚者和道德素质的提高者的转变。论文的目的是提请教师注意到自己所承担的新角色,以使得信息时代的教育有更高的效率和更高的质量。
关键词:整合 协助者 预定者传授者和培养者评价者凝聚者和提高者
信息技术与现代教育的整合进入了关键时期。这次科学技术与教育的整合不同于以往和任何一次,如果说以往历次的技术与教育的整合采取的都是叠加的方式,那么,这次整合则是以教育理念变革为先导、以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为契机、以学生的个体受益程度为标志、以整合为手段的教育革命。
在这场革命中,传统教师的地位、角色和作用所受到的冲击是最大的,方方面面都已经意识到了这一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于学习。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这段论述,不仅已经完全摒弃了传统的填鸭式的教师理念,就是与“启发式”教育理论下的教师作用也已有了很大的区别。首先,教师的地位不再是“主”——既不是“填鸭式”的“主讲”,也不是“启发式”的“主导”,相反,学生是主人,教师的一切教育行为是以学生的需要为指针的。第二,教师的作用由传授知识为主转化为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态度为主,教师教了多少知识不再是评价教师优劣的主要指标,学生学了多少知识才更重要。第三,教师被要求关注学生的个性和个体差异,被要求满足所有学生的学习需求。这些全新的标准其实更是所有学生和民族未来的要求。中国的教育若想担负民族振兴的重任,就必须重视这些,以及比这些要求更多的对教师的新高要求。
一、教师由教学活动的“主导者”向学习活动的“主持人”、“投资人”转变 教师的新角色首先表现为,他由教育、教学的主导者转化为教育、教学的主持人和投资人,即教师由一个教的“主导”转达化为一个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学 1
习资源的供给者。
郭思乐教授在他的《教育走向生本》一书中强调“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中心”,他说:“教师是整个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引导者,这是没有疑义的„„这丝毫也不至于贬损教师和教师的职能,反而将会使教师的工作做得更加高级。”郭思乐的论断完全符合信息时代教师的角色需求,也提示了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必须进行的转变。
克莱恩讲过:“我们的教育„„通过控制学生的学习方法来打击他们,使他们失去力量。”“主导”使得学生受到的控制太多了,他们不得不跟着教师一起走,因而把能够失去的东西都失去了,得到大家都有的东西,尽管这些东西他们自己并不需要。而当教师的地位由“主讲”上升为“主导”,再升华为“主持人”,这一步步运动之所以被称为进步而非倒退的原因,正是教师一步步的把学习的时间和学习的权力还给了学生。
唐晓杰博士在他的著作《课程改革与教学革新》中对教师的新角色有了更为完善的解释,他说:“在信息化时代,……教师的角色不再以信息的传播者或组织良好的知识体系的呈现者为主,其主要职能已从„教‟转变为„导‟”。唐晓杰博士对教师职能的具体转变作了进一步的分析,他认为,教师职能的转变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引导者、指导者、诱导者、辅导者、教导者。请注意,唐博士强调的是“导”,教师仍然是“导”者之一,但不再是“主导”,其理论基础是教学的权力和中心是在学生方面。唐晓杰博士在谈到“终身学习时代的学校”时,对教师提出了14条明确的指标,其中两条是 “教师把自己看做是促进者、监测者和榜样而不是知识的分配者”和“提供各式各样的学习情境让学生有意义地使用广泛的信息资源”。这两条,前一条强调的是教师的“主持人”作用,后一条则强调了教师的“投资人”作用。
二、教师由“信息的传播者”向“意义建构的协助者”转变
信息时代,由于信息的开放性和信息处理的民主性,学生不再被当作被动接受的客体,他们可以也必须更多的利用探索法、发现法去建构知识的意义——学生的角色更倾向于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的角色当然也必须随之由“信息的传播者”向“意义建构的协助者”转变。
建构主义认为教师的作用是帮助学生建构知识,建构主义的教师提供问题解决、探究性学习等工具,帮助学生形成和检验观点,得出结论,在合作的学习环境中汇集和传递知识。何克抗教授在《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一文中归纳了建构主义的教学观和教师的角色特点:教师要成为学生建构意义的帮助者,要能够起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学习动机的作用;要通过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境和提示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线索,帮助学生建构
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为了使意义建构更有效,教师应在可能的条件下组织协作学习,并对协作学习过程进行引导使之朝有利于意义建构的方向发展。
重视教师的“意义建构的协助者”角色的目的,是要明确教师在学生的学习活动过程中发挥作用的方式。教师不再是教学活动的主导者,教师的活动不再是教学活动的主线,学习活动的主线就是学生的学习活动,教师的作用体现在“协助者”的能动性和主动性上,这使得教师的协助作用区别于人类其它意义建构的协助者和物质性的工具和媒介。
三、教师由学习目标和学习程序的“确定者”向学习目标和学习程序的“预定者”转变
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要求一切从学生出发,“以学定教”,而不是“以教定学”,因而,教师的恰当角色就绝对不能是学习目标和学习程序“确定者”——教师什么都确定了,“以学生为本”就不可能是真实的。那能不能不要教师呢?不行,教师仍然要继续成为学习目标和学习程序的“预定者”,原因是,学习活动的开始、持续和阶段性总结、反馈必须是以自觉的而不是自发的面目出现。而在网络氛围下,学习目标的重要性与其在一般状态下相比更显得不同,大量的信息如果不经任何限制、任何筛选,那么,学生学起来一方面会因无主题、无头绪而无法保证学习的效率和质量;另一方面会因为缺少辨别而迷惑无所得,甚至反受其害。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要求:“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要求“从小学到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活动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等,以自主、协作、探究为主的研究性学习成了重要的学习方式。
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的作用淡化了,由与学生朝夕相伴、严密的监管(熟知)学生的每一个学习步骤转化为学习目标和学习程序的预定者。教师只是提出原始的学习目标,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可能学到些什么、忽略了什么、丢弃了什么,教师不必再按自己的标准去评价了——甚至,教师不能确定学生在某一个研究活动中想得到什么,学生的研究目的由学生自己确定。另一方面,学习的程序不再由教师确定并固定了,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学习的步骤,他们可以增加自己所需的必要步骤,也可以省略某些他不需要的步骤,当然,他也可以改变某些步骤的执行方法,以适应他自己的学习需求。
在学习方式的重大变革中,自主、合作和探究性学习不过是其中的几个起步
类型,未来,开放性学习、个性化学习、发展性学习也必将成为学习的主要方式。在这些学习方式中,教师的角色就更加倾向于学习目标的预定者和学习程序的预定者,并且进行宏观的指导。
作为学习目标和学习程序的预定者,教师尤其要重视以下三方面问题:①目标和程序的动态性。初始目标确定后,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随时调整目标,使目标始终处于“跳一跳够得着”的状态。
②目标和程序的层次性。一个学生所需的学习目标和程序与其他人可能是有区别的,教师不能搞“一刀切”。
③目标和程序的相对性。对一个学生个体的评价可以自成阶段,自成体系,而不必僵死的与固定标准求统一,这是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
四、教师由传统的知识、技能的培养者向学习技术、思维技术和信息技术的传授者和培养者转变
据英国技术预测专家测算,人类的知识,目前是每3年就增长一倍。西方白领阶层目前流行这样一条“知识折旧”律:“一年不学习,你所拥有的全部知识就会折旧80%。”事实表明,世界不仅进入了学习的时代,而且是已经进入了终身学习的时代。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的能力,是教师的根本任务和教师职业的活力所在,学习方法、思维技术与信息技术的传授与培养成为了教育的核心工作。
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的著名报告《学会生存》,提出要突破学校教育的狭隘眼界,把教育扩展到人的一生,并且在终身教育体系的发展中逐步建立起一个“学习化的社会”。提出“学习化社会”的实践基础是什么呢?桑新民教授在他的《教育是人类自身的再创造——我的教育观 》一文中比较详细的论述了“学习化社会”和“终身学习”、(终身教育)”的重要意义,他指出,提出“学习化社会”的实践基础有两个:一个基础是“知识爆炸”——“‘爆炸’的知识全部涌向教育,使教育所担负的任务越来越繁重„„那种仅靠学校所提供的知识就够终身享用的传统教育模式显然已经过时了。”另一个基础是,“在高速发展的信息社会,每个社会成员不仅在学校中学习,而且在家庭、社会中生活,他们从社会交往和大众传播媒介中获得的信息量与日俱增。” “学习” 的需求在客观上促使了教师角色和作用的转变。
“终身教育”和“走向学习化的社会”这两个观念的提出,大大转变了教育的职能,是教育大变革中的一部分,教师角色、作用的转变只不过是水到渠不得不成一个过程,一个结果。
五、教师由考试结果的反馈者向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者转变
凡是学习就要经过检测,无论采用何种方式;而凡是教育也必须采用检测的手段作用反馈和评价的基础。既然这样,教师在检测中的角色和作用也就必须进
行深入的认识。信息时代,教师将由传统的考试结果的反馈者向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者转变。评价不同于反馈的根本点是,反馈是检测成绩的提供和分析,而评价则是对人发展需求进行的估量和建议。评价者,既不单纯是“考试者”,也不单纯是“试卷讲改人”和“裁判者”,而是建立在“主持人”、“投资人”、基础之上的“协助者”,他帮助学生总结过去,并进而预定新的发展目标、发展程序和发展策略——评价者的角色和作用,是信息时代教师的根本特点之一。
传统教育也有评价,但信息时代的教育评价有不同于传统的特点。传统的评价更注重于阶段性和下结论,而信息时代的评价则更注重于发展性育人和个性化育人。
首先,教师要重视培养自己高效率的即时性评价能力。所谓即时性评价就是在学生发展过程中不断的对他的学习和教育系统及其构成要素进行评价,其目的不是诊断性评价的预测,也不是总结性评价的成绩归纳,而是为了及时调整学生的发展状况。
其次,教师要具备操控开放性评价的能力。所谓开放性评价,就是教育评价不再由某个部门独立完成,而是凭借网络把评价工作推向社会,使得各个层面的评价者都有发言权,展开公开、公正的评价。评价的人越多,也就越全面,评价对象的本质也就显露得越清晰。网络是开放的,网络时代的教育评价也应当是开放的。
第三,教师要具备双向发展的互动性评价能力。所谓互动性评价,就是师生相互进行评价。在互动性评价中,教学相长促进了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而人的主动性完全发挥出来,学生告诉老师你应该教我什么,应该怎样教我,教师由此改善了教育内容,而后教师引导学生如何进一步提升自己、完善自己,发展成了双边受益的事情。
六、教师由学习纪律、道德规范的维护者向情感的凝聚者和道德素质的提高者转变
传统的教师当然同时也是德育工作者,在信息时代,教师的德育工作任务不仅不会放松,相反还会加强。开放的网络融合了世界上的一切人,但同时也可能隔离了世界上的一切人,而网络角色的隐密性同时也可能使得人会更加放纵自己的欲望,所以,信息时代的德育既要强化,又要在完成基本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的基础上,更具有针对性。
信息时代的教师要更多的把德育的重心放在学生的心理教育和人格健全方面。信息时代的学习需要更强的协作性,而同时,学生个体的个性发展需求也会更加强烈。协作可以使得学习个体和集体双重受益,但协作的基础是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如何平衡这二者之间的矛盾,是个大课题。
信息时代的教师要更多的关注情感教育。学生为什么会杀死自己的母亲?为什么会轻易就自杀?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情感的淡漠则是一个重要原因。我们的学生为什么让人感到越来越自私,越来越孤僻,越来越没有责任感?而是因为人们在用高科技加强了自身的生存能力的同时,对情感的需求和对情感的认识都降低了。所以,信息时代的情感教育是一项重要的任务。恩格斯讲过,情感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列宁在论著中也有类似的观点。人类在未来若不能同时用情感和法律维护自己的生存质量,那么,人类所面临的问题将不是发展,而是退步,这绝不是耸人听闻。从最低标准上来讲,情感教育要力求使得学生的情感丰富、真纯、崇高,学习集体有安全感、归属感、向心力和凝聚力。
当然,教师也更应当是网络学习秩序和网络道德的促进者和维护者。关于这一点的论述已经比较多,我们就不再详谈。
参考文献: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2.郭思乐著:《教育走向生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6月第1版。
3.唐晓杰著:《课程改革与教学革新》,广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6月第1版。
4.桑新民:《教育是人类自身的再创造——我的教育观》。
5.李伟明主编:《网络时代的中小学德育》,广东教育出版社2001年12月第1版。
第二篇:教师角色转变
教师角色转变
知识的转变。教师要打破学科知识界限,既要掌握专业知识,又要掌握综合知识,做到驾驭知识,融会贯通。
教学观的转变。教师要建立民主.平等.和谐.合作的教学观,尊重学生创造性,强调学生自主性,让学生在课堂上始终处于一种积极.活泼的状态,关注学生的需求,关注学生的个性,关注学生的尊严。关注学生的智商和情商。
教学行为转变:
传授向发展转变,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统一教育向差异教育转变,封闭向开发转变,模式化向个性化转变,师生关系向朋友关系转变,教学手段向课件转变,评价方式由单一向多元化转变。
第三篇:互联网与教师角色的转变
互联网与教师角色的转变
在我们教师惊叹网络时代的到来,并且以能占有更多的教学资源和教学经验交流而沾沾自喜的时候,你是否会想到,也许你刚下载的一篇论文早在上个月前就被你班上的学生读过了?也许有一天你在上课时用上那个精心炮制的课件时,却发现下面学生在小声的议论,原来某某网站上有一个更漂亮和易懂的----网络时代这样的事是很平常的。
网络时代是一个信息时代,网络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信息资源库,网络化学习逐渐成为人们获得信息与知识的主要途径。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已经不再能适应网络时代的要求,教师首先必须要完成自身角色的转换,才能适应网络时代教育发展的根本要求,教师已经不再是课堂上的主体人了。
网络时代使信息和资源的共享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也将会是它结束教师的主体的地位,从“满堂灌”的历史而走向了“陪读”的地位,教师不再是主要传授知识,而将成为文化知识的传播者,转变为学习方法的指导者,是帮助学生去发现、组织和管理知识,引导他们而非铸造他们。现在,对于教师来讲,已经不是一桶水和一河水的事情了,而是你要让学生找到水源,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利用这些水去做一些有用的事,而不是满肚子水在晃荡,要求越来越高了,这也是对教师职业的一种挑战。教师承担着大量的繁重和繁琐的工作,如授课、实验、批改作业、与学生谈话等等,但其更大的作用应在于为学生作出人格楷模。例如,要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教师首先要努力学会学习,有浓厚的学习兴趣,坚信终身学习是21世纪的通行证;要引导学生学会共处,教师首先要努力成为一个合作能力卓越的人,尊重他人的历史和信念;要引导学生学会做人,教师首先要努力学会做人等。
面对众多各方面都存在着差异的学生,教师是不可能也没有必要什么都比学生强,不过,知识虽然都可以从网络或者是从书本中学到,但是学生在学习这些的同时,是需要指导的,并且教师的精神追求和人格的力量是不可动摇的,而这正是教师的魅力所在,榜样也由此而生。由此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报告中指出:“教师的巨大力量在于作出榜样。他们要表现出好奇心和思想开放,并随时准备自己的假定将由事实来检验,甚至承认错误。传授学习的兴趣,尤其是教师的责任。”这无疑是对新世纪的教师形象作出了新的界定,即教师应富有探索精神和民主观念。应成为学生的人格楷模,学习生活的主导。
教师要成为学生未来生活的设计者,建构具有前瞻性的教育引导体系。通过网络渗透现代教育理念,积极引导学生的发展方向,培养学生的自我发展意识,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道德行为能力。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知识更新速度加快,学习者通过网络就可便捷快速地获得所需要的各方面的知识,个体的发展水平将越来越取决于不断利用信息、培养自我学习和自我教育的能力。信息化时代学生从被动地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地获得知识,教师不再是文化知识传播的中介,而是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者。通过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他们获取信息的能力,以及充分利用信息资源快速高效地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网络时代,教育教学管理者即将转变为人际关系艺术家。信息技术打破了人与人之间的时空界限,拓宽了人际沟通的渠道,师生交往趋于多样化、平等性。网络形成的开放式教育系统,有利于师生之间平等民主关系的建立,教师作为人际关系艺术家,应更多地理解、信任、同情学生,爱护学生的自尊心;教师应提高自身的道德品质修养和情感素养,形成宽容、尊重的良好个性和人格魅力,开展平等对话,提高师生间的协作水平,创建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网络时代,教育具有了新的特征,教师也必将走出传统的地位,在新的位置上更好的发挥自己的作用,实现教师的主导地位是时代发展的必然。对于这些,也是教师地位的一个长期的探索和发展的一个明确。而事实上,早在一千多年前,大教育家孔子就提出过类似的观点了。例如:启发诱导,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他提出了“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著名论断,教育活动始终以学生为主体。还有因材施教,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的方法。孔子主张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实际水平,进行不同的教育,从而实现共同进步、共同发展的教育目的。他还倡导乐学,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方法主要有: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民主教育;正面表扬激励;指导学法,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等。
总之,在网络时代,教师不再是学生的中心,而是学生身心发展中的守卫者、导航员。我们为人师表的,身正为师,德高为范,应该具备素质教育观,以高尚的师德,渊博的科学文化知识和业务水平,用一颗热爱学生的心去做好学生的心灵的启明星。
第四篇:浅谈新课程与教师角色的转变
浅谈新课程与教师角色的转变
摘要:该文从新课程理念角度,阐明在新课程实践中,教师要重新认识和确立
自己的角色,使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以主人翁的姿态,积极投身于基础教育改革的浪潮中。
关键词:新课程教师角色转变、适应与发展
新课程提出的一些新的理念,对教师的思想观念和教学实践提出了很大的挑战,促使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对其作出回应。这种回应,主要体现在教师对传统的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和理解。
1.新课程理念对教师提出的挑战
1.1注重学生个性化发展
传统教育对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忽视表现在很多方面。在课程设置上,长期以来,我国的学校课程曾经是必修课程一统天下,学生没有选择的余地。在教学上,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传授,学生的学习以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为主。学生学习的是相同的内容,而根据自己的爱好进行学习的很少。在学生管理上同样追求统一。学生从小就被教导,听老师的话,遵守纪律,不要有“越轨”的行为。
与传统的课程相比,新课程更加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保障学生个性化的学习权力,就是关注学生的个别差异性,求得每一个学生发展。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致力于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课程体系。素质教育的本质就是个性化的教育。素质教育关注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改变了非人性化学校教育的发展轨迹。关注个性成长、人格发展和道德养成,是一种人性化的教育。新课程要实现素质教育改革的目标,必然要求实现学生个性化的发展。
1.2 倡导课程综合化
分科课程是以学科为中心设计的课程。各门学科都有自己的内容、一定的学习时数以及学习期限。它注重知识的分类和逻辑体系,关注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知识结构的选择安排,具有全面深刻、层次性和系统性的特点。综合课程是以整合或统整的方式把相关学科领域的知识组织在一起。它所倡导的是一种课程综合化的理念,以打破分科主义对具有整体性的知识
和经验的肢解,为学生提供一种整体性的认知途径。它充分体现出关注学生主体性和学生整体性发展的理念,能够促进学生有意义地学习,对于弥补分科课程的弊端、优化学校课程结构有重要作用。
综合课程与分课程各有利弊,二者的关系只能是互补而不是完全对立。在设置学校课程时,要整体考虑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的优势与缺陷,使二者形成互补,以更好的促进学生的发展。
1.3课程管理的“去集权化”
课程管理的“去集权化”是课程权力再分配的必然结果。我国在课程政策上倡导“三级课程管理”,从而出现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并行存在的局面。特别是倡导校本课程的开发。校本课程体现在三个方面:在课程权力方面,学校拥有课程自主权;在课程开发主体方面,教师是课程开发的主体;在课程开发场所方面,学校是课程开发的场所。国家课程开发只能照顾到学校教育共性的一面,而不能满足地方教育的需要并体现学校特色。校本课程则能反映学校的具体教育情境和学生的学习需求,体现学校的特色和发展风貌。虽然校本课程往往不是一些具有严密知识体系的课程,但其所涵盖的综合性的丰富多彩的内容,能够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建立联系,充满情趣。这样的课程更受学生欢迎,能够激发其学习兴趣,取得较好的教育效果。
2.新课程中教师角色的定位
角色,可理解为一个人在社会生活中的身份以及与之相适应的行为规范。
教师是社会生活中从事教育专业化活动的角色。新课程对教师角色的专业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纲要》要求“教材改革应有利于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主动探索知识的发生与发展,同时也应有利于教师创造性地进行教学”。
2.1教师应由一个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新课程条件下的知识传授者
传统知识传授者角色的表现在:① 信息交流的单向传输方式(教师讲、学生听);② 教师单独拥有权力,学生在教师的控制和监督下进行学习; ③ 教学以知识传授为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受教师关注不够;④ 教学目标、内容、方法、进程、结果和质量评定等都由教师决定和负责,学生的任务和责任就是彻底的“应试”和接受评定。
传统知识传授者角色形成的原因主要有:① 教师是唯一的知识拥有者,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②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③习惯传承;④工作方式简单化;⑤教学条件限制;⑥应试教育。
新课程条件下知识传授者角色的变化应当是:① 由重传递向重发展转变;② 由统一的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③ 由重教师的“教”向重学生的“学”转变;④ 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⑤ 由单向信息交流向综合信息交流转变;⑥ 由居高临下向平等融洽转变;⑦ 由教学模式化向教学个性化转变。
2.2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
《纲要》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要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
课程改革的重要任务,就是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学习方式,并在课程形态上提供转变学习方式的课程载体,如研究性学习等。
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必然要求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由以讲授为主的教学转变为提倡自主探究和引导、发现的教学。教师由单纯的知识传递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教师要清醒地意识到,引导学生学习是自己的职责,教师的引导对学生发展极为重要。教师作为引导者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因为教师要做到很好地引导学生学习,自己必须在知识面、理论水平、认识水平、洞察问题的能力等方面具备较高的素养,否则是不能很好地引导和促进学生的学习的。
2.3教师应成为研究者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而你就应当引导每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研究并不是科学家和理论工作者的专利,为了提高教学实践的质量和深入认识自身的专业行为,教师有必要进行研究。教师作为研究者可以使教师更加关注具体的教学情境,把教育理论应用于教学实践,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水平。教师对教学过程和课堂行为进行必要的反思与研究,把一些成功的教学经验上升为教学理论,为教育理论的发展作出贡献,树立教师的新形象。
2.4对教师角色隐喻的反思
有人说教师是“蜡烛”,它体现了教师职业的无私奉献精神。但它忽视了教师的持续学习与成长,淡漠了教师的内在尊严与劳动的欢乐。其实,教师更像长明灯,为学生的发展和自己的成长而不断充电,于人于已都受益无穷。
有人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它表明教师从事的是一个非常崇高的事业,目的是塑造学生的灵魂。但它却显示出一种固定、统一的教育标准,忽视了学生的差异性。整齐划
一、批量生产是一种工业模式。其实,教育是活生生的生命与生命之间的对话,灵魂不是被“塑造”而是被“唤醒”、“激发”和“升华”。
有人说教师是“园丁”,它反映了一种田园式的宽松环境,重视了学生的成长历程,注意了学生发展的个性差异,强调了教师作用的发挥。但它过分强化了教育阶段顺序的固定性和教育缺欠的不可修复性,有人为的强制性。其实,教师更应当像太阳,是一个充盈的、热情的、开朗的、充满了光和热的载体,可以为学生的发展播下光和热,使学生变得强健有力、自强自立,完成自身生命的追求。
有人说教师要有“一桶水”,它强调的是教师要有知识和能力的储备,实现学科知识的有效的传递。但它反映的是一种应试教育的模式。学生成了知识的的容器,被教师注入知识,然后在考试的时候再原样倒出来。其实,教师和学生应该是共同学习、相互促进、教学相长的关系。教师不是万能的上帝,不可能无所不知。教师应该从“倒水人”变成“挖泉人”,为具有不同个性的学生的发展出一镐之力。
3.教师新角色的适应和发展
3.1更新教育观念,树立现代教育思想
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教师应当树立素质教育思想,要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生存;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树立教育创新的思想,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树立终身教育思想,教师要着眼学生的一生,着眼学生的未来;树立信息教育思想。
3.2注重专业的全面发展
教师应形成职业道德的自我教育与提升的意识与能力,与时俱进,言传身教,身体力行,以职业道德的提升来促进教育工作质量的提高;教师应从课程整体的设计高度、从学科知识技能的整合视角、从教材知识技能的体系去编排审视教材和灵活运用教材;教师应能根据教育评价的尺度,评价新教材在促进学生方面的科学性、适应性,并提出改进的建议。
3.3教师有课程开发的权力和责任
作为一种专业活动,课程开发需要一定的理论指导和专门训练。课程改
革应该赋予教师以参与课程开发的权力,尤其在校本课程的层面上,教师是课程开发的主体。教师要从课程开发活动的外围逐渐走向参与,以课程开发者的姿态承担课程开发的权责,转变消极的课程实施者的角色。
总之,我们要了解新课程,理解新课程,增强课程改革的信心,提高运用新课程的能力和水平,以主人翁的姿态投入到新课程改革实践的浪潮之中。
参考文献:
钟启泉主编.《新课程师资培训精要》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5.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培训问题研究课题组.《新课程与教师角色转变》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9.靳玉乐,宋乃庆,徐仲林.《新教材将会给教师带来什么》北京 :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3.晋源区五府营小学
030025
*** 904686057@qq.com
第五篇:教师角色的转变
教师角色的转变
在新课程标准下,教师的角色必然要发生根本性的变化,物理教师当然也不例外。这就要求我们从传统的知识的传授者向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转变,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培养学生,为学生终身发展、应对现代社会和未来发展的挑战奠定基础。
一、为学生营造积极学习的心理氛围
《物理课程标准》指出“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组织学生营造积极学习的心理氛围,建立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学中要采用适当的方式,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安全和精神上的鼓舞,使学生的思维活跃,探索热情更加高涨。
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创设有趣的物理实验,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形成持久稳定的学习兴趣。教师要把学生带到物理实验室中,组织学生自己动手实验;并为学生创设良好实验环境氛围,使师生相互交流,同学之间相互探讨。
三、与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以激发潜能
教师作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是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空间和时间,这种合作交流的空间和时间是最重要的学习资源。例如,教师在引导学生发现“并联电路电阻的倒数等于各并联电阻的倒数之和”这个结论,就是激活了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并联电路的电流和电压的特点,欧姆定律以及决定电阻大小的因素。由于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备不同,因此就有不同的解决方法。在学生自主探索、小组交流过程中,教师只是适当的引导,没有任何包办代替的言行,很好地发挥了参与角色的作用,积极创设合作交流、自主探索的空间和时间,使学生在合作交流中自主愉快地学习知识。在这种潜移默化过程中,不断激发了学生潜能,真正理解和掌握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