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天津科技大学 天津科技大学中青年教师能力培养与提升的实施意见征求意见稿
天津科技大学中青年教师能力培养与提升计划
为深入贯彻落实《天津科技大学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2-2020年)》和《天津科技大学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意见》,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造就德行兼备、专业水平高、教育教学能力强的中青年教师队伍,同时促进我校教师培养工作规范化、制度化,特制定本意见。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本意见旨在有计划地加大对青年教师师德品行、教育教学能力、科学研究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和国际交流能力的培养,引导和激励我校青年教师潜心教学和科研工作。
第二条实施过程中贯彻师德教育,特别是学术道德、学术规范的教育。
第三条建立中青年教师培养体系,采取在职为主、加强实践、多种形式并举的培养方式。
第四条本实施意见主要面向45岁以下工作在教学、科研一线的中青年教师。
第二章 能力培养与提升的方式
第五条教育教学能力培养与提升的方式
学校制定计划,安排新聘教师(指学校新录用到教师岗位上工作的毕业生,从事高校教师工作不满3年的调入教师)在到校工作两年内完成岗前培训、岗位培训以及公共服务。
1.岗前培训
(1)由天津市教育委员会高校教师培训中心组织的岗前培训。培训内容主要包括教育法规和政策、教育学和心理学基本理论、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等内容。
(2)由学校组织的岗前培训专题报告。主要内容包括学院发展历史、学校定位、办学指导思想、办学理念、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学校规章制度等。旨在培养和引导中青年教师树立爱岗敬业、献身高等教育的理想,增强为人师表、教书育人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2.岗位培训
学校定期组织针对新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集中培训。培训内容包括师德教育、教育教学能力、学校教学组织方式、教学管理制度、考务制度以及教学评价制度等。培训学时不少于20学时。
3.公共服务
学院(部)安排本单位新聘教师参与学科建设、实验室建设,担任班导师、指导学生社团、竞赛活动等公共服务性工作。
4.青年教师导师制
学院(部)健全老教师、优秀教师的传、帮、带工作机制,为新聘青年教师确定一名指导教师,引导青年教师了解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掌握教育教学方式方法、做好至少一门课程的全程听课和助课、指导一门实验(实践)课程。
青年教师指导教师一般应具有副教授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并且教学经验丰富,责任心强,具备指导能力和精力。指导时间一般为一年。
5.助教及授课资格认定制度
学院(部)要安排本单位新聘教师为导师助课。导师无课,由学院(部)与导师安排为其他教授和副教授助课。一般在一
年内完成一门课程的助课。学院(部)组织新聘教师参加学校的授课资格认定,在严格审定的基础上,帮助其取得担任主讲教师的资格。
6.青年教师教育教学竞赛
学校定期开展中青年教师教育教学竞赛,以加强教育教学经验交流,激励中青年教师提高教学能力。
7.教学名师培育制度
学校选拔关爱学生、严谨笃学、具备发展潜力的青年教师纳入学校教学名师培育计划,设立工作目标,予以条件保障和关心支持,帮助他们尽快成长为教学、科研骨干。
第六条科研能力培养与提升的方式
1.青年创新基金
学校设立天津科技大学青年创新基金,资助青年教师开展教育教学、科研项目,支持他们将项目研究中产生的新知识和科学思维方法,转化为教育创新能力。
2.国内访问学者
学校每年选派10名左右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中青年教师到国内重点高校相应的优势学科进行研修。研修时间一般为1~2个学期。
3.攻读博士学位
学校根据学科建设需要和工作实际,每年择优选拔、推荐5名左右中青年教师攻读国内重点学科或国际著名高校的博士学位,经学校审批后列入学校培养支持计划。
4.从事博士后研究
具有博士学位的中青年教师来校工作满二年后,因学科建设或科研工作需要,可申请以在职人员身份到国内外知名高校或研究所博士后流动站或工作站从事博士后研究。
第七条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与提升的方式
学校引导和支持教师开展社会实践,进行技术创新、课题研究等产学研合作。每年派出不少于5名工科专业新聘教师深入企业生产一线进行工程实践,时间一般为3-6个月。
第八条国际交流能力培养与提升的方式
学校加大青年教师出国研修支持力度,通过访问学者、合作研究、短期进修等方式,每年选派约30名中青年教师出国研修。对优秀外语教师、进行双语教学的教师优先支持。
第三章 政策与管理措施
第九条学校每年投入大约260万元用于支持中青年教师能力培养与提升的各项工作。
第十条中青年教师能力培养与提升工作由人力资源处负责,教务处、科技处、实验室与设备管理处、工会等相关职能部门与各学院(部)协助,共同制定青年教师年度培养计划和实施细则。
第十一条学校人力资源处、教务处、国际交流处等部门不定期将培训相关内容发布在学校网页,按照个人申报、学院(部)推荐、专家评审、学校审批的程序组织实施。
第十二条各院(部)做好统筹规划,每年向人力资源处报送中青年教师培养计划,并为每位中青年教师建立培训档案,跟踪培训进展情况,要求参加培训的教师在项目结束1个月内,汇报学习情况并向人力资源处提交书面总结。
第十三条培养中青年教师的成绩和效果作为院(部)工作评估的—项重要指标。
第四章附则
第十四条中青年教师能力培养与提升计划所需经费列入学校年度财务预算。
第十五条本计划适用于我校专任教师,辅导员的能力培养和提升办法由学生处另行制定。
第十六条本计划自公布之日起执行,由人力资源处会同相关部门负责解释。
附件:
附件1 《天津科技大学青年创新基金管理条例》
附件2 《天津科技大学中青年教师研修、培养计划》
第二篇:天津科技大学 天津科技大学中青年骨干教师研修计划征求意见稿
天津科技大学中青年骨干教师研修、培养计划
(征求意见稿)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培养一批具有发展潜力和自主创新能力的中青年骨干教师,打造一支高水平、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全面落实人才强校战略,学校计划实施“天津科技大学中青年骨干教师研修计划”(以下简称研修计划)。
第二条 研修计划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天津科技大学中青年骨干教师出国研修计划”,第二部分为“天津科技大学中青年教师国内访问学者计划”,第三部分为“天津科技大学中青年骨干教师企业实践计划”。
第三条 为了保证研修计划顺利实施,学校在每年预算中设立专项经费,同时也鼓励吸纳其他资金支持。
第四条 研修计划由人力资源处牵头,教务处、科技处、国际交流处共同协助实施。
第二章 人选与条件
第五条 研修计划资助的人选为各学院(部)中青年骨干教师,列入天津市(及以上)重点学科、天津市(及以上)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重大科研项目的学术梯队骨干可优先派出。
第六条 “天津科技大学中青年骨干教师出国研修计划”旨在选派中青年骨干教师到国外知名大学或学术机构进行访问研究,接触国际前沿、开拓学术视野、建立广泛联系、提升自身水平,提高学校学术
1梯队水平和创新团队实力。申请者应具备以下条件:
1.热爱祖国,具备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拥护中国共产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学术态度严谨,具有团结合作精神,身体健康。学成回国为我校教育事业服务的事业心和责任感。
2.业务水平较高。长期在教学、科研一线工作,教学效果好,教学工作考核合格(以学校聘用制文件为准),科研业绩突出,原则上近三年业绩达到“二级副教授”水平(以学校聘用制文件为准,来校工作不满三年的,按实际工作时间折算)并主持局级及以上科研项目一项。
3.从事自然科学类申请人员,年龄一般不超过45周岁,从事社会科学类申请人员,年龄一般不超过50周岁。具有博士学位,或具有硕士学位且具有副教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具有一定的外语水平,经考核能满足出访要求。
4.申请人员学术思想活跃,具有较强发展潜力,列入学科重点培养梯队,具备一定的科研基础,经过培养可能成为学术骨干或学术带头人,有明确的出访计划和国外合作对象,能够按期回国并愿意回校继续服务。
5.申请人员须来校工作满2年,曾受公费资助的出国人员原则上不在派出范围,曾出国留学的人员原则上应回校工作满3年。
第七条 “天津科技大学中青年教师国内访问学者计划”旨在选拔优秀青年教师到国内高水平大学做访问学者,接触国内科学发展前沿,建立联系、学习研究方法、提高科研水平。申请者应具备以下条件:
1.热爱祖国,具备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拥护中国共产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学术态度严谨,具有团结合作精神,身体健康。
2.业务能力强,发展潜力大。从事教学工作,教学效果好,教学工作考核合格(以学校聘用制文件为准),近三年内在核心期刊(以学校聘用制规定的核心期刊为准)发表论文1篇及以上。
3.申报人员年龄原则上不超过40周岁,须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或具有讲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
4.申报人员具备一定的科研和教学能力,经过培养可能成为某一研究领域的学术梯队骨干或后备学术带头人,能够按期完成研修计划并回校继续服务。
5.申请人员须来校工作满2年,目前正在攻读博士研究生的原则上不在派出范围。
第八条 “天津科技大学中青年骨干教师企业实践计划”旨在提高教师企业工程项目实践能力,培养教师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发扬我校工程实践能力强的“工科”特色,打造一支既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又能够解决前沿工程实践问题的师资队伍。
1.热爱祖国,具备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拥护中国共产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学术态度严谨,具有团结合作精神,身体健康。具有科教兴国的事业心和责任感。
2.业务能力强。担任教学、科研的专任教师或科研人员。担任“卓越工程师”教学工作的教师优先派出。
3.申报人员年龄一般不超过50周岁。
4.申报人员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学术思想活跃,具有较强发展潜力,具备一定的科研基础和针对性较强的研修项目,在企业经过工程实践后可明显提高工程实践教学能力。
5.申请人员须来校工作满1年。
第三章 申请与选拔
第九条 人员的选拔,按照个人申请、学院推荐、专家评审、学校确定的程序进行。
1.学校按照师资队伍建设和学科建设规划制定教师研修计划,“出国研修计划”派出30人、“国内访问学者计划”和“企业实践计划”按实际需求派出,每年三月下发选派通知,由学院组织个人申请。
2.学院对申请人的业绩进行考核,并将推荐人选上报人力资源处,推荐人选2人或以上的需进行排名。
3.申请“出国研修”人员还需进行外语考核,考核合格后方可参加评审。
4.学校组织专家对申请人的综合能力进行评审,确定推荐名单。
5.学校根据推荐意见,由校长办公会确定派出人选。“出国研修计划”有效期2年,“国内访问学者计划”和“企业实践计划”有效期1年。
第四章 资助与管理
第十条 学校设立教师研修专项经费作为中青年骨干教师研修顺利实施的保障。派出人员的资助经费由学校和个人承担,同时鼓励吸
纳第三方经费资助。
第十一条 在获得研修资助后,申请人应制定切实可行的研修计划,并报人力资源处备案,办理相应手续。获资助派出人员,须在派出前与学校签定相关协议,协议应明确规定接受资助者的有关权利和义务,按期回校并到原岗位工作等内容。
第十二条 “出国研修计划”学校资助金额为出国研修费用(包括往返国际旅费、国外生活费和学术活动补贴费)的50%(最高不超过人民币3万元),研修时间一般为6个月,出国手续由国际交流处协助办理。“国内访问学者计划”学校资助金额根据研修学校学费确定,原则上不超过人民币8000元,研修时间一般为12个月。“企业实践计划”派出时间一般为6个月。
第十三条 “出国研修计划”派出人员在派出期间工资、校内津贴继续发放,工龄连续计算,派出期间教学工作量减免,科研工作量不减免;“国内访问学者计划”和“企业实践计划”派出人员派出期间工资、校内津贴继续发放,工龄连续计算,教学、科研工作量相关要求由学院与人力资源处根据实际情况确定。
第十四条 “研修计划”派出人员如需延长研修时间,需经派出学院及人力资源处同意,特殊情况须提请主管校长或经校长办公会研究决定。延期期间工资继续发放,校内津贴停发。科研及教学工作量原则上延续派出期间的规定。“研修计划”派出人员派出期间不计算空岗费,其减免的教学工作量由教务处按超课时费计算。
第十五条 由于本人原因不按期回校工作的人员,按派出协议追究
违约赔偿责任,学校按聘用制相关规定解除聘用关系。未按期回国人员如未按协议进行赔偿,须承担相应的经济和法律责任。
第五章 考 核
第十六条 派出人员研修期间应与学校保持联系,研修回校后一个月内需提交研修总结报告、研修考核表并附研修成果(包括教学、论文和科研成果等)。
第十七条 研修结束后,学院要组织专家组对研修人员进行专题研修考核(人力资源处派人参加),并至少在学院范围内进行研修工作汇报一次。
第十八条 派出人员在回校后的2年内,学校、学院将跟踪其研究方向和成果,以考核派出研修的效果。
第六章 附 则
第十九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原《天津科技大学中青年骨干教师研修、培养计划(试行)》(津科大人[2009]5号)自行废止。
第二十条 本办法“出国研修计划”人员待遇与《天津科技大学教职工考勤管理办法》第五条关于出国(境)期间待遇不同之处,以本办法规定为准。
第二十一条 本办法由天津科技大学人力资源处负责解释。
第三篇:天津科技大学教师教学工作规范
天津科技大学教师教学工作规范
为了维护良好的教学秩序,提高教学质量,确保培养规格,加强教学工作的规范化管理,促进教师队伍的成长,使教师明确在承担各项教学任务中的职责,特制订《天津科技大学教师教学工作规范》。
第一章
教师的师德和职责
第一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一章总则第三条规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着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这就从法律上确认了教师教书育人的职责。加强师德建设,坚持教书育人,不仅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根本保证,而且关系到党和国家的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关系到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的实现。因此,教师首先要树立正确的教师职业理想,要有强烈的职业光荣感,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以培养优秀人才,发展先进文化和推进社会进步为己任。要志存高远,爱岗敬业,忠于职守,乐于奉献,自觉地履行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将育人贯穿于言传身教之中。
第二条
教师应忠于党的教育事业,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和师德修养,注重个人思想品格修养和表、行为、举止对学生的示范作用,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做让人民满意的教师。
第三条
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高质量人才是教师的首要职责。教师应严谨治学,从严执教,注重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协调发展等综合素质的培养,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引导学生自觉掌握宽厚的基础知识、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第四条
教师要树立素质教育与业务培养并重、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并重、教书与育人并重的新的教育思想。教书育人是教师义不容辞的光荣使命。教师不仅是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播者,而且在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心理素质等方面具有他人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要牢固树立育人为本的思想,要结合课程内容有针对性地联系学生思想实际,宣传党的方针政策,自觉地用唯物辩证法来阐述自然科学定律,将思想教育有机而和谐地渗透于课程内容中。要用深厚的感情,满腔的热情关心学生的健康成长,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严谨务实的工作态度,影响学生形成实事求是的良好学风和科学作风。
第五条
教师除具有本学科渊博的基础知识外,还应具有相关专业、跨学科及社会科学等方面的前沿知识,不断更新知识结构,成为热爱学习,终身学习的楷模。第六条
教书者必先学为人师,育人者必先行为世范。教师要认真研究教育思想,努力掌握教育规律,不断更新教育与教学理念,积极参加教育思想研究,深入进行教学改革,不断更新与充实教学内容,积极参与课程建设和教材建设及新增专业建设,注意“因材施教”,善于运用现代化教学技术和手段,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途径,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第七条
具有讲师以上或硕士以上学位的教师,原则上均有担任本科生导师的义务;教授、副教授有责任和义务培养青年教师,按照教师导师制有关规定,认真指导青年教师;教授、副教授必须承担本科教学工作,每学年至少为本科学生讲授一门课程(不含毕业设计、课程设计、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连续两年不讲本科课程的,学校不再聘任其担任教授、副教授职务;知名教授、教学名师要积极主动地为本科生讲授基础课或开设专题讲座。教师要主动承担教学工作,并完成学校规定的教学工作量;以科研为主的教师或其他兼职的教师,也应完成规定的相应教学工作量。
第八条
教师承担教学工作的业绩和成果作为聘任、晋升教师职称的必要条件,对于达不到教学基本工作量和教学质量要求的教师,职称评聘实行一票否决。
第二章
教师的任课资格
第九条
任课教师应执有国家颁发的教师资格证书,具有宽厚的专业基础与广博的文化知识。对于新引进的青年教师,还必须要求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
第十条
任课教师均应参加学校组织的岗前培训,了解学校教学、科研等基本情况,明确教师的主要职责;学习并了解《高等教育法》、《高等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等有关知识和要求,为提高教学水平和授课艺术奠定基础。要认真学习、深刻理解、模范执行有关教学管理规章制度。
第十一条
对尚未从事过高等教育教学工作的硕士、博士毕业生的新增教师,第一年应按照学校和所在学院的统一安排,坐班或从事至少一门课程的助教,并担任专职学生辅导员或从事实验室、科研等管理工作,以便尽快了解教育规律,为顺利开展教学工作奠定基础。第十二条
青年教师均应与导师建立一年以上的协议,熟悉所任课程的教学大纲与教学内容,掌握各章节教学要求、课程的重点、难点、进度与各教学环节的时间安排、教案要求和教学方法等,熟悉教学工作的全过程,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备课,并通过辅导、答疑、批改作业、指导实验和课程设计等教学环节的严格训练。
第十三条
对于首次开课的教师必须经过一次指定内容的试讲(时间不少于1学时),由学院组织同行教师组成评审组进行考核。考核合格者,确认其首次开课资格。同时,任课前应初步掌握拟开课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了解教学环节的程序,并写出全部教案。第十四条
取得开课资格的教师,要在指导教师的帮助指导下,按本规范的要求,全面完成所任课程的教学任务。其指导教师随堂听课不得少于课程的三分之一学时,教务处还要通过校督导组,以跟踪听课的形式,发现问题及时给予帮助和指导。一般开课见习不得少于一轮,一轮教学完成后,由学院组织专家组,依据学校的相关要求进行教学质量评定,合格后方可独立开课。
第十五条
教师开新课时,应对该学科领域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做过相应的研究工作,并积累有相当数量的参考资料,能够提出详细的教学大纲,有较适合的教材,并备有教案。适合多媒体教学的课程,还应积极准备多媒体课件。
第十六条
开新课程的教师应在开课前一学期提出申请,教研室审查新课的教学大纲和实施方案,确认是否具备开课的基本条件,经学院审核后,报教务处批准。
第三章
课堂教学
第十七条
每门课程必须具有教学大纲。课程教学大纲应根据培养计划、教学基本要求、教学目的和计划学分等由有关教师集体研究制定,经学院审核批准后教务处备案。教学大纲应包括:该课程在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地位、作用、要达到的教学目标,应掌握的方法和技能,总学时、学时分配、思考题、作业、参考文献,课程考核及成绩评定方法等等。教学大纲是教师从事教学工作和课堂教学的指导性文件,既是对学生考核的依据,又是检查教学质量的标准,执行中基本内容不得自行更改。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需要修订时,应提前申请,报学院批准,教务处备案。
第十八条
教师要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制定授课计划,详细填报《教师授课计划》,计划一般含理论课、习题课、实验课程设计等。三种授课形式,均应写清授课内容、学时、作业、教材及主要参考书目。授课计划书应在开学后两周内交到任课教师所在学院,经学院批准后执行。
第十九条
教师应根据教学大纲和授课计划,在认真钻研教材、大量阅读参考文献资料的基础上,以按大节课为单位写出教案。教案一般应包括以下内容: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重点和难点及解决方法、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版式设计、时间分配、课外作业、参考书目等。凡无完整教案或教案不符合要求者,必须予以改正,否则,由院决定暂停或取消教师任课资格。教师应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反映学科前沿新成就、新进展、不断充实和丰富教学内容,每学期要适时修改更新和充实教案。2名以上教师共同任课的课程,要成立课程教学小组,集思广益,取长补短,统一教学要求和进度,提高备课质量。专业核心课程和精品课程应配置课程负责人和专业教学组长,对课程教学质量负责。第二十条
教材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教学活动的主要工具。选用的教材必须符合教学大纲及教学的基本要求。应积极选用本专业公认的高质量新版教材、国家级或省部级获奖教材、教育部规划教材和教学指导委员会推荐教材等高水平教材。选用本专业公认的优秀教材时,一般优选近3年出版的教材。在没有可选教材的情况下,倡导自编具有我校特色的教材。教材一经选定后,任课教师不得随意变动。
第二十一条
教师要根据所担任课程的特点,积极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对于适合多媒体讲授的课程,应采用板书与多媒体相结合的教学手段。教师要充分利用国家级、省部级或校级精品课程资源,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并积极为学生制作及开通课程网站。
第二十二条
开课前,教师应认真考虑本课程与相关课程的联系,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先行课程的教学情况和后继课程的安排,妥善处理课程间的衔接,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并注意因材施教,培养和鼓励学生个性发展。
第二十三条
上课伊始,教师要以适当方式作自我介绍,以增进师生之间的联系和了解。教师除了扼要介绍本课程授课计划外,还应详细说明本课程教学环节、授课方式、学习要求及平时测验、期中、期末考试(以及实验)等在总评分中所占的比重。选修课教师要注意检查学生到课情况。
第二十四条
教学中教师应努力做到:语言清晰、讲授流畅、精炼、使用普通话,板书清晰、规范,多媒体课件内容精练、层次分明。讲授内容要成熟、正确,概念和理论阐述准确、严谨、重点突出,侧重于讲解思路和方法,条理要清楚,深浅要适宜,密度要合理,内容要科学。积极采用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或案例教学等师生互动性较强的先进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性,努力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和自学创新能力。切忌照本宣科,罗列堆砌,平铺直述。教师要重视教学效果的反馈信息,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讲授进度与讲授方法,力求“教”“学”和谐统一。
第二十五条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加强对学生的辅导。辅导与答疑是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和全面掌握课堂知识的重要环节,主要包括: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的疑难问题;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和参考书、访问有关网站查阅文献资料;指导学生掌握学习规律和科学的学习方法等。辅导答疑可以采用面谈,网上交流等多种方式进行,教师应认真研究学生所反映的较为普遍的问题并集中解答,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第二十六条
专职辅导教师要跟班听课,了解主讲教师的教学思路和意图,掌握课程的重点和难点,在主讲教师指导下,承担起辅导答疑的主要工作,并将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反馈给主讲教师。
第二十七条
为配合课堂讲授,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理论知识,培养学生正确的思维方法和运用基本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任课教师应根据课程的性质和特点,规定学生修读本课程必须完成的作业量,并在授课计划中合理安排。
第二十八条
教师批改作业要认真、及时,作业批改应有纪录,典型错误要及时讲评,善于通过批改作业分析教学效果,并采取适当方式弥补。对抄袭作业的学生要提出批评,对不符合要求的作业要退还重做,对作业中存在的共性问题,要及时给予指导,批改中所反映出的教学问题,要采取适当方式及时弥补。对缺交作业量达1/5以上者,应督促其限期补交,否则,应按有关规定报学生所在学院取消其期末考试资格。作业情况应作为学生平时成绩。允许个别学生对某门课程自学,但必须提前履行相关手续,同时,必须参加本门课程的实验,按时交作业,方可参加考试。学院应组织教研室主任抽查学生作业,了解教师批改作业的情况,并以此作为教师工作考核的内容之一。
第二十九条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及时总结教学心得体会,在完成本轮教学任务后,应通过总结经验,查找问题和提出改进办法,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
第四章
教学纪律与质量监控
第三十条
为保证良好的教学秩序,教师应以身作则,严格执行学校各项教学管理规定。第三十一条
严格按教学大纲和教学日历授课,不得随意改变教学内容和教学进程,不得任意增减课时。在保证教学大纲基本要求的前提下,教师可以讲述自己的学术观点,也可介绍不同的学术见解。在教学过程及教学管理中,不得散布或出现违背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违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等方面的言论和行动。
第三十二条
教师应提前10分钟到达教室,作好上课准备。不得迟到,早退和拖堂。迟到5分钟,或提前10分钟下课的,均按教学事故处理。教师因病、因事不能上课时,应事先请假获批准后方可。
第三十三条
教师应有良好的师德与自身形象。上课时应做到衣着整洁,仪表端庄,举止文明;不得随意离开课堂,在课堂上应关闭手机等通讯工具,保持课堂的严肃性。教师应站姿讲课。
第三十四条
任课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第一责任人,必须对学生学习的全过程负责,要对学生的学习、作业成绩及课堂纪律进行全面管理。学生的考勤可按有关规定执行。要维持好课堂教学纪律,对违纪现象有责任进行批评教育,对严重违纪屡教不改者,应报学生所在学院或学校有关部门处理。
第三十五条
教师的课堂教学质量坚持每学期进行评价,根据教师的基本职责、教学态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以及授课计划、教案、课堂纪律等内容进行全面考核。考核时,要尽量做到学生全员参加,参考督导组对授课教师进行的随堂听课和检查的情况,并将考核评价结果归入教师教学工作档案。学院、教研室要帮助教师克服薄弱环节,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第五章
课程考核
第三十六条
按照培养计划要求,所有必修课均应为考试课,一般考试在期末考试周进行。其余课程随进度考核,由开课学院安排,报教务处备案。一旦确定不得随意变更。第三十七条
根据课程性质、考核目标,可选择适当的考核方法。除闭卷考试外,还可采用开卷、口试加笔试、闭卷与开卷相结合、论文写作等多种考试形式。提倡和鼓励教师进行考试方法的改革。
第三十八条
课程考核是督促学生系统复习和巩固所学知识、了解学生学习效果和检查教师教学效果及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教师应在考试前做好课程总结、辅导和答疑工作,指导学生认真复习,掌握所学知识。考试复习不得以任何方式给学生划范围、圈重点,更不得泄漏考题。
第三十九条
考核命题应以教学大纲为依据,反映本课程的基本要求,兼顾概念、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六类学习内容。既要重视对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核,又要有一定量的开放性试题,增加对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考核。试题覆盖面要尽量广泛,题量与限定时间相匹配。要逐步改变经验命题的方法,实现考试的科学化和现代化。全校公共基础课和各学科基础课程都应逐步做到教考分离。原则上任课教师不担任命题工作,命题要实行A、B两套试卷,两套试卷难度应相当,择一使用,另一套试卷备用。其所有试题应经教研室主任审查同意,并由教师所在学院存档。
第四十条
考试时,要严格按《天津科技大学考务工作细则》进行考试,监考教师要严格考场纪律。
第四十一条
要严格评分标准。考核成绩评定要公正、客观,一般情况下全部成绩应基本符合正态分布规律。每次考试要制定明确的评分标准,评分过程要严格按评分标准执行,使评分结果有较好的可信度。任课教师应在规定的时间内将成绩单连同全套试题、标准答案、试卷分析报告等交到教师所在学院,同时将学生成绩录入网络系统。
第六章
实验与实习
第四十二条
实验课是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渠道,是进行科学实践训练,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实验课必须根据专业培养计划制定实验教学计划和实验教学大纲,未单独开设的实验课,实验教学大纲应作为课程教学大纲的附录,教师应从培养学生科学实验与动手能力的实践要求出发,根据实验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教学计划,保质保量认真组织实施,不得随意删减和增设,要遵循学生的知识规律,由浅入深,并逐步提高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比例,使学生的能力得到全面培养和提高。实验指导教师应了解实验课的教学效果,及时总结经验,提出实验内容、方法和设备改革的建议。
第四十三条
独立开设的实验课,要按照实验教学大纲的要求,选用优秀的实验教材及实验指导书其他实验课程也要根据课程自身特点和要求,由实验任课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编写实验教材或实验指导书。实验教材、讲义或指导书的基本内容应包括:实验目的、任务、原理、方法、步骤及思考题等。实验教学内容应与理论教学内容相结合,并能反映当代科技发展水平。
第四十四条
为确保实验课的质量,实验教师必须认真备课,撰写实验教案,凡新开实验课或新开设的实验,指导教师均应预做实验。新任实验教师还应写出完整的实验报告并进行实验课的试讲,经学院及教研室同行专家审核合格后方可开课。
第四十五条
教师应协助实验人员认真做好实验课课前准备,检查仪器设备性能和药品试剂的有效性,确保实验正常进行。学生实验开始时,教师首先应讲清实验目的、要求、仪器使用、操作技术和实验中有关事项及安全知识等。指导实验时,要严格要求,强调学生必须独立完成实验。对学生的预习要进行检查,必要时,可进行实验示范,但应避免包办代替。第四十六条
做好实验室开放,鼓励学生自己设计实验项目或拟定实验方案,独立操作、采集数据、分析实验结果和撰写实验报告,以培养学生操作技能、创造思维及严谨的工作作风。第四十七条
指导学生做实验时,实验教师应当自觉遵守上、下课时间,提前到岗做好实验准备,实验中要坚守岗位,巡回检查学生实验情况,及时辅导,认真解答和处理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实验中不得随意脱岗,不得在上课时间做与实验教学无关的事情。指导学生实验要求做到言传身教,严格规范,注意培养学生独立实验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学生实验完毕,实验教师应及时认真核对实验数据及结果,经检查符合实验要求后,实验教师应在原始数据上签字,并要求学生整理好实验装置,方准许学生离开实验室。任课教师应认真批改实验报告,对其实验结果与分析给出评语签字。实验报告成绩应有记载,对不符合要求拼凑数据或抄袭报告者,要令其重做,并给予严肃的批评教育。
第四十八条
实验课的考核方式要能够客观反映学生知识、能力的培养以及掌握的程度,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实验课考核应以实际操作为考评依据。
第四十九条
各种实习是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重要教学环节。实习指导教师应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制定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等实习大纲、确定实习内容、选定实习场所和制定实习实施计划。
第五十条
实习指导教师负责联系落实实习单位,并做好学生的实习动员和组织工作,实习前要进行组织纪律和安全方面的教育。实习过程中,实习指导教师应对学生严格要求,严格管理,并注重对学生进行时间观念、劳动观念、产品技术管理与经济观念、组织纪律观念的教育,使其在理论联系实际和科学作风等基本素质方面得到培养和锻炼。要按照教学大纲规定的任务、处理好学生实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认真批改阅读学生的实习报告,做好学生的成绩考核评定及总结工作,并根据有关实习经费支出的规定,做好实习经费的管理工作。
第七章
课程设计(实践)和毕业设计(论文)
第五十一条
课程设计(实践)是培养学生运用有关课程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重要环节,并以此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形成正确的设计观点和设计思想。课程设计或课程实践需注重实效。
第五十二条
课程设计(实践)应按照教学日历规定时间和课程设计(实践)大纲要求进行。教师要对学生认真指导、科学训练,使学生形成科学的设计思想和严谨的工作习惯。教师在指导过程中,不仅要立足启发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还应对学生严格要求,以保证课程设计(实践)质量。
第五十三条
课程设计(实践)完成后,指导教师应按照学校相关规定及时进行学生成绩评定。
第五十四条 具有教学、科研、设计能力的讲师或相当于讲师及其以上职称的教师应承担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对于初次指导毕业设计(论文)的教师,应安排有经验的教师加以指导。助教不能单独指导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
第五十五条
毕业设计(论文)的选题要立足于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尽可能结合社会生产、教师科研和实验室建设任务,兼顾学生的专业基础和实际能力,并保证学生一人一题。指导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按照《天津科技大学毕业设计(论文)工作规范》的相关要求,对学生加以认真指导,保证指导时间。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后期,指导教师应按学校相关规定完成学生毕业设计(论文)成绩的评定,并做好毕业设计(论文)答辩的各项工作。
第八章
奖励与处分
第五十六条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履行教师职责,不得拒绝学校下达的教学任务。第五十七条
凡在教学工作或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中作出突出贡献,取得突出成绩者,可按《天津科技大学教学工作奖励办法》等文件中的条款获得奖励。
第五十八条
凡在各类教学环节中发生教学事故者,视情节轻重及影响程度,按《天津科技大学本科教学责任事故认定及处理办法》进行处理。对于在教学检查、学生评教、学校督导组检查中,反映教学效果极差的教师,必须限期改进,否则,将其调离教学岗位。第五十九条
对教师教学工作的考核、奖励、处分,均应归入教师本人的档案。
第九章
附
则
第六十条
外聘教师聘任前由开课学院组织试讲审定,并经教务处审核,一经聘任,必须严格遵守本规范。
第六十一条
校内其它人员,首次担任计划内教学任务,应在任课所在学院试讲,其教材、教学大纲、教案必须齐备,并取得学院认可。一经聘任,必须严格履行本规范。第六十二条
本规范由学校教务处负责解释。第六十三条
本规范自颁布之日起施行
第四篇:天津科技大学 天津科技大学5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征求意见稿
天津科技大学2013-2015师资队伍建设规划
(征求意见稿)
为建设一支与我校“十二五”期间事业发展相适应的高素质教师队伍,保证“十二五”期间学校发展总体目标的实现,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天津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天津市《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等文件精神,结合学校“顶层设计”、《天津科技大学教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和我校师资队伍建设实际的具体要求,特制订本专项规划。
一、建设成效与存在的问题
(一)近五年(2007年—2011年)师资队伍建设的成效 1.师资总量稳步增长,队伍结构进一步优化
坚持自主培养和重点引进并举的原则,坚定不移地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努力接轨国家和地方各种人才计划,用好海内外优秀人才引进政策,积极探索柔性人才引进使用机制和人才引进评估、聘期考核机制,师资队伍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五年来,共引进及补充各类教师和科研人员194人,其中引进具有正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教师23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学科研人员150人,留学归国人员32人。
截至到2011年12月31日,我校在编在岗专任教师964人,其中博士314名,硕士 439名。教授(含科研)196人,副教授(含科研)317人。
师资队伍结构更趋合理,高级职称教师所占比例由46%调整到53%,其中教授比例由14%调整到20%;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的教师占教师总数的比 例由61%上升到78%,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比例由18%上升到33%;教师平均年龄为39.9岁。
专任教师的年龄结构:55岁及以上占7%,45至54岁占22%,35至44岁占40%,30至34岁占25%,29岁及以下占6%。
2.高层次人才聚集成效初现,创新团队(教学团队)建设取得新进展 学校制定了《关于实施人才强校战略的若干意见》,推出“高层次创新人才引进计划”。进一步完善了高层次人才引进政策,加大了专项资金投入力度,有计划、有重点地引进了一批具有真才实学、富有创新意识的学科(学术)带头人和骨干教师。
五年来,引进和培养国家“千人计划” 1人,“长江学者”2人,天津市“千人计划”5人、天津市特聘(讲座)教授10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5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7人,入选天津市“131”工程第一层次4人。此外,贾士儒教授荣获“全国教学名师”称号,一支团队首次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还有2人获得全国优秀教师、4人获得市级教学名师称号。在6个省(部)级重点学科建立了11支学术创新团队,其中7支团队成为天津市“重中之重”学科的学术创新团队。生物反应工程专业教学团队和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教学团队被评为国家级教学团队,包装材料课程教学团队等4支团队被评为市级教学团队。
3.健全博士后管理机制,博士后流动站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 新增“食品科学与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成为我校继“轻工技术与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后的第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修订《天津科技大学博士后管理工作实施细则》,进一步完善了博士后流动站管理办法。加大对我校博士后工作的管理力度,博士后研究人员的教学科研和生活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考核和激励办法得到进一步完善。五年以来,共有48名博士后研究人员进站,有27名博士后研究人员顺利出站,有18名博士后研究人员申请到国家博士后科学基金,其中获得特等资助5项。
4.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全员聘任制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
根据国家和市级相关文件精神,制定了我校聘用制工作实施意见,实现了人事管理的两个“转变”,即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的转变,由行政任用关系向平等协商的聘用关系的转变,全员制聘任改革取得明显成效。建立校院两级管理制度,激发了二级学院干事创业活力,促进了学科发展,提高了办学质量,提升了办学效益。
(二)师资队伍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师资队伍的能力、结构、数量还不能完全适应学校发展需要 与快速发展的高等教育事业和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要求相比,教师队伍数量仍显不足(特别是一些新兴和紧缺学科);师资队伍在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还需进一步提升,教师队伍结构与学校教育教学、学科专业发展目标要求还不够匹配;不同学科师资队伍发展还不均衡;青年教师自身综合素质、学历学位层次和教学水平还需进一步提高。
2.师资队伍整体实力和水平与学校发展要求还有较大差距
师资队伍总体实力不强,层次高、在行业中具有较大影响力的中青年领军人才还比较缺乏;公认的高水平、优秀的科研创新团队较少,不少学科团队整体竞争力和承接重大项目的实力还不足;优秀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总体数量和梯队建设不足;适应高校大众化教育和创新科研体系需要的高素质、高水平教师队伍尚未形成;人才引进虽取得一些成效,但团队 建设效果未能有效体现,带头人在学科中的作用发挥不明显,未能形成合力;教师参加国际学术活动少、能力弱,国际合作参与人数少、频次低、影响小。
3.师资队伍定位与建设目标不够清晰,政策体系还需进一步完善 基于学科发展为依据的师资队伍分析定位和建设目标不够清晰,任务下达不够有力,责任未落实到人,完整的配套政策体系尚未形成,二级管理部门间认识不平衡,工作效果差距明显,针对性绩效考核还不够到位。现行的教师编制管理办法还需要进一步调整和修订。
二、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根据学校“顶层设计”规划,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继续坚持引进、培养、使用相结合的方针,着力推进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工程。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服务区域经济为依托,以引进和培育高层次拔尖人才和实施中青年教师能力建设为重点,以加快学科学术梯队、创新团队(教学团队)建设为核心,以创新人才引进、培养和使用机制为保障,以营造人才成长的良好环境、构建文明和谐校园为基础,大力激发人才活力,增强人才凝聚力,提升人才汇集力,为学校“顶层设计”规划任务的完成和办学目标的实现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
(二)发展目标 1.总体目标
到“十二五”末期,力争在长江学者、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等国 家级拔尖人才队伍建设方面取得新成绩,在优势学科领域形成若干个以知名学者领衔、在国内有较大影响力的教学团队和科研团队,各重点学科和重点发展学科储备若干名35岁左右的后备骨干人才,中青年教师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进一步增强,教师队伍国际化程度进一步提高,努力建设一支适应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要求,师德高尚、布局合理、结构优化、素质优良、具有较强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的高素质教师队伍。
2.具体目标
(1)高水平人才梯队建设增量目标
力争在“十二五”期间,引进和培养以下四个层次组成的高水平人才梯队实现以下增量目标。
第一层次:4—6人,继续加大对国家“千人计划”(含青年“千人计划”)、“长江学者”、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全国教学名师奖获得者等国家级领军人才的培育与引进力度,力争取得更大的进步和突破。
第二层次:20—30人,着力培育和引进天津市“千人计划”(含青年“千人计划”)、“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天津市授衔专家、天津市特聘(讲座)教授、天津市“131创新型人才培养工程”第一层次人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天津市教学名师奖、天津市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等省部级领军人才;
第三层次:30—40人,继续实施“海河学者”特聘教授(含兼职)制度和“海河学者”培育计划,着力培育和引进一批在国内有一定影响的学科(学术)带头人;
第四层次:80-100人,着力培育和引进一批优秀中青年后备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
(2)学术梯队和优秀团队建设目标
通过重点投入,重点扶持,促进跨学科、跨单位合作,形成“大师+团队+平台”的教学科研团队建设格局,努力造就一批高水平的教学和科研创新团队。加大对优秀团队带头人的引进和培育力度,着力建设4-6支处于国内领先水平、成果显著、富有创新意识、梯队结构合理的国家和市级优秀团队。
(3)师资队伍总量目标
加大力度多渠道引进师资力量,力争到“十二五”末期,实现教师数量与办学规模相适应,师资队伍结构比例更为科学合理。
(4)师资队伍结构、素质与能力建设目标
学历结构:到“十二五”末期,全校从事本科教学的专任教师中,50岁以下具有博士学位专任教师的比例超过45%。
年龄结构:着力培养、选拔优秀中青年教师,以形成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群体。到“十二五”末期,我校国家级、省部级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及优秀创新团队中45岁以下的教授不少于教授总数的30%,35岁以下的副教授不少于副教授总数的40%。
职称结构:按照学科建设、承担工作任务和培养学生层次等不同要求,各学科的高级职称及结构比例应有所区别,具有高级职称的人员占专任教师总数的比例控制在45%-55%。
学缘结构:在校外完成学历(学位)教育的教师比例占90%以上。素质和能力:以促进每一位教师专业发展为目的,以增强教师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大力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科技创新能力、社会 服务能力和国际文化交流能力。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推进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水平。
(5)人才工作体制和机制目标
进一步深化校内管理体制和人事分配制度改革。通过深入实施岗位聘任制度,努力建设科学、准确的人才考核评价体系和目标管理体系。强化人才的竞争、激励、考核、流动机制,建立师资队伍建设工作责任体系。进一步优化人才工作生活环境,营造鼓励人才干事业,支持人才干成事业,帮助人才干好事业的良好环境,形成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人尽其才的体制环境。建立快速反应机制,敢于采取超常规做法,开通“绿色通道”,积极清除不利于高水平创新团队形成和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人才体制性障碍。
三、重点发展任务
围绕《天津科技大学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 中的“师资队伍建设工程”,坚持以高层次人才为重点,以中青年教师为突破口,实施四大工程(师德建设工程、重点人才工程、创新团队建设工程、人才素质提升工程),健全两项制度,完善两类机制,整体推进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
(一)实施师德建设工程,着力提高师德师风建设水平
坚持把师德建设摆在教师队伍建设的首位。强化师德教育,引导教师做充满爱心、品格优秀、业务精良、道德高尚、行为世范的教育工作者。加强职业理想教育,引导教师把教书育人作为毕生的事业追求,以平等态度对待学生、以高尚情操熏陶学生、以人格魅力感染学生,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完善师德规范,将学术道德教育纳入教师岗为培训之中。健全激励机制,对师德高尚、教书育人成绩突出的杰出教师要予以 表彰和奖励。健全师德师风监督考核机制,对失德失范者要严厉教育,对学术不端者要严肃处理。强化师德师风建设,以师风带学风促校风,形成良好的师风、学风、校风和健康和谐的师生关系。
(二)实施重点人才工程,着力构筑人才集聚高峰 1.实施高层次人才引进与培养计划
制定和修订《天津科技大学高层次人才引进、培养、考核及管理办法》《天津科技大学人才招聘暂行办法》《天津科技大学人才队伍建设工作奖励办法(暂行)》,通过表彰和鼓励在引进和培养高层次人才和创新团队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进一步调动各教学科研单位对人才队伍建设的积极性,激发广大教职工主动参与人才引进工作的热情,促进高层次、高水平人才的引进、培养和教师队伍质量的提升。
突出领军人物的培养和引进,力争在“国家(青年)千人计划”、“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等方面取得更大成绩。
2.继续加大力度实施天津市“特聘教授”和学校“海河学者”特聘(兼职)教授制度
结合天津市高校“十二五”综合投资规划,把握国家对“天津滨海新区”重点建设的机遇,进一步充实和完善我校特聘教授设岗学科和岗位,增设服务天津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急需的重点学科,广泛吸引国内外优秀人才并配臵到高校重点建设学科的重要岗位和关键岗位上来。
3.启动实施“海河学者”培育计划引进计划
依托学校重点发展学科,启动实施学校“海河学者”培育计划。通过政策保障,重点引进一批品德高尚、学术造诣较高、年龄在35岁左右的后备学科(学术)带头人。
(三)实施创新团队建设工程,着力提升各类团队建设水平以创新平台和重点学科建设为契机,大力推进以“优秀科技创新团队和优秀教学团队”为目标的优秀创新团队建设,努力探索“以团队推大师”、“大师带团队”的高水平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和建设一批人才结构合理、业务水平较高、学术思想活跃、发展态势良好的创新团队和优秀群体。
继续推进教学名师计划和教学团队的建设,积极研究和实践跨学科教学团队的创建工作,造就一批教学名师和学科领军人才。要对国家级和市级教学名师、教学团队予以条件保障和关心支持,使其继续保持较高水平和更好地起到示范作用。
1.实施创新团队骨干、工程技术骨干、学术带头人培养计划 以创新能力建设为主线,以支持创新人才为核心,努力营造有利于科技创新和拔尖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环境,建设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科研创新团队。以提高教学质量为准绳,以创新教育教学方式方法和人才培养模式为目的,努力营造有利于教师专心教学、潜心育人的良好平台,建设一支可持续发展的教学队伍。
以学科建设为平台,加大对优秀拔尖创新人才的支持力度,吸引、培养一批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充分发挥多学科优势,以天津市重点学科、重大科研项目、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等重点基地或重点课程建设为载体,建立以学术带头人为核心凝聚学术队伍的机制。充分发挥学院行政调控能力,帮助学术带头人建设一支相对稳定的学术群体。
2.实施“团队推大师”、“大师带团队”高水平人才建设计划 积极探索人才组织新模式,将人才队伍建设与创新团队和重点学科建设紧密结合,逐步建立健全有利于创新团队建设和发展的内部管理和考核 机制。鼓励团队协作,提倡集体攻关,增强梯队人员的责任感、使命感和进取心,形成群策群力、互勉共进、团结协作、积极向上的工作氛围。
在“十二五”期间,重点支持轻工技术与工程(发酵工程、制浆造纸工程、包装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科学、农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机械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海洋科学、仪器科学与技术、艺术学等重点学科的人才队伍和团队建设。
(四)实施人才提升工程,着力提升教师队伍整体水平
1.实施教师素质提升计划(师德品行、教学水平、科研能力、国际视野和工程实践能力)
建立更新知识、提高能力为目标的多元化教师教育培养体系,不断提高教师的科学研究和教育教学能力。鼓励教师积极面向世界开展学术交流,提高教师国际化水平。改革教师业绩考核评价体系,支持高校教师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开展科学研究。制定更加优惠政策,鼓励教师领办创办科技型企业,提高服务社会的能力。鼓励教师不断积极参与企业创新活动,将教师的创新实践和成效纳入教师职务晋升、考核评价指标体系,逐步形成以师德、业绩贡献和能力水平为导向的教师评价机制。
2.实施中青年教师创新能力提升计划
把教育创新能力作为培养教师创新能力的核心,引导教师牢固树立创新意识,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加强青年教师创新能力培养,着力培育一批支撑学校长远发展的创新性青年学术人才。设立青年教师创新基金,资助青年教师开展跨学科、跨学校、跨地区的创新教学和科研活动,扶持青年教师在省部以上教学科技奖励、人才建设计划和国内外学术合作与交流等方面取得标志性成果。设 立青年人才建设专项资金,大力推进中青年骨干教师出国研修计划和中青年教师国内访问学者计划,资助一批优秀青年教师赴国内外一流高等学校、研究机构和大型企业,师从一流学者专家,开展访学、研修。
制定《天津科技大学青年教师培养与提升工程的实施意见》、《天津科技大学中青年骨干教师研修培养计划》、《青年教师创新基金管理办法》等政策,加强对青年教师创新能力的培养,设立青年教师创新基金,资助青年教师开展跨学科、跨学校、跨地区的创新教学和科研活动,为教师创造性地发挥智慧提供宽松的教学、科研环境。鼓励教师不断探索教学创新方法、积极参与企业创新活动,将教师的创新实践和成效纳入教师职务晋升、考核评价指标体系,逐步形成以业绩贡献和能力水平为导向的教师评价机制。
3.实施中青年骨干教师工程实践能力提升计划
建立健全促进教师提高实践能力的机制,推进产学研合作,采用多种形式组织教师参加社会实践,到企业或基层岗位学习锻炼,参与技术创新、课题研究等实践活动,不断提高实践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在教师培训基金中设立专项,重点用于选派工程应用学科40岁以下青年教师,到相关学科专业的科研院所、企业参加工程实践能力培训,着力培养一批能适应时代要求和满足工程人才资格认证需求的工程专业教师。
4.实施辅导员职业发展提升计划
按照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要求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坚持五湖四海的原则,组织好专任辅导员招聘,确保引进人才的质量。依托岗前培训、日常培训、专题培训、素质拓展、职业化培训、高级研修六大板块开展培训工作。积极开展以学访交流、海外研修、挂职锻炼为核心 的高级研修,帮助辅导员开阔视野,拓展思路,提高能力,增长才干。以课程建设为依托,以科研创新为平台,推动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家化发展。
(五)完善专兼职教师融合机制,着力拓宽教师来源渠道
面向社会公开教师职务岗位,主动、积极地聘用企业、科研院所和政府机关等部门具有较高学术造诣、又有丰富实践经验、符合高等学校教师任职资格条件的各类高层次专业人才。提供兼职教师岗位,不断探索兼职教师的管理模式。
继续推行和完善“柔性”引进人才机制。以“讲座教授”、“客座教授”、“兼职教授”等多种形式,聘用海内外知名专家和学者。制定实施《天津科技大学柔性引进高层次人才暂行办法》,将“柔性”引进工作制度化。实施分类管理,明确柔性引进高层次人才的工作任务和职责,完善柔性引进人才的评价机制。
外聘部分优秀专业技术人员充实师资队伍。按照“不求所有、但为所用”的原则,以兼职、非在编全职工作等形式,聘请国内外知名大学的专家学者来校承担部分专业课程讲授和科研工作,聘请地方各行各业学有专长的专业技术人员承担部分实践课程的教学和科学研究,聘请外籍教师承担部分外国语言课程或专业课程教学。
(六)提高博士后培养质量的新要求,培养造就一支跨学科、复合型和战略型博士后人才队伍
1.坚持扩大规模和提高质量相统一。2.坚持培养和使用相结合。3.坚持流动站和工作站发展相协调。4.坚持完善制度和强化服务相促进。改革完善博士后管理制度;着力提高博士后研究人员培养质量;稳步扩大博士后的覆盖面和规模;扩大国内外学术交流,加大吸引留学人员和外籍博 士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力度,提高博士后研究人员在科研团队中的比例和贡献率,为提高我国自主创新能力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七)健全校院两级管理制度,着力激发二级学院的主动性 建立健全以学科建设为中心、以提高教育质量为根本、以院(部)为基础的师资队伍建设机制。进一步深化基于“按需设岗、依岗聘人、公开招聘、竞争上岗、合同管理”的人才引进和教师岗位聘任制改革。强化质量考核,积极探索和建立科学的、尊重不同学科门类特点的评价指标体系。进一步深化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建立能充分体现绩效和贡献的分配方式。适时调整和修订现行的教师编制管理办法,促进和提高学院(部)引进教师的认识和积极性。鼓励院(部)结合自身的特点和需求建立适合学科专业特征的师资队伍培养模式,充分调动院(部)进行师资队伍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强化责任考核,将师资队伍建设作为对各院(部)负责人考核和任期考核的重要指标。
(八)健全目标责任制度,着力实现各项建设任务落到实处 把教师队伍建设的成效列为学校各级领导任期考核的重要内容。学校和学院签订《聘期工作责任任书》,各学院院长为第一责任人,分工联系学院的校领导为学校责任人。根据教学和科研实际,给学院下达部分指令性引进计划,用于引进、选留高层次人才,对超额完成的学院责任人给予表彰和奖励,对未完成的学院进行通报批评。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依托天津科技大学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将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大力推进人才工作,做到谋划发展考虑人才保证,制定 规划考虑人才需求,研究政策考虑人才导向,部署工作考虑人才措施。充分调动学院人才工作的积极性。
(二)加大投入力度
加大对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工作的经费投入。依托天津市“十二五”期间各类相关政策和学校人才专项资金对高层次人才、高水平创新团队引进和培养的支持,按照统一规划、单独核算、专款专用的原则,加强人才引进和培训经费的专项管理。启动实施《天津科技大学人才队伍十二五综合投资奖励办法》,进一步调动各教学科研单位对人才队伍建设的积极性,激发广大教职工主动参与人才引进工作的热情,加大对人才工作做出重大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的奖励力度。经费预算要向人才工作倾斜,向重点人才倾斜,大力营造支持人才,保护人才,鼓励人才干事业,支持人才干成事业的校园风尚。
(三)营造优良环境
通过制度、事业、待遇、感情等多种举措,营造宽松的学术环境、健康的学术气氛、协调的工作氛围。健全综合公共服务体系,提升教师服务的质量和水平。关心教师的思想、工作、学习和生活,主动听取教师对学校教学科研工作、特别是对学科建设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关心教师身心健康。提高工资福利待遇,学校分配政策坚持向教学一线教师倾斜。改善教师工作环境,千方百计创造良好条件使教师安心工作、多出成果。强化学术文化建设。完善教师宣传表彰制度,利用各种宣传媒体适时宣传优秀教师的阶段性成果和工作业绩。附件:
名词解释
1.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简称国家“千人计划”):在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指导下,成立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小组,负责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的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在中央层面重点引进一批能够突破关键技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带动新兴学科的战略科学家和创新创业领军人才。从2008年开始,用5-10年,在国家重点创新项目、重点学科和重点实验室、中央企业和国有商业金融机构、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主的各类园区等,引进并有重点地支持2000名左右海外高层次人才回国(来华)创新创业。
2.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由教育部和李嘉诚基金会共同实施的奖励计划,旨在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延揽海内外中青年学界精英,培养造就高水平学科带头人,带动国家重点建设学科赶超或保持国际先进水平。主要包括特聘教授、讲座教授和长江学者成就奖。从2011年开始实行新的奖励计划,特聘教授从每年100人增加到150人,讲座教授缩小为50人左右;特聘教授奖金由每年10万元提高到20万元,支持年限由3年延长为5年;讲座教授奖金由每月1.5万元提高到3万元,支持年限仍为3年。
3.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以促进青年科学技术人才的成长,鼓励海外学者回国工作,加速培养造就一批进入世界科技前沿的优秀学术带头人为目标,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组织实施,每年受理一次,资助国内及尚在境外即将回国工作的45岁以下优秀青年学者,在国内进行自然科学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
4.天津市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简称天津市“千人计划”):从2009年开始用5至10年时间,在天津市重点创新项目、重点学科和重点实验室、企业和商业金融机构、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和成果转化为主的各类园区等领域,引进并重点支持1000名左右能够突破关键技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带动新兴学科和新兴产业的国际一流科学家和科技创新创业领军人才(简称“千人计划”),以及金融、文化、教育、社会工作、社会科学等领域业 绩突出、知名度高的人才。通过实施“千人计划”,带动各地区各部门和广大用人单位引进更多的海外高层次人才来天津市创新创业,使天津市成为海外高层次人才聚集的高地和成就事业的沃土。
5.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教育部设立的专项人才支持计划,支持高等学校优秀青年学术带头人开展教学改革,围绕国家重大科技和工程问题、哲学社会科学问题和国际科学与技术前沿进行创新研究。“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每年评审一次,每年资助1000人左右。
6.百千万人才工程:1994年由国家人事部制定,旨在加强中国跨世纪优秀青年人才的培养。1995年底由人事部、科技部等七个部门联合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实施。其宗旨是:到20世纪末,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影响重大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造就一批不同层次的跨世纪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及后备人选。2002年重新制定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目标是:到2010年,培养造就数百名具有世界科技前沿水平的杰出科学家、工程技术专家和理论家;数千名具有国内领先水平,在各学科、各技术领域有较高学术造诣的带头人;数万名在各学科领域里成绩显著、起骨干作用、具有发展潜能的优秀年轻人才。“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每两年选拔一次,每次选拔500名左右。
7.天津市高校特聘(讲座)教授计划:为推进高等学校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加强高等学校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吸引、遴选和造就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学科带头人,形成一批优秀创新团队,带动高等学校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升,由天津市教委组织实施,每年招聘特聘教授和讲座教授各10名左右,聘期为4年。
第五篇:天津科技大学高层次人才引进、培养、考核与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
天津科技大学高层次人才引进、培养、考核与管理办法
(征求意见稿)
第一章
总
则
为提高我校教师队伍创新能力,优化师资队伍结构,进一步加快人才引进步伐,培养学科领军人物,吸引国内外优秀人才来校从事教学、科研工作,进一步加强我校创新人才培养和创新团队建设,提升学校的学术影响力和综合竞争力,特制定本办法。第一条 保证重点、统筹兼顾。人才引进应优先保证学校重点学科、特色学科、新兴学科专业的建设需要,同时兼顾其他学科。重点引进学术造诣深厚,有海外工作学习经历,在国内外有较高知名度的学科领军人物、学科带头人,以及学科专业建设和科研急需的具有发展潜力的学术骨干。
第二条 高层次人才引进必须坚持科学规划、全面考核、科学评价、确保质量的原则。
第三条 人才引进坚持规划管理和注重实效相结合。人才引进工作既要严格遵守国家法规和学校规章制度,又要不拘一格吸引人才。各单位要充分认识人才引进工作对学校发展的重要性,承担人才引进工作相应的职责。
第二章
高层次人才引进的类别和入选条件 第四条 高层次人才引进的对象为当年执行的《天津科技大学人才引进暂行规定》中规定的“海河学者”特聘教授及以上高层次人才和“海河学者”培育计划入选者(含各类兼职人才)。各类人才类别请见附件。
第五条 高层次人才的基本入选条件根据国家、天津市和我校相关政策中关于第四条中的各类高层次人才申报条件执行。
第三章 工作程序
第六条 制定计划。每年10月份各学院及部门根据学科建设目标和发展规划,上报高层次人才用人计划,人力资源处进行初审,报校长办公会研究通过后,制定公开招聘方案。
第七条 发布信息。各学院提供专门的简历接收邮箱、联系人和联系方式,学校通过人力资源处网站及其它相关媒体和渠道,向海内外公开发布人才招聘信息。第八条 资格审查
1.达到高层次人才引进条件的应聘人员向学校和相关学院提供应聘材料,由学校将推荐人选应聘材料转至相关学院。
2.相关学院负责人、相关专业负责人组织专家组对应聘人员及材料进行初步审核,并提出审核聘用意见,向学校提交《天津科技大学人才引进考核评估表》(其中包括首个聘期工作任务和工作目标)。
3.对拟聘高层次人才,人力资源处组织校内外专家组(或提交校学术委员会)对拟聘人选进行面试答辩并签署专家组意见,确定高层次人才引进拟聘用岗位。申报市级及以上人才称号的可灵活掌握专家评审环节。
第九条 准备申报材料。为提高工作效率,申报市级及以上人才称号的,由学院指定专人负责协助高层次人才按照国家、天津市和学校的相关要求整理、制作申报材料,由人力资源处(人才引进办公室)根据国家和天津市相关要求进行审核,提出修改意见,学院按照反馈意见修改申报材料。
第十条 学校审批。根据学院意见、体检情况、申报结果、校专家组评审意见、首次聘期工作任务和工作目标,以及《天津科技大学人才引进暂行规定》和《天津科技大学聘用制工作办法》,提出聘用岗位、引进待遇意见上报学校校长办公会研究确定。第十一条 学校与拟引进高层次人才签订引进协议书。学院向高层次人才通知其向学校人力资源处咨询有关工作转接、调动等手续的办理方法及入职需准备的材料。
应聘人员提供的材料及填报的信息如有不实,一经发现,立即取消应聘资格。
第四章 申报经费管理办法
第十二条 申报市级及以上高层次人称号的相关申报经费根据人才情况分三类进行管理。
1.申报相关高层次人才称号前已是我校在编人员并享受我校工资或津贴的正式员工。
2.申报高层次人才称号前还未正式办理调入手续,但已于我校签订工作合同并享受才待遇的。
3.申报高层次人才称号前未与学校签订任何聘用和同、人才引进协议的拟引进人才。
第十三条 对于第1类和第2类人才申报高层次人才称号的,申报过程中产生的论文查新费、申报材料制作费、翻译费等费用由学院(或个人)承担,第八条中有关专家评审费由学校、学院(或个人)各承担一半。
第十四条 对于第3类人才申报高层次人才称号的,其上述第十三条中的各项申报费用由学校承担。
第五章 聘用与考核
第十五条 聘用办法。根据国家及天津市有关政策及《天津科技大学人才引进暂行办法》,学校与高层次人才签订用人协议,明确人才薪酬待遇,双方职责义务权利。协议一式3份,学校、所在学院和本人各存一份。
第十六条 考核内容。在首任聘期内,依据与高层次人才签订的《天津科技大学人才引进协议》对引进的高层次人才的职责履行情况、工作任务完成情况、学科建设情况等进行考核、中期考核和聘期届满考核。同时考核引进高层次人才的思想政治素质、教风学风和团结协作精神等。
1.考核由相关学院负责,于每学年末进行;中期考核在聘任满两年时进行,聘期届满考核在聘期结束时进行。中期考核、聘期届满考核由人力资源处(高层次人才办公室)组织校内外专家组进行考核,并将考核结果提交校长办公会审议。
2.对考核不合格者,提出警告和整改措施;中期考核基本合格或不合格的,学校将责令其以书面形式陈述理由及今后两年具体改进打算和工作计划。聘期届满考核不合格者,学校将按照《天津科技大学人才引进协议》予以低聘或解聘。第十七条 中期、届满考核程序、办法
1.学校通知学院相关高层次人才填写《天津科技大学高层次人才届满(期中)考核表》(表格详见人力资源处网站);
2.学院成立由党政领导、相关学科教授代表及专业负责人组成的考核小组对《天津科技大学高层次人才届满(期中)考核表》进行考核评价,提出学院考核意见; 3.学校组织校内外专家进行考核,高层次人才本人作述职报告并进行现场答辩,考核专家对照高层次人才与学校签署的引进人才协议、《天津科技大学高层次人才届满(期中)考核表》及学院意见进行考核,并将专家组意见写入《天津科技大学高层次人才届满(期中)考核表》;
4.人力资源处将《天津科技大学高层次人才届满(中期)评估报告》 提交校长办公会(或校学术委员会),确定考核结果。
5.人力资源处及相关学院根据校长办公会考核意见,对高层次人才进行续聘(低聘、解聘)工作。第十八条 中期、届满考核等次的确定
考核结果分优良差,考核专家组除对被考核者进行评分,还应对考核者形成明确的书面考核意见,并填入《天津科技大学高层次人才届满(期中)考核表》中。
第六章 培养与支持
第十九条 获得高层次人才称号的,根据《天津科技大学人才引进暂行规定》给予科研启动费、安家费、购房补贴、薪酬待遇、家属随迁、配偶工作安臵等支持。学校预留一批专用房源,供高层次引进人才使用。高层次引进人才办理入职手续使用绿色报道指南,在办理入职相关的各种手续时,具有优先权,各部门应积极予以配合。
第二十条 学院须广开渠道,建立多元化的投入机制,在经费、实验室、科研设备、人员配臵、研究生招生指标等各类资源配臵上,向高层次人才倾斜,为他们提供良好的办公条件、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保障,确保其尽快建立起规模、结构合理的创新团队。
第二十二条 高层次人才到学院报到时,学院需组织专门说明会,向高层次人才详细介绍学院学科发展现状和规划、师资力量、科研状况、经费管理等基本情况和相关规章制度。通过学院党政联席会议为高层次人才指定资深教授和科研、教学秘书各至少一人协助高层次人才熟悉国家、天津市、学校关于科研项目申报的各项规章制度和经验规律,为期一年,使高层次人才尽快融入本土科研教学环境。
第二十三条 加大青年骨干教师培养支持力度
1.学院(部)制订切实可行的青年教师发展规划,加大对青年学术骨干的培育、支持力度,探索有利于青年教师成长发展的工作机制。对有潜力的优秀青年骨干教师,通过在实验室使用、科研经费管理、出国访学、高端培训、参加学术会议等方面给予支持和倾斜,扩大其学术影响力,促进他们尽快提升国际化交流和创新能力,帮助他们尽快成长为具有国内、国际知名度的学科带头人。2.对业绩特别突出的具有发展潜力的青年骨干教师,学院应积极组织并推荐其申报“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小杰青)、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天津市“131”第一、第二、第三层次人选等各类人才资助项目。
第二十四条 构建高层次人才发展的服务体系。各职能部门和用人单位互相配合,落实高层次人才的工作和生活配套条件,做好各项服务工作。各学院(系)要指定专人负责校内外协调工作,确保引进人才的工作和生活配套条件按时到位。要建立高层次人才跟踪服务和沟通反馈机制,定期了解他们的发展需求、成长状况和学术进展情况,及时解决工作、生活中的困难和问题,努力营造重才、爱才、惜才的人才工作氛围,营造开放、自由和宽容的学术环境和保护机制。
第七章 有关说明
第二十五条 引进的高层次人才的专业和研究方向原则上应与学校确定的学科发展方向一致。
第二十六条 经校长办公会(或校学术委员会)认定的成果特别突出的人才、学科发展急需的人才,天津市级及以上学术创新团队拟引进的人才,经校长办公会研究同意后,按照特事特办、一人一策的原则,视具体情况提高安家住房补贴、科研启动费和岗位津贴等引进待遇。第二十七条 对天津市特聘教授引进人才的配偶,一经学校研究决定,人力资源处将根据各学院部门岗位情况、专业对口的原则进行指令性安臵,相关部门应予以配合。
第二十八条:引进高层次人才的绩效工资贴由学校支付,积极支持引进高层次人才。鼓励各用人部门积极筹措经费,采取多种配套性措施作为引进人才的补充经费。本办法解释权归人力资源处。
附件:
名词解释
1.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简称国家“千人计划”):在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指导下,成立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小组,负责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的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在中央层面重点引进一批能够突破关键技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带动新兴学科的战略科学家和创新创业领军人才。从2008年开始,用5-10年,在国家重点创新项目、重点学科和重点实验室、中央企业和国有商业金融机构、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主的各类园区等,引进并有重点地支持2000名左右海外高层次人才回国(来华)创新创业。
2.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由教育部和李嘉诚基金会共同实施的奖励计划,旨在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延揽海内外中青年学界精英,培养造就高水平学科带头人,带动国家重点建设学科赶超或保持国际先进水平。主要包括特聘教授、讲座教授和长江学者成就奖。从2011年开始实行新的奖励计划,特聘教授从每年100人增加到150人,讲座教授缩小为50人左右;特聘教授奖金由每年10万元提高到20万元,支持年限由3年延长为5年;讲座教授奖金由每月1.5万元提高到3万元,支持年限仍为3年。
3.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以促进青年科学技术人才的成长,鼓励海外学者回国工作,加速培养造就一批进入世界科技前沿的优秀学术带头人为目标,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组织实施,每年受理一次,资助国内及尚在境外即将回国工作的45岁以下优秀青年学者,在国内进行自然科学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
4.天津市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简称天津市“千人计划”):从2009年开始用5至10年时间,在天津市重点创新项目、重点学科和重点实验室、企业和商业金融机构、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和成果转化为主的各类园区等领域,引进并重点支持1000名左右能够突破关键技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带动新兴学科和新兴产业的国际一流科学家和科技创新创业领军人才(简称“千人计划”),以及金融、文化、教育、社会工作、社会科学等领域业绩突出、知名度高的人才。通过实施“千人计划”,带动各地区各部门和广大用人单位引进更多的海外高层次人才来天津市创新创业,使天津市成为海外高层次人才聚集的高地和成就事业的沃土。
5.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教育部设立的专项人才支持计划,支持高等学校优秀青年学术带头人开展教学改革,围绕国家重大科技和工程问题、哲学社会科学问题和国际科学与技术前沿进行创新研究。“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每年评审一次,每年资助1000人左右。
6.百千万人才工程:1994年由国家人事部制定,旨在加强中国跨世纪优秀青年人才的培养。1995年底由人事部、科技部等七个部门联合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实施。其宗旨是:到20世纪末,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影响重大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造就一批不同层次的跨世纪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及后备人选。2002年重新制定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目标是:到2010年,培养造就数百名具有世界科技前沿水平的杰出科学家、工程技术专家和理论家;数千名具有国内领先水平,在各学科、各技术领域有较高学术造诣的带头人;数万名在各学科领域里成绩显著、起骨干作用、具有发展潜能的优秀年轻人才。“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每两年选拔一次,每次选拔500名左右。7.天津市高校特聘(讲座)教授计划:为推进高等学校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加强高等学校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吸引、遴选和造就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学科带头人,形成一批优秀创新团队,带动高等学校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升,由天津市教委组织实施,每年招聘特聘教授和讲座教授各10名左右,聘期为4年。