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如何评价一堂好的优质课
如何评价一堂好的优质课
在《课程标准》新的教育思想和理念下,体育优质课的评价往往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因此就没有一个绝对的评价标准,致使不少体育工作者在具体的操作层面上难以实施。本人根据多年教学实践,认为好的体育优质课应要具备的几个方面:
1、教学指导思想,能依据体育学科的性质、体育教学的基本规律,从实际出发,正确地贯彻《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精神,促进体育教学与改革健康深入地开展。
2、教学目标明确、具体,操作性强,对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可以进行检查评价。
3、教学内容的选择,符合学生的身心特点与发展需要,能准确把握教材性质、特点和价值,教材处理得当,主教材具有适宜的技术难度和较强的教与学因素。
4、教学设计科学,教学分段合理,教学组织严密,教学方法有效,教学步骤清楚;运动负荷适宜,对各项练习的时间、次数及强度做出科学具体的安排;场地、器材、教具及现代化手段的运用,经济、实用、有效,符合教学的实际要求。
5、能充分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正确地体现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在教学中,教师能根据教学目标、教材内容、学生特点和教学的实际需要,正确有效地运用接受式学习与自主式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学习方式,使教和学的积极性都能够充分发挥。在教学评价中,能够正确运用激励性评价、诊断性评价及其他评价方法,给学生及时、真实、明确的学习反馈信息。教与学的一切活动,都要以有利于提高课堂质量为目的。
6、能够正确处理好统一要求与区别对待的关系,既能做到面向全体学生,解决好教学中的共性问题,使学生都能达到体育课程学习的基本要求;又能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做到因材施教,区别对待,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学有所得。
7、能够以运动教学和身体锻炼为载体,切实有效的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与社会适应能力的增强,把几个方面有机的结合起来,使之融为一体。
8、能够较好的体现教师的教学能力与教学基本功。如口令清晰、宏亮;示范正确、优美;讲解简明、易懂;保护帮助合理、到位;指导练习与纠正错误有效、得法;队形调动便捷、合理;课堂常规贯彻认真、得当;安全措施得力、有效;突发事件处理及时、正确等。
第二篇:如何评价一堂好课
如何评价一堂好课
一堂好课的基本要求没有绝对的标准,但有一些基本的要求。就倡导的“新基础教育”而言,大致表现在5个方面。
基本要求(1):有意义——扎实
在这节课中,学生的学习首先是有意义的。初步的意义是他学到了新的知识;进一步是锻炼了他的能力;往前发展是在这个过程中有良好的、积极的情感体验,产生进一步学习的强烈要求;再发展一步,是他越来越会主动投入到学习中去。这样学习,学生才会学到新东西。学生上课,“进来以前和出去的时候是不是有了变化”,如果没有变化就没有意义。一切都很顺,教师讲的东西学生都知道了,那你何必再上这个课呢?换句话说,有意义的课,它首先应该是一节扎实的课。
基本要求(2):有效率——充实
有效率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面上而言,这节课下来,对全班学生中的多少学生是有效的,包括好的、中间的、困难的,他们有多少效率;二是效率的高低。有的高一些,有的低一些,但如果没有效率或者只是对少数学生有效率,那么这节课都不能算是比较好的课。
从这个意义上,这节课应该是充实的课。整个过程中,大家都有事情干,通过教师的教学,学生都发生了一些变化,整个课堂的能量很大。
基本要求(3):生成性——丰实 这节课不完全是预先设计好的,而是在课堂中有教师和学生真实的、情感的、智慧的、思维和能力的投入,有互动的过程,气氛相当活跃。在这个过程中,既有资源的生成,又有过程状态生成,这样的课可称为丰实的课。
基本要求(4):常态性——平实
不少老师受公开课、观摩课的影响太深,一旦开课,容易出现的毛病是准备过度。教师课前很辛苦,学生很兴奋,到了课堂上就拿着准备好的东西来表演,再没有新的东西呈现。当然,课前的准备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但课堂有它独特的价值,这个价值就在于它是公共的空间,需要有思维的碰撞及相应的讨论,最后在这个过程中,师生相互生成许多新的知识。
“新基础教育”反对借班上课,为的就是让教师淡化公开课、观摩课的概念。公开课、观摩课应该是“研讨课”,平实的课。这种课是平时都能上的课,而不是有多人帮着准备,然后才能上的课。
基本要求(5):有待完善——真实
课不能十全十美,十全十美的课造假的可能性最大。只要是真实的就会有缺憾,有缺憾是真实的一个指标。公开课、观摩课要上成是没有一点点问题的,那么这个预设的目标本身就是错误的,这样的预设给教师增加很多心理压力,然后做大量的准备,最后的效果往往是出不了“彩”。
生活中的课本来就是有待完善,这样的课称之为真实的课。扎实、充实、平实、真实,说起来好像很容易,真正做起来却很难,但正是在这样的一个追求过程中,教师的专业水平才能提高,心胸才能博大起来,同时也才能真正享受到,“教学作为一个创造过程的全部欢乐和智慧的体验”。
一看目标是否明确具体; 二看过程是否常态自然; 三看师生是否交流互动; 四看学生是否主动参与; 五看教材是否挖掘到位,六看设计是否新、趣、活、实; 七看课堂是否动态生成; 八看教学是否扎实高效; 九看课堂是否亮点突出; 十看风格是否独特明显。
第三篇:一堂好课的评价标准
一堂好课的评价标准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各学科的课程标准,对课程的实施.对教学过程和改进课堂教学的方方面面,都提出了一系列的要求。然而,这些要求都是原则性的和理想化的。到了具体的操作层面,教师普遍的感觉是无所适从。因此,从操作层面弄清“什么样的课力-是一堂好课”,这是学校教师最希望明确的问题。事实上,由于课程改革刚刚起步,我们确实很难一下子就明确无误地提出“—堂好课”的标准。再者,由于学科的差异.地区的差异.构成班级学生群体的差异和每一堂课教学内容的差异,“好课”的“个性”色彩非常突出。如果硬要用一个“标准”来衡量,本身就显得幼稚可笑。我校的教师.教研员和教育一线工作者对大量的、现实的课堂教学进行的剖析和研究,包括一些非常有价值的争论,对—堂好课的理性思考和一些非常有见地的理性概括,概括出新课程一堂好课的主要指标如下:
一、—堂好课应整体体现三个方面:真实的学习过程:科学的学习方式;高超的教学艺术
(1)一堂好课,必须使所有学生都经历“真实的学习过程”,这是经历了课程改革初期阵痛后所作出的最理性的概括。
由于各门学科课程标准 对教学过程方方面面提出了许多全新的理念,这些理念很难一下子转化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具体行为;加上原有经验体系一一其中有些是教师通过较长的教学经历所积淀,有些是经过世代传承并不断强化所凝固—对尚在建构之中.还非常稚嫩的新的经验体系的强大惯性冲击;加上急于求成的浮躁心态和功利主义的心理作祟,再加上社会上严重的弄虚作假和形式主义对教师的影口问,使我们本应该圣洁无比的教育领地上,出现了一些虚假作秀的课堂教学,尤其在公开教学和举行“评优课”的时候。这些虚假作秀的课,追求的是虚情假意的表演,危害的是“诚信”的道德风范和学生真情实感的学习过程,毒害的是孩子们的纯洁心灵和他们的健康成长;最为严重的,是使人们产生了对课程改革的怀疑甚至反感,破坏课程改革的可持续发展!于是,来自课改第一线的最强烈的呼喊之一,就是课堂教学必须追求学真实的学习过程:“真实”体现在学生从不懂到懂,不会到会,模糊到清晰.错误到正确,失败到成功的过程之中:体现在教师的循循善诱 真诚帮助.严格要求和规划训练的方法之中;体现在学生不同方法不同过程的交流.不同思想不同观的碰撞和怀疑争论.体现在教师真情实的批评和表扬之中:体现在学生有充分的时间独立思考.有个性的语言表达和有胆魄的对一切权威的否定之中:体现在教师机敏地捕捉动态生成的教学资源,对预设教案的必要调整和舍弃之中的真实,才是最美的,最精彩的!
(2)一堂好课,教师必须精心设计在班级授课制条件下学生群体的科学学习方式。
课堂教学中,学生群体学习方式的科学性,体现在以下方面。实事求是。该听讲接受就听讲接受,该观察模仿就观察模仿,该独立思就独立思考,该探索发现就探索发现,该小组讨论就小组讨论,该大组交流就大组交流,该动手实践就动手实践,该抄写就抄写,该背诵就背诵.该做不做,是不科学的。讲究实效。本着对学生综合素质发展.主动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负责,从班容量、教学时间、学生基础的实际出发,深入思考各种学习方式可行性和产生的效应—基础知识的有效获取.认知结构的有效构建.学习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有效提升.创新意识、创新精神的有效培育等,而不短期效应的一味讲授.模仿记忆.机械训练,或形式主义的探究.故弄玄的讨论.毫无价值的合作,等等。该否定的否定,该挤弃的损弃.不该做的而做了,这也是不科学的。
(3)任何时期,一堂好课永远离不开教师高超的教学艺术,教师高超教学艺术,能使学生学得扎实而又灵活.轻松而又愉快,使学生陶醉于一种艺术享受而对课堂教学留下难以磨灭的美好回忆。高超的教学艺术来源于教师的基本素养.刻苦的磨炼和不懈的追求。它体现在:组织艺术、引导艺术、合作艺术、激励艺术、语言艺术、固板书艺术、练习设计艺术、”顺应”和“同化”艺术,真实的学习过程.科学的学习方式.高超的教学艺术,是一堂好课最基的三个要素.二、一堂好课应以学生的发展来衡量,要求做到知识与能力同步发展,认知与情感和谐发展。具体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1)教学目标多元性
教师确定或与学生共商符合学生需求的教学目标,每个学生都能明确白自己的学习任务。认知目标要明确、要具体、要有层次,有可操作性;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在达成认知目标的过程中生成。
(2)教学要有过程的生成性
教师努力创设以问题为核心的学习情境,学生在此情境中能运用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学习方式展开有效的学习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对学习材料不断进行精加工、深加工,并借此改善学生的学习策略,提升学生的学习水平.教学过程充分体现为教师和学生的对话过程,教学目标在对话中生成,师生在对话中实现共同发展.课堂教学结构上给学生以充分的时间和空间。(3)教学内容要有开放性
注意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处理好文本与课外材料的关系,做到”依靠课本又不依赖课本,超越课本又不脱离课本。
(4)教学评价要有激励性
遵循及时、多样、适度激励的原则,师生共同参与,既不简单否定,也不无原则肯定,提倡组织学生的反思性评价(5)媒体使用要有恰当性
以是否有利于学生主动而成功地学习.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发展为原则。
三、—堂好课的总体要求应体现在建构性.生成性和多元性的统一.建构性是好课在科学规律上的体现,生成性是好课在教学展开过程中的基本要求,多元性是好课判断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从教学过程的的结构要求讲,一堂好课的具体体现是如下。(1)教学目标要指向全体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目标要做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的内在统一;要因材施教,按照多元智能理论制定不同层次的教学要求,目标要有弹性,给学生留有发挥主体性的空间和时间;以创新能力与个性发展作为教学目标的重点。(2)教学内容组织要得当.内容要体现基础性、现代性和综合性的统一.作为教的内容的教材教程与作为学的内容的学材学程要规划好.(3)教学方式选择应用要贴切.选择的标准要以自主、合作、探究为基本命题;应用上强调科学化、艺术化和个性化。(4)教学评价要完善。
一切评价围绕“促进学生发展”这一宗旨;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情感、意志和人格等方面的发展及学生的需求.潜能等也需给予评价;评价的方法和手段要多元化;让学生以主体身份参与教育教学的评价。
四、新课程中的一堂好课,应该明确地凸显在学习主体学生的身上,以考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活动状态为主
(1)学生的参与状态。
学生在课堂上主体地位的确立,是以一定的参与度做保证的,学生没有参与,或参与得不够,就算不上“主体”。学生的参与状态,既要看参与的广度,又要看参与的深度。就广度而言,学生是否都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了,是否参与了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就深度而言,学生是被动地,应付地学习,还是积极主动地探究。从这一点上讲,表面上热热闹闹,实际没有引起学生多少认知冲突,学生思维没有恰当负荷的课不是好课。(2)学生的交流状态.课堂上,教师创设了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让学生感到自己在这个环境里是安全的、融洽的、自主能动的,他就能和同学、教师甚至教材进行平等的对话。他说错了,没有关系;他提出问题,有人关注;他不认同教师,不会受批评;他对教材有异议,也没有人指责。当他学习困难时,会得到善意的帮助;当他取得成功时,会得到诚挚的祝贺。在这样的环境里,学生迫切地想与大家交流自己的学习体验,课堂成了学生放飞心灵的天空。在这个过程中,师生、生生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燃.观念与理念,才有可能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展,实现教学相长.这样的课就是好课.(3)学习目标的达成状态.一堂好课,需要有丰富知识的获得,更要有真挚的情感与探索体验,这是任何时候评价一堂课必须守住的底线。检验的标准就是学生的接受程度与效柬。在课堂上,主要考查学生有无切实掌握这些知识,并将这些新知识纳入自己原有的知识体系中容会贯通。这本身也是一种能力。同时,还要了解获得知识的过程,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否积极主动地跟进.共鸣和投入。每一个学生是否在原有基础上得到了尽可能大的进步与发展.在致力于向全体学生的同时,是否能使“优等生”吃得饱,让“暂困生”吃得好。真正学有所得,各有发展.一堂好课,应该是对单位时间内学生的学习过程与学习结果综合考虑以后所作出的判断。新课程下的-堂好课,不是简单的对原有课堂教学评价的否定,而是发展与超越,它更多的是关注学生的学习活动状态.一堂好课的标准
一堂好课的标准是什么?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这个看似简单又值得深思的问题,踏着21世纪的快节奏,毫不留情纳入到竞争时代,摆在每一位敬业的教师面前。于是乎,满载着教师们深深的研究与教学体会,一个个相当的标准在信息时代发达的网络空间漫开。目标明确,重点突出,难点突破,思路清晰,教法适宜是一堂好课;40分钟有效率是一堂好课;能做到“传道授业解惑”是一堂好课;因材施教,因人施教是一堂好课„„众说纷纭,无不没有道理,供借鉴,学习,也体现了一定的价值。全国著名教育专家、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提出:好课的要求是1:有意义,2:有效率,3:有生成性,4:有常态性,5:待完善。
但我认为,评价一堂课的好坏,实质上应该有个参照物,这是个关键。那么这个参照物是什么?不是教材,而是学生。我今天想从两个方面谈一下个人的看法。
第一,课堂的目标性。
一堂好课要注重学生的表现,关注学生在课堂上是不是热情积极,快乐的学习,要立足于学生的发展,争取每个学生都得到收获,得到成功。也就是说学生实实在在的在课堂上有收获,那么有什么样的收获呢?大家知道教学有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我们也可以细化为五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他学到了新的知识;第二个层次是锻炼了他的能力;第三个层次是在这个过程中有良好的积极的情感体验,使他产生更进一步学习的强烈的要求;第四个层次是在这个过程中他越来越会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第五个层次是你的课堂能够影响他的一生。那么老师们,咱们的课堂教学达到了哪个层次?咱每天在关注哪个层次?咱备课的着眼点在哪个层次?
其实这几个方面本身就是互相影响的,为什么学生总也不能掌握他们应该掌握的知识?那是因为学生对这样的知识没有学习的积极性,在学习过程中没有积极的情感体验,他没有学习的能力。假如我们的学生具备了学习的能力,能够积极主动的学习,那么学这点知识还能有困难吗?
说到这个问题,我想到了印象很深的两节课:其中一节是企业的经济效益,本框题的内容较多,按常规教学一般三大块:为什么、是什么(企业的生产总值同生产成本之间的比例关系)、怎么办。学生对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必要性不会有疑义(不赚钱企业不能发展,国家的财政收入也会受影响),但什么是经济效益,尤其怎样提高经济效益对中学生来说有点抽象。我们的一位老师是这样处理的:一上课先问学生都喜欢使什么牌子的洗发水,然后说,我看洗发水赚钱也开发一种洗发水,(拿出准备好的道具),请同学们帮忙推销出去,帮助我的企业。随后,在学生活动过程中,教师适时引导、提出新问题,自然而然地,学生明白了什么才是经济效益,怎样才有经济效益。
另一节是债券和商业保险。本节课地内容应该说也是离学生地生活较远,低层次地处理要么引导学生读书,要么给学生总结出不同形式地异同,学生没兴趣,不理解,被动地记,效果不好。我们的一位是这样做的:她把框题的题目改为――《家庭理财》。先问同学们,你们家有多余的钱是怎么处理的,怎么处理更科学?整节课学生都在积极比较、体验、思考中,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快乐的掌握了本节课内容,还结合了上册所学的股票与社会保险的相关内容。
其实,关于目标,我们也可以换个说法,着眼点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不能仅盯着知识本身,除了念教材,解释知识本身没有别的关注点,这对学生是一种摧残。我们应该关注学生结果得出的过程,而“体验”“经历”也是新课程倡导的理念。
退一万步讲,一堂好课即便是完成知识目标,其知识也应该是网络中的一个点,而不是直线中的一个点。现在评价一堂课的好坏,往往首先看它是不是完成了教学目标,而这目标却是教参或上级规定的,是线性的(即机械的“知识点”,“章节过关”)。其实教学活动应该是一个网络,知识的网络,人的发展的网络。教学效果要“算总帐”。评价一堂课,要问教师自己是怎么策划的,这堂课在他的整个教学网络中处于什么位置。如,关于家庭理财,就涉及到了上册的股票、社会保险等问题。
第二,课堂的统一性。计划与变化的统一
课堂是个动态的空间,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往往会碰到一些突发的问题,教师要充分关注这些动态的问题,这些问题往往是学生感兴趣的、最需要得到解决的问题。有时我们的老师过分强调课堂的计划性,而回避这些突发性事件,甚至美其名曰调控课堂的能力强!教师关注这些问题,并能灵活地处理好这些问题,往往能让学生学得有趣、有效。
兴趣与科学的统一。教学活动是个创造性、探索性的活动,教师要创造性地教,学生要
创造性地学,要让学生由被动接受转为主动参与、积极探索,这就要求我们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好奇心和兴趣是科学进步的推动力量,是激发学生主体参与的内在动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运用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乐学、愿学。但是我们不能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不顾教学的科学性,如学生对有的老师的课非常喜欢,原因是老师举例丰富,生动,所以学生爱听,可这些老师却忽视了课堂教学的最重要的科学性原则,说严重了就是取悦了学生,而忽视了教学内容。有的老师在课堂上大量引入古今中外,成语典故、时事热点材料,有时甚至是材料与课堂教学内容没多大关系,这学生也很感兴趣,但却忽视了材料与内容的结合,结果是学生看起来很有热情,课堂气氛也活跃,但对教材内容还是不理解、不会运用,这样的教学效果可想而知。我们无论如何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学习,掌握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决不是表面的兴趣和热闹。
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我们都知道“以学生为本”,那究竟学生的“本”是什么,怎样以才能学生为本?有人片面地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他们的“本”就是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潜能,激发他们发现和表达的欲望,于是一堂课就是让学生走上前台,又是模仿电视栏目主持人、又是玩游戏,又是演小品、角色换位、讨论、使用多媒体等等搞得不亦乐乎,老师站在幕后做编导。但这样的近似于“轰轰烈烈”的一堂课,我却不敢确定学生能从中学到多少知识。好的课堂,学生学习的气氛是有张有弛的。过于热闹的课的并不是好课,热闹会影响学生的思维;但好课也不能太沉静,太沉静的课,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我想,好课更多地体现在能调动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引起学生紧张的思维活动,我们的课堂应追求表现的波澜不惊,内心的激流涌动。也就是说,无论采取什么形式,都是为内容服务的,都不能脱离我们的着眼点。我们有些公开课光顾图热闹,摆花架子,忽视了文本,确乎是本末倒置。
个体与整体的统一。学生在课堂中主体地位的确立,是以一定的参与度作保证的,学生没有参与或参与得不够,就谈不上“主体”。看学生的参与状态,既要看参与的广度,又要看参与的深度。就广度而言,学生是否都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了,是否参与了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就深度而言,学生是被动应付学习,还是积极主动地探究?是浮光掠影,浅尝即止,还是潜心钻研,情动意发?所以教师“唱主角”的课不是好课;而只是少数优秀生展示才华,大多数学生作陪客旁观的课不是好课;表面热热闹闹,实际没有引起学生多少认知冲突的课也不是好课。
主体与主导的统一。常说的“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这句话是没有错的,可问题是个别教师把它的意思给理解偏了,他们认为“以学生为主体”,就是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在课堂上动起来,动起来的标志就是学生在课堂上不停地七嘴八舌地说。其实,我们应该从另一个角度想一下。“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是什么主体,显而易见,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可是跟谁学习呢?当然是跟老师学习!如果所有的学生都能够自学成才的话,那我们这些老师还有什么用呢?而我们的“导”的作用又在哪里呢?
总之,我认为一堂好课,应该让学生获得学习成功的体验,在学习的过程中,基础知识能有效获得,认知能力能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能被激发,能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学习情趣不断提升,创新意识得到培育。
老师们,让学生成为我们上课的参照物,围绕着学生去实现教学梦想,阔步走向教育事业的星光大道吧!
第四篇:如何打造一堂优质课
如何打造一堂优质课
河口小学 郭丽
要上好一堂课,上一堂好课,犹如打磨钻石,需要老师花费心思和精力去打磨、去设计。我将从五个方面谈一下感受:
一、充分的准备是成功的前提
优质课包括上课的课题和内容。在确定课题和授课内容后我们应该立即着手准备,对教学设计、课件进行精雕细琢。我认为我们可以从这几个方面进行准备:
1、认真研究教材、课标和考纲
当我们多教了几年书时,往往会有这样的感觉,在看到本节课要上的课题时就知道本课的知识点有那些,哪些是要考的,哪些是重点好像都很清楚,于是立即动手设计教学思路。其实这时我们就忽略了一个问题,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我们所教的教材每年都有一些小的变化,每年的中考考纲也是不一样的,所以,我们很有必要在备课前认真看看最新版本的教材、课标,看看今年的中考说明,找些最新的中考复习资料看看关于授课内容的最新的命题趋势和新题。做到心里有数。
2、广泛阅读别人的教学设计
当我们对教材、考纲等有了深入的研究后,可以在网上寻找关于参赛课题的教学设计,尽可能多找一些,包括我们自己手上的纸质材料(如鼎尖教案)和同事们写的教案,认真看看这些教学设计,有哪些地方是值得我们借鉴的,哪些题选得好,哪些情景给人眼前一亮等,这些都是设计我们自己的教案时的重要参考资料。
3、精心设计教学流程
等我们做好了上面的两项工作后,对这节课该怎么上就有了一个大体的思路了,这时可以静下心来,好好雕琢上课的教案。我认为重要的一点是我们的设计要“新”。要用别具一格的导入为切入点,用富有新意的问题设疑,用出人意料的方式得出结论,用创造性的方式总结归纳,用新颖而又贴近学生实际的题目巩固,用恰当而又不流于形式的方法小结等。
4、耐心制作课件
拿出了教案初稿,我们就要着手制做上课用的课件了,我一向不赞成在网上随便找一个课件拿来修改一下就使用的方式。别人做的课件是根据他自己的教学思路去设计的,我们再怎么修改都还有别人的东西在,用起来就是没有得心应手的感觉,所以,课件还是自己做的好。做课件时,我们可以自己设计模板,在网上找到或自己用专业软件设出本课需用到的素材,做好这些准备工作后再根据我们设计的教案去制作课件。关于课件,我在后面还会讲到,这里就一带而过。
5、细心设计其它教辅工具
课件是一个得要的教学辅助工具,但我们不能事事依赖它,在讲授一些特定的问题时,往往还要实物辅助效果更明显。有很多老师习惯使用学案,学案也是教学辅助工具,我们在课前也要认真准备好。
6、反复试教
设计好了教案,做好了课件,准备好了教具,我们就要着手上课了。在试教时要尽可能地在不同层次的学生中试讲,看看自己的设计在不同层次的学生中有什么不同的效果,一般地,我们要让优生在百分百能听懂、会做、收获的前提下能配合我们上课,让中等生能扫除百分之八十的知识障碍,让后进生对你这堂课感兴趣,能投入到课堂的教与学的活动中。在试教时,一定要多找些有经验的同学科老师来听,并诚恳地请他们给予指导。在反复试教的过程中,对自己的教学设计和课件反复修改。力求每一个细节的完美。
二、精湛的内功是成功的基础
有了充分的准备作前提,我们还需要一个重要的基础,哪就是自身精湛的内功。我认为,我们只有在平时练就扎实的上课基本功,才能从容应对各种事前不能预料的突发性问题。
首先,我们的语言要简洁;要力争做到不讲一句费话,这一点我在平时是做得很不够的,我总是有一种心理,生怕学生听不懂,所以对重要的知识点总是重复罗嗦,在学生做题时,看到他们有障碍了就想着要点拨。其实,这种做法并不好,学生在思考时我们要尽可能地给他们营造一个安静的环境,便于他们思考。在他们集中注意力的时候,我们再多的点拨,他们也不一定能听得进。我的团队指出了我的这个问题后,我就干脆把自己在每一个环节要说什么全写了出来,记在上课用的教案上,这个笨方法帮了我大忙。
其次,我们的表达要准确;对重要的概念、定理,在表述时要做到准确、一字不差。
再次,我们的书写要工整;都说,一节课不写一个字全靠课件来辅助的数学课是失败的数学课,这话很有道理。教师的板演,学生的调板,重要的概念定理公式的书写,是必要的,我们在板书时要尽可能地工整书写,不能达到书法家写的字的美,但也要达到小学生写的字的正,同时,一定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
四、合适的课件是成功的辅助
课件的每一个细节都要能为我们的教学服务,课件只是教学的一个辅助性工具,而不能事事依赖课件去解决,课件用得好是很好,但用得不好只能给我们的教学带来适得其反的结果。我认为,课件是否合适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与教学策略的适合程度,即是否体现出主讲教师的教学思路、方法和策略,只有经过充分备课、巧妙设计、良好制作的课件才是对学生学习最有利的课件。再好的动画或程序都不能构成课件优劣的第一因素。设计和制作课件的目的终究是要为教学而服务的。
(二)是否能够充分、及时地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课件中丰富的教学信息,可激发出学生强烈的好奇心,这正是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获取知识的推动力。
(三)是否能够降低教学的难度。如运用动态演示,缩短时间和空间的距离,呈现过程;或将抽象过程具体化,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四)是否有效的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借助多媒体课件可进行高密度知识传授,对信息进行优化处理。它利用文字的闪现、图形的缩放与移动、颜色的变换等手段,不仅容量大、速度快、效果也更好。
五、良好的心态是成功的关键
我们做好了前面的四个大点的工作,还必须具备一个良好的心态,这是成功的关键。其实,我们在做任何事情时如果能用一颗平常心去面对一切,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第五篇:一堂好的语文课的评价标准
一堂好的语文课的评价标准
好课是什么样的课?它的评价标准是什么?
语文教学专家吕志范在《一个老教师的话》中有这样的一段话:“课堂教学是一种特殊艺术。这不是翻翻课本,写写教案所能代替或交差的。因为,它要创造某种意境,氛围和格调——境;它要表露某种情感,情绪,情趣——情;它要传递某种意念,思想,观点,法则——意,它要培养某种应用、操作、实践能力——能;它要进行某种习惯,方法,技巧的指导——法”。
巴班斯基在<<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回答>>一书中也指出:教学教育最优化思想,落实在课堂教学中,就是要求在上每一堂课时,都能高效地、全面地“规划学生的教养,共产主义教育和一般发展的任务”,具体地说就是“课堂教学应保证学生掌握现代科学的原理(概念、规律、理论、事实),保证学生获得每一门学科的、专门的技能技巧,形成一般的技能技巧(拟定学习计划、使用书籍、图表、手册、快速读写及在学习中进行自我检查等等)。在教育方面,教学过程应保证学生掌握科学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原则,促进学生的思想、政治、劳动、道德、伦理和法制教育,以及美育和体育等。在发展方面,教学过程应培养学生的意志,发展他们的智力和情感领域,形成学习的动机和需要,发展学生的认知兴趣,才能有创造能力。”吕志范和巴班斯基对于以教学教育最优化原则所描述的课堂教学,从根本上说,也就是对一堂“好课”的生动描述。笔者认为,一堂好的语文课,应具备以下特征:
一、教师教学的教育思想是否够全面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导者,是教学方向,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调控者。好课的创作,首先取决于教师是否有正确、全面的教学思想。即教师的教学是为了教纲所需,还是为了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确切地说,所谓教学的全面性,就是在遵循传统的教育教学原则的基础下,通过该学科特点和基本的教学规律来促进学生在德、智、体、美、劳各方面的主动,向上的发展。也就是即重视基础知识的落实,又着力于基本能力的培养,而且又要十分注重学生在思想品德、情感意志,行为习惯方面的教育。
二、教学方法是否具有灵活性
“灵活”是衡量语文好课的重要尺度。“教有法而无定法”。传统的教学方法,虽有诸多的精华可以继承,但难免有重教法,轻学法的弊端。而一堂好课不是把教材中的每一个方面每一处细节,都严严实实地计划好:怎样教,怎样问,怎样讲。上课时,就难免要赶着学生忙不迭地往设计好的一个一个圈子里钻,什么学生的主体地位,什么学生的认知矛盾,什么学生的创新能力都无暇顾及。课堂上一问一答,一付一收,显得非常僵化而呆板,无一点生动活泼可言。好课的“好”就是要“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一字之差,就体现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教学态度,也是教学方法灵活性的生动体现。
三、教学设计是否有创造性
课堂教学是一门极富创造性的艺术。任何一种创造性活动,其本质特征之一便是新颖性。因为照搬旧法,千篇一律是毫无创造性可言的。好课的教学艺术之魂便是它的创造性。因此教学必须时时追求那种常教常新的境界。一个优秀的教师,即使三遍五遍地教同一篇课文,也会常教常新,精益求精,而决不会满足于轻车熟路或人云亦云。这是因为课文虽然相同,但时间、环境不同了,学生的情况不同了,教师的认知经验,教学技艺也应不同。上海著名特级教师袁瑢在“三十年的语文教学生涯中,有些课文(特别是传统篇目),她是比较熟悉的也教过很多遍,积累了很好的教学经验,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但是,在袁瑢老师的语文教学中,永远没有不变的教案。有些课文,尽管可以背出来,但在备课的时候,她永远作为第一课,总是认真研究,重新设计,不照搬旧的教案”。因为她认为,“虽然教的是同篇课文,但时代在发展,学生在更替,教学也必须符合时代气息和学生的实际,才能教育出新苗。”袁瑢老师的言行,深刻地说明了教学设计的“新颖”对于一堂好课创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四、课堂的教学语言应具有生动性
准确、生动的教学语言,是好课教学信息传输的桥梁,它能出色地担起准确、鲜明、生动地传输教学信息的重任。
在课堂教学中,尽管因为科技的发展,使课堂信息的传播媒体愈来愈多样化,但是最重要的,最基本的“传媒”,还是教师的教学语言。可以说,教师的教学语言的好坏,直接决定着课堂教学水平的高低。一堂课,在某些关键性环节上,教师如果能凭借生动的教学语言,就能形成一种具有强烈震撼力的“情感冲击波”,从而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当然,这种“情感冲击波”效果不是可以轻易产生的,它是经过教师的提炼集中、升华之后所积蓄而成的。因而,在一堂好课中,教师的教学语言应具有清晰、形象化、灵活性、鼓动性、幽默、真诚等特点。
教学语言清晰,是上好一堂课最起码的要求。夸美纽斯曾指出“一个能动听地、明晰地教学的教师,他的声音,便该像油一样浸入学生的心里,把知识一道带进去。”夸美纽斯把教学语言的明晰性提到这样的高度来评论,很让人深思。所谓“清晰”就是语言要简洁明了。“清晰”与“精确”并不矛盾。特别是给孩子们上语文课,就更应针对不同年级儿童的认识水平和心理的特征,使教学语言明白易懂,顺口悦耳。听过一位教师在教古诗《鹅》时,是这样导入的:老师今天给小朋友讲一个《鹅》的故事(同步打出投影),古时候,有个叫骆宾王的小朋友,他和你们一样大的时候。有一天,他在小湖边玩,湖中满是荷花,湖水平平的,清清的,看过去碧绿碧绿的。几只大白鹅正在自由自在的游,它全身的羽毛雪白雪白的,它的脚掌红红的。大白鹅一边划水,一边伸起长长的脖子,„鹅——鹅——鹅‟,愉快地的叫呢!这是一幅多么美丽的图画呀!骆宾王被眼前的景色迷住了,他立刻就作了一首诗题目就叫《鹅》。……这里,教师不仅把时代背景编成儿童听懂的故事而且用儿童化的口语把古诗的作者介绍,创作,背景,讲得甜甜的,使孩子们易于接受,也乐于接受。
教学语言形象化,便能使教学语言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对于课堂内容,孩子不仅能专心地听,而且能激起强烈共鸣。这正如加里宁所说:“说的话越抽象,他的意见离具体事物越远,那他所造成的印象也就越微小。”因为接受语言的学生,知识面越小,越需要语言的形象性。
灵活性,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时时要面临着学生、教材、环境的变化,在这个时候,教师的教学语言就要根据具体发生的情况,随时随地,灵活的调整教学进度、教学内容、教学环节、教学节奏和教学方法。教学语言的这种灵活性和应变力,是达成教学目标,取得最佳教学效果的重要条件。
教学语言的鼓动力,也正是教学语言的力量所在。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里特说得好:“用鼓动和说服的语言来造就一个人的道德,显然远比法律和约束更能成功。”具有鼓动力的语言,能最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全身心地投入于教学活动中。
幽默不是开玩笑,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幽默的语言修养,能让课堂生花,教学增色。英国学者鲍门说过:“理想的教师应当达到艺术化的教学水平,善于利用幽默来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学得更好。”在语文课教学中,教师恰当地运用风趣的比喻,富有哲理的笑话、诙谐的寓言、脍炙人口的诗词等,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从而使课堂气氛由沉闷到活跃,激起学生更大的学习热情,更积极地投身于知识的海洋,使学生在发笑的同时,领会幽默本身所蕴涵的哲理。一位教师在上《春晓》这首古诗,面对课堂下睡意朦胧的学生,他是这样处理的:“春天暖和了,有些小朋友精神容易疲劳,可是大家要知道如果是“春眠不觉晓,还是睡觉好”,那就是会„今天不努力,以后会懊恼‟啊!教师语调抑扬顿挫,充满幽默风趣的情味,立即把学生逗乐了。教室里一片笑声,驱散了大家的朦胧睡意,这不正是教学语言艺术的魅力吗?可见,在教学中,语言艺术的高低是制约学习效率的主要因素,幽默的语言,能使枯燥的语文教学盎然生机,学生也能在领略语言美感,轻松和谐的氛围中,激起学习的兴趣。
真诚可以说是教学语言艺术的灵魂。优秀的教师,优秀的课,让人折服的不仅仅是娴熟的语言技巧,更令人钦佩和尊敬的是教师对事业的忠诚和对学生的挚爱。
五、教学手段是否多样性
在当今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对于当代课堂教学的一个基本要求就是必须充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革新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和现代化是为更好的实现教学目标服务的。因为教学手段的多样性,能加速教学信息的普及,提高教学信息的密度。能改变传统课堂教学形式单一,机械重复、枯燥乏味的“老脸孔”。同时也可以减少教学难度,有助于知识的巩固。多种教学手段的采用,是大大可以提高教学效益的。美国的研究报告表明:利用机器进行教学,学员可以多学到三倍的材料。前苏联教育家统计利用机器进行教学,可以节省教学时间的20%。作为好课,当然不能不考虑以教学手段 的革新来帮助提高教学效率。
六、教学活动是否得到学生的积极回应。
衡量一堂好课的最重要的标志,就是这堂课是否获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好课要追求的高效益,一个根本问题,便是课堂教学能否真正面向全体学生,充分注意到教学的差异性,使处于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获得可能获得的发展,所以,好课应从根本上杜绝少数学生当“演员”,多数学生做“观众”的现象,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勇于参与,自主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使每一个学生,对同一教学内容,都能达到“优生”吃好,“差生”吃饱的程度。
总之,根据现代教学论的基本观点,评价语文好课的标准,笔者认为,归根到底,便是课堂教学诸方面的和谐统一,从而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